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民办教育调查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02-01 08:25: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民办教育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民办教育调查报告

篇(1)

近年来,先后有北京京桥大学、上海东方文化学院等一批民办高校破产或被公办学校兼并。原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对所有民办高校提出警告,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随着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高考生源开始减少,某些高校,特别是某些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离破产可能不遥远了。”人民日报也在2011年8月的报道中用《三本高校频遭“零投档”民办高校将现破产潮》的标题对民办高校提出预警。广州市现有民办高校三十余所,是名符其实的民办高等教育强市。正视广州市民办高校所面临的生源萎缩的事实,研究生源萎缩及其可能引发的财务风险是迫在眉睫的重要命题。

一、广州市民办高校发展现状

广州市民办高校共有广东培正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等34所,在校生人数50余万人。广州市民办高校按办学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民办的民办高校,如广东培正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另一类是民间办学力量与公办高校合作办学所创立的独立学院,如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等。广州市民办高校主要有以下特点:

1.起步早

广州市的纯民办高校大多建立于1990年左右,如广东白云学院成立于1989年,广东培正学院成立于1993年,而民办独立学院大多成立于2000年左右,如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成立于1999年,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成立于2003年,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成立于2003年。考虑到民办高校最早的指导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12月才颁布实施,广州市民办高校在成立时间上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2.发展快

广州市民办高校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从无到有,数量上已经达到34所,在校生规模已达近50万人,各民办高校都已建立起基本完备的教学软硬件设置,拥有相当规模的土地、房产和教学办公设备。如广东培正学院拥有土地170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7.2亿元。广州市的民办高校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中迅速发展,不断积累,无论从办学规模、在校生人数,还是从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数量来说,都明显高于全国民办高校的平均水平。

3.学科门类齐全,以文科为主

广州市各民办高校所设置的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和工学、理学多学科,但从整体来看,学科设置以文科为主。如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2015年共开设新闻学、管理学等52个专业,仅有土木工程、给排水和机电械设计等12个专业只招收理科学生,其余40个专业都是文理科兼收的文科专业。广州市民办高校多设立文科专业主要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文科专业与理科专业相比,不需建立昂贵的实验室,无需产生持续的耗材费用,师资相对充足,而收益即学费收入却相差不大,对于仅靠学费生存、没有政府投入的民办高校来说,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4.在校生规模大,社会影响大

广州市民办高校在校生规模普遍较大,几乎都是万人学校。如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在校生达三万三千多人,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及广州松田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共一万五千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民办高校在校学生总人数超过五十万人,教师及工作人员超过三万余人。如此庞大的规模,再加上高校教育所具有的社会聚焦效应,使得广州市民办高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广州市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来源及影响

(一)学费收入是广州市民办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

2002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2004年3月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这两部中国民办教育的最根本法律的以上规定,实际上揭示了中国民办教育,包括民办高校的成立及运转的经费来源:国家不予拨款,自筹资金。一份调查报告指出:“我国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可以概括为‘两个80%’现象,即尽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仍然有80%以上的民办高校80%以上的办学经费靠学费收入,其余不足部分则依赖银行和企业债务”①。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其报告《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中也指出:“民办高校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费积累,基本没有国家财政的支持和社会捐助”。这表明,我国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学费支撑办学。具体到广州市民办高校,30余所学校无一例外地以学费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捐赠收入和政府投入非常少,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收入来源异常单一、高度依赖学费收入的情况下,学费充盈,则民办高校生;学费枯竭,则民办高校困,甚至死。而学费收入与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高度相关,呈成正比关系。在校生多,则学费收入多,在校生少,则学费收入就少。在此意义上,与其说学费决定着民办高校的生死,不如说生源才是广州市民办高校乃至所有民办高校的生命线。

(二)从全国来看,高校生源减少、录取率提升是基本趋势

1.高校生源持续减少根据教育部数据,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后,快速下降,2009年和2010年部分省市曾出现20%的大幅度下降。近年下降幅度趋缓,但2013年仍比2012年下降3万人。教育部预计,2008-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从1.25亿降至0.87亿,减少3800万人,2018年,大学适龄青年仅为2008年的58%。③2.高校录取率总体呈大幅提升态势伴随着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不断下降,录取规模继续增长,高考录取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3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76%,创历史新高。④(如图2所示)3.全国各地生源危机持续发酵中国的高考报名人数自2008年达到顶峰后,呈快速下滑态势。与此同时,高校录取率却大幅提升,甚至达到了75%的高录取率。再加上各地高考生源分布不平衡,部分省区市,特别是大城市出现了生源危机。“根据从各地公布的高招数据来看,很多省市招生计划均没有完成,生源危机已经蔓延至全国。”④

(三)广东省虽高考报名人数连年增加,但已多年未完成招生计划

1.广东省高考报名人数连年增加2014年广东普通高考报名人数再增2.6万人,达75.6万人,增幅为3.6%,创历史新高。作为人口流入地,同时,在外来人口上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落户政策,广东省高考人数几乎保持了连续14年的增加。2.多年未完成招生计划《2014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显示广东省已经多年没有完成高招计划。2012年,广东三B批次第二次征集志愿投档时,很多院校缺档严重。2013年,广东二B批次本科院校最后一次征集志愿后,有60余所参加征集志愿的院校遭遇零投档。如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计划征集20人,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计划征集39人,最终投档均为0人。三B批次第一阶段录取和第一次征集志愿期间,有1.1万计划未能完成,其中文科6000多名,理科4000多名,体育、艺术1000多名。

(四)广州市民办高校将面临生源危机

由于国家持续的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了人口增长,再加上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抚育成本提升,中国高考报名人数总体上来说是下降的。另外由于生源减少及高等教育财政困难,许多公办学校在积极扩招全日制学生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抢占市场,加之中外合作办学、网络高等教育等新型办学形式也在积极抢夺高等教育的生源,使得高等教育中生源竞争日趋激烈。虽然广州市作为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省会,对于外来人口有很强的吸引力,并且随着高考改革进程的加快,未来将接纳外来人口的适龄子女在广州参加高考以增加广州市民办高校的生源,但生源减少、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趋势无法改变,广州市民办高校也将面临生源危机。广州市民办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未来生源下降所引发的财务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三、广州市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一)落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政策

广东省是人口净流入中心城市,只要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广东省本地高考,就可以极大地增加广东省的高考生源。而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省会和拥有最多民办高校的中心城市,就可以为广州市民办高校提供稳定的生源,这是解决广州市民办高校生源危机和未来可能财务危机的最根本政策保障。可喜的是,广东省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本省参加高考的政策制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打破异地高考壁垒,同年12月2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详细规定了在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考的的条件、流程及保障机制。其中针对生源最多的随迁子女就读普通高中参加高考的有如下规定:“经县(市、区)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在我省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我省居住证、按国家规定在我省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中考并在父母就业所在城市具有高中阶段3年完整学籍的,自2016年起可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与我省户籍考生同等录取。”2016年正是专家预测的广州市民办高校生源由充足转向萎缩的转折点。广东省关于随迁子女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的政策对广州市可以说非常及时,对广州市民办高校来说,无疑是及时雨和救命雨。为了使异地高考政策得以落实,广州市有关教育部门应尽快出台配套措施,明确相关学校、公安、户籍、社保等单位的职责,在居住证办理、高级中学接收随迁子女、社保年限认定及教育部门学籍管理等领域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便利,同时在办理相关手续时,鼓励广州市民办高校驻场开展宣传活动,鼓励潜在生源报考广州市民办高校,从根本上保证广州市民办高校的生源不萎缩或减缓萎缩的速度。

(二)市属民办高校尽快提升品牌效应,提高生源吸引力

1.提高教学质量

广州市民办高校要尽快提升办学质量、提升层次,利用相对于公办学校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高质量教学团队,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生源吸引力。因为生源萎缩实际上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广州市的民办高校其吸引力暂时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但是如果能发展出特色专业、明星专业、提升自身层次,就可以在争抢生源的过程中取得好成绩,为下一步的生存和发展赢得时间。

2.提升办学层次

如果能尽快提升广州市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层次,在普遍开展本专科教育的同时,尽快开展研究生教育,将极大提升民办高校的吸引力,创造新的更高层次的教学平台。现在广州市各民办高校还没有开展研究生教育,但是广东省教育厅已在政策层面做好了相关准备,只要民办高校通过相应评估,就可以赋予其相应办学资格。现在民办高校硬件条件方面已经达到相当层次,软肋在师资条件不足上。广州市民办高校绝大部分都是公办学校的独立学院。如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华南理工广州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等。如果这些独立学院能够充分依靠母体学校的强大师资力量,采取灵活的帮扶政策,如对高职称师资力量采用公办编制、民校使用、绩效奖励等政策,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升广州市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通过教育厅评估,开展研究生教育。

