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2-10-09 18:21: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学设计

篇(1)

二、应用4C/ID教学设计模型在“外贸英文制单”中的教学设计分析

当前,在外贸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常规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外贸岗位的具体工作流程”,根据具体的业务环节,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辅助下,采用仿真式的情景创设教学方式。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之初,我们虽然对于外贸岗位的具体工作流程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将工作流程脉络化,并依托省级精品课程网页和POCIB外贸实训综合教学平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了较为完善、内容丰富、拥有练习题库,并能够做到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和互动的教学平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如何能做到将具体的工作流程与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和相关的知识真正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在常规的教学模式和情境下,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式地吸收和累进,进而能够转化为主动吸收的自我学习知识能力,并在过程中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提升,一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棘手问题。在2011年,笔者初次接触到了4C/ID教学设计模型,在学习和了解之后,觉得该种教学设计能够运用到外贸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并基于对复杂的认知技能的培训,能够很好地和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相融合,因而笔者以外贸英语专业11级的学生为实践,在外贸英文制单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运用4C/ID教学设计模型构建该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框架,并就其中一个具体的学习型工作任务为例。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框架下,应用针对复杂技能训练4C/ID教学设计模型,我们将该门课程的知识点总结、归纳、整合形成了该门课程的12个学习型的工作任务,这12个学习型工作任务构成了外贸单证缮制整个的复杂技能训练的、彼此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且有技能层级区别的技能群。具体到每一个学习型工作任务,按照4C/ID教学设计模型中的四个核心要素进行分解,以“task2:审核并修改L/C”为例:在具体设计时,将一些彼此之间有关联的知识点、技能点综合为一个整体,通过真实的学习任务,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协调与综合,从而提高他们在整体复杂认知技能操作——即外贸业务流程中整体单据缮制、审核与修改上的整体能力。基本要素1.learningtask(学习任务):审核并修改L/C,根据合同,阅读L/C,审核并找出L/C中的错误;基本要素2.supportiveinformation(支持性信息):L/C的基本流程、标准SWIFTL/C解析、L/C审核的基本原则;基本要素3.proceduralinformation(及时信息):L/C审核的常见不符点、softclauses、L/C的修改流程、L/C修改中应注意的事项、L/C改证函的缮制技巧;基本要素4.part-taskpractice(分任务练习):审核L/C,找出其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以卖方(beneficiary)的名义向买方(applicant)发出改证申请,拟写改证函。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我们通过课时的分配,网络课程的学习、pocib实训平台的演练以及教师模拟情境布置的作业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强化某项任务所需的技能的重复性演练,强化学生对职业技能的熟悉与专业程度。笔者在外贸英语专业2011级学生的外贸英文制单课程上采用了4C/ID模型所设计出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并按照设计模型中的四要素来组织教学,在该门课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自评,86.2%的学生都给予了“优秀”的评价,同时在该门课程的后续课程如“外贸跟单”、“外贸项目设计”上,授课教师普遍反映课程的教学,比起以往届学生无论是在技能操作能力、专业知识的反馈以及自我学习意识上都有着明显的提高,给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11届学生共计137名学生,其中有98人参加了该门课程相关的商务单证员职业资格考试,37人参加了外贸跟单员,两者的通过率分别达到了92.86%和91.89%。同时,我们也对11级学生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截止到目前)的实习和就业情况做了跟踪回访,用工单位对该届学生的表现,特别是能够“立马上手”的职业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篇(2)

纵观我国快速发展的工业设计教育,其院校数量迅速增长,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然而,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院校的工业设计教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而绝大多数高校依旧在延续着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这种十几年前的教学培养手段是艺术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简单相加,不符合现代工业设计学科对人才的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结构要求。究其原因,受我国制造产业产品开发体系不健全的影响,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和工业设计课程构建的不严谨及教学方法不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数高校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课程目的不适应企业要求,说明我们的工业设计教育尚未真正满足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要求。

一、从现象看工业设计教学的缺憾

现有的工业设计教育培养模式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合格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培养。要改变目前的状况,针对现有的问题,调整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进行工业设计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在大量现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国内高校工业设计教学凸显的问题如下:

(一)课程设置的同一化倾向

由于国内工业设计教育分为“工科型”和“艺术型”两大类进行教学,“工科型”工业设计专业毕业授予工学学位,“艺术型”工业设计专业授予文学学位,造成了教学及管理上的两种体制。据调查,国内大部分工科院校在筹建工业设计专业时,都是抽调一些工科专业的教员,再引进几个美术学院绘画或艺术设计毕业生组建成工业设计教学队伍,美其名曰“技术+艺术”。课程设置上,开设一些纯粹而孤立的工科课程,如机械原理、力学、电学、材料学等,然后再开设一些诸如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美术课,试图让学生自己去将审美情感与技术原理进行整合;工科院校如此,美术学院也是同出一辙,美术教学加工科课程的教学,再加上一些软件课程和命题设计实践环节。此类教学方式的课程模式同一化,没有凸显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特点,其课程各自孤立存在,缺乏系统的联系。甚至美术类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美术在工业设计学科中的重要性,而工科类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工程类课程在工业设计学科中的主导地位,双方相互对立而孤立。这样的教学设计迷惑和误导了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工业设计各门课程的认识产生脱节而孤立。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深入度

在通过对各个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问卷和走访调查中发现,简单的技术加艺术教学模式,因为各门课程各自孤立存在,缺乏系统的联系,进而产生了课程缺乏针对性和深入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单一一门课程如果没有放入学科系统中, 它只会在课程自身的狭小空间内“自娱自乐”,比如说基础课程素描,如果仅从美术学科对素描教学的要求出发,教学的重点是关注线条、体面关系、造型塑造等方面,但如果根据工业设计学科对于设计基础系统要求来规划素描课程,关注的重点就会从单一的形体塑造深入到形体推敲、形体的结构关系研究、形体创造等问题上,而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工业设计学科来说更具针对性和深入度。

课程的孤立以及缺乏针对性的引导,会使得学生“机械和呆板”,缺乏系统意识,缺乏对形态、材料以及结构设计的全面认识。

(三)专业设计课程脱离实际,纸上谈兵

由于中国制造业长期以“贴牌代工”为主,企业依靠生产加工维持生计,工业设计无法与之形成完整的产业开发链。设计与制造业的不对接,造成高校产、学、研体系的无法建立,设计实践无法实施,设计教育只能纸上谈兵。研究还注意到一个实际情况,国外高校的工业设计教师来自制造业或设计研究机构,有着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反观国内高校的大部分青年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作经历,尤其是缺乏制造业产品开发设计的工作经历,因此无法向学生传授一个系统、完整的工业设计,缺乏实践支撑的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而缺乏实践的评价,工业设计教学也只能是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

