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氧化还原反应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 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 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 +O2 ==== SO2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 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 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 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 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
略
看了高一上册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的人还看:
1.高一化学教程视频:硫和氮的氧化物
2.高一上册语文我的四季教案
3.高一上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4.高一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高效课堂的特点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知识较多,教学氛围活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高效课堂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课改的教育方针倡导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即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合作学习,解决遇到的难题,最后经教师点拨,进一步提高探究式学习能力。高中化学的学习尤其如此,然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高效课堂的基础之上。那么,如何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实施高效课堂呢?
一、化学高效课堂研究的意义
高效课堂是在高校教学基础上的当前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新课改背景下所有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实现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因此,加强高效课堂研究对培养学生能力、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等多个方面具有意义重大。首先,实现高效课堂有助于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教育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的动力。其次,学生长期在高校课堂中学习,可逐步形成“我要求”的新理念,有助于为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高校课堂的教学还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此外,创建高效课堂的获益者不只是学生,这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有机会培养出更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增强教师的成就感。
二、教师做好充分准备
虽然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这并不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准备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严把教师准备这一关,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根据课堂高校性的也要求,化学教师在课前需要准备东西很多,内容也比较广泛。
(1)准备严谨全面的教案。教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使用的书面教学方案。教案准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一本合格的教案必须满足有充足的知识点和系统的理论框架,有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等内容。
(2)具备高超的教学业务水平。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业务水平高低息息相关。化学教师若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出众的口才以及充足的课堂教学经验等本领,将进一步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及早实现高中化学的高校课堂建设。
(3)充分借助“导学案”的作用。导学案是教师准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书面学些方案。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导学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随时掌握学生对本堂课的理解程度,还能借此进行适当反思,一以便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化学在这一方面的优势,让平凡的化学散发神奇的魔力,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钠》一节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通常我们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那么,用水能不能点燃酒精灯呢?(教师用滴管向酒精灯芯上滴几滴水,结果酒精灯燃烧起来)熟话说:水火不相容,那么,水又是怎样把酒精灯点燃的呢?因为我提前在酒精灯芯里放了一小粒金属钠。”“反常”的实验现象使学生们议论纷纷,气氛十分活跃。又如,在教学生深入识记元素周期表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现“最早的元素周期表”,然后再问学生,门捷列夫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出来的?这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化学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讲授灌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形成。因此,我们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过程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注重选择涉及变化过程的练习;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过程教学。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主张。有时,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简单地讲授氧化剂、还原剂等几个基本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本质,学生就显得难以接受、理解。而如果我们注重过程的推导,从最基本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入手,分析清楚其中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自然过渡到一般的规律,便使较为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一切顺理成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还能深切体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四、大胆尝试教法和学法变革,树立强的自信心
“以学生为主体”提了几十年,到现在为什么还“主”不起来?分析其原因,最关键的是教师对学生“不放心”,不敢让学生去尝试,怕学生看不明白,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消除顾虑,长期实践,循序渐进。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旦调动起来,教学进度必然会大幅度提高。
五、做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
常言道:“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却大多是取材于生活,最终目标也是回归与生活。根据这一特性,实现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化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做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比如,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化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蕴含化学知识的东西举例说明。用日上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来展示高中教材上的化学知识,用实际生活来解读化学理论。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一0150-01
