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杰出青年申报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2-09-08 08:01: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杰出青年申报材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杰出青年申报材料

篇(1)

陈莉的导师是世界著名的凝胶专家,承担着日本文部省及其他科研项目几亿日圆。他的实验室资金雄厚,实验仪器及设备均数一流。这位导师对学生要求很严,学生们均感到压力很大,研究室里的十几位博士生,能按时毕业的很少。陈莉庆幸遇到这么著名的导师,能有这么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巨大的压力,陈莉没有退缩,她将压力变为动力,毅然开始了艰辛的求学生活。她充分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进行科学研究,几乎每天都是从早九点工作学习到晚九点,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都奔波着她忙碌的身影。化学药品的气味熏得头昏脑胀她不在乎,手被药品腐蚀的层层脱皮她也不在乎。经常一天实验下来,走的脚跟疼痛,两腿肿胀,连回家的力气都没有了。在日本几年陈莉很少能与家人一起共进晚餐,经常是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

有付出必有收获,经过艰苦的努力,陈莉在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八篇于世界一流杂志,还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她的研究能力和成果得到了导师的首肯,得到了同行们的赞誉,终于按时于九九年九月博士毕业,拿到了向往已久的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她继续在导师的研究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在这一年里,在研究室重大项目中,她负责导电高分子凝胶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经过努力,这一有相当难度的新课题取得重大进展。

在即将结束博士后工作之时,陈莉的导师非常希望她留下来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日本另一所大学的一位教授看到她发表的文章,非常赏识她的才华,也向她发出邀请,希望陈莉能去进行工作。同时陈莉的导师也愿意介绍她到欧美等一些先进国家进行研究工作。诚然,这些经济发达国家丰裕的物质生活、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充沛的科研经费,对于一名科研人员来讲,的确是颇具诱惑力的。但陈莉的心已深深地扎根在中国。面对导师和教授们的诚恳挽留和邀请,她毅然选择了自己的祖国。但是回到中国哪里呢?凭条件,北京、香港、深圳的名校她都可以选择。可是她想到了当初选派她出国的__工业大学,想到校领导在她临行前的殷殷嘱托,想到每次回国时学校的亲切关怀。“我不能忘本”,她对自己说:“当初工业大学派我出去,就是希望学成以后回来建设它,自己怎么能拿留学做跳板呢?我要回国,回到给我这个机会的工业大学。”当陈莉做出这个决定以后,多日来浮躁的心终于踏实了。

朋友和家人听说她的决定以后,纷纷表示不能理解:“凭你的条件,你想去哪里导师都能为你联系,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呢?”,“即使回国也应去深圳、上海或北京,至少要去有名气的大学,为什么回到这个没有名气的学校呢?”,面对这些疑问,陈莉总是淡淡一笑,不置可否。其实,她平静的外表下,早已经是归心似箭,跃跃欲试了。唯一让她感觉不安的是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她随着妈妈已经在日本生活学习了近五年,已经习惯了日本的生活,她希望能够继续在日本生活学习,继续与她要好的朋友和老师在一起。当陈莉将回国的决定告诉孩子时,孩子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但知道这一决定已不能更改,孩子含着眼泪:“妈妈,我听你的话回国,但你过两年再带我来日本见见我的小朋友好吗?”面对孩子热切的乞求,她含着眼泪使劲点了点头。博士后研究结束后,陈莉回到派遣她出国留学的学校__工业大学。

二、发挥专业所长,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贡献力量

20__年10月,她带着美好的憧憬和满腔的报国热情回到了这个她熟悉的校园。初到学校,校、院领导就给了她非常大的关怀和支持,除拨款一万元作为科研启动基金以外,又增拨了一万元用于购买计算机及辅助设备。并任命她为材化学院的院长助理。陈莉默默感受着来自校方的温暖,没有说什么,但是在心里暗暗的鼓足了干劲儿。

回来搞科研就得有项目。但是留学国外五年,她对国内的许多情况不很了解,要申请科研项目,既要了解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动向,又必须联系国内的实际需要,必须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那段时间,她专门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天天往南开天大跑,冬天顶风冒雪,夏日烈日当头,匆匆行走在路上的她却满足而踏实,从来没有后悔过。短短一年时间,她就申请到了__市、教育部等多项科研基金。更可喜的是,她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是那一年里学校唯一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是对陈莉不懈努力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她的学术水平的最好评价。

