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研究生英语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国高等教育大幅扩充始于1999年,历经8年到今天,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71所,发展到2005年的1792所。1998-2005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年均增长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23.5%;2002~2005年,毕业生年均增长率为36.2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6年11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召开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2006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75万人,总量达到413万人;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7年预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
如果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约149万人毕业后不能马上找到工作。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日前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称,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人口的预算,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500-2200万之间的高位,供大于求,这就直接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目标并且充满信心。面临此种就业压力,毕业生如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来面对似乎并不可取,应当正视竞争,自我营销,争取以智取胜。
二、大学生应做出明确的未来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近些年,伴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与高校都存在明显准备不足的情况,而作为大学生更为这突然而来的巨大压力变得不知所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认为,我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
1.应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当今择业者和从业者大概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知道自己适合和真正愿意做什么,而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好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或感兴趣什么,而选择了什么;说不上选择和感兴趣什么,只有在机会或条件的作用下被迫“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在后两种情况下,成才的可能性低于第一种情况。每个个体在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个体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会有所区别。据调查发现六成以上的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有明确规划的人占20%以上,11%的人没有作任何打算。大学生应根据自我生涯发展的个性,通过一些计划的实施,达成他们对所存在问题的明了和解决。这就需要大学生首先认清自己,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次要了解职业,关注职业特征及对人才的要求,关注职业发展动态;再次,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采取准确的营销策略。
2.对薪酬的期望要现实。2006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大学生定位于普通劳动者”,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褒贬之词均在,但客观上使得毕业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加成熟和现实。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与法学院的大学生们在对江苏省十所高校800名毕业生的调查中显示,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期望人数较少,这些数据反映出现在毕业生对于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
3.择业观念应更新,择业心理应健康。目前在大学毕业生中官本位思想、依赖与享乐思想、轻农思想等依然严重,就业追求大城市迷恋大型企业,追求热门职业、专业对口和互相攀比等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一项有关“农科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的调查显示,88.51%的学生要求留在城市,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对北京部分高校学生工作地点的选择上,受访学生中希望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工作的比例接近50%。国家和各高校现在都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从江苏省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白皮书中可以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在就业区域上苏南五市仍是学生们的最爱,约占55%,比上年减少1个百分点;在苏北五市就业的毕业生占19%,比上年增加2%。在就业单位上,去事业单位就业的约为16%,比上年减少4%,而去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为61%,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
4.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大学生创业包括从事企业管理、商业规划、经营活动等,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学的知识,科技优势和专业特长,激发创业热情。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第一应做好创业的知识准备;第二要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第三要锻炼良好的管理才能。
三、大学生应做出合理的营销竞争分析
在竞争残酷的就业市场中,毕业生就好像一件刚刚完成的“产品”,要在市场中同类似产品进行竞争,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作为“产品”的毕业生要明确哪些人是你的现存竞争者,哪些人是你的潜在竞争者,毕业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竞争者采用不同的求职方法,以此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
1.潜在竞争者。这部分竞争者是极易被忽视的,但是他们的竞争力却不可小视。包括两类人群:①企业的下岗职工。这部分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对工资、待遇等要求较低,可以从就业市场中分走部分对智力、学历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而他们其中的少部分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提升学历层次,成为既有工作经验,又有具有相关知识储备的竞争者,将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较大的冲击。②跳槽的人员。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相对来说在1—3年,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当被问到“您打算在第一单位工作多久?”时,20%的人回答1—2年,35%的人回答2—3年,8%的人回答3年,还有15%的人回答在“合同期内”。由此可见大学生工作稳定性不高,跳槽频繁。一方面有许多已经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为了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将目光瞄准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寻求比现有工作更加稳定、收入更高的工作。这部分人由于年轻,具有一定的学历层次,拥有相应技能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较新毕业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将占据部分企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人员的跳槽行为,使得原单位对招聘应届毕业生会心存疑虑,降低了对应届毕业生信任度,会担心新招人员经过培训和短期工作后,积累工作经验又会跳槽,导致单位人力资源和部分商业秘密的流失,他们就会减少提供给毕业生就业岗位,而选择从别的公司挖人。
