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育期刊编辑与学校教科研的互动

时间:2022-10-19 03:04:10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教育行业文化传播载体之一,基础教育期刊以其独特而专业的视角,长期以来致力于解读和研究教育政策、教育理论,研究教与学、师与生、课程与教材,推广教育经验,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如何应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变化、要求,更好地服务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基础教育期刊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学习共同体理念经由日本佐藤学等教育专家倡导,在亚洲各国中小学校不断勃兴与发展,我国不少学校亦随之构建了“学校教科研共同体”。它是以学校骨干教师、学校教科研管理者为主要成员,以促进教科研骨干自身成长与队伍发展,提升学校教科研质量为目标所形成的学校教研团队。该团队基于共同的教育愿景,共同领导,专业协作,在频繁探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展开新的教育研究与创造,建立新的“合作性关系”。然而,基础教育教科研具有明显的实践特征,由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千变万化,中小学校一线教师往往不善于对这些变化及经验进行抽象、提炼、总结,其研究成果多呈浅表化、经验化、具象化。其教研文稿逻辑结构以及学术规范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大多缺乏研究论文的叙述体例,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表达、传播与推广。为了传播先进的教育教改经验,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中小学教师成长,基础教育期刊的编辑需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介入中小学校教科研共同体,在与学校教科研共同体的互动中,促进科研团队、共同体成员的教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形成和发表的过程中的转化、升华与推广。事实上,基础教育期刊积极与中小学校“合作”,有几个现实考量。一是提升学校教科研水平的需要。中小学校需要专业学术支持,协作解决其研究成果形成与转化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力教育科研成果的生成与传播。二是期刊编辑的“学者化”成长需要。基础教育期刊扎根于中小学教育实践,为中小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服务。为此,编辑要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必须研究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在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交流中磨练成长,这也是一条实现编辑“学者化”的现实路径。三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需要。对于大多数省级教育期刊而言,由于主要服务于特定区域内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很难吸引到太多的国内外名家的稿件,绝大部分投稿还是来自本省的普通中小学教师。为此,编辑就应该主动为刊物培养更多高水平的本土作者。在与教科研共同体的深度互动的过程中,激发了教师顿悟、促进了研究者的进步,也为刊物培养了作者,从而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优质稿源。这种双向的互动和相互支持,使教育期刊和中小学教师在其中各取所需,实现共同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教科研成果转化中的薄弱环节

在实际的教科研活动中,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转化中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为写而写,“专业对话”能力不足

由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忙碌于日常繁重的教学、繁琐的事务,且基本未受过比较专业的学术写作训练,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普遍较弱。往往遇到评职称、晋级、聘期考核、评先评优、课题结项等情况,才会想着要写论文完成科研任务。一般来说,学术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严肃性和理论性,教科研论文因其作者、读者群体的“草根性”,行文风格的特殊性以及较强的实践应用性等特征,与一般的学术类论文有着明显的差异。当前教育期刊发表的很多“学院派”研究论文和中小学教师教科研论文几乎不属同一套话语体系,即不在一个对话的“平流层”。当前教育科学类期刊发表的大都是课程论、教学论方面的比较“深奥”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对此十分隔膜,要掌握这套“学术语言”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事实上,中小学教师每年面对的教材、教参都没有太多差异,他们的教研活动也都是围绕实际教学展开,导致其很难自主地去研读这些难以理解的教学“理论”。所以,期刊发表这类的文章也很难激发一线教师的阅读兴趣,由此而缺乏与学界研究成果的专业对话能力。一项对中小学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倾向于“学科教学方法方面的内容”“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内容”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内容”,较少关注“科研知识方面的内容”“教育理论方面的内容”和“教育信息方面的内容”。由于平时缺乏这方面的学术积累,很多教研论文论点陈旧、新思想少;理性辩证分析少,经验性事例多;论据过于贫乏,一般性知识多;书面性语言少,口头性语言多;发表的内容也多是大而空的居多,要么泛泛而论缺乏新意,要么是一些经验化的个案,缺乏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缺乏论文体式认知,学术规范意识薄弱

不少教师习惯于随笔式、散文式的写法,其论文叙述模式大多数是“案例+感想”。大致属于教育叙事,无参考文献,也没有摘要、关键词等要素。殊不知,作为学术论文而言,本质上是一种体例严谨的论述文。在长期的发展中,它形成了一整套论文表达的体式规范,具体包括,论文的标题、署名、工作单位及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论文主体(绪论、本体、结论)、参考文献等。就“文章摘要”而言,由于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学术写作经验,有些文稿的摘要过于冗长,观点淹没在背景介绍之中;有些却过于简单,只提示选题和文章结构,不见观点和结论,达不到概括论文内容之目的。另外,不少作者缺乏“文献意识”,参考文献付诸阙如。

