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理学习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 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着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四 小结: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 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 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教学过程中的总结与复习方法,包括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上的使用,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
一、新授课题结束的总结与复习
在一节课中,讲授完一个大的课题之后,应对这一问题加以简单回顾,这是一种基本的总结与复习方式。这样,可以指出这一段落内容中的知识难点和重点,给学生一个刺激,加深其对该段知识的认识和印象,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提高。有时,这种总结与复习,可做为前后知识之间的一种过渡方式。
例如,在陆地水一节,河流的补给和河流径流的变化一段中,讲完河流补给有五种形式之后,可这样进行总结与复习:“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中,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三种形式,在补给时间上有相对集中的特点。雨水补给在雨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在春季,这就使河流的流量随着其补给量的时间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特点取决于河流补给量的变化规律”。然后引出第二个问题:“河流径流量的变化”。这样的一段总结与复习,既加深学生对河流补给五种形式特点的认识,又可引出“河流补给形式不同,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也不相同”这一教学重点,前后相联、相互呼应,可以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一节中,外力作用有五种表现形式,象其中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地区性。如在于旱沙漠地区,由于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因此引起风化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温度变化;在沙漠地区的侵蚀作用也表现为风的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在沙漠地区,风力的搬运作用和风速降低引起的沉积作用也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一种外力作用表现出的地区性,正是教师进行总结与复习的一条主线,可通过总结风、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的地区性将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来,给学生以启发,达到落实知识点,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一堂课的总结与复习
一堂新授课结束之后,进行一堂课的总结与复习,也是常规的总结与复习过程。一个好的结尾,对一堂课来说可成为知识概括,提炼深化的过程,也可使一堂课的结构更加紧凑、和谐统一。进行课堂收尾的总结与复习,方法有多种,可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以起到相应的作用。
(一)比较法对教材结构比较松散的知识点,可采用“比较法”进行总结与复习。如陆地水一节河流补给的五种形式,经过逐一讲解每一种补给形式的补给时间、补给特点、在我国的分布等问题之后,可列出表格,在本课时结束时,用以总结与复习。让学生通过表格对比,结合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区分和记忆,达到巩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图解法针对有的章节其知识内容有明显的前后层次关系,可将所教授的知识以“图解法”进行总结与复习,使学生能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三)提问抽查法在教材中,有的章节比较易懂,但需学生多进行记忆。这样,需要教师在一堂课结尾时,有重点地找出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或本章节的重点知识,以口头提问、题目抽查测验等方式进行总结与复习,督促学生认真听讲,把握教材重点,加强知识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激励法地理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采用激励式课堂总结与复习,就是在复习巩固所学课本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发挥地理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例如,在高中地理下册,关于我国和世界的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有很多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素材,在课堂结尾时,就可采用激励法渗透德育教育于课堂教育过程中之中。
三、全章结束后的总结与复习
每一章的总结与复习,是落实教学目标和要求的重要环节。要做到这一点,要求任课教师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找出各节之间、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正确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挖掘教材中可以出现问题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中的总结与复习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与SCORM有所区别的是,xAPI让我们可以评估学员在工作岗位上的绩效,而不仅是在某次测试中的表现。这会为绩效改进项目的有效性提供很有价值的见解。xAPI数据也会被置入学习活动的情境当中,展现出整个学习过程更加完整的画面。当我们获得这种详细具体的数据之后,就可以针对每个学员的需求定制独一无二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 太原理工大学男篮 CUBA篮球联赛 技术统计
一、研究结果分析
(一)太原理工大学男子篮球队参加CUBA联赛的比赛情况
第14届CUBA男子篮球赛,太原理工大学男篮一路披荆斩棘,杀入四强赛,决赛与华侨大学男篮碰面,最后以微弱优势获胜。
(二)太原理工大学男篮与华侨大学男篮比赛的技术统计比较分析
1.攻防转换次数
根据公式:攻防转换次数=投篮次数+0.44*罚球次数-前场篮板+失误球。在CUBA篮球官网上收集了本次比赛的数据,带入公式得出:太原理工大学男篮整场比赛的攻防转换次数=投篮次数(59)+0.44*罚球次数(26)-前场篮板(8)+失误数(16)=78,华侨大学男篮整场比赛的攻防转换次数=投篮次数(55)+0.44*罚球次数(11)-前场篮板(8)+失误数(20)=71。进行比较,得出太原理工大学男篮的全场攻防转换次数比华侨大学男篮多7次。可见,攻防转换的次数在一定条件下对比赛的胜负有影响。
2.太原理工大学男子篮球队比赛中进攻的研究
(1)得分构成的比较分析
在本场比赛中,太原理工大学男篮总共得到71分,其中两分球得分为34分,占总得分的48%;三分球得分18分,占总得分的25%;罚球得分19分,占27%。华侨大学男篮总共得分65,其中而分球得46分,占71%;三分球得12分,占18%;罚球得7分,占1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太原理工大学的二分球占总得分的一半,三分球与罚球分别占了四分之一;而华侨大学男篮的二分球占了71%,成为了本场比赛华侨大学得分的主要手段,球队的三分球占了18%,罚球占了11%。通过比较,华侨大学男篮在比赛中二分球的投射发挥比太原理工大学的有明显优势,但是太原理工大学男篮的三分球和罚球比华侨大学有明显的优势,说明了太原理工大学男篮在三分线外的投射以及对华侨大学的内线的杀伤、冲击做的比较好,通过这方面建立的优势最后取得胜利。
