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老年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西塞罗认为“老年人不能积极工作”这个观点是片面的。老年人虽身体虚弱,不能担任年青人从事的体力劳动,但是,成就伟大的事业并不全是只依靠体力、速度和敏捷,有时需要依靠思想、声威和判断力。这些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而益发增强。因此,他认为老年人不仅要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且要大力发扬老年人本身专有的深谋远虑和审慎的品格。他举例说柏拉图是在八十一岁高龄执笔写作时去世的;伊索克拉斯在创作《雅典娜女神节祝辞》这本书的时候已经94岁了,他的老师里昂提尼的戈尔加斯活到107岁也从未休止过研习和工作,因此,西塞罗认为只有愚蠢的人才把自己的错误和过失归咎于老年。为了证明老年人仍然可以不断的工作和学习,可以积极老龄化的,他还幽默地阐述了人的记忆力问题。“事实上,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哪位老人忘了他藏钱的地方。老年人记得与他们相关的一切。比如约定的开庭日期,他们欠谁的钱,谁欠他们的钱。而那些上了年纪的律师、大祭司、卜者和哲学家,他们的记忆力也是非常好的!老年人只要能持久的学习和钻研,就能保持良好的记忆力。”
2.老年人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来延缓老化过程
西塞罗认为,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征表现:童年脆弱、青年傲慢、中年峻厉、暮年老练,这些都是自然的属性,每个特征分别对应其相应的生命周期,但这无法表明老年人不能同时拥有健康。西塞罗说:“我很钦佩成熟的年轻人,更称赞怀有少年魄力的老年人。老年人只要做到这点,身体虽老,可他的心灵和精神是永远不会老的。”西塞罗认为羸弱不是老年人特有的,身弱的年轻人同样也会羸弱。他认为,我们应当抵御老年的侵袭,应该尽力弥补老年的缺陷。一方面,要向抵抗疾病一样同老年作斗争,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每天进行适当的锻炼,而且要注意饮食,以能够恢复体力为限,不要过度,成为负担。另一方面,还要关心智慧和心灵,西塞罗把他们比成灯火,如若不继续添油,老年便会使他们的光辉逐渐暗灭。
3.老年人应该加强修身养性达到健康老年化
西塞罗认为感官上的快活是自然赐予人类的最大祸端,它得寸进尺,疯狂地强迫我们去寻得满足。实际上,一切卑鄙的勾当,一切可耻的行为,都是因为追求感官上的娱乐而做出的。他认为自然赋予人类最美好的礼物是理智,而其最大的仇敌便是感官娱乐。因为,我们受欲念支配时,节制是无能为力的。在欲念的王国里,美德是没有立足之地的。所以他认为,人到老年失去感官上的娱乐,“那是帮助我们解决了青年时期最严重的弊端,它是生活中最好的礼物”。正如西塞罗所设想的那样:想象一个人,彻底沉溺于感官娱乐时,他是失去理智,凡是需要思索、考虑的事,他都不可能去做。因此,他认为,“乐阻碍思维,是理性的敌人”。正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西塞罗强调和美德的对立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的、情感并不是与道德、理性相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人只有在过度的情况下,才会失去理智,做出有违道德规范的行为;而道德标准的建立以理性为基础,以情感为依托。其次,需要理性的压制,使其与道德标准相符合。但是,西塞罗没有辩证的看待与理性的内在关系,而是更强调了它的论证说服力,即老年人从中解脱,是很幸福的事情。西塞罗的观点虽是片面的,但他委实论证了老年人在消弱后的另一番人生幸福景象,这也正是我们对待老年问题的可取之处。
4.坦然面对死亡是老年人积极老年化最关键的心态
对于死亡的临近,西塞罗认为,这同样不是让老年人不幸福的缘由。他说:“当人到老年,仍然惧怕死亡,这样的老年的确是不幸的”他对死亡的解释是:如果死亡等同于灵魂熄灭,那就不必介意死亡;如果死亡能使灵魂进入一个永恒的境界,那应该憧憬死亡。死亡不是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相对来说,青年人应该更恐惧死亡,事实上老年人已经比青年人活得长久了,青年所希望的延年益寿,老年人已经拥有了。死亡随时都有可能降临。一个人害怕死亡,他的心怎么能平静?西塞罗让人们以自然的态度来对待死亡,他认为,凡是合乎自然的,都应视为美好的,没有什么比老年人的死亡更合乎自然的了。年轻人的死恰似被洪水浇灭的烈火,而老年人的死则是油尽灯枯。年轻人的死亡是对生命的掠夺,而老年人的死亡则是生命的成熟,是人生之旅安息的港湾。因此,老年人暮年生活中不该过分留恋,也不该无故放弃,而是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充分的利用老年。老年人对生死保持乐观的态度,因而会比青年人有更多的自信和勇气。他举例说,当僭主皮西斯特拉托斯问梭伦依仗什么胆敢和他对抗时,梭伦回答说“老年”。这是因为老年人能更好的理解生命与死亡,所以,老年人无所畏惧。
二、西塞罗的老年观及其对当代我国老年教育的启示
联合国规定,凡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者,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都可以判定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我国早在1999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速度快、规模大。截止到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超过了2亿,是人口比重的14.9%。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推进和开展老年教育事业,是应对老龄化的基本途径,也是必要措施。尽管我国十分重视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因地制宜,多渠道、多层次的推进和开展老年教育,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亟待解决。西塞罗在《论老年》中阐发了健康、乐观的老年观,并做了精辟论述,对当代我国老年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1.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促进老年人的再社会化
西塞罗说:“轻狂是年轻人的特性,持重是老人的优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品质日益增加。他强调老年人应该积极参与工作,发挥老年人自己特有深思熟虑和审慎的优势。而1982年在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的《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也指出的:“老龄只是每个人的生命期、事业和经验的自然延续,而他的知识、能力和潜力在整个生命期一直存在。”这都肯定了老年人的价值,而且强调了老年人有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应有的权利。因此,应对老龄化的基本途径和必要措施就是大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并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事实上,我国的老年教育只注重丰富老年闲暇生活、陶冶老年情操,而相对弱化了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致使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滞缓。为此,在开展老年教育时应肯定老年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制定系统的规划,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为“老有所为”和“老有所用”创造条件。同时还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老年保障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缩小代沟,协调代际交换关系,保证“老有所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
2.注重健康教育,提升老年人的生命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完好状态”。人到老年,身体各项机能开始逐渐退化,出现抵抗力减弱、经常生病的现象,因此健康往往是老年人最重视的问题。老年教育要重视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让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老年人受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所限,对一些老年性疾病,未能及时发现,以致延误就医。有的老年人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养成不良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开展老年教育,大力宣传推广老年健康知识,可以让更多的老年人了解自身的身心状况,提高健康保健意识,把疾病消灭在萌芽时期,节省医疗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另外,老年人退休后,在社会上,由劳动生产者向消费者转变;在家庭中由家庭主角向从属角色。很多适应能力不强的老年人,角色定位不准,感受不到存在的意义,便会出现孤寂、空虚甚至绝望的心理。若不能正确处理这种消极情绪,便容易封闭自己,进而逃避社会。而我国传统的老年教育以养生为主,只注重外显状态的健康长寿,相对忽视其内在心理健康,致使老年人陷入内心空虚的生活状态很普遍。因此老年教育在强调养生教育的同时要格外注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老年人的心理郁结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不但可以缓解代际矛盾和社会矛盾,而且有利于消除孤寂感和失落感,更能够延缓衰老。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让老年人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老年的生命熠熠生辉。
3.培养超脱的心态,积极享受老年生活
当前我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受经济条件和家庭结构变迁的制约,并不能自主的选择喜欢的生活方式,又因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转变造成内心情感的巨大落差,致使老年人不能惬意的享受晚年生活。另一方面,人至老年,身体器官和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下降,其自身的整个感官也在逐渐削弱,致使老年人郁郁寡欢、懊恼不已。实践证明,郁郁寡欢的老年人往往在晚年生活中提早谢幕,而那些在晚年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却神采奕奕。因此,开展老年教育首先要让老年人适应生理衰退这一自然现象,养成“恰当”与“自然”的心态,帮助老年人认识到所处年龄阶段的独特性,调整和建立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催生老年人新的人生价值观。其次老年人通过老年教育可以接受新事物,汲取新营养,以科学理智和乐观豁达的态度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看待社会。再次,老年人在老年教育中培养兴趣爱好,增加生活情调,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另外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老年人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能力。
二、老年教育发展势头很好,但发展严重不平衡。
华东六省一市占66.2%。其它五大区只占33.8%。而基徐州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唐朝双层乡镇、社区则更少。
三、老年教育工作很重要,但一些地区党政主导的力度不够。
各级政府还拿不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支持老年教育工作,或者“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虽然写上“重视老年教育”,但关于“重视”的表述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和政策上,缺乏具体的法规和制度的支撑,因此难以有效落实。
四、老年教育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还没解决。
如:管理体制没有理顺,运行机制尚未形成,资源严重缺乏和极不平衡,法制建设难以列入日程,这些都严重影响老年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理论是科学的规律总结,是经验的提炼、升华,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在社会化过程中,老年人的发展、健康和保障依然离不开基本理论教育。“赋权增能”理念是在从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区分中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学习型社区理论、社区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理论是社区教育的理论支撑。老年教育的理论取向是以权利理论、福利理论、自我完善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和社会参与理论为主。而赋权增能理念是指老年人首先在充足的教育资源供给下,然后通过教育参与,提高其生存发展的能力。此外,刘颂把社区老年教育定位在老年教育的范畴,用康复理论、提高素质(或社会适应)理论和其他理论作为社区老年教育的理论支撑。高娟则认为,社区老年教育是一种独特性质的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注重教育机会公平性,以构建终身学习社会为发展目标,并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社会的成型,联合闲暇教育的教育形式,让社区老年教育真正的植根于老年社会活动中,达成一种理想的教育形态。
(二)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