2.同期同学历毕业求职者。这是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主流竞争人群。彼此之间拥有相同学历,相似的年龄,这使得竞争变得十分残酷且激烈。毕业生在面对此部分人员竞争时应首先对自己有个宏观上的定位,然后在应聘时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才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3.同期高学历毕业者。近些年研究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以江苏为例,2004年就业率97.98%,2005年下降为97.32%,2006年就业率降为96.03%,造成这种下降的关键原因是市场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并未随着研究生的大幅扩招而增加,并且用人单位并非都看重学历,他们更看重学生的能力。因此现在许多研究生都将就业方向转向本科生就业市场,在竞争中他们就具有了学历上的优势,从而占据一定的就业市场份额。
4.即将毕业求职者。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形下,高校在大四时期基本不再安排课程,因此许多学生只有一个任务——找工作。这些未毕业的学生由于父母、人情、关系等原因也会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部分人群相对于前三类竞争力较低,在就业市场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
5.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求职时要充分考虑到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明确用人单位所需专业,投其所需,不能“病急乱投医”。从来自于2006年就业市场的种种信息表明,技能型人才受到企业追捧,而部分没有专长的大学生迟迟找不到工作,因此毕业生要根据市中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调整自己应聘的方向与岗位。是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有些专业人才虽然用人单短期内并不需要,但是如果你能对该单位进行仔细的了解和分析,预测到他的未来需求时,通过努力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特长,有时是可以为自己赢得机会的,当然这对毕业生的要求较高。
四、大学生应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
在进行了营销竞争分析,明确竞争者之后,毕业生采用何种策略来发挥自身优势,击败竞争者,实现早日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1.更新观念,采用合理的市场定位策略。作为毕业生要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中的需求情况,要根据岗位需求调整期望值。长期以来,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都瞄准了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使得这些部门门庭若市,不堪重负,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景观。我们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只有当上公务员,吃上了“皇粮”或者到国有事业单位工作才算是找到了工作。近几年国家和地方的公务员报考年龄的放宽使得竞争更加白热化,而几年的招录工作,使得公务员的队伍已经相对饱和。2002年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进入各级党政机关的不足5%,地方院校可能更少。
因此,对于毕业生而言,应当把当公务员,吃“皇粮”作为自己就业的一个目标,而不是全部的目标,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俗话说“要骑驴找马,不能光脚乱跑”就是指一开始能找到“马”,能去自己理想的单位当然是皆大欢喜,如果不能去自己理想的单位,应当退而求其次,先骑驴再找马,先就业再择业。
2.注意产品生命周期,就业宜早不宜迟。企业经过艰辛的产品研制将新产品投放市场,总是希望产品尽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获取最大的利润。但是每一个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这就是从成长到衰退的过程。同样作为高校产品的毕业生也拥有一个生命周期,在现在就业市场明显“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如果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犹豫不决,往往会错失良机,等到就业黄金时期一过,由应届毕业生变成了往届毕业生,那时候的就业压力将更大。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所以不要在意第一份的工作是否是最理想的,由于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说不定你今天认为是无聊没有前途的职业明天可能就是最好的工作。因此,在能够早签约的情况下尽量早签约,可以使自己的心早日沉下来思考工作之后的事情,想想自己面对人生新的挑战时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采取促销策略,展示自我特点。大学生就业面对数以万计的竞争者要取胜自然要突出自我的优势所在,以此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获得他们的注意。经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校内的学生会工作以及校外的公司实习是最有利于今后职业发展的。因此近几年大学生普遍重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参加学生组织——培养自己社会性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培养技术性能力;以及高校流行的“考证热”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竞争时加重自己取胜的砝码。
误区之一:职专生普遍存在基础教差,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专业课课业负担重,又迫切想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试图通过突击方法,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成效,于是不惜代价参加各种各样的英语补习班,私人辅导班,通过加班加点来补习已学过的内容,不能记这些补习班一点作用不起,但这种辅导班往往班大人多,条件差,老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讲课者面对的是不同程度的补习者,根本很难顾及到职专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因此,但难以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职专生都是在校学生,课业负担重,各种辅导班又耗费精力、财力。如果上课不能专心致志,下课后再去疲于奔命,加重负担,这是“本末倒置”,要知道,学习英语主要不是靠听别人讲课,而是靠自己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是靠多练练会的。作为任课老师,能把握学生特点,少讲多练,在校生,一般不必再进补习班,要根据自己对课堂内容的掌握,课堂笔记,自己的英语水平,学习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误区之二:职专生急于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就大量的作选择练习,埋头书本和题海之中,而不注重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他们错误的认为这种选择练习作了英语水平就提高了,要知道考试的只是检查学生掌握英语的情况。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我们的考试制度还不够健全,考试题目不能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完全吻合,例如:教学大纲要求听、说训练,而我们的考试考查这方面不够。我们职专生学习英语,把它当作一种工具用于生活实际,主要的还应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未达到能听,会说、读懂能写的目的。英语水平的高低和考试分数的多少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不少了英语考试分数较高,但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较低,出现“高分低能”,我们的某些同学一定要走出这个误区,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英语,英语的语言能力与考试分数达到一致,即“高分高能”。
误区之三:职专生只把开设的专业技术课,当作“技能课”,并未认识到英语也是一门“技能课”,不重视听、说、读、写“反复训练”。说起来,职专生们似乎都懂得听、说、读、写的重要性,但从教学实践可知:职专生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他们认为英语课只是为他们学习专业技术课的一些术语打基础,只进行少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便认为英语已掌握的不错了,能看懂一些简单的介绍和计算计屏幕英语就行了,对所学习内容还未达到“牢固掌握,运用自如”的程度。学习英语不能只满足与“懂得”,一定要落实到“熟练运用”,比如说单词的记忆,有同学能记住构成某个单词的几个字母,却不能读出这个单词,更谈不上运用和理解了,有的甚至对单词的拼写记不准确,一写就错,作业中“form”与“foom”区分不开。这种现象的产生就是由于反复训练不够造成的。有些职专生未养成晨读的习惯,有的做作业只顾书面,在听“和”论方面下工夫少,这都违背英语学习规律,英语主要是“技能课”,要把所学的内容变成自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才行,其实,英语并不像有的人所说的那么难学,如果学习新的内容后能够“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巩固,“曲不离口”,反复操练,你就会逐渐地进入轻松愉快的佳境,把英语学好。在工作生活交际中用起来“游刃有余”。
关键词: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
1应用于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及其特性
