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实际教学情况
我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课堂采用大班教学,每个班级人数均在60人以上,读写课教材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听力课使用的是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听说教程。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较以前自然班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现C级班学生学习态度整体比以往相对端正,教学质量和效果也较为明显,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C级班出现的问题
1.班级人数过多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语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班级的人数超过一定的数量,要保证教学质量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语言教学不仅要有大量的语言输入,还需要有大量的语言输出。而现行每个班级60多个人必会导致教师只能关注一部分学生。
2.所选教材难度较大
C级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尤其是来自偏远的新疆和甘肃等地区的学生,他们有的高考英语不考听力,甚至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外语是学汉语,完全没有英语基础。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听说读写的水平。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C级班学生普遍反映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偏难。课堂教学任务很难按质按量完成,即使勉强完成教学任务,也是拖着走,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3.对英语学习兴趣不足,自信心不足
分级教学有利的一面是可针对学生英语实际水平,采用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内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不利的一面是,在与学生平常的交谈中觉察到,被分到C级班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自信,甚至有自卑感,这无疑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对策
分级教学的目的是根据分级教学班级来组织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以期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就我校的实情而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选择难度适中的教材和合理安排班级人数
克拉申二语习得可理解输入理论也指出,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或者接近甚至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都会导致学习者不能有效地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学校应该为学生选用既生动有趣又与时俱进且符合学生现有英语语言水平的教材。同时,就我校教学资源具体实际来说,班级人数为每班为30-40人,比较适合C级班目前的教学情况。
2.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
针对学生被分到C班后的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学校应该向C班配备一些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耐心的骨干教师。教师除了积极创建友好、融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情焦虑感外,还应在教学中树立学生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3.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A.有趣的课堂形式
C级班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较淡,教师应将每一堂课设计得竞争有压力同时又生动有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如训练写作时,教师提供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在10分钟之内写出文章提纲和各段落的主题句, 培养学生限时思考和话题定位的能力,提高书面表达的质量。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每单元的主题内容,为学生搜集、播放并讲解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英文歌曲,MV,TED演讲、慕课视频、记录片或电影片段等。音视频不能太长,一到八分钟较为合适。音视频资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西方文化形成最直观的认识,同时还能训练学生听力,丰富课堂形式,培养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兴趣。
B.丰富的课外资源
课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下帮助学生养成英语学习的习惯。教师可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资源供学生课下浸泡,如英语学习网站(普特英语听力网和可可英语网)、英文报刊(China Daily手机报、21世纪报和英语世界等相对易懂有趣的报刊)、手机软件(英语趣配音、每日VOA英语、百词斩和扇贝)、微信公众号和学校开放的语言实验室等。
参考文献
这一路走来,颇多留恋,诸多感慨。在实习期间,我们既是学生,又是教师。作为学生,我们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作为人师,我们兢兢业业,倍感骄傲。我们付出了很多。收获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习期间,我们以做一名高素质的优秀体育教师为目标,全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而近两个月的实习,使我们真正体会到做一位老师的乐趣,同时,它使我们的教学理论变为教学实践报告,使虚拟教学变为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近两个月的实习,现在回想起来,短短的实习生活,感觉很不错。当我们漫步在实习的校园里,那出自学生的一声声“老师好”“老师好”的感觉很奇妙,从最开始的不习惯变得上了瘾。
我们在实习期间正好赶上教授新推出的广播体操,我们在刚到实习学校新接触这套操,也是从头开始学习,动作非常负责,为了能尽快适应,我和张丽在中午休息时间到操场的一角面对面练习,虽然上课时比较仓促,但是我们还是慢慢适应了。
我们两个听了一星期知道老师的课后,就独自走上讲台,虽然刚开始心情特别紧张,由于经验不足和应变能力不强,课堂出现了示范动作不熟练,分解带操忘动作,口号不流利,底气不足。但是我们还是完完整整地把这节课上了下来。指导老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要求我们多听课,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并且面对面地指出教案的不足以及上课时存在的缺点。帮助修改教案,她们没有丝毫的架子,有的是朋友般的亲切交谈。
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严格按照学校和指导老师的要求,认真仔细地备好课,写好教案,积极向其他同学和老师学习,多多向人请教,把握好每次上课的机会,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授课能力。
为了在短暂的实习期间充分锻炼自己,我们主动和指导老师一起参加学校体育队的训练,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天黑还回到家。我们的指导老师带的是长跑队,这也正好弥补我们长跑锻炼的不足。虽然每天都是在寒冷冬天面对枯燥的操场,而且还被吹得感冒,但是我们觉得还是非常值得的。
一开始,心理突然就冒起了一个想法,班级活动可以邀请在职的毕业师兄回来和我们进行交流,觉得还不赖。于是乎,头脑发涨,直接去找李老师,和她说了我的想法,然后要了01届陈师兄的联系方式,接着联系了我们人很好的陈师兄,和他说了我有这么个想法,师兄马上给了我坚决的回复,可以举办,这么有意义的活动,他会全力支持我们的。。。
从这以后,我和陈师兄就一直在为这个活动做着准备。。。期间,我们班也参加了学校的很多活动,我们班在党团知识竞赛拿到了第二名,还拿到了最佳团队奖,这令我高兴万分,这是我们这个新班级参加的第一次正式活动,就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这更加坚定我把主题班级活动的交流会弄好的信心;接下来,是学院的体育节,我们班的同学在各种比赛中勇于拼搏,团结互助,从中可以看到大家对于班集体的荣誉都很重视,虽然比赛输了,但是我们班已经开始形成了良好的班级作风,大家对班级活动的热情开始提升;不得不提的就是我们的团支书晓丹,为了党团知识竞赛,她身先士卒,并取得了令我骄傲的成绩,而接下来的团日记评比,为了弄好我们的团日记,她每天都会督促班里的同学写团日记,更加可贵的是,为了美化团日记,她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熬了几个夜晚,为每位同学写的团日记手工画插图,这么是多么辛苦的啊,但是我们的晓丹坚持了下来,并且无怨无悔,幸好,不负有心人,我们班被评上了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整个年级唯一的班级,这一刻,我为晓丹感到骄傲,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更为我有晓丹这个伙伴而自豪,她总是支持着我的工作,一起管理好我们的班集体,现在,团委组织的红歌会在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也进入了最后的决赛,这一切的一切都促使着我一定要把这次我们的班级主题活动弄好。。。
活动前,我和陈师兄都不停的在做着准备,我们会了面,讨论活动的细节,并且定好活动时间,地点。接下来,活动准备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活动前天晚上,为了把活动的细节方面都弄好,我做足了准备。。。当天早上起得很早,准备去买礼物,谁知道,天公不做美,天气说变就变,一直都在下雨,当我和晓丹从外面买好礼物好,整个人都湿透了,但是我们还要亲手把礼物给包好,弄好,要为我们可亲的师兄和老师们献上最真挚的祝福,辛苦了晓丹和班里的女生---然而,雨一直不停的下,越下越大,为了弄好活动,让大家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断的发着短信提醒同学们无论天气怎样,都要去参加活动,还记得当我和爽同学通话时,我这样说了,天要亡我吗?一整天都在下暴雨,如果今天晚上的活动没人去的话,那我就去XXX跳下来算了,对不起这些百忙中抽空和我们交流经验的师兄们啊,也对不起大家啊。。。
