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实习小组意见大全11篇

时间:2022-11-24 02:41: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实习小组意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实习小组意见

篇(1)

2优化域模型

软件设计的一条公认的准则是追求软件模块的“高内聚,低耦合”。换句话来表述更容易理解:模块设计追求清晰的概念,单一的功能[2]。考虑到我们仿真系统的支撑网络是以太网(平台支持以太网、互联网、反射内存网等),可以设计一个通用的从设备引擎类派生,完成与平台的交互任务,利用以太网通信完成与GPS设备的交互。如此一来,设备引擎类也实现了重用。(图3)

3详细设计

限于篇幅,不可能展现详细设计的全过程。在此阶段,如果将对象模型划分成静态模型(实体模型)和动态模型[2],将有助于产生良好的设计。静态模型负责保存信息,不具有行为能力。动态模型负责按照一定的规律改变静态模型中信息的状态。这样划分有三个优点:第一:静态模型有利于信息交换;第二:对象职责清晰。第三:静态模型的实现更灵活。在本例中,发送给GPS设备的命令、GPS设备返回的状态和位置数据以及组件和订购的属性都属于静态模型。以太网通信、GPS引擎、设备引擎、命令发生器、数据解析器等属于动态模型。(图4)

4实现的要点

组件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编程工具为VisualC++编程语言和MFC类库。MFC类库提供了Windows程序的一种实现框架和丰富的编程资源,也施加了许多约束。我在框架的约束下进一步优化了设计,试举两例:合理利用消息传递隐藏GPS引擎类的实现细节。为了最大限度的重用以太网通信,不应在以太网通信的代码实现中涉及GPS引擎类的实现细节。理想情况下,以太网通信应该不知道它在为哪种特定的组件做。因此,不在以太网通信的实现中直接调用GPS引擎的操作函数,转而采用消息传递。当从网络收到GPS数据和状态时,有相应的消息从以太网通信发送给GPS引擎,后者响应这些消息以完成更新属性、数据解析等工作。通信无需知道GPS引擎的消息响应函数以及具体的处理过程。如果今后GPS组件需要修改时,通信的代码可以保持不变。仔细考虑指针类型。C和C++语言编程中由于指针使用不当引发的各种程序问题数不胜数,因此需要仔细考虑指针的使用。以太网通信类需要在不同的组件中重用,直接在以太网通信类中包含GPS引擎类的指针是不合适的,取而代之是包含一个CWnd类的指针。在运行时,该指针指向GPS引擎类的对象实例,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在以太网通信类中使用指针调用GPS引擎类的操作函数,尽量减少了以太网通信与GPS引擎类的耦合。相反,GPS引擎类只在GPS组件中使用,因此可以在GPS引擎类的实现中直接包含以太网通信类的指针,以方便直接调用以太网通信的接口函数。

篇(2)

小组合作学习对接受性学习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证明。研究性学习同接受性学习相比,在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信息来源、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其作用也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得到积极地使用。

1.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按照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的。而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就在于让中小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径。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十分相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尽管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的相似,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2.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研究性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习体验科学研究、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3.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研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学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生;它并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结果,而是要让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历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

4.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学习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实践研究并取得研究结果,也都由小组学生按自己意愿去完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5.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在接受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往往体现为结构化的教学程度,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舀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不仅如此,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还表现在同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中,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等,不仅需要合作伙伴的同心协力,而且要独立地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可以认为,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二、合作学习实践的有效性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苏教版国标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同时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有意义的内容。

例如:在执教的《小数乘整数》一课时,以全球500家——河横为背景,创设了一个农业开发公司销售西红柿和大米的故事情境,这一情景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从而将数学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学生们也会主动探讨研究。

2.内容具体,明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0.9×3的竖式怎样写;验证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是不是相同的等。这样学生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能在小组内通过合作、交流很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从而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3.分工合理,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畅。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时,明确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一部分同学列举算式,另一部分学生则猜想积的小数位数,最后一起验证积的小数位数是否等于因数中小数的位数。这时同学们分工明确,在合作的过程中个个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验证,得出了结论,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篇(3)

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判断研究的内容是否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价值。如:在探究“家乡的洗礼”这一主题时,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感受家乡近几年来各个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很难顺利有效地完成活动目标,因此就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其中活动小组的组合、研究内容的选择、具体操作步骤的确定……都要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思考交流,而教师只要为学生搭建自主活动的平台,其他的工作都可以由小组成员合作来完成。