老年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人类系统教育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任何类型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而,老年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学科,与各种类型教育呈同步型发展模式。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有的研究者提出“养、医、为、学、乐”有机结合的老年教育模式,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几个“老有所”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老有所学”与其他四个“老有所”之间息息相关,它推动其他四个“老有所”的发展。因此,以“养”、“医”、“为”、“乐”为主题选择学习内容,那么“老有所养”,“养”有科学;“老有所医”,“医”有相助;“老有所为”,“为”有本领;“老有所乐”,“乐”有源泉。王英倾向于赋权增能的发展模式,社区老年教育的赋权是老年教育资源的供给过程,制度、机制、环境、心理资源是老年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动力。社区老年教育的增能是在教育资源充足供给的条件下,老年人通过社会参与,提高其生活掌控能力、变化适应能力以及社会参与能力等。
(三)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价值取向的探究
老年人退休后,一般都由“单位人”转为“社区人”。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他们在社区生活和活动的时间最长,对社区建设最为关心,在长期的社区生活期间,也建立起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从社区文化构建和稳定发展的政策性要求上,老年教育成为了社区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力。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
1.社区老年教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要选择。我国人口规模大、进程快,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社区老年教育不仅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而且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社区老年教育逐渐成为我国养老的重要形式。
2.社区老年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终身教育是指人们一生应当接受的各种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当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数量多,相对需要灵活的教育形式和丰富的教育内容,但是大多数老年人对教育费用的支付能力较低,而成本较低、经济实惠的社区老年教育满足了老年人的教育需求,保障了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利,让老年人完成了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社区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区老年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庞大的老年群体,作为桥梁和纽带,上关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下关乎家庭的和睦与传承,是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一支数量可观的重要力量,是解决社会矛盾的缓冲器,不可等闲视之。老年人有自我学习和志愿服务的精神,在构建和谐社区中,老年人利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努力维护社区秩序,协调人际关系,成为社区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素质,可以发挥老年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4.社区老年教育是对教育本质回归的重要载体。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体进行完整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生长。老年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观,是以“人本位”为价值观的教育,是不受现实功利主义影响的教育,是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和完善老年人生命价值的教育。社区老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老年人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媒介,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5.社区老年教育推动老年人顺利进行社会化。首先,社区老年教育缓解了老年人因社会角色的变化所产生的低落情绪,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有助于老年人适应新的角色,实现角色转换;其次,社区老年教育可以让老年人更好地了解新的知识,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减少代际冲突,促进老年人与其家庭成员的沟通,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给老年人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有助于老年人调试好社会关系,尤其是与社区同龄群体间的关系;再次,社区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基于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老年生命形态的特性,应积极培养老年人的正确生死观。
(四)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方面的研究
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发展地区差异较大,发展形式也不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较为低下,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社区老年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
1.社区老年教育的覆盖面较窄。当前我国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主要由年龄较低的、身体状况良好、受教育程度高、有丰厚经济来源的老年人组成。究其原因,一是当前的社区老年教育形式主要是锻炼身体为主,不适应高龄老年人的需求。二是老年人受教育程度高低的不同,导致其老年生活的选择方向的不同,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要求高,而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追求的是传统的“天伦之乐”。三是经济拮据的老年人支付社区老年教育费用的能力不高,其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也相对较弱。
2.社区老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我国社区老年教育主要以宣传栏和广播形式为主,宣传一些保健知识,互动性不强,无法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不能满足社区内老年人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另外,社区老年教育目前还处于开发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因此造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
3.社区老年教育的专业服务水平不高。首先,由于社区老年教育开展的时间不长,其管理制度体系也不健全,管理人员忽视老年教育的异质性,忽视老年人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对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教育内容没有做系统的规划,尤其是对丧偶、空巢的老人们。其次,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没有充分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另外,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制定标准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
4.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资源短缺。社区老年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对社区内外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要注重对物力、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要重视开发社区的文化建设、管理效能、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教育参与度。首先,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虽然有法律、法规方面的制度保障,但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处于起步期,教学组织、实施、经费使用等还在探索实践阶段,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其次,当前我国的社区老年教育归纳在社区教育的范畴内,没有专项的教育经费、单独的教学场地以及专门的师资队伍。再次,社区老年教育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在对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面缺少全面、专业的培训,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素质不高,这严重制约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步伐。
(五)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
1.政府要充分重视,统筹规划。当前,我国对于老年人的关注还更多地停留在养老、医疗保障上面,忽视了对老年人教育方面的关注。有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认为老年教育是一种纯粹的“消费”,没有认识到办好社区老年教育,不仅能降低社会养老的成本,而且可以开发老年人的潜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视,老年教育真正要在社区立足,还需要下很多工夫。各级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显得格外重要。
2.理顺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的老年教育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行交叉管理,不利于老年教育的长足发展。基于社区老年教育的实施与财政、教育、民政、劳动、文化、卫生、城市管理等方面息息相关,发展社区老年教育需要各政府部门之间理顺关系共同合作。此外,这些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组成一个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长效运作机制。
3.加大老年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教育设施。资金的缺乏直接导致教育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将老年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体系,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改善老年人学习和活动的环境。
4.提高社区老年服务人才的专业水平。由于我国的社区老年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老年服务人员忽视了老年人教育需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提高社区老年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仅可以开发老年人的潜能,让老年人全面发展,而且能够深入的了解老年人的教育需求,有层次、有步骤地贯彻和实施社区老年教育的计划,为促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城镇社区老年教育研究存在的缺失
跨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研究内容比较零散
通过对近五年文献梳理,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功能、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社区老年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原因探析以及如何推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等方面。研究范围太过狭窄,而且只注重对社区老年教育其中一个模块进行研究,忽视社区老年教育这一整个教育体系的建设,导致研究内容比较零散,而且缺乏系统研究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有的社区老年教育研究虽倾向于对地区进行调研,但调研的地区多为大、中城市,研究结果也只是针对调研地区的问题提出建议对策,而缺乏把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意识,这对于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
