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态文明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2-02-06 08:51:2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文明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文明教育

篇(1)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应对生态危机下提出的新课题,它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把人的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人类面临自然、面临社会环境以及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教育给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新内涵,要求大学生不断的提升综合素质,达到全面发展,为高校培养时展需要的合格接班人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当代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强健的身体素质,不仅要学习处理人际间关系,还要重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学生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仅具备新技能、新知识,而且思维活跃,思想敏捷,是青年中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是祖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还肩负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生力军。因此,培养他们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衡量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量度,只有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二)生态文明教育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帮助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仅重视人类自身发展,却忽略人和自然关系的历史性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上,其要求受教育者要树立一种良好的人生观和自然观以及生存发展观,更加的注重人,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有意识地控制人类自身在发展中对自然的盲目行为,这种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关系相和谐的,这种教育纵向上注重以人为本,人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在横向上则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因此,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保护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大学生“地球家园”的责任意识,教育他们要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时展所需要的生态文明素质。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掌握着当代先进科技知识,且觉悟力较强,他们即将进入社会工作,是社会竞争的先锋力量,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不仅可以充当传播生态文明观的先锋队,也是监督、保卫、建设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发展的主力军。作为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主力军,大学生是否重视环境问题、是否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否掌握生态文化知识、是否身体力行生态保护行动,将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因此,发挥好大学生态文明的文化引领作用,实现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才是提高我们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之道。

三、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就要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陶冶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发展观。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来看,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都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

(二)加大高校师资队伍的生态文明教育力量

高校教师对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有极少一部分的高校教师很好在教学中自觉贯彻生态理念。办学之道,师资为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一支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师资力量而只是盲目地开设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课程,必然使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实现最终目标。因此,加大高校教师生态文明教育力量是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重要保证,也是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经。

(三)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潜在教育功能

现有的教育生态学表明,校园所具有的规模和组织结构、所提供的物质环境、推崇的价值观念、熔铸的行为模式等等,构成了受教育个体的学习情境,他们对受教育者学习行为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校园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氛围对学生能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如洁净的校园、醒目的环境保护宣传标语等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增强都会起到作用。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

(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作用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目前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获取有关生态保护信息的。因此,高校不可忽视新闻媒体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个庞大和开放的体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和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探讨的方面还有很多,如认识上、教学上、师资培训上等,这其中有很多方面都需要政府、教育部门、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只有这样,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沿着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篇(2)

二、在日常习题试卷及教材内容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考试是学生进行思考的一个过程,考重要知识点不只是为了强化学生解题技巧与能力,还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编制的有关生态文明的生物练习题以及在期末考试或期中考试题中渗透生态文明知识点的考题,通过做题有助于加深生态文明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巧妙的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生态危机意识。结合生物教材内容,讲人口增长问题带来的环境压力和食物链维持的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圈等,并配上生物教科书上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图片,这样直观的图片和恰当的文字结合,会更加震撼人的心灵,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所需的。

三、利用实践活动渗透

由于学生长期在校园内,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很多的机会去外面感受大自然。因此应该让学生从课内转为课外实践,并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环保活动小组,部分学生可以进行开展小区居民生态意识现状的调查问卷,并结合生物学知识,与老师一起分析和探讨调查问卷结果。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活跃讨论氛围,还可以让学生专门负责校园海报宣传世界环境日,让学生记住世界环境日,并让他们明白世界环境日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查阅生态文明资料并编辑整理,制作成一本生态文明知识宣传手册,让学生自己动手,看哪些小组完成的好,并给予肯定的回应和适当的奖励,增强此次活动的情感体验。目的都是为了将生态文明意识植入每个学生心中,让学生从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在寒暑假期间,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湿地公园,或森林公园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体验大自然一草一木,一虫一鸟,还要激发学生的生态思维,而不单单只是以一个参观者的身份,只是看看稀奇的动物就结束了,教师应该讲解其中的树木会进行植物光合作用,能吸收汽车尾气排放的和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人类维持生命的氧气,还有净化污水、消除噪音等其他作用,从而认识到保护植物的必要性。讲解珍稀动物对环境的高要求,让学生明白有些物种一旦遭到杀戮,端上了人们的餐桌,或者动物的皮毛披在了人们的身上,这很有可能会让动物遭受灭顶之灾,并且破坏了生态平衡。结束后还应该要求学生写考察心得,进一步让学生领悟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体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四、生活场景的渗透

生态文明与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小细节相关,比如说,生活垃圾如何处理?方式很重要,有些垃圾是不可降解的,有些是可以回收的。垃圾处理的好可以发酵为沼气,但若随意处理,不仅会污染水和土地,而且垃圾长时间的堆积散发出来的气味对人体的呼吸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生活中的水,是我们生命之源,人人都离不开水,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大力度宣传节约水资源标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普及水资源的可贵。并用行动感染学生,用完自来水应立即关掉水龙头,重复使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从各方面细节做到节约水资源。另外还有食堂吃饭,同学或家人聚餐吃饭,都要实行光盘行动,吃不完就打包,杜绝浪费。每个学校门口相应的都会有各种小吃摊,教师对学生进行科普,说明使用一次性筷子带来的危害,使用白色塑料袋给土地带来的危害。应提倡学生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保护环境,做个有生态文明素质、有远见、有朝气的中学生。