3.建立和完善预决算制度

广州市民办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经费使用预决算制度。

(1)严格预算制度,严格控制支出

预算可以在全盘考虑收支总额的前提下提前控制支出,是民办高校控制开支总额,集中力量完成基建、重要教学设备引进、积淀办学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以民办高校为主体进行稳健投资的前提条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没有预算制度,必然会导致支出失控、管理不善,影响办学资金的积累,继而打乱民办高校的既定发展计划,影响重大。民办高校因为资金来源单一,在编制预算时应更多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控制支出,而不是鼓励预算单位花完预算上。所以应更多的采取严格标准审核预算,在实际预算使用中,可以强化审批流程,实行主管领导和财务部门领导的双审核,甚至可以在预算编制完成之后,不下达金额指标,只下达预算项目,以此达到避免预算单位尽量花完预算的弊端。

(2)确立决算制度,提升预算执行力

在每个预算执行年度末期,财务部门应编制决算执行情况报告,说明上一预算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考查已编列的预算项目执行情况,对于已编列预算但未执行或大部分未执行的项目和部门,要进行约谈,对涉及到不作为或懒政导致预算无法执行的,提交董事会做惩戒处理,并削减下一预算年度相应项目的预算额度。以提高相关部门的行政决策和预算申报水平,从财务的角度提升学院层级的管理水平,杜绝对于预算项目和金额的随意占用,为民办高校进行稳健投资和办学资金积淀提供支持。

4.优化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优秀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杜绝,又能以财务管理活动和资金运转促进民办学校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广州市民办高校的财务部门不可以避免地受到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如家族式管理思维的影响、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不高、账务处理能力较弱,对于新会计知识不了解、学习热情不高等。广州市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高校财务与企业财务的不同,遵循高校财务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聘请有资质的高质量会计人员,合理进行岗位设置,在日常工作中,使财务部门既关注日常经费的使用和审核,又能放眼未来,着眼大局,及时分析学院收入的变化原因,确立收入风险预警制度,提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能力,切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高质量的会计工作团队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稳健投资,夯实办学的财力基础,为未来的生源萎缩提供财力支持。

注释

①陶西平,王佐书.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03-2009)[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24.

②2014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M].

③王一涛,董圣足.民办高校倒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5):9.

④2014年教育部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M].

参考文献

[1]2014年教育部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M].

[2]曾小军.民办高等教育政府干预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鲍威.高等教育系统分化中的民办高等教育[M].中国海洋出版社,2009.

[4]陈晓春.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篇(2)

一、要始终把人民群众记在心里。只有时时、处处把人民群众记在心里,把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记在心里,把人民群众的上学、看病等问题记在心里,才能最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才能真正履行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的职能职责。

二、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只有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才能了解实情,才能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才能了解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才能服务群众。这些年,我委对《义务教育法》、《药品管理法》、《传染病防治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四川省中医条例》、《四川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施行情况和教育、科技投入及保障机制,中医工作,艾滋病防治工作,文化体制改革等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人民群众的上学难、看病难、网吧管理难等疾苦,迫切需要解决,撰写调查报告,为市委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A学院成立8年以来,各项工作都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人才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地解决,集中表现为员工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离职率居高不下,可以说,员工稳定问题已成为制约A学院发展的瓶颈。因此,全面了解离职员工的基本状况、离职率水平和离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已成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实现A学院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调查报告旨在了解员工离职的情况和原因,为稳定员工队伍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二、核心概念诠释

(一)员工

本报告所称员工特指A学院聘任的全职教学、管理及教学辅助人员,不包括由董事会直接聘任的院级领导和高职称、高层次教学、管理人员和财务、后勤工作人员。

试用期员工指已经办理入职手续,在A学院工作时间不足3个月的员工。

新员工指在A学院工作时间已满3个月,未满1年的员工。

老员工指在A学院工作时间已满1年的员工。

在册员工指某一时间点所有在岗员工。

(二)员工离职

员工离职,是指员工结束和组织之间的雇佣关系,离开原组织的行为。离职是员工流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员工流动对组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但过于频繁的员工流动会影响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员工离职在性质上可以分为自愿离职和非自愿离职。自愿离职的主要形式是员工辞职,非自愿离职的主要形式是辞退员工。

辞职,是指员工因各种原因单方面向组织提出离职申请的行为。

辞退,是指由于员工不胜任岗位、试用不合格或严重违反组织规章制度等原因,组织提出终止双方劳动关系的行为。

(三)员工离职率

员工离职率,指在一定时期内离职员工数量占当期累计在册员工的比率,计算公式为:离职率=[当期离职人数/(期末在册人数+当期离职人数)]×100%,常用的有月离职率、半年离职率和年离职率。

员工离职率是组织用以衡量员工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离职率的考察,可以了解组织对员工的吸引力和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一般认为,员工年离职率5%左右则较为合理。如果年离职率高于10%,表明员工的情绪较为波动、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矛盾,组织的凝聚力下降,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织效率下降。当然离职率也并非越低越好,当组织的员工年离职率低于2%,则说明组织尚未形成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制度,人力资源竞争力不强,组织活力和创新意识不足。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A学院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3年间所有在册员工,重点为离职员工。

(二)研究方法

1、查找文献法。课题组通过查阅A学院人力资源档案资料,对2010年2月、2010年8月、2011年2月、2011年8月、2012年2月及2012年8月,在册员工进行了梳理统计,对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离职的员工逐一进行了核实登记。

2、问卷调查法。课题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离职员工的入职原因、离职原因及离职去向、当前收入水平等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

四、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民办高校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因此,如何建立一支相对稳定和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已成为民办高校最为关心的问题。

伴随着实践的需要,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已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理论界关注、探讨的热点问题。理论界己有不少精辟的论述:著作方面,近几年出版的关于民办高等教育方面的书籍,大都专章讨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队伍稳定性问题,如胡卫主编的《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岑申、王建设主编的《世纪之交的民办教育》;论文方面,成果更多,如徐绪卿的《师资队伍建设: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邱立姝的《我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状况探析》、朱斌的《民办院校师资队伍稳定性研究》,都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稳定性不足、流动性过大的状况进行了阐述。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A学院减少员工流动、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A学院的特殊性,因此,开展针对该校的员工稳定性研究很有必要。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

五、A学院成立以来员工稳定性分析

(一)2004年5月至2009年9月员工稳定性分析

A学院成立于2004年5月,到2009年9月已满5年。从2009年9月全部140名员工不同工作时间人数分布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员工人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工作时间1年以下的新员工为47人,占到员工总数的33%,工作时间1-2年的员工为36人,占到员工总数的26%,两者共计83人,占到员工总数的59%,成为员工的绝对主体;而工作时间5年以上的员工为11人,仅占员工总数的8%。由此可见,2004年9月至2009年9月5年间,A学院员工流动较大,未能形成较为稳定的员工队伍。

(二)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员工稳定性分析

2009年9月,A学院员工共计140人,经过3年的发展,到2012年8月,A学院员工达到149人,与3年前相比,员工数量没有太大增长,保持基本稳定。但从2012年8月全部149名员工不同工作时间人数分布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工作时间3年以下的员工为72人,占到员工总数的48%,工作时间3年以上的员工为77人,占到员工总数的52%,也就是说,在员工总数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3年时间,员工更新了近1半。由此可见,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3年间,A学院员工流动性依然很大,稳定性较差。

六、员工离职率及离职员工状况分析

(一)员工离职率水平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3年间,A学院员工年离职率分别为16%、18%、21%,远远高于5%的合理标准,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注:离职率=[当期离职人数/(期末在册人数+当期离职人数)]×100%,

七、员工离职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辞职员工的离职原因进行了调查,共计发放《离职调查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44份。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薪资福利差、自我发展机会有限、生活条件差、不满学院的政策和制度、学院发展前景不佳、缺少培训机会、家庭原因等7个方面是员工辞职的最主要因素,其中2/3以上的受访者把薪资福利差、自我发展机会有限作为辞职因素,除此之外,1/2以上的受访者把不满学院的政策和制度、学院发展前景不佳作为辞职因素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把学院发展前景不佳、缺少培训机会、家庭原因作为辞职因素的受访者也占到近一半。由此可见,辞职因素呈现集中化、复杂化的特点。但是,概括得讲,员工的离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个人因素,如配偶工作地址变迁、家庭的变故等;二是组织因素如薪资待遇不满意、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成就感、发展欲、薪酬福利、晋升与培训和工作条件等;三是个人与组织的匹配因素,如学院发展前景不佳、不满学院的政策和制度等;四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情况、就业形势等。

(作者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非.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状况调查与应对策略研究综述[J].教育科研动态,2009,(总第102期).

[2] 徐兴文.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企业员工离职问题研究[J].云南大学,2012,10.

