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核心价值观交流材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有利于巩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基地高校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基地,要持续不断地对青年进行价值观传播和思想引导,在教育教学中对青年一代传授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规范广大师生的日常行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育合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以多元化、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引领和整合校园文化,力求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广大师生头脑,促进高校师生思想的进步,有利于不断巩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基地。
(二)有利于引领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建设首先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基地,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青年人才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变化态势进行深刻的分析,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形成和传播的社会规律进行全面的揭示,以此不断引导师生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规范,进一步夯实思想文化基础。其次,高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促进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升,促进合格人才的培养,由此给社会输送先进道德思想的种子,这些先进思想道德种子深深植入社会各领域,从而推动、示范和引导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建设。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
高校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整体推进,稳步落实,轻重缓急,要深度开发高校师生作为知识分子群体所蕴舍的精神财富、深刻构建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渠道。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是高校的中心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中,穿插知识传授、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编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学习辅导材料,为广大学生讲解社会社会核心价值观理论点和疑难点,结合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运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增强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支柱。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高校校园文化领域,利用主题班会、团学活动等各种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还可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播站,增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专栏,制作专题校园橱窗标语,营造出浓郁的舆论宣传氛围,定期总结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经验,对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及时宣传表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渗透和贯彻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高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照下进行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应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实施活动化教学,寓教育于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之中,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积极创设课前生活情境,触感体验
课前生活体验活动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增加体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下基础。
1.现场参观,触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一种情感上的触动、心灵上的共鸣,只有体验是主体的亲临其境、亲身感受才能获取。例如,执教《可爱的家乡》时,我组织学生参观,通过参观开展家乡考察,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经过生活体验,再通过课堂教学,更能体会到家乡的变化、领悟到祖国的可爱,从而有效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深入访问,触发行为体验
访问是教师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学习先进典型、崇高榜样的一种生活体验活动。由于在课前参与生活体验活动,学生有了从生活中得来的生活体验,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度讲得少一些,让学生多交流。学生之间交流多必然会提升参与的积极性,使主体得到充分发挥。他们会无拘无束地谈认识、说感想,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优良品德的形成。
二、巧妙创设课堂生活情境,引发活动体验
品德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努力创设丰富的情境,采用多种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生活体验,使学生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引起共鸣,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1.在实践的情境中体验生活
思想与品德课堂教学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真实、典型的材料。如,执教《我和诚信交朋友》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银行的取款机发生了故障,你取100元钱,它吐出了1000元钱,你要不要?”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接下来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体验生活
学生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游戏,学生的机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品德在游戏中得到发展。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玩“找朋友游戏”,在教学中,我经常开展“红花找朋友”活动,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做“找朋友游戏”时,让学生戴小红花头饰,找自己身边最乐于帮助别人的小朋友做朋友,并说明为什么找他(她)。
三、努力创设课外生活情境,升华行为体验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合一发挥整体功能,促进知行的和谐发展。
1.创设家庭生活情境,升华行为体验
课内实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许多实践活动都无法当场在课堂上实施,因此,需要把情境设置延伸到家庭去完成。家庭是一个人步入社会的起点,也是每个人在社会上奋斗的港湾,所以结合品德课教学内容,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如,执教《我爱爸爸妈妈》一课时,我邀请家长也一起参加,通过多次与父母的互动,如,画爸爸妈妈的手、介绍触摸爸爸妈妈手的感想、和爸爸妈妈做游戏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与爸爸妈妈亲近,促进父母与孩子的交流。
2.创设社会实践情境,升华行为体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5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当前社会形势和时代背景下,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中吸收丰富养分,否则就很难有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本文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依托“百书研读”,具体探讨学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举措,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知行合 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百书研读” 活动自1993年开始运行,至今已有23年之久,创建之初是作为学校加强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保证读书质量的同时也确保读书数量,旨在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优化校园内的整体学习风气。
学校鼓励学生每两周读1本书,每月读2本书,每年读24本书,大学四年至少阅读100本书籍。“百书”既是实指,要求学生大学期间读够100本书,同时也是虚指,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拓展学生读书的领域,自觉做到博览群书。
“百书研读”活动启动后,学校定期为学生们推荐经典书目,引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并坚持每月一次组织学生分享读书笔记、交流读书感悟,创建了学生刊物《益思集》。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举措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即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因此,学校依托“百书研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开展品读经典书籍、重视传统文化宣传、学生社会实践三大活动举措,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开展“百书研读”活动,加强文化熏陶
建立经典书库。学校投入建设经费开辟了图书阅览室,定期购置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目前书架共有《诗经》《楚辞》《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左传》《史记》《二十四孝》《资治通鉴》等经典书籍1000余册。
研读《弟子规》等经典书籍。为扣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颗纽扣,在大一新生初到之际,就进行研读优秀传统典籍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了凡四训》的学习教育活动。
开设专家讲坛。每月定期开展一次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围绕“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展开交流,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为学生解疑释惑。
开展读书主题讨论会。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以“电车难题之何为公正”“倒地老人扶不扶”等为主题的讨论活动。
成立经典书籍漂流驿站。2014年,学校依托天津市举办“书香天商・浸润成长”优秀读书案例活动的契机,以优秀传统文化书籍阅览室为基地,成立了图书漂流驿站。
学生自主编撰《益思集》。每次“百书研读”运行结束后,收集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的心得稿件和学术论文,在稿件收集后,组织人员对稿件进行一审,选出相对较好的稿件,再交由特约专家审稿小组进行二审,选出优秀读书心得稿件和学术论文。为了把活动成果有效利用并总结凝练,先后共出版了13辑《益思集》。
(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举行优秀传统文化观影活动。新生入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前提,每年组织大一新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观影活动,已成为入学教育的常规举措。
开展传统典籍主题朗诵评比活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运行“百书研读”活动基础上,开展“学经典・用经典”的主题朗诵比赛。
举办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围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文化精髓,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道德1+1”暨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
开展学生干部传统文化修养培训。学校重视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以知行团校为平台,定期开展以“百善孝为先――中华传统美德”、“做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等为主题的学生干部礼仪规范培训。
举行经典书籍报告会。学校倡导学生每两周读1本书,每月读2本书,根据学生阅读的传统经典书目,定期开展以“何为礼”、“自私自利――西方价值观的危害”等为主题的传统典籍读书报告会。近200名学生通过参加报告会,激发了学习国学的热情和兴趣,领略了国粹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育人
定期组织下社区活动。为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优势,解决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至少下6次社区,开展以“解决邻里纠纷,共建和谐社会”、“敬畏传统,明礼守信”、“以法治为基,建和谐社区”等为主题的经典文化宣讲活动。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赴敬老院、孤儿所、智障学校等社会机构,开展公益志愿服务,关心空巢老人、残疾人、智障儿童等弱势群体。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经验及改进思路
学校以开展“百书研读”活动为核心,以班级党团活动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阅读经典中涵养心灵、浸润思想、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丰富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主要成效
学校重视加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通过开展“百书研读”、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大措施,共计2700余人次参加各项活动。开展的读书心得交流会活动,不仅是分享交流的平台,更是学生思想碰撞的平台。在读书心得交流会上,通过提供好的主题、好的契机、好的情境,用视频、图片或是文字材料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同学们相互间的争论、辩驳,起到了通过交流分享擦出思想火花的重要作用。在“百书研读”活动运行的同时,更注重读书成果的提炼和汇总,在向学生发放研读书目时,要求每一名同学对所阅读的书籍撰写读书心得或专业论文。这样不仅督促学生仔细阅读专业书籍,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真正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生们的读书心得和学术论文,都由资深专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刊登在《益思集》上,并在同学中广泛传阅,形成了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
先后有500名学生在经典书籍阅览室现场阅览和借书,品味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近400名学生参加研读传统典籍活动并撰写读书感悟,坚定了理想信念;300余名学生参加讲坛活动,增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近200名学生参加主题讨论会,增强了友善互助意识。到目前为止,学生撰写的读书心得和学术论文累计达数十万篇,共出版了13辑《益思集》。300余名学生参加观影活动,感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洗礼;近200名学生参加传统典籍主题朗诵评比,提升了思想境界和人格素养;200余名学生参加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提高了道德修养;先后有100名学生骨干参加培训,增强了“尊重师长,正派做人,甘于奉献,争当先进”的崇高意识;近200名学生参加传统典籍读书报告会,领略了国粹的独特魅力;200余名学生在下社区活动中为居民解疑释惑,增强了公民自由平等、诚信友爱、和谐互助意识;先后100余名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增强了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确保“百书研读”活动质量,满足学生自主阅读的需求,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学生图书阅览室,目前共藏书5000余册;该阅览室在借阅书籍、提供自习场所、开展学术活动等方面,与学校图书馆相比更为方便且贴近学生需求,深受学生欢迎。
(二)经验总结
