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方面
欧阳国文、郑怡飞的《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在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困惑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其实效性的途径及措施,他们主张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课程建设,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考试模式,等等。其措施得当,途径可行。
欧阳娟的《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一文详细地分析了目前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她认为复杂的社会环境,特殊的校园环境,部分领导和管理部门的不重视,高职学生的特殊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陈旧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法等都是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李向阳的《高职教育“两课”效益现状调查研究》和檀江林的《对理工类大学生政治理论课认识水平的调查》都通过社会调查,用事实说话,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方面,的《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政治课教学的思考》探讨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政治课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传统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针对性上,都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突出高职院校专业性强的教育特点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实效性不强。全面认识和研究情境教学模式,并把它应用于教学实践,是提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时效性的重要课题。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现在国内高校普遍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把教学模式创新提高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关于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研究;二是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低下的归因研究;三是关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四是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估。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开拓性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内容和模式还停留在实验和观摩阶段,可操作性和教学效果较差,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研究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属于一般性研究,即没有从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模式具有不同特点的角度来研究;二是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认识比较模糊,表述得过于抽象和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三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不够,没有形成针对当代高职院校特点的,特别是具有创新性较强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应该有所创新,只有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道路,才能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情境教学模式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著作《学记》中所谓“善喻”之教,要在“道尔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方式下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感到从容安逸,才有“和易而思”的教学情境。叶圣陶非常重视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意思是说,要营造出恰当的教学情境,并把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之中,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感悟、想象、产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对知识和理论的亲近感。
在我国现代有关情境教学研究的成果也逐渐增多,较有影响的论著主要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从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境界说”和外语情境教学中汲取营养,从脑科学和心理学中觅取理论依据,以的反映论为理论反应,形成自己的情境教学观,并进行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目前已完成从单科情境教学到整体情境教育的过渡,他提出情境教学是“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出了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的情境教学模式,后来以此为基础,全面拓展形成情境教学理论模式。
傅道春编著《教育学――情境与原理》,认为情境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不像语言传递和实际训练那样要靠教师向学生直接提出要求或进行具体的指导,而是寓教学内容于各种具体生动形象的活动当中,其目的是创设理智、情感并存的意境,唤起学生的想象,以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上的体验。
范玉民、范天成主编的《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认为,情境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是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
论文主要有:贺中元的《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一文,对情境学习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黎彩虹的《“情境教学法”模式的探索与应用》一文,对情境教学模式做了有益的探索;殷密密在《情境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的尝试与思考》一文中说:“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另外,还有一些散见于报纸杂志的其他有关情境问题研究的文章。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不少的教育家在他们的论著和实践中留下了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从事教学,常常给学生营造一定的问题情境,叫做“产婆术”,它通过提问使人陷入思维困境而反思,让学生主动思索、探求、获得问题的解决。美国教育家杜威对情境教学也做了有益的探索,他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起始阶段。”他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目的,制订教学计划;利用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杜威把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情境教学有了重大发展,把情境教学推向一个新阶段的,当推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他在成人外语学校中首创了“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又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它是一种充满乐趣、舒适而高效的教学法。它把学习和唱歌(音乐)、游戏、演戏等活动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暗示教学的根由是情境。洛扎诺夫说:“什么是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就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谁都知道,暗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环境和个体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它以含蓄的间接方式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这种暗示是由情境提供的,情境是对人产生暗示信息的源泉,人们从情境中得到了多种多样的暗示,这种暗示不仅能使受教育者学得好、多、快,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体的潜力,从而提高个体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学习的需要,达到充分的自我发展。”因此,洛扎诺夫对情境教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在理论上解决了情境教学的根由,从实践上把情境教学推广到了全世界,充分展示了情境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达克沃斯(Duckworth,1993)这样描述她的教学观:“我为学生提供情境,促使他们思考,并观察他们如何做,他们告诉我如何思考,而不是我教他们如何思考。”
美国学者Jaequeline Grcnnon Brooks等撰写的《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对情境教学方法作出了富有成就性的探索,并号召现代教师应该成为建构主义教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改实验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他给学生编写了《大自然的书》,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充分利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他说:“我力求做到在整个童年内,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都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来给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
客观地说,国外对情境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值得我们开掘和借鉴。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在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在现代也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现今的语文、英语等文科教学研究中,情境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突破。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情境教学模式理论尚不够成熟,实践也还不够普及,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大力推广,让情境教学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时效性方面发挥其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祖嘉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傅道春编著.情境与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李庆明.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4]张玉民,范天成主编.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廖和平.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若干思考.求索,2004,(1).
