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医外治法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2-01 13:06: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医外治法论文

篇(1)

研究西医外科所不能解决的领域(例如皮下难治性溃疡)和西医外科的弱点(例如无法愈合的切口感染,后遗症)及局限性(例如无法开刀的疾病),针对这些弱点和局限我们组织重点突破,以占领有限的市场,切忌与西医外科的强手项目去争地盘,这样只能浪费我们的精力和时间。

2.从中医外科治疗手段的角度上

着重研究中医外科的外治法,以及以这些外治法的改进以提高可行性和易操作性,同时加强对中医外科外用药筛选和研究,从疗效入手,在有效的基础上改进药物的制法和操作。中医外科外治法是中医外科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医外科特色之所在,又是中医外科的核心成分,前人曰:外科治病重外治,我们应该要充分利用,挖掘我们的优势,扬长避短,我们应在“外”字上多花气力和时间。

3.从人才角度上

要致力于培养一批有志于中医外科和年青医务人员,善于发现、严格培训,既要掌握经典的理论,也必须了解现代技术。人才培养在中医外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弄得不好,很可能出现“断代”。

4.从取舍的角度上

篇(2)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着,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着,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着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着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篇(3)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著,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著,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篇(4)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Swollen Carbuncle Theory

LIU Ting-ting YIN Jiao WANG Hui GUAN Ru-dong

Binhai New Area Hospital of TCM of Tianjin;

Abstract:The records of " swollen carbuncle " in ancient medical books were originally used to describ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cne and to judge the good and the bad of the prognosis of the disease.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was relatively limited.At present, the theory of swollen carbuncle is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such diseases as sore, bedsore, tumor and diabetic foot.The treatment methods include external treatments and internal treatment.The external treatment methods include external use of Chinese medicinals, negative pressure therapy, physical therapy, red light therapy, fumigation and moxibustion, debridement, silver ion dressing therapy, etc.Internal therapy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a large protective field in the body by supporting healthy qi and removing evil qi.At presen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s follows: In terms of the clinical practice promoting formation of swollen carbuncle nursing field, the good and bad drugs are intermingled, the types of diseases are complex, there is a lack of unified curative effect standards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the number of samples is insufficient, which can not accurately and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objectivity, scientific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swollen carbuncle theory, so it is necessary to be strengthened in breadth and depth.In the future, we should fully combine modern technology with TCM,carry out large-scale, high-quality and forward-looking clinical trial research, combine advanced medical biology, pathology, phys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better display research results and excavate the value of the swollen carbuncle theory.

Keyword:the swollen carbuncle theory; TCM surgery; external treatments; internal treatments; negative pressure therapy; physical therapy; red light therapy; fumigation moxibustion; debridement; silver ion dressing therapy;

古代医籍中有关“护场”的记载,原用描述疔疮的临床表现以及判断病情预后转归的吉恶,应用范围较为局限。目前,护场理论广泛应用于臁疮、褥疮、肿瘤、糖尿病足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当中。近几年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载有相关阐述,本文就近年来对促进护场形成的研究进行归纳、梳理并深入探索,综述如下。

1 护场理论

1.1 护场渊源与演变

“护场”首见于明代赵宜真的《秘传外科方·疔疮治法》,提示并预测疮症凶吉的临床特征[1],初探“护场”概念。医家王肯堂于《证治准绳·疡医》中明确了护场定义,即“疔之四围赤肿,名曰护场”[2]。《外科启玄》中亦提出,“疔疮四围有赤焮肿,名曰有护场”[3]。由此可见,早期医家将护场定义为疔疮四周之红肿热痛的局部反应,有护场则表明疔疮为吉为顺,虽然对护场认知范围程度尚局限于疔,但该理论为后世医家提出“应”“应候”“满天星”等证候表现奠定基础,兼收并蓄诸家之长,周密精细地观察疾病,从而对护场理论进一步拓展和著述[4]。《中医外科学》将护场阐述为:“疮疡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而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5]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护场理论广泛应用于现代多种疾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护场可分为广义护场和狭义护场[6-7],广义护场即大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是调动全身正气对体内一切致病因素进行的抵抗。狭义护场是针对局部外科疾病而言,以局部护场形成判断营卫气血充盈、流畅,治当调护营卫气血,促进创面愈合[8]。通过临床应用研究,中医外科学中护场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范围不断扩大。

1.2 护场形成的临床表现

护场的有无,关系疾病的预后转归,临床中判断护场形成的要点是:观察伤口肉芽组织情况,周围皮肤及周围皮肤向伤口内部收缩、塌陷情况,创面与正常组织界限,分泌物等多方面[9-10]。脓腐与正常组织之间就是中医外科学称之为护场的地带,既非坏死组织,也不是健康组织,而是病理状态的组织[11]。其形成表现多样:可为局部肿势收束,在肿胀范围四周可见皮肤皱褶;脓腔形成;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有分界 (出现红沟)等等[12]。如在糖尿病足护场形成方面,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整体与局部两大部分,整体护场表现为患者体温不高,血糖控制较好,患肢发凉、麻木、疼痛、较前好转;就局部而言,疮面周围无明显红肿、疮面疼痛感减轻、坏死组织减少、分泌物减少、质地渐稠厚、无明显异味;患足疮面坏死组织局限,不向正常组织蔓延,正常组织与疮面之间的“变性组织”面积不扩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血液循环得以改善,体现病情稳定局部护场形成[13]。同样,可以采用中医护场理论识别伤口清创时机,观察组患者压疮愈合计分量表评分、临床疗效、清创期时长及愈合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根据中医护场理论识别伤口清创时机可提高不可分期压疮的治疗效果,缩短创口愈合时间[14]。因此,护场形成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不同病灶在不同阶段有其特殊的表现方式,密切观察创面动态,辨证判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2 外治法

2.1 中药外用

中药外用是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病变部位,使药效直达病所,从而发挥治疗目的。根据疮疡不同阶段特点,辨证施治,相应按照箍围消散法、透脓去腐法、生肌收口法等原则,选择合适剂型,促使局部护场形成。

膏药有黏性,具体则因组方用药不同,功用也大不相同。外敷患处可避免外来刺激和感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创面组织的修复和再生[15-16],促使护场形成。例如,生肌祛腐膏外敷治疗压疮促其护场形成,可见皮肤与肉芽间出现白色、比较清晰、边缘皱缩的界限,创面无脓液渗出,鲜活肉芽组织增生,是局部护场的保护屏障作用已建立形成的表现[17]。王刚等[18]研制溃疡油外用治疗下肢臁疮临床观察,对照分析发现创面面积、创面菌、肉芽变化和疼痛都可以认为局部护场已成。徐利等[19]外用清热凉血软膏治疗肛肠术后感染切口,发现治疗组切口的分泌物明显增多,局部护场形成,促进局部气血通畅,增强其防御能力,改善肛周脓肿术后炎症反应期症状,促进肛周脓肿术后感染性创口的修复。

药浴、浸渍和洗剂等中药煎洗液或提取物对护场形成有促进作用。《理论骈文》云:“就病以治病,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一也。”[20]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言:“夫溻渍疮肿之法,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盖汤水有荡涤之功……此谓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也”[21]。通过水的温热作用,能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增加,从而促进中药的吸收,在药力和热力作用下促进血液循环,进而作用于全身[22]。中药煎洗液作用于体表局部,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能力。例如,研究复方参蛇洗剂对大鼠足跖肿的影响发现,其可缩小局部肿胀范围,控制感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沙门氏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23]。中药抗菌洗液采用传统水提取方法制备而成,结果表明,中药抗菌洗液可分别作用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杀灭率达到99%以上,杀菌效果随其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强,随其浓度增大,杀灭微生物作用时间缩短[24]。因此,该洗剂通过抑制细菌生长,使得邪毒约束而不扩散,形成局部护场。

2.2 负压疗法

负压引流技术作为一种促使护场形成而达到创面愈合的有效治疗手段,目前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各类难愈性创面的治疗中。负压疗法促进护场形成的机理有:①创面过量的液体积累阻碍局部免疫功能,水肿降低局部氧张力,吸走创面多余的液体,也就清除了影响氧气和营养物质有效利用的障碍,从而改善创面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创面水肿消退,改善血管通透性;②负压力学效应改变创面局部血液循环灌注;③维持局部创面处于微酸、湿润的环境,能够避免外界病原菌对创面的感染[25-28]。临床利用负压引流方法,可观察到伤口内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肉芽组织鲜红,细颗粒状,触之易出血,水肿消退[25]。同时临床上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预防和治疗创面感染,对创面中葡萄球菌属、杆菌属等有显著抑制作用,可以有效促进软组织创面内细菌清除,更好地控制创面感染[29]。清除渗液和毒素,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全面引流,毒邪受到约束,有利于局部护场的形成,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2.3 物理疗法

除负压引流物理方法之外,其他物理治疗技术逐渐得到发展,治疗效果在临床中被广泛认可,比如熏灸法、红外线、电磁波等通过光热电的刺激,从而加快创面局部护场和全身护场形成。

2.3.1 红光治疗

红光照射创面后,具有很好的穿透组织作用,为伤口提供更多光子聚集,更好地促进伤口愈合[30]。红光的生物调节作用是在细胞中产生光化学和光生物学变化[31],能量被人体吸收,增加局部组织温度,促进血管扩张、微血管开放、血流加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氧分压和循环灌注,周围组织可得到充足的氧和营养,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红光治疗能促进炎性渗出的吸收和组织肿胀的消退,提高创面内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利于局部炎症的控制和消散,从而促使创面愈合[32]。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法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善糖脂类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活化,提高糖尿病足模型大鼠创面伤口愈合率,改善微循环障碍和局部组织缺氧缺血状态,从而起到促进足部伤口愈合的作用,形成局部护场[33]。同时,若单一波长(890 nm)近红外线光照射皮下组织,能促使内皮细胞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释放出一氧化氮[34]。临床中使用宏观照射治疗烧伤创面,能减少创面分泌物的分泌,减轻创缘反应,缓解疼痛,促进创面愈合[35]。游离的一氧化氮促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抗炎症,对病变部位形成局部护场和整体护场均有良效。

2.3.2 熏灸法

熏灸法借助烟火对经络、穴位、病灶的温热性刺激,具有熏煨和温热之性,以疏通经络气血,协调脏腑阴阳,根据“补其不足以治虚,泻其有余以治实”的原则,利用热效应作用于病位局部,可以通过调节经络系统起到“开通腠理”“宣通行表,发散邪气”“深引热毒从内达外”,使病灶“红活”的作用[36],故熏灸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熏法具有疏通腠理、窜筋走络、流畅气血、温阳驱寒等作用;灸法主要有温泻、温通、温补等作用[37],不但能用于阳证疮疡,达到清热解毒的功效,还能用于阴证疮疡,达到温散寒毒的功效。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说:“寒热虚实均能灸之。”“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38-39]。周楣声教授提出“热症贵灸”的灸法思想,此法打断恶性循环、稳定内部环境、恢复代偿功能、消除劣行冲动[40]。因此,熏灸治法无论病灶性质为阴或为阳,皆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局部护场和全身护场的形成。