二、分组分工,合理安排

良好的活动目标是行动的指南,而合理组建小组、有效进行分工是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分好组、分好工是十分关键的。在分组和分工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建小组,而且要力求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还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对小组成员赋予不同的角色,如:小组长、操作员、记录员、联络员、资料员以及中心发言人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合作学习始终保持新鲜感,从而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避免学生在小组中形成固定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从而使小组中是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发展的机会。

三、适时点拨,推波助澜

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如:结组技能、活动技能、交流技能等等,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要注意倾听他人的谈话,要学会与讲话人目光对视、用肢体语言表示赞成或反对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楚知道自己怎样做才是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同时也会用这种方法判断别人是否在认真倾听自己的讲话。另外,要使学生能够相互影响,达到互动的效果,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交流技能,这种技能同样需要教师抓住时机进行指导。如: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论证方案可行性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尤其是子课题探究目标的定位既不能遥不可及又不能过于简单,同时要适时引导学生把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导致合作失败的因素寻找出来,让他们事先找到解决或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最佳途径,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篇(4)

1.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恩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思索和联想,广泛地搜集与这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创造个性,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幻想、敏感性等。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线,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互动的学习形式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影响讨论的实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创见。同时,还要注意运用调控手段,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误见,听进别人的意见,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2.交还自,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然而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我校在进行语文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师生学习定向的重要手段。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课堂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强。在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特别要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条件,如提出“这个字你想怎么记”“这段话你准备怎么读”“学习这篇课文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交流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思路的过程中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朋”字时,老师问学生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时,许多学生都说两个“月”合起来就是“朋”,但是有一名学生却编了一个故事来记这个字,这名学生由此发现了一种同学们还没用过的编故事记字的办法。这难道不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吗

3.在练习的层次上也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

在设计练习题时,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设计出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层次去选择、去创造。例如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带“门”字框的字,再编儿歌,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哪怕只编了一句老师都给予肯定,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获得创造的乐趣。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就编出了“日字进门惜时间”“口字进门问问题”“马字进门别乱闯”“耳字进门听新闻”等十几句儿歌,学生课终而意未尽,教师又把创造的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回读儿歌巧识字的方法去记生字,学生在这种练习中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的火花。

4.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经常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转换学习角色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4.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4.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篇(5)

2009年又一轮新教材带来了新课改的热潮。我校率先使用了英语“分层教学法”与“三位一体”小组学习法,并逐步推广。分层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优生集中培养和进步生补差拔高。我教的是理科加强班的第二层和普通班的最低层,两个班的学情完全不同,成绩相差甚远。所以每天需要备两种课型,准备两个进度,两个教案。能否教好这样的两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能力是一个挑战。全校集中学习“三位一体”小组学习法并且在学科组内开展了深入讨论研究,我先是在所教的加强班试点尝试了一年,把学生按着座位前后六人编为一个小组,并选出每组的小组长负责监督组员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我在每次成绩公示后都要点评每个小组,鼓励后进的小组,表扬进步的小组,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我找到了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我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于是2011年在普通班也推广开来,在鼓励机制和评比计分体系上更加完善“三位一体”小组教学法。

篇(6)

近年来我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差异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对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地理素养的提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学生必须有一个合适的任务去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

一、为合作学习小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打造“和而不同”的新课堂

1.设置角色扮演情境,促进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角色扮演情境是通过模拟生活中、社会各行业和政府组织等各种真实的工作与生活情境,由不同的学生扮演情境中的各种角色,以学习了解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及其人际关系,并找出具体的解决有关行业问题的方案。这种方式适合不同程度、层次的学生同时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尝试着将角色扮演用于一些自然地理的教学之中。通过模拟地理事物的运动,使学生对物体的运动规律有亲身体验。

2.利用学生的差异性智能加工情境信息,实现思维品质的优势互补

教师提供的情境材料中有些是文字材料,学生不仅要读懂,还要通过信息加工,有效表达信息。《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教材,以农业生产流程图的方式,提供了东北草原地区和平原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学习了这两个案例的基础上,我们提出问题:“林区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提供有关大兴安岭农业发展的文字材料:《放下斧头,我们就没有出路了吗》,要求学生依据案例,设计流程图(可以仿照书本),说明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是一项颇有挑战的任务,流程图既要简洁美观,又要体现各个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较一般的语言表达要求更高。完成此项探究任务要求小组内成员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在多元智能方面的优势。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相互合作,收获更大,使学生更乐学、善学。

