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体育产业调研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0 03:34: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体育产业调研报告

篇(1)

秦皇岛作为河北省唯一一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旅游城市,也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以北方天然不冻港秦皇岛港、历史名城山海关和避暑胜地北戴河而闻名中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交通便利,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旅游城市。秦皇岛政府于2009年提出“旅游立市”战略,为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奠定战略性基础。近年来,旅游业绩也相当可观。

自2000年以来,尤其是伴随着北京奥运会足球比赛的成功举办,秦皇岛体育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发展也拉动着秦皇岛商业、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饶有特色的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山海关乐岛海洋公园、昌黎旅游滑沙中心等等。并提出以产业化思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打造体育名城的战略设想,具体表现在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场馆经营业、体育彩票业、体育用品业等方面的协调快速发展上。

二、秦皇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1.产业融合缺乏创新,需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秦皇岛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后的内容较为单调,特色不明显,缺乏针对体育项目体验等创新性的体育旅游形式,体育旅游项目大同小异,产品重复建设及项目雷同,无法准确反映出秦皇岛体育旅游的深刻内涵,应该立足于娱乐性、体验性和休闲性,又充分彰显旅游与体育活动的特色。近年来,到秦皇岛参加体育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可以发现游客在旅游中体会到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并不高,说明在未来秦皇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过程中,仍须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

2.旅游与体育资源独立开发,缺少资源整合环节。秦皇岛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体育产业也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旅游与体育资源也都得到充分的开发。而游客之所以愿意到秦皇岛开展体育旅游活动,最关键最重要的原因是秦皇岛体育旅游资源对游客的整体吸引力,这才能激发旅游者的兴趣,愿意去关注、去感受、去体验。体育产品更多强调的是其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但秦皇岛在旅游与体育资源开发方面,较为独立,缺少对资源的整合环节。

3.旅游与体育产业低度融合,缺少龙头企业。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业态创新。在其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求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来取得产业融合的最好成果。然而,从秦皇岛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旅游行业和体育行业的合作机制仍不够完善,导致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中,旅游行业和体育行业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旅游企业、体育企业以及行业协会也没有形成多方位的良性互动。主要各方面出于利益主体不同,将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资源结合在一起并进行营销宣传存在一定现实的困难,但是各企业追求利益的目标是一样,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仍需进一步融合,培育龙头企业。

4.旅游与体育消费需求有待挖掘,激发消费动机。体育旅游需求是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的最根本动力,而来秦皇岛体育旅游的消费需求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更需要研究和激发旅游者的消费动机。对于一个旅游者来说,旅游动机是受旅游者的审美背景、知识框架、生活环境以及旅游信息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旅游者的旅游经历不断丰富,获取旅游信息的手段不断增加以及消费上的强模仿性,都要求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这些因素。然后根据市场调研报告,选择合适的市场策划和营销手来引导激发旅游者的消费动机,从而使得旅游者最终能选择到秦皇岛开展体育旅游活动。

篇(2)

现场活动层次分明,公益、商务、表演互动相得益彰

在本届体博会上,主办方组织了高端论坛、商贸洽谈、公益捐赠、竞赛表演、培训互动等共5大类、27大项、50小项分门别类的活动,是有史以来举办活动最多、最集中、结构和内容最完整的一次。

由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携手部分体育用品企业发起的“一路,我们同行”公益捐赠活动,紧扣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支持灾后重建的主题,借助体博会的平台,联合了14家参展企业向成都市及周边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112所中学和业余体校,捐赠了十多个类别、总价值464.923万元的体育器材,受益的灾区儿童及青少年近十万人。

2011体博会活动方面首次尝试体育与金融资本结合,举办了体育产业与资本论坛,其反响和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场馆行业高峰论坛等各类论坛一样,场场爆满,既体现出企业家解读相关政策、把握行业脉搏的客观需求和意识,也说明体博会承载着为企业发展搭建信息平台的重要责任。

此外,还在去年原有的活动基础上丰富了内容,例如网羽区打造了以羽毛球团体赛、穿线师大奖赛、网羽寻宝乐园为主的网羽运动嘉年华;户外体验区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竞技类的攀岩比赛;健身区既有专业的健身管理高端论坛及课程也有精彩纷呈的健身比赛及表演,大大的提升了现场的氛围,观众、经销商参与的积极性及观赏性。

体博会组委会还利用开幕式舞台举办了一系列的表演赛,吸引了大批观众及爱好者观赏,专业活动与大众体验式、观赏性活动的结合,丰富了展会内容,提升了展会在当地的美誉度。从现场效果来看,具有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的活动较为聚拢人气。如健身、健美、瑜伽、肚皮舞比赛,体育模特大奖赛,全民健身大舞台,攀岩精英赛,羽毛球团体赛等。

专业观众组织有序,专业买家集体亮相

专业观众是体博会的另一条生命线。为了提升2011体博会专业观众的质量和数量,体博会组委会前期根据展区规划特点对观众类别进行了专业细分,锁定目标观众群,分类组团,邀请了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万名专业买家观摩展会。

而专业观众的“集体亮相”可以说是此次体博会观众组织工作的一次突破。在前期对展商需求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委会首次组织了百货业、酒店业、教育系统以及境外采购团等专业观众团体与重点参展企业的商贸洽谈会,为展商和观众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平台。洽谈会获得了业界积极的反响,很多参展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表示:“通过相关洽谈会,与潜在客户建立了联系,甚至直接达成合作意向。这是我们参加体博会最想实现的目标。”

在保证专业观众品质的前提下,组委会还通过在百货商场、大型体育用品卖场、品牌专卖店、各类体育健身场所及高校张贴海报、发放赠票的方式,向广大成都市民宣传体博会,招募普通观众。

为了让体博会经销商和邀请到的各类采购团有影有声,能与展商对接交流,体博会组委会在展前费尽心思,最后决定首开展商与经销商见面会“先河”。事实证明,展商对这种类型的对接会非常欢迎,还在会后调研中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本届基础上,这类见面会将在“回归”北京的2012体博会上得到继续,组委会将努力把这个活动做得更有深度和影响力。

展会结束后,体博会组委会也分别与活动的协办方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中国饭店协会等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了合作方对本次展会和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也为了下一届展会能够更好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在明年体博会中更好的招募百货类专业观众,也为了进一步提升展会的功能性,为展商和观众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初步提出了希望与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联合做关于百货商场体育用品市场的调研,力争在明年体博会中拿出相关调研报告。

品牌形象全面强化,媒体资源高度整合

进一步强化体博会品牌形象、加大品牌传播力度是本届体博会的又一特点。组委会通过进一步强化并完善体博会视觉识别系统,不仅使得体博会的特色更加鲜明,视觉冲击力更强,也得到了众多展商、专业观众和媒体的认同,这也是体博会多年来不断深挖自身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形象所取得的成果。

为了确保体博会的品牌和新闻传播效果,组委会邀请了包括CCTV2、CCTV5、CCTV新闻频道、新华社、新浪体育等30多家中央级主流权威媒体到成都,全程跟踪报道体博会的盛况,并结合“十一五”收官和“十二五”开局,盘点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发展历程,宣传体博会和体育用品行业18年来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为与体博会同舟共济18年一路走来的体育用品企业定制了媒体回报服务与品牌传播策略,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真正构建起了体博会媒体传播的跨度、高度、广度和深度。

篇(3)

报告显示,除了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经济利益之外,奥运会不仅将彻底改变人们对于体育的态度,而且将彻底改变人们对于自信、开放和休闲的态度。事实上,将近90% 的受访者认为奥运会对体育将产生一定影响,超过1/3 的受访者表示奥运会使他们更加关注体育,这反驳了“体育在中国相关性不强”的传统理论。

