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互联网行业实习自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互联网+”大背景
国内最早的“互联网+”理念可以追溯到2012年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的发言。“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其中“互联网+医疗”,将有望从根本上改善现实中存在的看病难、买药贵等难题。具体来讲,互联网将优化传统的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一条龙的健康管理服务。患者可以在网上挂号、询诊、购买、支付,既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又提升事中体验,并依靠互联网在事后与医生沟通,从移动医疗数据端监测自身健康数据,做好事前防范,加强医疗自我保健。以此推动社会养老、社会保障等服务。
二、“互联网+医疗”衍生出的人才需求
“互联网+医疗”代表了医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是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其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家服务,将有利于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和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如此庞大的服务机构、内容丰富的服务业务以及多层次、多角度的服务形式,势必会应运而生出众多的工作岗位,需要大量的多层次专业人才来满足这种新型民生服务的需求。
三、“互联网+医疗”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
“互联网+医疗”的运营模式中,人员的配备是多专业、多层次的。它需要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各行其职。比如在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中,它不仅需要IT网络工作人员,还需要医疗服务人员;不仅要有资深的专家,还要有以志愿服务身份参与其中的初级工作者。
卫校现阶段探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进一步掌握,它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笔者学校的学生中从一年级新生到临近毕业的实习生,在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方面,虽具有专业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层次特点,这正迎合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多层次人员需求。作为学校,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医疗”的大背景、大平台,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可以先从一名医疗服务志愿者做起,逐步融入互联网医疗中,完成学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一年级学生群体,因其只有基础医学知识,而对临床知识却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护理技能水平的高低。这样的群体可以在以社区为基础的移动医疗中尽自己的能力去参与医疗志愿服务,完成体验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巩固已有的基础医学知识,通过接触临床疾病,逐步对临床知识产生感性认识,促使其产生进一步求学的欲望;二年级学生群w,因其已经初步具备了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就可以凭借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参与互联网医疗具体的诊疗和护理当中,通过实际接触病人并参加医护诊疗,促使其对已有的医学知识的巩固,并对医学行业产生了荣誉感和归属感,帮助学生树立献身医学的远大理想;三年级的学生在为互联网医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并在参与中奠定了创业基础,寻求创业机会。卫校的学生在校三年中,结合不同阶段的学习和其自身高低不一的能力和水平,在互联网医疗中以各种形式均能得以锻炼和提高。
四、“互联网+医疗”与卫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的意义
“互联网医疗”是一种新型民生产业,它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远景,它需要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观念,不断地扩大人员投入,不断地增设服务内容和选项。那么,具有不同知识和能力层次的人员加入到互联网医疗护理队伍中,不仅降低了“互联网医疗”的经济成本和资源消耗,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人员更替、观念更新、行业永葆活力。
对职业卫校来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这不仅是学校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探索、改革的条件,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同时也为源源不断的毕业生寻求到了多种创业机会和途径。可以说,“互联网+医疗”与卫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既是优势互补,又是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方式,前景看好。
五、如何将“互联网+医疗”与卫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
鉴于以上几点思考,我们不妨模拟一下“互联网医疗”与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的模式:首先,由学校收集整理在校学生的信息资源,与“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共建学生实习就业供需数据库;其次,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分批、分层地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和社工护理服务标准培训;其次,在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医学理论知识后,学生先以“志愿者”身份投入到医疗服务平台所提供的活动当中,分批跟随问诊大夫,进行体验式学习;随着学生对医学知识的不断充实和掌握,学生可利用寒暑假等其他时间,由医疗服务平台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进一步深入学习;三年级学生经过参与三年的医疗服务,并完成实习阶段的学习之后,专业知识得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得到锻炼。总结前面的学生表现,对于专业能力强、工作表现优秀者,可被医疗服务公司录用,或者应聘有医疗服务公司推荐的正式工作岗位,成为正式员工;除以上举措之外,为了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学校还可提供往届毕业生的信息资源,由医疗服务平台与学校共建学生实习就业数据库,医疗服务公司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专长,分流到各家社工机构和社会企业中,实现学生创业和就业。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通过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并专门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及职业行为习惯,但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依然存在不足:1.企业参与度低。职业素养源于企业,服务企业[2]。但多数高校在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没有与企业高度互动,将行业需求真正的融入校园和课堂,企业只有在学生实习实践时,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向学生展示企业文化,岗位要求等,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职业技能,仍存在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相脱节的问题。2.师资队伍薄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素养教师队伍不稳定,并且多由政治教师兼任,职业素养应紧贴行业需要,但是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对行业动态及岗位需求的了解很少,这也反映出了高校对职业素养培养质量的认识错位。3.教学环境单一。目前,在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但依然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上,将课堂局限于教室上,没有将职业素养的培养真正延伸到岗位上。
二、“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37
我国互联网的进入大众视野起源于2013年年底,余额宝横空出世,自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拉开了大幕。我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有传统的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产品创新、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2014年腾讯推出理财通、2015年的蚂蚁聚宝、京东金融、卡拉卡理财、小米金融、2016年的微理财,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丰富了我国金融产品体系,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对高职金融类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应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职金融类专业应结合自身现状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 高职金融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落后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学的指南,决定了一个高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前许多高职金融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滞后,已经不能落后于时代和信息化对金融的要求。以我校为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备保险、证券行业基本操作业务技能和营销能力,能够胜任保险或证券营销、客户服务、基层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并能从事银行、担保公司、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等金融相关行业营销及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以看出我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是比较务实且具有时效性,但是主要培养人才的方向还是集中于传统金融企业的一线服务人员,而忽略了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大量的就业机会。
1.2 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金融发展的现状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脚本,只有教学内容选取得当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目前很多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也没有及时根据日新月异的金融发展进行调整。以我校为例金融管理专业目前开设的主要专业相关课程主要有金融学基础、银行综合柜台操作、银行基本技能、保险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操作实务、金融产品营销实务、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个人理财等,明显可以看出缺乏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课程。
1.3 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松散
课程体系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的体现,也是培养一个一个学生基本依据。目前大多数高职金融类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大的方面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具体展开时又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个性化发展模块。总体来看在高职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不可分,而过多的笔墨放在了基本素质模块中开设的课程,而压缩了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并且个性化发展模块之间油柚很大的重合,整个课程体系相对较为松散。