以“百书研读”为平台,追求以文化人。依托“百书研读”激发学生品读经典书籍的兴趣和热情,督促学生撰写读书笔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学校每月定期开展一次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交流会上邀请参加学术论文征稿的优秀作者做心得分享,邀请专业老师或优秀校友做点评和指导,并播放启迪学生读书的经典视频。
以“百书研读”为载体,助力以文育人。专业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是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主旨所在,是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力举措。依托“百书研读”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培育,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不断磨砺自己,在砥砺前行中成为社会可堪大用的人才。
针对当前高中生网络文化生活的实际,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到高中生的网络生活中,笔者认为要在高中生的网络文化生活中倡导爱国、学习、责任、自律的核心价值观。
1 坚持爱国主义,唱响网络文化主旋律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的优势主导着网络的思想文化,借机将它们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到网络空间,实行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扩张,推行网络政治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面对具有很强隐蔽性和欺骗性的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具有好奇心的高中生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出现思想上的变异,容易导致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弱化”、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淡化”、价值观“西化”的倾向。因此,学校要坚守思想阵地,在高中生的网络文化中倡导爱国主义,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坚持爱国主义,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1.1 弘扬中华文化、坚守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也是抵抗网络文化冲击的思想武器。因此,必须在网络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2 唱响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
网络在信息疆域上实现了全球一体化,不同文化价值观在网上的相互交织。教育工作者要要认清国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让社会主义文化占据网上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示范作用,帮助高中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意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并以高雅的文化、优秀的寓教于乐的信息引导高中生远离网络上的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促其健康成长。
2 坚持学习,提高网络利用能力
调查表明,目前高中生对娱乐功能青睐有加,而对网络的学习、工作、交流功能知之甚少。同时,面对迎面扑来的各种资源,许多学生不能将它加以思考和消化以有效利用,不能把网络作为学习工具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因此,“敬业”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是要利用网络来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信息素养。
2.1 端正学生对网络功能的认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网络的工具性质,认识网络在娱乐、学习、工作、交流等多方面的功能,解决好上网“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教育学生正确、有节制地使用网络,不能沉湎其中而无心学习,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让网络活跃在自己的生活中,而不是让自己沉溺在网络生活中。
2.2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网络中的学生主动性、交互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以一定的运用网络的能力为前提的。网络学习是借助于技术手段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学习者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技能,具备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展示信息、保证信息安全和交流协作的能力,有效运用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学习、生活,解决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网络利用能力,使他们懂得利用网络去认识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懂得利用网络去获取知识、搜索信息、促进创新。
2.3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建构网络学习的能力
网络学习是一种高度自主性的独立的学习,学习者需要具有高度的学习责任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和进行学习评价。对教师而言,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形成在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有效控制学习行为,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所、学习工具以及学习所需要的学习材料等,以实现自觉主动的学习。
3 坚守责任,自觉规范网络行为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带给人们自信、自主、自立意识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网络社会中社会责任感弱化,人际关系淡化的倾向。一部分高中生忽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存在,淡化应有的责任,在网上欺骗别人,扰乱社会秩序,甚至走向网络犯罪。因此,要求学生在网络社会中也要学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友善待人,维护公共利益,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3.1 树立诚信意识,友善待人
网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创造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空间,大大方便了人们沟通感情、交流问题,但也容易滋生网络欺骗。因此要教育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网上交流问题、沟通感情时坚持诚实守信,自觉抵制各种道德失范行为,反对网络欺骗。做到不为低级趣味所诱惑而窥视他人隐私,不窃取他人的知识产权。
同时还要遵守相关的互联网规范,反对网络暴力,不鼓动公众恶意评论他人、公开他人隐私或者通过暗示、影射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不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不危害他人利益,不骚扰他人工作。
3.2 强化国家意识,维护公共利益
网络给正在学习中的高中生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渠道,拓展了活动的空间。网络无国界,但网络生活的主体要有国家意识。我们要教育高中生强化国家意识,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站在相信政府、支持政府的角度,积极通过网络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以建设者的态度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维护公共利益,反对自我中心主义、利己主义;积极利用网络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维护政府权威,并自觉地从网络安全与文明的角度为社会尽责。
3.3 提升公民意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为网络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无法分割,网络社会的权利与义务也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在充分享受网络社会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高度自由的同时,也应履行和承担与之相匹配的义务及责任。并且这种网络生活中的义务意识较之现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提升公民意识。教育学生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反对盲目追求绝对的自由与民主,不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更不为金钱所引诱而陷入网络犯罪的泥潭而危害社会。
4 坚韧自律,塑造健全人格
网络匿名性使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明显降低,客观上易导致高中生网上道德感的弱化,道德水平下降,自我调控力降低。因此要着力培养其自律能力,培养自律精神。自律要求行为主体要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觉地遵循法度和道德规范。而自律精神的最终形成需要学生具有坚韧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
4.1 深化道德实践,培养自律精神
人们在网络上的道德言行主要依靠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它要求我们在一个“非熟人”的网络道德环境中,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而道德实践是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与道德信念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求学生要遵守网络规则,在网络与现实的结合中培养提高自律性,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4.2 进行心理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6302
课堂教学中的公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w作用有机统一,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怎样教,而且要考虑到学生怎样学,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能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全体学生开展阅读、观察、讨论、辩论、比较、概括、欣赏、表演、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彰显公平,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碰撞思维、启迪智慧、升华品质。本文就以《价值与价值观》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对政治课教学中学习活动设计的一些做法。
一般来说,活动设计要围绕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资源分析以及教学目标分析等方面进行。本节课学习活动的设计,笔者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公平教学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要求,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对内容结构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分析。笔者对生活与哲学中《价值与价值观》一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如下分析。
1.从内容结构上看,有价值、人生价值、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等具有递进关系的三个方面。
2.从重点、难点上看,有人生价值的含义;如何正确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有利于教者理清不同内容在教育教学方面所承载的功能和发挥的效用。此时,上课教师要注意的就是必须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积淀融入各种活动之中,从学习的深度、理解的难度和掌握的效度等方面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要避免教与学的人为分离,防止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
二、对学情的分析
公平教学必须尊重学情,因材施教。学情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学习兴趣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生活与哲学教材有三个突出特点:贴近时代,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学生。“价值”“价值观”又是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碰到但不易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因此他们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价值”的概念时,笔者设计了案例分析――“分享快乐事”,让学生交流进入高中以来感受最深的快乐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开心?”原来,我们的生活总离不开有价值的事物,每天都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总会有获得感、满足感,因而感受到开心、快乐甚至幸福,这说明,事物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这就是哲学上所讲的价值。这一活动设计,先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说起,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寓于具体生活之中,一方面使得深奥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而且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的道理。 因为这些事例切合学生实际,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七嘴八舌,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真情流露。
2.认知水平分析
高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日常生活中,经常通过各种媒体了解甚至接触到一些有关价值和价值观方面的人和事,比如“扶不扶”“我爸是李刚”“魏泽西”“酒驾”“有钱就任性”“小悦悦”“道德模范”“土豪”“明星吸毒”“感动中国”等等。在当下,不同的价值观念不断碰撞和冲突,青年学生该如何判断和选择?这就需要教师站出来,给予他们必要的引导和正确的指导。
例如在学习“人生价值及其评价”内容时,笔者设计了“最美乡村教师”学习探究活动。首先笔者选择了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的事迹。之所以选择该事迹,一方面是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增强公民意识,另一方面是想引导学生尊敬老师,懂得感恩,而这两点正是当今高中生普遍缺乏的。为此,笔者将朱敏才、孙丽娜的事迹材料分为两个层面,突出人生价值包含的两个方面。笔者还设计了两个问题:1.概括“最美乡村教师”的主要事迹。2.朱敏才的人生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活动设计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事件到抽象道理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为先进人物事迹所感动,被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所感染,育人润物无声,目标水到渠成。
又如,为了强化学生对 “如何正确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认同感,澄清学生在贡献大小以及贡献形式上的误区,笔者特地增设了一个互动环节:说说我的价值。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反思和感悟,懂得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积极意义,给他人多一分理解,自己增一分责任。
3.知识基础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在高一阶段学习过经济生活中“价值”的有关内容,但对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和社会意识范畴的价值观没有多少了解,对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缺乏足够的认识基础,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同感。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方式对澄清学生的认识误区、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笔者选择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生活中的困惑,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①今天你值日,可你生病了,身体不舒服,你怎么办?
