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民俗研究是一本由四川濒危活态文献保护研究团队;四川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文化期刊,2023年创刊,半年刊。该刊严控学术质量,努力吸引高质量论文,为该行业领域发展建设与科研成果传播做贡献,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或订阅。本刊主要栏目有:历史民俗研究、民间文学研究、婚俗歌谣研究、日常生活志、书评。
《华西民俗研究》创刊于2023年,办刊以来,融指导性、实用性、知识性于一体,发行周期为:半年刊,经过杂志社调整,不断提高了刊物的整体质量,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它致力于探讨和传播华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包括但不限于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口头文学、民间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杂志旨在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交流,保护与弘扬华西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和交流学术观点的专业平台。
本刊以“挖掘、整理、保护、传承”为办刊理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也关注应用研究和社会实践。杂志鼓励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倡导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华西地区的民俗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特别注重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关注传统的民俗事项,还积极探索如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杂志还致力于推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邀请海外学者撰稿或参与讨论,增进世界对中国华西地区文化的了解。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一)来稿请寄往编辑部,以便统一登记处理; 请勿寄给个人,以免延误。本刊拟加入相关数据库,来稿如不同意编入电子数据库,请书面声明。
(二)参考文献:(1)正文格式:作者,发表年(多版次文献请同时提供第 1 版的发表时间),页码,外加圆括号。(2)文末格式:中、外文献分开,各按音序排列。
(三)注释为对文章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说明,均以脚注形式分散标注于正文页面下方,其序号为①②③……,每页重新编号,注释文字与标点应与正文一致。
(四)基金项目:指文章产出的资金背景。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获得基金项目的文章应注明其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
(五)文章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要旨,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六)摘要(中文):请用五号楷体,摘要文字控制在250字内,重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结果和结论尤为重要。摘要须用第三人称写。
(七)正文中表示标题级别的序号形式,一般从大到小依次为:“一”“(一)”“1”“(1)”“①”等。可以根据标题的实有级别,跳过某些形式的序号。
(八)编辑部有权对来稿进行修改或删节,但对内容的实质性修改将征得作者同意。
(九)对文章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等作出介绍,其前以“[作者简介]”作为标识,排在篇首页地脚,基金项目之下。
(十)图、表分别连续编号,正文中须与之呼应,指示须清楚明白。图号图名应置于图下方正中的位置,表号表名应置于表格上方正中的位置。
华西民俗研究 在线订阅
该杂志全年订价¥236.00,发行周期:半年刊,杂志级别:省级期刊
主办单位:四川濒危活态文献保护研究团队;四川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成都市青羊区敬业路108号,邮编:6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