体育与社会:体育不只是体育

调研发现,50% 的受访者认为,体育将在增进中国社会的精神和物质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奥运会的独特性放大了体育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因为这个特殊运动会代表了更多的民族和情感意义。我们可以预见,体育将得到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政府将视体育为扩展教育途径的有效方式,支持儿童的全面发展。政府的支持与政策无疑将有助于加速中国体育的发展。

北京奥运会在促使中国社会从许多层面重新评价与体育的关系,以及对体育的定义,从“健身”的字面阐释转向更加复杂和完善的理解,这包含了体育价值观和文化。18%的受访者觉得奥运会将让他们更加理解体育,鉴于普通大众的体育参与度比较低,这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体育和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超越了其本身,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人们评价时间的方式以及人们评价关系的方式。

在对照奥运开幕前第一阶段和奥运开幕后第二阶段之间的数据时,我们可以发现:

1.“热情/ 激情”的大幅增长显示,在中国,对于现场体育活动有着未被利用的渴求,这或许是中国人本身也意想不到的。

2.认为体育促进健康的比例也有所上升,这表明中国观众已经真正参与到更加广泛的奥运会范围之中。

3. 尽管没有普遍的体育文化,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体育有助于社会的信念,希望体育有助于他们互相靠得更近,在汶川地震中,我们发现了人们“依靠自身力量”集合起来并创建互相之间新型社会联结的需求,这是中国人在未来需要的信念。

4. 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和无私精神在于,通过不一定是朋友的人选择集合起来并共同享受时光的方式,不断加强和再次肯定社会网络。

另外,调研显示,40% 的受访者认为,体育为人们带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谊,以及参与社会并为社会作贡献的机会。

奥美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长庄淑芬(Shenan Chuang) 指出:“与‘银牌得主就是最大的输家’这一心态相反,消费者已经认为体育在于发展、联结、兄弟情谊以及一种不同的社会氛围。”

重新定义休闲:生活更加多样化

调研发现,人们希望奥运不仅仅为体育带来暂时的热情,而是期待体育能在中国未来发展之路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大约2/3 的受访者表示奥运会已经并将改变他们看待休闲的方式――这种现象在新兴的中国中产阶层尤为明显,并不断增长。将近1/4的受访者声称他们将因奥运会而参与更多或更加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休闲活动。

北京奥美广告亚太区策划总监钟桥轩(Edward Bell) 表示:“我们起初认为奥运会在于自豪感和经济,但中国人对于体育为这个国家带来的意义表现出乐观的情绪着实让人惊讶!我们正看到,奥运会作为运动盛会,将重新定义体育和休闲的含义,从而改变中国的社会前景。”

在对照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的数据差异时,我们可以发现:

1. 在第一阶段,超过1/3 的受访者表示,奥运会将不会改变他们对于休闲的看法;在第二阶段,不仅认为不会改变的受访者比例有所下降,而且认为会改变的受访者比例上升了将近10%。

2. 奥运会似乎已经显著影响了中国消费者如何看待他们的闲暇时间。

3. 在第二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关体育和休闲的回答转向更加广泛的分布形式。

4. 与“健康和放松”相关的所有比例的大幅上升表明,奥运会显著影响了对于休闲作用的看法,以及对于体育与休闲如何关联的看法。

体育经济:体育是大生意,并且将变得更大

将近1/3 的受访者声称,他们将因奥运会而参与更多或更加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休闲活动。这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空间。

消费者渴求更加多样化的休闲体验,以及更加频繁和多种渠道参与到体育中来。这些消费渴求证实了中国体育经济中新兴“需方”因素的增长。中国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懂得体育,体育和运动项目将在中国继续迅速增长。

在满足不断增长的体育渴求的促使下,也为“供方”因素( 例如基础设施、活动、品牌和媒体)呈现了发挥作用的机会。

但体育产业( 包括媒体权利、赞助和本地开发特许经营) 仍处于初期状态。体育产业在中国具备潜在的商业潜力,按照消费者对奥运会中浓厚商业元素的积极反应来判断,他们易于接受商业在提升中国体育水平方面所发挥的强大作用。

“人们低估了亲自目睹高水平体育的内在力量和兴奋感。他们曾经认为自己完全理解体育、他们也认为奥运会在于经济,但在亲临现场感受之后,他们发现体育所带来的魅力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越了自己的预期。”钟桥轩补充道。

中国与世界:开启了与世界的对话

篇(4)

[2]冉亚辉,包翠秋.云南省民族学校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7(5).

[3]何海.宁夏的民族教育发展事业[J].中国人大,2006(10).

[4]李顺宝,何志鹏.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

篇(5)

1、促进我国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迫切性

1.1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按照国际评价老龄化社会的惯例,通常把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达到全国人口总数的10%以上(含10% ),或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达到全国人口总数7 96以上(含7%),就被认为进人了老龄化社会。我国在90年代初就暴露出了较严重人口老化的问题,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本世纪2003-,-2020年,我国将彻底进人典型的老龄化社会(见下表)。

随着老龄社会的即将来临,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都会考虑到“老后的健康保持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老人60岁以后的寿命中,75%的时间生存在带有慢性疾病的状态之中。现在老人们迫切需要正确的健身活动指导,需要加强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需要新老朋友的关心帮助,需要展示自己生存价值的社会舞台,而健身体育运动则是帮助老年人实现这一愿望的理想媒介。

1.2我国国民体质大幅度下降的问题

关于我国国民体质现状调查,教育、卫生、体育三大部门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曾作过专题研究,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我国国民体质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来自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的健状况调查报告,更是令人担忧。

1998年,山东省在校大学生体质状太调查与1998年相比,男生胸围平均下降了1. 2cm,女生立体前屈平均下降了1. 8cm,50m跑平均下降了0.52s。大学生体质比10年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1998年,湖北医科大学公开发表了历经13年的研究成果:我国高等院校在校生中视力低下者为82.65%,比13年前上升了15.09,并且仍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我国成年人的体质状况调查同样不容乐观。

1997年,我国职工的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我国的在职职工中,男职工40 -- 50岁的发病率为16%;50-60岁的发病率为26 . 8%。

1998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布了对全国8734个居民的健康状况调研报告:在我国20岁以上的人口中,14. 44%的人口患有肥胖症,另有15. 02 %的人口体重明显超标,两者相加高达29 . 46 0}u,接近我国总人口的1/3。

1.3社会闲暇时间问题

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每周5d工作制制度,将过去法定的每天8h、每周6d4$h工作时间缩短为每天8h、每周5d的40h工作时间。学校也推行了5d授课制度,从而大大增加了在职人员的社会闲暇时间。我国现在在职人员的每年工作时间约为1984h,比过去减少了464h,加上地方或单位各种在国家法定假日以外的休假制度,实际的工作时间则更少。90年代未,在五一节、国庆节、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实行与双休日联假的办法,延长了节日的度假时间,形成了假期较为集中的“假日黄金周”,使人们有了更加充分自由的活动时间。

社会闲暇时间在我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闲暇人口,也就是除正常工作、学习年龄以外的人口,主要包括①我国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口。我国现在实行的是60岁退休制度,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闲暇人口突破了1亿,预计2010年将达到1.6亿;2040年高达3.5亿。②国家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压缩减员和一些中小企业因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倒闭、破产等造成的特殊闲暇人口。③非正常社会闲暇人口,主要指农村、城市的“食息”闲暇人口,如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出现的一批靠出租土地生存的农村“食息”农民阶层,他们更需要健康的指导,需要通过健康的体育活动净化他们的心灵。