(2)失误的比较分析
失误百分比=失误数/攻防转换次数*100%
通过统计数据与观察比赛,列出双方的失误数和攻防转换次数,可以得出太原理工大学男篮的失误百分比=失误数(16)/攻防转换次数(78)*100%=20.51%;华侨大学男篮的失误百分比=失误数(20)/攻防转换次数(71)*100%=28.17%。华侨大学男篮比赛的失误百分比比太原理工大学失误百分比要多了8个百分点,这也体现了太原理工大学男篮在比赛中防守的强度比较强硬与积极,造成了华侨大学出现失误较多的现象。
(3)罚球的比较分析
罚球命中率与罚球的总次数决定了该球队罚球方面的成绩。从这场比赛的统计中得出:太原理工大学男篮的罚球总次数是26次,并且罚中19分,华侨大学男篮的罚球总次数是11次,罚中7分。从这些数据可以侧面反映出,太原理工大学男篮进攻中对华侨大学内线的冲击比较强烈,造成了很多的罚球机会,反之,华侨大学在比赛中对太原理工男篮的冲击较小,罚球的次数较少。在这方面太原理工大学利用了对内线的冲击获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3.太原理工大学男子篮球队比赛中防守研究
(1)抢断的比较分析
抢断是一项具有很强攻击性的防守方式,不仅需要个人良好的判断、极强的身体素质和迅捷的反应时间,而且要建立在球队的集体拼抢,灵活的选位和团队协作的基础上。抢断百分比是一个能够客观反应球队防守的指标。抢断百分比=抢断次数/攻防转换次数*100%。根据比赛中统计的数据,代入公式可以得出:太原理工大学男篮的抢断百分比=抢断次数(13)/攻防转换次数(78)*100%=16.67%;华侨大学男篮的抢断百分比=抢断次数(9)/攻防转换次数(71)=12.68%。由此数据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出太原理工大学男篮的防守更加积极,并且有攻击性。
(2)防守犯规的比较分析
防守犯规次数的多少反应这一个球队防守能力的表现。犯规不但能够增加对手的罚球次数,而且还会减少本队的进攻次数。但是如果合理的运用,则能够极大的破坏对手的进攻。犯规率能够合理科学的表现犯规情况。犯规率=防守犯规次数/攻防转换次数*100%。根据比赛中统计的数据,带入公式可得出:太原理工大学男篮的防守犯规率=防守犯规次数(14)/攻防转换次数(78)*100%=17.95%;华侨大学男篮防守犯规率=防守犯规次数(25)/攻防转换次数(71)*100%=35.21%。从数据可以得出太原理工大学男篮之所以罚球次数明显高于华侨大学,并且华侨大学男篮的犯规率明显高于太原理工大学男篮,反映出了华侨大学男篮球队防守能力的偏差,太原理工大学男篮的防守能力相对表现较好。
一.进一步学习理论,明确研究的方向。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改革的实践和实验研究的方向与成败。因此,在确立实验课题后,我们多次召开座谈会,明确课题的意义,课题组所有成员都通过网上购买了黎学智教授的《初中英语词汇立体学习法》指导用书,并利用下载的资料,深入学习了黎学智教授的英语单词逻辑记忆法理论。此外,还进一步研究了邱大炮的《黑英语》理念,学习了报刊杂志和网上有关英语词汇学习方法和活动方式的文章,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关注研究的前沿成果,以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并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新课标为依据,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对本课题的认识,让课题研究真正能为英语教学服务。
二.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1.课题成员及相关的教师在本校进行实验研究,首先由课题组长王香璞老师分别给初二和初三的学生做了“xx英语词汇立体学习法” 的专题讲座,指导学生运用新的方法进行词汇学习,然后相关教师初步开展针对不同学年段的学生的实验,在班级或学校内组织丰富多彩的单词游戏活动。让学生摆脱传统学习方法的束缚,在全校实验班的学生中初步形成利用新方法进行词汇学习的新局面,开辟一条学习英语词汇的新途径。
2.参加实验的教师大胆地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实验,并通过听课、讲课、评课、座谈等进行研讨交流。定于每周四为教研活动日,组内教师集中备课,互通有无。鼓励教师用多媒体上课,地在课件中渗透“爱迪英语词汇学习法”的理念,并及时积累优秀课例和优秀课件,写出阶段总结和阶段性论文,不断进行完善和提高。
3. 分工合作,三线并举。结合课题组老师所担任的不同班级的教学工作,我们就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按年级组做了明确的分工,主要开展两方面的工作:针对不同学段的单词学习方法和词汇活动形式进行研究。具体分工为:七年级组由王香璞老师负责,八年级组由顾京颖老师负责,九年级组由伏会先老师负责,各年级组成员的调配和衔接由组长王香璞老师负责。我们按照“三线并进,齐头并举”的原则开展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的工作,以便节省人力,提高效益。
4.请市教研员进行指导, 以确保课题研究的方向性。我们聘请了市级英语教研员刘金来老师进行了课题研究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以便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三.初见成效,前景广阔。
由于工作得当,我们的课题进展比较顺利,课题研究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验班的英语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在“爱迪英语”词汇立体学习模式的指导下,实验班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尤其在单词学习方面一改以往的传统模式,以新颖奇特的方式进行词汇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2. 初步在实验班的学生中树立起“爱迪英语”立体学习法的理念,使他们初步摆脱了传统的、机械的词汇学习方式的束缚。许多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单词学习的技巧和策略,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学生的英语活动异彩纷呈。在以往的校级英语活动中,活动只不过是课堂教学和检测的延深,还是做做题、答答卷,学生们无积极性可言,不多的技能比赛也只是少数优等生的才艺展示,根本没有一般学生的舞台。“爱迪英语”词汇立体游戏活动则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为每一个同学提供了平等参与的空间。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活动板块都把学生们带到了单词的乐园。
4. 单词游戏活动幻灯片初现模式。为了配合英语词汇活动,王香璞老师尝试做了系列幻灯片,用多媒体辅助词汇活动。众多的背景图片和动画方式,从不同程度上阐述了板块活动的内涵,为词汇活动创造了更好的情境。后来又指导相关教师把这种模式用于课堂教学,效果显着。
5. 理论成果开始出现。通过这段时期的科研工作,课题组的成员不断总结,在反思和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章或论文。有几篇论文在市、地级初中英语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50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地理知识点难度有了进一步增加,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挑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地理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归纳总结了一些有助于学生有效进行地理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在此与大家分享,希望对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有一定帮助。