二、为合作学习小组提供走出课堂的机会,拓展个性发展的新空间

1.基于社会调查的合作学习小组

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主要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的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科学的精神以及作为未来公民必须具备的学科素质。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资源、人口、环境”等人类共同面对的大问题,加强实践活动的锻炼,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例如水资源是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必修1的教材安排了一节内容讲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列举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案例,总结出合理利用的措施。

2.基于实验操作的合作学习小组

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些研究需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科学实验是十分严谨的,因此研究小组要明确任务分工,努力使每个学生的能力特长都能充分发挥,在合作中获得实验的成功。

小组合作学习让我们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的机会,有了在活动中跃跃欲试的热情,更主要的是有了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才能赢得未来!

篇(7)

中图分类号:O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43-02

高校专职教师作为高校教育师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对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以至整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专职教师的绩效考核也成为高校师资队伍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马志强[1]等人从高校是否应该实行考评的角度,指出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是教师绩效考评的前提和基础。司林波[2]等人进行了高校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李华东[3]、陈杰[4]等人则通过建立高校与高校教师之间的委托模型,对高校教师从教行为进行了博弈分析。杨雪滢[5]等人从博弈论的角度对高校教学的督导效能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唐仁春等人构建了社会、高校和学生三者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高校教育质量管理进行博弈分析。本文拟利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和重复博弈的理论和相关分析方法,重点分析督导组与专职教师之间的博弈关系,以期为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校专职教师绩效考核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模型描述

高校专职教师绩效考核的过程是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之间动态重复博弈的过程。评价对象系指学校的专职教师,评价主体通常包括督导组、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等四个方面。高校专职教师绩效考核过程涉及到的参与者众多,关系复杂。本文主要考虑督导组与教师之间的博弈,通过对双方博弈行为和策略的分析,寻找使得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均衡策略。

1.博弈的要素。①参与者,博弈的双方分别是督导组和专职教师。督导组代表了校方的总体利益。专职教师则代表了个人利益。②策略,督导组对专职教师的评价有客观评价、主观好评、主观差评三种行为选择;而专职教师在督导组做出评价之后,有努力工作、不努力工作和消极怠工三种行为选择。③信息,在博弈中,行动的顺序、行动空间以及在每种策略组合下博弈双方的收益都是督导组和教师的共同知识。督导组与教师之间的博弈属于完全信息且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④收益,假定教师付出努力的成本为e;教师不努力工作付出的成本为0;教师消极怠工时候可以获得的额外收入为s。督导组代表学校的利益,在教师努力、不努力及怠工的情况下,督导组获得的收益分别是:R(e)、R(0)、R(s),并且,R(e)>R(0)>R(s)>0。督导组做出客观评价需要支付的成本(比如:监督费用等)为C。督导组主观评价则不需要支付任何评价成本。督导组代表校方做出主观好评,则需要支付给教师的奖金为B;做出主观差评,则教师会被处以罚金F。如果督导组做出客观评价,则会根据教师努力、不努力和怠工的行为情况分别给予奖金B(e)、B(0)、B(s),并且,B(e)=B,B(0)=0,B(s)=-F。

2.博弈模型构建。假定初始自然状态,专职教师的教学表现为工作业绩一般,即处于不努力工作状态。据此,可以建立高校专职教师绩效考核过程中督导组与教师之间的博弈树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参与者1代表督导组,参与者2代表教师)。

二、单次或有限次重复博弈分析

1.单次博弈分析。如果高校的绩效考核仅进行一次,即督导组和教师之间进行的是单次博弈。由图1可知,当督导组选择客观评价时,由于B(0)+s>B(0)>B(0)-e,教师会选择消极怠工。当督导组选择主观好评时候,由于B+s>B>B-e,教师会选择消极怠工。当督导组选择主观差评时,由于-F+s>-F>-F-e,教师仍然会选择消极怠工。在单次博弈中,无论督导组给出怎样的评价,教师都会选择消极怠工。当然,代表校方利益的督导组也会选择以最小的成本付出,即选择主观差评。督导组选择主观差评、教师选择消极怠工分别是博弈双方的严格占优策略。由逆向归纳法知,此博弈具有唯一的纯策略纳什均衡,即:督导组给出主观差评,然后教师选择消极怠工。博弈的结果是,双方所得的效用为(R(s)+F,-F+s)。显然,在单次博弈中所得到的纳什均衡并非原博弈的帕累托效率意义最佳策略组合。