回国后陈莉先后承担了两门本科生课程,并为研究生新开选修课两门,指导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名,其中所指导的两名研究生获__工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

回国至今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凝胶微机器及其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糖化温敏凝胶及其与细胞相互作用研究”、教育部项目“电子、离子两导电型高分子凝胶制备运动器件”、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细胞活化温敏凝胶膜研究”、__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药物分离用智能凝胶膜研究”以及__市教委项目3项。目前正在承担的研究课题有国家863

计划项目“分离用温度敏感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温敏性聚偏氟乙烯及其成膜过程与分离性能研究”、__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纤维功能化设计及其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等。近年来,先后在《macromolecules》、《polymer》、《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 medcine》、《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国内外期刊80余篇,其中已有30余篇论文被sci等收录,论文被他引160余次。主编著作2部,参编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其中已授权8项。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__市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香港桑麻科技一等奖1项,陈维稷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

除了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外,她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由她主持的教改项目“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营造促进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获得__工业大学20__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主持校级重大教改课题1项。陈莉现任中国仪表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__市重点实验室"改性与功能纤维" 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会员,英文杂志“polymer”、“mo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等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中国纺织出版社第七届编审委员会委员。由于她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显著成绩,陈莉于20__年底被破格评为教授,20__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__年被评为__市特聘教授, 20__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三、努力工作,为学校的腾飞做贡献

“我是国家公派的留学生,是党和国家给了我留学的机会,我理所当然的要报效国家,要多为我的母校出力,要比其他的老师做得更多,更好。”回国几年来,她始终怀着这样一颗感恩的心,为学校拼命的工作着。

她任材料化工学院院长助理,就抓住一切机会参加材料化工学院的各项教学、科研等活动;她带硕士研究生,就和学生一起泡在实验室里,手把手的教他们做实验、查资料、写论文、申请专利;她担任班主任,就深入到学生宿舍,同他们谈心聊天,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她给研究生讲课,就先认真分析研究生这个授课对象,举行研究生课题项目交流活动,把课上的有声有色……

陈莉回国后学校不仅在业务上给以支持与扶持,而且在思想、工作等各方面给以培养、栽培,给她压担子,使她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使陈莉从一名普通的教师逐渐成长、成熟,成为一名年轻的管理干部。回国以来,学校组织部先后选派陈莉参加了__市青年专家国情考察团、__市教卫工委青年干部培训班、__市留学回国人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讨班、__市第十四期处级女干部培训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二十三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20__年,她被任命为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院长。上任之初,她和学院领导班子一起,专门抽出时间,和学院的教授、系主任、教师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学院发展的建议。工作中在保持学院好的办学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大胆开辟新的工作思路,采用新的工作机制。几年来,为了学院的工作,陈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廉洁奉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经常为了工作加班加点,甚至到深夜。她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所长,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组织广大教师共同为学院的发展献策献力,从而使学院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作为__工业大学材料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为学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__年学院成功申报材料学博士点和材料物理与化学、环境工程两个硕士点,并获批准“膜科学与技术”和“复合材料成型与设计”两个自主设置博士点。材料学博士点我校在此之前曾申报过两次,均未成功。陈莉上任后正好赶上博士点申报工作,学校包括市教委对我校材料学这个点都寄予了很大希望,陈莉身负重担,认真分析上两次失败的原因,广泛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变压力为动力,认真准备每一项材料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经过精心准备,材料学博士点在全国第一轮通讯评审中获得95分的高分,并最后申报成功。20__年又一鼓作气成功申报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点,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化工学科硕士点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20__年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以本学院办学历史为依托,通过认真分析、深入挖掘,很好地总结出学院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优势与特色,从而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学院办学特色,重新对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验大纲等进行了修订与调整,并严抓教学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从而使各教学环节更加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顺利完成了自评各阶段工作,通过了学校、__市以及教育部专家组的检查,得到了专家组的认可与好评。

20__年底我们成功获批了“改性与功能纤维”__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经过一年的建设,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20__年底我校材料学科被遴选为__市“重中之重”学科。

