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美术课程总结发言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6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03
小学美术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为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很多人都认为小学美术是很容易学的,只要跟着美术教材的示范进行描绘即可,美术教师不必懂太多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一些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小学生的课堂秩序和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忽视对小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也间接地使小学生仍然处于“涂鸦阶段”。因此,如何发挥引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就成为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
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童趣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充分展示美术课程的特点和优势,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美术课堂。同时,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小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探究,找到学习美术的乐趣。在创设情境时,小学美术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必须要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小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小学生可以在公平公正的美术课堂中学习和成长。其次,必须要积极开展师生互动交流,与小学生做朋友,让小学生可以打开心扉,跟随美术教师学习美术知识。最后,必须要鼓励小学生进行提问和反思,找到自己在美术绘画中的不足之处,从而积极进行改进,让小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到美术课堂。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小学生拥有了创造兴趣,才能够发挥创新能力,创作出一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逐渐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锻炼审美意识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充分掌握每个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美术教学,锻炼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活跃美术课堂氛围,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儿童绘画有着很多共性的地方,比如绘画较为夸张,喜欢鲜明的色彩;主观性强烈,不受绘画对象的限制。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案,规范小学生的绘画习惯,让小学生在绘画中提高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小学生画太阳时,我先给小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各种造型的太阳范画,并给小学生讲解怎样能把太阳画出个性和趣味。可以把太阳拟人化,变成发着光的慈祥老人,也可以变成美丽的小姑娘等。我还告诉学生可以从四季的特点来画太阳:春天的太阳光芒是枝条,夏天的太阳光芒是火焰,秋天的太阳光芒是果实,冬天的太阳光芒是糖葫芦等。这种以各式各样的图案化的形式来表现太阳,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也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欣赏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在美术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要经常开展美术作品欣赏课,让小学生欣赏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美术作品,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感受,增强自己绘画的信心和决心,并且提高创作才能。同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还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灵感,鼓励小学生对美术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班级中开展交流活动。而且,小学美术教师还可以带领小学生到博物馆或者美术展览馆去参观,接触到更多的优秀美术作品,增强自己的美术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美术教师在选择美术欣赏作品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贴近小学生实际水平的作品,避免选择过于抽象的艺术作品,防止对小学生的思维造成困扰。比如可以欣赏齐白石的群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读名画、赏名画,从而拓宽小学生的视野,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 勇于实践创新,提高对美术喜爱程度
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少,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经常开展美术实践活动,教授小学生的美术绘画技巧,提高小学生对美术的喜爱程度。通过美术实践,不仅能够巩固小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还能够增强小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小学生找到学习美术的方向。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坚信每个小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并都具备不同的潜质。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比如讲冀教版小学美术《化装舞会》时,这节课的教学相比以前做头饰和面具等更具有人性化,而且增加了服装和背景的设计,让小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鼓励小学生自己去选择服装、设计海报和背景,并且让小学生自主选择化装舞会的音乐等。我则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最后全班在一起进行联欢、表演。表演完后,可以互相谈谈体会和感受。通过这次化装舞会,可以引导小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 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美术活动情趣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增强小学生的美术活动情趣,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拓宽小学生的美术知识面,鼓励小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在讲冀教版小学美术《我们的节日》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完成小组设定的目标,认识美术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体验愉悦与成功感,在创作中体验想象的大胆与自由。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给小学生展示了一组与节日有关的图片,让小学生欣赏节日的盛况。然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我们是怎样庆祝六一儿童节的?”让小学生分组讨论庆祝节日的方法,最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小学生进行总结发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小学美术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小学生也更加喜爱美术课,可以发挥创造力去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道具。