篇(4)

二战后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和支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1966年,英国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儿童及初等学校》,亦称《普洛登报告》,对初等教育提出了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为离校青少年开办)享有同等的地位,学前教育得到重视。其中有三项提议值得关注:其一,要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大量增加保育设施的数量。尤其要在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尽快设立“教育优先地区”。其二,在公立保育机构得到扩充之前,地方教育当局有义务对非盈利私立保育团体进行援助,以资鼓励。[1]第三,地方教育当局应该资助新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幼儿教育机构应建立在高等院校附近,以便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得到帮助。[2]

在《普洛登报告》的影响下,英国政府的注意力转向了社会文化背景处境不利的学前儿童。为避免物质或经济贫乏地区儿童在起跑线上处于劣势,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情况,在政策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连续几年拨款为“教育优先地区”建造校舍,通过倾斜政策和特殊扶持,使不发达地区的儿童与其他地区的儿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一做法对于经济或文化不发达地区的儿童有实质的帮助,尤其在增进教育机会均等方面,更是一种相当具体的措施。报告还建议幼儿教育机构应建立在高等院校附近,以便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得到帮助,显现出了关注高等院校与幼儿教育机构的合作,以此来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普洛登报告》对英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给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立“学前教育优先发展区”,加强软件投入

《普洛登报告》将教育优先限定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学前教育阶段,由此我国实行教育优先区政策也可以把学前教育作为教育资源分配优先投入的重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从入园率来看,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学前三年入园率已达95%以上,中西部农村地区学前三年入园率还不到35%。[3]到2008年,全国农村地区70%以上的适龄儿童还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此外,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激增,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正日益突出。[4]为了推进我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应逐年加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学前教育优先发展区”。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大物质资金投入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软件补助。如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或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到欠发达地区任教,并对他们进行物质补助。但此类补助不同于硬件建设,长期持续才能见效,有鉴于此,教育优先区补助应长期持续,并着重于软件补助。

二、多渠道发展学前教育,规范民办学前教育

鼓励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积极探索非正规教育形式,满足欠发达地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民办学前教育事业是中国学前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公立幼儿园暂时无法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要的情况下,民办学前教育可以极大满足那些无法进入公立幼儿园的一部分幼儿的需求。我国民办学前教育尽管存在的时间较长,但不够规范,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保教质量参差不齐,安全事故频发;收费标准有很大差异;产权不清,园内管理体制不健全;教师生存状况不佳,职业倦怠明显;缺乏强有力的外部支持与管理机制。针对民办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国家应该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的宏观管理,加强民办幼儿教师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适当资助和奖励民办园。由此规范民办教育,推动其健康发展。[5]

三、加强幼儿园与高等院校间的双边合作关系,重视专业引领

加强幼儿园与高等院校间的双边合作关系,尤其是加强欠发达地区幼儿园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拓展合作的途径,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高校方面除了为幼儿园提供图书馆或周边可利用的社会环境等,更应该重视专业引领对于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在当前专业引领形式众多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双方的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相互反馈信息,促进双向的发展。要根据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幼儿教师的需要为其提供专业帮助,避免高校专家的单方指导而使幼儿教师被动接受。这些地区的幼儿园为高校提供便利,可作为高校见习或科研的基地,而高校的研究成果又反过来为幼儿园发展服务,从而促进幼儿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5)

名校办民校政策是优质教育供给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的结果。许多传统名校,都是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实施的“重点校”政策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名校成为社会选择的首要目标。但是,名校的数量和名校所能招收学生的数量都是有限的。这样,名校的有限性和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由此也引发了严重的择校问题。在名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是“抑制需求”还是“扩大供给”成为政策议题讨论的焦点。名校办民校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公办学校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积累的优良品牌、管理经验和优秀师资等教育资源,与民间充足的资本结合,被看作解决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不足矛盾的良方。“名校办民校”政策最早见于领导者的讲话之中,其法律依据被认为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四条中的第一句话:“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举办民办学校。”有人认为公办名校也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所以可以举办民办学校。又由于举办义务教育被视为政府的责任,所以,在高中阶段实行名校办民校政策在实践中被更多的学校作了选择。因此,所谓名校办民校,在实际中,就是已经在实践中形成的事实上的公办名校,利用其在多年办学中所积累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如声誉、师资、管理、校名等)以及政府对民办学校的优惠政策创办分校,并使其依附或独立于公办学校的办学行为。

那么,“名校”能否成为办民校的主体呢?名校办民校如果合法,其“名校”必须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实施条例》关于举办民办学校的办学主体资格的规定。《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不得影响公办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应当经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批准。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与公办学校相分离的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学业证书。”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是指财政拨款、依法取得并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财政性资金”。在公办学校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指公办学校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项教育事业经费,包括教育经费、中小学的教育费附加、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拨款、公费医疗经费、住房改革经费以及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各项费用。依法取得并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学杂费收入,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活动的收入以及按国家规定向学生收取的费用等。除去上述收入,公办学校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附属的独立核算单位按照规定缴给学校的费用以及其他投资收益、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等属于非财政性经费。[1]

根据上述规定,公办学校作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实施细则》规定的举办主体的条件,因此,公办学校是举办民办学校的合法主体。根据规定,只要公办学校不使用财政性经费即可举办民办学校。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经营性收入、捐赠收入以及附属单位缴纳的费用等非财政性经费占学校经费的比例很小,公办学校无力利用非财政性经费举办民办学校。因此,公办学校举办民办学校,即所谓的“校中校”、“一校两制”以及类似的“公校转制”,无论使用的“滚动式”发展模式的学杂费,还是利用增值的财政性经费的学校固有资金,都不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关于公办学校举办民办学校的资格规定。特别是作为公共教育的委托――人的公办学校举办的“校中校”或“分校”,仍旧按原公办学校招生、颁发毕业证书,已严重违反了民办学校独立法人资格的界定。据此,本文认为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主要利用其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如学校品牌、师资、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等。这种办学形式类似于“民办公助”学校。

二、高中名校办民校政策的问题分析

分析高中名校办民校政策,首要问题是明确名校办民校的性质及状态,因为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办学的政策和法律依据,是依法办学的前提。当前,我国的学校性质并不是很明确,在公办学校和非公办学校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绝对明晰的标准能将两者区分开来,而是存在一个比较宽泛、模糊的“灰色地带”,在这种“灰色地带”中分布有大量各种各样的学校,可谓非官非民、亦公亦私,这就为明晰名校办民校的性质增加了困难。

1.高中名校办民校的性质不清

目前对于高中名校办民校属于民办教育的办学形式,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但是关于名校办民校的性质,看法不一。有人认为,[2]名校办民校借用了传统公立名校的无形资产,所以学校所形成的全部资产属国家所有;也有人认为,[3]名校办民校是由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有形及无形资产举办的,应当属于举办者所有。还有人认为,[4]名校办民校的学校产权(包括收益权)应由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所有。总之,目前这种含糊不清的办学性质,必然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资产的积累,引起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之间财产所有权以及与之相关的经营权、使用权等财产权益纷争,影响名校办民校的办学秩序。因此,在办学初始阶段进行产权性质界定很有必要。

借鉴二级学院的研究,本文认为从名校办民校“联合办学”的投资情况分析,其产权性质和归属有以下三种情况:[5](1)单一国有型。如果名校办民校是公办学校利用无形资产与国有企、事业单位联合投资设置的,无论这一种或几种投资主体的投资来源情况怎样,均应视为国有资产投资,国家是这种投资的唯一主体。也有人认为,在这些企事业单位中,除了国有资产外还存在非国有的所谓“自有资产”,用来投资举办名校办民校的是这部分“自有资产”。这种说法在法律、政策上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唯一主体,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国家对国有资产实行分级分工管理,国有资产分级分工管理主体的区分和变动不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分割和转移。”[1]所以,国有公办学校投资举办的民办学校,无论用来投资举办民办学校的资产经历了多少层次的分级分工管理,都不会改变国家是唯一产权所有者的身份,其产权性质为国有。(2)完全民办型。如果名校办民校的公有资产投入按合同协议由举办者(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出价作了资产等价置换,同时也没有其他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这种情况下,名校办民校完全符合民办学校的定义,是完全的民办学校(或称私立学校),不含国有成分,不具有国有学校性质,其产权归属投资举办者,与国有无关。(3)混合型。如果名校和其他非国有资产拥有者(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采取类似于企业股份制形式分别投资合作设立民校,则产权性质是混合的。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与非国有各投资方的产权和承担的风险,可以按投入资产的比例多少分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混合办学形式,到目前为止,既无法律、法规方面的规定,也无政策方面的依据,只能根据投资双方的契约来界定各投资方的责任和权益,亟待规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名校办民校并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性质,这就为依法办学增加了困难。因为我国对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学校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政策,私立学校在倾斜政策的扶持下,经济效益颇为可观,而公立学校则拥有更多的国家优惠政策。因此,名校办民校不明晰的性质导致了其依法办学的缺位,既可以按照公办学校,也可以按照私立学校(狭义的民办学校)办学。长此以往,必将引起名校办民校的权益纠纷,以及造成对其他纯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不公平竞争,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办学秩序。

2.高中名校办民校的产权不明

名校办民校是由公办学校利用无形资产和私人或社会组织的投资联合举办的。公办学校的无形资产的国家终极所有权性质决定名校办民校的产权行使要受到国家的监督,是一种受限的产权制度,或者说高中名校办民校的产权具有有限排他性。在我国教育法制法规建设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私人资产与国有资产联合举办的名校办民校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高中名校办民校的产权关系不清,产权主体的责任不明。