目前,学科建设发展迅猛。材料学科被确定为__市“十五”投资重点建设学科、__市“重中之重”重点建设学科、__市“十一五” 重点建设学科;材料加工工程

被确定为__市“十一五”重点发展学科。学科现含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纺织复合材料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改性与功能纤维__市重点实验室等三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__市膜技术工程中心、__市纺织材料表面处理工程技术中心两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同时,学院其他几个学科专业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大批先进仪器设备,充实到各个学科专业,使各个学科专业的办学实力显著提高,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近几年先后引进大批博士及博士后教师,使学院教师中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明显提高,达61%,各学科梯队向高学历、年轻化方向又迈进一步,使学院教师的学历层次居全校各学院之首。

科研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仅20__年学院新增科研项目40余项,总经费698万元,居全校之首,创历史新高。在学术刊物上全院教师共论著168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文章77篇,收录文章数居各学院之首。

利用与日本福井大学工学部签定的学术交流协议,先后选派五名教师赴日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修,十几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应邀来学院讲学,20__、20__年两次成功举办中日国际材料化工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院学生考研录取率连续八年位居全校之首,毕业生就业率也一直名列前茅。大二结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居全校工科学院之首,20__年达68%。

篇(2)

今天会议的任务是评审全省首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第二批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首先,我代表省教育厅对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参加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奋斗在科技工作第一线、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就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人才建设及我厅两项支持计划的评审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的责任感

(一)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是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战略要求

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须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省委、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关键是要紧密结合河南实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通过科技创新的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中央、省委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部署,既为高校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现实要求。创新团队作为高水平人才的重要载体和高校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迅速成为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力量,并由于其目标集中、资源共享、学科融合和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科技攻关能力而日益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了“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创新研究群体支持计划”,教育部启动了“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各省、各高校及科研院所也相继出台了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人才的支持计划,陆续建成一批多层次、跨学科、点面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了一大批创新意识超前、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成果丰硕的高水平人才。

近年来,我省也加快了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的步伐,通过引进人才、凝聚队伍、资金支持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团队。20*年,全省高校获批3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占全省立项总数的一半;省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评审,高校有45人获得支持,占总数的89%。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科技成果,如郑州大学王复明主持完成的《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快速检测维修整套技术》和河南师范大学渠桂荣主持完成的《系列核苷生产新工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大学宋纯鹏教授主持完成的《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气孔调节机制》获得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人才已经成为我省高水平重大创新成果的主要完成者,成为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和水平的骨干力量。因此,各高校必须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切实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贡献。

(二)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是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尽快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融入国家宏观创新体系、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高校鲜明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而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就必须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

目前,我省高校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高层次稳定的团队少、低水平临时搭建的团队多;主持重大项目的团队和人才少,参与较大项目的团队和人才多;开展前沿科技研究的团队和人才少,从事跟踪技术研究的团队和人才多。同时,高校的科学研究大多是以学院(系部)等教学单位为基础进行的,资源共享难、仪器设备利用率低、资产投资效益不高,组织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大兵团作战的难度很大。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阻碍了创新人才科技潜力的有效发挥,影响了高校在我省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尽快解决我省高校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较低、承担重大科技项目能力不强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切实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既是推进高校科技创新的组织保证,也是提高科研效率、提升高校科技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建设创新型河南的重要举措。

(三)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更多的人才支持,是高校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许多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是,随着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异军突起和建设创新型河南等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高校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任务日益加重,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日益受到现实社会的严峻挑战。

学科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催生新兴学科,使传统学科进一步凝炼成为优势特色学科,进而提升广大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接受最新的科学知识。同时,创新团队通过带头人的引领、骨干教师的带动,汇聚一批高层次博士、硕士和优秀本科生参与到重大项目的科学研究中,在创新活动中培育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团队精神和业务水平。另外,通过创新团队所特有的“感应作用”、“互补作用”、“师承作用”和“控制作用”,促进团队成员间的学术交流和知识拓展,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开辟新的途径。