2.有限次重复博弈分析。如果阶段博弈G有唯一的纳什均衡,则对任意有限的T,重复博弈G(T)有唯一的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其结果就是阶段博弈G纳什均衡重复T次。如前所述,在督导组与教师之间的阶段博弈过程中,存在唯一的纳什均衡解。因此,如果督导组与教师之间的博弈重复T次,由于前面T-1次博弈的结果已经成既定事实,无论前面阶段博弈的结果如何,最后一阶段(第T阶段)博弈结果都是唯一纳什均衡(主观差评,消极怠工)。按照逆向归纳法的思路,在有限次重复博弈的过程中,唯一的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就是阶段纳什均衡(主观差评,消极怠工)重复了T次。督导组和教师在这T次重复博弈过程的总收益分别为:(R(s)+F)·■,(-F+s)·■(δ为贴现因子)。

三、无限次重复博弈分析

当绩效考核被作为一种制度纳入常规教学活动过程当中时,该博弈则成为无限次重复博弈。设Ei表示第i阶段教师的行为选择,并且,Ei={e,0,s}。第i阶段,在督导组进行客观评价时,应该支出的奖金为B(Ei-1)={B(e),B(0),B(s)}={B,0,-F}。δ为贴现因子。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下,督导组和教师之间的博弈树模型如图2所示。

设博弈双方在博弈过程中采取如下战略组合:

督导组采取策略s1:在第一阶段采取客观评价,在第i阶段,如果前面i-1阶段的结果都是(客观评价,努力工作),则继续选择客观评价,否则选择主观差评;如果督导组在某阶段选择主观差评,则以后都选择主观差评。专职教师采取策略s2:在第一阶段选择努力工作,在第i阶段,如果前面i-1阶段的结果都是(客观评价,努力工作),并且在当前阶段,督导组选择客观评价,则继续选择努力工作,否则选择消极怠工;如果教师在某阶段选择消极怠工,则以后都选择消极怠工。

1.证明该策略组合是纳什均衡。设教师选择策略s2。则,督导组选择客观评价,且教师努力工作时,督导组获得的效用为:u1(1)=R(e)-C+δ(R(e)-B-C)+δ2(R(e)-B-C)+δ2[B(e)-e]∧。如果督导组在第i阶段首先选择主观差评,则教师从第i阶段开始,以后会选择消极怠工。督导组从i+1阶段往后,如果选择主观差评,获得的效用是R(s)+F,而选择其他战略,它在以后任何阶段的利润都不会大于R(s)+F。因此,督导组以后都会选择主观差评。其效用为:u1(1)=R(e)-C+δ(R(e)-B-C)+∧+δi-1·[(R(s)+F)+δi·[R(s)+F]+∧。当u1(1)≥u1(2)时,督导组会选择给出客观评价,并且只要教师在第i阶段选择努力工作,督导组在第i+1阶段会继续选择客观评价。令u1(1)≥u1(2),得:R(e)-B-C≥R(s)+F。由此可知,如果教师努力工作时,校方获得的收益扣除发给教师的奖金和客观评价付出的成本花费之后的剩余收益不小于教师怠工时校方获得的收益与从教师身上获取的罚金之和,那么,督导组的最优策略为s1。设督导组选择策略s1。则,教师选择努力工作时,教师可以获得的效用为:u2(1)=B(0)-e+δ[(B(e)-e)]+δ2[B(e)-e]+∧。如果教师在第i阶段首先偏离合作状态,即在督导组客观评价下,教师选择消极怠工,则从第i+1阶段开始往后,督导组都会采取主观差评。因此,教师以后也会选择消极怠工。则教师所获得的效用为:u2(2)=B(0)-e+δ[(B(e)-e)+∧+δi-1[B(e)+S]+δi(-F+s)+δi+1(-F+s)+∧。当u2(1)≥u2(2)时,教师会选择努力工作,并且只要督导组在第i阶段选择客观评价,教师在i阶段及以后都会继续选择努力工作。令u2(1)≥u2(2),得:δ≥■。当δ≥■时,教师的最优策略为s2。贴现系数δ越大,则说明未来利益比较重要,而教师的未来利益取决于现阶段的表现和督导组的评价方式。因此,只要督导组采取客观评价,教师的最优反应策略就是选择努力工作。综上所述,当R(e)-B-C≥R(s)+F,并且δ≥■同时成立时,上述策略组合(s1,s2)是督导组与教师进行无限次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

