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四年级上册数学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8 17:03: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四年级上册数学总结

篇(1)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这样,提高了对数学课的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补给优秀,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分层教学。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收银员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积极参与学校的专项研究,摸索其特点,为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3、拜师学艺,课余时间积极赴其它班级听课,自己对外对内积极上公开课,与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有待加强:

(1)语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要更儿童化一些。

篇(2)

【设计理念】

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上已习得的知识、经验对本节课知识的构建非常有必要 ,因此我们在课的设计上力求沟通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教材以三峡工程——三峡发电了为素材引入课题,以“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着力点,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算理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小数乘法到整数乘法的转化过程中逐步达成“理解小数乘整数”算理这一目标,最终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说出算理,明白计算方法,并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环节引导学生能进行有序的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

3.在对算理的学习交流时,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思想,培养数学推理能力 ,规范数学表达。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探索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音乐、自制答题板。

【教学学法】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手段】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等数学活动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判断、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课例前测

班级: 姓名: 等级:

1.直接写出得数。

0.8×10= 25.6÷100= 0.37×100=

37.5÷100= 59.7÷1000= 0.37×1000=

缩小它的 ( )

2.按要求填一填。

0.568 扩大到它的10倍是( ),0.568缩小到它的100倍是( )

56.48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 56.48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是 ( )。

430.6扩大它的1000倍是( ) ,430.6缩小到它的一千分之一是 ( ).

3.列竖式计算

25×7= 48×16 =

一、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我们上什么课?数学课。数学离不开算数这一关,快想想到现在你都学过哪些计算技能?口算是一种吧,……横式]竖式、简算。

让我们做个课前小热身,快速抢答得数!

21×9=

210×9=

2100×9=

我们之所以答得这么快,是因为这几道题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

再仔细观察这组题目及得数,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增加0,也就是把原数扩大到它的10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师: 21×9= 2100×9= 那这两道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生:也就是说:从上往下观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师:说的很好,咱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从下往上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师: 对,小小计算也存有大智慧!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齐读一下:

【设计意图:导入复习部分的创设意在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新知识做思维方式和知识上的铺垫。】学生探索一下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对后面的学习探索留下一点经验储备。

二、提出问题

师:智慧能够创造奇迹。2009年,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它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效益等诸多方面都闻名于世界。想不想亲自目睹下他的风采?(想)请看! [放录像]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师: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乘法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设计意图:入情入境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想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意在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可以吗?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58.6×6

三、解决问题:

1、估算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用以前的方法先来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58.6≈60,60×6=360,58.6×6≈360(万千瓦时)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意识的培养要渗透在计算教学中,从而为后面学生计算精确值提供依据。)

2.精确计算

师:那么58.6×6?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想一想,能不能利用学过的各种计算知识,来算出58.6×6的准确结果呢?(给点思考时间)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生:(读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评析:形象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同时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生1:58.6×6

三、 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2:有一个因数是小数!

师:对!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可今天遇到了小数乘法。动脑想想,怎样计算58.6×6?

(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师:有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进行小组合作!注意:第一,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第二,小组长记录下你们小组讨论出来的方法。第三,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准备在班内交流。开始活动!

【评析:当学生发现了对“小数乘法”这个新知识还不理解时,就会产生求知的渴望,都希望自己成为“探索者”,把做题的方法弄个明白,于是他们就会去思考、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就象种子一样,生长成新的知识,并且这些新知识的“根”就扎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片“沃土”上。】

3、交流方法:

师:哪位同学向代表你们小组来交流?

第一种:连加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58.6+58.6+58.6+58.6+58.6+58.6= 351.6 我们的做法怎么样?

生2:我觉得有些麻烦,如果乘300多,你是不是就把300多个58.6相加啊?

师:确实太麻烦了。你不但理解了他们的方法,而且还有了更深入的分析。不过,这个小组小数乘法不会做,就想到用小数加法来解决,也动脑思考了!

【评析:“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的算法中做出分析和判断,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真正的沟通,我们还听到教师的评价不但对生2的质疑予以了肯定,同时也表扬了生1开动脑筋努力探索的解题方法。】

第二种:先×10,后÷10

师:还有哪个组想交流?(指生交流)咱们注意听,有疑问就问!

生1:×10就是把58.6变成586,按照586×6算出结果,还要再把得数÷10,这就能得到58.6×6的积。

师:对于这种方法,你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2:你们为什么要先×10,最后又÷10?

师: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用心思考了。

生1:(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象我们小组加减分一样,早晨加了一分,可又被一位同学扣掉一分,互相抵消了,既没加也没减。

师:多形象的比喻!这样解释明白吗?还有问题吗?

生3:为什么要把58.6×10变成586?

生1:58.6×6不会做,变成586×6,这是整数乘法,我们熟悉、好算!

生3:噢!明白了!

师:真是个好主意!这个方法很巧妙。你们组不但会思考,而且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学贵生疑”。“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还有问题吗?”——教会学生善于质疑问难,为实现生生互动创造基础。同时将这些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拓展了学生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空间,让学生与学生直接对话。】

第三种:58×6+06. ×6

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好方法?

生1:我们把58.6分成58和0.6两部份,分别和6相乘:58×6=348 0.6×6=3.6 3.6+348=351.6

师:大家明白了他们的方法吗?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想的?

(生2把这种方法又介绍了一遍)

师:你知道为什么0.6×6得3.6,他们怎么算的?

生2:6×6=36,0.6×6=3.6。

师:哦!也是把0.6看成整数来计算!

【评析:学生的交流让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从同学身上学到的许多东西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

第四种:竖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来看看你们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列了一个竖式。遮住小数点,不看。直接算586×6=3516,最后把小数点加上去。

师:注意到没有,他刚才做了一个很形象的动作是什么?

生2:遮住小数点!

师:哎!把小数点遮住,他们先算什么?

生3:586×6

师:这个小组也是先把小数变成整数来做的。

【评析:“遮住”虽然学生的语言是稚嫩的,但不难发现,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法更接近了转化的思想。教师就是要做一个发现者,随时注意学生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适时点拨,点燃学生想说、想表现的欲望。】

师: (把第二种方法和最后一种方法同时展示,进行对比分析。)哎?那大家看一下,这两个小组的解体思路就是不谋而合的?

生:(恍然大悟)都是变成整数来计算的。

师:(指一生)来!咱俩一起合作!把你们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

他们都是,先把58.6扩大到原来的10倍成为586。

再用586和6相乘得到3516,3516是谁的得数?

怎样才能得到原来58.6×6的积呢?