2.4 其他疗法

2.4.1 清创法

清创是创面愈合的基础和前提,清创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41],狭义的清创术指传统的清洗、消毒污染的创面,清除异物,用手术刀、剪切除坏死组织,使之变为清洁的创面。广义上指一切去除细菌性、坏死性、细胞性负荷的方法,施行过程中,强调保持创面处于密闭、湿润、易于愈合的环境,去除创缘衰老细胞、有利于新生上皮爬行。

创面生长效果关键在于清创时机及方法。有学者认为[42],“护场”形成后,感染周围防御性屏障系统已形成,是外科清创的最佳时机。创面局部护场形成,毒邪得以约束。对于缺血、缺氧类创面要待侧支循环建立,血液运行改善后方可清创。创面得到合理有效清创处理,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促使局部护场形成,亦有利于创面生长。清创选择最恰当的时机,采用最合适的方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目前,临床清创方法主要有锐性清创、敷料清创、自溶性清创、酶学清创等,应针对各期的临床特点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将不同的清创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41]。

2.4.2 银离子敷料

慢性伤口存有细菌定植,增加细菌的定植量可能不利于伤口愈合,微生物无处不在,临床必须辨别细菌的平衡[43]。减少甚至消除慢性创面细菌,控制感染,使得外侵毒邪集聚,促使局部护场形成,是中医外科治疗的重点。研究发现,银具有较高的催化能力,高氧化态银的还原势极高,足以使其周围空间产生原子氧。原子氧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灭菌[44]。目前,含银医用敷料作为新型外用药物被广泛用于临床,其主要功能是在伤口上释放出银离子,阻止细菌侵入创面,并且能吸收伤口产生的带有细菌的渗出液,而当渗出液被吸入敷料后,能进一步促进银离子的释放,起到持续的抗菌作用[45-47],达到保湿、避免污染、控制感染的作用。研究发现,银具有较好的广谱抗菌性,银离子的价态不同,其抗菌性也不同,银离子的抗菌性强弱关系为Ag3+>Ag2+>Ag+[48]。临床研究发现,应用银离子敷料与中药内服联合治疗,血液流变指标及下肢血管闭塞情况明显改善,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疮面缩小;联合中药洗剂加快创面愈合,减轻创面的炎性反应及异常渗出,有利于糖尿病足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缩短创面愈合的时间[49-50]。

3 内治法

中医药内治法是通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以促使体内大护场形成的重要治疗途径,改善人体内环境,调整正气与邪气力量对比的消长盛衰,正盛则邪退,邪盛则正衰。

3.1 扶助正气

正气是人的生理状态,现代医学阐述为,有关免疫功能在内的一切抗病能力[51],包括调节皮肤和黏膜连续性,是感染微生物的主要障碍;与先天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反应有关;调节血液循环,维持其持续性,保持人体组织的氧气和营养充足;调节细胞的凋亡活化和抑制等[52]。中医理论中正气含义有二,一指人体对疾病防御、抵抗和自然再生的能力,以及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指脏腑、组织、功能活动[53]。因此,人体正气有赖于气血及各脏腑组织功能的共同协调维护。

从脏腑气血论护场所需之正气。《灵枢·刺节真邪篇》[53]指出“正气”又称“真气”,“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包括先天之气和水谷精微之气,先天之气即元气藏于肾,水谷之气则滋生于脾胃,由肺气的宣发而输布全身,同时“肺主治节”,其功能主要通过对“气、血、水”的调控延伸到调节五脏六腑、十二官窍及全身[54]。因此,正气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若三脏功能失常则影响气的生成和运行,正气亏虚,进而影响护场形成。

心,君主之官,主血主脉。《医学入门》有云:“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心动为血行诸经之前提,全身的血液依赖心脏的搏动在脉中运行,而心脏搏动之根本有赖于心气。“心主血脉”,依靠心气推动血液,使血液充盈脉管,运行不止,环周不休,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肌腠,发挥其濡养作用,心、脉、血、气四者形成系统,密切关联,其生理功能都由心所主。若心、脉、血、气四者任何一部分出现异常,君主调控系统失衡,牵一发而动全身,皆影响人体正气[55-56]。

因此,扶助正气,调和脾、肺、心、肾功能,当人体所处的一种“和”状态[57],即机体为平衡状态时,人体整体护场才得以建立。

3.2 祛除邪气

邪气相对正气而言,对机体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损害,邪气即致病因素的总称,其盛衰关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影响护场形成的致病因素很多,如热毒、寒凝、血瘀、气滞、痰湿等,主要原因为阴阳失衡、脏腑失调、正气不足等。日久邪盛者[58],损伤正气,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在临床治疗中应整体与辨证相结合,综合考虑人体脏腑阴阳虚实。慢性难愈性糖尿病足属本虚标实之证,将淤积阻塞于经络的标实如湿、痰、瘀、浊、膏、脂等统称为“腐”。根据辨证结果选用具有化湿、化痰、化瘀、泄脂等功用的药物“化腐”。运用气血理论以祛邪,提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湿祛,湿祛则炎消,炎消则体健[59]。针对寒邪凝聚所致的阴疽证,中药阳和汤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明显的疗效,功能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的功能[60]。

4 结语

综上所述,护场理论是中医外科的优势、特色,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敷、熏洗、光疗、负压疗法等等,具有操作简单、作用迅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等优势,结合中医药内治法,内外兼顾,促使局部护场与整体护场双重保护系统形成,对臁疮、褥疮、肿瘤、糖尿病足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目前,随着对护场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的范围逐渐扩大,此理念也对现代中医外科以及中西医临床结合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笔者搜索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溯本求源,以求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和应用该理论,探究其理论本质和临床应用范围,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临床促进护场形成用药良莠不齐,病种繁杂,缺乏统一疗效标准及评判指标,样本数不足,无法准确有效地支撑护场理论的客观性、科学性、有效性,在广度和深度上均需加强。今后,应将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充分结合,开展大规模、高质量、前瞻性的临床试验研究,将先进的医学生物学、病理、生理等多学科联合,更好地展示研究成果,挖掘护场理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于秀辰,孟艳娇,丁千,等.护场理论探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1):1268-1270.

[2] 王肯堂.证治准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160.

[3] 申斗垣.外科启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3-14.

[4] 于秀辰,杨慧鑫,陈圆圆.箍围法与护场的关系探讨[J].现代中医临床,2016,23(3):45-46,49.

[5] 李曰庆,何清湖.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6] 张朝晖,朱朝军.护场理论在糖尿病足清创时机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9):99-100.

[7] 徐强,张朝晖.护场源流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8):828-829.

[8] 樊圣丽,周春祥.以护场辨营卫浅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6):650,652.

[9] 吴琳珊.湿性敷料在不可分期压疮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5,36(13):2880-2881.

[10] 荆丽娜.探讨神经内科压疮患者适宜的清创方法及其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3):253-254.

[11] 朱晓丹,安超,李泉旺,等.中医外科学护场理论的沿革与发展[J].新中医,2014,46(2):7-10.

[12] 彭娟,张朝晖,徐强.应用“护场”理论指导糖尿病足清创[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50-51.

[13] 彭娟,张朝晖,孙玉芝,等.基于“护场”理论探讨糖尿病足感染期内治法[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48-50.

[14] 黎东眉,郭敏,黄叶清,等.中医护场理论指导治疗不可分期压疮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20,42(12):1607-1609.

[15] 张磊,李朝顶,沈金虎,等.祛腐生肌膏促进感染性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2019,32(12):1144-1147.

[16] 李志,冷羽,曹波,等.湿润生肌膏对肛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成药,2019,41(1):78-82.

[17] 李青山,余愿亮.生肌祛腐膏外敷治疗压疮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5):47-48.

[18] 王刚,林冬阳,杨博华,等.中药溃疡油治疗下肢臁疮10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4):563-564,576.

[19] 徐利,葛琼翔,林国强.基于“护场”理论探讨清热化瘀法促进肛肠术后感染切口愈合的机制[J].中成药,2017,39(5):1106-1108.

[20] 吴丹.药浴养生的机理与应用[C].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261-267.

[21] 谢海娟,姚菊峰.中药塌渍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12(12):90-92.

[22] 刘祥.中药熏蒸之我见[J].北京中医,2001,20(6):34-37.

[23] 李晏.复方参蛇洗剂的研制和评价[J].药学实践杂志,2011,29(5):372-375.

[24] 刘丹丹,魏志雄.中药抗菌洗液的杀菌性能及毒性的试验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5,29(1):35-38.

[25] NIU X F,YI J H,ZHA G Q,et al.Vacuum sealing drainage as a pre-surgical adjunct in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open) hand injuries:Report of 17 cases[J].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2017,103(3):461-464.

[26] WANG Z,QU W,LIU T,et al.A two-stage protocol with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C pilon fractures[J].J Foot Ankle Surg,2016,55(5):1117-1120.

[27] 张强,刘俊.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7,17(1):128-131.

[28] 黄铭图,王鹏云,袁才斌,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各类创面修复中的新进展[J].吉林医学,2016,37(6):1490-1492.

[29] 李仁杰,胡耑,白祥军,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创面细菌数、G-/G+比例及创面细菌种属数量的影响[J].临床急诊杂志,2011,12(6):379-381,385.

[30] AVCI P,GUPTA A,SADASIVAM M,et al.Low-level laser (light) therapy (LLLT) in skin:stimulating,healing,restoring[J].Semin Cutan Med Surg,2013,32(1):41-52.

[31] JACQUES S L.Optical properties of biological tissues:a review[J].Phys Med Biol,2013,58(11):R37-R61.

[32] 帅敏,马利林.光子治疗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30):136-141.

[33] 金晓明,韩思佳,吴雁翔.红光治疗仪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足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18):2461-2463,2467.

[34] 郇冰冰,王莎莎,蔡红艳,等.红外线照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8):61.

[35] 毛和水,王野平,江文政,等.630~650nm光(红光)治疗烧伤创面的疗效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5):831-833.

[36] 张莹,周文琴.中药熏洗疗法用于慢性下肢溃疡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7,32(24):103-105.

[37] 朱朝军,张朝晖,马静,等.熏灸法在阴证疮疡中应用初探[J].中国针灸,2011,31(9):799-801.

[38] 王彦春,雷俊,姜拯坤,等.“外气务生,内气务熟”的中医辨证思想[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1):54-55.

[39] 李爱民.灸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4):364-365.

[40] 贺成功,龙红慧,蔡圣朝,等.周楣声教授灸法治疗经验[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4):3-5.

[41] 姜玉峰,许樟荣,付小兵.糖尿病足创面修复过程中清创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36(1):13-15.

[42] 彭娟,张朝晖,徐强.应用“护场”理论指导糖尿病足清创[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50-51.

