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科技期刊融合新媒体发展传播现状

时间:2022-11-17 10:44:13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Ipad、APP推送、微信平台、播客等移动终端的出现为新媒体在科技期刊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各平台在展现其发展优势的过程中,其劣势也逐渐凸显,因此单一的传播模式不能满足科技期刊的有效发展,这就要求科技期刊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各种媒体形态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传播者

本研究所调查的50本科技期刊多数隶属于各高校,其中中文核心期刊3本,其余为非核心期刊;月刊12本,双月刊25本,季刊13本;人员构成为专职和兼职两类。其人口学特征为,年龄:≥50岁者占63%,40~50岁者占19%,≤40岁者占18%;性别:男性占28%,女性占72%;学历:研究生以上38%,本科占56%,专科及以下占6%;职称:正高占14%,副高占32%,中职占43%,初职及无职称者占11%。从以上调查发现,我省科技期刊人员构成以40岁以上居多,女性居多,本科学历居多。调查发现,目前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多为从其他专业技术岗转岗而来的,科班出身的编辑技术人员较少,因此知识构成有所欠缺,应用新媒体的意识不强,不利于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的传播发展。

二、传播模式

本次调查的刊物可能受所属体制、机制的制约,其传播模式均以传统的纸质出版印刷为主,但均出现了发行量下滑的趋势可见受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的出版模式地位被撼动。多数刊物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数字化出版,但大多选择借助于知网、万方等数字出版平台,开展网上投稿、审稿、编辑加工等一系列编辑活动。因为本次调查的刊物多数隶属于事业单位,办刊费用多是上级拨款,刊物没有推向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力,人员引进不够灵活。少数办的比较好的刊物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在线传播渠道,使一些好的随笔、评论性的学术文章、实用性的科普文章甚至前沿的学术论文在微信、微博平台广泛传播,逐渐改变着学术传播的面貌,扩大了受众群体,也实现了传播的即时性和交互性。

三、传播受众

本次调查的科技期刊的传播受众多为专业人士和学者,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各种数据库和图书馆,由于获取知识的渠道所限,很多潜在的受众正在逐渐流失。而新媒体冲击下,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使得微信、手机、微博等客户端成为了获取知识的另一主要渠道。因此科技期刊要想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必须迎合受众的需求,开展多渠道传播,在保住原有受众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受众群体。

四、传播效果

我省科技期刊在传播效果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只局限于纸刊的传播,网刊和移动新媒体的少量传播。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只有将三者融合起来,才能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共生共存。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可以做到图文音像并茂;新媒体的参与可以扩大受众范围,同时也可以丰富传播内容,提高科技期刊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新媒体借助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实现优质信息的获取和传播,还可以实现对用户的精准定位,满足用户的碎片化阅读需求,提供最新的科技资讯和发展动态,对用户的下一步需求精准化推送,延伸期刊的增值服务和品牌拓展。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