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长辈消费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转贴于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家书》。后来,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
一、前言
广州大学城地处经济发达、消费高水平的广州市,拥有10所高等院校,大学生数量超过十万。大学生是青年消费者中一个独特群体,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自我意识较强,他们一般没有经济收入,生活大多需要父母长辈的资助,但他们在强烈的消费欲望作用下购买力很强,消费需要较广。
大学生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运动已经与时尚、健康一起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体育信息的追求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追捧。体育报纸作为体育信息的载体,伴随着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体育报纸消费已经成为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信息消费内容之一。
二、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现状
(一)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是指人们消耗生活资料和享受的方法和形式,它主要是说明特定环境下的消费者是如何消费、使用消费对象的,包括消费者以什么样的身份,采用什么形式,运用何种方法消费资料和劳务,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广州大学城所调查的消费体育报纸的大学生中,选择“报亭零购”的大学生消费者所占比例为91.7%;而选择订阅的大学生消费者仅占8.3%。这表明,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方式以报亭零购为主。
(二)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频数
广州大学城体育报纸消费的大学生中,选择“出报就买”的比率为4.2%;选择“有重大赛事或自己关心的比赛、球星才买”所占比率高达95.5%。从中可以看出,广州大学城体育报纸消费的大学生,大部分消费者不会期期购买而是会有选择地购买体育报纸。
(三)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金额
广州大学城体育报纸大学生消费者中每月用于体育报纸消费金额在10元以下的占76.5%,居第一位;每月消费金额在10-20元的占18.3%,居第二位;而每月消费金额在20-30元的占5.2%,居第三位;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没有一位消费者消费金额超过30元。
(四)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心理
1、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动机
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是指为了满足一定需要而引起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愿望和意念,是推动消费者进行购买活动的内在动力[2]。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动机主要表现在求知、追星、娱乐消遣、交际等。
(1)求知消费动机
人一般都有求新的心理,希望获得欲知而未知的新消息;而且人是社会的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同外界交往,进行信息沟通。广州大学城体育报纸的大学生消费者求知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获得体育赛事的信息,了解体育偶像的信息,获得体育知识,了解国家的体育政策、法令等方方面面。
(2)追星消费动机
体育明星的出现,塑造了大众所期盼的新兴偶像。体育明星技艺超群、青春、激情,是体育报纸的“宠儿”对于星迷而言,体育明星的一举一动时刻受到他们的牵挂。体育报纸对明星的报道符合了星迷消费者“追星”的需求,满足了星迷消费者关注偶像消费动机。
(3)娱乐消遣消费动机
当前,“体育娱乐”已经成为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的行动指南。体育娱乐的价值不单单体现在运动过程中,体育报纸对赛事的报道,对体育历史的回顾,对体育事件的关注都具有自身的娱乐价值。通过体育报纸消费,从体育报纸的报道中获得娱乐之匙,打开娱乐之门,获得精神上的享受,陶冶情操,进行消遣成为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的动机之一。
(4)交际消费动机
在某些情况下,体育报纸消费也是一些消费者进行人际交流的一种需要。他们购买报纸,主要是为了收集信息,了解信息,使自己消息灵通,在人际交流中取得主导。同时,也能显示自己知识渊博,文化素质高,从而提高自己在交流群体中的地位和威望。
2、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时产生的个性心理倾向。消费兴趣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从而刺激消费者购买需要的商品。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中,选择“非常有兴趣”的占12.5%,选择“较有兴趣”的占54.2%,选择“无所谓”的占33.3%。这表明购买和零购体育报纸的大学生中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对体育报纸消费有兴趣。
3、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态度
消费态度是消费者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主观评价与行为倾向。它是消费者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协调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是行为的先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态度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一贯性、持续性和稳定性。
与蒋先生對谈,最突出的感觉,就是平和。
我问他,如何看待现在對教育制度的普遍抱怨,他说:“这是阶段性的问题。因为矫枉必先过正——从时没有书读、没有升学机会,到现在压力过大的应试教育,是一个必经过程,而接下来30年的任务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回到最平衡的位置。”
我问他,是否有把自己的品牌做成全球500强之一的愿景,他回答:“我们不可能脱离整个民族的素质来讲品牌。所以,那些所谓‘5年国内500强,10年世界500强’的计划,在我看来有些急功近利,脱离国情。”
蒋先生的平和,来自他祖父作为第一批留洋学子积淀起来的渊博家世,来自他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批下海者的丰厚阅历,来自他从带外加工到自创品牌的过程中,對于行业和企业,對于竞争与成长的思考……因此,我非常好奇,作为一个怀有如此气度,并且养育了三个孩子的父亲,他最想与Parents的读者分享什么……
玩,是儿童的权利(尊重孩子,是选择学校的第一要求)
蒋先生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11岁的儿子曾经在深圳读过两年半小学,后来转到香港的学校。回忆起深圳的小学,他最大的感慨是作业太多。在他看来,大量的功课和补习课把孩子本该玩耍的时间全部占用。为了保证每天的玩耍,蒋先生曾经在课业负担最重的阶段,建议太太替儿子“承担”一部分作业……
促使他们做出抉择的,是蒋先生在海南出差时见到的一张电梯海报。我入驻的酒店刚好在召开联合国儿童基金大会,会议海报简单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上面写着:“玩,是儿童的权利。”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孩子守护权利,蒋先生决定带着孩子们去香港生活,他要为孩子选择一间放学后可以尽情玩耍的学校。
我问蒋先生,不担心功课不多会影响学业乃至最终影响就业吗?蒋先生说,對于人生的早年阶段,学会生活比学会写作业更加重要,生活的压力也远比学习的压力更大。到了香港学校之后,儿子忙于参加香港童军,忙于参加公益活动,同时可以拿出很多时间看看书、做模型……做所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远离单纯的功课压力。
爱与责任,是选择学校的首要标准
选择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孩子选择生活和未来。蒋先生说,刚到香港时,朋友给他推荐了几家贵族学校。考察一番后,他们感觉那些学校路途远、攀比风气浓,于是他们决定在车程15分钟的方圆内,寻找一家平民学校。
“我们找到一个教会学校,带儿子去面试时,老师只跟孩子讲了一句话:‘你是插班生,所以会感觉到一些不自在。如果你尿急,一定要去小便啊!’”恰恰是这样平常的一句话,让蒋先生和太太马上决定非此莫属。因为可以听出,老师真的爱孩子!
是否有爱,是否尽责,是蒋先生在选择学校时最看重的因素。谈到孩子上大学的事情,他说,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小女儿和儿子能够上美国的密歇根大学。为什么?一是因为这是祖父当年就读的大学,这份经历影响到整个家族的今天。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蒋先生与密歇根大学联系,希望获取祖父当年的博士论文时,学校竟通过E-mail把论文的电子版发了过来——那篇祖父在七八十年前写的文章!
成绩远没有规矩重要
蒋先生说,在他看来,孩子的功课在80分以上,90分以下就好了。因为對于對小孩来讲,成绩不是主要的,规矩和自律才是根本。比如,在饭桌上是否能等到长辈先动筷子之后才吃,哪怕是自己最喜欢的菜。比如,一旦开始学钢琴后能否坚持,从而對自己的选择和付出有个交代。在蒋先生看来,规矩和自律是决定未来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德国人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们有规矩,他们严谨。每件工具用完时随手擦一擦放在边上,而不会像我们的工人那样乱放。”蒋先生说,他德国朋友的儿子去新西兰的工厂实习,实习期结束时,老板却苦苦挽留,只因为他每次在工作结束时,都会把工具规规矩矩地放在一起。“在一个企业里,如果安全和规范成为每个员工的习惯——在每道工序都能顺手做好安全检验的工作,而不是最后靠质检员通过检查来完成,那么这个企业一定是无敌的!”
快问快答
工作超忙,陪伴时间不足,如何维护亲情?