1.4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单一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除了以PPT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外,其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不多。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而且对于经济金融生活中的最新的发展情况,缺乏必要深入的分析。有的老师上课时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化,实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2 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对高职金融类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1 从单一的金融人才需求到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传统的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单一。高职类院校的学生由于学历的特点大多数金融企业主要从事的是一线服务岗位,所以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自我表达和客户的沟通能力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高职类院校学生优势在于上手快。现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门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单一话,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强调的是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化,即懂得金融相关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同时掌握相应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并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较高的风险管控能力。
2.2 从传统的金融就业岗位到多元化的金融就业岗位的需求
高职类院校传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证券公司柜台服务人员、证券公司后勤人员、证券投资顾问;保险公司电销人T、保险人与经纪人、保险公司后勤人员;银行柜面人员、银行大堂经理;小贷、担保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营销人员、内勤人员;各类中小企业的出纳、会计核算等。而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非金融企业涉足金融行业,催生了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有别于传统的金融机构的就业岗位,更多的注重学生的营销和沟通能力。
2.3 整合互联网金融思维融入到课堂知识点的需求
老师是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知识的载体,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当今,需要我们教师也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我们在课堂中介绍相关互联网金融产品是不能空讲,必须是建立在对该产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由于教师的天性,很多老师个人理财形式相对较为保守,甚至是根本没有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投资,这样在教学时肯定是比较教条的。所以在教学时整合互联网金融思维融入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职金融类专业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应对策略分析
3.1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第三方支付、P2P贷款模式、阿里小贷模式、众筹融资、互联网整合销售金融产品以及互联网货币。高职金融类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不能再把眼光放在传统的金融就业岗位和传统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而是要抓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就业积极影响,顺应时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没目标。
3.2 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以往的传统的金融知识点介绍,一定要按照金融行业最新发展的现状介绍和整合教学内容。使得高职类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真正的能反映目前金融市场的变化,而不是与现实脱节,让学生受益。
3.3 重构教学课程体系
结合互联网企业对金融类专业人才规格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构建了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符合金融类职业资格标准、满足安徽经济特定需求、融合创新创业意识的“岗位课程+认证课程+订单课程+创业课程”的“一核心三支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4 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采用翻转课堂、MOOC、微课堂等教学方。通过模拟实训、多专业综合实训、校外中期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等“体验式”教学手段,强化金融仿(全)真性实习,通过动手动脑的实战训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职业氛围,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全真或仿真教学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非常直观地感受实际现场的氛围,可以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实训的兴趣,提高实训效果,也能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尽快适应环境。
3.5 注重教师实践能力、互联网思维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可以通过培养与引进,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日趋合理、素质稳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就需要大量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实践的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同时也需要聘请校外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共同构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我们实行教师顶岗实践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实践锻炼,下互联网金融企业顶岗实习来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培养教师的互联网思维。
3.6 继续引入和深化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校企合作
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市场具体指导学校专业开发与建设工作。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我邀请互联网金融行业专家共同制定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邀请行业骨干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拟定教学计划,聘请企业的实践专家和行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实训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知识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为了突出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教学特点,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应用实例,实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将最新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教材。充分发挥了校内教师理论强,校外一线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体现“知识新、内容实”的高职教材特点。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积极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深度合作,加快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毛金芬.“互联W金融”下高职金融课程整合的效率评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396.
[2]陈意新.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4):156158.
与此同时,世界上知名的互联网百科全书项目――维基百科,成立已经有15年有余,这部在网络上存在的、由全世界人民共同参与编写的、真正实现全民共享信息资源的百科全2.0,早已经将希望拥有百科全书的人们从书架旁拉到了鼠标旁。
是因为《不列颠百科全书》“不思进取”才被互联网时代抛弃吗?肯定不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不列颠百科全书》就已经将所有内容全部电子化,其编写者早已预见并准备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可他们最终改弦更张的最重要原因是:他们发现,如果要在互联网时代生存,不是改变出版方式,而是要彻底摧毁现有组织形式,去重建一个新的组织形式,换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继续生存的前提是先毁灭再重生,对于《不列颠百科全书》而言,他们终于意识到唯一的出路就是关门。
腾讯公司1999年诞生,凭借一款以可爱企鹅为造型的聊天软件QQ,成就了互联网霸主地位,可在2013年11月8日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互访TCL站的“道农沙龙”上,马化腾坦言,如果没有2010年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免费聊天应用Kiki上线15天收获100万用户的启发,就没有2011年微信的研发,而没有微信的适时出现,腾讯公司面对与PC互联网时代运行规则完全不同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仅凭一款QQ聊天软件,腾讯面对的很可能是一场灾难。而微信的诞生,是在腾讯公司内部组建了多个以“消灭QQ”为目的的研发小组,让他们相互竞争,赢家胜出。
中图分类号:F49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3-0074-005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创新性的应用型专业,根据201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统计,80%以上的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然而各校人才培养基本趋同,毕业生囿于课本上的模式,缺少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就业岗位选择较为局限,初次就业岗位进入门槛低。通过对毕业生调研分析,他们表示虽然对工科行业企业有求职意向,但因缺乏行业知识和实际岗位技能被拒之门外。同时,对用人单位调研,他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仅有管理专业知识,适应能力差,人际沟通不畅,无法胜任管理岗位,企业只能从有专业背景的工科毕业生中进行培养,但是这些工科毕业生没有经管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进行管理决策时,缺乏对经济、社会环境的正确分析,可能做出不当决策。这就形成了企业缺少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尴尬现状。究其原因,工商管理不仅需要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工学应用知识形成的基本管理技能,还要具备沟通协调、压力管理等职业素质。
