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校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同学们上厕所时都会选择后者,因而洁白的花坛上也会因此而留下一串串乌黑的脚印。
后来,花坛里种上了花,通往厕所的路只剩一条远路了。可习惯成自然,同学们依旧从花坛上跨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种的花儿渐渐地破坏了,也渐渐地枯萎了。学校也曾三令五申叫同学们不要从上面跨过,可同学们依然我行我素。终于有一天,花坛里的所有花儿都枯萎了,但从花坛上跨过的人仍络绎不绝……
哭泣的水龙头
曾听说过这么呀一个故事:有人忘了关水龙头,人们见了都全当没看见,匆匆而过。一个小女孩见了,说:“不要哭了,水龙头让我来帮助你吧!”而后,默默地把水龙头给关了。今日,这个故事在校园里被再一次上演了。
不只哪个冒失鬼,在洗漱完之后,竟忘了关水龙头,那水哗哗地流着,似乎在抱怨这位同学,又似乎在向同学们求助。同学们见了都置之不理,视墙上“节约用水”的牌子为装饰品似的。就这样,水龙头就一直地“哭”下去,它的泪汇成了小河,积满了水沟。直到这时,才有位好心的同学发现了哭泣的水龙头,就急匆匆地把它给关了。
唉,关水龙头这一举手之劳之事,同学们却不愿去干,以至于让可怜的水龙头哭泣了这么久,真是不该呐!
绿地=娱乐天地?
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学校特意在校园里“开辟”了一片绿草地,然而,同学们却把绿草地当成了娱乐天地,任意践踏这片芳草地。
我们的校园位于陆城镇的东边。
一进大门走过第一幢教学楼,就来到最迷人的花园的旁边,花园的中间有一个假山。假山上面有棵小榕树。树叶是那么翠绿,在阳光的照耀下,颜色绿得闪闪发亮。假山上的石块形态万千,有的像大象,有的像猴子,有的像小猫,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山脚下有一条盘延而上的阶梯,真像一长龙卷在这半山腰。假山周围是一个水池,水里爬着一个大石龟,但是石龟的头不见了。仔细一观察,原来石龟把头缩到龟壳里去了。池里的小金鱼缓慢地游出水面,阳光射到鱼鳞上,闪闪发光。像是穿了一套金衣。当小金鱼们看到有人走过来时就全消失了,躲进水里的石洞里,等人走后才游出来。水池周围围着四个花园。花园里的花五颜六色,有吊钟花、大红花、太阳花等等。这数不清的花,在花园里堆了三个小花环。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大红花了,大红花长在枝头上,又大又红,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花蕊,等花蕊旁的花枯死,小花蕊就会谢开了,发出阵阵清香,路上的行人会感觉到神清气爽。还有太阳花,每当太阳升起来就会开花,如果太阳在东边,花就会向东边,如果太阳在西边,花就会向西边,不管太阳在哪边,太阳花跟着开到太阳下山才慢慢合回来。
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去了,我突然想起来上学时间超过了,我要迟到了,便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美丽的地方。
啊,我们的校园真美。
目前,校企合作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大部分企业对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已有的合作关系合作深度不够;三是应用型大学对产业的作用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重视双方的利益关注点,校企既然是合作,当然是双向互动互利的,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出人才。培养的学生要受企业欢迎,出人才是学校的最高目标,也是学校的价值所在,而企业则是逐利的,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地方企业当前最大的困惑是找不到急需的人才,而且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最大障碍。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学校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中存在着交集,学校需要企业的参与,而企业也需要依靠学校大量的人才才能创造经济效益,让校园部分地成为企业和让企业部分地成为校园――校企的无缝融通则是校企合作的有效和长效的模式。
一、IT人才培养特点
1.软件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统计调查显示,国内企业现有的专业软件技术开发人员缺口巨大,供不应求。
2.软件人才结构严重失衡。人才结构的失衡使许多软件企业的生产还停留在手工作坊的层次上,没有进行工程化、规模化生产,所以导致软件生产的效率低下,生产过程占用了大量的高级技术人员,在许多企业的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加入到编码的行列,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使得软件生产的成本居高不下。
3.企业人员流动率高。由于中国的软件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企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几个“软件精英”手中,少数几个核心人员的离职很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崩溃。人员流动率高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变大。
