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2-12-21 18:34: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篇(1)

"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始终是广大劳动群众。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民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是人民通过严格、规范的程序制定、颁布、实施的。

篇(2)

晋源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 刘建德

(2013、7)

市委十届二次全会确立了:“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务实、清廉、卓越”的公务员队伍核心价值观;“公、廉、严、能、信”的领导干部核心价值观。在区委、区政府及区教育工委的统一安排下,我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核心价值观”,深刻领会“三个核心价值观”,为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为建设新晋源奠定重要思想保证。

一、在“学”字上下功夫。可以说,“三个核心价值观”是体现执政意识的主导价值观念,是引导社会风尚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彰显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价值观念。我们一定要学其精髓,得其要义,把握实质,在自觉践行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在学习形式上,不仅要积极参加单位有组织的学习,同时还要利用大量的个人时间学习和领会其精神实质。

篇(3)

关于“尽责”。“尽责”就是尽心尽力,履行职责。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都需要一份事业作为谋生的依托。虽然各行各业创造的价值不尽相同,但要想有所成就都少不了一颗对岗位尽职尽责的决心。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词,作为爱国敬业精神的典型词,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懂得,即使你身处的岗位平凡普通,即使你享受的待遇低人一等,即使你所在的环境不如人意。但是不抱怨,不气馁,不计较得失和名誉,始终忠于本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永远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干好每一件事,终有一天你将会成就非凡。比如同志,23岁到工作,30多年如一日,勤勉敬业、无私奉献,在档案室的一方小小天地里,始终践行着“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进步”的理念,为的档案工作尽心尽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她的事迹人人称颂,他是我们整个人民的骄傲,也是我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榜样和模范。

关于“尚德”。“尚德”就是崇尚道德,追求善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令世人敬仰和崇拜,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无不感到自豪和骄傲。在社会加速转型的当下,人心奸诈者的确大有人在,行善受骗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也时有发生。但这并没有冲淡人们对美德的渴望和崇尚,“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告诉我们,先要把人做好,否则一切都是扯淡。我们提倡“善美”,鄙弃“八耻”。敬老爱幼、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刚正不阿都应时刻铭记,在遇到弱者时出手相助,在对待长辈时满怀孝心,在挫折难关面前勇于承担、在享受幸福生活时心存感恩,只有做到心中无愧、一身正气才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最基本的准则。

关于“倡廉”。“倡廉”就是反对腐败,倡导廉政。端正党风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很多人认为,反腐倡廉是高级干部的事情,自己一无权二无钱,与自己无关,殊不知任何一个人堕落与腐败的行为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步放松了警惕之心与律已之心,把个人利益的追求错误地放在了第一位以致到最后的腐化堕落。千里堤坝溃于蚁穴。因此,每一个公职人员,无论职务大小,都应该做到自重、自尊、自省、自警,都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从思想上筑起一道永不倒塌的廉政防腐巨墙。

关于“致和”。“致和”就是实现和解,达到和谐。和谐,最重要的是妥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凡事都要心平气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以谅解的心情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人、团结人,竭力用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化解各种矛盾,实现人与人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解。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团结友爱气氛的大家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普遍和谐的大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团结一致相互扶持,为创造和谐美好的添砖加瓦,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篇(4)

党的十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一高度概括,不仅深刻揭示了处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全国人民广泛认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载体,意识形态不去占领网络媒体的主阵地,就等于自动放弃了思想理论武装这一强有力的工具。正如所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的服务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抢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网络阵地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基于此,重庆邮电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郑洁博士等人的《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一书,正试图解决当前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等问题。该书作者长期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中国化的教学与研究等工作,对相关问题有着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深刻感悟。围绕着“如何增强网络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这一重要任务,作者紧紧抓住网络媒体等现代传播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政治学、传播学、信息学、文化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三重维度来构建全书的基本框架。首先,侧重于历史考察的维度,探讨互联网的产生与网络媒体的兴起。其次,侧重于理论概括的维度,梳理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问题,分析、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科学表述,阐述网络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内在关联。再次,侧重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结合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探讨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具体方式、有效机制和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和管理的途径,对如何推动网络媒体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一书的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该书不拘泥于现状的概括,而是从历史考察的维度,深入探讨互联网的产生和网络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并以此作为厘清相关概念、分析成因和影响、探讨具体对策和路径的基础。通过简要梳理互联网的产生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分析了网络传播的特征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媒体的含义、类型、优势与特征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和归纳;通过对网络媒体的发展历程、现状并与传统媒体进行对比,进一步厘清了网络媒体的功能及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双重影响,这为我们从宏观上把握网络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内在关联、网络媒体为什么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兴载体、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方式等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前提。