一、 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工商管理是管理和相关知识在不同行业企业的运用,并通过管理使企业在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取得最佳经营状态的过程。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而社会经济发展要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已从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淘汰落后产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发展期进入到中高速平稳发展的新常态,企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已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比效益更为严峻的问题。
过去,中国工业经济一直占有主体地位,自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0.5%,标志着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悄然到来,特别是信息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及软件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了传统工业向工业服务化变革,这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工业增加值的有力措施,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在不同行业,服务职能的增加,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加强企业的管理,在面对消费者,更要讲究管理的艺术,搭建企业与社会及消费群体有效沟通的桥梁,对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
(二)工商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
企业的管理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是顺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保证。同时,社会需求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也要求管理者与之对应。大中型企业在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企业竞争格局中影响重大,面对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企业需要激发自身活力,以国内外市场化利益引导机制倒逼企业自觉进行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只有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跟进技术革新步伐,才能形成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目前,很多大中型企业依照国际化的管理经验,聘用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除大中企业之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背景下,市场准入门槛降低,营商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市场主体活跃发展和中小企业的繁荣。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设企业401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6万户,新经济主体加速涌现,对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也随之增加。
(三)经济转型背景下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面对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和冲击时,企业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企业的竞争已从传统竞争模式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它不仅要求管理者掌握管理技能,还应拥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不论大中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管理人才的支持。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按照市场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服务于大中型企业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国际视野的基层、中层管理者,为职业经理人做准备和致力于个人创业的企业家或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具有良好综合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
美国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L.Kutz)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管理技能模型中指出有效管理者应具备三个基本技能:技术性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和概念性技能。技术性技能要求管理者运用管理理论、技能对不同行业进行管理的能力,包括管理技能与行业应用知识;人际关系技能是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是管理职业素养的表现,它包括合作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概念性技能是处理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进行分析判断、抽象概括,做出决策的能力,是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锻炼、学习获得的高层管理技能。
现代企业要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除了具有管理技能中的技术性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和简单概念性技能,对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技术性技能是学生在校通过专业学习获得,它既应包含基本管理知识,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各种管理职能,如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管理岗位基本知识的学习,应当学习应用在不同工科行业相对应的工科应用知识,即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由普通管理向跨专业的应用型管理转变,以“管理+行业知识”为内容,服务于不同行业对基层、中层管理人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其他技能与职业素质、创新能力,虽然对毕业生的要求不高,但也是每一位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技能,是在理论教学之外通过实践活动等方式的学习和积累。
二、现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局限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除传统目标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轻复合现象,培养的毕业生滞后于社会需求。
(一)现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局限性
现行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下毕业生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管理相关知识之外的跨行业应用知识不足。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与某一行业企业,如化工生产企业、建筑制造企业等企业特性紧密相联的专业,但在培养过程中多数学校未考虑不同行业管理特性,有管理知识,没有工科应用知识,形成短缺的管理技能,毕业生无法适应初次就业时基层、中层管理岗位的要求,而需要在岗位工作中学习相关知识,延长了工作岗位适应期。二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尽管近年来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时,增加了实践学时或是认知实习小学期等,由于高校实践场地、设施等教学资源的有限,实践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对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够重视,忽视学生个性需求,沟通协调能力培养欠缺。三是忽视对学生在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时的应对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因素,培养趋同,学生缺少明晰的职业规划,没有系统的对不同行业发展前景与区域经济发展独特性进行分析和培养创新意识。
(二)现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显著,多是遵循公共课(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结构,课程设置过于细节化。专业基础课是以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理论为核心的理论研究性课程,专业课主要是以工商企业管理职能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类课程,理论教学中涉及工业企业管理职能的知识多是以传统机械制造类企业为对象。理论课程设置较片面,很少或基本不涉及不同工科行业中应用知识,只注重管理技能而未考虑不同行业应用知识。实践类教学活动多是以见习、模拟实践教学讨论、案例分析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简单。培养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等因素,没有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职业导向的学习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理论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三)现行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局限性
虽然近年来,各地高校都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专业建设,但由于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相对独立,对于工商管理这样的应用型专业,没有完全打通校企间合作渠道。一是专任教师的专业局限,多数管理专业教师虽然有硕士、博士学位,但学科专业和工作背景单一,对不同行业应用性知识不熟悉,虽有较强管理理论知识,但实践经历和经验不足,横向课题相对较少,没有掌握不同行业管理发展前沿的知识;二是由于我国工商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处于一种松散合作关系,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实践人数和方式有限,多数学生只是去企业见习,无法真正融入企业中去实习,对企业的认识肤浅。
三、“互联网+”环境下工商管理专业
跨界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以移动互联、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为特征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互联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也将在专业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变化。通过新技术平台,颠覆传统工商管理培养中让学生“需要多次记忆“的知识,通过与兴趣相结合,以学生职业选择为导向,转变为“沉淀于学生心里”的智慧。
(一)突破专业界限,利用教学内容加减法,实现学科交叉融合
为培养适应不同行业需求的管理人员,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时,增加以职业选择为导向的行业应用知识的讲授,实现“管理理论+工学知识”的交叉融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并对自我展开兴趣、特长分析,让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选择行业与岗位。教师根据管理特性将相近行业分为若干行业组,如建筑企业组、生化企业组、电商企业组等,学生可以选择不同行业组,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工学应用知识。
其次,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块教学方法,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工商管理职能模块,一方面授课教师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组合,合并相同知识点,以减少教学课时,增加工学知识授课学时,或聘请校内工科专业教师、校外企业管理者讲授行业应用知识。另一方面设置学生自学学时,学生可利用互联网信息了解相关行业知识、信息,通过行业小组讨论、项目学习等方式组织学生探究行业企业管理特征、重大管理事件,实现翻转课堂。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由教师灌输为主转变为教师控制下的互动学习。[1]