(四)课程设置“艺术与技术”分离,缺乏系统关系的架构

正如前面所讲的,由于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形式因素和构成人员因素,造成课程孤立脱节之外,还造成艺术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相互分离而缺乏系统构建。国内的工业设计教学一直在强调“艺术+技术”,但是真正在教学规划和教学形式中体现艺术加技术的少之又少。孤立的知识点和抽象的概念使学生对设计中工程问题的理解总是流于表面,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造成学生只会些艺术造型,对工业设计认识的偏差使得学生只能从造型上认识设计问题。如果我们在教学上依然因循守旧,那么,“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课程组教学”探索审美情感与技术原理的交叉融合

国内目前的设计教育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西方上世纪中叶设计教育的影响。但是,我们只模仿了其形式,而没有认真分析设计教育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制造业和国情状况。通过对全球工业发展轨迹及工业设计发展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西方工业设计的过去和现在,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不应该重复西方的过去。尽管在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工科型”和“艺术型”两类的工业设计教育,但我国从事设计的教育应该充分认清工业设计的本质,不应该在“工业设计是艺术还是工程”这个问题上“非左即右、非此即彼”。工业设计是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工程设计是解决物与物的关系问题;艺术则是揭示和表达人类的情感,强调精神性和自我表现,但艺术在工业设计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工业设计同时具有科学、技术、经济和艺术的多重属性,一方面,由于设计的方法论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伦理学、符号学、文化学等存在着有机的交叉联系;另一方面,工业设计致力于材料、技术、工艺、结构、生产流程、工业工程、形态、细节、色彩、人因、语意、品位、品牌战略、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因素的探索,这些因素是一种交叉融合应用的系统关系,绝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①工业设计的教学组织也应该遵循这一系统的规律,以审美情感与技术原理性质的课程融合来组织教学和教学结果的评价。如图1所显示的形式构架系统,审美情感的艺术审美、文化传承、情感修养等,和中间的具体评价指标都有交叉的联系,而技术原理类的技术、使用方式研究、制造因素等也都和中间的评价指标有着交叉联系,这种直接的和间接的联系揭示了工业设计学科的复杂属性和多重属性,也说明在工业设计的教学组织中必须呈现出这样的交叉融合性,才符合其学科特征的人才培养要求。

(一)从“传授知识”到“设计实践”的课程组教学形式

研究工业设计的内涵,我们认识到工业设计是一个横向应用的学科,工业设计所需要的“知识”往往不是知识,而是一个主题下非常系统的具体的“知识”,这个“知识”就是对问题的“解决之道”,而这种知识不是现成的,要求设计师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去“整合知识”,“整合”和“索引”知识则是高等设计教育中需要培养的能力,这种能力就叫做“设计能力”,这是课程组教学研究探索的问题。与传统的设计专业教学突出知识,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同的是,课程组教学模式以实际设计课题为中心,“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都是围绕设计课题来进行,强调学生在设计中对知识的交叉应用和应用过程中的“情理融合”。

(二)从课程“独立分割”到“交叉融合”的教学形式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各个领域的解决之道早已从学科分离走向学科交叉融合。而对于科学和艺术也有了新的认识,科学是改造自然的工具,艺术是打动人心灵的工具,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意识、人们的心灵。艺术在反映人的心灵过程中也在反映着现实,反映着科学技术所改变的社会现实。它们是相互交融的,紧密联系的,有相同审美规律。在信息文明中,由于生活方式丧失了他律的秩序感知严肃性,人们对生活价值、意义的趋向与祈求越来越缺少一种统一性和恒定性,逐渐演变为个人行为;而社会公众的行为规律也由传统造成的习惯设入到具体情景约定的游戏规律中。因此,以往那种稳定的、单一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的根基受到了动摇,一定程度也不复存在,知识和信仰呈现出了变化莫测的、摇摆不定的、多元的特性。设计的本质是什么?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交叉融合,是“人类有目的的、针对未来的、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主体有目的的活动的社会全过程”——包含了观念、构想、计划、机制、管理、政策、文化、可持续性、生存方式等内容。这些体现了设计蕴含的性质:目的性、前瞻性、创造性和整体性。工业设计活动涉及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及应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无法解释错综复杂的综合设计问题。因此,工业设计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跨学科、多元式思维、交叉运用学科理论的互动教学活动。

三、工业设计教学的课程组式教学探索

根据工程类课程与艺术类课程融合的课程组教学的具体特点,将工业设计专业各门课程的分类教学变为以基础课程围绕设计主题的实践教学方式。

“课程组”教学计划以一系列经过精心设计的实训课题为核心,以适应工业设计的学科特征,根据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组织整合,设计5到6个不同类别的设计实训课题,放置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的6个学期内分别完成,每个课题组安排一个主讲教师主持本课题组的教学,其他教师协助。从形式上看,和通常的设计教学没有什么区别,但课题组中的理论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如材料工艺学在家具设计课题组中主要针对家具讲述木工工艺及其应用,在家电设计课题组中则重点讲述金属和塑料工艺。这样的安排突出理论在具体设计中的应用。如表1显示。

有机编排的知识结构支撑着课程组计划的实施,是学生在这些主题课程组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工程类课程与艺术类课程融合应用的习惯,一系列的实训课题不仅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也看重设计过程中的系统性,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方案构思与深入、设计表现与模型制作、工程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市场定位设计等各个环节。这是一种从课程模式到实施方式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教学设计把人为分割开来的课程重新融合成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有机整体,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完成设计课题,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注:本文为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审美情感”与“技术原理”关系的架构研究》,项目编号:YB08-25)

注释:

①胡鸿.设计思考——中国工业设计成长的思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篇(3)

