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大全11篇

时间:2022-08-10 09:34: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闻一多先生的事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篇(1)

此书约三十又二万字,一直到闻一多的出生记述到死亡,也就如时光记下每一个完整人生,由生至死,无丝毫间断停息。

至于刘先生记述闻一多之生与死,确实为与众不同,不同之处在于生之平凡,死之平凡。乍一看,生与死并无惊奇迷幻,但闻一多之死却能再平常中见真实,这样反倒能加深言辞的真实性。大凡我所览人物传记抑或评传,总以生死不凡而诱惑读者,如数代帝王生之时,天必见奇云,或是电闪雷鸣,或是巨龙腾空,竟无一人生之时,天地犹如往常;曾读出生时,更是喜鹊长鸣不休,以之来暗示此人日后必成大器,叫人观之,到底怀疑,真假几分,以至于读后文时也抱着幻想与怀疑的态度,把一部人物传记当作玄幻小说来读,这也就丧失了传记或评传的意义,也违背了作者美好的初衷,实为不值也!而刘先生的反其道,走真实,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该评传行文流畅,语言平实但又精炼,无论从前后衔接还是因果设置来看,都不乏精巧,让读者觉得顺畅上口,在无形中填充了读者的求知欲。而构思的严谨与丰富的创意也成为该评传的一大亮点。该文基本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对闻一多先生生平之事的叙述,但作者在把握时间性的同时紧紧抓住了创作的根本理念,即在原有的人物事迹上丰富了其内涵,使得故事的发生在合乎常理的同时又增添了不少戏剧性,而这种戏剧成分却不显得那么虚假,这也就从深层次上展现了闻一多本就不凡的一生;也体现了作者在平凡的写作手法上彰显独特,在独特的人物形象上寻求平凡,刘先生的评传功底与对一多的了解之深也就可见一斑了。且刘先生也常显独到之处,即在丰富评传内容的同时,又在较短的时间间隔上进行了巧妙的往复循环,这种笔法在一多的学生时代体现的尤为突出,一多在清华的八年学生时代以及他作为一个文学初学者的身份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也将一多苗头初露的社会能力以及文学事业上的成长揉为一体,进行了前后比照,反应了一个作家笔法及思想上的幼稚到成熟,而这种局部的往复循环一直贯穿了整个评传的始终,闻一多由一名学生成为诗人,由一个诗人成为社会事业者,由一个社会设业者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拥护者,倡导者。在这一成长过程中,作者巧妙的运用间断性循环,不但让读者获悉了一多成长历程之坎坷,而且没有让读者感受到思想情绪上的重复,乏而无味,反而使读者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在思考评传中主人公闻一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变化成长的同时,我们又不自觉地充当了评传的接受者与评传主人公的膜拜者。作者还善于在视角的转换中描摹人物形象。该评传通篇以细腻而老道的笔触给世人展现了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形象,这样以来,使得作者心目中的一多更加人性化,人物个性更加活泼,我们在读着文字的时候似乎就能听到闻一多激昂的演说,看到他那争锋怒斥的面容,也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粗犷的喘息,对生活的感慨,对社会和祖国命运的忧虑;他不仅将这些为人熟知的鲜明个性描写出来,而且用特写的镜头将这些个性放大,成为当时奋进社会青年的个性,成为民族?I卫者应有的个性,成为社会主流所需要的人物个性。而且以此人物形象的渗透,揭示了社会现状的发展与变化。将个人命运的放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欢喜与悲哀,可见作者在揣测闻一多生存时代背景时的细致,准确,只有在熟知这些的基础上,才很好的驾驭了个人成长与时代命运的关系,从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典型特征,真正做到了写人物传记的目的和意义,也使行文更富有表现力,这就用一个时代的悲欢兴衰,说服了读者的思绪起伏。

再者,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了大部分笔墨渲染的东西,也正是贯穿于全篇的一条主线,就是闻一多身上表现出来的认真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从评传主人公一多的角度来看,是对自身生活和生命的负责,是一种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不怕苦累的高贵精神品质。他广泛的涉猎,潜心研究学术几十载,翻遍了从先秦到近代数千年的文化经典,考据了近千部古代典籍,将一个诗人的成长深深打上了学者的烙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教授,爱国主义者,反而成了他真正的代名词,他在原本不擅长的领域获得了惊人的成绩,在本就擅长的地方立足更加坚定,并将自己毕生的成果献给社会,献给水生火热中的人民,为伟大的社会理想献身,彰显了不凡的一生,作者将个人与社会联结起来,最终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形象,让我们确实能耳目一新。这是作者和主人公闻一多双重的成功。

这本评传我读了近二十天,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转变了阅读目的和阅读方法,刚开始我可能更注重作者的行文思路与技巧,想在获悉内容之后借鉴刘先生写作手法上的处理,写作思想和思路的设置,找到自己可以借鉴的东西,也使作者本身的价值在我心中无形升华,这或许是我与很多读者阅读传记时不同的地方。我这也算是一次“喧宾夺主”之举,但这倒使得自己对闻一多的了解与敬畏愈加深刻,对他命运与时代的理解更加细微。这还是我第一次以这种视角来阅读评传,正如站在局外的人本无心于局内事务,但正是这种局外人的身份,使得他们将局内事情看透,弄明白。这让我欣喜之余,更多的是诧异。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91-01

