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纺织调研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截止今年5月底,规上纺织企业共14家,比2015年末减少1家。纺织业完成产值4.2亿元,同比下降7.9%,产值前三分别为常山纺织、云泰纺织和富山纺织。行业利润为200万元(去年同期-54万元),其中盈利8家,亏损6家。利润前三分别为银田化纤、和鑫线业和云泰纺织。
当前纺织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了解,纺织企业目前面临以下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流动资金紧张,主要是融资不易、成本上升等因素造成。企业表示融资缺口一般在20%-30%,少数企业存在一定的民间借贷,下阶段融资形势可能会更紧张,同时用工成本、生产成本比去年上升10%左右。二是订单不足,主要是市场需求疲软造成。当前和下阶段订单总体以1-3个月内的短期订单为主,由此也带来开工不足,设备利用率多数在70%-90%之间(少数企业如常山纺织高于90%)。三是投资意愿下降,仅有极少数企业表示可能会开展生产过程智能化等技改(如常山纺织)。主要是企业考虑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同时企业也反映研发支撑不足,缺乏高端人才和运作经验。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建设和发展,已形成棉纺、毛纺、化纤纺、丝纺、麻纺、织布、织绸、针织、服装、服饰、家纺、印染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项目的集中度、企业的集聚度、产业的集群度名列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近310户,其中棉纺企业69户,毛纺企业17户,混纺企业30户,丝纺企业39户,服装企业155户。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73亿元、销售收入112.18亿元、税收2.93亿元、利润3.9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14.61%、15.25%、9.11%和8.21%;从业人员6.22万人。各类技术人员3000人,资产总额近300亿元,全市共有棉纺(化纤)150万锭,毛纺8万锭,绢纺3.5万锭,自动缫3.2万绪。
(二)产业门类逐步齐全。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原料加工、印染、家纺等企业相继落户,基本上涵盖了产业的所有门类。2009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纱产量14.44万吨,增长25.13%;布4935万米,增长4.22%;印染布10377万米,增长579.57%;生丝4878吨,增长15.55%;蚕丝及其交织品2241万米,增长14.13%;服装5893万件,增长35.13%。
(三)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纺织服装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级名牌产品12个,专利28件。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恒力工业园等招商引资企业设备大部分为进口设备,箭鹿集团等本土企业进口设备比例逐步提高。产品档次明显提升,由最初的低支纱、普通面料等发展到高支纱、精纺面料、品牌服装,棉纱的支数最高达到120支,毛纺支数最高达150支,绢纺支数最高达300支。
(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通过承接南北产业转移,投资45亿元的翔盛粘胶、投资40亿元的恒力工业园、投资16.5亿元的海欣申禾、投资15亿元的晨风服饰二期以及分别投资10亿元的阿吉兰集团、波司登服饰等一批龙头型纺织服装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投资亿元以上的三鼎织带、新康辉实业、宝娜斯针织等一大批纺织项目逐步投产达效。同时,以箭鹿集团、泗绢集团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升了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出口总额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总额为1.35亿美元,同比增长50.52%,位居全市行业出口总额的第一位。出口市场已由单一的亚洲市场扩展到欧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
(六)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基础坚实,特别是泗阳县纺织服装产业更为明显。全县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44户,纱锭总规模达150万锭,泗绢集团绢丝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二分之一。初步形成了以华威棉纺、华泰棉纺等企业为龙头的颇具影响的棉纺产业集群。另外,宿城区的毛纺、宿迁经济开发区的织带基地都具备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前纺大而不强,后纺弱且不优,中间环节印染及后整理发展滞后,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品仍以中低档为主,结构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功能性、差异性的产品。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意识差,品牌建设滞后。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没有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和合格的检验人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自主科研开发的能力薄弱,对产品认证、质量管理、著名品牌、著名商标的培育重视不够。
三是大型骨干带动能力较弱。纺织服装企业点多面广,规模较小,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纺纱企业达10万锭以上的企业寥寥无几,大型服装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四是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劳动力培训不到位。劳动技能培训部门流于形式,员工的技能培训主要落在企业身上,增加了企业成本。
五是作为我市一个千亿级产业,缺乏专门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机构,从事信息搜集,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原料及成品检测、鉴定,生产和经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措施
宿迁市初步确立了“十二五”的产业目标模式,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将形成千亿级规模。为了确保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当前及“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好各自战略发展规划,形成区域规划与企业规划之间的良性互动。设立发展基金。从市新型工业化资金中切块,设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龙头骨干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用于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奖励和补贴(贴息),用于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奖励和贴息,用于创名牌的奖励,用于引进人才的奖励,用于出口奖励。落实国家对纺织服装业的信贷政策,进一步创新信贷产品,允许纺织服装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不断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逐年增加对纺织服装业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的额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关于扶持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优化资金投向,每年包装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确保向上争取资金逐年增长。
(二)实施大企业培育、大项目推进战略。选择部分规模大、效益高、成长性好的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企业扩大规模,着力打造纺织服装“领头雁”。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企业的攻坚力度,力争每年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旗舰型项目落户宿迁,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整体水平。建立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帮办服务,加快推进项目的建设步伐。引导和激励龙头企业加快资本经营步伐,制定上市目标,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激励机制,争取实现上市。
(三)加快推进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用足用好省产业升级引导资金、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等扶持资金,鼓励引导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生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创新水平,提高单位纤维制品的附加值,提高科技对纺织染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业,以信息化带动传统的生产流程的改造,带动营销过程、管理方式的改革,推进企业流程的重组和再造。支持企业专业化ERP开发应用及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提高企业对全球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对市场的细分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鼓励纺织服装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对困难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对实施兼并重组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支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走出传统的接单经营模式,打造强势品牌,实现服装产品品牌经营;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应在品牌创立、品牌管理与品牌延伸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企业整体规划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应符合品牌战略要求。
