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植物资源调查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07-25 15:38: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植物资源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植物资源调查报告

篇(1)

摘要:通过设置识别植物的群落、样方的调查和调查报告的撰写等三个内容(十个考核指标),对中药资源学野外实习的考核标准进行探讨。认为这套评分标准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其客观性及实用性较强,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中药资源学; 野外实习 ; 考核标准

中药资源学为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专业课程,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学。由于该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掌握中药资源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野外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提高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客观地评价学生真正的学习水平,多年来是我们要探索解决的问题。现将我们进行药用植物资源野外实习的做法简介如下。

1 野外实习的考核内容

1.1 植物群落的识别要求学生了解实习点各种群落类型、结构、建群种、附生种等;初步推断不同群落在现存状况下可能向前演替的方向;理解所调查的药用植物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真正认识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1.2 样方的调查要求学生掌握样方调查的方法,包括样地、样方的选择,样方的设置、抽取,懂得规范记录样方中的各种植物种类和数量,以及蕴藏量、经济量、年允收量的推算等。

1.3 野外资源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学生基本掌握野外资源调查报告的撰写、了解中药资源名录编写的技术要求和过程。

2 野外实习考核标准的制定

2.1 识别植物群落的评分标准

2.1.1 考核指标识别植物群落的类型、分析群落的结构、确认建群种、指认附生种。每个指标各占10分,共计40分。

2.1.2 评分依据凡能熟练地识别3种植物群落以上,并正确地指出每个群落的组成、建群种及附生种,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转贴于

2.2 样方调查的评分标准

2.2.1 考核指标样地的选择、样方的设置和抽取、样方类型的使用及产量的调查。每个指标各占10分,共计40分。

2.2.2 评分依据①能根据群落类型,利用主观取样、系统取样或随机取样等方法,正确地选择样地(标准地);②能根据药用植物种类(草本、灌木、乔木)和群落学特征确定样方的大小、设置及抽取;③能正确地使用记名样方或面积样方进行产量的调查;④能做好调查记录,并正确地进行计算统计,均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2.3 调查报告的评分标准

2.3.1 考核指标内容的详实性、见解的独特性。每个指标各占10分,共计20分。

篇(2)

中图分类号 S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7-84-03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湿地覆盖了地球表面的6%,却为地球上4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1992年1月3日,中国政府加入《湿地公约》,截止到2011年底,已有41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我国对湿地的定义是指我国领土范围内的各类湿地资源,包括面积为8hm2(含8hm2)以上的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湿地。

宣城市位于皖东南,东与浙江交界,北与江苏接壤,西北和西部与本省马鞍山、芜湖、池州市毗邻,南和西南与黄山市相连。东经117°58′~119°40′、北纬29°57′~31°19′,东西长161.5km,南北宽150km,总面积12 355.66km2。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盆(谷)地、岗地、平原5大类型。南部和东南部山区属天目山山脉,西南部山区属黄山山脉,西部山区属九华山山脉。海拔1 000m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最高的清凉峰1 787.4m。境内河流主要有青弋江和水阳江两大水系,均属长江流域。天然湖泊有南漪湖及固城湖的一部分,总面积200km2。

1 宣城市湿地资源与保护利用现状

1.1 湿地资源现状 全市湿地总面积52 861.65hm2,斑块870个,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草本沼泽、人工湿地4种类型湿地。其中河流湿地13 064.15hm2(包括永久性河流湿地11 994.24hm2,洪泛平原湿地1 069.91hm2)、湖泊湿地

15 863.01hm2、沼泽湿地243.62hm2、人工湿地23 690.87hm2(包括库塘6 238.22hm2、输水河8 361.32hm2、水产养殖场

9 091.33hm2)。全市水田面积137 109hm2。

1.1.1 湿地野生植物 宣城市湿地野生植物主要优势种有:枫杨、华东野核桃、河柳、意杨、水杉、芦苇、叶蓼、水花生、凤眼莲、菱、喜旱莲子草、茭草、草、马来眼子菜、黑藻、苦草、聚草、南获、菰、空心莲子草、狭叶香蒲、艾蒿、凤眼莲、水鳖、细果野菱等。主要植物群系类型包括:枫杨群系、华东野核桃群系、草群系、空心莲子草群系、芦苇群系、菱群系、水蓼群系、凤眼莲群系、喜旱莲子草群系、意杨群系、河柳群系、水杉群系、艾蒿群系、茭草群系、陌上菅群系、红蓼+酸模叶蓼群系、槐叶苹群系、莲群系、香蒲群系、野果菱群系、雷竹(早竹)群系、淡竹群系、五节芒群系、马来眼子菜群系、黑藻群系、苦草群系、聚草群系、南荻群系等。

1.1.2 湿地野生动物

1.1.2.1 湿地陆生动物 宣城市地处皖东南,气候湿润,雨量充沛,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植物生长茂盛,也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特别是沿河两岸成片的湿地植物,为湿地陆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因此,湿地陆生动物资源相当丰富,5大类动物在湿地周围均有分布:

(1)昆虫纲12个目中,该市有10个目约500种,常见的种类有蝗虫、蜻蜓、螳螂、竹节虫、天牛、金龟子、蝴蝶、蛾类、蝉、蚊、蟋蟀、白蚁、蚜虫、步甲、瓢虫、叶甲等60多种。

(2)鸟纲类:有鸬嵫、白鹭、小天鹅、鸢、鹌鹑、雉鸡、白颈长尾雉、山斑鸠、小杜鹃、灰喜鹊、大嘴乌鸦、红嘴相思鸟、山雀、竹鸡、画眉、八哥、勺鸡、啄木鸟、黄鹂、红尾白劳灰鹤、大雁、白鹳、黑鹳、绿头鸭、鸳鸯等30多种。

(3)兽类:有刺猬、穿山甲、花面狸、豪猪、猪獾、狗獾、豹猫、小灵猫、山鼠、大夜蝙蝠、松鼠、野兔、野猪、水鼠等近20种。

(4)两栖类:有东方蝾螈、中华大蟾蜍、青蛙、扬子鳄、黑斑蛙、虎纹蛙、棘胸蛙等9种。

(5)爬行类:有平胸龟、乌龟、鳖、赤练蛇、乌稍蛇、眼镜蛇、蝮蛇、竹叶青、金环蛇、银环蛇、多疣壁虎、北草蜥、王锦蛇、玉斑锦蛇等20余种。

1.1.2.2 水生动物 根据不完全调查,水生生物在我市湿地分布有藻类10种,浮游动物4种,甲壳动物5种,底栖动物4种,鱼类20余种。但因河床升高,河流枯水期又较长,河水全年流量相对较小,缩小了水生生物(主要是鱼类)的生存环境,加上人为无休止的乱捕乱猎,特别是用药毒鱼和用电捕鱼,鱼类种群数保存极少,有些鱼种已很少能见到。水库湿地鱼类主要是养殖品种,主要有银鱼、大闸蟹、青虾、河蚌、淡水蚬、青鱼、团头、白鲢、草鱼、鲤鱼、鲫鱼、鳊鱼、鳙鱼、南美对虾等。河流湿地主要有黑鱼、鲶鱼、鳗鲡、七星鱼、石光皮、翘头白、马口鱼、黄马狗、厥鱼、石板花、哈马头、青尾鱼、牛尾巴等近20种。种类数量相对较多的有石板花、翘头白、黄马狗、马口鱼等。

1.2 保护利用现状

1.2.1 湿地利用方式单一,总体效益不高 宣城市主要湿地功能为蓄水发电、防汛抗旱、农业灌溉、生活用水、人工养殖和航运等,目前只有一个国家级扬子鳄保护区,还没有建立湿地公园和重点湿地保护小区。

1.2.2 尚未建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综合管理协调机构 由于宣城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财政收入与发达城市相差甚远,加之对湿地资源重要性认识不足,湿地资源保护不力,没有专门的湿地保护机构和技术人员。林业、水利、渔业、旅游等建有各自的管理机构,尚未建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综合管理协调机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保护意识不强,盲目开发、随意占用导致湿地资源遭破坏 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的保护意识不强,大量湿地被围垦造陆,湿地面积大为减少。大规模的水产养殖没有得到科学的规划和控制,超过了湖泊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加上养殖结构和方式的不合理,再加上周围工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造成湖泊、河流等水环境质量严重下降。

2.2 湿地生态受人为干扰严重 水面被大量的网箱分割,湿地生物生存空间被掠夺,水生动植物种群和数量锐减,河流淤积严重,河水全年流量相对较小,缩小了水生生物(主要是鱼类)的生存环境,加上人为无休止的乱捕乱猎,特别是用药毒鱼和用电捕鱼,鱼类种群数保存极少。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防洪调蓄功能退化。

2.3 缺乏湿地统一协调机构,没有制定相关的法规 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目前存在水利、渔业、林业多头管理湿地的现象,不能将湿地作为一个完整的领域进行整体考虑。未能形成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分工协作的保护管理机制。此外,涉及湿地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制定,导致破坏湿地生态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

2.4 湿地管理技术水平落后,保护宣传教育滞后 湿地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保护湿地的意识,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认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势的需要,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力度、深度都还达不到要求。同时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技术手段也比较落后,缺乏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

3 对策与建议

保护湿地是持续利用和持续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在生态安全体系中,保持和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使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

3.1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营造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 天然湿地的丧失和湿地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的减少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威胁之一。抓住一些重要和典型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尚未被破坏的时机,建立一些湿地保护区,使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湿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受到应有的保护。

3.1.1 南漪湖湿地保护区及湿地公园 南漪湖是宣城市境内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也是皖南第一大湖泊,为古丹阳湖的一部分。面积达20 000hm2,水禽资源比较丰富,夏季以鹭科鸟类为主体,而冬季则以雁鸭类为主体。国家Ⅱ类重点保护的鸟类12种,省级重点保护的18种;记录鱼类7目14科38种;两栖类1目3科6种,其中国家Ⅱ类重点保护的1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爬行类3目7科16种,其中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兽类6目11科18种,其中省级重点保护的3种。此外,记录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32种,其中贝类10种,甲壳类4种。但由于围垦、水产养殖、过度捕捞等原因,使南漪湖湿地自然环境和动植物资源面临巨大威胁,亟需保护。为加大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应尽快对南漪湖湿地进行保护规划和建设。建议依托南漪湖的优势,建立1个湿地公园和1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救护野生水禽资源。