怀着不安的心情去现场准备这个活动,但是当活动开始时,我看到现场坐满了这么多的同学和老师,我的眼泪一直在打转,我想大声的说,我终于成功了,大家都来了,我和大家的努力和辛苦没有白白浪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1)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时期,不免存在一些人生态度和价值取舍的问题,如个人主义等。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如果没有很好的修养,将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资源,比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对为人之道提出了标准,“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为人处事的方法,我们可以借此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内在精神动力。当代的大学生即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于国家应该有着深厚情感。但是在当今大学生中,激动人心的“民族”、“国家”、“理想”等信念渐渐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光彩,更多地崇尚个人主义,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与无节制的自由。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3)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富有价值导向作用。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广泛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形成良好校园氛围的基本条件。它引导着学生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正确地辨别是非、真伪,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其次,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行为参照,如:古代君子风范就能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模范标杆形象,引导约束自我行为,敢于为信念牺牲自我利益。
2 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
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就会受一定文化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质就是以文化熏陶来达到育人的目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中心,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根本目的。同样都是育人,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之间就存在密切关系。
(1)传统文化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源泉。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吸收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形成的,呈现出稳定的共同心理状态、精神意志、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是历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具有深厚历史感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资源。一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
(2)综合素质教育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继承和创新。我们知道,虽然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我们不仅要传承这些内容,而且要让它成为我们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课直接利用的内容。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也必须以现代生活和文化为基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结合当今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不断发掘传统文化新内涵,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与精神基础;另一方面,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而产生的理论、使用的内容以及所达到的成果,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 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的实践路径
3.1 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全方位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
在日常生活环境营造方面,张贴历史名人画像及经典名句在教室、图书馆、宿舍楼等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场所;利用书法艺术搭配诗词歌赋装点校园建筑物;给建筑物、道路配以有传统文化意味与内涵的名字等等。因为这些丰富的思想不盲从流行,经过历史的淘洗,不会流于浅薄,而且丰富多样。构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外部氛围,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式的转变。
在校园活动开展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包括:在辩论、朗诵、演讲、书法等活动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组织民俗活动,展现民族风俗与心理,感受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2)图书馆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馆藏丰富,供广大学生阅读学习。(3)高研院定期推出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报告讲座,为深入了解文化内涵提供便捷之门。(4)不定期的名家讲座为学校增添了传统文化氛围。切实做到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3.2 营造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
随着各种思潮涌入高校,带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对内教书育人,对外有足够的影响力影响社会风潮。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促进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形成,然后影响在校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3.3 扩大选修范围,积极编写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选修课程建设,选修课发挥起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在重庆大学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中,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的课程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一左右。
如何充分发挥选修课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呢?首先,在选修课的制定上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选修范围,用文学欣赏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用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其次,在选修课的课程制定上,力求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并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时间学习。与此同时,编写适合现代大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例如:用传统文化解读当今社会热点,以古喻今;适当运用时兴语言,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传统文化与广大学生喜爱的形式(如动漫)相结合,换一个视角解读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新的阅读方式(如微博)进行教育与宣传。勇于尝试,力求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来吸引大学生,并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中汲取营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资助项目:——重庆大学“党的十精神研究”专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长胜.高校传统文化传播平台构建研究[J].语文学刊,2013.
[2] 刘彦力,李鑫慧,孔敏.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
[3] 吴维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07-02