第二,该书不拘泥于概念、理论的阐述,而是将概念的阐述及其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结合起来展开探讨。首先,作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厘清了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问题;其次,结合当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分析、概括、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科学表述,并从“网络媒体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兴载体”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媒体的引领和指导”两方面来展开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还论述了网络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性。

篇(5)

校训是办学理念和育人要求的高度概括,是校风、教风、学风的内核,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一所学校的特点和风格,同时也反映着时代、地域文化积蕴和精神;它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应牢记心头、时刻遵守厉行的。

从大学校训的内容看,它所表征的是大学的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从大学校训的确立依据看,它是以办学实践为基础,根据社会要求和大学本质逻辑,在广泛收集和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大学校训的功能看,大学校训对大学师生的学术行为(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和社会服务)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勉励性作用,它遵循的是高校的风格特色和历史文化,凝练的是学校的人文传统和文化精神,表达的是学校的精神气质和理想愿景。

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

在高校语境的具体展开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的精神支柱,是贯通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代表国家层面,主张国家的自强与独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代表社会层面,主张社会的公平与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代表公民个人层面,主张个人的道德修养。它肯定了国家的价值根本,描绘了社会的理想蓝图,确立了公民的行为规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指南。

各个高校校训,从字面上看体现了各自的特色。从校训的提出、讨论、研究到最终确立,各高校或从学校筚路蓝缕、建校的艰辛提炼校训,或从学校学科特色出发总结校训,或通过对时代要求的考虑不断创新、调整校训的内容。这些无不体现出大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作风与独立思考、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因此,高校校训所承载的高校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契合的,是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结合高校语境的具体展开。

具体分析,一方面,从高校校训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角度看,二者互融互通、契合共振。一些高校校训或直接引用经典著述话语,或将经典话语加以整合而形成,别具一格,富有特色,有效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土壤、源头活水。比如,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前三个词语都有经典的明确出处。从整体上看,这一校训体现的含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为国家做出新贡献。毫无疑问,作为学校核心价值的表达,高校校训用寥寥数语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学人树立远大目标和崇高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高校校训不仅植根于传统文化,又富有现代气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动力和支撑,也是当代中国梦语境下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而高校校训所传递的价值信念、时代精神,对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强的涵养力,是新时期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这种涵养力主要体现在高校校训塑造积极进取的校园精神气质,以及培养青年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情操上。青年人进入高校,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校训中蕴含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基因渗入青年的内心世界,塑造其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融入社会后,这种精神气质和文化基因便扩展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使校训精神以及与之相契合的核心价值观散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校训的调查总结显示,大学校训普遍强调“求实”、“创新”、“勤奋”、“博学”、“团结”等。从这五个词进行分析,“求实”、“创新”不仅是研究学问的态度,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团结”是学校的力量之源,也是社会共同进步的不竭动力;“勤奋”、“博学”是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是个人前进的砝码。频率最高的五个词分别对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这充分证明了大学校训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契合,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大学精神的供养。“团结”是“爱国”精神的显著标志;“求实”既是对“诚信”的彰显,也是“民主、法治”的基本诉求;“创新”、“勤奋”、“博学”既是“敬业”精神的实现条件,又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实际工作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校训互通共融。

正是基于这种互通共融,可以说,探讨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在探讨大学和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校训注入了活力,大学校训则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资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直观体现。

用校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高校作为公民价值观培养、传播最重要的阵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起着涵养和承托作用。

