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药学类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8 04:08: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药学类专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药学类专业

篇(1)

关键词:

药学类专业;方剂学;职业院校

方剂学是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研究和阐明方剂学基本理论、方剂药物配伍规律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是中药学类专业必修科目。中药学类专业是全国各医药院校学科设置中的核心专业,其分支专业包括中药学、中药制剂、中药营销、中药分析、制药工程等[1]。中药学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中药生产、检验、鉴定、分析、流通、制药及合理用药等方面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方剂学课程,掌握的基本知识、形成的解析方剂配伍规律的基本能力,是学生今后从事中药科研与开发、生产及指导合理用药等工作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技能。

1方剂学教学现状

中药学类专业中方剂学教学基本沿用中医学专业教学思路和方法,即以培养学生处方能力为主。然而,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为药品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推介等,因此,在方剂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内容应与岗位需求一致,而不是着重培养学生临床处方能力。目前,在中药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多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合并为中医学基础,从而导致该专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笔者通过几年的方剂学教学,发现学生在方剂学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目标不明确,大多数学生仍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思维拓展与实践能力;(2)由于学生前期中医中药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对方剂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学习质量不高;(3)部分教师思维固化,知识结构单一,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4)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岗位需求不一致,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2方剂学教学策略

2.1课堂教学先“药”后“方”

大多数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对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等知识理解困难,而对中药学理论知识掌握牢固,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组成方剂的“药物”为中心,逐步引入方剂的理、法、方,并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方剂学教学仍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根据中药学类专业特点设置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根据学生对药物性味、功效、临床应用较熟悉的特点,在方剂学的具体讲解中,从复习药物性味、功效及运用,过渡到具体方剂的学习。在具体药物选择中,以组成方剂的主药或具有特殊配伍意义的药物为主。如讲解白虎汤时,先列出方剂的组成药物石膏、知母、粳米、甘草,让学生看书并思考“该方中用量最大的是何药”。在此方中,用量最大的是石膏,让学生知道石膏在方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回顾中药学中石膏的性味、功效及临床运用,根据石膏清热泻火,可治疗汗出、口渴、高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的临床运用,告诉学生石膏是该方的主药,此时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主药”的定义,进一步引入方剂的治疗主证和功效。通过连续设问,既能让学生融会贯通,又可以对前期的中药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所学方剂的理解。

2.2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应顺应社会发展,与各类专业的特点相一致,符合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应明确方剂学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在于能够辨别方剂中药物的配伍规律、君臣佐使以及功效应用,并且逐步形成方剂解析能力,从而较好地将方剂学知识运用于中药制剂、中药营销等科目的学习中,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在教学大纲中,将与常用中成药相似度高、配伍特点突出的方剂作为重点掌握方剂。中药学类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方剂学获得的知识首先要利于提升与中药行业相关的实际能力而不是培养处方能力[2]。因此,学生应掌握以下方剂学课程的知识和技能:(1)对于目前临床常用中成药的处方,这些方剂的君臣佐使关系、配伍禁忌、用药禁忌、药后调护要重点掌握。(2)熟悉常用方剂的剂型选择,方剂的煎煮、服用方法、用药禁忌等方面的常识。(3)了解常用方剂的功效应用和相应的中成药处方。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3引入病案分析法

方剂学教学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方剂,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对基础方、代表方的学习,掌握方剂的药物组成、功能主治、配伍规律[3]。教学中应注重开发学生思维,这是调动学习主动性的有益方式,也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分析思考的能力[4]。方剂学病案分析法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案,让学生通过对病案思考、分析、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病案讨论课一般安排4~6次,选择的方剂学案例应通俗易懂,保证所描述病例或医疗事件的真实性,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病案,综合运用所学的方剂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方剂学病案分析教学法由病案准备、病案引入、病案讨论、病案总结4个基本环节组成。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控制好课堂讨论节奏,协助学生厘清思路,使得讨论观点有理可依。病案分析教学法将病案直接呈现给学生,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锻炼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4融入中成药知识

由于中成药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便于贮藏、携带方便等优点,其应用日益广泛。近年来,随着中成药品种的不断增加,制备技术不断创新,中成药的命名、分类、配伍、保管贮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方剂学教学中,应重视中成药知识的传授,强调中成药在方剂教学中的作用。中成药基本知识包括中成药命名、分类、配伍、不良反应、服用、保管及常用中成药等。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学生通过对中成药基本知识的学习,可对中成药的特点以及临床应用达到一定认识。在教学计划中,应安排一定课时讲解中成药。在教学目标上,应把中成药的应用作为学生掌握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中成药基本知识、选用规律、引申应用,了解中成药选用的基本原则、药物组成、配伍规律,培养运用中成药的能力,满足以后中药制药、中药推介等岗位工作需求。

3结语

针对中药学类专业而言,学习方剂学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指导患者正确选用中成药以及合理用药,在方剂学理论指导下研制、开发新药。方剂学教学应符合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处方分析能力,在方剂与中成药的运用上体现合理用药、辨证用药。

参考文献:

[1]侯少贞,高洁.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的方剂学教学体会[J].中医杂志,2012,53(9):807-808.

[2]王璞,王亚旭,王嘉伦,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和分析[J].中医教育,2015,34(2):18-20.

篇(2)

药学类专业是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健康服务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掌握药品生产制备、质量检验、临床用药指导及医药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为药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高提供良好平台,使其通过顶岗实习来提升其工作能力和自身竞争力。

 

一、药学类专业顶岗实习的意义

 

顶岗实习是指高职学生在学校修完相关课程后,通过顶岗的方式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完成实习任务的实践活动,是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在教材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真正的操作当中,锻炼一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企业提供对口的专业技能人才。大大激发了学生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药学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现状

 

(一)顶岗实习期间部分学生频繁跳槽,既影响到企业效益,也不利于学院对顶岗实习生的管理

 

一直以来,部分高职院校认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就是把学生送到企业工作就可以对学生终止培养,而不存在教学进度计划的实施了,最终很多学生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人才”;而大部分企业把来顶岗实习的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顶岗实习的学生有的企业都不培训直接上岗。学校和企业在顶岗实习学生的培训、指导、沟通等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学校和企业应该在顶岗实习学生方面下大功夫,才能实现育人目标。

 

(二)对顶岗实习的学生管理太乱

 

对顶岗实习的监控必须做到有计划、有实施的一个过程,但是这些管理工作必须得到企业的配合。学生的实习地点较分散,与学校相隔甚远,学生和师生之间信息互通困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顶岗实习的教学稳定,增大了老师的管理难度。

 

三、药学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积极调动企业合作的必要性

 

集中顶岗实习与分散实习利大于弊的特点,学院和企业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原则下,结合企业与学院的各自优势,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才能保障企业对药学类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对顶岗实习单位的选择必须要进行走访、咨询

 

顶岗实习单位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实习学生的生活,最终影响实习的效果。

 

(三)加强学生家长对顶岗实习的认识

 

学院不但要加强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而且应进一步向家长明确当前大学生顶岗实习的意义以及面临的就业形势,让家长清楚认识到顶岗实习的内涵,协助学院帮助学生寻找适合的顶岗实习单位。

 

(四)进一步完善药学类专业顶岗实习制度

 