新教材改革后,新老教材在内容编排以及教学内容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大家对新人教版教学,尤其是对必修教材内容应教哪些知识,应教到什么程度,都觉得很不容易把握。本学期,我任教高一化学,接触了新教材,在教学中通过与一些专家和教师的交流以及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有了一点不成熟的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明确必修与选修的差别,从总体上把握教学深广度
在进行新教材培训时,我们首先就要了解课改的理念,对为什么课改,课改改什么进行了探索,如果不能明确课改的理念,那就难免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形。化学新课改提出了两个口号,即人人学习有用的化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化学。同时也提出了两种化学,、即:培养老百姓的化学和培养科学家的化学。前一种化学就是必修的化学,它讲求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被忽略,强调化学的公民性,即要求人人都知道化学,注意从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入生活这样一个理念。既然是人人都知道的化学,那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上就要有所限制。所以只有明确化学课改的理念,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界定必修化学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从总体上把握必修教学的深广度。
二、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内容上把握教学深广度
在上每节课之前,我们都要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也就是书写教案。如果只是凭经验按原有的方式教学,也必然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的问题。在新教材教学设计时,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内容深广度的确定,只有有准确的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才能根据内容的深广度去进行三维目标的界定,进而确定教学的核心内容。所以教学内容深广度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我们教学的成败。
界定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我认为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标和教材,二是必修与选修的衔接。
(一)关注课标和教材
课标是我们教学的引路人,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本体。只有将课标与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可能确定正确的教学内容和深度。要注意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理念,尤其是新旧教材内容的对比。新人教版教材与旧人教版教材除在编排体系上的差别外,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新教材中每节标题的定语,这些定语都为我们的教学确定了导向。
比如说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涉及胶体这部分内容。从课标上看:新人教课程标准对胶体内容的要求: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从教材编排上看:把胶体这部分内容放在物质分类这一节进行教学。结合这两方面内容,很明显得出其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理念,是借助其类别深入了解物质的分类。因而在教学中,只须让学生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以及如何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即可。其他关于胶体的性质,如:聚沉、电泳等只是在科学视野中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不要求展开。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又由于习题不配套,而对胶体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增加了教学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老教材中,它是在高中第三册选修中作为一种物质出现,在教学要求上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还要求学生掌握胶体的性质。
再比如说这一单元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时,按照老教材的要求加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双线桥表示电子的转移。但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只是:根据实验事实,使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能说明生产和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在教材内容编排上也只是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发展历史及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这就限定了这节课的知识教学,就是使学生认识到初中的分类方法有局限性。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即可。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进行教学,也只是扩大了教学任务量,对学生的认知造成了困扰。在教学中如果能多关注新老教材的编排差别,多注意研究课标和教材,我们就能够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二)关注必修和选修的衔接
和微博、微信等一样,微课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学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环境中。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其中“微视频”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具有四大特点:(1)教学时间短 (2)教学内容少 (3)知识点突出 (4)资源容量小。[1]微课有讲授类、演示类、实验类、自主学习类、探究学习等多种类型。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介绍微课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实践和思考,以供同行参考。
一、借助网络资源,巧妙化解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往往是教学环节中耗时最多,也是教师在备课中投入精力最大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即使教师费尽苦心,想尽办法来突破教学难点,但也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理解难点知识。借助微课资源平台,则会出现另一番景象:因不同的教师会基于自己对难点的理解制作成不同的微课,这样对于同一个教学难点就会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学生只要通过网络搜索,就可以获得多方的帮助,总有一款微课适合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化学1》“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时,笔者给学生下发了任务单,要求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等,并提示大家这些微课资源在中国微课网(http://cnweike.cn)可以找到。以此网站为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微课共有13个,包括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4个、配平的4个、氧化性还原性比较的2个、相关计算的1个、电子转移守恒运用的2个。果然,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自主学习,顺利完成了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上用更多的时间讨论、分析、解疑和比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深度。
利用讲授型微课,帮助学生巧妙化解教学难点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越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网络上的微课教学资源也越丰富。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的各种类型,化学等效平衡,盐溶液的三个守恒关系,化工流程题型的解法,有机反应的断键情况,在网络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诠释,保证重、难点的顺利突破。
如果有教师担心过多的借鉴会耽误学生时间,这实际是一种多虑,因为微课大多是短小视频,又是单一主题,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前预习使用,也可以在课后复习使用,时间灵活。通过微课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又攻克了教学难点,何乐而不为呢?