五、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一个学生背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背后是一个社区,一个社区背后是一座城市,因此作为生物教学老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生态思维,还要提倡学生放学回家后抓住恰当时机向周围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以自身行动感染人,以言语唤醒人,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时时刻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杜绝浪费,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而且对一些破坏绿化的行为还要勇敢的进行劝阻,提倡生态文明,让生态文明理念植入每一个人的心中。

六、结束语

生态文明意味着可持续发展,隐藏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大量的事实证明,人不能战胜自然,征服自然,而是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热爱大自然,其中包括保护动植物、不食野生动物、不乱砍滥伐等其他爱护环境行为。

作者:曾新俊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湖美中学

篇(3)

一、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课程内容的缺失。与高校其他课程相比较,生态文明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内容更多的是偏重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人格培育等,生态文明教育所占内容比例甚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也涉及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等问题,但篇幅极少,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也比较随机、零散,学生从课程和课本中获得更多更深层的生态文明教育比较困难。其次,师资力量的匮乏。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主要由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课老师兼任。因缺乏系统的专业生态知识、深刻的生态认知和必备的实践经验,教师队伍的非专业性,使得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教育成果收效颇微。教育是教育者面向受教育者开展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整个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对整个教育的实施起着直接性的影响。再次,受教育主体生态文明实践的脱节。当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采用直接授予的教育方式。教学形式机械单一,抽象说教远多于情感体验,无法做到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生态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性缺乏,为数不多的生态实践活动仍有流于形式的状况存在,无法调动受教育主体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不高。

(二)高等教育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对“人”的培养。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理解为四个层面: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生活安全需要、与人交往的需要、得到尊重的需要。只有在满足这“四个需要”之后,人才有可能进行自我实现需求。生态文明教育使得人与人友好相处,并学会尊重大自然,这正是人类所需要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里的物质交换,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以及对自然界的改造。这里的实践与改造应当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人类的本性应当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的自然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树立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形成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其次是对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营造,以及整个社会精神状态的塑造。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直接对象,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力军。高等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因其高校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性地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大学生通过其自身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影响和带动周围的民众,并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进而改变社会的生态环境,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对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乃至整个社会精神状态的焕然一新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分离与共生

(一)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理论分离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针对全社会展开的向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培养全体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使受教育者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自然—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形成健康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同时培养一批具有综合决策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掌握各种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的教育活动”[2]。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以的生态思想作为指导,继承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为主线,汲取生态保护相关理论中的合理内核。高等教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等教育”一词出现于产业革命之后,是在近代学制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和普及阶段。正如杜威的观点,高等教育是“个体成长到一定阶段而接受的教育,它的高等并不是由其自身决定的,而是由个体发展的阶段和成熟度所决定”[3]。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实践共生

首先是两者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恩格斯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4]。无论生态文明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它们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理性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其建构和运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自身整体的素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具有相通之处。再者是两者在实践中不可分割。一方面,高等教育使得生态文明教育更具立足点。生态文明教育如何有效开展,其最基本的条件是需要一个可实施性的空间。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雄厚的师资条件、完善的管理体系、优良的学生素质、良好的校园氛围,都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于关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将生态文明教育有计划、有系统、有实践地融入到高等教育中,能使高等教育的内容和内涵更加全面与丰富。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深入了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挖掘问题所形成的原因,从而探索符合大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三、融合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实施机制

(一)教学体系的融合

首先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去;二是在专业知识教授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理论与理念创新,理应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不可或缺的途径。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具备相对成熟完善的教育模式,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将生态文明思想渗透到专业知识的教授中,就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不断完善必修课、选修课和专业课相互补充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形成既有通识普适性,又有专业针对性的优质生态文明课程集群[5]。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专业的讲解,使得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领悟到生态文明的意义。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把专业知识和生态文明的思想自然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促成生态文明行为的自觉生成。其次是教师队伍。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生态文明素质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在高等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塞萨洛尼基宣言》明确指出,“所有的学科领域,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都需要考虑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性要求一种整体的、跨学科的方法,在保持各自基本性质的同时,把不同的学科、机构结合起来”[6]。也就是说,教师对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要不断地改善和创新,具备跨学科的整体思维,掌握环境问题相关的最前沿知识和处理最新环境问题的教育技能。此外,教师通过科研和自身的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自己的切身体会对学生来说更有说服力。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以此,生态教育者的生态思想观念符合认知与实践规律,在实践中获得新的认知,将新的认知重新带入实践,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二)管理体系的融合

提高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度。教育主管部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直接管理部门、国民教育计划制定部门和教育评估的考核部门。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度直接关系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其次要提高高校主要领导的重视度。目前,我国高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要实施和开展一项全新的教育,决策权在高校的主要领导和校长办公会议,提高主要领导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度,有利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快速推进。高等教育中融合生态文明教育,从管理体系上看,关键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制度,明确和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教育主体的责任,形成体现生态文明教育所要求的、与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协调统一的、有机结合的生态文明教育体制,实现学校内部各教育力量和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在高等教育中高效实施。