药学类专业顶岗实习,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实习学生被双重角色制约着,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教学分院和企业共同承担着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学院将顶岗实习课程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学院与企业专家一起制定并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校内指导教师要定期去企业现场指导,与企业指导专家沟通,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为学生辅导答疑,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完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顶岗实习是指校内指导教师,企业实习指导教师,针对实习生的个性差异,从日常生活、思想、业务等方面进行指导。顶岗实习结束后,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努力下共同完成实习生成绩评定,成绩合格后,开展实习交流总结与表彰。

 

篇(3)

实践教学是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形式,实践教学考核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成效的主要途径。[1]而考核方式具有导向、激励和指导高职教育教学的作用。目前,高职多数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合理的指标体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分析药学专业的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高职药学类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创新。

 

一、目前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1、评价主体单一性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实训课程在药学类各门课程中比例均较大。在培养药学类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而当前大多数药学专业实践考核都以结果考核为主,考核形式主要为抽签答题、现场提问的方式,结果的好坏往往由考核教师个人决定,这样的考核方式单一且不够全面和客观,与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脱节,而老师对学生的平时印象也影响着评分的客观性,同时缺少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评价,导致评价不够实际合理,因此缺乏权威性。

 

2、评价内容片面性

 

当前药学类专业实践课程考核多数以试卷加实训现场提问的模式,同时考核的内容在选择上多数集中在某一重要方面或知识点,例如药物制剂设备课程实训考核多数考察学生对设备原理的掌握,因此学生只需熟练记住设备的原理,而对其结构和操作掌握的较少,从而导致考核内容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药物制剂设备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因此考核的成绩也不能真实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3、评价方式缺乏实用性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情况下,能够应用知识、强化技能,为学生将来进入生产企业能够适应岗位操作要求做准备。而现有的考核内容和方式缺乏与企业生产要求相一致的要求,缺乏实用性,以药物制剂技术实训考核为例,现有的考核基本是对某种制剂生产流程的考核,而对与企业相一致的岗位操作法和制剂设备的标准操作规程等内容的考核较少。因此,即使在学校学生考核成绩优秀,到了生产企业,也缺乏规范生产的意识,所学所训与企业生产技能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该考核方式缺乏实用性。

 

二、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

 

1、考核方式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单纯的试卷考试、现场答题等方式已经跟不上现代高职教育的步伐。而构建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势在必行。教师可通过其他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例如,药物制剂实训课,学生可自行选择一种剂型,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实训室条件,设计出合理的制备工艺流程。并在实训现场边演示边进行汇报答辩,通过这种答辩项目式+技能操作式考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实现了整体性,又体现了联系性。

 

2、考核体系由一次性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

 

目前大多数实训课程考核都是“期末一次新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存在许多缺点,例如考核内容片面,范围窄等问题,很难讲进行全面考核。而过程考核是在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进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例如,药物制剂实训课,可以将考核分为平时 70%+期末30%,平时分的70%分别在每个模块平均分配,每个模块学完,教师对该模块进行考核,并打分。再结合最终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将实训过程的分阶段的考核结果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总分。该方式突出了平时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的观念也不再是最后的考前突击复习,而转变成边学习边复习,更加注重平时技能训练,经过这种量的积累过程,达到职业技能要求。

 

3、考核评价主体由单一主体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单一主体评价会导致评价不权威。在药学专业的药物制剂实训考核过程中,我们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每个模块考核中,都严格按照制剂生产的岗位操作法进行考核,学生分组完成生产前准备、生产操作和生产后清场三部分内容,而在每个内容完成过程中,小组内进行自评,然后小组间进行互评,然后将评分进行平均,作为学生评价结果,随后教师进行评分,将学生训练视频传给企业技术人员,给予评分。三方的评分进行综合,最后得到每组的考核成绩。考核的指标包括学生熟练程度,设备操作规范程度,生产过程中技术关键点的掌握程度等。该方式使得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训练中,而不是依赖于成绩好的同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分析探讨能力。多元评价能够使得学生的技能和素养都得到提高,进而达到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4、考核方式从普通考试向竞争性考核方式转变

 

当前考核方式是教师出题,学生考试,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最终成绩也不能反应学生真实的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通过在校内搭建平台,模拟实训技能大赛,借赛促学,将职业技能大赛引进实践考核中,检验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水平,从而推动学生强化提高实训技能。[4]以药物制剂课程实训为例,按照药学专业岗位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模拟比赛规则。教研室老师以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为依据,并结合本校学生的情况,共同探讨评分标准。学生按照抽签方式决定分组,体现公平公正性。比赛结果计入学生实训成绩。该方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为了考试而学习变成做一名“做好药”的药品生产技术人员。为学生走向生产一线奠定扎实的技能基础。

 

三、结语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对高职实践教学考核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把新的考核模式付诸于实践中,通过实训考核方式的改进,从思想上转变学生的观念,从行动上转变阻碍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发展的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实践教学效果与职业岗位能力质检的无缝对接,把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作为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势在必行的有效手段。以上是对现有高职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研究,并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研究提出一些观点和想法,并会在今后的实践课程中不断的检验和完善。

 

篇(4)

【关键词】 高职高专;药学;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设计

我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人才。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8版专业教学计划)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相一致。

分析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为药物分析等专业课乃至学生将来从事生产一线的分析检验工作奠定坚实的实验技术基础,实验课在课程设置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分析化学实验课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培养药学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所谓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的过程[2]。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认同的程序[3],对药学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课进行教学设计。

1 分析教学对象

我校是一所专科学校,教学对象是高职高专学生。总体上看,他们和本科院校学生一样,都具备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但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和问题。在教学层面,主要问题有以下两方面。

1.1 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基础差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专科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很多考生是压专科投档线被录取的,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

1.2 人生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高职高专学生之所以未能进入更高层次的院校,大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和求知欲望,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客观的规划、明确的目标,只是盲目地、机械地学习,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只是想“混”毕业。

2 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药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的需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兼顾课程特点,确定本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2.1 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所要求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正确使用分析天平、滴定分析仪器,规范进行滴定分析操作等。

2.2 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验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进行配制和标定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标准溶液的操作。

2.3 能运用常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进行含量测定。

2.4 了解常见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制定教学策略

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是教学活动中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兼顾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使其具备将来从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

3.1 实验教学项目的确定 通过常用分析方法,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要求学生掌握一整套规范的分析化学基本操作技术、技能和技巧。实验教学项目见表1。

3.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教学。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自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3.2.1 组织学生参与准备实验、预实验 事先给学生划分实验小组,轮流参与准备实验、预实验工作。使学生能体验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不同,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另外,这样设计也相当于开辟了“第二课堂”,在计划学时之外又给学生创造了进行基本操作练习的机会。

3.2.2 学生试讲实验课 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较差。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突出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可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表1中的前三个实验是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等基本操作练习,相当于总论。从实验四开始,是常用分析方法的实验,相当于各论。实验一~实验五由教师讲,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规律。鼓励学生从实验六开始,自愿报名参加试讲。抽签确定试讲名单、时间及内容,每堂课最多安排2人试讲。课前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指导,学生写好教案、板书。上课时先让学生讲,再由教师补充。同学和教师填评议表打分,综合得分记入平时成绩。试讲学生课后以书面形式上交讲稿及体会。

3.2.3 要求学生主动完成实验结束的整理工作并互批实验报告 实验课结束后,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整理工作,以养成善始善终的良好工作习惯。在教师批改之前,以实验小组为单位互批实验报告,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分析检验工作结果的基本方法。

