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据库学习材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大班教学的现状却始终未能改变。在大班条件下,有限的课堂时间使教师只能讲授语言知识,而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语料和运用英语的机会,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移动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利用移动设备,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然而,网上海量的资源却容易造成“网络迷航”和注意力分散现象。在这种情势下,个性化推荐技术应运而生。
一、个性化学习理论
个性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可以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学习方式。个性化学习是在多元智能理论和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多元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习者之间个体差异巨大,因此,教师应了解并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元认知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独特的认知风格和认知方式,因此,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不同的认知需求。个性化学习具有学习资源的多维性、学习价值追求的多重性、学习风格的独特性、学习过程的终身性和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特征[1]。
二、个性化推荐
个性化推荐是指利用用户以往的选择或相似性关系发掘用户潜在的兴趣对象,通过过滤信息为用户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个性化推荐系统通常由3部分组成:用户行为记录模块、用户偏好模块和推荐算法模块。推荐算法主要包括基于内容的推荐、协同过滤推荐、基于网络结构的推荐、基于知识的推荐、混合推荐等。
三、移动英语学习平台设计
设计移动英语学习平台是为了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此首先要分析用户的特点和用户的偏好以及用户间的相似关系。其次要对学习资源进行分析,包括资源的类型、特征、属性等。在此基础上利用混合式推荐,为学习者提供需要的学习材料。
3.1 平台总体结构
个性化移动英语学习平台主要由服务器和移动终端两部分组成。服务器端包括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存储用户信息和学习资源,Web服务器用于上传资源和修改数据库。移动终端是指接入互联网,可以向Web服务器提出学习请求或接收资源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个性化移动英语学习平台架构分为三层:数据层、业务层和表现层。具体如下图所示:
数据层采集、存储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和学习行为信息以及学习资源信息,并通过预加工为业务层提供信息。业务层是整个平台最核心的一层,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对数据层传递来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加工、建模以建立用户偏好模型。应用层接受用户偏好模型,并为学习者推荐个性化的学习内容。
3.2用户偏好模块
要建立用户偏好模型首先要采集和整理用户信息。用户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和学习行为信息。基本信息是指用户在注册时填写的个人信息,学习行为信息是通过用户的各种学习行为采集的信息,如点击、浏览、搜索、下载、收藏、分享、评价等行为数据。服务器端对用户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对于新用户基本信息的简单处理可采用决策树算法。该算法不需要了解用户背景知识,只需要对用户进行分类就可以初步预测用户对学习材料的态度。例如,儿童可能对英语儿歌感兴趣,高中生可能对语法知识感兴趣。利用决策树进行数据分类首先需用一组训练数据集来训练分类器,然后用已建好的分类器对真实用户数据进行分类。在对用户基本信息简单处理后,通过对用户的学习行为数据的分析,来建立用户偏好模型。具体方法是用关键词和相应的权值来表示偏好,对关键词权值的计算有多种方法,其中TF-IDF(词频-逆文档频率)算法简单且容易实现。
3. 3学习资源分析模块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基本技能,其中说、写属于输出性技能,听、读属于输入性技能,译则是各种技能实现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推荐,主要是推荐输入性的语言材料,即听力材料和阅读材料,同时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作文的范文。在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和作文范文前,教师首先要了解材料中词汇的难度。词汇的难度取决于词汇的长度、音节数和使用频率。Chin-Ming Chen总结了词汇难度公式[2]:
bj =( Lj×0.7+Pj×0.3) ×Gj
其中, bj表示第j个词汇的难度, Lj表示第j个词汇的长度系数, Pj表示第j个词汇的音节长度系数, Gj表示根据词频确定的第j个词汇的难度系数。
词汇的难度对文章难度有影响,文章的类别、主题对文章的难度也有影响。最常用的文本表示方法是向量空间模型。在向量空间模型中,每个特征项对分类有不同的贡献,因此需要进行权重计算。为了使用户描述文件和学习资源描述文件的表达方式一致,对学习资源文件也采用TF-IDF算法来计算。
同样,在向学生推荐写作范文时,也需要了解文档的相似度,也可采用TF-IDF算法来进行相似度判断[3]。为学习者提供听力材料的过程较为复杂,由于计算机不具备人脑的智能,因此难以分析音、视频材料的难度和主题。因此需要教师为听力材料标注难度、主题、类型等,系统在结合用户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听力材料。
3.4个性化推荐模块
由于移动终端数据存储、处理能力有限,因此本平台的个性化推荐模块在服务器端实现。推荐算法选择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该算法对用户和学习资料分别建立配置文件,通过分析用户浏览的内容,建立用户的配置文件,通过比较用户与学习资料的相似度,向用户推荐与其最匹配的学习资料。基于内容的推荐可以处理冷启动问题,而且本平台的学习资料多为文本资料,多媒体资料经过标识,已便于计算机识别和处理,因此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更为适用。
本文将个性化推荐技术应用于移动英语学习中。通过对学习者基本信息和学习行为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建立用户偏好模型,通过对学习资料的分析建立学习资料模型,运用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将用户信息与学习资料信息相匹配,并将最匹配的材料发送至用户的移动设备上。本平台节约了学习者大量的资料搜索和选择时间,缓解了“网络迷航”状况,提高了英语学习效率。
参 考 文 献
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描述性文字要精炼、准确。色彩的选择应清晰、明快、简洁,颜色搭配合理,主题与背景在色彩上要有鲜明的对比,以便在画质上,应要求构图合理、美观,画面清晰、稳定,色彩分明、色调悦目,动画、影像播放流畅、具有真实感。图形图像应有足够的清晰度。
1.2设计的基本内容
网络课程设计功能设计和知识结构设计。功能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使用方便。知识结构设计应以有利于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体系并有利于实现个别化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此外,还应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对学习环境进行认真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提供及时的帮助。网络课程设计的方式是主要目的是自主学习板块的设计,教师处于辅导和服务的地位,所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化、个性化和能方便获取信息资源的网络环境是一个较关键的要素。本学习平台将依据现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系统设计包括如下子系统:系统管理和维护支持模块;学习引导模块;学习工具模块;网上答疑模块;评价模块;资源库等。环境是一个较关键的要素。本学习平台将依据现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系统设计包括如下子系统:系统管理和维护支持模块;学习引导模块;学习工具模块;网上答疑模块;评价模块;资源库等。根据相关课程的特点和自主学习特征,网络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资料、重点难点、图片资料、公告中心等栏目,重点对支持自主学习活动的环境进行了设计,由学习资源、调查表、下载系统、在线测试、在线留言、答疑系统、常见问题(FAQ)搜索引擎构成。
2教学信息处理网络课程的详细设计
2.1主页设计与制作
网络课程的界面设计要本着友好性、灵活性、明确性和可靠性的原则,使人机交互简单快捷,形成较好的教学反馈。画面结构布局要合理,教学内容应能突出而形象地展示在学习者的面前。结合设计的内容、方式等,设计的《教育信息处理》的网络课程的首页界面。
2.2导航栏设计
由于网络课程信息量巨大,内部信息之间的关系可能异常复杂。个别化学习中,学习者是主动的探索者,而且网络课程信息量大、开放性强,内部信息之间的关系可能异常复杂。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过程由学习者自己掌握,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指导,易发生迷航。因此,设计导航尤其重要,要综合考虑用户对象、学科特点及软件类型等多方面问题。为实现网络课件的系统性和交互性,网页采用导航方式,课程内容的组织以有导航结构的WEB页面为主,使学习者易于定位学习内容;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组织方法,以模块为具体划分依据,同时在设计中要结合网络课程内容。
2.3数据库设计
本设计主要采用Access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MicrosoftAccess2003作为关系数据库开发具备了许多优点,可以在一个数据包中同时拥有桌面数据库的便利和关系数据库的强大功能,足以满足网络的数据管理及处理需要。数据库的设计动态网站设计的重要环节,下面介绍对几个重要模块的设计。
2.1.1教学资料模块、重点难点模块和公告中心模块设计与制作。学习资料,重点难点和图片资料是教师提供给学习者的基本学习材料。主要是靠老师通过数据库到网站,而且设计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重视知识任务之间的联系,遵循“循序渐进”。设计中给出知识任务的联系,这样就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这三个板块也是网站设计中静态设计用得比较多的地方,设计比较容易。教学资料包括课程简介、实验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从各方面介绍了教育信息处理课程的内容和实际课堂学习的步骤。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出学科的内容、体系和范围,它规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的实质性内容,是编写教科书的直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直接尺度,对教学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1.2下载中心模块设计。下载中心主要是将课件和各种资料上传到网上供学生下载,方便学习者利用余时间对客商所讲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和自学。(1)上传系统的设计。上传系统可以同时上传几个文件,文件也标明了大小,既可以节省上传时间,也方便了同学对文件的下载。(2)下载系统的设计。在主页和下载模块中都可以选择对资源的下载。
2.4在线留言模块设计与制作学习资料和重点难点里也有同样的在线留言。在学习资料和重点难点后面都加了留言板。学习者学习后也可以对这材料提出看法或者补充内容,或者评论等。这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与同学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渠道。
2.5答疑系统、常见问题和搜索引擎模块的设计与制作
2.5.1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没有了教师面对面地解释和演绎,它要求学习者从听众变为探索者,进行深刻的思考。但到百思不得其解时,及时的答疑和帮助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问题时可以在里面提问,教师登录后进行答疑。对于网上自主学习,答疑是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和内容。这样,教师和学生就有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学生遇到问题得到解决,消除学习过程中许多障碍。