美,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代表着外表的漂亮、帅气、酷等,但这都是表象,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美”的渗透也越来越重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也决定了语文的导向性。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品味美。而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结合语文的特点,从字词句篇中去学习。初中语文中的美育教育任务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激发对美的兴趣,提高对艺术作品及现实社会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健康、积极、高尚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审美的生存。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美,形式丰富多样,数不尽数,如果想要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作用,就要靠教师带领学生去发现它并感知它。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就会使学生更大程度地感受到美的震撼,让学生的思想在美的教育中升华,让学生的灵魂在美的教育中净化。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言美方面:

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能多次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正是因为他的作品语言,简洁优美。朱自清是耳熟能详的著名的语言大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就喜欢使用色彩的搭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对语言修辞的运用更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甚至是出神入化。他的作品主要是使语言达到抑扬的顿挫和节奏上的波涛起伏的音乐美感,而他的主要做法就是利用文字的平仄以及句式错落有致的变化来实现的,如在《绿》这篇课文中的片段“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淡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这几个句子的形式就是一短一长,一短两长,一短一长,两短一长。而这样的节奏读起来起伏变化,具有美感。那么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时就要从注重朗读,除了注意诵读的常规指导(断句、重读、快慢、高低等)采取不同的诵读形式(因文制宜,先听后读、先读后听读、跟读,仿读,角色读,齐读,师生交叉读,配乐读等)外,更注意学生主体化的阅读。让学生从语言的抑扬、色彩、修辞方法、音乐美等方面去感受,去体会语言的美。

二、从形象美方面:

我们知道,美本身就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在文学作品中更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达到美的目的的。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常常都是具有纯洁的心灵、朴实的思想、鲜明的个性以及栩栩如生的动作情态的人物形象,这些美的人物形象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并激发学生感情的目的。所以,为了让学生感受赏析那些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形象的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三单元就是让学生感悟人物的形象美,《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等文章都是“至情”的文章,这个单元的目标就是学习这些杰出人物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如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臧克家以饱含深情的笔调,传达了这样一个主题:“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课文通过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几件真实事件,展示了闻一多说到做到的奉献精神和大无畏精神精神。学生从文中能感受到闻一多高尚的品格和精神,激励他们。老师要教会学生人物分析的方法,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去感受他的独特魅力,从这些方面去分析人物形象。

三、从意境美方面:

意境,通俗的来说就是语文课文中引人入胜的情境。想要感受其中的美的感染,就要引导学生去品味作品的意境。初中语文教材的许多借景抒情的文章,作者主要是利用准确、传神的语言文字,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把自己感受的事物呈现给读者。因此,要想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语文教学必须在启发学生审美想像方面下功夫,才能让学生真实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在心灵与作者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我们最熟悉的《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描写冬景的散文佳作。在文中作者用清新、明快、爽朗的笔调,为读者介绍了济南冬天的景象。读者能从文章感受到温暖舒适,就是因为文中宜人的气候,理想的境界,美妙的雪景和明澈透碧的水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读来别有一番意味,令人百读不厌,陶醉在一种美的意境中。

当然, 意境的美,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感悟”是非常重要的。“感悟”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不理解,感悟也就更谈不上。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整体感悟。

篇(3)

《新课标》中对“听读训练”有这样的规定:听读记叙性的文章,听清楚所写的人和事;听读说明性的文章,抓住被说明事物特征;听读议论性的文章,听出作者的观点和理由。这指明了听读训练的标准。以《最后一次演讲》为例,要求学生听教师第一遍范读之后,说说这篇讲演稿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特务又是怎样的感受。听读第二遍朗读以后,理清闻一多这篇讲演稿的思路。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感受这篇讲演稿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作者对三拳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为把这大同小异的三拳写得精彩,作者做了精心设计,三拳三个落点,三拳三个比喻,三个比喻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去形容郑屠被打后的情形,想象丰富,句式既整齐又富于变化。读后请学生谈感受,方方面面都可以。如果教师读得够味,学生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将自己最真切的感受说出来,类似的文章像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以其优美的意境调动学生听觉感受,唤起学生说的意识。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听说意识,训练了听说能力。

二、听问训练

这是要求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个别或集体回答的常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运用它并不难。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听说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如《看戏》第一段写“闷”:“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单写“没有风”,“闷”的意思也有了,为什么要写“古树是静静的”,还要写“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通过这样的听问训练可以促使学生仔仔细细的阅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揣摩作者精于遣词造句的语言艺术。再如《白杨礼赞》中,第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紧扣标题,起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给人深刻印象,可课文第二段作者却宕开一笔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作用是什么?这样的训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听记训练

