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八年级地理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承担八年级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任务,共计315名学生,每周12个课时。班级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由于地理是小科,学生重视不够,这是一部分学生地理成绩提够不上来的重要原因。八年级下学期面临会考,从现在起必须做些工作,加强学生的重视,为地理会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编写,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册教科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力图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的教学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共分三节。主要学习中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等。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重点介绍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共分三节。介绍了中国的交通、农业和工业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影响交通、农业和工业分布的因素。
四、 教学任务:
1、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2、认识中国的自然环境,了解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能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
3、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
(一)、基本学情分析
由于学校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今年的八年级六个班314名学生,自七年级以来一直坚持系统的、正规的地理教学,没有因为是小科而受冷落。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了深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了用人地关系的观点看待地理问题的“地里头脑”。从过来情况看,学生比较稳定,课堂纪律、课间纪律、师生关系都比较好,为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具体到每个班,都有2、3名后进生(不单是地理学科,各科成绩都不理想)。通过家长座谈会和与学生本人私下里沟通了解,这些学生厌学情绪太严重,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上,一摸书本就头痛,他们学习成绩差主要是态度问题,缺乏学习的自信心。有的受社会上一些青年影响,认为不如早打工早赚钱好。
(二)、教学用时与教学内容
这几年地理会考时间是在五月下旬。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依旧。所以,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教学工作只有15周的时间。地理教学内容除了八年级地理下册和《天津地理》,还要复习七年级地理上下册和八年级地理上册。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教学进度,才能充分准备地理会考。由于在上学期就做了充分准备,渗透拓展了部分下册的知识内容,因此本学期地理教学进度加快,是切实可行的。在期中考试到来时(第十周)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用一周半完成《天津地理》教学,用三周时间依据课标要求进行有重点的复习。
(三)、提出的目标任务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读图能力、运用资料能力和联系实际能力;对于课标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背下来;对于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不要求背诵但必须理解。结合过来几年的地理会考成绩,提出本年度的地理会考目标:合格率达到98%;良好率达到85%;必须达到一个确保,即确保“有望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达到良好.
二、把握教学和复习重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我国地理四大分区的依据及各自特征,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首都北京、香港、澳门、台湾的地理教学;
3.西双版纳支柱产业——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4.结合珠江三角洲说明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5.西部大开发——新疆
注:长江沿江地带在上学期学习长江和我国工业时已经做了渗透;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上学期学习黄河时已经做了渗透。
天津地理评价天津的地理位置;
2.天津的海陆变迁——三道贝壳堤;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八年级地理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地理教材中很多内容都与生活相互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与生活结合,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八年级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当前,在初中八年级地理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而且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仅仅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信心逐渐丧失,最终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八年级地理教学与生活存在很大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学生身边的事物,以此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将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有效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来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八年级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八年级地理教学中,要想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观察中不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从自身所了解的地理开始,对学习的知识产生亲切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环境进行观察,以便于让学生养成多看、勤看的习惯。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进行“风向”的内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学校旗杆上的国旗进行观察,以此来了解国旗飘扬的方向,之后学生可以根据所观察的现象来查阅资料,不断加深自身对知识的理解。
2.将教材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变动
在八年级地理教学中,为了有效促进教学生活化,教师要将新的知识进行生活化的转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经历、学习状态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将生活中的内容有效融入教材中,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产生新知识。
3.利用图像代替语言讲解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可以利用图像创设情境,不断代替语言讲解,以此来丰富教学形式,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整理地理知识,创设出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对生活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利用语言进行教学,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生动的图像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以此来利用生动的图像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有效运用表演形式
教师可以有效设置情境表演模式,以此进行教材的模拟以及生活化,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有效模拟生活中的情境,让地理知识生活化促进学生学习与进步。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进行锋面雨的内容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形式,将教材讲解的锋面雨形成做成动画,动态模拟锋面雨的形成,以及锋面雨带的推移,这样将会促进教师的讲解,方便学生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在八年级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内容,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互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带动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为应对结业会考,本学期的教学不得不快速度、少时多量的进行。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教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教学;归纳框架知识,构建链式知识教学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这样,也使得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收到了意料不到效果。
二、 以课改理念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的六个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教学教材,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要教授对学生的生活及 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另外,在教学中还得注意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本学期在教授基本地理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渗透生活中的地理常识,通过探讨学习,切实地为学生发展着想,让学生学有所用。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地理学习变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活动或方式。这样的教学即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探究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感情,增强爱国、“爱家”意识。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大部分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调查报告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不足之处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够对问题提出有根据的猜想与假设,能设计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能搜集数据和证据,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4)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少摩擦的方法.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5)研究与自行车相关的摩擦问题,能用学过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3教具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砝码、毛巾、轴承、螺旋弹簧、小车、茶叶桶等.