②今天天很冷,你想开空调,坐在空调下方的同学极力反对,你会怎么做?
③接送校车来了,本周你是站票,但车上还有空位,你会坐吗?
④适逢期中考试前夕,学校要求你参加校篮球队集训,你会参加吗?
这四个“思想困惑”其实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克服困难,做好工作其实就是“敬业”的表现;顾及他人感受,不开空调就是一个“友善”的问题;即使有空位也不坐那是做人要诚信;为了集体参加训练则是“爱集体、爱校”的体现。从这四个事例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中楼阁”,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只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每件小事做好,其实就是在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对教学资源的分析
公平教学必须合理选择教学资源,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教学资源。一般来说,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资料(包括课程内容和辅助资料)、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群体、教学技术(教法学技、应用技术、信息技术)等。
设计本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中,笔者选择和利用了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设备、新闻资料等多种教学资源,有些资源还进行了二次利用。例如,“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的事迹材料,本节课根据教学的需要就利用了两次。由此P者的感触就是资源的选择要精,不贪多,对它的使用务必要充分。
四、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5-0006-01
德育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作用,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对道德意识和行为上的认知,同时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和大自然等环境,引导学生能够较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教师在德育中要用自身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德育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困境
(1)道德教育与道德观念难以相互贯通。当前,中学的德育虽然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道德理论知识的教育上仍然存在灌输的方式,道德观念与道德教育难以相互贯通,使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融合到德育中来。
(2)德育方式在实际教学中缺乏灵活性。德育要求教育者在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情感信念、道德信念和价值取向等来加强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仍旧存在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呆板的现象,使学生的德育意识很难得到培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工作中有效实施的路径
(1)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初中生心理发育较为缓慢,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其在社会文化的冲击下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心理危机。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的德育课程,以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律教育和国情教育为主要课程内容,为学生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落实到各科教学中去。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到教学中去。
(2)创新德育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合。在当前德育的发展形势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在德育中得到有效的体现,在实施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在讲授式的德育教学模式中穿插情感陶冶教学,以理想激励的方式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指导,促使学生能够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中通过对心灵上的培养和行为上的锻炼,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设计以学生为教育中心的德育内容。任何教育形式都应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是在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工作。教师倘若以一种抽象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讲解和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德育说教,就会脱离以学生为教育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价值观讲解时,要利用具体的表达形式将抽象性的内容转变为具体可操作的内容,如结合政治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对价值观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德育意识。
(4)完善学生价值评价的制度。道德评价是对学生价值水平高低的评价,中学生道德评价通常以单一的知识性考试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水平进行估测,忽视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这种评价制度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具有公平性。此外,对于社会和国家来说,这种价值评价制度难以完善学生道德意识的构建。首先,学校必须完善学生价值评价制度,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如将传统的笔试考试转变为谈话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来评测学生的价值标准。其次,学校还要建立学生个人的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同时以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促使学生在相互竞争中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最后,学校还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的表现,加强家长的德育意识,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能保留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5)提高教育者的职业素养水平。教师作为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具有威严性。因此,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对自身进行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提升,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德育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在提升自身的素养时需以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等三个基本维度为前提,必须要有坚定的道德意识和优良的行为、专业学科的水平和基础的文化素养、教学思想与教育技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专业训练的平台,为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建设中要想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学校和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使新的教学思想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从而在德育中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加强与家长与社会间的联系,促使学生价值观在德育中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DOI]10.13939/ki.zgsc.2016.35.079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1 适应国内国际大局的深刻变化
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1.3 可以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
1.4 推动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 供电企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层供电企业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中坚力量,尤其“文明、诚信、敬业、法治”这四个层面是重中之重,而国家电网公司“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八字核心价值观更是落实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延伸。
2.1 严实新作风,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在中央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公司党委第一时间制订活动安排和班子教育学习计划。配发了《谈治国理政》等相关书籍。党委书记亲自给班子成员讲党课,其他班子在分管范围内讲党课。进行集中专题学习研讨4次,每次安排2名班子成员做专题发言,发言材料由书记审定。
学习讨论过程中,党委重点突出“三结合三查找”。一是学习教育要与自我反思相结合,查找自身政治素质上还有哪些缺点不足,是否为员工做好了表率。二是学习体会要与管理提升相结合,查找分管工作中还有哪些不严不实的地方,管理上是否存在老好人和得过且过的思想。三是整改实践要与安全稳定相结合,查找分管范围内安全稳定,优质服务存在哪些短板,尤其在天津港8・12事故后,如何尽职履责,如何提升改进,要有新思考,新作为。学习过程中,党委成员发言既谈思想认识,又谈工作体会,既学习书本,又联系实际,真正达到自我反思,相互借鉴,提高境界的目的。在整改落实阶段,班子成员共查找出学习深度不够,调研指导不够,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18项,逐一列出清单,限时整改到位。实践证明,通过班子带头,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政治方向和正能量已经在分公司树立了一种风气。
2.2 确立新规矩,发挥制度约束作用
公司党委积极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带领班子成员认真践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狠抓两个责任,强化作风养成。党委书记第一时间组织传达中央、国网及省公司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会议精神,对班子履行“一岗双责”提出具体意见,明确“三抓”措施(即抓干部、抓学习、抓作风)。以“两个责任”,“五个必须”,“八项规定”为统领,持之以恒纠正“”。党委经多次研究,确定了党委主体责任清单48项,纪委监督责任18项,部门协同监督30项,党风廉政工作分工表46项,反腐倡廉工作计划8项重点工作,并按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实践证明,通过“两个责任”的确立和推进,切实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了“守纪律讲规矩”的思想共识。
2.3 提升新素质,发挥典型辐射作用
在政治素质上,通过党委会、中心组学习、、案例分析、书记谈心、红色参观等形式不断强化党性教育,加强和规范党员服务队建设。在道德素质上,加强“三有”教育,以“传递信的温暖”活动为主线,广泛挖掘和宣传示范典型,开展学局史立岗位等活动,培育良好风尚。在法治素质上,以“守纪律讲规矩”为抓手,开展国网公司通用制度学习宣传,举办猜灯谜等寓教于乐活动,大型节日群发廉政短信,弘扬法制理念。在职业素质上,以安全和服务两大技能素质为着力点,了解基层需求,开展送教上门、现场授课、状元上讲台等活动,外请专家自主举办了班所长素质提升培训班和拓展训练。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培训教育和载体活动,全体员工的四项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为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营造了良好文化氛围和素质保证。