《新课标》对“听记训练”有这样的规定:听课、听报告,能做记录,不遗漏主要内容。凡是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均能消化吸收。可时间一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尤其是关键词句的含义、文学常识知识等不能准确表述。为消除这种现象,我从初一起就要求学生记笔记。起初是我告诉学生该怎么记,记什么。训练到一定程度后,放手让学生记。由一周查一次到最后一月查一次,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抓住要点且有所创新。这样做既深化了听说训练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口头复述训练

对于一些篇幅较长,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时地要求学生口头复述,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系统、连贯的听说能力,大有好处。如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三个典型事例,在班中开展组与组之间复述三个故事的比赛。要求复述者注意复述的要求;听者则要注意复述中最精彩的语段和最明显的失误。通过这样的训练,既调动了学生听说训练的热情,又达到了学习、掌握典范语言的目的。

五、写作中的听说训练

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听说诱导,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可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

在写作教学中,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审题,明白写作与做人的关系。在写作中把各类文体的训练与热爱祖国、关心集体、讴歌改革开放、学习英模、陶冶情操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举国上下学习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时,向学生宣讲孔繁森的事迹,展出孔繁森事迹的图片,并结合应用文教学让学生写《给孔繁森同志夫人——王庆芝大妈的一封信》。其结果,学生的封封信里都洋溢着对孔繁森同志的无限崇敬和怀念的感情,纷纷表示要以孔繁森同志为楷模,以爱国奉献为己任,当好跨世纪的接班人。这样,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接受了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六、课外活动中进行听说训练

篇(4)

所谓实效性是指按质完成任务,达到实际的效用,对于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来说就是要全面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本文就从审美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的形成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进行论述,以期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关注的仅是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常常忽略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健康的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可以借助“文本解读”来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语言美、情感美,进而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大幅度提高语文课堂的实

效性。

例如,在教学《窗前的树》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句子进行解读,如:“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鉴赏,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作者的描述在大脑中形成一幅美丽图画,进而再让学生感受作者在文本中借物抒发的情感,同时,也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作出相应的

贡献。

二、在语文教学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的培养是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目的就是要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深入地挖掘语文教材价值,要逐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从而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更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畏的斗争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借助网络自主搜集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其他事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大幅度提高语文课程的实效性。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1.交际能力的培养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下一步就要面临着走进社会,就要去面试,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事实上,交际能力并不作为考试的对象,所以,我们也没有将太多的关注度放在这个上面。所以,在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提高语文课程实效性的同时,也为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做好基础工作,进而也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选择演讲主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环保、亲情、友情、职业等,鼓励学生积极地站到讲台上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有助于课堂实效性的提高以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理解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效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对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以及终身学习习惯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问题探究模式来降低学生阅读的盲目,提高阅读效率,同时,也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项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在阅读文本时,我引导学生对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探究。(1)故事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2)玛蒂尔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她为什么“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4)是马蒂尔德的什么心态促使了这件事情的发生?(5)为什么玛蒂尔德会“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而且也能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为语文课程实效性的提高作出贡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在追求高效语文课堂的同时,也要保障语文课堂的实效性,要在学生掌握基本语文技能的同时,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篇(5)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培养想象力入手。语文教学中常常要借助想象,再现诗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使人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教师可通过提问、设疑、情景再现等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很好地融入情境,产生更深的感悟,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兴趣有了,阅读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教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在钻研课标、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出单元及本学期教材的教学重点,从而有选择、有目的的制定出阅读教学计划。或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制定出相应的计划;或根据时间安排制定相应计划,如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这样既方便指导日常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也便于阶段性小结,即时反馈阅读实践中的相关信息,查漏补缺。

三、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素材

阅读材料的选择,既要为拓宽学生的视野提供必要的准备,又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根据当前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作品,体裁相同类,题目相同类,题材接近类,风格类似类,便于阅读教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教师尽可能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向名著学习,向精品要质量,这样,学生阅读能力会大增。

四、转变师生角色,积极参与阅读课教学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方向,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元素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或分组交流、或讨论争辩,让真理在质疑、辩论中大放异彩,让师生心智在合作中得到最大的愉悦,相信这既是一次知识的浸润与倾注,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更是师生情感与品德的陶冶和升华。

篇(6)

正如也非常爱以屈原及其作品作为丹青原型的名画家傅抱石所说,画屈原及文学作品的形象及题材上有明显的程式化及因袭倾向,形象则多拟李龙眠、陈老莲,而题材则多袭“二湘”与“山鬼”等。在郑振铎、阿英、姜亮夫、汤炳正等专家提及的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美术创作里,明显没提及西画,大约是这样表现的人太少,即便偶有涉猎,亦籍籍无名,只好付诸阙如。

如果有人想在表现屈原及其文学作品的画种上抢得先机的话,我觉得最合适的莫过于闻一多先生。很多人似乎搞忘了他留美时学过西洋油画,这样的才能后来完全废置不用,实在可惜。不过问题在于,就是他继续用油画表现屈原的话,或许会表现出一点惊世骇俗的东西亦未可知。因为他赞同另一位古典文学研究者孙次舟考证出的屈原是个同性恋的结论。