2.证明该策略组合是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在督导组和教师之间无限次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中,子博弈可以分为如下两类:①始于督导组选择评价方式的子博弈。如果到达督导组信息集的直接前列集中教师的策略是选择努力工作,则该子博弈就等同于原博弈,那么,(s1,s2)是该子博弈的纳什均衡。如果到达督导组信息集的直接前列集中教师选择的行为是不努力工作或消极怠工,则督导组将选择主观差评,而教师以后将选择消极怠工,那么,策略组合(s1,s2)同样是该子博弈的纳什均衡。②始于教师选择行为的子博弈。如果到达教师信息集的直接前列集是督导组进行客观评价,则该子博弈同样等同于原博弈。如果到达教师信息集的直接前列集是督导组以随机概率或个人偏好选择主观好评或主观差评,则在这个子博弈中教师将一直选择消极怠工,而督导组将选择主观差评。因此,策略组合(s1,s2)仍然是该子博弈的纳什均衡策略。综上所述,当R(e)-B-C≥R(s)+F,并且δ≥■同时成立时,策略组合(s1,s2)是督导组与教师之间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

3.该策略组合的现实解释。在督导组与教师之间的博弈中,如果督导组将教师的绩效考核作为一种教学制度实施,在考核过程中认真、客观地收集教师教学评估的材料,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全程跟踪、监督,那么,教师将会选择努力工作。教师努力工作后,在督导组的客观评价下,又会获得相应的奖金作为努力工作付出的回报。此时,高校督导组和教师之间是一种长期的合作伙伴的关系,双方达到双赢的结果。但是,在现实诸多高校的专职教师绩效考核中,当高校进行客观评价时,仍然存在教师选择不努力工作或者消极怠工的风险。一旦教师选择不努力工作或消极怠工,高校进行客观评价就会支出考核成本,因此,高校会采取主观评价,使得整个考核过程流于形式。此时,就会进入一种非合作状态的博弈结果,呈现出高校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而专职教师也不努力工作甚至消极怠工的局面。

四、结论及展望

通过对督导组和教师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建议。

1.高校绩效考核应该作为一种长期的教学活动展开。只有当绩效考核成为高校与教师之间的无限次重复博弈时,高校的绩效考核才能达到高校与教师的双赢。

2.高校绩效考核应该努力保证绩效考核的客观公正性。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当督导组选择客观评价时,专职教师才会选择努力工作。

3.规范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激励和开发功能。在督导组和教师进行长期博弈过程中,达到(客观评价,努力工作)纳什均衡的基本前提是,在客观评价下,教师努力工作可以获得的奖励为B,教师不努力工作则不会获得奖励,如果怠工则会被处以罚金F。

4.促进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同时降低高校在评价过程的考核成本。博弈分析的结果表明,督导组进行客观评价付出的成本越低,督导组选择客观评价的可能性越大。

本文通过建立督导组与教师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高校绩效考核中督导组和教师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为了达到以督导组为代表的高校和专职教师的双赢状态,督导组应该公正、客观地执行长期制度化的绩效考核,并且规范和落实奖惩制度,提升绩效考核效果。

参考文献:

[1]司林波,赵晓冬.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方案设计及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18):150-152.

[2]李华东.高校教师从教行为激励的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08,26(7):92-96.

[3]杨雪滢,张恩忠.基于博弈论的高校教学督导效能经济学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04):126-129.