大学语文在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此外,大学语文还带有一定的工具性色彩,因此可以说大学语文完美融合了人文性教育和工具性能力培养的任务。大学语文教学一直受到学界关注,并在高校教学中被设定为基础教学课程。目前,高校大学语文教育面临困境,学科地位不容乐观。没有人可以否定语文的重要性,但为什么大学语文会“失落”到这个地步,这是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失落”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
大学语文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对任课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需要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知识面较广、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的教师。由于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较低,大学语文教师未来的发展方向比较模糊,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大学语文教师职称的评定,不仅涉及文学水平,且与教育水平有关,因此无法直接认定,通常是以大学教师的意愿为主。这种情况导致大学语文教师不能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去提升职称,只能选择挂靠中文系相关学科的方式去提升职称,这类现象的存在导致实践教学无法良好开展。二是目前大学语文并不是独立的学科,师资队伍没有对应的教学科研机构,也就导致师资建设没有一定的方向,尤其是教学研究与发展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难以突破,教师对语文教学失去了兴趣,大学语文教学自然会逐渐走向“失落”。
(二)学生
学生是学学语文的主体,也是对语文教学感受最有发言权的群体。大学生对语文教学的部分看法是:“语文课没有开设的必要,对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没有直接的帮助;即使开设了,也没必要用高中教学那种一字一句的教学手段;大学语文课需要给专业课让路,因为专业对我们的现实作用更大,工作单位一般对学生的语文要求没有明确的标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只是高中语文的简单延续,没有必要花更多精力去学习。”总而言之,学生并不是讨厌语文,但也不喜欢语文,而是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语文完全不放在心上,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也就难以开展。
(三)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虽然在不断更新,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一定的素质教育内容,但依然存在“实用”方面的问题。以徐行言主编的《新大学语文课程》为例,教材整体分为哲理、语言、情感、形象、逻辑等部分,所有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新的高度上认识语文,形成语文意识,提升语文素养,并潜默移化地自觉学习语文。这类教材虽然能让学生感受到很深的人文性,也符合当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的趋势,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何时才能体现大学语文的学以致用,大学语文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能够有多少帮助,能够提高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
二、重构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突破单一的教师惯例背景
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师背景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有中文专业“血统”,仿佛中文系的教师才能成为大学语文教师,久而久之,这成为了“行业准则”。从当前的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这种形式并没有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中文背景的教师因为专业限制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一个行业都有自身需要的语文知识,这里可以借鉴高中教师团队的方式,让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的教师共同来研究教学机制,把与不同的专业、行业相关的语文知识综合起来,开展分散性教学,进而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优势。例如:对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讲解法律文本的写作;而对机械专业的学生可以从说明书与实验报告的讲解入手。这能有效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能有效将“工具性”渗透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细节中,有助于突破单一的师资模式,充分将语文知识与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启发学生从自身的专业领域中进行研究,进而用储备的语文能力进行会话、写作等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实践性训练。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知识广度,也让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就业有了实质性的帮助,并最终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
大学语文教学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并没有完全摆脱高中语文的“桎梏”,共同性非常明显,而针对性则十分缺乏,更少了一点时代特色。当前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了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在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学生未来的实际发展的帮助作用却需要重新考量。从本质上说,实用性教育其实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方式,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来编排,要与社会的大背景充分结合,体现语文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可以收集与社会实践岗位需求相关的资料,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将人文精神与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扩展,让大学语文突破当前的局限。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段
高校一般在大一阶段开设语文课程,但是传统的人文素养教育,只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延续,很容易让刚刚脱离高中语文疲惫学习的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再次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传统的教学法必须改革,要让学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明确自己应该学什么,并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安排在实习或者实训之后。如:大学语文的《课程认知》,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与“定岗实习”真实工作情境的优势,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目的,进而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也是推进学习与工作岗位相连接的有效手段之一。大学语文教育有了针对性,学生所期望的专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语文能力都得到了实质性的锻炼,久而久之,大学生也明白了未来工作对语文能力的需求。
语文教学是提高汉语运用能力,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学功能应真正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着力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总结经验,探索研究,不断改进大学语文教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39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language 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ourse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reby strengthening college Chinese on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Keyword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Chinese; reform in educ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素质教育是课程改革以来不断提倡的教育方式,高校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学生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大学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分析,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1 人文素质的内涵