3.1.2 野猪塘湿地保护小区 野猪塘湿地位于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地理坐标为北纬30°07′07"、东经118°50′34"。类属于沼泽湿地;为沼泽化草甸型湿地。清凉峰野猪塘湿地的湿地功能主要体现在涵养水源,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繁殖场所。清凉峰野猪塘湿地作为安徽省特有的山地草甸,具有特殊的代表性,在科研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建议建立一个以高山草甸为特色的湿地保护小区。

3.2 制定湿地保护政策与法规,建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的综合管理协调机制 湿地资源的利用、保护涉及面广,不仅涉及社会经济利益,也关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大局,建议制定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试行),明确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保护范围,授权设立湿地保护机构,明确职能,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界定各相关政府部门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组织和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建立湿地资源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调动广大群众保护湿地资源及与之相关的珍稀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的积极性,长期巩固湿地资源建设成果,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3.3 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湿地资源监测体系 2011年,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湿地基础资料数据库,在现有的湿地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典型的关键湿地进行重点调查,分类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处理,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为基础的湿地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为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各级决策部门在综合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湿地资源等多方面获得快速、准确、系统、有效的信息及决策提供服务。

3.4 政府投入为主,多方争取资金 湿地恢复与重建、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合作交流和人才培训以及建立湿地监测网络都离不开资金支持。政府投入是湿地保护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要逐步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还要从社会集资、个人捐款和国际援助等多方面筹措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国际合作项目,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建设。按照“谁保护、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积极投资湿地保护,使湿地保护有可靠的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

3.5 拓展宣传渠道,提高全社会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针对目前公众对湿地保护普遍缺乏认识这一现状,应加大对湿地等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形成政府重视、媒体关注、公众参与的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态势,增强全社会环境法制观念和湿地保护参与意识,促进湿地保护管理主流化,使公众能将湿地保护纳入日常生活的自觉行动,使政府能将湿地保护管理纳入日常工作,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对保护湿地的认识。结合湿地自然保护区或湿地公园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的实施,充分展示湿地的功能和价值,提高公众对保护湿地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湿地保护体系、湿地监测体系的合理布局,建立湿地科普宣教中心,加强湿地科普教育。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林业厅.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安徽省湿地资源调查报告[Z].2012.

篇(3)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作为建设地质公园的基础和核心工作,是地质公园建设的前提。研究通过“诸暨市地质遗迹调查评价项目”,整理了一套较为系统详细的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设计工作方法,并提出了项目设计工作中的主要工作难点与对策。

1 设计前期准备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是项目最基础的工作,其工作程度和详实与否,直接影响项目工作质量的好坏和工作进展的效率。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一则可以使得调查目的明确,工作量设计科学,合理加快工作进度;二来在调查初期就可以对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机理和科学意义作出初步判断,并通过野外调查进行验证和证据搜集,增加项目成果的质量和说服力。

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应在明确项目目的、任务的基础上,首先对调查区进行情况摸底。摸底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区地理位置和遗迹资源分布范围、自然地理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其中自然地理概况应包括地区地形、地质、水文和气象等方面内容。这些摸底工作可为后续工作的合理安排,以及调查工作的分区和调查结论的合理推断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为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基础工作,资料的齐全程度、系统性和对资料的研究深度,直接关系到对调查区地质遗迹资源的了解程度以及调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相关资料按形式可分为文本资料和图件资料两类。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收集的有关文本资料主要有:工作区不同比例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工作区矿产调查报告和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工作区区域内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旅游开发等各类相关规划报告;区域矿产开发、地灾防治等各类地质有关地质相关工作方案;区域内以往跟地质有关的相关研究及工作开展文献;区域地质志、文物志和水文地质志等地方志;工作区统计年鉴及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相关文本资料。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收集的有关图件料主要有:工作区不同比例的区域地质图、地形图、地貌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工作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区域内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旅游开发等各类相关规划图;行政区划图;遥感影像图;工作区导游图;工作区植被、土壤及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图件资料。

2 项目设计

要掌握一个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主要通过调查和评价两个方面,而项目设计则是这两项工作开展的基本依据。项目设计是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之上,组织野外踏勘,而后进行设计的编写、评审和实施。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项目的来源及目标任务;(2)工作区的地质地形、地理位置、交通经济和以往工作程度等基本概况;(3)工作部署;(4)组织管理;(5)经费预算;(6)预期成果等,其中,工作部署是项目设计的关键。

2.1 野外踏勘

为使调查工作部署切于实际,设计前需要对调查区现场的地质和实施条件进行概略了解,因此有必要进行野外踏勘。野外踏勘的主要工作重点在于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点进行踏勘调查,进而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之上对调查区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初步分析和推断。

2.2 工作部署

通过对工作区地质遗迹资源基础资料的调研,结合野外踏勘,在全面掌握工作区情况的基础上,对调查工作进行部署。首先,应遵循“以点带面、统筹兼顾、编测结合、突出重点”的工作部署原则[5];其次,应结合调查区的遗迹资源情况,明确调查目标任务、工作内容、技术方法和技术要求,科学合理地设定设计工作量;第三,应根据统计的工作量分布情况,对调查对象进行分区,区分工作的重次;最后,应强调调查中发现,发现后落实的工作要求,积极发掘新的地质遗迹资源,并投入工作量进行落实,避免地质遗迹资源的流失。

根据地质遗迹资源的分类情况,确定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有:(1)重要的地质剖面,构造形迹,古生物化石,矿物矿床等;(2)由内外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如河流、瀑布、湖泊、泉水、冰川、岩溶洞穴、峡谷、火山地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等;(3)地震、滑坡、泥石流、地裂及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遗迹及发生规律;(4)特色稀有的动植物资源;(5)有观赏价值的各种人文历史景观;(6)当地的经济状况、民俗风情、游客接待能力、环境容量等;(7)当地的区位条件,交通状况;(8)特殊的气候、气象因素及环境因素;(9)邻区旅游资源状况。

对地质遗迹资源的调查可采取详查和概查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实践中应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调查,可采取的工作方法主要有:资料收集和分析、遥感解译、野外调查与验证、样品分析等。

评价工作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参照相关规定和技术要求,邀请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多轮打分和修正,最终形成评价结论。

2.3 项目管理

参照一般工程项目的项目管理办法,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项目管理内容分为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组织管理四个方面。(1)安全管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项目的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野外调查阶段。项目实施单位应建立科学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和野外调查工作制度。(2)质量管理:项目实施单位的质量管理目标是在完成任务委托书工作要求以及项目设计工作量的基础之上,保证完成工作的质量满足相关要求。(3) 成本管理:作为项目实施单位,成本是不可避免的考虑因素。项目成本管理应是在保证项目实施安全和成果质量的基础上,制定成本计划,实行成本控制,经过分析考核,对成本进行优化,科学合理地减少资源浪费。(4)组织管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组织管理,主要在于人员和进度的管理,合理的人员和进度安排,不仅可以保证项目的质量,而且可以节约成本,提高项目设计的可操作性。

3 工作难点及对策

通过“诸暨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实施,整理设计前期准备工作和项目设计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如下。

3.1 准备工作?y点及对策

(1)作为区域性的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涉及的遗迹资源类别可能较多,需要收集的资料全面性、系统性可能难以保证,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及时补充;

(2)资料涉及部门较多,不方便甚至不可能实现共享,且部分资料涉及保密条例,收集困难大,与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复杂,应保持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有耐心地与各部门协调交涉,重要资料办理借阅登记,适时合理利用业主单位协调作用;

(3)到手资料种类繁多、杂乱,一味堆积容易导致思路混乱,影响理解和资料整理研究进度,对此应安排专人负责整理分类、筛选和编册;

3.2 项目设计工作难点与对策

篇(4)

中图分类号:S932.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2.014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Status of Fish Resources in Jialing River

ZENG Yu 1, 2, 3, CHEN Yong-bo1, LI Zhong-jie2

(1.China Three Gorges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38,China; 2.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2,China; 3.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China)

Abstract: The Jialing River is the largest tributary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erms of its catchment area. There are rich in aquatic resources, especially fishery resource. A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16 cascade hydropower projects have been built in the Jialing River, which have more adverse effects on fishery resource. In our study, the status of fish resourc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years of investigation results and related records. Related strategies for fish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were also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development of fish resources in the Jialing River.

Key words: fish;resources protection;utilization status;Jialing River

嘉陵江,地处北纬29°40′~34°30′,东经102°30′~109°00′,古称阆水、渝水,系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约有16万km2。嘉陵江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南麓,由北向南流经陕西、甘肃、四川和重庆3省1市,其干流分东西两源,东源起自陕西省凤县以北的秦岭镇,西源起自甘肃省天水平南川,习惯上称东源为正源,称西源为西汉水。东源向南流经甘肃省徽县境,于陕西略阳与西源西汉水汇合,经阳平关入川,然后向南流经广元、昭化、苍溪、阆中、南部、蓬安、南充、武胜等2市6县,在合川入渝,在重庆汇入长江,全长1 119 km。依据流域内不同河段的地形、地势等因素,嘉陵江干流在昭化以上为上游,昭化至合川段为中游,合川至重庆为下游。嘉陵江干流大小支流众多,共同组成广大而复杂的树形水系,其中较大的支流有白龙江、东河、西河、渠江、涪江等[1]。

嘉陵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流域内气候差异大,上游属大巴山区,海拔高程为1.8~4.8 km,河谷深切,多呈“V”形,比降陡峻、谷穿峡深、滩多流急,植被较好,水面宽约为50~200 m;中游河道迂回,浅滩与深槽交错,水流较平缓,水面宽度一般在200~500 m之间;下游为峡谷江段,湾沱交错,河床开阔,漫滩多,水流分散,河床质多为砂卵石,水面宽一般在300~800 m。从上游到下游,形成了河谷地貌、河床、底质、水文等极不相同的江段水域环境,为多种水生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复杂环境。嘉陵江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特别是鱼类资源,有156种,隶属于7目18科85属,以鲤形目鱼类最多,有116种,占全流域物种数的74.36%[2-5]。其中属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有40种,更有少数种类为嘉陵江特有种(如嘉陵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kialingensis),因此,嘉陵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鱼类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2, 6-9]。

