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工程硕士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3-02-17 14:48: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程硕士专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工程硕士专业

篇(1)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范围,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比,在生源结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存有不同之处。因此,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包括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应有所不同。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它贯穿着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两个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将科学、学术、技术与工程结合起来,感悟理论与实践相通的道理。教育部下发的教研[2009]1号“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规定“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如何分配一年的时间和保证这一年的时间里实践过程的顺利而有效地进行,需要学校、实践单位和研究生之间的相互配合。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现状调查

2009年南京理工大学录取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371名,2010年录取398名,按照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将占全日制硕士招生人数的50%,年招生数达到1300―1400人。如何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质量,是学校面临的迫在眉睫和亟待解决的一项大课题。在2010年6―7月,南京理工大学开展了一个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大三以上的本科生和在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在读生”),即分本科生版和在读生版。

调查结果显示,在实践单位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意向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少部分愿意到科研院所、政府机关或民营企业中去,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实践能获得更多参与生产实践锻炼的机会,得到更多实践经验(见表1)。

在实践工作岗位的选择上,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的选择也不一样,工科专业方面,有59.6%的本科生和75.0%的在读生愿意到科研项目和产品开发岗位,而经济管理专业方面学生选择到管理岗位的较多为72.3%。

在时间分配上,对于集中一年的实践和分阶段实行(每半年为一阶段或每三个月为一阶段)的选择分别为:集中式为43.8%,每三个月为24.6%,每半年为21.6%,其余学生选择其他时间分配方式,说明在读生认为集中较长时间的企业实践,可以让他们从中获得更多的企业实际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对于联系实践单位,59.1%的在读生选择由“经导师同意,到学校联系的实践基地”,19.7选择“由导师联系其他实践单位”,仅18.2%选择“自己联系,经导师同意,到其他实践单位”,3%选择“还未考虑”。这说明目前靠学生自行寻找实践单位较困难,大部分学生的实践单位还需要学校及导师方面来联系安排。

而问到“实践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时,67.9%的本科生和69.5% 的在读生认为是“所学知识与实践内容脱离的问题”,这与课程设置中所面临的问题是一致的,学生最怕还是学无所用;22.9%的本科生和23.1%的在读生认为“学生与实习生之间的角色转换问题”(见表2),因为所有的在读生都是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缺乏工程实践锻炼和对企业运作方式的了解,所以进入专业实践阶段,面临实际工作环境,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角色过渡,这个过渡阶段是学生较为担心的问题。

当被问及“毕业时是否签约到实践单位”时,55.0%的本科生和73.1%的在读生选择“到时在看”,30.1%的本科生和24.6%的在读生选择“愿意”(原因是如果工作岗位好,且福利还好话),其余的学生选择“不愿意”,这反映了专业实践单位对学生的就业去向也起着导向作用。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实践和分析

1.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正确定位,是保证专业实践成功的关键。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特点和培养模式既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又不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其培养定位应有别于上述两者,有其自身特色。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和应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校逐步建立了依托军工底色,注重学科优势特色,突出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和学位论文质量为重点,规范工程硕士研究生管理体系,建构了以质量为核心的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模式。

目前专业实践的模式基本是学生在校完成课程学习,进入实习单位开展专业实践及论文研究。学生从学校的学术氛围转变为面向企业的课题研究的工作氛围,在角色转变中学生和企业都受益匪浅。学生提高了实践、研究和团队合作能力,接受到企业制度要求、素质教育和思想培养。同时学生发挥理论知识扎实、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等优势,为企业的文化发展和技术创新带来新力量。

2.合理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是保证专业实践成功的基础。

目前各高校虽均依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和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的原则下参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但这些培养方案基本都带有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特点。从调查情况看,31.6%的在读生认为自己的培养过程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没有什么不一样,33.1%认为与学术性研究生培养的区别主要是培养方案不同,35.3%认为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区别仅在于有无企业实习的机会。

所以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还要不断依据教育部的文件指导精神和各校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完善出一套适合本校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对现行的培养方案需要实行定期修改,最长每四年进行一次大规模修订,在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应具体体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既要符合专业学位培养的实际,又要符合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特别是要体现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制订研究方向时应考虑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并结合本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确定。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行业需求,反映工程前沿信息和技术。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我校制定了严格的授课教师选聘条件和聘任程序,积极聘请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挑选工程实践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为全日制工程硕士授课,授课教师全部具有高级职称,一半以上是教授。我校鼓励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倡讨论式、互动式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系列讲座等手段,使学生掌握国内外本领域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教师将科研中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学生,特别是在军工科研中取得的新成果充实到教学案例中,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了他们的科研思维。不少学生将学到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运用到专业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有明确的专业实践目标。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大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欠缺工程实践锻炼和对企业运作方式的了解,因此专业实践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深入企业开展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企业文化的体验,增强对工程的感性认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时间要求是半年到一年,集中进行或分段安排。在实践前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实践过程中解决有研究意义、有一定难度且主题明确的实际问题,同时深入企业,体验企业的文化和运作方式;实践结束后进行总结,在企业实地考评。专业实践一般可与论文工作相结合,这样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可切实结合企业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或技术难题,逐步深入地应用理论、方法和新技术去真正解决一个工程实际问题。实践形式包括认识实习与案例分析、课程设计训练和工程设计训练三个阶段。学生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系统培养,提高了认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设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是专业实践成功的保证。