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许多教师并不陌生。但有的人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从而产生了错误的教学反馈信息和一些不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有必要了解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有无必要?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所谓的"桥梁科学",它是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连接起来,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特性,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需要,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有没有其它因素需要去考虑呢?美国学者哈利斯(Harless,J.)在1968年提出了前端分析的概念,它是指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要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也就是必须对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虽然前端分析不属于具体设计领域里的问题,但是现在前端分析已经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端分析中,首先必须对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具体的分析。也就是要通过内部参照分析或外部参照分析的方法,找出学习者的现状和期望之间的差距,去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并确定问题的性质,形成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目标。为教学设计的其他步骤打好坚实基础。同时也会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能动性的发挥找到理想的切入点,以此积极引导学习者的能力或倾向相对持久的变化。

另外,教学内容的分析也不容忽视,对它的分析,是在教学目标确定的前提下,运用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等方法,去分析学习者要实现总的教学目标,需要掌握那些知识、技能或形成什么态度。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出学习者所需学习的内容范围和深度,并能确定教学内容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后来的教学顺序的安排铺平道路。

进行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要获得成功或理想的教学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就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很好的分析,以学习者的特征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习者特征是指影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的学习者经验背景。学习者特征分析就是要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分析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之前所具有的起点能力,并确定教学的起点。在此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分析,就是要了解那些会对学习者与学习有关内部产生影响的心理和社会性特点,诸如,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需求,主要侧重对学习者整体情况的分析。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是学生持续一贯地、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对它分析主要侧重于了解学习者之间的一些个体差异;要了解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了解他们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还要了解他们的焦虑水平等某些个性意识倾向性差异;了解他们的生理类型的差异等等。因为只有全面了解学习者的这些个性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在对学习者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学习者的学习差异与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技能,它是控制与调节学习方法或技能而选用的执行技能,或上位技能。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在学习活动中能否注意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一般认为,学习策略与元认知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研究表明,元认知比较健全的学习者能够较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能拥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并对各类知识的关系及其变化有清楚的认识。对学习者进行学习策略训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所以,在前端分析过程中,注意分析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设计中将对学习策略的训练有意识的考虑进去,不断加强学习者对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要实现对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训练,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激活与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绪与动机状态;善于分析学习者学习情境;具体指导学习者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执行和评价结果以至于修改方法和计划。为进入下一层次的学习训练做准备。

总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时代、社会要求具有个性特征的人才,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去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理解前端分析的重要性。开阔思维,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以期能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习者个性。

参考书目:

[1] 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章伟民、 曹揆申 .《教育技术学》.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 施良方著 . 《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1

[4] 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编著 .《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篇(4)

摘 要:找朋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上学期的一节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练习,在游戏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学到了各种运动技能,组织幼儿体育活动能力,同时还获得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 教学设计

1、找朋友教学设计理念: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上学期体育课按照教学计划安排为,学习幼儿体育活动设计,通过模拟学习幼儿游戏,提高学生体育教育活动能力。在内容的设置上力求贴近学生的专业,通过教师讲解理论,示范教学、学生模仿,学生模拟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本节课以教师示范为主,学生模仿为辅。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展示(学生的声乐、舞蹈、幼儿故事、英语儿歌等专业技能)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体育活动能力。

2、找朋友教学设计(如图)

3、找朋友教学设计效果分析: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体育游戏克服了过去以“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中。2、有效提高运动技能。体育教学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的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利用体育游戏,建立正确的动作要领,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3、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运用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游戏中,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竞争和合作意识。从中职生的自身特点来看,他们多数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并且缺乏足够的社会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借助于体育游戏这一手段和形式,能够达到树立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的目的。5、强化专业技能的的形成。幼儿体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游戏的运用,能强化学生对幼儿体育活动理解,形成组织实施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能力。

篇(5)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89-01

对中职学生而言,免疫学理论深奥、难懂,内容系统性强。抗原又是免疫学基础的基础。笔者对中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抗原"的教学设计如下:

1.教材分析

抗原是人卫出版社出版、吕瑞芳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介绍了免疫学的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为学习抗原打下了基础。本节内容不仅是学习免疫学后续章节的基础,也为以后学习微生物分论、生理学、临床各学科奠定了基础。对于医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知识。

2.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中职口腔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思维较活跃、想象力丰富,但理解能力、分析和运用知识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已通过教师的形象比喻理解了免疫的概念、了解了免疫系统的组成(把机体比喻为国家,抗原性异物比喻为敌人,免疫系统比喻为国家机器),对学习本节课将有很大帮助。

3.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免疫的概念、特性和特异性;掌握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能将已学知识运用到医学上常见的抗原的学习中并应用于临床;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抗原的概念、特性、特异性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为重点。

5.教学方法

结合本节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等特点,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结合临床病例、巧秒地运用比喻、启发等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教学和学习目的。

6.教学过程

6.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在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后,教师提出问题"医学上的重要抗原有哪些""抗原是否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抗原不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这一结论,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二者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出:抗原不但不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而且和免疫系统是对立的,是机体的"敌人",是"战争"的"导火线"。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学生对抗原有了感性认识。接着,教师提出:抗原在免疫学上如何定义,有哪些特性,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为抗原等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授课主题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6.2问题探究,构建新知

6.2.1.抗原的概念、特性、特异性。抗原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在概念中出现了"抗体、致敏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等新名词,学生不易理解也不可能在学习本部分时完全理解。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动画将抗原这一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同时贯穿比喻教学法,将抗原比喻为这机体的敌人,遇见了B细胞、T细胞这些战士后,战士拿出相应的抗体等武器来专门结合这些抗原敌人并与之斗争,使学生对抗原有了认识。完全性抗原好比是体积大的敌人,容易引起体内B细胞、T细胞这些战士做出反应,而半抗原好比隐形敌人,不能引起战士做出反应,但如果这个隐形敌人(半抗原)如果开着战斗机(载体蛋白)就能引起机体的战士做出反应。这样,通过以上比喻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轻而易举理解了抗原的概念,抗原的特性也迎刃而解。

讲述抗原的特异性时,把Ag比喻为钥匙,将抗体比喻为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决定钥匙特异性的是它齿的高、低、凸、凹等不同形状,与它的柄端无关,从而引出抗原决定簇这个概念[1]。同理决定锁的特异性是它的锁孔,而与它的外部构造无关,为以后学习抗体的可变区打下基础。接着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来探究讨论 "为什么一种疫苗只能预防一种相应的疾病?"加深对抗原的特异性的学习。在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的学习中,教师提供了风湿性疾病病例,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学习。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为学习异嗜性抗原的学习作好铺垫。