4教学过程
4.1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图片:钉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双.
问:如果老师要参加100 m的赛跑,你会选哪一双鞋呢?如果我要去溜冰你又会帮我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作这种选择?
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总结鞋子中还有有关摩擦的大学问呢!)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看一看:有趣的摩擦 (播放画面1――汽车在冰面和泥地里打滑)图中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怎样解决?(安装防滑链、垫上草垫等)
有趣的摩擦 (播放画面2――搬油桶,“移”重如泰山,“滚”易如反掌 )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
想一想:你们想研究摩擦力的哪些秘密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
4.2新课学习
4.2.1摩擦力概念的引入
做一做:(1)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提问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
(2)用螺旋弹簧水平拉重物,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我们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些“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些调皮的“隐身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这种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
(3)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
总结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4.2.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一猜: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生活中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学生提出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质量有关;在冰面上行走比在平时的路面上行走困难,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有关;车轮都是圆的,猜想滚动比滑动容易;汽车速度大不容易刹住,猜想速度大摩擦大……
做一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教师示范并用媒体播放: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小组讨论:研究一个物理量可能同时与几个因素有关时,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些因素的关系?
小组交流:(1)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2)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
比一比:看谁的实验做得好.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议一议: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各组实验数据表格实物投影.想想如何分析实验数据表?分析实验数据看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想一想:在探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无法解决?
辩一辩:摩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学生自由辨论,两分钟时间,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发言: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于有益摩擦,要想方设法增大它,对于有害摩擦,要想方设法减少它.)
谈一谈: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师: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请大家说说摩擦力的有益之处.(学生回答)
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缝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动,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
凡是摩擦有益的场合,我们应该设法增大摩擦,根据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道理,请大家举例说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学生举例并分析)(多媒体演示.)
大家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学生的思维在这里被有效激活)
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讨论并回答)
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
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减小有害摩擦,应该使物体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这种方法还不能使摩擦力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试一试:利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
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在木块和木板之间放一排圆铅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学生操作)
由实验可知: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这就是所有的车辆都安上轮子的道理.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装有很多光滑的钢球或钢柱(展示轴承),这样,转动时的滚动摩擦非常小.(多媒体演示.)
(1)每个班会学中国地理,会用地图,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力,对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的学生达到了三分之一多。
(2)每个班学习地理能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分析问题阅读地图还需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不能独立选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的占比例的也能达到三分之一多。
(3)地理基础知识差,基本概念不清,根本不会看地图、不会学地理,完全靠死记硬背取得一点成绩的占不足四分之一。
二、本册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教材为中国地理下册,第七章中国的农业第八章中国的工业第九章中国的交通第十章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属于中国地理总论,是在上册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之后逐章讲述的。第十一章中国的区域地理从区域性和综合性的观点,着重指出每个区域的地理特征,选择每个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加以论述,最后一章中国在世界上是在学生学完了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以后从总的方面认识中国的国情,并从政治、经济的历史发展变化中,认识我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我们的奋斗目标和肩负的责任。
三、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的
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辨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当前,地理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新阶段,我们第四册的教材这学期也做了很大的调整。按照全面实现素质教育要求,地理教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1)从教学目标上,课堂教学设计注意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讲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注意以突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作为主线。
(3)在教学过程上,做到整体优化:
A、注意创设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景,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特别注意重视地理图像的作用,让学生围绕图像充分进行观察想象和思维,即开展以“表象--想象-联想”为主要形式的形象思维,从而达到理解、巩固与应用。
B、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将不同教学方式融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注意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色彩斑斓的光现象”这部分内容在《初中物理》所占的比例较少,但其中涉及的规律性的知识却很多――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运用。如果不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则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总结出一点经验,希望能与同行商榷。