嘉陵江渔业历史悠久,渔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渔业生产基地之一。嘉陵江流域专业渔民人数多,每年渔获物数量大,以南充市为例,现有捕捞人数2 155人,渔船总数为1 809艘,其中机动渔船965艘,非机动渔船844艘,全市渔业总产量115 918 t。目前嘉陵江流域主要捕捞对象按重量计依次为鲤(Cyprinus carpio)、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鲫(Carassius auratus)、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方氏鲴(Xenocypris fangi)、鲇(Silurus asotu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这10种鱼类占渔获物重量百分比的85.78%[10]。与20世纪70年代的调查结果比较,鱼类群落无论从区系组成上,还是物种数量上均有较大变化[1-2, 10]。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对水能能源需求日益增长,航电工程也得到了较大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已进入充分利用其丰富水能资源的阶段。根据四川省1999年批复的《嘉陵江渠化开发规划报告》,嘉陵江渠化段起于四川省广元市,止于重庆,全长682.20 km,目前已开建和建成的航电工程多达16级。项目建成后,1 000 t级船队可以从广元直达重庆,改善1 000 km航道,电站装机近300万kW,年发电150亿kW·h,同时具有防洪、旅游、生态、水产、灌溉等综合效益,对流域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嘉陵江水能资源开发,是国家“十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是交通部西部开发内河航道发展规划的重点流域,也是四川省水陆衔接、通江达海的水陆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支点。

生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水生生物资源是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和稳定受水利工程建设影响较大。嘉陵江梯级航电工程开发虽然对流域经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必然也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鱼类资源带来较大的影响[8, 11]。

1 梯级航电工程对鱼类种类组成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后,嘉陵江上相继建立多座航电工程,不仅阻隔了鱼类的回游通道,同时对嘉陵江原有的水生生态条件造成较大改变。笔者通过近3年的嘉陵江鱼类资源调查,共收集到鱼类32种,仅占原有鱼类总数的24.81%[10]。比较鱼类组成变化可知,所减少的主要鱼类有3种类型,其一就是产漂流性鱼卵的鱼类,因大坝阻隔,它们已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完成其生活史,将逐渐消失,如草鱼(C. idellus)、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宽体沙鳅(B. reevesae)、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红唇薄鳅(L. rubrilabris)等;其二是大部分适应急流生境的鱼类,因河流库区化,它们将退缩至嘉陵江支流和嘉陵江的上游区域,如四川白甲鱼(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等种群数量下降严重,其中圆口铜鱼(C. guichenoti)已经多年未见;其三是一些大型经济鱼类,由于各航电工程枢纽间库区水面积增加,适合机动船只作业,它们的被捕机率增加,如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鳡(Elopichthys bambusa)、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等。

另外,库区水面增加,一些适宜静水、缓流生境生活的鱼类将得到发展,如鲤(C. carpio)、鲫(C. auratus),以及鲌亚科的一些鱼类将成为优势群体。

2 梯级航电工程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

梯级航电工程枢纽建成后,库区面积增加,水生生态环境将发生重大改变,原来激流河段会变成静水或缓流环境。一些激流性水域生活的鱼类所受影响将会较大,如鳅类、鮡类等,库区的静水环境将不再适合它们生存,部分鱼类可能会在库尾或支流生存,但因栖息地面积锐减,其资源量将会显著下降。另外,一些产漂流性卵的鱼类,如圆口铜鱼(C. guichenoti)、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长薄鳅(L. elongata)、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和金沙鳅类(Jinshaia spp.),因静水环境难以满足这些鱼类繁殖和完成生活史所需的条件,这些鱼类将会逐渐消失[10]。

3 梯级航电工程对鱼类洄游和基因交流的影响

梯级航电工程在汛期开闸放水,河道又成为天然流态,其中2010年达60余d,河道并非完全阻断[10]。同时,嘉陵江流域没有典型的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因此对大多数鱼类而言,各枢纽工程产生的阻隔影响相对较小。但对于圆口铜鱼(C. guichenoti)、长薄鳅(L. elongata)等少数种类完成生活史所需范围很大的种类还是有相当的影响。另外,各梯级枢纽工程间还生活着大量产粘沉性卵的鱼类,如鲤(C. carpio)、鲫(C. aur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鲶(Silurus asotu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等,大坝的阻隔作用(妨碍这些鱼类群体间的遗传交流)和原有激流环境的改变,从而导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有些种类甚至难以长期维持种群的存在。

4 梯级航电工程对坝下江段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梯级航电工程建成后,库区面积变大,流速减缓,大部分滩、沱消失,这样将会直接减少鱼类所适合的“三场”数量。依据历史资料可知,嘉陵江中游苍溪至北碚段较大越冬场40余处,鲶(S. asotus)、鲤(C. carpio)、铜鱼(C. heterodon)等产卵场50个。梯级航电工程建成后,导致区域内鱼类“三场”数目减少较为明显,据本次初步调查和访问的结果可知,嘉陵江四川段梯级航电工程影响区域内,总共有产卵场11处,索饵场3处,越冬场13处。此外,下泄流量和水温的变化也会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带来重大影响[7, 10]。

5 梯级航电工程对库区渔业的影响

如上所述,梯级航电工程建成后及工程蓄水后库区鱼类组成和资源量均会发生变化。但另一方面,由于梯级航电工程区水体近10倍增加,库区水面面积增加近4倍,水体初级生产力增加,大大增加了库区渔业增产的潜力。一些适应静水生活的鱼类,如鲌亚科的鱼类、鲤(C. carpio)和鲫(C. auratus)等,因库区浮游生物量的增加,将有可能成为优势种。一些库区江段的渔业总产量将会有较大提高,库区捕捞值可能会有较大增加。

6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对策

在嘉陵“全面渠化,梯级开发”综合水利工程开发背景下,如何有效保护多样性的基因、物种和水生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水生生物资源潜力,促进嘉陵江流域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3]。针对目前嘉陵江鱼类资源受到威胁的现状,应积极主动地制定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如加强嘉陵江上游、中游和主要支流的生境保护,建立水生生物保护区和重点保护栖息地;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监测管理,及时掌握水生生物资源变动特点,建立渔业资源补偿机制;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适时适度地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和养殖;强化渔业管理,加强立法与宣传教育等[3, 12-13]。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嘉陵江水系鱼类资源调查组. 嘉陵江水系鱼类资源调查报告[M]. 成都: 四川省嘉陵江水系鱼类资源调查组, 1980.

[2] 曾燏, 周小云. 嘉陵江流域鱼类区系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1(4): 374-379.

[3] 曾燏. 嘉陵江干流鱼类群落生态结构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7): 850-857.

[4] 曾燏. 嘉陵江干流鱼类物种分类多样性研究[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3(3): 246-250.

[5] 蒋国福, 何学福. 嘉陵江下游鱼类资源现状调查[J]. 淡水渔业, 2008, 38(2): 3-7.

[6] 施白南, 邓其祥. 嘉陵江鱼类名录及其调查史略[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0(2): 34-44.

[7] 何学福, 邓其祥. 嘉陵江主要经济鱼类越冬场、产卵场、幼鱼索饵场调查及保护利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9(2): 27-41.

[8] 邓其祥, 杜培荣, 阳坤琦. 嘉陵江水工建筑对鱼类资源影响的预测及建议[J]. 四川师范学院院报:自然科学版, 1989, 10(4): 337-343.

[9] Park Y S, Chang J B, Lek S, et al.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for endemic fish species threatened by the Three Gorges Dam[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3, 17(6): 1 748-1 758.

[10] 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嘉陵江沙溪-桐子豪江段梯级航电工程影响水域鱼类保护和补救措施专题报告[M]. 南充: 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2011.

篇(5)

中图分类号 S8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80-04

Analysis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Overground Part and Underground Part of Microula trichocarpa

Tang Bingmin1 et al.

(1Qinghai Grassland Station,Sining810008,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the develop and utilize medicinal value and feeding value of overground part and underground part of Microula tricocarpa,we determined and analyzed crude protein (Kieldahl method ),crude fiber (method of decomposing in boiling acid and alkali solution),total polyphenol (Fol in - Ciocalteu colorimetric method),soluble sugar (method of extracting in phenol - sulfuric acid),alkaloids (spectrophotometry) in overground part and underground part of Microula tricocarp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verground part of Microula tricocarpa contained 9.22% crude protein,16.71% crude fiber,9.78% soluble sugar,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polyphenol and alkaloid was 60.11mg/g and 26.67mg/g respectively; the underground part of Microula tricocarpa contained 16.71% crude protein,72.26% crude fiber,7.69% soluble sugar,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polyphenol and alkaloid was 64.69mg/g and 15.51mg/g respectively.