2.5.2常见问题的设计与制作。常见问题,是集中了在该门课程中学生常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候,把这些问题添加到这栏目中。这样,当学习者遇到类似问题时候可以从中获得快速的解答,消除学习中的障碍;也可以减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量,缩短学生获得解答的时间。
2.5.3搜索引擎的设计与制作。搜索引擎,是在该课程中提供关键词来搜索知识点、概念、任务等。是一种网上学习的必备常用的工具。学习者在“关键词”后搜索栏里输入相应的关键词,按“搜索”按钮,就能实现搜索功能。其中在常见问题中,搜索结合了教育信息处理的课程,分为“数据结构”、“数据库”、“SQL”的三类搜索。在搜索引擎中,同样也分了许多类别,主要是结合这个搜索是按关键词搜索的,所以是按照关键词的首字母分类,分为“A---D”、“E---H”、“I---L”、“M---P”、“R---U”、“V---Z”。2.6调查表模块的设计与制作问卷调查统计系统可以提供最细节的第一手资料。创建问卷后,您可以查看柱状方式统计结果表进一步查看每个问题的回答详情,掌握最全面的调查分析资料。
二、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的设计
(一)网上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提出
在网上研究性学习模式中,教师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材料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导航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课程的教学更多地围绕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而展开。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获取课程知识,并通过专题研究进行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包括自学课程内容与相关知识、观摩虚拟实验演示、浏览案例、搜寻研究专题、探索问题解法、方案设计、实验工作、交流研讨、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与自我评价等内容。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习者可获得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的设计原则
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是一种基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网上学习系统,其设计原则如下:
1.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的设计应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
2.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应能构建学习与研究环境,如虚拟课堂、虚拟实验以及研究专题社区等。
3.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应提供人性化的教学情景和丰富的研究背景材料,让学习者在其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亲切,对学习者开展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进行鼓励与促进。
4.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应能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支持,如个人学习空间和个人学习评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进度和兴趣自主学习知识和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
5.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应提供团队协作学习的支持,如提供协作的学习与研究环境及协作交流手段。
6.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应能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支持,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
(三)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的设计
我们设计的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是一个实现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综合网上学习系统。它为全校所有课程提供统一的网上教学、网上学习以及教学管理等服务。学生通过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可自主地进行课程的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借助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和研究资源开展专题研究,并与教师进行广泛地交流。教师则可利用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中提供的网络环境、开发工具、教学资源及其服务,开展网上学习指导、教学内容的组织、课程资源与研究专题设计、团队协作管理以及师生交流。教务管理部门通过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组织与实施每学期教学计划、网上选课、网上学习、教学评估,以及统一建立课程资源库、研究专题库、教学数据库、教师数据库、学生数据库和其它资源库等工作。
(四)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由三层结构组成
l.教学数据与资源层。教学数据与资源层由多个业务数据库与教学资源库组成,如教学信息数据库、师生数据库、课程内容库、研究课题库以及研究资源库等组成。它们构成了网上学习系统所有的数据源。
2.网上学习支撑平台。网上学习支撑平台提供网上学习应用系统运行环境与应用构建。此外,该平台提供应用子系统之间的应用集成、数据共享与资源整合。
3.网上学习应用系统(E-learning系统)。网上学习应用系统由课程学习、课程教学、课题管理、教学管理等子系统组成。它们分别实现网上研究性学习系统的各个主体功能。
(五) E-learning门户
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以下特征:
(1)数字化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基础。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学习的基础。这些资源来自于教师和全体参与学习者,借助网络、光盘等方式进行传播。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可以提供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向各种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且往往还能提供很多实际应用的案例,从而满足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不同需求。
(2)学习者是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主体。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可以较好地做到教学进度与学习者的学习水平相适应,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相适应,教学模式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相适应。也就是说,整个学习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能够满足学习者个人的学习兴趣和要求。
(3)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教学内容以模块化的任务驱动作为组织形式。数字化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对数字化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往往利用“组块”理论,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块。采用情景化的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根据实际的问题组合成一个个的模块,让学生单独或小组形式进行的探索,从而学习到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综合各方面的材料,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任务驱动模式,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情景联系更为明确。相同的学习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锻炼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教学评价体现开放性和智能化的特点。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对学习者的评价不仅包括教学内容的掌握,还包括学习素质、应用效果和协作以及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其内容更具有开放性,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同时,评价测试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协助完成,具有智能性、高效率的特点,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测试和学习者的自我评估。
2.企业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目的和意义
在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上构建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让企业的员工借助数字化学习而不断提升自己,对于企业的管理者、企业员工都有意义。
2.1 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企业员工自我知识结构的构建和更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过于突出,而学生的自我知识经验容易被忽视,不利于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不是来自于教师的讲授和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提供非线性的、网络化的知识体系,通过在教师、同学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学习者自主开展对资源的收集利用,以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数字化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我知识结构的构建,强调了学习者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主动性地位,能够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素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对知识的更新学习更是有着迫切的要求,为他们创建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就可以极大地满足企业发展和员工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2.2 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服务质量
在企业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为了给企业提供全方位数字化教育培训提供服务。通过该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为企业各类人才的培训提供电子教学平台、企业实训平台和企业自主大学等教育培训服务,搭建直播教学系统、教学资源库、教学支持系统,为企业提供支持到桌面的各种知识技能培训服务,提高园区的信息化服务质量,极大地改善投资环境。
3 构建企业园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实践
3.1 教育培训平台及其功能