3.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和谐 自制、收集相关实验教学视频资料,适当用于实验课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将以往看不清楚的操作演示尽收眼底,且可以在分组实验时,根据个人需要反复播放,直至看清要点后再进行实际操作,避免养成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3.4 开放天平室和基础实验室 学生有时间、实验室没课时,学生可在遵守实验室规则和仪器使用规则的前提下,到天平室和基础实验室进行基本操作练习。管理相关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每天例行检查仪器和实验设备,以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

3.5 举办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技能大赛 结合期末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开展此项活动。依照考核标准,取考核成绩的前六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给予加分奖励,平时成绩(占学期成绩的30%)依次加5分、3分、1分。以此强调本专业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中必须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4 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有关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测量、衡量,并给与价值判断。

4.1 基本操作技能考核作为实验课的学期成绩

4.1.1 考核安排 基本操作技能在滴定分析部分已进行了严格地训练。每学期实验课进行到仪器分析部分时,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分批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因为仪器分析部分,受仪器数量所限,学生必须分组轮流做实验,任课教师可对等待组学生进行考核(仪器室有专职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仪器)。计划学时之内可多安排一次实验,同时节约了教学资源。

4.1.2 考核要求 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典型实验操作项目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4.1.3 考核方法 采取过程考核,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操作的全过程来评定学生的操作能力。过程考核内容全面,所得信息直接、准确。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5套试题,以一定格式印制题签(试卷)。为避免学生因认知水平的差异而影响其考核成绩,事先公布考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训练。考核现场学生随机抽取题签。开学初向学生说明考核方法,由学生抽签确定本人参加考核的具体时间。

4.1.4 考核内容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常规实验中广泛涉及的实验技术,包括酸碱滴定管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滴定操作、定量转移操作、准确稀释溶液操作等。

4.1.5 考核标准

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独立完成考核项目。从仪器药品选择、仪器洗涤、操作、整理、科学作风、操作时间、相关问题笔答等方面制定评分标准,详见题签(试卷)。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及格,方允许参加理论考试。

4.2 通过教学反馈进行教学评价 对学生评教反馈表、同行评价反馈表、教学督导评价反馈表、主管部门评价反馈表进行结果统计,客观评价教学效果,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教学设计的上述四个程序,又称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效运用教学设计,对于实现教学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篇(5)

【关键词】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结构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36-04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到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制约。合理的专业结构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对接程度,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笔者试在药品行业背景下探索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结构的现状

(一)专业结构的层次、形式、种类

职业教育领域目前已经存在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的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且全日制教育、函授教育、岗位培训等不同的教育形式并存,尚无本科以上层次。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设置的药学、中药两个专业归属于医药卫生类。相关的专业还有生化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食品药品管理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保健品开发与管理11个,分属于生物技术类中的制药技术与食品药品管理2个亚类。2010年,教育部对中职学校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来分散于加工制造类、医药卫生类、农林类等与药品相关的专业按行业分管的原则全部归口于医药卫生类,从而更加凸显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行业指导性。至此,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以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检测、药品经营管理及药学服务四大专业群为主体,并逐渐向食品监管渗透的结构格局。显然,这一结构与药品行业组织结构(见图1)基本适应,同时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分管业务逐渐向食品质量监管领域扩展的现状相适应。

(二)专业布点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点45387个,生物与药品类有1282个,占总专业点的2.82%;医药卫生类1684个,占总专业点的3.71%。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分三批确定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及重点建设专业,在409个重点建设专业点中,生物与药品类专业点16个,占3.91%;医药卫生类专业点15个,占3.67%。截至2009年,全国药学类专业院校342所,其中高职院校114所,医药类院校15所,医学类院校28所,卫生护理类院校7所,专业点626个。中职学校药学类专业布点情况目前尚难统计。但从就某一经济不发达地区有18所卫生职业学校,几乎所有卫生职业学校都设置有药学专业,仅药剂专业就有4个示范专业点等情况看,中职药学类专业可能布点过多。

二、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的分类结构与职业岗位任务性质相脱离

药品是特殊商品,这是定位药品行业特殊性的基本依据。按行业工作任务划分,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主要面向药品的生产、经营、服务三大领域培养人才。这三大领域的工作任务的性质特征差异显著,但流程上是相互衔接的系统。在人才的职业素质结构上,三大领域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和标准均有所不同。随着行业分管范围的变更,这三大领域在不改变工作性质的基础上,拓展到了化妆品、食品、保健品及功能性食品等产品大类。

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同质性是职业教育专业内涵定位的主要依据。根据药品行业的特点,药学类专业首先分化的是生产类、经营类、服务类、检验类四大专业群,并以此为基础,根据工作对象的不同再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专门化方向,从而建立起合理的专业类别结构。这种思路在2010年修订的中职学校专业目录中有所体现。如原有面向药学服务领域中医疗机构培养医院药学人才的药剂专业,在专业内涵上已经调整为面向药品营销、临床调剂、药品物流三个专门化方向;药物制剂生产从药剂专业分化出来,归口于与药剂专业平行的制剂技术专业;药品检验则归口于药品食品检验与管理专业。然而这种分化虽有意义但并不彻底,中药制药与药物制剂专业仍各自独立,并平行设置;而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制药、发酵工程等专业虽同属药品生产领域,但在行业中却是原料药生产环节,流程上与制剂相互衔接,工艺、技术却与制剂完全不同。专业目录中却将生物制药技术与发酵技术归类为生物技术制药,化学制药与药物制剂归类于制药技术,中药制剂又归口于中药制药。而高职的专业设置自2004年颁布以来,没有进行过任何修订,却由于行业职业分化、发展以及职业院校内部专业拓展的需要,每年均有目录外专业通过审批,使高职药学类专业数量越来越多,结构上也更加混乱。专业交叉过多,模糊了专业目标的定位,分散了教学资源,并不利于学校凝聚核心力量,集中优势打造专业特色和品牌的建立,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管理体制成为制约专业结构变动的“瓶颈”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特殊类别,对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影响更加敏感。就医药行业而言,管理体制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人才结构的离散性制约专业门类的充分发育与布局。医药行业中暂且不考虑“医”的部分,单就“药”字而言,业内人才结构及其定位标准呈现三条主线:一是药师系列职称晋升线,在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药品检验机构中均有重要作用;二是执业药师线,《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强制实施,使具有执业药师资格的人员在药品经营企业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其他类型的机构中,持证人员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三是以原归口劳动厅管辖的职业资格等线,俗称“考工”,是目前药学类专业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得双证的主要渠道。然而,在同一行业甚至同一工作领域,这三条线都是各自独立而没有交集的。

按行业法规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需要配置执业药师。然而,从要求设置执业药师的关键岗位任务来看,对监管生产环节与监管药品应用环节的执业药师的职业素质要求有极其重要而显著的差异,执业药师证书难以涵盖实际工作任务的要求。但目前实行执业药师全国统一考试,是以“大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依据的,从而使所有获证的执业药师用同一个专业模子铸就,制约了职业院校药学类专业的充分发育而难与市场需求相适应。高职的药学专业、原来中职的药剂专业在原来的目标市场人才需求数量极度萎缩的情况下仍有大量的学生报考,但毕业生就业却大量向药品生产、经营领域分流是其典型特征。

