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是学者研究成果的展现平台,也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窗口。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开的资料,在中国近1万种学术期刊中,社科学术期刊2800余种,其中高校社科学报约占50%。综合性学术期刊以高校为支撑,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学科交叉性,在期刊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化出版对传统纸媒的冲击等因素带来了出版行业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专业性学术期刊的队伍呈不断扩张之势,与综合性学术期刊争夺作者和读者资源,其影响力日益扩大。此外,学术评价因素的影响也导致综合性学术期刊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所以,适应出版形势的新变化,促使综合性学术期刊实现突围、转型与发展,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综合性学术期刊有过自己的辉煌,但是在新的环境下它的发展举步维艰。目前主要面临着如下几种大的挑战:
一、互联网与数字化阅读的冲击
互联网已经深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互联网普及率为54.3%,高于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6.3%,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我国消费升级、经济社会转型、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①与此同时,随着各种电子书、中国知网数字图书馆、百度文库、谷歌学术等专营或兼营数字阅读的平台及其用户数量的不断扩大,传统综合性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体逐渐缩小,有关期刊著作权、发行权、复制权等的权利之争也日趋升级。如何应对大众读者数字化阅读的趋势,在保护版权的前提下拓展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数字化服务,成为学术期刊持续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专业性学术期刊的挑战
相对于专业性学术期刊的“专”而言,综合性学术期刊的融合性似乎逐渐变成一种劣势。“千刊一面”,定位不准确,缺乏特色成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共性的短板。尽管高校学报逐渐面向社会征集稿源,但受校内教师评职称、课题结项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相对于专业性学术期刊而言,高校学报的稿源呈明显的内向性,校外优质稿源不足;同时,由于专业性学术期刊每期刊载同类题材的作品载文量大,刊发周期比高校学报更短,这也使得部分校内优质稿源外流。此外,由于数字化出版的普及,专业性学术期刊和综合性学术期刊在相同的条件下被读者搜索,原本占据公有图书馆传播优势的高校学报丧失了传播渠道上的优势,不少学术研究人员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更倾向于阅读同类题材载文量更大、栏目划分更明细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因此,专业性学术期刊对综合性学术期刊传统地位的挑战不容小觑。
三、综合性学术期刊分散化的弊端
综合性学术期刊多为个体期刊,由各高校或者科研单位主办,“一校一刊”成为当前综合性学术期刊界的典型格局。这种分散化的办刊模式容易助长学术界一稿多投、自我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同时由于从稿源到出版的资源未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学报的办刊成本。另一方面,高校学报受到高校工作人员编制的限制,大多为一名责任编辑管理多个学科,且各高校学报同类学科编辑之间的信息交流较少,由于编辑掌握的知识和获得的信息资源有限,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综合性学术期刊对专业性特别强的学术成果在品鉴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四、学术评价的客观冲击带来的系列影响
学术评价主体(行政管理部门、数据库、期刊评价中心、学术共同体等)的多头化、学术期刊评价的简单化一直受到学术界和期刊界的诟病,某种程度上出现学术评价倒逼学术期刊选稿用稿,学术期刊选稿用稿方式再倒逼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现象,这一现象也成为一个难以走出的学术怪圈。但是近年来改革学术评价、期刊评价方式的呼声却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具备现实变革意义与实际操作性且被广泛认同的办法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