[6]任启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探讨.职业技术教育.2000,(19).
[7]殷密密.情境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尝试与思考.中学教学资料,2005,(3).
[8]贺中元.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教育学,2005,(2).
[9]崔真.思想政治课中的情境式教学法.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2).
[10]林红霞.浅论高职生素质的系统结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15]那瑞琴,于民伟主编.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6]李海宗.高等职业教育概论.科学出版社,2004.
[17]蔡炎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思考.黑龙江高教出版社,2005.
[18]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8.
[19]蔡汀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0]高时良.中国古典教育理论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1]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2]吕达等.杜威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3]廖和平.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若干思考.求索,2004,(1).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之中,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再好的课程教学内容,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学方式运用单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充斥课堂;教师习惯于专业知识的传递,虽然也会考虑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忽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也漠视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拒绝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专业价值观。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应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单向传递学科知识”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具体确定为:主要采用系统讲授、研讨、师生问答、案例分析、行为体验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其将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通过师生问答、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双主体学导式”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结合课程内容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作者:王丽荣单位:吉林大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民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民办高校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如今,民办高校的数量越来越多,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招生数量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我过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办高校同公办院校一样,承担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在多元化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中奉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突出,缺乏理想信念、诚实守信的精神,缺少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决心。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渠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如办学经费来源、师资力量和生源等方面与公办院校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也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上。目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总体情况是良好的,但依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的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一、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校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由于民办高校于公办院校的体制不同,民办高校的办学方式方法于公办院校也存在一定的区别,随着民办高校的数量和规模不断的扩大,民办高校为了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其办学知名度和扩大招生规模,民办高校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和发展上,但相较于短期收益不明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无暇顾及。有的民办高校的领导在思想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上,没有严格的按照“05”方案的标准去实施。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量不达标;师生比例失衡,多是采用大班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对思政课教师缺少关注和培养等。由于学校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间接导致了学校其他教师和学生对思政课的轻视,这样势必会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较低。民办高校的兴起,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和层次,也是由于这一原因,民办高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民办高校的学生比起公办院校的学生来说,也许在学习的刻苦性、认真性相对较差,而且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也相对较低,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是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而且全国高等院校所用的思政课教材都是统一的,缺乏针对性,加之民办高校的思政课老师多半是年轻的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或者是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而较多采用的是单一的讲授法,教学内容较为枯燥,课堂气氛不好。因此,在学生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在单纯的讲大道理,单纯的说教,或者是完全脱离实际的空谈,并不能帮助学生们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且最终的考核方式也较为简单,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度不够、认同度不高。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不高。就全国高校而言,科研也是衡量高校教师的指标之一,但是在民办高校中,由于教师的流动性较大,稳定性较差,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多数是较为年轻的老师,或者是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老师,缺少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民办高校教师相比起公办院校的教师来说工作量大、任务重,所以缺少充足的科研时间,加之教师本身认识不到位、科研组织机构不健全、科研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学校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在这种大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也相对较弱。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加强学校层面对思政课的重视,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民办高校作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前沿征地,除了要教会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育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潜移默化,因此,首先,要保证思政课的课时量达标;其次,课程设置要合理,要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最后,要重视对思政课教师的发展和培养。