从职称结构来看,只医药卫生系列有完整的职称晋升路线,但在时间节点上仍然存在难题。大专毕业生需从药士考起,工作1年后方可报考药师,工作5年后可以报考执业药师;中专生工作1年后方可报考药剂(中药)士,5年后可以报考药师,7年后才能考执业药师。且不说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才流动速度逐年加快的现代社会,相关专业的学习能否为毕业生5年甚至7年后考试贮备足够的知识,但毕竟这些专业毕业生有机会能够进入到晋升的主航道。而其他专业则不然。事实上,药品经营领域,特别是药品零售门店日常工作需要药师的监管,面向药品经营企业培养人才的药品营销专业的毕业生以及面向生产领域培养人才的制药专业的毕业生均不能报考药师职称,因而不能进入职称晋升渠道。药师这一职业与职称等级发生了混淆,窄化了药师的职业内涵,使药师的职业素质定位更多地偏向药学服务领域,对药品生产与药品经营领域的业务支撑力不足。同理,为培养生产、经营领域人才服务的其他药学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职称晋升方面也难以进入药师系列职称晋升的主航道,从而逐渐脱离特殊行业管理的范围。入门时的各种职业工种证到目前为止,只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但实际晋升路线却由于职业准入制度与职业资格标准的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处于有路却走不通的状态。人才晋升无门反过来影响相关专业的招生,制约专业规模的发展从而制约专业结构的合理布局;药师与执业药师分属卫生系统与药品行业分管,更令职业学校对专业目标的定位无所适从。

2.行业准入制度的不健全使职业教育“双证”融通无门、无根。长期以来,医疗机构药学工作的最低“门槛”是药剂(中药)士,通过统一考试获得药师这一初级职称后,开始进入药师系列职称晋升轨道。这是药学(或药剂)、中药专业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

然而,随着医疗机构药学工作产、购、存、销模式逐渐向购、销、控模式转移,除药品合理应用监测的“控”的岗位对人员职业素养提出较高要求外,其他三个环节在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并未改变。但医疗机构药学人才需求却出现了数量萎缩而学历层次提高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社区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极缺药剂人员。笔者对某一地区100多个乡镇卫生院的调查显示,部分地区整个县10多个乡镇卫生院只有一名甚至可能没有符合医院药剂工作上岗资格的人员,常规的药剂工作全部由医、护、卫等专业人员轮流替代上岗。这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直接导致医疗机构药学工作水平低下,同时又间接地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关专业人员下不去、留不住,专业的目标、层次结构与市场需求相背离。

此外,目前与药品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只有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和中药商品购销员三个工种。但在上岗资格上,除“关键岗位必需配备执业药师”、“从事药品相关工作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等原则性规定外,大多数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资格并没有明确规定。食品监管领域更是因为尚未形成稳定的工作模式,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从业资格无从确定。职业资格没有确定的“门槛”,就难以与学历证书实现“双证”融通。而职业标准不定,专业培养目标界定的培养目标、规格定位也没有依据,则难以规划合理的专业目标结构与课程结构。显然,相关专业的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是相当模糊的,定位的依据也是不充分的。

(三)经营管理理念对职业院校内部专业布局的影响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校内外两个方面的压力,校外压力主要是人才的需求状况,校内的压力来自自身的资源状况。这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是根据自身现有的资源考虑学校的专业品类与布局结构,让“长”者更长,打好特色牌;二是根据市场需求,集中主要力量拓展专业品类,打好结构牌。从经营的角度而言,这两种思路无好坏对错之分,也不乏各自成功的案例,关键在于职业院校自身的理念、目标愿景与工作思路的定位和决策。但这些因素决定了职业院校内部的专业品类与布局,并决定职业院校内部资源的配置与投向,最终影响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三、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四项发展任务,并对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而为药学类专业的结构优化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宏观专业结构的调控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优化,首先根植于行业人才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最直接的服务,并间接地影响着行业工作质量及发展。近年来,药品、食品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不能否认与从业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业务领域向食品监管领域的拓展,行业结构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也必然带动人才结构调整的需求。

由于药品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领域分别归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并与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密切相关,因此,结构的调整首先在宏观上需要政府部门的相互协调,特别是要改变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承担行业人才规划职能的局面。具体做法如下:

1.定位于特殊分管的行业从业人员入职起点的设定。可以借鉴卫生职业人员的管理办法,按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性质对药品类专业人员实施分类管理(见图2)。并在此基础上界定各类入职人员的职业素质标准。

2.建立与职业岗位任务相适应的人才层次结构。药师是一个有着极其丰富的职业内涵的概念,从其本意而言,凡是从事与药品相关工作的人员都可以称为药师。但目前无论药学系列职称,还是执业药师考试,其标准都是在“大药学”的理念指导下形成的考核评价体系,并不利于架设合理的人才层次结构。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协调,在从业人员入职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岗位的工作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以及工作范围宽窄等要素,对同类人员的层次结构予以定位,从而架设合理的人才层次结构。

(二)微观结构的改造与优化

职业院校是专业微观结构改造与优化的主体。具体的工作又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第一,院校层面,主要任务是根据院校内外部资源状况、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同类院校的竞争态势,对本院的专业品类结构进行布局调整,架构细分程度与行业职业分化程度相协调、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相适应并覆盖适当宽度的职业岗位群需求的专业结构。与此同时,根据专业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校内实训基地,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使投资效益特别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效益最大化。

第二,院校及教师层面,主要任务是对课程内容结构与教学实施计划进行调整,关键点是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笔者认为,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可以从宽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予以定位。具体工作需考虑两个着眼点:一是同一层次某一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课程门类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同门类课程形成的课程体系结构才能构成完整的、面向一定宽度的职业群需求的职业能力培养系统。而且在纵向的深度方面,这些课程的内容应按专业培养的综合目标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见表1)。与此同时,高职课程体系可以在课程门类上比中职课程体系的课程门类有所增加,从而形成中、高职课程体系之间的宽度的差异。二是不同层次之间,依据行业职业结构与人才结构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同一专业的课程门类可能是相同的,但同一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应在宽度与深度上进行取舍。例如,在职业分类大典中药物制剂工的内涵过于宽泛,直接针对该工种设计的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就可以在具体工作岗位任务上进行取舍,而使中、高职形成无缝对接。同理,对于同一课程中的同岗位任务,在深度的设计方面可以考虑中职定位于执行;高职定位于理解并解释执行的意义,且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以配液岗位为例,中职可以定位于能够熟练执行生产指令及岗位标准操作法配制规定质量规格的溶液,而高职就应该能够审核执行的规范性以及会分析该岗位可能出现的质量不合格问题,并能够恰当地解决该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结构调整是解决职业教育体制与机制问题的关键。专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对于药品行业人才结构发育并不充分,而行业分管特征又极其明显的专业领域,政府部门无疑在人才结构规范性调整方面应负有更多的责任。而职业院校则需从自身内部考虑专业布局、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结构等微观层面考虑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只有合理的人才架构以及以此精心设计的专业门类结构、层次结构及课程结构与教学结构,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药学类专业职业教育的质量,也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屹等.结构调整——职业教育攻坚之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仪器分析是药学类专业如中药学、药学、制药专业等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实际仪器操作技能和各种分析计算能力,是各专业后续核心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该课程在课程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课程现状分析

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通过精密仪器测定待测物含量的一门学科。该课程主要介绍仪器的结构、原理、操作使用及各种分析方法,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等特点。该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理论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脱节”