我有一个固定动作,每次回家我都要蹲下来跟孩子们拥抱,我觉得心贴心的感觉特别好。现在儿子都快跟我一样高了,拥抱的姿势已经变了,但是拥抱的习惯始终不变。
對儿女未来职业的规划是什么?
【关键词】消费动机网络游戏大学生
网络游戏作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产物,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和运作模式占据娱乐领域的主流位置,大学生的网络游戏消费动机由各种推动大学生有目的进行网络游戏消费的需要、感觉和愿望组成的,以下主要就大学生网络游戏消费动机进行分析研究。
从本质上讲,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是游戏者能动地创造、驾驱活动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体验的活动,具有自发性、自主性、虚幻性、体验性与非功利性等特点。人对游戏有天然的兴趣,在游戏中更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新事物,因此它常被作为教授新知识、获得新认知的有效方式。当游戏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后,由于这种游戏承载工具的特定性和所有性,玩家只有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使用以体验游戏的愉悦性,因此游戏第一次以一种商品的身份出现。
1网络游戏的特点
作为网络和游戏的结合体,网络游戏除具备网络和游戏分别具有的自发性、自主性、虚幻性、体验性、非功利性、无排它性特点外,还因协同作用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魅力点,主要指互动性、娱乐性、社会性和教育性。
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玩家不仅是在同游戏本身进行互动,更多的是在同其他玩家进行沟通交流。能与其他玩家交谈、组队、共同完成任务,这是网络游戏相比单机游戏的最大优势。网络社区建设又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玩家之间互动交流的深度。互动性被认为是电脑游戏愉悦体验的最重要方面之一。
从技术的角度看,网络游戏可以凭借信息双向交流、速度快、不受空间限制等优势,让真人参与游戏,提高游戏的互动性、仿真性和竞技性,使玩家在虚拟世界里可以发挥现实世界无法展现的潜能,从而享受到独一无二的娱乐体验。
玩家真实心理背景也是游戏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决定着游戏的发展和变异,玩家在游戏中体验着与现实生活中完全相似的、真实的情绪体验,玩家与玩家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是现实生活反射于网络的影子。可以说,现实社会是网络社会的基础。网络游戏具有显在的社会性。
游戏具有自为性和非功利性特点,网络游戏只是人类在信息化社会一种电子化游戏方式,因此并没有消弱其教育功能,主要表现是作为一种知识载体、认知工具、学习方式和创造方式。由于游戏强大的互动性,每个人的自我创造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其他人,也被其他人影响。游戏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使游戏成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个按部就班地执行列序、知识复制的过程。
2网络游戏的消费动机
2.1大学生网络游戏的物质消费动机
娱乐动机是物质自我层面最显性的网络游戏消费动机。娱乐动机类游戏消费者偏好视听感官的刺激和享受绚丽的游戏场景、特别的人物造型和震撼的视觉冲击。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80年代末,这代人生长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高速增长,中西方文化大碰撞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很少有发自内心的忧患感。80末出生的大学生成长于当今的消费文化环境下,在物质追求上更注重感性化。由于长期泡在多元化的物质环境中,他们对新、奇、异的事物更为敏感。
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华丽的外表会打动他们,强调的是“感官型消费”。而网络游戏超现实的画面视觉冲击,配合场景和情境的音乐,使得游戏消费者体验到一种从“物”到“感觉”的消费。
2.2大学生网络消费的逃避现实动机
逃避动机是由于消费者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难以理解现实也无法接受现实,内心感受到很大的冲突,消费者倾向于把心中的负面情绪和所有坏的东西投射到外部世界,沉浸在自我想象的世界中。青年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矛盾在整个青年期表现得十分突出,使他们感到仿徨、迷惘、痛苦和烦恼。这一点在青年的就业与生活压力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长辈溺爱中长大的当代大学生个性娇惯,没有承担过真正的责任,没有真正面对过现实,容易逃避困难。网络游戏模拟了现实生活,让大学生在游戏中寻找到一种超现实的空间,暂时忘记现实带来的烦恼。
2.3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情感补偿动机
情感补偿动机主要指消费者在游戏中体验到在社会人际交往中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伤害的情感。这里的情感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各种情感,如友情、亲情、爱情等,属于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归属需要。80后一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中只有自己。他们缺少兄弟姐妹,从小与同龄人的交流少,是心灵孤独的一代。父母的呵护和宽容并没有消除与子女的代沟,反而助长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倾向。当代大学生情感纯真丰富,但也非常敏感脆弱。
由于缺乏理解他人的意识,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他们感到困惑。网络游戏虚拟出理想的社会,人际关系简单明了,正义与邪恶分明。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游戏的过程中,把自己内心渴望的与人交往情感投入到游戏当中,从而获得先是无法获得的情感慰籍。
2.4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成就动机
节日习俗,是长期相沿积久成俗的社会风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物质和文化成果的总和,它既是人类自身活动在一定社会层面上的文化反映,也反映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重大的风俗习惯和传播活动。同时,从文化形态的构成方面来说,节日习俗的种种广告行为和传播方式也有着宗教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正是由于民俗的基础性地位和巨大的包容性内涵,这也使得它在基础文化形态领域中的地位被大大地提升了。因此,从传播学角度研究民间习俗,得出其中潜在的社会心理和文脉关系无疑是相当重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近年来,随着传播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以此为基础手段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也被拓展开来,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虽然传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传播活动却是由来已久的,并且始终伴随着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在长期的传播活动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倾向和习惯—传播习俗形成了。”从传播学的意义上来说,传播习俗也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习惯性、风尚性特征的传播现象。也可以说,在整个社会传播活动中,传播习俗是具有着基因性意义的。
节日习俗及其传播活动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将采用学科式、定性的研究方法来对节日习俗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解读和阐释,从而也对蕴含其中的文化概念和民族心理进行重新评价与定位。事实上,节日习俗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伴随着节日广告的形式出现的,因为节日习俗乃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其具体形式的确立和内容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具体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其整个的操作过程和民俗内容都是在节日广告的运作范畴中实现的。
节日广告其实就是指在各种节日期间(包括传统节日和其他由官方确定的庆典日、纪念日等)针对某一节日特有的习俗而的有针对性的各类广告。在这个过程中,广告主利用消费者在节日特殊氛围中的消费心理大做广告,就会有众多的受众被打动,其所取得的传播效果当然也是惊人的。并且,众多的节日广告业主还根据这一商机的特点专门设计广告诉求的具体内容。
我们将通过诸多节日期间特殊的广告现象来对这一传播习俗进行分析,同时运用传播学理论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进行类型化解析,以期获得更为明显的结论。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若干的民间民俗文化元素便被积淀在了节日的传统风俗中,同时也使得这些节日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不夸张地说,这些众多的传统节日也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并不时召唤起人们的民族文化身份和地域文化心理。因为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角度来说,文化心理是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最隐秘的情感,甚至连深处于其中的本人都是无法察觉的。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早就指出“这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的部·分,是任何个体都无法意识到的。并且它不是通过生物性的遗传而继承下来的,而是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在一个巨大的文化模式中对被指定的文化符号不断接受、置换和变形而形成的。并且,一个民族和生活在相同地域中的人们是有着相同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这也正是节日习俗中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的图腾崇拜到铁犁牛耕时代的祖先祭祀活动,以及“恶月”“恶日”的禁忌和众多的神鬼崇信等,这些富含中华文明的古老民间民俗文化活动都是形成传统节日的源头。
从远古时期起,先民的各个氏族就会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灵来崇拜,如对蛇、牛、鱼、树木等的崇拜。其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是对龙的崇拜,这也最终演变成了全民族共同信仰的图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事实上,龙图腾不仅仅在许多社会文化领域中起着重要的精神引导作用,它还是一系列传统民俗民间节日形成的来源。例如民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竞渡”活动,以及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日也是与此有重要关系的。
从传统上说,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最基本特征就在于重视伦理观念和礼教作用。人们每年在年节、清明、中秋、腊八等节日举行的祭祖活动即是重伦理的具体体现,同时,这些祭拜活动传沿下来,就演变成了节日期间要对长者和亲友进行拜访和馈赠礼品的活动,这无疑对当今的节日风俗也有着巨大的现实影响。