软件产业是典型的产业需求牵动技术研发,进而驱动教育发展的产业。因此,一方面,软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注重学生能否掌握最新软件开发技术;另一方面,由于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了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难以有效匹配企业的用人需求。这样就造成毕业生和企业都陷入了一个“两旺两难”的境地: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却出现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现实情况却是学生在校期间难以接触到实际软件项目,不能受到系统的实践性训练,这样学校培养的学生和企业需求的人才之间必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匹配,就像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要解决这个“两难”的现实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必须打破常规,积极探索和构建IT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搭建起学院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有效地解决“两难”问题。
二、校园企业
校园企业的总体设想是,企业将一些已经完成的或者实际的但是交付时间较长的项目放到学校来做,由企业的工程师和学校的老师共同指导,由学生团队承接项目。学院负责学生团队的组建,有意识地安排各年级的学生参加,形成梯队,其中大三、大四的学生是当然的主力军,参与项目后学生能得到实际的锻炼,真切感受实际项目的要求与氛围,企业则降低了用人成本,校企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1.指导思想。作为计算机学院实训体系的重要补充,校园软件园将以培养核心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产学合作为基础,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是“模拟和实战”的综合,要以公司的模式来运作。通过承接实际项目或模拟项目,让学生自己管理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和公司运作,达到真正的实战效果。
2.机构组成。公司部门:人力资源部、项目管理部、财务部。
公司人事:董事长、总经理、项目经理、设计师、开发经理、客户经理、程序员、SQA、SCM(以上都由学生担任)、技术顾问(由教师担任)等。
公司必须明确:主要业务方向、财务制度、年度工作目标、项目管理流程。
原则:公司人员采用流水线方式流动,在大学四年中要尝试过各种岗位,每年随着毕业生的离校即需到新生中招募新人,流动的是人员,不变的是体制和经营模式。
地点:学校内的创新实验室。
3.申请流程和要求。申请流程和要求是:申请人填写成立公司申请表,提供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公司章程、人员组成等材料;由校就业指导中心审核学生资格,审批是否同意成立公司;凭批件到软件园申请租借场地;按公司章程进行运作。
4.运行模式。完全按照公司方式运作,由学生担任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项目经理、程序员等,公司按照虚拟方式运营,公司董事长负责承接校内、校外的业务,评估业务所需费用。公司有自己的财务管理,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项目费以及成立之初学院注入的启动资金,虚拟资金的支出包括场地租金、员工待遇等,每完成一个项目做一次资金结算,最后年底总结算时,凡赢利的公司由学院按赢利数额的10%给予现金奖励。在运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参加模拟或真实的项目来体验软件开发的完整过程,包括需求分析、项目估算、风险分析、计划制定、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变更管理等;可以通过变换角色熟悉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不同岗位,如项目经理、设计师、开发经理、客户经理、程序员、SQA、SCM等。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意识,锻炼其项目参与的能力、软件开发的能力。
5.优胜劣汰。引入公司竞争机制,对长期业绩不佳的公司要做除名处理,至少说明其管理能力、项目开发能力有问题。
6.实际案例。学院与苏州某网络有限公司正在就服装城服装网站的设计开展实际的合作,由公司负责网站的前期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软硬件平台的搭建,而学校则负责各服装公司产品展示的策划和设计,客户端同时考虑PC端和移动端。
通过成立校园软件园,使学生有了自主创业的平台,通过与同学的协作既锻炼了课本以外的能力,又锻炼了项目开发的能力。而且企业通过与学校这种深层次的合作可以发现学生中的好苗子,在项目的合作过程中相互加深了了解,一旦学生就业时进入企业,对企业的认同度较高,比较稳定,利于企业对人才梯队的规划,同时这种合作也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三、企业校园