3 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3.1 组织引领,协调推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孤立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必须统筹结合,协调推进。如果抓不好结合,就会造成“两张皮”;如果制定的政策法规、设计的具体制度、开展的实际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就会变成“对台戏”。
3.2 载体丰富,凝聚共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2A-0007-04
党的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正确地指导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为人类作出贡献。融入学科课程教学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托马斯・里克纳指出:“学科课程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一个沉睡中的巨人,如果我们不能把这种课程利用为培养价值观的手段,我们就正在浪费一个大好的时机。”[1]科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在理科课程教学中可通过科学史故事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运用科学史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势
1.叙事性方式适合进行价值观教育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具有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两种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是“给认识提供一种理论化的、形式化的解释,一种普遍抽象的例证”,而叙事性思维就是讲故事,呈现的是具体的人和事,尽量接近现实,它依赖于具体情境的经验。两种思维模式互相补充,在逻辑、科学方面,例证性思维占绝对优势,但在价值观与道德教育方面,叙事性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年龄越低,叙事性思维的特征越明显。尤其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将价值规范准则教条式地灌输给学生是普遍现象,导致了价值观与道德教育的低效,因此叙事性教育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史故事正符合叙事性教育方式。
2.榜样示范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科学史故事将科学家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能了解美的与丑的、高尚的与卑劣的价值观本身,而且能看到一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与最终获得结果之间的联系,即具有高尚价值观的人最终获得成功与幸福、得到他人的赞美,具有卑劣价值观的人最终会遭遇失败。因此,科学史故事为个体的价值观养成提供了一个参照,为学生树立了价值观行为的榜样或警示。科学史故事不是通过对价值准则的说教灌输,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学生或自发地将自己的价值观与科学家的美德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并为之努力,或检查自己是否也有一些类似的丑陋意识或行为,以后加以改正。价值观教育由“老师告诉我……”“老师规定我做……”变为“我认为……”“我应该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学生真正成为了价值观教育的主体。
3.真实的个性化情境易于被学生认同
科学史故事将抽象枯燥的观念原则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使干巴巴、冷冰冰的价值观念瞬间具有了魅力和生命力。学生在科学史真实的情境中经历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与化解,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感受与渴望,领悟隐含其中的经验提示与教育意义。价值观教育由理性、逻辑转向真实、鲜活,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学生更易于认同其中蕴含的价值原则,而不像对灌输式教育那样,采取敷衍甚至拒绝的态度。
二、科学史中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体现
下面以生物科学史为例,阐述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1.热爱祖国,报效国家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是把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利益紧密相连,对祖国有着强烈的自豪感、认同感。热爱祖国,才能自觉肩负起促进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的责任和义务。
生物科学史上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一方面,可介绍中国在生物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我国的中医药学具有无损伤疗法、无副作用、整体论世界观等不同于西医的独特优势,所以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如饥似渴地研究中医药。为找到治疗疟疾的药物,屠呦呦从整理历代医书入手,查阅地方药志,走访老中医,在1972年锁定青蒿并制取了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的青蒿素。而在此之前,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了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为此,屠呦呦于2015年获诺贝尔医学奖。另一方面,可以介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感染学生。例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军侵占了法国大片领土,巴斯德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毅然决然把德国授予他的证书退回。又如,中国神经肌肉生理学先驱冯德培说:“中国科学家,英雄用武之地在中国。”他年轻时虽然在国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毅然选择回国创业,为国家效力。
2.敬业爱岗,无私奉献
敬业是一种工作态度,是公民重要的职业道德准则。敬业首先表现在热爱自己的工作,敬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并且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其次,表现在勤于钻研,乐于奉献,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对事业全身心地付出,具有坚忍不拔、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在遭到挫折时决不放弃。
譬如,巴甫洛夫病重期间,居然把自己当成了实验对象。他向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觉,想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科学数据。当他的崇拜者想敲门进来看他的时候,他立刻大声拒绝: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在他的眼里,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再如,桑格曾两次获诺贝尔奖,但他在获奖之前却没什么突出的成绩。在胰岛素结构的研究过程中失败过许多次,遭遇过很多挫折,他的几位助手为此离他而去。桑格不因为多次失败而放弃,一如既往地沿着既定方向努力。他说:两次得到诺贝尔奖,是令我非常激动的事,但真正的乐趣却蕴含在工作本身之中。
3.诚实守信,历练品德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坦诚、相互信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人拥有诚信会受益终身,而一旦失去诚信,可能一时侥幸得逞,但最终一定会失败,在社会上无法立足、难以成事。
对科学家来说,荣誉固然重要,但是诚信更重要,多数科学家都是以诚信作为自己做人的道德基石。例如,1983年法国的西诺西和蒙塔尼发现艾滋病毒的在《科学》上,1984年美国的盖洛发现艾滋病毒是一种新型HTLV病毒,也发表在《科学》杂志,盖洛还开发了检测艾滋病的方法并申请了专利。蒙塔尼在研究盖洛发表的HTLV病毒资料时,发现盖洛的成果与自己送给盖洛研究室的病毒非常相似,甚至电镜照片也惊人地一致。于是蒙塔尼指责盖洛剽窃他们的研究成果,最后闹到法庭上仍然无法判断。一直到1993年谜底才被发现,原来盖洛发现的病毒被蒙塔尼送来的细胞污染了,盖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辛辛苦苦地重复了别人的工作。1994年,盖洛在《自然》杂志上向蒙塔尼公开道歉。蒙塔尼在接受诺贝尔奖时表示:“我为盖洛感到遗憾,盖洛在证明艾滋病毒导致了艾滋病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
4.友好协作,与人为善
“友善”是人与人之间和睦友好、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态度。友善能给别人带来愉悦,使人们彼此产生好感而易于沟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学术上友善还表现在不压制同行,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团结合作。
譬如,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是没能将青霉的代谢产物提纯出来。10年后,钱恩和弗洛里成功地分离出青霉素并将之提纯为药剂,比弗莱明当初的青霉素有效率高一千倍,而且没有明显的毒性。弗莱明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培养了多年的青霉素产生菌送给了弗洛里。利用这些菌,钱恩等培养出效力更大的青霉素菌株[4],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合作。再如,“心电图之父”威廉・艾因特霍芬,将诺贝尔奖金的一半赠送给已去世的技术员的亲属。他总是把众人的功绩放在第一位,他曾在演讲时提到英国电生理大师Lewis时说:“如果没有他的工作,我坚信我们对心脏电生理工作的兴趣不会像今天这样高涨,我怀疑如果没有他有价值的贡献,我是否有权利站在你们面前演讲!”[5]
压制同行的现象在科学史上也有出现。譬如,威廉・莫顿是世界上最早将麻醉剂乙醚用于外科手术的人,但遗憾的是,莫顿对荣誉过于执着,反而因此失去了很多。他的同事韦尔斯和给他指导的化学家杰克森因嫉妒竞相与他争夺发明专利和奖金,为此三人不和,各不相让。韦尔斯因犯有伤害他人罪入狱;杰克森和莫顿双方诉讼了20年,最后两败俱伤,莫顿因身心交瘁而不名一文地死去,终年49岁;杰克森生命的最后7年都在精神病院度过。如果他们不过于追求名利功绩,而是携手合作继续他们的研究事业,相信他们会有更多的成就。
三、利用科学史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策略
1.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
脱离了生活世界的价值观教育只有知性逻辑而缺乏情感体验,只有空洞的形式而缺乏生动的内容,只有僵化的教条而缺乏生命的活力,只能沦为冷冰冰的灌输与说教,从而导致教育的低效。因此,科学史故事中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内容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赋予核心价值观以现实意义。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细碎琐事和思想上存在的焦虑与困惑,如考试作弊、实验数据捏造与篡改、别人遇到困难时漠不关心、争名夺利、个人主义等现象,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与迷惑。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的关系及对自身成长的意义,才能让学生认同并进一步效仿科学史中的榜样,最终形成与榜样一样的行为。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与认可,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存在感和自我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积极思考,认同核心价值观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2.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价值观教育的关键不是简单告诉学生哪种价值观是对的或错的,或是让学生知道有哪些价值观信条,而是创设一个价值观形成的具体情境,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式展开个体内在价值观的自我说服过程。因此,在利用科学史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要警惕教师预设故事背后的信念和观念,并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得出这个标准答案,而批判或否定不符合标准答案的观点,使学生个体的观点立场都失去发声和呈现的机会,价值观教育变得专断和无趣。要营造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对于同一个事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要通过对话使学生的多元观点相遇、碰撞,在彼此的协商和沟通中感受他人多样的情感和价值观,并对价值的基本假设进行自我反思,最终达成学生间认识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所有人的观点完全一致,消除所有差异,而是通过对话让学生彼此听见与看见,拓展视野,创生出更新异的视角,增长人生的经验。只有在这种平等的互动交流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才会对价值观进行感知、理解、反思、评价、选择,才会接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并将核心价值观作为学习、生活乃至将来工作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向导。