从一种文化心理上来判断,中国人很早就对现实中的数字表现出了自己的禁忌和喜好,这表现为人们对于双数的喜爱对于单数的嫌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是讲究双日双月、成双成对的,人们普遍认为双数吉利会带来好的运气并且厌恶惧怕单数的日月,将单月单日认为是“恶月”“恶日”。人们在一些“恶月”“恶日”就要有所禁忌,并且要举行一些仪式来达到冲淡和抵御的作用。如:元旦日要燃放爆竹驱鬼,五月五日要用具有特殊香味的篙草除虫驱邪,九月初九则要登高望远,以避灾病等。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结论,出于“心理补偿”的缘由,人浦门对于一些人力不能克服和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因此要通过一些仪式或活动来达到驱除鬼怪的目的,从而也在主观上起到了抵御的心理补偿作用。远古时期的这些仪式和活动虽然有着迷信的成分,但其中一部分却在民间节日的流传中逐渐演变成为后来的节日习俗,如人们在辞旧迎新的年节挂桃符(今天已经演变成贴春联)、张贴门神以防恶鬼纠缠等。
新的时代,随着一部分传统节日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人们关注的重点也不再是其核心的内容,而是一些比附于这些形式之中的民俗文化,以及以此作载体所折射出来的民间文化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当多的传统民俗节日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后流传下来,但已经蜕去了其原有的不科学的成分,而具有了更多的新时代风貌。并且在新型的社会历史时期中,传统节日也成为了人们寄托美好愿望,孝敬长辈,走访亲友,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欢聚团圆的重要习俗。而过去的许多民俗节日内容也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移和改变,特别是其中一些标志性的元素,如过去传统节日里用以驱鬼辟邪的活动和物品则转变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春联、门神、爆竹等物品,而且这些物品更多地已经演变成人们营造欢乐祥和气氛的工具,成为节日文化的特殊符号。
另外,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庆典日、纪念日也被规定为法定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这些节日虽然没有传统节日那样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它们所具有的重要性质和特别意义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日,并逐渐具备了其特有的节日文化和习俗。
广告是一个被广泛应用于传播领域中的产物,而它在现实形态的描述上也充满着文化的意味。事实上,在每一则广告的背后均指出了这样的事实,就是其背后悄然隐藏着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文化形态。自古至今节日习俗的运行轨迹也是这样的,就是在以广告传播为其具体征象的前提下,实际上是大量具有民间传统的文化元素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也以现实的内容反映着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不同内容和重大事件,以及人们对这些事件进行认识的各种心态。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这样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团圆欢庆,休闲放松并借以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契机。每逢这些节日,人们必然要互相致电送去祝福,拜访长辈和亲友,当然更少不了相互馈赠礼物。而节日期间互赠礼品的行为,往往使那些适合作为礼物的商品的销售量大增,这种情况不论在国内国外都是普遍存在的。美国学者迈克尔·舒德森( Michael Schudson)在调查中就了解到:圣诞节期间送礼拉动年零售量的百分之二以上。
正是在这样的契机和条件下,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的转型,今天各种节日习俗的广告传播活动也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它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从原先纯粹的民间节日风俗转变成为今天大规模的广告策划和广告营销活动,其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直至今日,众多的广告业主也已发现了节日销售这一商机,在节日到来之前就制定详细的广告宣传战略,展开强大的广告攻势,以期利用欢愉的节日气氛取得优势的商品营销。同时广告主也发现“商品被作为礼品馈赠时,其质量并不很重要,倒是部分由广告塑造起来的有关该产品地位的文化意蕴更为重要”。因此广告业主在利用民俗节日商品广告时,大都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形象、色彩、意象等符号元素,在营造出节日里欢乐祥和的气氛的同时也营造出产品中包含的文化韵味。这从而使得自己的营销策略在众多的广告市场中脱颖而出,能够搭上文化的“便车”实现商品的销售,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 通过对近几年我国的节日习俗中出现的大量广告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初步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一是众多的广告形式采取了对我国传统节日符号的重新加工和利用。如人们大都习惯于过年要贴春联、剪纸窗花、贴门神、燃放爆竹、扭秧歌;元宵节就得闹花灯、耍龙灯、吃元宵;端午节还要悬挂艾草、戴香囊、吃粽子;中秋如果不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就不像节,如此等等。这种节日文化一经形成,它的约定俗成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一方面它演变成为一种集体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人们有着现实的制约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节日习俗也与其他文化样式一样,对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使人们对节日的认识观念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形态,这也从客观上形成了人们对节日广告的特定接受心理。
在充分利用节日习俗进行广告传播的众多案例中,可口可乐公司的行为是其中的典型一例。可口可乐公司抓住了我国人民重视节日习俗的心理,积极融合中国本土文化,将可口可乐的春节广告与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结合起来,在2001年春节期间推出“春联篇”电视广告,2002年推出“剪纸篇”宣传广告,都起到了不错的广告效应。2004年是我国的农历鸡年,该公司就应时性地推出了“金鸡舞新春”的广告,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无独有偶,中国移动公司也在2004年春节期间推出了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日厂告,运用独创剪纸形式的门神形象,营造出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也达到了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在非传统节日的节日广告中,上述的节日民俗符号也被大量运用,以此来渲染出节日的热烈氛围。如在“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期间,一些商场就会在店内的招贴画上大量使用中国结、对联、财神、福字等具有明确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符号,契合喜庆而有文化韵味的节日气氛,从而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特点,也达到了广告促销的宣传目的。
二是在利用传统节日符号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我国传统上喜好的色彩元素,如红色、黄色(金色)、绿色等等。这些色彩元素与形象符号的完美结合,使得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文化韵味也从中更好地体现出来。以红色为例,中华民族对红色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对日神的崇拜,先秦周代都有崇尚赤的习俗。按照大致的划分,后来凡是遵从周礼崇赤的人们也都被称为“华人”,这些“华人”也大体上发展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主体,“中国红”的文化情结也由此流传下来。直到今天,无论在电子媒体还是纸质媒体的节日广告中我们仍然可以见到这种色彩元素。从春节的红春联到剪纸窗花,从大红灯笼到爆竹,从红色的“中国结”到压岁钱的红包,从舞龙灯的红绣球到扭秧歌的红绸子,无不洋溢着富有中国民俗传统的节日气氛。而这些民俗广告中对于红色的使用则更是对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巧妙延伸和利用,并且使得广告本身也具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然,某些非传统节日的节日广告也并不一定采用上述传统形象符号,但对传统色彩元素的喜欢仍然可以从人们的具体运用中体现出来,如红色宣传版、红标语、红黄相间的图文表现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传统色彩元素仍然是节日广告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节日习俗,是长期相沿积久成俗的社会风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物质和文化成果的总和,它既是人类自身活动在一定社会层面上的文化反映,也反映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重大的风俗习惯和传播活动。同时,从文化形态的构成方面来说,节日习俗的种种广告行为和传播方式也有着宗教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正是由于民俗的基础性地位和巨大的包容性内涵,这也使得它在基础文化形态领域中的地位被大大地提升了。因此,从传播学角度研究民间习俗,得出其中潜在的社会心理和文脉关系无疑是相当重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近年来,随着传播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以此为基础手段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也被拓展开来,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虽然传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传播活动却是由来已久的,并且始终伴随着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在长期的传播活动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倾向和习惯—传播习俗形成了。”从传播学的意义上来说,传播习俗也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习惯性、风尚性特征的传播现象。也可以说,在整个社会传播活动中,传播习俗是具有着基因性意义的。
节日习俗及其传播活动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将采用学科式、定性的研究方法来对节日习俗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解读和阐释,从而也对蕴含其中的文化概念和民族心理进行重新评价与定位。事实上,节日习俗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伴随着节日广告的形式出现的,因为节日习俗乃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其具体形式的确立和内容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具体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其整个的操作过程和民俗内容都是在节日广告的运作范畴中实现的。