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帮助,这是由大学多年来的固有办学模式造成的,原因有二:一是学校的老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真正在一线有过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型的老师是不多的,即使曾经有过工程经验,随着在校时间的加长,与产业的实际需求会越来越远;二是学校和企业的研究重点存在偏差。学校老师所从事的研究大多理论深度较深,应用性考虑得较少,而企业则是逐利的,在确保够用的前提下追求成本的最低化,至于理论深度则不在主要考虑之列。
因此,在近阶段内大学的应用人才的培养还离不开企业的帮助和支持。那么,怎样才能吸引企业参与大学的人才培养呢?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因
(1)产学研转化
大学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是行业所迫切需要的,企业为了提高其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必须提高其技术上的比较优势,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往往意味着利润较低,所以企业对高新技术的追求也是迫切的。这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契合点。
(2)人才对企业环境的近距离接触和认同
学生在企业的实际环境中可以感受到企业文化、员工在企业的业务特点、工作强度、员工在企业的进阶和提升渠道等方面的情况,经过这一阶段的学生一旦毕业后选择留在企业,则对企业的认同度是非常高的,如果他足够优秀,则企业花大力气培养他是有回报的。
2.实施方案
学校可采用“3+1”培养模式,即累计有3年时间在校学习,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各主要课程设计和独立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课程等主要实践环节(含校内外实践)采用“工程项目驱动”培养方式,即采用适合教学的典型工程项目,使用与工程设计相一致的实验设备,使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接轨。
一年级暑期到各主要企业认知参观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年级暑期在企业开展在岗实习,主要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熟悉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培养工作经验、团队协作、人际关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知识。三年级暑期在企业开展在岗实习,初步了解掌握嵌入式系统应用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与能力。
第四学年为企业学习阶段,采用双导师制,每位学生都指派一名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具体的企业学习培养计划由两位导师共同制订,并由他们共同指导该学生的毕业设计。
根据本专业特点和当年的企业用人情况,以企业为主体,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
四、结束语
学校与地方企业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需要各方充分尊重对方的需求,寻找地方产业的契合点,对地方企业的技术特点多方排查,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接触,当企业尝到甜头后,后面的合作就会很顺畅。
1.校企合作学校要有基础
一方面,学校要大力支持,因为这是对原培养模式的扬弃,必然涉及到与原来政策不一致的地方,这需要校方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学院的培养方案要有弹性,因为企业的课程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管从时间上还是指导的人员上都不能完全按照学校的规定进行。
2.校企合作要相互增进了解
企业有各自的技术特点,合作应尽可能让企业做他们最擅长的,企业也应与学校多沟通,尽可能让相关老师一起参与企业项目,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3.校企合作需要成本
一方面,与企业的沟通需要有专人协调,另一方面,经济上也需要部分投入。
总之,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扎实落实好校企合作对学生、对学校、对地方企业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张益飞,刘建明,南亲江.基于岗位能力要求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教育与职业,2010,(30):20-22.
另外,建议各中队以“净化校园、美化校园”活动为本周及下周教育重点,开展讨论和发言。
1、讲一讲自己对净化校园方面的一些好建议。
2、对开展该项活动有什么建议。
3、说说自己身边所发生与卫生保洁有关的事或人或其它行为,请大家作出正确的判断应该怎样做?