(一)兰溪市纺织产业发展情况。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是“中国织造名城”。全市现有纺织企业1300家,从业人员5.1万,规模以上企业217家,其中织造企业1150家(含毛巾企业275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6家。织布机1.3万台,其中进口喷汽织机3150台、剑杆织机8000台,织布无梭率达100%;环锭纺35万锭,气流纺6400头;印染生产线7条,后整理线22条,阔幅平网印花生产线7条;年产布10亿米、毛巾6亿条、棉纱10万吨、家纺用品等800万套。,棉纺织工业实现生产总值80亿元,其中织造企业产值达68亿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84.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6.9%。纺织工业年上交税收3.2亿元,且每年以30%左右的幅度递增,年出货值25亿元。
(二)湖塘镇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是闻名遐迩的“纺织之乡”、“全国色织布中心”和“中国织造名镇”,两度获得“中国乡镇之星”殊荣。全镇现有工业企业4660家,其中从事纺织服装生产的企业2800家(其中色织面料生产企业约占半数以上),从业人员10万余人。现有织机4.4万余台,其中喷汽织机3500台,剑杆织机30000台,有梭织机10000台,经编机500台,喷水织机150台,形成了以色织面料、牛仔面料和灯芯绒面料为主、以针织面料和产业用面料为补充的产品结构。培育了“江苏新光”、“浩华纱罗”、“顶呱呱”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全镇纺织企业完成产值136亿元。
二、两地纺织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高起点定位,提升产业档次。兰溪、湖塘地处江浙地区,棉花资源有限,发展纺纱优势不明显。为此,两地都把发展重点定位于织造、印染、家纺等纺织行业下游产业中高端产品上。兰溪市有纺织企业1300家,其中织造企业1150家,占纺织企业总量的88.5%以上;湖塘有纺织企业2800家,其中色织面料企业占半数以上,企业普遍应用“无锭纺纱、无梭织造、无纺成布、无水印染”等先进技术,产品实现了系列化、配套化、个性化、时尚化。产业定位的高起点为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高精尖装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设备,淘汰落后产能,两地政府都出台了对纺织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兰溪市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对纺织企业购买无梭织机进行补贴,每购买1台喷汽织机财政补贴1万元,购买20台剑杆织机补贴1万元。同时,对每台织机规定最低纳税额标准,遏制低价无序的恶性竞争,促使企业应用高端设备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湖塘镇提出了“纺织强镇”的发展战略,扶持引导纺织企业投入80多亿元进行技术改造,普通织机已基本被先进的剑杆织机、喷汽织机、经编机及整经机所替代;印染、后整理、服装等行业逐步引进筒子染色机、球茎染色、浆纱机及莫里森、门富士后整理生产线等国际先进设备,使得湖塘纺织产品逐渐与国际高档服装面料接轨。
(三)高质量管理,打造高档次产品。兰溪、湖塘十分注重企业的管理。湖塘镇针对纺织企业制定了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网络体系,制定了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所有企业都推行了技师责任制和质量工资制。在湖塘镇江苏旷达集团生产现场,我们看到,生产设备一尘不染,流水线生产井然有序,物品放置规范到位。该企业先后通过了iso/ts16949(版)标准评审、德国dqs公司颁发的质量体系论证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企业在“精益生产、顾客满意、实现零缺陷”的质量方针指导下,致力于原材料到成品品质的把关和提升,实现了高标准的品质管理。
(四)高素质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兰溪、湖塘两地企业非常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每年都组织纺织企业选送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到纺织院校、先进棉纺织企业深造、锻炼,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当地政府还鼓励企业赴上海、北京等人才高地招揽人才,用灵活的机制、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人才。浙江立马、江苏旷达等企业中高级技术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大量的人才储备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保障。兰溪市到底,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家,省级新产品近20个,省市高新技术产品50多个。同时,企业注重同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横向合作,大力研究开发新型特种纺织原料、织造工艺、染整后处理工艺等,纺织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时俱增。兰溪市共有中国名牌1个,浙江省名牌3个、国家、省、市着名商标9个,江苏湖塘也培育了一大批品牌产品。这些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使两地纺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五)高水平配套,营造优良发展环境。湖塘镇开发建设了武进纺织工业园、城西工业园和湖塘印染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园区内建有热电厂、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实行统一治污、统一用电、统一供热、统一收费,并在产业聚集区内集中建设标准厂房等。同时,成立了纺织科技发展中心,为湖塘纺织企业提供优良的产品研发、设计、检测平台,实现设施公建、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投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发展。兰溪市在兰溪西郊开辟了面积达1000亩的灵洞工业园,作为发展纺织业的专业基地,政府在产业配套、社会协作、基础设施等方面,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纺织品监测中心、纺织网、纺织协会等服务机构,努力为企业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根据兰溪织造名城建设的规划,“xxx”期间,兰溪纺织产业将以经济开发区为轴心,建成占地13000多亩,入园企业500多家的产业园区。并按照产业集聚和资源共享原则,建立纺织生产研发中心、质量监测中心,以及纺织工业网、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
三、加快我市纺织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市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中国棉纺织蜡染名城”,与兰溪、湖塘两地有很强的互补性,其纺织工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我市纺织工业的发展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标准制定产业规划。产业要发展,规划必先行。建议依照国家和省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认真制定适合我市的振兴规划。要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能量集合”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高标准、高质量地制订发展规划,向上游发展良棉种植、精细加工,向下游发展高支纱、服装及服装面料、床上用品及装饰用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到XX年,纱锭达到250万枚,无梭织机达到3000台以上,清梳无卷化率达到60%,无接头纱比例达到70%,无梭布比例达到80%,精梳纱比例达到50%。年生产各类棉纱420万吨,各种布5亿米,各种针织服装1000万件。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利税12亿元。
(二)高投入拉长产业链条。通过增投入,膨胀规模,壮大发展实力;抓延伸,突出主导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培育竞争优势,膨胀产业规模。到XX年,纺织企业累计投入力争达到60亿元,重点技术装备水平达到90%,其中40%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用先进的剑杆织机、喷水织机、喷汽织机、经编机及整经机所替代普通织机;印染、后整理、服装等行业逐步引进筒子染色机、球茎染色、浆纱机及莫里森、门富士后整理生产线等国际先进设备。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产业,重点抓好已与温州服装商会签约的总投资16亿元的山东临清温州服装产业园建设,建成集服装制造、商贸流通、商务洽谈、设计创意、时尚、论坛会展、培训交流、度假休闲、生活配套等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园区,提升临清纺织产业档次。
(三)高强度加强技术改造。当前我市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遭受困难,主要原因还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为此,要把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设备,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继续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梭、无接头和精梳)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升级,加快发展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产品,做到普通产品规模化、特殊产品订单化;加快发展紧密纺关键专件、高档喷汽和剑杆织机等新型设备,力争到XX年全市细纱机全部完成节能风机的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淘汰“1”字头细纱机、1979年及以前生产的a512、a513系列细纱机、b581、b582型精纺细纱机、bc581、bc582型粗纺细纱机,提升装备水平。同时,严格贯彻执行《关于加强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准入管理的实施意见》,建立并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行业中各类高能耗、高排放新建项目严把准入关,从源头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杜绝新增落后生产能力。