二、突破时空限制,真实呈现实验过程[2]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巩固和完善其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客观分析的科学精神。虽然实验教学日益受到师生的重视,大多实验已经进入课堂,但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或课时不足的影响,一些实验时间长,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教师多选择用讲述法或者观看教学录像的方法开展,使得学生对这些实验毫无体验,听得索然无趣。
如何既适应国内实验教学尚在发展之中的现实,又能为学生的实验体验开辟更大空间?微课就发挥了作用。以“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时做的下图五个实验(铁钉在不同环境中)为例,本实验耗时长,实验过程难以在一节课上呈现,教师一般采取两种方法处理:或者学生在课上设计探究方案后直接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或者学生在课前设计完成实验后直接在课堂观察结果。如果此时我们引入实验型微课,教学效果则更好。我们在课前一周将学生分成了五组,按照以上实验设计分别观察在不同环境中铁表面变化的现象,要求每组学生用手机或者其他录像设备录下每天的实验现象,将这些录下的视频利用“格式工厂”和“视频编辑专家7.5”软件,将每组的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制作成2分钟以内的微课,课上小组代表介绍播放的视频。由于该实验比较简单,现象也比较明显,所以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自主得出结论,还可以对彼此的实验方法和操作中的不严谨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成为非常好的微课资源。
实验型微课,特别适用于时间比较长的实验探究。例如:肥皂的制取、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常见的电池种类及工作原理、甲烷与氯气的光照、乙烯的催熟、海水提盐、海带中碘元素的测定等,都可以制作成相应的微课,除了课上播放、分析外,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帮助学生打开实验探究的设计思路,总结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虽然教材对这些实验也有配套视频资料,但多是通用型,不一定适合每个教师的教学实际,而这种利用学生实验过程为素材录制的微课,学生的参与度高,正误操作都会呈现,课堂互动性强,教学效果更好。
三、展示微观世界,顺利排除教学障碍
化学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化学微课视频的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向学生展示微观世界,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顺利排除教学障碍。
例如:乙醇的化学性质既是这一节的重点,又是这一节的难点,在学习其性质时,笔者用课件首先展示乙醇分子模型的动画,让学生感性认识乙醇的结构特点,为化学性质的学习奠定基础;在介绍乙醇的催化氧化和消去反应时,利用动画分步演示,既让学生认清反应产物,还准确了解断键方式、反应历程,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两个反应的本质,达到突出重点、淡化难点的目的。又如: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三类晶体的微粒间作用力大小与熔沸点高低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通过计算机模拟离子晶体中的离子如何克服离子键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分子晶体中的分子又如何克服分子间作用力而成为单个的分子,在画面上显示克服离子键的束缚要比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的束缚困难得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离子晶体比分子晶体熔沸点高的原因。借助计算软件进行拆分、组合、旋转、着色等操作,动态展示氯化钠、金刚石、石墨晶体及原子的结构、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电子等微粒的行为,溶液中溶解和结晶中的微观过程,逼真模拟各类化学反应,更是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展示微观世界,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多媒体化学微课视频的运用,帮助学生把眼前具体的物质和微观世界联通起来,捅破了“微观”世界的窗户纸,给学生打开了进入微观世界的通道,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导入都一定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要为顺利实现三维目标服务。比如要能够关注学生感受,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要能够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能够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生过程,并着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当然也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本节知识能力目标的教学任务。课堂导入法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有情境导入法,热点导入法,问题导入法,任务导入法等,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对这些方法加以诠释。
1、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是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种种情景,在预设的情境中,使学生深入角色,认真思考,挖掘潜力,启迪智慧,体验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再生过程,从而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情境导入可通过多媒体声、像、图、文,构架生动形象的情景,展示与本节内容息息相关的经典图片,放经典视频,及经典音乐、幽默、故事、漫画等手段实现。通过感官刺激,可以提高学生关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乙醇》这一节内容时,先放一段经典动画:酒香不怕巷子深,牧童指向杏花村;然后几个酗酒者左摇右摆从杏花村出来,撞电线杆后的醉话连篇;酒后驾驶造成人员伤亡车祸现场悲惨而又滑稽的场面;交通警察如何进行酒后驾驶检测等场景,让同学们对乙醇的有关知识产生兴趣,从而进一步学习乙醇的物理性质、结构和化学性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总之针对情境不同,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比较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中事例创设情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进入情境。本节教学任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完成。