一、把握好重点知识的学习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难度也有了进一步增加,对学生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地理学科学习,需要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游刃有余。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能够使学生有效进行地理知识点学习的方法越来越多,本人认为学生首先能够有效的把握重c知识,这样不管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或者考试,都会产生重要意义,当然,部分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并不知道哪些知识点较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当然,重点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一劳永逸,学生应该在日常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反复对重点知识进行复习、应用,这样才能更加扎实的掌握重点知识。为了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引起重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教师可以找出高考中考点知识的题目,不仅让学生明白重点知识在高考中是如何考查的,还要让学生明白学好重点知识的意义,进而激发学生学好重点知识的激情。
二、对难点知识的学习引起重视
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引起高度重视,而且要对难点知识的学习引起高度重视,所谓难点知识,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的知识点。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难点知识并没有定论,由于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不一样,一些对部分学生是难点知识,但是对另外一些学生可能就不是难点,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有效进行难点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提升学生掌握难点知识过程中的灵活性。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难点知识的学习引起重视,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进行难点知识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进行难点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不仅是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得以解决的途径,同时也是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当然,如果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难以使问题得到解决就要及时请教老师,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难点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耐心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不要直接告知学生答案,以免省略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如果能够有效的掌握难点问题,就扫除了地理学习中的障碍,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点,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信心更加十足。
三、善于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就是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归纳与总结,高中阶段学生不仅要进行人文地理的学习,而且要进行自然地理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繁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归纳与总结,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如果学生能够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归纳与总结,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对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与应用知识点,也会产生很大的帮助。那么在实际的地理学习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呢?
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之一,就是学生针对学习的知识点梳理出清晰的知识线条,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知识板块的过程中,由于要学习不同地区的气候、人文风情等,学生大脑中往往会出现一团浆糊的情况,如果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线索梳理出清晰的知识线条,那么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即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点的过程中,也不会出现混淆的情况。当然,就目前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而言,学生在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方面存在不足,一方面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的能力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在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的意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的能力。
四、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
复习是学生学好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上文已经提到高中阶段学生要进行大量的理知识点的学习,较多的知识点不仅会使学生出现混淆的情况,而且学生也容易遗忘,如果学生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复习,那么,即使课堂上能够听懂教师讲解的所有知识点,也难以扎实的掌握知识点。
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高中学生在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对新学习的知识点及时进行复习。学生应该每天抽出一段课余时间进行地理知识点复习,学生要对当天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查漏补缺,检查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课堂上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如果已经全面掌握,继续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如果存在知识盲区,及时补救。2.对以往学习的知识点及时进行复习。学生不仅要复习新学习的知识点,还要对以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学生在复习以往学习的知识点时,要提升复习的规律性,这样才能使复习活动按部就班的开展,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一种动力,稳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观察更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效率明显提高。