(四)高起点进行自主创新。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深入贯彻实施品牌战略,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兴市之路,以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和集聚,提升综合竞争力,有效应对国际国内激烈竞争。要学习湖塘镇“区域品牌”与企业“名牌产品”共同发展的道路,在推进策略上,“区域品牌”以“中国纺织蜡染名城”为品牌标志,作为区域纺织服装企业共享的资源,企业名牌产品以“三和”、“白羊”、“艾诺”为代表,带动更多的优质产品和品牌。引导企业重视科技投入,积极推进科企合作,帮助企业建立科技成果引进渠道、科技合作渠道,鼓励企业加强与各研究所、学校等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重点研发120支以上高支纱、功能性新面料用纱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纱线产品,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赢利能力。企业技术中心每年都要研发2-3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争取做到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推广一批。到XX年,争创中国名牌2个以上,省名牌5个以上。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以上,中型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五)高水平建立公共平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加快公共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尽量争取国家扶持。组织筛选和上报符合国家要求的重大项目,积极帮助申报争取国家及省各项资金支持;二是加大奖励力度。落实好临发〔〕4号文件,对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中国名牌、驰名商标)以及省级荣誉称号(山东名牌、山东省着名商标)的,分别给予30万元和5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当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聊城市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分别给予30万元、5万元和2万元的资金补助;对当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奖励企业20万元和5万元;对于成功上市的企业奖励50万元;对当年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重点项目,按实际形成投资额的万分之三奖励企业法人代表;凡重点企业当年新增税金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按照新增税金的2%奖励企业法人代表。三是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制定专门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对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给予奖励,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2、加速建立融资担保平台。一是努力做好银企对接。积极贯彻国家适度宽松的金融政策,定期组织重点项目、骨干企业与各金融机构对接,向企业推荐金融产品,向金融机构推荐重点项目和优势企业,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二是要抓好金融服务创新与业务品种开发。积极研究采取循环贷款方式,改变传统的一次性贷款方式,“一次抵押、多次借款、随时还款、循环使用’’;大力推广农信社的“大联保体贷款”的做法,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三是积极筹建担保公司。今年力争组建2家担保投资公司,缓解我市企业担保抵押难的问题。
纺织印染废水是我国工业系统中重点污染源之一,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印染行业排放的印染废水总量位于全国各工业部门排放总量的第五位。2004年全行业排水量13.6亿立方米,而其污染物排放总量(以cod计)则位于各工业部门第六位。
印染废水是含有一定量难生物降解物质的有机性废水,其污染物浓度高(cod),色度深,是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纤维不同所用染料、助剂也不同,废水性质差别很大,主要污染物包括可溶性有机物、有毒物、色度、酸、碱和油类,污染物多为难以生化降解的物质,废水的可生化性差,因此,处理难度也大。
印染行业排放的固体废物,包括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大多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一些地方因为没有处理手段,就进行简易的露天堆放,成为了污染事故的根源。
我国印染企业总体上与国外相比单位产品取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3倍,能源消耗量则为3倍左右。通常,印染环节能耗占纺织产品链能耗的30%以上,而印染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却很低,目前,只有少部分企业采用的余热回收利用技术,而量大面广的企业热废气、热废水直接排放,设备控制没有节能装置。
“十一五”期间,纺织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目标是,围绕新时期我国纺织业的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以纺织印染后整理为突破口,在提高我国纺织印染后整理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从源头上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逐步实现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联合攻关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在无水化、少(节)水、降耗、减排和生态环保的印染生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并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在“十一五”末期,实现“万元增加值的能源消耗下降20%;吨纤维耗水下降20%”的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重点技术发展的主要工作是: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淘汰低档产品;二是开发、应用和推广节能、节水、降耗纺织加工新技术;三是研制开发高效、节水、节能新设备;四是采用高效、环保、安全的符合安全和生态纺织品生产需求的染化料和纺织生产助剂;五是推广和应用节能、节水等实用新型新技术。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技术有:
一高效、退煮漂短流程纺织印染前处理技术
目前,已研制开发了适应短流程前处理工艺的高效轧、洗、烘、蒸等通用单元及其优化组合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同步与织物张力的控制,可实现染整退浆、煮炼和漂白连续生产加工,国产的退煮漂设备可以适用于各种织物品种,但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无水等离子体染整前处理技术
织物等离子体前处理技术,在不需要水和化学药品的条件下,利用电压压差改善织物表面特性。其效果有:提高织物表面亲水性能,提高织物涂层、浸渍、胶合、凝结的粘合力,提高纤维的染色得色量、色牢度和印花布的质量。“十五”期间,国内研制的等离子体处理样机,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常压条件下进行连续等离子体处理,减少了制造和控制难度,该项技术在工艺和设备定型后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三无水化涂料染色、印花新工艺新技术
涂料印染适用于所有的纺织纤维,其工艺简单、拼色方便、节能节水、成本低廉、环境污染少,有利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涂料印染在全世界印染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外工业发达国家涂料印染已超过50%,而我国不足30%。“十一五”期间,在以往轻薄织物浅色涂料染色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对中厚型织物深浓色涂料染色和轻薄型织物涂料印花技术进行重点开发,以提高涂料染色、印花技术对品种的适应性,提高涂料染色、印花产品的档次。
四少水、高效、环保、节能染色关键技术
1冷轧堆染色技术低温染色可节省能源,并在进一步筛选合适的染料及助剂,解决冷轧堆染色一次准快速打样技术,完善计量混合加料、均匀轧车、低张力同步、低张力恒速打卷冷轧堆染色关键设备与装置的基础上,推广冷轧堆染色前处理及染色加工配套生产技术。
2湿短蒸染色技术
近年来,开发的湿短蒸工艺主要是通过电脑进行严格精确的控制,使
温度和染料上染和固着速度相适应,以达到最佳的上染和固色效果。应用这种工艺的最大特点是流程短,固色率高,节能和减少化学品消耗,可以不用尿素,减少了污染,匀染和透染性也好。一般染料用量比传统工艺减少10-15%,用水量比传统工艺减少20%,该项技术在工艺和设备定型后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3微悬浮体染色技术
微悬浮体染色新技术是我国的原创技术,该技术从染料分子在染浴中的聚集状态,到染料对纤维表面的吸附模式以及染料分子向纤维内部的固着,均与常规染色有着本质不同。该工艺上染率可达到95%以上,缩短了染色流程,节省染料并明显减少染色废水处理量,染色时间及能源均减少了1/3,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耗,符合清洁生产要求。该项目为典型清洁生产工艺,已经成功运用于羊毛、羊绒、蚕丝、大豆蛋白和牦牛绒等纤维的染色,今后重点对纤维素纤维(棉、麻等)、再生纤维(粘胶纤维等)织物的开发应用,进一步扩大应用领域。
4微胶囊染色技术
传统的涤纶染色采用高温高压湿法染色工艺,产生较大量的废水,增加了末端治理负担。目前,研究开发的微胶囊少水无盐染色技术是将染料包含在微胶囊中,利用其缓释性能和隔离性能,在常规染色条件下,使水深入微胶囊中,溶解染料,使染料向外扩散进入染浴,呈单分子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由于染料溶解度小,染液中残留染料少,排放的废水可回用于前处理工艺,从而大大减少废水的排放量,节约用水,节能效果明显。该技术可节约用水50%以上;节能430kg标准煤/吨织物,是涤纶染色清洁工艺,目前某些颜色中试成功;今后将在标准化、产业化方面加强研发,推广应用。
5小浴比染色新技术及其装备
在完善小浴比工艺技术,确定工艺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和推广适合绳状染色加工的雾化气流染色和平幅液雾喷射染色新技术及装备,减少染色用水量,减轻对污水处理的压力。
五高效、环保纺织印染助剂开发应用技术
1生物酶前处理技术
生物酶主要用于退浆、酶洗、抛光和羊毛的防毡缩处理;目前生物酶退浆技术已较成熟,该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退浆废水污染问题;生物酶煮练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酶技术染整设备有待进一步提高。生物酶技术的应用从源头上减少和解决了纺织废水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2环保型助剂
1、发展历程。
纺织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二十世纪80、90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我市敞开山门招商引资,纺织服装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规模较大的有罗定银河纺织总厂、罗定麻纺厂、罗定缫丝厂、罗定织布厂、祥发弹力针织厂、捷龙毛毡厂、德发泳衣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纺织服装业发展成为我市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据统计,鼎盛时期全市纺织服装行业企业有8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17家),2003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0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实现销售收入21.6亿元、税收0.44亿元、利润0.12亿元。企业积极引进法国、意大利、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先进设备,能生产绢、毛、麻、棉、化纤五大系列、60多个品种,覆盖纺纱、织丝、染布、印花、泳衣和四季时尚服饰等产品,产品畅销国内及出口东南亚、欧美等地。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成为我市工业龙头行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不仅解决了20000多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在外引内联、增加税收、出口创汇、振兴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罗定也成为广东省四大服装生产、出口基地之一,我市罗城镇还被评为广东省“纺织服装专业镇”,并成立“罗定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促进行业的规范快速发展。