2、热点导入法:热点导入法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当下社会非常关注而学生也非常熟悉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分析,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思考、分析的课堂导入方法。由于该热点问题学生非常熟悉,就会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兴趣。处于既能体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又能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就会特别热心、投入、热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更容易实现,学生既能体验知识再生的过程,也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比如化学课堂讲《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内容时,课前先放一段神六、神七的视频,再放一段嫦娥一号奔月的视频,激发同学们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爱和爱国热情,并通过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迅速的状况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材料"科学的发展对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极大影响,认识"材料"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分析《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再比如讲授《蛋白质》内容时,先放一段深受含三聚氰氨奶粉毒害的儿童的悲惨画面,再分析三聚氰氨和蛋白质的关系,讲述奶粉中含三聚氰氨的危害,引起同学们对不法商人的愤怒、谴责和对蛋白质有关知识的好奇及急于探索的热情,对蛋白质的性质和作用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取得良好的效果。 转贴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179-02
1 微课的概念
所谓“微课”是指以视频或音频为主要载体,通过记录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因此,微课与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是有所区别的,它只是一种新型的、节约式的教学补充形式。
2 微课的教学特点
2.1 教学时间短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或音频。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 min为宜,最长不宜超过10 min。因此,与传统的一节课来说,“微课”可视为“课堂片段”或“微课堂”。
2.2 教学内容精
“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疑点,或是针对某个教学环节、实验操作等内容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因此,跟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问题更加突出,主题更鲜明,更适合教师的教学需要。
2.3 教学容量小
微课视频总容量比较小,一般是几十M左右,视频格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MP4格式,也可以是AVI等格式,师生可借用计算机设备以在线、流畅的观摩教学,查看教案等辅助资源;也可以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实现移动学习。
2.4 教学形式反复化
“微课”是一段教学视频,它可以实现反复观看,反复学习研究,对于一些上课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以及一些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他们都可以在课后通过自行反复观看微视频学习,直到理解、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为止。
2.5 教学资源情境化
微课主要是通过微视频记录教师教授知识、传授技能的媒体,画面感十足,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可以在这种具体的、真实的、典型案例化的教学情景中轻松学习,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技能水平。
3 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3.1 借助网络资源,巧妙化解教学难点、疑点
教学环节中耗时最多的往往是教学难点,它也是教师在备课中投入精力最多、耗时最长的内容。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领悟能力也不尽相同,即使教师费尽心思,耗尽脑汁来突破教学难点,但是也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借助微课视频,则会出现不同的景象:由于不同的教师对难点知识的理解水平、方向等不同,教师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他们就可以将同一个知识难点制作成不同的微课,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就可以找到很多关于知识难点的解决方法,总有一种方法适合学生。这样可以有很多教师,很多教学方法,给学生教授知识,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直至完全弄明白掌握为止,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难点、疑点知识,网络资源也就越丰富。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个知识点时,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有点难度,很多概念容易混淆。比如,氧化物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被还原,学生就会感觉一会氧化,一会又还原,经常搞不清其中的关系。为此,笔者在讲授这个知识点时,就会要求学生先提前预习,看书、查资料、看视频,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等,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分析比较,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知识深度和广度。
综上所述,利用微课视频教授知识,可以巧妙地帮助学生解决教学难点、疑点,而且,对于学生越难理解的知识,网络上的微课教学资源也就越丰富。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化学反应平衡,配位化学等问题,在网络上有很多优秀教师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诠释解答,力保难点、疑点的顺利突破。
3.2 突破限制,真实呈现实验过程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据很大的比例,而在实验教学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如化学实验中,易燃易爆、有毒、有危险、不易控制或不易成功的实验,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运动变化的实验等,在课堂上要演示这些实验,存在一定的困难及危险性;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学校,由于仪器不足,药品不齐,设备不完善,很多实验都不能进行,只能听教师描述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即使老师描述的多形象,多绘声绘色,也不能取代学生直观观察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掌握及记忆;但是使用微课视频教学,学生可以直观观察演示操作,掌握操作技能,而且实验现象清晰可见,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例如,在进行电解水实验时,由于氢气是易燃易爆气体,因此必须对氢气的纯度进行检验,但是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使用微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观看实验,自行总结实验现象,分析原因,不仅弥补了实验的空缺、还加深了学生的记忆。通过观看视频之后,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轻松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当场进行实验。
经过几次微课的教学尝试,我认为微课很好的解决以下化学实验中的种种制约因素,从而更好地为化学实验教学服务。(1)实验器材、药品欠缺,难以操作;(2)实验难度大,成功率低,不易控制,有危险;(3)堂课演示,坐在偏远位置的学生观察不到实验。