专业实践基地作为高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联系纽带。它的存在为双方都能带来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创造条件建设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对专业实践环节的落实非常重要。一方面,高校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为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可靠的实践平台。研究生借助这一平台可以完成调查研究、案例研究与分析、工程设计、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或者参与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管理决策等实际工作。同时了解行业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规范,从而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得以升华。另一方面,实践单位接纳研究生到本单位实践,在付出与投入资金的同时,也能为本单位发展和创新获得一些效益。选择具有较强工程研发与设计实力、对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有需求的大中型企业建设专业实践基地,不仅能长期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工程实践环境条件,而且能促进院系、导师和企业的长期合作。

5.抓好专业实践管理,创新管理模式,使工程实践充分、高效落实。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会有一年以上时间在实践单位工作、学习,高校现行集中管理的模式将无法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变化,高校应该及时创新管理模式,建立跟踪、评价体系,落实实践时间、监控实践过程、评价实践结果,保证每一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都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落实,以免出现之前某些专业学位实践过程进入管理盲区的现象。只有实行规范的实践管理,才能避免实践过程中出现主观随意性,有效落实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要求,把握工程硕士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既不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又不同于专业学位工程硕士非学历教育,它是一个全新的培养模式,要突出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特色,做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工作,我们就需要断探索其教育规律,把握工程实践的意义,充分体现其工程特色,而不是简单地沿用工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同时学校也要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任务,提高认识,创新思路,切实加大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案例库和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积极探索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高素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努力打造出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品牌,使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教育规范化和顺利、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 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4.

篇(2)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实现了满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从2007年开始设置在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2009年国家为了弥补学术型硕士实际操作能力差的特点,开设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学位。根据2013年教育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院校工程硕士教育改革分析

四川大学2013年有28个工程领域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和26个领域招收在职工程硕士,主要包括机械制造、高分子、材料、水利水电、建筑、环境、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轻工技术等学科门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持续增加和完善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我校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所占比例约为12左右,此差距正在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我院目前在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工程、食品工程和材料工程四个领域招生工程硕士,每年招生人数在40个左右。学生可以通过推荐免试或参加一月份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全日制工程硕士领域学习,在职人员可以通过十月份全国GCT考试合格后,再参加我校自主组织的专业考试和专家面试进入我校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1.1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定位

我院工程硕士领域要求其研究生应具备对工程项目相关信息进行正确分析处理的能力,综合运用本领域所学的知识对项目进行设计、管理、分析、预测和优化等,解决相关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突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是我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总体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和授位标准三个方面不同于工学硕士,我院将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实践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四大内容有机结合,通过课程学习阶段、实践训练阶段和应用检验阶段三个阶段,实现高水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1.2 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学习阶段设置有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程、案例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四大板块。我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设置明显区别于工学硕士学位研究生。除公共平台课(政治、外语和数学等)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相同外,四个工程领域还设置有专门的专业平台课。为提供更大的应用性课程可选空间,压缩理论性课程,增加了应用性选修课的课程数量,同时也可保证案例课和实践训练的实施。学术交流活动要求次数减少,鼓励以实践交流活动学分替代学术交流活动学分。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我院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了近20门案例课,除本校教师外,还邀请来自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家的科学家,和BASF、BAYEY、SATRA、REPICO、W2O环境工程公司、浙江卡森集团、金宫川派味业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董事长、总裁和总经理等到校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以生动形象的真实案例为专业型研究生拓展学习思路。

1.3 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应用检验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一方面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在校外合作导师的指导下解决具体的实际应用问题,在此基础上完成达到分类授位要求的学位论文。我院学生在双向选定校内导师的基础上,由校内导师推荐或由学院指定校外导师。在校外合作导师资格认定上,严格把握“具有副高及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三个基本条件,优先选择具有长期在本行业从事专业生产和管理的企业老总、行业专家和高级工程师等,由学院统一颁发聘书。工程硕士业学位研究生在确定培养方案、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申请授位等环节都应有双导师共同指导并签署意见。

2 结语

我院近五年培养的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就业率均为百分之一百。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学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认知度低,在我院就读的工程硕士大部分是通过免试入学,参加全国招考入学的仅占少数。校外导师和实践基地建设配套经费少,我院目前大部分工程硕士校外导师都是义务指导学生,部分实践基地也是由企业出资建设。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励政策与科学学位学生无明显优势,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业工作的少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加大投入支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学校应完善奖助政策体系,建立长效、多元的专业学位奖助政策体系,强化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激励政策。加大对本科生的宣传力度,多吸收对相关工程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80-02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能力要求

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即为工程实践能力,也就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程问题已经不仅仅为工程这个单一领域的问题,而是呈现多学科、多层面的发展,需要学生具备综合知识和技能,才能很好的解决现代工程问题。根据《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要求,大连海洋大学于2011年制定了《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规定(试行)》(以下简称《专业实践工作规定》)文件,对专业实践内容和任务、专业实践方式、专业实践管理、专业实践时间及要求、专业实践考核过程及要求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1.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认知。若要准确的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的现状,就要听取培养对象,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数较少,为体现普遍性,扩大了调查样本,研究生学院对在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了“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发出调查问卷199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调查问卷共计32道题,从培养方案、指导教师、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生管理和专业实践五个方面对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在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研目的的问题选择上,62.5%的专硕研究生选择的是“提升实践能力”,有31.3%的专硕研究生选择的考研目的是“提高学识水平”,剩余6.3%的专硕研究生选择“本科不易找工作”。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根据我校现在正在沿用的2015版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有38.7%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认为课程设置最欠缺的是交叉学科课程,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27.8%的专硕研究生选择专业前言课程,16.7%的专硕研究生选择实践、实验等课程,剩余16.6%的专硕研究生选择基础学科课程。