每年的11月,高一学生在学习第二单元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时,课前,我会在学案中设置表格,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让学生记录、回忆、感知苏州最近的天气变化情况;课上让学生展示学案上的图表内容,分析表格中气温、天气、风等要素的变化,探究冷风在过境前、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情况;课后在学案中提供下表信息,设置具体问题,或者让学生DIY,扮演天气预报员。地理学案为学生提供展示丰富的图表、翔实的资料、鲜活的案例、多样的信息,不仅能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原来地理就在身边,还能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过的知识全部遗忘之后还能剩下的东西”。要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保持稳定持久,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使用地理学案,就能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上、课后都会主动地学习地理,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热力环流前,我在学案中设置“基础知识回顾”,重点复习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流层大气中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等相关知识及其原因,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养成温故而知新的学习习惯。
我也经常在学案中设置“学习反思”环节,要求学生写下疑难问题、学习得失、心得体会等。还让学生自拟试题,要求学生理解考点要求,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试图从命题者的视角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反思,总结学习得失,养成良好的习惯:既低头拉车,又抬头看路;既展望未来,又反思过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不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能知道怎么考,怎么答。
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查阅地图、学好用好地图是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之一。读图的良好习惯是:先读图名,再读图例,后读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等。做地理读图填充题时的习惯是:先从文字、图表中获取重要的地理信息,再经过分析加工处理后组织具体答案,后对照文字、图表检查核对信息是否有遗漏,答案是否完整精确。
习惯是学习地理的金钥匙,也是地理学习事半功倍的前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习惯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要在学生过河时搭桥;在学生攀登遇阻时架梯;在学生感到迷茫时指路;在学生感到黑暗时点灯即可。
三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读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用地理学案,能从多方面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能力。
1.在课前预习中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是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基本环节。学生要先阅读教材上相关的文字和图表,后填写地理学案上的空白内容。遇到不会填写的部分,学生会主动再次阅读相关内容,完成地理学案。在课前预习中,通过填写地理学案,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教材信息、把握教材重点、自觉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2.在课堂探究中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而教师在学案中设置探究问题时要有梯度,采用相应的策略,为不同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在进行课堂探究时,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主动学习的成果,从中获得主动学习的体验,在成功中收获喜悦,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如在学习“分析农业的区位条件”时,我将2013年第3期《中国国家地理》中有关的内容编入地理学案,要求学生探究的生产条件。学生根据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学会辩证地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掌握分析农业区位条件的一般规律。此外,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从而更好地学习地理。
一、高中地理学案的组成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地理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精讲点拨的“导航器”。学习目标主要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高考考纲、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确定的三维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2、学习重点。学习重点是地理学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精讲点拨过程中着力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从学习目标中筛选出来的地理主干知识、地理核心知识点、地理知识的“生长点”或地理“十项能力”要求中的能力项目,是要求学生了熟于心的知识或能力。
3、学习难点。学习难点也是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案中列出学习难点,有利于学生在依案自学过程中集中精力,知难而进,深入思考。难点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的了解确定的,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以及难以解决的问题。