(二)对社区老年教育的功能和定位认识存在偏差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基数大,当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3亿,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发展老年教育,利国利民,任重道远,对社区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目前,我国的社区老年教育偏向于老年养老和老年服务,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下,社区老年教育不仅要解决老年人最低生存需要,还要为老年人的高层次发展需要创造条件。给生命以时间还是给时间以生命是定位老年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给生命以时间又称“休闲性教育”,是指老年人退休后,参加一些文化娱乐活动,让退休后的生活尽可能的舒适和幸福,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而给时间以生命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它认为,老年人退休后应积极参加老年教育活动,从中学习新的知识,并开发自己的潜能,在晚年生活中有所创造和发展,继续为社会做贡献。人的存活是分层次的,低层次只是活着,而高层次则是有所作为,是人的素质决定的。老年教育的方向是实现老年人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是实现老年人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目前社区对老年教育的定位还不准确,不利于社区老年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忽视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国情
多数研究倾向于介绍国外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并对比我国的社区老年教育,分析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存在的缺失,提出对策建议。比如,美国的社区大学向老年人提供各种教育,专门为本社区的老年人举办各种生活知识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互助能力。日本的图书馆、博物馆、视听中心、文化中心等教育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大量优质及免费的学习机会,使老年人的学习条件更便利。他们在社区中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重视向老年人提供各种教育场所和机会,他们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但这些研究只停留在对发达国家社区老年教育的经验介绍,忽视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国情的研究,盲目地学习国外社区老年教育的经验,忽视我国的国情,这对于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什么是老年?“Erikson给出这样的定义:老年,是这样一个阶段,处在其中的人必须努力地在寻找完整的自我的努力与绝望感的侵袭之间保持平衡。而二者间冲突的解决,则可能导致智慧的产生,而且,人类的优点常常与老年联系在一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长老制社会,万事皆以长老为中心。“长老制的一个支撑性体系和基础是家族,拥有共同祖先的人形成为一个宗族,一个宗族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社会。”若干个小社会就组成了我们的大社会。在中国这个“尊老敬老”、“遵循祖制”的社会里,老年人无疑是社会的中心。随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海洋文明的过度,先前的经验被科学知识、工具理性所取代。老年人不再是知识和经验的专有者,丧失了知识、经验也就失去了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的本领,作为社会地位的符号———知识文化的拥有似乎远离了他们。老年人一度被排斥在生活的边缘,被认为是弱势群体。社会对他们的刻板印象:“被认为是‘走下坡的人’,充其量是可以容忍的人;或者,在情况最糟的时候,被看成是不能生产的寄生虫,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负担”。更有甚的是把他们比作四化:“身体老化、心理僵化、血管老化、等待火化”。这是对老年群体歧视厌恶的一种表现。“传统的老年观,只是将他们视为衰老的客观存在,把老年群体从社会整体中割裂出来,老年人被社会强势的主流族群所排斥,沦落为社会的边缘角色。”这种消极的认识不仅会对社会伦理道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对未来老年自己的一种侮辱。所以正确对待老年人,是正确认识人生的最后阶段,也是有理性的人(不同于动物)对自己的理性的认识。自从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诫命:“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一直是人类的诫言。每一次人类发展的危机莫不是对自己没有理性的认识所致,因此在老龄化的今天这个千年诫命仍在震耳欲聋。西方有句谚语:“杀掉了一个老年人,等于毁了一座图书馆”,老年人是人类社会文化、道德以及精神的宝库。西塞罗说过:“没有老年人,国家就完全不可能存在。”老年作为人生的最后一个生命历程,应该受到尊重与照料,这不仅是个人、社会的义务,也是“国将是国”的保证。尽管在知识以摩尔式的几何倍数增长的时代,老年人所积累的经验依旧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晶体智力因素诸如知识、词汇、计算等方面不仅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反而有所发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们更应该把老年人视为国家社会的资源。只有在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老年教育观。
(二)对老年教育的理性认识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不仅能够提升和充实老年人的生活,而且可以有效地缓解当前人口压力,促使老年群体成为丰富的人力资源。2002年世界老龄人大会通过的《国际老龄行动计划2002》也强调,教育是促使老年人积极生活的必要基础。但是我国的老年教育与西方相比起步较晚,并且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很多地区常常把老年教育当作社会福利事业,而没有把它当作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作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没有把老年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体系中,而看成是福利事业。还有一些地方将老年教育作为扫盲任务、职业培训的一种形式,视其为老年人怡情养性、安度晚年的途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直接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目的是涵养人的理性,同时使人得以发展。如果把教育单纯的看作一种福利事业,这无疑偏离了教育宗旨。当今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把职业和教育明显的分离,这本身就违背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更有甚者,把老年人接受教育看作是他们知识贫乏的象征,以一种高姿态的形式说教。教育应该是一个教学互长的过程,向老年人教育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知识传递,而是互相学习的过程。所谓“学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年人身上所积淀的知识文化、伦理道德、精神价值是值得借鉴学习的,教育的价值也就得到了体现。总而言之,老年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落在老年人身上。而不是单纯从社会角度出发,忽视了老年教育中亟待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诸如关注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以及对待死亡的问题。
二、西方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
自1973年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在法国的图卢兹大学诞生以来,西方国家对老年教育问题的关注就从未停歇。老年教育的办学具有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特点,国外老年大学教育模式大致分为三种模式:
(一)政府投资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征表现为老年大学教育中的投资是以国家为主体,老年大学教育的主要开支是有政府财政预算。主要代表有日本、法国等国家。日本是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日本的老年教育是由文部省直接领导的,其教育类型丰富多样。“日本的老年教育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福祉行政密集型老年教育;二是福祉行政广域型老年教育;三是教育行政广域型老年教育;四是教育行政地域密集老年教育。”法国相对其他国家的老年教育更为规范。老年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把教育看作是老年人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的办学得到了正规教育的支持,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而选择参加闲暇教育,亦或者是正规教育。老年大学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比如老年养生、疾病预防、文学、历史、法律以及最新的时事政策等各领域的知识,有些甚至开设基于老年人自身的理论研究。
(二)自治自助型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老年大学由老年人自发组织成立,所有有专长的老年人都可以执教,一个班的教师很可能是另一个班的学员”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主要是英国。英国将这种自治自助的老年教育模式称为第三年龄大学,其主要是提供给老人和成年人一个免费学习的场所,所以其性质是非营利性的志愿组织,组织所需的运行费用都来自于慈善彩票事业的捐赠。学员的层次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一般是退休干部以及其他行业的老年人,因此,他们之间的学历差距也是存在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灵活的开展教学活动;英国的第三年龄大学没有与正规大学保持联系,所以他们都是自己组织和管理。尽管如此,其课程内容同样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养身锻炼、时事政策、绘画、音乐鉴赏、语言、投资以及家禽学等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三)社区型模式
国外的社区型模式与我国是有明显的差异,其主要是各所老年大学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网络并依附于社区,由学员自行管理的一种老年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美国的社区教育与英国的自治自助型的教育模式一样都属于非盈利的福利性组织,其运行的资金大都来自于某些学校或慈善机构的捐赠。不同的是美国社区教育与正规教育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老年教育模式一般设立在本地的市立学校,其教学的开展是由学员自行负责,有时也会聘请老师授课。此外,还有寄宿式学校,老年人可以与同龄人一起学习和生活,安享晚年。多样化的课程也是美国老年教育的一大特色,涉及面广泛,包括了文、史、哲还有艺术等方面。
三、我国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以及建议
(一)我国老年大学教育的传统运作模式
当前,我国的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老年大学,这类教育形式主要是在固定的场所集中向老年人授课。二是社区教育,指在老年人生活的社区附近,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形式。三是以教育机构的形式举办的老年教育。教育形式相对比较灵活,是针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欲求接收教育的老年群体而发展起来的。我国的老年教育较之国外的老年教育相对落后,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内容上过于单一化,更重要的是没有形成一种规范,政府的重视度和社会的关注度远远不够。这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以此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有效地将老年群体转化成宝贵的人力资源。
(二)关于我国未来的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的建议
老年教育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日益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还是十分落后的。首先是政府没有制定出一套有效的老年教育发展管理体制,不管是师资还是受教育者的权利,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管理机构。其次,老年教育管理归属部门的含糊,划分归属不明确,造成教育资源严重的浪费以及老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最后,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以此建立与老年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制也是有待考究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和完善的体制,所以政府还需不断地完善老年教育体制,加大老年教育普及的力度。结合时代特点,联系实际情况,多渠道地开设老年教育,不断延伸和发展老年教育。
1.幼儿培训机构附设老年教育职能