2、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近年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叠加环保严管、用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攀升、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抱陈守旧等因素,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萎缩状态,企业订单不稳定,经营效益下滑,相当部分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仅剩3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仅存5家,港资企业6家),全行业仅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不足2.5%,纺织服装行业已日渐式微,雄风不再,退出我市主导产业地位。
目前我市大大小小的纺织服装企业数量仍有300多家,以家庭小作坊模式为主,达到规模以上企业仅5家,分别为罗定市银利纺织有限公司(国营罗定麻纺厂转制)、罗定市嘉达纺织厂有限公司(国营罗定银河纺织总厂转制)、罗定市附城泰昌服装厂、罗定市华昌经编织造有限公司、罗定市鸿源织造有限公司。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罗城、附城、素龙街道;主要生产纺纱、织布、染布、各式毛衣和流行服饰;订单主要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中山和佛山等国内市场,部分企业产品订单来自韩国及欧美国家。大部分企业产品质量信誉好,物美价廉,客源稳定,产品比较畅销,行业企业尚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主要存在问题及根源
1、经营理念落后。我市纺织服装行业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目标,长期处于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的状态;企业普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经营方式以家庭作坊式为主,订单要等、场地要租、员工队伍不稳定;经营手段传统落后,设备旧、员工老、生产效率低;经营利润微薄,没有品牌战略和名牌意识,设计、营销和管理人才短缺,没有与时俱进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电商营销渠道,大部分企业依靠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维持生存。主要原因是政府不够重视,行业组织管理软弱;业主缺乏企业家素养,缺乏资金积累和投入,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2、发展质量不高。我市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条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质量差。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十分有限;企业不重视商标注册、品牌培育和产品开发;目前全市只有罗定市恒汇行服装有限公司拥有注册商标,分别为“凯奇仕”和“蓝仕莱”,占比明显偏低,其他大部分企业依赖订单加工,小部分贴牌生产,均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容易受宏观经济政策波动影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主要原因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观念方式陈旧,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和市场竞争能力。
3、经营困难重重。我市纺织服装企业普遍没有固定用地,大都是临时租借厂房,租金贵且租期不稳定;一些企业想购地建厂和更新换代生产设备,但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难以落实;近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企业订单持续减少;劳动力短缺、原材料涨价造成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减产明显;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品牌,销售渠道单一,管理手段落后,成本控制不稳定,行业整体面临生存发展困境。主要原因是我市工业用地指标有限,企业等地时间遥遥无期,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也缺少资金扶持政策,企业增资扩产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
4、发展后继乏人。我市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存在人工成本高企的问题,平均工资3500元/月左右,部分熟练工、技术工能达到7000元/月以上。虽然人工不低(相对电子加工等行业),但大部分企业仍然存在招工难问题,在职员工大部分是中年妇女,青年工人短缺问题突出。主要原因是纺织服装行业起步工资较低,按件计算工资,多劳多得;而且工作重复单调,轻工重罪,年轻人怕辛苦缺耐性而不愿从业。
三、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生产业,是市场永恒的长青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消费与生产并举的行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带动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增长、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就业与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全球单边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扩大、世界经济发展动荡、我国消费升级内需扩张的形势,纺织服装行业正面临新的挑战,站在新的起点,迎来新的机遇。我市纺织服装行业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指导下,抢抓机遇,整合资源,集群优势,转型升级,携手共进,重振雄风。
1、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我市纺织服装全行业要以全省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为契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坚决向高质量发展迈步奋进。发展理念上要跟上时代节奏,发扬时不我待、敢闯敢拼的企业家精神;市场定位上要由低端向中高端开拓迈进;资金上要加大自身积累,控制成本,千方百计拓展多样化融资渠道;技术上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大胆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敢于引领消费潮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设计上要追求特色时尚,体现大众化审美和个性化需求;设备上要及早更新换代,推行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降低人工依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水平;人才上要加强引进和培育,探索开展校企对口培训;供应链上要构建质优价稳货足、花式品种繁多的体系;销售上要搭建自营、、电商、个性化订制、订单加工和贴牌生产等多种经营渠道和平台;管理上要现代化、扁平化、信息化,推行绩效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产品质量上要精益求精和注重产品细节;品种上要适应消费者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选择需求;发展战略上要注重培育自主品牌和树立诚信形象。通过多措并举促整体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潜力。
1.1.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种。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
1.1.2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发病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截至20*年,全国累计检出尘肺病581377例,其中累计死亡139177例,病死率22.22%。尘肺现患病人442200例。
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1.1.3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亿元。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1.1.4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
1.1.5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1.1.6对我国职业卫生投入调查表明,各级政府自*年起职业卫生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基数低,人均职业卫生投入明显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
1.1.7自《职业病防治法》分布以来,用人单位、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和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得到明确,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得到完善。
1.1.8我国以及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核心,《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和《使用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三条例、12项配套规章和159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为支撑的法律、标准体系框架。
1.1.9根据统计分析,可以推测,如果不加以干预,到20*年我国尘肺病患者将累计达到60万人,2*5年将达到72万人;随着我国入世,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职业卫生必然与国际惯例相接轨;职业病防治工作必然得到进一步加强。