对屈原及其文学作品的美术表现形态及材质等略作考证,并不算多此一举。因为只有放置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更加窥看出何一沙这个“读《九歌》”画展的特殊性。何一沙的“楚辞图谱”系列水彩画甚至有很强的装饰感,不放过其间的轻盈俏皮,有点植物精灵的味道,但绝不是你一看就大叫起来的变形,如《石榴籽》等便是如此。而水彩画《山鬼》看上去不食人间烟火,稍有抽象变形,却别有可爱之处。但这可爱之处与不少画同题材的男画家眼光,还是略有不同,并不存在要去媚惑谁的意思。而《等待中的山鬼》则人形而狐媚,在短章小幅中显得那么独立苍茫,既有人的气象,也有非人间的神韵。

更加让人开眼的是,何一沙用陶与瓷的组合,完成了在材质上对屈原及美术作品表达的新拓展。何一沙的陶瓷并不以体积取胜,但乳白瓷的“山鬼”,配上粗厉的水墨陶形,运用符号的形似。来表达“山鬼”的孤独与困守。当然这些只是我们观者的解读,而作者的意旨可能是通过材质符号的摆放,产生一种装置感,其观念美术的意味,在现实与历史间游荡。而其中两件瓷版画,则是把设计与绘画,以及现实烧制的实际工艺结合起来,完成了更加有装饰意味的综合。在这种意义上看,何一沙是从偏旁杀人了蔡塞尔的领域。

篇(7)

【关键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亮;神秘

一、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简介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生平事迹不详,大致与陈子昂同时活跃在诗坛上,与包融、贺知章、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他的诗作今仅存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这首诗以纯粹的描写思妇和征夫相隔两地、天各一方的哀怨悲苦之情为主,成就很一般,但它的这种情感却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其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的思想倾向。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据《旧唐书·音乐志》记云“《春江花月夜》、《玉树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它的产生及功用是以女色为描写中心的典型的宫体诗。陈后主之作今已不存,现存的有七首,收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在这些作品中,如杨广的“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张子容的“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等,显然已经改换了传统宫体诗的描写方向,集中于春江花月夜清丽景象的描写,表现出净美纯洁的格调,这就为张若虚之作提供了最初的设色布景之雏型。

张若虚的这首诗,情景理交融,诗人把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和男女相思离别之情同对于人生真谛、宇宙奥秘的思索紧密联系起来,使诗的思想内涵更为丰富深刻,富有哲理意味。这首《春江花月夜》就像人的青春时代,充满了激情,健康向上,抒发了对青春、爱情、人生奥秘和大自然美景如梦如痴的陶醉和热情追求,对于宇宙意识即超越时空的永恒观念的领悟。

二、清新雅致的诗魂——月亮

月亮给人的美感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自古以来,诗人们依月亮这一独特的美感特征,去创造自己的“月景”。“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怨别》),“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王昌龄《送胡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月”推上了中国古诗创作的最高峰。

月亮这一意象,是全诗的灵魂,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美妙,而且表现了月光照耀下的一个春天江边美好的夜景,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诗人下笔就写月亮的升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直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江流之美,花林之美,都因为有了明月的光辉。当月亮映照它们的时候,反过来,又以它们映衬月亮之美。

诗人着力写了思妇的相思,月的徘徊,象征思妇内心无尽的痛苦;月光照在捣衣砧上拂去又来,表现了相思之愁不能排遣;“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则是思妇万般无奈之下将痴情寄托于月亮。这些在诗中的表现上都是次要的,诗人主要是以月亮意象来表现人生随时光流逝而渐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闻一多先生对此赞道“更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诗人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询问,是人类对时间永恒、生命渺小的无限感慨。他从夜空中的月亮想到了时间的无限,进而感慨人生的有限,人生的无穷是因为代代传衍,相对来说是在变化之中,江月却年复一年还是那种模样。

为什么《春江花月夜》能够达到如此的艺术境界呢?闻先生认为,这是由于“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作者与宇宙意识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亲密的、自由的,是一种知心朋友的关系。闻先生说“这是一番神秘而又亲切,如梦境的晤谈”,因此,他高度地赞扬《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千古绝唱——月永恒,意无穷

对生的崇拜,对死的抗拒,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月亮在人类这一永恒的生命主题中,既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又是人类获得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在生命的长河中,人类面临许多无法逃避的现实,生与死、离与聚、残与圆、永恒与短暂,它们在人类历史上反复上演,面对这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人们困惑、痛苦,难以解脱,诗人们便将目光投向月亮,从哲理的高度接受这一法则,诠释这一法则。

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虽然表现了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但更要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月亮为抒发感情的基础,表达了人世间分别的痛苦,相聚的困难,但缺少了张若虚那种将离愁别绪与宇宙奥秘相统一的气魄。张若虚将人生宇宙的哲理寄托于月亮这个意象,对此作出了更深层次的解释。

从古到今,月亮就是这样缺而又圆,圆而又缺,它化成了美好圆满的爱情,温馨的故乡,也化成了劳燕分飞天各一方的离恨,远别故乡久不得归的别绪。正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圆而又缺的规律,嫦娥奔月的爱情离奇传说,月光清冷的色彩,孤悬中天的寂寞形象,经过世世代代的文化积淀,使月亮成了离人情感的呼应,游子思乡情结的归化。