2、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 1青少年健身观念不强,中老年人健身活动需加强引导

调查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各级学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学生参加锻炼的比例依次下降:初中阶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依次为67%,58%,39%,有8%的学生从不参加体育锻炼;高中阶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高一为65%、高二52%、高三23 %,有10%的学生从不参加体育锻炼;大学阶段,大学一、二年级67%的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5%的学生从不参加体育锻炼,三、四年级45%的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近24%的学生很少或不参加体育锻炼。在大多数学生中,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打发空闲时间。

中老年人参加健身话动目前在我国已成为时尚,参与健身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缺乏系统和科学的指导。广大中老人所参与的健身项目可以说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在实际练习中,缺乏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对自己所炼的健身项目的功效不十分清楚,练习方法是否得当也不作深人分析,因此常会出现身体不适的反应,严重的可能出现过度疲劳和肌肉劳损,大大影响了中老年人参与健身活动的情趣。而且参与者表现的随意性比较强,受心情、气候、闲暇时间的影响较大,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使健身活动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2.2我国体育社会化程度还很低

首先我国居民的体育价值观还较落后,没有把体育健身活动与精神作用等联系起来,这与我国的教育水准偏低有着密切的联系。闲暇时间用于体育锻炼和参加健身活动的时间少,用于看电视及其它活动的时间多。其次是休闲、健身活动项目策划水平较低,没有进行项目的宣传,使休闲健身活动项目的吸引力和生存能力不强,而且休闲、健身活动资源开发不足。

2.3缺乏活动场地和设施是制约我国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居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自家庭院、公路街道边和住宅空地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其次是单位拥有的体育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虽然我国体育场地的数量已从1949年的3925个增加到1990年的43万多个,1990年的体育场地数量是1949年的110倍,从体育场地增长的绝对数量来看,基本满足当时的大众需求,但从其分布结构来看,67.17%的场地分布在学校,其它分属于各个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的部门所有制现象较为严重,而供普通居民消费的大众体育设施十分有限。即使是现有的体育场地其练合利用率也不足30%。另外,国有性质的场馆比例过人(占75.6%),在经营上缺乏灵活性,导致效率低下。

2. 4体育市场发展水平较低

体育市场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体育市场内外要素的成熟程度,我国的体育市场近几年已初步形成,但水平仍然较低,其主要特征是发育不良。在体育需求方面,家庭这一需求主体,由于长期受收人和闲暇时间约束,需求量不大,还没有真正形成体育的买方市场。在体育供给方面,作为优育市场主体的体育经济实体和经营组织还没有完全与政府脱钩、难以对市场信号做出准确、灵敏的反应,不能真正进人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优育中介组织不健全,体育管理法制不完善。

3、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3.1充分发挥学校的体育功能,培养青少年的参与兴趣

学校体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体育卫生教育,体育方法的传授,体育场所的安排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全民健身的主体是青少年,因此对于青少年的健身意识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同时要加强引导,改进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现有的运动场馆和运动器材的功能,开展各种各样的丰富新颖的体育活动,变体育考核为体育达标,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参与的兴趣。另外,随着观念和形势的变化,学校体育教师的职责也应发生变化,仅满足于体育课的教学是不够的,课余指导应该是他们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3.2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

培养体育市场就是要重视那些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健身竞技运动项目,增加吸引力,提高群众参与的程度,广泛建立不同类型的群众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基层体育锻炼组织,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传媒加强体育运动、健身运动、休闲运动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参与健身运动和体育竞技活动的意识。

3.3加强体育市场体系建设

篇(6)

招展工作顺利进行

2010年体博会展场和展区安排较去年有一些新的变化。除保留原有的运动服饰、户外、网羽、球类、健身康复器材和场馆设施六大展区外,根据市场情况,新增了极具增长潜力的自行车和轮滑展区。主办方还在不同的展区和相应的行业协会、媒体联合,举办行业活动,行业新闻,形成更加鲜明的行业特色,进一步践行体博会一直追求的专业化理念。今年的整体展览面积已超过10万平方米。

招展工作历来是体博会的核心工作之一。由于启动早,准备充分,措施得力,更重要的是整个体育用品行业的强劲复苏,今年体博会的招展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截止到目前,已确认报名展商超过1100家,数量超越往届水平。像观众熟悉的李宁、安踏、泰山、英派斯等国内企业,以及阿迪达斯、尤尼克斯、威尔逊等国际品牌,都会亮相2010年体博会。今年的招展工作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体博会组织者主动采取措施,控制单个企业参展面积,使企业的参与面相对扩大。二是参展企业的领域得到进一步延伸。以往体博会主要以体育用品企业为主,今年体博会上,许多体育文化公司、体育科技公司、体育传媒公司等也参与了进来。体博会逐步成为体育用品产业链上各类企业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在展场规划和招展工作进行的同时,组委会也启动了对各类观众和媒体的服务系统。较之前几届,本届体博会专业观众招募工作的一大突破是对观众类别进行了细分、根据展区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观众分类邀请,方式上更加科学,招募目标更加精准。例如,与驻华使馆、部分国家体育用品联合会、中国商业百货协会、中国饭店协会、北京市健美协会合作吸引高质量的贸易观众,推动本届体博会在专业观众方面实现“质”的突破。从“量”的角度看,体博会海报和赠票也即将进驻户外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运动用品卖场和部分百货商场,以吸引更多的终端消费者参与体博会。在观众服务方面,升级后的“体博会专业观众管理软件”能够确保观众招募工作的环环相扣和实时跟进。除此之外,还制定了整套的VIP专业观众接待方案及服务流程,并设立VIP餐饮区、休息区和观众服务站,力求为到场的观众提供热情、周到、及时、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今年体博会更加注重媒体传播实效。组委会和40多家媒体建立不同层级的合作关系,通过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媒体,对体博会展前、展中和展后进行全方位报道,对参展企业进行高频次曝光。今年还和中国体育报合作,联手打造体博会《官方展讯》,目标就是通过体博会自有传播平台,增加展商和观众、媒体之间的信息互动,增加不同类型展商之间的沟通机会。

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今年体博会的新举措对比往届,主要体现在现场活动新点、亮点较多。展会期间,组委会将组织举办“羽球宝贝”、“国美锐动寻宝”、“滑雪体验”、“体育公园”等大众互动型参与活动;邀请国美锐动、中国商业百货协会等专业机构,加强他们与参展商之间的合作,是体现体博会核心服务价值的一大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户外用品馆届时将在联系展商和渠道商之间体现其专业化服务:一是要打造“户外科技体验区”;二是将和中国纺织协会合作开办专业户外论坛,行业调研报告等;三是将举办精彩的攀岩等互动活动。

2010体博会在专业观众的邀请方面最大的亮点是首次进军体育用品市场的国美锐动投资有限公司将在体博会现场组织以“锐动”命名的体育公园及“体博会探秘寻宝活动”。同时,体博会的海报及赠票也会陆续进驻锐动运动用品卖场,体博会广告将随着锐动DM直邮杂志通过30万份的大投递量入户千家万户。

国美锐动将于4月在中关村附近开设锐动运动卖场旗舰店。此次携手体博会,互借平台和渠道,则更具有行业“风向标”的意义。强势“超级终端”――国美锐动的积极介入,带来了体育用品行业发展的积极信号,说明体育用品行业具有极大的增长潜力,对于社会资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体博会的定位并不是单纯进行产品展示的“订货会的集合体”,因此这也对前来参展的企业提出了严格要求:企业除了进行产品展示,还要尽量把企业内在的品牌文化内涵和对外能够产生的影响力全盘展示出来。