在工商管理培养过程中若对每项管理职能的培养都能与行业特性结合,实现“管理职能+行业特性”,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熟悉产品供应链、生产、用户管理等方面的职能的基层、中层管理人才,缩短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岗位适应期。
(二)运用在线教育平台,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与学的延伸
搭建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在线教育课程,让与网络共生的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手中的移动设备来获取信息与知识,打造线上线下O2O混合式教育,充分运用网络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可利用移动设备随时观看网上管理相关课程,并有意识地选择职业意向行业进行学习、研究,打造跨时空的学习环境,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专业教师也可利用网络资源,如“名校名师名课”课程学习,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有x择地扩充自己在相关行业中的知识,了解行业发展新趋势,提升教学能力。[2]信息变革的今天,教师如何变传统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模式的教学关系为以学生为本的尊重个性的教学模式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需通过兴趣引导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师生共同探究不同行业管理的特征及新发展,实现多样化教学形式,让学生更自由地学习,所学知识更扎实,运用更加灵活。而且,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还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创新意识。
(三)利用互联网突破校企界限,构造有效“校企”合作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时应体现“能力为本”的理念,由原有“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的培养转变,其中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多数高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但并没有在实质上增加学生对企业管理环境熟悉和掌握,而且由于实习场所的短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项目以企业见习、校内实习形式为主。
因此,可以利用互联网突破校企界限。一是“现场实习+网络信息”,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内外实训场所实习机会,在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感性认识企业的生产、供应链管理等不同管理环节,通过互联网查找企业及相关行业信息,完善企业管理各岗位的职能、企业运营流程及各岗位说明,由见习过程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二是“网络信息+实景下的企业实习”,在企业见习学时有限,学校可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建立不同行业“网络教学实践基地”,即在不影响企业经营情况下,通过数据实时传输技术,开通网络视频,把工作现场“搬到”课堂,学生在校可以选择观看不同行业企业工作现场,学生身临其境,对现场管理进行讨论,理解企业管理人员对问题的处理,实现实景下的企业实习。[3]三是与企业合作,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去了解企业和企业的热点事件形成讨论专题,邀请企业管理者等专家等进入课堂,对专题进行分析、与学生互动,形成“专题、专家、专论”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利用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契机,提升毕业生综合管理能力
当前,一方面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优化,对管理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强烈的需求。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与创新创业有关知识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在思想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以各级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依托,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职业导向建立虚拟企业,通过制作创业项目书,查找资料,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按照该行业企业从设立到运营的各环节,模拟企业管理。在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通过校内创业孵化器,实现学生真实创业。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也可利用互联网上出现的就业新渠道――网络就业,突破时空界限实现低成本低风险创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但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综合管理能力。
四、结束语
以市场为导向来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并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专业教师应首先根据自身兴趣、特长,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以充实自我管理知识与能力,实现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以此带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变革。学生以兴趣为引导,利用网络大数据实现对不同行业知识的汲取和职业素养的提升,真正拥有不同行业管理者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诞生了出来,比如小微金融服务、余额宝等等,这就大大更新的当前的金融销售模式,使其更加现代化,也使得金融行业在网络领域的发展更加快速。同时,对于传统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和运营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和挑战。由此可见,当前时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高职学校也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对于金融专业教学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实践。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拥有更高的综合素质、更强的实践能力,对于未来及金融企业发展的要求也能够进行满足。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金融行业当中互联网的重要作用被日益凸显出来。通过很多的实践表明,金融营销模式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发展的空间也更加广阔。企业对于人才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该进行提高。同时,比起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在下面这几个方面就表现了出来。
1、专业分类过细
在高职院校中按照层次将金融专业分为金融实务、国际金融等多个方向。其中,金融实务方向主要是培养保险、投资、理财等方面的一线工作人才。而国际金融方向是属于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培养金融领域的一线人才。但是,高校金融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大量重叠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行业性质相似造成的,并且这个重叠比例甚至超过百分之八十。与此同时,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任用同样的教师等和严重的教材雷同现象一样,都可以能会使教学目标更加混乱,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使金融专业学生的发展被大大的弱化。
2、传统的培养方式
在传统的金融专业当中,证券投资人、银行柜台人员、保险积极的销售人员等等就是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可以选择的几个主要工作岗位,培养的目标非常的单一。而当前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对于学生的就业领域进行了很大的拓宽,增加了很多的新兴岗位。其中很多金融模式的诞生比如微信银行、余额宝、善融商务等等都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打破了传统网点运动的基本模式,但是当前很大一部分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目标仍然被更多的采用,这就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对学生将来的就业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二、改革建议
1、互联网金融理念
实际上,理念的革新才是当前高职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教学中最缺乏的一个方面。通过很多的分析指出,金融行业几十年来封闭、独享的市场,居高临下的服务方式都已经被传统金融业的管理者所习惯,而通过高校金融专业的教育,这种方式对每一代金融人才的成长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随着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占据金融行业主导地位的一种理念就是平等、开放。分享,这种开放的理念不仅可以对金融行业效率和客户体验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使金融服务边界得到很大的延展,还可以使金融最高的理念也就是普惠性理念逐步得到实现,而普惠性理念也是传统金融里面没能体现出来的一个原则。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师面对当前金融理念的不断变化,就应该通过很多途径,比如顶岗实习、培训等等来对自我金融理念进行革新,通知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中认识和建立自身的金融理念。
2、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
学生在教学中汲取专业知识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学内容,学生对于金融专业知识的储备都是为了更加适应未来的社会实际需求,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就是教学的内容。当前,无论是在教材的选用上、课程标准的制定上、课程的组织设计上众多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教育都没有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所以,当前金融专业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高职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打破传统金融的束缚,以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为基础进行调整和改革,对于一些最新的的技术、信息、产品等知识应该将其及时的引入到课堂当中,将金融的发展充分的反应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最新的金融技术进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走在金融发展的最前沿。
3、完善体系
将专业教育的理念具体体现出来的就是课程体系,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宗旨课程体系都直接的反映了出来,可以说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金融专业教育都是围绕着传统金融业务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但是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是依靠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它不仅要求金融专业人才对传统的柜台业务和金融营销技能进行很好的掌握,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较高的风险管控能力,掌握良好的网络信息技术。所以,我们应该以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为基础,对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