首先,无论从产权主体、产权结构的角度还是权责划分的角度来讲,高中民办民校的产权关系都比国有国营的纯公立学校和私有私营的纯私立学校的更为复杂。高中名校办民校产权最大的特色是学校财产包括原公办高中的国有无形教育资产和经营者筹资投入所形成的非国有资产,这些学校财产是作为一个整体被使用的。高中名校办民校自成立之日起就拥有学校的法人财产权,客观上要求学校独立支配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并拥有收益权。但是高中名校办民校的多元投资主体――政府、政府委托的人公办高中、个人或社会组织,事实上都不愿意放弃对学校产权的占有和使用以及转让权、控制权。这样,就容易导致高中名校办民校的投资主体的权责关系不清,表现在利用公办学校的品牌优势和民办学校的高收费政策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各权利主体都来享用收益,而公共教育的责任、国有资产的流失却没有相应的主体来负责。

其次,高中名校办民校的国有资产很难保值和不流失。要保证高中名校办民校的国有无形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需要建立完善的原公办高中国有资产评估、监督制度,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在现实中,很少原公办高中在开办民办学校前对国有资产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这也由于学校无形的品牌价值的货币化核算,即价值评估比较困难,它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社会成本不容忽视。当产权的交易成本超过产权的收益成本,部分产权趋向于不界定。所以,事先未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评估,随着办学时间的增长,日后就无法从产权的角度区分国有资产与承办者投入形成的资产,从而导致高中名校办民校的国家与民间投资主体之间的权责界限不清的矛盾和纠纷,引起国有资产流失。甚至有部分承办者为了避免出现这方面问题,不愿对学校固定资产进行投资或挪用学校资产,从而影响学校的发展。

最后,产权主体之间权责不清还突出表现在政府与学校不明确的管理关系方面。政府作为名校办民校的产权主体之一,拥有学校无形财产的最终所有权,但这不意味着政府要像对待公立学校那样插手学校具体的经营与管理事务,而应从宏观上给予指导与监督,并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然而现实中,政府依然不肯或是不习惯对戴着“国”字帽的名校办民校放权,导致政府与学校之间的管理关系混乱,学校的所有权、经营权与管理权不能真正实现分离。相反,名校办民校实行经费自筹、收取学费,很容易让人怀疑政府部门的改革就是为了推卸教育责任,从而引起公众不满,使名校办民校失去群众基础。

三、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政策建议

1.规范高中名校办民校的办学行为

公办高中的无形资产是全民所有的,但是名校办民校却利用这部分有价资源为部分人服务,并且这部分资产的收益权也被投资者和公办学校所有,所以其国有资产的性质已经改变,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高中名校办民校不能简单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办学,否则只能造成教育不公平以及国有资产的浪费。笔者认为,规范名校办民校的办学方向,是名校办民校依法办学的前提。高中名校办民校作为试验性的过渡状态,不易长期大量存在,甚至固定化,而应统筹规划,尽早纳入法规化轨道。可选择的方案大体有两种:1.在改善政府对学校的宏观管理,真正扩大公办学校办学自,规范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收费制度后,将一部分名校办民校重新纳入政府管理的轨道,包括并入其他公办学校或调整为其他类型的公办学校。停止以民办学校高收费方式筹措办学经费的改革,在政府提供办学经费和遵守公办学校收费制度的条件下,成为在内部管理体制和教育改革方面的试验学校。2.脱离公办高中,彻底变为独立的民办学校。条件是: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在全部国有资产(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资产)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评估认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或增值的条件下,让售给民办学校,或部分让售、部分出租给民办学校;学校需依法申请民办学校的设立和非营利性法人登记,校产为非营利性法人所有;学校不再享受国家公办学校的优惠政策,按照民办教育法规办学。只有经过上述的规范,高中名校办民校才能成为独立办学的法制形态,才能存在于公平的教育市场中。

2.明确政府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的责任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高中阶段教育的财政投入。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投入虽然在稳步增加,但仍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仍将长期困扰并严重制约我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基本上还是优先发展义务教育,重点发展高等教育,政府对高中阶段教育投入一直处于低水平,已难以保证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要合理分配在三级教育之间的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缩减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加速高等教育投入的市场化,在增加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比例的同时,合理增加政府对高中教育投入的比例,确保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投入。

其次,政府还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和保障制度,缩小高中阶段教育的差距。关心弱势群体是现代政府的基本、主要的职能。在历史已经造就的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政府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投资倾斜力度和补偿性的措施,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缩小高中阶段教育的区域、校际间的差距,保证高中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

最后,政府要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法制监督力度。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是法制社会,教育体制改革需要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和保障,这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是行之有效的经验。实践和经验表明,政策法规因素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依法治校是民主办学的保证。当前,高中阶段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反映出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在某些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改善我国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性强、操作性差的不足,加强教育法制法规建设,从而在法律制度上保证高中阶段教育的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规范化,使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有法可依”。同时,还要加强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建立严密可行的教育法制监督体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使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走上依法治教之路。

3.发展高中民办教育,增加高中优质教育供给

当前,我国民办高中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在教育体系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小,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民办高中的发展。因此,要发展民办高中,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民办高中发展的意义,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可利用的资金、资源,使之成为现实的教育资源,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各级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确立民办高中在省级教育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其次,进一步完善与民办高中相关的法制建设,构建有利于我国民办高中发展的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在具体制定相关政策时,更强调民办高中办学的灵活性、教育竞争的公平性,在收费标准、教师流动和办学模式等问题上,强调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为民办高中发展扫除体制。最后,政府要引导和监督民办教育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道路,利用民办学校特有的优势和条件,提高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民办学校要突破狭隘的传统教育教学质量观,在特色办学和个性化办学上下功夫,树立大教育质量观,以此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此外,建立民办学校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文.把公办学校举办民办学校纳入法制轨道.人民教育,2004(9).

[2] 胡卫主编.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吴华,徐正福,徐晓东.民办学校产权模式新视角――椒江“教育股份制”实践价值的再认识.教育研究,2004(12).

[4] 谈松华.民办教育的发展模式与制度选择.教育研究,2003(10).

[5] 张国华.“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办学体制质疑.教育发展研究,2002(3).

[6] 冯建军.私立、民办学校的概念、类型与特色.http://www.edu.cn/20010907300541.shtml.

[7] 周济.建名牌民办校灭公办学校择校风.http://www.edu.cn/20040326/3102323.shtml.

[8] 杨晓霞,吴开俊.公立学校转制之产权关系研究.教育导刊.

[9] 胡赤弟.民办学校的性质与产权界定.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2).

[10] 文东茅.论民办学校的产权与控制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

[11] 宁本涛.学校产权经营的功能及其限度.教育发展研究,2005(2).

篇(6)

关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调查研究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与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农业产业化典型案例调查与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调查研究

当前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与分析

当前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与分析

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

当前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当前社区服务问题调查研究

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

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及其成因调查

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

当代时尚流行的调查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调查与研究

当前大学生服务社区的调查与分析

当代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教育

当前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典型调查

当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调查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企业在创新中发展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非法传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团建及民主建设问题

党建问题

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问题

企业人才引进问题

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民营企业家发家史(“原罪”问题)

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问题

中小企业偷税漏税问题调查研究

劳资纠纷问题

参与慈善问题

私营企业主入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

医疗和养老保障问题

工伤保险问题

生活环境问题

工资待遇问题

工资被拖欠问题

劳资纠纷问题

子女在城市中就学问题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

农民工在城市中受歧视问题

农民工对城市造成冲击问题

有关工会组织对于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扫盲问题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状况

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和措施的看法

国家调整“三农”政策以来,农民生活发生的变化

家电下乡问题

农民医疗问题现状

农民子女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新农合实施问题

农民养老问题

旅游资源开发问题

成人受教育情况等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的问题

卫生革命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信用的重塑

农村师资状况问题

农民闲暇娱乐情况调查

农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与统计

乡村图书馆,乡村文化广场现状调查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民间手工艺品调查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地)大气污染问题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地)水资源污染问题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原因的调查

南海皮革业对环境造成影响问题

南海河流污染问题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城市)突发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农业污染问题

南海环境保护问题

狮山大学城周边环境污染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业余文化生活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旷课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创业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对学校行政管理制度的态度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师生关系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消费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间贫富差距问题

篇(7)

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研究综述

“危机(如社会危机、家庭危机、疾病危机和成熟危机等)是突然出现的威胁和中断个体生活进程的事件。危机是造成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非连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危机教育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元,如大学生诚信危机教育;大学生心理危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危机等。然而通过在中国知网上对“就业危机”及“教育”两个关键词的检索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可以得到以下两个结论:

1.中国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研究欠缺

当前中国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但学界对大学生就业危机的研究则更多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学生管理等角度出发。真正对于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培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在大学生危机教育中,对于就业危机意识培育的研究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及理论引领下的多视角的实践探索更为薄弱。