生:把3516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这句话很重要我把它记下来。

小数点点在哪?

生:点在6的前面。

师:这个小数点可不是随便点上去的。是把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就得到了351.6

(指生完整的介绍一遍竖式方法的思路。)

【评析:在这里,你不但看到了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多的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理解。】

4、总结思想

师:多清晰的思路!同学们,你知道吗?刚才咱们在这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把不熟悉的小数乘法转化成小数加法,或者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这种方法,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

【评析: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如果没有思想的引领,方法也只能是一种笨拙的工具。在此,学生在经历了一个数学家发现的过程后,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实际计算时不用写出来。只需像这样列竖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师:我这里还有一道题,你会算吗? 13.2×4

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名同学讲讲计算过程!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不对!

师:再看这个问题,“2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列出算式!观察这个算式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我们做的是小数乘一位整数,这是小数乘两位整数。

师:试试看!写在题板上。如果有问题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师:(出示错题)刚才,老师发现有位同学是这样做的!你对他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看法?

生:因为这次是乘两位整数,其实这都是计算过程,都要按照整数乘法计算,不用点小数点。到了最后的结果我们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其实呀!我们还要好好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了个醒。如果还有错的也不要着急。就像这样,先仔细找找原因,再改过来!

【评析: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是难点,学生出错很正常。老师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错误原因,再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计算一位小数乘整数时,先把一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然后把结果缩小到原来得1/10,就得到最后的得数。

五、实际应用:

师: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最 后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段有趣的小故事,一起来看!

(故事内容:老爷爷在卖苹果,1.5元一斤。小姑娘过来讲价:“太贵了,5元钱3斤卖不卖?”,老爷爷说:“不卖!不卖!”)

师:看到有的同学笑了,能不能说说你笑什么?

生1:3斤只有4.5元。如果卖5元钱3斤能多赚5角,老爷爷居然还不卖!

生2:小姑娘不会讲价,5元钱3斤,越讲越高!哪有这样讲价的?

师:看来不学会小数乘法的知识是不行的。刚才大家都认为老爷爷傻,其实呀,换一个角度想,老爷爷可能并不傻,他不贪图眼前的小利,讲究的是诚信经营。

【评析:摆脱了唯知识的教学,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小故事在本节课里起到了联系实际,重视应用的作用。最后那句平时无华的话,拥有着一种大教学的观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铺垫着点滴基础。可以想象,学生在这样辩证思想的长期熏陶下,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同时,认识世界、评价他人时不会那么狭隘。】

师:这节课,还有几个有关小数乘法的问题,以后继续研究。今天咱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案的人还看:

1.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建议

2.四年级数学上册预习提纲要点以及教案

3.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篇(3)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角的度量

知识要点

1.直线、射线、角

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直线无端点。

射线:能像一个方向延伸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

线段:不能延伸的线,线段有两个端点。

角:

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2.直线、射线与线段的联系和区别

1)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

2)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3)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3.角的特征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如下图

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

4.角的大小比较: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符号“°”,把半圆平分成180 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l 度。记做1°,角大小的测量借助量角器,如下图。

测量方法:

量角注意两对齐:

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对齐;

量角器的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对齐。

做到两对齐后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着刻度线几,这个角就是几度。

看刻度要分清内外圈。这里我教大家一个小窍门:

分清内外圈,紧跟0刻度;

0刻度在外圈就看外圈的刻度。

0刻度在内圈就看内圈的刻度。

牢牢记住不忘记。

注意: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5.角的分类:

锐角

6.画角步骤:

以画65°的角为例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封线的端点重合,0 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5°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小学数学学好的方法01重视计算

数学的计算学习就像语文的识字学习,是最基本的。

不识字,语文读不好;计算差,数学同样学不好。而且计算好,会给孩子数学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家长可以每天让孩子做2分钟口算。一开始,2分钟内能只能做完 20道口算,但之后,你会发现孩子会越来越快,正确率越来越高。

02重视生活中的数学

其实数学的学习对生活的影响很大,它能提供很多的帮助。

例如:

买东西、计算利率、盈利等等,这些都用到数学。你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跟孩子提数学问题,让他解答。很简单,你带孩子去买菜,一斤苹果5元,买3斤多少钱,给阿姨20元,找回多少钱。

别小看这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占的分数是最多的,而解决问题无非就是判断用加减乘除中的哪种来列式解答,这些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的问题,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多,自然就会解答。

03主动预习

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

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有些家长头疼孩子上课效率很差;这其中很关键的原因是没有做好预习;自然也就做不到有的放矢;

学好小学数学的五大技巧技巧1.学会主动预习

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技巧2.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一些学生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如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解"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去掉2_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他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同学们对求体积的公式虽记得很熟,但由于该题涉及知识面广,许多同学理不出解题思路,这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题时的思考方法。这道题从单位上讲,涉及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从图形上讲,涉及到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从图形变化关系讲:长方形正方形;从思维推理上讲:长方体减少一部分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减少部分四个面面积相等求一个面的面积求出长方形的长(即正方形的一个棱长)正方体的体积,经老师启发,学生分析后,学生根据其思路(可画出图形)进行解答。有的学生很快解答出来:设原长方体的底面长为X,则2X×4=48得:X=6(即正方体的棱长),这样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为:6×6×6=216(立方厘米)。

技巧3.及时总结解题规律

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回顾以下问题:

(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最优?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吗?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学生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技巧4.拓宽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老师会经常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多想,这时学生要积极思考,拓宽思路,以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的发展。这样启发学生多思,沟通了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变换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只是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活动一:人数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三(2)班学生投篮成绩)

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上周,我们班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每队选出4名选手作为代表,看,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投中篮球个数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女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男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你觉得这两个队哪个队实力强,说说你的理由

女生队:4+5+4+5=18(个) 男生队:7+3+5+9=24(个)

设计意图:在真实的情境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活动二:人数不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总数知道了男生队获胜了,现在老师加入了女生队里(出示第二次投篮比赛的统计图),这一次你知道哪队获胜吗? 学生会有争论,有的认为奖牌应奖给女生队组,因为女生队投中的总数多,有的认为女生队的人数比男生队多不公平,最后总结出了用每组投中的平均数来比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应该用每组中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来比较,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平均”是什么意思?你们能有几种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方法1:移多补少(动态演示)

方法2:合并均分 总数 ÷ 份数 = 平均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投中:(4+5+4+5+7) ÷ 5 = 5(个) 男生队平均每人投中:(7+3+5+9) ÷ 4 = 6(个) (让学生说一说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2.平均数的产生 像这样,原来各不相同的一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最后变得一样多,这个一样多的结果就是原来那组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问:女生队的平均数是几?它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男生队呢?同学们现在知道奖牌应该是哪个队了吗?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男生队的平均数是6个,他们组没有一个人投中6个,那么这个“6”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我们算错了?(平均数6是把那个组中投中多的补给了投中个数少的,是移多补少得到的,是整体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每个人实实在在都投中的个数),那么女生队的平均数5呢?

