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建筑环境专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4-19 06:59: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环境专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建筑环境专业论文

篇(1)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产生、定义与分歧

新闻专业主义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①,在美国政党报刊瓦解后,报业媒体越来越关注经济利益,以普利策与赫斯特之间的黄色新闻大战为代表,报刊越来越低俗化、商业化。与此同时,要求新闻公平客观独立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新闻专业主义作为煽情主义与商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各自的博弈中逐步确立。慢慢的,客观报道的技巧变成了一种信念、标准、一种价值观,也成为一种程式②。上世纪90年代后,新闻专业主义已成为西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理想的新闻理念,是新闻从业者在采写新闻报道、传播新闻信息过程中向受众呈现出最贴近新闻事实的职业要求。该理念涉及到媒体社会角色,新闻工作的基本性质,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和身份认同,新闻实践的行业规范和评判标准等方面的理念。③在坚持媒体及从业者独立自由的前提下要求其对新闻事件做客观公正的报道,服务公众利益,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阿特休尔在《权利的媒介》中说:“新闻专业主义就是指,新闻媒介摆脱外界干涉,摆脱来自政府、广告商甚至公众的干涉;新闻媒介为实现‘公众的知晓权’服务;新闻媒介探求真理,反应真理;新闻媒介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④

在新闻实践操作层面上,新闻专业主义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理念与实践的分裂这一深层矛盾。新闻专业主义自身具有难以摆脱的理论困境:新闻专业主义赋予新闻自由过于宽泛的界定,尤其是对其绝对性和相对性、合理空间和必要界限、主体道德自律和外界必要制约等几组对立的命题都尚未有完善的理论加以科学界定。⑤因为新闻专业主义强调绝对的客观、中立报道,而现实操作层面只能实现相对的客观,新闻从业者在力求客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甚至是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形成的固有的框架设置等都是影响客观报道的因素。无论是在政党控制下的报业还是适应商品社会产生的报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限制,新闻媒体不可能实现绝对意义上的自由独立。

二、新媒介环境下媒体传播特征及表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集互联网、电视、手机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媒体、互动性传播对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极大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在新的媒介环境变迁下,媒体的信息传播表现出新的特征。

在当今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新媒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单对多传播模式,形成了多对多,单对单的传播模式;由原来的点到面的传播发展为点对点、面对面的传播,在丰富了传播内容的同时扩大了传播的范围。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受众见证了微博的力量,它以短小、迅速、及时、广泛、互动传播优势将受众、媒体、两会代表紧密联系起来。这种社会媒体(social media)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更多的新闻线索,利于进行深度报道;新闻当事人、评论家等的观点评论也为传统媒体广泛引用,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但也对新闻专业主义造成了严峻的挑战。传播渠道及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使受众接触海量化的信息,海量信息的存在增加了信息真实性判断的不确定性,对媒体及从业者坚持新闻专业主义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海量的网络信息加剧了新闻真实性甄别的难度,这是对新闻记者专业素养的考验。在海量的信息中,有价值的信息极易被“埋没”,而虚假信息也极易盛行,对信息真假的甄别加大了对新闻记者专业技能的要求。

三、新闻专业主义遭遇的现实困境及思考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于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要求媒介及从业者对公众服务并负责,坚持自律与他律,但新闻领域的自律与他律和独立自由本身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客观性是指依据事物的是非曲直如实报道现实;客观化是依据人为的意识形态宣传来对现实进行虚构。⑥因此,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客观报道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报道并非片面地强调绝对的客观,因为这是不可能达到的一种反应事实的状态,而是反映现实的一个过程,我们能追求的只能是相对的客观。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困境直接导致了新闻从业者的实践困境,其标准不是绝对化的要求,而是从事实践的过程中力求达到的相对的标准。

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中我们了解到,整个大的社会结构是由相对独立自主的小社会构成的,每个小的社会都有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但又受其大的社会结构的制约。“新闻界是一个小的独立的小世界,有着自身的法则,但同时又为它在整个世界所处的位置所限定,受到其他小世界的牵制与推动。说新闻界是独立的,具有自身的法则,那是指人们不可能直接从外部因素去了解新闻界内部发生的一切。”⑦新闻界受到了来自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受众方面、以及来自新闻界内部的制约,这些因素相互抗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新闻人所需面对的复杂的媒介环境。来自政治的压力,对经济的过度依赖,受众的期待,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使得新闻工作者追求新闻专业主义成为了一种理想,现实的困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该理念产生质疑。

政治领域对新闻界的控制体现在多方面,即便是在提倡独立自由媒介环境的西方国家,官方也是通过各种渠道控制影响媒体。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发言人制度、新闻检查制度等控制消息来源或者控制舆论引导。我国的新闻管理体制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该体制是为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而做出的调整。事业单位的性质使得政府可以统一媒体舆论导向,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是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做出的适应性调整,它折射出了政治及资本对媒体的控制。

资本对媒体的控制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以媒体是社会第四权力自居的西方社会,近几十年来,市场导向新闻学(market-driven journalism)正在盛行。市场导向新闻学是指新闻机构的市场取向,建基于找出或者制造出一种消费者的渴求,而新闻传媒的任务是独一无二地满足传媒消费者的需要,新闻最终成为彻头彻尾的商品。⑧在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各大媒体为占领市场份额,迎合受众的需求,新闻越来越低俗化、娱乐化、庸俗化。策划新闻事件大行其道,越来越背离新闻专业主义的宗旨。资本的渗入还体现在广告的介入,广告是媒体尤其是报刊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无形中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越来越多的软广告见诸于媒体,足见资本对新闻界的控制。

在新闻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媒体组织内部严格的操作流程及受众的阅读期待构成了影响新闻采写客观中立的隐形因素。新闻产品的正常生产得益于媒介组织内部严密的采写、编辑、发行流程,媒体机构内部的等级体系划分使得新闻记者各司其职。记者不可能采写不在视线范围以内的事件,也不会采写超越自己领域的事件,这是媒体组织内部对新闻从业者的束缚。另外,在争夺眼球效益的竞争中,为应对同类媒体的竞争,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已发生改变,最大限度的迎合受众使新闻媒体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庸俗化、低俗化、虚假化,这与新闻从业者应坚持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背道而驰,从业者在面对大的社会环境时,也只能适应性地妥协,这便是新闻专业主义很难走出的困境。

对于新闻人应坚持的专业主义的困惑与探讨伴随着它的产生而存在,它有其产生的社会地域文化背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与实践需结合我国不同的环境背景而加以本土化。需在考虑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前提下考虑不同媒体的定位、不同受众的需求,而非绝对的新闻专业主义教条化。新闻专业主义追求的客观中立并非绝对的客观中立,绝对的客观是做不到的,新闻人应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尽最大努力还原客观事实,做到相对的客观,这是秉持专业主义的新闻人应具备的品质。■