(三)科研体系的融合

引导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科学研究,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体验性。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生态科研活动,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了解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大学生能够从行动中切实为生态文明做出贡献,将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深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转变传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在组织学生开展生态科研活动中,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适时转变传统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积极调整相关的科研教育体系,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全面开展,使得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融入到高等教育中。两者相得益彰,切实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

(四)社会服务体系的融合

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性。在此过程中,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确保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切实成效。通过强化和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避免高校生态文明教学和实践脱节。目前,开展社会实践集中活动和社会化服务分散活动己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主要渠道。在日常校园系列活动中,将主题教育引入生态文明教育中,加强以生态文明为鲜明主题的实践活动,比如生活实践活动,培育学生节俭节约的生态文明观念,养成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的良好行为习惯,践行生态环保行为。同时,利用高校的学生社团有效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绿色校园。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的实践者,也是宣传者,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开展生态调研,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进行面向社会服务的生态实践活动。对理论的深刻理解,需要切实的行动和正确的思想支撑。只有当行动和思想高度一致时,才能形成坚定的思想理念和行动指令。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教育原则,既生动了理论认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巩固并深化了教学成果,同时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一927.

[2]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78.

[3]马红,赵婷婷.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高等教育思想探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8):4.

篇(4)

教材涉及生态文明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语汇积累、品词析句、理解课文等方面入手,适时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比如,低年级语汇积累教学应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渗透其中。我们常见的狮子、熊猫、大象、老虎、熊等动物,生活在笼子里,它们为什么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它们自己的家园里?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文明,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面对教材中无数纵横交织的生态文明教育契机,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 相机熏陶,让学生在自行感悟中提升

第一,欣赏“插图”,直观形象。小学语文插图多达几百幅,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例如,教学《桂林山水》,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树影。美丽的景色在学生心头唤起的感觉,会产生愉悦之情,并慢慢沉淀,使之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这就强化了生态文明教育。第二,欣赏朗诵,感知形象。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如《三亚落日》《草原》《黄果树瀑布》等,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态文明教育课文。教学时,可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通过声音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丽,引导学生认识只有生态文明保护得当,自然的美丽才能得以永恒,使学生在熏陶中深刻感悟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第三,自我朗读,内悟形象。加强朗读,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会收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如教学《长城与运河》《迷人的张家界》这类课文,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进而提升他们保护生态文明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三、 有意运用,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养成

篇(5)

二、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界定

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研究,姜赛飞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中将重点放在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生态道德意识的唤醒、生态道德素质的形成和生态文明行为能力的培养”上面。曹迎在《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认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文明观的绿色精神教育。另外林智理在《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的实践策略研究》中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具有跨学科性特征,涉及的学科很多。从狭义角度分析,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整合就是将具有生态文明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以“化零为整”方式整理成一门新的课程。从广义角度分析,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整合就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整合到相关课程中去。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本身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但作为一门学科它有自己的目标与内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对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学者们都认可从“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等方面”进行教育,并加强“实践体验”。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研究

孙凯军在《论新时期高校生态德育教育》中指出:现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问题的研究正处于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存在低效性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认识观念偏差、大学生生态道德内容体系零散、教育实践存在误区。谢东娣、岳君在《科学构建高校生态教育新体系》一文中指出:与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把生态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相比,国内高校公共教学中的生态教育,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手段、方法以及最终的教育目标上都显得十分薄弱。全社会的生态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教育的地位没有得到提升;生态教育没有渗透到整个教育理念中;在环境保护事业队伍中师资力量匮乏,缺乏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人才。

四、对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研究

针对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一些学者着重从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开发课程资源、创新课外活动和实践、加强师资力量、加强校园生态文明环境熏陶等方面介绍了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应遵循的路径。路琳、李静在《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路径探析》中介绍了四条路径:学校生态理论教育引导与社会生态文明舆论引导相结合、校园生态文化环境熏陶与社会实践生态情感体验相结合、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实践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彭秀兰在《浅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认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包括开发课程资源、创新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和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这五个方面。丰硕在《浅议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中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建立灵活综合的课程体系、加强德育教育中生态文明意识的师资力量、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实施开放性教育方式、树立生态文明保护的良好典范。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与家庭教育的耦合”、“网上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对话’德育教学方式”等等途径来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五、评述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理论界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目前的相关研究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是存在着散、浅、重复、雷同的现象。同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要求,而现有研究中有关教育实践策略或者实践探索的创新性研究不多,亟待加强。

第二,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缺乏从制度的角度来审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一些相关的思想散见于一些论文的章节中,并没有得到系统性的论述。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导致我们现在进行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着“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活动不规范,教育内容不系统”的情况。如何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体系,对遵循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观念的引导,明确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中的不同主体所承担的任务,厘清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对高校不同职能部门的要求,建立健全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相应的组织机构等方面,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

篇(6)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10-02

20世纪以来,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成为当前形势下的主要策略方针。他游弋于科学、哲学之间,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融入到新的教育理念之中,在生命观、教育观、科学观的共同实施努力下,以人性化的试点,将一种新的理念导入到生态世界的教育之中。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从目标确定、内容要求、学习过程、师生关系、教育环境等方方面,综合体现生态文明这一约定俗成的概念。