Key words:Microula tricocarpa;Chemical composi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1 实验目的

长叶微孔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很高的经济价值及广泛的应用前景。为长叶微孔草人工培育提供技术支持,有必要对微孔草各部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其化学成分、药用价值及营养功能,为合理开发利用长叶微孔草资源提供依据。

2 研究内容

2.1 实验地概况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青藏高原长叶微孔草化学成分的实用价值,因而在样地的选择上,笔者选择黄南州河南县启龙牧场样地采集。黄南州河南县启龙牧场地处青海省东南部,东临甘肃省夏河、碌曲县,南接甘肃省玛曲县,西南与本省玛沁县、同德县毗连,北与泽库县相邻,处于青甘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青海省南大门之称。全县总面积6 997.45km2,海拔3 600m。河南县地势总趋势是|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 600m以上,最高海拔4 539m,最低海拔3 168m,高差1 317m。

2.2 实验测定方法与手段

2.2.1 取样方法 自返青后开始,于7―8月集中采样1次,取样时,在采样地用采集工具挖取长叶微孔草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

2.2.2 粉碎及保存方法 (1)在实验室内对长叶微孔草进行阴干。(2)对长叶微孔草的地上和地下部位进行分离,分别装在自封袋中。(3)用粉碎机把长叶微孔草地上和地下部位粉碎成沫状,分别装在自封袋中。(4)把地上和地下部位的粉沫放到冰箱进行冷冻,保持成分。

2.2.3 测定方法 测定粗蛋白成分采用凯式定氮法。测定粗纤维成分采用酸碱消煮法。测定可溶性糖成分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总多酚成分采用Fol 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测定生物碱成分采用分光光度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粗蛋白成分分析 由表1可得: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粗蛋白含量(表1中,1为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质含量)均值为0.167 1,标准差:0.005 4,均值的标准误:0.003 2。长叶微孔草地下部位粗蛋白含量(表1中,2为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质含量)均值为0.092 2,标准差:0.004 3,均值的标准误0.002 5。由表2可得:方差的齐性检验结果F=0.366,P=0.578>0.05,表明两组样本的粗蛋白含量方差差异是不显著的,也就是符合方差齐性的假设。然后看t检验t=18.506,df=4,P=0.000

3.2 粗纤维成分分析 由表3可得: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粗蛋白含量(表3中,1为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质含量)均值为0.176 3,标准差为0.015 2,均值的标准误为0.008 7。长叶微孔草地下部位粗蛋白含量(表3中,2为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质含量)均值为0.722 6,标准差为0.000 0,均值的标准误为0.000 0。由表4可得:方差的齐性检验结果F=7.316,P=0.054>0.05,表明两组样本的粗纤维含量方差差异是不显著的,也就是符合方差齐性的假设。然后看t检验t=-62.114,df=4,P=0.000

由表3可得: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粗蛋白含量(表3中,1为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质含量)均值为0.1763,标准差为:0.0152,均值的标准误为:0.0087。长叶微孔草地下部位粗蛋白含量(表3中,2为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质含量)均值为0.7226,标准差为:0.0000,均值的标准误为0.0000。

由表4可得:方差的齐性检验结果F=7.316,P=0.054>0.05,表明两组样本的粗纤维含量方差差异是不显著的,也就是符合方差齐性的假设。然后看t检验t=-62.114,df=4,P=0.000

3.3 可溶性糖成分分析 由表5可得: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粗蛋白含量(表5中,1为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质含量)均值为0.097 8,标准差为0.002 1,均值的标准误为0.001 2。长叶微孔草地下部位粗蛋白含量(表5中,2为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质含量)均值为0.769 6,标准差为0.005 4,均值的标准误为0.003 1。由表6可得:方差的齐性检验结果F=2.598,P=0.182>0.05,表明两组样本的可溶性糖含量方差差异是不显著的,也就是符合方差齐性的假设。然后看t检验t=6.205,df=4,P=0.003

3.4 总多酚成分分析 由表7可得: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粗蛋白含量(表7中,1为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质含量)均值为0.004 6,标准差为:0.000 5,均值的标准误为:0.000 3。长叶微孔草地下部位粗蛋白含量(表7中,2为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质含量)均值为0.004 9,标准差为:0.000 1,均值的标准误为0.000 05。由表8可得:方差的齐性检验结果F=2.496,P=0.189>0.05,表明两组样本的总多酚含量方差差异是不显著的,也就是符合方差齐性的假设。然后看t检验t=-1.309,df=4,P=0.261>0.05,2个样本的总多酚含量不存在差异。

3.5 生物碱成分分析 由表9可得: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粗蛋白含量(表9中,1为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质含量)均值为26.670 0,标准差为0.343 6,均值的标准误为0.198 4。长叶微孔草地下部位粗蛋白含量(表9中,2为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蛋白质含量)均值为15.508 1,标准差为1.147 3,均值的标准误为0.662 4。由表10可得:方差的齐性检验结果F=2.271,P=0.206>0.05,表明两组样本的生物碱含量方差差异是不显著的,也就是符合方差齐性的假设。然后看t检验t=16.141,df=4,P=0.000

4 结论

本试验采用了凯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含量、酸碱消煮法测定粗纤维含量、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总多酚含量、苯酚-硫酸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生物碱含量。

试验得出长叶微孔草地上部位和地下部位分别具有粗蛋白、粗纤维、可溶性糖、总多酚、生物碱成分,得到地上部位粗蛋白、粗纤维、可溶性糖、总多酚、生物碱的含量分别为:16.71%、17.62%、9.78%、60.11mg/g、26.67mg/g,地下部位粗蛋白、粗纤维、可溶性糖、总多酚、生物碱的含量分别为:9.22±0.58%、72.26%、7.69%、64.69mg/g、15.51mg/g。

这些研究结果为长叶微孔草的化学成分、开展长叶微孔草的药理药效学研究、饲用保健营养研究、建立长叶微孔草及其制品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深入开发利用长叶微孔草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植物研究所.青海经济植物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480.

[2]王欣,任继周,郭朝霞,等.微孔草的特征及利用价值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3(5):2472-2451.

[3]张健深.阿坝州草地微孔草资源调查报告[J].四川草原,1995(l):11-16.

[4]李京民,王静萍,于凤兰.微孔草油中脂肪酸的分离与鉴定[J].植物学报,1989,31(1):50-53.

[5]李茂言,何利城.微孔草总油对大白鼠血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9(增刊):135.

[6]安承熙.微孔草的开发前景研究[J].青海科技,1998,5(2):46-30.

[7]阎殿海,马晓岗,谢德庆.野生药用植物微孔草籽粒特性的研究[C]//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118-119.

[8]张健琛,王元富.阿坝州草地微孔草资源调查报告[J].四川草原,1995,11(1):12-16.

[9]李东,孙健,元珊,等.我国野生微孔草油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1995,48(4):9-10.

[10]罗光荣,邓永昌.微孔草秸秆饲喂藏羊试验[J].四川草原,2001(2):56-5

[11]肖正春,张广伦.微孔草的调查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1989(1):1-4.

[12]张健琛.微孔草生物学特性研究[J].四川草原,1997(1):14-17.

[13]王钦,任继周,郭朝霞,等.微孔草特征及利用价值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247-251.

[14]韩发,程大志,师生波,等.我国优质野生植物微孔草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26(5):5-9.

[15]肖正春,张广伦.微孔草的调查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1989(1):1-4.

[16]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经济植物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480-481.

[17]李元华,张新跃.微孔草开发利用的研究[J].四川草原,2004(9):25-28.

[18]韩发,程大志,师生波,等.青藏高原优质野生油料植物资源――微孔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开发利用价值研究[C]//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5511-2008谷物和豆类氮含量测定和粗蛋白质含量计算凯氏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0]邹琪.植物生理学试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76-77.

[21]田树革,魏玉龙,刘宏炳,等.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石榴不同部位总多酚的含量[J].光谱实验室,2009,26(2):342-344.

[22]田文礼,孙丽萍,董捷,等.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J].食品科学,2007,28(2):258-260.

[23]刘清,李玉,姚惠源.大麦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技,2007,28(2):131-133.

[24]刘硕谦,刘仲华,黄建安.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水皂角总多酚的含量[J].食品工业科技,2003,(6):76-77.

[25]程华,余龙江,胡琼月,等.分光光度法测定岩黄连不同部位总生物碱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3):364-365.

[26]康爱民,龙瑞军,师尚礼,等.苜蓿的营养与饲用价值[J].草原与草坪,2002(3):31-32.

[27]李超,等.天麻化学成分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8]杨敏,李隆云,杨水平,等.青蒿生育期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动态变化[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260-261.

[29]宋晓凯,刘谦光,耿征,等.西洋参中可溶性糖的含量测定[J].西北药学杂志,1996,11(6):247-249.

[30]杨利.萱草属植物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14.

[31]周媛,喻玲玲,李新兰,等.苎麻叶中总多酚的含量测定[J].食品科技,2009,34(4):193-197.

[32]李彩东.珠子草总多酚含量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4):440-442.

篇(6)

中图分类号:X3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0-0024-02

1 引 言

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区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法定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证生物遗传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景观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为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等提供基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随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的兴起和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具有典型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和地质遗迹,已成为一个国家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2 泉州市自然保护区情况

2.1 基本情况

泉州市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84年,至今共建省级以上森林、野生动物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24753.88hm2,分别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045.88hm2)、永春牛姆林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50hm2)、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986hm2)和德化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3472hm2),自然保护区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24%。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地保护了该市的野生生物物种,保护了极为重要的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森林生态和湿地生态系统。68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21种珍贵树木的主要栖息地、分布地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自然保护区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以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及促进泉州市生态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2 保护管理措施

2.2.1 合理区划 科学管理

各自然保护区认真制定《总体规划》,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对于不同的区划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对核心区的生物多样性实施绝对保护;在缓冲区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允许实验区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通过严格保护使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高度统一,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相协调。

2.2.2 依法治区 促进保护管理规范化

泉州市各级政府根据《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分别制定了《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通告》(泉政[2004]8号)、《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德政[2002]444号)、《安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云中山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通知》等规章制度,规范了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科研和社区发展等各方面的工作,使保护区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林业主管部门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包括上下班、学习、护林防火等责任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

2.2.3 合理利用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

针对保护区周边群众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该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社区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依赖。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力推广沼气,建立沼气综合利用体系,减少资源消耗,形成良性循环,减轻了当地群众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改善了环境,提高了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还建立了黄花远志繁殖和栽培示范片50亩,鼓励群众种植中草药,并免费向群众提供苗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保护了野生黄花远志野外资源。

2.2.4 发展生态旅游 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自然保护区大都地处偏僻林区,地上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地下有宝贵的矿产资源,为进一步保护好地上和地下资源,促进社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永春县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封禁了牛姆林保护区及周边危及生态安全的100多个煤矿,并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区,积极引导居民转变观念,拓展其他产业发展,逐步向服务业、种、养殖业转变,从而带动社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发展。云中山自然保护区完成了撰写《安溪云中山生态旅游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全面介绍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开展生态旅游。

3 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建设管理资金缺口大

保护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日常管护费用无固定来源,国家资金投入也十分有限, 资金缺口大,导致一些保护项目无法正常开展,大多数保护区的管理仅维持在简单的看护水平,有的保护区甚至连最基本的保护界桩、界碑及标志性的大门也没有建设,个别哨所、t望塔、防火林带长期失修,巡护交通工具缺少、监测工具不足,失去了防火功能。更严重地制约了科研、宣传力度,自然保护区职责难以履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统一,造成了目前自然保护区建而不管、管而无力的尴尬局面。