2010体博会在协调不同类别、满足不同需求的参展商上动足了一番脑筋,比如把握体育用品行业不断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时尚元素,并逐渐把大户外和时尚运动的概念引入到体博会的平台中去。和轮滑展区同在户外用品展馆的运动自行车展区将成为2010体博会值得期待的新亮点:自行车对于一般白领来讲,未来将不只是一个代步工具――而是交通和健身兼顾的休闲运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9年底就被预订一空的健身器材展馆和网羽展馆, 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超过2009体博会之势。其中,健身器材馆将重点引入培训,尤其是健身俱乐部培训的环节,以力求做到器材“硬件”和活动“软件”二者的完美结合。网羽运动馆此次则新增了网球品牌区,力邀知名网球品牌前来参展;在此基础上,体博会还邀请一些企业召开订货会,以增加其贸易功能。

世界各大知名品牌重返2010体博会也是本届体博会的一大看点,同时许多过去从未参加过体博会的外国企业、境外品牌也争相参加,昭示了他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从体育用品行业整体发展的现状来看,行业里的领先企业都已经处在公司内部业务矩阵“改制”的状态,即传统的部门设置越发向专业细分的方向上转变。与这种主流思维相呼应的,是展会策划强调专业化时代的到来――2010体博会将秉承这样的行业趋势,继续坚持打造“展中展”,在“展中展”里突出展会的专业性。

体博会引领体育产业快速向前发展

在最新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将打造一流的体育用品博览会作为逐渐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的任务之一。毫无疑问,体育用品展会市场的繁荣离不开体育用品行业的大发展,而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则离不开体育产业的成熟。

在未来十年乃至未来二十年内,体育用品业将是中国发展前景最好的产业之一,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目前仅占GDP0.5%的体育产业产值意味着该行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国内这个行业和这个行业里的所有企业来说,仍然有值得期待的改革空间和时间。

马继龙表示,体博会将贯彻《意见》精神,落实《意见》部署,以服务于体育用品行业为准则,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实现规模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具价值的展览展示平台,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体育用品博览会。

交通信息:

班车信息

① 东直门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

停靠地点:东直门外大街路南,银座(GINZA MALL)正对的马路边

运行时间:东直门至新国展:2010年5月20日-22日,08:00-13:30;2010年5月23日,08:00-10:30。

新国展至东直门:2010年5月20日-22日,12:00-18:00;2010年5月23日,11:30-16:00

② 农展馆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

停靠地点:东三环北路路东附路,农展馆正门北侧

运行时间:农展馆至新国展:2010年5月20日-22日,08:00-13:30;2010年5月23日,08:00-10:30。

新国展至农展馆:2010年5月20日-22日,12:00-18:00;2010年5月23日,11:30-16:00

③ 天通苑北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

停靠地点:地铁天通苑北站公交车总站站内

运行时间:天通苑北至新国展:2010年5月20日-22日,08:30-14:00;2010年5月23日,08:30-11:00。

新国展至天通苑北:2010年5月20日-22日,12:00-18:00;2010年5月23日,11:30-16:00

自驾路线:

经京承高速路-后沙峪收费站口驶出-火沙路-罗马环岛-裕翔路-新国展中心(推荐线路)。

三元桥-机场高速路-杨林大道-马连店路口-新国展中心。

经三元桥-京顺路-马连店路口-新国展中心。

参观时间:

篇(7)

通过高校体育档案作为高校对外进行广泛宣传的窗口,使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能更为全面深刻地了解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进而逐步扩大高校的影响力和提升高校的社会地位。其次,合理开发刊用高校体育档案可为高校规范体育教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高校体育教学档案主要是教师的业务档案和学生的体育学习档案。这些档案既储存了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较为翔实的历史记录,也记载了学生在校的身体素质和锻炼情况。毫无疑问,这些档案不但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部门能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势与不足,进而通过优化管理手段制订出切合本校实际的、能有效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体育素质的工作规蛇提供参考依据,而且也为高校能顺利通过国家李科办学水平教学评估奠定坚实的基础附。

第三,合理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也可为高校规范体育科研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高校体育科研管理档案主要包括体育科研项目档案、体育科研成果档案和体育科研人事人才与体育科研机构档案等。其中,体育科研项目档案包括不同级别的体育科研项目的申请写作规范要求、申报材料、经费管理、运作监督检查和结题验收等的历史记录;体育科研成果档案包括已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成果奖励、设计发明的体育器材和改进的比赛操作规程等的历史记录;体育科研仪事人才与体育科研机构档案包括高校引进的人才管理方案、科研机构运作计划、科研团队活动、学术讲座与交流情况等的历史记录二显然,上述体育科研档案能为现在和今后对学校成功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发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获得更高级别的成果奖励,向上级主管部门或社会各界申请科研发展经费资助,向社会给予更优质的科研服务等等提供启发或借鉴依据。

第四,合理开发利用高校举行的各种运动会的档案和体育培训档案有利于加速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每年,在不同的节日或季节,根据自身或外界的需求情况,各地高校都会举办一定数量、档次、级别和质量均不完全等同,因而影响有别的运动会和体育培训,如校运会、地方民族节日运动会、省全运会、地州(或市)全运会、体育新教材培训和“国培,’等,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高校体育经济的良胜运行。通过查阅参考由日术运动会或培训活动形成的文书档案、图片档案、音像档案或实物档案,可开启今后成功举办类似活动,甚至吸引外资创办高校体育产业的活跃思路,进而加速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

二、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的原则

1优先性原则。因为在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三个职能中,“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服务社会,’是高校前两个职能的延伸卿,所以在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时,要优先考虑在可能的范围内最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和高校体育科研工作开展的档案。

2保密性与特色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时,既要认真贯彻执行《保密法》和相关保密条例,又要注意不失特色。这样,既保证包括体育档案在内的高校档案开发利用时的保密性,又有利于构建凸显自身独具特色的档案,供未来作持续规划参考。所以,有刻当案开发利用的保密性与特色性是相辅相成的。

3经济性原则。高校体育档案开发利用要尽可能花费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好的效果,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如果要利用最少的经费取得最好的效果,就必须尽可能开发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支出但又有同样效果的体育档案,同时也要开发那些有助于当前教学科研活动实施的体育档案,而不能一味等待更好的条件或时机。

三、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的策略

高校体育档案资料非常丰富,为高校各项体育事业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重点对体育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和体育月及务社会的活动形成的档案进行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

1.高校体育教学档案开发利用策略。高校体育教学档案是高校在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体育教学文件材料。正因为它是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所以是评价体育教学效果禾口总结体育教学经验的依据。高校体育档案主要包括教师的业务档案和学生的体育学习档案。因此,为了开发利用好高校体育档案,进而打造高校办学特色,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1)在教师所提供的业务档案中,有关教改思路、教改实施过程及教改实施后的效果反馈,以及教师在旱方面的教学经验总结、发表的教研论文、出版的教研沦誊、获奖教研成果及所获得的教研立项项目申请书等,档案工作人员要在进行系统编研后通过陈列或上传局域网等方式向全校(院)各系部公开,供同行或有兴趣的研究者借鉴。(2)完整的学生在校体育学习档案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和体能的变化;项目考试成绩;健身体验、本人的运动擅长和爱好、不适宜锻炼的项自、自我健身方案;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同学、老师、家长的评语;参加体育与健身活动及获奖情况的记录等叩。档案工作人员对这些内容要在详细收集并进行系统归类整理的基础上提供给体育教师,供其作教学设计参考。

篇(8)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96―02

1 湖北省各高校中实践教学环节运作模式的现状

调查显示,湖北大学以市场为导向,校办企业和基地有机结合,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致力于体育娱乐、俱乐部健身指导及产业经营方向的建设;武汉体育学院、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训练3个环节相结合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及经营方面的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依托本校的办校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开展户外运动管理等新型项目的拓展;长江大学注重学生专项技能与实践和师范能力的培养,在本地与“极限体育”合作,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与拓展指导培训,特别是与江浙一带及发达城市的大众健身企业合作,使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践训练与实践健身指导。