对高校校训精神进行重新解读,注重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高校需要用校训解释好时代的精神特色,调整校训不符合时代的元素,充实和丰富校训的内涵。既要确保校训内涵的“高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训的应有之义;又要挖掘校训内涵的“深度”,使校训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载体。此外,还要拓展校训的“宽度”,使校训成为学生走出校园后职业、生活、学习等终身的个性气质和道德准则。

重视大学校训与时代结合,突出承古纳新。作为高校精神的校训,在不抛弃原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前提下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时代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价值取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环节。只有将当前多元化社会的价值旨归与时代的精神元素结合起来的校训,才能彰显出活力,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才能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站得住脚、立得住身。要将国家价值观与大学精神统一起来,让二者发挥出最大的合力,补足“精神之钙”,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努力奋斗。

篇(6)

近年来,我市坚持价值引领,以大爱台州,共筑梦想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强化公民道德教育,注重价值理念养成,促进广大干部群众在学中养成,在看中感受,在唱中激活,在行中陶冶,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一是注重学习教育,夯实思想基础。科学的理论最终必须回到实践,回到群众中去,才能发挥作用。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核心价值观普及行动,广泛开展中国梦、文明礼仪、节俭养德、我们的节日等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台州精神、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家风家训讨论、提炼活动,促进核心价值观本土化、普及化。全面部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精心设计贴近大众的学习活动,大力培育各类学习型组织。举办全民读书月,先后以读书求知文明等为主题,开展了好书伴我行、图书漂流、讲党史、颂党恩主题报告进基层等主题读书活动。连续举办文明论坛,汇集了历年优秀论文的《大爱台州文明论坛》一书,成为我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最生动、最有力的教材。

二是注重舆论引导,增强精神力量。努力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来感染,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来说明,用共享发展的事实作例证,用百姓信得过的榜样典型作引领,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他们现实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家园。近年来,我市集聚新闻宣传、网络宣传、社会宣传等各种资源和手段,着力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着眼于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在事实报道中体现正确导向,在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在舆论监督中弘扬社会正气。以百姓故事宣讲为载体,讲述草根故事,弘扬核心价值。抓住网民这个日益扩大的群体,成立网络文化联盟,建立网络文化俱乐部,开展领导干部与网民在线恳谈、传箴言红段子创作传播大赛等活动。建立台州文明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题网站,打造网上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传播者和监督者。

三是注重文化倡导,筑造精神家园。坚持以文化人,着力改善文化民生,在全市创建了181家文化礼堂。注重道德传承,让文化礼堂成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注重结合融入,将农民文化节融入文化礼堂建设,吸引数万群众参与。实施三个三文化计划,在全市创建5000多家基层文化俱乐部。举办了多届农民文化节、邻居节和企业文化节。广泛开展全民唱红歌、全民才艺展演等系列活动。发挥文学艺术对公民价值理念养成的教育功能,创作生产了影视剧《海之门》、《我的娘姨我的娘》、《和合奇缘》等一大批有影响的文艺精品力作。

二、坚持实践养成,注重主题活动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活力,着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德育工作,重在得法。近年来,我市广泛开展最美浙江人,大爱在台州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价值观培育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在读道德文中传导理念。我国传统经典中蕴涵着深邃的智慧、高远的意境和崇高的品格,对于塑造未成年人的道德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理应成为未成年人的宝贵精神食粮。我市从2005年底开始,以诵一本有道德的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在全市开展千校道德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开设道德经典诵读课程、编印《中华传统名言警句选读》读本,让未成年人在诵读经典过程中汲取人文之源、亲近和谐之根,有力促进了未成年人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我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连续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累计已有900多万人次青少年参加了读书教育活动,连续15年获得全国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组织特等奖。

二是在行道德事中养成习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实践养成,通过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把观念变成习惯、规范变成行动。近年来,我市面向城市社区,从衣物、垃圾、绿化、杂物、车辆、宠物和小广告等七件社区居民生活小事着手,开展新开门七件事教育实践活动。面向全社会,从群众广泛关注的脏乱差现象入手,开展垃圾不落地,台州更美丽行动,组织开展我为创建加一分、文明随手拍等系列专项行动。面向农村,针对存在的封建迷信、大办红白喜事、赌博等一些问题广泛开展乡风评议、文明殡葬、孝敬教育等活动。面向青少年,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开展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的系列道德实践活动。搭建起了群众适宜参与、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平台,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坚持示范带动,注重先进典型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榜样,着力在可敬、可信、可学上下功夫。