4、提升教育技术
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是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因此,信息技术对于高职金融专业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其中教学方法就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提升和运用来进行创新和改善,帮助学生对相关的技术和能力进行更好的认识和掌握。还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来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总之,当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非常迅速,佣金宝、支付宝、微信银行等一大批金融产品涌现出来,为金融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并且市场发展的前景也非常的广阔。因此对于高职金融专业的教学也应该进行充分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对于当前高职金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改革,比如,师生关系的良好建立,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创新和丰富,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增加,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等等,这些都可以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3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60 [本刊网址]http:∥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我们得知,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的反馈往往是语言应用能力不够好;缺乏商务环境下的应变能力;缺乏专业术语。并且在商务环境下的商务函电写作能力、口语交际技能、外贸流程及信用证流程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对比较的薄弱。面对以上反映的问题,我们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某些教学环节与实际的商务活动脱轨,我们的教学是否存在滞后现象等等。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教育已经进入了4.0阶段,如何利用时代的契机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改变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改变我们的培养模式是摆在我们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面前的一道很大的思考题。解决了这道思考题,我们将会培养出具备职业素养和技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够社会做出贡献的商务英语人才。
一、“互联网+”时代的商务英语教师的转型要求
如今,我们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师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大部分教师是英语专业专业毕业后“改行”教授商务英语课程,本身也是半路出家。并且绝大多数老师是从一个校门进到另一个校门没有在实际企业工作的经验。以上现象造成了,老师上课中难免受到大学英语或英语专业课讲授的影响,注重词汇,语法,听力等传统英语教学的内容讲授和传播,而实际的商务文化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知识讲授比例不大。大多数老师本身的商务知识也是来源于书本,所以造成了教学内容过于的模式化,并不灵活机动。
2015年07月04日经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商务英语教师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我们应该考虑我们的教学中的创新性。如何能够准确的教学,与商务市场不脱钩?如何能够确保我们所传授的知识能够不陈腐老旧,与时俱进?如何能够评定我们的商务语言最地道?那么就需要我们老师能够切实的走下讲台,深入企业。真实地了解你所一直讲授的商务行业,做一名“复合型、双师型”教师。要培养专业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就要求教师首先是专业知识、语言能力、业务岗位实践操作综合实力过硬的复合型、双师型教师。所以独立院校应该加紧培养满足要求的教师,可以聘请企业中在职人员或者派有潜力的教师到企业中锻炼。
每位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都应该每年赴行业企业实习,工作。都应该成为上的了讲台,下的了公司的教师。在行业企业工作期间能够夯实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了解行业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将最宝贵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商务英语专业的同学。如果条件允许的高校,应该创造条件延长教师在企业的工作时长,使得老师成为行业明星,这样回到教学岗位的商务英语教师就更加能够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融入到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提升会非常的明显。商务英语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这也会更好地指导学生获得更多的进企业的敲门砖。
二、“互联网+”时代学生应掌握的技能
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实际上,商务英语专业本质上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研究方向。原因在于它仍然没有脱离语言作为工具这个本质,而商务在该专业中一直处于被淡化的地位。原因在于它包含的领域过于宽泛,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电子商务、法律等。再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货运等;市场营销专业也是如此,比如,市场调查员、营销策划项目经理、广告策划专员、市场开发专员、营销管理人员、市场推广人员、大客户谈判员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有:人力资源总监、职业经理人、培训师、人事部主管、劳资主管、助理、公关经理、猎头顾问、涉外文秘、文员等;财务相关专业岗位有:会计、出纳、会计主管、财务总监、审计等。因此,要确定商务英语专业职业技能,则应该参考各相关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再具体到具有岗位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技能涉及的实践教学内容。
各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总结起来包括:基本职业技能(语言、商务知识、办公软件使用)、核心职业技能(各岗位相关专业理论、实践知识、业务能力)、综合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身心素质、人际技能)等。
三、“互联网+”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商务技能
一是跨界融合。所谓“互联网+”的“+”就是跨界,就是兼容,就是重塑融合。将固有意识的商务英语所能供职的一些行业进行拓展。比如原有的工作就业岗位往往是酒店行业,旅游行业,外贸企业等。而互联网+的时代拓展了商务英语的就业面,比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同学可以在电商,甚至是跨境电商行业工作。这就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同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应具备在原来的商务英语专业所要求具备的知识,并且应该熟悉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二是创新驱动。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质,用互联网式思维来求变、自我突破和革命,这样才能发挥创新的力量。比如,让学生进入到企业中来真正体验商务活动,这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在毕业前感受真正的商务环境的最好办法。但是可能因为种种客观原因,学校无法一次性解决很多人的实习或见习工作,这势必会对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有阻碍。但是我们可以创新思维模式,把让学生走出去变成让企业走进来。比如我们可以请企业人员来到学校进行商务谈判,让同学们在学校就能观摩到真正意义上的商务活动。这样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尽可能解决让更多学生观摩商务活动现场的刚需要求。另外,学校可以建设校内实训软环境。比如,部分商务英语专业的同学可能将来计划在仓储物流行业工作,并想考取国际物流职业资格认证(ILT)。那么学校就可以请真正的物流师来学校做职业顾问及培训讲师将物流一线的信息知识分享给同学们并帮助学校建立实训工作室。针对考试也能够恰如其分、有的放矢的讲解工作重点和考试重点。
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教学的结构模式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随着慕课(MOOCS)微课等依托网络的新型授课形式的兴起,给商务英语专业同学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加灵活的听课方式。作为商务英语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来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并能够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通过网络资源和新的授课形式不断培养各方面的商务知识和技能,因为很多知识可能是在学校的课堂内无法学习到的。
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时代是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这样的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尊重人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来进行教育教学呢?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兴趣点和性格特点。帮助学生分析自己更适合在哪个行业工作。因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来发展的方向有很多,不同的发展方向会需要不同的职业素养。喜欢翻译的同学将来可以进公司做一名商务翻译或商务秘书,那么老师了解到这一点后就应该指导学生应该在商务公文写作,商务信函方面等课程多下苦工,来确保学生的商务写作能力,为了将来更好的就业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7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 互联网+高校教育概述
1.1 “互联网+”概述
按照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的各行各业有机融合,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实质上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创新 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和新业态。“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是将互联网思维及其技术等核心特征提取出来,与传统行业、产业的全面融合,但这种融合不是1+1=2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创新产生1+1>2的“聚合反应”,这其中创新是关键。同时,“互联网+”的“+”,不仅是技术上的“+”,也可以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
“互联网+”的三个核心特征:一是跨界融合,把互联网技术跟行业内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模式、新的业态和新的领域;二是创新驱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平台和技术开展自我变革、实现创新驱动,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和优势所在;三是重塑结构,“互联网+”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并将更深入、广泛地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和文化结构等。
1.2 互联网+高校教育
互联网+高校教育不是在线教育,而是一种变革的思想,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高校教育的组织模式、教学模式和服务模式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高校教育体系。