1.2国外职业卫生现状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人权公约、who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的职业卫生策略和ilo全球消除矽肺计划的实施,我国职业卫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在法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不仅职业病发病人数明显低于我国,而且政府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作业方式、噪声、职业性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1.3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近十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数每年保持在70万个点次,但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近40%,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达标率则增加到75%。检测企业数的减少和达标率的升高这一相互背离的结果,反映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检测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的实际情况。
1.3.2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年起回升,职业病检出率在0.4%以上,但仍未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1.3.3一些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企业生产力低下,设备简陋,无任何防护设施;管理混乱,制度不全;人员整体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和愚昧无知等;个别企业无视劳动者健康权益,职业病危害问题突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护。特别是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多为职业危害严重的职业,其社会保障、职业防护等都难以得到保障,职业危害不可预见因素明显增加,健康影响难以估计和控制。
1.3.4在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一些具有风险性的产品由境外向境内转移,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迅速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职业病危害因素转移非常严重。
1.3.5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3.6职业卫生资源整体效率低,配置不平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不高。
1.3.7由于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仍存在盲区,职业卫生标准及其配套能力不能满足执法的要求,地方经济保护等导致职业卫生执法力度不够强。
1.3.8职业卫生涉及多个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在一个部门内部,也往往有职能交叉,职业卫生决策、协调、指挥不够充分,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1.3.9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职业危害不断产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
1.3.10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1.3.11职业卫生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
1.3.12疾病信息监测系统不健全。
2.需求分析
提出我国职业卫生战略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安全稳定小康社会、促进劳动力资源和经济持续发展、参与世界贸易竞争、建立长效职业卫生管理机制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中毒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需要。
3.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是为劳动者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让劳动者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阶段性目标是在20*年基本控制特大职业中毒事故;在2*0年煤炭、冶金、汽车等重点行业的职业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全面控制传统的慢性职业中毒(如慢性职业性铅、汞、锰、苯中毒)。2*5年基本消除矽肺。
要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监察、中介服务、社会监督的方针,强化政府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实现全社会的职业卫生监督,用市场经济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资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应针对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3.1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保障机制,包括:
依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和信息决策机制、完善的职业病工伤保险机制和稳定的、多渠道职业卫生投入机制,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
3.2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对象,调节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体系;按照入世要求,通过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使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标准的可操作性及其可应用性,建立适于我国职业病防治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3.3将现有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重新整合,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统一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统计口径,并与国际接轨及互认。建立系统的职业卫生信息与职业病防治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分析信息,加强职业中毒事故的预测、预警,及时、准确评估职业病防治效果,为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全面提升急性职业中毒控制信息水平。
3.4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尘肺病防治、职业中毒检测检验、诊断、救治、控制、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科学管理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工作,力争突破束缚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颈口,提高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水平。
3.5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要求,建设以国家中毒救治为中心,辐射各级地方的重大职业中毒救治体系,做好各种重大职业中毒的预防和应急救治工作。
3.6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和÷场所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责任;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推动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4.政策保证
4.1进一步充分认识依靠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和落实职业卫生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职业卫生发展的大环境。
4.2建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调查方法
2007年3~7月间,美国报业协会向1068家美国报纸发出传真和电子邮件。被调查者通过向美国报业协会回复传真、在线填写PDF格式的表格来传回答案。美国报业协会收到了175份填写有效的调查表,回复率为16.1%。这比2004年类似调查的22.7%的回复率要低。因此美国报业协会认为也许这次调查不能完全代表业内的状况。(表1)是这次回复调查的不同发行量报纸在总回复报纸中的比重:
综述
相对于2004年美国报业协会进行的同类调查,在线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美国宽带家庭用户在过去几年有大幅增加。2004年,根据“皮尤互联网和美国人生活项目”的调查结果报告,39%的美国成年人互联网用户在家中装有宽带互联网。2007年的皮尤报告显示,这一数字增加到了70%。
2.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增加迅猛。根据2007年发行人联合会的数据,在美国,71%的移动电话使用者可以使用所持的终端上网,而实际有41%的移动电话使用者正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浏览信息。手机使用者最喜爱浏览移动互联网的天气预报、体育新闻和本地新闻。
3.终端技术升级。根据苹果公司的季度收入报告,该公司在2003年共销售了150万部“iPod”互联网多媒体手机,而2007年刚刚过半,这一数字的当年销售便已达到2000万部。
消费者所使用终端的技术升级对报纸的数字媒体技术来说意味着意义重大的改变,这不仅意味着报纸网站的浏览量增加,同时报纸在线版的广告收入也增加了。而且,报纸网站的内容开始变得包含了大量的视频、音频和其他宽带网络可以承载的特色内容。
下面是本次调查与2004年的调查报告相比的部分发现:
受众
1.网站访问量大幅增加。据52%的市场占有率居前的报纸网站报告,网站的月浏览量为3500万,这一比例在2003年为35%,2002年为19%。在所有参与统计的报纸网站中,每月不重复的网站访问者数目的中值为29.1万。按照表1中的分类,各个发行量类别中,每月不重复的网站访问者数目都有大幅提升。在期印刷发行量超过25万份的类别中,62%的报纸网站在2003年每月不重复的网站访问者数目超过了100万,而2006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95%。
2.互联网搜索引擎对于扩大报纸网站影响的作用凸显。2006年,20%的报纸网站访问者是通过Google的搜索功能链接到报纸网站上的,7%是通过Yahoo,4%来自MSN,1%来自AOL。
这凸显了搜索引擎营销对报纸网站的重要性。很多报纸使用标签、关键词和其他方法来使自己的网站显示在搜索引擎搜索结果的顶端。
3.网站的区域化程度变化。57%的接受调查的报纸报告统计,2006年,自己网站超过半数的访问者的居住地属于自己纸质媒体的发行范围,这比2003年有所下降,2003年度有64%的接受调查的报纸网站统计,自己网站的大多数访问者来自于自己的纸质报纸的发行市场范围。发行量超过25万的报纸有更多的在线读者来自主要发行范围之外的区域。这一数据可以通过追踪访客的IP地址或者通过访客注册时提供的邮政编码得到。