篇(8)

我们学校地处丰谷镇,是区级农村中学,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学生基础差,教师讲的许多内容学生听不懂,在课堂上无所事事,甚至于出现一些睡觉现象。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能力。导学案以以学案为依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四合一导学案的基本形式

在学习、借鉴的基本上,形成我校“四合一学案”。四合一导学案是将学生预习案、教师课堂教学案、学生作业练习和学生复习学案整合在同一学案。

1、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前也一直强调。但学生并不知道怎样预习,预习什么,我们的预习案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在预习案中:阅读思考、实验设疑、讨论交流,将“”的知识包装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发现问题。导学案中学习目标体现三维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手段去完成、去落实。需要基本掌握的知识通过填空的形式完成,这样学生预习的目的性增强,知道应该预习什么,怎样预习。

2、导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形式,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合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解决重、难点的过程中,找出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向同学、向老师质疑。从而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并逐渐的引导学生找到“合作学习”的切入点。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精心设计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有一定层次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3、导学案中作业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课前预习作业,对前面所学的内容的一些复习,新知识的预习,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为主。二是当堂检测练习,一般为5个小题,用于检测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由学生自主或是合作交流完成;三是课后练习,用于学生的巩固提高,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

4、复习学案中有课堂小结,课后反思、学习心得,学生在每一章节或是单元学完后可以装订成册,形成一套体系,在学案中有教学重难点、练习,学生的学习心得等,学生不需要再用笔记本,可以使学生在复习时更方便,更有效。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升学习能力

导学案只是一种载体,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考察学习后,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好的一种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一是形成学习小组,让小组中每个成员在小组内讨论、合作、相互帮助、相互进步,使每个成员逐渐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交流体会,建立感情;充分体现一个基本理念——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相互合作交流能实现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得到积极的发展。

四、具体操作模式

在学校办学宗旨(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为每一个师生的最优发展助力)和办学理念(努力就是优秀,进步就是成功)的指导下,改变评价机制,看起点,比变化,多元评价,评选学习之星、进步之星、文明之星、特长之星等星级学生,评选优秀学习小组和优秀小组长,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导学案编写:教研组、备课组学习课程标准、考纲要求,制定适合我们学校学生实际目标的教学内容,确定教材重难点,降低重心,对教材适当取舍,将难度极大的一些内容舍去不讲,按按考纲要求的60-80%进行教学。导学案的使用:学生预习——教师批阅——找出问题——课堂指导——学生展示——合作交流——当堂练习——课后巩固。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长选拔培训——学习小组成员的培训——学习任务的分配——自主学习——组内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

(附:案例说明)

五、取得的成绩

1、学生变化:学习有目的性,上课有事可做;组内合作帮助,小组之间竞争,调动学生积极性;难度降低,学生能听懂,会做相应练习,有一定的成功感,自信心增强。

2、课堂变化: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还课堂给学生,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也促进了教师提升,师生更加融洽,教学效果明显。3、学校变化:学校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塑胶操场、班班通等相继建成。

各方面取得成绩:师培工作一等奖、教学质量二等奖,市教体局高考质量评估C类学校二等奖等。本专科上线率直线上升。2009年25%、2010年67%、2011年76%到2012年93%。

篇(9)

二、教材分析和导学案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华师大版教材七下第一章《水》的教学中有所体现。学生已初步解了水的密度的相关知识。但学生了解的只是水的密度的个性问题,本节课要让学生了解的是物质密度的共性问题。

针对以上学情,编写导学案。课前预习部分以水的密度为参考对象,对密度知识做的预习,为课内探究做铺垫,所以设计时以学生前期掌握的知识为主。课内探究部分,考虑到学生对教材的预习量和实验器材的有限性,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把其中一部分重点内容安排在课内,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完成,比如活动——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有能力在课前预习中解决,那么在设计时把内容问题化、层次化,让学生在预习中自主解决,比如活动二查找常见物质的密度。课内真正要解决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在课内对学、群学及小组展示中,当堂生成的相关问题,以及教师在课前预设的典型题例等。在大展示环节,通过生生、师生的质疑、补充、点评,让学生在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中达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学生参考导学案的学习目标,结合教材预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自主完成导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内容及课内探究中力所能及的内容,比如活动二查找常见物质的密度。并且用双色笔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还应了解学生在导学案中对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

课内活动:整节课教学都以小组为单位,一般每组4~6人,采用组长负责制,组内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每人都有事做,高效达成学习目标。

1.完成活动——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实验,及时记录数据并分析数据,完成导学案中相关内容。2.对整张导学案进行小组讨论,补充完成导学案中所有内容。3.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开展活动,组内展示学习成果,并向教师汇报学习成果及尚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巡查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情况,对课前生成的或当堂生成的问题及典型的题例进行灵活安排,确定大展示内容,确定展示的小组和点评的小组。4.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内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或问题展示。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展示、质疑、点评等引导工作。教师还应适时介入,及时进行点拨、追问、即时评价等。