在企业的电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上搭建“教育培训平台”,以此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该平台的主要功能为企业各类人才培训提供电子教学平台、企业实训平台和企业自助大学等教育培训服务,搭建直播教学系统、教学资源库、教学支持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优良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训服务。构成如图所示
3.2 主要建设内容
3.2.1 电子教学平台(E-Learning)
提供E-Learning的应用服务,针对企业员工的管理知识、技术知识、能力素质等进行培训;以学习方式来分,可分为:实时远程教学、按需点播的远程教学、基于WEB的远程教学。线下可提供的教育资源是权威培训机构、著名大学等。包括:
1.培训管理
(1)主要针对培训框架的规划、课程的开设、报名流程管理。
(2)完善跟踪、统计、分析、监控、评估功能,并且数据可以导入课程统计。
(3)学习时间统计、人员课程统计、课程时间统计、人员时间统计; 课程图形分析、员工(学员)图形分析、学习时间图形分析。
(4)在线考试系统: 最规范的模拟考试设计,支持大规模的在线考试,支持主观题和客观题的考试,支持自动或手动判分的考试试卷生成管理、题库管理、考试设定管理 、学员答卷管理、学员考试统计、统计结果导出。
2.个人管理
主要是教育培训计划管理,内容涉及总体计划管理维护、部门计划管理维护、课程计划管理。
3.资源建设与管理
主要针对课件、题库及教师补充资料进行管理。对培训资源的维护,培训教材包括视频、音频,文本和文档等多种格式。包括:
(1)网络课程自主制作支持任何格式和载体的知识内容,包括不同格式的录像带、录音带、VCD、DVD、CD、压缩课件、各种三分屏课件、将纸质图书扫描成电子书、PPT、flash、pdf、word、html、txt、excel等音视频和文字、表格资源,并能够很方便的导入E-Learning系统中使用,解决多种知识资源不能共享和知识资源来源多元化的难题。
(2)多媒体网络课件制作系统 专门为网络培训系统配备的课件制作系统,可以让用户很方便的制作出企业所需要的标准音视频课程,操作简单,制作出来的课程,不仅可以制作成光盘,还能够和培训系统无缝集成,直接导入就可以使用,极大的节约用户的成本。
3.2.2企业实训平台
1.实训广场
企业员工按照自己所需的培训内容选择课程或组织教师培训。园区培训中心通过了解企业个性化需求和培训报名情况,针对企业员工的管理知识、技术知识、能力素质等提供的“按需定制”的培训课程和教师;授课方式主要通过E-Learning模式进行。
2.培训超市
企业员工按照自己所需的培训内容选择课程、学习资料等。园区培训中心通过了解企业个性化需求和培训报名情况,针对企业员工的管理知识、技术知识、能力素质等提供的“按需定制”的培训课程;授课方式主要通过E-Learning模式进行。
3.专业技术培训
提供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班,针对企业员工技术、员工能力素质等进行培训。
4.专题培训
提供针对企业某一主题的短期培训,如咨询培训、礼仪培训、励志培训等。通常采取座谈、互动、野营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5.认证培训
提供针对企业或团体的专业认证的培训(包括劳动技能的认证培训,技术类认证培训,企业管理类认证培训);线上通过教育培训平台采用网络接入等手段;线下通过培训班等方式。可提供著名权威培训机构如CSIP、微软认证等机构。 如,技术类认证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资格考试、微软认证等。企业管理类认证培训:注册会计师、项目管理认证、企业管理资格证书项目。
6.就业速成班
提供各种职业技能的就业培训班,针对打工就业者的技术、能力素质等进行培训;如职业规划、计算机系统分析高级班、高级职业经理速成班、速写班等。
3.2.3企业自助大学
1.企业定制培训
一种根据企业需求调配出的培训方案。如“企业与大学生的实训平台”建设,采取线上与线下的招聘预培训制度,帮助企业提高人才招聘的准确性。
2.企业网络学院
指由企业出资,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一流的商学院教授及专业培训师为师资,通过实战模拟、案例研讨、互动教学等实效性教育手段,以培养企业内部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企业供销合作者为目的,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要的一种新型教育、培训体系。企业网络学院主要采用E-Learning模式和传统培训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如“海尔大学”、“中兴学院”
3.3 教育实训平台的管理和服务运营
教育培训平台按照以下三类模式开展服务运营
(1)项目驱动模式
把有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学、课程综合实训都紧密地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把企事业一线工程实例引入实训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实训。
(2)学练一体模式
把课堂教学与实训基地及工作一线零距离接触,结合实际边看边学,边练边学,学做合一。
(3)订单模式
与各用人单位签订订单教育协议,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全满足订单要求,为企、事业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
教育培训平台通过登录验证机制进行用户认证管理。通过后台的计费系统完成计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采用会员制。按次计费或按时计费、收取第三方教育资源提供商的租用费(如租用培训超市、广场以及网上接入服务等)、企业实训基地共建费、资源下载费、接入费、广告费、协议收费等收费模式。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多年来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主要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理论知识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为高职院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1)指导思想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的确定必须符合行业的需求,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是否有利于社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为基础。以“理论够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应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重点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学习、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在内容选取上要遵循如下原则:(1)课程内容应该又数据库基础理论、数据库应用模块和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开发三大部分组成(2)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综合考虑各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基础和实际理论水平,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3)分层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将上述第二点及时反映到教学大纲中去,从横向来看,该大纲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对数据库技术不同的要求来进行制定,从纵向来看,该课程教学大纲包括一些实用的经典数据库理论知识,该部分保持稳定,另外一部分要及时的包含数据库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以保证高职类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更快融入到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中去。
2)课程内容体系
在众多的数据库系统中,SQL Server以其兼具大型数据库技术要求和易于实现等特点,被许多高职院校所青睐,所以本课程选择以讲授开发SQL Serve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主,以数据库技术理论为辅的方式,遵循课程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成三部分进行:基本技能、优化与拓展和数据库开发。
(1) 基本技能:主要介绍SQL Server数据库的安装、数据库和表的创建、SQL查询语句、数据库管理等基本技能,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这部分为所有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在这部分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功能和应用范围。30学时
(2) 优化和拓展:介绍索引、视图、完整性、存储过程和触发器、数据库备份与还原,数据库系统安全等管理技能,在这一部分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上述的数据库对象的应用范围,能够灵活的进行运用,以此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30学时
(3) 数据库开发:这一部分要求能够安排好该门课程的前导课程,以Visual Basic 课程为例,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开发一个后台数据库,并应用Visual Basic作为前台,综合开发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12学时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
1)教学方式的选择
建立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必备条件。由于该门课程在多个专业都有开设,我们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应用层次,采用分层次授课的教学方式,总共分为三个层次:
(1)课堂授课。根据各专业的专业需要,制定满足该专业实际需要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严格按其执行。
(2)辅导小组授课。主要是安排在上机时间,要求全体学生在开学之初,以5-6人的形式进行分组,以组的形式来完成一个综合的数据库项目,作为期末课程设计项目。教师提供1学时/组的课程辅导,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课外兴趣小组授课。主要是从各小组中筛选基础较好,并对该门课程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机会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并参与到教学辅导小组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的选择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他强调课堂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学习。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一定要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如果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和环境,将案例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应用,则可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很长一段时间,不懂为什么要学习数据库,这些理论是做什么用的,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往往丧失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之初,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以一个典型的学生管理系统的应用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把零散的理论和实训串在一起,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教的过程是分块的,做的过程却是整体的在课堂的讲解中设定该次课的学习目标,以启发、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紧紧围绕案例开展教、学、做,使各知识点易于理解、易于掌握、易于应用。使学生得到“有意义学习”的效果。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们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评分标准,既能考核学生对关键概念和原理的熟悉和理解,又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并且提高课程设计成绩为该门课程成绩的70%,笔者是这样来规划课程设计的:
(1)教师提前选好题目(10-15个),并给出每个题目的详细说明和要求,包括评分标准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好组,并确定小组长和选定小组题目
(3)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讲解自己的课程设计,并回答老师的提问(组员均可回答)
(4)教师给出每组课程设计的成绩,该成绩计入课程考核的期末总评成绩,占70%
结束语
本文针对“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从课程的体系,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已付诸行动,已在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一门课程的探索工作可以给其他课程启示,我们将以此为起点,在现有条件并结合自身情况下,坚持学习与探索,不断的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期望能为培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是将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的课件资源和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融合在一起。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通过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了图书馆服务从传统服务向虚拟服务的扩展。
1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整合概述
1.1 有利于图书馆服务角色的改变
图书馆的服务从传统对图书资料的开发利用,重视对教师课件资源和考卷资源的开发,到承担起利用元数据对其组织、描述、加工和整理的任务,将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的课件资源和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融合在一起,并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访问平台。对来源各异、不同媒体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统一的界面为读者提供一个一站式学习、无缝检索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1.2 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为了高效率利用图书馆资源,解决传统图书馆信息搜集、整理、加工服务过程中的局限性和低效率,以满足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需求。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相比,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建立起了以数字图书馆为平台发展起来的虚拟服务、个性化服务、虚拟参考服务、网络导航服务。
1.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虚拟学习环境是在网络条件下产生的,它具有明显的特征:技术性、开放性、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及共享性、学习的自主性等等。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网络虚拟学习调动读者的感官认识,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并能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而且获得了学习能力的提升。
1.4 有利于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受教育者与施教者,两者之间根本不可能实现所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虚拟学习环境下,教育不再是单纯的只在校园或者在教室内的行为模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少了。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也可以随时抽查学生作业,并对作业提出意见和要求。所以说虚拟学习环境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互动性。
2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层次低
虚拟学习环境依托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但数字图书馆涉及到图书馆本身结构的数字化以及管理程序、信息传递过程的数字化。它的形成必须依靠馆藏信息资源的信息数字化。数字图书馆是以数字化的形式,通过计算机和其它外部设备再现的信息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技术问题还不够完善,造成了读者下载资料困难。可获取的资源太少,因而不能真正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2.2 资源有限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是为了让读者获取更多图书馆资源,为读者提供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而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造成向读者提供资源有限。目前,高校馆藏数字化主要集中在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电子资源(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对多媒体资源及网络资源收集加工比较少,对图片、音频、视频、光盘等类型的资源提供的检索途径比较少。
2.3 读者利用的效率不高
目前国内许多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分布较散,一站式信息服务未能实现。一方面高校数字图书馆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普遍存着数据缺乏规范,造成用户获取资料困难;另一方面图书馆资源内容采集不全,有些数据库的期刊在整合系统中没有收集。这些都是造成读者利用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3 加强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整合的举措
3.1 提高整合技术,完善整合后的系统功能
3.1.1 信息资源整合。信息资源的整合应以馆藏书目资源为核心,选择本校特色主题制作成独具特色的文献数据库或者专题数据库,对数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一些免费提供短期服务的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等多种载体进行全方位的提示与整合。对读者比较常用的资源,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数字资源通过图书馆主页提供给读者。
3.1.2教师课件的整合。对全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需要的资源等加以整合,以充实到虚拟学习环境中。
3.1.3 建立信息资源导航库 。根据读者需求,搜索、选择、挖掘Internet中的信息资源,下载到本馆或本地网络中,经过分类、标引、组织,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提供给用户。图书馆将这些整合出来的数字资源,通过一定的检索方法提供给读者。对于教师课件参考文献及教学参考书目与图书馆目录建立技术上的链接,达到虚拟学习环境和数字图书馆相融合的结合体。
3.2 加强读者信息检索技能的培训
对读者群的培训。从低年级的入馆教育到高年级的文献检索课的教育要分层次逐步开展,以达到即对学生进行培训,又对图书馆资源起到宣传作用。在全校范围内提高文献检索课教学力度,将文献检索课纳入必修的范畴,让文献信息检索知识成为学生走向社会后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3.3 对读者信息需求的分析
3.3.1依赖心理。随着图书馆服务的更新,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查找他所需要资料。但读者还是希望通过一个界面能方便快捷的查找资料以及教学课件等。
3.3.2 求便心里。读者在利用虚拟学习环境时,倾向于手续简便、网络搜索引擎与入口提供单一的检索点。
3.3.3 求新心里。由于信息量大,更新快,读者在利用时希望获取的是最新的、经过筛选、具有高质量的资源与环境。
对读者信息需求的分析,是了解读者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学习过程的一般需要,以便在虚拟学习环境的创建中更好地整合各种数字资源、教学资源,做到有的放矢。
虚拟学习环境是新兴的、不断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教师、图书馆员和学生在这一学习环境过程中,将对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学习环境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1.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型课堂的优势
1.1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数据库越来越完善,人类所需要资料电子文档越来越数字化,网络资源变成了丰富的广阔的宝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合或加入新的知识以新的方式展现出来,使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将会带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全新天地,彻底改变索然无味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建立一个信息化的全新课堂。
与传统的教案备课相比,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突破了备课内容只来自课本知识的局限性,为新型课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检索简便、资源丰富的数据。例如在高中化学的酚类教学中,教科书只有关于酚类基本结构及其性质的介绍,对于酚类基在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结构及具体生产过程都没有很详细的介绍,并且这些知识通过传统的课堂传授是无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具体的印象。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酚类的运用过程可用多媒体制作成演示文稿或者影像直接面向学生,让学生最清晰地看到操作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2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主观能动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架构者,起着帮助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但是归根结底学习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就很难学到知识。
而通过信息技术设计课堂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案例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最生动、最直观地给学生带来知识的享受,同时可以设计趣味活动,例如高中英语教学,可以举办听歌填词活动,网络英语周刊中也不时会有这样的听力题目,往往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我爱记英文歌词”的对歌训练,一个人唱一段,下一个人接下一段,这个环节一般在学习一段新内容就办一次。
1.3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实施最有效的对教育信息的组织和管理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能增加课堂内容的这一项优势,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多方位地对学生学习、老师授课产生刺激,能最大限度地为工作、学习带来新的体验。而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有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若仅仅靠老师讲课,只能在某种限度上满足听觉所带来的认知,而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感官刺激,满足这一条件需要整合大量的数据信息,因此数据库的建立对于信息技术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教学内容的要求,把每个单元所包含的课文补充、练习题、测试题、演示和实验,进行有机整理,可以设立不同的难度等级,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设定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充分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