过去几年来,大家对如何衡量网站的流量持有很多不同意见,因为每家观测网站流量的专业公司都使用不同的方法。而且,广告客户对这样一个现象表示关切:那些按照所谓的单一用户访问量做出的统计,数字有被人为夸大的可能,有些用户可能通过删除电脑中cookies文件夹中的文件来人为操纵这一数字。
接受调查的报纸网站报告说,他们正在减少使用自己网站服务器上的数据来对外招揽广告客户。越来越多的网站使用中立、第三方统计公司的数据来获得广告客户的信任。超过65%的发行量大于25万份的报纸网站使用Scarborough提供的数据。
很多人把报纸看作他们早上刚刚开始工作,边喝早咖啡时边看的东西。很显然,在这一点上报纸网站对读者来说区别也不大。据受调查的报纸网站报告,每天访问量峰值发生在中午之前,从中午至下午6点访问量开始下降,而下午6点之后,访问量到达最低值。
收入
绝大多数的报纸网站符合规模经济的特点:访客越多的网站,广告收入越高。
1.网站访问量与广告收入基本成正比。超过半数的拥有50~100万每月不重复网站访问量的网站报告,2006年的收入为500万~1000万美元。在每月不重复的网站访问者超过100万的报纸网站中,约有3/4的网站报告其2006年度的收入超过了1500万美元。
2.分类广告收入提升迅猛。按照表1中的分类,各个发行量类别中,在线分类广告的收入都有实质性的增加,特别是汽车类分类广告。对于经营收入位于前20%的报纸网站来说,有9%的广告收入来自在线经营。而在线经营的收入中有2/3来自分类广告。分类广告占报纸网站广告总收入的份额目前虽小,但增长迅猛。
招聘类分类广告给分类广告带来了大部分的收入。汽车和房地产分类广告虽然不及招聘类,但也是在线广告收入的重要来源。这种增加也许要归功于报纸网站与大型分类广告网站诸如等的合作。
3.本地零售商广告投放增加。按照表1中的分类,多数发行量类别中,本地零售商的广告投放量都有所增加。本地的非分类广告客户变成了很多报纸网站的面包和黄油。对于报纸发行量小于10万的报纸网站来说,本地广告的收入占网站总收入的90%甚至更多;对发行量10~25万之间的报纸的网站来说,本地广告收入占网站总收入的85%;在过去几年里,发行量大的报纸的网站不断向全国性广告进军,所以在报纸发行量超过25万份的类别中,本地广告的收入比例仅为60%,而2003年这一数字为93%。
4.广告费计算方式。所有的报纸都在使用综合方法对广告客户收费。CPM法(即每千点击的成本法)是最流行的计算方法,73%的报纸采用此种基于网页浏览效果计算广告费的方法。很多其他报纸网站按照广告刊登的位置收费。
5.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升级,网站广告形式有了更多选择。包括广告条、电子邮件广告、音频和视频广告。
⑴广告条也许是网站广告的最原始形式。2003年的调查中,71%的报纸网站的广告条为报纸带来了超过29%的广告收入。其中,发行量超过25万的报纸网站,广告条收入占了网站超过40%的收入。而2006年,随着在线广告形式的增加,广告条收入所占的比重在网站广告总收入中下降了很多。
⑵电子邮件广告与广告条广告一样,所占总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6年,电子邮件广告收入占受调查报纸网站的总收入小于2%。
⑶嵌入式音频和视频广告。尽管很多报纸网站提供了音频和视频广告内容,但看起来来自这方面的广告收入还很少。在受调查的网站中,只有2%的报纸发行量在5~10万之间的报纸网站报告说,自己的网站有嵌入式音频视频广告的收入。其他发行量段的报纸的网站没有这方面的报告。
⑷电子版订阅收费和浏览收费。与2003年相比,对所有在线内容收费的报纸网站减少了。在接受调查的报纸网站中,总共有27%的网站对部分内容收费。2006年,接受调查的报纸网站中,有29家网站对报纸的电子复制版收费。
报纸网站提供的小众化内容、额外的体育内容和无线新闻没有带来很让人振奋的收入。发行量小于25万份的报纸的网站,此部分收入的中位数小于1万美元。
⑸网站营销和促销。尽管报纸网站在各自的主要市场正非常流行,报纸也没有停止在印刷版报纸上对数字版进行宣传,同时还进行事件营销、跨媒体广告营销和其他方式的推广。报纸对网站进行推广主要还是通过印刷版报纸本身。从2003年到现在,接受调查的报纸中,每年投入4个对开整版以上对报纸网站进行宣传的报纸从4%上升到了8%。在发行量超过25万的报纸中,大多数报纸每周用2个对开整版来宣传自己的网站。
⑹57%接受调查的报纸网站在页面上提供可供打印的购物消费打折卡。发行量超过25万份的报纸中,有62%的报纸网站提供了这一服务。
内容
1.2006年,超过半数的报纸网站要求访问者要先注册才能浏览内容。这比2003年翻了一番。注册是网站收集网站访问者的基本统计学信息的最快最简单的方法。一些报纸网站正在使访问者能够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参与网站的各种在线服务。这包括设定并保留浏览该网站提供的个性化设置,可以把文章通过邮件发给朋友,登录获取邮件到达提醒,对信息发表评论等。
2.只有27%的报纸网站对部分或全部内容的浏览收费。其中多数报纸网站仅对很特别的分众内容收费。
3.至少有80%的参与调查的报纸网站提供了本报往期内容的搜索引擎,包括印刷版报纸的所有或大部分内容,网站新闻、社区信息、博客和视频内容的全天候在线更新。
如今报纸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了印刷版报纸所提供的内容,结果显示,报纸受益于这些服务内容的扩充。
媒体合作
1.1.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种。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
1.1.2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发病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截至2002年,全国累计检出尘肺病581377例,其中累计死亡139177例,病死率22.22%。尘肺现患病人442200例。
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1.1.3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1.1.4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
1.1.5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1.1.6对我国职业卫生投入调查表明,各级政府自1999年起职业卫生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基数低,人均职业卫生投入明显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
1.1.7自《职业病防治法》分布以来,用人单位、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和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得到明确,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得到完善。
1.1.8我国以及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核心,《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和《使用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三条例、12项配套规章和159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为支撑的法律、标准体系框架。
1.1.9根据统计分析,可以推测,如果不加以干预,到2005年我国尘肺病患者将累计达到60万人,2015年将达到72万人;随着我国入世,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职业卫生必然与国际惯例相接轨;职业病防治工作必然得到进一步加强。
1.2国外职业卫生现状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人权公约、who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的职业卫生策略和ilo全球消除矽肺计划的实施,我国职业卫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在法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不仅职业病发病人数明显低于我国,而且政府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作业方式、噪声、职业性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1.3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近十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数每年保持在70万个点次,但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近40%,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达标率则增加到75%。检测企业数的减少和达标率的升高这一相互背离的结果,反映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检测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的实际情况。
1.3.2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2000年起回升,职业病检出率在0.4%以上,但仍未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1.3.3一些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企业生产力低下,设备简陋,无任何防护设施;管理混乱,制度不全;人员整体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和愚昧无知等;个别企业无视劳动者健康权益,职业病危害问题突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护。特别是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多为职业危害严重的职业,其社会保障、职业防护等都难以得到保障,职业危害不可预见因素明显增加,健康影响难以估计和控制。
1.3.4在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一些具有风险性的产品由境外向境内转移,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迅速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职业病危害因素转移非常严重。
1.3.5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3.6职业卫生资源整体效率低,配置不平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不高。
1.3.7由于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仍存在盲区,职业卫生标准及其配套能力不能满足执法的要求,地方经济保护等导致职业卫生执法力度不够强。
1.3.8职业卫生涉及多个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在一个部门内部,也往往有职能交叉,职业卫生决策、协调、指挥不够充分,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1.3.9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职业危害不断产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
1.3.10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1.3.11职业卫生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
1.3.12疾病信息监测系统不健全。
2.需求分析
提出我国职业卫生战略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安全稳定小康社会、促进劳动力资源和经济持续发展、参与世界贸易竞争、建立长效职业卫生管理机制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中毒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需要。