在对我校专硕研究生培养欠缺的方面的多项选择中,43.8%的专硕研究生选择了跨学科能力培养,跨学科能力成为我校专硕研究生认为在专硕培养中最欠缺的环节,并列排名第二的两项分别为专硕研究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培养及选择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图1。

在针对于研究生自身能力欠缺的问题上,有高达62.5%的专硕研究生认为他们最欠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欠缺排名第二的为专业实践能力和选择创新能力,还有部分研究生认为自身选择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选择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有欠缺,有待培养,如图2。

通过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经过详细的数据统计,根据结果可获得如下的分析和结论:超过60%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最初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其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研究生期间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毕业以后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实践背景。正如国家政策导向要求的,社会实践等实践类课程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急需重视和发展的。而就研究生自身来说,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在实践方面能力的不足,希望学校多开设相关课程。

2.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成绩。根据《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规定(试行)》,我校现有的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为:研究生在实践结束时,就实践内容撰写3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总结及考核评价表》,考核小组根据实践总结报告及评价表,给出实践课程的成绩。考核小组在短短的几分钟的考核时间内,需要阅读学生提交的总结报告和评价表,而且由于采用面对面考核的方式,考核小组的专家往往抱着不想得罪学校和学生的心态,而学生的校内导师又对学生的实际专业实践情况不了解,往往成绩都在良好以上,甚至会出现整个学院统一分数的情况。

由于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在读人数较少,为扩大样本数量,我们将样本范围扩大到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领域。成绩的调研采用统计调查法,课题组对2013级及2014级两个年级专业硕士实践课程成绩分布做了详细的统计,2013级和201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共计195人,其中171人的实践课程成绩在90分以上,占87.7%;成绩在89―90分之间的研究生共计19人,占9.7%;有3人的成绩在70―80分之间,仅占参与调查的研究生数的1.5%;另有2人的成绩在60―70分之间,占1%。2013级与2014级都没有研究生的成绩分布在60分以下。从两个年级的硕士专业课程成绩分布情况来看,成绩集中在90―100分之间,95分出现次数最多,这样的分布情况并不符合正态分布,不能真实的反应专业实践的质量。同时,这样的成绩分布也反映出,专业实践课程的给分和考核会有流于形式的结果出现。根据上文的情况可知,专家考评小组面对面考核时,并不是真正根据实际情况给成绩,所以使整个的考评过程可能处于走形式的状态。

三、如何加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1.加强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上文已提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应该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跨学科知识、创新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素质,而在这些素质中,跨学科知识和能力是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在下一版培养方案制订中,对于跨学科课程已经着重考虑了,在专硕培养方案中加入了一些跨学科课程,提高工程硕士综合素质。此外,在生产实践中,应该注意跟不同部门的同事、前辈多学习多交流,拓展综合知识水平。

2.发挥校外指导教师的作用。目前,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在研究生专业实践中的作用并未直接体现出来,也就是说,现有的规章制度并未明确规定校外导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仅为两年,其中一年的实践是在专业实践基地来完成的,直接由校外指导教师完成对其指导,因此在专业实践考核体系建立中,应明确校外指导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将校外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并在考评体系中加入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情况的描述与总结。

3.构建多方互动的全面考评体系。我校目前使用的考评规定非常简单,只是“3000字的总结+考评表”的形式,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工程硕士研究生实际的专业实践情况,而且由于考评形式比较单一,会导致目前专业实践课程的分数集中在90分以上,实践单位、考评小组、导师、学院都没有严格进行实际考评,使目前的分数分布情况严重不符合正态分布,究其原因,源头仍然回到了考评体系的不完善上。在日后考评体系建立中,需加入考核“互动性”的概念,使质量考核不仅局限于研究生本人和校外指导教师,更需要研究生校内导师、所在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的参与以及学校层面的参与,达到学生、企业、导师、学校多方互动的考评效果。

篇(4)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适应了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适应了在岗人员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需要。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相比,它们虽然处于同一层次,但由于其生源的显著差异,其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培养模式等均有较大不同。要使工程硕士成为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规范培养模式和培养流程、明确评估办法等,2005年7月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组长全体会议,提出“建立规范化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设想,并选择了控制工程等五个领域,以课题研究的形式,率先开展工作。2007年全国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颁布了“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试行)”,对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性作用。考虑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面向部队、基地等情况,在对“专业学位标准实施细则”修订中,培养方案在符合学科内涵的基础上,要兼顾生源单位需求,在研究方向的确定、课程设置等方面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切实使培养的工程硕士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以武器控制系统为中心确定培养方案的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兵器装备的特点是精确化、远程化、智能化,以导弹、无人机、指挥系统等为代表的武器装备更突出了这一特点,这些特点的基础之一是自动化技术。根据我院生源主要分别来自武器装备论证、武器装备试验、军代表、部队技术保障、部队装备管理单位等岗位特点,依托控制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应该以武器装备为大背景,在控制工程学科内涵的基础上紧紧以武器控制系统为中心,来确定相应的研究方向,因此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研究方向确定的基本思路是:涵盖我军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武器控制系统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为军代表系统、武器装备试验基地、部队修理所、部队装备管理等单位培养具有我军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具体如下:

1.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

该方向以提高复杂武器控制系统综合战术技术性能为目标,以数学、力学、控制理论、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研究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火控、指控、无人机和导弹等复杂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的方法及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等。

2.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

该方向以提高武器系统技术保障人员的装备保障能力、试验技术人员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自动测试技术、故障诊断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为基础,研究武器系统的性能检测、故障诊断的技术与方法及靶场试验中技术保障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标准测试总线的应用、测试系统模块化设计、武器系统运行状态监测与诊断、测试诊断设备研制等。