目前,社会上广泛开设了各种以教育为主题的盈利性培训机构,其中,幼儿教育占据了大半的教育市场,老年教育方面的涉及很少。少有的老年教育机构的设置,其教授内容也都是以娱乐、养生为主。迫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压力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应该建立以知识文化和技能为主的老年教育,以此来保证老年群体劳动力资源。基于大多数幼儿的学习和生活都是由老年人负责这一现状,所以在幼儿培训机构附设老年教育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闲暇教育。老年的闲暇教育也是老年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是终身教育的一种体现,更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体现。
2.养老院开设老年教育
随着我国老年保障机制不断地完善,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在全国各地开设,养老院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由于对养老机构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刻,甚至有排斥养老院的情绪。时代观念的转变,出于不愿意拖累子女以及可以得到更多同年人之间的陪伴的考虑,也开始接受各种养老机构。所以,在养老院开设老年教育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授课,加强老年人文化知识素养。另外,还应开设心理辅导班,疏导他们内心的孤独和对事物偏执的看法。增强自身对老人以及老年教育的理性认识,提高他们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3.干休所设置老年教育特色班
我国干休所主要是军队离休或退休的干部居住修养的地方。这些离退休干部本身就有受过文化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干休所设置老年教育特色班,一方面可以帮助这些离退休干部继续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服务更多的老年群体接受最新的知识。这样可以解决老年教育场所不足的状况,从而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这种特色班可以开设退休教育课程和死亡教育课程,帮助他们消除离开工作岗位以及面对死亡这个问题的恐惧和疑惑。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晚年生活需要积极充实的生活基础,老年人幸福指数的高低跟老年教育休戚相关。老年教育的性质跟一般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大不相同,不需要取得学历和证书,不用于以后谋取职业,其目的在于提升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保证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肯定,实现全面发展,从而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有效力量,为社会发展发挥余热。
(二)教育方式和途径的灵活多样性
老年教育可以依托高等教育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进行,尤其是当下数量较多的社区办学更是发挥了积极作用。概括来讲,老年教育的办学格局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多元化。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目前很多的老年大学往往采用这种方式。但是针对老年的需求和特点,可以充分发挥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老年教育提供方便。随着网络的普及,老年网民的数量逐年增加,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实现老年教育。通过相关网站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远程的教育以及在线问答。老年人一般自尊心比较强,因此,在实现老年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老年人的主体性,尽可能多地采用小组讨论、自由对话的形式,鼓励老年人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技能,与他人交流分享,拓展自己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氛围民主自由,可以保证实际效果。
(三)教育过程有针对性
1.课程设置上的针对性
老年人差异性很大,他们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工作类型、社会经历、家庭环境差别很明显,因此,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这就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而细化动机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人学习的需求。在设置课程时,满足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的同时满足他们的实际生活需求,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求。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层次明显,既应涵盖文化方面的知识来拓展内容和视野,又要包括医疗健康知识来自我保健应对一些小的疾病,同时又要覆盖一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课程,例如插花艺术、花卉栽培种植、老年瑜伽、书法绘画、适用老年人的拳法等,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强身健体。现在空巢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因此,老年教育中,要加强关于一些突况和事件的应对教育,以防出现意外,避免悲剧的发生。另外,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目前老年教育应加强死亡教育以帮助老年人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尤其是好友、配偶)之死,理解生与死都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
2.教育氛围创设的针对性
老年人由于身体条件的特殊性,身体不如年轻人,而且精力往往有限,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还担负着接送孙辈孩子、做家务的任务,因此,要本着人文关怀的理念,为老年人创造人性化的学习情境,在时间安排上要合理,统筹兼顾家庭和学习,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习空间,制定舒缓的教学步调,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开展耗费过多精力和体力的课程或活动,通过相关辅活动保证学习效果。
二、城市老年教育发展的策略分析
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未来20年,老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3%;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年教育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事业,为了进一步发挥老年教育的优势,为城市老年人搭建一个有效平台,丰富老年人生活,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应当积极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老年教育的新特点,进一步对老年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一)整合资源,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合作办学,切实保证“老有所教”
1.统筹发展独立的老年大学
目前老年大学是老年教育的中坚力量,因此,要加大力度努力办好老年大学,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满足老年人求学的需求。
2.开展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是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有效途径。为满足老年人就近方便入学的需求,应当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发展企业在老年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在老年人数量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老年大学教学点,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比如运动场地、使用频率不高的办公室等,缓解老年教育的压力。
3.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向老年教育开放
我国各类高校的教室大多都有空位,这部分资源闲置就会浪费,因此,凡是有潜力有能力的高校应向老年人逐步开放。一方面鼓励高校直接办老年学院,实施非学历、非学分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既有资源开设与老年教育相关的课程和培训,学校可以收取适当成本费和培训费用。另外,凡是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制定一系列规定和政策,适当放开,准许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爱好旁听课程。
4.大力加强基层老年教育建设
老年教育的重点在基层。居委会、社区老年学校是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老年教育应坚持就近入学为原则,充分发挥社区活动场地以及社区图书馆、文化馆等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条件。另外,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作为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老年群众组织———基层老年协会是基层开展老龄工作的重要力量和组织载体。在考虑并尊重老年人意愿的基础上,根据社区老年人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按照便于管理、服务老人的原则组建老年协会,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的功能和作用,关注老年人,倾听老年人诉求,反馈老年人意见,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切实解决老年人实际困难。组织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
(二)优化课程,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和内容,切实保证“老有所学”
老年教育所开设的课程应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紧密相关,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心理情况、家庭情况等紧密相关,因此,应具有满足老年人需求、灵活设置的特色。课程目标的确立应充分考虑老年人自身的特点和教育需求,实际操作过程中,按照层次多样、形式多样的教学思路,设计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教育内容,避免开设理论性较强实用性欠佳的课程。力求形成覆盖文化、艺术、科技、保健等知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结构。保证老年人既能及时了解和把握新形势的变化,跟时展不脱节,做新时期新时尚新面貌的老年人,又能提高老年人的心理修养和身体素质,更好地装点生活,促进家庭成员、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使老年人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晚年幸福感明显提升。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老年人不同的学历层次和学习领会能力,可开设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使老年人对号入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学方式方法上要灵活多变,积极举办各类培训,形成集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培训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老年人学习的质量,促进老年人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时间安排上,尽量避免占用老人做家务、接孩子的时间,做到照顾家庭、学习两不误。老年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兴趣爱好、需求、身体状况和理解接受能力,旨在培养老年人达到所能达到的水平和技能,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三)充分发挥专长,挖掘能量,切实保证“老有所为”
老年人应当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组织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给老年人再就业提供机会和设施,使他们继续为家庭、社区、社会作贡献;因势利导,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在经济建设中大显身手,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优势。老年人退休前所从事的工作大不相同,发挥同龄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往往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此,通过搭建相关平台,动员或者聘请觉悟高、能力强的老年人从事合适的工作,扩充老年教育辅导员队伍,实现老年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另外,可以借鉴老年人的阅历经验为年轻人进行言传身教和必要指导,发挥老年人在道德、生活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弘扬文化,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切实保证“老有所乐”