3.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是为劳动者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让劳动者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阶段性目标是在2005年基本控制特大职业中毒事故;在2010年煤炭、冶金、汽车等重点行业的职业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全面控制传统的慢性职业中毒(如慢性职业性铅、汞、锰、苯中毒)。2015年基本消除矽肺。
要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监察、中介服务、社会监督的方针,强化政府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实现全社会的职业卫生监督,用市场经济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资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应针对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3.1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保障机制,包括:
依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和信息决策机制、完善的职业病工伤保险机制和稳定的、多渠道职业卫生投入机制,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
3.2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对象,调节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体系;按照入世要求,通过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使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标准的可操作性及其可应用性,建立适于我国职业病防治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3.3将现有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重新整合,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统一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统计口径,并与国际接轨及互认。建立系统的职业卫生信息与职业病防治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分析信息,加强职业中毒事故的预测、预警,及时、准确评估职业病防治效果,为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全面提升急性职业中毒控制信息水平。
3.4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尘肺病防治、职业中毒检测检验、诊断、救治、控制、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科学管理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工作,力争突破束缚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颈口,提高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水平。
3.5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要求,建设以国家中毒救治为中心,辐射各级地方的重大职业中毒救治体系,做好各种重大职业中毒的预防和应急救治工作。
3.6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和÷场所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责任;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推动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4.政策保证
4.1进一步充分认识依靠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和落实职业卫生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职业卫生发展的大环境。
4.2建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1.1.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种。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
1.1.2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发病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截至2002年,全国累计检出尘肺病581377例,其中累计死亡139177例,病死率22.22%。尘肺现患病人442200例。
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1.1.3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1.1.4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
1.1.5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1.1.6对我国职业卫生投入调查表明,各级政府自1999年起职业卫生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基数低,人均职业卫生投入明显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
1.1.7自《职业病防治法》分布以来,用人单位、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和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得到明确,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得到完善。
1.1.8我国以及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核心,《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和《使用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三条例、12项配套规章和159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为支撑的法律、标准体系框架。
1.1.9根据统计分析,可以推测,如果不加以干预,到2005年我国尘肺病患者将累计达到60万人,2015年将达到72万人;随着我国入世,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职业卫生必然与国际惯例相接轨;职业病防治工作必然得到进一步加强。
1.2国外职业卫生现状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人权公约、WHO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的职业卫生策略和ILO全球消除矽肺计划的实施,我国职业卫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在法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不仅职业病发病人数明显低于我国,而且政府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作业方式、噪声、职业性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1.3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近十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数每年保持在70万个点次,但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近40%,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达标率则增加到75%。检测企业数的减少和达标率的升高这一相互背离的结果,反映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检测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的实际情况。
1.3.2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2000年起回升,职业病检出率在0.4%以上,但仍未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1.3.3一些乡镇
企业、个体经济企业生产力低下,设备简陋,无任何防护设施;管理混乱,制度不全;人员整体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和愚昧无知等;个别企业无视劳动者健康权益,职业病危害问题突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护。特别是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多为职业危害严重的职业,其社会保障、职业防护等都难以得到保障,职业危害不可预见因素明显增加,健康影响难以估计和控制。
1.3.4在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一些具有风险性的产品由境外向境内转移,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迅速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职业病危害因素转移非常严重。
1.3.5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3.6职业卫生资源整体效率低,配置不平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不高。
1.3.7由于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仍存在盲区,职业卫生标准及其配套能力不能满足执法的要求,地方经济保护等导致职业卫生执法力度不够强。
1.3.8职业卫生涉及多个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在一个部门内部,也往往有职能交叉,职业卫生决策、协调、指挥不够充分,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1.3.9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职业危害不断产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
1.3.10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1.3.11职业卫生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
1.3.12疾病信息监测系统不健全。
2.需求分析
提出我国职业卫生战略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安全稳定小康社会、促进劳动力资源和经济持续发展、参与世界贸易竞争、建立长效职业卫生管理机制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中毒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需要。