2.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研究更为薄弱

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相比,无论是在经济投入、师资队伍、基础设施还是在学生素质上,都有着相当程度上的差距。其生存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发展轨迹更不能与公办高校相比。而民办高校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综合心理素质、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也有很大区别。加之社会上对于民办高校的偏见,更凸显出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培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的现状

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成产大省,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和挑战。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 13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03所,河南省共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26所,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1.毕业生基数大

根据教育部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我国201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历史的最高值,而河南省201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也将突破50万。而从黄河科技学院的毕业生总数上看,学校从2009年至2012年毕业生总数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09年全校毕业生总数为5 930人,2012年毕业生总数为8 583人,增幅近44.74%。庞大的毕业生总数,进一步加剧了河南省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现状,同时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形势也愈演愈烈。

2.职业适应力低

和大多数公办院校相比,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多是三本和专二阶段录取的学生。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特别是职业适应力上看,民办高校大学生大多存在底子薄、学习动力不足、有自卑情绪、等弱势。从黄河科技学院2012年针对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报告上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在对专业问题的阐释和知识面上较为欠缺,分别占据调研用人单位总数的32.99%;对学校外语水平非常满意比例最低所占的比例为仅为7.73%。

3.社会偏见依然存在

社会上对于民办教育的认识在短期内还不能达到相当程度的正确认知,民办高校的发展机制不健全,也让不少人对民办高校存在或多或少的认识偏见。如: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水平、思想素质及综合素质较差、很多就业岗位仅限公办高校、少数企业不接受毕业生民办教育学历等。社会上广泛存在的这种偏见,更加剧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4.毕业生就业观的偏差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主要体现在就业困难上,而这种就业困难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很多毕业生不能清楚的认识当前国家的就业形势,特别是对于就业地区的环境、经济水平、工作条件等的差异认识不完整。对于自身职业目标的定位不准确,自我期望值过高都导致了大学生,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途径

培育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是引导大学生顺利、充分就业的前提。从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培育的任务上来看,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持健康的心理,积极关注于那些潜在的威胁和隐患;又要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组织活动,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调适技能、就业竞争力、职业适应力等。因此,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具体途径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利用好新媒体,加强政策信息服务

造成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一部分源自于大学生对于各类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掌握不及时和理解偏差,因此培养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就是要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帮助大学生及时掌握并理解各类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在传统宣传途径如校报、就业信息网、校内电子屏、就业宣传栏、宣传条幅的基础之上,更要辅之以院系及学校两级咨询室、校内各团体组织官方微博、微信等现代科技信息手段。确保大学生了解、熟悉各类就业政策并能及时掌握各类就业信息,拓展工作方式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找。

2.深化职业生涯教育,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当前国内就业形势复杂多变,培养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首先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自省式的对自我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知,了解自己是谁,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重要的是通过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对于眼前的机遇和制约点有清醒而又充分的认识,设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通过自我探索环节中的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的学习全面了解自我,在职业探索的环节中进一步了解当前社会主流工作,如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地点、薪资福利、晋升空间等信息,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认清国内就业环境的大趋势和最新动态。

3.丰富团学活动,提高就业指导针对性

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举办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组织活动,不仅能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增强职业适应力,更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举措。如开展简历制作大赛,求职体验征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我的青春故事”优秀毕业生访谈等活动,将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学”有效结合起来,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形式,吸引广大在校大学生积极投入其中,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让大学生在“做”中,“实践”中学,潜移默化的培养其就业危机意识。

篇(8)

一.调研背景

国学是中华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的巨大遗产,也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国学教育是传承国学文明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加上国家政策的有利引导,传统文化“复兴”思潮逐渐成为社会上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愈来愈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对孩子的教育,国学可以使孩子学到关于道德、礼仪、孝义、尊师重道等方面的知识,对孩子的品德性格有着良好的塑造作用,有利于其形成健康的思想品德价值观。

如今我国的国学教育主要分为两个大的类别,一是由公立或私立的中小学培训部分教师开设相关的国学课程,二是由私人的国学教育机构,提供与国学文化相关的技艺培训。这两类分别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国学教育,并普及到国学教育受众体,这对国学教育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二者都产生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笔者以阜阳地区的市场调研为基础,从阜阳地区的国学教育现状入手,以小见大,从而探寻我国国学教育的生命力,进而对国学教育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调查阶段:

2016年10月―11月城区: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阜阳市南京路小学

2017年2月―3月乡镇: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田集中心中学;阜南县王家坝镇中心小学

二.阜阳地区国学教育的调研结果

笔者对阜阳地区的考察,主要通过街头随机采访、实地分发调查问卷和网络问卷推送的三种方式,调查国学教育在民众间的普及认知程度。我们共计投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00余份。

针对阜阳地区国学教育市场的调研,笔者将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各类人群对于国学教育持什么样的态度;二是民众更倾向于公立学校开设学教育课程,还是更倾向于私人国学教育机构;在回收问卷和随机的街头采访中,我们的调查对象也分为乡镇城郊和城区两种环境略有区别的家长和学生。

调查组走访了乡镇学校代表为:阜阳市阜南县田集中心中学、王家坝镇中心小学。城区学校代表为:阜阳师范学院附小,阜阳市南京路小学。

据笔者调查数据显示,阜阳市仅有几所公立中小学对国学教育均略有涉猎,如颖上管仲小学、阜阳市阜南县田集中心中学、王家坝镇中心小学。

回收问卷中,有77%的家长和83%的教师认为国学教育对孩子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近89.1%的家长和92.7%的教师认为国学教育对儿童的个人修养发展和人格发育成长起到了良好作用。

而乡镇和城区的家长学生对于国学教育看法也略有偏差,乡镇城郊的家长对于公立学校开设的国学教育采取的是较多的信任。而城区的家长则是更多的选择校外的国学技艺培训班或培训学校。

三.国学发展不理想的原因

1.国学教学内容不规范,研究滞后。阜阳地区国学教学并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权威的教科书,优质教学资源和优秀教师数量相对短缺,教育内容不够深化。国学教育的发展缺少深入的探索及政府相关部门政策的支持,现有的教育系统相对于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大环境较为滞后。而且国学课程没有明确的组织体系,课程标准不统一,目标不明确,对于该如何界定国学,如何制定国学课程,以及各个教学阶段的衔接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2.应试教育的限制。国学教育的主旨在于用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孩子们的心灵,提升孩子自身的文化素养,从而孩子实现正视功利与增强精神力量的良好效果。然而,目前的教育环境仍然倾斜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就目前形势而言,中国的传统国学教育只是国学热的一个侧面反映,国学教育中一些重要的内容仍未被列入考试项目,国学在升学考试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小,这使得国学教育的发展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强有力的支持。

3.社会教育的异化。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多数学生课余时间都投入在手机游戏、网络聊天等休闲娱乐上,使得自身过早地接触了社会和网络上的驳杂信息,反而对中国的传统国学经典认知和了解不足。

三.市场上国学教育发展优点和局限

1.私立国学培训机构的局限

(1)私立、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不够完善。首先是政府权威部门方面,国家与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宏观管理上失控,导致私立国学培训机构管理缺少有效的机制。而在民办教学方面,短时间内又没有一个具有权威独立性的管理机构来进行统一的经管和指导,导致私立学校和民办教育很难适应于当下的教育情况。

(2)私立国学培训机构内部管理混乱。在招生方面,随意允诺,对之后的教育工作造成不好的影响,也损害了自身的信誉;在财务方面,收费款项较为混乱,收费金额较为高昂;在权益方面,私立培训机构间竞争压力较大,有些学校甚至恶性竞争,破坏市场秩序,对教育环境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私立学校大部分以市场为导向,其利益所在决定着它企业性的低投入,高回报的特点,无法真正担当国学教育的重任。

(3)无法融入真正的教育系统。私立民办培训机构相对于公立学校的办学起步时间较晚,自给自足的能力较差,并且由于福利待遇和市场需求等问题,很难吸引到真正好的国学教师,教师资源不稳定,流失率较高致使教育质量偏低。种种现状使其在内部教育建设的完善过程中,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难以和公立教育相媲美。

2.公立学校国学教育的局限

由于阜阳地区中小学整体对国学教育涉及较少,我们通过查阅资料,考察了其他地区的国学教育发展情况。2007年、2008年、2013年都有学者分别就济南、沈阳等地区的国学试点学校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1)学校本身和相关教育部门对课程体系编纂的重视程度有些不足,对国学教育投入资金较少,无法持续对国学体系进行开发。近几年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力度逐渐倾斜,但是短时间内无法对国学教育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2)高校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基础知识培训有所缺乏,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师没有完整的国学知识体系,使得教育和普及国学更加困难。并且高校对中小学语文老师的国学教育等方面缺少相关技能培训,使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系统产生混乱,与当下的课堂教学有较为严重的脱节。