节日广告其实就是指在各种节日期间(包括传统节日和其他由官方确定的庆典日、纪念日等)针对某一节日特有的习俗而的有针对性的各类广告。在这个过程中,广告主利用消费者在节日特殊氛围中的消费心理大做广告,就会有众多的受众被打动,其所取得的传播效果当然也是惊人的。并且,众多的节日广告业主还根据这一商机的特点专门设计广告诉求的具体内容。
我们将通过诸多节日期间特殊的广告现象来对这一传播习俗进行分析,同时运用传播学理论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进行类型化解析,以期获得更为明显的结论。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若干的民间民俗文化元素便被积淀在了节日的传统风俗中,同时也使得这些节日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不夸张地说,这些众多的传统节日也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并不时召唤起人们的民族文化身份和地域文化心理。因为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角度来说,文化心理是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最隐秘的情感,甚至连深处于其中的本人都是无法察觉的。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早就指出“这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的部·分,是任何个体都无法意识到的。并且它不是通过生物性的遗传而继承下来的,而是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在一个巨大的文化模式中对被指定的文化符号不断接受、置换和变形而形成的。并且,一个民族和生活在相同地域中的人们是有着相同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这也正是节日习俗中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的图腾崇拜到铁犁牛耕时代的祖先祭祀活动,以及“恶月”“恶日”的禁忌和众多的神鬼崇信等,这些富含中华文明的古老民间民俗文化活动都是形成传统节日的源头。
从远古时期起,先民的各个氏族就会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灵来崇拜,如对蛇、牛、鱼、树木等的崇拜。其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是对龙的崇拜,这也最终演变成了全民族共同信仰的图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事实上,龙图腾不仅仅在许多社会文化领域中起着重要的精神引导作用,它还是一系列传统民俗民间节日形成的来源。例如民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竞渡”活动,以及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日也是与此有重要关系的。
从传统上说,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最基本特征就在于重视伦理观念和礼教作用。人们每年在年节、清明、中秋、腊八等节日举行的祭祖活动即是重伦理的具体体现,同时,这些祭拜活动传沿下来,就演变成了节日期间要对长者和亲友进行拜访和馈赠礼品的活动,这无疑对当今的节日风俗也有着巨大的现实影响。
从一种文化心理上来判断,中国人很早就对现实中的数字表现出了自己的禁忌和喜好,这表现为人们对于双数的喜爱对于单数的嫌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是讲究双日双月、成双成对的,人们普遍认为双数吉利会带来好的运气并且厌恶惧怕单数的日月,将单月单日认为是“恶月”“恶日”。人们在一些“恶月”“恶日”就要有所禁忌,并且要举行一些仪式来达到冲淡和抵御的作用。如:元旦日要燃放爆竹驱鬼,五月五日要用具有特殊香味的篙草除虫驱邪,九月初九则要登高望远,以避灾病等。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结论,出于“心理补偿”的缘由,人浦门对于一些人力不能克服和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因此要通过一些仪式或活动来达到驱除鬼怪的目的,从而也在主观上起到了抵御的心理补偿作用。远古时期的这些仪式和活动虽然有着迷信的成分,但其中一部分却在民间节日的流传中逐渐演变成为后来的节日习俗,如人们在辞旧迎新的年节挂桃符(今天已经演变成贴春联)、张贴门神以防恶鬼纠缠等。
新的时代,随着一部分传统节日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人们关注的重点也不再是其核心的内容,而是一些比附于这些形式之中的民俗文化,以及以此作载体所折射出来的民间文化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当多的传统民俗节日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后流传下来,但已经蜕去了其原有的不科学的成分,而具有了更多的新时代风貌。并且在新型的社会历史时期中,传统节日也成为了人们寄托美好愿望,孝敬长辈,走访亲友,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欢聚团圆的重要习俗。而过去的许多民俗节日内容也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移和改变,特别是其中一些标志性的元素,如过去传统节日里用以驱鬼辟邪的活动和物品则转变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春联、门神、爆竹等物品,而且这些物品更多地已经演变成人们营造欢乐祥和气氛的工具,成为节日文化的特殊符号。
另外,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庆典日、纪念日也被规定为法定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这些节日虽然没有传统节日那样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它们所具有的重要性质和特别意义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日,并逐渐具备了其特有的节日文化和习俗。
广告是一个被广泛应用于传播领域中的产物,而它在现实形态的描述上也充满着文化的意味。事实上,在每一则广告的背后均指出了这样的事实,就是其背后悄然隐藏着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文化形态。自古至今节日习俗的运行轨迹也是这样的,就是在以广告传播为其具体征象的前提下,实际上是大量具有民间传统的文化元素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也以现实的内容反映着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不同内容和重大事件,以及人们对这些事件进行认识的各种心态。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这样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团圆欢庆,休闲放松并借以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契机。每逢这些节日,人们必然要互相致电送去祝福,拜访长辈和亲友,当然更少不了相互馈赠礼物。而节日期间互赠礼品的行为,往往使那些适合作为礼物的商品的销售量大增,这种情况不论在国内国外都是普遍存在的。美国学者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Schudson)在调查中就了解到:圣诞节期间送礼拉动年零售量的百分之二以上。
正是在这样的契机和条件下,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的转型,今天各种节日习俗的广告传播活动也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它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从原先纯粹的民间节日风俗转变成为今天大规模的广告策划和广告营销活动,其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直至今日,众多的广告业主也已发现了节日销售这一商机,在节日到来之前就制定详细的广告宣传战略,展开强大的广告攻势,以期利用欢愉的节日气氛取得优势的商品营销。同时广告主也发现“商品被作为礼品馈赠时,其质量并不很重要,倒是部分由广告塑造起来的有关该产品地位的文化意蕴更为重要”。因此广告业主在利用民俗节日商品广告时,大都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形象、色彩、意象等符号元素,在营造出节日里欢乐祥和的气氛的同时也营造出产品中包含的文化韵味。这从而使得自己的营销策略在众多的广告市场中脱颖而出,能够搭上文化的“便车”实现商品的销售,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
通过对近几年我国的节日习俗中出现的大量广告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初步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一是众多的广告形式采取了对我国传统节日符号的重新加工和利用。如人们大都习惯于过年要贴春联、剪纸窗花、贴门神、燃放爆竹、扭秧歌;元宵节就得闹花灯、耍龙灯、吃元宵;端午节还要悬挂艾草、戴香囊、吃粽子;中秋如果不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就不像节,如此等等。这种节日文化一经形成,它的约定俗成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一方面它演变成为一种集体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人们有着现实的制约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节日习俗也与其他文化样式一样,对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使人们对节日的认识观念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形态,这也从客观上形成了人们对节日广告的特定接受心理。
在充分利用节日习俗进行广告传播的众多案例中,可口可乐公司的行为是其中的典型一例。可口可乐公司抓住了我国人民重视节日习俗的心理,积极融合中国本土文化,将可口可乐的春节广告与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结合起来,在2001年春节期间推出“春联篇”电视广告,2002年推出“剪纸篇”宣传广告,都起到了不错的广告效应。2004年是我国的农历鸡年,该公司就应时性地推出了“金鸡舞新春”的广告,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无独有偶,中国移动公司也在2004年春节期间推出了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日厂告,运用独创剪纸形式的门神形象,营造出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也达到了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在非传统节日的节日广告中,上述的节日民俗符号也被大量运用,以此来渲染出节日的热烈氛围。如在“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期间,一些商场就会在店内的招贴画上大量使用中国结、对联、财神、福字等具有明确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符号,契合喜庆而有文化韵味的节日气氛,从而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特点,也达到了广告促销的宣传目的。