3.2 保护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随着生态保护越来越被社会广泛关注,保护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对管理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机构、设施及技术力量越来越显得薄弱,再加上保护区一般地处偏僻林区,高素质的人才引不进来、留不住,导致很多的科研项目无法开展,管理手段、管理技术比较单一。保护、管理技术与手段方面也比较落后,在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自然资源动态监测等方面都缺乏现代技术和手段。

3.3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矛盾突出

一方面自然保护区大多分布在偏远贫穷地区,有不少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当地政府按《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把社区居民的具有保护价值的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划入保护区后,限制了社区居民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长期以来,一些群众包括林农、渔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居民的生产生活来源被 “切断”,国家又不能及时给予合理的补偿,保护区居民误认为是自然保护区所为,导致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加剧。另一方面,保护区的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政府的知名度和形象,但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因保护区的严格管理,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的需要,忽视保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建立自然保护区会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当地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存在为难和消极抵触情绪。

3.4 管理体制不顺

一些保护区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和管理部门, 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湿地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现象,矛盾非常突出。如对于保护区的水域、土地和违法破坏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等现象,保护区管理机构和主管部门难以协调监管,形成条块分离、多头管理的格局,管理目标的冲突和利益上的矛盾导致政策规划多样、多变,建设管理混乱。

4 自然保护区保护发展对策

4.1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深入调查,进一步制订和完善保护政策,把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应加大投入,确保管理有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努力使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保护区能够建成示范样板,与国际接轨。同时,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吸引国内捐助,鼓励社会投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泉州市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4.2 提高管理水平

根据国家林业局要求,每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要有一个管理法规、一本科考报告、一本规划、一套影像资料、一套制度、一套班子(简称六个一工程),省级自然保护区也要逐步达到上述要求。同时各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要积极认真地组织技术培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3S技术等现代技术,改善野外巡护、观测、科研、信息输送等,实现信息化管理。

4.3 搞好社区共管

在处理自然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上,要不断探索, 社区共管,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找出最佳的结合点,努力实现“双赢”。

4.4 理顺管理体制

针对目前一些保护区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和管理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的现状和弊端,建议理顺管理体制,严格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各个相关管理部门都是由多种环境要素和资源组成的有机综合体。林业部门作为森林、野生动物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主管部门,更应真正承担起政府对这些保护性区域的统一监管职责。统一协调好各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努力把保护区建设好、管理好、保护好。

篇(7)

[中图分类号] S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101-03

一、福山区概况

1.自然条件

1.1地理位置

福山区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5′-121°22′,北纬37°14′-37°29′。东以大沽夹河为界与芝罘区、莱山区隔河相望,东南与牟平区为邻,西南与栖霞市相连,西北与蓬莱市接壤,北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482.83平方公里,辖4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共231个行政村。

1.2 地质地貌

福山区地质构造属胶东地质的胶北隆起区。中生代以前的地层,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以震旦纪末期和燕山运动时期的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为主。

福山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北临黄海,属低山丘陵区。南部有狮子山山脉,西部有磁山山脉,峰峦耸立,地势较高。塔顶山坐落在东南部,海拔630.4m,为境内最高峰。大沽夹河、清洋河自南向北流贯全区。沿岸地势低平,为低洼地带。

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丘陵、山前倾斜平地和滨海冲积平地3个微地貌区,山丘领地、水平梯田、沿河地、山间泊地、滨海缓平地、海滩地6个微地貌类型,荒坡玲、岭坡梯田、坡麓梯田、领地、河滩地、泊地、缓平地、沙滩地8个微地貌单元。

1.3 气候条件

福山区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季风进退较为明显,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气候温和等特点。

1.4植被资源情况

境内林地面积319468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15013亩,疏林地面积364亩,苗圃地面积242亩,宜林地面积3849亩,森林覆盖率为43.5%。有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近240种。

1.5 野生动物

福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野生禽类、兽类、虫类等物种百余种;野生草本木本几百种,其中中药材植物资源就有350余种,主要分布于塔顶、狮子山、磁山、马山和疋山一带。辖区内设有一处福山国有林场,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做出重大贡献。

1.6土壤概况

土壤主要为棕壤、潮土、褐土,其中棕壤为境内第一大类,占总面积的72.8%。土壤质地以壤质土、沙壤土、砂土为主。

1.7河流水文

福山境内山丘起伏,纵横交织,河网发达,有中小河流32条,总长370km。属季节性河流。大沽夹河是福山区主要河流,属中型河道,为胶东半岛沿海水系一级支流,有东西两大支流汇合而成,在福山区城区交汇,流入黄海。东支大沽夹河是干流,称外夹河,西支流是清洋河,也称内夹河。水源以降水补给为主,流量岁季节而变化。汛期河水暴涨,春季大部分河流断流,河道走向由南向北或由西南向东北。

2.社会经济条件

2.1 行政区划

全区共辖4个乡镇, 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共231个行政村。福山区交通发达,区政府驻地距烟台港、火车站、飞机场均不足14公里。

2.2人口、劳动力状况

全区现有人口2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7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7.94%,非农业人口7.9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2.06%。人口出生率6.64‰,人口自然增长率-0.02‰。劳动力资源充足,能够满足工业、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劳动力需求。

2.3经济基础状况

福山区是烟台市规划建设的现代化工业城区,近年来不断加快与中心市区的融合,集中培育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特钢制品三大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呈集群化、高端化发展趋势。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经济结构日趋优化,经济增长稳步协调。有规模以上企业93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3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591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220元。

2.4基础设施建设

福山区交通便利,临靠烟台港、火车站、飞机场。蓝烟铁路线纵贯南北,境内有4处铁路客货站;规划建设中的龙烟铁路横贯全区;同三高速、荣乌高速等6条国家级、省级公路穿境而过,城区三纵十横道路连结成网,全区通车里程287公里。

区内近年来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建成了多个大樱桃采摘基地,大樱桃采摘园等,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林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收入,同时也为当地林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福山区发展注重民生,教育、文化、科技、卫生投入逐年增加,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有中等专业学校5所,普通中学16所,小学52所,在校生共3.06万人。拥有各类科研人员17209人,卫生机构11所;新建“三山”城市森林公园、王懿荣文化广场,修缮国露寺,整治内夹河等,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2.5地域特产特色

福山区地域文化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出了独特的地域特产,正验证了“福山福地福人家”这句当地民谣。2001年8月经中国烹饪协会研究决定,批准冠名“山东烟台福山―鲁菜之乡”,福山区政府拥有冠名的使用权和管理权。2003年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中国大樱桃之乡”称号, 福山成为“中国书法之乡”,是烟台市第一家、且是目前烟台市唯一的一家,是该区继“鲁菜之乡”、“中国大樱桃之乡”之后的又一“国”字号文化名片。

二、林业发展情况

福山区近几年林业发展迅速,大面积的造林工程使得区内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林业发展地域性差异明显

从全区森林资源分布情况来看,区内南部、西部、西北部等区域绝大多数为林业用地,有大面积成片的赤松林和黑松林,赤松林为天然林,可以自然更新,黑松林基本为人工栽植;北部为防护林区,主要以沿海防护林为主;东部、中部为用材林区,主要发展丰产用材林和景观绿化树;西部、南部是水源涵养、经济林区,主要发展以黑松、赤松、侧柏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和以苹果、樱桃为主的经济林。

2.森林覆盖率已维持较高水平

福山区近几年先后开展“三年大造林工程”和“三年水系绿化工程”,重点治理荒山,打造生态福山,使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3.生态公益林分布广,生态林、经济林比例合理

福山区十分重视森林生态建设,现有生态公益林包括国家级重点公益林、地方公益林。全区现有生态公益林面积与布局,既达到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又能保证商品林的正常经营,两类林地的面积比例较为科学合理。

4.经济林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福山区樱桃产业取得了迅速发展。1996年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大樱桃之乡”,199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大樱桃之乡”,2011年张格庄镇被省林业局授予“山东省大樱桃示范基地”;此外,我区诸佳疃的香水梨汁水甘甜,质脆爽口,被省林业厅评定为优质产品。钟家庄的艳阳红、西陌堂的白瓤绵、红瓤绵山楂,被全国优质果品评选中荣获第三、四名的佳绩。

5.生态旅游业逐步兴起

区内现有门楼水库、福山国有林场、青龙山、芝阳山、福山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美化了我区的生态环境。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高,人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福山区多年来一直重视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设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为主的保护体系,保护和恢复山林植被、创造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加强基础设施和科研能力建设,促进全区森林植被类型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改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

三、调查成果与分析

1.成果概述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是一项系统工作,对掌握种质资源生长状况,保护好现有濒危群体,加快推进物种多样性保护,选育优良种质有重大意义。目前已完成调查与统计汇总表,并编撰《福山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报告》,取得了初步成果。

2.种质资源现状

根据调查统计,从种质类别来看,栽培树种种类丰富、数量多、分布广,占据福山区种质资源库的大半壁江山,无论从栽培管理技术还是育苗技术层面都占据优势;野生种质资源相对弱势,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其生存地域被占用现象也比较普遍。

从林分层次来看,福山区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得益于近年来各级各部门的重视,而造林过程中基本选择生长快、易成活的幼苗,这就使得幼龄林比例增加。

从林分组成上来看,灌木层优于乔木层。相比高大乔木,灌木的生长速度更快,自然更新效率高,随季节变化也更加明显,加之近年来封山育林取得明显成效,灌木层生长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其生长表现更为明显。

从树种种类方面来看,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很多适应性比较差的树种生存艰难,加上先前保护力度不够,导致少数树种濒临消失。

2.1野生林木种质资源

2.1.1 乔木层

本次调查采用线路踏查和标准地的方式进行。从本次调查过程中发现,福山区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树种组成上,乔木层树种主要以黑松、赤松、山合欢、臭椿、麻栎等为主,较为单一;

(2)在林分组成上,主要为人工林,天然林所占比例较低;

(3)在林龄结构上,乔木林优势树种组以幼林、成熟林为主。

福山区野生林木大部分为人工造林,在树种选择上一般为耐干旱、耐瘠薄树种。以纯林居多,混交林数量及面积较少,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较弱。特别是珍稀、濒危树种只在少数区域内有分布,分布范围较窄。