美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马蒂斯说:就艺术家而言,创造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看的行为先于语言,我们总是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
画家完成了美术作品,但这不是这美术作品的终结,读者才是决定作品命运的决定因素。没有读者的参与,任何艺术品都是没有意义的。在高中的美术鉴赏课上,有效的提问对话、画面阐释、美术体验是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常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审美能力得到切实提高的关键。鉴赏过程中,学生有质量的言语阐述与美术评论,对一件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意义与价值上的探讨,对提高欣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渗透着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因此,是极其重要的,都需要学生通过有效的言语阐释与美术评论加以表述。
笔者有感于常规的课堂灌输所带来的遗憾和缺陷 ,在美术课堂的实践探索中,尝试直接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有意识的加强了描述能力、言语交流与阐释、美术评论短文写作的训练,实现教师、学生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交流。在对话过程中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由于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其学习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训练,形成了一种较有效的课堂循环,并取得显著的审美的鉴赏教学效果。对话式美术鉴赏教学给美术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是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现象的一种反叛,对改变传统独白式美术鉴赏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一、平等对话:创设鉴赏环境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美术鉴赏教学对话既有教学对话的普遍性特征,又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一方面是鉴赏者与艺术作品的主体间双向互动过程,另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关系,包括:1.美术作品通过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传达给鉴赏者;而鉴赏者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甚至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去丰富、补充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内涵。2.它是一种以民主、平等、包容、坦诚为原则,以主动介入、积极参与策略,通过敞开、接纳、回应、碰撞、沟通、合作、交流、互动等,达成视界融合。
对话系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具有以下共性:首先,对话展开的前提是对话各方不能完全对立,有共通性。二是对话展开的条件是各方能互补、互促,对话各方具有平等性。三是对话的结果具有创新性。通过开放的对话,“重新建构、生成意义”,打破“二元对抗”的封闭状态。因此,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艺术品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整体美术素养为本体,以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提高全面美术素养的动态过程。
在美术鉴赏课中,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老师与学生在有目的的交谈、询问、争论、答辩、讨论、采访中感受精神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通过对话,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两种视界的融合。学生在美术鉴赏中常常会感受到一些教师没有感受到的东西,并说出意想不到的新东西。
如:在鉴赏美术作品飞天时谈到:“好像来到了辉煌灿烂的星空中,神州的飞行”“又如嫦娥最美丽的舞蹈……”
二、全面阐释:养成问题意识
“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的形式和确定。”“问题”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殿堂的钥匙。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带着问题学习才能勤于思考,乐于思考,才会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当欣赏者面对艺术作品时,他首先就会提出一个问题,“该美术作品究竟要告诉我什么?”但是,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生活经验、艺术经验等等都决定了他们的视界不可能迅速、有效地与作为文本的美术作品的历史视界融合。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美术鉴赏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关键。这可分为两阶段:
(一)看书
阅读能力对于学生学习鉴赏知识,提高审美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鉴赏知识、作品的艺术风格等, 只靠教师讲解是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的, 还应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去感悟。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想读书,会读书。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在这里,教师应把握两点:一是注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是防止学生漫无目的地泛泛而读。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程的导入方式,要善于设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二)讲见解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各种见解。学生可根据作品的文字介绍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把书中尚未涉及到的关于作品内涵的理解表达出来。
1.教师要鼓励学生,让学生不怕说错,要让学生敢于质疑美术评论家和教师的观点,以形成自己的主见。
2.让学生提出存疑难问题,合作学习方式。如果学生经过讨论、回答仍有疑问,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讲评,重点作品还要结合作者的创作成因进一步阐述。这一阶段更要调控对话各抒己见,逐步排除疑难。
3.充分比较:比较艺术品的点、线、面、色彩、肌理、构成等,比较作者与作品的形成等。同时总结规律性的内容。
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合作学习可开启学生的新思路,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维果茨基在《艺术心理学》中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欣赏对话:“读者从两个方面观察悲剧:一方面,他通过哈姆雷特的眼睛查看一切;另一方面,他又用自己的眼睛查看哈姆雷特,所以,每个观众既是哈姆雷特,又是他的观察者。”正是这一过程的巨大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给艺术鉴赏者带来了独特的体验和丰富深刻的审美愉悦,使艺术鉴赏中的对话有实现的可能。对话中,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灵感、无意识等多种心理因素在相互的渗透、补充、综合、交叉的整体中起着复合作用。
如《大碗岛的星期天》的讨论:画中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吗?从画面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吗?除了这些,你还看到了什么?就作品的形式分析上,对《大碗岛的星期天》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请看一看,画面上有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感觉怎么样?画面上有些什么人物?他们在干什么?你能不能表演一下?画家画这幅画时用了哪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在画面上是怎么安排的?人物身上的颜色与背景的颜色合在一起,看上去怎么样?画面上的黄颜色使人感觉怎么样?画面的前面画了些什么?后面画了些什么?他们看上去是一样大小吗?画面前面的人物和画面后面的人物看上去哪个更清楚?为什么?最后看完整幅画,你感觉怎么样?