1.1纳米碳材料
纳米碳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管、气相生长碳纤维也称为纳米碳纤维、类金刚石碳等。
碳纳米管有独特的孔状结构[1],利用这一结构特性,将药物储存在碳纳米管中并通过一定的机制激发药物的释放,使可控药物变为现实。此外,碳纳米管还可用于复合材料的增强剂、电子探针(如观察蛋白质结构的AFM探针等)或显示针尖和场发射。纳米碳纤维通常是以过渡金属Fe、Co、Ni及其合金为催化剂,以低碳烃类化合物为碳源,氢气为载体,在873K~1473K的温度下生成,具有超常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类金刚石碳(简称DLC)是一种具有大量金刚石结构C—C键的碳氢聚合物,可以通过等离子体或离子束技术沉积在物体的表面形成纳米结构的薄膜,具有优秀的生物相溶性,尤其是血液相溶性。资料报道,与其他材料相比,类金刚石碳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吸附程度降低,对白蛋白的吸附增强,血管内膜增生减少,因而类金刚石碳薄膜在心血管临床医学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2纳米高分子材料
纳米高分子材料,也称高分子纳米微粒或高分子超微粒,粒径尺度在1nm~1000nm范围。这种粒子具有胶体性、稳定性和优异的吸附性能,可用于药物、基因传递和药物控释载体,以及免疫分析、介入性诊疗等方面。
1.3纳米复合材料
目前,研究和开发无机—无机、有机—无机、有机—有机及生物活性—非生物活性的纳米结构复合材料是获得性能优异的新一代功能复合材料的新途径,并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光、热、磁、力、声[2]等方面具有奇异的特性,因而在组织修复和移植等许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外已制备出纳米ZrO2增韧的氧化铝复合材料,用这种材料制成的人工髋骨和膝盖植入物的寿命可达30年之久[3]。研究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也是一种构建组织工程骨较好的支架材料[4]。此外,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制成纳米抗癌药,还可杀死癌细胞,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而对正常细胞组织丝毫无损,这一研究成果引起国际的关注。北京医科大学等权威机构通过生物学试验证明,这种粒子可杀死人的肺癌、肝癌、食道癌等多种肿瘤细胞。
此外,在临床医学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还有纳米陶瓷材料,微乳液等等。
2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前景
2.1用纳米材料进行细胞分离
利用纳米复合体性能稳定,一般不与胶体溶液和生物溶液反应的特性进行细胞分离在医疗临床诊断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便将纳米SiO2包覆粒子均匀分散到含有多种细胞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胶体溶液中,使所需要的细胞很快分离出来。目前,生物芯片材料已成功运用于单细胞分离、基因突变分析、基因扩增与免疫分析(如在癌症等临床诊断中作为细胞内部信号的传感器[5])。伦敦的儿科医院、挪威工科大学和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利用纳米磁性粒子成功地进行了人体骨骼液中癌细胞的分离来治疗病患者[6]。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用这种技术在肿瘤早期的血液中检查癌细胞,实现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2用纳米材料进行细胞内部染色
比利时的DeMey博士等人利用乙醚的黄磷饱和溶液、抗坏血酸或柠檬酸钠把金从氯化金酸(HAuCl4)水溶液中还原出来形成金纳米粒子,(粒径的尺寸范围是3nm~40nm),将金纳米粒子与预先精制的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混合,利用不同抗体对细胞和骨骼内组织的敏感程度和亲和力的差异,选择抗体种类,制成多种金纳米粒子—抗体复合物。借助复合粒子分别与细胞内各种器官和骨骼系统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在白光或单色光照射下呈现某种特征颜色(如10nm的金粒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红色),从而给各种组织“贴上”了不同颜色的标签,为提高细胞内组织分辨率提供了各种急需的染色技术。
2.3纳米材料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2.3.1纳米粒子用作药物载体
一般来说,血液中红血球的大小为6000nm~9000nm,一般细菌的长度为2000nm~3000nm[7],引起人体发病的病毒尺寸为80nm~100nm,而纳米包覆体尺寸约30nm[8],细胞尺寸更大,因而可利用纳米微粒制成特殊药物载体或新型抗体进行局部的定向治疗等。专利和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作为药物载体的材料主要有金属纳米颗粒、无机非金属纳米颗粒、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纳米颗粒和生物活性纳米颗粒。
磁性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在外磁场的引导下集中于病患部位,进行定位病变治疗,利于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如采用金纳米颗粒制成金溶液,接上抗原或抗体,就能进行免疫学的间接凝聚实验,用于快速诊断[9]。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还可以植入到人体的某些特定组织部位,如子宫、阴道、口(颊、舌、齿)、上下呼吸道(鼻、肺)、以及眼、耳等[10]。这种给药方式避免了药物直接被消化系统和肝脏分解而代谢掉,并防止药物对全身的作用。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已研制成以用生物降解性聚乳酸(PLA)制的微芯片为基础,能长时间配选精确剂量药物的药物投送系统,并已被批准用于人体。近年来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纳米粒子(NPs)在基因治疗中的DNA载体以及半衰期较短的大分子药物如蛋白质、多肽、基因等活性物质的口服释放载体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药物纳米载体技术将给恶性肿瘤、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的治疗带来变革。
2.3.2纳米抗菌药及创伤敷料
Ag+可使细胞膜上蛋白失去活性从而杀死细菌,添加纳米银粒子制成的医用敷料对诸如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浓杆菌等临床常见的40余种外科感染细菌有较好抑制作用。
2.3.3智能—靶向药物
在超临界高压下细胞会“变软”,而纳米生化材料微小易渗透,使医药家能改变细胞基因,因而纳米生化材料最有前景的应用是基因药物的开发。德国柏林医疗中心将铁氧体纳米粒子用葡萄糖分子包裹,在水中溶解后注入肿瘤部位,使癌细胞部位完全被磁场封闭,通电加热时温度达到47℃,慢慢杀死癌细胞。这种方法已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实验中获得了初步成功[11]。美国密歇根大学正在研制一种仅20nm的微型智能炸弹,能够通过识别癌细胞化学特征攻击癌细胞,甚至可钻入单个细胞内将它炸毁。
2.4纳米材料用于介入性诊疗
日本科学家利用纳米材料,开发出一种可测人或动物体内物质的新技术。科研人员使用的是一种纳米级微粒子,它可以同人或动物体内的物质反应产生光,研究人员用深入血管的光导纤维来检测反应所产生的光,经光谱分析就可以了解是何种物质及其特性和状态,初步实验已成功地检测出放进溶液中的神经传达物质乙酰胆碱。利用这一技术可以辨别身体内物质的特性,可以用来检测神经传递信号物质和测量人体内的血糖值及表示身体疲劳程度的乳酸值,并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
2.5纳米材料在人体组织方面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除上面所述内容外还有如基因治疗、细胞移植、人造皮肤和血管以及实现人工移植动物器官的可能。
目前,首次提出纳米医学的科学家之一詹姆斯贝克和他的同事已研制出一种树形分子的多聚物作为DNA导入细胞的有效载体,在大鼠实验中已取得初步成效,为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更微观的新思路。
纳米生物学的设想,是在纳米尺度上应用生物学原理,发现新现象,研制可编程的分子机器人,也称纳米机器人。纳米机器人是纳米生物学中最具有诱惑力的内容,第一代纳米机器人是生物系统和机械系统的有机结合体,这种纳米机器人可注入人体血管内,进行健康检查和疾病治疗(疏通脑血管中的血栓,清除心脏脂肪沉积物,吞噬病菌,杀死癌细胞,监视体内的病变等)[12];还可以用来进行人体器官的修复工作,比如作整容手术、从基因中除去有害的DNA,或把正常的DNA安装在基因中,使机体正常运行或使引起癌症的DNA突变发生逆转从而延长人的寿命。将由硅晶片制成的存储器(ROM)微型设备植入大脑中,与神经通路相连,可用以治疗帕金森氏症或其他神经性疾病。第二代纳米机器人是直接从原子或分子装配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尺度的分子装置,可以用其吞噬病毒,杀死癌细胞。第三代纳米机器人将包含有纳米计算机,是一种可以进行人机对话的装置。这种纳米机器人一旦问世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
瑞典正在用多层聚合物和黄金制成医用微型机器人,目前实验已进入能让机器人捡起和移动肉眼看不见的玻璃珠的阶段[13]。
纳米材料所展示出的优异性能预示着它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尤其在组织工程支架、人工器官材料、介入性诊疗器械、控制释放药物载体、血液净化、生物大分子分离等众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和诱人的应用前景。随着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临床医疗将变得节奏更快,效率更高,诊断检查更准确,治疗更有效。
参考文献
[1]PhilippeP,NangZLetal.Science,1999,283:1513
[2]孙晓丽等.材料科学与工艺,2002,(4):436-441