在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少有人静下心来读书,人文素质在不断退化。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质呢?人文素质,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生活中崇尚浪漫主义。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B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①
人文素质的形成依赖于后期的人文教育,语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之一。要想提升人文素质,就必须储备一定的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
2 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在二十一世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传统文化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断下滑,成为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人文素质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天的教育,语文教育作为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人生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大学语文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但是许多高校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虽然将大学语文设为一门基础性的公共课,但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大学语文课时短,教师教学能力有限,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不到有效培养。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 学科地位逐渐下降
当前大学教育中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学语文教育是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将大学语文作文公共选修课,凭学生的喜好去选择,没有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可见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学科地位不高。
2.2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观念落后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视理论讲解,忽视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只是根据自己备课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在讲台上激情四射,学生昏昏欲睡,就是当前大学语文课堂的情形。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大学语文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不少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更新,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没有让学生真正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陶冶,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学习过程中提升人文素质。许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本身人文素质就不高,只是获得了从业资格证,没有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其教学能力也难以胜任大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2.4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语文教育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但是在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传统文化面临众多挑战。在高校大学语文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上课完全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许多学生虽然选修了这门课程,但是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都没有认真上过几节课,大学语文课堂的出勤率相当低。要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更要靠自己的平时积累和感悟,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很难想象他们会在课下阅读人文类的作品来提升其人文素质。
3 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结合的可行性
人文素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进行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就在不断接受人文素养的教育,其人文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大学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是非常关键的,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怎样将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是不少高校面临的难题。大学语文教学与人素质培养结合的可行性:
3.1 语文教育彰显人文特征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如何做人、树立三观的重要场所,大学语文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历史、人文知识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作用和人文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全丰富的人格培养。大学语文教育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慢慢沉淀出一份内在的气质,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3.2 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体现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是特定时期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 达,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类自身发展的不断认识,是对人性、人权、人道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充满人文精神。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讲解分析,探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3.3 《大学语文》教材适应了人文素质培养的需求
《大学语文》虽然有多个版本,但是其教材内容选择和结构排列上异曲同工,文学作品涵盖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人文知识丰富,便于学生理解人文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功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众多挑战和质疑,不少高校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将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教学进行总结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4.1 重视大学语文教学,提升大学语文课的学科地位
针对当前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中不受重视的问题,高校要加强大学语文的重视,毕竟大学语文是高校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要将大学语文设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提升人文素质。
4.2 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学生的需求来更新教学观念,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重要的是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需求,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
不少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素质不合格,因此为了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使其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从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以身示范,用自己的行为举止陶冶学生,帮助他们提高人文素质。
4.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却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其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靠学生自己来提高人文素质。
5 小结
人才是当今世界竞争的核心,大学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生肩负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将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人文素质在哪里?――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引用日期2012-10-23.