3.武器系统信息化管理

该方向以提高各级装备保障管理人员的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目标,以人工智能、装备保障理论、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研究装备保障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和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制订适合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标准体系,研究建立统一的适合装备保障管理信息化的数据交换代码,基于装备的状态信息、故障信息、维修信息等进行研究装备保障领域的全程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

二、以适应培养方向要求为出发点确定适宜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础,才能自如地实现向新领域的转变,才具有可靠的应变能力的坚实后劲;只有在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知识、事例和经验,才能运用它们来进行创造性思维。课程设置在整个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基石性和原本性的作用,只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才有可能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考虑到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是“进校不离岗”,边工作边学习,在职攻读学位的特点,在课程学习上,我院采取的是“两阶段”学习方式,即第一阶段主要学习公共和领域必修课程,在学院集中学习;第二阶段主要学习选修课,采取先寄发教材供学员自学,再到学院集中辅导两次,每次为期两周,最后集中进行考试。因此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安排,另一方面更要考虑所设置课程应与各培养方向相适宜。对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应具备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原理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具备基于与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相结合的、针对具体应用方向的知识面。这些知识结构、知识面要通过一类课程群的设置来落实。由于培养时间、教学时数的限制,课程的门数设置受到了约束,这样就要求对课程的选择必须反复斟酌,切实使选择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我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适用各个研究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领域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主要包含自然辩证法、英语、数理统计、科技信息检索。领域必修课主要有线性系统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自动测试系统。另一部分是为不同研究方向设置的选修课。选修课设置的基本思想是在保证对一个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而言,至少应掌握一个课程群的知识要求的基础上,引入专题讲座形式来开阔学生视野,增大学生知识面。根据学科培养方案设置的三个研究方向,结合部队岗位需求,我们按优化、控制类课程群、控制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课程群、信息传输与处理类课程群的要求设置领域专业技术类选修课课程。

具体地讲,为三个研究方向设置的选修课程分别是:

为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研究方向设置了优化、控制类为主的课程,包含军事运筹分析、系统决策与建模、智能控制、人工神经网络、防空武器系统效能分析以及专题讲座。

为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研究方向设置了故障检测与诊断为中心的课程,包含测试与接口技术、军用电子系统测试、电子系统故障诊断、故障分析与预测、人工智能原理以及专题讲座。

篇(5)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40-03

一、引言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的对外合作交流日益频繁,企业内的工程技术人员要阅读相关外文技术规范流程,与国外汽车工程技术专家的日常沟通已成为常态,高等学校开展对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专业英语的深入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是汽车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成果直接渗透到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是研究生知识体系构架中重要的一环。和本科阶段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相比,工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因其面向对象背景不同,其教学上有其自身的问题和特点,面向培养对象来源宽泛,个体差异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企事业单位,包括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以及技术研发中心和学校等;由于工程硕士录取要求一定工作经验背景,主要面向工程技术人员,使得实际招收的工程硕士年龄结构差异大,一般在26~35岁之间,因此在英语教学上区别于年龄结构单一的本科生教学,其自身具有如下特点:(1)英语水平差异大;(2)学习目的差异大;(3)学习时间难以统一,因为要兼顾家庭、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平衡。为满足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本文结合汽车学院工程硕士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现状,针对工程硕士学生的自身特点,对车辆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1]。

二、工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车辆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自身特点并结合项目组多年教学经验来看,目前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存在如下问题[2]:

1.教学方法单一化。目前教学上主要是通过阅读和翻译英语专业文章的程序化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这对提高阅读翻译能力比较有益,但却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实际利用专业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达不到培养综合素质专业人才的目的。另外,教学手段上也比较落后,没有很好地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长处。

2.教学方法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由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整车企业,对实际问题更为感兴趣,任课教师因势利导,着重加强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教学中仍把工程硕士专业英语当作一门知识型课程来讲授,讲课过多关注英语词汇、特殊句式等英语本身知识上。教学中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缺乏与学生的积极沟通和互动,不能激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不积极思考,对课程消极对待。因此,要转变原来以英语知识点讲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工程硕士研究生工作中的实际工程实践需求为目标的双向交流和促进。

3.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安排不合拍。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采用“在职不离岗”的形式参加学习,教学时间大多在周末,上课间隔时间为一周,平时大部分精力还要关注在工作上,因此,目前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教学很难在这样少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吃力,教师教学任务压力也大,学生期望的课堂知识学习量与教师的课程安排不合拍,导致教学效果差,学生和教师都有怨言。

与全日制专业英语教学相比,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应注重语言的表达使用和获取国外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之间由于专业基础和从事岗位的差异,对专业英语学习的目标和需求也不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汽车企业日益发展的需求,无法满足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技术知识的日益创新。因此,需要对目前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调整,以适应工程硕士研究生“具备专业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在专业英语授课上,如何采用合适良好的教学方法,基于有限的课堂时间,放眼全球整车企业的最前沿技术知识,从工程实践角度出发,灌输学生工程技术观点,将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其专业需求相结合,是授课教师在教学方法研究上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诸多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法国工程师院校课程教学中常用EPBEP教学方法,即从工程实践角度出发,紧扣工程硕士培养目的,通过在课程中导入相关工程实例,加强学生的英语能力锻炼与培养。具体改进措施如下[3]:

1.授课内容与专业方向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将授课内容与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紧密联系时,才能激发对车辆工程专业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授课时,巧妙地将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工程实践知识融合,辅助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最大程度上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授课教师在讲授“工程硕士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概述的时候,举出的工程实践例子采用贴近学生专业实际的问题,如在讲授转向系统时,和学生重点探讨转向系统的轻与灵的问题;在教授悬架系统时,讨论麦弗逊悬架存在主销轴线、滑柱轴线以及弹簧轴线3个轴线不共线的问题;在制动系统时与学生讨论汽车的ABS防抱死系统等。这样授课老师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车辆工程专业上的悬架、转向和制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原理上。

2.授课内容与车辆工程实际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观点。“工程硕士车辆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服务于实际应用,也来源于大量的工程实际。因此,车辆工程专业英语的授课内容应面向工程、面向生产和研发第一线的汽车科技骨干人才,在教学中灌输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点是十分必要的。来自不同厂家的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专业面的掌握也不同,所面对的工程实际问题也是不同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他们以后会继续在汽车行业的各个部门中工作,需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要灌输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点,有意识地将授课内容和学生日后的工程实践问题紧密结合,引入工程背景,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English Practice)。

3.授课内容个性化,做到因材施教。来自不同企业的学生,由于工作中所涉及的汽车工程专业内容不一样,学习关注重点自然不同。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需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而且贴近车辆工程的专业实际,在教学内容上要个性化设置,包含基础专业内容,但也要突出各个专业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在了解学生工作岗位的基础上,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应的个性化教学内容。举例来说,对课程的基础内容,如车身、发动机、底盘和电气设备四部分基本结构和概念,强调教学上的“精华”,代表所有专业方向授课的共性。而对和学生工作联系紧密的内容,就需要“个性化”区别对待:如第三章针对于整车方向的学生,可以结合汽车构造课程的学习,进行悬架、转向和制动系设计流程分析。

4.语言表达简单化。由于《车辆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专业性强,英语专业词汇拗口、生涩,在进行知识的讲授中,应多采用简单句。首先课程本身专业知识理解有难度,难于理解;其次,不少学生本身就带有地方口音,简单句方便理解,易听懂。

因此,虽然教材中多使用书面用语,即长句、复杂句,但在讲授的过程中杂句式无疑更增添了难度;第二,作为中国籍教师,英语很难做到出口成章,简单句能容易应尽量将其拆成单句进行讲授,利于知识的传授。

5.提倡多媒体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使用图表及多媒体。在教学中,要尽量使用图表,一方面,图表简洁明了,教师由于有图表作为参照,因而英语语言的表达将更加流利;另一方面,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眼、耳和口的互动也将使学生听课变得更加容易。此外,多媒体动画的插入和实施也更有利于将纸面静态的结构转变为动态的三维形式表达。可以利用互联网下载或者自己动手制作与车辆工程专业紧密相关的Flas,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营造出逼真、形象的英语学习氛围,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四、建立EPBEP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专业英语教学的改进措施,建设与原有课程教学大纲相配套的EPBEP(English Practice Base on Engineering Project)教学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精选教学内容,为EPBEP教学方法奠定基础。EPBEP教学方法的展开需要辅以精选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我院专业特色,将教材的内容涉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面对的整车技术、发动机技术和汽车营销等方面的话题重点进行介绍,并兼顾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要求。此外,在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学习后,对专业知识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此提高学生听说和利用英语阐述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推出EPBEP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实际课程教学中,要摒弃只讲授语法和单词的、机械被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以工程实践应用为主的、专业前沿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在实际专业知识中应用这些技能的能力。

课堂上针对车辆工程实例导入教学,启发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思考和专业词汇的思索。引导学生用工作经验的知识回答工程实例中涉及的专业问题,引发学生对本工程实例问题的兴趣,渴望搜寻相关专业词汇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话题词汇的“暖身训练”。之后,引导学生围绕相关工程实例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各自观点和见解,完成某项任务,并选派一名代表讲解表达给整个班级,锻炼学生口语交际和表达的能力,即EPBEP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方法广泛存在于法国的工程师院校中,主要针对工程师交流和国际化的目的,在课上展开相应工程实例讨论,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完成专业知识的表达、交流和沟通,具备专业知识的英语能力组织、表达和讨论的能力,注重工程技术知识的陈述,达到彼此理解的目的。

3.引入知名汽车企业工程问题视频讲解。由于在其他汽车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国外知名汽车企业工程师对汽车专业技术知识讲解的视频资料,项目组打算在车辆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考虑到课时有限,可以通过预留作业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课上主要是讨论、交流和表达。这样的教学方法目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引入实际知名公司的先进专业技术知识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课堂兴趣;二是增强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通过反复地听,达到精听的效果,能够让学生能够写出大部分的英语专业词汇;三是要求学生针对其中一些专用词汇和段落进行翻译,提高学生对被动式、长句式和蕴含生涩专业单词的专业知识进行翻译的能力;四是锻炼学生的陈述表达能力。在精听和翻译的基础上让学生具有重新组织语言,并能表达出相同内容或者回答相关工程问题的能力,真正考验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刺激和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

五、结束语

虽然目前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专业英语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EPBEP教学方法的推出和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其与实际结合的学习环境和多元互动的交流机制,一定能够为工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创造新的可能性,也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①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

②技术攻关研究专题;

③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所在企业目前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引进等技术难题或科研攻关项目。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实际调查,进行初步的研究工作后,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

二、工程硕士在确定学位论文课题后,要写出选题报告。

选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两部分。文献阅读和选题工作一般从全部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

三、写“文献综述”以前,要大量阅读与论文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

通过阅读文献,要掌握论文课题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和发展前沿。

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内容包括:论文课题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前沿问题、发展趋势等,要对文献涉及的主要原理、技术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和述评。所阅读的文献目录要在附录中一一列出。