有关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支持和引导老年人选择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动员广大老年人积极参与,组织老年人开展群众性的老年文化娱乐、学习教育、体育健身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让老人们的爱好和才艺有充分发挥的舞台,努力为老年人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创造条件。要考虑到老年人健康状况和需要,倡导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经常开展内容高雅健康、形式丰富多样的各类活动。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把握过传统节日的契机,利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和庆典,弘扬传统文化,强化老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增强社会化效果。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在门诊中选择没有接受系统糖尿病健康教育的69例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的年龄为(63.42±5.92)岁,患者病程为(9.87±5.43)年,患者身体质量指数为(BMI)(25.93±3.64)kg/m2。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32例为实验组,37例为对照组。经过对2组患者的病程、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等方面进行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教育方法与内容
在对患者进行教育的时候主要是以大课为主,并且由内分泌专家根据患者的年龄、患病情况、接受能力对其进行详细、系统的糖尿病预防相关知识讲解,其中包括对糖尿病饮食方面进行指导、运动治疗的方法、血糖仪和胰岛素注射笔的使用方法等,同时对患者给予辅助咨询。
1.3观察指标
在对实验组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后的第6个月、第12个月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2h)、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测定。
1.4统计学方法
在统计处理的时候采用SPSS17.0及PPMS1.5系统进行处理。
2结果
在本资料中,实验组共有30例资料完整的患者,对照组共有34例资料完整的患者。两组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在实验前均无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进行系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后的第6、12个月的FBG、PBG2h、HbA1c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显著意义(t=4.370~39.891,P<0.05)。
3讨论
根据我国对糖尿病患者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现有9亿2400万糖尿病患者,其中约有2亿4000万糖尿病前期患者。而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发生率仅占1/5~2/5。由此造成老年糖尿病患者思想麻痹,对糖尿病的知识并不清楚,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不可逆性及严重性认识严重不足,很难积极配合治疗。
本次实验结果发现,就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使FBG、PBG2h与HbA1c水平明显降低,由此表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3.1糖尿病基本知识
糖尿病的准确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的相关知识均属于糖尿病基本知识,在对糖尿病患者讲解时要注意教会病人常用血糖控制指标正常值的正确掌握,糖尿病危害,出现低糖血症的时候的表现、正确的自我处理方法及有效的预防措施,胰岛素及胰岛素注射笔的使用。
尽管在知识以摩尔式的几何倍数增长的时代,老年人所积累的经验依旧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晶体智力因素诸如知识、词汇、计算等方面不仅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反而有所发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们更应该把老年人视为国家社会的资源。只有在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老年教育观。
(二)对老年教育的理性认识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不仅能够提升和充实老年人的生活,而且可以有效地缓解当前人口压力,促使老年群体成为丰富的人力资源。2002年世界老龄人大会通过的《国际老龄行动计划2002》也强调,教育是促使老年人积极生活的必要基础。但是我国的老年教育与西方相比起步较晚,并且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很多地区常常把老年教育当作社会福利事业,而没有把它当作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作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没有把老年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体系中,而看成是福利事业。还有一些地方将老年教育作为扫盲任务、职业培训的一种形式,视其为老年人怡情养性、安度晚年的途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直接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目的是涵养人的理性,同时使人得以发展。如果把教育单纯的看作一种福利事业,这无疑偏离了教育宗旨。当今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把职业和教育明显的分离,这本身就违背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更有甚者,把老年人接受教育看作是他们知识贫乏的象征,以一种高姿态的形式说教。教育应该是一个教学互长的过程,向老年人教育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知识传递,而是互相学习的过程。所谓“学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年人身上所积淀的知识文化、伦理道德、精神价值是值得借鉴学习的,教育的价值也就得到了体现。总而言之,老年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落在老年人身上。而不是单纯从社会角度出发,忽视了老年教育中亟待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诸如关注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以及对待死亡的问题。
二、西方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
自1973年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在法国的图卢兹大学诞生以来,西方国家对老年教育问题的关注就从未停歇。老年教育的办学具有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特点,国外老年大学教育模式大致分为三种模式:
(一)政府投资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征表现为老年大学教育中的投资是以国家为主体,老年大学教育的主要开支是有政府财政预算。主要代表有日本、法国等国家。日本是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日本的老年教育是由文部省直接领导的,其教育类型丰富多样。“日本的老年教育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福祉行政密集型老年教育;二是福祉行政广域型老年教育;三是教育行政广域型老年教育;四是教育行政地域密集老年教育。”④法国相对其他国家的老年教育更为规范。老年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把教育看作是老年人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的办学得到了正规教育的支持,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而选择参加闲暇教育,亦或者是正规教育。老年大学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比如老年养生、疾病预防、文学、历史、法律以及最新的时事政策等各领域的知识,有些甚至开设基于老年人自身的理论研究。
(二)自治自助型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老年大学由老年人自发组织成立,所有有专长的老年人都可以执教,一个班的教师很可能是另一个班的学员”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主要是英国。英国将这种自治自助的老年教育模式称为第三年龄大学,其主要是提供给老人和成年人一个免费学习的场所,所以其性质是非营利性的志愿组织,组织所需的运行费用都来自于慈善彩票事业的捐赠。学员的层次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一般是退休干部以及其他行业的老年人,因此,他们之间的学历差距也是存在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灵活的开展教学活动;英国的第三年龄大学没有与正规大学保持联系,所以他们都是自己组织和管理。尽管如此,其课程内容同样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养身锻炼、时事政策、绘画、音乐鉴赏、语言、投资以及家禽学等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三)社区型模式
国外的社区型模式与我国是有明显的差异,其主要是各所老年大学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网络并依附于社区,由学员自行管理的一种老年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美国的社区教育与英国的自治自助型的教育模式一样都属于非盈利的福利性组织,其运行的资金大都来自于某些学校或慈善机构的捐赠。不同的是美国社区教育与正规教育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老年教育模式一般设立在本地的市立学校,其教学的开展是由学员自行负责,有时也会聘请老师授课。此外,还有寄宿式学校,老年人可以与同龄人一起学习和生活,安享晚年。多样化的课程也是美国老年教育的一大特色,涉及面广泛,包括了文、史、哲还有艺术等方面。
三、我国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以及建议
(一)我国老年大学教育的传统运作模式
当前,我国的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老年大学,这类教育形式主要是在固定的场所集中向老年人授课。二是社区教育,指在老年人生活的社区附近,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形式。三是以教育机构的形式举办的老年教育。教育形式相对比较灵活,是针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欲求接收教育的老年群体而发展起来的。我国的老年教育较之国外的老年教育相对落后,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内容上过于单一化,更重要的是没有形成一种规范,政府的重视度和社会的关注度远远不够。这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以此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有效地将老年群体转化成宝贵的人力资源。
(二)关于我国未来的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的建议
老年教育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日益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还是十分落后的。首先是政府没有制定出一套有效的老年教育发展管理体制,不管是师资还是受教育者的权利,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管理机构。其次,老年教育管理归属部门的含糊,划分归属不明确,造成教育资源严重的浪费以及老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最后,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以此建立与老年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制也是有待考究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和完善的体制,所以政府还需不断地完善老年教育体制,加大老年教育普及的力度。结合时代特点,联系实际情况,多渠道地开设老年教育,不断延伸和发展老年教育。
1.幼儿培训机构附设老年教育职能
目前,社会上广泛开设了各种以教育为主题的盈利性培训机构,其中,幼儿教育占据了大半的教育市场,老年教育方面的涉及很少。少有的老年教育机构的设置,其教授内容也都是以娱乐、养生为主。迫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压力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应该建立以知识文化和技能为主的老年教育,以此来保证老年群体劳动力资源。基于大多数幼儿的学习和生活都是由老年人负责这一现状,所以在幼儿培训机构附设老年教育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闲暇教育。老年的闲暇教育也是老年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是终身教育的一种体现,更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体现。