4.平均数的性质(在具体情景中) 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有利于学生计算平均数是检查是不是对的) 每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两种情况观察引出) 这组数据中超出平均数之和与低于平均数之和相等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你们能说一说吗?(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2.提高练习 试一试(出示主题图) 男生队 女生队

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商店本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记录。

(1)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 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第一周卖出8箱,第二周卖出7箱,第三周卖出9箱。

师:估计一下,前三天卖出冰糕的平均箱数应该在哪个范围内?(引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计算出前三天平均每天卖出多少箱?

(8+7+9)÷ 4 = 8(箱)

(3) 让学生想出办法帮助小熊解决问题

师:到了星期四,水果店的老板又该进货了。你们说老板应该进几箱合适?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求平均数和统计的作用)4.综合练习

数学故事:“有危险吗?”

我们的朋友美羊羊遇到平均数了,不会游泳的他心想:我的身高是140厘米,河底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下河底去应该不会有危险的。请问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河底剖面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这个河底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深一些,有的地方可能浅一些。美羊羊到水深浅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安全,如果到水深深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不安全。

(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觉得要帮助自己的朋友解除危机,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题能力)

(四)全课小结,感悟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比一比(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合并均分:

总数 ÷ 份数= 平均数

女生队:(4+5+4+5+7)÷ 5 = 25(个)

男生队:(7+3+5+9) ÷ 4 = 24(个)

看了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的人还看:

1.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学教案

2.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3.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循环小数优秀教案

篇(5)

二、工作目标

1、明确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办人民满意的小学教育,让农村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

2、健全三级课程体系。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开齐国家课程科目;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要求开设课程,并开足课时。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学科专(兼)职教师,音体美、英语学科配专业(专任)教师,建立教师自主研修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构建各学科新授课教学模式,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各年级学生合格率达98%以上,优秀率达70%以上。

5、加强教学常规过程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推行教学常规检查结果公示制度,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指导意见》的精神,制定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多方面、多角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6、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小学教研会的作用,建立教研会工作制度,制定教研会活动计划,定期开展本单位的教学视导活动。

7、强化校本教研管理力度,学校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专题研讨活动,组织开展经常性地听课评课活动,在课题鉴定的基础上推广一批课题实验成果。

8、以活动为切入点,继续深化“十好”教育活动,认真实施“五个一”工程,扎实开展各项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按照“习惯育人、生活育人、活动育人”的理念,学校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10、强化“亮点”,突出特色,打造有影响力的办学品牌,努力打造一批“镇名校、区名校、市名校”。

三、工作措施

1、解决好学校定位的问题,从2011年开始,各学校必须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以墙壁展板的形式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教学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六个方面的内容展示出来。此项内容列入2011年上半年教学视导检查内容。

2、加强课程管理,规范课程设置,健全三级课程体系,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开齐国家课程科目,开全课程;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要求开设课程,开足课时。同时,要加强对各学科师资配备管理,配齐配足学科专(兼)职教师。英语、音体美配专任(专业)教师。

3、以省、市、区教学管理有关规定、要求为依据,各学校要对备课,上课,课堂教学,作业设置与批改,辅导,当堂当课练习与检测,理论学习,论文撰写,教学计划,个人研修,执教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课题实验,团队活动,听课与评课,教学反思,家长会等各方面的工作制度进行重新修订与完善,使其更加符合课改理念,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各学校要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指导意见》的精神,制定本校教师教学评价方案,将常规检查结果列入评价方案。学校应按计划组织相关人员组成检查小组定期对教师的常规工作进行检查,并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跟踪管理。同时,各学校要建立常规检查结果公示制度,每月检查一次,在学校适当位置设公示栏,将每次检查结果进行公示。

4、继续深化校本教研改革,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学校建立听课、评课制度,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听课、评课”活动。人人上研究课,人人参与评课。同时,按照“问题即课题”的原则,组织教师认真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专题研讨活动,每个学期、每个学科力争解决几个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并写出问题研究报告。对于已经立项的实验课题,各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开展研究,积极准备课题鉴定,在课题鉴定的基础上教研室将以现场会的形式推广一批实验成果。

5、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打造精品教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乡镇、街道教育指导中心要认真总结前段集体备课的经验,在教师自备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好集体备课与研讨活动,优化教学设计,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本学年要特别重视当课、当堂练习题与检测题的设计,并把此项作重点检查的内容之一。本学年,区教研室将推出部分学科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各学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并进行创造性地运用。

6、强化教学视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办学水平的提高。本学年,区教研室将继续组织上下两个学期的教学视导活动。增加视导成绩在教学评价中所占的权重,强化教学视导的指导、评价功能。同时,降低视导重心,将教学点纳入视导范围。各乡镇、街道教研会要切实发挥作用,真正担负起培养骨干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责任,每学期要对本单位的所有学校进行一次综合视导,将视导成绩纳入对学校的评价方案,并以现场会的形式进行反馈,各单位开展教学视导的情况列入区教学视导内容,年终要以总结的形式报区教研室。(1)

2011年小学教研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7、以活动为切入点,继续深化“十好”教育活动,认真实施“五个一”工程,扎实开展各项兴趣小组活动。各学校不仅要制定活动方案、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评价打分表、评价结果统计。更重要的是不作表面文章,扎实、认真地开展活动。既要有班级活动,又要有校级活动。活动记录既要有文字材料,又要有照片、音像资料。照片资料要装订成册。班内及学校均要有评选结果展板,校级小明星、小标兵要佩戴标志牌或奖章。

8、按照“习惯育人、生活育人、活动育人”的理念,各校要在“十好”教育活动、“五个一工程”、“兴趣小组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可有选择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教育活动”、“爱心教育活动”、“激励学习教育活动”、“爱家、爱校、爱国教育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生活安全教育活动”、“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法制教育活动”、“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少年儿童自我保护教育活动”、“个人卫生与疾病预防教育活动”等等。各学校要将“十好”教育活动、“五个一工程”、兴趣小组活动,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及其他团队活动按“校级”、“班级”活动统一进行规划,以墙壁展板的形式列出“校级”、“班级”活动安排一览表,直观地把活动内容展示出来。学校成立团队活动中心,有专人负责各级各类活动,做到定内容、定计划,定期开展活动。