3.公私国学教育的优点

(1)公立学校:相较于私立培训机构,公立学校有着十分完善的软件硬件配套设施,以及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得到国家财政上的支持,资金较为充足,且学习费用较低。师资稳定性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2)私立培训机构:其专业化程度较强,对国学教育方面研究更深入,有专门配备的国学教师,教学质量更高。一般都是小班教学,便于管理,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四.提出解决的方法

1.根本方法:公立学校+正规国学教育机构

公立学校提供系统化现代教育,可以创设如金字塔一般的课程系统,遵循的长线教育观。教育机构开展类似于素质拓展的活动,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两者结合,更大程度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得到更多的学习的机会,也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了解自己的内在潜力。

2.组织形式设想

(1)开发国学教育夏、冬令营旅游线路。前往国学圣地,以公立学校为单位,私立教育机构组织策划。如前往孔孟故里,浸入式的学习国学,游览孔庙、孔府、孔林等国学盛景帮助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加深孩童的国学情怀,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再加以一系列的国学活动寓教于乐,全方位提高孩子们的古典文化素养。

(2)开展素质拓展类活动,采用寓教于乐的素质化教育。在课程学习中穿插国学素养熏陶。如开展国学主题活动、课前诵读国学经典、分享国学小故事,使学生深刻体会国学的韵味。或开展一些民间游戏活动、古诗词朗诵比赛、书画竞赛与展示、“弟子规”践行活动等等。使孩子们对传统国学有更深层次认识,有利于培育学生们的国学情怀,进一步的培植孩童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根基。

(3)国学传统技艺培训。利用私人国学技艺培训机构资源,让孩子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琴笛器乐、棋艺茶道、书法水墨画等古典艺术,感受着漫长的文化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独有的、纯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精神底蕴。

(4)在校园内开设国学体验馆。由校外国学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技术设施支持,通过宣传视频、图片等多媒体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打造3D映像等,使孩子们感受国学的魅力。对吸引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幼儿体会陶冶幼儿情操,增强其国学素养与人文情怀。

五.结束语

诚然,把传统的“四书五经”式的教育与现代化的教学培养方式完美地联系在一起并不是容易的事,它不是在每周的课程表中增加一门课那么简单,也不H是简单的改变一下观念,填充一下国学理念就能解决的。它是一个系统性、阶梯性的庞大工程,有许多技术性的困难需要克服。时代在发展,文化在复兴。我们不能让国学如暗夜中绽放的礼花,仅璀璨一瞬间,便烟消火灭、无声无息。

我们相信,只要国家开始重视,民众开始认可,国学教育的复苏一定如旭日东升般光芒万丈,国学苏醒的洪流也一定会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8

[2]章太炎.《国学概论》.中华书局.2003.1.1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编印本

[4]徐友渔.“国学热”的浅层与深层问题[J].博览群书,2010.3.5

篇(9)

一、研讨式教学的重要性

研讨式教学也称研究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更注重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通过巧妙地设置论题,引导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使单一的教学活动达到教学和研究、教育与培养的有机结合。研讨式教学并不是近代才提出的时髦概念,早在上古时代就已经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我国教育学家孔子毕生兴私学,倡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教学实践的切身体会是“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通过师生研讨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古希腊苏格拉底认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是“助产婆”,所以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为研讨式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是面对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而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教师的职责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研讨式教学可以重新唤起学生深埋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从而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民办大学对研讨式教学的传承

我国民办教育一向有进行研讨式教学的优良传统,如春秋时期孔子、孟子及其弟子所兴办的私学,唐末五代出现的以私人创办为主、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书院等,这些书院多聘名儒为师,大多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时而采用聚众讲论和集会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类似现代学术性专题讲座或答辩,与研讨式教学极为相近。

当代,我国民办教育从1978年开始起步,但真正发展是从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通过之后,由于办学历史短,因此发展速度和规模远远落后于公办教育,生源素质较低。为了在众多高校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民办大学往往更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彰显特色,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以提高学校声誉。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是我国第一所生物工程类普通本科高校,学校自创办至今一直得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的亲切关怀,钱老曾先后亲笔致信学校负责人,关心学校发展,鼓励学校为我国“第六次产业革命”――生物工程产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始终以钱老的科学思想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此背景下进行研讨式教学有以下几个优势。

1.先进的教学理念

学校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学理念,虽然生源质量较低,但是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尤其注意“善待差异,尊重差异”,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发现挖掘学生的各方面潜力并进行引导,形成师生平等、亦师亦友的良好教风。

2.强大的师资队伍

与一般民办大学或独立学院不同,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不但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外聘教师一直控制在10%以下,而且2008年启动了“百名博士”引进计划:欲在3年内引进200名博士,至2010年初已有博士教师40余人,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研讨式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博士教师科研基础强、知识面广的优势,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校坚持小班上课,每个班最多不超过30人,每个班的学生除了由辅导员负责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外,还以每3―6人为一组指定了学业指导老师,定期了解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在此情况下,教师对班里的学生比较了解,便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研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4.活跃的学生群体

民办大学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如考入公办大学的学生优秀,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偏才”和“怪才”较多,如果能够提供一定的平台进行挖掘,就可以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力。

5.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发展迅速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是以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为特色的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满足生物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生物学科的发展来看,现代生物学都在向分子领域深入发展,而基因工程几乎已经成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实验技能,虽然民办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但对学生的教育应是一种终身教育,本科院校有责任向层次更高的研究型大学输送优秀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从社会需求来看,我国在2007年制定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随后各省都制定了相应的生物产业发展纲要,无论是生物制药、生物农业还是生物能源等国家重点发展的几个生物产业,无一不涉及基因工程的应用,可以预料,不出几年,在生物产业基地陆续建成之后,社会对具备基因工程教育背景的大学生的需求量会急剧增加,培养同时具备基因工程前沿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学生已经是刻不容缓。要达到这个培养目标,必须改革传统的讲述和灌输法,进行研讨式教学。

三、基因工程研讨式教学实施方法及效果

1.课程模式和体系改革

课题组确定了“精讲先行,研讨为主;精选论题,注重效果”的指导思想,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改变教师占据课堂的格局,逐步加大论题的广度和深度,促使学生从知识积累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的迁移,形成基本理论知识与前沿知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等有机统一的立体化研讨式教学模式。

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合理处理基础性与综合性、系统性与创新性的关系,建立基因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科技前沿知识一体化,精讲和研讨合理配比的理论教学新体系,将课堂体系分为精讲理论知识,结合实验进行研讨,结合前沿知识进行研讨,结合社会需求进行研讨的授课模式,以达到既巩固基本理论知识,又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2.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配合学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近两年基因工程领域已引进20名左右的博士,加上原来的师资力量,课题组现在已有2名教授,4名副教授,12名博士,均承担有国家、湖北省的科研课题,项目经费达50余万,科研工作为教学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支由教授领衔、博士主讲的高水平基因工程教学队伍。充分发挥博士教师的科研优势,并转化为教学质量,深化教学体系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使教学研究蔚然成风。

3.编写校本教材

研讨式课堂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的配合度,失败的研讨式教学往往开始于沉默的课堂,若避免学生的沉默,则必须给予学生一个知识对接口,从他们的知识起点出发,逐步拓展知识深度。为此课题组自主编写了适合三本院校的教材《基因工程》,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安排一章内容回顾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然后以基因工程的基本流程“切、接、转、增、检”为主线编写上篇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作为课堂精讲内容;下篇是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基因工程药物等基因工程应用部分,作为研讨论题的来源。

4.提高精讲效果

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讲解,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精选教学内容,生动讲解。淡化学生能读懂的教材上的内容,将这些内容精简,选择出有迁移性和发展性的教学内容,并且将更多时间集中于能够启发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内容上,注重引入最新的科技前沿知识,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科学观念,全面理解科学的本质,并学会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在知识准备和思想观念上为创造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建立课程网站

充分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并积极加以引导,建立了《基因工程》精品课程网站(jpkc-jygc.省略),将全部课件上网,建立完善的学生自测系统,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及时在网上研讨论题,提供相关参考资料的网络链接,注重强调问题解决方法的不确定性,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学会通过广泛查阅资料而凝练主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6.精选研讨论题

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都不相同,研讨论题的选择是影响研讨式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课题组采取部分与整体、专题与科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组织论题。部分学生参加的论题适合专题研讨,如针对准备考研的学生,可从基因工程领域的某个前沿进展中确定论题,而对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确定的论题可以是“目前生物公司所应用的基因工程技术”,采取部分讨论、专题演讲、调查报告的方式进行研讨。全体学生都参加的研讨则适宜选取类似“转基因产品的优缺点”等科普性质的论题,通过采取全体讨论、辩论赛、小论文等形式进行;论题还可以从实验教学或科研训练中找到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点进行提炼,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研讨完后,及时针对主题内容、汇报形式等进行点评和评估,并计入平时成绩,点评时注意方法,在表扬和鼓励中提出不足,促使学生自信愉悦地不断进步。