高校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社会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大学生。所谓的互联网+高校教育,就是高校教育利用互联网技术,集合自身优势,进行创新融合,探索教育新模式,打造新型的高校教育生态体系。互联网+高校教育是高校教育领域新的研究课题,这种模式将会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互联网+高校教育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的创新,还有对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冲击,以及对教育教学理念和体制更深层次的影响。
2 互联网+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终端等互联网技术已深度融入高校,并被广泛使用,实现了数字图书馆、在线课堂、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学习者获取知识渠道的便捷程度越来越高。“掌上大学APP”等项目应运而生,进而实现了移动教学。例如南京大学的教师打破常规,要求学生使用微信平台,通过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签到,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随堂”交作业,这门课也成了南京大学首个鼓励学生用手机的课程。然而在这种看似和谐的互联网+高校教育模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互联网技术和高校教育表面结合、实质分离
现在的互联网+高校教育只是趋于表面的形式化,将传统教育生搬硬套在互联网上,教育结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仅停留在表面结合、实质分离的状态,即高校教育的互联网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高校教育,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还没有真正做到“互联网+”的创新融合。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寻找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与高校教育本质理念之间的平衡支点,促进互联网与高校教育跨界融合。
2.2 教学资源无法真正共享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已将我国高等教育推到大众化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教育进步,科技突飞猛进,同时也涌现了大批的优秀、顶尖人才。但仍存在进步的副产品,并不可避免地制约着教育科技的前进,成为“绊脚石”,其中之一便是高校的教学资源共享问题。在高度互联网化的高校,虽然有一些精品课的资源已经共享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但是仅限于精品课的教学资料,大部分的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学生无法实现跨专业选课、跨校选课、学分置换等交叉学习的方式,很多教学资源也没有真正实现网络共享。
2.3 缺少认证、监管及考核机制
现在国内存在的几种常见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有慕课等形式。虽然国内很多著名高校都加盟了慕课平台,且纷纷提供了各自学校的特色课程,实现了所谓的“开放大学”,但是,这种模式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即学生在慕课等平台学习课程无法得到学生所在学校的认可。究其根本原因,一是认证问题,学生所学的课程无法得到认证,学校无法确定该课程是否符合高校教学大纲的要求;二是监管问题,学校不能保证学生是否真正学习过该课程;三是考核问题,学校以及学生本人都无法准确定义完成课程的程度,是否真正学会。
2.4 高校教育趋于大众化,学生学习比较盲目
放眼现在的高校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多一样,然而学生的资质各不相同,兴趣迥然,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不同,“大课堂”的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为了保证课程进度也可能会遏制学生个性发展。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根本无法在一个课堂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这就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处于想学习却不知道自己学什么的状态,学习比较盲目,缺少针对性。而从学生本身来说,高校课堂的这种现状,使学生学习没有着力点,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 互联网+高校教育的发展建议
传统的教育模式阻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育的互联网化也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这二者都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使教育管理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不能再以统一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为目标,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一套与高校教育实际情况相符合、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育管理模式。
3.1 转变观念,用创新的思维实现互联网+高校教育的跨界融合
现今,作为高级人才输出的高校面临着“互联网+”的冲击,因此,教学过程中越来越“PPT”化的照屏讲课、教育的单向传递等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模式需要转变。教学的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都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模式,用创新的思维实现互网技术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跨界融合,大学课堂上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而应是借助多媒体、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活跃的师生互动,甚至可以是以学生为主的新模式,且各高校间也应该共享教学资源,开放式办学。这种教学理念可以通过建立高校教学平台实现,如同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对高校资质的评估,通过考核认证的高校,可以形成一个高校联盟,联盟内的高校之间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实现跨校、跨专业选课;学生通过教学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学习,规定学分学完后,在线进行结课考试,考试的成绩可以和自己所在学校的对应课程进行学分置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互联网+”模式下的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做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大学。学生如同买家,在平台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实现真正的跨校、跨专业选课,使各高校做到互联互通,教学资源共享。此外,也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企业进行在线的职业培训,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修企业的培训课程,并和学校的学分进行置换,甚至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一些实习工作,这样也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和课程的实践实训,也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3.2 共享教学资源,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借助“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高校教育的模式将真正带给学生更大的学习便利。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通过在高校教学平台上共享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跨校、跨专业选课。平台还可以成立网络学习班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上课时间。课前,教师会提前将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安排等教学资源共享到网络课堂,供学生预习,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课堂上将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式的授课方式,而是由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课前布置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种学生自主预习、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也不再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在自学和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会将生硬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可以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且这也是高校教育的初衷,以学生为主,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
3.3 解决认证、监管和考核问题
高校教学平台要和权威的政府教育监管部门合作,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加盟高校进行评估和认证,对在线授课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实名认证和资质考评,通过考核的教师和学生才能在平台上进行授课和学习。对于考核方式和成绩也必须保证其真实、合理、有效,加盟的高校必须承认这个平台所公布的成绩,并允许学生进行相应课程的学分置换,或者平台有权颁发结课证书,并得到各高校的认可。学生选课后受平台、开课方和所在校方三方监管,通过平台签到、开课方授课时人脸识别,统计上课学生名单、在线学习时间等,综合完成在线学习的监管问题,提防学生选课后不上课,而平台应同时确认开课方开课是否及时,并给予等级评定。学生完成课程指定学时后,开课方组织学生进行在线测试。开课方可将评定的学生成绩公布到平台上,平台还可根据学生完成课时及考试成绩给予综合成绩,成绩通过者可得到相应学分与本校课程进行学分置换。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将给予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互联网+高校教育的模式将改变现在大学生应付考试的学习认知和考什么学什么的学习现状,也将冲破传统模式的屏障,使高校教育得到质的飞跃。
3.4 利用大数据技术显现个性化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高校教学平台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追踪并分析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及专业素养,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学习或者职业规划的建议,使学生真正了解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职业选择。通过平台提供给学生充足的、筛选过的高质量的资料,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现状及职业的发展方向,并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程度,对每个学生给出合理的学习建议和选课方案,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盲目、没有针对性的问题,实现孔子“因材施教”的现代化、互联网化。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实习表现,提供给学生实习或者就业的机会。
综上,高校应该抓住“互联网+”的机遇,用创新的思维改革教育理念,通过建立高校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实现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和深度的校企合作,建立高校教育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真正做到兴趣主导的因材施教。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
[2]周逸.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2).