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安排时间除湖北大学外均在第7学期,持续时间为1―3月不等,主要实习基地在各地体育机关和健身俱乐部导等方向。湖北大学把时间学习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四学年,采用穿插式实践教学,主干课程(如休闲运动管理、体育市场营销)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该课程所修学期,可以是学期中,也可以是学期后的假期,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感悟体育并且规范调研报告的写作,这样穿插式实践更利于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湖北大学将论文撰写安排在第七学期,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利于学生完成论文同时参加研究生考试。总体而言,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的组织方式体现了我国高校的教学实践模式,组织形式主要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时间模式。

在毕业论文组织方面,无论是在论文撰写还是论文答辩,各高校都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重点,以一定的篇幅为基本要求进行的。长江大学学校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必须有校企合作项目论文,且数量不低于学生总人数的5%。

2 湖北省各高校中实践教学进行时存在的不足

湖北省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相当薄弱,针对性实效性不佳,实践时间偏短等多方面原因都制约着各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运作。

2.1 实践教学课时数安排较少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涉及面广,课程设置的较多,分散在各个课程学习时间相应会减少,各门课程的实践时间也就相应减少。例如,三峡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对学生开设了不同的选修课以及相应的必修课,如产业经济学、商务谈判、市场营销学等,但是每门课程一周只有一次课,极少部分课有两节;长江大学开设的选修课如体育经纪人、消费者行为学等总学时只有20学时,这样的课时安排让学生没有时间深入了解,仅仅限于对专业知识极小部分的学习。

2.2 教学实践时间偏短

社会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适应性训练的过程,时间不够学生的理论知识难以转化为实践能力。时间不够同样会造成学生实践内容难以完成,或者实践能力得不到加强。对学生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实践时间不够,实践环境刚刚熟悉或者实习内容来不及巩固,教学实践就结束了。例如,武汉体育学院的教学实践安排在第四年的第一学期,共两个月,该校有大部分老师及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不能有效掌握实践能力。相对而言,湖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实践时间就更充裕,该校在大二和大四的时候都安排了有实习阶段,并充分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2.3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量少

大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多样化特征不明显,不能给学生提供合适的锻炼环境,仍有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还是在学校进行,缺乏针对性。长江大学建立的校外企业实习实践基地也不稳固,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地点因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变化而不停的变换。

3 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的发展对策

3.1 建立规范的社会体育教学实践评价体系及规章制度

指导教师在思想上要客观地、公正地对学生实践成绩进行评定。学生教学实践成绩的考评分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本校实习指导老师考评,一为基地实习指导老师考评。两方面共同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两者的综合评价使实践成绩更加客观。

构成形式性教学实践评价系统。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各个实践环节进行评价,在每个实践环节的评价中,指出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做出学生整个实践过程中实践能力的综合评定,形成对学生教学实践成绩的一种形式性评价,体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表现的差异性,对学生自我发展有指导作用。这也能对学校积累丰富翔实的的考评资料,积累制度资源做出贡献。

制定相对统一的评定标准。本校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通过考核进行评定,基地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该实践环节过程中的平时表现进行评定。在每一个实践环节过程中,指导教师都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组织指导能力、平时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评价,综合后作出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成绩。

通过实践基地对实践过程进行管理,建立规范的教学实践基地检查验收制度以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奖惩制度。制定《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管理规定》,写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及职责。并将院系实习工作指导小组职责、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职责进行细化,责任到人。

3.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多向联系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对学生教学实践的指导分配上应采取分组配备,基本上一个实习小组指定一到两名本校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要将基本理论以生动的表述传授给学生。在主题调研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理性分析市场形势,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感悟市场的能力。在技能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教学、训练、指导别人进行训练的方法,如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不同学习对象的指导方法和技巧、教学指导的组织和管理方法等实践中容易碰到的问题。“内陪外引”“双师教学”是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中师资建设的一个趋势,摆脱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的困扰,汲取其可借鉴的部分,以市场发展趋势为理论依据制定合适社会体育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明确社会体育专业包含的社会层面,积极将专业建设与体育产业、健身休闲、保健康复挂钩,与社会各阶层社会体育的发展相适应,走出一条适应中国体育发展的特色化道路。

3.3 根据市场需要适当延长教学实践时间

社会体育专业是面向社会培养的市场需求人才的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没有时间作为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没有适应市场需要的实践能力将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可以考虑把实习时间分散到各个学年,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阶段性地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独立的实践操作能力,合理有效地设置教学实践环节,根据实践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延长每个教学实践环节的时间,力求学生能把各个实践内容掌握熟练,达到保证教学实践时间的连续性。

3.4 以利于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构建教学实践模式

在教学实践方面应该摒弃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从教学实践环节上培养真正的社会体育人才。教学实践一方面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自我的专业价值。在教学实践中适当的鼓励是有必要的,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奖励等,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谋取最好的实践机会,物色更好的实践基地。学校在实践前、中、后都有义务有责任管理、保护好学生。所以,教学实践规程以及与实践基地具有法律效益的协议的签订是很有必要的,以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篇(9)

中图分类号:G8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66―03

一、我国高等院校休闲教育发展概况

休闲教育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国外的大学教育体系中几乎都设有休闲学相关的课程,单独设置的休闲系、休闲学院也很多,而在我国却刚刚起步。近几年由于休闲产业已经形成,休闲经济正蓬勃发展,国内许多高校在原有的旅游、体育专业基础上开始将休闲教育渗透其中,并设立与之相关的旅游休闲系、体育休闲系和对应的休闲专业。另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休闲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两个在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休闲研究机构。

由表1可知,目前我国的休闲教育主要是依托旅游教育和体育教育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休闲学研究尽管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速,学历层次结构也比较完整。自2007年国内第一个休闲学博士点在浙江大学哲学一级学科下设立之后,我国的休闲学历教育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但是由于刚刚起步,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我国高等院校休闲专业培养目标过于雷同、缺乏特色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条件来制定的教育目标,有时培养目标也表述为教育目的。我国目前的休闲学专业主要是依托于旅游专业和体育专业设立的,因此各高校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既带有鲜明的院校特色,又带有同类院校间极大的相似性。依托体育院校建立起来的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大都是培养休闲体育指导、休闲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和策划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而依托旅游管理建立起来的休闲专业的培养目标依然摆脱不了旅游专业的色彩,更倾向于休闲服务技能的培养。

(二)课程规划不科学、课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所设置的休闲专业和休闲系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休闲专业,因为在设立时主要是依托相近的学科成立的,专业名称上虽然有了“休闲”两字,但依然脱离不了其所依托的学科的背景。如很多高校依托体育专业设置体育休闲专业或运动休闲专业,依托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旅游休闲专业,实际上是在上述两个专业中加入几门休闲课程拼凑而成 [1]。

在此背景下设置的休闲专业,其研究始终没有超出旅游、体育的研究范围[2]。

(三)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死板,与社会需求不能有效对接

我国许多高校休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趋于统一,本科院校休闲专业一般都实行3+1的培养模式,三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最后一年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两年的在校学习,最后一年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由于在最初阶段学生缺乏休闲行业认知,课堂和社会不能有效对接,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其实意味着毕业,因为最后一年的实习老师往往不参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不能及时反馈给老师。教师不参与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会使学生感觉课堂跟真正的社会脱节很大,而老师只有理论没有具体的实践,对行业了解不够,对今后的专业教学也往往继续纸上谈兵。

二、美国休闲教育状况

美国的休闲教育走在世界的前列,学科设置突出休闲与娱乐公园管理、休闲与人类健康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完善的休闲课程认证标准