[3]赖高惠编译.化工新型材料,2002,(5):40
[4]苗宗宁等.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3,(3):212-214
[5]崔大祥等.中国科学学院院刊,2003,(1):20-24
[6]顾宁,付德刚等.纳米技术与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31-133
[7]胥保华等.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333-336
[8]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10
[9]刘新云.安徽化工,2002,(5):27-29
[10]姚康德,成国祥.智能材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1
1职高生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1.1学习动机欠缺。职高学生的一个普遍性的特点就是学习没有明确目的,这点在英语学习中表现的也很突出。由于不知道学习英语有什么用,怎么来学习,认为出国、上大学与自己无缘,何必学英语,导致外无压力、内无动力,没有学习的欲望和要求,没有学习的紧迫感。也有的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教师家长的责备,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英语无多大关系,不会英语,同样能掌握该专业技能,同样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在学习上表现为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是学习的奴隶。
1.2学习情绪消极。有的职高学生因英语基础差,思想包袱沉重,顾虑重重而产生焦虑,常为学习英语而惶恐不安,上课时怕被老师提问,思想难以集中,严重影响学习,学习差又会引起新的焦虑,不少学生陷入焦虑与学习成绩不好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有的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这种意识驱使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安排和指导。他们可能以前跟老师发生过争执,或由于英语成绩不好受过教师、父母的批评,没有得到同学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没有得到老师的同情、关怀和鼓励,得不到公正的处理,自己又不能正确对待,从而形成情绪上消极、行动上对立的一种扭曲心理,和任课老师产生“对立”情绪,转而对英语学习产生“反感”、厌恶英语,放弃英语学习。
1.3学习信心缺乏。有些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有认真学习的决心,而一旦遇到具体问题,又觉得自己缺乏学习外语的才能,一无是处,丧失信心。有的学生由于英语考试屡次失败,又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感到学好英语没有希望,丧失信心,看到英语书就头疼,把学习英语视为畏途,往往唉声叹气或独自垂泪,认为自己太笨了,产生自卑心理。
2职高生英语学习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社会、家庭原因
任何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思想问题的产生一样,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及家庭原因。学生英语学习心理问题的产生也是如此。现在社会上,真正用英语的人还是少数,再加上很多没有学过英语的人照样创业、照样发财,英语的重要性被许多人忽视。而作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中学生,他们的生活比较单调,所接触的生活空间也很狭窄,父母的误导、社会上一些消极观念、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外语无用论”思想。家境的富裕,使他们产生了一种依赖性强、懒惰、自私、不能吃苦等心理缺陷。他们在学习上不愿下苦功,稍碰到点困难就畏惧不前,产生厌学、拒学心理。
2.2教师原因
教师是决定学生学习情绪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一方面,教师对待学生的情感、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现在职高的许多教师往往以为职高生已经成年,思想意识较独立,自学能力较强,不用教师多管,往往上课来去匆匆,课后较少深入到学生中去,缺少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师生关系冷淡,造成师生之间情感上的分离与隔阂,容易引发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当前,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仍有部分教师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大部分或全部花在词语解释、中文翻译、语法分析和归纳规则上,教法单一且模式化,忽略学生自主学习,忽略学生的语言实践,课堂气氛沉闷,对学生英语学习不从方法上给予正确的指导,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兴趣索然,厌烦心理由此而生,并日趋严重。
2.3学生自身心理原因
畏难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入学时雄心勃勃地制订了学习计划,准备大干一场,可一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望而生畏,失去耐性。有的学生回答老师提问时唯恐答错,有的学生考试时紧张过度,头脑一片空白,有的认为自己的英语底子薄,根本就不是学英语的那块料,畏难情绪较大。
受挫不振心理。有些学生从初中到职高,英语都是弱项,加上学习不得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屡经失败,反复努力也不见效果,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学生学习不得法或对失败归因不当以及教师对学生期望过高等,都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受挫心理的产生,从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3健全职高生英语学习心理的对策
3.1强化学习动机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归因理论提出者维纳认为:归因是一个人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活动成败的原因的看法。他认为,可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即责任主要归结于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以及运气(机遇)好坏这四个因素。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对成败有不同的归因,并对其后继行为产生巨大的动机作用,而起动机作用的关键因素是能力和努力这两个内部因素。因此,教师应纠正学生的归因偏差,尽量引导学生把失败归因到自己努力程度不足上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防止受挫失败的学生归因偏差。
3.2提高学习兴趣
1、总述
2、提纲
3、要求
4、范例
二、论文
1、论文内容
1) 引论
2) 理论概述
3) 研究方法
4) 个案研究
5) 分析讨论
6) 结论
2、论文形式
1) 语言
2) 论文各部分的顺序
3) 引文形式
4) 字数要求
5) 定义
6) 图表
3、排版格式
1) 封面
2) 格式
三、附录
附录1- 开题报告范例
附录2- 引文范例
附录3- 参考文献范例
附录4- 封面范例
词块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Miller在研究短时记忆时提出,随着心理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进一步发展,词块逐渐成为词汇法的研究重心。同时,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研究(CIA)也为近年计算机辅助应用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运用中介语对比分析研究方法探讨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词块使用特点,对比分析他们在词块的使用频率、句法特征、功能上与本族语者存在的差异以及在限时和非限时条件下,议论文3-4词词块使用情况。
一、词块的界定及分类
根据心理语言学和构式语法,语言使用者通过短时记忆一次只能记忆5-9个信息单位,但人们可以将单个的信息进行组合,成为更大的意义单位,从而提高记忆量,这一过程被称为词汇的组块过程[1]。而这些词串或词汇化的句干实际上就是Nattinger[2](P3)所界定的词块,一种“经常在一起使用的具有常规性的结构和惯用语意义的词的组合”。对于词块的界定还有待进一步统一,相关术语多达有40多个。由于本研究基于WECCL语料库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词块进行分析,因此,采纳王立非、张岩[3](P36)对语块的界定,即:词块为计算机可自动检索出以相同形式反复出现的2词或多词的有意义连续词组单位。
Biber和Burges[4]从句法结构上将词块分为:名词词组+of 以及其它名词词块、介词词组+of以及其它介词词块、被动式词块、先行词it+动词/形容词词块。从功能上,可以分为:指示词块、语篇组织词块、立场词块、人际互动词块。指示词块(referential chunks)起到概念形成的作用,帮助语言表达者组织表达时间、地点、语篇标记等概念;语篇组织词块(text orginazers)用以衔接上下文;立场词块(stance chunks)用以表达作者或说话者的立场和态度;人际互动词块(interactional chunks)主要用于会话中说话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本研究采用Biber 和Burges[4]词块句法结构和功能的分类方式,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词块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与本族语语料库相对比,英语专业学生3-4词词块的运用是否存在差异,其使用特点是什么?