二是在利用传统节日符号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我国传统上喜好的色彩元素,如红色、黄色(金色)、绿色等等。这些色彩元素与形象符号的完美结合,使得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文化韵味也从中更好地体现出来。以红色为例,中华民族对红色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对日神的崇拜,先秦周代都有崇尚赤的习俗。按照大致的划分,后来凡是遵从周礼崇赤的人们也都被称为“华人”,这些“华人”也大体上发展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主体,“中国红”的文化情结也由此流传下来。直到今天,无论在电子媒体还是纸质媒体的节日广告中我们仍然可以见到这种色彩元素。从春节的红春联到剪纸窗花,从大红灯笼到爆竹,从红色的“中国结”到压岁钱的红包,从舞龙灯的红绣球到扭秧歌的红绸子,无不洋溢着富有中国民俗传统的节日气氛。而这些民俗广告中对于红色的使用则更是对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巧妙延伸和利用,并且使得广告本身也具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然,某些非传统节日的节日广告也并不一定采用上述传统形象符号,但对传统色彩元素的喜欢仍然可以从人们的具体运用中体现出来,如红色宣传版、红标语、红黄相间的图文表现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传统色彩元素仍然是节日广告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其诚信程度近年来备受质疑。惠济贫困学子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步履艰难让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鲜见一斑。2007年8月,扬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达到17%,违约金额高达112万,工行总部停止与扬州市6所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协议。大学生诚信缺失对高校和社会提出一个严峻地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指其经济失信行为,还包括在生活、学习中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过错的行为。高校一直在教育学生要做到“明礼诚信”,但触目所及的诚信缺失现象比比皆是,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1、考试作弊。考试替考、夹带、偷看等作弊在高校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且,作弊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作弊人数不断增加,形成特殊的小群体;二是出现了以赚钱为目的的“职业”,有组织、有分工、全程服务;三是作弊者的心态变得比较坦然,“麻木不仁”,孕育出畸形的作弊亚文化;四是作弊手段推陈出新,作弊工具现代化,运用手机、隐形耳麦等先进通讯工具传递答案等。
2、学术抄袭。有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而是找别人的论文采取“浆糊加剪刀”、“鼠标加键盘”的方法,拼凑出来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就直接把别人的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当作作业,出现很多雷同的论文,毫无创新性。论文写作本来是训练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巩固所学课程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此种“创作”法使其意义尽失。
(二)经济活动方面诚信缺失
1、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以来,为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解决了在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来源,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将其“遗忘”得干干净净。2007年8月8日,福建省教育厅首次在网站上公布了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涉及福建省16所高校共121人。大学生的贷款积极,还款拖沓,将一个非常好的惠济万千学子的工程推到尴尬的境地,甚至影响了学弟学妹的助学贷款。
2、恶意欠费。部分大学生向父母要了学费不交,用来买电脑、谈恋爱、旅游、炒股、甚至赌博,能拖就拖,能欠就欠,使学校苦不堪言。手机等欠费后长期不交,更有甚者在手机卡尚存几元钱时拨打一个长时间的长途电话,然后扔掉旧卡更换新卡,恶意逃欠;信用卡透支后,不到催缴从不还账。
(三)求职就业的诚信缺失
1、求职简历的“注水”。一般来说,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不少大学生为了竞争好的工作岗位,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在一些招聘会上甚至出现同一所学校同一届有数位学生会主席的荒诞事情。
2、轻诺寡信,随意毁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通过签订协议,以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相互选择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饥不择食”地与招聘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当发现条件较好的招聘单位时,就撕毁已有协议,另择高枝。使招聘单位的用人计划落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四)与人交往诚信缺失
1、人际关系虚假。主要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人不真诚,势利眼。处处吹牛,夸大个人的能力;时时承诺,而从不兑现。个人交往中借钱不还,借物不归。
2、恋爱态度不严肃。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感情的把握缺乏正确的态度,缺少责任,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多角恋爱。恋爱不成,轻生、伤害对方。
3、网络欺骗。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工具之一的网络日益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大量资讯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交往时人们行为的符号化,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撒谎、诈骗、赌博等行为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发生的。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特性,在网上信口开河虚假信息,发送电脑病毒,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带来了许多危害。从个人角度来说,没有养成诚信品质,不利于大学生成才;从他人角度来讲,损害其他学生的正当权益;从学校角度来看,大学生诚信缺失有损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形象和信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透析
(一)传统诚信观念作用范围与当代社会特点脱节
在我国,传统农耕生活千百年的延续,导致社会生活圈相对集中,活动范围较为固定。大多局限于亲朋、族人、乡人等有血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之间。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观念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使得人们为了友好相处和长期生存与发展,不敢贸然违背诚信道德原则。在熟人和亲属之间做人做事能够做到合情合理,诚实守信,不欺诈。但现在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人流、物流快速交汇和流通,我们所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传统的诚信观面对转型中的社会显得苍白无力。(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
政治领域。少部分领导干部凭借权力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堕落、搞行业不正之风等等,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政治领域的不正之风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其产生诚信缺失。
社会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走私逃汇、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文化领域。宣传工作中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教育乱收费、招生黑幕、注水文凭等,学术论文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必然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三)社会运行经济利益至上
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对社会反映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道德现状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也难以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负面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导致与社会主流道德的背离现象。
(四)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但当前的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表现为:
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诚信教育的内涵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这必然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切实有效。
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当前多数的诚信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多是通过灌输法;除去讨论法和实践法,没有发掘出更好的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诚信教育路径狭窄、诚信教育队伍乏力也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五)大学生缺少自身诚信修养和实践
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问题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失信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所出入。虽然主观上觉得诚信很重要,待人处事应该以诚信为本,但在实际行为上却没有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认为别人都这样,我也这样无所谓了。因而导致有的大学生随波逐流,经常做些不诚信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所在,亦是人类固有的趋利本性在失控时的外在表现。
(六)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力、轻品德”的现象,家长对孩子的功课抓得很紧,却很少顾及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
此外,对中国家庭来说,宠爱是在教育子女上的一个通病。有的长辈怕后代吃亏,平时言传身教的,是如何损人利己、如何占便宜、如何去弄虚作假、如何沽名钓誉……。因此导致其子女个性特别强,自私自利。这不能不说是失信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结语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有其相应的根源,对这些原因的深度透析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有效防范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方法和对策。诚信在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坚守诚信是每个人的最基本道德要求,更是大学生的言行准则。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扬城6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被叫停[EB/OL]./news/2007-08/07/content_887204.htm,2007-08-07.
2、晁霞.诚信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12).