三、精心设计:注重课堂提问
教师一定要找准教材的重难点,再精心设计出问题,且层次分明,使学生回答后对作品要表达的内容豁然开朗。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要目标明确,言简意赅,有针对性。并且提问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何把握住这个“度”呢?
(一)问题设计的互动性
要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巧妙利用教材,有意识地设计出有互动意义、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密切的问题,并且答案也要具备开放性。有延展性、有深度的问题才是有效地提问设计,在课堂上过于简单或难度过大的问题都是无效的提问,达不到有效提问的效果。
(二)问题设计的针对性
根据美术教学内容、学生当前的学业水平精心设计有针对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披情入境,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独立思考、获取知识。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关键提出有关问题。
(三)问题设计要明确灵活形式多样
设计的问题要具体、明确、简洁;要讲究坡度和梯度;要根据具体目的和具体问题,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教师的课堂提问,还要注意适时调整提问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知识。
(四)注意留白鼓励思考
提问中是否留出适宜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是影响学生回答问题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证明,当教师的适当等待学生回答的内容明显增多,创造思维的成分也相应增加。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独思的基础上与同伴合作,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环视全体学生,用目光激励学生,而不应频频重述和追问,干扰学生的思维。
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问:自画像一类的作品中,你读出了什么东西?请举例说明。在《作为绘画之喻的自画像》中,绘画之喻指出了画家怎样的身份?自画像中的正面和侧面角度的不同反映了作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同学们经过模拟尝试后,讨论分析,再总结发言。这样就比较轻松的达到了理解作品的目的。
四、共同体验:提高鉴赏“视界”
体验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人或物或事情进行了解,感受。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
(一)加强艺术家的名言的记忆和理解
在课前和课后准备一些资料,常常抄写,并要求每个学生记录在美术作业本里,养成写感言的习惯。也为课堂的发言交流作好准备,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这种对整体的理解又反过来加强学生对作品各个部分的理解。
(二)尊重鉴赏者的特殊视界
任何人都是以一定的生存方式处于历史之中。这就决定了人的偏见和成见的合理性,并且这种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和前提,这是鉴赏者的特殊视界。教师提供鉴赏的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除了美术作品的鉴赏,也可以是其他艺术门类自然景物、周围环境的鉴赏。教给学生一定的美术鉴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使他们在美术鉴赏中首先能理解作者的历史视界,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师应选择相应的美术鉴赏的材料,给予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多次地进行感知、体验,同时,简明的描述,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些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视觉形式语言在美术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从传统的具象写实艺术到纯粹的抽象艺术,无论其外观形式有多大区别,它们所使用的却无一例外是上述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的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心理力”式,唤起人们内心千差万别的情绪和感受要尽可能让他们用自己的以视觉器官为主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因此可以反复的进行“观看——交流——对话——实践”流程的循环;笔者在欣赏课单元结束是基本会有绘画练习的训练,如《审美变化中的自我》后加入了自画像的练习,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形式分析是加深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并最终提高鉴赏能力的必经之路。