1.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概念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是将现代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融合到对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去,目的是为了构建相对完善的幼儿教育组织,制定出一整套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策略方针,促进幼儿在“绿色校园”里舒心安静的学习。

从宏观概念来说,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不是单纯的“绿色幼儿园”这一体现。而是在幼儿园教育事业里,将环境保护纳入幼儿生态素质教育的范畴内,以同等和涵盖生态素质教育等内容构成的主体里面,生态幼儿园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都极端契合的融入了对幼儿的教育范畴之内。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在思想上,契合和谐社会的理念,在幼儿园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将环境保护教育、生态科学思想、幼儿平衡科学理论都纳入到幼儿生态文明教育之中。

2.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实施策略

2.1教育目标的生态性

生态文明教育,是伴随着世界环境问题来突出显现的,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要求还是人才培养方略,生态环境教育都成为其中重要和关键性的因素。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让儿童充分了解自然,就必须让他们走进自然,为他们营造大自然的氛围,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在直观、生动的教育课程中,要想以直观、生动的教育课堂,让孩子们充分观察大自然多样性里包含的智慧、变化和神奇。

教育的目标,应是围绕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来展开的教学。动植物生长关系,与土壤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让他们充分回归自然,让自然以无穷魅力展现出自身的神奇。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幼儿科学教育,并在教育中植入自身情感。教育目标以:启发幼儿对科学探究和学习欲望、培养幼儿情感、发展幼儿能力、教育幼儿适应环境之道,促进幼儿请改、知识、技能、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教育他们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乐趣。

2.2教育环境的生态性

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就是,做好学生的榜样,体现价值互动和传达。树立幼儿环境保护意识,不是口头的环保教育宣传,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倡导垃圾归类,废纸不乱丢,洗手后关紧水龙头……当然必要的师生互动和配合以及言传身教,都能使学生树立环境文明建设意识。在环保行动宣传中,倡导朴素、节俭,以幼儿带动社会全员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以生态环境建设之美,实施幼儿园师生自主管理模式,在校园开辟出一条生态种植和观察的园地,让幼儿在“实训”课程中,充分体会自身的价值和环境生态建设的和谐之美。对这一课程理念的展开,以增强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究之心为目的,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满足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教育,以主题活动的展开为背景,在主体教育基础上,融入现代教育,以教师为基准点,外延到幼儿的心中,让他们亲近自然,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自身获得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教育与幼儿园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幼儿园应努力使环境绿化、净化、美化。除了极富科学与艺术气息外,还要在和谐快乐的人际氛围里,使孩子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2.3教育内容实施策略

生态式教育强调的重点是教育与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选定,是要和幼儿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施行的教育,当然其选择也是在各种契机环境下才综合实现的,无论是对世界的探究还是对幼儿知识的充实,都不能对幼儿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教育内容实施办法中必须要把握的关键点,无论是课堂搜集还是科学教育探究活动,幼儿的心智和才能,都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结合生活经验和幼儿教育内容所充实的自然生活,都在实际应用中使得教学模块收到实际性效果。教育内容本身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策略方针来具体实施和实现的,都是幼儿园教育实施方略中,主要的知识点架构。

把生态文明教育整合到幼儿园的课程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隐性教育价值幼儿园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的切入点时,以秀出我的环保搭档、充满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的节日教育等充实教学内容。

2.4教育外延

好的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常常会遭遇现实面的延伸。除了一些事发突然的、偶然性的情形在内,教育外延的环境都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幼儿年龄和活动范围都直接决定了他没局限于“院子里高墙下四角的天空”。生态小区的建设也就成为一项必然,在小屋内,幼儿有一方自己生长的天空,在这片空间中,种植植物、饲养小动物、浇水、施肥等活动,都能使他们充分体会大自然带来的欣喜。

2.5榜样教学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生态环境意识,而是在相对完备的教育环境设施之中,从多方面、多角度的生态教育领域,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在“植树节”“爱鸟周”和“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里面,将生态文明的观念,植入到幼儿的心里,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意识。

榜样教学,主要在于教师,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其言行举止都会对他所在的生态教育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教育有心人和环境保护,要从小事做起,平常对幼儿的不良举止就要关注并予以纠正,要正人必先正己身。平常的教育中,除了以榜样教学的力量引导和激发他们形成正确的意识外,适时的抓住教育契机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也是一门教育艺术。

2.6寓教于乐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教育环节可利用和掌控的环节。生态文明教育以和谐为宗旨,以寓教于乐的内容为工具,以游戏式、教育性、娱乐性一体化为标志,在生态意识、绿色标牌、自然保护和和谐相处之道,将教学无限延伸到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去。

游戏式教育,可依托现代化多媒体互动式情景教学为先河,以动画片和短剧播报,让幼儿养成生态意识和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爱护花草树木到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到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客观自然规律,到森林里小动物自由快乐的生长,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就会全面催生幼儿的文明形成能力。

寓教于乐使得幼儿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能力上都充分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幼儿会有与年龄段相适合的人文素养。