4、为什么在校园内、教室里环境卫生远远不如自家的卫生?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6)02-0025-02
一
校园文明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智慧结晶,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尽管一些学校“有文化无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结果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由“文化建构的任意性”、“文化引导的盲目性”、“文化主体的浮躁性”和“文化组织的散乱性”等原因所导致,但对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二者关系的理解有误与处理不当才是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智慧的深刻原因。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改造校园环境、协调入际关系、把握自身存在意义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校园样式、风格及行为。它一般由校园物质、制度、精神及行为四个层面的文化组成。其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建筑、器材等物质条件与设施,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指用以规范师生行为的各种政策、守则,是校园文化的纽带;精神文化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并自觉认同的群体心理和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行为文化是指师生的具体行为展示,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而“校园文明”则是指校园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满足师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学校良性运行的程度,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各有其自身的特征:
第一,产生条件不同。校园文化是师生处理其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关系的产物,是师生对校园地理环境、人际关系和自身进行人造的结果。而校园文明则是师生在处理其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矛盾的过程中,对人造结果加以合规律合目的的改造后将“人造”结果转化为“造人”结果的产物。例如,各种亭台楼阁、名人塑像、文体活动等校园文化就是师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烙上其思想或活动印迹后的人造之物;但雅致的环境、美好的言行、淳正的校风等校园文明却源于那些具有造就和发展人材和大师这一“造人”功用的优秀校园文化。
第二,存在依据不同。校园文化是特定学校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为了特定的追求而创造出来的一切,故在不同的学校,校园文化总是各具内容、风格和样式,体现出它以不同学校、不同办学条件和办学目的为存在依据的多元特征。例如,农业大学的田地棋布、追求增收增产的校园文化就有别于师范大学的名师丰碑树立、培养师范人材的校园文化,也不同于理工大学的科技迹象遍存、崇尚发现和发明的校园文化。尽管如此,校园文明的存在依据却是一元的,即不论是何种内容、样式和风格的校园文化,它们要想发展为校园文明,都只能以能够满足校园师生获取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学校的发展为共同依据。
第三,变化形态不同。校园文化的变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而校园文明的变化则是一个相对平稳跳跃的过程。一般来讲,校园文化由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成果,因而它往往是在顾及学校传统及其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连续渐进地展开它的千变万化。而校园文明的变化却不同。校园文明对师生和学校发展所起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决定了它一旦形成就不会被轻易地加以改变,而是保持其相对平稳的变化态势,但当学校出现大的转型和调整,抑或校园文化出现大的变革,那么原有的校园文明势必会随着学校的转变或校园文化的积极变革而发生跳跃式的变化。
第四,价值属性不同。在当今学校,师生个性的差异存在及校园文化生成环境的开放使得校园文化的内容往往是真假共存、善恶同在、美丑并蓄,展现出它在价值上既可彰显智慧和先进,又能暴露愚昧与落后的二重属性。而校园文明因为是师生对校园生活的恰当把握,其同假恶丑相远离,与真善美相伴生,所以它在校园中的千姿百态只会是精华的自由展示而不是糟粕的丝毫泛滥,从而显示其在价值上惟独容纳校园精华的单一属性。
二
以上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的种种特征表现虽然说明了二者之间界限的客观存在,然而透过形形的校园文化现象,二者又不乏有机统一的一面,这种统一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首先,二者相互规定。一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外在地规定校园文明的存在。例如,清爽的校道、别致的景点、畅通的网络、齐备的教研设施等器物文化体现的是精致与优良的器物文明;整理内务、发明创造、排队就餐等行为文化显示的是有益与优雅的行为文明;按章管理等制度文化凸现的是有序与高效的制度文明;勤奋务实、敬业励志等精神文化张扬的是健康与向上的精神文明。另一方面,校园文明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规定。校园文化虽然是千校千面,但它们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学校的文明需求。以学校的社团文化为例,甲学校的文学社在办刊、经济社在生产,而乙学校的文学社在讨论、经济社在消费。显然,这两所学校的社团文化在对方看来或许都存在值得怀疑的地方,然而经过仔细考察却不难发现各自都不乏文明的价值:前者突出的是社团活动的技能性和创造性,后者突出的则是社团活动的表现性和消费性。这一例证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校园文化,不论师生如何建构它的内容和形式,校园文明始终都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意蕴或内在规定。其次,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互依存。一方面,校园文化是校园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校园文明从来不是随校园落成就可自然出现的伴生物,而是广大师生积极创造校园文化,并努力克服校园文化中存在的譬如教与学、学与用、劳动与休闲等诸多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之间的重重矛盾,使校园文化发展到具有泽被师生、造福学校这一价值时而取得的历史成就。