9、按照“五园”创建要求,优化校园环境,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每个学校要在卫生、绿化、美化方面自我严格要求,做到持之以恒。“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同时,各校要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多挂教师、学生的作品,每个学校都要设计墙壁、楼道文化长廊,展示教师的教学成果,展示学生的精品佳作,展示学校活动的过程、成果。每位校长都要清楚:学校的墙壁是会说话的;从学校的墙壁上别人会知道你做了什么,知道你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育成果及办学水平。创建有品味的校园环境应当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附:2011年小学主要教研工作安排

2011年小学主要教研工作安排

一月份

1、2011年小学教研工作总结。

2、第二学期单元测试题修订、编写。

3、小学部分课题实验鉴定。

4、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命制。

二月份

1、2011—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2、部分学科寒假教师培训会。

3、德育学科化课题实验情况调研。

三月份

1、参加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

2、全区小学各学科优质课评选活动。

3、上半年小学教学视导。

四月份

1、教学视导。

2、小学美术教学观摩研讨。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

五月份

1、全区小学教学视导反馈会。

2、“快乐英语”课题实验研讨。

3、区级课题实验调度会。

4、德育课堂教学研讨会。

六月份

1、“十好”教育、兴趣小组,考查学科现场考查、测试。

2、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3、期末考试命题。

4、小学“攀登英语”课题研讨。

七月份

1、参加省、市各学科教学研讨会。

2、上半年小学教研活动总结。

八月份

1、部分学科教师培训会。

2、新教师岗前培训会。

九月份

1、全区创新课评选活动。

2、参加省、市各学科教学研讨活动。

3、下半年教学视导。

十月份

1、教学视导。

2、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3、区级课题实验鉴定准备。

4、小学英语多媒体新授课教学研讨会。

5、小学体育教学研讨会。

十一月

1、教学视导反馈会。

2、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

3、“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研讨会。

4、全区美术教师外出写生、作品汇报展。

5、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评选。

十二月

1、部分课题实验鉴定。

2、教科研工作总结。

3、编制单元测试题。

[2]

篇(6)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车白泥小学一年一度的计算大赛即将开始,你们有信心赢得比赛吗?

一、赛前热身

1、牛刀小试

哪两位同学愿意请战?

白板出示竖式笔算:24×12= 19×12=

同学们说一说计算方法,竖式计算乘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2、脱口而出

口算怎么又快又准确的得出答案呢,能分享一下你的计算秘籍吗?

如果是142X12这样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又该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动笔试一试……

指导并指名学生汇报,参照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计算三位数乘与两位数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你能说一说吗?

团结协作的力量无穷大,看来,这个赛前热身对同学们来说,真的是小菜一碟,接下来的项目你们还敢继续挑战吗?看招。

二、东想西算

情境导入:

(白板出示)

普者黑风景区位于文山州丘北县境内,风景优美,景色宜人,是国家5A级景区。这不,家住广州市的李桐和爸爸慕名而来。

1、白板出示题目:火车行驶了12小时,每小时行驶195千米。广州市到普者黑景区有多少千米?

2、你想怎么列式? 195×12=(千米)

3、195 X 12,怎样来计算?

(1)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吗:广州市到普者黑景区大约有多少千米?说一说你的想法?

(2)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试着做一做,在计算时,想一想这道题与142 X12相比较,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①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尝试算出19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②巡回指导,特别关注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③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学生互相说算法。

5、你想提醒大家笔算时要注意那些问题?(引导学生说出做题过程中的易错点)

6、验算。你会验算吗?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愿意和同学们分享?

三、计算接力赛----谁是计算大王

接下来这个项目就对我们班同学团结协作能力的考验了,要赢得此项比赛,就要有赖于同学们的默契合作了。我们即将选出六位骁勇善战的计算能手来出战。

结论:仔细观察上面的各道算式,想一想: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 )位数或( )位数。

四、加时赛:

1、134×12176×47 425×36237×82

2、文山市思源实验学校平均每个班有32人,共有116个班,思源实验学校一共有多少人?

篇(7)

数学的奥妙,绝非在于计算,计算结果更不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数学本质就是一种应用工具,是一门为问题解决提供基本方法的基础性学科。然而,数学能力与数学成绩并不成正比,许多教师更注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培养。这不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也与提升学生数学修养和培养数学能力的长远目标不一致。

一、加强示范操作,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增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感性经验

学生只有积累了足够丰富的问题解决的感性经验,才能实现数学问题解决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加强教师解题示范操作,为学生获取数学问题解决的感性经验创造机会

教师不管在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方法、生活实践方面,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从动手操作中获取的感性经验可能就会存在偏差,导致数学问题解决陷入误区。因此,加强教师示范操作,有利于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经验合理化,促使感性认识分化、汇总、升华。

例如,在进行《认识东、西、南、北》(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时,方位数学问题的教学目的在于:认识东南西北,并能够准确辨别这四个方向,能根据实物图理解平面图,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方向感。教师通常都会传授同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口令法则,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东南西北方位。这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平面的角度理解了判断方位的基本方法,而实际生活中方位的辨识是三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口令法则也适用于三维空间范围,对此,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室空间进行示范性教学,并进行方向的口令练习,比如说“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该如何进行,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活用空间方位口诀,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方向辨别训练,规范引导学生的方向意识,降低学生因平面方向的认知对空间方位判别的干扰,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立体空间方向概念。这样通过教师的示范性操作,帮助学生积累了正确的感性素材,让学生的经验认识脱离了模糊的阶段。

(二)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积累解决问题的感性经验

常言道:孩子的智慧总是透过指尖表现出来。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管结果的好与坏,都能积累数学解决问题的感性经验。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形成自己的数学问题解决思路,正确的操作结果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而错误或是有偏差的操作结果,也能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例如,在进行“烙饼问题”(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时,明确数学的优化均衡原理,帮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一道具体的“烙饼问题”的应用题为例,“现在有一口锅,这口锅1次可以同时烙2张饼,而1张饼需要烙正反两面才能熟,每烙1面饼花费3分钟,试问:一共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烙好3张饼?”根据直觉判断,烙好1张饼需要花费6分钟,那么,烙好3张饼就需要花费18分钟,不可否认,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但却不是最优的解题方案。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硬币等物品来摆一摆、试一试,看看有没有更快的方法,记录下结果,通过操作来发现更快的组合方法,并动手操作进行验证。比如,烙好3张饼花费12分钟的方案(见表烙饼方案一);经过反复的实践操作发现烙好3张饼最少需要花费9分钟(见表烙饼方案二),是最优的解决方案。解决烙三个饼的问题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扩展到烙饼4张、5张……10张,让学生探索奇数个饼和偶数个饼的烙饼方案有什么规律,这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即数学推理归纳 思想。