美国休闲相关系所的设立与课程规划标准,由最具权威性的休闲组织美国国家休闲与公园协会、美国休闲协会委员会所规划与设立,其鉴定标准和鉴定过程极其规范,包括两部分:一是组织及运作的设立标准,即单位的特色、系所发展目标、管理方针、系所教育资源、专业教师资格等;另一部分是大学学位专业课程的标准,包含了基础认知、专业能力与专业选修等课程的规定。专业能力课程系列部分,是每一个休闲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基础认知和专业选修则是相辅相成,学生必须依照专业领域来选择修课内容,以利于培养更专业的休闲服务人员[3]。

(二)专业方向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美国的休闲专业一般由户外休闲和资源管理专业、公园和休闲管理专业、休闲体育管理专业、医疗休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专业方向组成[4]。相比我国的旅游休闲和体育休闲两个大专业方向,美国的各大学休闲专业在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是与美国社会对休闲专业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更有广博性和实用性。

(三)专业课程学习与实习实训的高度结合性

美国休闲专业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将各种实际的专业能力提供给学生,更要求学生将实际经验当成进入工作岗位的必要经历。学生除了要完成专业课程之外,还必须完成320 小时(相当于 8 个星期)的相关专业的实地训练。而且所有公园和休闲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在跟所学专业相关的机构中完成 14 星期的专业实习,以便为将来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专业实习之前必须先修完实习准备这门课程[5]。

三、我国休闲专业建设的启示

(一)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实习实训贯穿于整个的教学活动过程

与国外高校休闲教育相比,国内高校培养的学生更多的是重理论轻实践,为了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国内高校往往把学生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实习,这样既兼顾了企业的利益,避免了人员的频繁流动,同时又兼顾了学校的利益,减轻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压力,但是却损害了学生的利益。由于教师缺乏行业一线经验,往往在课堂上纸上谈兵,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相脱节,学生到企业又得从头开始,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应该把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实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实习放在最后一学年。面对大一新生,在休闲专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利用学期末和假期时间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由带队老师组织深入到企业调研,选择某一休闲产业类型,通过对一定区域内这一类型相关休闲机构或企业的实地调研以获得对休闲行业和业态的认知,最终完成《休闲行业调研报告》[6]。在大二学年对休闲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分班,不同专业方向开设各自的专业核心课程,如高尔夫方向相关的课程、俱乐部方向相关课程等。大二学期末到大三第一个学期的结束这段时间由专业课教师带队,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顶岗实习六个月,实习期间带队教师要不间断地通过实习过程中企业的反馈对学生给予指导,实习结束以后重新回到学校学习相近专业以及跨专业工作能力需求的选修和拓展课程,并再一次实习调研,最终完成毕业论文。大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如表所示:

(二)成立休闲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休闲教育专项研究及评定

美国高校在设立休闲相关系所时必须经过OCA严格的专业课程认证,我国也应该由专门的教育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人员组成一个休闲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会首先是专门制定一套高校设立休闲专业所必需的一些资质条件,对拟设立休闲专业的院校依据制定的标准给予评定,并不定期地督查相关院校的专业发展情况。委员会还必须牵头组织由教育部门、行业专家、高校专业课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制定休闲专业和相关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并定期举办休闲相关专业的专题研讨会。

(三)建设“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

在国外,专业教师必须有一定时间的相关专业的从业经历,并取得一定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与之相对应的学历文凭。在我国的休闲专业师资队伍中,多数是从旅游专业或体育专业转化而来,对休闲专业缺乏系统的、专业的认识,所以应采取向外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我们的专业师资队伍。对于在休闲行业做出突出成绩的企业中高层人员,可以引进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授课。对于学校内部的教师,应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从而弥补从业经验的不足,或者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内或者国外休闲专业开设比较好的院校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郑胜华,刘嘉龙.我国休闲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构想[J].高等教育研究,2007(02).

[2]邓文才.对休闲教育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2).

[3]曹平等.美国休闲课程认证标准对我国休闲体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04).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也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与改革相比,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明显滞后,保障水平在全国各行业中属于中下游水平。社会保障的滞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退役运动员的生活保障问题,引起了广大体育工作者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它已成为严重阻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不利因素。因此,为退役运动员提供经济补偿和养老保障,解除后顾之忧,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退役运动员的养老保障问题

养老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退役运动员养老保险是指运动员因职业的特殊风险损失和退役后养老的基本需要而给予补偿的保险制度。我国对国家级运动员是有良好保障的。根据规定,运动员伤残或者亡故,最高可获得30万元的赔偿,拥有世界冠军头衔的运动员最高获得60万元的赔偿。但毕竟,国家队运动员和世界冠军是少数,在竞技体育中更多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运动员,他们可能没有得到过冠军和荣誉,但是他们却在训练中付出同样的甚至是更多的艰辛,落下各种伤病,他们是亟需保障的一个群体。此外,在各级各类的运动队中,有些运动员在训练初期被上一级教练选中,但在比赛中并未取得优异成绩,甚至未曾正式进队,教练又让其回到原籍。这些运动员在训练中没有出成绩,却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直接导致退役后的出路问题。由此,为各级各类运动员设立退役养老保险十分必要。2006年11月由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劳动和保障部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通知》,指出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方面,《通知》将运动员养老保障工作纳入到国家保障工作的制度体系中,使运动员养老保障工作进入制度轨道。但是,退役运动员的养老保障不仅涉及到我国社会保障的总体安排和制度设计问题,还涉及退役运动员群体的特质性,涉及到我国竞技体育改革中各种制约因素。

1、养老保障的可及性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基本上把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和择业让位于市场。而针对运动员群体特质性的社会保险制度安排却没有相应跟进,给退役运动员养老保障带来很大的困扰。

第一,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生存压力大,养老难保障。长期以来,我国的竞技运动把运动成绩作为质量管理的单一评价指标,运动员的生存技能过于单一,个体素质和社会需求相脱节,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一旦退役,几乎成为“文化知识的废人”和“身体的废人”,他们就业难、收入无保障、伤病多,生活问题难以解决,是劳动力市场的弱者。即便是政府加大了救助和帮扶的力度,保障面仍然很窄。据《北京晨报》报道,中国运动员保障主要集中在对“优秀”运动员的保障,如安置就业必须获得过世界三大赛的冠军,一般运动员退役后要自谋出路,生活难有保障。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2002年编制的《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我国每年大约有3000名以上的运动员退役。在湖南等8个省区,处于待业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人数的28.9%,占运动员编制总数的24.2%,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比例高达78%,是在训运动员的3倍,滞留运动队时间最长的达21年。另据《南方周末》报道,被誉为“金牌工厂”的辽宁体院,2002年积压的待分配人员有数百名,2003年获得各种冠军的就有数十人。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显示,2002年该省待业比率达34.5%。

与严峻的现实不相称的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并没有给职业运动员带来有效的保障。这有我国整体上社会保障功能不强的原因,也说明职业运动员这个群体还游离在制度设定之外,从政策层面看,则是对运动员的保障无论是理念还是具体措施都相对滞后,但其中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制度设计不完备,缺乏群体的特质性。

第二,制度设计缺陷,养老保障可及性差。1997年7月我国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模式,运动员的养老保险类比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模式,执行结果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首先,运动员作为特殊人群,他们退役之后身份各异,有国家干部、合同制工人、学生,更多的人处于待业状态,如果将其简单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必然存在因身份差异而导致的待遇不公。其次,那些长期处于待业或就业状态不佳的伤残运动员,很难形成养老金积累。因为现行政策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二是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并且参加保险缴费期限满15年,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个人缴费满15年。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待遇。竞技体育的特点决定了运动员伤残的不可避免性。伤残不仅发生在运动当期,还发生在延迟性上。延迟性是指运动员的伤残有一定的潜伏期,退役前没有表现出来,退役后,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伤残逐渐表现出来,并且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伤残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显然,这一部分人退役后很难再就业或就业的稳定性差,养老金的缴费年限和累计缴费将无从谈起。再次,目前的养老保险待遇偏低,保障功能有限。按规定,国发[1997]26号文件实施后参加工作的新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59.2%,其中基础养老金35%,个人账户养老金24.2%。无论是基础养老金,还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设计作为参保者的养老金替代率,都只是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那一时点的替代比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退休者的养老金相对收入水平会趋于下降。对于伤病缠身的运动员而言,工作年限短,日常需要耗费大量的医疗费,基本养老金显然不足其用。