参考文献

①塔奇曼 着,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做新闻》[M].华夏出版社,P7

②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393

③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J].《新闻学研究》(台湾),2002(71)

④⑥J·赫伯特·阿特休尔 着,黄煜、裘志康 译:《权利的媒介》[M].华夏出版社,P282、148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47-02

一、建筑环境学的作用及地位

1998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调整以后新设置了建筑环境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涉及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心理学,城市气象学,建筑物理等多学科知识,是本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1]。随着社会发展,节能减排需求逐日提升,建筑环境设计目标从最初原始社会躲避自然环境的伤害满足安全需求,过渡到满足人员舒适性要求进行人工控制室内温湿度,再到如今的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满足室内环境的同时降低建筑能耗有效利用资源合理的排放废弃物。

笔者认为建筑环境学就是指在建筑空间内,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如何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舒适和健康的一门科学。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室内的温度、湿度、气流组织的分布、空气品质、采光性能、照明、噪声和音响效果等及其相互间组合后产生的效果,并对此作出科学评价,为营造一个舒、健康的室内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建筑环境学内容具有多样性,相对独立性和应用广泛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需要从该课程涉及到的各个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其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树立可持续发展设计的观念,并建立/室内环境品质的概念,宏观了解与认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的目的和任务,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该专业。由此充分体现建筑环境学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核心基础课程的作用所在,建筑环境学的理论知识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和平台[2]。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筑环境学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含的技术知识和概念较多。根据新疆大学学生的特点和全校性基础课的安排情况,本课程的开课安排为本科生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即第五学期。授课方式为多媒体教学,考试方式为笔试闭卷考试。对于学生而言,刚接触该门课程会感觉内容分散,有许多内容和大学二年级所学的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以及传热学相关联,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些基础课程的时候仍然采用高中时的应试学习法,许多重点内容没有掌握扎实,因此在学习建筑环境学时难于把握核心。

此外,建筑环境学包含了建环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概念,信息量庞大,基本每一章节都会遇到新的相关专业术语和理论公式。要使学生掌握构建舒适的建筑环境,对建筑环境进行分析评价以及设计能力,单纯的靠老师课堂讲解是不够的。因为理论化的内容都相对较为枯燥,学生兴趣不大,若仅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机械的不加思考记忆背诵都无法保证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从2008年起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形和一些工程设计实例把一些抽象复杂的基本概念表达出来,避免学生在理解复杂的公式时感到厌烦。但近两年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多媒体课件有直观形象讲解说明的优点,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堂教授时间看似学生理解了复杂的公式,掌握了概念,但一旦期末考试时换个角度出题,学生就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因此如何更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建筑环境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环境学的知识,从2010年开始课程学习增加了期末大作业环节,布置一些与课程各章节相关的调研题目,旨在让学生通过完成调研题目,设计并组织撰写研究论文对所学内容又更深的认识,但由于大作业论文指导工作量较大,单由授课教师完成指导工作并不能保证大作业论文的质量。

三、课程教学改进建议

根据前述内容可以看到建筑环境学在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同时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建筑环境学专业核心课程的作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结合最新技术发展补充教材内容,丰富课堂讲授的内容。特别是在绪论部分,通过该部分的内容要让学生对建筑环境学有总体认识,了解该课程的核心作用。如果仅通过课本上区区几幅图片和条条框框的文字说明,无法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这时就需要结合实践和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搜索大量不同类型建筑的图片,使得课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举例说明,当前国家绿色建筑进入到规模化发展的阶段,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中的相关指标与建筑环境学的内容结合。特别是最新提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气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这些部分内容都和本课程所学知识紧密相扣。充分将实际与课程知识结合在一起就能使学生深入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建筑环境学这门课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二是在课程教学环节提高多媒体课件使用质量,避免出现学生理解不透彻的现象。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将图形视频与文本结合起来,学生能较为直观的接收,但学生略微走神就错过很多内容。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时要增强课堂师生间的互动,对于重点难点除了用板书单独讲述之外,还要变换角度提问,尽量把学生的生活常识与学术问题相联系,用最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体验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还可提前将多媒体课件分享给学生以便预习,让学生透彻掌握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是需要改进最终考核模式,不能完全以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该课程的内容。本课程从开设一来一直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给出最终成绩,直到2010年开始才增设了期末大作业环节。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题型相对单一,而建筑环境学内容量大,仅从卷面考试并不能完全反应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让许多学生从开始学习时就有了应付考试的想法,不利于课程的教授。但从增设大作业环节以来,由于大作业成绩占比重较小,且大作业通常为结合实际的调研测试总结题目(例如之前布置过的教室二氧化碳浓度随人员变化测试与分析),费时较多,因此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为了改变此现状,建议日后的课程设置应增加大作业比重,迫使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并能够利用已经有的知识做一些实际的研究。大作业的指导工作还需要增加从事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老师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可以丰富大作业的题目,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增设实践环节。为了让学生对实际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应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譬如可以让学生动手测量某一特定环境的温度场,风速场,室内空气品质以及室内噪声强度等,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建筑环境的感性认识,并且大学二年级所学的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对实践环节有较好的补充作用。

四、结语

通过建筑环境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从不同使用者和不同使用功能出发,研究适用于不同地域气候特点的舒适的建筑环境,为营造所需的环境提供理论依据。针对文章提出的课程教学中现有的问题,不断改进并完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就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发挥建筑环境学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后续专业学习中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更好的专业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人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主体,因此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大学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在上世纪末对大学很多专业都进行了调整,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论文百事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1]。该专业以培养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公共设施、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产生了一个面向21世纪新的专业学科。近年来,该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91所各类众多高校中涌现出来,问题也随之凸现。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

一、主要凸现的问题

(一)办学思路不清晰

虽然很多学校秉承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建筑环境、建筑热能供应以及建筑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并把建筑环境学列为了专业的平台,搭建了新的本科专业的框架体系。但是“厚而宽”不是“大而全”。知识口径的拓宽不是各种知识的堆积和罗列。专业的办学首先要服从于所在大学的办学思路,即学校的定位。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不同,创新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也不同。如果全国九十一所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学体系都参照某一两个名牌大学的教学体系,那么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专业建设没有或者散失了原有专业的特色;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没有特色。

(二)教材建设的质量不容乐观

目前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教学体系中的教材应该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各个知识块之间简单的粘贴或移动的关系。以《暖通空调》为例,集结了原来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空气调节》、《工业通风》以及《供热工程》的主要内容。剔出了三门课管网输配的交叉部分,而另设了一门课:《流体输配管网》。但就这两门课程的教材来看,共同的缺点是把原来空调、通风和供热三门课的三个系统简单地归类总结,系统总结有余,阐述不足。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老师觉得不好讲,学生不易接受的情况。