四、探究《春江花月夜》的“神秘”诗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营造了一种“空无”之境,借助空间的旷远,使诗歌产生一种能渗入天地宇宙的伟大的神秘。比如诗的起首五联,迎面而来的便是浩荡无垠的春江潮水和更显浩瀚辽阔的大海,这里不仅有一种月光下的朦胧之景,还有水天一色、江海相汇的空旷阔大的虚幻之境。宋初林逋的《山园小梅》有十分著名的句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表现了朦胧的神秘之美,与《春江花月夜》一对比,就凸显了张若虚在保留了静默与黯淡的神秘性的基础上,又努力营造出一种空间的神秘。正像闻一多所说,当诗中的“抒情主人公”顺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这流畅的旋律而一层层的追问下去,“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茫了,然而也满足了”,这份神秘同此诗所营造的一种阔大的空间无疑是分不开的。

世界是神秘的,生命更是神秘的。这在艺术作品中往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无论是一首诗、一幅画还是一首乐曲,命运感无所不在,伴随着它的是“神秘”。所谓的生命意识或者命运意识,就是对以人为主体的宇宙中的生命现象的命运关注,这种关注最容易在人与天地自然迎面相对之际产生,在这种神秘感中,我们才进入到无限的生命之中,触及生命的奥秘,感受探寻这种奥秘所产生的喜悦与哀愁。

正是这种神秘感,才把这首原本艳丽的辞曲引向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上。在五种意象自由从容的转换之间,自然也蕴涵着“明月照高楼”式的闺思母题,但诗的本质却在于更深的层次,在于它把人间真情置于对天地宇宙的询问之中。这种立足于个体生命有限性和人类生命无限性,以及永恒和瞬间的矛盾之上的生命体验,以淡淡的感伤升华出博大的空明,使良辰美景式的春江花月夜蕴含着发人深省、又带着神秘感的生命哲学意味。

五、结语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往往蕴涵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哲思,阅读这类作品使人直观社会,领悟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唤起清醒的宇宙意识。这在《春江花月夜》中体现无遗,诗中的时间不能确定何年何月,空间也不能确定何处,因而被抽象为一种宇宙意识。在诗人笔下,宇宙、自然、人类、生命、青春、爱情,这一切统一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它们有着那么多的奥秘,令诗人无限神往和留恋;又有着那么多的缺憾,令诗人难免感叹和伤感。在这种深刻的宇宙意识当中,作者把男女爱情相思描写得多么纯洁美好和神奇浪漫,于是,这首《春江花月夜》终于摆脱了千百年来痴男怨女只会卿卿我我的小家子气而具有了大家风范。它的似水柔情,它的逸怀浩气,使得诗歌的境界格调大为提高;它对自然美的赞叹,对人生宇宙奥秘的追寻,对青春爱情的渴求,充分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价值的肯定,预示了悲壮雄浑的盛唐气象的出现。这首七言歌行,不但极为成功地尽情讴歌了男女爱情同时又洗尽铅华,而且极富创造性地把美好爱情的相思和宇宙人生的哲理融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创造出一个景、情、理水融的宁静悠远的意境。它在历代的同类诗中显得那么超凡脱俗,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一点不为过的。

【参考文献】

篇(8)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心得1现在的少年都是讲礼貌的:他们做错了事情会说:“对不起”。被别人帮助了会说:“谢谢”。在别人说谢谢的时候会说:“不客气”。懂得进别人房间会先敲门、上课发言前要举手、出门要和家长打招呼等礼仪礼貌。我每次进老师办公室送作业前都会先敲门,老师让我进我才会进。

现在的少年是尊敬师长的:现在在学校中上课前学生们要起立向老师说:“老师好”。下课后学生们也要起立向老师说:“老师再见”。在校的时候,下课后遇到老师会说:“老师好”。进老师办公室前会敲门,等老师让进了再进,向老师请教完问题后会向老师说:“谢谢”。我也是经常这样做的。

现在的少年是拾金不昧的:我记得那件事好像是发生在前年,那件事是:我们学校的一个学生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在自己的座位旁发现了一个钱包,他打开钱包一看里面有几千块钱和几张银行卡还有身份证等好几样贵重物品,那个学生把钱包交给了司机,司机把钱包拿回了公交公司,在公交公司的帮助下找到了失主,后来失主在公交公司的帮助下找到了那位同学,他拿着衣服还有鞋子去感谢他,还送了他一面写着“拾金不昧”的锦旗,学校还在全校大会上表扬了他,并提倡大家学习他那拾金不昧的好品质。

我们都是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就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身上的美德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我们不仅要拥有它们还要发扬它们,使每个人都成为有优良品德得人。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心得2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勤奋学习、追求上进,丰富的知识是我们翱翔的翅膀,飞向蓝天。

祖国是和谐的家园,每个人享受着幸福和温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是每个学生的座右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每个少年时刻不忘的真理。为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努力,就是上进。