参考文献
[1] 程嫩生,陈海燕.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
关键词:
大学语文;系统化;教育理念
引言
近年来,教育界十分关心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问题,根据教育学研究成果和语文教学实践成果,大学语文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只有教学内容达到多层级、高质量和高层次,才能保证教学方法多元化和系统化,才能改变原有传统教学单一模式特性。如何通过教学研究与改革,为教学创建一个正确科学、有效稳定的教学内容框架系统,也就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其他问题的要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是有关我国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要事业,学生拥有语文能力和素养能够丰富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提高人文修养和道德素质。在互联网时代,学生面临各种知识和信息的冲击,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新手段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是大学语文教学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做好教学理念更新,不断满足学生求知和社会实践需求,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一、大学语文教育基本理念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应把汉语理解与应用实践能力作为主要方向,主要以听、说、读、写为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基础能力、分辨词意、理解句子和阅读写作为教学目标。[1]大学语文应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学科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践升华,主要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写作和阅读的实际运用能力,从听说读写基础技能上提高一个层次,做到在这个教育理念中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构建。大学语文坚持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心不动摇,同时部分内容也要与不同语言和文化相比较,通过对比语言结构、语言习惯、文化内涵、思维思想等差异,进行对比式教学掌握汉语运用能力以及提高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综合素质、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一,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对语言本身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大学语文对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比中学的培养要求高一个层次,不再将语言运用基础能力作为目标和重点,而是将重点放在高等教育层面,对语言理解和应用的综合能力提升的深度与广度都要进一步加深,使学生对事物理解更深刻,对语言应用更得心应手,并将语言能力与未来工作生活相结合,从而提升实践综合能力。根据语文教育学家顾黄初的观点,他认为语言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与载体,不仅具有字面含义与意义,在传播过程中对语言工具的利用包含着情感、深意、理论、趣味等多元化内在因素,这要求大学语文教学者在教学中还要把语言传播载体中所蕴含的深意和隐性内涵讲述给学生,使学生透过语文字面含义透析到内在情感哲理、趣味深意等内容。[2]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选式教学,即通过在教材中精选出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教学。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语言应用方法,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对各种文体熟悉并熟练应用,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典的文选中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情感、人生哲理、社会变迁、历史经验和做人的道理等深层次内容,这体现了语文教学中隐和高层次功能,也正印证了学者顾黄初的语文教育理念。第二,大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精神水平的任务。我们在重视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精神培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多个学科综合教育的结果,在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素质培养的同时,不可忽视语文教学的独立性,要始终将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不能将人文思想教育目的超越语文教育目的,不能动摇大学语文教学根本,因此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以汉语运用能力为核心。
二、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编写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普遍使用《大学语文》教材并没有真正突破中学语文教材编写思路,仍旧沿用中学教学思路进行教材编写,所编选的内容不能够与时俱进,内容较为陈旧,不能够吸引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成长的年轻学生。大学语文教材中对阅读能力培养的内容占据比例较大,而忽视了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环节,如写作能力、听力理解、语言表达、演讲等社会实践部分覆盖内容较少,教材缺乏此类培养内容,进而影响了语言教学思路。[3]同时针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和任务,目前全国各地缺乏统一的教学方案与大纲,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等内容缺乏统一认识,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要求,缺乏统一认识,整体教材编写需要系统整合,提升教材整体编写水平。
(二)课程重视度不够
由于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其教学效果不会在短期内呈现。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形式一般以基础公开课模式为主,相比具有考试和就业实践要求的专业公开课处于劣势地位,很多学生和教师用功利主义思想看待大学语文课程,对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视度不够。学生主要重视专业课程或一些学习成效立竿见影的课程,大学语文容易被其他课程挤占教学时间,处于边缘化地位。[4]目前,学校对大学语文重视度不够、科研方向不明确、师资力量不够,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进而不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使教学质量进一步下降,进入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目标,削弱语文教学的影响力。
(三)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以大班教学的公开课形式进行,由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课堂人数较多并且与教师距离较远,师生之间互动和沟通都比较困难,仍然沿袭了中学填鸭式、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语文教师为了课程进度的完成,加快讲述速度,学生没有机会思考和发言,单纯记录和吸收,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学形式难以吸引学生学习热忱,难以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展现给学生。加之学习之后考核形式要求学生按照教师划定重点进行复习,一般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和个人综合能力考核,从而导致大学语文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三、大学语文学科建设探索
(一)语文教学内容“三部”设计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由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三个方面组成,课堂教学以语文教材学习为基础,实践环节教学以专题训练为基础,自主学习以社会实践和调研为基础。教材内容可以分为基础、提升和实践三个层次。第一部“基础篇”。通过语文教师对经典文学作品、名篇精华、古典文化、民族文化等内容进行补充,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对语言听、说、读、写基础应用加以巩固,并对课后语文学习方法予以教授,让学生形成长期积累的学习模式。第二部“提升篇”。语文教师要重点提升学生对专业文献的理解、归纳、总结和运用能力,要将语文学习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重点在教材中添加理论论文、学术著作等内容,强化学生理解、总结、观点论述能力,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对所学专业的指导作用。第三部“实践篇”。语文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将调研和专题训练等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扩充教材实践环节,可采用设计问题进行讨论、调研报告撰写或阅读理解等任务型教学内容,通过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理解、阅读、交际、演讲和写作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语文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大学语文教学要使教学模式更加具有开放性。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要创新教育理念,将多个学科、社会热点、网络热词等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将书本中基础教学内容与社会海量书籍文献有机结合,为语文教学设计营造新情景。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十分重要,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专业、个性、爱好等,根据学生状况进行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5]