“文献综述”完成后,交导师评阅。导师要写出评语,导师认为综述报告不合格,要继续阅读文献,重新撰写。

四、在文献阅读和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选题依据、课题来源、学术价值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3、拟解决的生产实际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及难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4、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方法与措施;

5、预期达到的成果,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6、研究进程计划及时间安排,经费概算;

篇(7)

随着我国化学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与之相应的研究生专业课教学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岗的工程硕士对专业课学习的时间不能保证;专业课设置本文由收集整理范围窄,不符合学生工作现场的实际需求;缺乏优秀的专业课教材;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现场实践经验;专业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内容相脱节等等,这些问题在全国的大多数培养工程硕士的高校当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针对目前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课教学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解决。

一、修订教学计划,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提高专业课程应用性

工程硕士主要面对的是特定的工矿企业,不同企业的生产过程与产品不尽相同,来自不同企业单位的学生从事的工作岗位也相差较大,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实践过程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制订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时,应该按照国家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标准,在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学时及内容的范围内,针对各个企业的培养方向灵活的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尽可能使学生能够学到实际需要的课程。另外,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一定要慎重选择,在广泛征求企业的领导、专家、硕士生导师以及学生的意见后,根据大多数学生所在企业单位的行业需求合理制定,以真正起到核心支撑作用。而对于选修课程,设置的范围一定要宽,尽可能使多数学生能够选到自己喜欢或者想学习的课程。这样就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专业课教学的效果。

二、加大教材建设力度,把学生需求作为教学内容改革的推动力

要提高工程硕士专业课教学质量不仅需要优秀的专业课教师、良好的学习氛围,还需要与教学目标和授课对象相匹配的优秀教材。教材建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目前化学工程硕士专业除了公选课的教材外,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教材非常短缺。这就需要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工程硕士特点的专业课教材,从教材体系和内容上体现出重基础(基础理论,基本技能)、重个性化培养、重创新性培养。同时专业课教师要深入生产第一线,把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掌握第一手资料。总之,要以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为目标,高度重视教材建设。

三、改进授课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

进行教学时,要结合实际,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和授课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效果。①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学生学以致用。工程硕士大部分都是工厂企业的骨干,看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对自己工作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和实际生产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将它放到现场,结合现场实际,尽可能利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②集中上课,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和地点。工程硕士学生较为分散,工作比较忙,不能像全日制学生一样按时上课,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可结合老师和学生的工作,采用不同的集中方式来进行。③利用网络,加强交流,完善师生互动。课堂内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以讨论为主、点评为辅,以网络为媒体,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建设专业硕士教学网站,将教师的教案、课件、习题答案以及部分重要内容的视频、音频等资料放在网络上,供学生实时查询学习;还可利用qq、msn等聊天工具保持与学生的互动,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和学生是完成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好坏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工程硕士的特点是学员进校不离岗、在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由于多数学生来自生产第一线,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熟悉产业和行业要求,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知识和经验。所以,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对专业课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专业课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所教所学的内容都做好充分准备。

五、改革考核手段,把课程论文与生产经验总结相结合

中国的传统教育主要以考带学,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注重的都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虽一直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但很难被付诸教育实际,其原因之一是考核方式的单一性,学生把应试成绩的提高作为学习的唯一推动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41-02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并不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层次对应,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总人数的55以上。哈佛大学2001~2002年度授予学位总数6791个,其中学术性学位2438个,占学位总数的36%,专业性学位4353个,占学位总数的64%。从美国社会来看,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做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在英国,硕士和博士层次也都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来培养,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8年期间,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型研究生学位(专业研究生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左右。

二、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式及管理体制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大连理工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学部选择一批知名的、有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企业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生源单位。先后在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直营总部;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企业实训基地7个。实践基地的运行由学部与企业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协商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基地的运行,协调双方的合作。双方分别指定一名实践基地联系人在协议有效期内负责具体联络工作,项目联系人负责定期交换信息,沟通和协调双方关系。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为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高级工程师。通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经建立企业导师队伍16人,其中全部为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其中4人为博士学历,10人为硕士学历,2人为学士学历。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学科点以导师(组)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科技项目以及企业的研发课题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培养硕士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师(组)负责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研究生院、学部、企业三级管理体制。研究生院全面负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以及学位等各项工作。项目管理专业所在的建设工程学部建立以研究生教务工作办公室为主。三级管理贯穿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了规范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部、学校及联合培养企业签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点的三方协议书,用以约束和规范工程硕士的培养,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学校、学部及校内导师(组)应积极同培养企业、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动态管理,形成学校—学部—企业—工程硕士的完整信息管理网络,保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高质量、顺利地进行。

三、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

篇(9)

1.培养条件差异化较大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相当于国内一流高校和各种强大资源,其硬件条件(如实验条件、经费支持、信息资源等)和软件环境(师资力量、管理体系、研究氛围、校企合作、公共关系等)处于相对劣势。但另一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更为重视工程硕士培养,在导师选聘、学生待遇、学习环境上或能提供更有优越的条件,且政策层面更加灵活。以某地方高校2009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为例,共29人,学院在授课方式、生活学习条件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并为每位研究生配备双导师,研究生论文全部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因此,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条件往往呈现很大的差异性。