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有效载体,就是深入挖掘、宣传、学习各类先进典型,建立广大群众共同遵循的价值评价体系,引导全社会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近年来,我市以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台州好人榜等系列评选、宣传活动为抓手,推出了一批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的草根英雄,产生了中国好人台州现象。

一是挖掘道德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经由全市范围内发现好人、寻找好人、推介好人的大型宣传活动,平安水鬼郭文标、长人师傅舒幼民、最美社区书记陈定华等凡人善举从幕后走到台前,变成了人们关注度最高、参与度最广的社会话题。短短三年间,我市就已宣传展示了近600位身边好人的事迹,建立了资源丰富的好人库。每月公布一次的中国好人榜中,台州字眼频频闪现,截至当前,已有60人上榜,入选人数居全省之首。

二是注重运用典型,以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来引导、感染群众。通过媒体宣传提升好人知名度。坚持内宣与外宣相结合,开设专栏专题,集中宣传好人事迹,做到报纸天天有文字、电台天天有声音、电视天天有图像、新媒体天天有点赞。通过道德宣讲增强好人影响力。邀请各类好人走进社区、企业、学校、农村等基层道德讲堂,面对面进行交流,讲述亲身经历,分享人生感悟,彰显好人力量,传递好人精神。同时,组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干论英雄等系列报告团,深入城乡基层开展巡回宣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全市营造了学先进、扬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氛围。通过社会宣扬扩大好人覆盖面。通过出版好人书,传唱《好人歌》,创作好人公益广告,建设好人文化墙等方式,全面展示好人风采,广泛传播好人事迹,营造了全社会人人学习好人、个个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

四、坚持利民惠民,注重文明创建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结合,着力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上下功夫。

篇(7)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015-02

党的十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一在个人层面的要求也是当今国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的道德素质。面对当今国民道德素质的现状,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个人层面对国民素质的引导。

一、国民道德素质的内涵、现状

1.国民道德素质内涵的界定。最早具有历史依据的对道德的界定是苏联和中国的伦理学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出发,“认为道德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1]27-53随着伦理学的不断发展,专家学者对道德内涵的界定也日益丰富、明确起来。其中卢宝祥认为:“道德主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也是个人修养的原则。”人们提到“道德”时,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作为规范的道德”,指在一定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范或行为准则;其二是“作为个体品质的道德”,指社会的道德规范在被个体接受、认同后,内化为个体的一种品质并体现为一定的行为倾向或特征,这一“道德”通常又被称为“道德素质”“道德品质”“品德”“美德”或“德行”[2]。韩东屏则认为:“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品质规范之总和。”[3]

道德与道德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卢宝祥认为“道德”又被称为“道德素质”。而罗嵘认为道德素质是人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经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方式而形成的内在道德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有机总和。道德素质是人的道德心理活动与道德行为发生的准备状态[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2.国民道德素质的现状。道德素质作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织部分,对一个人在社会上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道德素质。从“又红又专”“四有新人”“八荣八耻”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看到,党高度重视公民的道德素质建设。近年来劳动模范、道德楷模不断涌现,公共场合秩序明显好转,灾难中的互帮互助、舍己为人等等,都体现出了我国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国民道德素质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商业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扭曲,公德意识淡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这些道德问题严重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扰乱社会治安,损害经济社会正常秩序,必须认真解决。

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国民道德素质之间的内在关联

国民道德素质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国民道德素质有不同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x国民道德素质在当今时代的具体要求。