2.1.2 灌木层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福山区灌木树种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生长情况良好。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树种组成上,主要有黄荆、胡枝子、扁担杆、鼠李、酸枣等一系列树种,种类丰富。

(2)绝大多数属于自然原生树种,对环境适应良好,分布范围广。

(3)种间关系已经形成,短期内不会发生差异性变化。

福山区野生灌木群落大部分为自然原生群落,植物种类繁多,生长势良好,受干扰程度轻,人为干预少。

2.1.3 珍稀、濒危树种

本次调查在福山区共发现两种山东省珍稀、濒危树种,迎红杜鹃和榔榆。

(1)迎红杜鹃

迎红杜鹃又名蓝荆子,生长环境受人为干扰程度较轻,分布较为集中。生长情况良好,无病虫害症状。主要生长于沟谷,生长环境土壤肥力中等,自然更新状况中等。

(2)榔榆

榔榆,榆科榆属植物,生长环境受人为干扰程度较轻。生长状况良好,无病虫害症状。生长环境土壤肥沃,自然更新状况中等。

2.2主要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

从调查过程中可以发现,福山区村镇绿化率比较高,栽培树种种类多而集中。除当地盛产的樱桃、苹果外,紫叶碧桃、紫叶李、木槿、龙柏等绿化树种,牡丹、芍药、丁香、紫荆、紫藤等绿化观赏树种,桃、杏、李、柿子、核桃等经济树种也有广泛分布。

福山区经济林数量众多,其中又以果树林为主,区域林种结构简单,樱桃种植面积正逐年增加,树种种类正向单一方向发展,纯林面积大,造成森林生态系统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变弱。

2.3古树名木

本次古树名木调查在全区范围内共发现50株,树种主要以国槐、银杏和黄连木为主,在所有古树名木中,树龄最大的为福山林场的银杏,其树龄据传已达千年。

福山区古树名木大部分生长情况良好,相关部门对其保护工作给予了极大地重视,投入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管理,改善其生存环境,当地群众也将其当成一种象征自发的进行保护,这为古树名木的保护和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成果综合分析

1.种质资源现状及特点分析

根据对福山区种质资源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福山区种质资源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1经济林树种种类多、品种优、分布广

福山区属胶东半岛沿海低山丘陵区,气候、土壤条件适合经济树种生长。樱桃和苹果作为区主要农业产业支柱,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发展,特别是樱桃,品种数量多、品质优、口感好。目前全区范围内都在大力推广樱桃栽培管理技术,建设樱桃示范园、采摘园,力争樱桃产业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除樱桃外,福山区其它北方常见经济林树种也一应俱全,如苹果、桃、李、杏、枣、核桃、山楂、梨、柿子等。这些种质一并构成了福山区经济林体系,丰富了福山区经济树种体系。

1.2树种种类丰富

福山区植物种类丰富,本次调查共发现63科,126属,236种,其中以蔷薇科、豆科、松科等植物居多。地区常见树种在福山区大多都有分布,构建了完整的绿色福山体系。

1.3少数树种数量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使用量逐年增加,造成很多林地被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原来很多野生种质失去了生存环境,很多树种因不被重视,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相反,有些树种因经济效益较好得到大范围推广,栽培管理技术也较为先进,使得数量、面积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树种数量的两极化发展,甚至有可能造成某些树种在区域内完全消失。

1.4群落同质化现象严重

福山区近几年加大绿化造林力度,治理荒山,恢复山体植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绿化过程中多使用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的树种,例如黑松等,这就使得区域范围内树种优势明显,造成了群落同质化现象。另外,原生树种自然更新速度慢,在生存竞争方面有一定的弱势,这也是造成群落同质化的一个原因。

1.5个别种群生长在特定区域

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树种如迎红杜鹃、苦木等生存环境要求比较高,只在特定的几个区域内以种群形式出现,数量少,生长集中。这些区域主要分布在山野,属于人为干扰较轻、原生环境保存较好的区域。

2.区域分布

从全区土地利用及林分分布情况来看,种质资源分布地域性差异明显。区内南部、西部、西北部等区域绝大多数树种为赤松和黑松,赤松为原生树种,黑松主要为后期人工造林树种;东部、中部丰产用材树种和景观绿化树种占据优势;西部、南部为水源涵养林区域和经济林区,主要为黑松、赤松和侧柏等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和以苹果、樱桃为主的经济林。

3.珍稀濒危树种生境及生长状况

据相关资料,榔榆在我国分布较广,除东北、西北、及云南外,各省均有分布,一般分布在海拔500米至800米的地区,常见于平原、丘陵和山坡谷地,具有耐寒、耐旱,亦耐湿,寿命长,萌生力强的特点。榔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园林用途,并且是一种良好的工业用材。

迎红杜鹃生产地在西南部山区,经调查发现,迎红杜鹃在我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海拔100米以上的阴坡或半阴坡的灌丛和稀疏林下,迎红杜鹃在我区生长良好,适宜的环境气候条件,为迎红杜鹃种质基因库的保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调查成果应用分析

4.1 荒山绿化造林方面

荒山造林主要目的为保护山体,提升立地条件。混交林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改良土壤;另一方面有利于阻抑森林病虫害,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4.2 树种引进方面

首先应综合考虑引进树种的生态效益,加强引进种苗的检疫工作,避免出现物种入侵的后果;其次要强调适地适树原则,坚持先实验后推广;最后,综合分析考虑其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

4.3乡土树种利用方面

乡土树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因而乡土植物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也抗性强的特点。加强对乡土树种的开发,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因地制宜,提高管理质量,加强乡土树种的特色表现,是提升当地生态效益的关键。

4.4 经济树种发展方面

福山区的地理环境尤其适合发展经济林。是提升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在继续保持现有的樱桃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福山区宜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做出特色;同时也要 控制经济林发展区域,维持生态。

五、问题和建议

1.存在问题

1.1 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针对工作开展情况,此次调查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调查周期内人员变动较大,使得调查出现“断层“现象。

(2)专业技术、专业知识略显不足。

(3)标本采集不全面。

(4)树种鉴定不够全面

1.2种质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林木种质资源认识和保护不足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很多人对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工作还缺乏充分和深刻的认识,没有把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得直接导致了一些本来生态幅度就不大的林木种质资源的生存陷入困境。

(2) 科研资金投入小,管理机构不健全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地基本处于比较偏僻的地方,从而导致了林木种质资源管理粗放,保护利用环节上服务组织不健全,技术指导不到位,珍稀濒危种质资源没有合适的资源库进行保存,直接导致种质资源现状每况愈下。

(3)人为干预过度

有些地方人为干预过度,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周围生态坏境恶化,植被的生态功能降低,对自然、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减弱,从而导致部分种质资源数量骤降,使得管理保护工作难度加大。

2.意见建议

2.1种质资源工作方面的建议

2.1.1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及后续工作方面

(1)充实调查技术人员业务知识

通过培训和自学等方式加大业务知识学习力度,争取在后续的工作中能够从容应对此类调查。

(2)继续补充完善种质资源调查成果

此次调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遗漏和失误,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应继续对调查成果进行巩固和完善。林木种质资源是本地植被特色的表现,也是在本地环境和气候共同长期作用下的产物。长期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大量优质物种正在逐渐消失,已经不能满足林业生产和林业长远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查清本地全部现存树种,适当引进稀缺树种,建立完整的种质资源库体系。

(3) 继续加大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

通过报刊、电视、展会、网络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保护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林木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增强全民保护意识,禁止人为进行破坏。

2.1.2 林木种质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方面

(1)普及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知识,加大保护力度。在群众中普及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知识,组织人员或联合民间团体加大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力度。

(2)做好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工作。充分利用福山国有林场的优势,建立就地保护区,禁止随意砍伐,依托森林公园、苗圃等林木种质资源聚集地,大力做好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工作。

(3)建立完整的林木种质资源管护体系。充分发挥区、镇、村三级联动管护体系,落实好专项资金,将种质资源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项进行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工作。

(4)落实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很多林地被越位开发利用,只有对林地利用项目严格审查,规范管理,才能够真正有效的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保护。

2.2林木种质资源工作开展方向的建议

针对福山区林业发展现状,结合本次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成果,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1)开展优良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开发新品种,实现多元化,满足重点林业工程、产业建设的需求。

(2)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库。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对珍稀濒危树种来说尤为重要。

(3)编辑出版相关调查成果。对种质名录、古树名木、珍稀濒危树种等的调查资料进行编辑出版,使民众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种质资源保护这项事业,从而自发的维护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同时也为以后的调查提供参考、对比。

(4)开展专题调研工作,合理利用有价值的种质。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调研工作,进行合理的筛选,挖掘部分有潜力的种质。

参考文献

[1]于永福.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里程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出版[J].植物杂志,1999,(5):3-11.