2、针对学生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教学实效性。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学习上主要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耐心不足、认真不够等特点。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应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层次、水平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可以采取师生互换身份;就社会热点展开辩论、主题演讲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教会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3、教师要不断自我增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与社会实际脱离,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要不断的吸取最新的理论成果。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最新时事政治,才能在课堂上做到不照本宣科、死搬硬套,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其次,要做到教学和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后,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和比赛,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4、积极探索授课方式,创新讲授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属于较为客观、理论、传统型的内容,因此在授课方式和讲授内容两个层面都难有特色的创新之处,加之民办高校学生在理论功底上有有一定的欠缺,学生很难接收较深层次的讲授内容,也对枯燥泛味的传统上课方式产生反感情绪。因此造成两种不良好的现象,一是讲授内容过于客观学生无法跟上进度和积极性不高,二是讲授内容穿插课外知识学生认为没有意义,这两种现象的产生,给当下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顺畅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根据当下民办教育的本质和学生的特点,进一步研究适合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顺畅开展的授课方式和讲授内容,只有在方式和内容上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思政课才能有效开展,达到预期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引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之下健康,全面,协调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在特殊的办学性质之下,在特殊的学生群体之中,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保障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质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53-02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沉淀和积累,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教学素材。纵观医德所倡导的核心思想,以及社会普遍反映的医德问题,大多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例如:“推己及人”、“医非仁爱不可托”等,这些医德的理念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应该将其精髓引入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2014年5月4日主席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高职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医务人员的重要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担负起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内在统一的。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为教育的目的。例如其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教育、思想道德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在高职学院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缺失及其原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失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的高校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们都非常的时髦,他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的文化和节日非常了解,并被卷入“海外热”的浪潮中。最热衷于韩剧、美国大片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名著等了解甚少,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文化层次的差异,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知识十分薄弱。
(二)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1.高职医学院校教育的弊端。高职医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医卫类学院,主要是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医务人员,医学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院都会比较偏向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教育,而对于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一般都处于比较边缘化的状况,更不用说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导致培养出来医务人员并不具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都比较差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重要症结所在,也是现在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正确地传授观念。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地进行知识的传授,除了重视本课程的传授之外,对其他门类的课程也不应该持有偏见。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老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高校任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外,需要全体的教师们共同地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正确观念的传授。
3.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目标非常的明确,这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让学生更好地就业就成为一个比较单一的培养方向。但很多的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比较青睐复合型人才,他们更注重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
1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1学习方面的学风不正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不够刻苦,复印他人笔记、抄袭作业、参加考试夹带相关资料、人为地杜撰实验数据、写论文“移花接木”等情况时有发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的学生在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勤学苦练、实事求是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2生活方面的信用不足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无视诚信为本、恪守信誉等做人的基本道德,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言而无信、违背社会公德等现象。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千方百计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但是一些大学生不珍惜自己的个人信誉,辜负了政府的信任,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到期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于少数大学生在毕业后即无影无踪,使助学贷款成为呆账。
1.3求职方面的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为了给自己的求职增加亮点,也给有关用人单位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采取伪造学习成绩、各种获奖证书、培训经历等方式,进行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在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出现了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个个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情况,甚至还出现过一个班级里出现十几个“班长”的咄咄怪事。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却不履行就业协议书、合同规定的义务,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2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2.1教师的诚信素养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目前高校间的校际竞争激烈,一些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都出现了偏差,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多上课、多兼职,不备课就给学生讲课,随意更改上课时间,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等等,这些教师教风不认真、学风浮躁、学术道德卑下,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矛盾、言传与身教相背离的现象,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使诚信教育成为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