二、加强数学活动指导,创造学生参与数学问题探究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理性认识

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教学,不能依赖于对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的死记硬背,还需要增加学生参与数学问题探究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进行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摸索,以帮助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也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数学教材知识,大多是在前人实践基础上分析总结得出的,这只能给予学生间接的学习经验,学生要在真正意义上吸收消化这些间接知识经验,还需投身于数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去探究数学问题,寻找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学生参与数学问题探究活动,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增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最主要途径。

例如,在进行《找次品数学问题》(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教学时,就可以给学生安排小组探究活动,利用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比如粉笔、饼干、糖果等,结合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认识“找次品”这类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试验、推理, 鼓励学生提出的不同解决方法,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方法和规律。以五年级“找次品问题”的应用题为例:有4堆糖,每堆都有4块,其中有一堆中4块都是次品,正品每块重5g,次品每块重4g,能否用天平只称一次就找出来?写出过程。

针对这道题所代表的“找次品问题”,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找次品”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究活动。具体活动过程:第一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和交流的方法,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索,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成果展示,比一比谁的解决方案最优越,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的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第二步,对数学问题的剖析、猜测、归纳、推理的活动过程才是探究活动的重点,通过对比提出的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开展总结、推理等数学思维活动;最后,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实物操作,转而运用列表、画图等较为抽象的方式进行分析,实现数学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通过教师的活动指导,让学生探究得出解决过程:从4堆糖中第一堆取1块,第二堆取2块,第三堆取3块,如果称出的重量为30克,则第四堆是次品;如果称出的重量为29克,则第一堆是次品;如果称出的重量为28克,则第二堆为次品;如果称出的重量为27克,则第三堆为次品。

三、及时进行活动反馈,为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留足空间

篇(8)

计算教学是支撑小学数学的最基本框架,占据着小学数学一半以上的教学时间,而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方法合理、灵活。”为达到这个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通过方法让学生转化为能力。本文以四年级上册数学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简便运算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引导探究,归纳方法

简便运算,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减法性质、除法性质)等来使计算简便,我认为只要把繁难的数值计算转化为简单的数值计算并形成计算能力就行,在第七册的数学中还没接触到各种运算定律,但是在一些算式中也用到了很多简便计算。第三单元在教学末尾有0的乘法时,很多学生用0也要去乘一遍,通过对比练习,利用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性质,就让学生总结出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先乘,再到乘得的结果后面加上两个因数的0的个数。比如:450000×80,就只要算45×8就可以了,然后到积的末尾加上5个0就行了。

第五单元在教学除法试商时,学生一下子找不到商几,就可以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降低了试商的难度。如8567÷89,学生一下子不知道商几,如果把“89”看作“90”来试商,学生一下子就知道“856”里面大约有“9”个“90”。这样的方法计算起来既快捷又不容易出错。

二、联系生活经验,领悟简算算理。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学生应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内容与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接纳程度就越高。

如:教师出示例题:有一次你去买作文书,23块钱,同时又看中了旁边的1个溜溜球,27块钱,如果你手里正好有57块钱,你会怎么买这两样东西?如何综合列式?

生1:我会先买作文书,然后再买玩溜溜球。算式是57-23-27。

生2:我觉得我会先买溜溜球,因为溜溜球是27块,57块减27块刚好等于30块,就不用找零了,然后再用30块钱去买作文书。算式是 57-27-23。

生3:我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把作文书和溜溜球一起买就可以了,它们两样加起来刚好50块,所以我只要直接把50块付给他们就可以了。算式是57-(23+27)。

在短短的对话中,教师没有使用任何暗示,却充分激活了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存在的简算思维。这种思维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早已内化在学生的大脑之中。这样学到的知识远比通过教师的讲解要深刻得多。

其实大部分的简便运算算理都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原型。将简便运算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简算生活体验,让学生对生活实际重新审视,自主构建起运算定律和性质,显著提升简便计算的教学效果。

三、依托生活实例,践行简算算理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丰富的生活情境中践行简算算理,不但使学生的简便计算训练变得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各种生活情境中应用简算算理,也使学生对算理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生的简算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更加开阔。

如:在本学期的数学竞赛中,我们四(3)班参赛队员的得分是110分、120分、130分、140分、150分。请你快速计算一下总分。

生1:110+120+130+140+150。

学生一下子找不到简便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数的特征,五个数中,找到中间数,两边的数有什么特征,很快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采取割补法得出130×5。因此,一道多数相加求和的题目出现,观察数的特征非常重要。

如:在秋季运动会中,四(3)班参加一分钟跳绳活动,队员的成绩分别是220个、230个、240个、250个。请你快速计算一下总分。

220+230+240+250=()×()。

双数找规律对于学生来说要困难些,引导学生用首尾两个数的和除以2求出了这样的中间数,这样就得出235×4的相关算式了。

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时,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分析、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能感受到简便计算的生动应用,强烈地意识到简便计算是一种实际生活的需要。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使数学不断发展。让学生对身边的种种生活事例大量地体验接触,再度地审视感悟,让学生用饱含热情的思想去留意和观察身边的简便计算生动应用,不断体验发掘生活中简便计算的数学原理。这正是我们在简便计算教学中最生动,最无痕,最高效的教学方式。

四、增加变式,开阔思路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对简便计算编排的特点是简便计算的因素十分明显。这对学生熟练地运用定律、性质。提高简便计算的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基本的简便计算练习题,学生还解决不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因此,我认为根据班级基础,适当增加一些变式题,鼓励学生创新,打破常规,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合理地进行等值变形,从而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有些题目如果完全按原来的顺序去算,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准确率也低。如:902+896+907+899,学生如果能看出题中每个数据都接近900这一特点,就可以运用独特的方法化繁为简,将原式变形为900×4+2-4+7-1=3604。

五、培养学生简便意识

简便计算不仅要使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简便意识及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能力。

比如:四年级已经学会了计算器的应用,在积、商的变化规律中,很多学生懒得动脑筋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就利用计算器计算,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计算能力,还导致了不好的习惯。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计算中尽量少依赖计算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9)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教师善于运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进入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开发与应用工作。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数学教材主题图,这是对于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提升。