二、科学发展,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是支撑高校生存、发展的一项重要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大规模地开展基础建设之后,高校必须把精力和资源集中到人才和团队建设上来。高校的团队必须以学科和科研平台为依托,以人才的科学配置和合理使用为基础,以制度和环境作保证,遵循人才成长和科学研究的双重规律,突出团队和人才建设的重点,破解制约团队和才人发展的难点,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支持和发展,持续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一)物质是基础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和必要的硬件条件是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物质基础。没有一流的科技平台和研究条件,很难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队伍。没有一流的人才和坚实的科技平台支撑,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支持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优秀人才的物质基础,既包括科技平台,又包括与团队和人才建设相互关联的共用设备、基础材料、网络信息和图书资料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和我省基础性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中的相当一部分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分布在高校,一大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以及跨学科、开放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也建在高校。高校必须把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学校的规划建设平台与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团队和人才建设确定的目标要求,抓住两大建设所带动的资源汇聚时机,切实加大学校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整合学校基础资源,实现创新团队、创新人才与创新平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尽快提升我省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人才是核心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高校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从国际国内优秀创新团队的建设经验看,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是团队的代表和统帅,其学术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决定着团队的兴衰,也是创新团队得以发展并形成自己特色的关键。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具有精深的学术造诣、良好的学术道德、较高的学术声望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创新团队中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无论是在创新团队建设中,还是在科技创新的活动中,优秀人才所起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他个人能取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把一批优秀的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高水平的学术群体,共同建设好一个学科或学科方向。因此,各高校必须特别关注高水平人才建设,要从战略高度,充分预见到学科的发展趋势,瞄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国家中长期战略需求、学校已有的优势和基础出发,通过多层次凝聚、锤炼,找准重点支持的学科方向,这是保证高水平人才和团队成员旺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使团队获得支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要优化创新团队的成员结构,以领军人物为核心,以优秀拔尖人才为支撑,以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为基础,根据学术方向发展需要调整团队成员的年龄、职称、学历、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并根据成员的智慧、能力、情商等优化组合,实现个人与团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保持团队正常的新陈代谢和持续发展。

(三)政策是保障

完善的政策是高校人才、团队建设的重要保证。各高校要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配置、流动、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着力营造高校科技人才快速成长的制度环境。

高校要认真按照国家及我省关于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的要求,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改变资源的分散状况,切实加强对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的规划指导,在申报项目、基地建设、经费需求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积极扶持,力求在未来5~10年内组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一流水准、创新能力强、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物,取得一批具有较高显示度的标志性创新成果。

要尽快建立有利于创新团队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稳定发展并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教师岗位聘任制,逐步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办法。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学科的创新团队和人才实施不同的分类评价。对于偏重基础研究的要以学术创新价值评价为主、应用经济价值为辅;对于偏重应用研究的要把学术创新和经济效益放在同等位置;对于偏重试验开发研究的要以经济效益为主、学术创新价值为辅。要以充分调动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科研辅助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基础,逐步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实施“分层次、分角色”评价,确保整个团队成员密切合作,荣辱与共。要变革分配方式,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分配制度的激励效果。

要强化管理,积极探索团队运作和人才成长模式。各高校要从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探索有利于充分发挥团队作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管理运行模式。要大力构筑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协调运行的建设模式,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扩大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权力和资源配置权,明确行政负责人的服务角色。要实施多层次、多目标管理,加强对团队成员沟通协作方面的培训教育,通过确定有吸引力的发展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工作氛围,把具有广泛目标的团队成员的精力持续集中在可实现的创新成果上,充分发挥团队的整体协同作战能力和领军人物的引领作用。

4、文化是灵魂

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将支撑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开放、创新、民主、合作的观念,切实加强团队和人才工作的文化建设。要特别关注创新文化建设,为科技人才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严谨科学的科研环境。要鼓励优秀人才和团队成员树立开放观念,具有全球视野,重视不同文化的沟通借鉴、合作交融,积极推动成员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要充分发扬民主,使创新团队成为一个“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研究群体,形成鼓励学术争论与批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氛围。优秀人才要自觉地营造这种民主学术氛围,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能力,使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民主的环境既要靠文化营造氛围,更要靠制度作保证,要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创造良好的民主学术环境。