(三)问题意识和逻辑推演能力薄弱

问题是一切研究活动的起点。教育科研活动便是对在教学情境中产生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等基本教育关系和实践中产生的困惑和问题进行思考。有了问题意识,接下来就是提出假设及论证,这就涉及逻辑推演能力。很多中小学教师写作时缺乏问题意识,或穿靴戴帽大谈“新课程理念”“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盲目跟风抓热点;或重谈“激发学生兴趣”“随文练笔读写结合”,翻炒陈置多年的冷饭。有一些作者也有问题意识,但普遍存在逻辑推演能力薄弱的问题。中小学教育类稿件中比较常见的是并列式论证结构。这种论证结构的特点是通过“分论点”(各个侧面)的横向组合,以论述核心观点的正确性。各层次间平铺直叙,缺乏思维的纵深感,它会削弱论文的说服力,而且还容易给人以拼凑的嫌疑。以上虽是针对作为个体的教师研究者而言,作为学校内部的教科研学习共同体,亦由缺乏学术训练的、个体的教师组成,即使有群体之力,在教科研成果的凝练与形成中,仍然存在上述这些问题。

三、期刊编辑与学校教科研共同体的互动实践

期刊编辑参与学校教科研共同体活动,从互动频次来看,并不只是临时地学校访谈或偶尔地参与相关教研活动,而应该是常态化、持续性地长期介入。从互动深度来看,编辑并非置身于学校教科研共同体之外的旁观者,而应该是作为该共同体的特殊成员,共同参与研究。笔者及编辑部同事多次前往福州某小学(以下以“F校”代称)与教科研共同体成员互动。F校近几年引入日本和台湾的学习共同体理念进课堂,全面开展学校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被F校教学改革吸引,笔者和编辑部同仁曾多次走访参观。该校于2016年前后成立教科研共同体(活跃成员约十几位)。受F校邀请,笔者与编辑部同仁与该校教科研共同体建立了常态化互动,并且持续性参与其教科研活动。

(一)参与教科研共同体的教学改革

基础教育类期刊以促进中小学教育发展为使命,作为教育编辑,首先应该是研究者。参与学校具体的教学改革,才有可能发现教学中的亮点和问题,才有与教科研共同体成员对话的“资本”,才能更好地与成员们的进行教学对话。我们每周或隔周前往该校课堂,与F校的校长、教师做朋友;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包括一系列的备课、听课、评课、磨课。编辑同仁各自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并从专业的、教育的视角审视学校教学研究问题,关注成员们教学的智慧闪光,并指导他们将这些亮点总结提升。由于编辑的介入,原本有些散漫的共同体,其成员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开展教学研究更显得信心十足。

(二)开设论文写作系列“微讲座”

发挥编辑职业优势,对教师进行学术指导,训练其选题能力、问题意识及论文的体式规范意识。编辑根据成员的研究需要,陆续开设关于选题、观点、结构、参考文献等一系列“微讲座”,恰似给成员们做“科普”工作。例如,关于选题及研究思路的探讨。对于研究而言,应该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由于是探讨教学“工作”的研究论文,问题导向就显得格外重要。“问题导向”是一种被问题推动或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研究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是教科研论文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缺乏问题意识的文章,往往为研究而研究,为写而写,也就没有多少价值可言。为此,编辑设计有关问题导向的微讲座,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与成员充分交流。像这样的微讲座,短则二三十分钟,长也不超过一个小时,着力突出“短、平、实”,有利于成员理解和内化。

(三)审读和指导研究论文

当共同体成员初步完成论文后,便可进行审读指导。这里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审读文章的立论。文章立论的基础要求是科学、正确、不偏颇,核心要求是要有一定的创新。编辑每天要处理较多的来稿,视野往往比较开阔,能较好地凭藉专业素养判断文章立论是否科学,创新程度如何。二是逻辑结构的合理性。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文框架来考察逻辑结构,比较适合递进式结构。它用来说明复杂问题,可以使论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当然,这个有关解决“问题”的论文框架并不排斥并列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有条分缕析、简洁匀称之美,运用得当能让人加深对观点的印象。一些中小学教师喜用并列式结构,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文章分项论点(论据)之间应力避互不关联或者交叉重叠的问题,防止“条分缕析”变成“分崩离析”或纠缠不清。三是语词、语法、常识、格式等技术性规范。其中,就参考文献而言,文献意识的培养十分必要。学术写作和文学写作大异其趣,学术性写作其实是一个对现有问题研究的“再发现”的过程。参阅他人成果,是为了把握已有研究情况,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一般来说,任何学术研究都不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完全原创的。在此过程中如果引用他人研究,哪怕是转述的,应将其标记并详细地著录其文献信息。这既是对相关研究者的尊重,也为读者核实查找原文献提供了便利。为此,一般要求成员们写作时将文中直接或间接引用的观点都一一标识出来,并在“注释”与“参考文献”中规范地著录所引文献的详细出版信息。

(四)促进研究成果的升华与传播

在学校教师教科研共同体的互动中,针对其研究成果,经过与共同体教师的相互探讨,基本成稿之后,编辑从自己的职业角度审视,引导教师进一步打磨文稿。基础教育文稿虽然具有比较鲜明的经验化色彩,但蕴藉于经验之中的理性思考也往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此,应帮助和指导成员尽可能提升研究成果的价值层次。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各学科刊物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