(三)配套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由原来的暖通空调专业或燃气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师资基本上是暖通空调或燃气专业的。但是专业的领域已经扩充到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等方面。专业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设备或系统扩充到既包括设备、系统,也包括智能建筑。其中的弱势部分是智能建筑。因为智能建筑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大部分搞自动控制的人才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对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供热空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搞设备的人才又缺少对建筑自动化、BAS功能科学要求的理解,缺少有效的上层控制管理逻辑与算法。两方面人才又缺少“接口”,从而制约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2]。因此合理搭配师资,在教学安排方面与其它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的内容

(一)明确办学思路,办出专业特色[3]

明确办学思路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科研人才为主,还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不仅与专业本身的内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专业所在大学的性质有关。这样才能形成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良性竞争。办学思路还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联系。专业特色与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教学和科研历史有关,如有的学校在暖通空调的系统工程方面是强项,而有的学校在制冷空调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是强项。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这些特色就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挥,在课程设置和训练中要体现出来。

(二)稳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科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应包括数理方面、工程热物理方面、流体机械方面、建筑热物理方面和自动化控制的知识。只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拓宽本专业的服务领域。当然,正如前面强调的,专业办学的前提是要继承和发扬本专业的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本身就是属于很多领域,要与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特色结合起来,构造和稳固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的拓宽,是构架新时代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专业教学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暖通空调,或是供热供燃气,或是把这两方面的课程全部笼统地包括进去,或是把建筑环境、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硬塞进去。在专业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很有可能会造成各种知识的七拼八凑。因此,要有侧重点地把某些方面作为原本专业特色的延伸和发展,切忌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思想,盲目地贪大。

(三)编制优秀的教材,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原有专业教学体系架构的割断和组合,使得最近几年采用的教材在编制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必需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选用合适的优秀教材的基础正是现在的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需从根本上理解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模块。

师资的知识结构要分布合理,除了保留原来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补充新的知识,如智能建筑和建筑环境方面的知识结构。师资的梯队建设也很重要。教学梯队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的传承和不断更新。每个专业知识模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群下面,形成以教授为龙头,教授副教授主讲,青年教师为重要组成的教学梯队。

三、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路

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源于长沙铁道学院的制冷空调学科。长沙铁道学院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制冷空调及冷藏运输方面的研究工作,1985年在机车车辆系成立制冷空调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制冷空调专业专科学生;1989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本科学生;1998年根据教育部文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因此,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形成了制冷与暖调、系统与设备并重的特色。我专业在调整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供燃气、建筑环境和建筑自动化方面的知识模块,保留了原来的制冷方面的知识模块,包括有制冷原理、制冷压缩机和铁路车辆制冷、制冷装置自动化等课程。

目前已拟定完2008级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主要的思路有如下几点。

(一)明确办学思路,与学校的定位一致。

我专业隶属于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综合性大学——中南大学,学校的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4]。因此,我专业的办学思路是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继承和发扬专业特色,整合知识架构。

充分利用能源知识的平台。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与同属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热能专业进行能源与动力大类招生,使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的基础知识面广,起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作用。

继续保留专业的特色之一:制冷模块。从毕业生就业的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既懂制冷,又懂暖通,既了解系统,又了解设备的人才非常欢迎。

加强暖通和建筑环境的优势。把空调、供热、通风和建筑环境的节能、环保、热舒适与空气品质结合起来,也是当前时展的需求。

减弱供燃气和燃烧模块。从本系教师多年从事的科研工作来看,燃气和燃烧模块并没有形成特色,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其份额,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加强智能建筑模块。智能建筑是楼宇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系在制冷和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新晨

(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既保证实践环节的“量”,又要保证实践环节的“质”。即:实践环节的课时量必需严格保证,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动手、动脑,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抓起,选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际,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严格把握好实践环节的考核。本系在近两年所有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中都涵盖有答辩部分的考核,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自信和表达能力,又能很客观地反映实际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肖勇全,李岱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J].高等建筑教育,2002,(2).

篇(4)

1、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进各高校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市场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而从某个角度而言,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会对学生的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各高校必须对教学体系的建立及专业的合理设置引起重视,这样才能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特色。本文主要就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作以下分析,以此为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2、特色专业建设概述

从某个角度而言,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而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都得到一定提高。因此,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就是指培养出具有特色人才专业,其最终要体现的是人才的特色。国家曾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人才指的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或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其是人力资源中具有高能力及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特色人才的基本含义应是人才在能力方面的特色,而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形成培养特色人才的能力。

3、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的特色及特征

3.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

通过对学校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结合学校的师资特点、办学传统、工程及科研等方面的优势,本人认为该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应具备以下特色:

(1)具备对常规工程问题进行处理的基本能力。

(2)具备适应职业转型及拓展的通识能力。

(3)具备对复杂工程进行有效处理的综合能力。

(4)具备应用先进的技术及理念对工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创造性解决的创新能力。

3.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征

(1)对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能够进行自我学习与提高,懂得对知识进行重构,能够较好地对自身的角色进行有效变换,从事其他社会活动。

(2)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为立足点,沟通热能动力、经济、环境、机械、管理以及土木建筑等相关学科。

(3)具备良好的工程师素质,能够对建筑给排水、燃气、暖通、建筑消防以及建筑电气等相关专业的核心技术进行融合贯通,可满足城市与工厂热能动力供应、交通工具及建筑内的环控工程、建筑与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工农业生产环境控制工程等领域的要求,取得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

4、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4.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1)在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之间是互为铺垫的,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专业课进行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教学效率得到一定提高,应把所学知识的原理、特点、变化特性以及适用条件等方面作为讲解重点,而对于某些比较枯燥、繁琐的工程细节及相关的计算内容则应放到后续的课程设计及实习环节中,以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2)对于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等专业平台课,应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以使各专业课中的相关内容实现有效整合,这样就可科学提炼出共性问题。此外,需注意的是,不能把专业平台课误看作专业基础课,许多院校对专业平台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存在与专业知识脱节的现象,因此,必须对此引起重视,如可把专业课和专业平台课程交替上或并行上,或者把专业平台课程放在专业课后,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对课程进行设置时,各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及地域特点等设立特色课程,以使自身具备一定的办学特色。

4.2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师资力量是高等院校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当学校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热爱教学工作、经验丰富等师资队伍时,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各高等院校可从以下方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科学而合理的管理体系能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能使教师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和社会联合,对教师进行培养。如可安排专任教师对合作单位中开展产学研合作,并可聘请热力、燃气公司中的资深技术人员及优秀专家到学校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

(3)鼓励教师加强进修学习。各高等院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对教师队伍进行充实的同时,也应鼓励教师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使自身的学术水平、学历层次以及专业技能都得到一定提高。此外,学校还应派遣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以及重点科研机构等单位做访问学者,对于某些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应资助其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培训或深造。另一方面,还应鼓励中青年教师申请国(境)进修培训、教育部出国(境)培训项目经费等。