2.2学校的德育方式、方法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诚信教育,主要通过道德教育。但长期以来,就学校的德育而言,多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方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教育方法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脱节,并且直接导致知行脱节,严重影响德育实效。
2.3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目前高职院校许多领域和部门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管理松散,约束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职能部门,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客观上为学生不讲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为保障教学而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例如,在奖学金评定中的不实事求是,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选中的暗箱操作等现象,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大学生的正面诚信教育。
2.4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压力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市场对高校扩招未能做出及时反映,导致就业压力加剧,一时间呈现虚假的“人才过剩”和片面的“学历高消费”。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能客观的实事求是,而是重学历、重证书、轻能力,专科生能做的事用本科生,本科生能做的事用研究生,不管是否需要,招个博士充门面。这些都促使大学生毕业时弄虚作假,努力粉饰自己,甚至铤而走险篡改个人资料。
3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培养方法策略
3.1与时俱进,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3.1.1全面阐述诚信内涵,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统一诚信既是一个道德范畴,又是一个法律范畴,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全、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明白,诚信不仅是一项道德的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因此,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通过道德的自律,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
3.1.2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言传与身教的和谐统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认真践行“八荣八耻”大学生们才能信服,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才有资格教育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因此要把师德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引导教师履行《教师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3.2鼓励诚信,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体制机制
3.2.1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档案管理机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其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诚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可以包括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等,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性、教育性等特点,真实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便于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本人的了解。
3.2.2构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机制结合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测评体系要有测评内容和具体量化指标,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从而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逐步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终身诚实守信,珍惜自己的信用,使个人信用如同自己的第二张身份证。
3.2.3建立大学生诚信的奖惩机制对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根据大学生诚信度测评的结果,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重要标准;对于违反诚信规范的大学生,可以视其情况进行程度不同的处罚,使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褒奖,失信者受到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惩罚,这样能促使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2]魏晓文,金彦超.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09-02
小组合作教学是指在班级授课过程中,将学生分成结构合理、能力相当、人数大致相同的学习小组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仍存在许多的问题,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小组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小组组建不合理。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前提。但是目前由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学生们往往选择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经常一起玩的同学组成一组,这样组建的合作小组成员具有相同的性格和共同的兴趣爱好,且组员间成绩高低、能力大小差别不大,这就违背了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的“组内异质”的原则,导致小组内部成员在合作学习时无法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火花,也难以做到成员间优化组合、优势互补,这样最终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明显,课堂效率不高。
2.小组合作教学的内容选择不当。小组合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但并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目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形式化,为合作而合作,无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对于某些答案直白、学生容易理解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点,本应适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教师也盲目采取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合作教学就显得多余、牵强,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3.小组成员合作参与度不均衡。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本是想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活跃整个课堂气氛,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言的总是一些固定的小组成员。这些小组成员一般是班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总是充当权威者的角色,每次遇到发言机会,总是一个人独揽。而其他小组成员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其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比成绩优秀的学生逊色,再加上这些小组成员缺乏主动性,懒得思考或回避发言,因此在小组合作中自然而然地成了听众。这样的合作教学不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没有给每位学生充分的交流学习机会,导致合作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达不到让每位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更使合作教学失去了开展的意义。
4.教师对小组合作教学缺乏有效的指导。在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变成了旁观者和看客,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交流讨论,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即使有教师的指导,也只是局限于个别讨论比较热烈的小组。这样就会导致得不到教师有效指导的小组逐渐对合作教学失去兴趣,表面上看似课堂气氛热闹,而实际上大部分合作小组学生都在讨论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或干脆就自己看书不参与讨论。
5.合作教学评价不全面,缺少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是小组合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直接关系着合作教学的完整性和再发展。但在实际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存在问题,不科学的评价方法抑制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让学生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对策