2.生员质量参差不齐(1)知识背景各异:由于机械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材料、机制、电气、测控、管理等诸多学科,生员专业差异性大、毕业院校也各自不同,因此该领域的生员背景知识差异较大。(2)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地方大中型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一线及管理部门,具有极为丰富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经验,但绝大部分人员离开高校较长时间,加之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精力学习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存在一定知识陈旧现象,且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3)学习积极性高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参加工程硕士学习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干部,甚至有些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往往很难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3.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协调一致地方高校机械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企业、研究生本人三方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1)企业迫切需要学校培养出创新能力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企业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往往很难将上述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培养方案并落实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2)大多高校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受以往惯性影响,往往会倾向于更为重视研究生的理论及学术水准提升,未能有效与企业沟通,协调一致,从而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3)绝大多数学员都是抱着很强的求知欲来学习的,但是往往低估了学习过程的艰苦性,加之家庭、工作方面的影响,往往会降低自己的要求,演变成为仅仅为了毕业证和学位证而学习,把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而有利于自身发展作为学习目的。

4.过程管理不够建全和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往往是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承担着繁重的科研、生产、管理任务,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又是“进校不离岗”,因此在硕士生培养阶段的学员往往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投入精力上会出现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冲突;此外,学习内容与学员自己的知识背景差距大,学习难度大;同时,导师往往在学校承担有其他教学科研任务,难以全身心投入。其次,在实际培养中往往沿用学术型培养模式,学院负责研究生的理论课教学、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工作,企业很少能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往往造成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与研究生的培养脱节。另外,“双导师制”是针对工程硕士特点而实施的,但由于学员是在职学习,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学校导师往往很难像指导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致指导,企业导师则往往是业务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难以抽出有效时间进行科学指导,从而使得工程硕士指导过程出现空档。

5.评价标准难以把握工程硕士培养是为工业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内容侧重于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毕业论文中应强化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思路、新设想、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而不一定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校内指导老师往往沿袭以往惯例,重学术水平轻工程应用、重理论轻实践,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仍需要进一步厘清,因此对工程硕士论文客观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提高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质量的探讨

针对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和区域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师情、生情、校情,湖南科技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培养体系,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针对省情、校情、生情,依照“突出实践能力”、“强化应用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及“夯实基本素质”原则,学校、企业单位、学员(导师)三方面结合协商制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在具体实践中,开学前邀请研究生院主管领导、企业专家、部分导师和学员代表进行沟通,根据生产、开发、制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经现场专家、导师的交流和学员的面谈后,学员可以结合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选择合适的课程满足自身需要。

2.改革授课方式,强调灵活性和实用性湖南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大都来源于本地大型工业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学员无法脱产学习。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确立班主任责任制,每个班级配备1名硕士生导师为固定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和联系。(2)多时段集中授课。由班主任提前调研,确定合适授课时间,然后提前通知各位学员。对于因特殊情况未能参加授课的学生则利用周末、节假日进行单独补课。(3)现场授课。对于部分距离较远的学员,湖南科技大学采用教师现场授课。如学校多次组织相关教师到学生较为集中的企业等进行集中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校企合作,深化“双导师制”湖南科技大学针对“双导师制”进行了以下改进:(1)师生双向选择:入学前组织师生见面会,加强交流,保证学员、校内导师、现场导师研究方向的一致性。(2)重视论文开题。由学位分委员会统一组织、集中管理、集中审核、严格把关。(3)加强中期考核。由校内导师和现场导师组成评议组,互相检查监督,保证论文质量。4.加强管理,保证质量为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湖南科技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院、学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主要包括:(1)研究生院严把生源质量。在招生中全面考核学生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严把招生质量关。(2)学院负责日常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上有效结合学员实际工作内容、突出个性,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核方式采取读书笔记、笔试、研究报告、综合分析等多种方式。(3)导师负责督促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由专家组集中组织学生开题、期中检查,答辩过程由导师初审、预答辩、匿名评审等环节组成,确保研究生论文质量。

篇(10)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机制;硕士生

0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3]。2011年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印发《关于成立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和专家组的通知》,正式启动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测绘人才培养机制,将测绘院校和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测绘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共同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4-7]。中南大学于2011年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贯彻落实该计划的具体实施,针对卓越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度优化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增强和改革目前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中南大学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采用校企联合,按“1+1”分阶段联合培养。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培养、企业挂职培养两部分,硕士生在学校、企业挂职培养的时间(包括学位论文时间)累计分别为1年[8-9]。本文针对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企业、学校管理和导师4个层面之间遇到的衔接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研究。

1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衔接问题

在中南大学进行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院和企业之间经常组织学生、企业、学校和导师之间的会谈,便于掌握培养环节及时发现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在多次会谈后,我们发现4个层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衔接、管理和期望落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对企业是有所期望的,他们期望可以得到较好的地位待遇和工资待遇,部分学生存在期望和要求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学生急于尽快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企业,但又对企业流程和业务不熟悉,导致工作积极性受挫。2)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对学生期望较高,希望学生可以迅速帮忙解决问题,未能给学生一个熟悉企业流程和业务的过渡期,导致学生和企业之间各自出现期望偏差。3)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学校存在着较大地管理困难。中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专业众多,单就测绘工程专业来说,导师的研究方向众多,有些以理论研究为主,有些以工程创新为主,研究方向的不同,导致需要联合的企业数量众多。4)从导师层面来说,学校的研究方向一般较前沿且偏理论,但企业发展方向与生产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导致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产生不一致的问题。