[43] 徐元玲,王建东,蒋琪霞.慢性伤口细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63-466.

[44] 杨友智.银离子的杀菌原理及其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3(5):127.

[45] 李健,林茂辉,陈晶晶,等.银离子敷料在治疗慢性创面中的应用[J].西南军医,2015,17(6):653-654.

[46] 杜婷婷.基于含中空载银纤维医用泡沫敷料的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6.

[47] 王威,王艺颖,马健,等.银离子敷料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30):3718-3720.

[48] 陈晓林,冉春玲.银离子抗菌敷料在骨科感染伤口中的应用与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4):599-600.

[49] 孙燕,陈璇.冰黄凝胶联合银离子敷料在糖尿病足伤口护理中的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2014,16(3):317-319.

[50] 周泓宇,何瑾,黎立,等.三黄汤洗剂联合湿性换药在Wagner2~3期糖尿病足创面中的应用[J].新疆中医药,2019,37(3):10-12.

[51] 孙理军,杨宗林.论扶正祛邪治疗的现代免疫机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2):4-6.

[52] 罗伯托·刚萨雷斯,牛欣.基于现代医学基础的正气的诠释[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6):1541-1543.

[53] 国亚丽.抗病能力低下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13.

[54] 白钢,姜民,侯媛媛,等.试论“肺主治节”与植物神经功能的相关性[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7):1451-1457.

[55] 章薇.心主血脉的内涵考释[J].中医药学刊,2004,22(2):253-254.

[56] 徐杨,王全年.“心主血脉”理论浅析和临床意义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2):171-172.

[57] 陈斌.浅议人体之正气[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8):108-109.

篇(5)

关于胃病多发的致病原因

胃病根本来说是一种慢性病,跟社会的文化、家庭的环境、个人的情绪息息相关。人文环境的变化,如贫富悬殊,重财轻身等现象让人内心更加的焦虑和紧张,而焦虑和紧张的情绪,直接刺激着胃的蠕动,容易导致反酸或食欲不振。电子科技、电子娱乐的兴起,很多年轻人都投身其中,中医有所谓“五劳七伤”,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与胃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精神压力、负面情绪,对消化系统功能都有不良的影响。据调查,胃癌的患者,有80%的存在家庭关系紧张的情况。

因普通感冒发烧而开出的大量消炎药、抗生素,也是破坏胃功能的元凶之一。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透露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的2.5瓶至3.3瓶的水平。滥用抗生素现象相当严重。国人在饮食方面的变化,也是导致胃功能紊乱的一大原因。

在中医里,胃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因为肝病引发的胃病也是一个原因。据合肥友谊医院的有关调查,300例慢性胃炎,其中216例血液中检测有HBV标志物,占72%,而对没有慢性胃炎的300例进行血液检测,只有30例是阳性,占10.0%。对30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检查,结果有180例HBV标志物阳性,占60%,对无胃病的300例进行检测,HBV标志物阳性只占10%。两种结果的差别都是非常明显的。

近年治疗胃病常规疗法和无副作用疗法

一般胃病的常规疗法往往都会采取药物治疗。西药方面,有制酸剂、抗胆碱能药、组胺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西药效果快,副作用大,效果不持久;中成药或中药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但须辨证论治,对医师技术要求高。一般辨证为: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弱证、饮食停滞证、对湿困脾胃证、脾胃虚寒证等。

治疗胃病的非药物疗法,无副作用,主要是中医理疗的手段:砭石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艾灸疗法,推拿疗法。

耿引循医师和谷世教授对用砭石治疗疾病有深入的研究,砭石疗法是重要的外治法,民间一直在应用砭石治疗各种内外科疾病。2003年张斯特先生在江苏省泰兴市成立砭术综合疗法专科医院,这是全国首家依靠古老的砭石治病的医院。砭石疗法是治疗胃病的一个新研究方向,正待普及。

胃病用拔罐疗法也是很好的手段,并且拔罐可以有多种形式:普通拔罐、刺血拔罐、留针罐、药液罐、药酒罐、药膏罐等。对于胃病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拔罐方式,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刮痧疗法治疗常见胃病在民间应用,在个人传记或文献上多有记载,用铜钱、汤匙、纽扣等在后背和腹部刮痧,即刻止痛,效果神速。四川成都的曾上中医师,于1997年在成都地区建立了中医经络刮痧专科,以刮痧术治疗各类疾病,对胃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艾灸和推拿治疗胃病,在近几年得到了相当的肯定。山东青岛市的周楣生艾灸非物质文化传承中心,对于重胃病,采用直接灸的方法,治愈率高,极少复发。山东济南市市中医医院灸疗康复中心,是全国第一家以艾灸为主要疗法的专业门诊,对于艾灸的研究全国领先,对于胃病的治疗效果可以达到100%。其特有的骑竹马灸、隔土鳖灸、地龙灸、苇管器灸...在包括胃病在内的各种疾病里,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总结:纵观国内现状,对于现代胃病还是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应该大力推广非药物治疗胃病的传统理疗方法,可极大的节约医疗资源,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能大大的减轻吊瓶、抗生素的滥用对于国民体质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林红,杨殿兴.《中国民间拔罐疗法》[A].成都:四川出版社,2008.

篇(6)

中图分类号:R25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100-03

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是指恶性肿瘤胸膜转移或原发于胸膜本身的恶性肿瘤所致的胸腔积液[1],是一种常见的晚期肿瘤并发症。如果大量恶性胸腔积液不及时处理,可产生胸闷、气促、咳嗽、胸痛等症状,严重者造成死亡,据统计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3~12个月[2]。因此,有效控制恶性胸腔积液对于改善肿瘤患者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有关MPE的常用治疗方法主要有全身化疗、胸腔内局部治疗、热疗及手术治疗等,这些方法虽有一定的近期效果,但仍有相当数量的MPE难以控制,短期内复发率仍然很高。近年来,中医外治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肿瘤的治疗与调护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治疗恶性胸腹水、癌性疼痛、放化疗后毒副反应,以及防治术后并发症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笔者就近年来中药外敷疗法治疗MPE的研究作一梳理,以更好地推广中医外治法在MPE治疗中的应用。

1 病因病机

MPE属于中医“悬饮”范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描述为“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诸病源候论》则有流饮、癖饮之论,指出:“此有饮水多,水气停聚两胁之间,遇寒气相搏,则结聚而成块,谓之癖饮,即悬饮。”其发病之因,一般由外受邪毒,滞于体内,正气受损,脏腑功能失司;或七情失调、劳欲过度,而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气、血、水运化不利,上焦不宣,中焦不化,下焦不秘,三焦阻滞,痰瘀内结,水饮内停,日久痰浊瘀毒结聚,变生癌瘤,癌瘤邪气流窜胸胁,水饮积结,遂发为胸水。本病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之通调失职,脾之转输无权,肾之蒸化失司,三焦气化不利,久而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水湿积聚,饮停胸胁,络脉受阻,故而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引痛;若水饮上犯于肺,肺气宣发受遏,则出现气短息促等症。临证多遵从仲景明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确定总的治疗原则,同时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随证施治。

2 临床研究

2.1 单纯中药外敷

贾氏等[3]以黄芪、桂枝、老鹳草等组成抗癌消水膏外敷治

疗MPE,将50例胸水细胞学检测癌细胞阳性,体力状况(PS)>2,近1个月内未接受放、化疗或免疫治疗的肺癌、乳腺癌并发MPE患者,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药外敷组和免疫治疗组各25例。中药外敷组在患侧外敷抗癌消水膏10~15 g/次,每日换药1次,每周连用5 d。免疫治疗组每周以干扰素500万单位胸腔注射1次,在给药前尽可能抽尽胸水,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中药外敷组有效率为56%,高于免疫治疗组的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和第4周时胸膜包裹粘连征出现率,中药外敷组为32%(3/25)和48%(12/25),免疫治疗组为24%(6/25)和36%(9/25),第4周两组胸膜粘连征出现率有明显差异(P

闻氏[4]选取50例肺癌或乳腺癌合并MP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在患侧外敷解毒利水方药(黄芪、大黄、桂枝、葶苈子、莪术、牵牛子、枳实、山豆根、石见穿、冰片),每日1次,每次3 h。对照组予香菇多糖2 mg胸腔内灌注,每周1次。2周后观察胸水量是否减少,治疗无效者剔除出组,余者继续治疗4周及8周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胸腔积液改善率、血常规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评价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控制胸腔积液的有效率为60.80%,对照组为61.9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尤其在改善气喘、咳嗽及胸痛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从以上临床研究可以看出单纯中药外敷治疗MPE的有效率较其他治疗方法没有明显的优势,但中药在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尤其在改善气喘、咳嗽及胸痛方面以及控制胸水增长速度,减少抽液次数、抽液间隔天数和抽液量方面优势显著,临床如果配合其他局部治疗方法往往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5-6]。

2.2 中药外敷联合免疫制剂腔内注射

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治疗中发展最为迅速、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7]。免疫制剂胸腔注射充分发挥了生物反应调节剂局部治疗的优势,既能诱导产生免疫效应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等,从而直接抑制胸腔积液中的肿瘤细胞生长,发挥抗肿瘤作用;又可刺激体内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的活性;另外,还可使胸膜产生化学性炎症粘连而闭塞胸膜腔,从而减轻胸腔积液产生。免疫治疗无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等,临床疗效尚可,但常常出现许多不良反应,如持续发热等,也有少数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和胸痛等不适,因此,如果联用中药外敷则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李氏等[8]采用IL-2胸腔注射结合中药外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126例,伴呼吸困难82例,胸痛56例。具体方法:行常规胸腔穿刺,将80~100万单位IL-2溶于20 mL生理盐水中,向胸腔内注射。再取制作好的含有生大黄、枳实、白芷、山豆根、龙葵、石见穿、麝香、冰片、甘遂、芫花、大戟、葶苈子、延胡索、川楝子等中药糊均匀涂于有积液的部位,注意避开穿刺点,外面用桑皮纸覆盖,绷带固定,一般4~5 h换药1次,换药3~5次即可,每周1次,注意局部皮肤刺激症状的发生。治疗2~5周后以彩超下测量胸水直径缩小的厘米数作为疗效评定依据。结果26例(20.6%)完全吸收,55例(43.7%)胸水量减少50%,23例(18.3%)胸水量减少20%~30%,无效28例(17.4%),总有效率为82.6%;另外,呼吸困难缓解64例(78%),胸痛缓解52例(92.9%)。表明IL-2胸腔注射结合中药外敷治疗MPE,方法简便易行,并且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

