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学术期刊管理机制是以互联网出版生态为基础的各种出版机制的建立和管理,强调引入互联网出版思维,要求学术期刊在出版过程中要注重互联网应用,从互联网出版的角度来思考,打破传统出版思维方式;重视实施互联网出版方式,落实传统出版业务与新媒体融合。各种机制包括出版机构的出版单位内部组织机制、学术出版过程中的选题策划、审稿流程、质量控制、评价体系、绩效管理、读者服务、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也包括出版方式,如出版过程中的数字平台建设,出版技术、工具和方法的应用等。
一、组织结构重构
现有的学术期刊整体上表现出散、小、粗放式的出版方式,竞争力不强,改革势在必行,“互联网+”为学术期刊带来了契机。以互联网出版平台为支撑,对有相同类型的多种学术期刊实行集群化管理,或组成联合编辑部,可突破地域上的限制。联合编辑以互联网为连接纽带,跨越了地域,将分散在各地的编辑部在互联网这个媒介统一起来,形成强大的出版集团或出版联盟,不仅避免了同行间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使得出版科学化、集约化,竞争力增强。不同的期刊社虽然自身是一个独立的主体,然而,通过加入统一的互联网出版平台,其组织结构必然进行调整,按照互联网出版平台的规范和规则办事,适应互联网出版要求。“互联网+”将促使学术期刊办刊方式转变,集约化办刊将是必然趋势。“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学术期刊将借鉴外国出版集团的出版方式,利用互联网建立起分散出版与统一经营的方式。
二、出版管理体系创新
互联网时代对传统的出版管理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学术期刊必须重视互联网给出版业带来的新的管理方法。在继承传统优秀的出版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对各种出版管理体系进行创新。以期刊评价体系为例,基于影响因子的评价方式依然是重要的评价方式,而基于网络评价方式,如网络下载、浏览、收藏、转发等评价方式正在受到国内外期刊界的重视,被应用于各种评刊指标当中。比较成熟的网络评价方式如Ahmetrics已经普遍应用于国外的学术期刊评价,在国内也应作相应的创新尝试,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主编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已经将Web下载量作为一个指标加以考虑;在引文和作者贡献的指标上,目前普遍使用ORC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文章事先分配一个全球唯一的ORCID号,通过互联网能得到作者在国内外发表文章以及文章被引用情况;又如,编辑绩效管理体系,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期刊的出版质量管理,还要增加编辑在网络出版过程中应用互联网的能力,如读者粉丝的增加速度,编辑网络出版协调能力等。各种原有的出版管理体系与互联网的结合将产生了新的管理方式,使出版管理体系更加有效。
三、出版模式创新
出版模式是对学术期刊在出版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抽象化处理,形成参照性指导方略。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包括出版工具、出版流程以及出版方式等。“互联网+”的出版模式总体指导思想是利用互联网的出版优势,创新各种互联网出版模式,使原来的纸质出版、数据库出版方式逐步转型为“互联网+”出版。目前各种出版模式都开始在学术期刊中逐步推广,如移动出版、优先出版、互联网出版、语义出版、富媒体出版等,但还处于试行阶段,各种出版模式将在“互联网+”的生态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充分发挥出版优势,这是对传统的以纸质出版、数据库出版模式的一种根本性创新。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出版媒介融合及传播渠道的扩充,如互联网数字化平台建设、出版过程中新技术、工具和方法等;二是编辑出版流程的优化与再造,如在互联网下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内容资源的挖掘、选题策划、审稿流程、质量控制等。在“互联网+”生态环境下,将建立起区域性或领域性的学术期刊大数据出版平台,平台将期刊编辑部、作者、读者、审稿专家、数据库出版商等各个出版机构都集中于同一出版平台¨川,各种出版过程中的行为都以数据的方式保存于同一平台上,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为各种服务对象提供信息支撑和决策支持,如大数据技术将为作者投稿提供各种期刊的信息,使稿件更快、更准的被目标期刊命中;为作者写作提供当前的热点选题,使读者有的放矢;利用从大量数据中已分析出的有用信息为期刊选题策划、发展潜力作者群、获得优质稿件等提供决策支持等,中国知网的出版平台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互联网+”生态下学术期刊出版的定义将赋予新的内涵,颜帅指出,出版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种数据的采集、分析、加工、分类、聚类和,学术服务的网络化、移动化、个性化、即时化、多样化将成为今后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范式H1I,这种范式创新带来的对期刊评价的影响也值得引起学术期刊界的关注,对学术期刊的评价不能再单一的关注其影响因子,还要考虑到“互联网+”下出版范式创新所带来的其它关系因子重要性的提高,如评论、点赞、收藏、转发、转载等。这是“互联网+”下出版模式创新的外延。
四、人才发现创新
读者人才是学术期刊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对学术期刊的稿源以及稿件质量的保障。传统人才发现的主要途径是编辑通过来稿的文章选题和质量、或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来发现优秀的读者人才。互联网时代读者人才的发现途径扩展到多种媒介,编辑可从各种网络途径,如论坛、网络数据库等方式挖掘和发现读者人才,通过对读者公开发表的文章可分析出读者的学科范围、研究团队、研究方向以及最新的研究动向。特别是以微博、博客等互联网社交工具所形成的各种自媒体圈,是对互联网时代人才发现途径的一个创新。
五、互联网编辑人才培养
互联网素养是互联网时代对编辑的要求,包括编辑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审稿、在线编辑加工等出版活动,也包含编辑使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选题挖掘、读者发现等,还有编辑利用社交工具进行读者关系维护等能力,都是“互联网+”下编辑必须具备的互联网素养。在互联网素养这方面,目前大部分编辑还没有完全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无法适应“互联网+”的出版生态模式。对此,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将网络编辑资格培训列入培训计划中,这是对互联网编辑人才重视的体现。不过鉴于目前学术期刊的编辑普遍缺乏互联网知识,在工作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在编辑过程中主动融合于互联网的观念和习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因此,对编辑进行互联网教育势在必行,要加大对编辑互联网培训力度,并加大学术期刊的互联网编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学术期刊的互联网人才是关系到“互联网+”战略实施的成败,必须给予十分的重视。
六、出版服务模式创新
抓服务是建立起强有力的作者队伍的关键。出版服务模式包括读者服务、内容信息服务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读者服务必须从传统的泛众服务转型为精准服务,使得读者服务更贴心,更人性化,更能满足读者要求;同时,内容信息服务要更加公开、透明,又要及时、准时,对此,学术期刊必须投入到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移动出版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等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中,实现出版服务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