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传媒环境下,期刊编辑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策划能力
编辑人员的策划能力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新时期的编辑人员如果想做一个优秀的编辑,首先就要做一个优秀的策划者,策划出论文的主题进而引导舆论的导向,并且为大多数读者所喜欢。也就是说,编辑不仅要有传统的质量意识、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并建立规划意识、导向意识、效率意识、价值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现代意识。新老编辑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新编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紧跟时代潮流,比如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论文、期刊的推广及后期服务,如建立专门的期刊网站,网站内容可以设立作者注册、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办公等模块,这样就可以增加期刊的知名度。编辑者完全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策划能力来把论文写好,把期刊办好。
二、前瞻能力
编辑人员每天要接触很多的科研论文,所以会对某一方面的研究内容有着一定的了解。但是最近几年浮躁的社会风气造成了科研论文的粗制滥造,其中不乏有重复投稿以及实验还没做完就的现象。编辑人员在进行文章改动的时候就应该具有前瞻能力,严格遵守工匠精神,在初读论文,初改论文,初审论文等每一个步骤中严格把关,发现规律及问题,避免重复发表及错误论文的发表等现象。现在有很多的学生学者会有一稿多投的现象产生,如若编辑人员不具备基本的前瞻能力,没有工匠精神就很难,进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学生作者方面,编辑部或期刊社可以与研究生院、教务处、研究团队合作举办“学生与工匠精神”的征文比赛或演讲活动,或在网站编读园地举办“作者与工匠精神”类似的征文或讨论,以提高作者的品质意识。编辑可以将本刊或国际顶级行业刊物的优秀论文作为样板,以身边的优秀作者、优秀论文为示范,塑造作者及编辑的工匠精神。
三、求实能力
编辑实务包括策划、组稿、初审、外审、退修、终审、编辑排版、校对、发表等环节。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编辑努力践行工匠精神。编辑人员在进行编辑的时候不仅要调整论文的格式,更是要核对文章内容。根据以往的编辑常见错误来看,很多论文中出现概念错误,数据错误等一系列问题就将其发表。因此编辑需要在每一步都严格审查,修改格式的同时也要修改论文中的学术错误。编辑人员需要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提高自己的编辑能力,进而编辑出优质的论文,为读者更好地服务。
四、校对能力
校对工作似乎不是一项技术活,也不需要多高的学历水平,与工匠精神的关系似乎也不大,但是校对工作更能体现出编辑的工作态度,是否脚踏实地、有足够的耐心来对待一篇论文。往往校对工作出现的错误最多,返稿现象也屡见不鲜。科技论文常有复杂的公式图表、较多的数据,在编排过程中难免出现错排漏排。就需要编辑严谨认真地对待论文,进行细致地校对,核实实验数据与图标。校对能力是每一个编辑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在校对工作中,要秉承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心态,校对每一个可能出错的细微之处,这也是一个编辑份内的工作。
五、疑难问题处理能力
在编辑过程中,偶尔会遇到“人情稿”。毕竟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社交圈子。论文的发表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毕业,朋友的年终奖等等。但是编辑必须坚持“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平等地对待各式稿件,对于那些质量不过关的稿件就要严肃处理,达不到学术标准的坚决退稿,对学术质量好但语言功底欠佳的论文坚决返修。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编辑的职业道德。正确处理“人情稿”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编辑需要时刻秉承着一颗公平公正之心,严格把控的质量,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读者。如果发表了质量不好的论文,不仅自己可能会有丢工作的可能,更会影响到科技期刊的名誉。编辑在初审与编修校对过程中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总会有些稀奇古怪的论文需要你来应对,这个时候就需要一颗平常心。有一些论文也有可能因为期刊范围、版面数等局限的原因不能发表,因为大多数期刊只能发表优秀投稿,有许多稿件未能采用,就需要对作者耐心地提出意见以及合适的慰藉。在期刊界也有过论文被返修无数次的例子,作者修改的总是达不到你的要求,也有一些作者只是急于发表,对于科研成果并没有积极的态度,这些时候就需要编辑自我情绪的控制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耐心地修改稿件,对返修的稿件提出意见。编辑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严谨求实,对作者的不理解大可不必解释,时间会证明编辑人员是为了保障与期刊的质量,也是为了爱护与保护作者及读者。因此,必须培养与树立科技期刊编辑宽广的胸怀,提高编辑的情绪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