根据调研能够看出,传统的文化民俗在民间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实用价值,一方面对古老文化的认同是一个区域内人们集体意识的表现,一个地方兴盛一种习俗或礼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识别其文化身份的特定要求,人们能够在一种特殊的文化理解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属感,能够长久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甚至已经演变为一种习惯,就像过年包饺子、端午吃粽子一样,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演绎的是一段“西化”的进程,近一百年中人们不断地在抛弃各种本色的东西,从思想上和行为中摆脱了许多受到传统观念定义的价值,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而如今,在这一个世纪中人们逐渐发现,西方世界的“荒原”未必是一种更适应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所以,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开始回归,并在“非遗”的牵动下,地域文化特色被广泛地开掘出来,因此我们说,诸多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重新被命名为真正的民族精神。
深入到各式各样的面塑制作现场和参与到分享这种文化的人群中来时文学艺术论文,由衷地被这种文化气氛所感染,然而在关注这种地域文化财富的同时,许多进一步的思考和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首先是作为传统文化工艺在时下生活中的现状问题,这点作为展开讨论与研究的前提,笔者在《晋南面塑文化的现状研究》一文中概述了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面塑作品,临汾与运城两市多数县市仍然接受在和应用面塑这种古老的礼俗方式。本文重点思考的是作为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认同及评价问题;与多数民间文化艺术共同面临的保护与传承的课题;作为能够用来定义地域文化特色的面塑会走向什么样的发展。
一、面塑在我们的认识中
在调研的过程中,当笔者走进面塑作坊介绍起自己的来历和目的时,大多数情况下会被问起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究竟是要在他们这里做什么工作?我会说我是学生,出于对山西传统文化保护的想法,想对民间面塑做一些考察。那么“怎么考察?”我说就是对晋南两地兴盛面塑文化的地方进行记录,简单点说就是看什么地方有花馍,都有什么样的,我会去看看。好,第二个问题就是“花馍有什么好看的?”我说这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如今都是省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很多大赛都有优秀的面塑作品,大家现在慢慢认识到面塑具有的艺术价值了,而且喜欢用它作礼物相互馈赠。而当我拿出相机进行全程拍摄时,他们还会怀疑我是不是记者。我只好又进一步地“浓缩”我的目的,说我是要写论文的。在他们开始工作前,我会关注他们制作好的一些成品图片、之前做好的插花配件、钉在墙上的价位表、密密麻麻的订货本、以及来访的客人。直到动态过程开展时,他们会释放开对我的疑问,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系列的工作,制作过程很忙碌很辛苦,他们总是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和变化,将他们手中的艺术品做到呵护备至怎么写论文。我们的工作结束时,他们还会热情高涨地关心其他地方的面塑是什么样的,我会为此做简单的说明,或者用相机展示,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对其他地方的面塑样式进行各种颇具主观色彩的评价。
这就是大多数面塑作坊主们对这项工艺的认识,然而对于那些积极地活跃在民间艺术各种赛事的具有文化体验的民间艺人们则能够从容地面对我们的工作。比如说一来到解云仙女士的家里,解阿姨便热情地介绍她的各种工作和成绩,她参加过多项国际国内的活动,出过国,上过电视,平日里也经常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和政府颁发的荣誉,在她看来,“花馍”是一种艺术,她是我所采访过的唯一一家以“面塑”为自己的产品命名的作坊,她认为面塑不仅是一种可食用的馈赠佳品,而且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欣赏与依靠,而她所做的是一项事业,是一种受到社会及文化界认可和支持的传承工作。
由此呈示出在艺人一方的两种对待面塑的看法文学艺术论文,现在再来看看我们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当然指普遍认同面塑这种事项的群体,基本上仍可以归为两种:一种认为,家中自制的面塑是为了节日所准备的一点“意思”和“花样”,同时,在作坊里购买的面塑是一种买卖;另一种认为,面塑是可有可无的,即在需要一些庆典礼品做点缀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到面塑的替代物。先看第一种,快速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切都在简化,而面塑制作刚好需要繁复的工序和具有特殊手艺的少数人,因此,人们自觉地规避了这种“麻烦”,只在必要时制作些简易的品种以使得节日看起来有些节日味、为平日里总在重复的食品添上几件的“稀罕物”。观景除此之外更为便捷的就是购买,现在大多数的城市家庭对馒头、面条、饼等都采用购买的形式了,更不用说节日里用的花糕和礼馍,很多馍店在节日里都会推出袋装礼馍,像临汾市过年可以很方便购买到的10个一袋装的糕馍,乡宁热卖的30个一袋装的枣花馍,已经打出品牌的店家还会推出精致的礼品盒。所以值得我们考虑的就是,当面塑作为一种流水线式的产品,它还能不能被视为一种艺术和文化。不仅如此,在多数婚礼或生日庆典上的面塑大部分都是用简易、粗糙和明显程式化的作品以应付这种亲戚礼赠的习俗,这样的作品也实难让人们将其提高到“文化遗产”和“地域特色”的高度来认识。
第二种态度的起因更多的是由于在现在生活的氛围中,同时可选择的礼仪非常多,人们可以采用更多的更时尚的方式来表示对生活和亲朋好友的心愿,因此面塑可以不被作为主流方式。还因为受到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食品的讲究也只是丰富多彩的生活项目之一,人们更注重投资和享受其他的消费方式,使得面塑变得可有可无,变得可以被替代,到此依然没有发挥到它的礼俗价值和特色文化功能。我们说“没什么好的”、“买卖”、“应付”、“可取代”这些都不是能够用来为一种非遗作解释的态度,而如果我们大多数人对面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样的程度,那么它作为一种非遗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就会受到质疑。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讨,这种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民俗事项轮到我们这一代时该做些什么。
二、面塑在我们的传承中
每当我问起作坊主,他们的手艺都是从什么时候继承下来的,像这样做法和说法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时,他们都会说“多少年都是这么个样”,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年代开始传的了。另外年轻的艺人会说,作坊本是家里长辈们创建的,所以自己的手艺就是这样跟着学来的,不清楚更多的事情,这些就是朴实的百姓们对于面塑“传承”的认识。然而他们口中所说的“从来都是这个样”,也并不见得就是同一个模样和同一种制作方法,事实上他们每天都在做各式各样的调整与创新文学艺术论文,只是并没有放大地去认识这个结果罢了。作为“非遗”的一个民间美术类别,面塑有它独特的形式和技术层面上的特点,它要求传承人具有精湛的技巧和具备富有创造力的专业素质,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将它视为一种能够代表相当水平的文化与艺术品来保护,而保护的落脚点是传承,那么传承什么?怎么样传承?这就谈到了传承这种事项和传承人的问题。
俗话说熟能生巧,很多民间艺人都是在学习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突破点,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有幸了解到具备高水平的工艺技巧和审美鉴赏力的民间艺术家们,他们存在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其作品延续了本土信仰体系精髓,还赋予了面塑这种缘自传统习俗的事物能够用来阐释时代精神和文化新意的现代魅力。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一方面能够从这些民间工艺品中了解到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认识到我们特殊的民族情绪表达,另一方面还能够将它们融入到现在的世俗生活中来,成为能够为这一方水土带来精神认同的特产。优秀的面塑作品总在不断地更新和提高,这也就是让这些“活的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品位积极发生联系、让它们参与到我们的情感体验中,在如今不少大赛中见到的面塑戏剧人物作品、“奥运”作品、“海宝”作品都在以时代的姿采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怎么写论文。
事实上,传承面塑工艺、传承面塑文化与面塑传承人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在传承人上笔者认为,应当包括艺人传承和民间传承这两方面,两者虽然所肩负的传承功能是不一样的,但意义无疑同等重要。有突出贡献的艺人即我们通常认定的“传承人”,他们的传承体现出国家与地方对这种文化事项的认可和对他们在这种精湛的传统文化的生命延续及发展兴旺上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努力的认证。而民间传承,也就是在我们百姓日常生活中所保留的此种文化习惯和情感载体,这样的传承则是能够彰显我们民族的传统特色及让人们“过精神意义上的生活”的表现,因为工艺精美者毕竟在少数,而且让艺术参与到生活中来还需要依靠人们的普遍关怀和体验。
三、面塑在我们的未来中
在以面食文化誉满神州的三晋大地,面塑艺术有独特的历史渊源,从人类学角度上来说,面塑起源于祭祀牺牲的替代品,作为能够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工艺技术,能工巧匠们尤其是妇女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许有很多人还会认为面塑不过是在普通的馒头基础上添加些配件和花饰,并不能进驻在高雅的艺术殿堂之中,但是如果你能真正走进面塑制作的工作现场,如果你能悉心记录每一件作品的创造过程,如果你有机会见证未曾拥有任何设计知识作指导的艺人们能够将瞬间想象物化成活灵活现的成品,如果你可以站在大量的面塑作品面前领略到这种真正的民风民俗,就不会不感叹制作者们高妙精湛的审美趣味和赋予其中的独特情感和智慧,相反又会觉得自己的经验和学识是多么渺小,似曾掌握的全部理论和知识都会在此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我们一直在关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若干年后这种文化事项还会不会存在,事实上经过了我们的现状分析、理性认识和合理提议之后,能够展示出一幅自信的图景。罗丹有一句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关键看我们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本文中没有过多提及各种保护意义、保护立法、保护理论、传承手段、市场分析等等文学艺术论文,只是重点在探讨关于这种传统艺术、活的艺术、世俗艺术、文化艺术我们需要用什么眼光来看待,真正的精神财富也许并不高远,并不抽象,它可能就是瞬间给我们惊现、给我们提醒的那种集体文化意识,也就是说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和作为直接关乎面塑文化在未来的命运。
在具体的操作中,市场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尽管市场价值与文化定位在意义和结果上不可能等同,但市场依然是走向推广和发展的积极的门户。在我们这个内陆地区,我们这个典型的黄土地上,面食文化是可以被张扬的地域特色,尤其是作为华夏根祖文明发祥地的晋南地区,本土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形式应当广泛地被重视、被欣赏,面对外来的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事物,我们是否还在自惭形秽、还在为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好东西苦恼?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个良好的趋势,特色产品、馈赠礼品及纪念品都反映出回归传统的倾向,这让人看来古老同样可以融入现代,传统同样可以走向时尚。当然在具体的技术层面和产业运营层面需要投入不懈的努力,精益求精地追求它的工艺品质,我们不怕没有自己的好东西,就怕没有能力推出自己的好东西。在此意义上,我们对晋南面塑的未来充满信心,而不是让它的姿容只留存我们的记忆中、让它的涵义只维系在远古阐释中、让它的魄力只限定在与节日礼俗的关联中,面塑是活的,是能够摆在眼前的,是要求走向明天的。
On the Protection and Passing down of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ZHANG Xiao-chen
[Abstract] As akind of traditional fork arts which illuminate national sentiment,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should be re-recognized widely. This should not only be the successor’smission, but also people’s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consensus. In the trendof traditional culture’s restoration,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whichdefines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 will have a bright prospect.