2.英语专业学生在限时和非限时写作条件下,英语专业学生3-4词词块的使用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学习者语料库为“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中的书面作文子库(WECCL)中的议论文部分,语料分为整体作文样本、限时作文(1713篇)和非限时作文(1346篇)样本。同时,使用英国大学生书面语语料库(BAWEC)作为对比语料库。本研究根据Biber et al.[5](P183)提取词块的标准,运用WordSmith 5.0和AncConc 3.2语料检索软件,将提取标准设为大于等于10次/每百万词,标准词频为百万分率,运用log-likehood进行差异性比较。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英语专业学生在词块使用上与本族语者存在的差异
1)英语专业学生在词块使用频率上与本族语者的差异
经过词块的提取与LL值差异性比较,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3-4词词块的使用频率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学习者常用词块中,大部分为3词词块,而对4词词块的使用率较低,其中“with the development of”由3词词块扩展而来,印证了Cortes[6](P396)的观点:许多4-5词词块都由相同的3词词束发展而来。根据log-likehood值,英语专业学生在3-4词词块的使用频率上与本族语者相比,80%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00001),其中英语专业学生对“the development of,the most important of,with each other,to deal with”的使用频率与本族语者相比没有差异性(P≥0.000001),除出现一些反映写作内容的词块如parents and children、degree and certificates、high education is、the generation gap外,英语专业学生基本都过度使用上述词块。一方面反映出学习者受中文议论文的迁移,例如对“in my opinion”的过度使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二语学习者在对词块种类掌握贫乏的情况下,经常重复使用某些固定表达方式如the development of、with the development of、is more important、the most important is,以显示在词块使用中的自信。
同时,虽然英语专业学生在少数词块上的使用频率上与本族语者没有差异性,但在词块的搭配上有较大差异。
2)英语专业学生在词块使用功能上与本族语者的差异
根据Biber和Burges[4](P21-37)对词块功能的分类,词块可以分为指示词块、语篇组织词块和立场词块。在此方面,英语专业学生与本族语者使用词块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在使用语篇组织词块上,例如:in terms of,as a result of等。
3)英语专业学生在词块句法结构上与本族语者的差异
根据Biber和Burges[4](P21-37)对词块句法结构的分类,本研究分别从名词词组+of、其它名词词组、介词词组+of、其它介词词组、被动式、先行词it+动词/形容词词块、be+名词/形容词以及其它结构几个方面对比分析英语专业学生和本族语者在词块上的使用差异。本族语者在词块句法结构的使用上种类较多,而英语专业学生过度使用名词结构词块,且词块结尾词多以名词和形容词为主,这与王立非、张岩[3](P39)的研究结果相似,他们的研究发现本族语者4词语块中85%以功能词结尾,而中国学生4词语块41%是以名词结尾,名词的数量超过功能词。同时,Biber et al.[5](P935-943)也认为本族语者在书面语中多使用介词词组+of和被动式词块,而在最常用词块中英语专业学生则没有使用被动式结构和先行词it+动词/形容词词块,其主要原因为中文里被动式使用较少,并且缺失先行词it+动词/形容词结构,造成学生在这两项句法结构的学习与使用上的困难。
2.英语专业学生在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情况下,词块使用的对比分析。
Krashen[5](P144-158)在语言监控模式中首先提出了时间因素与英语写作水平的关系。这一模式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学习者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语法和语言知识提高写作的准确性,时间条件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充足的时间安排有利于学习者完善语篇结构和连贯性。但是,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限时作文中(共1,713篇),3-4词词块的使用数量为4,996个,非限时作文中(共1,346篇),词块的使用数量为3,697个,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在两种时间条件下,英语专业学生在词块选择种类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大于0.000001)),大多使用与作文内容相关的词块。在两种情况下,学习者都倾向于使用名词性的词块。但是,在限时条件下,最常用的10个词块中缺少4词词块,而在非限时条件下,4词词块和动词词块出现在最常用的词块中,这一细微的差异反映出在非限时状态下,学习者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措词和句法的变换。
三、结论
本研究对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从英语专业学生与本族语者在3-4词词块使用上的差异来看,最常用的词及词的组合应是英语写作教学的基础。同时,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语篇组织词块、介词词块以及被动式词块的训练与学习,促进他们写作的流利性和地道性。
参考文献:
[1]Carrol,D.W.Psychology of Languag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Nattinger,J.Lexical phrases,functions,and vocabulary acquisition [J].The ORTESOL Journal,1986(7).
[3]王立非、张岩.基于语料库的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的语块使用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4).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状况,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勤于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用英语会话能力出发,我每节课利用几分钟从师生之间进行英语会话开始,逐步培养学生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如每日见闻,谈所熟悉的人,爱好、景色等。一般先安排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对于稍差的学生,在课前把任务布置好,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致能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出色。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绩,感到自己正在不断进步,有所收获。学生有了“成就感”逐渐消除了畏难情绪。
课堂活动以口头练习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好差生搭配起来,无论哪项活动都不要放弃差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对于他们微小进步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使他们深深感到老师无时不在关心他们,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情感,促使他们变消极为主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CONTINENTSANDO-CEANS》一课时,我课前在小黑板上画一幅世界地图,采用循环训练的方法。第一步,先请一名差生读出七大洲、四大洋及一些地理名词,再请一名较好的学生在小黑板上填词,其他学生听写。第二步,请学习稍好的学生分别用课文中的词或词组联词成句。第三步,请成绩好的学生看图复述。通过这种层层深入的训练,能因人而宜,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学生们只要跳一下,就会摘到果子,使学生既不能产生自满情绪,也不能让学生悲观失望。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们自暴自弃,羞于开口说英语的现象改变了,课堂活动有了很大的起色。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多样化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象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然沾沾水,学生头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够象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外语教学最有害的缺点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教师利用教学艺术,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把所学的内容用多种练习方式,启发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在大量口语练习中形成能力。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些,教师要精心设计,把每一课都导演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语言情境,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
(1)把课文编成短剧式对话,由学生们表演。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差生扮演,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学生们寓语言训练于愉乐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2)复述也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可以用不同的人称、时态、语态来表达所学的内容。老师可以按着故事的情节为线索,把重点词句投影到黑板上,或以时间顺序,类别等为线索画成表格,引导学生复述。这样做,学生们在复述时有章可循,不会感到吃力,避免死记硬背。也可以画简笔画,这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它简明、易画、生动,老师可以边画边引导学生叙述,语言和画面结合起来,创造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国际化趋势,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我国得到了持续发展,为高职毕业生涉外就业创造了愈来愈多的机会。这对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许多毕业生学习了多年英语,具备了较强的阅读能力,积累了较大的词汇量,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成绩也不错,但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却常感到力不从心,无法与外宾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此,提高学生的口语实际运用能力已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影响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因素
要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就要分析影响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影响学生口语能力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教师的口语能力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如部分教师的口语能力不强,不能自如地进行口语交际,无法胜任课堂交际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同时,教师授课任务繁重,在职进修培训较少,口语水平的提高很难有质的飞跃。