数学教材的主题图给我们提供的也只是一个教课的依据,它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主题场景,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比较强的人文性和教育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想使用得好,让学生受益,还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创新。以现行人教版三、四年级数学教材为例,笔者发现,在主题图城乡场景比例中,城市化倾向主题图比例远远大于农村化倾向主题图比例,另据对学校三、四年级学生曾外出旅游到过大城市及游玩过大型游乐场的人数进行统计,也还不足百分之十。教材中的主题图虽然大都体现了生活中的情景,但是与现在学生所在的地域生活存在一定差距。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活在具有武平特色的农村孩子,对地域文化相对较为熟悉。所谓地域文化,广义上是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包括地方的政治、经济、历史、名胜、环境、风俗等方面的文化信息;狭义的地域文化是指某一地域内的人文、民俗、地理、历史等文化现象,如文物古迹、民俗文化、风俗习惯等。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以“宜居、实力、幸福三个武平”的生动素材引入,利用富有武平地域文化特色的数学主题图资源,设计了《“赴圩”――用乘除法解决问题》《富贵籽中的数学问题》《将军广场建筑中的图形与计算》《秋游归来话数学》等数学计算课、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多种课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自己的身边、自己的家乡蕴含着很多数学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爱数学、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

二、地域文化资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例说

(一)以地域风俗为媒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在现行数学教材中,学生购物的情景除了购买文具、水果、电器外,真正切合当地实际、学生真实经历过的生活情景的很少。在执教数学课《“赴圩”――用乘除法解决问题》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课前交流对“圩日”的了解情况,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赴圩的情景;并搜集、介绍客家“圩日”和武平“圩日”的特点。赴圩,又称赶集。在我们客家人的口语中,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称为“圩日”,它是我们客家人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学生们都知道。在课堂教学中,我选用以“圩日”买卖交易的情景图,以“王大爷赴圩”为主线,在四年级学生学习了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解决买卖中如“买二送一”等数学问题,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市制重量单位“斤”“两”,以及运用“圩日”“粪箕”“火笼”等情景图,以学生熟知的地域风俗为媒介,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看家乡,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

(二)以地域特产为主题,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武平乃至整个闽西有许多特产,如最负盛名的闽西干之一――武平猪胆肝,还有金线莲、富贵籽等学生个个了如指掌。如何让它们能与数学课相结合,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色呢?为此,笔者编排了《富贵籽中的数学问题》数学课程纲要,以合作探究、动手实践、体验式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利用调查、访问、体验等活动和手段,充分发挥网络、图书资料、农村资源的作用,把课程纲要的主题研究内容共分为6课时:①收集和整理富贵籽的相关数据,②播种中的数学问题,③种植问题,④盆栽问题,⑤盈亏问题,⑥农民收入中的数学,使学生学会搜集、整理、筛选、处理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料,提高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合作意识。笔者选择其中的“播种中的数学问题”及“农民收入中的数学”又设计了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富贵籽中的数学问题》一课进行教学。

在执教时,笔者组织学生实地调查,亲身感受。先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和家长一起到武平东云富贵籽园参观调查,直接感受武平特产之一――富贵籽的魅力,并搜集有关数据。课前,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说一说:你了解了富贵籽的哪些知识?学生通过搜集汇报知道,富贵籽是武平野生植物资源,是武平野生花卉产业,“武平富贵籽”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去年,武平县富贵籽种植面积达1250多亩,年可产富贵籽120万株,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花卉老板到花棚里订货,为当地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课上,我围绕这些信息,以它为主题图,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适时出示富贵籽播种图(穴播图),学习一穴盘中有几个种子点,一穴盘中可种几株富贵籽苗,富贵籽苗一年后移株,一畦地可以放几株苗进行培育等,对其中隐藏的数学简便计算、点与间隔、生活中的小数的知识进行学习应用。最后,还展示学生拍摄到的装盆观赏的富贵籽,让学生感受富贵籽的美与它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学习数学中的盈亏问题。

总之,地域文化精深博大,源远流长。教师应该树立“用生活来教育”的理念,用科学的思维解读生活现象,用生活的智慧审视学科知识,在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整合中丰富课程资源;学会更多地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认真地搜集素材,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问题,用本学科特有的方法予以加工、提炼,提升自己对学科知识及学科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应用与拓展学习的数学理论,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看家乡,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形成善于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语言、知识、思想方法去描述、理解、思考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心理倾向性,使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附:《“赴圩”――用乘除法解决问题》片段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市制重量单位“斤”和“两”,知道1斤=500克,1斤=10两。

2.学会运用当前所学的乘除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运用笔算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用笔算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拍摄武平圩日情境图片并制作相关课件。

课前交流:

1.交流学生对“圩日”的了解情况,让学生说说赴圩的情景。

2.介绍客家“圩日”和武平“圩日”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赴圩”中的实际问题

1.卖鸭子

(1)认识“斤”“两”

①情境引入:(出示图片)“15块钱一斤”

②交流:“块”是什么意思?你们认识“斤”吗?

③介绍:斤又可以称为市斤,是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原来是十六两为一斤。与国际单位制接轨之后,现在是十两为一斤,并将1千克质量的物体重量规定为1公斤,即2市斤。

(板书):1千克=1公斤(2斤) 1斤=10两

④小结反馈:( )克 =1斤 ( )克=1两?

(2)计算一只鸭子的价钱

①出示情境图:“4斤半,67块半”

②尝试解决:王大爷算得对吗?4斤半是几斤几两?“67块半”是几元几角?

请你们帮他算算,可以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③汇报交流

(3)巧算价钱

①出示情境:“4斤8两,72块钱”

②小组讨论:王大爷怎么算得这么快?

③尝试应用:你能很快算出4斤9两多少钱吗?

(4)估算:12只鸭子大约可以卖多少钱?

2.买生活用品

(1)买粪箕、鸭笼

(出示图片):粪箕(每担28元)鸭笼(每只23元)

①思考:100元买两担粪箕和两只鸭笼够吗?

②生讨论交流并尝试解决

③汇报交流,用不同方法解决

(2)买“火笼”

(出示图片):“火笼”每个24元“买二送一”

①思考:王大爷买2个“火笼”,每个可以节省多少钱?