3.3 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微课实现移动学习,学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2)微课能拓宽学生对知识点深度和广度的学习;(3)教师不仅是三尺讲台上的老师,还可以是网络上的老师;(4)学生根据自身知识的不足可以针对性的选择学习;(5)微课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6)微课内容可以永久保存,也可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3.4 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1)提高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由于微课教学时间短,内容精简,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语言要言简意赅,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
(2)开拓教师的视野。要制作丰富精彩的微课视频,就要求教师查阅大量的资料去充实内容,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这样,教师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知识。
(3)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并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如果把这些过程制成微课,不仅能够促动教师教学的不断思考,还可以供其他教师学习,便于再走弯路。
(4)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能力。微课制作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专业的知识水平,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这就迫使教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计算机的一些简单操作,从而有效提高教师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的能力。
(5)便于教学经验的交流。微课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进行传播,便于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和学习。
4 践行与思考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有效地将微课应用于教学中,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有机整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微课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微课采用“碎片化”的方式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和疑点问题,用动化的记录方式形象生动的记录教学过程和方法,用视频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微课是教与学的一种辅助工具,是传统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和资源的拓展渠道,它不仅有效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而且对很多内容进行高效地解决,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微课将为今后的教与学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但是,微n在应用于化学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材要合适,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碎片化”进行拆分教学,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性的理解;(2)微课的制作需要较广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样多少会影响教师其他的教学工作;(3)“微课”是通过视频展示教师对某一知识或技能的讲授,其中缺乏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不利于情感交流;(4)对于实验操作,如果都采用微课演示法进行传授,学生只能一味的观看,不能动手操作,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0-0141-02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织而成的教育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影响着教师的教。课堂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
本人以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为了一切学生”为教学准则,实现教学平等
密切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人本原理强调人的作用,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强调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平等相处,密切配合,实现教学民主化,是充分发挥各自积极性的首要条件。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歧视学困生,这些做法不仅严重地违背了教育方针,还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帮助学困生与培养尖子生同样重要,老师应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与学生一起娱乐,一起解题,共同探讨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应以“为了一切的学生”为教学准则实现教学的平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遵循“四有”原则,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反思。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化学教学是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本规律。为此实践探索使我们体会到要使教学遵循这两个规律,教学过程必须要遵循“四有”:有意,有序,有度,有效。
有意: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学论方面的知识,与时俱进。我们提出实现化学“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个方面)教学的新模式。教师还要熟悉新的教学设备的作用,钻研新的教学技术。其中,使用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有序:即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基本概念的建立,基本理论的认识不能一步到位,而应是螺旋式地上升。如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学习,先复习初中对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界定,然后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再从电子转移的角度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进而定量分析到电子转移的数目,并加以实际的运用。这样使学生在循序渐进过程中获得知识,很好地掌握方法,有效地形成能力。近年来,习题课我们积极探索、尝试“要题开讲”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要题开讲法”是:重要的题型、错误率高的题型先讲,简单易懂的后讲,甚至不讲。一份试卷中,往往最后一题或几题是较难的,常称之为压轴题。如果按常规的从前往后讲,到最后几题临近下课,往往来不及细讲就草草收场,效果大打折扣。