1.“国家乃人民之事业,而人民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西塞罗《论共和国》)国家是我们的集体,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理应“爱国”。“爱国”,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古代,“爱国”表现为“忠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即国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忠君和爱国是联系在一起的,忠君必然爱国,爱国一定忠君。这种爱国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统治,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不属于人民,属于君王。在今天,“爱国”有了质的变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捍卫公民自己的根本利益。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30-02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当今社会,广大的社会公众越来越重视会计信息的使用,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和潜在的投资者。股东使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评价,政府部门依据会计信息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潜在的投资者用其评价企业的价值,等等。可以说,现如今,会计信息关系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会计信息的质量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对于直接提供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被人们所看重,包括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诚信为本,遵循准则,不做假账”。那么,如何培养诚实守信的会计人员,是我们会计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结合核心价值观对如何培养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会计人员作以下探讨。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般认为,“价值观是对事物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形成于人们的实践过程,又反作用于人们的实践,是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观念的总和。一个人的价值观源于其世界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具体表现,世界观决定价值观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由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决定而逐步形成的人们对事物的根本看法,其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体现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是人们正确处理个体、主体以及社会需要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结人心,其核心内涵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时刻弘扬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党的十八多次重申其重要性,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和基本使命,以大力弘扬为指导思想,主张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学习中,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正气”成为主流,全国上下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的氛围,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也应当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和具体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简要概括为:“爱国、理想、责任、创新”。爱国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每个大学生追求的永恒主题,责任是对每位大学生的要求,创新则是四个中的核心,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最高层次。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即是践行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二、会计学专业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会计学专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本人认为应该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

1.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全面系统掌握会计学基本原理及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培养基础比较扎实、实践能力特强,上岗就能操作,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体现了“爱国、理想、责任、创新”核心价值观,同时强调诚信为本、创新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体培养要求方面。要求学生在知识上能够了解与理解会计职业及行业相关的职业的政策和法津、法规;具备从事会计学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知识。在业务能力上具有会计和审计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的核心应用能力;具有审计监督、见证及评价的核心应用能力;具有财务分析、控制及管理的核心应用能力。在素质上培养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如何查询资料及运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等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

3.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爱国、理想、责任、创新”为标准,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为原则,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形成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及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人文社科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交融,将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程体系按照目前大多数教育专家提倡的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及素质拓展五个平台进行搭建。课程设置服务于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而实现并满足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在课程体系中,思想教育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等课程、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等课程、社会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等,几乎每门课程都涉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的能力。为了会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高校从事会计学教学的教师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出于对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将伦理、道德和职业操守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并结合典型案例设计相关的职业操守及核心价值观在线训练课程,培养学生正确与良好的职业发展理念,教给其如何规避职业风险的方法和技巧。

除了在专业教育注重上述内容的教育以外,还要注重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形成教育,每时每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教育学生先要做一个好人,而后培养其成为其合格的人才。人格教育事关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生活基本观念的形成,我们一定要重视,同专业教育相比,人格教育的影响有的时候显得更为深远和长远。从事会计学教学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或在其他与学生的交往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教育,向学生及时传递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正能量。不仅要教会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迅速融入专业团队,与他人和谐相处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

4.教学内容方面。在教学内容中,一直把诚信教育贯穿会计职业教育的始终。在入学教育课程中,着重介绍会计职业规范中的职业道德一节;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强调会计人员诚信的重要性;在会计实务课程中,将不诚信行为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毕业教育中将“诚信做人”作为毕业留言送给毕业生。另外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培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是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和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赢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志愿服务这种形式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社会的重要载体。志愿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法。通过培养,良好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友善,传播了文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5.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情景式教学和对优秀学生事迹的宣传导向,引导学生掌握会计法律知识,自觉遵纪守法,具备抵制违法行为的能力,不断地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树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良好品格。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产学结合、会计从业资格、建设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会计理论与会计应用相结合、会计改革与会计发展相结合、强调责任、诚信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在育人过程中,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作为职业素养的标准,不断提高职业素质,使其成为合格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小芳.财经类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会计师,2012,(03).

[2]马文超.会计与会计教育:从整体主义到个人主义[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03).