2.7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幼儿园在全园范围内实施公益宣传活动,除了与会时参与的师生外,还要与幼儿父母团实施生态教育宣讲栏目。在亲子的环境下,开展专项的生态教育活动,更能激发儿童学习幼儿园的生态资源建设是,充分开发幼儿园保教资源,实现幼儿园和社会资源共享、合理化利用,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生态素质教育的活动过程。

2.8幼儿园资源建设中的生态对策

人与环境的问题,是现代科学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幼儿园自身力量、社会力量、政策影响,都成为幼儿园生态资源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资源建设中生态对策主要措施――以新能源和新技术的投入使用,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实现资源循环、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幼儿园发展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幼儿园管理系统,以组织系统和程序,协调好幼儿园内部和外部关系,保证管理系统符合规制,以完备的应急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不良事件。

2.9打造幼儿园品牌文化生态形象

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品牌形象的第一反映。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精神力量,从价值观、情感、道德、准则、习惯、传统等多方面组成的力量中,幼儿园文化在家长、教师、社区工作者和整体社会的感染作用下,产生了内在的自然建构和发展机制,为幼儿园品牌生态环境发展提供了最便捷的通道。

以幼儿园品牌文化生态系统为目的的幼儿园文化教育构建中,发挥幼儿自主性、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及求知欲,以幼儿园教育的生态观念为主导,社会躯体结构特色中,形成了较有见地的结构,打造了属于幼儿园建设的形象大师。

3.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实例及启示

为了让幼儿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展开实际课堂教育时,可以以水流的低泣呜咽之声来表现对净水入小水道悲剧命运的夸张掩饰。出自于幼儿的善良天性,在面对水龙头哗哗不止时,就会去做关水龙头的动作。

在针对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现象,为幼儿提供体验和想象的空间,在感受大自然神奇兴趣的同时,为他们的小心灵埋下了智慧的种子。

在保护地球、保护生物的进程中,将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理念,传授给幼儿知悉。在务求统一答案的同时,幼儿的和创新精神就慢慢的归于合理性方面思考。

从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策略和案例中,充分总结出一条经验,观念的更新是维持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必然过程。世界范围内对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也在被中国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作为“拿来主义”来维持自身的工作。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认识的深化和解决问题的时效性越来越好,改革的成效和成果成为幼儿发展战略观点中风,最富有集体智慧结晶的产物。“重视社会生态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利用生态变迁促进幼儿发展”的观点。再经由西方建构主义学者的认知和实践中,受自身和外部条件的刺激,儿童观在广大幼教工作者的总结和实践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通观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不难看出以环境知识和相关意识来体现的行为动作标准,都不该脱离和背离知识和日常行为之初衷。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是幼儿,做名副其实的环保小卫士,要从许多方卖弄进行努力和指导,在日常行为举止和相关实践研究指导中,不可忽视生态意识对幼儿所起的作用。

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措施显示,幼儿园教育领域的改革势在必行。多元化的幼儿人才培养,除了突出教育特色外,还要强调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和艺术教学地位,注重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幼儿心理和生理变化。在幼儿园的体制改革和建设中,生态的具体化要求是以环境设计、资源开发和利用、教师的再教育和常规管理等多方面的探索途径来实现的。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现实研究表明,在其构建体系和具体实施方略中,一些有关人际关系建设和师生互动环节交流问题,还存在着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改革面临困惑。一些幼儿园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和品牌效应。脱离自身办校宗旨和建园目标,使得改革陷入瓶颈期,收效不大。从实际出发,总结教育过程中的经验,构建生态文明极爱哦与系统结构框架,提供啊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积极为教师再教育提供摇篮,在借鉴成功幼儿园办学经验时,不能生搬照抄,盲目效仿,而是从设计实施到投入使用以及实践教育教学,都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体制,让家长以观摩课的形式,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要求。

幼儿园实施策略中,有关如何适应时展要求,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如何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如何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策略中考虑期间存在的问题,实施方略中,探索和思考的关键点等问题。

4.总结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取人类和生态环境间的必要关系、从相关事实措施和方略上来看,对人类生存发展和与环境的关系,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幼儿的生存发展,以科学实验的经验和策略方针,事实教育培养方略从教育活动案例出发,为幼儿学习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篇(7)

(一)生态文明教育引入教材中

将生态文明教育引入到教材中是指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资料及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科学合理方式编入到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材中去,这样能够更好的在思政课堂中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并且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其思想素质。如何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教材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先组织相关的专家或是有生态文明方面知识及研究的教授共同来进行思政课程融入生态文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应该从自然环境及资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常识等进行编写,对于其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使用等方面也需要进行阐述,因为所涉及的方面较大,因此,对于在内容上要力求简约易懂,要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并容易记住。第二,需要从形式及政策上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合到思政教育教材中的力度,通过举例来阐述现代社会中生态环境遭受到的破坏,比如空气雾霾现象的发生,水源及土壤受到严重的污染,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的动物开始面临灭种危险,有些甚至已经灭绝等等问题。让大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现代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危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生态文明教育引入课堂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其中不仅可以通过教材来进入课堂中,还可以通过思政教育的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及理解,从本质及现实方面来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阐述,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对现代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自我观念的表达,并将其本质及现实意义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引入课堂实质上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出来,通过课堂教育来完成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来向学生们表述现在生态环境上的现状,通过表述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并介绍生态中的存活方式,通过选修课或是必修课或研究性学习等形式来让学生对其进行了解,通过对现代生态环境的认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及习惯,这才是现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对于如何有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不断的创新,要充分挖掘出思政教育教材中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资源,并且需要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关注度来进行相互融合,要能够适时的,恰到好处的将其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及习惯。