2.3 中药外敷联合化疗药腔内注射

胸腔内灌注化疗药物,可刺激胸膜造成化学性胸膜炎致胸膜粘连而闭塞胸腔,减少胸腔积液的形成;另外,还可局部直接抑制肿瘤,杀伤侵犯胸膜的肿瘤细胞而使胸膜腔恢复功能,适用于周围型胸腔积液。临床试验表明,给药后胸腔内药物浓度高于血浆的20倍[9],可直接杀伤或抑制胸腔积液中及胸壁的癌细胞生长,而且,许多化疗药物还有强力浆膜腔粘连与杀癌细胞的双重作用,所以,治疗MPE疗效较好。但腔内化疗给药的剂量大体类似于全身化疗用药剂量,不良反应比较明显,主要为恶心、呕吐、胸痛、发热、白细胞下降等。临床如果联合应用中药外敷治疗,往往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吴氏[10]将74例MPE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化疗、放疗,胸穿抽液、胸腔闭式引流,胸腔内注射化疗药等)基础上加用中药油膏(甘遂、大戟、芫花各30 g,葶苈子、桃仁、川芎、金荞麦各150 g,山慈菇300 g,生大黄200 g),外敷于患者外侧胸壁,3 d后揭掉,停1 d后再贴,1个月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刁氏等[11]将70例非小细胞肺癌伴有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4例,单用顺铂60 mg,第1、7日各1次胸腔灌注。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悬饮贴膏(甘遂15 g,大戟15 g,葶苈子20 g,法半夏30 g,胆南星30 g,白芷30 g,白芥子30 g,鸦胆子10 g,吴茱萸30 g,延胡索25 g,肉桂30 g,干姜30 g,胡椒20粒,五倍子15 g,香油500 g,铅丹195 g)外敷于患侧胸壁。10 d更换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黄氏[12]应用中药(黄芪、薏苡仁各30 g,莪术、茯苓各15 g,当归、桂枝、桃仁、葶苈子各10 g)外敷联合顺铂胸腔内化疗治疗肺癌MPE患者30例,也得到类似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对照组50.0%。表明中药外用联合化疗药腔内注射治疗MPE确实有一定的效果。

2.4 中药外敷联合艾灸

孙氏等[13]将64例MPE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28例,均行胸腔穿刺术,放尽胸积液后胸腔注入氟尿嘧啶加鸦胆子油乳,治疗组加用艾灸联合中药温阳重剂治疗,施灸时先用细辛6 g、黄芪10 g、龙葵10 g、肉桂3 g、花椒10 g、桂枝10 g,研细末,取少许酒调,敷在选取的穴位上,然后施灸,穴位包括百会、大椎、肺俞、膏肓、肾俞、脾俞、中脘、神阙、关元、水分、水道、温溜、足三里,背部穴位和腹部穴位每日交替施灸,神阙每日必灸,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8例,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2例,总有效率为53.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实验研究

贾氏等[14]通过对25例晚期肺癌和乳腺癌伴有胸腔积液的患者采用中药抗癌消水膏外敷治疗,检测用药前后胸水细胞因子IL-2、IL-8、IL-10、γ-干扰素(INF-γ)的变化。发现抗癌消水膏外敷可以促进Th1细胞因子IL-2、IL-8、INF-γ表达增加,Th2细胞因子IL-10表达下降,表明这种“Th1/Th2”平衡调节作用是抗癌消水膏治疗MPE有效的主要机制之一,也是该药发挥扶正祛邪功效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其中有效成分黄芪中的多糖、桂枝中的桂皮醛、莪术术中的榄香烯等,可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功能,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又具有抗癌、活血、促进胸膜纤维化等作用,这些综合作用增强了中药外用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

田氏等[15-16]建立了Walker-256瘤株Wister大鼠MPE模型,分别给予中药抗癌消水膏外敷和IL-2的治疗,结果发现抗癌消水膏外用促进胸膜纤维化是其治疗恶性胸水的机制之一,抗癌消水膏有效成分透皮后,可造成胸膜间皮细胞损伤,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产生炎症应答,促进胸膜炎性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从而通过刺激胸膜无菌性炎性反应造成胸膜纤维化,同时抗癌消水膏并不能引起肺纤维化的发生。

程氏[17]研究发现,中药消水Ⅱ号方(黄芪40 g,薏苡仁30 g,牵牛子50 g,莪术40 g,桃仁50 g,红花50 g,桂枝40 g,猪苓40 g)外敷治疗MPE的主要机理包括: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消水Ⅱ号方可增加IL-2、INF-γ等I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强NK细胞活性,升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可溶性IL-2受体(sIL-2R)水平,从而间接达到治疗胸水的目的;②抑制黏附分子CD44v6的表达,消水Ⅱ号方外敷能抑制肿瘤组织CD44v6的过度表达,降低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稳定病灶,减少转移,延长生存期;③维持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的平衡,消水Ⅱ号方能促进TIMPs的表达,而抑制MMPs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从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4 问题与展望

中药外敷疗法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外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对许多疾病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从近10年来中药外治MPE的研究来看,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①中药外敷的剂型比较单一,临床主要采用的膏剂、油剂、散剂等传统剂型,其有效成分含量偏低,透皮吸收比较困难,缺乏与现代先进的制剂工艺相结合,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②中药外敷的方药组方比较随意,很多源自个人经验,没有经过实验优选,也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导致临床疗效不确切、不稳定;③临床研究多停留在小样本的简单病例研究,缺乏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并且,临床研究中的纳入、排除、疗效评价标准也缺乏统一,有许多自拟标准,导致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实验结果不具重复性;④实验研究比较少,缺乏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⑤文献挖掘、理论研究不足,目前中药外治的文献尚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继承工作不到位,特别是中医外治的理论研究一直停滞不前,严重影响了外治方法的发展。

笔者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强MPE中药外治剂型的研究,如中药离子导入法、超声药物导入法、中药介入法都可试用于MPE的治疗,借助现代科技,如声、光、电或化学透皮剂等促进药物由外而内,开发一些简便、实用、高效的新剂型,不断提高中药外用的透皮效率;通过文献挖掘以及中药组分或者拆方研究,筛选出有效方剂,开展严格的多中心的,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以及基因学等手段,进一步阐明中医外治恶性胸腔积液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提高MPE的临床疗效,减轻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Lombardi G, Zustovich F, Nicoletto MO,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new approaches[J]. Am J Clin Oncol,2010,33(4):420.

[2] Antunes G, Neville E, Duffy J, et al. B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J]. Thorax,2003, 58(S2):29-38.

[3] 贾立群,李佩文,谭煌英.抗癌消水膏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4):63-65.

[4] 闻彬.解毒利水方外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5] 贾杨,钱钢,张庆荃,等.散积贴治疗癌性胸腹水的临床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6):41.

[6] 程志强,贾立群,李佩文,等.中药实脾消水漫青外敷治疗恶性脚水的临床研究[M]//第二届国际中西医结合、中医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4:436-442.

[7] 谢金龙,莫放林,严振球.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的研究现状[J].临床军医杂志,2007,35(1):112-114.

[8] 李林宇,纪国义,李艳茹.白介素-2胸腔注射结合中药外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9):89-90.

[9] 仝运科,陈夭法,梅廷立,等.顺铂加叶乙苷联合腔内化疗治疗恶性体腔积液[J].中华肿瘤杂志,1995(5):198.

[10] 吴效田.中药油膏外敷辅佐冶疗恶性胸腔积液38例[J].陕西中医, 2006,27(5):546-547.

[11] 刁哲欣,胡永进,刘进满.中药悬饮贴膏佐治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1,33(3):449-450.

[12] 黄琼.中药外敷联合胸腔内化疗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2):102.

[13] 孙树枝,崔占义.艾灸疗法联合温阳重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5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0):1810-1811.

[14] 贾立群,李佩文,卫广成.抗癌消水膏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与胸水中Th1/Th2细胞因子的相关性[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2): 6-7.

[15] 田鑫.抗癌消水膏治疗恶性胸胸水与促进胸膜纤维化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16] 田鑫,贾立群.抗癌消水膏对恶性胸腔积液模型大鼠胸膜粘连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7,26(2):116-118.

篇(7)

骨髓炎发病的原因多由于病后体虚,机体正气不足,余毒残留,趁机侵袭,正不胜邪,兼之湿热内感,邪毒窜泛入里,阻滞气血运行,经络闭塞不通,经脉气血凝滞,化腐成脓而致病成骨疽;或是内热炽盛,热毒流注,火毒深窜入骨,壅滞不行,久致湿热壅盛,热盛则肉腐化脓,蚀骨成疽;或肾中精气不足,阴寒之邪深袭,凝滞内郁;或寒湿之邪因人之虚,深袭伏结,郁久化热,湿热之邪凝滞经脉气血,化腐成脓而得;亦或是虫石金刃所伤,筋肉骨骼受损,脓毒炽盛,入骨成疽[3-4]。临床初期起病多急骤,以寒战、高热、口干溲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为主要表现。患肢剧痛彻骨,活动不利,继而皮肤微红、微热、胖肿,可见压痛、叩击痛。患病后3~4周,以局部皮肤焮红、明显肿胀、全身高热不退为表现,为成脓期。溃后脓出,脓液多由浓稠转为稀薄,淋漓不尽,形成不易收口窦道,周围多并发湿疮、色素沉着,死骨排出后,疮口方能闭合[5-6]。 

2 治疗 

骨髓炎的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和营、扶正祛邪为大法,辨病辨证相结合,从整体观念出发,辨明标本虚实,统筹机体全局,内外治相结合,扶正祛邪兼施[7],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2.1 中医内治法 

2.1.1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与优势,不同医者对同一疾病的认识也均有不同,因人因病采用相宜治疗方法,是取得确切疗效的前提与保证。尹新生[8]对4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辨证治疗,并与单用西药常规治疗的40例进行对照观察,对照组进行抗感染、补液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气虚血瘀型采用补气活血化瘀法,方用补气活血逐瘀汤;阳虚寒凝型采用温阳散寒法,方用阳和汤加减;脾胃虚弱型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肾阴虚者治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肾阳虚者治用右归丸加减。结果示治疗组有效率97.5%,对照组有效率87.5%,证明了中医药论文在治疗中的作用。潘宗秋等[9]将 34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7例,分别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和常规非中医药治疗,根据证型不同,采用相宜方药,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上的差别。热毒蕴结型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组方: 穿山甲、赤芍、生地、双花、当归、皂角刺、连翘、地丁等水煎取汁口服,另用黄连、黄柏、苦参、生南星等煎水取汁灭菌制成冲洗液冲洗病灶,外用生肌玉红膏;正虚邪盛型扶正驱邪、托毒生肌,组方: 人参、黄芪、熟地、当归、川芎、炙甘草、肉桂、生姜、大枣等水煎取汁内服,中药冲洗、膏药外敷同上;肝肾亏虚、络脉瘀滞型,治用滋补肝肾、化瘀通络法,组方: 人参、黄芪、炒白术、山药、丹参、川芎、当归、丹皮、续断等水煎取汁内服,中药冲洗、膏药外敷同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 7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在消除局部症状、改善整体状况、加速愈合,预防复发方面有效。杨爱勇等[10]采用中药内服、外敷、冲洗综合疗法对该病 25 例患者进行治疗,以神功内托散为基本方, 处方:当归、川芎、白术、白芍、党参、茯苓、炮穿山甲、木香、附子等煎汁内服:湿毒壅盛者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脾肾阳虚者加附子、狗脊、骨碎补、牛膝;气阴两虚者加麦冬、生地、赤芍、玄参;瘀血内阻者加乳香、没药、桃仁、丹参,日 1 剂 ,早晚分服,外用清热解毒、清热凉血中药煎水清洗及纱布浸湿外敷,临床取得效果较好。陈坚等[11]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骨髓炎,气血两虚型治以补益气血为法,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热毒蕴结型以清热解毒、托里透脓为法,方用五味消毒饮合托里透脓散加减;肝肾不足型,阴虚者宜养阴清热,阳虚者温阳散寒;阴虚者用联合抗炎灵片组对照,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辨证治疗骨髓炎临床效果显著。陈逊文等[12]将慢性骨髓炎分为四型,风湿内扰型,以疏风清热解毒为主,方选仙方活命饮加减;三焦热盛型以泻火解毒为法,方选黄连解毒汤加乳香、没药(如便秘加大黄以清热通便);营血两燔型以清营凉血为法,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临床效果显著。 