协同合作既是团队精神的核心,也是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团队的根本功能就是为了让创新团队的整体创新业绩大于成员个人的简单加和。因此,要引导团队成员正确认识自身作用和价值、增强实现团队目标的责任感,大力弘扬团队合作精神,大力营造协同攻关、顾全大局、和谐共进、团结奋斗的氛围,增强创新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以评促建,提高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的整体水平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是支撑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实现高层次突破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评审工作涉及到高校科技的发展和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各位专家要充分认识我们启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继续支持创新人才的重大意义,明确评审要求,把握评审程序,坚持评审原则,顺利完成评审任务,进而推动全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

(一)明确任务

为了做好全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支持计划的评审工作,我们在今年4月份就安排部署了推荐工作,经过高校逐级推荐和遴选,共有20个创新团队和65名优秀人才推荐到省教育厅。从申报的总体情况看,无论是职称、年龄、性别,还是学校分布、学科分布,申报的人才层次越来越高、研究基础越来越好,申报的研究领域越来越能体现我省高校的学科优势、越来越能关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关键技术领域和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

这次评审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各高校推荐的20个创新团队和65名人才候选人才中遴选出20*年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0个,2009年创新人才支持计划38名。其中,创新团队仅支持教育厅经费直供的高校。人才支持计划要评出省财政教育厅直供高校候选人35名,省财政非教育厅直供高校候选人3名。为了强化学校的监管责任,提高实际建设效益,对获得省里经费支持的团队和人才支持计划,我们要求学校按照1:1的比例给予配套。如果发现哪个学校没有配套或没有配足,影响了计划的执行,影响了优秀人才的科研工作,我们将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其支持计划。对没有获得经费支持的创新团队和人才计划,学校也要按照省里的管理要求解决好经费支持问题。对项目支持好、科研工作开展好的学校将在今后的项目评审中给予倾斜。

(二)遵循程序

为保证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评审质量,这次评审设立了评审委员会,并按照学科相近的原则,设立了7个人才评审学科组,4个团队评审组,明确了评委会和学科组的职责范围和任务。这次评审工作的程序是,首先由各学科组按照分配的名额,在认真审阅申报材料、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投票产生参加面试答辩的团队和候选人;其次是由评审委员会对参加面试答辩的团队和候选人,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我厅支持的团队和人选。第三,省教育厅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审核,确认无误后进行公示;最后正式发文公布,并按计划支持建设。

(三)把握导向

我厅启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人才支持计划,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尽快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时也是为了使我省高校的创新团队和优秀人才迅速成长为国家级的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在更广的空间和更高的层次上,承担更加重大的任务,为科教兴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各位专家在评审过程中,要把这次评审与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结合起来。把培养一批拔尖人才作为评审的首要任务,把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为推进高校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要把这次评审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积极支持以重点建设高校、重点学科、重点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主要依托的创新团队和人才;要把这次评审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协调推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不同学科的优势,高度重视前瞻性的基础研究,积极支持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要把这次评审会议与高校科技创新模式转变结合起来,进一步确立和强化高校源头创新地位,引导全省高校瞄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培育自主创新成果源,并积极推进已经取得的创新成果的推广转化。

(四)坚持原则

第一,科学客观、突出重点原则。客观、公正、公平、公开,既是评审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也是评审能否达到目的重要保证。今天在座的各位专家都是长期从事高校科学研究与管理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具有很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业内享有崇高的威望。相信各位专家一定能够坚持标准,克服学校本位以及专业背景的局限,排除人情风等外来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站在对河南教育事业发展负责,对省教育厅负责,对高校负责的高度,按照团队和人才计划的要求把握好评审工作的重点,以人才培养和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难题为目标,引导广大高校科技人员自觉走原始创新的道路,通过评审使我省高校的科研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鼓励创新、择优支持原则。在评审过程中一定要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获得新数据,把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是否支持的重要依据,倡导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用新视角、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探索科技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团队和人才支持计划的实施,引导高校杰出科技人才根据国家、省科技发展方针,紧密围绕国家、省科技战略目标,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着力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解决河南省乃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以促进我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第三,发扬民主、统筹兼顾原则。发扬民主是做好评审工作的基础。只有发扬民主,才能评出水平、评出和谐、评出导向,只有发扬民主才能把真正优秀的团队评出来、把真正有水平的创新人才选出来。希望各位专家在评审过程中,遇事多商量、多沟通,增进理解,形成共识,按照评审要求扎实开展工作;评审工作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既要注意学科平衡,又要注意整体布局。