4.3加强实践教学

(1)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学习课时。对建筑环节与设备工程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实践教学环节引起重视,并必须落实到位。目前,许多院校都是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重点,而忽略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而相关调查显示,通过专业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得到一定增强,因此,学校应适当缩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课时,适当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学习课时,以使学生通过专业实践队所学知识有一定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2)推行“4+X”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为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各高等院校应鼓励并组织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利用周末及寒暑假到暖通空调行业等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中进行X周的工程实习或课程设计等。此外,还可引导学生结合实习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以使毕业设计(论文)既能反映生产实践,又能对生产实践进行一定指导。这样通过“4+X”的培养模式,从而可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及自主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4.4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1)各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与相关企业加强合作,以使教学质量得到一定提高。和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应注意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以使他们毕业后成为学校的青年教师,从而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环境及实践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5)

论文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将原有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简称暖通空调专业)与燃气工程专业合并后重新组建的一个新兴专业,其中还涵盖了给排水工程专业中的建筑给排水的部分内容。作为一个重组后的专业,其所涵盖的内容并不是原有专业内容的简单合并,而是从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角度对现有内容进行融合。从教育部公布的调整后的本科专业目录可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土建类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但由于其涉及的专业基础课程多数是隶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为此当前开设该专业的大专院校均是在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办学特点的基础上对其专业的从属进行归类。我校于1999年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开始着手组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并于2001年开始招收建环专业的本科生。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办学经验与老牌暖通类院校相比略显不足,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均存在某些不足。但是经过系室老师们不断的探索、改革,经过长期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本文以供热、通风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对建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及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回顾和探讨。

一、原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办学之初,本专业以主要培养具有室内环境系统与设备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特殊建筑环境研究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建筑环境与设备的设计研究、制造安装、物业管理等部门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提出以工程热应力、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以建筑环境学、供热、通风、空气调节、燃气工程作为专业必修课,以建筑冷、热源,制冷等作为专业选修课并结合工程力学、机械、电子类课程以及相关的课程设计为整体的课程体系,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原有课程设计体系存在如下的问题。

1.专业课程总学时过长,教学计划分布不均

相对于其他专业,由于建环专业是将原有的暖通专业与燃气工程专业进行了合并,其涵盖的内容有所增加。同时,由于专业课的教学主要集中在大三的下半学期以及大四的上半学期,而这一阶段正是学生考研复习和找工作的黄金时期,在考研和找工作的双重干扰下,学生不能集中精力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听课不认真的现象时有发生。

2.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脱节,课程设计时间不充裕

对于建环专业的学生来说,课程设计是检验其是否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在课时安排上,为了避免与主干课程冲突,课程设计往往安排在学期之末,即在专业课程完全讲授完以后开始进行课程设计。这样就会造成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无法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所具有的实践价值,而到进行课程设计时,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已经比较陌生,不知道如何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同时,由于需要安排课程设计的专业课程较多,往往出现一个学期末要同时完成几门课程设计,时间比较紧张,此时学生还要面临考试、考研以及找工作等事情,无法抽出足够的精力来投入到课程设计中去,这就造成了课程设计的整体质量不高,并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

3.实验课程涵盖内容不够全面,学生动手能力锻炼不足

在课程体系制定之初,相关实验环节部分也进行了考虑,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将实验环节单独作为一个整体,而是将其融入到理论教学内,将实验环节所需的课时数纳入到理论教学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实验任课教师,具体的教学安排则取决于专业任课老师的教学计划,这样一来,就导致实验课程不能充分受到重视,学生实验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在着手修订新的培养方案的同时,根据“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原则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也进行了相关的调整。

1.强调学科基础,突出专业特色

建环专业的突出特色是人工热湿环境。随着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迫切需要有更宽厚的学科基础。因此,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将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六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 转贴于

2.减少专业重复内容,优化教学质量

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三门主干课程是将原有专业课程中的共性部分经提炼而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理论课。为了避免与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相关内容重复,就必须对原有专业必修课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组。以建筑环境学为例,该课程主要由建筑外环境、室内空气品质、室内热湿环境、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以及人对热湿环境的反应等知识模块组成。其中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知识模块主要涉及的是太阳辐射对建筑物的热作用、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的机理、冷负荷与得热量的关系、典型冷(热)负荷计算方法的原理、通风稀释方程、新风量的确定、自然通风与局部通风等知识点,而这些内容又分别涵盖在工业通风、供热工程以及空气调节等专业课程中,为了避免重复教学,就需对这些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合并,在不打乱教学系统性的同时减少教学的课时数。

3.注重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原有课程体系调整的一个重点就是如何解决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存在的严重脱节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引入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的教学思想,即将课程设计穿插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始着手进行课程设计,这样就能够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应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课程以及生产实习课程所占的比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三、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的教学构想与实施

通过对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改革,已经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从具体的实施过程来看,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导致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无法充分发挥出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等环节不能很好地融合。为此,笔者总结最近几年在供热、通风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结合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提出了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的教学构想。其具体的思路如下。

1.深入分析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

以工业通风和供热工程课程为例,两者的研究重点在通风管路以及室内供暖管路和供热管路的设计与运行的相关知识上,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一般民用建筑以及工业产房通风系统和供暖以及供热系统的设计能力。为此,在进行理论教学之前,可以先展开生产认知实习,即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身接触一些已投入运行的系统设备,并结合其具体的运行过程简要地阐述这些设备的运行原理以及设计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在认知实习结束后开始理论教学,同时将课程设计融入到其中,即理论教学一开始,就向学生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明确设计内容,并结合教学进度合理安排设计进度。当教学环节结束后,课程设计基本完成,此时再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对课程设计进行自我总结,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现场给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一来,一方面加深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深入研究专业理论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因地制宜,平衡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主次关系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41-02

一、专业发展要求

2012年,教育部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专业学习和工作的重点是采用一系列建筑设备为建筑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同时对建筑设备的运行调节进行自动节能控制。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大规模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本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社会的需求决定了该专业的发展和重新定位。从教育部的本专业主要培养目标可知新专业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本专业现在的实际客观情况,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现根据本校该专业自身特点,结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生源就业等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改革做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二、实践教学环节常见问题

大连海洋大学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始建于2004年,随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和专业多年来的本科教学总结积累,在专业建设、师资条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总结如下[1-4]。

1.实践教学观念陈旧。为了方便组织和管理,实验、实习环节大都由教师包办一切,即指导教师把一切都准备好,多班分组集中讲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只是程序步骤的执行者,缺乏自主性、独立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地提高。显然这种实践模式方式与现代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

2.学生参与热情不高。一方面由于实践内容方式单一,实践不深入,如实验内容枯燥、实习内容老套,实习方式多以参观为主,导致很多学生把实验实习当成一种负担,认为实践内容和将来所想要从事的工作相差很远;另一方面,常去的实践单位设备陈旧、加上不少单位不愿频繁接受学生实验实习,影响实践教学计划的连续性,也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和热情。