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口语的重要性,仍然把学生能否通过有关考试看成是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这种理念导致教师对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忽视,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使学生失去了宝贵的语言交际的机会。
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较为单一,仍是“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跟。只是一味强调语言点的教学,不重视口语教学,忽视语言的交际性,除基本的课堂用语外,教师使用口语交际的空间范围不大,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讲英语的氛围。
学生的口语基础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的多样化,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出现了群体差异。比如,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较好,语法知识、读写能力有一定优势,但他们习惯了以听讲、记笔记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更为灵活的以开口说为主的方式;对口升学的学生学过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英语知识,有一定的知识面,但基础不太牢固,更不用说口头表达能力了。总之,学生是为通过中考、高考而学英语,注重的是笔头训练,缺乏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忽视了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进入职业院校后,相当多的学生仍旧遵循中学时养成的学习习惯,死啃语法,没有对口语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
学生的学习心理口语的主动性、交际性、公开性、灵活性给学生形成了心理上的压力。中国学生大多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害怕讲得不好有损面子而不敢开口。在课堂上,教师要花很多时间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经过鼓励,学生才慢慢思考,小心谨慎地讲出一个句子。这样一来耽误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便不再对学生进行鼓励训练。久而久之,产生恶性循环,越不开口讲就越不会讲,越不会讲就越怕开口讲,使学生形成心理上的障碍。
语言环境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者常常是在不经意中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从而培养出较好的语感和语言习惯。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完备的外语环境,以致许多学生走出英语课堂,就很少有进行口语练习的实践机会,自然也难以培养自觉说英语的习惯。
测试手段测试手段往往是学习的指挥棒。到目前为止,高职英语水平测试主要采用笔试(含部分听力),而口语考试一直没有组织。这从客观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口语的重视程度以及在口语训练上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主要策略
针对上述影响口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只有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强其口语交际能力各高职院校领导要把教师的在职教育提到一个新高度来认识,大力支持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要制定英语教师进修、轮修计划,确保教师的知识更新、观念更新。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研室可以定期组织“英语沙龙”,加强全校英语教师的口语训练,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请外教对英语教师进行定期的口语培训,使其口语交际能力增强,适应教学的要求。英语教师也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和口语训练,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确保全英的、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专业水平提高了,口头交际能力增强了,这一切都有助于他们全面进行课堂英语的口语训练。全英教学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是在上英语课,不要说汉语。教师在讲授时说到学生听不懂的词语或短语可以写在黑板上,用简单的英语来释义,但不要说出汉语意思,给学生营造一定的语言环境,“逼”着他们开口说英语。同时,教师要加强研究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教师的“教”成为一种引导,而学生的“学”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使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运用口语交流的活跃的学习场所,从而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思考。同时,教师的提问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运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语言的运用过程。在词汇、语法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讲解、学生造句的方式进行训练和检验;在对话学习中,可以采取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在课文学习中,可以采取教师讲解后让学生进行复述的办法。教师也可就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开展讨论练习初期,教师不必苛求学生语句表达得准确无误,关键是让学生张口讲英语,鼓起用英语发言的勇气,并养成习惯。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英语教师要使学生明白英语是一门语言交际工具,学英语不是单纯学语法而是要使用它来进行交流。要学会说,不要顾及语法是否正确,只要让别人听懂就行,多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比如,上课时可抽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进行班级报告,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水平。另外,还要对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对基础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平等对待,特别对内向、腼腆的学生要多予鼓励和关心,使其克服紧张、羞怯的心理障碍及对母语的依赖性。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请外教给学生上口语课,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信心大增,兴趣大大提高,这样其口语交际能力就会水到渠成地上一个新台阶。
学校、教师、学生齐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除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外,还应大力改善课外的语言学习环境。电教中心和计算机中心的开设是外语教学的两大辅助手段。电教中心可以提供内容丰富、语音纯正的英语磁带、光盘、录像带等音像材料;计算机中心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真实的语言环境,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带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学英语。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英语,而且也是用于交际和工作的英语,使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另外,高职院校还可开通英语调频广播,在规定的时段播放外语节目,开播闭路电视,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也是改善高职院校整体外语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成立英语角,每周组织一次活动,每次都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每次活动可由口语较好的学生组织,也可有2~3名英语教师参加辅导。还可由学校组织开展诸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大赛等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自己也可发起“宿舍英语日”活动,舍友之间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掀起说英语的热潮。
改革测试手段,强化口语培养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本人,对全国或者省、市组织的统一考试都十分重视。可能是限于条件,口语测试一直没有。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组织研究,就高职高专英语口语能力测试的标准、方式及内容等有关事项制定方案并尽快落实。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学时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也应在这一教学目的指导下,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GillianBrown,GeorgeYule.Teachingthespoken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2]王艳.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策略能力[J].外语界,2001,(3).
培养大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发展其口语能力,已成为当今英语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的主题。提高大学生口语能力也是当今大学英语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阻碍着学生们口语的提高。
1影响学生口语能力的因素分析
1.1传统的学习方法
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对口语学习不重视。长期以来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单词记得多,口头运用就可以灵活自如,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同学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的考试但是不具备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是对着词典去背诵,以求会做考卷上的题目,而大多数的题目就只是在考察学生的阅读和语法的能力,没有考察或者很少考察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己也就不注重或很少意识到口语学习的重要性。有的同学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方法也很不对,只是在心里背诵,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些诸多的因素都影响了学生口语的学习和提高。
1.2教师的素质
由于大学英语是基础学科,很多学校往往不太重视;教师的待遇一般,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许多高校没有赋予大学英语应有的学科地位,在课时安排,进修深造等诸多领域采取双重甚至多重的标准。不少决策者认为大学英语备课简单,工作轻松,教学者应该享受如此待遇。造成师资不够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差,学科发展相对滞后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偏低。这些不足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些教师往往偏重传授课本知识,只满足于灌输和讲解教材上的现成知识;把外语看作是一门知识课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许多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视教法而不重视学法;此外,部分教师在读书期间没有受到系统的训练,英语基本功不扎实,造成了高素质的英语教师匮乏。而组织好英语口语的教学,必须要一支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