第四,分工负责、综合平衡原则。学科组的工作是评审的关键,也是整个评审工作的基础环节。希望组长切实负起责任,结合各组的申报情况,将具体任务明确到人,将评审责任落实到人。这次申报的创新团队和人才计划,既有科技水平高的单位申报者,也有科技水平一般的单位申报者,甚至还有非直供高校申报的;既有传统优势学科申报的,也有新兴交叉学科申报的;既有高水平专家教授主持申报的,也有年轻博士主持申报的;既有基础研究,也有科技攻关、软科学研究;层次不一、类别众多。因此需要各位专家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学术优势,通过评审,既要使不同类别高校能够均衡发展,又要体现对高水平大学的重点支持,力争使各类高校、各种学科、各层次人才均衡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受经费的制约,各学科组资助立项的矛盾比较突出,但是,各学科组要把矛盾消化在组内,决不要在矛盾尚未妥善解决,额外提出增加资助立项指标的问题。

篇(3)

大学学科竞争力是指大学中的学科作为竞争主体,在国际或国内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力量或者能力,这种力量从比较角度来看是各学校同一学科之间在某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或差距表现,从学科自身来看是学科所形成的一种能力或素质的反映,从竞争结果来看,是学科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上体现出的能力。本文通过对两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浙江的A大学与湖南的B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竞争力现状的比较,分析影响大学学科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培育大学学科竞争力的几条途径。

一、A、B两所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竞争力现状

大学学科竞争力是一种“合成力”,是大学学科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整体结果,它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以下将具体分析A、B两所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在上述三方面的竞争力现状。

1.两所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现状

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A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明显地强于B大学,这不仅表现在A大学的该学科已具有了招收博士后研究生和接收国外学生进修的资格,同时体现在规模上,无论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还是本科生的在校生数亦或毕业人数,A大学都要明显多于B大学;在与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教学成果方面,前者也显著优于后者。

2.两所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科学研究现状

如上表数据显示,就两所大学承担的课题数量和档次、所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总经费和年度经费)、的数量与质量、出版的专著数量等情况而言,A大学都明显优于B大学。A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科研优势最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学科的研究成果最近已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二是该学科已有三篇博士论文被评定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上方面已明显表明,A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在科研上已具有B大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3.两所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社会服务现状

一个学科的社会服务状况直接关涉到该学科的可持续竞争力。社会服务成效的直接衡量指标是科研成果产业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间接指标则包括拥有的专利数,获国家、省部级奖励的项目数等。表3数据显示,最近几年中,A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已拥有专利29项,获得了包括国家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励22项,省部级奖30余项;拥有的专利绝大部分投入应用,实现经济效益7亿元。而B大学该学科无论从专利的数目、获奖的等级,还是从科研成果产业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等方面来看,均明显弱于A大学。

二、影响B大学学科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分析

通过对A、B两所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竞争力现状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学科发展物质环境、教师队伍结构、学科发展战略、学科组织形式、学科文化状况等是影响大学学科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正是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导致了B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竞争力相对较弱,具体分析如下:

1.学科发展的物质环境相对较差

学科发展的物质环境,即学科的“硬件”建设情况对于学科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相关数据显示:A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实验室面积已达3 000m2,大大高出B大学1 570 m2的实验室面积。前者拥有大型精密仪器24件,大型实验台架29座,并且近年来在“211”工程的资助下,增设了900余万元的先进精密测试仪器。B大学尽管在最近几年也加大了对该学科的资金和设备投入,但无论是从已有的基础来看,还是从投入的力度而言,均与前者存在较大差距。B大学该学科发展的物质环境相对较差,因此其学科竞争力也自然处于弱势。

2.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B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学历层次偏低、职称结构尚需改善以及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数量比较缺乏等方面。在A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为63.6%,占全体教师的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二,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27.2%,仅为四分之一强;B大学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其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教师所占比重为26.3%,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就职务结构而言,两所大学的教授和副教授在教师总体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高,但同B大学相比,A大学这两种职称的教师所占比重要更高些;在B大学,讲师占据较高比重,达到了教师总人数的39.2%,而A大学仅为13.6%(A大学的数据来自当前网页,B大学的数据为2003年该学科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数据)。此外,A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还拥有许多著名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当中有院士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3名等。B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也有14位学术带头人,但分布在工程热物理学科上,其数量与影响度同A大学相比,差距尤为明显。