3.教师感觉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学生走马观花,缺乏思考、被动学习,所问问题和所学知识不相符,比如在现场只知道一些设备和管道,却不知这些设备和管道的用途,更不能建构整个系统的全貌。另外,多数空调通风系统多为隐蔽工程,很难看到具体内部构造和熟悉安装设备情况,加上部分实践单位的人员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和学生有较好的互动,也无法使得理论和实践同步。

4.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表达能力欠缺。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毕业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工程实践适应能力不足。原来的教学体系并没有注意到学生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多样性。而且学生自身也希望切实提升实践动手能力,真正实现面向工程应用的培养目标。

三、相应措施及改革方案

由前述可知,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亟需调整和改革,现结合本校该专业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5-8]。

1.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建立完善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得到规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一方面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多个校内实验实习基地,购买更新了很多重要的专业设备,完善了多个实验室系统;另一方面逐步和校外企业单位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安装单位、工程设备单位、自控检测设备单位和专业设备生产或销售单位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意愿去相关单位实习。

2.将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深度系列化,增强学生工程实践适应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分实习(实训)、实验、设计(论文)和素质拓展(如各类科研训练、科技创业大赛、人环奖、CAR-ASHRAE学生设计竞赛等)四个模块,把各专业模块中涉及到的重要设备具体分为基础、重点、难点三个层次要求掌握(举例见表一),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深的了解。

3.设计题目紧密联系实际工程,要求“真题假作”。采用简化的实际工程范例“真题假作”,不断地强化工程实践适应能力,即采取开放型的设计模式,改变过去由教师指定、学生模仿的设计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类型的实际工程设计命题。通过设计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收集、检索和应用各种资料和文献的方法;熟悉和专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掌握设计计算方法、程序步骤和工程设计要点。设计重点训练的是学生各种参数的确定方法、设备选型与系统布置、绘图的规范性等。

4.不断拓宽和更新学生知识面,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建筑环境专业工程实践涉及面很广,让学生一专多能可通过不定期的职业规划与专业讲座,包括邀请相关专业名企老总进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更深了解建筑环境专业工作的性质、发展现状及趋势,了解建筑环境工程设计的具体方法、安装施工、调试管理过程,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既开阔学生的眼界,也找出与社会需要能力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5.校企合作共建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控制辅修实践基地。社会对懂得一定建筑智能化知识与技术的毕业生比较欢迎,因为建筑节能、室内空气质量和建筑防火都必须依托在楼宇自动控制技术的平台上。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也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本校的专业设置加大了对智能建筑科技人才的培养,学校和知名企业共建了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控制辅修实践基地,重点培养暖通空调制冷-建筑设备学科与电气控制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6.优化考核方式,增加个人汇报+分组讨论考核项。摒弃之前简单的、单一的考核形式,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方式进行了新的尝试,即除了考察学生出席上课、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等常规项外,还听取学生实践后的收获汇报,并分组讨论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避免了学生间的相互抄袭现象和“随大流、走形式”的教学方式。

四、总结

文章针对本校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并给出了些许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及改革方案。

期望通过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将实践教学体系深度系列化、设计题目“真题假作”、拓展学生工程实践知识面、校企合作及优化考核方式等方面可以有效的完善本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丽莹,余晓平,彭宣伟.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讨——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3,278(19):139-140.

[2]谷士艳,孙清,敖永华,张春梅,高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212-215.

[3]崔肖洁,沈雅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4):466-469.

[4]李晓虹,苏华,李茜,龙翔,陶淑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生产实习教改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4):70-72.

[5]余晓平,刘丽莹,付祥钊.校企合作培养建环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实践分析[J].暖通空调,2013,43(8):20-13.

[6]吴根树,刘妍,陈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21(2):46-47.

[7]张东海,黄炜,黄建恩.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127-131.

篇(7)

引言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新专业建设既要考虑原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又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展专业面。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培养方案作了大调整,主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特色原则。本专业核心基础是建筑环境科学,代表课程是“建筑环境学”,它反映了本专业与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根本区别。第二,学科原则。学科为主、兼顾专业的原则是本科培养方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具体体现。第三,共性原则。建立专业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使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将共有的基本理论、技术原理从专业课中提取出来,形成了一个专业技术基础平台,如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1,2]。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完善,全国各高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办学日趋成熟。本文结合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办学实际情况,在凸显特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

一、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历史演进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筹建于1992年,并在采矿工程和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两专业中组织部分学生开办暖通专业课程辅修班,1994年在原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专业设置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方向。1997年成功申报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并正式招生。1998年,国家教委调整专业目录,本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自1994年来,我校建环专业已招收学生17届,为企业培养了1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2006年,我校获得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8年,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成功申请为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

二、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成效

通过近五年的特色建设,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加强。现在共有教师16人。职称结构: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9人;学历结构: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8人;学缘结构:分别毕业于10所高校,大部分有两个专业以上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在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老师们整合了课程内容,制订了富有特色(矿业、新能源技术和应用型)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先后主编或参编了全国性专业教材7部,正在主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的色教材《地下空间环境控制技术》和《建筑节能技术及工程》。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用“三平台双路径”实验室建设模式[3]新建成了较完整的专业实验室,结合特色,新建了地下空间环境控制实验室。2006年“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研究互动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同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习基地湖南凌天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实验室;与湘潭平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功地申报了“湖南省矿山通风除尘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参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互动相长,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得到了加强,教师的科研项目质量和数量大幅提升,近年来教师获得了一批具有地下空间特色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继而提升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平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面,提高了学生就业率,专业发展态势良好。

三、特色专业思路与原则

3.1 用已所长,培育矿业特色

各高校中各专业办学的背景、条件、历史不尽相同,只有深刻领会各地区各行业该专业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培育出行业特色。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与许多高校不同,它隶属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与矿业工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为本专业形成行业特色打下了基础。

从办学历史看,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前身为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专业,该专业完全是为煤矿开采服务的,其主要目的是为煤矿开采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生产环境。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服务对象从过去的单纯为矿业服务,转变为同时为矿业与建筑两大行业服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建环专业和原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的基础非常相近,均以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等为专业基础课,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侧重于为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随着矿山开采逐渐向深部深入,井下工作环境高温、高湿愈来愈突出,工作面温度超过35℃、相对湿度接近100%,工人中暑现象频有发生,井下高温已成为了矿山安全生产的灾害。在这种情况下,为矿山井下空间创造舒适的气候条件,将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专业教学内容看,我校建环专业具有地下工程特色[4,5]。建环专业主要是针对地面建筑的,为地面建筑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强调为地面建筑服务的同时,强调为地下工程服务,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建筑环境控制理论,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于地下空间的环境控制与维护。然而由于地下空间的特殊性,地面建筑的室内环境控制与地下空间的环境控制不尽相同,地下建筑工程有着更大的特殊性和更高的安全性。因此,在教学中,在教授学生基本的室内环境控制理论的同时,突出强调普通的环境控制理论在应用于地下空间时的特殊性。在强调环境控制理论的地下应用时,要求学生不要将地下空间仅局限于矿山,城市地下空间和其它的地下空间利用(如地铁、隧道、地下仓库等)同样是室内环境控制研究对象的范畴。正是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同时兼顾了地面与地下,强调了建筑环境控制理论在地下空间的应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使得学生的就业更有了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专业的地下空间环境控制特色。#p#分页标题#e#