有度:首先是难度。一是教学难度的控制。我校一贯以来重视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先由一名主备人提出教学方案,全组教师集体讨论决定教学的难度形成教案,这样最大限度优化了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二是练习和考题的难度控制。太难,学生考得灰心丧气,太易,学生无所谓,两者均起不到练习和考试应有的作用。我们主张,平时考试应让认真学习的同学考得好,由此,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只要认真学,就能考得好。其次就是量度,也就是讲多讲少的问题。我市教研室长期以来强调不讲正确的废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即不替学生讲学生明白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能做的事。我校提倡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25分钟,就是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有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我校教师人人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以及时有效地掌控学生的学习信息,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加强实验对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有些实验因实验条件的限制,现象不明显,例如高一教材上关于钠的燃烧,实际操作中往往由于煤油的残留,影响实验效果。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资源,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提高演示实验的生动性和可见度,增强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采用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从而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使学生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其内涵可从三方面分析: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体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形式上交替运用班级授课、小组讨论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等形式,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把最近发展区变为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教学要在同一班级、同一教材、同一内容情况下进行,实现教学方法灵活性、教学组织多样性、教学内容层次性、教学评价针对性,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使每位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理论基础
2.1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化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知识。
2.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及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3教育教学实践依据
目前传统教学模式面临很大挑战。首先,高中化学教学理论性强,理解能力要求高,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不进去”,“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就普通高中目前的状况,若依《大纲》规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课,根本无法保证使全部学生“一步到位”地通过会考,于是平时加课时、节假日补课,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及早进行会考、高考复习之目的。“生吞活塞”,“枯燥无味”,使教与学陷入苦境。再次,对普通高中,以高考升学率的高低衡量办学的成败观念至今未打破。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几个所谓“有希望”的“尖子”,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3.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3.1课前分层
3.1.1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化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课本内容,完成基础练习;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基础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较高难度习题,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有较强的探究学习能力。
3.1.2目标分层
学生分层后,教师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将每节课教学目标设计为:起点目标(针对A层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能掌握化学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具有最初步的实验技能,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基础目标(针对B层学生,兼顾A、C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化学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目标(针对C层学生,兼顾B层学生,任务是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配平”一节教学目标设定时,A层学生要求掌握使用得失电子守恒配平一般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归中反应和部分氧化还原反应。B层学生在A层学生要求基础上,掌握反应物中一种元素被氧化,一种元素被还原,掌握生成物中有两种氧化产物或两种还原产物的配平。C层学生在B层学生的基础上,掌握“零价法”、“待定系数法”等配平方法。这种教学目标设立的原则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注意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其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得以拓展和提高;对中等学生要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他们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发展;对学困生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努力使他们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3.1.3备课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后,备课分层是关键,教师应重点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备教材,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不同层次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手段及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认真备好教案,做好课前准备;二是备学生,创造性地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自学的学案,学案以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以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思维为出发点,一般设计包含课标目标、预习指导、典型例题和课后练习四个部分,其中预习指导部分应当设置一些课本拓展内容供B和C层次学生学习;典型例题部分应当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习题,供B和C层次的学生进行拓展;课后练习部分往往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探究练习供不同层次同学选择。
3.2课内分层
3.2.1讲授分层