2.养老院开设老年教育
随着我国老年保障机制不断地完善,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在全国各地开设,养老院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由于对养老机构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刻,甚至有排斥养老院的情绪。时代观念的转变,出于不愿意拖累子女以及可以得到更多同年人之间的陪伴的考虑,也开始接受各种养老机构。所以,在养老院开设老年教育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授课,加强老年人文化知识素养。另外,还应开设心理辅导班,疏导他们内心的孤独和对事物偏执的看法。增强自身对老人以及老年教育的理性认识,提高他们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3.干休所设置老年教育特色班
我国干休所主要是军队离休或退休的干部居住修养的地方。这些离退休干部本身就有受过文化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干休所设置老年教育特色班,一方面可以帮助这些离退休干部继续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服务更多的老年群体接受最新的知识。这样可以解决老年教育场所不足的状况,从而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这种特色班可以开设退休教育课程和死亡教育课程,帮助他们消除离开工作岗位以及面对死亡这个问题的恐惧和疑惑。
健康教育对象选取吉林市宝山小区已建立健康档案的高血压老年人共200人,其中男122人,女78人,最大87岁,最小52岁,平均年龄72岁。其中有10人并发脑卒中。
1.2随机抽样调查
根据泰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档案编号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吉林市宝山小区高血压老年人200人,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其预防保健包括饮食、用药、心理、运动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需求(不能清楚表达的老年人可调查其照顾者),回收率为96%。发现社区高血压老年人存在不合理饮食、易焦虑、缺少子女的陪伴,不会自己测血压等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实施5个月的健康教育,并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及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有效率96%。
1.3确定健康教育内容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确定健康教育的内容(饮食、用药、心理、运动、中医疗法),如,心理:鼓励高血压患者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焦虑、恐惧的问题;运动:采用吴悦陶等运动方法要求每天进行1~2个运动单位(一个运动单位消耗热量约70cal),以步行、慢跑、打太极拳、跳老年交际舞等活动方式;中医疗法: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可以选择合适的中药药茶、食疗进行健康保健,其中最主要的是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保持精神舒畅,保证充足睡眠。
1.4实施健康教育
从2013年8月-2013年12月每周进行一次健康教育,为社区高血压老年人讲解高血压饮食、用药、并发症及急救措施等知识,团队分为5组,每组负责主讲一项,对于健康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合理答疑。健康教育后及时记录心得,并通过建立QQ群及时向老师汇报活动状况,队员可在群里共同分享各自的观点,每周二与指导老师面对面沟通,咨询疑难问题,为下一步计划做充分准备。
1.5制定并发放宣传资料
通过查阅资料,课题组讨论并制定有关老年人心理、运动,饮食方面的宣传单300份,视情况分发给调查对象并合理解释疑难问题。
1.6现场示范并指导
Hill等认为家庭自测血压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是控制血压的一个重要的干预策略。所以现场向社区高血压老年人示范血压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再让老人互相测量血压,并由队员指出错误的操作步骤,及时给予纠正。对于接受能力差、行动不便或残疾以及患有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脑卒中的社区高血压老年人,进行额外强化指导并教授其家属血压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按摩的规范手法,并告知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包括饮食、按摩、康复训练等。
1.7电话回访
电话指导、解答老年患者及家属有关高血压相关健康保健方面的疑虑,为其排解焦虑、恐惧和抑郁的情绪。
1.8举办活动
健康教育过程中,举办一些活动,如老年人高血压健康保健知识有奖问答、文艺表演、游戏等。以加深社区高血压老年人对高血压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加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提高其参加老年人娱乐活动的积极性。
1.9统计分析
分别整理健康教育前后的调查问卷,并统计社区高血压老年人在健康教育前后对高血压知识、态度、行为方面的掌握情况,使用SPSS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着健康教育的实施,社区高血压老年人对高血压知识掌握程度逐步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社区高血压老年人在使用血压计,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间断服用降压药,认为参加老年活动有必要,锻炼后测血压并记录,饮食清淡、含盐少方面较健康教育前分别增加了56.25%、55.21%、28.13%、26.05%、24.48%、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康教育后社区高血压老年人在定期做检查,轻微不适时、立即到医院检查,认为心理照护有必要,愿意戒烟,每天运动1~2次、每次10~30min,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饮酒方面较健康教育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结果可看出,会使用血压计的人数增加最为显著,由于学校社区护理实验室免费提供血压计而且大多数家庭备有血压计,这为指导老年人正确使用血压计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志愿者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宣传力度,一对一指导并不断进行强化,使更多社区高血压老年人掌握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健康教育过程中着重讲述间断服用降压药、不定时定量服药的弊端,如血压反弹,靶器官受伤害等,使社区高血压老年人能够意识到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防止病情恶化。但由于专业的限制及专业性的药理知识缺乏,对于有些社区高血压老年人提出的用药选择问题不能够及时解答,所以对其用药只能起到督促的作用,指导其遵医嘱用药、经常看医生(尤其是感觉不适的时候)、经常监测血压等。锻炼后测血压有利于监测血压变化,为其用药、就医提供依据。在实践过程中,举办一些有奖知识问答、娱乐活动,加强了队员与老人互动以及老人之间的交流,使老人身心得到愉悦,提高其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使社区高血压老年人在活动中获取了健康知识,还可以邀请有高血压史的社区高血压老年人讲述有效控制病情的经验,或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答疑等。由于健康教育对象大多数为东北人,食盐量大,因此在合理饮食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如向高血压老年人及家属反复强调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很有可能就会诱发心脏病,使家属积极监督老人饮食,定期电话回访均有利于社区高血压老年人的合理饮食意识提高。健康教育后社区高血压老年人在戒烟、不饮酒方面较健康教育前无明显变化,这是由于老人不良生活习惯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在定期做检查、轻微不适时,立即到医院检查方面较健康教育前没有明显变化,多数因为有些老年人行动不便,不能够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做检查,而且家属没有意识到体检的重要性,不能做到有效监督和指导。在运动方面提高不明显,因为社区高血压老年人多数为退休老人,有充裕的时间,在健康教育前就十分注重锻炼,此外,饭后外出散步,晨起买菜,接送孙子上学等也达到了运动的效果。在心理照护有必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方面无差异,老人的子女上班无时间,两代之间有代沟,有些老年人性格暴躁,宜迁怒他人,所以情绪很难得到有效控制。所以我们应与家属沟通,给予其更多的关注。通过社区护理实践,学生克服了紧张、难开口和不知怎样去讲的局面,从宣讲材料的准备、对高血压知识的系统把握能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言谈举止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这将为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对社区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未来的社区护理人才不仅应具有护理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实际操作能力,还必须具备健康教育能力,因此在校期间应努力锻炼各项能力,为以后成为集知识素质和能力为一身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规划》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考察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现状,一方面,城镇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转移,促使农村人口以逐年2000万的速度递减;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农村中老年人口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和体力优势,只能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劳动。上述两方面情形的叠加,导致农村人口中老年人比例陡增,加速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因此,强调“以人为本”,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多的是指应以老年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核心是要关注老年人的发展权。这是因为,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土地流转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各类加工企业和服务业等随之涌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各类社会基本保障、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等也日趋城镇化,所有这些,对老年人来说都属新生事物,他们在渴望适应新变化的同时不免心生畏惧。怎样才能在新形势下生存发展,并且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广大老年朋友最揪心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应该是“老有所学”,加强和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因此,开发和开展适合老年人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身心发展需求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继续就业的能力,也能惠及他们晚年的幸福生活方式,更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统筹城乡”:尊重农村老年人的教育权
首先,农村社区教育经费、软硬件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的缺乏,尤其是文化建设和文化资源方面的不足,致使农村老年人的各种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地制约了老年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官方数据表明,近几年,中国年出版图书17万到19万种,其中有关“三农”的图书还不到4000种;城市发行网点在过去十几年间增逾3倍,而农村却减少了40%。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占人口60%以上的农民享有的文化资源还不足30%。其次,由于我国农村尚未建立和完善基本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老年人的学习时间和教育投入受到了极大制约,他们不能像城里老年人那样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和充裕的教育经费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学习活动之中。其三,由于大多数老年朋友的青少年时期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再加上后来从事的传统农业又是一种经验型的生产模式,不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这一方面制约了他们对接受再教育的期望,另一方面也难免产生不愿学、不能学的思想。相反,近年来城市老年教育却如火如荼,发展迅速。若长此以往,城乡老年教育的“马太效应”只会越来越明显。正是由于上述反差,促使《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适时提出“统筹城乡”,“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等相关规定和原则。这不仅政策上解决了青壮年和留守儿童户籍、住房、用工、教育等问题,而且从法规的高度尊重和保障了农村老年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