离开了校园文化的丰富、变革和完善,校园文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校园文明是校园文化变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当代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征的存在虽然使得不同校园文化间的频繁交流与碰撞变得空前激烈和复杂,但校园文化避免蒙上文化尘埃,绽放文化光芒的关键既不在于校园文化内容的增多,也不在于校园文化形式的新奇,而在于校园文明现实地成为了校园文化变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是因为:其一,校园文化如果不以接近校园文明作为自身变化的方向,那么我们在发展校园文化时就会只注重校园文化的积累而疏忽其内容的意义,以至于将校园文化的建构看成是一种可以任意为之的操作。其二,校园文化倘若不以校园文明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那么我们就会把现有校园文化的存在看作是永恒不变的事情。离开了校园文明牵引的校园文化只能走向混乱、流于低俗。
三
上述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的关系深刻表明:校园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校园文明形成和升华的过程,校园文化的多层面构筑与文明化追求必须结合起来,互动互进。既重视校园文化的创造和积累,又追求校园文化的优化和提升从来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然之义。换句话说,校园文化的发展从整体上来说决不是一个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分离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统
一、交互完善的过程。因而在实践层面上,实现校园文化发展的方略就在于从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统一的角度去构筑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而由以下三要素构筑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无疑就值得学校师生予以重视和参考:
“丰富”,即积累、兴盛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基石。它一方面强调校园文化的建构既要重视对校园自然环境、教研设施等“硬件”的添置,也要关注对校园精神、管理制度等“软件”的培育,以保证校园文化内容体系的完整。另一方面也要求针对师生需要及学校条件,尽可能地创造吸引师生注意、便于师生参与、发挥师生才华的多种校园文化形式,使校园文化形式能够准确、灵活而充分地体现和强化校园文化内容。为此,本着“开放搞活”的原则,在教师和学生队伍中培养和使用校园文化建设的专家及文化活动骨干、积极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投资渠道以争取社会力量的文化投资、建设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数字校园、对外来文化加以批判吸收等就不失为丰富校园文化的有效举措。
“创新”,即变革、优化校园文化。是指对现有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超越性的改造和完善。创新校园文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思、批判和发展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能够不断孕育和提升其文明价值,因而它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关键。它首先要求师生时刻反思校园文化的文明程度。例如,反思精神文化是否催生了“道德文章、堪为师表”的大师和“知行合
一、心智健全”的学生;反思器物文化是否得以绿化、美化,因而能够“筑巢引凤”;反思制度文化是否成为了促进学术、培育人才和大师的坚实保障;反思行为文化是否彰显了师生热情、上进的儒雅气质;反思校园文化是否成为积极影响社会的示范文化等等。其次是要求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胆变革校园文化形式、小心改造和完善校园文化内容。采用校园文化新形式尽管经常会面临因违背传统、冒犯权威所带来的风险,但只要新形式有助于增加校园文化的文明价值,广大师生就不妨大胆突破校园文化形式的旧框框、采用校园文化的新形式。当然,校园文化新形式的采用由于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扶持,例如国情的允许、法律和政策的支持、社会舆论的宽让、家长的理解与协作等等,故在变革校园文化形式时要做到必要的小心谨慎,不能随意触犯社会的法规与道德。
“树我”,即树立校园文化的独特个性或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不能独具一格且品格优质,那么该学校不仅难以培育出一流的大楼、大师、大材和大气,而且还将走向沉寂甚至是沉沦[1]。鉴于此,追求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无疑就成了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重点[2],需要学校特别注意的是:第一,集中发展校园优势文化。这是指在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只有集中发展校园优势文化才能保证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他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仅仅是强调在维持诸种校园文化相互支撑、协同提高这一结构关系的同时突出对校园优势文化的建设。第二,重视校园文化的国际定位。在日益开放的时代,校园文化个性的树立显然必须面向全球,实施国际定位战略。它主要强调学校须以自信的校园文化传统与西方学校的校园文化对话,用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国际视野来审视、评价和完善自身的校园文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实现向世界展示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个性的目的。
1.2传播内容不够丰富当前高校媒体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管理者的活动、各种学校会务信息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而缺乏对高校基础信息的宣传,尤其是与学生个人相关的信息更是非常少,这样的传播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也缺乏时效性,不能及时对最新发生的信息进行传播,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一旦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超过了它的新鲜实效,就不足产生其宣传功效。