3.创新教育方法进行价值引导
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现实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需求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逐渐增进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使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共鸣,从内心认可并接受它,实现核心价值观培养由外在灌输向内在接受的转变。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式的、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探索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多种途径与方法。例如,不同内容的科学史资料,其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文字材料、视频、音频或者是口述等;讲述的主体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但要以学生为主,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方式可以采用讨论、角色扮演、写读后感等形式。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开放的、变化迅速的时代,学生面临着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与矛盾,这些矛盾和冲突有外来的和本土的、传统的和现代的、集体的和个人的等等,学生对价值观的选择会出现混乱与困惑。此时,教师虽然不能用价值观的灌输来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但可以并应该通过启发、提问帮助学生充分领悟科学史故事中蕴涵的价值信念,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提高学生对各种价值观的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引导学生既要认可价值观的多元并存,更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因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保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刘冰,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2.
[2]任衍钢,白冠军,文艳平.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艾滋病毒的发现[J].生物学通报,2009(5):60-62.
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影视通识教育是指相对于专业影视教育而言的,旨在培养学生影视审美艺术素养和能力的公共选修课亦即影视通识课。作为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课程,能够通过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大学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影视通识教育之中,能够发挥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影视通识教育的现实基础
(一)域外国家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功实践
借助影视通识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本国核心价值观培育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早在1973年,美国电影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已经在613所大学开设影视通识教育课程,而今已经发展到一千多所高等学府。苏联也从1980年制定《电影艺术教育十年大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对青少年进行电影艺术教育。在日本,甚至在中学阶段就开始教授学生制作包含“有纯正爱国心”的电影。韩国在1998年全民上下掀起一场抵制《泰坦尼克号》放映的运动,将观看《泰坦尼克号》视为“背叛祖国”行为。瑞典甚至明确规定从小学阶段就要将电影作为“第三语言”来必修,等等。事实上,各国对影视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和发展的高度重视,其意义不止在于繁荣电影产业,实质在于通过电影教育培育、传播、渗透本国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以美国为例,美国电影对世界观众影响巨大,2016年,IMDB网民评出“全球100部最佳影片”中,排名前100影片中的62%来自美国[2]。美国好莱坞电影对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要体现为:充分展示和肯定美国式的自由、民主、平等观念;大肆宣扬和强调美国的国家实力及“美国主导”意识;极力打造和编织“个人英雄主义”、“个人奋斗主义”的美国神话[3]。
(二)我国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我国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高等院校电影协会成立标志着高等院校影视教育开始受到关注。1984年,梁国治的《影视文学进入大学课堂应当受到重视》一文将高校开设影视通识教育预想推到了学术探讨的前沿。198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的通知》,强调:“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中文系,应把影视教育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4]。2002年,教育部又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规定:“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课和限制性选修课程”[5]。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6]中国高等院校影视通识教育开设由点到面、由专到全,截至2015年,“全国已经有四分之一的高校将影视通识教育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7],影视通识教育获得普遍重视和推广。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影视通识教育的重要功能
(一)改变学习态度,提高主动性
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态度和接受程度不仅取决于学习自觉性,而且受教育媒介的影响。教育媒介的选择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教育媒介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而当前许多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外讲座、宣传海报等僵化、固化、老化的形式,严重脱离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征、兴趣偏好,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制约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据调查,高达57.8%以上的学生表示:参加类似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讲座是“被迫的、被要求的”[8]。当代大学生多属于90后,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追求现实体验,而厌恶道德说教;他们喜欢感性接收代替理性思考;他们被誉为“视听一代”,对现代图像媒介高度依赖。据调查,有53%的大学生在一个月内看了1-5部电影,29.1%的大学生看了6-10部电影,11.3%的学生看了10部以上电影[9]。观看电影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影视通识教育以其鲜明的艺术特征能够转变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态度,化“被动”接收为“主动”接受。“电影可以使思想剧情化,这就比用任何其他的方法更容易为少年儿童所接受和理解。”[10]从电影本身来看,优秀的电影不仅包含着人类智慧的精华,渗透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而且能够以现实生活为内容题材,借助声、光、形、色等元素,向大学生传递主流思想,潜移默化地在变化的情境中感染、熏陶观众,提高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以影视通识教育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转换学习内容,增强生动性
教育学家布鲁纳有句名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学习内容是否有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意愿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党对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凝练,具有鲜明的概括性、抽象性、理论性。如果教育者不能结合大学生生活现实加以解释和运用,只是生搬硬套的强制灌输,必然导致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内容枯燥无味,学生酿成厌烦、排斥心理,失去学习兴趣。高校影视通识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教材,能够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鲜活性,化“枯燥”理论为“生动”故事。影视通识教育的无穷魅力在于通过鲜明的人物性格、细微的生活内容、感人的情感氛围、曲折的发展情节深入观众的内心深处,循循善诱的引导大学生走进故事的思想田野和价值世界。以影视通识教育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直触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震撼心灵,将枯燥理论演绎成鲜活故事烙在大学生脑海。例如,一部优秀的抗战电影是最好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它能够以撕心裂肺、声泪俱下的故事情节诠释出“保卫祖国、保卫家乡”“和平与正义”的深刻真谛。而且,影视通识教育能够保持与时下社会发展、文化语境、主流情感的同步,容易将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要义蕴涵在折射现实生活的电影文本中,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共鸣与情感期待。
(三)调整教育方式,突出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手段,它倡导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比较隐蔽的方式使大学生无意识地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具有间接性、隐蔽性等特点。影视通识教育可以实现教育方式的转换,克服了传统政治课价值观教育的直白表述和政治图解,能够以其隐喻性特征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形式。因此,影视通识教育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影视通识教育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体现在化“显性”晓理为“隐性”动情。鲁迅曾经提及:“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会变成这样的。”[11]之所以如此在于教员的讲授是一种显性的教育,教育效果停留在学生“懂”或“知晓”层面,能否深植内心、外化于行尚无定数。正如《爱迪生传》中所述:“大部分的教科书,只有30%的效率。”[12]只有从生活中着手,才能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影视通识教育借助人物、情节、场景实现了对现实生活、思想、情感的表达,化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和概念性,使其具体内涵被隐藏、消解在学生审美体验之下。又恰如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所说,电影可以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优秀的电影可以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口号式、宣传式、动员式手段的局限,将核心价值观内容隐藏于故事中,隐藏于艺术表现、人物对话、情景感染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起到隐性教育的效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影视通识教育的制约因素