(三)“绿色生态”: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生存权
新型城镇化突出强调了“绿色生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追求空间规模扩张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近年来,其弊端不断暴露。新型城镇化为规避重蹈覆辙,因此特别强调了“绿色生态”,倡导科学生产、文明生活。从生产上看,现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主要是老年农民,他们继承了传统农业中的诸多陈旧观念和做法,如过度开垦、盲目跟风、环境污染等;而传统农业中的优长却无意间被抛弃,如精耕细作,因为需要付出较大的劳动强度而被摒弃,绿色生态的种植方法多被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取而代之。因而,在发展现代农业时,需要进行科学生产知识的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使他们转变观念,更新种养殖方法。从生活上看“,绿色生态”内涵下包括了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等,这都需要在饮食安全、养生健体、垃圾科学处理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宣传和教育。无论是“绿色”生产,还是“绿色”生活,说到底是一个关乎老年人有没有一个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关联着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权能不能得到保障。要消除这些潜在或显存的隐患,行之有效的方法仍然是对老年人开展必要的教育。然而,农村老年人学习能力不足,接受信息的渠道又相对较窄,改变现实生产和生活方式又需要一个阵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他们的实际,制定出与他们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理念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四)“文化传承”:凸显农村老年人的社会责任
新型城镇化不仅讲究加强城乡硬件建设,也特别重视所在区域的“文化传承”,提出了“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我国浩瀚的文化不仅仅集中于城市,而是大多散落在广大农村和民间,特别是非物质文化。对它们的保护与传承既需要政府硬实力的推动,也需要有人做好相应的保护和传承。青壮年多因忙于生计而离开农村,他们无心也无力去做文化的传承者,农村老年人成了“文化传承”的主体。虽然他们对农村有感情,对传统保护有意识,但是,文化传承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经过相应和系统的教育,即使有强烈的文化保护传承思想,也不能有效地完成此项任务,何况近年来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观念的浸,文化传承意识日趋淡薄。无论是增强保护意识,还是提升传承能力,都离不开对农村老年人相应的教育。同时,大多数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对社会贡献的下降,会普遍产生生存价值危机,因“老无所为”而消极对待人生。为再度激发老年人的工作热情和社会责任,帮助他们掌握想做又能做的“文化事业”,也不能离开老年教育的普及和深化。从文化程度上看,目前农村老年人的情况令人堪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60岁以上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达到47.54%。其中,城市老年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为31.08%;镇其次,为41.63%;而农村老年人口,为54.24%。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如果不能有效提高,也就很难实现新型城镇化中“文化传承”的目标要求。
二、新型城镇化中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困境
加强农村老年教育的迫切性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但就目前农村老年教育的现状来看,要做到老年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困境。
(一)基于城乡不同文化浸润的学习意识差异
城乡不同的文化差异是城乡分野的重要原因。滕尼斯就把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分为两种类型,即以小乡村为特征的礼俗社会和以大城市为特征的法理社会。不同的文化浸润下,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价值意识、文明素养、生态环保意识、行为准则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尤其体现在学习意识方面。城市老年人之前多从事必须经常学习才能胜任的职业,如教师、医生、机关人员等,而农村老年人多从事传统农业,实体经商等,终身学习意识相对较为薄弱,相当普遍地存在“一次性教育”思想,对老年教育的认识还比较狭隘或存在偏差。在农村家庭中,老年人多被认为应该在家颐养天年,忽视其自身的发展,也没有建立起老年资源价值观。此外,基层旧的城镇化发展思想没有转变,新型城镇化思想没有完全形成,仍存在只抓经济发展的现象,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老年人。基层干部缺乏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对老年教育在促进老龄化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老年教育的宣传工作也就不够到位,进一步导致城乡学习意识差异。
(二)基于城乡二元体制制约的教育资源差距
我国多年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城乡发展呈现双轨制。虽然近年来二元体制逐渐解构,但是,由此业已形成的城乡老年教育办学经费投入机制及其他教育资源的差距问题并未得到真正改善,学校设施、教育场地、网络平台等基础硬件,管理队伍、师资力量、课程资源等必要软件,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多数城市老年教育的经费投入已纳入财政预算,而多数乡镇一级在老年教育办学中存在没有预算或预算不足的困境。软硬件方面都因缺乏资金支持而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影响农村老年教育的顺利开展。此外,农村老年教育资源整合力度远不及城市,周边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盘活。教育资源共享问题亟待解决。课程资源问题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对农村老年教育缺乏关注,相关调查研究也不够,课程资源在质与量上偏低,相比城市缺乏系统的课程资源,尤其缺乏网络教育资源。有限的课程内容仍更偏向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能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老年人的新教育需求有效对接。
(三)基于城乡地域环境影响的教育组织网络差别
农村和城市在地域环境上的差别也是城乡老年教育出现发展差距的一大原因。一方面,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域广、居住散、路况差,公共交通又相对落后。因此,现有的农村老年教育主要依托当地的成人学校、老人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开展,组织网络较为分散;另一方面,受制于通信条件,农村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又大多滞后于城市,致使大多数老年教育机构没有构建起相应的网络教育渠道,老年教育无法从“在堂式”向“在线式”过渡,教学形式落后。相反,城市老年教育依托社区教育平台,已基本构建起市级老年大学、区级老年大学、街道老年学校、社区老年学习点四级网络,并普遍建立了“终身学习网”。可见,不同的地域环境,造成了不同的教育组织网络,进而带来了不同的教育差距。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居民的来源广泛,既有本地居民,又有部分市区居民迁入,还有外来经商、务工人员,人口构成异质化。因此,未来农村老年教育面对的教育环境将更加复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组织网络已迫在眉睫。
(四)基于城乡社保双轨制带来的老年人可学习时间的差量
联合国人口基金与全国老龄办的调研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城乡之间的老年人收入来源差异巨大。城市老年人中,有66.3%的老年人主要依靠离退休养老金生活,但在农村,仅为4.6%。这主要由于我国社保体制仍存城乡双轨制,农村社保待遇较城市低。因而城市老年人中仅有6.6%的老年人需要靠劳动获得收入,农村老年人却占到了41.2%。这使得传统农村老年人参加老年教育缺乏经济保障,以及随之带来的时间保障的缺乏,对农村老年教育的顺利开展形成巨大阻力。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地或被适当流转,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多种经营,进一步完善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农民不再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大大解放了农业劳动力;或被征用,通过一次性买断或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在国家明文杜绝“新式圈地运动”的政策背景下,使失地农民在制度上得到现在和未来一定的经济保障。经济压力减小后,为老年人增加学习时间提供了可能。可见,新型城镇化中农村的发展状况是既带有礼俗社会的烙印,又与城市文明慢慢融合,在此背景下的老年教育发展既不是传统农村型延伸,也不是现代城市型的复制,而应该有其特有的发展路径和相应的策略。
三、新型城镇化中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策略
(一)摒弃“一次性教育”的思维定势
考量当下农村老年教育困境“,一次性教育”思维仍然是束缚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精神桎梏。首先,农村老年人由于长期从事的是经验型的传统农业,这给他们烙下了“学习一次够用一生”教育观念的深深印记。随着农民市民化时机的突然来到,他们显得应对无措,束手无策。其次,老年人家庭成员对老年教育的认识也没秉持终身教育理念,家庭有限的可支配教育资源偏向“厚此薄彼”,对下一代教育的投入有余,对老一辈教育的反哺不足,致使青少年过度社会化,老年人过早家庭化。再次,村社组织、基层干部还没真正意识到老年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或许对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照顾得多,但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考虑得少。究其原因,说到底也是“一次性教育”观念作祟。因此,加强新型城镇化中的老年教育,首要的对策无疑是解放思想,观念先行。为此,我们应该发挥各方合力,通过出社区小报、发宣传读物、办终身学习周等活动,大力宣传终身教育思想。此外,还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老年教育学习信息,塑造老年学习者的典型形象,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总之,加强“终身教育”思想的宣传,目的是为了摒弃“一次性教育”观念,把学习内化为自觉行为。
(二)终止“城乡二元体制”的行为惯性
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资源向来短缺。要解决这一历史欠账,必须改革城乡发展的二元体制。首先,教育设施建设应实现城乡一体、资源共享。除了凭借新型城镇化契机优先增加农村教育资源外,还须通过整合辖区内,尤其是城市的现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公园、科技馆、电影院等,为农村老年教育服务。这样既能解决当下老年教育开展过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也能充分盘活和利用城市闲置的教育资源,让农村老年教育在城乡统筹中真正获益。其次,教育经费投入应城乡均衡、农村适度优先。农村老年教育经费普遍不足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地方政府在预算社区教育人头经费时执行“不同民不同价”的二元规制。随着农村老年教育受众增加,若不能改变既有政策,经费缺口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适度向农村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老年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再次,课程开发与师资力量应城乡兼顾、合作共建。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年教育的现实需求,课程开发和师资共享方面应该做到城乡兼顾、合作融通。一方面,应积极开发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借鉴城市成熟的课程资源和培训菜单;另一方面,通过城乡合作共建,互聘互通,聘请地方乡贤、文化传人、能工巧匠、时代楷模、专业人士等为主体,建立师资库,组建“讲师团”,以确保老年教育有稳定和多样的师资力量。
(三)增强教育组织的网络依赖