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品德优良、团结友爱,挽起我们友谊的双手向着未来,勇敢登攀。

祖国是广阔的舞台,我们将成为未来的中坚。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人的心灵美才是最美的。品德思想最重要,它是唤使你去做每一件事的方向盘。所以大家要心灵美,知道感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人与人要互相帮助,要互相团结,力量才会大。

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用充沛的精力把祖国建设的重任,扛在双肩。身心健康是主要,锻炼身体,活泼开朗,才会有好心身来争当四好少年。不要像脱了毛的雄鹰,没有健康也非不起来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未来的路还很长,只有学会创新,学会开拓才会取得进步。我们一定要铭记大家的鼓励和鞭策,以爱心、恒心、信心托起自己,一起去争当四好少年吧!

这次我校开展争当“四个好少年”主题活动,这是胡爷爷在给少先队的一封信中提到的争当“四个好少年”的要求。我和全校同学都积极参加了这项活动。争当“四个好少年”应该从我做起,从我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在以前我看到地板上有废纸我连瞄一下都懒得瞄,现在我凡是看到地板上有纸袋,我就会毫不犹豫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

学习上在以前我学习马马虎虎现在我对自己严格要求,认真写好每一个字,上课专心听讲,课堂上再也不做小动作了。我踊跃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以前在家里衣服裤子都是妈妈去洗的,房间也是妈妈整理的。现在不一样了,我的衣服都是我自已洗的,房间也是我自已整理的。我要努力改变自已,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争当一名合格的好少年。

争当“四个好少年”是我们全体学生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的需要,是祖国人民的需要。让“四个好少年”的活动在我们的学校开花、结果。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心得3每当你驻足在宛如万马奔腾的黄河旁;每当你站立在犹如绸条般的长城上;每当你仰望着那壮丽雄姿的五星红旗,你的心中是否如凶猛的洪水般热情澎湃?是否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我们的祖先用聪明的智慧、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伟大的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奉献了无数的发明创造。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如果不奋斗就会一事无成。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好习惯,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身为少年,我们应该敢于有梦,从小树立高远志向。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一个人想要做出一番成就,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志向,敢于追梦筑梦。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从小着迷于荷马史诗,立志找寻特洛伊古城。虽然历尽重重磨难,费劲千辛万苦,但他始终勇往直前,终于在40年后,他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找到了人们以为因战争而早已毁灭的特洛伊城。

身为少年,我们应该勤奋学习,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知识。我们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掌握文化知识,既要勤学书本上的知识,又要多学课外知识。知识犹如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永远也没有尽头,也永远不会枯竭。对于我们的学习来说,持之以恒是极为重要的。荀子在《劝学篇》里曾写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驽马十架,功在不舍”。

身为少年,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养成良好品德,做一个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的好少年。我们现在是一株株小树苗,必须抓好习惯养成,吸收丰富营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是祖国的新一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同学们,让我们挑起复兴中华的重任,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美好富强而努力吧!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心得4“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我们都知道新时代好队员就是祖国的栋梁与希望。所以我们为了国家,为了荣誉,为了自己,都要尽一份最大的力,争取做一名新时代好队员。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的做一名新时代好队员呢?我认为大家应该从“德、智、体”三方面来正确的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自身的缺点。并且,所有的队员都要团结一心,大家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一齐来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美好念想!

德,指的是一个人的品德与思想。你们想想,如果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但是他的品行非常的不良好,思想也不正义。那么,你们认为他有资格能被称为是新时代好队员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毋庸置疑,当然是那个聪明的学生没有资格!所以,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新时代好队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有良好的品德与思想。做人也要诚实,诚信为人之本。如果连着本都没有,你又如何能向好的方向前进呢?

智,就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智慧和才华。在做到有好品质之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发达的科技,便捷的生活,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得拥有一个充实的大脑。在学校里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课,课堂作业和回家作业都要及时完成。考试的时候不能作弊,要靠自己来解答。课余时间要多看课外书,多看时事新闻报道,对社会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要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学习,不能把学习当做儿戏,也要积极的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来增长自己的见识。

体,表示的是一个人的身体与体育。既然拥有了好品质与智慧,那么身体与体育也自然不能落后。如果你只拥有品质与智慧,但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你又从哪儿来的力气来报效祖国,做新时代好队员呢?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强健的身体,从而才能为祖国而奋斗,为祖国而开拓出一片新的领域。大家也要劳逸结合,在学习学累了的时候,出去锻炼锻炼身体。

最后,我真诚的告诫大家――要珍惜时间!伟大的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还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名言警句,都告诉了大家要珍惜时间!