[2]成丁丽惠.浙江省丽水市林木种质资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王东阳, 陈广燕, 王蓉, 等. 自然科技资源总论[M ] / /王东阳.自然科技资源政策法规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4]顾万春, 李文英. 林木种质资源共享政策法规研究[M ] / /自然科技资源政策法规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篇(8)

通过认真组织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全国奔小康,保山怎么办,单位、个人怎么干"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学习,全站上下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作风,共谋单位发展,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农业环保监测工作从意义上来说,必须站在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高度,更新就农业谈农田、就环保谈污染,就农田污染谈污染源等陈旧的观念,从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高度来谈农业环保工作,以环保抓监测,从监测中攻农业生态技术,以生态技术来带动生态经济的发展,就是把观念转变到农业环保监测工作的最终目标上来。按照我省农业环保工作"三个服务"宗旨和目标,一是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服务,二是为大众提供"放心食品"服务,三是为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农民增收服务。提出我站工作"以监测为中心,靠法制抓环保,攻科研促生态发展"的方针。

加强管理,根据市农业局管理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单位制度,年初制定了“农环站规章制度”,从工作、学习、财务等各方面制定了职工一年的行为规范,突出了以制度来管理单位的宗旨。结合今年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单位各种规章制度,相应制定了《农环站人事制度改革岗位职责》、《农环站人事制度改革考核分配办法》,于2004年5月初全面完成了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单位与个人经人事部门合同鉴证,签定了聘用合同书,同时单位还制定了"保山市农环站2004年工作项目任务书",确定了每个职工的具体岗位和职责,使每个职工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二、单位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发展

根据市农业局工作考核目标,认真组织落实实施,年初单位制定?quot;保山市农环站2004年工作项目任务书",明确了项目主持人、承担人、协作人,全站职工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单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年来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1、开展了监测室检测和建设工作。我站监测室,在去年市农业局支持下,已经初步具备了蔬菜农药残毒快速检测,农产品部分污染物的检测及水质检测能力。通过对全市部分商场、生产基地在重大节日(春节、五一、十一)期间对蔬菜、水果采样检测,蔬菜农药残毒检测合格率92%,水果农药残毒检测合格率96.5%。另外为了提高化验人员技术水平,为今后化验室工作打下基础,我站决定分批选送技术人员到省上进行培训,今年有二人经过培训学习获得了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检验测试中心(昆明)检验员上岗证,下一步将继续派人参加培训。近年来由于市局对我站化验室、检测平台建设比较重视和支持,连续两年都安排经费进行检测平台建设,所以我站化验室已初具一定的检测能力,加之近几年工作也开展得比较好,今年被上级确定为"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保山工作站",纳入全省监测体系管理,属全省首批。同时安排了一定的经费进行化验室建设,完成了有机、无机样品前处理室等8个化验室基础设备建设,并购置了环境监测车辆,为单位监测工作提供便利。

2、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发展。①通过广泛宣传,积极主动帮助农业企业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申报认证。今年全市又有3家企业(施甸生物公司的茶叶、施甸木老元的鱼腥草、保山永坤饲料公司的猪肉)获得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到目前全市通过认证的企业已达12家,基地面积14.3万亩;通过对腾冲13家企业和隆阳区1家企业21万亩的生产基地(涉及20个乡镇)的实地考查和环境监测评价,帮助14家企业撰写了生产技术规程,加工规程、环境监测报告等共40余份报告。帮助14家企业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其中有2家认证绿色食品),14家企业生产基地的191个土样全部由我站现场取样,室内制样,目前已经完成了环境评价,样品检测。另外在已取得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12家企业中,又选择4家企业(施甸万兴茶厂、放甸生物工程公司、施甸坤宏食品公司、保山开心食品公司)申报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帮助企业完成了所有上报材料,已报国家认证中心。②进一步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研究,去年我站编写了《保山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为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在全省属首家,得到各级的肯定,省环保站已经确定以我站所编《规程》为基础,加以补充完善,报相关部门作省级地方标准出版。随着技术的发展,对《规程》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为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其它业务工作:①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云南省农田(地)环境评价、动态监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项目,今年通过大、小春两季实施,试验阶段的工作基本结束,两季试验完成较好,得到了省环保站和省农科院的好评,认为道街登高点是全省三个实施点完成得最好的一个点,通过试验,初步掌握了我市农田(地)污染综合治理相关技术,为今后我市开展农田(地)综合治理打下基础。②参与环保局完成了“保山市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工作,通过调查,查清了我市养殖业的分布情况和粪尿等畜禽废物的利用率,排放状况,为下一步制定合理、可行的管理措施,因地制宜,有的放失地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动生态示范区、生态县、生态乡和生态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③成立了"保山市野生植物保护领导小组","保山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两个领导小组的办公室都是设在我站,工作已经开始起步,完成了保山市野生玉米和野生稻调查,撰写了《保山市疣粒野生稻分布点》已上报省上,争取列入野生植物保护目录,完成了《保山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执法自查报告》,基本摸清了我市转基因生物基本情况。野生玉米通过对昌宁更嘎乡西贵村白泥塘实地调查,并采样移栽到示范园温室里已经成活,相关植物学性状有待进一步研究。④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环境质量监控检测,完成了74个点的年初计划。⑤抓好农业生态建设技术研究,做好"神内"基金的运行管理。通过对保山现有生态模式进行研究,初步摸清我市生态建设的现有基本模式,为我市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基础。搞好生态环境调查,通过调查完成了《保山市紫茎泽兰的生态影响》调查报告。"神内"基金通过运行周转,大部分资金在市直及隆阳区农业系统内作为农业生态建设周转使用,资金运行稳妥安全。⑥搞好培训工作,参与了市局组织的示范村培训,培训40余人次,另外,我站还在腾冲举办了"蔬菜农药残毒检测"培训,为期3天,为腾冲培训了一批检验人员,得到了各级的好评。⑦1000口沼气池建设项目已经开始启动,我站已经派人到省上参加"沼气建设新标准"培训,协助搞好该项目建设。

三、存在问题

1、体系建设滞后。体系建设包括技术体系建设和检测体系建设。全市目前只有市级和昌宁县有独立的农业环保站,其它四县(区)还没有独立机构。技术体系建设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检测体系建设经去年和今年投资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监测能力,但离国家标准的二、三级站建设标准相差甚远,还需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建设。

2、农业环保执法宣传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经过各种法律、法规培训,现在持有农业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很多,但执法水平和执法力度都很低。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田污染事件越来越多,我站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也在逐年增加,许多事件都只能通过我们现场调查,出具调查报告,协商解决,根本无法按照法律、法规处理,执法力度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其次是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环境污染特别是农田污染的危害认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造成执法比较困难。只有加强执法领导,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广泛宣传,才能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力度。

3、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环保工作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但资金投入仍然不足,近两年来随着业务工作不断扩大,特别是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越来越多,在农产品认证中,基地监测,产品检测等都需科技人员亲临指导,还有申报材料审核等都需经费开支,单位监测车辆虽已解决,但无车辆指标,无预算经费。另外,虽然成立了"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而且工作已经开展,但没有具体工作经费,特别是技术培训费用。

四、2005年工作计划和打算

1、加强监测室工作,开展好监测室检测工作,多方筹资,不断添置检测仪器,完善监测室建设,以监测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2、宣传农业环保法律、法规,防治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环境,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调查处理农业环境污染事故。

3、继续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生产技术研究、技术培训等工作,计划成立"保山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4、做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研究,探索适合我市发展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管理好"神内"基金运行。

5、继续设立基本农田质量监控点,扩大监控范围,建立点位档案。

篇(9)

前言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究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呢?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提供了答案。

“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目标是“学做真人”。可以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质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应该运用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去指导我们的课堂教育,把“生活教育”的思想方法化为我们的教学意识和行为。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做法。

一、运用“生活即教育”的原理,从生活中受到启发,获得新知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原理的理念是在生活中学会发现问题,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比如生活中,有些学生发现周围常见一些“大脖子”的人,对此,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有些人会患上‘大脖子’病呢?”由于问题是由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提出来的,很有价值。教师可指导他们到社会生活中去咨询、查询、采访,了解情况,重点指导他们到病区实地调查、访问,并到当地防疫站、卫生局去咨询、采访,了解情况,获取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问题所在:“大脖子”病人所居住的环境中水、土缺碘。病因查清了,如何防治呢?学生通过采访有关的医生、专家及卫生局获得防治大脖子病的方法:食用加碘食盐,常吃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这对防治大脖子病有很好的效果。就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生活即教育”的原理,可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身的探求,得出结论,认清问题,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运用“社会即学校”的原理,走出课堂,走近生活,走向社会

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源自生活,教师应该让那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实际中与学生有关的生物学问题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知识,在实践中学到新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林场自然保护区进行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学生通过实地察看、走访当地群众、搜集资料,分析统计等方法了解当地动植物资源的生存生长情况,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然万物千姿百态,大自然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只有爱护生态,保护生态,人与自然才能和睦相处,才能构建美丽的家园。又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果场,向果农了解蜜柚、桃、李等水果的生长情况,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时候种植蜜柚最好?桃、李一般生长多长时间才会开花结果?应该如何管理?(如土壤要求,水要求,施肥情况等)然后要求学生写成调查报告。这样不仅使学生拓宽课本知识,开阔视野,更使学生走近生活,对社会、对实践有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到生物学科对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有重要作用。

三、运用“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能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教育是陶行知先生认为的最好的教育,要想教育有效,必须是教学做合一,“教”与“学”均以“做”为中心,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而生物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实验、探究为主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教学做合一”的原理为我们的教学意识、教学行为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在教学中明确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与人合作、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例如在“空气质量与健康”这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教学做合一”的原理来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教师结合课前、课中、课后时间把教学活动按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组织。第一,让学生通过课前走访本地区大气自动监测站的技术员获得有关空气质量监测的器材、手段及评价标准等知识,并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搜寻有关空气质量监测的专业网站,收集资料。第二,师生共同提出探究问题:①空气中的哪些物质会影响空气质量?②你如何测定这些物质在空气中的含量?③你如何比较两个地方的空气质量等等。第三,根据所提问题做出假设:普通教室比操场的污染情况大(普通教室里的空气所含尘埃粒子比操场上的多)。第四,师生共同设计好探究实验计划。第五,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究实验:①让负责准备玻片的小组成员取干净的玻片18片,分别编号,用胶带均匀贴上,立刻撕下,让玻片带有胶水;②让负责放玻片的学生放置玻片,选择同一时间分别在教室和操场放置玻片,每次放3片,每片放置时间为50分钟;③全组成员收集玻片,在显微镜下计数,并对所计数的结果进行处理;④全组成员分析所得结果,得出结论;⑤完成实验报告。最后,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反思。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努力探究、合作交流,更好地理解了科学过程的本质,更能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未知的兴趣。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是部分初中生物教师依旧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填鸭式”、“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法,这些教学法抹杀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他们感受不到生物学习的趣味性。其实,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源自生活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实现生活化教学,落实新课改和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S8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19-01

一、保护区概况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02′~108°14′、北纬33°30′~33°44′之间。区内气候呈现出温度较低、冬冷夏凉、温凉湿润的特点(平均气温为11.5℃,≥10℃的活动积温3374.0℃,年降水量922.8mm,主要集中于每年的7~9月。年无霜期约218天),属于湿润气候类型。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为野生动、植物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保护区内最高海拔2676m,最低海拔732m,相对高差1944m。辖区东西宽约17.3km,南北长约24.5km。保护区总面积25485ha。保护区建立以来,先后成立了组织管理机构,落实了保护管理人员,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管理制度,开展了本底资源调查,完成了综合科学考察,编制了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初见规模。积极开展野外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巡护监测工作,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行为,保护区内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增加、种群不断扩大,大熊猫栖息地“岛屿化”现状得到了有效改善,天华山种群有效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栖息地质量明显优化,区内林政案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保护区的保护效能已经显现。

