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在完成一项研究或想要分享一些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时都会撰写文章并向医学杂志投稿。医学学术期刊为学者提供学习讨论的平台,其运作机制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新颖性,同时也是证明作者工作首创性的依据,为推动医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医学期刊种类众多,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医学学术期刊的论文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真实性、全面性、逻辑性、实用性、可读性,其形式应规范化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有作者、编辑、同行评议专家等。一名专业医学期刊编辑应该具有系统的医学、编辑出版方面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一、医学期刊编辑具有广泛的专业知识是论文创新性科学性和规范化的保证
接受过系统医学专业教育的编辑会对文章学术质量有一定的判断,初审阶段应避免将有严重缺陷的稿件送给同行外审专家审阅,稿件退修阶段需要编辑理解专家的审稿意见,并且整合不同专家的意见,简单明确地转达给作者,必要时还需要为作者进行解读。《首都医科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一本综合性医学期刊,投稿作者主要是医学院校的科研工作者与临床各科室的医务工作者等。目前,学科交叉现象较普遍,临床医生会与基础研究人员合作,从分子水平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尝试新的治疗方法。这就给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人能够了解所有的学科知识,因此必然需要团队紧密合作,取长补短,编辑还应该有终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编辑还应该了解相关统计学知识。很大一部分医学论文会涉及到统计学分析。尽管医学期刊聘请统计学专家审校稿件,但编辑仍需要给作者退修统计学审稿意见并核对作者修改情况,有时还需要向作者进行解释,例如,对超过两组的数据比较,即使结果是一样的,为什么不用t检验,而要用方差分析。近期在《学报》编辑部有关诊断评价数据的统计学培训课程中,统计学专家提到某篇稿件中作者得到较好的阳性预测值,计算过程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如果不再用Bayes公式进一步推算,它的适用范围只是针对特定的抽样人群,所以编辑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章结论部分不能扩大使用范围。此外,作为编辑,必须学习国家的出版政策法规,熟悉编辑出版的执行标准和规范,认真参加编辑资格考试,每年72学时的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课程必不可少,尽量多阅读编辑方面的书籍掌握编辑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把有价值的文章用符合国家规定,行业认可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有利于文章的传播。
二、医学期刊编辑具有临床或者科研工作经历是论文可读性的保证
向《学报》投稿的作者中,除了一些有经验的作者外,还有一些是初次投稿、写作尚不规范的研究生或者医务人员,编辑若经历过临床或者科研工作并且自己有过写作投稿经历,则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写作投稿的难点在哪里,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予以适当的引导。比如,如何列写作提纲,研究性论文应分为前言、材料方法、结果和讨论,对于已经完成前期的实验工作,首次写论文的人先从材料与方法入手可能更容易一些,结果部分不应该包括数据的解释而应将其放到讨论中,如何规范地列出参考文献,如何使用EndNote等写作软件等等。
三、认真履行职责,恪守编辑职业道德是论文
真实性的保证,为了保证期刊的质量和公平的学术环境,《学报》采用双盲的审稿方式。编辑应认真履行职责,收稿阶段不能对熟人的稿件降低要求,送审阶段应避免送给有利益冲突的审稿人。同时,编辑应有意识地尽量杜绝剽窃行为而不能完全依靠审稿专家。出于想省事,有的压力,能力不足等等原因,剽窃行为屡禁不止,剽窃种类繁多,如抄袭文字、数据,窃取别人的想法等,前者可以通过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避免。《学报》编辑部要求作者开具加盖公章的单位介绍信,并在收稿时先进行,重复比例在一定范围内的文章还需要编辑和初审领导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判断,决定是否送外审。而窃取别人想法的剽窃行为比较难判断,只能靠编辑、审稿专家的经验,或者制定一些严厉的政策避免。
四、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文章逻辑性的保证
文字是表达作者思想的载体,科技论文作者需要条理清晰地用简洁的语言和图表不加夸张地说明一些问题,并作出可靠合理的结论和推论。编辑需要具备较强的中英文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能与作者共同完成这项工作。
五、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是连接作者、审稿专家和读者的纽带,同时还要和同事、编委会、出版商打交道,因此必须具有良好、有效的沟通能力才能使整个出版过程有序高效地进行。总之,医学期刊的质量有多种影响因素,其中编辑的作用极其关键。医学编辑需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同时编辑出版的过程又比较复杂,编辑又能在有限的环节起一定的作用,所以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团队协作,顺利完成整个编辑出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