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评论是一本由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主办的教育期刊,2015年创刊,半年刊。该刊严控学术质量,努力吸引高质量论文,为该行业领域发展建设与科研成果传播做贡献,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或订阅。本刊主要栏目有:通识教与学、通识写作、人工智能时代的通识教育、通识新视野、大学传统与通识教育、书评、会议综述。
《通识教育评论》创刊于2015年,办刊以来,融指导性、实用性、知识性于一体,发行周期为:半年刊,经过杂志社调整,不断提高了刊物的整体质量,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作为一本专注于通识教育领域的权威刊物,其读者对象广泛而多元,涵盖了国内外通识教育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当前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与亲历者,以及广泛关注中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的大众读者。
对于国内外通识教育专业领域的研究者而言,它是他们交流思想、分享成果的重要平台。杂志汇聚了通识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深入的学术探讨空间。研究者们可以通过杂志了解国内外通识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模式,从而推动通识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对于当前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与亲历者来说,杂志则是他们获取改革信息、借鉴成功经验的重要渠道。杂志密切关注教育改革的进展和实践成效,及时报道通识教育在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实施情况和改革经验。实践者们可以通过杂志了解其他地区的改革举措和实践成果,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自己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一)投稿作品不可在公开出版物或任何形式的网络载体上发表(登载)过;一篇作品不得一稿多投。投稿作品严禁代写,不得抄袭他人,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二)作品一经投稿即视为同意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对其拥有公开展示、推广改编的权利,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展示、抄袭、改编本次征稿作品。
(三)引言: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范围,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意义以及前人的主张和学术观点,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作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研究范围和技术方案等。
(四)对文章某一部分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在正文中以注释首次出现的顺序编号,注释内容按编号顺序标注于正文之后,不得用于引文索引或致谢。
(五)来稿一律文责自负,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稿件内容如需修改时则退回作者,限期返回。
(六)来稿请注明字数并提供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和主要研究方向等,其中姓名和工作单位名称请提供正确的英文译名。
(七)关键词(含中英文)。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名词和术语,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第一关键词应能体现出文章的学科分类,每篇文章给出3~4个关键词,写在摘要下方。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基教稿件不需加关键词。
(八)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2.”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
(九)图和表具有自明性和可读性。图与表不能重复同一数据。图和表要有序号,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按其在正文内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
(十)直接引文之注释不加引领字“参见”,间接引文之注释应加引领词“参见”;如显示其他支持性文献,用“另参见”为引领词。对立性文献,则加说明性字句,诸如“不同的见解,请参见”之类。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