2.1.2 自拟方、专方、经验方 自拟方、专方、经验方是临床医者从日常诊治疾病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富于实践性、可操作性,对于传统疗法无法起效的患者,往往效果显著。陈献韬等[13]采用托毒生肌法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78例,以托毒生肌中药内服(自制托毒生肌散、黄芪、党参、丹参、当归、川芎、杭芍、白术等)并骨炎膏(黄芪、土茯苓、紫草、红花、大黄、虎杖、当归) 外敷治疗,疗效确切,痊愈43例,好转2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3%,揭示托毒生肌法可以缩短病程,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刘凯等[14]将慢性骨髓炎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病灶清除术后口服抗生素,治疗组在病灶清除术后予以增味七味脓肿汤(鲫鱼胆根、武靴藤、岗梅、叉虎、王不留行、刺葱、二面针、黄芪等药组成)治疗,疗程8周,随访半年以上,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增味七味脓肿汤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肯定疗效。王长宏[15]采用四妙散合阳和汤加减(黄芪、金银花、当归 、甘草、熟地黄、鹿角胶、肉桂 、白芥子 、麻黄 、炮姜)治疗慢性骨髓炎56例,在常规外治、敏感抗生素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四妙散合阳和汤,日一剂,20d为一疗程,结果示治愈42例,好转12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6.43%,提示了四妙散合阳和汤加减内服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满意。刘继健等[16]采用托毒消疽汤(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当归、赤芍、黄芪、熟地黄 、白芷、桔梗、陈皮、山药 、白术、甘草 )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将28例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方法,予以病灶清除、静滴敏感抗生素,患肢制动牵引及一般支持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托毒消疽汤口服,3周为一疗程,观察3周,结果示对照组有效率73.6%,治疗组94.7%,表明了托毒消疽汤口服能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杨小峰等[17]采用阳和汤(熟地黄、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加减)合脱管散、生肌散治疗难治性骨髓炎25例,结果示痊愈16例,好转9例,无效0例,揭示了中药通过辨证论治使用阳和汤治疗骨髓炎有一定优势。刘振云等[18]采用中医三联疗法(刮骨祛脓法、九华膏换药及克炎健骨汤内服)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200例,结果示痊愈126例,好转47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6.5%,表明采用中医三联疗法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显著。平伟等[19]采用仙方活命饮治疗骨髓炎8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进行开窗减压和持续引流术,及时清除病灶,同时给予敏感抗生素和消肿止痛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仙方活命饮方加味(天花粉、金银花、赤芍、炮山甲、牡丹皮、川贝母、当归、没药、乳香、甘草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69.05%,表明仙方活命饮治疗骨髓炎疗效良好。张建平[20]将7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或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五神汤(金银花、茯苓、车前子、牛膝、紫花地丁)口服,结果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示五神汤加减治疗慢性骨髓炎临床效果较好。谢正平等[21]使用自拟连银汤(明矾、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酒炒当归、赤芍、生地黄等),药物先浸泡后煎煮取汁,每日1 剂,分次温服,治疗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164例,痊愈157例,占95.73%,好转6例,占3.66%,无效1例,占0.61%。有效率99.36%。苏昶才等[22]临床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味(金银花、野、紫花地丁、紫背天葵、蒲公英、炙山甲等)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8例,结果显示痊愈2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7.5%。王新卫等[23]认为本病以虚为主,骨炎补髓丸(熟地、肉桂、白芥子、羊藿、生黄芪、党参、当归、川断、骨碎补、杜仲、土茯苓、山药、白芷、甘草等)具有益肾填髓、气血双补等功效,临床总有率88%。高泉阳等[24]采用归芍骨康汤(当归、赤芍、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穿山甲、浙贝、乳香、没药等)治疗慢性骨髓炎40例,临床结果为痊愈30例,好转10例,总体效果显示为优良。丁望等[25]自拟骨髓炎散(乳香、没药、连翘等)治疗慢性骨髓炎35例,用原药研末,装胶囊,服用1g/次,2次/d,温开水送服,4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其中治愈23例,显效9例,有效91例。王春秋等[26]使用骨髓炎康丸(黄芪、党参、熟地黄、当归、桔梗等)内服治疗慢性骨髓炎125例,治愈61例,显效26例,有效2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8%。

2.2 中药外治法 外治法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一鲜明特色,临床疗效卓著,根据中医“腐肉不去,新肉不生”的思想,中医外用药具有药力相对集中直接、引流祛腐方便、多功效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等优势,药物剂型多样,散剂、膏剂、中药熏洗、浸泡等在中医药治疗慢性骨髓炎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想[27]采用自制膏药外治(黄连、当归、黄柏、生地、独活、白芷、甘草、与蓖麻油、凡士林、 同煎熬至药枯、滤去渣滓,加入青黛、乳香、没药、冰片,蜂蜡煎搅拌匀再次滤去渣滓,趁热把膏药涂在纱条上消毒冷却备用,于患处每周1 帖)与中药汤剂(传统成方仙方活命饮为母方化裁,其中含金银花、防风、白芷、贝母、连翘、当归、赤芍、天花粉、甘草、皂角刺、穿山甲、乳香、没药、陈皮等)内服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12例,连续治疗2月,结果显示9例痊愈,显效2例,总有效率91.67%。韦星宏[28]采用中草药制剂冲洗治疗骨髓炎68例,将136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予以病灶开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草药制剂冲洗治疗(大黄、金银花、白芨、党参、蒲公英、紫花地、半枝莲等,煎水取汁),每日冲洗3次,7d一疗程,共4疗程,总有效率为83.82%,对照组总有效率69.1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示中草药制剂冲洗治疗慢性骨髓炎具有良好临床疗效。薛敬东等[29]采用疡科灵验膏(疡科灵验膏由乳香、没药、血竭、大黄、川芎、丁香、肉桂、蜈蚣等 23 味中药组成)外用治疗慢性骨髓炎682例,经1~3周治愈300例,4~5周治愈150例,6~8周治愈90例,好转13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8.1%,治愈率87.3%,治疗组半年后随访病情稳定,疗效确切,说明疡科灵验膏的优势明显。许华峰[30]采用自拟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中药(黄芪、黄柏、桑枝、野、艾叶、槐角、大青盐、三七,将以上药物煎水取汁),纱布浸药液外敷,结合微波治疗,效果明显。周建旭等[31]用民间验方消漏散(大黄、芒硝、轻粉、天花粉、半夏)治慢性骨髓炎458例,手术清除病灶内的死骨及坏死组织, 油纱填压五d后,创口敞开,后应用消漏散换药,取得了显著疗效。痊愈 358例,复发7例、治愈率达78%,临床效果满意。吕松峰[32]使用“三黄汤“(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等)熏洗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慢性骨髓炎患者20例,总有效率100%,随访1年以上,复发率低于85%。李保泉等[33]用骨疽灵散(生南星、生大黄、马铃薯、玄明粉、冰片等)外敷, 对 138 例骨髓炎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有效率达 89.1%。左玉芝等[34]使用六神祛腐汤(桑枝、黄芪、黄柏、野、槐角、大青盐)外用治疗手指慢性骨髓炎42例,疗效优28例(66.67%),良11例(26.19%),可2(4.67%),差1例(2.38%),总优良率达92.86%。张晓刚等[35]采用病灶清除联合黄柏丹参煎剂(黄柏,丹参,硼酸)局部灌洗,治疗骨髓炎50例,随访优良率达80%。李旭等[36]使用中药膏(胡萝卜,金银花,板蓝根,生地黄,川芎等水煎浓缩成膏)配合内服中药对11例抗生素无效慢性骨髓炎患者进行治疗,治愈率97%,表明该药膏临床有效。 

3 小结 

中医中药治疗骨髓炎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础,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细致研究,采用中药内敷外用治疗相结合,内治以托里排脓、健脾益气为目标,恢复机体正气,抵御外邪侵人,外治以祛腐、排脓、生肌为法,均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二者相结合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目前骨髓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虽多,但包括辨证分型在内,大多是个人临床经验的总结,治疗方案纷繁复杂,不利于推广,疗效标准客观性不足,药物作用机理缺乏实验室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中医药治疗骨髓炎的进程,亟待解决。另外,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是临床需要积极采纳的,采用中西医之长处,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相宜治疗方案,是有效治疗骨髓炎的积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8)

Research progress in TCM treatment on varicocele infertility

PANG Baozhen1, PANG Qingyang2, PANG Huiqing1

1 Liaocheng Hos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ospital, Shandong Liaochen 252000, China

2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ospital, Shandong Jinan 2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o explore on the principles and patterns of TCM treatment on varicocele infertility. Methods: Review was made by referring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by combining personal clinical experiences. Results: TCM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the researches on etiology, differentiated diagnosis,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external herbal treatment of varicocele infertility. Conclusion: TCM can have good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cocele infertility

【Key words】 Infertility; Varicocele; TCM treatment

精索静脉曲张是指精索静脉因回流不畅、血流瘀积而造成的精索静脉蔓状丛发生扩张、伸长、迂曲,呈蔓状如蚯蚓盘曲在阴囊内,继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中医文献中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学“筋瘤”、“筋疝”的范畴。现将中医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研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总有瘀血为患;或因肝肾不足,外感寒湿,气滞血瘀,筋脉失濡;或因举重担物,长途跋涉,筋脉受伤,肝络瘀滞;或因湿热下注,脉络失和;或因脾虚气陷,血运无力,皆可形成筋疝或筋瘤。病后血运受阻,蕴而化热,血不养睾,热灼精伤,可以导致不育[4]。王琦等[5]认为肝肾亏虚、肝郁气滞是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日久则瘀血停滞,络道阻塞,以致脉络迂曲、显露,是本病的病机特点。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病位在外肾,气滞血瘀是标,肾精亏虚是本。