“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部分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具体内容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共46个字,虽然不算多,但是要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却也不容易,若能结合图形(如图1)记忆效果会好些。但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图形的认识是初步的,而且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和应用往往是建立在对“规律”本身的理解基础上的。因此,利用一些简洁的记忆法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进一步熟悉和初步理解后,再将“内容”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则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将光的反射定律简化为“三线共面,二光异侧,两角相等”,短短的十二个字就将该“定律”的内容简洁地概括出来了,学生记忆起来比原文快了许多。在记忆简化规律的基础上再将它展开还原:“三线”即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二光”即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异侧”则是指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两角相等”也就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样处理后不仅加速了记忆,还促进了理解,起到了以记忆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的作用。
平面镜成像规律是平面镜应用的基础,同时也是光的反射定律的重要应用。它的具体内容是“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内容虽不多,读起来却较为吃力――不顺口,若把它简略为“物像等距,物像等大”,再结合相应的图形来理解和记忆,学生则可较快掌握。“物像等距”即图2中AO=A O、BO=B O,“物像等大”即图2中AB=A B 。运用几何知识作简单分析后还可得出:“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的结论,也就是AA 、BB 都垂直于NN ,这一知识点对有关平面镜的作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的折射规律是折射现象的基础,内容较多而且分为两种情况――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和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并且这两种情况是相反的,即“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如图3、图4)。折射规律的内容是这样的:“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的方向偏折。”在这里新课标教材降低了对知识完整性和逻辑严密性的要求,没有再去强调“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即同时满足三线共面、二光异侧”,当然,要把这里的“异侧”跟反射时的“异侧”区分开来,前者的异侧是在反射面的同侧法线的异侧,后者则是在界面的异侧的法线的异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则是“折射角大”,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规律”可简化为“三线共面、二光异侧、折射角小”,反之则简化为“三线共面、二光异侧、折射角大”。
另外,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里的这些“角”常被学生误解为:光线与镜面或界面的夹角,在这里有必要特别强调这些“角”都是对应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这样处理后可有效避免学生混淆相关的概念。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的折射”部分的核心内容,也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做好相关的探究实验是熟练掌握本规律的基础,而通过实验总结归纳出结果后如何更快地熟练掌握和应用是多数学生初学时面临的难题。因此,在总结出下表内容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验数据后可归纳总结得出:物近像远,两个分界点;二倍焦距定大小;虚实分界在焦点。展开就是: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同时像也变大),成像中有两个特殊的点(即焦距和二倍焦距)。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则成放大的像;物距等于焦距时不能成像,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时则成虚像。
再将这些成像情况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的话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些,即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而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则应用于放大镜。
当然,初中阶段所学光学全部属于几何光学的范畴,作图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运用“定律”和“规律”作图中逐渐加深对相应的“定律”和“规律”的理解,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为熟练地掌握它们。
参考文献: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历史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位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历史的知识和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生跟不上的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
二、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根据今年试题中出现的内容,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历年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二历史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四、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五、加强分析教学,中考试题中,材料分析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日常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凡事依计划而行,学期初我会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教学计划,按照计划,规范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使组内工作扎实开展。
二、坚持听课,抓好教研
每周一下午坚持听课,并开好教研会,认真听、评课,集思广益,集大家之所长,打造精品课程,以教研促上课。每周一周三上午第一节组内认真备课,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备好各种课型,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尽可能备到。此外,我们组只要有问题会随时进行教研,努力将问题解决。
三、根据进度,坚持考试
根据教学实际,我会适时地出试卷考查学生。经常看资料,找一些好的题目印成试卷让学生做,各班考完后,再咨询一下情况,横向比较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这节课内容多数知识牵涉到的具体内容,超出了初中物理知识范围,教师以往采用的教学方式往往依靠单方面讲授和展示课件,而忽视了本节课内容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
课本抓住两条线索:一条是从对宇宙整体理解上按照由近及远的次序,勾勒不同阶段人类所认识的宇宙大小;另一条线索是按时间的顺序展示了人类对宇宙结构演化等更深入的认识历程。同时展现人类认识过程是与思维和科学仪器同步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对于宇宙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多比较零碎。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观,我采用“历史追溯法”,让学生“回到过去”设身处地的思考,以探究宇宙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鼓励学生上网查找宇宙的相关知识,在探索宇宙的不同阶段提出问题,引导同学去认识宇宙,感受人类在探索宇宙奥秘中经历的艰难曲折,以及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三)教学环境分析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我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光靠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的方式,采取多媒体环境下教学,充分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作用,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一方面使知识内容呈现开放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主进行知识建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阅读,知道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地心说、日心说和大爆炸理论,初步了解宇宙起源理论。知道太阳系的组成。
2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知道常用的天文单位。常识性了解宇宙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未来。
过程与方法
3 体会人类在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中的科学态度,重视观察和科学推理。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 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知道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5 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对我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深入提问,再探新知
拓展提升,总结全章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体现本课以科学发展史为主线的探究过程,我用一段幻灯片作为引入,以由近到远的次序展现凭借肉眼探索宇宙的局限性,进一步提出问题:再遥远些的世界是怎样的?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怎样一步步深入的?