对形式鉴赏本身的兴趣也应该是学生美术鉴赏的目标之一。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还可以经由美术创作来获得。例如:学习线条的变化,试验不同动态的线条(直线、曲线、螺旋线、断续线、连续线、重叠线),再让他们欣赏凡高的作品《星夜》中所用的线条是怎样运动的。再如:学习几何形状的安排,彩色纸剪贴出各种几何形状,再让他们欣赏抽象派大师蒙德里安的后期作品。这种由实践操作而获得的鉴赏经验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
总之,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如语言的、表情的、身体动作的、书法的、绘画的等等。最终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而达到美术鉴赏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尹少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时间:2015年1月
受访者简介:
丁维东,1959年5月生于江苏海安,中学高级教师,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美术教研员。参与编写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材;主持、参与国家、省、市级教研课题8个;多次参加省、市及国外书画艺术大展并获奖;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科技拔尖人才”。
赵蓉(以下简称赵):丁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的采访。能够采访到“心源美术教育网”的创建者,有机会听您讲述“心源人”的故事,真是太好了。
丁维东(以下简称丁):赵老师您好!感谢《中国美术教育》对最基层县—级美术教育的关注。借此机会,除了要感谢全国的同仁对“心源美术教育网”的关注与支持,也希望能与大家在今后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赵:请您先介绍一下海安县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情况。
丁:“教育之乡”是海安一张靓丽的名片。海安东临黄海,南接上海。在“节点城市,动车时代”和“枢纽海安,物流天下”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海安教育紧扣时展脉搏,顺应县域经济、文化发展节律,始终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成绩斐然。
我县现有专职美术教师共168人,并确保每—所学校都配备至少一名专职美术教师。同时,从2012年底开始,通过在“心源美术教育网”建立全县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成长档案专区,实现了美术教师资源网络化管理,为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全县各中小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包括美术课在内的艺术课程,含高中在内,美术课开课率达百分之百。美术专用教室、设备设施配备等已成为教育督导评估、教育教学视导和常规管理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确保了美术教育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应有的地位。
我县美术教研力求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参与对象全面化,以及成果呈现的现场化和视觉化。近十年来,连续举办了一系列暑期美术教师专业培训活动,邀请社会书画名家为美术教师举办理论讲座并进行技能技巧的辅导,促进美术教师专业成长。我们还将每年5月定为“学校艺术教育月”,在此期间,全县中小学均举办为期一周的“校园艺术节”活动,向社会呈现学校艺术教学成果。
赵:您是一位资深教研员,我们想向您取取经,您是如何组织和开展美术教研工作的?在这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什么难题,又是如何克服的?
丁:过去,时间、空间、经费、组织管理等因素制约着海安县美术学科教研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美术教师,极少有机会参与县级教研活动;美术学科教师交流零散、管理不便、效率不高。