从目前大多数学校来看,高职教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其实是本科教学内容的“压缩”或与本科教学内容相同,教学内容过于“宽泛”,没有针对高职药学类专业的特点,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技能存在严重“脱节”现象,使学生毕业后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同时企业也对高职学生不予认可。

1.2实验内容和教学形式过于陈旧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选择一些容易开展、成功率较高的实验,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岗位技能,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实验教师将实验内容在黑板上写好,然后按照现成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给学生讲解,学生按照老师规定的内容与步骤操作,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学生毕业后在没有实验老师的指导下,一旦丢掉实验书本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根本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欠佳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仪器分析这门课较为抽象难懂,特别是仪器的内部结构和原理不易掌握,教师口头描述起来也比较困难,多数教师还采用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的单一教学手段。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不愿学,教师抱怨难教的教学局面,使教学效果欠佳。

1.4校企合作落实不到位,工学结合无法开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提高学生实际岗位技能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虽然教育部[2006]16号文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企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但大多数学校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或尚停留在较浅显的层面,离深度合作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使工学结合其实无法真正进行。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有必要探索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子,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真正落实到位。

2.改革方法和措施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始终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使我们的教学与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和所需技能相联系?怎样才能满足就业岗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并结合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和企业调研的结果提出以下改革方法和措施:

2.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2.1.1优化理论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笔者仔细研读了常见的几个版本高职仪器分析的课本,内容大多与本科院校的仪器分析相似,均出现了在内容设置上没有针对高职教育需求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进行内容的遴选而把所有的内容都灌输给学生,无疑最后的结果会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面对着“丰富”的内容而感到不知所措。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重点选择高职高专药学类学生毕业后所能用到的仪器和分析方法作为教学重点,比如在药品检测中常用到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而对于一些不常用的红外分光光度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等可以少讲或不讲,这也是很好的贯彻了教育部[2006]16号文精神,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这一要求。

2.1.2教学内容应以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技能为依据

传统的仪器分析教材都是以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分类方法来设置教学内容,这种分类方法虽然科学但没有针对药学类专业就业特点。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笔者认为如果能以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技能为驱动来设置教学内容,无疑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能使学生为以后的工作岗位和技能做到“心中有数”,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胜任自己的工作。比如中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到中药饮片厂的QC(药品质量控制)岗位工作,那么测定中药材的灰分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这就必须要用到马弗炉(高温炉),而传统的仪器分析书本里并没有讲到这一仪器,所以这就要求从事仪器分析教学工作的教师在充分调研企业岗位技能的基础上重新整合编写更适用的教材。

2.1.3教学内容应与专业的后续相关课程相联系

仪器分析是药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为相关后续课程服务的,所以要求教师在讲授这门课时,一定要了解与该课程关联较大的后续课程,比如《药物分析》、《制剂分析》、《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最好能熟悉这些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提前向学生介绍专业课程上的实例。比如在讲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时要向学生介绍该方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例如氢化可的松片、醋酸地塞米松片等的含量测定,这样仪器分析教学内容不致于“干瘪”,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使该课程与后续课程连贯性增加。

综合上述三点,笔者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仪器分析教师要在充分调研企业岗位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的后续核心课程的内容重新编制出新的仪器分析理论教学大纲和理论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重点更有针对性。

2.2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式实验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式实验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岗位技能只给某次实验的“任务”,先让学生设计实验的步骤,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合理的实验的步骤,提醒学生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例如教师给定“任务”――维生素B12吸收光谱的绘制,先让学生经过思考理清实验思路,制定实验步骤,如果学生制定的步骤不完全正确这时教师应加以引导,即要采用启发式使学生一步步理清思路,知道自己错在那里或有哪些地方没有考虑到。比如该实验应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先配制某一浓度的维生素B12溶液从某一波长开始每隔一段波长测出该溶液的吸光度,记录不同波长处的吸光度值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将测得逐点在坐标纸上连成光滑曲线,即得吸收曲线。在这些实验步骤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为了不偏离郎伯-比尔定律所配的溶液要是稀溶液即一般小于10-2mol/L,另外要告诉学生维生素B12溶液的吸收波长大于200nm,所以让学生从200nm开始每个10nm或20nm测量一次。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仅是实验的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加深对实验的认识。通过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可以学会自己主动尝试解决以后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类似的问题。

2.3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仪器分析这门课较为抽象难懂,特别是仪器的内部结构和原理不易掌握,并且在实际操作中精密仪器不能随意拆卸给学生讲解这一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有机地融合起来,把抽象难懂的问题变的形象易懂,比如在讲解色谱法原理时就可以利用Flas演示植物色素在装有碳酸钙的色谱柱中分离过程,从而将抽象的描述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动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讲到每种分析方法时有时又牵涉了大量的计算,而此时传统的黑板式教学又显得特别重要了。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4加强校企合作,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

“请进来”即学校要经常请企业有经验的技师走进学生的课堂和实验实训的场地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传授学生实际生产中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答疑;“走出去”即学校联系生产企业,让学生进入企业生产的一线进行参观学习,提前感受企业生产的氛围,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经验。学校领导和老师应该积极探讨一条企业和学校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只有找到了利益的共同点,合作才有基础,才有正确的方向。学校可以聘请企业有经验的技师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并给予这些教师一定的资金补助,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和暑寒假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给企业提供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明确企业与学校责、权、利的划分,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使校企合作透明化,做到事事有据可依。总而言之学校要想尽各种办法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3.结束语

笔者相信,在高职药学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真正从理论内容,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校企合作方面进行改革,那么我们一定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一定能使高职高专的教学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一定能为高职教育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刘刚,张雁南,彭欣莉.“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4(4):28-29.

[2]万艳春,戚.高职药剂学理论与技能同步教学改革探讨.教育与职业,2008,(18):78-79.

篇(7)

毕业实习是培养本科学生具备运用当前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重要步骤,同时此关键阶段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术能力,是后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型、实用型的高质量药学人才,在培养模式、实习内容及方式、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并规范实习的各个环节,探索和改革符合培养药学人才规律、适合社会需求的药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的监控体系,对我校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一、编写实习文件,提高实习效果

实习教学文件是实习过程的指导书,根据各毕业实习点的特点和要求编写实习教学文件是提高实习效果的有力保证。我们派出专业教师深入实习基地调研,分析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并研究实习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据此分别编写出计划等实习文件一套,在编写大纲中,标明对实习的需求以及监管规则,明晰实习的目的、需求、内容和绩效。