虽然高校影视通识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其鲜明的功能和优越性,但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期,发挥影视通识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还受到教育观念、教师队伍、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一)重视程度不足,教育观念固化
目前,以影视通识教育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影视通识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尚未充分发掘。一方面,从开设影视通识教育的高校数量来看,我国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以美国为例,1977年,美国约有1000所高校开设影视课程,占总高校数量的1/3。而我国在截至2008年,开设影视课程的高校仅350余所,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影视通识教育的地位没有收到足够重视,面临定位虚化的境地。另一方面,我国的影视通识教育主要作为一门艺术欣赏课,在高校课程设置中作为选修课开设,而且形式单一,甚至部分高校与声乐课合开。而在美国高校中,影视通识教育不仅主要作为必修课或公共课来开设,而且大力开设电影专业教育,1967年,美国开设的影视通识教育程种类就高达3000多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在于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也制约了影视通识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用的发挥。随着现代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日益深远,新的影视通识教育教育观念亟须更新,影视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教育形式、价值观输入的隐性手段、新的思维形态教育,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将其作为通识教育遍及高校,这一趋势也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兼职教师较多,思想引领淡化
转型期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开设没有摆脱急于求成的冒进路线,造成高校影视课教师严重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能力、素质挑战。由于20世纪高校影视通识教育开设起点晚,基础薄弱,师资队伍十分紧张。而2002年的《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规定:“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课和限制性选修课程”[13],加剧了这一供不应求的矛盾。很多高校出现了中文系、美术系教师开设电影选修课的混乱现象,他们不仅缺少专业知识培训,而且没有基本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方向,根本不懂得怎样去教授学生欣赏电影,挖掘影视通识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虽然有些学校聘请一些影视教师和摄影编导兼职高校影视通识教育,一方面,由于兼职身份的束缚,他们无法将经历集中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这些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少理论传授和分析能力,仍然无法高质量地完成基本的影视通识教育教学任务;结果是,懂电影的只讲电影知识,忽视价值引领;不懂电影的,既无法传授知识,也缺少价值引领。
(三)教育标准滞后,课程内容老化
教育工作者重视不足和专职教师短缺导致教育内容较为混乱,缺少基本的课程标准和统一的培养规划。很多高校影视通识教育处于“三无”状态即无教学大纲、无师生教材、无考核标准。影视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学时根据授课教师自行安排,各色各类的电影都被搬上课堂,甚至有些电影根本无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背离了影视通识教育的宗旨。在个人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要有娱乐性,更要有教育意义。[8]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影视通识教育教学内容面临两个极端,一端是教学内容纯属搞笑娱乐,毫无教育意义而言;一端是教学内容虽有教育意义,但电影题材内容沉闷、老旧,与90后大学生兴趣偏好脱节。这些乱象不仅无法发挥影视通识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甚至扼杀了学生对影视通识教育的兴趣,高校影视通识教育也就背离了初衷,流于形式。
(四)教学视野狭窄,教育模式僵化
高校影视通识教育教育方式僵化也是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的重要原因。在对安徽合肥地区的4所高校影视通识教育课堂观察发现,当前高校影视通识教育教学主要体现为三种方式,一种是单纯观赏型,二是“讲解—观赏”型,三是“观赏—交流”型。对于第一种方式,学生普遍感到影视通识教育和待在宿舍看电影毫无区别,上课的积极性降低。第二种方式虽然有利于让学生事前了解一定的影视知识,然后运用到观赏中,对于提高大学生影视鉴赏能力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无法有效地进行价值观引导。第三种方式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无目的讨论的局面。此外,很多学校都设有影视爱好者协会、学生团体,但大部分高校都缺少影视通识教育实践基地,教学视野仅限于课堂教学。鉴于此,高校影视通识教育应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电影欣赏的趣味性和价值观教育意义,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自导自创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微电影,借助影视通识教育进行欣赏和点评,创新教育方式是值得深思的话题。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影视通识教育的提升路径
我国影视通识教育之父雷祯孝认为,人类正在进入一个行动课程、书本课程和影视通识教育程交相辉映的新时代。面对世界各国纷纷将影视通识教育作为培育本国核心价值观和向外输入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和战略规划,我国推进影视通识教育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必要而紧迫,需要在立足全球化视野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思考。
(一)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
西方国家高校影视通识教育发展起点较早,以影视通识教育培育国民核心价值观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尤以号称“世界电影工厂”的美国最为瞩目,美国不仅借助电影等社会教育方式有效培育了国民的价值观,而且以电影的形式对外进行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其中,在高校影视通识教育建设方面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在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战略定位上,美国已经将影视通识教育视为通识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将影视通识教育作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五大类核心课程的第一类,可见其地位颇高。不仅如此,美国还实行必修课和专业课“双推进”政策,不仅将影视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生必修课来开设,而且积极培育电影专业人才,将电影素养作为合格大学毕业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电影一窍不通的大学生,不配获得大学毕业生称号。在教学方式上,美国高校影视通识教育教学主张学生相互交流、碰撞,教师给予点评,为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和网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且指导学生自创影视作品,培养其操作实践等综合能力。美国政府也对美国大学影视通识教育教育投入大量经费,实行严格的产权保护,这些都促进了美国高校影视通识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发挥。除美国外,英国、法国、瑞典等国也在政策扶持、课程设置、资金投入等方面对高校影视通识教育开设进行保障。
(二)加大教育部门对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扶持
我国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宏观层面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推进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发展,但在具体实践层面仍然面临一些困境,需要加大对高校影视通识教育教育的扶持。一是高校教务管理者观念的更新。应从政策和指导意见层面深化高校影视通识教育开设的意义,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认识和观念,破除高校影视通识教育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二是确立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学科地位,不能简单地将高校影视通识教育定位在附属于艺术课、表演课范畴。影视通识教育可以尝试作为高校公共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尽快改变学科定位不明确的状况。三是完善影视通识教育教育体系。组织教材编写、课程论研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考试考核等具体操作的规划。其中,高校影视通识教育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评、成果认定等问题应尽快解决,否则,将会引发“马太效应”,造成高校影视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流失。四是加大对高校影视通识教育开设的资金投入,确保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硬软件都要跟进现代高科技快速发展的步伐,尝试扶持一批重点院校和重点专业,巩固和丰富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人才资源。
(三)完善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程实施的微观机制
普通高等学校作为影视通识教育开设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实施者,应以多元化视角、多维度视野挖掘影视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完善高校影视通识教育落实的微观机制。首先,领导师资队伍建设机制。领导队伍和师资队伍是确保高校影视通识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建设强有力的领导师资队伍需要成立专门的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组织机构和行政后勤人员,与高校计算机教学、大学英语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在同等地位;严格高校影视通识教育教师招聘,不断进行影视通识教育教师职业培训和经验交流。其次,影视通识教育内容遴选和审查机制。教学内容关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向和实效。在影视通识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坚持经典性与教育性,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的指导下,选取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兴趣偏好的教育内容,杜绝媚俗、庸俗、低俗的影视作品进课堂。高校应尽快建立电影作品遴选标准和经典影视资源库,为高校影视通识教育教学内容选择提供依据和参考。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欧美电影,应有目的地选择那些艺术水平高,思想主题健康向上的影片,充分发挥教师对外国影片的审查和价值观引导作用。再次,教师教学监督和考评机制。发挥影视通识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必须发挥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克服以往存在的随意、敷衍了事的教学态度,强化影视通识教育教师的责任意识;以领导督课、同行听课、学生评课等形式完善影视通识教育教师监督考评机制。最后,学生学习成果考试考核反馈机制。一堂优秀的影视通识教育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的配合,实现教学行为的主客体互动。当前,由于高校影视通识教育作为选修课而且缺乏考试考核机制,造成大学生不够重视,教师娓娓动听讲课,学生各忙各事,严重影响了影视通识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发挥。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不定期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综合成绩、奖学金评定等挂钩,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作者:李祥祥 李万银 单位:1.安徽建筑大学 2.安徽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01).