科学地分组是进行合作教学的首要条件,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合作学习小组人数规模要适当。高效合理的合作小组人数一般应控制在4~6人左右。如果合作小组人数太少,不仅会使合作小组内成员相互之间得到的启发较少,不能集思广益,而且会导致班级中合作小组数目太多,在合作讨论结束后,每组发表看法时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对每小组进行评价也较困难。如果合作学习小组人数过多,会导致部分小组成员失去参与机会,使其处于边缘位置,限制其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合作小组成员内部的整体交流和团结协作局面的形成。
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教学所倡导和强调的是“异质”分组。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指在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把学习成绩、性格、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所谓“组间同质”是指所构建的班级合作小组之间的总体水平是一样的,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样就能通过公平竞争来促进小组间合作学习的实施。
2.选择适当的合作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在合作教学前选择适当的合作教学内容,使小组合作教学发挥最佳作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适合采取小组合作教学的教学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出现争辩的教学内容。通过小组合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围绕出现争辩的理论问题,开展小组内或小组间充分讨论探究。(2)答案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对于答案不唯一、多元化的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阔视野,改善学习效果。
总之,采取小组合作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可操作性,是适合多人之间共同努力来完成的,不能太简单或者太难,否则对学生将会失去吸引力,达不到合作教学的目的。
3.落实责任,做到小组成员人人参与。个人责任的落实是思想政治课堂小组合作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动脑,人人动口”。也就是教师要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任务,明确责任,比如教师可以将小组成员安排为组长、资料收集员、记录员、报告员等职务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只有把责任落实到人,让每个小组成员有事做,让每个小组成员在做事,才能形成小组成员人人参与的局面。这样也可以避免在合作教学过程中,有些组员包办小组全部工作和学习任务,或者有些组员置身组外,拒绝参与的现象。
4.教师要做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在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关注每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在学生们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应该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要走到学生中间去或参与到学生的合作讨论中,倾听学生的观点。不过教师在参与学生合作讨论时要做到两点:第一,不宜在某一组停留的时间太长,否则不利于该小组成员自由放松地发表自己观点,会造成一种紧张和约束感。第二,教师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时还应该顾及到班里所有的合作学习小组,否则会使没有教师参与的学习小组产生一种不受重视的感觉,渐而失去对合作学习的兴趣。
5.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体系的科学与否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注意把多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1)要注重把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发每个小组成员最大潜能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教师要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2)要注重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评价时,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单纯的学习结果评价,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学习态度、情感体验等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只有把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保证评价的全面而准确。
(3)要注重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小组间互评结合起来。健全的小组学习评价机制应该使学生与教师都能参与其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上进心和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在评价时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小组成员内部互评的评价、小组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价值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闻教学模式”,是指将社会新闻有机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建立“新闻式教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教学程序与方法,以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的生命力所系,努力回答现实问题是思政课的魅力所在。新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剂”、“催化剂”和“兴奋剂”,它能极大地促进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促进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积极互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文本化的教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提炼后且“理论化”了的社会现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教材的抽象概念、范畴、理论观点、结论回归到具体的、生动的、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数据资料,进行理论的实际运用,解决具体的、现实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把社会新闻引入课堂,将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通过新闻分析、评论、辩论、讨论、电视节目模拟、讲评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可以实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世界,这不仅契合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能促使思政课教育实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使思政课教学做到与时俱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新闻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助于把思政理论课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密码“破译”为生动的新闻材料,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教学磁性”,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正向导性”;新闻教学模式的运用还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运用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做到“明辨是非”。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运作框架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需要基于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运作框架。总体来说,新闻教学实施过程应包括如下六个环节。(1)研读教材与收集新闻材料。新闻教学首先需要挖掘教材知识与现实社会新闻的交汇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实紧密相联系,教师可以有效捕捉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新闻。(2)教案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思政课教师在对新闻材料选取、加工和设计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需要编写新闻教学案例,并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新闻教学案例包括新闻呈现(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问题设计与点评三个部分。(3)师生交往系统与课堂教学组织。根据新闻教学案例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可以采取教师引导讲授、新闻评论、新闻辩论、电视节目模拟(“嘉宾访谈”)等多种形式。(4)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每学期安排5-6次学生新闻播报活动,具体做法由学生课后根据所学知识寻找新闻话题,并撰写新闻评论,在课堂中进行新闻播报。(5)教学考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的考核方式应加大平时考评成绩的比例,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状况及其表现进行量分。卷面考查也应当把考查基础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卷面考查的导向。(6)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反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定期和相对正式的方式,即在学期中期或终结时对学生进行关于“新闻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二是非定期、非正式的方式,即教师在课堂之外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获取关于思政课“新闻教学模式”效果的真实信息反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总结反思。