2.高中信息技术设计与各科课堂融合的要点与改进方法
2.1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功能
局限于学校经费问题,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都已经设立多媒体教室,在基于多媒体课堂的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切实设计教学内容。
在初期进行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时,很多老师容易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把黑板板书搬上了多媒体的荧幕,并没有做过多的改变,这就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依托于网络资源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内容,把一些教学重点深刻化、清晰化,并且提供大量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能丰富完整地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从本质上就没有脱离原来的教学背景。例如多媒体的功能包括影视听三项主要内容,在化学实验课题的教学中,可以录制化学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按照标准的规范思路来进行实验课的操作,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的成功率。
2.2建立学校内部的网络资源数据库
基于C/S结构(基于Client/Server)或是基于B/S结构(基于Brower/Server)可以建立起学校自己内部的数据库处理,要求每个授课老师都建立自己的独特用户,将校园网中的课件库、试题库、资料库等作为每位老师的贡献资源指标,老师通过贡献自己的教学资源所获得的贡献值来获得分享他人教学成果的资格,这样既丰富了数据库资源的内容,又加强了校园内部老师之间的工作交流,还提高了老师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量,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
同时,还可以定期举行优秀内部资源评选活动,将对数据库做出巨大贡献者或者是分享新型并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心得或方法者,即给予表彰奖励,以激发老师对工作的创作热情,增强友好交流的工作氛围。
3.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各学科的融合和创新必将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老师不讲学生就学不到新的知识,而在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一个知识架构的设定者和参与者,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还必须学会自己主动构建知识储备体系,从这个方面来说,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方面,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分类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我系软件工程教研室近两年来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以真实项目案例为基础,进行项目驱动教学对强化学生的数据库设计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1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不断、积极的实践,建构新的知识和经验。基于该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理博士共同推出了以学生为本的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法是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数年前,这种教学法由香港引入大陆,首先在中小学中试行并取得成功。之后,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教学研究人员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项目驱动教学是将项目以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信息收集、项目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评估总结的过程。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大多要用小组工作法,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这种近似真实的社会职业交往中,师生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实践。从而形成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和职业行为能力。因此,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项目教学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项目教学是指向于项目教学方式的定向型课程。项目教学超越了单纯的专业知识掌握,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
2课程的改革
2.1课程特点
数据库系统是当前计算机领域中应用最广泛、发展最迅速的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研究组于2002年编写并出版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在CCC2002中,“数库系统”课程被明确地规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的16门核心课程之一。“数据库系统”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既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数据库管理能力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质。其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数据库的设计、恢复、并发控制等技术,以及相关的数据库新技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结合关系型数据库系统深入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关系数据模型及关系数据语言,能熟练应用SQL语言表达各种数据操作;掌握E-R模型的概念和方法,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和数据库设计方法,通过上机实习的训练和课程设计,初步具备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对数据库领域研究的课题有大致了解,激发在此领域中继续学习和研究的愿望,为学习数据库系统高级课程及其它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为达到此目标,我们对现有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项目驱动教学的需要。
2.2教材改革
教材是科学的人才培养理论体系的基础,教材的指导思想、框架、内容与风格是学科专业教学及其改革的主导。因此,我们在总结近几年来年进行项目驱动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并汲取了其他数据库教材在教学内容组织与选材方面成功经验,根据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特点编写了主讲教材《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的特点是数据库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2005相结合,便于对每一部分理论知识设计教学项目,而且在教材的第8章和第9章分别讲解了ASP和与SQL Server2005数据库的连接,为后面的课程设计做准备。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将辅助学习材料“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习题解答和课件”放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网站上,供学生们自行下载学习。辅助教材《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正在编写中。
2.3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从“教师中心论”到“学生中心论”的转变,表明教育主导者是学习者本人,在学生学习活动方式上,越来越推崇“基于项目的学习”。我们根据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学科的特点在2004级至2007级学生中进行了项目驱动教学的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项目驱动法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由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将项目融入教学过程,因此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十分必要。该课程是一个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维护和使用的人机系统,它是信息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数据库实际上是多门学科横向综合交叉的产物,它的前沿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给项目驱动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1分阶段实施项目
(1) 课程准备阶段。教师讲解数据库概论知识后,要求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成立项目小组(作为乙方),确定项目经理,选择项目,项目选题可由教师(作为甲方)提供一些中小企业的现实运作系统,也可由学生自由拟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但需经过教师同意,选题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确定项目后,由项目经理带领各组成员制定项目进度表。要求项目小组进行项目论证并写出可行性方案,撰写模拟的方案文本和合同文本。
(2) 系统建模阶段。当讲解数据库设计的知识后,结合教师上课教授的内容,各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开始进行项目规划、业务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统分析并撰写相应报告。设置一个能够精确反应用户功能与数据视窗的技术性架构。
(3) 系统设计阶段。定义系统需求,设计系统的功能与数据模型,设计基本的用户界面。给出来自终端用户与其它资源的信息文档但未定义初始参数的项目综述。
(4) 项目教学的评价阶段。项目评价作为项目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项目教学实施过程起着导向性的作用。项目评价重点要放在针对项目教学实施的根本目的,指向学生在进行项目教学中的整个“过程”。包括每一个学生在该项活动参与程度、所起作用、合作能力等;同时,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方面的评价,其次才是项目的成果。
每一阶段结束,要求各小组以项目经理为主,向全班介绍该阶段小组完成的任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由其他项目组进行提问,以项目经理为主进行解答。教师进行疑难解答和点评。然后以项目组为单位,提交相应的报告和文档。最后的考试成绩,以各小组提供的系统模型、系统文档和系统实现以及小组成员在项目中的表现为标准进行评判。