②生讨论并尝试解决

③汇报交流,用不同方法解决

3.买水果

(出示图片):苹果10元3斤,蜜橘5元2斤

①出示问题:王大爷买了6斤苹果,应付( )钱;买蜜橘用了15元,又买了( )斤蜜橘。

②生尝试解决

③汇报交流

三、拓展延伸

计算王大爷月平均收入

王大爷十一月圩天收入情况统计表

[时间\&初一圩\&初六圩\&十一圩\&十六圩\&廿一圩\&廿六圩\&收入金额(元)\&58\&600\&142\&222\&402\&144\&]

(1)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认识“廿”的意义和读法)

(2)王大爷这个月一共收入多少钱?一年大约收入多少钱呢?(媒体闪烁:大约)

篇(10)

陈立华是以“教学”出名的。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标题叫作“一位数的乘法”。根据教科书的安排,应先教一位数乘二、三位数,每位乘积不满10,以解决乘的顺序问题;接着教一位数乘四位数,引导学生类推;然后教某位乘积满10的和每位乘积都满10的,着重使学生理解积满10进位的道理,并掌握进位的方法。算下来,33页内容,传统教学通常需要21课时。

陈立华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对这部分知识动起了脑筋。在她看来,数学知识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任何一课、一单元乃至一册书,都不是知识孤岛,而是联系紧密、协调发展的。不仅如此,小学阶段还可以跟中学阶段相呼应、衔接。因此,必须从知识的整体结构和知识、技能协调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每一个局部知识、技能的地位和作用。”基于这样的思考,她在备课本上写下了整个单元的关键所在:

知识的连接点:加法与乘法的联系。(24+24+24——24×3)

知识的生长点:“加数相同的(不分步)连加竖式算理”与“乘数是一位数乘法”有共同的算法。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她首先安排了口算练习(24+24+24),并要求学生说出算理。在她看来,这一环节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数位”、“计数单位”、“进率”等核心概念的理解,为引入新知识、突出重点、难点铺设一条道路。

当学生理解了加法和乘法的基本算理之后,陈立华才开始新授课的讲解。

第一个例题是:24×3。此举意在解决乘法竖式的写法、运算顺序以及解决“满十进1”这一知识点,达到对乘法技能的初步理解。

第二个例题马上升到三位数:128×5,且在进位上也增加了难度。从学生对算理的叙述过程来看,显然存在着挑战。因为它失去了加法算式的支撑,学生必须确立新的思维支撑点。

尽管如此,学生在第一个例题中初步形成的技能起到了关键的迁移作用:学生明确了先用3去乘个位上的“4”,再用3去乘十位上的“2”。现在则变成用5去乘“1”、“2”、“8”三个数,只要及时告诉他们进位的规则,学生就可以较好地完成这一步。

第三个例题是:2304×8。这一步,陈立华大胆地将被乘数由三位变为四位,同时让学生试着处理中间有“0”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算法。

紧接着,陈立华又抛出了2700×3,通过变换“0”的位置,强化了学生对于“计数单位”这一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新形成的技能更加深刻和准确。

一节课下来,陈立华顺利完成教材中21节课的关键内容。究其“秘诀”,无非是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运用迁移原理,找到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对此,陈立华形象地概括说:“我始终坚信,没有孤立的教学。知识要像一串葡萄,学完能拎起来。”

正是凭借这个“拎葡萄”理论,小学阶段的12册数学书竟然被陈立华浓缩到58节课:原本需要39课时的“百以内数的计算”,被陈立华这么一“拎”,只需讲“竖式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三节课就够了;原本需要20课时的“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仅需一节课;不仅如此,在后期的实验中,陈立华还将整数四则运算(加、减、乘、除)的内容,广泛迁移到分数运算、小数运算以至以后的代数运算中去,并归纳出它们的核心和本质——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实现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融会贯通。“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个核心概念(指“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作者注),计算中涉及的大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自己做过尝试,整个小学阶段,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的加减问题,共有109课时,如果归结到相同单位相加减的问题,3课时就可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迁移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窥一斑,见全豹。不难看出,陈立华对于恩师马芯兰以“开发学生智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的教学改革与实验可谓谙熟于心。“在我看来,马老师的探索非常有意义。比如,很多数学老师都认为小学、初中的知识没有什么太多的关系,但马老师教过的五年级学生甚至可以达到中学的知识要求。她在教学时不单单站在小学的角度,而是将知识看作是一个整体,以它为载体,实现对学生能力全方面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孤立的教学,永远不要低估小学教育所能达到的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个例子中,除了课堂讲授环节的准确精炼,陈立华对于课后的巩固练习亦别有心裁:第一周每天早自习做6道计算题,上课时,前30分钟进行新课,剩下的5至10分钟做2道计算题。接下来的每周做2~3次计算练习,每次1~2道。

根据陈立华的统计,这种把讲新课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整体设计(“讲”与“练”交错进行)所取得的效果与以前的“一例一练”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分散练习所用时间要比传统的集中练习所用时间缩短至少一半。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巩固环节是师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练,学生乏味;不练,错题率明显回升。以致每每到了期末复习,计算部分的漏洞总是最难弥补。但在陈立华的课堂上,最开始一周结合新课、相对集中的练习,学生既不会感到单调,又能使初学的计算技能做到了“天天练,不断线”,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一周后,错题率由5.9%降到2.1%。一学期后,基本上无错题。

陈立华说,自己的愿望并不复杂,“走进朝阳实验小学,通过这6年,要让孩子越学越聪明。所以,我紧紧抓住思维的迁移,让孩子学一道题,实际上掌握一类问题。”我们看到,正是这个并不特别复杂的愿望,让朝阳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能够轻松愉悦地学习,与此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名列前茅。

“让原来凭经验、凭感觉的东西精细化”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小学日常工作中的“技术含量”似乎并不很高,只要按部就班,有足够的耐心,大抵都能应对。但是,在陈立华带领下的朝阳实验小学,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

这一天上午,五年级的王新宇老师要开始准备新课了。她首先进入数字化校园系统的“电子教材维护”、“教学资源维护”、“教学资源查询与统计”、“公共资源维护”四个板块,根据学科以及课程的关键词,查询相关资料,选取教学策略。随后,她对照系统中的“作业诊断”和“考试分析”板块,分析以往的相关数据,找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确定重点、难点和检测点,并在论坛上与同事们广泛交流,听取意见,最终形成教学计划。

很快,一周的课程结束了,四年级的吉心语同学进入自己的数字系统界面,看到了老师奖励的电子小五星,理由是他周四的口算练习不仅正确率高,而且书写认真、规范。与此同时,吉心语的妈妈通过学校发放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也看到了这条消息,回想起孩子以往常犯的粗心大意的毛病,她高兴地在吉心语的“成长日志”中记下了孩子的进步。