篇(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27-01

新媒体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传统媒体指的是电视、广播、报刊等,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电脑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1]。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学习能力非常快,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媒体技术易于接受。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已经掌握了微信、微博、网上学习等技巧,该技术已经渗透至大学生的生活中。在新媒体背景下,必须强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老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加看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的关注度不够,在经济利益、经济成分影响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会产生一定变化,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也会造成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让他们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学校对专业技能教育更加重视,忽略了价值观教育的作用[2]。

(二)教育缺乏针对性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教育系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出现了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若在课堂上重复讲解相关内容,便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甚至对该科目的教学失去兴趣。在教育过程中,部分老师未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育互动性不强,与学生的新观念和思想具有一定冲突,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挖掘其学习潜能。

二、新媒体背景下强化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要以学生认知方式、知识结构的特征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教育内容给予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重复、交叉内容的出现,挑选重点内容讲解,提高课堂效率,遵循讲授、讲透、讲深三点原则,另外,还需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不可过度拘泥于书本知识,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将网络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不过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技术能够将学生视野扩大,另一方面,部分非主流东西也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影响,为此,高职院校老师必须将教学投入力度加大,可建设网站,建立校园网络,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3]。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网络媒体技术应用于其中,对教育软件进行开发,还能够利用QQ群、微信、论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

任何科目的教育都不能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实践教育也非常重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也需注重实践教育,可鼓励学生加入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创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将专业特色、时代特征充分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教育。

(四)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热情,学校可以开展文化活动,宣传核心价值观,将教育与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彰显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能力具有培养作用,可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高度责任感[4]。

(五)学生注重自我修养

高职院校学生要重视自我修养,学生的品行需要在后天培养中形成,高职生必须强化自我修养,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中,重视自我教育,增强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要融入群众、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将自律与道德规范相结合,注重将精神追求、物质追求统一起来。

高职院校学生要重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心,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义务服务活动中,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学生强化自我修养。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中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强化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有利于为日后高职院校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曹燕宁.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219-220.

篇(1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价值与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就是在于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又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失败的豁达开朗的性格。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又能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的习惯,形成独立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1.利用室内课和讲评总结时的榜样作用进行渗透

榜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的基本方法。例如,利用体育明星与身边学生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树立为现代化建设锻炼身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利用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与内容的教育。

2.根据体育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渗透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到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增强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可以通过观看国家队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拼搏精神,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集体合作是体育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在“提速火车”、“二人三足走”等游戏和比赛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鼓励并提倡学生之间的协作配合,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利用课堂常规进行渗透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主要教学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思想品质。比如,上课前的检查出勤,能培养学生的习惯教育和纪律意识;通过服装要求使学生懂得运动安全的重要性;通过请假制度培养学生遵守制度,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应速度、动作准确性和协调一致的能力;通过值日生借还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和进行热爱劳动、为集体服务的品德教育。这样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堂常规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有利益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效果,有利于良好的学风、班风和社会风气。

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体育课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有些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潜移默化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由于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对培育时代精神有利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全视角的品德教育。器械体操能使学生在付出艰辛的努力后,树立不畏艰辛、勇敢顽强、迎难而上互的精神;通过球类、田径、体育游戏等教材,进行集体协作、互相关心、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教育;通过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健美操教材,进行文明行为和提高审美能力等。

5.利用组织教法进行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教法起着主导作用,它是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必备条件,是体育课组织工作重点。体育教学中选择科学、灵活、合理的教学方法,既是教师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品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通过课的任务、要求、目的的下达,以及讲解动作,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表扬与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教学中还要把身体练习和心理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合理的渗透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中,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容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需要,同时也是体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的需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牢牢打好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的思想渗透基础,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中如果进行德育渗透》 钱琼.

[2]《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jawangcb.

篇(11)

时代剧变,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将打破原来的精英化教育,逐渐开始普及化、大众化。随着高校的学生数量逐年递增,贫困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多,高校的资助工作成为德育教育中的新课题。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思潮、汇聚正能量,达成一致共识。故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到高校资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的提出决定了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凝聚了社会各界共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充分理解核心价值观体系,深刻掌握其内在精华,用其蕴含的思想意识形态来主导和开展各项工作,将会有章可循,有理有节,也必将是高校工作的创新源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地明确了具体的社会关系,价值目标和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今后时期在发展目标上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道德准则上的引导。通过三个层面的要求,在促使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了社会的个体,即“人”的发展与定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融合

(一)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性质的本质体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助是教育发展改革中突显的一部分,体现出的问题一是经济方面,二是学习、情感、心理等方面。2007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已经实施资助工作。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劳动者素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关注和特殊的关照、关爱。社会主义大学的优越性在于有效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使每年的巨额资助金得以顺利下发。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此来指导资助工作,在思想和实质工作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将切实的政策和正确的价值观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让其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就在身边,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培养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将更好地实现高校育人的目的。