健康有序的老年教育离不开完善健全的教学组织网络。一是加强架构管理组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老年教育可以在县乡举办老年学校,村组成立老年教育辅导站,各村组配置老年教育专门单位,逐步形成农村老年教育三级网络,实现农村老年教育有序发展。各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乡镇党校、老年协会、成人学校、中小学校的现有组织管理力量,实现共同发展。此外,依靠“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也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新趋势。二是搭建学习网络平台。在不断改进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应充分依托电大远程教育网、现代通信网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网络平台,开展老年教育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丰富教学形式,形成城乡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双赢的联动机制。
(四)加强城镇化环境下的适应性教育
1.加强与市民化要求相对接的现代文明教育。
新型城镇化中的农民市民化,这一“化人”的工程,涉及的不仅仅是居住空间、职业、户籍的转换,老年农民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体系都面临着调整和改变。文明新市民教育是农村老年人在新环境中的重要一课。文明理念、文明礼仪、交通安全意识、法律法规、环保教育、形势教育、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等都是文明新市民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老年人老年阶段的身体和心理变化,有必要进行设立突发状况应急技能培训、养老保健养生和心理健康知识、生命教育等相关课程。此外,第三代的培养是农村老年人平日生活中的重要任务,接受隔代亲子教育可以让老年人在家庭中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进而从“业余”家庭教育者转变为“专业”的家庭教育者,以较好改善和处理隔代关系。
2.加强与多样化岗位需求相衔接的职业技能教育。
随着农村土地的流转和征用,农民不再机械地从事繁重的农事,逐渐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民的就业呈现多样化。尤其是低年龄段老年农民,就业需求强烈。他们从事的职业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未完全脱离土地的非传统老年农民的适应性教育。他们将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户和经济组织,集中开发成农场,并仍参与农场的工作,但是需要学习新的耕作知识和技能,也需要服从农场主的管理,学习新的制度要求。第二类是完全脱离土地的老年农民的适应性教育。这类老年人在土地流转或征用后不再从事农业工作,逐渐转向二三产业。为及时对接新的岗位要求,他们需要进行新的技能培训,进而较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第三类农村老年人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求,自主“创业”,或自主经营小商品,或从事家政服务行业,但是他们的“专业技能”却并不全面,多数只停留在经验层面,需要适时地发展其职业能力,实现再就业。
适当的有氧运动能延缓并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根据患者的年龄、爱好、病情等方面制定不同的运动方案,一般餐后90min为最佳运动时间,保持1次/d,每次30min左右,可在公园、体育馆等人多的地方活动,以免出现紧张情绪。一般运动方式包括散步、下楼梯、骑自行车、打太极、做广播体操、轻松的家务劳动等。⑤家庭随访:由社区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每月1次的家庭随访,查看患者服药、饮食、运动、心理及血压情况,如有不足可给予进一步指导、纠正。观察指标[2]:于两组患者护理6个月后,观察其饮食、锻炼、用药、心理、定期查体等方面的情况,并采用SF-36生存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评分内容包括:健康感觉、躯体感觉、睡眠状态、生活满足感、认知功能,每项均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所有数据均在SPSS17.0软件上处理,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经比较,观察组患者健康感觉(89.36±5.37)分、躯体感觉(83.67±6.68)分、睡眠状态(88.45±6.43)分、生活满足感(91.81±5.49)分、认知功能(88.64±5.52)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比较:观察组护理后舒张压(83.28±10.26)mmHg、收缩压(128.89±10.25)mmHg,均优于护理前(t=8.9181、15.1444,P<0.05)及对照组(P<0.05)。见表2。
[中图分类号] R27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9(b)-0038-03
Effect analysis of proximal femoral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WEN Shu-lin LIU Fei ZHONG Jin LI Zu-yi
Department of Surgery,People′s Hospital of Yifeng County in Jiangxi Province,Yifeng 336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roximal femoral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Methods 78 patients with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who were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2 to Dec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allocated to the two groups.41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and 37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dynamic hip screw.Surgical time,the amount of bleeding during the surgery,postoperative drainage volume,fracture healing time,recovery of function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surgical time,the amount of bleeding during surgery,postoperative drainage volume,fracture healing time of the two groups (P<0.05),the recovery of fun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Proximal femoral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has a favorable surgical effect with minor surgical burdens on patients,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Proximal femoral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Dynamic hip screw;Curative effect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名转子间骨折,多由于间接暴力引起,即跌倒时身体旋转,股骨过度外展或内收位置着地,从而发生[(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骨折,多发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1]。非手术治疗常需较长时间卧床,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死亡率极高,因此,近年来多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手术目的是尽可能地达到解剖复位,恢复股骨矩的连续性,坚强内固定[2]。本院为了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收治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1例,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62.5±4.6)岁,参照Tronzo与Evans分类方法,Ⅰ型7例,Ⅱ型10例,Ⅲ型9例,Ⅳ型10例,Ⅴ型5例;对照组37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61.9±5.2)岁,参照Tronzo与Evans分类方法,Ⅰ型6例,Ⅱ型8例,Ⅲ型10例,Ⅳ型9例,Ⅴ型4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慢性疾病,致伤原因大部分为摔伤,少部分为撞伤,本研究所用病例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基础身体条件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为择期手术,且手术前控制血压及血糖水平。观察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手术,取仰卧位,切口位于股骨上端外侧,长约15 cm,可直视大转子和股骨上端即可。使用牵引床轻度内收、内旋复位,复位后使用C型臂X线机检查复位情况,满意后放置合适的股骨外侧锁定接骨板,透视确定导针位置,满意后扩大孔径,拧入3枚锁定螺钉,透视确定螺钉位置,如不满意及时调整。最后检查患肢的活动情况以及固定牢固程度,使用温热生理盐水冲洗后关闭伤口,放置引流管[3]。对照组患者使用动力髋螺钉进行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使用3 d抗生素抗感染,加强营养支持。
1.3 疗效评价标准
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100~90分为优,89~80分为良,79~70分为中,<70分为差[4]。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85.1±11.7)min,术中出血量为(210.7±122.3)ml,术后引流量为(69.5±19.7)ml,骨折愈合时间为(78.5±8.9)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
与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x±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1年后对比髋关节功能, 观察组中优28例,良9例,中3例,差1例,对照组中优16例,良7例,中12例,差2例,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χ2=8.64,*P<0.01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共3例(7.3%)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为术后感染,1例为股骨头坏死,对照组为2例(5.4%),其中1例为剧烈疼痛,1例为股骨头坏死,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性激素水平下降,且随着年龄增长大量骨丢失等原因,造成骨质疏松,骨组织表现为骨小梁数目减少,剩余的骨小梁变细,强度降低,容易造成骨折[5]。行走时人体髋关节会承受高于体重4倍的压力,一旦跌倒,老年人极易发生股骨大转子部位的骨折。非手术治疗包括骨牵引和手法复位丁字鞋固定,但是需要长时间卧床,容易产生坠积性肺炎、压疮、感染、急性骨萎缩、甚至缺血性肌痉挛等严重并发症,成为老年患者所得的“最后一个疾病”[6]。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65岁以上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保守治疗仅5%能独立生活,而手术治疗80%以上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患肢恢复情况,因此,目前治疗多采用积极的手术治疗,包括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两大类,动力髋螺钉和解剖锁定均属于髓外固定[7-8]。解剖锁定是近年来新发明的固定方法,采用解剖钢板在股骨侧面进行固定,更加符合生物力学原理,且具有以下优点:①固定效[(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果好,能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减少深静脉血栓、肺部以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9];②操作简便,基层医院也能够掌握;③手术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少,在本院的研究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仅为(210.7±122.3)ml,手术时间也较短,仅为(85.1±11.7)min,对患者身体负荷小,术后辅助适当的训练以及营养支持,能加速骨折愈合,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78.5±8.9)d,远短于对照组的(92.6±11.6)d;④解剖钢板锁定固定方法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能允许骨折端相互压缩,且能继续发挥固定作用[10-11];⑤对于一些粉碎严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无法固定,而用解剖锁定钢板仍能达到较稳定的固定。
综上所述,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效果好,手术对患者负荷较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宏家, 孟祥凤.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板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6):40-41.
[2] 杨争艳.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4,21(6):26-28.
[3] 敬德春.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2):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