(三)语文考核形式多样化
大学语文考核形式可以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方式,这种仅关注教材理论,不考核学生思维和实践的考核模式不符合社会人才储备需求。[6]因此,建立一种科学化语文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化、多元化的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语文学习考核环节里,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7]例如,可以设置成语接龙大赛、诗歌接龙大赛、演讲比赛、诗歌创作大赛、小说创作评比、排练语言情景剧等方式进行学习成绩考核,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既要将大学教学目标融入到考核中,又要结合新颖模式进行考核,将考试成绩与平时实践成绩相结合,保证考核数据的科学性、多元化、新鲜化和可行性。
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十分重要,只有不断完善语文教学体系,才能够保证达到教学根本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不断将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促进学生人文思想素质提升。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教学方式创新与考核方式科学化,相信大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创造出更高成就,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贠晓晴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曹明海,史洁.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考察[J].语文建设,2007(11).
[3]郑玉财.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制、写作与评价[J].语文建设,2016(16).
[4]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培养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将创新教育理论纳入到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可以实现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将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为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奠定了基础。 因此,文章以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思路构建为研究课题,去探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创新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实现融合的必要性
创新教育的灵魂在于创新,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终极目标,这是符合时代不断发展的特点的,也是教育事业取得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将创新教育纳入到大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去,也是有着客观必然性的。其一,大学语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是实现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重要环节,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学观念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急需要一种更加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实现调整和改善,以保证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其二,创新教育视角下,大学语文教学活动可以很好的成为其创新思维的平台,处于这样的情境下,为激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将创新教育观念引入到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去,其将更好的实现对于社会的服务,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需求。
二.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思路构建
实现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思路构建,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从多视角去审视和开展。虽然很多教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是目前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思路构建依然存在很多的不全,如教师主体创新精神缺乏,教学创新教育方法不明确,难以形成良好的创新教育效果。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出发,做好教材的选取工作
不同于一般性质的语文教学,大学语文关注的是将知识进行整合和组织,从而展现出更多新的事物。但是实际上目前高等职业学校选择的语文教材往往将作品放在基础性位置上,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得学生与传统人文文化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教材的攒泽工作,将人文气息比较浓厚的内容纳入到教材中去,为促进学生心灵健康,思维扩展和文化素养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实现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传统模式的语文教学将注意力放在语文知识的讲解上,往往过多的关注于教师的重要性,所以在整个课堂中,教师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因此,在创新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核心地位,主动的从讲台上走下来,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切实做到从教学者到聆听者,引导者身份的转变。在完全自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枷锁才会被打开,从而给予学生更加大的空间去实现创新。
2.3积极调整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善,应该是在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之后,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对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具体来讲,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其一,健全精讲和泛读相结合的阅读体系,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充足的阅读量对于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二,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不断培养其创新思维意识;其三,借助多媒体资料的帮助,实现良好学习情境的创设;其四,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对于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分析,以此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4改变单一评价模式,形成创新教育评价机制
传统语文教学在考核的过程中,往往希望可以以试卷的方式来进行考核,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客观题出现的,其评价模式往往显得比较死板。倡导开放式、合作式训练。学生通过训练能够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情感与智慧,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所以,大学语文的作业必须大力倡导开放式、合作式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敢于自己给自己出一些训练题目,让他们真正拥有充足的发挥自我展现的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以及创新潜力。让具有几千历史的中华文化能够在语文可同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传承,甚至是不断创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处于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事业要想得以更加全面,更娇高效的发展,就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以创新的视角去审视问题。对于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工作来讲,也是一样的道理,应该将创新教育纳入到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体系中去,从而为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保证其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我相信,随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认识,高职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将会不断提高,其对于社会的服务能力也会不断强化。
参考文献:
[1]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大学语文教学承担着我国母语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形成,大学生在文化学习与语言运用方面呈现出了一系列的新的特征,其中一部分对于丰富社会文化元素,充实人们的文化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一部分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母语的运用产生较大的冲击。社会对大学语文教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仅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也不仅仅是要求大学生掌握母语规范应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较强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包括理解、分析、写作、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并拥有较强创新创作能力的综合创新型人才。与此同时,也要求通过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并规范社会语言环境,形成健康、活跃、充实的语言文化环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与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社会需求视界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向探索
(一)从人本角度出发,注重语文教学的综合性与人文性
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母语教学,对于母语的重视程度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面对外来文化、网络媒体文化对汉语应用的冲击,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改善大学生语言环境,已成为当前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在社会需求的视界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语文能力基础,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要在教学方法设计中,抓住大学生心理认同的关键点,在加强大学生母语运用能力过程中,可以深入挖掘母语文化中的深层内涵与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营造,为大学生语文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有一定的区别,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其综合性与人文性的发挥,而不再仅仅是教授语言的运用方法,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人格、审美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使大学生真正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成为祖国文化建设的接班人。
(二)着眼社会生活,优化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构建
语文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应该与生活相结合,将社会生活作为着眼点,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融入社会生活的元素。首先,在教材内容的选编方面,应注意所选文章与时展的契合性,满足新时期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需求,并更多选择大学生所普遍关注的内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大学生的心理认同。其次,要想实现大学生将语文知识与能力应用于实际的社会工作中,就要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衔接,结合工作中对语文能力与知识的实际应用需求,将其融入到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中,提高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
(三)从兴趣角度切入,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兴趣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改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对于教师就要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储备,要能够从教学内容及相关内容中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教学的深度来使学生信服,避免运用低俗趣味迎合学生,并且要留意学生的文化生活与关注热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拉近教学活动与学生间的距离,以对社会热点的深入解析以及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文化成果与知识进行总结,通过教育将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内化为个体稳定的内在道德品质与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人文基础知识教育、人类意识形态教育以及气质修养教育。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将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高校语文教学中是基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高校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尤其是在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将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高校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首先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解决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基于经济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应用范畴的扩大,大学生表现出了人文基础常识缺乏、理想信念淡化、民族精神丧失以及道德观念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高校语文教学中是现实迫切的需要;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及教学内容适合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的基本属性是人文性,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还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例如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而这些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感。
二、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尽管基于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应用也越来越丰富,但基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不准确,教学理念不完善
科学定位是优化教学质量的前提,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目前学术界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课程定位不准的问题,例如基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压力,高校开展语文教学更加侧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如侧重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而忽视学生的人格塑造、素质培养,结果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功利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追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前高校教学理念不完善造成的,尤其是缺乏素质教育理念导致教学中仍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
2.语文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根据调查大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采取灌溉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虽然此种模式能够集中对学生进行管理,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但是却与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不相符,尤其是此种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树立高尚的人格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上述要求。例如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必须要通过实践锻炼获取,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的。而且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师生互动缺乏的问题也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活动,通过互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师生互动的频率非常少。
3.大学语文考核方式单一陈旧,难以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特点
大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文”,侧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当前高校对于大学语文的评价考核多以书面封闭考试为主,而且考试的内容随意性很强,一般考试内容多是由任课教师完成,这样一来不仅在试卷的内容上缺乏创新性,而且在考核方式上也存在较大的“水分”,例如任课教师为了教学质量评估,他们会在考前给学生圈重点,以此提高成绩通过率。此种考试模式是难以激发学生的人文素质的。
三、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将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教育内涵以及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应用型高校转型改革要求,大学语文教学要积极引进人文素质教育:
1.明确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地位