1.3媒体资源缺乏整合分析高校媒体资源可以说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既有学校层次的学报、高校网站以及高校广播站,还有各个院系组建的系报、系信息宣传栏等等,这些高校媒体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内部沟通,结果导致宣传的内容出现重复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没有产生造势增值的新闻传播效果。
2发挥校园媒体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有效途
2.1重视校园媒体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媒体是高校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因此高校媒体要切实履行其功能,发挥把关人作用,抵制不良文化。高校媒体要对进行宣传的信息进行仔细地甄别,防止将一些错误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校园媒体要发挥其引导、宣传教育作用,积极将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体系当中,比如高校媒体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积极宣传高校内所发生的的好人好事,加强对良好校园风气的宣传,从而带动整个校园内的风气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2.2高校要提高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校园媒体要发挥对校园文化功能的建设作用,需要高校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校园文化提供先进的载体,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第一,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媒体的硬件建设,高校要增加对采购先进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及时购置先进的媒体设备,同时也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定科学的设备使用规范,以此延长媒体设备的使用年限;第二,提高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从事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由于其没有专业的媒体设备使用技能,因此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应用媒体设备的技能,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第三,高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
2.3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素材整合高校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宣传优势,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整合媒体资源可以多方面的拓展校园文化宣传素材,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信息,有助于构建具有高校区域特色的媒体宣传体系,实现资源的共享,避免了媒体宣传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一方面要完善媒体管理体制,完善的媒体管理机制是保证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就如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设立的新闻中心,就是通过统一的管理部门实现对高校媒体工作者的集中管理,并且根据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不同媒体之间的协作,形成合理舆论引导。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宣传侧重点,比如学院的学报主要是宣传高校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高校网站则侧重对高校整体发展的宣传,而二级院系的刊物,则主要集中在本院系的日常活动或者好人好事等,因此通过加强它们之间的协作,可以加快信息传播、扩大信息接受层面。
2.4拓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素质校园文化的内涵是随着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校园文化的丰富需要借助媒体的宣传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以实现:第一,高校媒体栏目要开始互动活动。高校媒体通过开始互动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先进的校园文化;第二,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高校要广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图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通过媒体对这些活动的宣传,带动周围学生的参与激情;第三,在校园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在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技能比赛,可以提升工作者的思想意识,进而带动整个高校媒体工作的发展。
近年来,着实刮起了一股“和谐”热潮,我们的社会要和谐,我们的城市要和谐,我们的校园也要和谐。但尚有很多人只是一味的跟随大众的步伐,把口号喊的响亮,却从未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过任何事情。
我们是学生,学校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应该把和谐带进校园。
校园中有两大集体——学生和老师。因此校园的和谐则包括了学生间的和谐,老师间的和谐以及师生间的和谐。
学生之间的和谐要做到团结互助,共同进步。我们的校园若再无暴力产生,若每个学生都笑脸盈盈,若大家彼此都谦恭有礼,若再也听不到学生口中的污言秽语,那我们算是初步完成了构建和谐校园的光荣使命。
其次是老师间的和谐。若以共同学习,相互帮助,你追我赶的局面代替心存嫉妒,“关起门来授课”的现象,那么获益的便是学生,老师和学校三方了。学校是授人知识的地方,也是教人处世做人的地方。老师交给学生的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文言句法,函数几何,更多的应该是怎样以君子的气度和修养处世为人。如此则是校之大幸,国之大幸。
校园一个赋有巨大责任的胜地,它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它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做人,提高了我们的素质,教育了我们,把我们培养成为有用得人才。看,那些大学生、留学生、记者、作家……不都是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吗?