由于该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区内分布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群落具有南北交汇、四方杂居的分布特点,是秦岭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据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统计,保护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227种。区内野生植物种类有1819种。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是我国天然林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地处汉江主要支流子午河的源头,同时也是陕西“引汉济渭”工程及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保护好天华山,无疑至关重要。

二、大熊猫栖息地现状

1.森林生态系统完整。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独特、优越的气候、水热条件以及肥沃的土壤条件不仅使这里植物种类丰富繁多,植物区系古老而复杂。森林覆盖率91%,林木总蓄积为2038800m3。保护区内的植被分为 4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13个植被亚型、32个群系。主要有常绿落叶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灌丛和草甸。落叶阔叶林带混生有大片的巴山木竹,是大熊猫冬、春季的主要栖息地;亚高山针叶林下混生有大片的秦岭箭竹、华桔竹,是大熊猫的夏居地;灌丛和草甸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带,是秦岭羚牛的主要活动场所。

2.生物多样性丰富。据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结果,保护区有野生脊椎动物227种,占陕西省脊椎动物总数的30.72%。其中:鱼类6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21种,鸟类138种,哺乳动物54种。已知昆虫2788种。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种类37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林麝。区内野生植物种类有1819种,其中种子植物1528种,可谓是秦岭之最,其中:国家级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21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14种。主要有红豆杉、秦岭冷杉、大果青扦、太白红杉、连香树、水青树、野大豆、水曲柳、香果树等。具有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特点。

3.珍稀濒危生物类群。保护区拥有秦岭四大宝中的三大宝,即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区内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21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7种。其中秦岭冷杉群落、大果青扦群落、连香树群落、水青树群落分布广泛,结构典型,是其它地区所罕见的。

4.竹林分布广、种类多。据综合科学考察,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现有竹林面积12410ha,主要竹种有秦岭箭竹、巴山木竹、龙头竹等种类。大熊猫可利用的有效栖息地面积9570ha,主要分布在保护区西北部秦岭主脊南侧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5.局部生境变劣、种群不稳定。历经30余年的森林采伐和林副产品生产,使这片重要的大熊猫栖息地局部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也正由于受人为干扰的影响,致使大熊猫种群不稳定。据《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报告》显示,天华山大熊猫种群由原来的20只下降至12只左右。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成立了研究小组,于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深入保护区进行调研,通过广泛调查发现,天华山大熊猫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强度的森林采伐,改变了林分结构,造成局部大熊猫生境发生变化;

――皆伐后人工栽植树种不科学(如落叶松、刺槐等),改变了栖息地乡土植被类型;

――林区开发时,筑路的机器轰鸣声、炮声等惊扰了大熊猫及野生动物正常生活,迫使其离开家园,向周边地区迁移;

――木材集运、调运过程中的噪声对大熊猫生存构成威胁;

―― 竹林开花减少了栖息地面积。自1995年至今,保护区发生了大面积的竹林开花,造成竹子死亡,尤其是秦岭主脊两侧竹林开花最为严重。据调查统计,竹林开花面积达2800ha。

――林中空地的隔离。在保护区陡峭的山脊两侧因土层较薄常发生泥石流、坍塌等造成栖息地破碎化,尤其是2002年“6.9”特大洪灾对栖息地毁坏更为严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保护区建立以来,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标桩立界、宣传教育、人才培训、可行性研究、综合科学考察及总体规划设计等项目建设。但是,对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与优化方面投资不足,目前,天华山大熊猫栖息地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大熊猫可利用的有效栖息地面积不足;

2.竹林开花严重(据调查开花面积2800ha),高海拔地区竹林天然更新恢复缓慢;

3.采伐迹地竹林质量差;

4.外来物种对栖息地的侵害(落叶松、刺槐等);

5.局地破碎化依然存在。

四、建议与对策

天华山是秦岭大熊猫主要分布区之一,也是大熊猫的历史分布区,为了有效保护秦岭天华山大熊猫种群,不断优化栖息地质量,促进大熊猫生存与繁衍,针对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现状,拟采取以下保护管理措施:

1.加强保护管理。尽管秦岭已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但盗伐、偷猎现象依然存在,保护管理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要积极采取得力措施,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切实保护好天华山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遗传基因及各类生物种群生存、繁殖所需的生态环境,开展科学研究,拯救濒危物种,保护利用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探索自然资源发展演化规律,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篇(11)

STS教育理论强调了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主张“学校应关心学生毕业离校时社会将要发生的情况,要据此来培训青少年,使他们善于适应做成人时将要遇到的情景。”由于它吸收了知识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合理因素,既要求学生获得各种必要的系统知识;也主张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使他们不是完全受社会环境的支配,而是能对社会环境施加影响。它将知识、学生、社会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尤其注重了知识、能力、品德的培养。因而STS教育是比较全面,比较正确的。

STS教育对我国教改是有启发的。首先,建国以来一直把理论和实际结合、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重要的教育指导思想;其次,人们现在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包括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服务,这些和STS是相通的。我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1985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中学理科教师能力问题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STS教育问题。但由于受到来自教育体系本身及高考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干扰和束缚,我国的传统理科教育有不少缺点,北师大附中宋正威校长在《理科教学研究》一文中,对我国传统理科教学剖析了3大弱点:(1)过于偏重系统化分科知识,旧的知识框架和模式限制了各学科间的联系,限制了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职业训练及社会需要的联系;(2)重知识轻能力,能力的培养长期停留在作为一般个性心理特征的诸种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也缺乏培养扩展能力和灵活变通的有创造性的能力;(3)科学价值观偏移,导致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科学、技术、社会三者脱节。

近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传统理科教育教学弱点,实现STS教育目标,尚有相当大的困难。对STS教育进行些必要认识,多途径尝试,多方位探索是很有必要的。

二、BTS教育初步

STS教育面广量大,不能统一也不能一概而论。本文拟就STS教育中的一部分:BTS教育,即生物(Biology)——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并和中学生物界同仁商榷。我仅针对易于运用这一原理实施教学的内容,进行了以下教学尝试:

1 相关学科指导法 我在教学中大胆培养学生将数、理、化知识向生物学迁移的能力。如用数理方法处理生物课外实践中的数据、表格、图象;运用光学原理知识指导学生开展光合作用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实践活动;运用化学中的PH计配制和测定植物培养液浓度及其变化;采用理人方法设计培养动植物的不同相对湿度、不同相对温度的环境,等等。这些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拓宽了学生思维,融合了理科知识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探求兴趣,也从小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 实用技术渗透法 加强应用科学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教学目的具有直接针对性。教学中一方面采用讲座或课堂教学补充介绍生物科学在经济建设、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例子,以事实说明生物科技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把实用知识合理充实到教学中,不仅活跃教学气氛,更重要的是缩小了教材和实践的距离。另一方面,结合农村中学特点,对部分教材内容拓宽,编印生物乡土教材,介绍本地农村重要经济作物的栽种、管理,生产措施、抗减产对策等。供多数高初中毕业生日后参加农业生产之用。我们编印过银杏嫁接、牛蛙养殖、立体淡水养殖、常见经济作物的化控等材料;把家乡浓厚的泥土气息带进了课堂。这些都培养了学生新的生物技术价值观,使学生感到生物的确是一门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是最终解决人类本身问题的主要学科。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通过学生的思维交流,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应用于不同情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能力。例如,学习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组织学生讨论化学肥料中生理酸性盐、生理中性盐、生理碱性盐判断依据;并模拟设计根据不同田块酸碱性施肥问题。

4 小组实践法 加强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小组实践工作,可有效地扩大学生间的思想交流;有助于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性,并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例如,根据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实践“马铃薯摘花对产量的影响”。这一实践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包括目的、原理、操作方法,最后统计数据,做出分析、写成实验报告。这样操作使书本的理论及已掌握的实验技术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5 调查参与法 因地制宜地针对校园和当地绿化、环保、资源、经济和社会等具体问题,在学生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发动学生进行调查,并就绿化的设计、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利用、经济建设、社会问题的改变向各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例如,我们带领初一学生开展校园绿化植物资源调查。做到活动有目的、有方案、有记载、有图片资料。在掌握了大量分类数据资料后,就如何绿化校园进行热烈讨论和大胆设计,并整理出合理化建议提供给总务处参考。又如,开展农村火葬后建坟蜕变现象对耕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调查,全校有400多名学生以自己的家乡所在村为调查对象,调查发现火葬后建坟对财力、土地绿化等方面浪费现象严重,且由于建坟没有一个统一规划,对农业生态构成一定永久性影响。最后写成调查报告。我们组织学生讨论:(1)火葬建坟占地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2)墓地绿化与改善保护环境的紧迫性。(3)为改变农村这方面陋习,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措施。这些活动方便易行,却有效地复习了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于生产、生活实际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在传统教学中被忽视了的一些方面如:毅力、信心、决策等都得到培养。

三、BTS教育探索的收获

在教育实践中试行BTS教学原理有以下优点

1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从学生心理因素考虑,BTS教育在总体的中学课程中象吸进了一股新鲜空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能很好地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厌学情绪,尤其是能重新调动差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优化了课堂结构 由于教学中合理地拓宽课本知识,有机地将实践例证引入课堂;运用书本知识因地制宜地开展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运用,使教学效果倍增。

3 开辟了德育途径 BTS教育还是一条有效的德育途径。它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并使学生对社会有所了解和适应。作为农村中学,渗透BTS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的感情,更是社会的需要。BTS教育还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愿与他人合作的品德。所以它与各学科渗透政治思想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

4培养了学生能力 BTS教育使学生得到诸多传统教学方式下他们缺乏的能力。这些学生进入社会更能适应社会,更具创造性。我们跟踪调查这些毕业生,发现不少学生成为各个行业的技术人员,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他们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敢于改革和创新,成为率先采用新技术,实行科学种田、养殖等方面的带头人。

四、关于试行BTS教育后的几点商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