3.2 体现前瞻性,发展再生能源技术

人才培养只有跟上时展的步伐,才会被社会接纳。能源与环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如何安全、高效地开采和使用不可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我国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必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我校建环专业与能源产业联系紧密。一方面是由于我校建环专业具有浓厚矿业特色(地下空间环境控制),主要体现在该专业与能源开发的关系,促进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更好地服务煤矿企业,是该专业目标之一。另一方面,建筑能源在国家的总能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占30%左右),有效节约建筑能耗,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更是该专业追求的目标,这体现了该专业与能源节约的关系。然而,无论如何节约,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也总有消耗殆尽的一天,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才是实现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途径。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该专业下一步的追求目标。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建筑节能方向选修课,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能源的重要性,树立学生节约能源的思想,开阔学生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视野。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加强了能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教学,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和社会朝着科学、可持续、协调的方向发展而服务。

3.3 科学定位,突显应用性

我国高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多数是为民用建筑服务,主要是从事民用建筑的通风、空调、采暖等相关工作。然而,从专业建设的开始,我校该专业就将其专业定位为“工业与民用相结合”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一方面是由于我校具有浓厚的工科背景,与煤炭工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工业发展的势头和工业对环境与安全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工矿一线企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这就为我们这类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机会。因此,在制订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设置时,特别强调了专业的实际应用性、针对性、适应性。如加强了工业通风与除尘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地下空间的通风与除尘。近年来,电子、医疗、食品、精密机械等一些特殊行业发展迅速,这些行业往往需要高度洁净的生产环境,急需要从事洁净空调的设计、安装与维护的专业人才。为了满足这一需要,我们在国内较早地开设了《空气洁净技术》专业选修课,并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空气洁净技术》国家级规划教材。

四、特色专业建设实践

4.1 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精神,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和一定创新能力,掌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从事室内建筑环境设计和管理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为了实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建环专业本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拓宽专业面为基础;以矿业为特色;以工程实践为根本;创造较好的工程实践环境”的思想,制订了富有特色的培养方案。为了大力加强实践环节和工程训练,我们先后在四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并将工程能力培养贯彻到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设计大纲、实纲当中。

在体制模式上,努力为学生提供因材施教的环境和教育发展的空间,实行学年学分制,即按课程课时来计算学分,学分作为学籍处理和评优评奖的依据,保留按学年升留级和退学制度,采取主辅修制。在过程模式上,采取分段培养模式,即“2+2”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将教学全过程分为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阶段,前阶段注重基础和人文知识的培养,后阶段加强专业知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

4.2 调整课程体系

从培养目标出发,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能力的要求,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和调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立三个平台的课程体系: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平台[6]。整个课程体系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贯彻了宽基础的原则。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涉及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力学、电学、计算机应用、管理科学等学科,还包括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所必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如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和建筑环境学等。

在专业课设置上,强调了专业知识的全面融合,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原有课程进行了彻底的删、拆、并、增等处理,将供热工程、通风工程、空气调节课程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门新的课程《暖通空调》。在充分研究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原专业课程进行全面的精炼和整合,建立新课程体系的框架,设置《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等课程,将原来的《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调整为《空调冷热源工程》。率先开设专业选修课《空气洁净技术》,并编写国内第一部《空气洁净技术》本科教材。为了形成自己的特色,开设了《矿井通风与安全》、《地下空间环境控制》等相关专业课,将建筑室内环境延伸到“地下空间”,尤其是将地下空间降温、通风除尘、噪声治理等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学生能成为各大中城市所迫切需要的人才[7,8]。

4.3 加强实验室建设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卓有成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平台双路径”实验室建设模式。经过近20年的建设,现已逐步建立起通风、空调、制冷、供热、传热传质和热工等六个专业实验室,拥有粒子图像测速仪、高速摄像仪、空调机组性能综合实验系统、风洞、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以及常规的温度、湿度、风速、流量、压力、有害气体浓度、粉尘粒径和浓度等参数的测试仪器和仪表,完全满足专业实验的要求。另外,专业还设有数值仿真实验室,拥有FLUENT、PHEONICS、ANSYS等数值仿真软件。实验教学用房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设备总值800余万元。#p#分页标题#e#

4.4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改变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本专业在完善现有实验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型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自拟测试方案和实验报告,掌握大型暖通空调设备性能的测试方法,并分析各设备性能的影响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动性,为开展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改革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是改变设计选题,将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和拓宽。改变过去由教师指定内容,由学生按一定要求、一定形式进行设计的模式,由教师提供基本设计条件,而具体设计方案由学生自由选择,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将制冷课程设计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结合起来,将空调设计对象作为制冷站的一个用户,制冷站将为其提供冷源[9]。将供热工程和流体输配管网课程设计结合起来,将热源、热用户、管网输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

改革实习模式。专业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过去认识实习安排在专业课授课之前,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末。这种实习安排存在两个不足,一方面,实习模式老化。现在的毕业生自主择业,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毕业后只是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实习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内容缺乏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实习经费短缺、实习场地有限。因此,我校建环专业积极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选择具有专业先进水平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并于2009年我校建环专业的实习基地被列为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校外优秀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方便的工程现场和实习平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主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4.5 强化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在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10年中,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年来承担了省级和校级教研教改课题10余项,制作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多媒体课件。在科研方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和优秀青年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及横向课题等共计80余项;其中利用实验室完成了科研项目近20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5项;在实验室实验的基础上发表的研究论文30多篇;科研为实验室开发研制了实验设备10台。共申报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在国际刊物、国内重要刊物上近200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40余篇。这些成果的获得不仅提高了老师的科研兴趣,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愿望;在科研中促进了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提高了科研水平,师生双方都获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4.6 彰显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40所高校设有该专业,年招生人数1万余人,每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虽然办学历史不长,但在以下两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形成鲜明的行业特色:

其一,我校原是矿业类高校,主要为矿山服务,为煤矿开采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生产环境是我校建环专业的任务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校及时调整了专业服务对象,从单纯为矿业服务,转变为同时为矿业与建筑两大行业服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我校建环专业的专业基础没有发生根本转变,都是为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只是研究对象由原来的单纯地下空间转变为了同时研究地上、地下空间。因此,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在原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基础上的拓宽,具有明显的矿业特色(地下空间环境控制)。

其二,我校原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专业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具备矿业特色(地下空间环境控制)奠定了人才基础。大部分老师具有采矿工程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两个专业的学习经历,原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的大部分仪器设备(如风洞、风网、粉尘、噪声及有害气体的检测装置、风压、风速、流量等测量仪表等)和图书资料都可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共享。此外,教师的许多科研项目涉及矿井瓦斯、粉尘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矿井高温、高湿环境的调节、噪声的治理以及通风网络分析与调节等,均与矿业工程相关,煤矿企业是我校建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途径之一,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五、结 语

高校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办学特色的竞争,只有重视和加强专业特色的建设,才能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办学基本条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与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建设,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培养出了一大批宽口径、强基础、有特色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肖勇全.深入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暖通空调,2003,33(3):49-51.