关键词:岁时节日;春节;民众情感
一、岁时节日的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
从节期的选择来看,岁时节日是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的。历法发明以后,人们以天气的变化来作为检验历法的标准,不断地完善它。为了更能准确地反映节气的变化,以指导农业生产,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二十四等分。根据太阳在黄道的二十四个变化的位置,划分出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从节俗产生的原因是看,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无论是春节的鞭炮驱傩还是端午节的赛龙舟,都表现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日习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第一是自然崇拜。早期的人类,总是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离开来,并因为无法驾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都当做一种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尔雅・释天》:“‘祭星日布’这种原始观念,与大自然的崇拜是分不开的,与后来的中秋赏月,元宵节张灯结彩习俗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是灵魂崇拜。古人相信人死后有灵魂,肉体虽然不存在,灵魂却不消失。灵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可以变化任何形态,暗中对人保护。 家里的长辈死后,能成家中的保护神。七月十五在水边燃放河灯、焚香化纸、设馔施粥,目的是为了防止各种神鬼的侵害,求得保护。上巳日河边洗浴,端午插艾挂蒲、喝雄黄酒,戴香包等习俗都有消灾之意。这些习俗都显出了人们护生的态度。第三是各种节日习俗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古人认为吉凶祸福,必有前兆。日、月、星辰、云、雷等自然现象均被当做征兆对象。
二、岁时节日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岁时节日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节日的选择与生产活动是分不开的,也人们的生活规律有紧密的关系。春节是一个播种的季节,人们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闲适。人们祭天敬祖,游玩踏青,赏花灯,感受春天的来临。夏天是一个繁忙的季节,而且这个时候天气炎热,容易生病。所以在端午节时候,情纠葛的传说,民间也有外出看牛郎和织女外出的活动。主要以驱邪避温为主。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人们怀着收获的季节,中秋赏月。冬天可以说是一个享受劳动果实的季节,人们酿酒烧肉,整理年货。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节日和农业生产是分不开的。
2.具有浓厚的人情观念和人情味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感情的民族,在现实生活随处可以感受到民众的热情。过春节,人们在家吃团圆饭,家家户户走亲戚。中秋节,一家人在一起赏月,不仅增添节日的氛围,而且也巩固了家族的亲情。我们海南黎族的“三月三”,每逢节日男女在一起载歌载舞。从这些节日中,可以看出岁时节日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一般在春节期间和中秋节前后。“在节日里,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三五成象征意义的文化事项,这就形成了传统节日文化自己的发展演变规律和特征”。
三、岁时节日与民众情感表达的发展现状
(一)春节习俗的内在本质已经慢慢消失
春节主要是祭祀敬祖、守岁为主。然而,我们却把春节视为一个娱乐的节日。比如在春节期间,很多小孩都喜欢玩鞭炮,大人们则是打牌喝酒。在大城市中,这种情况比较严重。“人们更多地把春节作为假期和消费的代名词,以至于忽略了对岁时节日习俗的继承,如祭祖、春节礼仪等习俗” 。随着人们生活遂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们过春节还是以吃喝玩乐为主。
(二)春节向现代化发展
我国的传统习俗主要起源于农业社会,主要用于各种祭祀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转型的速度特别快,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一些岁时文化习俗也随之发生改变。比如,很多年轻人过春节,由于春节期间工作忙,于是把父母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春节的淳朴性正在发生改变,而且这种变化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潮。
四、怎右导民众地传承以及正确表达岁时节日情感
(一)官方要重视传播和传承
节日的传承一个人是做不到的,必须要政府参与到其中。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好坏,主要的引导作用还是在政府上。假如政府处理的不好,会引起民众的不重视,而且一些传统文化很难融入到民众生活中。“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层面,如能积极去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认同和支持传统节日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传统节日的传播与继承便可起到官有效的作用” 。
(二)重视岁时节日的研究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不知道传统节日的由来,其中的文化内涵。这给民众对节日文化产生了陌生感,对节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不仅能够使民众了解节日的由来和发展,而且更增加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研究节日的历史。其次,要提取节日的文化价值,一个事物有重要的价值必然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最后,要参与到岁时节日的调研中,要善于挖掘节日文化的特色。做到更完善地、更全面地,更系统地去保护。
(三)提高民众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人们地积极性比较低是由于节日的宣传不到位。为此,要提高人们的积极性,要利用好大众媒介的作用。.“目前,我们国家从平面媒体到网路媒体,再到多媒体几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和发达,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媒体特点和性质做大量的宣传工作,只有通过各种媒体特点加强宣传,才能使传统节日文化参透进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使传统节日的文化精华传播到世界各地,众传统节日文化重要性和深刻价值的认识,让世界认识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
参考文献:
[1]赵书.清明习俗[J].北京观察杂志,2014,(3).
[2]闫祥岭.礼记・月令-五行学说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
[3]沈国威.新尔雅附解题・索引[M].上海:上海出版社,2011.
[4]余志慧.中国节日[M].合肥:黄山书社,2012.