课后整理:学生完成导学案整理,主要对知识的整理和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完成达标测评,主要让学生自我检测及对知识的书面应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

篇(10)

下面笔者就谈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及建议。

一、物理实验学习小组的组建

1.科学组建物理实验学习小组。学期初,科任教师邀请班主任、学习委员、课代表对全班学生按性别、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进行均衡组合,分成若干小组(4人为宜),在此基础上,每两位学生自愿组合成“一对红”。学校实验台两人一桌,可以同桌讨论、合作完成实验,也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操作。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前后实验台4人小组共同完成。组内平等,不设组长,强调学生权利(讨论的权利、动手操作的权利等)平等,每个人的义务(遵守课堂纪律、爱护实验仪器)也平等。

2.认真做好学习小组的培训工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学习也不例外。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能顺利实施,需要教师事先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工作。可以结合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讲清合作规则;也可以观摩高年级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使学生了解和自觉运用必要的合作技能,例如,如何讨论、倾听和表达等,提前对学生进行培训,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学生态度不端正、气氛不和谐等因素造成的小组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实验前教师要精心准备

实际教学中,一说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教师就撒手不管,一“放”到底,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得不到应有的指导,陷于盲目、无绪的状态。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不但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反而比传统教学更需要教师做充足的准备工作,更需要教师高超的启发、引导能力。

1.硬件的准备。实验之前,按照各班小组数量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供学生使用。

2.“软件”的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极易陷入“假探究”、“假讨论”、“假合作”的怪圈,原因是没有深挖“物理实验”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落实上教师没有下足功夫,教师应该在实验前精心设计该实验相关的问题,对设置问题和正确引导学生方面加以重视,达到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

下面以实验案例具体加以说明。

案例一:探究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问题1.拿到弹簧测力计,你首先观察什么?

问题2.阅读教材,注意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读数时注意什么,测量结果怎么记录。

问题3.与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相比较,有哪些异同点?你为什么要这样比较?

问题4.记录数据的表格应如何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问题5.教材上为什么设计了G-m坐标系?画出G-m图象后你又有什么发现?

问题6.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代表了物体的重力呢?你能探究它的测量原理么?

点评:针对学生已有经验,设置问题1、2可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纠正错误;通过问题3可以教会学生比较和归纳的学习方法,为以后学习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打下基础;问题4可以培养学生初步设计表格的能力,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引导学生由“学会”跃为“会学”;问题5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问题6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在学习了二力平衡知识后,进一步加以解决。

实验前我们将这些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未完成的问题,以渴望、迫切的心态进行实验。

三、实验中教师要一放一收

1.“放”――放手让学生自己做,鼓励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多动手、都动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因此,在组建小组时我们强调以2人小组为宜。实验时,每次以一人为主(操作),另一人为辅(配合操作、观察、挑毛病、发现问题),轮流做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稳定的学习共同体,使大家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都得到提高。

2.“收”――教师要认真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教师的注意力要集中在小组成员的实验操作上、小组成员的配合上,要认真观察小组合作的情况,为小组合作评价、实验课评价做充分的准备。此外,对于出现问题的小组要及时干预,避免出现部分学生不动手、小组成员学习行为失衡的情况。

四、实验后小组合作交流与评价

小组合作交流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流实验的收获、成果。大家可以交流各自的实验心得、意外收获、灵感、实验结果,也可以提出自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和改进,也可以提出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失误,大家共同注意。可以提出问题,请大家帮助解决。

篇(11)

中图分类号: TM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000-00

楚穗直流是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主干道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设计输送容量为5000MW,其安全稳定运行,对南方电网乃至南方五省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5年9月27日,在楚穗直流功率调整过程中,穗东换流站发生一起500kV交流滤波器小组开关拒动,导致越级跳开本大组所有交流滤波器的事件,严重威胁楚穗直流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详细分析了此次拒动事件中,交流滤波器小组保护配置情况、该小组开关拒动的原因,并对暴露出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1 事故概况

某日,楚穗直流进行功率调整,系统自动将500kV 593小组交流滤波器退出,此时593开关B相分闸不成功,500ms后593开关保护三相不一致动作,3s后593交流滤波器两套小组保护系统内零序过流保护动作,3.2s后593开关失灵保护动作,跳开本大组所有交流滤波器。