关键词:计算机;就业能力;途径
Key words: computer;employment ability;way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11-02
0 引言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56万,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不能够胜任市场中各用人单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已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匹配度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当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主要侧重于学校(就业服务、专业设置)、社会(就业环境)、学生(综合能力、就业观念)等几个维度对就业能力原因和对策分析,而针对某一专业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以就业为导向,采取SWOT分析计算机专业的就业能力,提出计算机专业就业能力提升的各项措施,有利于减少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结构性失业,完善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促进本专业招生质量的提高,以及为其他信息学科专业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1 SWOT分析计算机专业就业能力
研究对象:面向学院2016届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发放问卷101份,收回101份。其中男生为76%,女生为24%,其就业状态为升学10.4%,签约28.1%,正在实习19.8%,未就业41.7%。运用管理学SWOT分析方法,在SWOT分析法中,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aunity)、威胁(Threat)。[1]通过SWOT分析问卷,正确认识计算机专业就业能力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了解就业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从而研究提升计算机专业就业能力的方法和措施,其SWOT分析计算机专业就业能力模型见图1。
1.1 优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岗位数量日趋增加,2015年学院计算机岗位供需比4.6:1。62.8%的学生通过校园招聘会获得第一份工作,53.1%的学生就业优势是社会工作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76%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有利于自身就业。IT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各行业之中,可以说今天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2]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较其他专业有明显的专业优势。
1.2 劣势 59.2%的学生在就业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实践能力和相关工作经验,24.6%的学生认为是专业知识技能。55.17%的用人单位最看重计算机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56.7%用人单位反馈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加强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85.3%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工科女生就业困难,工科女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局限性,部分企业对工科女生存在一定的差别待遇。
1.3 机会 72.4%的用人单位通过到岗实习来招聘毕业生,并愿意给学生实习机会,安排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培训学生,完成项目。学生只要通过在单位实习3个月,考核合格就可以签订三方协议。另外,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鼓励创业“贷免扶补”政策》和云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创业机制,“互联网+”有利于计算机专业就业创业。
1.4 威胁 计算机专业学生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就业薪酬与学生个人能力关系密切。通信、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部分学生通过培训和公司实习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减少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
2 以就业为导向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2.1 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和实践
①以计算机专业相关学科竞赛为契机,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计算机相关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大赛、ACM蓝桥杯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为其就业增加砝码。
②精准化拓展就业市场,以院企合作形式搭建实习平台。
认真梳理和汇总计算机专业的高质量用人单位,建立标杆性用人单位信息库,定期到用人单位回访,并积极寻求与用人单位开展院企合作,签订实习协议和“订单式”培养计划,实现学院与企业零距离接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课程可以通过到用人单位实习来完成,促使学生尽早适应用人单位工作环境,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2.2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基于计算机专业及互联网行业特点构建覆盖学生生涯认知期、职业规划期、实践体验期、实战培训期四个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一年级重点进行职业基础知识教育,二年级开展自我认识教育和社会知识拓展教育,三、四年级开展择业与创业教育,并指导其适应职业和适应社会。[2]同时邀请互联网行业的专家或HR,优秀校友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行业职业生涯规划、深刻解读互联网行业、讲解求职策略;举办求职面试工作坊,新老生“求经问道,职引未来”经验分享交流会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3 依托项目研究精细化就业帮扶,提升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
以项目研究的形式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优先推荐的“个性化”辅导。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依托贫困生社团,通过科研能力培养计划弥补计算机专业低年级科研能力低的现实,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PPT制作大赛、励志演讲比赛、模拟招聘大赛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针对计算机专业女生实施“就业质量提升计划”,有针对性进行全程化干预指导,采用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帮助其正确认识自身和职业的匹配度,克服职业困惑,并主动联系工科女生比较适合的单位,为工科女生提供更多、更适合的就业机会。
2.4 紧密结合“互联网+”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计算机专业紧密结合,发挥其专业优势,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针对低年级学生,通过学科、职业生涯规划讲座,邀请校友、创新创业典型进校交流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介绍创业优惠政策,解答创新创业疑惑,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勇气,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科优势积极创新创业;针对高年级学生,依托创新创业计划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赛、“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等,孵化创新创业团队与创业项目,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创业实践。
3 结语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在实践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其就业能力进行剖析,找出计算机专业学生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差距,从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创新创业教育等四个措施入手,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以及旅游经济的不断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促使我国经济逐渐形成新的产业格局。酒店业及其教育也同旅游产业、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一样都是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复兴而发展起来的[1]。酒店管理专业是应酒店业的人力需求而产生并随之发展的,因此酒店管理专业也必须应酒店业的要求培养专业人才。酒店管理专业要以酒店实践为起点,符合酒店管理及服务人员能力要求,这使得实践教学在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2]。由此得出,实践教学是酒店管理专业培养酒店人才服务技能、专业素养的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1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规范和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多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都会采用诸如依托校内实训场所和设备的校内实践教学[3]、短周期近距离的实践基地见习教学、长周期远距离的酒店顶岗实践教学[4]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活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1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
一方面,现有实践教学内容与酒店人才能力要求脱节。从实践教学教材来看,优秀教材较少,一些作者编撰过程中陷入工具性学科,虚化了专业本位[1],使教材与行业实践脱节。从实践教学的资源配备来看,一些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由于办学导向原因,导致实践教学课时、设备、师资、资金等资源配备与行业要求脱节。另一方面,前沿性的实践教学内容缺失。MariannaSigala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料、引导案例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5]。“互联网+酒店”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行业趋势,这就需要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相关人才。但是,相关内容的专业实践课程严重缺失,具有时代烙印的信息化管理实践教学成了真空地带。比如,先进的客房管理系统的引入、收益管理系统的构建、智慧化酒店的创建等前沿性的实践性教学很少涉及。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实践教学技术门槛高以及软硬件投入不足等因素所致。
1.2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酒店管理专业师资不仅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具有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6]。但是,由于传统“重文凭、轻实践”的人才引进模式的局限,导致大多数高校师资出现了供需错位。第一,受聘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就业模式,酒店从业或管理经验较少,很多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难以胜任;第二,高校人才引进渠道较窄,主要因学历要求限制所致。由于开设酒店管理专业高学历教育的院校不多,致使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另外,师资需求方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认定口径不一以及引进门槛设置较高,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从业者和管理者常常被拒之门外。
1.3实践基地的建设不完善