校园,它有着优美的环境。
校园的树,修长而又挺拔,生长着杨树、槐树、柳树、银杏还有松树呢!但最令我佩服的是甬路上的两排杨树和教学楼前的一排松树。杨树,风姿幽雅、亭亭玉立;松树,坚忍不拔、四季长青。一棵棵排列下来,就像是学生的卫士一样挺在那里。绿色的树衬托着学校让学生们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校园的花,娇艳而又美丽,一拥拥,一簇簇。再城市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让人眼花缭乱;万紫千红的温室花很是耀眼;而校园里的花,不像匍匐缠绕的豌豆花,不像微微有点红润的茸花,它很单调,只有几色,但在校园里显得很协调。娇艳的花衬托着学校,让学生们感到压力在减小。
校园,它有着磅礴的气势。
月光和灯光交汇成一支画笔,将校道旁郁郁葱葱的树木,描绘在光滑宽阔的水泥路上浓发淡着,恰到好处。
神色浓浓,将校园装点装点得几乎完美,宁静的周围充满神秘,幽深的色彩。在五十米长的校道两片。两栋教学楼的中间。有事一番景象。
明如白昼。鸦雀无声。一张张年轻而稚气未消的脸庞,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探索的光芒。同学们全神贯注。攻书如攻城,在书山题海中畅游。
一声清脆的铃声,划破浓夜,响彻校园,碰撞出一曲奔放的旋律,宣告了一场晚自习的结束。
顿时,通体明亮的教学楼里突然迸出一阵阵欢声笑语。那些辛辛学子从知识的海洋里驶回了港湾,作短暂休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响起。而正面临学习任务繁重的我,都忍不住加人他们的行动。
晚风习习,绿树在夜风中轻轻摇拽,宛如指法娴熟的乐师,欢快拨动着无形的竖琴,要为风清夜朗的今夕弹奏,一曲高山流水般的古乐。
我漫步在林阴小道上。看树影沙沙想象着前人种树的劳苦,我穿梭在三三两两的人群间,听意气冈发的言语,体验着老师育人的艰辛。
所有语言都那么亲切,所有的面容都那么熟悉,连语气也渗透着丝丝笑意,难怪空中的秋月也徘徊不前,温柔地聆听着校园声浪,将满轮课辉,倾泻在这美丽的土地上。
对着此情此景,我的心荡漾起泛泛波澜,这座美丽的极其肥沃的土地,是长树长人的好地方,做为的他的儿女,我感到很荣幸。
漫步校园,湿漉漉的泥土味,不停的扑鼻而来。小路边的小花上缀满了晶莹的露珠,如同一颗颗炫丽的宝石,摇摇欲坠。清风徐来,
我的文章的灵感大都来自音乐,特别是安静、忧伤的音乐。我能从那份安静、忧伤体会到与别人不一样的感觉,偶尔也会流下眼泪,这或许是作家都有的多愁善感吧。我是一个喜欢安静却不安静的女孩,我很少安静,只是因为我不喜欢安静带来的消极,因为我不喜欢安静得没有自己的性格。我想心底的安静,那或许是最好的安静吧。
在尘嚣中,飞扬的裙摆,是庸俗男人的最好归宿;在凡尘中,英姿勃发的俊俏,是庸俗女人的最好归宿;然而我,却想有一个知己,虽然父母是人生中最好的朋友,但是他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是最理解孩子的。同龄的知己却能理解同龄的人,可现在能真正值得相信的人生知己又有几个呢?现实的区别或许就在这里吧。
用心去聆听校园之声,用爱感受校园之声,用手去触摸校园之声。校园之声,心灵之声,请用最真的心、最真诚的爱、最美丽的眼去聆听、感受那心灵的校园之声。
在校园里,翩翩飞舞的蝴蝶,翻起了任性女孩的日记;在校园里,娇艳的玫瑰,聆听着学子琅琅的读书声。在校园里,一切都变的那么生机勃勃,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