3.学科发展战略不够凝练

学科发展战略是学科未来宏观发展方向的集中体现。由于一个学科不可能拥有无限的资源,因此必须通过制定学科发展战略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学科的竞争力。学科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学科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学科具体研究方向的确定上。A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的总体发展规划清晰,研究主要集中于能源的清洁利用;在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向上则突出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彰显了学科方向的“新、异、稳、聚”的特点,体现出了很强的学科竞争力。B大学该学科教师的研究方向比较分散,大部分教师的研究方向不同;同时,该学科在博士学位的申报材料中拟订出的三个学科方向在内涵上也比较宽泛。比较而言,B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还尚未确立起较为清晰的学科发展战略。

4.学科组织形式不够丰富

不同的学科组织形式具有自身更易发挥的功能,要使学科功能得到全面发挥,必须具有比较丰富的学科组织形式。A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已拥有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室、教学实验室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科组织形式。 具体说来,该学科以热能工程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建有国家水煤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煤浆燃烧研究所、燃烧技术研究所和能源清洁利用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有流化床燃烧与气化研究室、废弃物低污染焚烧研究室等七个研究室和一个燃烧与教学实验室,此外还正筹划建设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而B大学该学科目前还只有实验室一种形式。学科组织形式的相对单一部分地解释了B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竞争力的相对不强。

5.合适的学科文化尚未形成

学科文化对于学科竞争力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潜在的,也是持久的。学科文化一经形成,就会对学科群体成员产生无形的约束力和影响力,而正是这种约束力和影响力,规训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科新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科成员。目前,A大学的工程热物理学科已经形成了“求是”、“创新”、“自强”、“自立”的学科文化。“求是”、“创新”是A大学一贯保持的院校文化,工程热物理学科作为该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在这一点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自强”、“自立”是A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在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学科文化,而正是这种自强、自立的学科文化使得该学科得以快速发展。比较而言,尽管B大学也已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院校文化,但对于该校的工程热物理学科而言,由于它的成长历史还并不算长,因此该学科还尚未真正形成与自身特点以及环境相适的学科文化。而正是由于适切学科文化的缺失,从深层次上影响了该学科竞争力的提高。

三、对大学学科竞争力培育途径的建议

基于对B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竞争力较弱的原因分析,我们认为,大学学科竞争力可以从学术环境、学科梯队、学科战略、学科组织、学科文化等几个主要方面着手培育。

一是营造学科发展的良好环境。学科发展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环境,另一个是政策环境。对于物质环境的保障,大学应加强对学科的经费和设备投入,为学科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大学也应制定相应的学科政策,为学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曾说过:“只有具有安全和自由保障的学者才能探求科学真理。”因此大学在学科政策的制定上,要真正着眼于大学学术自由的保障。

二是建设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这样一个梯队通常由如下成员构成:有一位在本学科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每个学科方向有一至二位在本学科方向上学术地位较高的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在每个学术带头人下面有一个包括科研助手、技术助手在内的支撑体。要构建出这样一个学科梯队,必须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要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学科或学术带头人;二是要通过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形成梯队的结构优势,使整个学科梯队具有竞争力;三是要形成一种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人人争先的大好局面。

三是制订科学的学科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发展战略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确定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四点经验有助于我们完成这项任务:①在选择主要研究方向时,既要考虑学科内在发展的趋势和研究人员的专长和兴趣,又要兼顾它在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②应立足于国际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口;③如果一时选择不出新的研究方向,必须耐心等待,继续培植,以多研究方向作为过渡;④新的学科方向确定后,必须进行学科力量的重新配置,包括在该方向的代表人物中选择学科带头人,以便形成有竞争力的新学派。

在方法的选择上,学科发展战略规划的制订可以通过SWOT分析法的使用来实现。SWOT即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四个单词的缩写,其中优势与劣势是针对学科内部的分析,而机会与威胁则是针对学科外部环境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