2 中医治疗

2.1 辨证论治

徐福松,莫惠等[4]分为5型:血瘀络阻证,方用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和剂局方》)加减;气虚夹瘀证,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减;肾虚夹瘀证,右归丸(《景岳全书》)合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湿热夹瘀证,防己泽兰汤(《男科纲目》)合枸橘汤(《外科证治全生集》)加减;寒滞厥阴证,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加减。王琦等[5]分4型:湿热瘀阻证,方用防己泽兰汤加减;寒滞肝脉证,方用当归四逆汤合良附丸加减;瘀血阻络证,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肝肾亏虚证,方用左归丸加味。刘云鹏[6]将男性不育分4型:滋阴清火养精常用知柏地黄丸合五子丸;补肾生精常用六味地黄丸合五子丸(即六五合方);疏肝活血通精常用血府逐瘀汤;清利湿热通精常用前列腺炎方(验方):蒲公英30g、枸杞子12g、炮甲9g、赤芍15g、石韦15g、败酱草30g、泽兰叶9g、红花9g、桃仁9g、丹参15g、没药20g、王不留行24g。刘云鹏一般以辨证(尤重舌脉)辨病(着重检查结果)相结合治之,以肾虚为多(重在肾),其六味地黄丸合五子丸(六五合方)、知柏地黄丸合五子丸,使用频率最高。李祥云[7]分5型:肝肾亏损用调肝汤加减;气滞血瘀用红花桃仁煎加减;寒湿凝滞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湿热瘀阻用萆渗湿汤加味;气虚不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曹开镛[8]分3型:气虚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气滞血瘀用理气止痛汤(《中医伤科学》)加减;肝肾亏虚,扭伤筋脉用左归丸加味。李曰庆[9]分3型:血虚肝郁,肾阴亏损用左归丸加减;脾肾阳虚,肾气不充用右归丸合二仙汤加减;血瘀络阻,痰瘀互结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庞保珍[10]分5型:湿热瘀阻用自拟薏丹筋春汤;寒滞肝脉用自拟暖肝筋通汤;瘀血阻络用自拟水蛭理筋汤;气虚血瘀用自拟参芪调筋汤;肝肾亏虚用自拟枸杞畅筋汤。

2.2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徐福松[2]主张:先辨病后辨证,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证从病辨,以病统证,只有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治疗效果。只辨证不辨病,则很难把握其病的全貌,从而治疗也往往难以取得好效。

2.3 专病专方

陈和亮[1]将精索静脉曲张所致少及弱症辨证为肝经血瘀,应用前列通瘀胶囊治疗56例取得了显效41例、有效13例的疗效。

2.4 针灸推拿

王琦等[5]采取每晚睡前平卧,以右手食指和拇指缓慢按摩阴囊,以促进精索静脉血液回流。每次20~30min,每晚1次。

2.5 中药贴敷

庞保珍[11]辨证贴敷:湿热瘀阻用自拟萆桃螽斯丹;寒滞肝脉用自拟橘荔金枪长胜丹;瘀血阻络用自拟桃红衍嗣丹;气虚血瘀用自拟济气逐瘀汤;肝肾亏虚用自拟菟棱毓麟散。用法: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瓶装备用,治疗时取药末10g,以温开水调成糊状,纱布包裹,敷于脐部,胶布固定,3天换药一次。

3 手术治疗

对于精索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争议较大。大多数泌尿科专家认为精索静脉曲张与不育症有关,而其他生殖医学专家认为不育症与精索静脉曲张无关。许多设计了对照组的研究表明,精索静脉结扎术对于不育症治疗是无效的。但也有支持精索静脉结扎手术可治疗不育的研究,但由于随访脱落病例较多,病例样本小,结果可信度低,这方面仍需开展进一步对照研究[3]。

4 小 结

精索静脉曲张真正有症状的病例不到35%[5],不少人存在此病但无症状,常因体检或不育就诊检查时才发现,因此对不育患者,必须重视系统查体。本病辨证应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察局部以分轻重,视整体以察虚实。本病虽以瘀血阻滞为患,但其病机又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湿热阻滞等之不同,必须辨证论治,方可收到良效。本病的诊断、疗效评价标准仍需进一步研究、统一,以利于深入研究与广泛交流。

参考文献

1 陈和亮,陈通文.前列通瘀胶囊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所致少及弱症[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9): 57.

2 郑怀南.徐福松教授临床研究男性不育症的特色和优势[D].南京中医药大学,二000级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单位代号:10315,学号:20004001,1~48.

3 江鱼.不育症诊治中的几个问题与思考[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2,16(3):156-157.

4 徐福松,莫惠主编.不孕不育症诊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28-335.

5 王琦主编.王琦男科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91-596.

6 刘云鹏,等编著.刘云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54-265.

7 李祥云工作室.李祥云治疗不孕不育经验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62-167.

8 曹开镛主编.中医男科临床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50-53.

9 李曰庆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男性学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330-334.

篇(9)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在多种肾脏实质性疾病的基础上,由肾实质损害引起的缓慢进行性肾衰竭,使体内氮质及其代谢物潴留,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通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肾小球滤过率已明显下降,表现为贫血、夜尿、血清Cr、BUN、血磷升高,血钙下降和双侧肾体积缩小等[1]。中医没有慢性肾衰竭的病名,但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发生发展来看类似于中医学"关格"、"癃闭"、"肾劳"、"溺毒"等病症,但大多数医家认为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与中医的"关格"证候相吻合[2]。

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证型分类的研究

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灵枢・脉度》篇曰"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阴阳俱极盛,不能相荣,互相隔绝,以致形成关格[3]。现代大多数医家认为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指脏腑阴阳虚损,脾肾虚损尤甚,标实指水湿、瘀血、邪毒等[4]。《素问・评热病论》提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CRF是一种长期慢性病,正气也会随之受损,正气不足,则邪气侵入机体所形成的水湿、瘀血、邪毒等病理产物,会进一步破坏机体,造成本虚邪实的病理状态,所以笔者认为,在治疗本病时应当注重本虚的治疗,才可以使机体恢复功能,水湿、瘀血等才会更迅速的被清除。

对于CRF中医证型分类,王延辉等[5]通过分析1993年~2008年中医、中西医治疗CRF的文献,根据证候出现的频次归纳,将证候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4型。周全荣教授[6]经多年临床研究将其证候分为脾肾气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和阴阳两虚4种。王怡等[7]调查200例CRF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总结出该病证候分布由高到低为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赵惠等[8]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证型因子频数,发现以脾肾气(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脾虚湿滞5种证型出现频次最多。有研究者[9]认为CRF早中期最常见的分型以脾肾气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为主,后期以阴阳两虚居多,兼证中以痰(湿)瘀互结为主。笔者则认为将该病证型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脾虚湿滞5种较为合理。

2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

2.1从脾肾论治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精有赖于水谷精微的濡养,而脾运化精微的功能,又需要肾阳的温煦。所以在治疗CRF脾肾气虚、阳虚证时,戴双明[10]采用温阳利水,填精补髓的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在治疗时重视益后天以养先天、脏腑整体功能、活血化瘀的理念。张琪教授[11]应用经验方加减治疗本病脾肾气血亏虚证,方药为:红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20g、黄芪30g、熟地黄20g、菟丝子15g、山药20g、枸杞20g、山萸肉15g、砂仁15g、甘草15g。该方能够改善肾功能,补气养血,缓解贫血症状。有研究者[12]认为CRF早中期的病机为脾肾两虚,浊瘀阻滞,拟定补脾肾活血泄浊方加减治疗,方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杜仲、巴戟天、黄芪、党参、白术补肾健脾;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大黄、半夏、草果等化痰泄浊。结果发现患者BUN、Ccr、Scr、Hb、RBC均明显改善,是治疗CRF早中期的有效方。有研究者[13]应用古方黑地黄丸治疗脾肾两虚证,由苍术、熟地黄、川姜冬组成。认为黑地黄丸可以保护肾功能,改善贫血,可延缓慢性肾衰竭进程。

2.2从脾胃论治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中,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故有研究者[14]认为调理"脾胃"可有效缓解CRF患者肾功能恶化及临床表现。何永生教授[15]运用体质学说指导治疗,重视脾胃功能的调节,将CRF分为三期进行治疗。早期采用培补元气,滋阴补阳的方法来改善体质,防止疾病传变。中期采用健脾理气,化湿泄浊的方法,调理脾胃,运转气机。晚期则重视"瘀"和"毒",认为补虚与祛瘀并重,同时辛开苦降、通腑泄浊以解"毒"。有研究者[16]在CRF患者常规治疗上加用加味香砂六君子汤以益气补中,健脾和胃,燥湿化痰,结果发现运用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后的患者TC、TG、BUN、Scr显著降低,而ALB、Hb则显著升高,认为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具有提高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的作用,改善肾功能及减轻尿毒症的毒素作用。

2.3从脾虚湿盛论治 CRF的患者常常发病见颜面部、甚至全身水肿,且水肿症状持续存在。邹燕勤[17]认为慢性肾衰竭病程较久,脾肾俱虚,故利水应防伤正,忌峻猛攻逐利水之品,宜淡渗利湿,轻药重投,缓缓图之。临床常配茯苓皮、车前子、冬瓜皮、泽泻、生薏苡仁、玉米须等淡渗利湿。张宗礼教授[18]认为该病发病与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机失常有关,故提出采用醒脾的方法来治疗,并指出醒脾旨在醒复脾之运化神机。杜雨茂[19]认为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发现,CRF并非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部分CEF患者在肾功能失代偿期和肾衰竭期,通过中药治疗是可以改善的,采用柴苓汤加减治疗,健脾化湿。

2.4从其他方面论治 于俊生教授[20]认为CRF病变过程中,还存在着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气化受阻,脾胃升降乖逆,气血运行失畅,从而导致浊邪壅阻。提出运用"和法",缓慢调整机体阴阳失调、升降失常、气血失和。可避免大补大攻致矫枉过正现象,更好稳定肾功能,延缓肾衰竭进程。李秀英[21]提出从"郁"论治,三焦郁阻,主理中焦;疏肝解郁,用药轻灵;开达肺郁,气血调和;疏解肾郁,不妄用补;调理血郁,谨忌攻破,使脏腑气机调和,正气得养,邪气得祛的临床思路与方法。王小琴[22]认为虽病之初期阳虚者多,阴虚者少,但到疾病后期则见阴阳两虚,故注重养阴与护阴,提出养阴利水、滋补肝肾、滋养肾阴等养阴八法,开创了中医药治疗CRF的又一新特色。阮诗玮教授[23]根据中医"四时"理论,结合福建地区的气候特点,分别总结出四季的用药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疗体系。对于中医药治疗CRF的外治法,有中药灌肠、药浴、穴位敷贴、穴位注射、针刺等,有研究者[24]认为隔附子饼灸可以达到温通血脉,补火助阳,健脾培肾等功效,可以明显改善肾功能,疗效肯定。

在学习各个医家治疗CRF的方法方药时,笔者发现各医家用不同的角度辩证施治,均可以有效改善CRF的症状,而不是采用统一的病名、证型分类来治疗。这就是中医的特色,以发展变化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将中医"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思想很好的体现出来。

3 展望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长期进展性的疾病,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西医采用的是药物治疗、血液透析、条件好的采用肾移植,但是大多数患病者经济条件无法达到长期治疗的水平,所以会选择中医保守治疗。目前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在延缓疾病进程、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已经得到医学界的认可。笔者希望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肾衰竭,西医、中医各取其优势,并且能对CRF进行早期疾病筛查,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疾病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从而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恩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6.