[2]苏兴莎.影像的力量:20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D].吉林大学,2016:13-195.
[3]周卫红.美国好莱坞电影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状况及经验启示[J].电影文学,2013(14):4-6.
[4]张云波.普通高校影视鉴赏课教学改革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134-135.
[5][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DB/OL].教育部网站,2002-05-13,[2017-01-2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15-09-28,[2017-01-28]./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7]冯秀娥,陈彦坤,孙玉秀.本科院校影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85-86.
[8]李祥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基于福州某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与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4):10-14.
2.精心组织策划新队员入队仪式,四百三十名新队员五一节前夕光荣加入了少先队,通过国旗下讲话,队部前少先队知识长廊,加强新队员队前教育。
3.加强各中队宣传阵地建设,按要求更换黑板报内容,布置教室装饰,体现班级文化氛围。学校三层连廊根据每层学生年龄特点,学习要求分别以良好习惯、学习方法、如何做人为关键词更换了文化标语。
1.以八礼四仪、《中小学生守则》为具体要求,深入开展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国旗下讲话、主题队会案例设计评比、课间十分钟活动专项治理,《中小学生守则》上墙,八礼四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学生胸卡,各班推选文明礼仪监督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文明礼仪具体内容,在学习生活中加强自我约束,逐步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六一八童节将举行学校“十佳文明礼仪之星”评比颁奖。
2.对照好少年要求,鼓励先进、宣传典型,四至六年级各中队民主推荐优秀学生参加江苏好少年、泰州好少年评选,现已完成学校初评,事迹材料整理,共有20名学生入围,接受省、市评比。
3.为缅怀革命先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4月3日下午,学校组织党、团员教师,五、六年级全体少先队员900多人步行来到千秋广场,参加了祭扫革命烈士活动。通过此次主题活动让少先队员们亲身体验烈士们英勇无畏的崇高品质和对真理、信仰的不懈追求,从而树立远大志向,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踏着英烈们的足迹奋勇前进!
结合泰州素质教育“5+2”工程的要求,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走进生产实践,融入大自然。大队部从上学期起在全校师生中组织开展“开心农场”实践体验行动。
学校在田径场、风雨活动室北面整理出多块泥地,通过自愿申报、充分筛选,分别承包给近二十个班级及教师团队,通过近一年的辛勤耕种,种植的蔬菜长势喜人,收获时,师生像过节日一样分享成长的喜悦。在新学年春暖花开时,各承包班级又统一行动,组织学生新翻建菜地,撒下希望的种子。
通过开展“开心农场”种植活动,丰富了孩子多彩的课余生活,让他们体验亲近生命的成长过程。在校长室大力支持下,“开心农场”本学期还进行了升级改造,新修了道路、围栏,插上了铭牌,初步建成了一个综合实践基地。
为积极响应泰州市素质教育“5+2”文件要求,培养学生的财经素养,理财意识,充分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大队部在4月16日、17日下午在学校田径场组织举办了学校首届二手物品“跳蚤市场”。学校近两千多师生参与了此项活动。
为了高质量举行此次活动,学校大队部提早规划,充分征求老师意见,设计活动方案,提前一周就进行宣传发动,制作宣传海报,布置活动现场。各班辅导员给予了充分支持,组织学生精心准备活动商品,制作班级宣传标语,讨论推销技巧。在当天的活动中,市场人流攒动,热闹有序,吆喝声此起彼伏,师生参与热情很高。好多学生都表现出平时看不出的才能,活动中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此次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市场意识以及经济意识,培养他们合理理财的能力,也锻炼了孩子与人交流的能力,为其以后步入社会提供了经验。
我校是一个江苏省绿色学校,学校环境优美,花草树木品种繁多,一年四季绿草荫荫,春暖花开时更是美不胜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植物生长特性,同时也为学生观察、写作提供帮助,大队部联合美术组将学校的花卉进行整理,为部分花木挂上了一个个生动的展牌,让学生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去感知生命成长的奇迹。
学校大队部在全校师生中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张海涛副校长为三、四年级少先队员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讲座,大队部组织五年级同学观摩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三月份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分发仪式,组织全校师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牌班班上墙,少先队知识走廊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等,在全校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组织学生生参加了教育团工委的少先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二(5)班宗沐筵获市
小学组一等奖。组织师生参加团市委“农商行”少先队主题系列活动,学生绘画、声乐才艺展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征文,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教案设计,师生参赛作品数量多,质量高,深受好评。
2月13日下午,六(4)中队雏鹰假日小队在中队辅导员李静老师带领下来到香格里大酒店,感受“舌尖上的美味”。
2月15日下午,六(6)中队雏鹰假日小队在中队辅导员任明安等老师带领下来到谷泰大酒店,进行了包水饺实践活动,队员们在包水饺的过程中感受一份辛勤,收获一份快乐。
作者简介:李晓堂(1978-),女,辽宁海城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三核’培养目标下校企共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模型和实践模式研究”(编号:GDJG2015251),主持人:李晓堂;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重大招标课题“基于‘三核’培养目标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模型构建研究”(编号:zdzz15019),主持人:李晓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9-0031-05
随着我国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在大力强化岗位技术能力的同时,积极探索学生素质培养与学分的结合途径,大力构建一套可复制、可借鉴的高职学生素养培养学分制的运行机制。在核心价值观、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三核”人才培养理念的背景下,本文从素质主体内容着手探讨构建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认定学生素质学分,通过流程环节、操作规则和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学生素质学分有效实施。
一、以核心价值观和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构建“四级”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的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在道德养成中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追求现代技艺中传承优良传统,是实现二者融合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求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使其成为具备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不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要,也是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需求的需要,还为学生职业生涯健康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人民自我培育和践行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是当代中国每个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1]。高职院校是培育和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融合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途径。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理想信念、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艺共生发展,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明了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高职大学生实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追求指引,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规范,是他们自身价值和行为举止的本质属性。
(二)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与主要抓手
职业核心能力,即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具有指引性、规范性。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8项核心能力”[2]。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已成为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手段[2]。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可概括为两个层面的要素,一是显性层面的要素,即“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3],另一是支撑能力的隐性要素,即人文素养、审美情趣、职业心理、身体素质等。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再拘泥于单纯的能力,还应包含能力发展的支撑要素。这有利于将能力与能力发展联系起来,能力培养与培养途径联系起来,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形成符合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三)“四级”指标体系是学生素质培养的操作指南
根据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高职教育的实情,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细化内容划分为四个层级的内容体系,第一层级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核心能力构成,第二层级是由思想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核心能力显性要素、职业核心能力隐性要素构成,第三层级是由政治思想、道德法纪、职业态度、职业责任、适应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心理、人文素质、身体素质等28个要素组织,第四层级则是对第三层级的模块的解释、说明。四个层级构成一个职业教育细化内容体系,不同层级之间不是孤立、分隔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但是前一个层级统领、涵括下一个层级的具体内容。具体见表1所示。
二、以培养指标体系为基础,合理认定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