[2] 张振迎,刘胜君,陈艳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探讨[J].制冷与空调,2009,23(4):119-120.

[3] 邹声华,李孔清,成剑林,等.“三平台双途经”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5):99-102.

[4] 郝小礼,王海桥,邹声华,等.论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5):27-29.

[5] 郝小礼,王海桥,邹声华,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地下空间特色的定位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5):40-44.#p#分页标题#e#

[6] 王 荣,梁才航,魏德强,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72-175.

[7] 陈 光,钱付平,黄志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116-118.

篇(8)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建筑坏境设备的关注度也持续上升,随着建筑技术的飞速化发展并且越来越科技化,对于建筑坏境的题案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关注建筑坏境设备问题的同时,有关专家也提出,是否可以将景观艺术介入到建筑坏境设备的研究之中,将建筑坏境的实用性和可观赏性、美观性进行有效的结合,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建筑学术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建筑环境设备与建筑装饰装修的关系

在进行“建筑环境设备”和“建筑装饰”之间的关系描述进而讲解之前,我们首先必须从二者各自的定义出发,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现代建筑是个多学科的综合体,在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中,为了提高建筑的整体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必须对其建筑设备予以高度重视,要综合考虑、协调处理建筑设备与建筑布置、建筑装饰、建筑结构诸系统之间的关系。”[1]作为优秀的建筑环境设备来说,首先,他必须是将建筑环境设备和装饰艺术进行有效的结合,从建筑环境设备而言,必须从基础建筑的功用角度进行入手,必须满足建筑设备的实用性和基础功用性,而从建筑装饰角度而言,又必须具有美学的观赏价值和意义,如此一来,如何平衡建筑环境设备和建筑装饰设计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极为重要了,建立的前提便是充分了解和掌握建筑环境设备的基础设施之间的建构,规模,形式,针对于建筑环境设备的不同规模,设置不同的装饰模式和装饰理念,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美的直观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既可以考虑到家住环境设备,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建筑风格,甚至增加了建筑环境的使用价值和利用空间,但是就目前的水平而言,许许多多的建筑环境设备存在这两者之间的不平衡性,在充分考虑了建筑环境设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基本的审美需要,导致建筑环境设备的受众群体降低,当然也影响了建筑内部的商业化运作和建筑环境设备的宣传与推广;而在考虑了建筑装饰之后,又不能很好地发挥建筑环境设备的基础公用,导致耗时、耗力、耗材等等。比如说建筑的防火门设计,如果单从功用角度而言,是为了为建筑发生火灾时排除隐患,但是如果从建筑设计的总体角度而言,单一化的防火门往往容易影响总体的美感,因此将单一化的防火们进行有效的建筑装饰便变的极为重要了。[2]

(一)室内外管线的敷设

在进行室内管道的压线和敷设时,应当尽可能的不留痕迹,尽可能地降低压线的长度,一方面方便进行日常的基础修补与保养,另一方面也不影响室内其他基础设施的美观,最后,必须值得一提的便是对于暖气基础压线的是是必须符合建筑行业暖道施工的基础规范和设计要求,就目前的安装现状来说主要分为明装和暗装两个方面,明装指的是基本在不影响外观的前提之下是暴露在外的,比如我们现在的许多居住区以及普通的公共设施办公区的建设也是走得明装的路线,而暗装则不同了,暗装则是最大化地考虑到环境设备与建筑物本身美感的一种契合性,比如相对来说较为高档一点的建筑物群体,如大剧院、高档会所、高档大酒店和高档商场、展览厅和博物馆等等,“热力管线敷设型式有两类:地上(架空)敷设和地下敷设。”[3]首先我们来分析地上敷设,相对于地下敷设的财力耗损和复杂程度而言,“地上敷设”更加便于操作,而且对于资金的需要也不是太耗损;而“地下敷设”则不同,由于进行地下作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因此将建筑环境设备与建筑装饰进行有效的结合便变的极为重要,我们完全可以将“地上装置”与建筑装饰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艺术性的美感,来不就“地上敷设”的缺憾。

(二)设备与室内景观设计的融合

如果综合分析较为大型的建筑物内部结构的话,我们会发现,顶棚的结构与设计变得非常重要,“对顶棚的装修装饰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室内上部顶面不做任何附加结构的直接装修装饰,常用于较小空间;第二类是由室内顶面基层往下悬挂的顶棚成为吊顶‘大型公共建筑主要采用对悬吊式顶棚’吊顶的形式较多。”[4]“顶棚的设计与施工是与暖通、照明、监控等诸多专业碰撞较多的方面,大型公共建筑的技术设备系统,几乎都安装、隐藏于吊顶的内部,”[5]因为几乎所有的装置和排线均在顶棚进行,因此处理好顶棚的环境设备美观也变的极为重要。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顶棚装置中的所有设施和装备,比如照明、各种压线、以及通风口和监控设备的安装等等,那么如何将我们所说的这些装置毫无痕迹地隐藏在顶棚当中便变的极为重要,也是我们分析的重点,而且根据建筑环境和基础公用的不同,顶棚的设计装饰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形式和样式,根据室内的环境无论是从适宜居住的角度还是办公亦或是高档大型剧院等等,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变,可以将弧线、材质、灯光、建筑素材等形式应运其中,产生出不同的风格和变化模式。而综合分析顶棚的吊板和材质,目前最为通用的便是金属板吊板,品种繁多,而且具有样式丰富,质量较好等等的优点。我们以“大观园”酒店进行分析说明,从建筑基础功用上来说,“大观园”实质上就是一个高档酒店,但是建筑设计师充分结合了地域以及文学因素,从《红楼梦》的角度出发进行有效的设计,融合了《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古代建筑设计的理念,即雍容华贵又散发着古典艺术的气息和魅力,它所体现的主旨为:“大堂中央见图上空n米高的升天式弯顶,弯顶端部是成45度错位的一系列红色藻井,下为一组隐喻为‘十二金钗’,高低错落的12个‘绣球灯’成为顶棚整体的中心。”[6]设计者巧妙地将《红楼梦》进行融合,又进行了丰富的建筑环境设备的设置和安装,设计者将照明、通风、中央空调等等设备包括压线的隐藏问题在别有韵味的建筑装饰中隐藏的极为自然,而且美观大方。[7]

三、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着,通过对于外国建筑艺术和我国古段建筑艺术完美结合,[8]“建筑环境设备”和“建筑装饰”之间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并且是具有确定性的融合,相信随着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二者会呈现出更多的艺术价值性和建筑实用性。