[2]胡芳.从脾胃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评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3):188-190.

[3]陈英兰,毕礼明,杜浩昌.中医古文献对慢性肾衰竭病名的认识[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1011-1012.

[4]徐桂华.慢性肾衰竭中医辩证施治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3):282-284.

[5]王延辉,冯松杰.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J].北京中医药,2009,28(5):329-330.

[6]杨杰.周全荣诊治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院学报,2007,31(1):82-83.

[7]王怡,胡维华.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9-12.

[8]赵惠,周春祥.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文献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6):9-11.

[9]汤晓会.赵振昌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总结[J].长春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

[10]樊平,魏亚东.戴双明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J].陕西中医,2010,31(8):1039-1040.

[11]杨雪.张琪教授治疗脾肾气血亏虚型慢性肾衰竭经验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12]张东芳.补脾肾活血泄浊方治疗脾肾两虚、浊瘀阻滞型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7,3:10-12.

[13]苏珊珊.古方黑地黄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两虚证的临床新方法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9.

[14]高培,冷伟.从 "脾胃"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浅探[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38(2):22-23.

[15]孙玲玲.何永生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经验[J].四川中医,2011,29(6):13-14.

[16]全毅红.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尿毒症毒素作用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1):15-16.

[17]孔薇.邹燕勤治疗慢性肾衰竭思路与方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1):45-46.

[18]韩阳,席强,何学志,等.张宗礼教授运用醒脾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2098-2101.

[19]胡天祥,董正华.杜雨茂教授以柴苓汤为主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J].四川中医,2015,33(2):10-11.

[20]于俊生. "和法"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江苏中医药,2007,39(7):6-7.

[21]王丽,林妍,张改华.李秀英从 "郁"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2009,28(9):671-673.

篇(10)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正遭受着类风湿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带来的痛苦。为了使患者在治疗中少走一些弯路,本刊特约国内知名专家,从疾病的认识、治疗、康复等方面,全面介绍相关知识,希望能对患者有所帮助。

类风关是一种慢性炎性关节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发病的多关节炎,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7个主要受累关节

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等7种关节最多见;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有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往往伴有晨僵(即早上起来时觉得关节僵硬)。

最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等。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而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

7种关节外表现

类风关除了关节的表现外,还有以下7种表现。

1. 类风湿结节:结节多发生于关节隆突部位及经常受压处,直径为数毫米至3、4厘米不等。

2. 类风湿性血管炎:血管炎的皮肤损害可见慢性溃疡和紫癜,小腿部和踝部最多。也可影响到内脏血管系统,造成肺动脉高压、肠穿孔、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

3. 肺部病变:多发生胸膜炎、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结节、类风湿尘肺。肺中大小不一的结节,可融合形成空洞或钙化。

4. 心脏病变:常见急性心包炎,也可有局灶性间质性心肌炎及冠状动脉炎。

5. 神经病变:可表现为末梢神经损害,如指(趾)麻木感,感觉减退。

6. 眼部病变:可引起巩膜外层炎、巩膜炎、穿透性巩膜软化或干燥综合征。

7. 肾脏损害:有严重血管炎者或淀粉样变者,可导致肾脏损害。

确诊类风关的7项标准

1.晨僵至少1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痛(≥6周);

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痛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痛(≥6周);

5.类风湿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7.关节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

以上7项具备4项或4项以上即可诊断为类风关。

大多数类风关患者病程迁延,头2~3年的致残率较高,如不及早合理治疗,3年内关节破坏达70%,积极正确的治疗可使80%以上的类风关患者病情缓解,只有少数最终致残。

作者简介:

赵丽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并担任《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和《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研究杂志》和《中华医药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在各级学会和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药物的4种选择

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 吴东海

类风关的发病、病程和预后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因此,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治疗方案治疗所有的患者,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综合的治疗计划。

在确诊类风关之后,须先判定患者处于缓解期还是活动期。

缓解期 符合下列5项或5项以上,持续至少2个月者为临床缓解:晨僵时间低于15分钟;无疲劳感;无关节痛;活动时无关节痛或关节无压痛;无关节或腱鞘肿胀;血沉(魏氏法)女性小于30毫米/小时,男性小于20毫米/小时。

活动期 符合下列至少4项者可确定为活动期:休息时有中等程度的疼痛;晨僵>1小时;有三个以上关节肿胀;8个或8个以上关节触痛;血沉>28毫米/小时。

了解患者的以上情况后,就可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个全面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有下列4种选择:

1. 非甾体药。也称为一线药物,它们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但要注意此类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和肾脏毒性,而新近上市的药物西乐葆、万络、美洛昔康的胃肠道反应可能较少。此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途径给药,如外涂、塞肛或肌注等。同时,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故在选择药物时应慎重。特别提醒的是,此类药物虽能减轻症状,但不能控制病情发展,应与慢作用药物联合应用。

2. 二线药物。包括抗疟药、青霉胺、金制剂、柳氮磺胺吡啶、雷公藤、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其共同特点是起效慢。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早期应用二线药物,会对软骨及骨侵蚀产生有利阻抗作用。

3. 皮质激素。过去,类固醇皮质激素以其快速的疗效、众多的副作用而倍受争议。有研究提示,低剂量的类固醇皮质激素,可延缓类风关关节的骨质破坏,以及尽早控制症状。但使用激素治疗时,必须掌握以下原则:不需用大剂量时则用小剂量;能短期使用者,不长期使用;治疗过程中,注意预防感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以防止骨质疏松。

4. 生物治疗:目前此类治疗大多处于临床观察或临床试用阶段,国外资料显示,这些药物可很快改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且副作用少,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制剂。

总之,对于类风关首先要确定诊断,然后了解疾病的活动度和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药物选择要符合安全、有效、经济和简便的原则。在治疗过程中要同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简介:

吴东海,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主任医师、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结缔组织病编审组成员,《中华风湿学杂志》副主编等。曾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文章30多篇,主编《实用风湿病学》一书。擅长红斑狼疮,类风关,皮肌炎,硬皮病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4种证型巧施治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 冯兴华

类风关属中医“痹证”范畴,本病辨证总属本虚标实,气血、阴阳、脏腑亏虚为本,外邪、淤血、痰浊、痹阻经络为标。临床上须根据不同的证候辨证治疗。

湿热蕴结证

表现:四肢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屈伸不利,或伴发热,口苦口粘,小便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宣痹通络。

方药:四妙散加味。

苍术、 黄柏12克,薏苡仁15克,川牛膝12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蒲公英15克,青风藤15克,防己10克,土茯苓30克,泽泻15克,木瓜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甘草6克。

中成药:湿热痹冲剂或风湿安冲剂等。

寒湿痹阻证

表现:四肢关节冷痛、肿胀或重着,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遇寒痛剧,得热痛减,或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制附子10克,桂枝6克,黄芪30克,羌活12克,姜黄12克,防风12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防己10克,青风藤15克,当归10克,甘草6克。

中成药:寒湿痹冲剂、追风透骨丸等。

痰淤痹阻证

表现:肢体肌肉关节疼痛,痛处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僵硬畸形,屈伸不利,周围可见硬结,面色黧黑或肌肤干燥无光泽,舌质紫黯或有淤斑,苔白腻,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淤,祛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淤汤加减。

当归10克,秦艽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5克,香附10克,地龙10克,乳香5克,没药5克,羌活15克,川芎10克,白芥子10克,僵蚕6克。

中成药:淤血痹冲剂、小活络丹等。

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证

表现:痹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入夜尤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关节变形,难以屈伸,舌质淡或红,苔薄,脉细弱。

治法: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5克,桑寄生30克,秦艽12克,防风10克,羊藿15克,补骨脂10克,杜仲12克,怀牛膝15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党参15克,黄芪3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

中成药:痹冲剂、益肾蠲痹丸等。

此外,雷公藤多甙、昆明山海棠片、火把花根片等中药制剂,治疗类风关也有很好疗效,但这类药物对造血系统、生殖系统等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且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不宜使用。

类风关属难治性疾病,可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两者相互为用,以达到治疗目的,并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另外,中医外治法如针灸、中药离子导入、药浴疗法、中药贴敷疗法、中药熏洗疗法、矿泉疗法及气功疗法等,对类风关的辅助治疗均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简介:

冯兴华,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审评专家,《北京中医》杂志常务编委。著有《中医内科临床手册》等,参编《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要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余篇。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康复及饮食治疗的4与3

广东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 张晓/崔阳

类风关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轻则导致关节出现各种畸形和功能障碍,重则导致终身残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应帮助患者尽可能从生理-心理-社会多方位得到良好的康复,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康复和饮食治疗。

康复治疗

1.心理治疗:类风关所致的疼痛会贯穿病情的整个过程,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抑郁、情感冲突等心理及情绪障碍。为应付疾病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挑战,应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其建立自尊及提高自信,从而增强治疗的依从性。此外,百优解、赛洛特等药物,不仅可减少患者焦虑、抑郁的症状,而且可一定程度改善炎症指标。

2.理疗:急性期予强紫外线照射炎性关节,可使局部炎症反应减轻;亚急性期及慢性期,醋疗、超短波、红外线、温水浴、矿泉浴等可促进炎症吸收,防止关节变形。急性期还可用夹板制动,一方面能使关节休息、预防畸形,另一方面还可稳定关节以增加其功能,但制动时间不超过2周,且每日应解除制动数次。

3.功能训练:

急性期 训练在晨僵已消退,疼痛缓解后进行。每天,对每个受累关节做被动或非常轻柔的辅助主动运动,每天进行3~4个时间段的治疗。固定关节时,应主动或被动伸展肢体、伸直关节,仰卧、侧卧、抬高上下肢及用力绷紧肌肉等,保持肌肉的强度,防止肌肉萎缩。

亚急性期及慢性期 应做刚超过痛点的被动活动以防止挛缩,治疗后若疼痛加重持续2小时以上,次日早晨脉搏超过原来的30%,则应减量或改进方法。应注意功能训练不可连续进行1小时以上。