语文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素质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语文教育的价值不仅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且还要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首先大学教育管理者要转变旧的观念,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正确认识,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根据当前大学语文存在的内容枯燥、偏离学生实际的问题,大学要结合自身情况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编排与优化,提高教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其次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文素质课程形式。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大学语文中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语文教学的场地不仅包括课堂,而且还包括社会实践,因此可以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可以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效率。
2.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问题,大学语文教学要积极创新:首先积极构建“互联网+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丰富教学内容。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南开大学建立的“大学语文”网络平台就实现了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其次要增强课外实践。通过构建课外式的语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也是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
3.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
大学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测评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促进大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应该明确“学在平时,考在平时”的观念,将过程与结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检测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淡化期末意识。另外也要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开展自我评价可以从自我意识层面分析自己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从而努力提高并积极改进。
4.构建高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
教师素质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保障,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学要积极构建一支政治过硬、技能高超以及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首先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道解惑者,而且还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引领者,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他们容易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因此教师除了具备教学能力之外,还需要养成较高的人文素质;其次增强教师的综合协调能力。人文素质教育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因此需要教师具备综合协调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将教学资源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顺应时展的客观需要。高校语文教学的文学特点和人文气息有利于进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对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建立有正确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学生由高中升入大学,面临的是由普遍学习到专业学习、研究的过程,知识深度的加大,以及学习方向的定向都对语文科目这一“大众化”科目形成一定的冲击。而各大高校本着深度教学的原则,无意间忽略了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在课程开设方面,大量的专业课程占据了主要的教学时间,语文科目教学的安排受到严重挤压,学生更多地是利用课余时间来补修语文,其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试合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等少数专业除外)。值得一提的是,多数学生甚至是教育工作者都并未对语文形成一定的重视,其评判语文科目价值的标准仅仅是“是否有助于未来工作和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标准下语文素养与一些专业的知识技能积累相比,愈加显得无关紧要。大学阶段语文科目的边缘化,可以说是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变化促成的。
(二)教育模式的滞后性
一般除了专门做文学方面研究的人,其他人将语文知识和相关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机会并不多,“能看、能懂”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对自己的普遍要求,而培养学生的这种基本能力便成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在如此低的任务的驱动下,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长期滞后。首先,大学语文教学依旧沿用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除了课堂时间有所增加之外,教与学的目的均是为了合格;其次,教学的内容上难以做到创新,以古语教学为例:文言文教学更多地是为了向学生展现一些古代经典,或者说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古文阅读技能,与高中阶段相比,无甚新意。
二、大学语文教学重点释疑与学生学习状态的定位
(一)大学语文教学重点
语文教学不管是在任何阶段都应当是最为重要的科目教学之一,其教学的目的和重点如下:①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语文技能的培养,如,对专门的文章进行分解理解的能力、文字创作能力(写作能力)、基本的语言辨识和认知能力等;②学生内在素养的熏陶以及人格塑造,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熏陶、道德素养的提升等;③调节功能,语文教学可以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调节环节,缓解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压力。
(二)学生语文学习状态的定位
理想的学习状态应当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主动性,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能够不以考核为目的地进行语文学习,包括语文技能的练习;②学习兴趣,学生并非是因为除兴趣引导之外的其他原因进行主动学习的,应当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③明晰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学习内容中的知识含量,并获得实际的学习效果,比如:通过阅读文章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观点,并经过提炼,使自身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提高。
三、优化大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提高语文教学意识
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外,面向文、理、工、商、农、医、法等各类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由此可见,大学语文受国家教育部门重视。无论是从贯彻教育政策还是对学生负责的角度,都应当被各高校重视。要付诸于实际行动,就应当在教学制度、教师资源、教学设备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为语文教学创造条件。
(二)合理匹配教学时间
鉴于大学阶段课程科目较多,在课程安排上会有一些困难,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时间的安排仅需依照以下标准:①足量,即保证在合理的授课进度下,能够按时保质的完结新课程;②比例适中,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语文教学时间不宜过少,应给予其发挥调节功能的时间;③独立,语文教学时间不能被其他科目教学占据,课程安排一旦生成,不宜进行随意变动。
(三)创建语文科目优势教学环境
环境能够加深教学效果,因此创设语文科目优势教学环境,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富含趣味的手法进行讲解,例如在《聊斋志异·小翠》一课中,可采用评书的形式讲读课文,辅以生动、幽默的描述诠释课文中的难解字句,使课堂更为轻松愉悦,既能向学生展现文言小说的魅力,又符合大学青年的喜好,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校方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拥有创设教学情境和安排校内活动的权利,因此可以适当投入人力物力,举办一些有助于语文教学或者提高学生语文兴趣的活动,除了鼓励发展文学社、语文兴趣小组等多样化的校园社团,还可以承头举办一些比赛,例如:以还原文学著作为原则的表演大赛、文艺晚会中的特色文学朗诵节目等。
四、总结
大学语文并不是单纯的高中语文的延续,它应当是肩负了培养大学生内在素养的基础性课程,纵然是在专业课程较多的大学阶段,也不应当被边缘化。同时,教学师生共同配合下的双边行为,学生学习状态不佳与高校教师有着莫大的关系,如何掌握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状态,并且提出科学的建议或办法,以此确保大学语文这一科目能够持续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将会是未来高校教育工作长期研究并不断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承勇,云慧霞.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