4、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地理学案的关键部分,多以问题的形式表现。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以及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尝试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回忆和调动运用已有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从而让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首先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对于学习目标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易于理解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技能等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并且把问题答案思考结论写在学案上。此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和运用已有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表述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
5、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构建是地理学案的总结部分,主要是在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的精讲点拨完成之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来,一般以知识框架图的形式表现。知识体系的构建是让学生不断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梳理知识间逻辑关系的能力。
6、习题检测。习题检测是地理学案中的反馈部分,其中习题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当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综合题甚至是往年的高考题。
7、反思感悟。反思感悟是地理学案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后进行反思总结,是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反思感悟可以是针对学习过程的,也可以是针对解题过程的,可以针对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针对能力的形成。在学案统一要求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的接受,问题思考等方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学完之后的感悟各有不同,而这些感悟正是学生自己在求知过程中所发现的独特亮或所扫除的独特障碍,及时反思总结有利于查漏补缺和加快能力提升的速度。
二、高中地理学案设计策略
1、目标化策略。设计地理学案,首先要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内容和高考考纲的要求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确切的(表述要具体)、真实的(可达成的)三维学习目标(即:要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各项要求的表述要具体、明确,避免使用“掌握、理解”等含糊的用词,而要用“说出、说明、列举、绘制”等行为动词,使每一条学习目标都成为学生能够自我检查的命题。三维目标可以分别表述,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表述。学案中有了确切、真实的学习目标,学生的依案学习过程就能有的放矢。
一、高中地理学案的组成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地理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精讲点拨的“导航器”。学习目标主要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高考考纲、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确定的三维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2、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是地理学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精讲点拨过程中着力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从学习目标中筛选出来的地理主干知识、地理核心知识点、地理知识的“生长点”或地理“十项能力”要求中的能力项目,是要求学生了熟于心的知识或能力。
3、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也是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案中列出学习难点,有利于学生在依案自学过程中集中精力,知难而进,深入思考。难点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的了解确定的,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以及难以解决的问题。
4、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地理学案的关键部分,多以问题的形式表现。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以及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尝试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回忆和调动运用已有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从而让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首先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对于学习目标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易于理解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技能等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并且把问题答案思考结论写在学案上。此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和运用已有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表述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
5、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构建是地理学案的总结部分,主要是在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的精讲点拨完成之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来,一般以知识框架图的形式表现。知识体系的构建是让学生不断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梳理知识间逻辑关系的能力。
6、习题检测
习题检测是地理学案中的反馈部分,其中习题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当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综合题甚至是往年的高考题。
7、反思感悟
反思感悟是地理学案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后进行反思总结,是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反思感悟可以是针对学习过程的,也可以是针对解题过程的,可以针对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针对能力的形成。在学案统一要求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的接受,问题思考等方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学完之后的感悟各有不同,而这些感悟正是学生自己在求知过程中所发现的独特亮或所扫除的独特障碍,及时反思总结有利于查漏补缺和加快能力提升的速度。