二、形成实习流程的模式

1.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根据中药学、药学、药剂学、制药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食品工程、市场医药营销等7个本科专业的培养目的,学生实习基地将有所区别。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把科研院所、药学监管部、制药单位、制剂和药房、医药营销公司、中药种植研究部或公司等归入我院实习场所范围;经过实地考验、刷选、构建、甚至带教的筛选等几个环节,最后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义务。2.制订和下达实习方案。学校根据此学科培养目的要求,在结束第七学期前,审定其实习方案;然因自择实习单位而分散实习的实习生,我们对其分别提出符合其自身状况的具体实习方案。最后上报所在学院相关主管部审批同意后,方案得以实施。考虑到规避实习与就业之间冲突,我们尝试把毕业实习分成两部分来进行:(1)学生可利用第六学期末暑假,提前“预实习”,事先做好开题和论文书写的数据文献检索,加强实习效果;(2)学校主导为主,在第八学期安排相关人员值班,这可实时处理实习细则。3.选择及申请实习场所。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和实习监管力度,学生应当书写《学生实习申请表》(《实习表1》)或《学生自择单位实习申请表》(《实习表2》)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资格审查表》。选择学校下达的实习方案实习者,则填写《实习表1》;自主选择实习基地及指导教师者,则填写《实习表2》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资格审查表》。4.协商和审查实习申请。当提出实习申请书时,同学的意愿须经相关指导教师的审批,在此期间,指出实习基本要求,同意后签相关意见,然后二级学院根据其意见,继续审批,从实习场地是否符合实习的需求、实习内容是否适当、实习场地之指导教师是否具备相关能力等方面进行考量,最后签意见。5.批准和下达最终实习方案。分管教学院长参考指导教师、二级学院对同学申请的意见做出相应指示。另外,一些同学自主选择的实习基地,通过最终审查后,再向实习基地的教师实习指示的方案以及颁发相应的聘书,学校通过二级学院对校外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性指导和培训。6.学生办理离校前的准备及手续。实习前一周,根据学生申请实习的情况,邀请学院有经验的老师和专家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对各类型实习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讲解,使学生更快、好地适应实习环境。7.实习基地信息回馈及实习过程记录。为方便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到达实习单位后须当即填写《实习回执表》,由实习单位盖章后,一周以内将表交给或者邮寄给校内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通过面谈、会议、网络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反馈。学生在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实习,其实习内容分阶段进行,要求写实习报告并持续写实习笔记。

三、加强监管,提高实习质量

1.派定实习辅导教师,明确责任。在增强实习质量条件下,二级学院应当任命专业能力强且具有高级职称的指导教师,有条件的基地可实习双导师制,聘请经验丰富的药学技术人员任第二导师。指导教师职责与任务是:(1)据大纲要求编写实习指导书,贯彻执行实习教学方案;(2)联系生产实习单位;(3)实习中,须严格要求、加强辅导,精益求精各个教学任务;(4)实习生需接受正确的导向与监管,适应其实习和生活的状况;(5)实习完成后,在整体做工作报告后,完成相关实习资料的整理。2.增强实习期间纪律,稳升实习效果。通过完善党团建设,加强同学自我监管,同时同学之间互相督促。(1)实习期间,必须严格遵守基地规章制度。(2)实习期间人数达到实数的三分之二时,才能评算实习相应成绩,相反则视情况给予相应补实习的资格。(3)针对无特殊事由不进入实习者,除遵照学校考勤制度处分之外,成绩还要以零分来计,且无补实习资格,不予毕业及延迟毕业。(4)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制度,保护仪器装备,确保实习安保。3.构建严厉的考勤规章。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缺勤等情况进行记录,当实习结束后上交并存档;实习中,对实习生先考察,在给出合适分数。

四、明确目标,科学全面考核

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其实现的目标:(1)提高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2)形成稳重的就业规划,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此阶段是“预就业”的过程,除完成实纲完成任务外,还应该提高适应环境、交际及团结意识,增强就业意识,综合评定实习成绩。1.实习文件考核。(1)考勤记录表。按照企业的规章,学生进行签到或打卡上下班,待实习完成后,将经带教教师签名的签到或打卡原件或复印件交给学校,为成绩参考提供依据。这为学生完成校园到社会角色转换提供帮助。(2)实习基地评析表。参考同学工作态度、临床基本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实习基地做出细致的量化评析表。①监管学生实习表现;②根据企业反馈意见,改良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以符合现代企业标准;(3)毕业论文。学生根据实习中实际工作的深刻体会,写毕业论文,锻炼写作能力,对于优秀毕业论文给予表彰,重视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实习成绩考核。实习成绩评定包括以下几方面:(1)实习考勤和单位评价以四级评分制实行,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2)以百分制评定实习毕业论文。这样可以全面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回校一周内,就实习纲领、规划等方面反馈自己的建议以及意见,为下一届的学生实习做准备。

五、结语

我校药学院本科历届各专业毕业实习的成功范例[1,2],从毕业实习文件、实习流程、实习监管和实习考核等多个环节,对实习质量监管控制系统做出初步分析,基本建立了药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质量监控体系。虽然开拓新的实习基地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而且学院投入资金不足,双导师制因企业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而迟迟不能实现,毕业成绩的总评也存在着专家不同意见等,但我们把实习与就业统筹兼顾,分类、分期实现,既保证了学生就业率稳步提高,又保证了学生实习质量不下滑,为提升药学本科专业毕业实习的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54-02

[收稿时间]2013-05-30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编号:2013JGZ138)。

[作者简介]冯旭(1975-),男,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广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药学。覃洁萍(1962-),女,广西南宁人,教授,研究方向:仪器分析。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很多院校采用了PBL教学法进行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尚未见到PBL教学法在药学类专业仪器分析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报道。限于实验条件,我校HPLC、GC等大型实验仪器数量不足,仪器分析实验课教学中存在以示教为主,“老师讲,学生听”的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提高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运用PBL教学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旨在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

一、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2008、2009级药学类专业学生,6个班共398人。

(二)方法

1.设立对照组与实验组,将学生按自然班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2组的实验题目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授课。

2.选择适合学生能力的、方法可行的、有代表性及实用性的实验内容。本研究以“穿心莲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和“中药冰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2个实验为主要内容。实验组在理论课上向学生提出实验题目,

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提出实验任务和要求及需要弄清楚的几个问题,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步骤不做具体交代。让学生自由组合,以4个同学为一组,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围绕“穿心莲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和“中药冰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这两个问题,选择实验方法,自行查找资料,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3.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试剂和材料,对照品和供试品的制备方法,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等。教师对学生小组的实验设计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实验设计合格者方可进行实验研究。

4.实验课上实施学生设计合格的实验方案,教师为其实验提供服务。

5.成绩评定采用将实验设计、提问回答情况、实验的实施情况及实验报告结果分析等因素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

6.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验课上向同学们介绍仪器和方法,进行演示性实验。

7.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PBL教学法的必要性、对PBL教学法的实施情况、PBL教学法对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所学知识的掌握及对知识的理解应用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抽取20人进行实验内容的考核,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掌握程度。

二、结果

1.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60份,回收260份,回收率100%。详细调查结果见表1。

2.对照组考核的平均成绩为73.2分,实验组考核的平均成绩为84.7分。

三、讨论

1.从调查结果上看,PBL教学法在仪器分析实验课教学中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好。实验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教学实践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这正是PBL教学法的特征之一。实施PBL教学法后,认为提高学习积极性效果好和较好的占84.4%,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效果好和较好的占83.1%,提高归纳总结能力效果好和较好的占68.6%,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好和较好的占77.7%,对提高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效果好和较好的有占93.2%。以上结果证实了PBL教学法对实验课教学是有帮助的,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较好的效果,大部分的学生对于PBL教学法是认可的,教学效果良好。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因本校实验条件有限,本校HPLC、GC等大型实验仪器数量不足,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仪器分析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以示教为主的情况:实验题目的选择、实验步骤的制订及所用仪器设备等均由教师安排,实验时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操作示范,而不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即可。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PBL教学法的应用使实验课教学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查找资料、实验设计、进行实验以及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都由学生自行完成。PBL教学法把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了实验教学内容体系。PBL教学法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发生了改变,减少了演示实验,增加了研究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动脑思考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带入实验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PBL教学法的应用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BL教学法的应用需要教师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探索的能力。在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具有观察和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能灵活处理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具备广博的知识,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四、结语

PBL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根据实验目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今后,如何继续改进这一教学模式,推广教学应用的范围,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肖湘. PBL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1).