2优化培养过程,融合校企资源

积极解决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尽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双赢,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服务。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校企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对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衔接问题和期望问题,进行双方面的沟通,要求企业设置过渡期,给予学生学习企业流程和业务学习期。企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出适当的期望值。在学生去企业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使他们明白付出跟回报之间具有一定的延迟期,不要急功近利。2)对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方向不一致问题,建议校内导师多跟企业联系,使研究方向尽量与实际生产结合,组织校内导师和学生在研一期间参观企业,发现企业生产流程和业务中的问题,把理论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企业的市场定向优势,抓住用户实际需求和生产中遇到问题,改革已有的生产流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尽量引导社会发展需求。让校内导师成为企业领域内的专家和引导者,指导企业发展。3)对于学校管理方面来说,建议学科进一步凝练现有的研究方向,多去相关企业调研,结合自身情况发展特色专业,联系特色企业,形成特色的研究方向,与所联系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资源丰富,有利于做小规模的实验研究,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指导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应用,有利于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为学校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3结束语

“测绘工程硕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环节”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学生、企业和导师的共同努力。本文结合中南大学测绘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环节,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决,为健全和完善我国高层次工程类测绘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马慧云 邹峥嵘 张云生 陶超 单位: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田青.教育部国家测绘局联合实施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N].中国测绘报,2011-04-08(1).

[2]焦明连.卓越测绘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研究[J].北京测绘,2012(6):102-104.

[3]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47-55.

[4]焦明连,周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1):102-104.

[5]朱庆伟,孟鲁闽,刘蓉洁.地矿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初步实践[J].测绘科学,2012,37(5):229-231.

[6]冯甜甜,程效军.“卓越计划”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1):27-29,36.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30-03

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具备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重要特点。机械工程专业的实践基础是从事复杂机械装备设计、先进装备制造、机电系统控制与监测研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机械工程实践环对机械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起步时间较短,开展机械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可进一步完善研究实践教学体系,发挥机械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使学生较深入地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技能及开发技能,同时满足机械工程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愿望。要达到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1-2]。

1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及方向的确定

充分考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及工程能力培养要求,才能确定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3]。机械工程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该领域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及系统的设计、分析、试验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现代制造工程,机械性能分析、设备故障诊断、状态监测与维护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技术,工业设计的研究与设计方法。具有从事机电新产品、制造装备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及使用维修能力。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强,实践技能水平高,掌握先进设计、分析、检测、制造等现代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的高级人才。

由机械工程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现代设计与方法、先进制造与装备、机电系统测控与技术是机械工程领域专业硕士不可或缺的培养方向。

2 培养环节的设计

2.1 实行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特点,该领域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可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培养的方案。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校导师由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并且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担任。学校导师应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入学一学期内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企业导师一般由学校导师所合作的单位内具有高级职称且具备丰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应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入学后一年内确定。双导师以学校导师指导学术、企业导师指导工程实践的模式为主。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特别是理论部分)的指导。学校导师对机械工程专业硕士论文的质量负责。企业导师主要负责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中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的选题、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应经常交流情况,切磋经验,互相配合,共同指导从而保证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4-5]。

2.2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性毕业论文设计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6]。学位论文形式可根据行业特点,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其课题最终成果,要以具体的设备、系统来体现。学位论文完成后,按有关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由学院组织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分学位委员会审议,充分考核其实践能力,验证课题论文具体实物成果,然后才能将相关材料上报研究生院,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获得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3 实践课程的设定与实施

3.1 现代设计与方法实践能力培训

现代设计与方法实践能力培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现代设计与方法的认识以及如何实现。该实践通过使用ProE绘图软件和PowerMill软件以及数控机床来实现零件从设计到加工的现代化和智能化。首先学生通过使用ProE软件来设计出需要的加工零件,然后将绘制好的加工零件导入到PowerMill软件,通过此软件来实现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所需要加工轨迹代码,在仿真检验后将代码导入数控机床中来实现零件的加工。图1为学生完成的零件三维造型及加工轨迹设计。

3.2 先进制造与装备方向实践能力的培训

先进制造与装备方向实践能力的培训是培养学生在对先进制造与装备的认知基础上的实践能力。该实践课程培训在西门子840D SL数控系统实验平台进行,如图2所示。教学试验台上配有针对机床常见情况(如运动、故障报警、加工状态)的演示盘,通过各种信号灯的显示可模拟机床的刀库的旋转、换刀以及机床辅助动作的状态。学生可进行西门子840D-SL系统的连接调试、西门子840D-SL系列S120伺服轴调试、西门子840D-SL系统参考点建立调试及故障诊断、西门子840D-SL系统所用Step-7 PLC指令编程与调适、ShopMill CAD/CAM编程实践、PCU单元OEMs HMI扩展界面开发与编辑、SIMATIC WinCC flexible开发工具包的使用及数控加工程序测试,完成图形仿真训练。

3.3 机电系统测控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电系统测控与技术方向的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对测试和控制技术的认识与实践能力。该实践通过数据采集卡来实现对模拟量的采集和数字量的输入输出控制,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数据采集卡是如何将外界的模拟量转换成电压,然后将电压转换成人们熟悉的数字值;明白数据采集卡是如何控制数字量的输入和输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编程来实现对直驱试验平台的控制。通过该实践不仅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先进制造与装备的概念,还能够使学生明白如何通过上位机来调用动态链接库函数,从而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图3是学生通过变成编程软件实现的简单测控界面。

4 结语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通过上述环节可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机械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掌握机械工程技术相关理论与技术,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可为我国制造行业提供实用型科研、技术人才,间接促进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宝营.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5,13(25):120-122.

[2] 郑鹏,吴建权,沈会祥,等.“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22):207-209.

[3] 《设备监理》编辑部.工程硕士培养应以行业队伍建设需求为目标――访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主任高彦芳副教授[J].设备监理,20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