二、高中地理学案设计策略
1、目标化策略
设计地理学案,首先要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内容和高考考纲的要求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确切的(表述要具体)、真实的(可达成的)三维学习目标(即:要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各项要求的表述要具体、明确,避免使用“掌握、理解”等含糊的用词,而要用“说出、说明、列举、绘制”等行为动词,使每一条学习目标都成为学生能够自我检查的命题。三维目标可以分别表述,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表述。学案中有了确切、真实的学习目标,学生的依案学习过程就能有的放矢。
2、问题化策略
学习过程部分实际就是由一个个问题组成,所以问题的设计就成为地理学案设计的核心。设计问题就是要把地理课程内容转变为探索性的学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将知识点、能力点呈现出来,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阅读教材,调动原有知识,查阅相关资料,这样既能起到预习的作用,又能让学生把新学知识建构在原有知识的体系中,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更加合理的知识体系。问题的设计要符合以下要求:①符合地理课程标准;②能够反映地理学科知识结构体系;③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鲜明的逻辑关系;④问题形式要多样化;⑤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⑥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具有思维训练价值。
3、方法化策略
一、高中地理学案的组成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地理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精讲点拨的“导航器”。学习目标主要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高考考纲、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确定的三维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2、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是地理学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精讲点拨过程中着力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从学习目标中筛选出来的地理主干知识、地理核心知识点、地理知识的“生长点”或地理“十项能力”要求中的能力项目,是要求学生了熟于心的知识或能力。
3、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也是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案中列出学习难点,有利于学生在依案自学过程中集中精力,知难而进,深入思考。难点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的了解确定的,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以及难以解决的问题。
4、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地理学案的关键部分,多以问题的形式表现。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以及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尝试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回忆和调动运用已有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从而让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首先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对于学习目标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易于理解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技能等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并且把问题答案思考结论写在学案上。此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和运用已有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表述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
5、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构建是地理学案的总结部分,主要是在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的精讲点拨完成之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来,一般以知识框架图的形式表现。知识体系的构建是让学生不断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梳理知识间逻辑关系的能力。
6、习题检测
习题检测是地理学案中的反馈部分,其中习题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当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综合题甚至是往年的高考题。
7、反思感悟
反思感悟是地理学案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后进行反思总结,是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反思感悟可以是针对学习过程的,也可以是针对解题过程的,可以针对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针对能力的形成。在学案统一要求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的接受,问题思考等方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学完之后的感悟各有不同,而这些感悟正是学生自己在求知过程中所发现的独特亮或所扫除的独特障碍,及时反思总结有利于查漏补缺和加快能力提升的速度。
二、高中地理学案设计策略
1、目标化策略
设计地理学案,首先要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内容和高考考纲的要求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确切的(表述要具体)、真实的(可达成的)三维学习目标(即:要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各项要求的表述要具体、明确,避免使用“掌握、理解”等含糊的用词,而要用“说出、说明、列举、绘制”等行为动词,使每一条学习目标都成为学生能够自我检查的命题。三维目标可以分别表述,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表述。学案中有了确切、真实的学习目标,学生的依案学习过程就能有的放矢。
2、问题化策略