注释:
[1]沈国威:《新尔雅:附解题・索引》,上海:上海出版社,2011年,第2页。
[2]陈华文:《民俗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
关键词 体育专业 大学生 体育消费现状
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国民消费层次、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体育消费的研究就显得颇为必要。体育消费问题作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刺激国民的体育消费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消费行为,都是在需要的前提下,由意识来支配的,体育消费也不例外。通过文献的检索,可以获得很多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文章,但是对体育专业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消费的研究却很少。
本研究旨在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以及体育消费特点,提出一定的建设性建议,为推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理念和促进体育消费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认识与体育消费动机
(一)体育消费认识
调查研究表明:体育消费已经被大多数大学生所接受,很多人有到健身俱乐部消费的想法,对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也有很多同学愿意进行消费支出。
(二)体育消费动机
体育消费动机是诱发和维持人们进行体育消费以达到个人对体育需求目的的内在动力,体育消费行为则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行为时很少或几乎没有只处于一种动机的,而是多种消费动机的复合对其购买决策产生影响。其中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起到主要影响的动机依次是人际交往动机、学习知识动机、实物需要动机、强身健体动机。不同的体育消费动机中男女学生之间也具有不同的差异性。
二、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信息获取渠道
大学生在认识到自己的体育需求并产生动机后,会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消费行为的下一个环节,即准备消费阶段。这样他们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体育消费信息的收集准备和适当选择。
(一)体育消费准备
在体育消费前进行准备,是理性消费较为关键的一步。对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前的准备活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体育消费前都会根据目前的经济状况而选择性的进行消费、征求同学或朋友的意见,但能够做到货比三家等实效准备的比例很低。表明体育专业学生虽然对体育消费前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有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切实地运用到自身的体育消费过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体育消费的效果和满意度。
(二)体育消费信息的选择渠道
信息在消费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体育消费是物质和精神消费的结合体,因此,对体育信息的选择既包括对体育物质消费信息的选择,又包括体育精神消费信息的选择。通过调查得出,体育消费信息获得渠道上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现代的传媒已经在逐渐代替传统的新闻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三、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一)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货币)单位来表示。体育消费金额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体育消费水平,通过对体育专业学生月体育消费金额的调查中可以得出:月均体育消费总量在100—500元的比例最高,比例达到53.08%。
(二)体育消费结构
要想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就要了解他们的体育消费结构。它反映出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的具体内容,通过表可以看出:
1.体育实物消费主要指用于购买运动服装,鞋袜,小型体育用品、器材,体育书刊等的费用。选择体育实物消费的比例高达81.27%,男女大学生在这项开支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体育参与消费主要指人们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而参与到与体育相关的各种活动中进行的消费。本文主要调查了体育专业学生参加各类体育培训班和俱乐部、体育旅游、租用体育场馆等的费用。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参与消费比例为23.29%,男女之间的差异比例比较明显。
3.体育观赏消费指为了愉悦身心观看体育比赛的消费。在本调查中主要指观看体育比赛门票的费用,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观赏消费占13.26%,且男女比例差别不明显。由于受到所学专业性质的影响体育专业学生乐于去现场观看体育比赛能够亲身感受到体育比赛带来的震撼力。
4.体育医疗消费指为了预防体育运动带来的损失以及在体育运动后发生损失而进行的治疗费用。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医疗消费占9.68%,且男女比例相当,说明体育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也锻炼中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在医疗方面也要有一定投入这更能显示出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方面独一无二的特点。
5.体育博弈消费在此类消费的调查研究中本文只对体育专业学生购买体育彩票进行调查,体育彩票是政府给予体育的一项优惠政策,在社会上己经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只有7.52%的学生购买体育彩票且男生的比例占大部分。
从比例结构中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学生消费者体育消费的主要类型还是实物消费,这主要与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念和自身的经济状况相关,另外受我们传统的消费习惯影响,购买的实物产品可以在生活和学习多方面使用。
四、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评价
体育消费评价是体育消费行为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维护消费者的体育消费权益以实现体育消费行为的预期结果。在本文中将学生对体育消费评价分为五个等级。在被调查者中对体育消费评价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比较满意”占45.17%,其次是“一般”占34.05%,从数据分布的总体来看,消费者对体育消费服务的总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虽然说消费者不满意的占的比例比较小,但是说明体育消费过程中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有自身的原因,也有体育商家或产品的原因。但不论怎样,最终的结果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再次进行体育消费的积极性。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应该引起各方面的注意。
同时,本论文对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消费的不满意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有10.74%学生在体育消费中出现过对商品的不满意情况,体育类商品质量差成为他们不满意的首要原因。这一调查结果,体育类商品质量差成为体育专业学生消费体育类商品出现不满意的首要因素,说明目前的体育类商品的质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和满意程度。商家应该努力提高体育类商品的质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此外,和同类商品相比后发现该商品价格太高这一原因排在第三位,表明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虽然说仍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是可以明显发现理性的消费方式已经逐渐在成长。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消费认识比较深刻,更加容易接受体育消费这一新型的消费理念,大多数学生乐意为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进行消费。
2.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呈现出多样性,影响最终的体育消费结果的是多种动机的结合体,不再是单一的消费动机。
3.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前,大多数学生能够进行消费信息的实效性准备。在获取体育消费信息的渠道上,新兴的传媒逐渐占主要地位,有取代传统媒体的迹象。
4.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体育消费水平上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要稍高于女生。
5.在体育消费结构上,虽然体育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实物消费占主体,但通过分析得出在体育实物消费的动机方面则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进行体育实物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人际交往和学习知识。
6.在体育消费评价方面,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消费服务的总的满意度比较高,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满意评价。在不满意评价方面商品的质量是影响体育消费不满意的行为的主要因素。、
(二)建议
1.各种媒体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消费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提高他们对体育消费行为的认识,促进他们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
校本,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网络资源、实验基地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系列、学科知识等。课程分为三级,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1.地理观测和地理实验
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新课程力求改变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校本化要重视实验教学,使其成为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教学手段。如案例一。
[案例一]地理实验:观测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变化
实验准备:把班级学生分成六组,各组实验器材有长度不一的尺2把、指南针1个、量角器1个和卷尺1把。
实验步骤:
①在操场空旷平整处铺上白纸,竖立米尺,用指南针确定南北方向;
②选择合适的时间描画出米尺的影子,记录米尺的影长及影子与南北方向的夹角度数;
③归纳记录数据,讨论得出结论(记录表略)。
实验思考:
①用不同的尺重复实验,结论一样吗?
②不同的季节,同一物体正午的影长一样吗?如果不同,什么季节最长?什么季节最短?
③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疑问?勇敢提出来。
2.地理调查、地理考察和地理专题研究
“告诉我,我忘记了;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地理调查、地理考察和地理专题研究引入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参与中逐渐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教师预设,各类观点激烈碰撞,点燃了思维的火花。如案例二。
[案例二]课堂角色扮演:巴西热带雨林SOS
活动目的:结合巴西的自然环境,综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探究热带雨林的危机及保护措施,力争做到可持续发展。
活动步骤:
①组建“热带雨林考察团”,全班分成四个组,每组分别扮演(代表)以下一种角色――林业部长,环保组织官员,当地农民,跨国公司开发商;
②播放视频《亚马逊热带雨林》,结合课本内容,各组用5分钟讨论如何对亚马逊热带雨林保护或开发;
③每组代表自己的角色在30秒内陈述观点,然后全班参与辩论,相互评价,明确亚马逊流域的危机已严重威胁到全球生态环境,探究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保护“地球绿肺”。
二、校本化提升地理教师职业能力
现代教师职业角色更加多元化,如教育者、研究者、管理者、助学者、评价者、组织者等。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设计能力和开发能力,逐步降低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校本化课程开发有利于建构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素养。如笔者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积累了素材,编制了“宇宙的诞生”“认识星空”“古人看天”“地震常识”等专题。见案例三。
[案例三]专题学习:认识星空
活动目的:通过星图,用激光手电筒指向,认识主要星座和亮星,激发探索宇宙星空的兴趣。
活动步骤:
①选择晴朗无月的夜晚,最好能在远离城区灯光的旷野;
②事先在计算机上调出天文软件,熟悉当夜的星空(或天球仪);
③对照星图(观测前先把星图与实际方向对准),先寻找拱极区主要星座,如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仙王座、英仙座、天龙座等;找出北极星;
④按照星图上所见各个主要星座,参照北极星及相互间的位置和特殊形状寻找天空其他可见星座和亮星;
⑤注意平时多观察积累,记住不同季节的主要代表星座和著名的亮星。
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开发,使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消费者和实施者,而同时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使教师从国家课程标准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决定者”。
三、校本化使课堂成为乡土地理的沃土
乡土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学中的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初中地理提倡教师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乡土地理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整体规划,有机统整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究性学习的开展,鼓励和指导学生理性认识家乡自然、经济、历史、人文风貌,让学生在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实践中建立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性学习水平。如案例四。
[案例四]探究活动:探究苏州吴江同里水乡古镇
探究背景:同里,建于宋代,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正积极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水乡同里,水多,桥多。
探究步骤:
①组织合作探究小组,可以选择同里的“桥”作为调查对象,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主题作为调查对象;
②明确人员分工,通过访谈长辈或查阅资料等进行调查;
③将小组调查资料整理归类,并撰写地名由来小论文或制作一张8开纸版面的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