3.2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行为十分重要。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片面”的知识传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当顾问和协调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操作,帮助学生按照原定的计划完成任务,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一个项目从开始计划到最后完成中间所经历过的步骤和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认知并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项目驱动式教学强调学生要独立进行计划工作,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要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能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因此,在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
4结语
实施项目教学法,推动了教学革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小燕,杨斌,张明娜. 皮亚杰心理逻辑的逻辑认识论价值[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84-88.
[2]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083―05
随着网络教学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然而网络学习的绩效很令人担忧,研究人员也逐渐意识到网络学习绩效的问题。网络学习绩效的高低是评价远程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1]。日益普及的网络学习与较低的学习绩效之间的矛盾,将严重阻碍网络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必要从网络学习低绩效的成因出发,以网络教学交互的设计作为突破口,寻找提高网络学习绩效的最佳方法。
一 网络学习的低绩效成因分析
网络学习的低绩效现象主要表现为:学习时间利用率低,学习资源大量浪费,学习方式过于陈旧[1]。章国英[1]系统分析了造成低绩效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支持三个方面。我认为,学习者是网络教学的消费者或买单者,正如皮鞋商不能以生产的皮鞋尺码来要求消费者的脚一样,而是应该尽量地为消费者提供最合适的皮鞋,所以,网络学习应该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应该是一种适应个别学习需求的个别化教学[2]。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由教学服务机构提供,他们并不完全了解教学交互的全部,对网络教学交互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设计菜单导航、架构教学论坛或聊天室、提供课件、笔记、练习题等。于是网络课程大多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简单搬家,简单的将教学内容呈现在网络上。因此,造成网络学习低绩效的本源对“个别化教学是网络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个根本目的的理解偏差,根本原因是对网络教学交互的研究缺失。
教学实践证明,交互性是网络教学的灵魂,直接决定整个教学的过程及其结果,对于学习者的知识获得、技能培养、兴趣激发以及正确学习动机与态度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Sims[4]也认为,网络教学环境中的交互是学生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必要而且基本的途径,对于成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个人探究具有潜在价值。交互型媒体的交互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效果[5],这也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绩效。所以,要解决目前网络学习中普通存在的低绩效现象,就要从设计个别化的网络教学交互出发,体现网络学习的个别化需求。
二 个别化交互的系统设计
网络教学交互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主动完成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与学习环境之间发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和人际关系的组合[6]。Bates[7]按照交互发生的范围,将教学交互分为个别化交互和社会互。个别化交互是指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模拟交互,社会互是指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家人朋友之间关于学习的直接或间接交流。
目前各类网络教学的设计都片面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应自主学习,简单的用多媒体形式展示课程材料,通过课件、资料等的堆砌完成网络课程的开发,这种单一的、静态的课程组织模式仅仅是课堂的简单搬家,并没有本质的突破。网络教学中学习资源的个性化组织已成为网络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学习者往往因为不能及时得到想要的学习资料,而出现网络迷航、学习动机下降等问题。所以,个别化交互的设计与实现,即如何向学习者提供个别化的学习资源,是网络教学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个别化交互的设计是使网络学习更适合学习者个人的特征与需求,从而使网络学习更为高效、更具个性化。实现个别化交互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关键环节。
1 学习诊断
学习诊断,就是利用一些经过测量理论校定的测试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并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来估测学生能力以及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2]学习诊断是实现个别化交互的必要前提,系统动态组织学习内容和提供个别化学习提示都要以学习诊断的结果作为参考和依据。通过学习诊断可以为学习者建立学生模型,进行适当的分析后可以指出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和给出学习建议,并进一步为学习者推荐下一步需要浏览的材料。
2 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材料
系统应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结构推荐最合适的学习材料。当前大多数网络课程都采用单一的模式,静态地组织课程内容,网络课程体系和内容都是预先设置的,缺乏满足各种类型学习需要的个别化学习机制。主要原因是,现有的网络课程绝大多数都是以课程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设计,整个网络课程不可拆分,再加上教学信息和教学交互的生成是依靠预设的存储信息和交互逻辑,因此在使用时要实现课程内容的定制就非常困难。同时由于学习目标一般也是预先设置的,难以针对每个学习者的特征提供与之匹配的学习任务[8]。基于这种网络课程的学习不是个性化学习,而仅仅是一种基于丰富学习资源的自学,最后的结果往往造成学习的无组织性和学习的迷航。
三 学习诊断的实现
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存在是一种无法回避的事实,不同的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容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学习内容个性化的具体表现就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兴趣爱好和认识方式特点来选择实现自己学习目标的内容[8]。网络教学应该打破传统学习群体的概念,把学习者作为单个个体来看待。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认知结构,所以每个学习者都拥有自己的学生模型。
学习者的学生模型参照教育信息化标准委员会的CELTS-11规范进行了调整,把学生模型分为基本信息库、学习者能力库和学习行为库三部分(见表1)。
基本信息包括与管理有关的学习者个人信息以及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部分。个人信息依据CELTSC制定的学习者模型规范,包括姓名、电话、电子邮件、国籍、民族、籍贯、出生日期等。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信息,主要在学习者注册阶段进行采集,学生Agent会向学习者传递一份调查问卷,通过学习者的回答初步诊断、分析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和学习风格,据此初步建立学习者的学习模型。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动机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学习者能力库和学习行为库是动态生成的。学习者能力库是反应学习者在自己选修课程中的能力值或技能状态。学习者能力库包括课程能力值和课程单元的能力值两种,我们定义的学习者的课程水平由课程能力值和该课程下每个课程单元的能力值组成。学习动作库是为了能及时反映学生知识能力和技能状态的变化过程,可以从服务器端、客户端和端跟踪、采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行为数据[9]。我们把每个学习行为都看做一个学习事件Action,可以用学习行为主体subject(即学生编号)、学习行为类型class、行为对象object、行为的结果result、行为时间time等来描述,即Action=。这些过程化信息经记录和模糊处理后,存储在学习行为库中。
学生模型将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主要由学生Agent通过学习诊断,主动的获得用户产生的有效数据,如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课程点击情况、提出的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完成的调查、作业或测验等,并根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建立和维护学习者的学生模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 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材料
1 建立课程体系
据我们对多所高校网络课程的调研分析发现,大部分网络课程内部的学习路径是直线型的,学生自主确定学习路径的可能性很小;课程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当学生发现一些知识上的缺陷时,不能立即找到先行课程的链接;评价学习者的方法大多采用测验的形式,单一的评价手段中缺乏个性化评价。所以我们通过课程规则库来定义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 基础构件
首先要考虑如何定义网络学习中的基础构件。我们不是简单的以课程作为设计和开发网络教学的基础构件,而是从系统架构的角度考虑,建立粒度适中、能在不同学习情境下重复使用的数字化教学构件,即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LTSC)提出的学习对象的概念。学习对象是基于单一目标,建立在静态或交互内容和教学实践活动上,以元数据标识的新型辅助教学构件[10]。学习对象是构成网络课程的基本单位[11],也是个别化学习材料的基本组成单位,课程材料库是以学习对象为基础架构的。整个课程体系是按类别、课程、单元组成一个层次结构,每个课程单元是一个最小的认知单元,因此以课程的一个单元(unit)作为一个学习对象,如果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过多,允许将一个单元分割为若干个子单元。以课程单元为单位的学习对象至少包括说明、内容、练习(或测验)和评估等四个部分[11],并按照SCORM标准进行元数据描述和内容封装。
(2) 内在的逻辑体系
我们依据课程之间、课程单元之间存在着的逻辑关系来初步建立课程体系。据研究发现,各课程和课程单元之间往往不是简单的顺序关系,而是一种树状的层次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一个前提关系网络[12]。前提关系会有三种可能的情况:假设课程A是课程B的前提,意味着先要完成课程A之后才能学习课程B,那么在课程规则库中就添加一条规则AB;假设学习课程C的前提是课程A和课程B,意味着先要同时完成课程A和课程B之后才能学习课程C,那么就在课程规则库中添加规则A∧BC;假设学习课程C的前提是课程A或课程B,意味着先完成课程A或课程B之后才能学习课程C,那么就在课程规则库中添加规则A∨BC。我们把课程或课程单元之间的这种层次关系命名为“课程规则”,在设置课程时加以定义,如图1。