第三,制度涉及的对象性问题。首先是制度的指向性。究竟为运动员提供的养老保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制度,还是仅仅作为国家统一制度在体育领域内的运用,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这里涉及到运动员参保时间如何确定的问题,缴费记录是否可被统一制度接受,保险费和保险金如何转移接续?运动员退役后失业或待业的,只要个人愿意继续缴费,是否可以视同缴费年限,领取养老金,该责任又由哪个部门负责?等等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一个相应的政策框架。其次是覆盖范围问题。运动员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什么呢?目前没有确定。即使我们认定运动员的养老保险应该覆盖所有运动员,而不仅仅是优秀运动员,如何确定运动员的参保条件也是一个问题。有学者指出,运动员在训期间身份较为特殊,有的是国家干部,有的是合同制工人,还有的是学生身份,对其纳入到社会保险体系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以什么标准界定运动员参保和参保待遇值得考虑。

2、体育保险发展缓慢,养老保险亟待开发

体育保险是指各商业保险公司,按照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原则,为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提供的保险。自桑兰、姜涛等事件后,我国已有2万多名运动员自己付费购买了体育保险。但相较于国外成熟发达的体育商业保险,我国目前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当缓慢。最早提出体育保险设想是在1995年3月,当时11位全国政协委员向八届全国政协会议递交提案,要求给那些曾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建立伤残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1996年,香港南华体育会主席洪祖杭先生向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捐款1200万元,用于建立专项保险基金,为国家队运动员进行保险。同年5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设立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体育保险部,作为体育保险的职能部门。闭在国内,体育保险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体育产业保险,一类是运动员保险。从国外的成熟经验看,保险作为一种商业性分摊损失、转移风险的经济手段,能够更好的发挥其经济补偿作用。从我国的情况看,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滞后,体育保险大多还停留在一些传统险种上,缺乏针对性。主要原因在于: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体育保险公司,体育保险业务只是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业务的一部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发展速度缓慢。表现为对体育保险市场开发的意识不到位、专业性不强、保险产品险种少、条款粗、理赔难、服务差等问题:一是险种少,投保人缺乏选择空间。目前,国内专门的体育保险产品非常少,相关险种只有《综合责任保险》和《意外事故保险》。仅有的险种,也存在费率高、条款缺乏灵活性等问题。生命人寿保险业相关人士表示,国内的体育保险产品大多是公众责任险、人身意外险、财产险的变种组合,养老保险等产品在国内至今还是空白。二是条款粗。由于一些保险公司生搬硬套现有的格式化产品,条款不细,权利和义务规定和体育本身的特点不匹配,保障范围不够全面,难以满足要求。三是缺乏熟悉体育、保险和法律的人才,尤其缺乏精通精算技术、理赔核赔技术及保险公估技术的人才,难于开展业务。四是业务对象过于单一导致逆向选择,业务风险无法分散,使保险费率居高不下,缺乏市场竞争力。

从需求方面看,一是运动员的保险意识仍然不够。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实行举国体制,运动员由国家出钱培养,由国家拨发工资,有伤病由国家出钱治疗,养老和转业多由国家负担,各种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也由国家承担,这种隐性的社会保险使体育运动主体缺乏风险意识,有的甚至心存侥幸。二是投保能力不足。投保能力是指体育运动主体客观上有没有能力购买体育保险。总体上看,虽然目前我国体育保险有非常大的潜在需求,但是一般运动员收入水平都不高,难以支付保费,一些俱乐部、运动队及体育企业由于经营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经济效益不好,也无力为运动员投保。

从外部因素看,一方面,体育保险经纪市场发展滞后。成熟完备的保险市场应包含保险人、中介人和投保人三大主体。体育保险经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欧洲已经有了成熟的运动员保险市场,通过经纪公司购买保险的投保人占投保总人数的50%。相比而言,中国的保险经纪市场发育较晚。全国仅有“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一家专业体育保险中介公司,这与我国庞大的运动员保险市场极不协调。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体育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覆盖面窄、比较零散、条款陈旧,和现实脱节且不成体系,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保险业的发展。

二、退役运动员养老保障制度的重构

我国运动员平均每年的淘汰率大约为25%,如果恰逢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年,淘汰率甚至会达到或超过40%。每年平均约有2700名运动员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面临走向人才市场和双向选择的问题。考虑到运动员职业是青春的职业,运动员从青少年时期或更年少的时候就进入运动队,这使他们失去了其他获得机会,这些机会成本理应得到补偿。运动员退役养老保险旨在为运动员因职业的特殊风险损失和退役后养老的基本需要给予补偿。

1、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制度设计

运动员过去的养老问题由国家和职能部门负担,改革后将运动员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改革的成本不应该完全由退役运动员个人承担。如果将退役运动员养老保险类同职工养老保险,要他们依靠个人账户养老,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们的个人账户基本上是空的,这实际上存在一个国家没有对他们付出的贡献做补偿的隐性负债问题。为此,应该由国家通过专项财政支出来填补“空账”。从长远看,需要在制度设计方面更有作为。首先,必须强化政府主导作用,设立专项养老基金。其次,坚持公平性原则,调整和改变“一刀切”的做法,对从事运动强度大、易受伤、对身体健康危害大的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养老保障作相应的政策倾斜,让他们享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养老保障待遇,这即是对运动员的生存保障,也是对从事高危运动项目的一种激励。再次,坚持统一协调性,政府必须统筹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工伤保险、意外伤害险、医疗保险、福利与优抚问题,促进各项保障功能协调到位。

2、建立多支柱的运动员养老保障体系

考虑到运动员的特殊风险,应该建立一个多支柱的运动员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多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各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所遵循的一项共同思路,它既能够减少政府责任,又能够为被保险者提供更全面、更丰厚、也更安全的退休保障。我们认为,我国运动员的养老保障可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运动员补充养老保险、补偿性养老福利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等四个方面。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由政府从财政中列支,设立运动员保险专项基金,向所有运动员提供,其资金来源于体育事业经费。在缴费年限上可以考虑给予运动员一些特殊权利,如将人队训练时间视同工龄和缴费起点,缩短缴费年限,运动员退役后失业或待业的,只要个人愿意继续缴费,可以视同缴费年限。在给付待遇方面,依贡献不同给予区别:(1)对人队时间较短、运动成绩一般的运动员的给付。从运动员人队当月起,参照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办法计缴,由国家和个人分别按规定比例向个人账户注入基金进行积累,其总额与社会养老保险相当,运动员退役后即可转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2)对有卓越贡献的运动员的给付。这些运动员的养老金给付应不低于伤残或者亡故的赔偿金额。

运动员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类同于企业年金,由国家体育总局设立,向所有运动员提供。采用待遇确定型模式(db计划),即运动员将来退休时的待遇水平是预先确定的,等到退休时直接支付养老金。待遇标准因工龄长短与贡献大小而异。替代水平可参照企业年金替代水平的最高限即25%为界。补充养老金主要从福利彩票收入、体育赛事的门票收入、电视转播收入、广告收入、俱乐部冠名权等商业性收人中提取作为保险基金。