6.2.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教师先结合抗原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因B细胞、T细胞是机体作战的主要细胞,只要胚胎期没有和B细胞、T细胞接触过的物质为"非己""异物"。接着抛砖引玉,教师举例让学生分析一些物质是否为异物,并将其分为异种异物、同种异物、自身异物。这样,不仅加强学生对异物的理解,还为学习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打下基础。

6.2.3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在学生抗原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后,教师只需结合临床对肿瘤抗原进行精讲点拨,其余部分引导学生便可轻松自学,并将学到的知识得以活学活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3归纳总结,课堂反馈。引导学生一起归纳总结,进一步强化重、难点。通过当堂练习题,反馈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6.4布置作业,提高巩固。课下让学生自学"抗体"。思考:抗体是否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它的产生是否需要抗原的刺激?在预习新知识时进一步提高巩固本节内容。

7.教学反思

篇(6)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

(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南京市溧水县教研室的周红英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 A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B. 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A .学生能通过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相关资料,编讲历史故事或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景,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B. 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运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言论,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 B. 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学生能感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过程与方法 1

是什么?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篇(7)

根据化学科的特点,本节教学设计以倡导学生自主、会师、探究的化学学习方式在实验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自己进一步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质疑、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预设:

1、从苯酚结构入手,认识官能团在性质的作用,进一步认识苯酚的化学性质。

2、认真醇和酚的区别

3、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科学的本质,学会节约,环保。

教学准备:多媒体、实验仪器、药品

实验用品:试管、金属Na、苯酚、蒸馏水、酒精、NaOH溶液、浓Br2水、FeC13溶液。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师:取出某酚的试剂瓶展示,并打开。

生:无色晶体,有特殊气味,这味道好熟悉。

生:哦,是医院的味道,我看见了有些呈粉红色。

师:大家都说得很正确,这医院苏水的味道,0.5%―3%苯酚水深液可消毒外科手术具等,纯净苯酚是无色晶体,但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会变成粉红色。

生:那苯酚可以用来制药皂。

帅:对

师:取一支试管加少量苯酚,回适量的量水。

生:不溶于水

师:将试管加热

生:液体内浑浊变澄滴,苯酚能溶于热水,那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它应与乙醇等有机溶剂互溶。

生:苯酚有毒,那我们手上沾有苯酚,可以用酒精来洗涤。

师:对

师(多媒体):一苯酚的物理性

师:多媒体展示苯酚的比例模型

生:分子式:C6H6O

结构简式为C6H5OH

官能团:羟基(-OH)

师:(多媒体)二、苯酚的结构

师:我们前面学习的乙醇与苯酚具有相同的官能团:羟基(-OH),那两省的性质是否完全相同呢?

多媒体:实验1,分别取两支试管,一支盛少量乙醇一支装少量苯酚,各加入1小粒金属Na,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2:取两支试管一支减少量的乙醇,一支装少量苯酚,各加NaOH溶液,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3:取两支试管,一支装少量乙醇,一支装少量苯酚,各加适量的浓Br2水,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4:取两支试管,各加入少量乙醇,苯酚,再各加适量EeCI3溶液,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相互交流,总结

生:实验1,两支试管中都有气泡产生,Na都能取代羟基上的氢。

生:实验2,乙醇中加NaOH溶液无现象,但苯酚中加NaOH溶液后,液体由浑浊变澄清,说明苯酚具有酸性。

生:实验3,乙醇遇Br2水无现象,苯酚遇浓Br2水产生白色沉淀。

生:实验4,乙醇遇FeCI3溶液无现象,苯酚遇FeCI3溶液显紫色,很特殊。

生:从实验现象中可看出乙醇羟基与苯酚中的羟基是有所区别的,苯酚要比乙醇的性质表现为更活泼。

师:大家分析很好,乙醇中的羟基称醇羟基,苯酚中的羟基,称酚羟基,由于各自基团间的相互影响不同,所以表现出不同的性质,乙醇中的羟基受乙基的影响,而使O―H断裂,而苯酚中的羟基又能使苯环上邻位,对位上的氢原治性增大。因此,容易被取代,苯酚遇浓Br2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苯酚遇FeC13显紫色,这一性质可以用于检验苯酚的存在。

生:我们看见试剂瓶中有部分苯酚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成粉红色,它应该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师:对,说得很不错

生:苯酚具有酸性,遇石蕊深液是否有颜色变化?

师:问焊很好,苯酚又称石炭酸,虽然有酸性,但不能使石蕊深液变色,因为它的电离程度很小酸性比碳酸弱。

师:请设计一下,如何能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呢?

生:向芽酚钠溶液中通CO2,若溶淮由澄清变浑浊说明苯酚酸性弱于碳酸。

师:回答得相当不错。

师:多媒体,三、苯酚的化学性质。

师:我们回顾这节课的内容,请做练习。

篇(8)

教学内容

歌曲《拉钩钩》;乐曲《口哨与小狗》。

教学目标

1.在邀请舞游戏中学唱歌曲《拉钩钩》,培养内心节拍感;复习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初步感受两首歌曲的不同节拍特点。

2.聆听、感受和体会《口哨与小狗》中“口哨”与“小狗叫声”的独特音色和乐曲活泼有趣的欢快情绪;用模仿动作有节奏地表现音乐的不同段落;初步培养用心聆听的良好听赏习惯。

教学重点

1.感受拍、拍的不同节拍特点。

2.培养良好的听赏习惯。

教学难点

在游戏与表演教学中,做到“活而有序”、“动而不乱”。

教学准备

1.将座位排成马蹄形。

2.剪辑好音乐,以备教学之需。

教学过程

一、学习歌曲《拉钩钩》

1.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

师:我们小时候常说,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好朋友之间拉钩钩,表示一言为定,永远不变。我们还说,承诺是金,承诺是银,所以歌词写道“金钩钩,银钩钩,小小手指钩一钩。金钩钩,银钩钩,我们都是好朋友。”

2.游戏动作和歌词学习。

设计意图:从加动作的歌词朗读中感受节奏特点和规律。

(1)边念歌词边学动作(师带生练习):

X X X - │ X X X-│

金 钩 钩, 银 钩 钩,

X X X X│X X X-│

小 小 指 头 钩一 钩,

X X X-│ X X X-│

金 钩 钩, 银 钩 钩,

X X X X│X X X-│

我们 都 是 好朋 友。

(2)左手钩右手,两只手是好朋友。(独自练习)