讲授分层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减轻学生负担,也是课堂分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一般通过三个环节突破,一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C层学生采取“点拨―讨论―自学归纳”的办法,对B层学生采取“点拨讨论―讲解”的办法,对A层学生采取“点拨―讨论―讲解反馈”的办法,前两步为同步教学,最后一步为异步教学;二是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并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层次学生都能按时达到学习目标。具体做法是:先重点讲授三个层次学生都需要发展的新知内容,然后针对新知识列举思考讨论题,在讨论过程中,发挥C层学生的先导作用,对A层学生加以点拨,由B层学生归纳小结,效果良好;三是交流反馈,分层激励,让“同组异层”或“同层异组”间开展学习竞赛,教师给予小结或鼓励性评价,鼓励每层学生向更高一层发展,激发所有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形成分层递进激励机制。
3.2.2提问分层
课堂提问应由浅入深,富有层次性、递进性,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相应难度的问题,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在讲授氯气与水的反应时,提出以下层次问题,对A组学生:氯气是什么颜色?观察新制氯水是什么颜色?久置氯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对B组学生则问:向新制氯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氯水为什么不宜久置?次氯酸的酸性、稳定性、氧化性如何?对C组学生在上述问题基础上进一步设问:SO■也有漂白性,向氯水中通入SO2气体后,氯水的漂白能力怎样变化?为什么?写出相应化学方程式。这样,对A层学生可做到知其然,对B层学生不但知其然,还可知其所以然,对C层学生给予思考、探索的空间,启发他们多想、多思、多问、多解,多问几个为什么,举一反三,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3.3课后分层
3.3.1作业分层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在数量、内容或形式上应有所不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促使教学目标逐步实现。对C层学生,不仅要求完成全部的基础练习和提高练习外,还要求完成全部的探究练习题,偏重于训练逻辑推理能力和培养探究和创新精神。对A层学生布置的作业要根据起点低、多层次、够得着的原则,选择基础练习题,体验解题成功的愉悦,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作业批改上要以面批为主,多鼓励和表扬。对B层学生布置的作业在要求上应以基础练习和提高练习为主,让学生经过思考后可以解决,在作业批改时一般关注订正环节,巩固基础知识。
例如:
(1)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来制取氯气,用87g二氧化锰跟足量的浓盐酸反应,可制得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
(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来制取氯气,用87g二氧化锰跟足量的浓盐酸反应,可制得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其中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3)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来制取氯气,用87g二氧化锰跟足量的浓盐酸反应,可制得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其中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是多少?若用足量二氧化锰与含HCl146g的浓盐酸反应制得的氯气为多少?
一、微课教学的主要特征
因为要在十分钟内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全部讲透彻,这需要科学精妙的课堂设计,更需要清晰的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让课程环环相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微课教学要比传统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选择的课程知识点都是实际运用性非常强的内容,通过视频向各位学生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微课教学需要教师将智慧集中地进行发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利用视频来进行微课教学,可以将课程中的知识点转化为结构严谨、种类齐全、主题明确的资源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调取,这极大地帮助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也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基础。
二、苏教版高中化学微课设计分析实践
(1)进行重点教学设计。信息时代来临,“微课”应运而生。对传统教学法而言,微课教学的针对性及目的性更强,且大大缩短了教学用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化学教师必须不断地整合、不断地探索,将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特点作为创新的基础,对于教学视频的设计一定要短小精悍。一般而言,微课时间在10分钟左右,可以实现教学内容最大化的提炼。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就需要教师能够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学内容,争取做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进而实现重点知识的深入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化学教师就要将知识点作为课程的主线,利用这条线来进行整个面的构建,其目的就是让微课课程能够更加的集中化,进而达到让学生充分把握重点知识的目的。
比如,在进行《氧化还原》这一节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们任务单,其中包括学生要掌握的知识,也就是氧化还原的本质、相关概念、氧化性还原性之间的强弱对比以及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等,让大家到“中国微课网”去寻找相关的资源。在此网站中,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课一共有13个课时,其中各个章节的内容也有比较完整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移动设备进行自主学习,用以掌握知识的基本内容。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更多的讨论、解疑、分析和比较,这样才能拓展课程的深度,提高教学效率。
(2)将微课资源最大化开发。在进行高中化学的微课设计时,也要不断地完善教学资源,不断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在微课教学的资源包中,有微课教案、微课讲解以及微课练习的一系列内容,它们在视频中被体现出来,死板的知识点一下子就变成了灵活的教学资源,学生便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微课资源利用时,可以将Captivate、Snag It等软件加以最大限度的应用,对于知识点的学习教师也要利用画图软件、PPT、Word等工具。另外,也可以将Office 2010中的PPT换成MP4格式的文件进行课程的讲解。