近十年来,我县在美术学科教研方面一系列扎实的工作。首先,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美术专业教师队伍人员流失的局面得到有效扼制。让一些转教其他学科多年的美术专业教师“回归”美术教学的一线,实现了美术教师队伍的稳定。其次,充实美术教师队伍新生力量,提升了我县美术教师队伍的专业与专职化程度。尤其加强了偏僻农村学校美术教师的配备,彻底解决了农村学校专职美术教师缺乏的老大难问题。第三,就是抓活动、练“内功”,以促进美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赵: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丁:先说说抓活动。“活动”,就是指美术教师的教研活动,它是学科思想、教研理念和研究方法等的综合化载体。它给予参与者的不仅仅是—次活动本身所产生的效应,应该还包括活动过程、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之中所蕴含的发展理念与行为方式,所有这些都对参与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引领作用。我们始终坚持常规教研活动与学科特色教研活动同时并举的教研思路,用心打造区域美术学科教研特色。
—是深入基层的“一周两校”教学常规调研。学科教研员走进学校,参与教研组活动,深入教师课堂,听课评课,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研讨。教研员与教研组老师们—道将各自学校的调研活动过程与情况到心源网,延伸“一周两校”调研活动的空间,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每次的“一周两校”常规调研活动中来,拓展其受益面。
二是一以贯之地坚持区域特色的教研活动。特色教研活动做到面向全体学科教师、面向所有学段学生,让所有的学科教师和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至今已经走过21载的一年一度的“海安县美术学科教师迎春笔会”,不仅是县域学科的年度盛会,同时也为是县域内每—位美术学科教师教学展示、研讨和美术才艺展示的平台。为提升笔会的交流层次,切实提高教师美术创作能力,每届笔会都邀请县内外书画家与教师们—起挥毫,并给教师们提供示范、指导,在交流互动中促进他们提高和发展。为了增强“迎春笔会”的教育功能,营造校园美术文化氛围,我们有计划地将笔会延伸到全县各镇区学校举行,并组织学生观摩书画笔会活动,所有书画作品均转赠给学校,用于校园环境布置,因此,也赢得了学校和师生们的欢迎。而《心源美术教育报》的推出,是“心源美术教育网”开办以来的—项重要举措。每年数期,每期4版,彩色印刷,期期精雕细琢,内容充实,集“心源美术”网络教研精华,展海安美术教师风采,是“心源”教研方式的另一种延伸。
再谈谈如何练内功。“内功”,是指美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2014年,我县县委、县政府着力狠抓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基本功提升工作,要求县文联、宣传部和教育局联合举办“海安县美术教师才艺比赛”和“海安县美术教师才艺比赛获奖作品展览”系列活动,全县所有中小学美术教师全员参加了本次活动,这是其一。
其二,我县有—个坚持了30多年的年度“全县中小学生书画现场比赛”活动,这是检阅学校美术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中小学生书画创作才能的—个艺术盛会。它以“现场、命题、限时、独立”为形式,以艺术教育价值追求为指向,以创造、个性和功力的评价为引领,以体验“我参与我快乐,我创造我成功”为情感目标。每届书画赛的获奖作品均在全县各镇区学校巡回展出,并在心源网美术展览厅展出,充分发挥评奖、展出的导向作用。
其三,“心源美术教育网”始终坚持特色栏目的“实时互动性”,从2005年网站创办至今,坚持每周一上午8:30至10:30开展全县美术教师实时互动话题研讨。“实时互动”集“理论研修、理性思辨、文本表达、成果共享”于—体,每周—个教研话题,教研员、骨干教师和学校教研组轮流担任话题主持人,全县美术教师通过实名认证后参与研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教研效率,而且极其有效地提高了美术教师的教研水平。截至2015年1月,该栏目已产生教研话题373个,共有9900多条教师的讨论信息,为我县广大美术学科教师的日常教研提供了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支持。
赵:海安县的网络教研真是开展得有声有色。那您认为,网络教研与现实教研之间该如何平衡,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教研目标的达成?
丁:我们深知,“现实教研”永远是学科教研工作的主体,“网络教研”则是“现实教研”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拓展与延伸,“现实教研”中的问题与事件可以在“网络教研”中探讨、争论和推敲,而问题的最终解决、措施的最终落实,仍然要在“现实教研”中进行。
我县在十年前就开始了“现实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的改革与尝试,“心源美术教育”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近年来,我县组织了大大小小近百次“现实与网络相结合”的美术教研活动,如“视觉思维表达训练及户外采风”“心源‘春苗’爱心行动”“全县中小学生书画作品网上评选”“视觉思维教改实验巡查”“新教师工作情况调研”“课堂案例的反思与评价”“通州—海安两地教研交流”“2012美术教师基本功网络大赛实时直播”,等等,为“现实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赵:请问您在美术师资培养与团队建设方面有哪些心得?