[2] 徐爱凤,郭继龙. 病理学实验教学中PBL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

[3] 王朝晖,童巧珍,周日宝,刘湘丹. 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PBL教学法的应用[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9).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74-02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大学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常表现出自学自治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这反映了当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严重脱节。对于药学类专业,化学类课程学习显得格外重要,而“化学学困生”占相当大的比重。我校药学院每年都对入学新生进行化学知识摸底测试,结果基本一致,测试成绩高的可得90多分,大约占20%;低的只得20来分,不及格率约30%。通过了解高中实验课发现,有的学生来自省重点高中,化学实验开得全,实验动手能力很强;有的同学来自偏远地区,高中三年只做过几个实验;还有的同学只靠观看演示实验或实验录像了解实验操作,实验基础很差。因此,搞好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教育的衔接,降低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的学习台阶,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教学特点和学习要求,就成为大学化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总体来说,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教学内容的“量”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高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而辅导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这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知识点的介绍方式及深度与大学化学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远不及大学化学广泛,知识的系统性和化学思维的形成也有待学生在大学化学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提高。由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体系本身的问题或中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有些化学问题还比较模糊,这样势必影响大一化学的教学质量。而大多数学生对上述转变心理准备不足,学习方法和能力还停留在高中的层面上,不能适应新起点的学习。

中学与大学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通常认为是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所承担的任务[1,2]。也有学者[3]主要关注大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然而,随着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一些大学化学知识被纳入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的教学体系,相关知识点广泛涉及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甚至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诸多课程[4]。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目前,全国各省市已陆续开始执行。新课标将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其中“必修”部分为全体高中学生均需学习的课程,而“选修”部分则包括6个模块。如果在高考中,学生不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则选修“化学与生活”或“化学与技术”模块;如果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则须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模块中的2~3个。

这样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为大学化学做好了铺垫,但是,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的知识点仍然存在一些衔接问题。因此,教师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必须对这些概念加以澄清和重视。

一、大学化学中新出现的知识点

在大学化学中,有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没有涉及的,主要集中在化学原理的相关章节,总结如下:四大平衡部分:质量摩尔浓度的概念、稀溶液的依数性、缓冲溶液、溶度积的概念、电极电势及其影响因素、配位平衡的移动、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部分:电离能与电子亲和能的概念、离子极化理论和键型的过渡。

上述这些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作为难点讲解,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

二、大学化学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识点

在介绍酸碱理论时,高中化学只讲解了酸碱电离理论,给出了传统的酸、碱、盐的概念,大学化学是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酸碱质子理论,拓宽了酸、碱的定义,提出了两性物质的概念,扩大了酸碱反应的范围;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对于高中化学中的元素的化合价概念,大学化学给出了更加科学的定义――氧化值;在讲化学反应速率时,高中化学用平均速率来定义,而大学化学在高等数学微积分概念的基础上以瞬时速率来表示。

高中化学往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但追求严格的定义与解题训练。大学化学则要求对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强调灵活运用化学思维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5]。比如不能光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级交错,还应明白该现象是由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造成的;不仅应了解甲烷分子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还应弄清这是原子轨道sp3等性杂化的结果。

三、大学化学实验与高中化学实验的衔接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一般不独立设课,大多数实验为演示实验,教师边做边讲,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认识和安装一些最基本的仪器,理解实验的原理、方法及步骤,从而帮助学生揭示有关化学现象和规律,巩固所学知识。因为每个实验都建立在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较好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实验记录表格是设计好的,最后的实验总结也由教师来做,所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较低,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而大学化学实验是与理论课并行的课程,具有独立的教学内容。由于内容多、信息量大,一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先自学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为实验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教师仅起主导作用,讲解实验的重难点,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于课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写出较为完整的实验报告。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在实验前要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原理,了解步骤和注意事项,写出合格的预习实验报告,以便实验时能及时、全面地获得需要的信息,顺利完成实验。课上教师只需用少量时间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要求进行简明扼要的串讲,而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之后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巡视,着重注意仪器的布局、调节及正确使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原理、方法等的认识,就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组织现场讨论,耐心帮助不合格学生分析原因,并给予他们重做的机会。采用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一般都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当前学生化学知识参差不齐的现实使得他们接受新的教学信息的能力不同,如果让所有学生接受同一教学目标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并挫伤他们强烈的求知求新欲;而基础差、能力欠佳的学生又会“吃不消”,从而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我们应根据生源的差异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形成教育目标的多层次和教学方法的多类型转变。依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进行分层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并服务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向主动掌握的角色转化。

参考文献:

[1]杨华.例说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22):106.

[2]黄双路,蒋智清.浅论大学医学化学课与中学化学课的衔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53-355.

[3]程春英.试论大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J].实验室科学,2010,13(1):5-6.

[4]罗群兴,廖婉莹,纪敏.谈新课标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相关性[J].化学教育,2011,32(7):20-22.

篇(10)

1 引言

有机化学是药学药剂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也是化学学科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是日新月异,涉及面也非常的广,已经渗透到生物医药材料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如何才能更有利于药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过硬的理论水平,而且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充分满足社会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是有机化学教学研讨的主要内容,也是未来有机化学教学的努力方向。

2 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有机化学的课时少,内容多,反应复杂,机理抽象,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知识体系进行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机化合物反应过程复杂,数量庞大,因此,学生会觉得该课程非常难学,没有信心。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树立信心。比如在讲解糖类化合物时,可以告诉学生“支链淀粉的溶解性大于直链淀粉”这一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一名本科生发现的。

2.2 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在有机化学讲课时,教师应该将其与药学专业的相关特点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论联系实践,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以便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讲化学反应时,可以介绍该反应在药物方面的应用。比如讲酯化反应时,可以补充新型解热镇痛抗炎药物贝诺酯的合成,阿司匹林与扑热息痛进行酯化反应时,会生成贝诺酯,其不但具有较好的解热镇痛抗炎的效果,并且降低了药物的刺激性。

2.3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同时兼具争强好胜的心理,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这种特点,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课之前,提前给学生画一些重点学习内容,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让学生试着在讲台上当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同学讲述预习过的知识点,在学生之间引入竞争,采取奖励措施,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3 多种教学模式相渗透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采用的教学方式大多是课堂讲授。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教学手段也应运而生,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同时,也可以结合重大社会事件讲述大家身边的、熟悉的有机化学知识,还可以和临床医学、生命科学进行联系,既便于学生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1 类比教学模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课堂授课中灵活使用类比法,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类比法。例如在讲解二烯烃的结构特点和分类时,可以依据两个双键的相对位置分为隔离二烯烃、聚集二烯烃和共轭二烯烃,虽然都有两个双键,但是性质却差别很大。教师可以将单键看成是索道,把双键看成是山峰,由于隔离二烯烃的两个山峰相距很远,不能通过索道连接,因此电子不能从一个山峰到达另外一个山峰。聚集二烯烃中虽然两个山峰相连,但是位阻较大,性质不稳定。共轭二烯烃的两个山峰之间有一个索道连接,方便电子的流动,形成了共轭体系。运用类比法就把抽象的化学结构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记忆。

3.2 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跟着老师学习,努力思考,发散思维。因此,在有机化学课程讲授时,老师可以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启发和引导学生,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3 归纳教学模式