学期临近尾声,要考试了,三年级的潘靖夫同学打开电脑,发现数字化校园系统已经把他在这一学期作业中出现过的错题全部积累起来,组成了特点鲜明、针对性强的“错题本”,并根据错题所对应的知识点自动生成个性化的练习题。对照着老师们编辑整理的《日积月累课堂效果检测与反馈训练》,潘靖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复习与练习,集中强化自己的薄弱环节。

考试结束,作为学校管理者的张琪副校长打开数字化校园系统的“考试分析”板块,对教师组卷、质量分析、成绩趋势、历次成绩分析、在线考试结果分析、质量分析参数及试卷难易程序参数等多项内容进行详细的查看,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每个年级的整体情况,并在心里筹划着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及开展专题性的教研活动。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即将跟随孩子们一起升入二年级的李响老师收到了这样的提示:这一阶段,要开始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将要升入四年级的聂航老师则被提示:教学之余,要特别关注学习优秀的孩子。心怀疑惑的李老师和聂老师从数字化校园系统中探寻到了提示背后的科学依据,并积极向相关老师寻求帮助,思考和制定未来的教育教学策略。

上面反复提到的“数字化校园系统”,是陈立华和全校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自2003年建设笔记本电脑班开始,到2008年建设校园网络,朝阳实验小学全方位规划了这个别具特色的数字化校园系统。2009年2月,以“一校之力”组织开发的涵盖教育科研、学业诊断、数据交换、安全、德育、自动系统和门户7大平台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取得成功,并获国家版权局专利。

数学教师出身的陈立华,极为重视科学依据,坚持清晰而科学的思维品格。在她看来,要真正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的品质,必须确保各项活动的科学性。“让数据自己说话,让原来凭经验、凭感觉的东西精细化、具体化,针对性也更强。”这话说到了师生以及家长们的心坎上。比如,仅就教学而言,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有效调控,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是,真正做到却非常困难,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它需要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需要对所教知识的深入把握,需要对学生情况的精准把握,等等。而数字化校园系统恰好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上面提到的“二年级起关注学困生”的例子,便是从一个毫不起眼的数据——学生利用课堂投票器反应作答的时间一一中得出的。“作答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为支撑的,理解得越好,反应得越快,作答时间自然越短。”基于这个假设,从2009年开始,系统积累有效数据约15000人,次,在此基础上,陈立华带领老师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一至六年级学生平均反应时间如何?一至六年级优秀生/学困生平均反应时间如何?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易、中、难不同难度题目的反应速度又如何……研究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二年级之前反应时间没有明显的规律,从三年级开始到五年级,他们对不同难度的题目的反应时间变化明显,尤其是对难题的反应时间持续增加。而学习优秀的学生从四年级开始才会有明显的区分。从这个意义上,二年级开始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否则,随着年级的增加,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大。同样的道理,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则应从四年级开始进行特别关注——李老师和聂老师收到的提示由此而来。

看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感叹:小学教育也可以很不简单!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所有数据实现联动,大家各司其职,与自身工作完美整合,每个人既是系统的使用者,也是系统数据的提供者。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都高效地整合起来,成为有据可循、高度理性的统一活动。这才是陈立华心目中理想的“数字化校园”:直指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核心,成为减轻学生负担、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工具。

“学校要给学生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陈立华的数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似乎总是以极具感性的面孔出现:

她感叹毕业考试全班无错题的现象:“与其说是六年教学成果的体现,其实更是一种情感的体现,是孩子们与我六年积累的默契,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为了给我一个奇迹。”

她欣慰数字化校园系统的长久效应:“试想想,20年、30年以后,这些已步入中年的曾经的学生们,能通过一个账号、一个密码看到自己小学6年完整的成长记录,去重新翻开尘封已久的童年色彩、缤纷的往事,得到的该是怎样的惊喜和甜蜜。这是一份多么特别的礼物啊!”

……

这让人想到一句老话: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与世界上的许多职业和行业不同,除了需要具备高度的科学性和理性,教育还需要付出大量的爱心和情感。正如陈立华评价数字化校园系统时所说的:“没有哪一种教学技巧与手段,可以成为情感的替代。”在近20年的从教生涯中,陈立华不仅坚持着严谨的数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更倾注了自己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二者水融,共同构筑了她对于小学教育整体功能与地位的深刻认识——为幸福人生奠基。

现如今,这句话已成为整个朝阳实验小学的教育宗旨。我们看到,学校积极探索更加高效的教与学的方式,设计开发专门用于减负的课桌椅,发放特制的A4纸大小的轻薄书包,每天用一节课的时间专门加强体育锻炼,专门开设各种兴趣课程如影评、表达、舞蹈、西班牙语等,并请来在相关领域卓有成就的人士为孩子指导,组织“日出朝阳——学生综合素质展演活动”,把孩子送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参加建党90周年“我们的旗帜”大型文艺汇演等。朝阳实验小学正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可充分发挥潜质、释放能量的空间,让孩子们置身于足够大、足够优越的发展平台。经风雨、见世面,让他们成就尽可能多彩的童年,搭建尽可能广阔的未来。

“学校能给孩子幸福吗?”我们总结式地发问。

陈立华想了一下,“幸福没法儿简单证明,也不是教育完全能决定的。”

篇(11)

2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注意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处于6—12岁的儿童期,思维单纯,对于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生喜欢随兴而学、随群而动,情绪性和无意性较明显,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教学内容,运用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譬如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育学生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亦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目的。例如:在讲用计算器计算这一节时,可以采用师生竞赛的方法:先出几道数字较大的题进算,让学生自由选择计算方法,教师则用计算器。比赛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算出来。结果出来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计算器比其他运算方法快速、简便、准确。进而师生共同讨论之所在学校、工作、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举例说明)。让学生明确了解学习计算器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跟好的工作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动参与课堂教学,又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又如,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小管家》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先让学生预习,然后利用教材后面的表格,让学生在教学中真的当一回“小管家”,记下家里的每一笔开支,算算自己家每天花多少钱,一周花多少钱。学生通过切身体验,不仅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而且感受到“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的道理,感受到持家的不容易,从而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本文来自于《科学中国人》杂志。《科学中国人》杂志简介详见.)

3结合数学发展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知识,这些都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特别是在备课时,要积极思考那些蕴含着爱国主义的教育的内容。比如:目前新课程每本小学数学教材里都有“你知道吗?”这一栏目。所写的都是我国或其他国家科学上的成就。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p96的内容是这样的“: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的原理来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出入相补的原理就是把一个图形经过分割、移补,而面积不变,来计算出它的面积。”这短短的一句话,通过老师的讲解、启发,可使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使学生明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小就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读书和有所作为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