多种现代方式的整合利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通过接触更多的新颖实用工具,全面掌握知识的不同表达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课堂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化学教师要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做到微而不缺,要将整合之后的知识点全部列入其中;然后就是微而不乱,对于知识点教师要有明确的思路,必须做到清楚的讲解,尽量短而精;最后就是从学生下手,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了解微课特征的基础上,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微课设计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新鲜血液,可推动教学手段创新和教学方式变革。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课程的质量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学瑞.如何利用微课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4):57.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如可以设计几个有趣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氢气充的气球和用嘴吹起来的气球的不同来让学生探究,同样是气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再就是用酸碱溶液来使指示剂变成不同的颜色增加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同样的无色溶液为什么能有这么奇妙的变化?通过几个小实验产生不同的现象,来增加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再通过一些化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如著名的诺贝尔奖,中国的黑火药的发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等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上好绪言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实验教学,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可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把反应具体化,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就深刻。如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做下面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入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红色褪去后再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实验后,再讲反应原理,学生就易于掌握。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还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但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首先,要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理论,可将学生的分组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目标确定后,师生双方要围绕目标,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其次,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对实验内容要反复预试,掌握与实验成功有关的条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订出上课时向学生交待的实验注意事项,做好巡回指导计划,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其放置有序。要让学生事先预习,对整个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为能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础;再次,要加强课堂上的组织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实验进程,坚持重点深入与普遍照顾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最后,实验结束,教师要做好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好的同学。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很强,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外,教师还必须开拓学生的思路,想方设法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们边做、边看、边想,再经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促使他们在深切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化学反应本质。
三、新颖方法,稳定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的整合
遵循两个原则:(1)层次要合理;(2)满足岗位要求。①结合药学,拓宽基础实验:如:一般的有机合成实验可改为药物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制备。②重组两门课程相关实验,形成综合性实验。如:酮体的结构性质实验与脂类代谢异常疾病的尿酮症实验合二为一:尿中酮体定性测定。既考察了结构性质,又掌握了疾病诊断方法。③结合学生就业方向以及职业技能等考试内容增设探究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创新思维。通过实验把药学中常用的两门课程的知识如:分离、提纯、识别、检测、合成方法与原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在药学工作岗位的实践技能。
整合优化过程注意的事项
两门课程的整合优化不是简单的叠加和重组,而是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体系《有机及生物化学》,所以应注意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完整性和实用性。(1)连贯性:通过有机化合物在体外与体内反应基础的对比,将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衔接起来。如有机化学(在体外)——化学催化剂,高温、高压的条件与氧化还原;生物化学(在体内)——酶,温和的条件,生物氧化。虽有差异,但反应原理相同。(2)完整性:通过四大物质代谢过程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以揭示生命的本质规律。(3)实用性: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释代谢异常与疾病产生,为用药提供依据。
教学方法的优化
(1)结合临床巧设案例,提高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会用有机化学解释生物现象的本质。如讲解脂类时,通过案例:长期过量饮酒导致脂肪肝,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乙醇会在肝脏内合成脂肪且堆积。从而总结出乙醇在体内代谢反应的过程,将有机与生化结合起来。(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合后的课程教学注重实践,并且信息量大,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3],如采用超文本结构即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和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实现了知识的横向联系。(3)依托咸阳步长医院(校医院)资源,以就业方向及岗位需求,设计开展多样性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岗位需求,故以就业方向和岗位把学生分组,遵循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督促学生进行分工合作,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结论以实验报告形式汇报,报告内容以使用的化学结构,反应式,表格,图像等为主,探讨实验所遇的问题及实践意义。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中独立完成工作。
建立综合考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