体力训练有散步、太极拳等,由于浮力可以减少关节应力,故游泳是最恰当的项目。

畸形关节的矫正训练,主要是按关节畸形的表现,再对,各种关节进行训练,并可辅助器械。手关节做指间受累关节活动度训练、手指的肌肉训练;肘关节应有屈肘动作及前臂旋前、旋后的动作等训练,并可使用调节高度的拐杖;肩关节训练可做摆动操、手指爬墙、棍棒操等,并对三角肌及肩内、外旋肌等长收缩训练。

对于关节严重畸形,各种运动应循序渐进,各种锻炼应有相等的休息时间,才能得到科学康复。

4.科学:患者宜使用硬床板,仰卧,枕头不宜过高,前臂保持于后位,髋,膝关节尽量保持伸展位置,踝关节保持零度位置。可每日取3~4次俯卧位,每次5~20分钟,以避免髋、膝关节的屈曲缩,避免颈部前屈。

饮食治疗

1.鱼油:鱼油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及DHA,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已证实,鱼油对类风关、炎症肠病、哮喘等有好处。

2.抗氧化剂:高浓度维生素E、β-胡萝卜素、黄酮类化合物、γ-亚麻酸、海产淡菜、贻贝类、蔬菜油的抗氧自由基作用。尽管它应用的剂量、时间及剂量/效价比尚属未知,但它极可能减少发生自身免疫疾病的危险性。

3.中医认为,虾、蟹、油腻食物、公鸡、甜食、竹笋等“湿热”“、热毒”的食物与风湿痹痛的进展有关。故患者应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饮食,低胆固醇、多维生素的健康饮食才是合理的膳食结构。

另外,天气变化特别是梅雨季节,体内未愈的炎症易引起病情恶化。因此,患者应尽可能避免上述诱导病变恶化的因素。

作者简介:

张晓,广东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华风湿病杂志》编审人及《循证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中青年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类风关、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治。

解惑篇

问:类风关会遗传吗?

赵丽娟教授: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大多与遗传有一定关系,有研究报道,与类风关有血缘关系者的患病率,为无血缘关系者的3.6倍。但此病的发病也并非完全由遗传决定,环境因素,某些细菌、病毒感染,一些内源性免疫因素以及性激素等,均可参与此病的发病。

问:有胃疾病的类风关患者如何用药?

赵丽娟教授:治疗类风关的各类药物,几乎均可引起胃粘膜损伤。尤其是作为一线药物的非甾体药副作用最大,故有胃疾病的类风关患者在应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避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此类药物同时服用;宜选用对胃肠道副反应最小的西乐葆、万络等;服药时,应与食物同时服或餐后即服,并同时饮水,采取直立位,可加服胃粘膜保护剂,严禁吸烟、酗酒。

问:一些广告声称,有祖传秘方能根治类风关,永不复发,或吹嘘已彻

底攻克治疗此病的难关,取得国家甚至世界级奖杯及科研成果,这 些可信吗?

冯兴华教授:这些广告是不可信的,类风关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临床难治性疾病。尽管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吹嘘能根治或永不复发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另外,某些广告宣传的秘方,其药物成分不清,可能含有过量的马钱子、乌头等有毒中药;还有些中药胶囊,患者使用后可迅速缓解关节疼痛,而被推崇为“灵丹妙药”,大多是因为其中含有激素,但药物说明书中未予注明,从而造成患者长期滥用激素,引起许多严重的副作用。类风关应患者应尽快到正规医院系统治疗。

问:类风关患者的关节畸形可以完全恢复吗?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手术?

篇(11)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4-0100-03

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人类生活与工作的环境及方式均发生极大改变,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多变,其中腰椎疾病谱的变化就富有代表性。目前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已成为脊柱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甚至是疑难病,其发病率日渐升高,并有年轻化、职业化趋势,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1~2]。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加之现代医疗水平的进步与医疗器械更新,为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保证。手术作为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因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日益受到广大患者信赖与欢迎[3]。但由于患者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有一定局限性,术前普遍存在过高期望,术后症状一旦缓解不理想,则表现出不满意,甚至认为手术失败。手术其目的是解除压迫、阻断神经的进一步损伤,但术前神经等损伤已存在,加之术中、术后等诸多因素影响,术后难免会遗留诸如腰痛、臀部痛、下肢放射痛及皮肤感觉异常等部分症状,给围手术期的快速康复带来挑战。而如何有效改善腰椎术后残余症状则成为了临床的难点,亟待解决。为此,本科在腰椎术后恢复期臀部疼痛的临床研究方面做了些探索,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5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脊柱科住院部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后遗留臀部疼痛的患者,共96例,其中男41例,女55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4.35岁;病程7~46月,平均23.54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蜡疗对照组和中药热奄包治疗组,每组48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腰椎退变性疾病经手术治疗2~3天后开始出现手术相关性的疼痛,表现以臀部疼痛为主,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手术疗效,并积极要求治疗的患者;②手术区伤口愈合良好,无红渗液等感染表现;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本研究治疗,且保证可按要求完成1个疗程治疗的患者。

1.3排除标准①排除有心、脑、肝、肾功能障碍等严重疾病患者;②排除有内分泌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③排除存在皮肤破溃及感染或慢性皮肤病,不适合行外治疗法患者;④排除疼痛与感染、肿瘤及结核相关性患者;⑤排除伴随有严重心理疾患、精神障碍患者;⑥排除有法律纠纷以及不能配合的患者。

1.4治疗方法蜡疗对照组采用石蜡疗法中的蜡饼法,将蜡块放入蜡锅中加热至58℃使其熔化,将熔化的石倒入蜡盘,蜡液的厚度为2 cm左右,待其自然冷却至表面温度40~45℃时取出备用。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腰臀部,将蜡块直接敷于患侧臀部,外面包裹保温,治疗时间为30 min,每日2次,上午及下午各1次,10次为1个疗程。中药热奄包治疗组:中药热奄包(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院内制剂):白芥子、莱菔子、五灵脂、苏子、茺蔚子、菟丝子、吴茱萸子、女贞子各30 g,分别研成粉末,其中加入240 g粗盐及少许白醋后,装入布袋在微波炉加热,加热至60~70℃后取出热奄包均匀抖动,手感不烫后则外敷于患侧臀部,治疗时间为30 min,每日2次,上午、下午各1次,10次为1个疗程。

1.5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JOA评分和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对比组内及组间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异,以评价其临床疗效。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秩和检验,P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VAS、JOA评分比较见表1。

2.22组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见表2。

3讨论

目前,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已成为临床的有效治疗手段,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腰椎术后会有部分残余症状,而臀部疼痛在临床很常见。对于这种现象引起了广大学者重视,已有现代研究表明[4~6],术后残留疼痛原因较复杂,部分学者认为其与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关系密切;其次,与化学介质、免疫源性、炎症反应相关,易形成粘连,造成神经根及硬膜囊周围纤维疤痕,卡压神经致缺血缺氧、降低兴奋阈,易诱发产生疼痛;再者,与手术损伤、术后脊柱力学改变至脊柱稳定性降低相关;此外,与个体的疼痛耐受度差,加之记忆痕迹,易混淆、伪装或夸大症状,表现为精神因素;最后,与生理解剖相关。臀上皮神经来自T12-L3神经外侧支,其穿过背部深肌后穿出腰背筋膜入浅层,越过髂嵴至臀部,在走形过程中易因外伤、炎症等引起卡压。而术后臀部疼痛多半与术中棘旁组织牵拉或俯卧过久,致组织受压水肿、缺氧、炎性刺激等导致臀上皮神经损伤相关[7~8]。

传统医学则认为,腰椎术后肌肉及椎骨组织劳损,血溢脉外,如古人云“血行失度,随损伤之处而停积”[9],从而产生离经之血,其停聚在骨肉筋脉之间,阻滞气机,瘀阻经脉,经气不利,不通则痛,痛有定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腰椎术后,气血瘀阻、瘀血不除,新血不生,气血两虚,气虚无援,血运不畅,荣养失职,故则“不荣则痛”[10]。

鉴于患者腰椎术后常遗留臀部疼痛,易影响手术效果及满意度,为了有效解决诸类问题,本院根据《黄帝内经》“善治者治皮毛、治肌肤,其次治筋脉”的启发,在浩瀚的中医传统疗法中寻找特色技术,最终确定了中药热奄包疗法,并以此为契机,探索中药热奄包对比蜡疗治疗腰椎术后臀部疼痛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表明,蜡疗对腰椎术后疼痛有一定疗效,但中药热奄包的疗效更显著且安全可靠,操作简便。蜡疗的疗效主要是依靠其热效应[11~12]。石蜡持续释放的热能可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有利于炎症吸收及消散,减轻肿胀,减少炎症介质刺激,此外有软化和松解疤痕作用,加之营养和再生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术后臀部疼痛的症状,但既往研究也表明,疗作为外治法的一种,有一定的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功,但远期疗效不理想,尤其对病程较长、病邪较深者,蜡疗很难彻底解决问题。中药热敷包是在中医整体治疗理论的指导下,精心选配中草药加热外敷经皮肤由外而内地渗入到身体内部的疗法,此疗法结合了热疗和药疗的集中优势。而研究结果亦表明本院独特的中药热奄包疗法临床疗效显著。本中药热奄包组成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消胀、散寒止痛、滋补肝肾的作用[13];粗盐具有刺激和促进皮脂腺分泌的作用,可促进体内废物代谢,并可去除皮肤表面死皮,加快药物分子的渗透,提高治疗效果[14];加之热奄包的物理加热,其热效应可促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和组织通透性,从而促使药物快速有效的渗透皮肤,进入血脉、枢机之中,药达病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以达温经通络、行气消胀、散寒止痛、滋补肝肾的之功,使疼痛减轻、粘连松解、萎者复满,僵者复柔。中药热奄包不但发挥药物本身的作用,还具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加之热效应作用,实属理疗、热疗与药疗的完美结合[15]。

总之,对于腰椎术后的臀部疼痛,中药热奄包疗法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操作简便,药物廉价,无副作用,本中医特色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贾连顺,李青.腰椎退变性疾病[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7,4(5):411-413.

[2]林红,董健.退变性腰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2005,8(4):379-482.

[3]董荣鹏,赵建武.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6):948-950.

[4]彭亚,祝永刚,赵 毅,等.中药湿热敷治疗腰椎术后残余痛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4):2662-2664.

[5]李振伟,张向云,张英民.腰椎手术后遗留疼痛的诊治体会[J].颈腰痛杂志,2000,21(2):148-150.

[6]唐勇.大剂量恩再适治疗腰椎术后残余神经症状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9):59-60.

[7]贺学军,易惠军,范友兵,等.以腰臀部疼痛为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J].颈腰痛杂志,2010,31(5):327-329.

[8]安连生,莫达志.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腰臀部疼痛疗效观察[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9]王拥军,施祀.中医气血理论与椎间盘退变相关性的研究[C].全国针法灸法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2005年.

[10]孙朝润.中医学对痛的论述[J].中医研究,2013,26(5):6-9.

[11]姚红燕,王永军.石蜡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9):132-133.

[12]张爱文.中医蜡疗在理论科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8):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