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教学内容过多,有机反应复杂,知识点非常难以记忆,比较容易混淆,因此,教师讲课过程中应该善于归纳总结,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以便可以找出规律,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3.4 知识点联想教学模式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的和生命科学知识进行联系,把有机化学延伸到临床医药专业中。这样不仅丰富了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联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深造提供基础和帮助,也有助于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药学有机化学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以及新形势下迫切需要高级药学人才的要求,迫切需要对有机化学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改革。教师要从具体的现实需要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好教学的每个环节,改变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和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培养新形势下的高级药学人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篇(11)

1课程设计思路

1.1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和执业药师执业要求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药品(中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药学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发现,药学人员应掌握医药行业的有关药物研究开发、注册、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处方调配等方面的国家药事管理要点,应具有规范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岗位能力需求,结合执业药师执业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工作所必需的药事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药学实践中常用的药事法规,了解药事活动的基本规律,具备自觉执行药事法规的能力,并能综合运用药事管理的知识与药事法规的规定,指导药学实践,分析解决药学相关实际问题。

1.2以“精必修、宽覆盖”为原则,设计教学内容

依据“精必修、宽覆盖”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构建药事法规基础理论模块(各专业必选)、专业应用模块(各专业选择学习)和职业实践模块(各专业选择学习)。

1.3根据课程特点,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设计了“案例引入、问题驱动、思学合一”和“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学讲合一”的教学模式,设计了案例法、模拟法庭法、调研性学习和关键词卡片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还需深入探索其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4以突出能力本位,设计考核方法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规范学生的从业行为、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法规处理药事的能力,可以说能力和素质培养是该课程的重点。因此,采用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平时表现、调查报告、辩论赛、作业等纳入评价指标,注重能力评价,但目前的考核方法在能力评价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建设。

1.5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构建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

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具备网络平台的条件下,拟建设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件、教案、练习题)、案例库、热点事件回放、药事在线、资料库、学生论坛和在线测试等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

2教学内容选取

药事管理领域共有《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40部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药品研发、生产、经营、使用等领域,涉及到生物制药、药品经营、中药制药30余个岗位。因此,将这40部药事管理法律法规作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将法律法规分为3个大模块,分别是基础理论模块、专业应用模块和职业实践模块。基础理论模块中的法律法规具有基础性,是药学方向(包括药学、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中药制剂、药物检验、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共需的法律法规和常识;专业应用模块是不同领域的不同岗位所需的法律法规;职业实践模块是具有代表性的药学实践活动。

课程的3个教学模块确定之后,第1个模块中的法规和常识按照认知规律排序;第2个模块的法律法规和第3个模块的实践活动按照工作任务进行排序。

3个模块教学内容及选取依据见表1。

专业特点和背景决定了不同专业“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差异性,各有侧重。所以,不同专业可根据专业岗位需求不同,自由组合教学项目构建成该专业的“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

药学生物技术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可选择:基础理论模块(16学时),专业应用模块中的2.1.1新药注册过程监督管理(2学时)、2.4药品包装标识管理(2学时)、2.5药品价格管理(2学时)、2.6药品广告管理(2学时)、2.7.1医药专利保护管理(2学时)、2.8.2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2学时),组成“药事管理与法规A”(共32学时)。

药品服务与管理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可选择:基础理论模块(16学时),专业应用模块中的2.1.1新药注册过程监督管理(2学时)、2.2.1药物制剂生产过程监督管理(2学时)、2.3药品流通管理(10学时)、2.4药品包装标识管理(2学时)、2.5药品价格管理(2学时)、2.6药品广告管理(2学时)、2.7.1医药专利保护管理(2学时)、2.7.2中药品种保护管理(2学时)、2.8.1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2学时)、2.8.2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2学时)、2.9医疗器械监督管理(2学时),组成“药事管理与法规B”(共48学时)。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可选择:基础理论模块(16学时),专业应用模块中的2.1药品注册管理(8学时)、2.2药品生产管理(6学时)、2.3.2药品零售企业经营过程监督管理(2学时)、2.4药品包装标识管理(2学时)、2.5药品价格管理(2学时)、2.6药品广告管理(2学时)、2.7药品保护(6学时)、2.8.1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2学时)、2.8.3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2学时)、3.1药品注册申报(4学时课外)、3.3GSP认证(4学时课外),组成“药事管理与法规C”(共48学时)。

如果产生新的专业,仍然可根据专业的需要自由组合。

自由组合教学项目见图1。

3教学模式设计

过去该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在最近几轮的教学中教师已经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设计了“案例引入、问题驱动、思学合一”的教学模式,即在授课之初,教师会给出热点问题或与生活贴近的案例,同时提出几个问题。例如,案例中的行为是否合法、药监部门的处罚是否过重、处罚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现有法律法规中找出相应的法律规范,分析案例,给出处罚决定并说出处罚依据,如果学生中出现不同意见,可以就此展开讨论或辩论。这种教学模式可转变枯燥的法规条文学习,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进行自主学习,既锻炼了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力。

针对法规特点,还设计了“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学讲合一”的教学模式,即授课时教师会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学生感兴趣的几个问题。例如,在药店经常看到处方药区、非处方药区,什么是處方药和非处方药,为什么国家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药店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是如何管理的,普通商业企业可否卖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依据是什么。同样,学生带着问题和教师布置的任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别完成各个题目,而后以汇报的形式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内容。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与生产类、实践类的课程不同,其特点是法律法规繁多,且无逻辑关系,即知识点较分散。针对课程特点,不可能有一个适合于各个教学内容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模式,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阅读、总结、归纳、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多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感到新奇和有趣,所以还需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适合的教学模式。

4教学方法设计

该课程是法规类课程,过去很长时间都是采用讲授法教授,课堂枯燥,教学效果一直不大理想。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教师发现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灵活的案例法、模拟法庭法、辩论赛和调研性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表达能力和应变力。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辅助实现了课程的多重教学目标,既要学习基本知识,又要训练实务能力;既要提高理论素养,又要培养应用能力。但具体如何运用,在哪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运用哪种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探索,实施效果和可操作性有待于随着课程的开发与改革进行验证。现将已经实施的教学方法介绍如下。

4.1案例教学法(事件回放法)

将药学领域中实际案例纪实、有关媒体节目的录像、新闻图片、新闻报道等列出,作为教学的导入;同时针对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疑惑查找相关法规、分析案例。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关键词卡片法

在归纳法律条文的框架时,学生需用最简洁的短语,即关键词来产生法律条文的意思,这种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4.3调研性学习

将市场调研方法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对课程的某个内容进行专题调查分析。例如,根据GSP,调查药品经营企业具体实施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这个工作需要学生分工协作、自己设计方案、实施和成果汇报,教师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调研能力,巩固了学习内容,而且还能在激烈的辩论中撞击出宝贵的思想火花,在分工合作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乐趣。

4.4模拟法庭

将学生分成不同组,分别扮演法庭上的不同角色,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模拟辩论和宣判。此方法可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法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模拟法庭形式生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

4.5辩论赛

选取一些药品管理中较具争议性的问题或重要问题进行辩论,使学生在准备材料过程中对课程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辩论使学生思想交流碰撞,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5考核方法设计

课程采用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平时表现、调查报告、辩论赛、作业等纳入评价指标。过程考核比例占总分的40%,其中平时表现、作业、调查报告和辩论赛各占10%,终结性考核占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