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高职素质教育学分按照以人为本、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等原则,从认定机构、细化内容、学分设置及达标要求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和潜能,帮助学生实现政治素养、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共生发展,最终服务于“专业技能与高素质相结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认定中心、认定站、认定小组”构成“三级式”素质教育学分认定机构
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认定机构是校企合作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分支机构,与教务部门共同负责学生素质教育学分。根据机构内部级别的高低,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认定机构分为:认定中心,认定站和认定小组,见图1所示。第一、认定中心,负责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统筹协调,素质教育学分的规划指导、组织实施、培训、学分审定、网络平台维护管理及成绩等工作。J定中心办公室设在学生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领导任认定中心主任,成员由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第二、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认定站,负责学生的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工作,包括素质教育活动的计划与组织、违规处理及复核上报等工作。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任认定站主任,成员由学生办负责人、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学生干部代表等组成。第三、素质学分认定小组,负责本班同学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工作,包括班级活动的组织开展,学分申报材料审定、分值认定、成绩公示及录入上报工作,带班辅导员任组长、成员由班团支部书记任副组长,班委等组成。
(二)理论教育课、实践教育课构成素质学分培养的主要途径
设置素质学分既要基于高职教育现状,又要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调动教师和学生参加素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素质教育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素质教育必修课由素质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见图2所示,其学分每学期认定一次。素质教育课共8个学分,必须在前两学年内修满。每学年设4个学分,要求学生在本学年内修满必修课《素质理论教育》和《素质实践教育》各2个学分。学生在学年内完成课程所指定的具体项目将获得相应分数,经认定中心认定后,项目累积得分即为课程成绩,成绩最高100分,累计得分超过100分按100分计算。课程成绩达60分者视为课程合格,授予2个学分。未达60分者视为课程不合格,不得授予学分。未达85分者取消本学年相关评优资格。素质教育必修课不纳入奖助学金绩点计算的范围,但毕业前未修满实施方案中规定学分的,不予以毕业。对于尚未完成单项及总分达标要求的学生,学分认定机构将采取相应补救措施,一是第一学年未达标的,通过帮扶机制,制定个性化方案引导其修满学分;二是前两学年学习结束后仍未达到学分要求的学生,通过重修、补修的方式,帮助其修满学分。
三、形成流程、规则和制度,确保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素质学分的有效实施
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的实施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增强职业核心能力为重点,规范实施流程、强化实施要领、完善保障制度,实现专业教学和素质教育相互融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衔接,优化育人系统的整体效应,凸显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一)“四大环节”是实施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素质学分的主要环节
高职素质培养学分的实施流程有利于保证各阶段工作方向的一致性和工作效果的统一性,有利于改进和弥补现有工作的不足,从而推动素质教育学分化的发展进程,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利用最大化,高效、高质地完成教育目标。实施流程主要有学生申报、小组认定、按院汇总、成绩等四个环节,见图3所示。第一、学生申报,学生填写相关表格,提交资格证书、荣誉证书等佐证材料,申请认定素质学分。第二、小组认定,素质学分认定小组(班委会)对提交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核,逐项打分,填写小组审核意见。第三、按院汇总,素质学分认定站审核各班级认定小组上报的素质学分认定申请表,签署认定意见。第四、成绩,素质学分认定中心对各二级学院上报的相关资料汇总复核后,需报学校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进行集中评议。经评议授权后,认定中心可将学生个人的学分信息上网。学生申报、小组认定、学院汇总、成绩公布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四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进展状况都将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开展,甚至影响到整个素质学分认定的实施。所以,注重实现每个环节是实施学生素质培养指标和顺利完成素质学分认定的关键所在。为了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应该“建立相关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实时动态监测创新学分制的实施与评价,严防创新学分制度流于形式”[4]。
(二)规则是实施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素质学分的操作准则
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的实施不仅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还要是一个有侧重、有监督的过程。只有在程序化过程中不断强调或者纠正,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全面地实施,才能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到达素质教育学分化的初衷。规则让指导评价者详细分析和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业成果,判断学生自行设计的问题解决方案或其他学业成果的质量水平;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详细的反馈信息并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如何去做才能达到优秀水准[5]。素质教育学分化的实施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学分意识、成果统计的规范性、学分认定的严肃性。第一、规范《个人素质教育学分认定册》,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学分意识。《个人素质教育学分认定册》用于每学期登记、考核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学习经历,认定素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成绩,强化素质教育学分的影响力。第二、认定成果,合理确定素质学分。同一成果不重复认定,在不同级别中获奖,只能按最高级别分数计算;对于团队成果,团队成员均可以最高级别奖励申请;原则上,实现一学年一认定的规定。第三、建立监督机制,监控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合法性,严肃查处违纪行为,凡是有作弊的行为,将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监测、评估、优化实施流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推动素质教育学分的顺利实施。第四、规范用印,确定学分效力,经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议授权后,学分认定中心可用印,同时严禁弄虚作假、,如有违纪行为,按照教学事故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第五、确立反馈与帮扶机制,及时将评议信息送到参评学生,让学生有纠正的机会,实现评定与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相结合;深入探究素质学分认定结果,对尚未认定成功的,帮助其分析原因,设计个性化方案,指导学生获得学分。
(三)规章制度是实施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素质学分的基本保障
素质教育学分的实施需要合理规范着素质教育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便减少教育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发挥各要素的效用最大化。因此,制度保障成为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践行素质教育,使之具有实效性,真正成为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政府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为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6]。素质教育学分的保障制度不是单一的制度文件,而是多元化的制度系统。有对公共选修课程规范的文件,也有对实践课程规范的文件;有对教师管理规范的文件,也有对学生管理规范的文件;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范的文件,也有对职业核心能力规范的文件。第一、在课程规范方面的制度文件,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公共x修课程实施管理办法》、《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社会实践管理办法》等,帮助、指引大学生合理选择适合素质教育的校内、外课程,即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第二、在管理规范方面的制度文件,高职院校可以制定《校企合作素质教育制度委员会工作制度》、《行企辅导员管理办法》、《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等,强化各方主体的责任意识,规范各方素质教育的行为举止,使学生素质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第三、在内容规范的制度文件,高职院校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制定各类文件,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学生精品社团管理办法》、《心理委员管理办法》等,不断扩展学生素质教育的范围,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大范围地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
高职学生素质培养学分化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有较为完善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有扎实有效地实施。当前大学生观念更微观、现实和具体,内在矛盾和冲突更为明显和复杂多样[7]。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从不同视角和途径去探索、实践,探寻到可复制、可借鉴的素质教育学分化的机制和模式,以便提高整个高职素质培养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愿景。
参考文献:
[1]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2):10.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66,65.
[3]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3):95.
[4]刘山文.挑战与应答:创新学分制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