(3) 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中还应包括课程的评价管理。完成一个课程的标准要根据预定的学习目标来确定,但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普遍的综合性评价外引入一些过程性评价手段。对于课程的完成条件可以设置五种:学习完所有材料、学习完一定比例的内容、学完指定的材料、通过所有测验、通过指定的测验等。这些条件可以是单个使用,也可以作为复合条件使用。如图2中就是设置复合条件作为该课程的完成条件。
(4) 材料的难度体系
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讲,课程材料都有难易之分。给学习者提供难度合适的课程材料对于个性化网络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非常困难的课程材料会使学习者感到灰心,相反,过分容易的课程材料会使学习者缺乏挑战的感觉从而浪费时间。所以课程体系中,还包括课程材料的难度等级的定义:假设C={C1,C2,C3,C4,C5},是一套包含了五个难度等级的课程材料难度系数。C1表示非常容易,值为-2;C2表示容易,值为-1;C3表示适中,值为0;C4表示困难,值为1;C5表示非常困难,值为2。同一课程单元可能存在不同难度的课程材料,教师Agent(一个能模拟教师部分行为的程序)会根据学习者对应某课程单元的能力值提供难度合适的课程材料。
2 推荐学习材料
首先学习者要选择自己要学习的课程,选择课程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学习者可以由教师为他指定学习的课程;学习者可以从课程目录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者也可以使用合适的关键词或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搜索出相关的课程单元。接着,当学习者选择了一门新的课程之后,系统列出针对所修课程的水平测试问卷,通过测试获得该学习者对应所修课程的初始课程能力值和对应课程单元的初始能力值。根据学习者现有的课程水平来决定,学习者将从哪个课程单元开始学习以及具体需要学习哪些课程单元。如果学习者的课程水平过低甚至低于基本水平值,系统能根据规则库定义的课程体系为学习者推荐先行性课程。
学习者进入课程学习后,教师Agent根据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学生模型)和严格的课程课程(即课程体系),从庞大的课程材料库中筛选出个别化的学习材料(如图3)。在学习过程中,学生Agent记录学习者的每一次回答和做出的响应,记录下每一次学习行为,从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并更新学习者的课程能力值和课程单元能力值。与此同时,新的课程能力值和课程单元能力值将传送给教师Agent,教师Agent能及时为学习者重新选择更合适的课程材料。这种反复推荐的循环过程将一直伴随整个课程的学习,直到学习者根据要求完成了课程所有单元的学习任务。
课程完成后,教师Agent的推荐仍然在继续,它会根据课程体系中的层次关系,为学习者推荐几门后继课程,供学习者参考使用。
3 课程材料的自我调整
课程材料的选择主要是依据学习者的课程能力值,这种基于学习模型的课程推荐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解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方法,这必须要建立在一套科学而合理的课程材料的评价体系之上。传统的做法是,由课程专家决定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合适,因为大多数课程专家不是学习者,而且课程材料的难度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会因为某些条件的变化而引起课程材料难度的变化。为了满足真正的需要,本系统是基于合作性投票的方式对课程材料的难度进行自动化调整。也就是说,课程专家首先初始化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然后依照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在大量学习者使用了这个学习系统之后,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逐渐变得合理而稳定。
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是两方面的线性结合物,一方面来自专家的定义和说明,另一方面来自学习者的评定,并且两者所占的份量是不同的。为描述我们提出的方法,做如下定义:
基于学习者合作投票的第j项课程材料的评级难度: ;(公式1)
表示在学习者的合作投票以后的第j项课程材料平均难度参数, 表示给予第j项课程材料i等级反馈响应的学习者人数, 是评价第j项课程材料的学习者的总人数,当且仅当 。
调整过的课程材料难度:
;(公式2)
是基于学习者合作投票的第j项课程材料的调整后难度参数, 表示课程专家给出的第j项课程材料的初始难度,w表示专家评定的初识难度的所占权重。
教师Agent能利用公式2在课程数据库中自动调整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这是基于由课程专家定义的课程材料难度和由学习者合作投票决定的课程材料难度,然后加以线性化结合的课程难度参数。
五 小结
网络教学系统中,要提高网络学习绩效,可以通过提供智能化的个别化交互实现。本文从个别化交互的研究角度出发,通过智能Agent技术模仿教师的部分行为,深入研究了网络教学的个别化交互模型,通过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小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教育绩效评价研究”的理论研究和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教师研修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探索,在个别化交互的网络教学平台方面做了初步研究,希望能够对未来个性化学习和个别化交互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章国英,网络环境下远程学习低绩效现象成因及解决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36-38.
[2] 余胜泉.适应性学习――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J].开发教育研究,2000,3:12-16.
[3] Juei-ni Sun & Yu-chen Hsu. The Effect of Interactivity on Web-based Instruction Learners' Attitude,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s[R].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05.
[4] Sims, R. Interactivity: A Forgotten Art? [EB/OL].
[5] 陈丽、刘慧琼,媒体界面交互性设计的流程和原则[J].中国远程教育,2006,4:22-30.
[6] 戴心来,陈齐荣.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及其设计研究[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05,9:69-72.
[7] Bates. Interactivity as a criterion for media sele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 Never Too Far, June 1991, vol. 16:5-9.
[8] 王忠华,余艳.网络课程的个性化及其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3):79-83.
[9] 刘宇,解月光.动态学生模型与智能支持服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94-98.
[10] 李毅强,杨贯中.基于学习对象的课程构建[J].科学技术与 工程,2005,5(22):1733-1737.
收稿日期:2006―12― 01
作者简介:许宏伟(1966―),女,汉族,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从事图书资料工作
继续教育学习的特点是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因此信息的获取较之全日制学生更加重要,但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信息获取方面的障碍较之全日制学生更多,进一步加大了他们学习提高 的难度,这些障碍有的来自学员自身,有的来自他们身处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分析这些障碍 的所在,有针对性地探究问题解决的途径,将有助于学员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帮助他们更 快的学习和成长。
一、学员所处的信息环境
1 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由于我国的文化设施极度不均衡,一些身处沿海大城市的学员除了有丰富的图书馆印本资源 ,还拥有较多的计算机网络和带宽资源,而大部分学员所处的信息环境极差,不但无法获得 需要的印本文献,也没有计算机网络资源可供利用;界于两者之间的情况是没有供使用的印 本资源,有网络资源可供利用,但网络资源本身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辩的问题,造成 网络资源与学员真实需要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2优质信息资源获取环境缺乏。首先,由于学员在校学习时间短,面授时间间隔长,无法按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清还文献,很 多高校的图书馆限制或禁止对学员开放;其次,利用高质量的数字信息资源的机会有限,国 内大多数的期刊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都由各高校购买,高校图书馆是这些信息的集散地 ,这些信息资源质量高,几乎没有任何网上传播的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拥有这些资源的使 用权可以避免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海量信息的筛选上;同时这些资源密切针对学生需求,更 切合学员的学习实际。一般情况下学员学习期间至少会有一次到校面授的机会,期间会接触 到高校的优质信息资源;但有的学校由于招生规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会选择远离高校的授 课点进行面授,就使学员失去利用高校优良资源的机会,给他们的信息获取带来根本 。
二、学员自身的知识准备
1学员的计算机网络利用知识。继续教育学员由于学习和工作时间地点的限制,利用网络进行知识信息获取是最理想的途径 ,这需要有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利用方面的知识。很多学员缺乏相关知识,容易遇到挫折, 譬如:高校馆资源“IP地址限制”的概念,当他们结束面授,离开学校之后,再进行网络资 源的链接,计算机显示“你的IP不在使用范围之内”,无论如何都打不开资源;有的学员不 了解“并发用户数”限制的概念,有时能打开,有时计算机显示“登录失败”,失去对网络 资源的信任,从而放弃网络资源的利用。
2学员的英语水平。国内图书馆购买的国外期刊全文数据库、电子书数据库大多数界面、检索项、期刊内容均为 英语,想方便地利用,必须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其中包括基本的英语水平和一定的专业英语 水平。据调查高校利用国外期刊数据库的人员主要是有一定英语水平的教师、研究人员、博 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继续教育学员在做毕业论文时大多数使用国内的中文数据库,很少 使用国外数据库,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还不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
有的国外期刊数据库,譬如EBSCO对其检索项进行了汉化,但这并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如 果学员看不懂数据库界面的检索项,就更看不懂数据库中收录的内容。现在的翻译软件也不能解决问题。金山快译、东方快车等翻译软件在单个词汇的翻译方面质 量较高,在整句的翻译方面不能令人满意。我们来看三款翻译软件对语句的翻译实例:
The coin rolled under the table(参考译文:那个硬币滚到桌子底下去了。)
金山快译翻译结果:硬币在桌子之下卷。
东方快车翻译结果:在桌子下面硬币滚动了。
DrEye 译典通翻译结果:在桌子下硬币滚动了。
在全文的翻译方面,不论是金山快译、东方快车、DrEye译典通,还是众所周知的GOOG LE在线翻译软件均不能完成基本的全文翻译,翻译的结果不仅是不合乎语言习惯,更不能准 确表达全文的真实含义。打开一个GOOGLE的英语网页,点击“翻译此页”按钮,就可以自己 验证翻译的准确率。所以学员不论安装哪一款翻译软件,均不能解决问题,其自身的外语水 平在国外数据库的利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员的专业知识。学员的相关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专业知识面的宽窄,对他们的信息获取也有至关重要的影 响,如果学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偏低,对摆在面前的专业信息资源,不知如何利用,从而丧失 信息获取的动力;或者学员在本专业的知识面窄,不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就会对相关 的信息资源视而不见。
