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校学术期刊智库角色建设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08-14 10:10:49

高校学术期刊发挥智库功能,并不意味着要把高校学术期刊完全变成一个专门的智库机构,因为从实际操作层面而言,这是不现实的,对于多数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性的学术期刊而言,单靠智库内容不能支撑其可持续发展;另外,把所有的高校学术期刊都变成智库刊物从理论上讲是不可能更是不应该的,因为学术期刊除了要服务、回应社会发展之外,还要关注基础学科建设,[6]以及其他一些基础性研究,没有这些内容作为支撑,从长期来说,所谓的智库建设不过是空中楼阁。对于学术期刊而言,要有回应现实的意识,但也要警惕功利性倾向对学术期刊的侵害。因此,笔者在这里强调的是“智库平台”建设,意即高校学术期刊应该树立起“智库平台”意识,专门辟出部分版块,搭建起学术与社会现实需求的沟通平台。

一、扭转定位偏向,明确内容供给方向

在本文的开头笔者提出学术期刊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受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内容的精准需要和期刊整体数量大但优质期刊数量少、优质内容少之间的矛盾。从这一主要矛盾出发,学术期刊要思考的核心问题即是:我的优质内容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高校学术期刊而言,首先要思考清楚——“我是谁”,我可以为我的读者进行什么样的内容供给?这些问题答案的不同就注定了对“什么是优质内容”的定位也是不同的。每一本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都应该认真思考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有什么,自己的读者群在哪里,能够为读者供给什么样的内容。比如由清华大学主办的《清华金融评论》,这是一本致力于能够“推动金融变革”的智库型学术期刊,它由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承办,同时依托清华大学,其从创刊开始,在约稿、审稿时面对的作者群、编委群资源都是非常雄厚的,是很多地方性院校主办的金融类期刊所达不到的,同理,还有《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等一流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性院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就不能实现对优质稿源的吸引力,也不意味着办不成优秀的学术期刊。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该刊自创刊以来,已经连续四届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连续两届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5年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0.756,[7]它能够取得这些成果的核心因素就在于它基于期刊所在的地理位置、所拥有的资源为自己的期刊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有着清晰的内容供给方向。众所周知,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该期刊以此为契机,围绕相关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约稿、专题组稿,服务了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很好地发挥了智库功能。总之,每一家高校学术期刊所处的位置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定位就应该是不同的,只有找准了自身定位,才能够明确内容供给的方向,否则只会在纷繁复杂的选题中东一下、西一下,迷失了方向。

二、联通“学术圈”与“社会圈”,主动对接社会需求

学术研究存在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真正的学术研究,必然要为人类的现实需求提供某种理论指引或现实参考,但这种供需关系的联通是需要学术期刊主动作为的,对于高校学术期刊而言,这种主动作为就显得更为重要。从产品供需的角度看,这种惰性导致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术内容的生产与需求产生了某种脱离或者发生了某种偏向;第二,学术成果产生之后“躺”在学术期刊里,处于“休眠状态”。近年来,学术期刊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期刊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高校学术期刊必须克服惰性,主动作为,以联通“学术圈”与“社会圈”,使学术内容的供给与需求回到平衡状态。那么,对于高校学术期刊来说,该如何主动作为、对接社会需求?笔者认为,这里的主动作为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走出去”。说到底,学术内容的供给无非两个阶段:内容生产之前和内容生产之后。首先,在内容生产之前,高校学术期刊应该在“需求导向”的指引下,走出去,深入社会,去关切所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带着“问题意识”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将社会问题的议程转化为学术研究的议程。[8]以笔者所在的《丽水学院学报》特色栏目“畲族研究”为例,畲族研究属于地方性极强的小众研究,早期的畲族研究主要集中于该民族的起源等基础性内容,到了新时期,如果还着眼于这些内容,无疑会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脱节,因此,近两年编辑部同仁利用周末等时间去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很多畲族村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在组稿时的思路和眼界也放得更宽,更加着眼于那些畲族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迫切问题,如畲语的弱化与传承问题、畲族经济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对接问题等等,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智力支持。其次,在学术内容的生产过程完成之后,学术期刊的使命其实并没有完成,而应该继续追踪其“社会反应”,通过搭建与相关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的沟通平台,让学术内容的成果得以转化,真正将智力支持变成现实的政策影响。但这一沟通平台具体应该如何搭建?笔者以为,还是离不开“走出去”这三个字。在这方面很多高校学术期刊做得还不够,平台意识还比较弱,往往在学术成果刊发之后便匆匆结束了学术内容的供给过程。但不少非高校学术期刊的做法却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他们通过举办各种研讨会的方式,如2014年《中关村》杂志联合长城战略咨询共同主办的“京津冀三地战略对接与合作”研讨会,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及企业家共同参与,实现了学术圈(供给)与社会圈(需求)的有效联接。2017年《求是》杂志和四川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学党刊、用党刊”研讨会,也引发了非常积极的社会反响。除了研讨会这种形式,还可以通过依靠期刊编委的社会资源,搭建起学术期刊与社会机构的沟通平台。同时,在上述两个阶段进行的过程中,学术期刊应该有意识地组建专家资源库,以推动智库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