需要指出的是,在高校思政课“新闻教学模式”的运作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要特别注意把握和运用如下四个基本策略:以情乐学,通过新闻教学模式营造学生参与学习的氛围;培养兴趣,通过新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动机;主动参与,通过新闻教学模式提供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学法指导,通过新闻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质量。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运用的课例解说
本文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选取三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在明确教学核心的基础上突显新闻教学的实施要点,以此框架性地展示新闻教学模式的运作策略。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道:“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达尔文小时候曾是一个平庸的孩子,因为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的起点是他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会促使你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会吸引你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主动积极地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妨创设情境教学;或者巧设疑问,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就要勤于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幽默的故事,生动活泼的奇闻趣事、漫画、图片等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去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探求。要鼓励学生表现与众不同的创见,提倡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问题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种教学民主的思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在这方面,教师要善动脑子,肯动脑子,舍得下功夫,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心人,采用有效方法的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教学,进而改变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状况。学生爱学了,课堂活跃了,师生融洽了,成绩提高了。可见,只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启发诱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爱学习,促使学生产生创造意识。
二、在巧妙设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要承担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学生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要鼓励学生质疑,向教师提问题,要学要问,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所谓方法和学习需求,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程序,引导学生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教学要善于设疑,巧妙设疑,联系学生实际,启发唤醒,鼓励学生参与质疑,帮助学生分析,观察想象,还要抓住时机,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三、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中组织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足的缺陷。
兴趣活动可以就一门课的内容来组织如“政治理论研究小组”、“思想政治课学习小组”等。也可以就某个专题的探讨组建兴趣活动小组,如“法律问题研究小组”、“人生问题研究小组”、“道德问题研究小组”、“学习方法研究小组”等。兴趣活动小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
小论文比赛是就大家所关心的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的论文比赛。论文比赛要有计划、有安排,包括比赛次数、比赛比赛内容、比赛形式等都应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比赛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包括课题选择和设计的方法、资料收集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的方法、论文撰写与修改的方法等方面都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兴趣活动和小论文比赛的作用:一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二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进同学间和师生间的团结和友谊。兴趣活动和论文比赛的组织简单易行,值得每一个政治教师积极组织和开展。
四、联系实际,重视实践
达尔文小时候曾是一个平庸的孩子,因为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的起点是他对电脑网络的痴迷;等等。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会促使你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会吸引你身心愉快地投入创新活动,主动积极地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妨创设情境教学,或者巧设疑问,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吸引学生思考、探索、创造,就要勤于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幽默的故事、生动活泼的奇闻趣事、漫画、图片等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克服一切困难,执著地探求。要鼓励学生表现与众不同的创见,提倡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问题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种教学民主的思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在这方面,教师要善动脑,肯动脑,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心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教学,进而改变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状况。学生爱学了,课堂活跃了,师生融洽了,成绩也就提高了。可见,只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启发诱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爱学习,促使学生产生创造意识。
二、在巧妙设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要承担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解决办法,在学生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要鼓励学生质疑,向教师提问题。学问,学问,有学才问,有问必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程序,引导学生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三、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生中组织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足的缺陷。如“法律问题研究小组”“人生问题研究小组”“道德问题研究小组”等。兴趣活动小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小论文比赛是就大家所关心的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的论文比赛。论文比赛要有计划、有安排,包括比赛次数、比赛内容、比赛形式等都应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比赛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包括课题选择和设计的方法、资料收集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的方法、论文撰写与修改的方法等方面都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兴趣活动和小论文比赛的作用:一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二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进同学间和师生间的团结和友谊。兴趣活动和论文比赛的组织应简单易行。
四、联系实际,重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