小树苗终会长成直插云霄的参天大树;待哺的雏鹰终会变成在蓝天展翅翱翔的雄鹰。行动起来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争当新时代好队员!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心得5我们,是国家精心培养的花朵。幸福地沐浴在祖国和煦的阳光下,高速生长;我们,是祖国_点钟的太阳,给国家带来了新的希望,生气蓬勃;我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肩负着给国家锦上添花的重任,一往无前。因此,我们应该不负祖国的栽培,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什么是新时代好少年?是在祖国的光芒下无所事事的人吗?错!真正的新时代好少年是集礼仪,奋进,进取于一体的少年!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立。”要做新时代好少年,我们就应该讲礼仪。面对老师,我们应该主动鞠躬问好——老师们让我们学会了知识,让我们能更好地报答祖国;面对父母,我们应该早晚问安——父母生育了我们,让我们沐浴在祖国和煦的阳光下,让我们能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历代讲礼仪的人很多,比如汉文帝刘恒,有“亲尝汤药”的故事,这不就是对父母的礼仪吗?汉文帝重礼仪,使他与汉景帝的统治被称为“文景之治”。连一国之君都讲礼仪,我们要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怎么又能不讲礼仪呢?礼仪,让国家有大爱。礼仪,同样是新时代好少年的基础!

但是,有了礼仪,而没有奋进,我们能称为“新时代好少年”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有了奋进,才能让自己给国家奉献。奋进,可以说是成为好少年的屋脊部分。

曹植曰:“翳轻躯而奋进兮。”作为新时代好少年,我们还应该奋进!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向着知识的天空飞去。现在已经不是原始社会了,而是崭新的知识的时代!唯有知识,才能让国家更加富强!而这样重任,就在我们的肩上!为了国家的富强,我们应该奋进!凭借着这股精神,我们可以像闻一多先生的“读书成瘾”一般,沉浸在书的海洋中,把时间换为知识;也可以像“韦编三绝”的故事一样将书本变为知识而烂熟于心。这样才能为国出力。所以,我们应该储蓄知识,以待到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作为新时代好少年,我们更是没有不奋进的理由!

但是,有了礼仪,有了奋进,我们就是新时代的好少年了吗?不一定!仅有这两样,我们只能说是未来可能会对国家有帮助的人,要做新时代好少年,我们还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一颗想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心。

篇(9)

二从被动接受到自主选择

当儿童被动地听被动地唱时,他的记忆一定不够“牢固”,难有长久的印象,也难以打动人心。“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点燃学生兴趣之火最好的办法无疑是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就小学音乐而言,应该从学生的童真童趣童心出发,让学生自主设计或选择一些趣味性生成性的音乐活动或情境。如果这样的“自主”能够在一定的铺垫酝酿之后悄然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或情感之门,说不定会有意料不到的惊喜或收获。例如,针对“音乐湖”中的音乐故事和封三的内容,无论是表情朗读也罢,“画外音”的讲述也罢,还是音乐历史知识的了解也罢,应该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再如,有的孩子喜欢古典乐曲,有的则喜欢流行音乐,有的喜欢民谣,有的喜欢爵士……在合唱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唱准和唱好。比如,五音不全或处于变声期的孩子就不能强迫,但是,可以让这样的孩子做老小指挥小伴奏等。帕克•帕尔默说:“在每个教育阶段,教师的自我是关键。”在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绝不能硬性地强迫学生。充分地放权,意味着一种民主平等氛围的生成,意味着一种令人舒服的温度的蔓延。当然,教师并非是清闲者,相反,教师要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以便考虑并组织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

篇(10)

职业道德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是民族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呢?我认为,职业道德教育除了课堂上的纯理论灌输以外,更应重视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并作为一种主体途径贯穿于始终。下面谈谈学校课题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研究》研究以来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上好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

认真上好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的理论依据与必要前提。民族职业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列入重点教学内容,使学生系统地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理解从职业的道德准则,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挑选了那些政治素质好、职业道德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职业教育课教师,并确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重点。我们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适应各种职业活动的道德要求内容与体现具体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内容。这样就便于学生联系自己专业的特点来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上,我们一改纯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而是联系社会实际,结合学生存在的一些情况,采取“实例介绍”、“专题讨论”、“集中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针对问题讲,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大大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学生喜闻乐见,而且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另外,我们还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形成了一种全员负责、多渠道渗透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这样政治课上的理论教育就不会显得苍白,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就能自然形成。因此,认真上好职业道德课是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的理论依据和必要前提。

二、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主体途径和重要方法。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出现了招生难、办学难等一系列问题。社会需要专业人才,如果不培养一大批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出路又在哪里呢?对此,我们有目的 地带领一部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进行实习锻炼,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生产现状,分析企业及用人单位广阔的前景,并每年在全校各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主题班会、学生就业前家长会、岗前教育会等专题教育,使学生改变了模糊的认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学校还开展了对外加工业务,如机械加工专业为社会加工机械零件。这既是专业实用技能的大表演,又是职业道德的再学习,通过客户的严格要求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和道德意识,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更注意职业道德的养成,真正体味到了“天生我才必有用”。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还把学先进和增强职业道德结合起来。

首先通过优秀毕业生事迹现身说法,以此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这些身边的人和事都激励和鼓舞着学生。

其次,我们还把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的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有位同学拾得身份证、户口低保证及有三万余元住院费的收据的小包,交还了失主。我们便利用他的现身说法,开展宣传、表彰,并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针对各自的专业特点和内心实际写心得体会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职业情操,使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目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我们坚持从实践中狠抓职业道德教育,既贴近学生,又灵活多变,打破了单纯 凭课堂灌输的理论模式,深得学生喜爱,因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独特作用和意义