(3)你手钩他手(同桌),大家都是好朋友。(同桌练习)

3.《拉钩钩》邀请舞游戏。

设计意图:在愉快的游戏中,熟悉旋律与歌词,感受拍的特点。

(1)自然转换:合着大家的动作节奏,老师清唱、范唱歌曲。

(2)游戏讲解示范:老师找朋友,一对好朋友;(两个人继续找下去)朋友找朋友,两对好朋友;以此类推……

(3)4小节引子拍手练习:强拍拍手、弱拍分手掌心向上震动两次,在引子中找朋友。

(4)游戏规则:①注意边拍手边聆听引子音乐,要求在引子结束前站在朋友面前,要提前想好找谁当朋友。②开始演唱歌词时,一对朋友面对面进行动作表演。③在最后一遍播放歌曲音乐时,要机灵地就近找到好朋友,完成音乐游戏。

(5)连续播放歌曲音乐6―7遍,做《拉钩钩》邀请舞游戏:一找一成二、二找二成四、四找四成八、八找八成十六、最后一遍就近找朋友……游戏结束。

4.《拉钩钩》歌曲演唱。

设计意图:了解谱面信息、记忆歌词;建立内心节拍感;背唱歌曲。

(1)教师带学生看、读谱面信息,了解歌名、词曲作家、调号拍号等文本信息,养成“看谱”、“读谱”的好习惯。

(2)歌唱姿势巩固……

(3)聆听前奏――内心唱词,动口但不出声。

(4)聆听伴奏,老师指挥――内心接唱“金钩钩,银钩钩”――开口唱“小小指头钩一钩”――内心接唱“金钩钩,银钩钩”――开口唱“我们都是好朋友”。

(5)交换“内心唱”和“开口唱”的部分。

(6)聆听伴奏,学生小指挥带领大家进行练习。

(7)老师钢琴伴奏,学生看图形谱唱歌(注意乐句连贯、音准及二分音符的时值),能够背唱歌曲。

5.复习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拍节拍特点。

(1)复习谱面信息:曲名、词曲作者、调号拍号、情绪要求……

(2)复习节奏型“X X ”: 强拍拍手,弱拍与同桌对拍。

(3)随琴声拍手及对拍。

(4)拍手唱歌……

6.邀请舞《好朋友》。

设计意图:将两首歌曲连起来一边唱一边做游戏,对比感受不同的节拍特点;在歌曲演唱和表演中感受友好、愉悦和快乐的气氛。

(1)《你的名字叫什么》8小节引子:边拍手边走到要找的朋友面前。

(2)歌唱《你的名字叫什么》,强拍拍手,弱拍与朋友对拍。

(3)音乐结束后接《拉钩钩》音乐做邀请舞游戏,4小节引子转换节拍,和朋友表演唱《拉钩钩》。

(4)两首歌曲可反复6―7遍,邀请舞结束后孩子们回座位。

二、听赏乐曲《口哨与小狗》

师:在歌声中我们都找到了好朋友,现在请小朋友们听一首特别好听的乐曲,你能从乐曲中听出谁和谁是好朋友吗?

1.完整聆听乐曲。

设计意图:感受小狗和口哨的独特音色、引出课题、了解谱面信息。

师:从音乐中听到有什么叫声?

生:小狗狗的叫声。

师:加上动作模仿一下那可爱的叫声……

师:音乐中除了小狗狗的叫声,你还听到了什么特别的声音?

生:口哨声……

师:口哨声好听吗?……

生:特别明亮动听。

师:口哨声是谁发出来的呢?

生:一个人……小孩子……小男孩……

师:他和谁是好朋友?

生:他和小狗狗是一对好朋友……在林荫道上散步……

老师带学生阅读谱面文本信息:管弦乐曲《口哨与小狗》,美国作曲家普莱亚作曲……

2.模仿动作、完整复听乐曲。

设计意图:感受乐曲活泼有趣的情绪特点,进一步强调对口哨和小狗叫声的音色的关注,培养用心聆听音乐的习惯。

(1)师:听了乐曲,你的心情怎么样?……小男孩和他可爱的小狗狗心情怎么样?……让《口哨与小狗》带着我们一起去散散步吧。

(2)在乐曲聆听中去想象,并按要求做模仿动作。

要求:①听到口哨声时,撅嘴巴模仿吹口哨的样子并按节奏点头但不出声;

②听到小狗狗的叫声时模仿小狗狗的动作(双手在耳朵上方做狗耳朵手势并随节奏扇动)不出声;

③没有口哨声也没有小狗叫声时,请随着音乐节拍摇头、挥手或左右轻轻摇晃身子;

④动作练习。

(3)完整复听乐曲,用以上模仿动作表示听到的不同音乐段落。

3.再听乐曲,在结束音上做定格动作表示结束。

设计意图:进一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强调聚精会神地聆听音乐。

(1)师:乐曲结束时,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口哨声、小狗叫声……

师:这两种声音彼此应答后乐曲结束,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有节奏地模仿口哨声和小狗的叫声(可以出声音模仿),然后选做一个模仿动作造型(可以模仿小男孩噘嘴吹哨、昂首挺胸、甩手迈步等形象;也可以模仿小狗可爱的各种造型动作),音乐停止,造型动作定格不动。

(2)随乐曲结束句练习,注意要合上音乐的节奏。

(3)再次完整聆听音乐,在结尾处按要求造型定格,老师配合做拍照动作。

(4)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再玩一次。

三、小结

师: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在音乐学习中相互成为好朋友,和大自然、小动物成为好朋友,也希望孩子们和美妙的音乐成为最好的朋友!