1.3教材
教材的限制和影响。语用能力涉及说话人认知具体语境的能力,就目前来讲,还没有哪本教材能够系统地描述话语规则,这是限制语用能力培养的客观因素。但是,在教材编写中贯彻语用原则并非不可能。考察近年来的口语教材,可以看到编写原则中已经注入了语用因素。如:教材编写者在设计对话练习时,往往设计几种语境让学生就同一语言行为进行练习,旨在提高学生对语境的敏感度,这从设计思路上看是先进的,但在语用信度和深度上,现行口语教材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不同层次的英语口语学习者,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目前市场上的教材大多数都是一个类型的,而这种类型并不适合我们学生口语的训练。有的教材甚至只偏重学生听力的训练,口语练习严重不足。很多学生听得懂,却说不出,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应用。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1.4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结晶;文化是语言的底蕴。人类通过语言沟通彼此的思想和感情,同时,语言也存储了前人的劳动和生活经验,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着民族的文化心态,蕴涵着民族的思维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脱离特定文化背景和内涵的语言。在口语教学必须注重文化渗透,提高学生的文化参别能力。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文化”有两个意思。(1)大写字母“C”文化,即正式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2)小写字母“c”文化,即普通的社会习惯。在某一个国家里,某一种社会里,正式文化当然对每个人都有影响,可是最有影响的是普通文化,最难从外部观察了解的也是普通文化,对我们学习目的语影响最大的也是这种文化。传统的外语教学十分强调文化素养,强调在学语言的同时也应学习语言国家的温煦艺术历史和哲学。然而,对于所学语言国家的习俗和管理却不十分重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学生往往说话不得体。而这种不得体往往很难被英语本族人所接受,以至导致交际的失败。
2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策略
网络上,报刊上都教我们学习口语要模仿、背诵、复述练习,目的是训练语音、语调,提高流利度,培养英语语感。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如阅读、做练习题,听英语磁带,看英语录像和电影等,来扩大词汇量。掌握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扩大知识面和训练英语逻辑思维能力。准备会话前,要对常用的词、短语等熟练掌握。“熟练”是与人会话的前提,只有“熟练”了,在会话时才能流利。“熟练”的标准就是要达到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这些都是比较实际的帮我们找到一些训练口语,提高我们交际能力的方法。以下是总结一些从根本上解决口语问题的几点建议。
2.1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发展学生英语听说口语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与增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也变得更高。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达到能够交际的目的,所以学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自觉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训练他们的语言技能,发展他们的听说能力。
2.2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观,帮助学生培养更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建构的责任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出新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更快的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自觉建构知识,充实语料库,掌握交流技巧,在教学中,我们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来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积极组织各种口语练习活动,配合他们进行演练,并常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口语交际环境。
2.3重视英语学习资源的配套建设
提高学生英语听说交际能力,离不开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听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累积,潜移默化的过程,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因此,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听力教室,听音设施,听力材料,营造口语练习的学习环境成了我们支持和帮助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长期坚持听各种新闻报道和日常对话材料并勤加练习,才能夯实语言基础,提高听说能力,而不是靠学生手中的教材。
2.4了解英美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口语则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要使语言说的地道得体。学生必须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较好的理解,特别是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大量的阅读是了解英美文化的有效途径。英语阅读材料应先易后难,涉及到英美社会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语言的社会语境的能力。应了解在什么场合下用什么样的语体,了解说话人身份的高低。在语言教学时,应有意识的把语言环境和社会语境结合起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海量,于万锁.交际能力与口语教学[J].外语研究与外语教学,1989,(8).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缺少语言环境,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又富于联想,能够初步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些正是创新思维的宝贵品质,也正是他们学习英语的优势。英语教学就是在缺少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创造英语交际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想象力,灵活运用知识表达思想,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英语。
1创设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对于语言学习,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特定的语言。教学中我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我还借助录音、录像、电视、电脑、语言、实物、幻灯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学生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如:在教学对话时,给学生放一段有趣的课文配套动画片录像,录像中卡通动物有趣的动作、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语调和录像鲜艳的颜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了解。随后,出示有关的幻灯片,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逼真的画面、优美的乐曲,加上教师贴切的解释,学生一下子便对所学课文熟悉了。接着,放课文录音,学生模仿着说。经过这三步,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很快便掌握了对话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利用表演体会情景。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积极地学习。
2巧学活用,引导创新思维
英语是拼音文字,与汉语象形文字不同的是,英语不能望字生义。这就使起始年级的学生不能正确分辨、记忆单词词义,特别是对一些音形相似的词,这不仅给学生继续学习英语造成障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滞后。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经验迁移、逆向思维和(遥远)联想对所学内容提出新问题和新结论。如:cap和cat,think和thank等。我运用图片教学:用一顶很像“猫”的帽子的图片和一只猫的图片(睡着的并且尾巴卷起来,从上面看),问学生“猫和帽子有什么联系?”学生可能会回答,帽子看起来像一只猫,从而引出一句话“Thecaplookslikeacat.”学生就很容易记住cap和cat这两个单词的意义;我用一个正在想问题的小孩的图片和一张正在表演对话“谢谢”的图片,让学生把这两个表示单词意义的动作和它们的字母组合联系起来,学生可能会说think要用脑袋想,也即think中的i的一点像一个人的脑袋,而thank中的a像一张在说话的嘴巴,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就能够正确区分它们的意义。在复习单词时,可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学过的单词中,找出与该单词有联系的其它单词。以单词apple为例,学生们找出如下一些与apple有联系的词:eat,red,tree,green,farmer,boy,girl…一些表面上看似没联系的词,可以让学生来解释其内在含义。如apple和farmer的关系,学生解释为apple可以由farmer种出来的。这说明学生对apple和farmer的含义是明确的。这些训练不仅使学生提高了辨别、记忆词义的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合作互动,拓展创新思维
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要求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都有愉快的实践和成功的喜悦。这一发展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智慧潜能的发展、思维的发展。为拓展思维,我采取了合作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在合作中,动手、动脑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在训练说或让学生利用表演体会情境时,我通常都让学生合作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拓展思维。如我在教七年级上册Unit4中的第二个话题,即Afieldtriptothezoo.的SectionA中1a的对话时,在掌握好基本句子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几个人一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情景(Betty与A、C要去动物园)进行会话练习。经过讨论练习,学生可以编出以下对话:
B:Wouldyouliketogotothezoo?
A&C:Goodidea.
A:Whatanimaldoyoulikebest?
B:Ilikepeacocksbest.
A:Why?
B:Becausepeacockshavelongbeautifultails.Whataboutyou?
A:Ilikepandasbest.
C:Why?
A:Becausepandaslookcute.
B:What’syourfavoriteanimal?
C:Elephantsaremyfavoriteanimal.
A&B:Why?
C:Becauseelephantsarestrongandhelpfultopeople.
