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与能源法评论是一本由中国政法大学生态与资源法治研究中心主办的环境期刊,2016年创刊,年刊。该刊严控学术质量,努力吸引高质量论文,为该行业领域发展建设与科研成果传播做贡献,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或订阅。本刊主要栏目有:第一篇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第二篇 应对气候变化、第三篇 热点研辩。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评论》创刊于2016年,办刊以来,融指导性、实用性、知识性于一体,发行周期为:年刊,经过杂志社调整,不断提高了刊物的整体质量,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旨在为学者、政策制定者、律师以及所有对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及能源法规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探讨国内外在环境、资源管理和能源领域中的最新立法动态、司法实践以及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发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案例分析、政策解读和书评等,该杂志不仅促进了学术界的深度讨论,也为实务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杂志的办刊宗旨在于推动环境资源与能源法学的发展,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提高公众对于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并鼓励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也关注应用研究的实际效果,力求为解决当前面临的重大环境资源与能源问题提供智力支持。每期围绕特定主题如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可再生能源政策等进行深入讨论。环境资源与能源法评论特别注重国际视野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既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环境资源与能源法律发展趋势,又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法治路径。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一)本刊稿件从发表之日起,如无电子版、网络版、有声版等方面特殊说明,即视作投稿者同意授权本刊电子版、网络版、有声版等的复制权、汇编权、发行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及其转授权等专著权。
(二)如论文属于某科研课题或基金项目,在首页地脚处写出项目名称及编号;在首页地脚处写清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
(三)前言须简要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说明论文研究的热点及存在的问题,点明主题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研究方法及结果,应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引言内容应避免与摘要和结论雷同。
(四)文稿中摘引他人成果,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并以注释的形式在文后列出。
(五)作者姓名(作者所在单位名称,所在省和城市名称,邮编),如多名作者则分行依次排列。英文作者姓名及单位(作者姓名格式:“ZHANG De-Lin)。
(六)摘要须简洁客观地反映文章主要内容及观点,字数在300字以内。关键词是反映文章主要内容及观点的词或词组,数量为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七)稿件中凡采用他人研究成果或引述,在正文中采用括号注(括号注内注明作者、出版年份,书类文献加注页码)与文末列参考文献形式予以说明;正文括号注与文末参考文献必须一一对应。
(八)如果能用文字简洁说明的内容就不必列表。图、表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序号及图题、表题。
(九)文题力求简明,能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题名不宜超过20 字,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12 个实词)。
(十)刊物仅接受原创性稿件,来稿文责自负,恕不退稿,稿件寄出3个月后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