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能使校园稳定、秩序井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还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洞察真伪、分清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遵纪守法,讲求社会公德,形成良好的校园风貌。

篇(11)

美是普遍存在的。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欣赏美和进行各种美的创造外,还可以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感情,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

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有几方面原因:首先,这是教育大纲的要求。《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其次,美育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语文固然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但语文丰富的情感,深邃的理念,以及负载的人类文明成果显示了其鲜明的人文性。“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堂更应是涌动着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活力的磁场。课文一旦离了美,必将显得枯燥乏味,失去应有的魅力。再次,课堂美育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素质”不仅包括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还包括美的素质,即正确感知、判断、理解美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非常有必要。其实施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从感受教材中的自然美、人物美、语言美三个方面阐述。

一、启发学生联想,领略作品中的自然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的自然美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教师通过有感情的讲读,引导学生耳听、口诵,并进行联想与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美好感受,在审美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一)挖掘作品中丰富多彩的景观美,激发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追求,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美能力。《春》勾勒了一幅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苏州园林》介绍了亭台轩榭布置有序、花草树木映衬成荫的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对于这些丰富的自然美资源,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品味,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方式,指引学生初步感受。接着指导学生分析关键词语,并发挥联想,重视作品中的美好景象。学生会陶醉在自然景物美之中,感受到巨大愉悦,获得审美满足,于不知不觉中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塑造人性,并产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烈向往,促进审美能力与创美能力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例子”,观察、发现自己身边的自然美,然后诉诸笔端,创造出美。

(二)品味自然美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启发学生心智,提高思想认识,培育审美理想。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听一段交响乐,常常是通过无限的感知形象,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更深远的东西,从有限的、偶然的、具体的诉诸感官视听的形象中,领悟到那日常生活的无限的、内在的内容,从而提升心意境界。陶渊明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这种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自然同化的怡适心灵是真实而不易把握的。教师如能结合日常生活的例子略加点拨,学生也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找到类似的感觉,那么,他们所获得的精神愉悦便是奇妙而真切的。这种渗透于天地的感悟不仅是一般的感官愉悦与情感满足,而且是一种极奇妙的精神享受,一种超越现实的人生感性境界。

二、启引学生感悟,体味作品的人物美

人物美是社会美的主体。教学中,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一)欣赏作品中崇高的理想美。远大崇高的理想是人物思想美的重要内涵和心灵源泉,它决定人的价值取向。这种光辉思想对学生的熏染感召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的美好社会,这是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陶渊明的社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不仅是陶渊明的魂之所牵、梦之所系,而且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所极力向往的;“世外桃源”不仅是一个成语,而且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一方净土。

(二)品味真挚的爱国美。爱国主义是思想感情美的重要体现,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它所体现出来的崇高与壮美令人的心灵震荡不已。这种情感的涌动能迅速促动审美意识的形成,产生强烈的审美效应。《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通过记叙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他作为一个学者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个崇高的人物情感思想具有强烈而巨大的美育效能。通过作家形象的描写,把爱国主义这个永恒的主题赋予给这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艺术世界里受到熏陶,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感发,实践上找到榜样,使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合一,从而产生良好的意志行为。

(三)感悟精湛的哲理美。《伤仲永》以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的仲永不学习终归“泯然众人”的事例,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性。教师要调动学生感知,启发学生因情悟理,对审美情境中的深沉意蕴反复思考,深入领悟,直到获得关于社会人生的真谛而得到心灵的解放和情感的升华,进而充实和提高审美理想,同时充实和提升人生理想。

三、指导学生朗读,显示作品的语言美

要欣赏作品的语言美,就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朗诵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朗读在那些具有语言的形式美的作品中显得更重要。语言的形式美中,我们先来看节奏和韵律之美。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语言,听起来特别清晰响亮,像行云流水般的流利顺畅,自然舒展,富有音乐美。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明显。这种节奏美和韵律美通过朗读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平仄协调,韵脚分明,抑扬顿挫,富有强烈的韵律感。

语言美也体现在语句的整齐和参差上。整齐划一的词句能体现一种统一有序的洁净美、规整美,有时能表现出一定的语言气势,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像讲究格律的诗歌,像严整有序的骈文,像相等字数的词组、句子……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不仅韵律感强,而且词句两两相对,整洁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深长,确为千古美文。

当然,一味的整齐划一不免显得单调、沉闷,所以古人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整齐中的变化能构成一种参差错落美。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词句骈散交错,语言节奏富于变化,创造一种语音的错综美。读起来声调铿锵,意趣无穷。

另外,语言的内容美也不容忽视。明朗有力、形象鲜明的词句能使语言明晰具体,达到最佳表达效果。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对于这些具有内容美的语言,同样要加强朗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情味,加深理解。要学会品味好词妙句,认识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独特而巨大的功能,提高文学修养。指引学生加强阅读,勤于动笔,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