3.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是为劳动者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让劳动者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阶段性目标是在2005年基本控制特大职业中毒事故;在2010年煤炭、冶金、汽车等重点行业的职业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全面控制传统的慢性职业中毒(如慢性职业性铅、汞、锰、苯中毒)。2015年基本消除矽肺。
要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监察、中介服务、社会监督的方针,强化政府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实现全社会的职业卫生监督,用市场经济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资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应针对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3.1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保障机制,包括:
依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和信息决策机制、完善的职业病工伤保险机制和稳定的、多渠道职业卫生投入机制,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
3.2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对象,调节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体系;按照入世要求,通过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使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标准的可操作性及其可应用性,建立适于我国职业病防治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3.3将现有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重新整合,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统一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统计口径,并与国际接轨及互认。建立系统的职业卫生信息与职业病防治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分析信息,加强职业中毒事故的预测、预警,及时、准确评估职业病防治效果,为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全面提升急性职业中毒控制信息水平。
3.4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尘肺病防治、职业中毒检测检验、诊断、救治、控制、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科学管理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工作,力争突破束缚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颈口,提高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水平。
3.5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要求,建设以国家中毒救治为中心,辐射各级地方的重大职业中毒救治体系,做好各种重大职业中毒的预防和应
急救治工作。
3.6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和÷场所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责任;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推动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4.政策保证
4.1进一步充分认识依靠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和落实职业卫生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职业卫生发展的大环境。
4.2建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二、加大宣传提高群众的防治意识
(一)乡上召开村“两委”会议3次以会代训125人次,各村分别召小组长会议2次,部分重点区域群众会议3次,接受教育群众4000多人次,有力地增强了地方群众对狂犬病的防治意识。
(二)为加强宣传在重要路段和醒目地方书写永久性宣传标语24条、张贴《××县人民政府关于狂犬病疫点灭犬和疫区防疫的公告》200多余份;
(三)向村民及中小学生发放《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3000余份。
通过大力的宣传,取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防治狂犬病的意识。
三、大力加强狂犬疫苗注射和全力捕杀流浪犬、野犬
从9月10日起,我乡组织兽医站、卫生院、派出所等人员联合开展了狂犬病综合防治工作。
(一)对拴养和圈养的犬只由乡兽医站人员进行了狂犬疫苗注射,目前,已有1824只犬注射了狂犬疫苗;
(二)对被犬咬伤的94个村民由卫生院进行了狂犬疫苗注射,注射率为100%。
(三)派出所出动了警力56余人次,各村组织“两委”班子人员30多余人次对在我乡辖区内的流浪犬和野犬进行捕杀,共捕杀犬只232只,并将其掩埋。
四、存在问题
(一)现在有很少部份村民抱着侥幸的心理,暂时把自己的犬拴养或圈养不主动对犬进行疫苗注射。
(二)由于我乡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利、农户居住分散。群众养犬数量多,对狂犬病的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多困难。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开展的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在省、市、区大气污染防治专题会议召开后,向阳街道高度重视,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当务之急,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全街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对向阳街道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制定下发了《向阳街道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分解表》,将禁烧秸秆、油烟净化、扬尘管控等具体工作任务分解到5个社区和3各村,明确了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夯实了工作责任。
2、建立巡查队伍,开展值班巡查。街道5个社区的巡查队伍由街区干部和“四员”组成,主要对辖区工地、小餐饮、烧烤店、露天焚烧等进行网格化巡查和管控。西林村、双塔村、刘家塘村的巡查队伍由村干部、小组长和聘用的大气污染防治专职巡查人员组成,每天的下午3点至凌晨2点对全村范围内焚烧秸秆、火粪行为进行巡查和管控。巡查工作开展至今,共劝阻、制止、扑灭焚烧纸钱48起,烧秸秆(火粪)26处,督促工地防尘网覆盖作业32次(起),督促餐饮店安装油烟净化装置46家。
3、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和农户签订禁烧秸秆、火粪责任书、流动宣传车、电子屏播放宣传标语,小组长敲锣等宣传形式,确保每位村民知晓、了解焚烧秸秆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自觉做到不烧秸秆和火粪。同时,联合出口加工区学校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小手牵大手”活动,由学校给每位学生发放“小手拉大手,禁烧秸秆火粪,争做环保卫士”的倡议书带回家给父母共同签字。仅双塔、西林村就与村民签订禁止焚烧秸秆、火粪责任书716份,发放“小手牵大手”倡议书300多份,形成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班级带动一个村庄,一所学校带动一个街道的浓厚氛围。
4、联合执法部门,形成管罚合力。在巡查中发现造成大气污染的行为及时和公安执法部门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对焚烧秸秆、火粪造成大气污染的行为按照法律法规从重进行经济处罚,对确实生活困难的对象进行义务敲锣宣传15天的处罚。截至目前,共处罚2家违规焚烧秸秆行为,分别给予义务敲锣宣传10天和罚款500元的处罚。通过对造成大气污染行为的处罚问责,向阳街道刘家塘、双塔和西林3个村焚烧秸秆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大多数村民认识到焚烧秸秆、火粪对大气质量的严重危害,逐步形成了不能烧,不敢烧的思想意识。
二、存在的问题
1、大气污染防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村(居)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视不够,工作停留在制定防治方案,开展常规检查上,没有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当前最突出的环保问题和民生工程来抓,对防治工作研究不够,办法不多,措施不实。部分建筑施工单位、餐饮经营户、个体户等对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够,缺乏落实治理措施的主动性,存在等待观望、应付检查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点多面广,防治工作十分艰巨。各基层组织虽然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但由于大气污染源种类多、涉及面广,治理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千百年来农民形成的利用火粪、大粪作为有机肥的耕作方法难以一时完全转变,街道3个村属丘陵地带,农忙后产生的秸秆、田间地头的杂草,不像平原地带好收集、处理,且目前无任何处理设备,村民只能采取常用的焚烧方法处理,既能除草杀菌,又能转化为有机肥料,因此也增加了禁烧秸秆、火粪的管控难度。
3、联防联控效果不够明显,部门配合需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和拆迁工地、餐饮企业、粉料堆场、渣土运输等监管涉及多家职能部门,街道、村(居)虽有监管职责,但却没有相应的行政执法权,缺乏处罚措施,治理工作推进力度不够。大气污染防治长效监管措施还不完善,对扬尘面源污染的治理主要采取人工现场检查的办法进行监督,日常检查跟不上,一些建筑工地施工、粉料堆场装卸和渣土运输过程中湿法作业、遮挡覆盖等防尘措施落实不到位,扬尘现象时有发生。
4、专项经费的缺乏制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长期持久的开展。目前,向阳街道3个村除了村干部、小组长义务参加大气污染防治巡查外,还专门聘用了12名村民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专职巡查员,每人每月工资800—1000元不等,都从街道工作经费中拨付,长此以往必将给街道的经费开支造成一定经济压力。5个社区的巡查队伍由社区干部和“四员”组成,节假期和晚间都是义务巡查,不适当发放加班补贴,这种义务巡查难于长期持续的开展。
三、意见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感。街道、村(居)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秉着对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负责的态度,认真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断促进我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