学生在《口哨与小狗》的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雷 燕 重庆市人民小学

案例设计二:

教学设计《拉钩钩》

教学目标

1.能够较为准确地演唱歌曲《拉钩钩》。

2.在音乐活动中感受、体验拍的韵律感。

3.在不同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拍律动的感受与体验。

教学用具

皱纹纸条(保证每一个孩子两条)、打击乐(木鱼、碰钟)。

教学过程

演唱“师生问好歌”(教师编创),先唱谱,在唱词。

谱例1

一、音准练习

围绕mi、sol 两个音进行音准练习。

1.音名模唱,老师演唱mi、sol两个音的组合。

2.请学生跟教师反着唱。

3.进行个别学生的音准辅导,老师演唱后请学生唱,对于音准上有问题的学生当堂给予有效指导。

4.引导学生用“”节奏创编三音旋律。如:mi sol mi、sol mi sol,sol sol mi、mi mi sol …… 对学生的音准进行指导。

5.演唱歌曲《跷跷板》旋律,并加入表演:双手伸平,上下摆动模仿跷跷板。

谱例2

二、节奏、节拍练习

1.复习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并能够准确地拍出歌曲中的节奏“”。可指定一个学生来拍这个节奏型,也可由两学生接龙完成此节奏。

2.节拍练习:教师在钢琴上弹奏音乐,学生随音乐走动,训练学生稳定的拍感与节奏感。要求按照节拍走步,走两步停下、拍手两下。

三、感受三拍子

1.教学生三拍子的节拍:第一拍拍手,第二、三拍拍腿。

2.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拍三拍子。

3.引导学生进行动作编创:第一拍拍手,第二、三拍自己编创,拍哪里都可以,拍感正确就可以。

4.三拍子的律动感受,每个学生发皱纹纸条,随音乐左右摆动。

四、学唱歌曲

1. 聆听范唱。安静聆听范唱,感受歌曲是二拍子还是三拍子。

2.再听范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拍出节拍。

3.说说歌词,边说边做动作。

歌曲动作:“金钩钩,银钩钩”――两个手的食指向内钩起来。

“小小指头钩一钩”――两个食指对钩起来。

第三句动作同第一句。

“我们都是好朋友”――双手相对置于胸前再打开伸出。

4.教唱歌曲:

(1)不依赖钢琴,完全用老师的音准来指导学生准确歌唱。教师教唱一句,学生学唱一句。教唱二到三遍。

(2)教唱时,教师注意表情与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与歌唱表情。

(3)关注乐句呼吸,每两小节一吸气,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呼吸习惯。

5.教唱歌曲旋律一到两遍,巩固音准。

6.跟琴演唱,教师弹伴奏,伴奏形式以和声为主。

7.师生做接龙唱游戏:

(1)集体接唱:老师唱一小节,学生唱一小节。

(2)个别接唱:老师一小节后指定一个学生接唱。

五、增强歌曲表现力

1.加入面部表情,教师用面部表情提示学生用愉快的心情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加入动作:把说歌词环节的动作加入,边唱边表演。

3.加入前两节课已经认识的打击乐器木鱼和碰钟。出示节奏型:

引导学生根据两种乐器的音色选择打击乐器,尝试效果如何,然后自己来做评判。

4.有表情地、完整地表现歌曲。

六、拓展:说说小秘密

1.引导学生们说说为什么要拉钩钩。

2.告诉朋友一个小秘密然后一起拉钩钩吧!

七、课堂小结(略)

田 雨 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

案例设计三:

《拉钩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以音乐的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交往,喜欢并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和大家一起整齐地演唱歌曲《拉钩钩》。

3.初步认识课本中的常用音乐标记。

4.欣赏《口哨与小狗》,能随音乐的变化自由地编创动作。

教学难点

1.培养学习兴趣,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整齐地演唱歌曲。

3.引导学生能随音乐的变化做不同的动作。

教学重点

三拍子韵律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板、电脑、钢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师:欢迎大家来到快乐的音乐课堂。我们一起用音乐的方式来问好吧!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虽然上课铃响了,可是他们并不能很快安静下来,因此我设计了“师生问好歌”,融课堂常规、节奏练习、发声练习于一体,事半功倍,效果极佳。

二、常规要求

师:上节音乐课小朋友们表现得很棒,还记得咱们的约定吗?

1.坐姿:

2.学会聆听:在音乐课上,我们会听到很多美妙的音乐,所以要保持教室的安静。

3.表扬:大家表现得真棒!老师把掌声送给你们。大家也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4.休息:听到这样的音乐怎么办?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

5.紧急集合令:听到老师说“一、二、三”或者看到伸出三个手指,马上坐端正!

设计意图:课堂常规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只有让孩子们知道在课堂上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才能保证上课的质量和高效。而课堂常规的训练和要求不是一蹴而就的,每节课都要提醒。这里设计的富有音乐特色的“表扬”、“休息”等,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音乐听辨能力,也让孩子们充满了兴趣,课堂也因此变得分外多彩。

三、认识音乐标记

1.屏幕依次出示:这是谁?它在做什么?

第一组:演唱、聆听

第二组:演奏、提示

第三组:知识与技能、编创与活动

2.辨识游戏(略)

设计意图:课本上的音乐图标以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形象来标记,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让孩子们认识这些图标时,我通过屏幕来依次展示,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在后面的学习环节中也运用到了部分图标,效果明显。

四、复习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

1.游戏:开火车(依次边拍手边说自己的名字)。

师:让我们开起小火车,我先来

“”……

2.齐唱《你的名字叫什么》。

师:小青蛙邀请我们一起去唱歌呢!

3.提示演唱姿势,再次演唱。

师:大家的歌声把小鹦鹉也吸引来了,它说大家唱得真好听,如果像屏幕里的小朋友一样唱歌时“站要正,坐要直”,大家的歌声会更动听!我们用小鹦鹉说的方法再来唱一遍吧!

设计意图:虽然上节课已经学会了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但是因为入学不到一周的时间,师生之间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因此我设计了“开火车”这个小游戏,帮助大家进一步相互熟悉,同时巩固了歌曲。在演唱环节,我借用小鹦鹉的话来提醒大家注意演唱姿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儿童的天性就是这样,有时候老师的提醒远不及小动物的一句话呢。

五、学新歌《拉钩钩》

1.课中休息。

2.用动作表现三拍子的强弱。

师:大家仔细看,老师要变魔术了。这是什么?

(生略)

师:在音乐里,这是一组节奏记号,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个大,第二、第三个比较小。

师:说得多好啊,第一个大,读“强”;第二个和第三个小,读“弱”,连起来就是“强弱弱”。这样的拍子我们一般叫四三拍,一起读一遍。

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第一拍拍手,第二、三拍点手心。

3.初聆听《拉钩钩》,师生随音乐动作。

4.师启发:大家开动脑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

设计意图: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三拍子的韵律,这是一个难点。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小魔术,在一个黑色的小屏幕上一敲,出现了三个节奏音符,随后让孩子们辨识,可爱的孩子们说什么的都有,兴趣浓厚。随后老师揭示:在音乐里,这是一种节奏记号,进而引导孩子们观察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强弱弱的规律,并随音乐用动作表现,可谓一气呵成,于无痕中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5.再次聆听:歌里唱了些什么?