(三)生态文明教育引入头脑

生态文明教育引入头脑是指通过高校思政教师对生态文明知识及理念等进行实践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并通过其要求及所形成的价值观来改变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思想,让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并且要能够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怎样才能让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阵地外,还需要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这一教学手段。所有理论性的知识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得到印证,所以,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是现在社会非常关切的问题之一,要让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学识来对现代生态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其问题的根源并找出如何解决的办法,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开动大脑,还能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的学识,强化自身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让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情感认知,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及习惯。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平常生活中的小细节里感受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做到不踩踏,不浪费水电等,加强其生态文明的意识,让生态文明行为成为自然反应,让其真正的融入大脑,放在心里。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原则

(一)注重课程融入的科学性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所教授的内容较多,教师应该将生态文明教育进行具体细致的分类,然后在融入到相应的思政课程中去,这是科学的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中的基本要求。比如在进行基本原理概论这门思政课的讲授中,需要能够让大学生明白其所讲述的基本观念、立场,教师要能够将生态文明与基本原理相互结合起来,让其能够融入其中,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强调课程融合的灵活性

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这需要两者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促进其和谐统一的开展。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时,要对课程的内容有着非常深入的认识,不能被其内在的理论结构所限制住,要能够做到既尊重它又能够顺应时展的需求,要能够紧绕时展这一主题,严格的按照其要求来进行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要能够与时共进,要充分的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体现出来,将最新的成果融入到教学中,让教学内容得到优化,让教学的内容充满时代的特征,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让学生更加的信服。同时,高校思政教师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日常生活,要能够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发掘出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明教育事迹,在课堂中适时的提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其与实际生活有所联系,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让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

(三)强化融合研究的主动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需要及时的更新教学观念,要能够对思政教育课程进行创新,研究出更具科学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能够符合现代大学生的接受范围,要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综合素质,并满足高校对于创新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的需求。在平常的教学中,高校要营造出有利于教学的氛围,积极鼓励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学术研究及探讨,要激发教师对学术研究的热情,这样才能让教师不断的创新出更多的教学方法。同时高校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将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宣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要通过创设适当的情景来激发教师对社会中生活百态的关注度,让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能够清晰明了的回答上来;高校要加大对思政教师在思政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上的研究的支持力度,让教师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去进行深入的研究,解决在实际的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断的完善教学的方法。

篇(8)

(一)生态文明教育引入教材中将生态文明教育引入到教材中是指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资料及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科学合理方式编入到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材中去,这样能够更好的在思政课堂中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并且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其思想素质。如何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教材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先组织相关的专家或是有生态文明方面知识及研究的教授共同来进行思政课程融入生态文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应该从自然环境及资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常识等进行编写,对于其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使用等方面也需要进行阐述,因为所涉及的方面较大,因此,对于在内容上要力求简约易懂,要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并容易记住。第二,需要从形式及政策上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合到思政教育教材中的力度,通过举例来阐述现代社会中生态环境遭受到的破坏,比如空气雾霾现象的发生,水源及土壤受到严重的污染,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的动物开始面临灭种危险,有些甚至已经灭绝等等问题。让大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现代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危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生态文明教育引入课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其中不仅可以通过教材来进入课堂中,还可以通过思政教育的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及理解,从本质及现实方面来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阐述,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对现代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自我观念的表达,并将其本质及现实意义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引入课堂实质上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出来,通过课堂教育来完成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来向学生们表述现在生态环境上的现状,通过表述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并介绍生态中的存活方式,通过选修课或是必修课或研究性学习等形式来让学生对其进行了解,通过对现代生态环境的认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及习惯,这才是现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对于如何有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不断的创新,要充分挖掘出思政教育教材中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资源,并且需要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关注度来进行相互融合,要能够适时的,恰到好处的将其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及习惯。

(三)生态文明教育引入头脑生态文明教育引入头脑是指通过高校思政教师对生态文明知识及理念等进行实践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并通过其要求及所形成的价值观来改变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思想,让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并且要能够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怎样才能让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阵地外,还需要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这一教学手段。所有理论性的知识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得到印证,所以,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是现在社会非常关切的问题之一,要让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学识来对现代生态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其问题的根源并找出如何解决的办法,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开动大脑,还能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的学识,强化自身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让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情感认知,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及习惯。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平常生活中的小细节里感受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做到不踩踏,不浪费水电等,加强其生态文明的意识,让生态文明行为成为自然反应,让其真正的融入大脑,放在心里。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原则