7.强化实验教学

基因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强化实验技能的训练利于理论课堂的教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引进科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如结合新发展起来的克隆技术,开设分子克隆技术实验课程,实验材料和内容均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教师也应鼓励学生阅读文献资料,积极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在研究课题的选择、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方案的拟定、研究思路的形成和论文的写作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8.改革考核方式

建立和实施以考核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并重的全程考核体系。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启发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应选择相宜、多样的评价手段,应着眼于学习个体的动态发展的全程,针对处在学习群落中的不同个体而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考核成绩一般由理论知识测验、实验技能考核、平时成绩这三部分组成,考核方式采用口试、笔试、实验技能展示、科研结果汇报等多种方式。避免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基础差异而用量化的统一标准去衡量其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而将考核作为激发学生建立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9.教学成果显著

通过基因工程研讨式教学的实践,教师教研成果显著,近三年来申请到2项湖北省教改项目,多项校级教研课题,校级精品课程《基因工程》正在申报湖北省精品课程,主编出版教材2部,实验教材1部,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本科生考上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达120余人,协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4项,公开发表文章10篇,20人毕业论文荣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近两年来本科生就业率在96%以上,许多就职于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BT菌种公司等基因工程相关公司,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得到公司的认可。

本课程教学模式也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效果,主编教材在兄弟院校得到广泛采用。课题组多次与华中农业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并多次邀请其他同行来校交流。

下一步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和内容,物化教学成果,并将良好的教学经验辐射到其他学科,继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0):65-67.

[2]张秋红.教育思想的变革应当以史为鉴――《学记》教育思想述评[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9,4:63-65.

[3]张国英.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要求改革高等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1,9:18-19.

[4]田杰棠.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24,(11):90-93.

[5]杜安国.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J].探求,2005,(4):74-77.

[6]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7]潘懋元.中国大陆民办高等教育基本情况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民办教育研究,2005,4,(2):1-4.

篇(10)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川省的五个城市的民办高校进行调查,其中涉及10所高等院校和9所中学。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四川省民办高校在品牌塑造方面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品牌塑造的重要性,但真正付出行动的较少。另外,通过调查笔者还发现四川省内民办高校在学生群体中认可度较低。针对调查结果,本文对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民办高校;品牌建设;四川省;民办教育;调查报告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25

1调查背景和基本情况

本调查历时一年,我们的团队走访了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南充、达州五个城市,包括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成都文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等10所高校。同时也走访了如德阳第一中学、绵阳梓潼中学等9所中学。

本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74份,其中有效问卷727份,有效回收率为93.93%,有效问卷中男性受访者352人,占48.42%,女性受访者375人,占51.58%。

本调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个人情况调查,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个人背景资料了解。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对四川省民办高校的了解程度,好感度和期望值的调查。

本调查的调查对象包括三个群体,一是大学生群体,二是高中学生群体,三是学生家长群体。在有效回收的问卷中,对大学生群体发放的问卷450份,有效回收411份;对高中生群体发放的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78份;对学生家长发放的问卷150份,有效回收138份。

本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以访谈法为辅,访谈对象分别为民办大学在校学生,高中三年级在校学生,学生家长,民办大学招生办相关负责人。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民办大学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大学生对自己学校品牌的忠诚度,高中学生对民办学校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吸引力和联想力调查。

2调查结果分析

2.1关于民办高校的宣传方式调查

对于民办高校宣传方式这一问题,我们在问卷当中涉及了,同时在访谈中也做了开放式的访问。在问卷调查中我们的问题是:你是否看到过民办高校的宣传广告?请列举出高校名字。在这个问题中81%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对受访者在回答列出看到过宣传的民办高校名字时,被受访者列出次数最多的是:五月花计算机专修学校、东软学院等技术型民办专科学校。

关于民办高校宣传方式选项中32.59%的被调查者注意到的是民办高校的硬性广告,36.41%的被调查者注意到的是软文广告,31%的被调查者注意到的是高校的公关活动。

2.2关于宣传媒介的调查

有关民办高校宣传途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49.32%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网络了解高校品牌,32%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看电视了解高校品牌,11.0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广播了解高校品牌,只有7.08%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看报纸知晓高校品牌。

在通过网络了解高校品牌的49.32%的被调查者中,23.12%的被调查者认识高校品牌是通过微博,11%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学校网站,5.6%是通过微信朋友圈,3%是通过博客,6.6%是通过论坛。

在传播内容方面,在回收的727份问卷中,23%的被调查者喜欢视频广告宣传,34%的被调查者喜欢图片广告,11.6%的被调查者喜欢阅读文字软文,31.4%的被调查者喜欢视频+图片+文字的宣传方式。

2.3学生择校受广告的影响程度

在关于择校因素方面,学校声望排名第一,师资排名第二,学校办学历史排名第三。在访谈中,学校食堂、宿舍、学姐是否漂亮、老师是否靓丽等都成为学生择校的参考因素。

在对学生择校时是否受广告影响的调查问题上,32%的学生表示,选择公立院校不受广告影响,选择民办院校时,学校广告是一个了解学校的重要渠道,在对138份学生家长的有效问卷统计中,我们发现,学生家长对民办院校的广告认可度较高,46.7%的家长认为民办学校的品牌广告在学生择校时起到导向的作用。

2.4公众对民办高校品牌的认可度

在我们对高三学生的调查中发现87.2%的学生认为在同样的条件下,同时收到公立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和民办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他们会选择公立院校,而选择民办院校的为12.8%。同时有54%的学生认为如果只收到民办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他们选择复读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可见,民办院校在四川公众中的认可度还是比较低的。

在我们的访谈中涉及有关民办高校的文凭发放问题时,学生家长群体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有关文凭的认可度,如民办高校的文凭国家相关机构是否承认、社会会不会认可。同时在访谈中,也有学生将民办高校和电大、函授、自考等教育形式混淆。

另外,在涉及民办高校的学费问题上,78%的受调查者认为民办高校的学费很贵,只有6%的受调查者认为可以接受,有16%的受调查者认为只要学校教学质量,师资力量过硬,可以接受相对较高的费用。

2.5民办高校有待改进的要素

有关民办高校的缺乏要素中,被调查者被问到,你觉得民办高校不足的地方在哪里时,45%的被调查者认为民办高校的文凭社会认可度低,30%的被调查者认为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欠佳,24%的被调查者认为民办高校就业率不理想。

在我们后期对在读大学生的访谈中,被问到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一所民办高校,你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被访谈者的回答除了师资、教学质量等要素以外,还多次提到学校的老师漂亮与否、学校环境优美与否、学校宿舍条件、学校的交通问题等。在我们的访谈中,在读大学生多次提到成都文理学院(原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美女英语老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的美女日语老师。

在对在读高三学生的访谈中,被问到如果要选择一所民办高校就读,考虑的因素有哪些时,有近7成的高三学生提到学姐学长得好看与否的问题。

2.6有关民办高校知名度的调查

在有关知名度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请写出你听说过的四川省内民办高校。在这个开放式的问题回答中,被列举次数最多的民办院校依次排名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四川传媒学院、成都文理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五月花专修学院、东软学院。

同时在被调查者的回答中,也有将民办高校与公立院校混淆的情况,在被调查者列举出的高校名单中,有的公立专科学校被误认为是民办院校,在我们的访谈中,也有被调查者认为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传媒学院是公立院校。

2.7有关民办高校美誉度调查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编制完成的《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公布了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700强、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和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排行榜等榜单。在四川地区,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排行第5,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排行第15,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排行第16。在该排行榜中,四川地区排行前100的还有: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在2015四川省最佳民办大学排行榜中,四川传媒学院位居首位,全国排名第33,堪称2015四川省最佳民办大学;成都文理学院名列第2,全国排名第56;成都东软学院位居第3,全国排名第77;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名列第4,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位居第5。

这是艾瑞深中国校友会2015年的官方数据,我们在调查中也尝试让被调查者对四川地区的民办高校排名,调查结果和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的结果出入不大,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排名第1,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排名第2,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排名第3,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排名第4,四川传媒学院排名第5。在我们的调查中,排名前10的依次是: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成都文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2.8有关民办高校忠诚度的调查

高校品牌的忠诚度和一般商业品牌的忠诚度不一样,原因是高校不存在二次消费,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了高校的品牌忠诚度建设。高校品牌虽然不存在二次消费,但是高校品牌的口碑效应非常值得关注。

在我们的调查中,通过网络了解高校品牌的49.32%的被调查者中,23.12%的被调查者认识高校品牌是通过微博,11%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学校网站,5.6%是通过微信朋友圈,3%是通过博客,6.6%是通过论坛了解高校品牌。

在我们的访谈中,有近8成的被调查者表示最先知晓高校品牌是通过朋友或是民办高校的在读学生。对民办高校品牌情况做进一步了解则是通过网络渠道。

在对在读大学生的调查中,从我们发放的问卷情况了解到,如果让被调查者再重新选择一所民办高校就读,是否愿意选择目前就读的高校,有86.23%的被调查者选择否。可见,民办高校品牌忠诚度非常低。