首先,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建设不完善。大多院校仅有简单的客房实训实验室以及餐饮实训实验室,这些实训室只能提供基础层面的实训,不能满足高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其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不规范。专业课程的见习必须以良好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且要求距离较近便于管理以降低实践教学成本。但是,这些实践基地建设存在“只挂牌、无践行”以及资质认定不科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同时,毕业实习要求到酒店档次较高、距离较远的大城市酒店开展顶岗实习。这类实习基地的建设由于距离远、成本高,致使合作渠道单一,实习单位评估难度较大,顶岗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比如,一些院校与劳动中介机构合作,实习生被视为廉价劳动力,无岗实践,难以实现预设实践教学目标。
2基于目标管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认为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就是运用行为科学理论,由企业主管与职员一起商讨,共同制定目标,目标将决定管理者要做什么事情,需要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实现这一标准,目标的实施过程由员工自我控制、自我评定[7]。目标管理理论早期成功地运用于企业管理,由于目标管理与高校教学管理存在较多的契合点[8],所以酒店管理专业也可以借鉴其核心理念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2.1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目标管理理论,教学机构应以酒店行业要求为使命,并将其转化为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酒店管理的相关实践经验和技能,实践教学必须和行业人才需求相匹配。如图1所示,首先,酒店行业人才要求转化成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良好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目标。其次,以培养目标为基础细化实践教学目标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从酒店管理层级来看,酒店管理层级分为决策层的顶层管理、职能部门的中层管理以及执行层面的基层管理,所以实践教学要设计与酒店行业管理层级匹配的二级目标群组;从酒店管理跨度而言,酒店各部门具有相对独立和专业的职能及业务范围,根据岗位需要建立和细化[9]以酒店主要管理部门为基础的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目标。最后,具化的实践教学目标指向不同实践教学内容,由知识模块、技能模块、素质模块组成[10],模块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设置大小,并形成可量化的标准。
2.2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途径设计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专业技能,获取一定的行业从业经验。以实践教学目标为基础,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有效开展。第一,校内实训,完成酒店服务基本技能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入职酒店行业,一般从基层服务做起,基本服务技能就是酒店从业人员的基础门槛。同时,酒店作为企业方为降低用人成本,在人才引进时也以基本服务技能作为人才引进基本标准。因此,基本服务技能的培养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依托校内健全的实训场地、实验设备,实训教师统一协同完成基本技能的实训,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效途径之一。如“餐饮管理与服务”的诸多实训环节,中西宴会摆台服务、菜单设计、主题宴会设计等都可以通过校内实训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第二,近距离短周期校外专业见习,感性获取行业知识和经验。以相关专业课程为基础,组织学生到周边酒店进行周期较短的参观考察,或是设定相关专业主题,布置学生调查研究。通过酒店的实景学习和体验,可以让学生体验企业的实际操作规程,感性获知酒店专业知识,洞悉行业需求及前沿动向。如“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见习,科学设置的实践教学课时基础上深入酒店,了解前厅接待流程以及客房房型,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框架,获知行业前沿信息,提高专业素养。第三,远距离长周期的酒店顶岗实习,提升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素质,获取从业经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是以“3+1”或“2+1”[3]的模式展开的,即三年或两年在校学习,一年酒店顶岗实习。由于顶岗实习时间较长并临近毕业,所以校方会选择距离跨度较大、品质高、涉外性强的国内外酒店为实习基地,最有效地开展实践学习活动。顶岗实习必须以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再配以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为辅高效开展。顶岗实习是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缓冲区,学生通过驻店的实践学习在真实的环境中磨炼了基本技能,也收获大量的实践经验,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实施途径。
3基于目标管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探究
实践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途径的规划,完成了基于目标管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导思想设计层面———目标确定、目标分解[11]。同时,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目标实施和目标考评[11],也就是保障基于目标管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效地开展和落实。
3.1完善校内实践硬件,科学管理实践教学基地
酒店管理实训室的建设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完善的实验设备、先进的实验设施才能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的专业性人才。依托教学单位平台统筹规划,完善专业实训室建设,满足师生教学需求落实专业实践内容。专业见习构建高效的区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降低实践教学成本、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另外,顶岗实习严格考察、认真筛选实习单位,通过完善实习协议和制度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开展。
3.2拓展师资引进渠道,优化在岗教师专业素养
酒店管理师资引进可参照艺体类专业构建“宽口径、多标准”的人才引进体系实现专业教师队伍的优化,从“教”的方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可以通过专业进修、驻店学习等方式,提升在岗教师的专业素质。如有计划地派遣在职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和进修,或是赴知名酒店企业驻店顶岗学习。另外,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实践教学。
3.3构建实践教学控制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控制体系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效果。如图2所示,基于目标管理理论构建实践教学管理控制体系:第一,在科学的实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可量化实践教学标准;第二,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E-leaning实践教学模式[12],实现信息反馈,对比标准衡量实践教学绩效;第三,诊断实践教学绩效,分析实践教学效果与实践教学标准存在差异的原因;第四,针对问题和原因,做出适当的调整,实现实践教学预期效果和预定目标。
4研究展望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互联网用户规模呈现迅猛增长态势,互联网的影响渗透各个行业以及行业的各个层面。“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强调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制造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的结合与发展。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酒店行业带来新的课题,新常态下酒店业自身的部门结构以及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发展,“互联网+”模式的酒店业革新已悄然萌发。酒店管理的教学也应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现有的教学框架基础之上,开设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并创新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作者:卢双鹏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曹国新.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9,23(1):67-73.
[2]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6,22(4):34-36.
[3]李晓冬.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现代营销,2013(1):144-145.
[4]李颜.基于目标管理的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研究:以惠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广场,2015(5):232-237.
[6]夏学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0-103.
[7]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方明,吴伟,罗静,等.基于目标管理理论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6):94-97.
[9]唐继刚.旅游本科教育的内在症结与改革方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2):17-18.
居住地:广州
电 话:167******(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1年8个月]
公 司:XX公司
行 业: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电子
职 位:招聘助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人力资源管理
学 校: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自我评价
热爱人力资源类的工作,职业规划化是在人力资源这个大方向走下去。多次进行相关的职业测试,自己也非常适合这类工作。有过相关的人力资源实习经验,做过一段时间的招聘助理。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当过班干部,有两年带领团队的经验,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个人比较活泼开朗,做事认真负责,有吃苦耐劳精神。在校期间大部分生活费靠自己赚取。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电子
目标地点:广州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招聘助理
工作经验
2013/7—至今:XX公司[1年8个月]
所属行业: 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电子
招聘部 招聘助理
1. 在网络上搜索合适的简历发给发给招聘专员审核,搜索媒介除了一般公司常用的如,前程无忧、猎聘网、智联招聘等专业的招聘网站外,还需要在一些新媒体,如3W网、拉钩网、内推网、论坛等招聘信息,搜集整理收到的简历,并作初步的筛选。
2. 加入一些和招聘岗位相关的QQ交流群,尽量跟群里成员保持联系,搜集条件合适的加为好友,在恰当时候请他们发简历,然后说服他们到公司面试。
3. 电话联系各部门需要面试的候选人前来面试,并做好带面工作;及时在雇得易系统上更新候选人信息;对初试通过的候选人做好跟进工作,准备安排下一轮面试。
4. 对一些候选人做意向沟通,并做好沟通记录,及时反馈给招聘专员;并意向沟通的候选人跟进,>:请记住我站域名/
2012/6—2013/6:XX有限公司[1年]
所属行业: 教育/培训/院校
宣传部 负责人
1、 按照学校办公室主任给的资料,打电话给高考后的考生或家长,给他们介绍学校的网络学院,并邀请他们过来参观学校。
2、 带领过来学校的家长考生参观学校,并给介绍学校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宿舍、食堂等地方。
3、 对有意向报考的考生进行跟进,加他们QQ、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保持联系。
4、 每天晚上下班前都会做工作总结,在excel表格上详细记录当天的电话数、邀约情况、带参观情况、待跟进情况等,并发给领导。
教育经历
2008/9—2012/6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证书
2010/6 大学英语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