4学员的信息素质。目前,信息素质的定义虽多种多样,但其核心内容大致相同。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 素质的定义是“应该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确定、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对于继续教育学员来说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包括学员对信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了解何时需要信 息;譬如:在学员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相关论文素材的收集;就业阶段,对人才市场现状的 了解;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事业规划,职业设计,兴趣爱好方面的信息需求等等。
(2) 信息能力。信息能力作为一项专业技能,它包括了解信息整序的理论和基本方法;信息源的类型、特点 ;信息交流的形式、类型、模式;信息的内涵、特征、结构;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信 息的组织、分析;信息的查询、获取等等。对于学员来说重要的是信息获取的能力,不仅要学会传统的纸质文献的检索与利用,同时应 具有数字信息检索利用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搜索引擎的使用。
(3)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信息活动中的道德。需要学员了解信息生产者、信息加工者、信息传播者及信 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包括遵守《版权法》、《著作权法》等国家相关法律; 遵守图书馆等信息知识中心的规章制度;不恶意攻击网站资源;不浏览、传播不良信息等。 它是保证学员顺利利用信息的基础,如果不遵守这些规范,轻则其行为会受到限制,严重的 会触犯国家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图书馆工作带来的障碍
由于学员在校学习时间短,无法做到按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清还文献,很多高校的图书馆限制 或禁止对学员开放;另一方面图书馆正值假期,开馆时间是针对教师、科研人员的需求制定 的,继续教育学员课程安排紧,多数情况下与图书馆的开馆时间相冲突,没有利用图书馆印 本文献的时间和机会。
较之图书馆印本文献利用而言,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为学员在校期间的利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但学员在电子资源的利用方面同样会遭遇很多障碍,这些障碍包括各种期刊数据库资源的 分离,检索界面的分别登陆,阅读软件的众多,安装使用的时间限制,电子书的借阅期限, 随书光盘和印本书的不能同时对应使用,数据库使用说明的不足等等。
另一方面学员在利用数字资源时会遇到咨询障碍,学员在校面授期间正值图书馆假期,当他 们遇到的问题在咨询数据库中有解答时,利用障碍可以即时地清除;如果遇到数据库中没有 的问题,需要咨询系统进行分发,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咨询人员解答的即时与否,可能的情况 是咨询人员给予解答时,学员已经离开学校,失去了利用高校数字资源的机会。
四、结语
在学员遇到的诸多障碍中,外语水平、专业水平的提高需要学员通过漫长的努力才能逐 步消除,网络利用的基础知识及信息素质水平能尽快得到提高,因此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弥 补种种缺憾,譬如:
1开设数字信息利用课程。
由于计算机、软件、数据库领域的技术成果在高校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电子资源的出 现为学员的信息获取大开了方便之门,适当开设数字信息利用课程,指导学员对搜索引擎、 阅读软件、电子书、电子期刊的利用,使学员了解数字信息知识的获取方法和途径。
2专业授课教师有计划地进行指导。
任课教师在面授时除了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如何获取相关专业信息进行指导, 各种信息中心收集的侧重点不同,哪一种数据库有相关专业的信息,信息来源是否易用,信 息生产者的授权状况如何,授课教师进行有计划地指导,会使学员在获取专业信息时少走弯 路。
3编发有关信息获取方面的学习材料。由于学员大多数是边工作边学习,专业课程安排多,面授时间短,当以上两项措施无法实施 时,组织专业人员和相关专业教师编写教材,发放给学员,方便学员自学,也是一种很好的 办法。
关键词: 学院;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Key words: college;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237-01
1 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发展与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关注,通过网上学习、课件上传、网上考核等双向交流和资源共享,更好地体现了网络课堂的灵活、开放、基于资源的特点,及其在全面教育方面的无可比拟的优势。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构建将朝着功能进一步完善,操作越来越简化,资源渐趋丰富,服务形式更多样,教学内容多媒体化和情境化,交互方式多样化,导航系统便捷化的方向发展。国外开始研发教学支撑平台的时间在上世纪末,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已有一些成熟的远程教学支撑平台。
2 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2.1 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需要 集中式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需要。要想学有所长,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需要靠学生课后主动性进行思考、钻研与练习。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创建可以为学生课后自主性学习提供系统的指导与丰富的资源,从而满足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需要。
2.2 远程教学和考核的需要 远程教学是实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有效手段。远程教学有两种模式:其一为学生弥补或补充课堂集中式教学的不足而进行的课外学习活动提供与课堂教学同步的辅导性资料;其二为学生根据自身提高的需要,自定目标,利用网络自选教材进度,进行自主学习提供多学科课程教学多媒体教材。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创建使远程教学和考核成为可能。
2.3 为专业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提升其课程及资源开发能力
全国高职院校区域和实力分布不均衡,内部专业实力分布不均衡,甚至同一专业的专业教师水平高低各异。很多院校政策力度欠缺、资金匮乏、实训条件不足、课程与教学资源层次低、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他们急需提升自身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能力。鉴于此,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能为专业教师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切实满足教师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资源需求。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更新理念,提升课程开发能力,提升资源开发能力。
3 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模型设计的原则
3.1 构建有效教学行为和教学管理行为 教学行为和教学管理行为涉及到教学活动双方,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讲授、指导、协作、监控的作用,主要完成教学活动设计、实施及评价等具体教学工作;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对象,应积极实施网上听课、自主学习、协作讨论、测验、实验、浏览相关学习资源等自主学习行为。所以,网络教学支平台应该使教师和学生的这些教学行为能够在网上得到很好地实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有效地结合。
3.2 构建资源型的教学环境 基于网络技术的资源共享特性,构建资源型的教学环境。网络资源包括学习内容及相关的辅助学习材料,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试题库、教学方案、电子课件、实验指导以及习题解答、多媒体素材库、实例库、教学软件、相关论文、案例等。
3.3 能够支持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 要求网络平台能够支持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基于问题的探索式学习模式、协作式学习模式、资源式学习模式。
3.4 要求平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求平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网络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活动,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无论在什么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指导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而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着控制、管理、帮助、引导、启发、合作等职责。
4 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技术支持
为了满足海量存贮、多路并发、检索快捷、媒体多样、管理方便等需求,用户对所有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检索都是通过全文检索和信息系统来完成,检索后的结果通过应用服务器,到网上的教学素材提供预览、摘要和下载等功能。其中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包括远程数据访问技术和动态页面生成技术。
是一个已编译的、基于 .NET 的环境,可以用任何与 .NET 兼容的语言(包括 Visual Basic .NET、C# 和JScript .NET.)创作应用程序。另外,任何 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整个 .NET 框架。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地获得这些技术的优点,其中包括托管的公共语言运行库环境、类型安全、继承等等。技术的简洁的设计和实施,完全面向对象、具有平台无关性且安全可靠、主要面向互联网的所有特点。此外,强大的可伸缩性和多种开发工具的支持,语言灵活,也让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所有使用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web系统都离不开数据库的支持。在web应用系统中,.NET使用将系统前端的web浏览器和后台的数据库联系起来。.NET使用可以完成对各种数据库。就是.NET Framework提供的一系列类,提供了对关系数据库、XML和应用程序数据的访问,是.NET Framework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5 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展望
目前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和无线网络建设也日趋完善,未来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应能适应这些技术的发展,比如可以将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整合到学校的一卡通当中等。随着高职教育技术理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研究和探索还将不断深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也将在现代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汤新鸿.网络教学资源模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科技资讯,2007.
[2]柯和平.多媒体资源库建设与网络教学应用探索.现代教育技术,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