3结论

3.1公众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低

在对四川省民办高校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调查中,从我们得出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首先,四川省的民办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排名靠后,缺乏品牌名校。其次,四川公众普遍认为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无法跟公立院校相比。公众对民办院校所颁发的文凭认可度持怀疑态度。在民办大学的在读学生对所读大学的认可度差、品牌忠诚度差。

3.2民办高校对品牌的重视程度不够

就我们对民办高校管理层的访谈中了解到,民办高校每年花在宣传上的费用很少,相比较一般的商业产品品牌塑造费用,民办高校所用的费用最多也只是一般商品品牌运作的1/10不到。大部分院校还停留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品牌阶段。

另外,在宣传上,许多高校对商业品牌的宣传模式不屑一顾,他们更在意的是学校的内部宣传,如学校的公告栏、学校校报、学校校园广播等途径。对于外部宣传,大部分民办高校表示媒介宣传费用太过昂贵,学校无法承担高昂的广告宣传费用。

3.3民办高校的宣传策略有待改进

从我们统计的数据看出,四川省的大部分民办高校在宣传策略上倾向于硬性广告和在读学生口碑传播。在媒介运用上,电视媒体和纸质媒体常常被列为首选。同时,四川省的大部分高校也较注重官方网站的建设。

在问到是否利用自媒体进行品牌塑造时,大部分高校管理层普遍认为自媒体缺乏可信度,高校在宣传中用得非常少。

在对四川省的民办高校自媒体运用方面,我们发现大部分民办高校对自媒体运用频率较低,自媒体平台内容更新缓慢。就微博和官方网站而言,四川省民办高校对官方微博重视程度不够,内容还只是停留在学校新闻等方面,缺乏对学校品牌附加值的开发。

再者,四川省民办高校很重视每年招生季的宣传,许多高校管理层表示,每年学校的宣传费用几乎无一例外都用在了招生季。这种粗狂式的宣传模式就好像一般商业产品的促销广告一样,对销量有用,但对品牌塑造意义却不大。

4建议

4.1通过特色专业打造品牌

办学自主,机制灵活是民办高校办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是民办高校打造品牌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没有特色,提供不了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条件,民办高校的品牌就会减弱。可以说办学特色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如一些世界一流的大学都各具特色,比如麻省理工以培养工程师闻名,剑桥大学以物理学闻名,哈佛大学以培养政治家闻名。斯坦福大学以“学术顶尖,科研开发”成为“硅谷”的强大后盾。普林斯顿大学培养出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享誉世界。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一所民办大学,要想长远发展,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

4.2准确的品牌定位

民办高校的品牌定位说直白一点就是品牌经营者(民办高校管理层)根据教育消费者(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教育产品(学校)的认知程度,给本院校确定一个市场位置,使其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对教育消费者进行营销。通过营销以便和其他相同层次院校进行竞争。简单地说学校品牌定位就是告诉目标消费人群(学生和学生家长)该校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学校,和其他院校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和选择这所学校而不选择其他学校的理由。高校品牌定位就是用以区别竞争对手的重要武器。

4.3努力提高生源质量

民办高校提高生源质量就是首先要把好学生入学关口。如斯坦福大学的入学条件不但要看学生的中学成绩,还要看教师的评语,报名者与录取者的比例为10∶1;再例如哈佛大学的获准入学者只占10%~20%。在国内,一些民办大学由于起步晚和各种硬件设施的限制,在学生入学关口不严格,很多民办高校存在报名即可入学的状态,这种现象使得民办高校沦为了高考学生落榜的避难所,对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非常不利。

4.4认真建设教师队伍

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提升竞争力的核心问题。目前,民办高校在教师队伍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兼职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等。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支优秀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于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非常重要,民办高校应本着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再者,运用公关策划,打造品牌教师,魅力教师也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徐高明.高校品牌理论的内涵及其内在规定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篇(11)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3012702

1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成了中国民生的主要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方面,企业为其岗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头疼,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的大量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而忧心忡忡,结果造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目前,我们国家的企业对技能型与应用型“双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工商企业管理人才总共需求约为一千万到一千三百万人,并且企业人才需求市场每年会以十万人左右的速度在增加。以此可以预测到,在未来几年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仍旧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而要解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供求失衡的关键就是必须加强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提高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发展的需要。

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体系中被忽视

由于我国传统高校教学体制建设模式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往往被忽略,可有可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表现为各个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往往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放在一起,没有专门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只是辅的制定在理论教学计划的后面;其次是在已经制定的教学计划中,由于各种实际情况的影响,比如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缺少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等相关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基本上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最后是高职院校仍旧沿用老的学科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大纲中根本就没有实践教学大纲的部分,仅仅有理论教学的大纲要求,当然,教师讲课也只讲授理论知识部分。

2.2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虽然开展了到企业考察、参观、实习以及实验室模拟实训教学,但往往由于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如经费不足,学生人数过多外出实习不易管理,企业不愿接收、实验室软件操作过于简单等等原因造成企业实训与实习等方面的实践大多都流于形式,大部分都是在封闭的教室里完成,教学形式也大多只有案例教学、PPT教学等传统教学的方式,这些教学方式随着3G时代的成熟以及未来4G时代的到来,对学生的吸引也在逐渐下降,教学效果自然收不到好的效果。

2.3资金短缺造成实践教学投入不足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必要性,但是由于高校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因此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费用投入明显不足。以民办高职院校为例,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高校所需要的实践教学的相关设备设施不能购买,也不能让相关老师去企业或相关机构去培训,自然也就造成了双师型教师的缺失。虽然一些实践教学软件已经购买回来,但由于资金短缺,既不能维护,也不能更新换代相关的设施,自然也就不能满足高校实践教学的需求。

2.4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无法兑现,成为空头支票

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课堂教育所得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激发创新精神,已是一股时代潮流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民办院校是教学型普通高校,培养的是面向区域经济需要的并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加外语才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与企业界携手合作,共建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更是当务之急。因此学校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同相关企业的联系,积极筹划建设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存在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校外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基本尚无法兑现,成为空头支票。如实践设备利用效率低,企业和学校之间很少联系,学生的实践主要以分散的方式进行。

2.5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不足

经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师以高学历的年轻人为主力军,以民办高职院校为例,教师队伍中的老师80%以上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虽然他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也进行过相关实践教学的培训,但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的异同,同样也没有得到系统化的实践培训。再者,随着民办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民办学生的急速增长,造成民办院校教师人才缺乏。因此,新聘任的年轻教师,就直接走上教学岗位了。因此,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在高校是普遍现象。从相关数据来看,民办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10%,另一方面,即便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而真正从事过企业实际管理工作的教师又会少一些。例如,一些老师获得了相关学科的中高级职称,但却从未进行过相关实践工作,仅仅还是理论知识。

3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商企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开展以就业为核心导向的教学体系建设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专业课程的建设密切相连,其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教学的重点是接近企业实际生产的专业培训。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含相关人才需要的市场调研预测报告、相关的教学目标、专业相关知识的培训、实践教学相关程序的设置、组织、实施、方案的最终评价与控制等各种要素。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对自己的专业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形成自己实践教学体系的竞争优势。

3.2开展实践与理论课堂结合的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

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把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课堂确保理论知识技能培养,实践课堂重在专业实践与个性特长的发挥,确保把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首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撰写论文与社会调查报告。一些民办院校已经开始,把假期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的重点工作在推进,通过评优奖励等等工作提高老师与学生实践的积极性,效果反应良好。其次,学校把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教学管理,如将营销技能模拟大赛、企业模拟大赛、创业大赛等等活动纳入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最后,学校和企业进行积极的沟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分批去企业参观、实习,便于企业管理和学校管理。

3.3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当前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实践教学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重要性,积极加大资金的投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如高校积极借助本省本市相关财政资金投入政策,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确保本校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高校可以积极引导企业与个人捐资(本校毕业取得一定成就的企业家或个人),出资帮助高职发展实践教育。最后,积极促进应用型高等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进行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

3.4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产学结合

高职产学结合是学院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直接结合的形式,是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学生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它的主体由办学方、教学方、用人方、接受教育方共同组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课堂教育所得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生产与学习相结合是企业与高职院校双赢的共同需要。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随着全球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相关的人才确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优势;而对高职院校来说,要实现学校办学的目的,也必须有相关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支持。

3.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强调技能型和应用型的双师型人才,这就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本着“文化够用,技能过硬”的原则,特别强调加强青年教师操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思路。第一,通过企业生产与高校结合的方式,让高校教师有机会到企业参与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累积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高校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第二,高校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实践方面的专业带头人。这些人才既拥有学历,又拥有实践经历,可以积极发挥他们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也可以带动高校青年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4结论

本文对应用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相关的剖析,以“实践为导向,就业为目的”的教学方针,充分调动实践教学的各种影响因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工商企业管理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海峰,刘显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改革思路与建设重点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141142.

[2]林宏.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713.

[3]张英奎,张超.能力素质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9,(02).

[4]于淑娟,万坤扬.综合职业能力视角下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