智能社会研究是一本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主办的社会期刊,2022年创刊,双月刊。该刊严控学术质量,努力吸引高质量论文,为该行业领域发展建设与科研成果传播做贡献,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或订阅。本刊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论文、译文、书评。
《智能社会研究》创刊于2022年,办刊以来,融指导性、实用性、知识性于一体,发行周期为:双月刊,经过杂志社调整,不断提高了刊物的整体质量,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它致力于为全球范围内的学者、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行业专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以促进关于智能技术如何塑造未来社会的深刻讨论。每一期都会精选出当前最紧迫和最具前瞻性的主题进行专题报道,如“AI时代的就业市场变化”、“智能城市中的隐私保护问题”、“算法决策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等,旨在揭示智能技术进步背后的社会影响及应对策略。
该刊面向的主要读者群体包括但不限于:从事信息技术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关注智能社会发展动态的政府官员和政策分析师;寻找创新解决方案的企业管理者和技术开发者;以及对智能社会充满好奇并希望了解其潜在影响的普通公众。通过发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评论文章和案例分析,智能社会研究》仅服务于专业领域的专家,也为更广泛的受众提供了获取最新知识的机会。随着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智能社会研究将继续发挥其影响力,引导社会各界共同思考如何构建一个人人受益的智能社会。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一)注释:页下注,采用Word脚注功能注加在页面底端。脚注编号:①、②、③……基本格式:[国籍]作者:《书名》,出版社和出版年,页码。(中国国籍不用加注);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二)参考文献应依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标出,根据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 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三)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如果得到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并附基金资助证书复印件。
(四)“题目”应明晰(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并附有200字左右以内的“摘要”和3-5个“关键词”。
(五)多次引用同一著者文献时,只编一个号,即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著录引文页码。例如:张三[2]8-12;张三[2]66-80。
(六)编辑部对稿件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
(七)期刊要求稿件论点明确、结构严谨、文字通顺。严禁学术腐败,严格学术不端检测。一旦发现稿件存在抄袭、剽窃、造假、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问题,将立即作出退稿或撤稿处理。
(八)请在文章末尾注明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所获学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联系地址、电话。
(九)表格请排为三线表,标注表序号、表题名(应有自明性)、表项名称,表项指标值;线图和照片应科学合理、规范清晰。
(十)来稿应立论明确,论述严谨,语句精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和规范汉字,遵从国家有关计量单位、科技名词、数字、标点符号、汉语拼音等用法的标准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邮编: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