学习过程部分实际就是由一个个问题组成,所以问题的设计就成为地理学案设计的核心。设计问题就是要把地理课程内容转变为探索性的学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将知识点、能力点呈现出来,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阅读教材,调动原有知识,查阅相关资料,这样既能起到预习的作用,又能让学生把新学知识建构在原有知识的体系中,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更加合理的知识体系。问题的设计要符合以下要求:① 符合地理课程标准;② 能够反映地理学科知识结构体系;③ 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鲜明的逻辑关系;④ 问题形式要多样化;⑤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⑥ 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具有思维训练价值。
3、方法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21-01
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喜人态势,各地各学校都在切实贯彻落实教育主管部门教改意见,“让学引思”教学改革正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让学引思”教学模式本质上属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及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尝试,其对推进地理教学工作和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一、指导课前自主预习,进一步明确课堂学习要点难点
高中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地理教师应当抓住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通过课前“自主地学习”引入到“深入地学习”,从而为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在预习环节中,重点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预习过程中还要坚持记录;二是提出预习的提纲,预习提纲体现对学生预习活动的引领效果,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特点,了解当前世界人口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对经济社会与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让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同时,提出自己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三是要求学生在每一次地理预习之后总结一些好的方法技巧。通过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研究,为接下来的深入思考研究夯实基础,指明方向。
二、指导课堂互动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让学引思”教学改革,重点在课堂,教师要充分抓住教学互动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深入地学,畅所欲言地说,通过自己和集体的力量实现学习重点难点的突破,这对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以及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在这一方面,重点通过思考题引导和教师启发、学生自主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思维能力水平,加深对地理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提出疑难问题并在小组里面初步研究,然后在课堂上围绕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进行分析。课堂互动的方式主要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和交流为主,学习的载体是学习合作小组。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组思考题:正确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内涵;了解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联系;了解人口剧增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分析发展中国家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这一组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恰当时机进行分析引导,从而为学生正确、全面、深刻理解地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水平。
三、指导课后巩固提炼,进一步增强地理学习理解效果
“让学引思”教学模式既包含课前与课堂环节,也应当涵盖课后环节。特别是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地理学习内容的消化与吸收,以实现学习理解的深化。教师在探索这一教学改革方式的过程中,尝试启发学生自己去总结提炼好的学习记忆方法,为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地理学习效果的增强提供保障。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在地理学习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包括内容理解不够深刻、规律掌握不够透彻等方面,接下来针对这些环节进行讨论,大家一起研究如何采取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增强地理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对各种地理学习方法技巧进行总结与提炼,形成能够为我所用的方法经验。例如,在地理学习中总结出了框架知识点记忆法、前后联动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好的技巧,在学生地理学习成效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好的经验方法的提炼,多数属于学生在思考、交流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成果,对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成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指导课外实践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综合素养
高中地理“让学引思”教学模式,切入点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着力点应当放在学习成效提升以及能力素养提高等方面。其中,强化学生地理学习分析研究能力是重要的方面,教师要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各类实践调查研究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我。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开展实践调查研究活动,搜集本地区一段时期以来气候变化的数据,结合全球气候变化了解产生的各种影响。这样的实践调查活动既可立足于全球大的方面,也可以立足生活这样的小角度,重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分析,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让学引思”尝试,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准确把握精髓,精心组织教学实践,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能力素养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