(一)注重课程融入的科学性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所教授的内容较多,教师应该将生态文明教育进行具体细致的分类,然后在融入到相应的思政课程中去,这是科学的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中的基本要求。比如在进行基本原理概论这门思政课的讲授中,需要能够让大学生明白其所讲述的基本观念、立场,教师要能够将生态文明与基本原理相互结合起来,让其能够融入其中,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强调课程融合的灵活性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这需要两者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促进其和谐统一的开展。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时,要对课程的内容有着非常深入的认识,不能被其内在的理论结构所限制住,要能够做到既尊重它又能够顺应时展的需求,要能够紧绕时展这一主题,严格的按照其要求来进行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要能够与时共进,要充分的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体现出来,将最新的成果融入到教学中,让教学内容得到优化,让教学的内容充满时代的特征,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让学生更加的信服。同时,高校思政教师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日常生活,要能够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发掘出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明教育事迹,在课堂中适时的提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其与实际生活有所联系,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让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

(三)强化融合研究的主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需要及时的更新教学观念,要能够对思政教育课程进行创新,研究出更具科学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能够符合现代大学生的接受范围,要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综合素质,并满足高校对于创新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的需求。在平常的教学中,高校要营造出有利于教学的氛围,积极鼓励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学术研究及探讨,要激发教师对学术研究的热情,这样才能让教师不断的创新出更多的教学方法。同时高校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将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宣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要通过创设适当的情景来激发教师对社会中生活百态的关注度,让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能够清晰明了的回答上来;高校要加大对思政教师在思政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上的研究的支持力度,让教师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去进行深入的研究,解决在实际的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断的完善教学的方法。

篇(9)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德育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素质的内在要求。”[2]目前,高校已意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向大学生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并培养其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然而,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虽然有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对生态文明相关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能坚持在日常行为上做到的比例却很低。由此可见,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而没有将生态文明观念真正有效地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

(二)缺乏有效组织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能否有效组织,是决定其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活动的时间、规模、频率等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而间接影响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实效。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心理压力、学习压力逐步加大,导致不少学生因受时间限制而不得不放弃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如果学校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参与的学生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却感觉没有任何收获,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长此以往,对学校开展的各种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就会产生抵触心理。

(三)宣传形式缺乏创新

通过加强宣传来扩大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范围,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宣传力度不够是导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宣传的方式、频率和内容决定了宣传力度的强弱。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宣传主要靠宣传栏、展板和报纸等。可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形式缺乏创新,导致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效果十分有限。无法全面生动地介绍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就无法触及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就无法使更多的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上产生共鸣。

(四)缺乏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重开展、轻实效的问题。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大学生认为参加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收获很大,对学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感到很满意,但是大多数学生也认为学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不明显。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并未建立一定的评价考核体系,更缺乏系统的奖励制度。同时,活动组织者也鲜有在活动结束后对参与学生进行信息反馈和追踪调查,更没有对活动的优劣进行反思和总结。

三、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创新模式

高校是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主体。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创新模式,对于解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情感、行为习惯等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创新模式包含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技术创新和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应用创新三个子系统。

(一)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

1.通过课程建设加快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知识能否创新,关键在于教育者自身认识是否到位及能否转变思想。首先,高校要树立较强的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意识和生态文明教育责任感,并且以极高的主动性投入实践。其次,拓展现有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将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纳入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创新体系,如在“法律基础”课中加强环境保护法方面的知识创新,在“形势政策”课中增加世界生态发展现状分析等内容。第三,注重选修课和必修课建设。由于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开设一些涵盖多学科的综合性基础选修课,如“人与自然”“生态科学与人类文明”“生态道德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等。实际上这些课程本身就是对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的一种创新和拓展。

2.通过学科体系建设加快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学科渗透是当前普遍运用的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加入一些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将生态文明教育知识与专业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将学科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整合起来,有利于加快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的创新和拓展。具体来说,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担任专业课程开发及教学的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分析教学体系来挖掘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内容和知识,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适度拓宽和加深。通过这种模式进行知识整合,既保持了原有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吸收了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知识,使生态文明教育的跨学科性在各专业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建立与专业知识教育相衔接的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体系。

3.通过师资队伍培养加快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是加快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的生态文明观和教育教学能力影响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要加快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就必须培养一支稳定且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首先,高校应建设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并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高校要积极支持学者、教师及专家开展专门的课题研究工作,鼓励他们围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题进行不断探索,并对科研成果给予奖励,从而使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和系统。总之,师资队伍是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的重要保障和力量之源,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生态文明教育技术创新

1.实地观察法实地观察法是组织大学生到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等自然环境进行观察、考察和体验,引导大学生对具体生态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加深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一种方法。组织大学生到校外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让大学生以直观的形式获得第一印象和第一手相关材料,不仅利于丰富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内容,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生态问题,鼓励大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实际问题。

2.活动参与法大学生既是生态文明的宣传者,也是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广泛开展各种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并以更加专业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展开深入调查;另一方面要倡导大学生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资源做起,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回收废旧电器及电池等。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生态城市建设,以实际行动向社会宣传生态文明并感染身边的人。

篇(1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工业文明的摒弃。它强调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种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和发展。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调整人类文明的发展路线,限制文明的扩张程度和冲突性因素,实现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味的发展经济,为所欲为。伴随着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而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力量的重要来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生态行为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但是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中国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资源和能源的合理规划及控制,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生态文明”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日益成为我党总揽国际局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而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高校推行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的政治环境,这让我们坚信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必然实现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在生态全球化背景下,达到经济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一个必然方向。