(二)开展资助工作的有效办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都很强。资助工作的开展也是一项系统的、有层次的和有针对性的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既要在系统上整体开展,还要在个别上参考比较。同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理解和内化,对社会充满积极情绪等,都能使资助工作和党、政府对此项工作关心扶持的目的和意义相吻合。大学生是复合型的群体组织,受身边人和事的环境影响,其自身的“三观”也体现出有所不同。开展资助工作,认识价值体系的内含和精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寻求出他们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相似处,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实感受资助工作给他们带来的改变。想困难学生之所想,急困难学生之所急,传递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内涵,将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大认同。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发展前进动力

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随着市场经济化的社会主义不断变化和发展而日趋改变,致使大学生在价值选择方面呈现多样化趋势,变得更现实和直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在经济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弱势,而将学生资助工作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正确引导贫困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思想等方面充分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方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易形成较强的承受力和顽强的意志力,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地域、生活环境等不同,使部分贫困生生成偏激的心理,对社会持有悲观、否定的看法,怨天尤人、愤世不公、生不逢时,把自身贫困的现状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

(二)思想方面

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上表现为独立自强。他们不向困难低头,越挫越勇,积极进取,自尊心极强。但其思想上有压力,怕稍微松懈而落后;担心学习成绩不高而对不起为自己欠下债务的父母;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被人瞧不起;担心自己的将来等等。

(三)道德方面

部分学生认为助学贷款虽然要偿还,但不是在校期间的事情,而是毕业以后才履行的义务,而政府资助学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他们不但没有存在感恩心理,反倒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更有甚者,少数贷款学生丧失诚信,出现恶意违约、拒接银行和学校的电话等情况。也有学生在得到款项之后肆意挥霍,使得资助款项失去了真正意义。其不诚实守信的道德行为不但有损个人信誉,同时也使助学贷款工作的持续开展受到了阻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运用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用

通过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中去。为了逐渐认识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精华,一方面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把体系精华变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断将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个别学生谈话、班级会议、年级会议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其思想观念得以转化和提高。另一方面,把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贫困生感知自己和别人的差别,能够正确看待自身在能力、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认识,逐渐摆正姿态,继续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们把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政策资助变成回报社会的动力。通过接触社会各阶层,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准确及时地改进和提高,更新知识结构,以不断地调整自我,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育人工作

高校资助工作是以贫困生为重点,党和政府的这项资助项目又是一项利民工程,在两者结合的时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内含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既要把握好科学方向,又要认真落实和贯彻。资助是一项管理工作,必须和相应的活动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育人环节,借此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大爱,激起和唤醒大学生的感恩之心。高校资助工作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的动力方向。两者结合首先发挥了教育的优势,体现了教育公平,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同身受,形成感恩意识,在内心里对自身所获得的恩惠产生认可。其次,要让贫困生明白他们能上大学,是周围所有关爱他们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他们感恩。最后,外化为感恩行动,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和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积极行为。

(三)建立健全资助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

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倡导党和政府的内在资助教育目的,同时从学生的自身角度出发,不断完善资助工作体系,故此,高校必须建立一支责任心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资助工作队伍。

1.设立大学生资助工作机构。

教育部曾指出:“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关系到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范切实可行的高校资助工作机构建设,是顺利开展对贫困生帮扶的首要前提。

2.强化和训练资助工作队伍。

资助工作是由这支队伍进行推广和实施开展的,所以要保证队伍的数量和稳定性,同时注重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树立和发挥资助人员的人格魅力,以此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得到体现,激发此项资助工作的真正教育内涵等。

3.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制度。

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简单了事,否则高校就失去了惠民教育的意义。资助工作制度化,透明化,制定统一的监管机制,明确资助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划分,让资助工作规范化、程序化,这样才能增强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公开性。

参考文献:

[1]金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3).

[2]衷华,陈良声.发挥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路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4).

[3]罗洁.浅谈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新举措[J].理论界,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