补偿性养老福利金。运动训练是一项青春职业,运动员大多数是从少儿时期就开始专业训练,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超负荷的运动训练,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短暂的运动生涯过后,不但留下了不同程度的伤病,还错过了人生的最佳学习时机,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设立养老福利金作为对退役运动员的补偿,是社会对他们的回报,也是党和国家对他们负责和关心爱护的最直接体现。补偿的社会学依据是社会交换理论,其重要特征是用代价和报酬分析社会关系。补偿概念有两点必须明确,其一是补偿不同于奖励,奖励是针对人们的贡献和成绩而做出的,不涉及损失;其二是补偿也不同于单纯的赔偿,赔偿大多是针对损失而言。补偿含有奖励的贡献因素和赔偿的损失因素,是二者的结合形态。问补偿金的给付以工龄为依据,资金来源于运动员培养费,可从中拿出部分作为运动员补偿养老福利金。商业养老保险。在国家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下,大力发展体育保险事业,鼓励运动员参加商业保险。国家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参加养老保险的保险费直接从其个人所得税中扣除,主管部门协助保险公司开发新险种,加强精算,降低保险费率等。就当前而言,鉴于我国保险公司开发的体育保险险种少、费率高、保障范围窄等问题,体育行业可考虑加强行业自保和互助保险。事实上,在桑兰事件后,我国已经建立起运动员的互助保险,但是这一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加强体育保险相关法制建设

篇(11)

一、专项工作方面

(一)积极创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

(二)积极创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示范点。

(三)积极创建教育现代化城区。

(四)推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建设。

(五)开展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六)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健康水平。

(七)开展城乡清洁大行动。

(八)开展法制成都创建工作。

二、机制创新方面

(一)推动教育社会化进程。探索“管、办、评”分离,引进或购买社会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推动教育社会化进程,筹建*区职教中心和*区教育服务中心,外包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等业务。

(二)探索*区卫生执法监督体制新模式。依托市上卫生资源,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健全*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确保*区食品卫生、公共卫生安全。同时,加强卫生市场管理,推行“餐饮店铺公示制”,提升社会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及服务水平。

(三)在2008年成功实施社区卫生综合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转向强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夯实管理机制狠抓内涵建设。推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全面开展,着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四)率先实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及载体全覆盖,带动园区企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五)创新社工队伍建设举措和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创新社工队伍建设举措,建立社区工作者统一集中公开招聘工作机制,实施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工作制度。以社区综合效能建设和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为抓手,完善基层治理结构,探索实施“居站分离”的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社区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成都市首家高档示范社区(神仙树社区)创建工作。整合社区建设资源,依托与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建的社区建设实践基地,组建专项课题组,推动社区工作者培训、教育和能力建设体系建构;“一居一品”社区整体规划、打造,以及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六)深化和推进文化服务体制改革。继续以社会化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拓展与社会专业机构、企业和媒体的合作,提高公共文化阵地利用率。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组建文化发展顾问团,扶持行业自治组织发展。在全市首先试点引入网吧监管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开展体育产业普查。与四川音乐学院、体院等专业学院建立合作关系,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依托协会、俱乐部和专业机构,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文体活动,以社会化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设立*区“虚拟图书馆”,全区公共藏书量增长20%。

三、民生工程方面

(一)政策引导,机制创新,促进西部园区繁荣。在西部园区创建邻里中心或社区工作站,将社区管理服务延伸到工业园区,为企业职工提供医疗、卫生和文体等服务。依托园区企业和高等院校,吸引社会力量构建“共驻共建”工作体系。以农迁安置小区为重点,全力推进社区建设,加大社区各类公共设施的配置密度和容量,在卫生、医疗、餐饮和文化事业发展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配套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吸引居民子女就近入学。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开办民办教育培训机构。

(二)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加快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和全市中小学规划布点新要求,加快新学校规划建设及开办工作。确保石墙小学、神仙树大院、丰收小学、晨风学校四所学校顺利开学。加快推进仁和小学二、清河小学、三瓦窑小学、软件园学校、玉林中学石羊校区等新建和扩建项目的建设。

(三)积极探索构建优质教育体系。重点关注玉林中学、七中初中、电子科大实验中学、银都小学的发展,争取1-2所学校进入成都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行列。继续打造优质学校,推动成都七中高中*校区规划和建设,确保2010年投入使用。高水平启动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办学工作,争取省教育厅的支持,高中面向全省招生。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力争南苑小区配套学校引进市内优质小学(泡桐树小学)领办。高水平开办*区金苹果小学。继续办好与部属师范大学签订的优秀毕业生实习实训基地,面向部属师范大学招聘优秀教师加盟*教育。

(四)扩大社区卫生综合改革试点的成果,夯实管理机制狠抓内涵建设。一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区级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管理;二是对医护人员实施“内培外引”,加强继续教育,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及公共卫生质量和水平;三是规范中心医疗设备配制标准,提高医学检测水平;四是全面推广社区卫生适宜技术,实施基础医疗,卫生应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等五大职能对社区的全覆盖,优化15分钟健康圈,提高惠民、便民服务水平,力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达到中西部地区一流水平。

(五)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民生工程。继续实施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继续实施计划生育三结合户帮扶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工作,积极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女孩,帮困助学”行动。

(六)继续实施教育民生工程。继续实施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学费补贴、帮困助学等教育民生工程。积极推动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共同体的发展。

(七)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直属学校办学条件,实现技术装备实验类和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装备达到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按标准改造玉林中学、和平学校、大源学校和顺江学校。

(八)加强卫生市场管理,提升社会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及服务水平。完善人口计生服务体系,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九)推动老年福利中心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和规范运营,打造一流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项目。推动“两中心”二期建设和*区福利中心建设。

(十)夯实困难群众医疗、低保和就学救助等托底性保障措施,强化受助者能力建设,推动个性化救助帮扶,指导街道着力打造“小兰在行动”日间照料和心理慰籍等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十一)推动公证处和婚姻登记处规范化建设。

(十二)加强文体队伍建设,发展文体事业。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培训和建设,重点向农转居小区倾斜。开展普及与提高并举的“国民艺术教育推进工程”,引导群众文化创品牌上档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辖区群众尤其是农转居小区居民的公共文化权益。继续发展垒球、跆拳道等特色体育项目。继续做好广电、旅游业务工作。

(十三)积极争取依托现有在建项目达标建设*区文化馆和图书馆,推进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农转居小区和薄弱区域的公共文体设施配套,加强对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指导,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管理水平和利用率。

四、服务企业方面

(一)主动服务企业,解除企业员工子女就学后顾之忧。(社会事业局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局党员干部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用真心和真情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以优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实现与现实工作结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处党员干部立即行动,在义务教育、企业子女读书等工作上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得到企业和群众称赞。一是简化免费义务教育程序,率先实施农民和失地农民子女全免费义务教育,优化报销程序,将报账审批权限下放各街道办事处,实行随时报销,变承诺为即办。二是改革学校拨款体系,实施教育“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根本上规范学校的教育收费行为、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收入,使学校集中精力抓教学和管理,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是主动上门服务。仅从去年秋季以来,就解决了地奥、华为、京东方、恒风动漫等企业员工子女近60批次约200人次入学问题。特别是为解决成都中芯国际公司、成都成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员工子女幼儿入学需求,特事特办,设立临时过渡幼儿园;帮助成都美国学校解决了学校登记更新困难,组织专人联系,积极协调关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申报、办学场地扩迁等具体问题。)

(二)强化社区建设进园区工作,推动园区社区管理和服务载体建设。积极探索律师服务企业和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着力抓好法律进企业活动。组建律师服务团队,在软件园、孵化园、创新中心以及各类企业社团组织设立服务窗口,通过建立服务档案、举办讲座和跟踪服务等方式开展“一对一”服务企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