2 保护动作分析

该站交流滤波器正常运行时,小组保护配置有差动保护、三相不一致保护、零序过流保护及小组开关失灵保护,其中小组开关失灵保护可启动大组母线差动保护。图1为事故发生时,593小组交流滤波器首尾端电流波形。

2.1 差动保护分析

当三相最大差动电流大于差动额定电流的0.18倍时,差动启动元件动作,动作后开放保护装置的出口继电器正电源。根据如图2可知,593小组交流滤波器自动退出时,A、C相开关正常断开且电流变为零,而B相电流一直存在,电流大小为正常投运时的负荷电流,可以判断出593开关B相未跳开。而差动保护分相配置,差流为首端电流T1与尾端电流T3之差,由图2可知593小组交流滤波器三相均不存在差流,因此差动保护正确不动作。

2.2 三相不一致保护分析

开关三相不一致保护投入时,任一相开关动作跳开,且该相无电流时,确认该相开关在跳闸位置,当任一相在跳闸位置而三相不全在跳闸位置时,则确认为开关三相不一致,不一致可经零序电流或负序电流开放,满足不一致动作条件后,经整定的动作时间,出口励磁本开关两组跳闸线圈,跳开本开关。593开关B相分闸不成功而保持在合闸位置,A、C相在跳闸位置,满足三相不一致保护动作条件,经500ms动作延时,三相不一致保护动作,因此本小组开关三相不一致保护正确动作。

2.3 零序过流保护分析

零序过流保护检测尾端三相电流在装置外部合成的零序电流,其动作公式为 , , 为定值。根据如图2可知,593小组开关A、C相跳开后,尾端电流T3为零,B相开关未跳开,尾端电流T3为0.6A,则保护装置接收到的零序电流约为0.6A,超过零序过流定值0.1A,经3000ms动作延时,零序过流保护正确动作。

2.4 小组失灵保护分析

小组交流滤波器开关失灵保护投入时,保护装置持续收到保护跳闸命令,且失灵过流元件动作,则失灵保护动作,先延时跳开本小组开关三相,再经失灵出口延时跳开相邻断路器。上述零序过流保护动作后,发出保护跳闸命令,此时启动小组开关失灵保护,由于零序电流一直存在,失灵过流元件动作,约140ms动作延时后,小组开关失灵保护正确动作,跳开本大组所有交流滤波器。

综上所述,本次事故,差动保护正确不动作,三相不一致保护、零序过流保护、失灵保护均正确动作,保护无异常。

3 一次设备分析

现场开关本体检查发现,593开关A、C相在分闸位置,B相在合闸位置,且开关B相机构内两路分闸线圈均有烧焦痕迹,分闸线圈电阻无穷大。现场处理时,运维人员通过故障分闸线圈手动推操作机构的杠杆部件,发现分闸1的分闸脱扣器铁芯杆不能被推动;分闸2的分闸脱扣器铁芯杆能被推动,但操作机构不能进行分闸操作,且推动的铁芯杆无法正常回弹。在拆除故障分闸线圈后,手动推顶杠杆部件,操动机构可以完成分闸操作。拆卸操作机构的杠杆部件,未见异常。

593开关进行分闸操作时,励磁分闸脱扣器,使分闸棘爪经棘爪杠杆和杠杆释放,操动杠杆和转动杠杆经连杆,被分闸弹簧拉至分闸位置,同时灭弧单元中的触头由操动杆拉至分闸位置,最终完成开关的分闸过程。对593开关A、C相的分闸时间进行测量,结果均在厂家要求值21±2ms的标准范围内。而B相分闸1的时间为23.4ms,分闸2的时间为23.9ms,均超出标准值的上限。

经过对开关机构进行拆解检查,最终查明,故障原因是593开关机构的分闸棘爪与棘爪杠杆等部件之间发生了卡滞,故障相B相的分闸脱扣器推力不够,导致线圈顶杆无法带动分闸棘爪,无法完成开关分闸操作,使得三相不一致保护动作。

4 优化措施及建议

此次事件,暴露出开关一次设备存在运行维护不当的问题,导致小组交流滤波器开关拒动,造成本大组交流滤波器全部跳闸,扩大了事故范围,严重威胁楚穗直流的安全稳定运行。对此,提出以下建议:缩短开关一次设备的预试周期,对即将达到运行周期的开关设备进行更换,定期检查开关三相不一致继电器,优化保护配置,加强设备巡视。采取相应对策后,提高楚穗直流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