…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想象,相互学习,深入角色,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4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92
0 引言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因此,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在实际交际中语言运用的能力,即语用能力。在人类的语言活动中,无论是哪个国家,见面打招呼都是人们使用最频繁最普遍的言语行为之一。招呼语起到了建立人际关系的作用,为接下来的社会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对英语招呼语的分析和研究,是了解高校大学生语用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 英语招呼语的概述
英国学者Firth(1972)对招呼语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他指出招呼语是“一种传递非表面信息和符号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高度约定俗成的行为,遵循一些定型的常规。”关于招呼语的研究的侧重点和角度各有不同,但大多数都是以Malinowski(1923)有关应酬交际(phatic communion)的理论为出发点的。大多研究者都认为招呼语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交际中表友善的言语行为;二是程式化程度较高;三是语义含量较低。
Duranti(1997)对招呼语作了较系统的分析,他归纳出了招呼语具有以下六大特点:(1)临界性;(2)共同视角的建立;(3)毗邻对形式;(4)形式和内容的可预测性;(5)内在时空单元的建立;(6)对交际对象的认可。
Erving Goffman认为招呼是礼仪化的行为,具有建立或结束人际关系的功能,是交际开始的认定和标志。Laver(1981)认为,招呼语是一种礼貌行为工具,其使用受到礼貌规范的影响。Laver提出了“关于英国招呼语和告别语选择的制约因素分析框架图”,他考虑到了年龄、亲疏程度、社会等级、社交场合等因素都会对招呼语的使用产生影响。
2 本研究的调查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学生来自普洱学院2015级英本1班、2015级应用英语班及2014级酒店班。为使研究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我们按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个板块进行数据的分析。为保证问卷的真实可靠性,调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现场发放问卷,笔者讲解做题说明,并强调该问卷是匿名的不计分数,让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现场指导和督促。英语专业发放问卷66份,回收有效答卷66份,回收率为100%。非英语专业发放问卷52份,回收有效答卷51份,回收率为98%。
问卷一的设计参照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五分级制,通过“很常用”、“常用”、“有时用”、“很少用”、“从不用”五个级别,来考察中国学生英语招呼语类型的使用频度。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我们将“很常用”和“常用”合在一起定为高频率;“有时用”定为中频率;而“很少用”和“从不用”定为低频率。第二部分由8个多项选择题组成。每题描述一个打招呼情景,然后给出2~4个选项。要求被试选出在该情境下最合适的答案。
3 调查结果分析
借助统计软件SPSS15.0,我们对问卷结果做了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英语招呼语使用情况存在以下特点及问题:
3.1 使用招呼语问答形式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非英语专业还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招呼语类型较为单一,高频率使用的招呼语仅为以下几种(见表1)。
3.2 对一些地道的招呼语方式了解甚少
在问卷中,笔者特意选取一些英美国家经常会使用的一些招呼形式,但是问卷结果表明学生掌握的招呼方式太少,对一些地道的真正在英美国家常用的问答方式了解甚少(见表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欧美国家一些实际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招呼语的问答形式使用非常少,在访谈中很多同学提出对 “Hello there.”“Wow, look at you.”“Just hang in there” Can’t complain等句型不太了解其用法,甚至很多同学提出从未接触过此类招呼语。这一点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3.3 英语称呼语选用不当
在问卷的第二部分即情景选择题中,学生们对英语国家的称呼语选用不当。
题①“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is your good friend, what would you address him?”选择“William”的专业及非专业学生仅占45%和47%;而选择“Clinton”的竟分别高达18%和17%;此外,选择“Jefferson”的分别为23%和16%。结果表明,学生对英语名字的构成不熟悉。在英美国家,姓名大多有三部分构成,即名(First name)、中间名(middle name)以及姓(last name)。中间名在很多场合省略不用,而非正式场合或是熟人朋友之间常直呼其名,但是直接称呼别人的姓是很不礼貌的,姓通常要与Mr.、Mrs.、Miss、Ms.等词连用。
题②“You meet your English teacher Dr. Smith outside the classroom in the morning, what would you say?”的回答中,选择“Morning,Dr. Smith”的专业和非专业学生比例分别只有56%和31%,其余学生均选择了“teacher”作为称呼语,而事实上,在英语里,同时,在英语中, teacher, lecturer, engineer 之类的词只用来表示职业,而不能用作称呼。
题③“what would a little boy address Mrs. Green, a 70-year-old professor?”一题中,只有45%和49%的专业和非专业学生选择了“Mrs. Green”,选择 “Granny”的分别高达55%及51%。
3.4 礼貌方式及程度选择不当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礼貌方式及程度选择不当。学生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将“礼仪之邦”的思维方式带入外语中,从而使学生对礼貌等级把握偏离。
题④“Zhang Tong is a secretary in a company. She went to the airport to meet Miss Green who she never met before. How would she say?”中,专业及非专业学生中只有42%和35%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亲切自然的方式“Excuse me, would you be Miss Green?”而其余同学都选择了“Excuse me,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if you are Miss Green?”在访谈中,学生提出他们认为后者比较礼貌。
题⑤“How will you greet professor Smith as soon as he finishes his lecture?”专业和非专业学生分别有33%和19%选择了“How do you like your students?”其余同学都选择了“You must have been tired”和“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b”。
在与陌生人的对话中,学生们也都倾向于使用他们认为比较礼貌的方式。题⑥“In the street, a man wants to smoke a cigarette , but he has no match. How would he ask a stranger?”这一情境中,选择 “Got a match, mate?”的专业占36%,非专业占10%,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应该使用“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give me a match”的方式才更为礼貌。
题⑦“Miss Li, the secretary, wants to talk to her manager, Mr. Smith. What would she say? ”选择“I am terribly sorry to trouble you, Mr. Smith.”的专业学生占28%,非专业学生占25%。事实上,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生硬而且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远远不如“Can I have a word with you?”亲切。
3.5 招呼语的内容及形式缺乏适切性
在招呼语内容的选择上,中国学生也表现出一些特征。如题⑧“On the way to the cinema, Zhang Li saw professor Smith walking to the cinema, too. What would Zhang Li say?”专业组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Good evening, professor Smith.”其余同学都选择了“Where are you going?” “Are you going to the cinema?”之类的询问行踪的招呼形式。而专业同学的正确率也仅为22%。
3.6 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失误略低于非专业学生
我们把题型二里的选择题的错误率做了平均计算得出结果:从称呼语、礼貌级别、内容形式三个方面统计语用失误率。英专学生分别为:51.3%、54.3%、60.3%;而非专业学生的语用失误率依次为:57.7%、63.25%、68.3%。可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略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但是两者的语用失误率都很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与非英语专业的没有显著性差别(见图1)。由此看出,学生语言能力并非与语用能力成正比,英语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之间语用能力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点也透露出有关L2 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反而会对语用能力产生制约,使得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真实的语用交际中过分考虑其语言的语法正确性,反而牺牲了语用的恰当性。当然,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的后续研究来证实。①
4 问卷结果的原因分析
4.1 文化迁移
文化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②文化迁移往往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至仇恨。在社交语用能力方面,主要是由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观、跨文化观、价值观、信仰、社会距离、彼此权利义务等与本族语者产生差距而形成的。
4.2 中西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都会遵循约定俗成的礼俗规范。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必定会产生不同的礼貌规范。而人们潜意识里都会以本国的礼貌规范去衡量交际行为。Leech的礼貌原则具体如下: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在借鉴了Leech的礼貌原则基础上,顾曰国归纳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五条礼貌原则:(1)贬己尊人准则;(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中西方在礼貌原则上的差异,也自然会影响人们的在语言形式上的选用。
5 结语
高校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亟需改变,加强语用能力培养应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重语言轻语用”的观念,在教学中纳入语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二是在教学材料的选用方面,应尽可能的选择真实的语料,而不是为了训练某个语法点而刻意编造的生硬的材料;三是要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学校及教师要通过多种网络学习平台、课内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语境和氛围。只有同时加大以上方面的教学改革力度,高校的英语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跨文化意识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