6.师按节奏范读第一段歌词,生读第二段。

7.揭示歌名:

师:金钩钩和银钩钩指的是什么?(小手指)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拉钩钩》。

8.三遍聆听:教师随音乐找朋友。

师:两个人拉了钩钩,就是好朋友了,一百年也不能变。老师要找好朋友拉钩钩了,谁坐的最端正呢?

9.四遍聆听:学生随音乐找朋友。

10.随琴慢唱。

11.师生对唱、生生对唱,巩固歌曲。

12.完整演唱:

师:小鹦鹉提醒大家了,轻轻地唱歌,你的歌声更好听!用小鹦鹉的方法来唱一遍。

设计意图:每个孩子都希望有自己的好朋友,更希望和老师成为好朋友。针对这一心理,在聆听歌曲的时候,我走到孩子们中间,谁听得最认真我就和谁拉钩钩,这样一来,也激励了那些没有被拉过钩钩的孩子更加认真地聆听。接着再进一步引导孩子们之间相互拉钩钩,找自己的好朋友。不知不觉间,孩子们开开心心地由听熟到会唱,由会唱到唱好歌曲。

六、欣赏《口哨与小狗》

1.课中休息。

2.静静聆听《口哨与小狗》。

师:我们一边休息,一边听一首好听的曲子,仔细听,音乐中出现了什么声音?

3.简介乐曲。

师:这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创作的管弦乐曲《口哨与小狗》,听了这首曲子心情是高兴的,还是悲伤的?(生略)

4.二次欣赏,随音乐编创动作。

篇(9)

(太原市幼儿师范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文笔者分析了教学的过程。

关键词:师说;教学设计;阅读

一、导入设计

(由名人和老师的故事引入(程门立雪),先让学生讲,老师补充,故事略)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人们接受教育就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会重视学习,尊敬老师。那么,是不是历朝历代的学子都尊师重教,求学于师门呢?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千多年前的韩愈在他的名篇《师说》中说了些什么。

二、检查预习

指名回答,老师作简单小结。抓住如下中心词:

韩愈 、古文运动 、“说”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家之首。

(二)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三)解题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朗读正音,初步感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

句读dòu       无长zhǎng无少      或不fǒu焉     近谀yú

  郯tán子       苌cháng 弘          老聃dān        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í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3、师生一起朗读品味,总结文言文的基本学法: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

4、要求学生找出在学习本文之前似乎听说过的出自本文的名言。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分析第一自然段

(学习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学生质疑为主)。

(一)学生齐声朗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明确重点文言知识

1、学生提出自习中遇到的疑惑

2、小组之间讨论解疑

3、指名回答,老师适当点拨、补充(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需落实的字词:

学者    师    所以   受业    孰    固    从而    庸    是故

重点强调:

(1)、所以

“所以”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等。

……的原因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用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      名词,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从而师之”

                名词作动词,学习    “吾师道也”

(3)、从而     从,跟从;而,而且,并且

(4)、孰       谁    “孰能无惑”

                 仔细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重点拓展:判断句、意动用法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也/……者,……/……者也/……,……)

(2)、用副词“乃” “即” “非”等帮助表示判断。

梁父即项燕。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3)、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  《送杜少府之广陵》)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4)、意动用法:(回忆式引出)

是指用做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四)把握结构

让学生针对第一段的七句话自编简答题领会文章内容。

要求:(1)要使所问答案与我们划定的课文语句一致;(2)问题要有启示性;(3)题目的文字要简练。

(五)关于能者为师的讨论

作者在本段中总结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怎么看待作者提出的观点的?学生自由讨论,结合实例各抒己见。

拓展:1、能者为师(师举例,称学生为“老师”)

2、在现实生活中要养成虚心求教的好习惯(德育教育)

(六)集体背诵第一段。

五、默写段落,加深理解

六、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文章,疏通内容层次      

七、板书设计

主板书:

师       说

                                         韩   愈

老师的作用             传道受业解惑

从师的必要             孰能无惑

择师的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副板书:

知识清单

1、韩愈与古文运动

2、“说”:   “解说……的道理”

3、文言知识:

所以     师    从而      孰     

意动用法:“以……为……”,“认为……”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其中4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能正确、流利地美读儿歌,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本课新词,学着积累和运用新词。

3.懂得要互相谦让,明白光说不做,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多媒体课件

3.让学生了解这四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并与父母一起制作你喜欢的小动物头饰。

【教材分析】

《荒地》是一首充满乐趣的儿童诗,讲的是公鸡、鸭子、兔子和猴子为在一块地上种什么争来争去,大家只说不做,结果那块地仍然荒着的事,告诉学生光说不做将一事无成的道理。课文中的几种小动物是学生常见的,内容浅显,贴近学生生活,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愿望。

本课重点是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美读儿歌,认识本课生字。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境,听故事识生字“公、鸭、子、兔”,引入课题

1.听故事,和主人公“公鸡”“鸭子”“兔子”和“猴子”打招呼。

(课件出示这四个动物的图及带拼音的名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2.读生字朋友“公”“鸭”“子”和“兔”。

3.记一记这四个朋友。

4.有一天,四个朋友聚到一起商量,他们商量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第7课《荒地》去看一看吧。

二、读通课文,随文识字

1.自读儿歌,比比谁读得正确又流利。

2.小动物们为什么商量,商量的是什么?(随文识字“种”。)

3.小动物们各自有什么意见呢?

随文识字“桃”。

4.小动物们商量的结果怎么样?

认识生字“年”“去”。重点指导“年”的识字方法。

5.小动物们互不相让,到最后,这块地还是荒地,什么是“荒地”?

三、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动画片的形式出现小动物们争吵的情景。

2.组内同学戴上头饰,分角色读一读。

3.小组展示。学生评议。全班表演。

四、说话练习,理解课文,懂得道理

1.小动物们争来争去的,你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各有各的意见呢?(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话。)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3.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这块荒地不荒呢?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篇(11)

1、引入新课

病例1 教师举例:一新婚1个月女子上午与丈夫争吵后赌气回房睡觉,直到傍晚均未出过房门,家人进房查看发现其俯卧于床上,脸俯于枕上,已死。

问: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女子突然的死亡呢?(惊!奇!叹!各抒己见……)

教师给出线索,留下悬疑:该患者既往有癫痫病史,最后证实死因为癫痫发作。

问:因何发作?其发作直接致死吗?与有何关系?(思考、疑惑)

病例2 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一桩离奇而严重的交通事故,公安调查出事故原因:肇事者患有一种病,名叫癫痫。

教师提问:癫痫发作可能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它是什么样的疾病呢?这是这次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 案例使学生产生兴趣,引起重视,对癫痫的概念、病因、表现产生质疑,激发学习动机,导入课题。

2、逐层解疑

2.1何谓癫痫?