【教学设计意图:真实地展现人类仅凭肉眼所观察到的世界,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2 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为了让学生自主建构探索宇宙历程的整体概念,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优势,利用“ForntPage 2003”这一软件自制了一个专题网站。根据两条线索,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让学生“回到过去”设身处地的思考,体会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这两条线索分别是:探索宇宙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如:托勒密、哥白尼、伽利略、哈勃等;以及探测宇宙的工具,如:肉眼、伽利略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等。学生可以凭兴趣任选一个线索,深刻地了解人类探索宇宙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以及过去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多么的不完整。
同时提出问题:你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所选择的线索为大家归纳一下人类探索宇宙的大致历程吗?要求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教学设计意图:很多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仅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进行展示,学生难以参与,其任务仅是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但若课上只提供网络让学生自己搜索相应知识,又容易造成内容的分散与时间的浪费。
因此,我课前从大量网络资源中精选出最切合本课主题的内容,制作成内部网页,将其梳理成两条清晰的脉络,且又跟课本的线索稍有不同。课上让学生快速高效地访问专题资料,这不仅大大增加了知识的开放性,也使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
3 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结合不同线索的内容,将总结的成果全班展示。配合幻灯片,逐步将探索历程“盖天说——浑天说——地心说——日心说——恒星——银河系——宇宙”依次呈现,鼓励学生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问题,并相互进行评价与改进,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步步深入的,而且这种探索还在继续下去。
【教学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的“讲”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变为观察和主动地思考。】
4 深入提问,再探新知
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关于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你还知道或搜集到哪些知识?与大家交流一下。学生可以登录我提供的天文网站:http://cosmoscape.con星空天文网,进行自主探索。在师生互动中,学生逐步知道恒星、行星、卫星,进而了解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以及“量天尺”的单位——光年,最终认识到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并知道宇宙大爆炸猜想。学生课下可以登录
http:///podcast/faxianyuzhoudabaozha观看央视拍摄的关于宇宙大爆炸的四集纪录片。
【教学设计意图:依旧是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任务”,自主搜寻、检索、分析、组合与探究课题有关的资讯,从而培养其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5 拓展提升,总结全章
首先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国在探索宇宙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吗?为了引起学生共鸣,突出本课主旨,我利用“会声会影”这一软件精心制作了一段视频。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乘坐“神州七号”飞船进行了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再现了一个古老民族为实现“飞天梦”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教学设计意图:真实的视频画面,慷慨激昂的背景音乐,无论在感官冲击力上还是在情感激发上,都比单纯的语言表达作用明显。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节课的最后,我将引入部分的幻灯片播放完,从宇宙到粒子,将物质世界结构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呼应了开头,又为第七章做了一个总结。将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五、教学反思
初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于《宇宙探秘》这节课的知识内容,他们是充满着好奇、充满着渴望。因为他们已经对宇宙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认识是模糊的,是零碎的。如何上好这节课?靠传统的光靠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的方式来处理这节课,可以说给学生的是抽象、枯燥的知识传授,这样的结果会让多数学生感到空洞,好无趣味,会让学生很失望的。如何把这奇妙的宇宙世界丰富多彩的展现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学的直观、有乐趣,是我们老师要认真思考和重视的。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我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环境下教学,充分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一方面使知识内容呈现开放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主进行知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