丁:在培养美术教师的道路上,我始终认为,个人努力是内因,职业环境是外因,二者共同作用,缺一不可。调动社会与人脉资源,并对它们加以有效利用,促进美术教师个体专业素质和整体水平的提升,正是所谓美术教研“生态化”的目标。以我的经验,提升美术师资水平的秘诀,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聚合共研”“顺应自然”“和谐共生”和“尊重多元”。
在一个学校里,因为美术教师人数较少,常常显得势单力孤,特别是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他们往往处于边缘状态。而开展县域美术学科网络教研,可以通过互联网让分散的美术教师得到聚合,构建起学科教研生态圈。因此我们提出“聚合共研”的理念:共同的学科背景和话题,可以使他们产生共鸣,激发研讨的兴趣。
网络教研顺应了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性,上网已经和一日三餐一样变成教师每天的自然需求;同时,网络教研可以让教师自由表达、平等交流、展现本真,由“被教研”转向“要教研”,是一种有意义的教研,因此,我们的教研活动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要“顺应自然”。
我们的网络教研倡导建立和谐、协同、共赢的机制,在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中,积极展现自己、悦纳他人,增进相互依存,达到高层次的视界融合,实现互补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共建“和谐共生”的教研生态文化。
从个体间的关系来看,多样就意味着丰富,而差异之中必然蕴含着价值,网络教研强调对教师个体的尊重和个性的包容,肯定每位参与者的价值,在研讨中注意弱化所谓“权威”,更注重倾听不同的声音。从个体的需求来看,参与者的基础不同和兴趣不同,决定了他们需求的多样性,而网络教研丰富的栏目设置和多样的研修模式,则可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赵:“心源网”上有关于“退思堂主青蓝工作室”的介绍,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培养优秀美术师资的摇篮吧?
丁:是的,这是为我县美术教师量身定制的第一间网络帮扶工作室,它是“青蓝工程”的新形式。说起来,传统师徒结对式的“青蓝工程”在我县已实施20多年了,对促进新教师尽早入门、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只能局限在学校内部,难以在校际之间,甚至更大的范围内去实施,因而其效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近年来,我县加大了中小学美术教师招聘工作的力度,新教师比例越来越高。新人职的年轻教师不仅需要业务上的“传帮带”,而且情感与生活上也需要关怀和帮助。由于他们大多分配在偏远的农村学校,几乎没有同学科的专职教师陪伴与帮助,在专业发展上都面临着瞎打瞎拼的现实。利用“退思堂主青蓝工作室”,我与14名年轻美术教师分别结对,建立了新型的“网络青蓝工程”,进行了“青蓝工程”网络化的尝试。
工作室的功能初见成效以后,“心源美术教育网”又陆续推出了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牵头的若干个网络青蓝工作室,如“仲跻止青蓝工作室”“闯荡三十年青蓝工作室”“心耘青蓝工作室”等。这些工作室均坚持“现实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通过读书引领、课堂研究、教法传授、方法指导和活动展示等途径,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尽早进入良好的职业状态,养成良好的研究意识和习惯,学会教学研究的方法,体验工作成功的喜悦与快乐,增强职业发展的信心、。还是以“退思堂主青蓝工作室”为例,它分设“消铜轩”“研教馆”“退思堂”“铸器室”“习武厅”“心语斋”等6个子栏目,这些既是工作室活动计划、工作要求的工作平台,又是教师们展示和交流自己读书学习、研究过程、工作成绩和生活心得的园地,还是同行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一扇窗,所有“心源人”随时都可以了解工作室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参与到网络活动中来。
赵:我想,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不断成熟、不断完善的网络与现实相结合的平台,才能实现整个美术教师团队的“共发展”。
丁:你说得没错。据统计,近8年来,我县美术教师有4人获省优质课评比和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市优质课评比和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有10多人次,获二等奖的有40多人次;获国家、省、市级论文评比活动一等奖的有32人次,获二等奖的有5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报刊百余篇;其中,仲跻止、张小香、王小燕、曹爱群、胡宝学、傅洪滔、赵兴来、史有军等20多位老师均有论文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通过心源网组建的网络团队在我省中小学网络团队比赛中获美术组一等奖第一名,并作为参赛团队的代表做参赛总结发言。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正是有了这样的平台,才有了我们现在这支整齐而优秀的美术教师队伍,我们距离“打造一流水平的美术教师团队”的目标也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