2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建设可持续型社会、维护社会的安定、促进社会和谐依靠的是政府的政策、法规和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支撑和保障,但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此,顺应当今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在大学生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发挥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下的重要方面,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当前薄弱的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生态道德认知,对于我们建设可持续发展型、生态平衡型的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其次,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大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生态保护的宣扬和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需要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关系。而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取决于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状况。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仅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更关乎人类的未来发展。

最后,这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民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社会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基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培养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质,是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协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求。现代化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维度,生态文明的兴起要求高校教育观念得到相应的转变。生态文明观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内涵,将生态文明观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最终目标,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高校践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措施

3.1用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

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其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和自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人的思想觉悟上升到高层次,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替代工业文明成为必然趋势和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道路。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其过程中就也应当坚持理论特别是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观念。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坚持生态观,探寻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创新。为了给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当学习生态观武装自身,再通过教育方式的革新向大学生传授生态文明知识,达到互相促进,达到双赢。

3.2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全面的生态观

3.2.1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认为,人是能动和被动存在的统一体,人类为了求发展长期支配和利用自然,但是根据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客观自然规律为前提,发挥的成效受自然规律以及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必然不是无节制的。

随着环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回归传统的生态理念,中国古代也有人与自然关系论断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这种传统生态哲学,不仅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的哲学思想基础,也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方法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天人合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改造自然观的过程中,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主力军的大学生应当对传统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树立科学的生态自然观。

3.2.2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消费观

消费是人的基本需要,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更应在此过程中注重“绿色消费”,“节约消费”。大学生步入独立消费的阶段,尚未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享乐和攀比等负面心态会导致其在消费的过程中造成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中国自古以来倡导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应该向其加强健康消费观念的培养,使其学会适度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消耗。

3.2.3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法制观

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法制观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敬畏感,形成一个超越生态习惯的生态自我行为机制,成为一个具备生态认知,并在生活中自我约束,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人”。利用发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堂的价值,充实生态法律知识的内容,开展环保法律知识的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懂得各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条例和法则,明确破坏生态环境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生态法制观,从根本上养成依法保护环境的习惯。

3.3加强构建高校的生态文明氛围

随着国家政策的日益重视和环保氛围的日益浓厚,我国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部分高校仍然只片面追求毕业率和升学率,只重视由学术科研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高校作为培养全方位人才的职责。

3.3.1革新高校生态教育方法,创建“生态课堂”

目前我国居民的生态环保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其中青年人的意识水平高于中老年人,原因是绝大多数青少年正在或接受过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而70%的知识来源于课堂。因此课堂上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此从生态文明角度出发,打破传统课堂授课方式,构建生态化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化课堂强调讲教师和大学生作为两个生态主体,互相促进、学习、共生。在课堂上创设生态情景,表演生态环保相关小品,寓教于乐。在思想教育课堂,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通过多种载体如ppt、视频等讲授有关生态文明的事例,宣扬生态文明道德观。作为生态课堂的两个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推断生态课堂的氛围和发展。从而使彼此在生态文明知识和教育中得到互相促进和进步,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课堂环境,让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态知识的重要阵地。

3.3.2构建校园的生态文化氛围

(1)开展生态榜样教育

通过生态榜样教育,借助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正面积极的品质和积极行为影响学生的生态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环境生态工程,如沙地变良田、生态园林的修建等生态成果。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生态保护方面的纪录片或电影,引起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注重发掘生活中生态榜样,在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具化的引导。

(2)开展校园生态文明活动,构建大学生环保氛围

生态认知转化为潜力默化的行为习惯是需要一定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校园开展接触自然的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体验,从而深化其生态认知促进科学生态行为的养成。借助“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环保节日之际开展相关环保活动,如生态知识竞赛活动、参观生态园、亲测pm2.5指数等拉近大学生和生态文明的距离,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局面,从而敬畏自然。

(3)加大对生态专业的重视,增强学生之间的学科互动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维护意识也逐渐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近年来国家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进一步展示了生态学专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学校需要下大力气打造紧跟时代步伐,重视生态文明 ,打造过硬专业。加大专业建设的力度,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对环境保护内容的研究和探索优质生态学专业。

在课程的安排上要做到更加全面更加宽泛,加强其他非环境专业的生态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生态专业和生非生态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增进学生之间的理性知识分享和感性认识,使大学生的生态观得到一个、维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的背景--情境设置[J].青年与社会,2012(02).

[2] 姜赛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08).

[3] 姜树萍,陈芊羽,赵宇燕,苗建峰.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与践行能力提升路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02).

[4] 杨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10(09).

[5] 杨志华,严耕.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时展的新要求[J].中国林业教育,2010(05).

[6] 黄平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02).

篇(11)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节约教育、环保教育、国情教育。生态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顺应自然的人性的教育,是全社会自觉形成一种人生态度,它是今天的终身教育观。

生态教育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涵盖各个教育层面,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其教育对象包括全社会的决策者、管理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工人、农民、军人、普通公民、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学生;教育方式包括课堂教育、实验证明、媒介宣传、野外体验、典型示范、公众参与等;教育内容包括生态理论、生态知识、生态技术、生态文化、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工艺、生态标识、生态美学、生态文明等。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