问:什么是癫痫呢?(癫痫是一组由于反复发作的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的暂时性脑神经功能失调的综合症),教师重复强调关键词,结合大脑生理功能解释放电异常时的病理表现,从而导出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意识、运动、感觉、行为、自主神经等不同障碍。

2.2因何发作?

2.2.1 病因分类

问:有哪些原因可导致癫痫?(原发性、继发性)。那么,继发性癫痫的诸多病因归根结底是导致大脑发生了什么病理改变?(脑缺氧、脑损伤),引导学生对病因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升华。

2.2.2 诱因

抛出问题:病例1女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病的?(是在跟丈夫吵架后、情绪激动)

教师及时表扬并完善:激动、睡眠不足、饥饿、疲劳、饮酒、闪光、过度换气等均可诱发癫痫发作。故癫痫患者生活中应该怎样做以减少发作?(避开诱因)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洞察能力,前后呼应,并与生活联系,学以致用。

2.2.3 发病机制

教师简述:正常脑神经元放电1-10次/秒,受损时可达数百次/秒以上,此种异常放电波及的范围决定了癫痫类型和表现。以多媒体展示放电范围与癫痫发作类型的对应关系,

如:异常放电波及全脑时,产生意识障碍和全身抽搐,称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

设计意图:学生解剖基础薄弱,通过图片展示功能区异常放电相应的症状,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习信心。

2.3 有何临床表现?(这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

教师引导:癫痫表现复杂、种类繁多,多具有间歇性、暂时性、刻板性三个特点。

多媒体展示临床分型:

全面性发作 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

失神发作(小发作)

部分性发作 单纯部分性发作

复杂部分性发作

癫痫持续状态

2.3.1 大发作:

师生互动:是最常见的类型,发作分三期

先兆期――让学生说出先兆期表现,讨论:出现先兆有何意义?(提示病变部位、避免外伤等)

发作期――观看大发作录像后学生分组讨论:发作期有何表现?教师巡回指导;由2个小组各派1位同学发言,教师总结更正,并对讨论热烈的、概括较完善的小组进行表扬。

恢复期――学生先说出恢复其表现,教师引导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出现呢?(这是发作期的延续,“疲劳”所致)

2.3.2 小发作:

播放小发作录像,让学生(分组)去发现、概括其临床表现,教师指导和完善。

2.3.3 单纯部分性发作

播放部分运动性发作的录像,让学生(分组)观察总结,并结合图片判断病变部位,进而引出“杰克逊发作” 和特殊感觉性发作的表现。

2.3.4复杂部分性发作

播放录像学生讨论总结临床表现。

教师再举例:一朋友来访,慌张道:中邪了中邪了!我这个月接连发生了一些怪事,有好几次一清醒就发现自己已经坐车到了外地,不知咋回事?只好花钱又坐车回来。

学生很感兴趣,又很疑惑,教师解释此非“中邪”而是复杂部分性发作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乘车坐船外出远行。有学生立刻问:老师,他坐车交钱了没有?表扬这个问题问得好,让同学们猜猜看,最后同学发现“发作后不能记忆发作过程”而得到答案。

2.3.5 癫痫持续状态

让学生说出并多媒体展示概念

说出诱发因素使学生懂得如何预防,通过链接提问:癫痫持续状态为什么会危及生命,导出其常见并发症。

设计意图:播放录像等同于把学生带到发作现场,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来归纳结论,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对各类型发作的表现有了深刻的印象。并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判断病变部位。适时列举生活实例,弘扬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思想,利于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和效能性。

3、阶段小结,导出新知:

让学生总结出癫痫的临床特点,然后讨论回答2个问题:

问1 病例1女子最可能属哪种类型癫痫?(大发作,恢复期时间较长,其脸俯于枕上导致口鼻阻塞窒息而死)

问2 病例2司机是怎样造成车祸的?(很可能是大发作强直期脚踩油门)

教师进一步解释归纳,并指出,要确诊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脑电图(作为了解内容,多媒体展示);血尿粪和脑脊液检查(着重于查找病因);头颅CT、 MRI检查。

4、类比深化

4.1诊断

诊断依据 师生问答后板书:病史+脑电图

问:诊断和分型的主要依据?(目睹发作现场)

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诊断思维:是否癫痫癫痫类型继发原发病因诊断

4.2鉴别诊断

晕厥 列举低血糖晕厥、低血压晕厥的表现,提出:失神小发作须与之鉴别,让学生找出鉴别点。

高热惊厥 教师阐述

癔病 播放癔病发作录像,让学生“找茬”,总结两者的不同点,通过图表直观展示。

设计意图:与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找茬”来发现鉴别点,充分展示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教师指出:癫痫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我们作为医生,有责任去帮助他们解除疾病的痛苦,怎么治疗?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5、知识延伸,现场体验

5.1先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5.1.1在社区遇到癫痫发作,你该如何处理?

5.1.2在医院病房内,癫痫持续状态该怎样用药?

5.2然后进行模拟现场处理表演:

5.2.1让一位学生扮演病人,一位学生扮演医生,表演在社区癫痫发作时的处理经过;师生共同讨论、点评,总结后用多媒体展示;展示治疗的步骤,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心理和社会治疗的重要性,让学生说出治疗方法;简述病因治疗,强调继发性癫痫病因治疗是关键;展示常用抗癫痫药物,强调用药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5.2.2分组讨论怎样开出癫痫持续状态病人的医嘱,然后让两位学生分别在黑板上板书本组结论。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采用情景教学方法设置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中轻松学习,锻炼其临床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提问了解到学生药物学基础知识欠缺,展示重点内容加强对比记忆;

6、小结巩固

课程上到这,同学们对癫痫的认识有多少呢?请两位同学说说,然后教师点评概括。

课堂练习:适时、适量、适合难度的练习给予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同时可检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