【参考文献】:

[1][3][4][5][6]刘靖.建筑环境设备与景观艺术的融合性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篇(9)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86-02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及其培养背景

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是位于一个层次的,是相对学术型硕士而设立的硕士学位类型,其目标是在理论基础上培养高等技术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相比,培育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差别是明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奖励的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学术型学位是以科研为导向,以理论知识为重点,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员为主要目的;而专业学位以实践为指导,侧重应用和技术能力,培养特定职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的教育特点相对突出,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主要培养拥有明确专业背景的人,如工程师、建筑师、医生、会计等。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习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统一管理。中国自1991开始建立专业硕士学位,并持续加快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特别是从2009开始,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提高,招生的比例也有了大幅增长。到2020年,我国以学术型学位为主的局面将成为历史,将转为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并重的硕士学位教育模式。

二、暖通专业全日制硕士培养目标与方式

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分支。目前,国家教育部已对本学科的本科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该专业主要研究在民用和工业建筑物内的空调环境,建立能保证室内人员舒适、身心健康的热湿环境并且具有良好室内空气品质的生活或工作环境,建立符合要求的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以及相应的冷热源和能量转换设备、楼宇自动化系统、能量传输系统和能源输送系统。从能源需求侧来看,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研究是建筑节能完整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能源生产和转化来看,一方面能源是维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人类的文明和繁荣离不开能源。另一方面,能源也会为人类的生活和环境带来巨大的问题,不及时处理甚至会变成一场灾难。能源问题造成的许多问题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资源日益严重短缺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建筑环境的暖通空调系统达到要求的同时必须考虑能源问题,如此,就要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且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

暖通专业全日制硕士主要围绕本专业领域高层次技术人才的要求,培养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和建筑环境控制技术与能源应用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注重学科的交叉,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工程人才。根据专业硕士教育的特点,学习期限为3年。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等环节,实行学分制。课程在学校进行,一般安排在1年内完成。工程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少于1年,由实践教学基地或导师负责安排工程实践教学。学位论文由导师指导完成。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校内导师与来自工程单位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担任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专业硕士研究生须修读32学分,其中基础知识课程8分,专业知识课程10学分,工程知识课程4,工程实践6学分,综合素质6学分。

三、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1.生源质量不能保证。充足优质的生源是招生质量的关键,但是目前学术型硕士的认同度仍比较高,社会对专业硕士还有偏见,考生对报考全日制专业硕士还有所顾虑。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多被忽视,多数考生的首选依旧是学术型硕士学位。就目前学生的情况而言,专业硕士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要差一些。

2.实践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全日制专业硕士是为了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应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实践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体现出专业硕士应用性和职业性的培养特色。从而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实践技能,积累技术经验,以达到社会对专业硕士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但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传统思想是“重理论、轻实践”,再加上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历程较短,各大高校对其实践教学的看法各不相同,思想尚未完全统一,很多高校并未以实践教学为主,没有体现出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职业性。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一个重要方面也表现在毕业论文中,专业硕士学位的工程特点并不突出,不完全脱离学术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

3.学生缺乏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与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现在有些学生觉得“没有毕业不了的硕士”,因此一旦被录取研究生,不专心科研,工作态度不端正。但是有时,工作的态度比专业知识更加重要。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但是工作的态度很受个人习惯和个性的影响,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若在校学习阶段没有很好的态度和精神,势必影响其日后真正步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生涯。另外,现在很多专业硕士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比较弱,如果导师不能有效引导与督促,时常是学生的动力严重不足,无法主动科研,更谈不上实现创新。

四、针对问题的思考

1.提高认可度和生源质量。专业硕士的教育是很受重视的,国家也在积极加快发展专业硕士教育。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加快了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给专业学位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也提高了专业硕士的社会认可度。一方面,应塑造出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是一样重要的思想,两者没有主次之分,使考生和社会意识到专业硕士拥有更强的实践能力,更能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要做好宣传工作,鼓励优秀本科生,特别是读完研究生后不想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优秀本科生报考专业硕士。

2.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专业硕士可以实际参与导师正在研发的科研项目、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也可以进行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从而直接为科研和企业生产服务。校内导师对专业硕士进行理论和学术方面的指导,与此同时,校外导师根据工程经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如此相辅相成的教学方式,既能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外导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具有高级职称、从事重要科研及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管理和教学能力。双方导师共同指导专业硕士的论文,校内的导师负责主要指导工作,校外的导师辅助指导技术方面的内容。同时,双导师和学生应该相互沟通,共同解决论文中出现的相应问题。

3.追求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能力。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因素不是能力,而是他的态度。”严谨、求实、积极的态度是从事科研和未来工作的必备素质。当然,导师在专业硕士论文的选题时应结合研究生的特长、基础和爱好确定研究方向,这样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完成论文工作。在学习和论文完成过程中,要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的同时,教育学生要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勇于克服困难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是严肃的、认真的,不能是任何虚假的,任何疏忽与粗心都会导致失败。校内导师应定期进行指导,实行“每周汇报”、“定期检查”、“导师全程跟踪”的管理模式,切实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为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保障,并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长期培养。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面对研究问题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具有初步独立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暖通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应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任务,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把握创新方法,激发创新灵感,提高创新素质。

目前,我国正大力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我国经济在不断地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和转型,社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专业学位是培养具有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特征的高层次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各界对专业硕士的认识在不断改变,专业学位也会被更加认可。暖通专业硕士着力于培养“节能减排”社会发展中,暖通空调领域及其他能源利用领域的相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在国家制度的引导下,通过导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专业硕士发展前景越来越乐观,就业前景和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莫磊,翟晓龙,赵锋.“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3):92-95.

[2]李永安,刘学来,陈明九,沈恒根.暖通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17-118.

篇(10)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is through the ecology of method, principle, the society and the nature, architectur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as the objective, moderate to transform nature and use, build and human survival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that environment,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as a organic, have a certain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whole system.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local, appropriate technology, high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资源等问题的日益突显,人类逐渐认识到自身作为自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休戚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问题,并应将其置于和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生态建筑作为一种探索和策略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也逐渐成为新建筑试验的一个主要方向。概括来讲,生态建筑主要有低技术生态、高技术生态及适宜性技术生态三个方面,虽然三者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但所采取的策略或理念不尽相同。

2 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

2.2 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2.3 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3生态高技建筑设计探讨

生态高技建筑的设计,对建筑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需要建筑师熟悉被动式生态设计手法,对相关领域的最新生态型技术的发展方向有大致的了解,并按照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积极推广和使用高新技术,优化配置建筑的物理性质(光线控制、通风控制、温湿度控制以及建筑新材料特性等),正确处理建筑与其周边环境之间的联系,使其发展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3.1引入绿色植物创造宜人景观

根据建筑构造技术以及先进的电脑操控技术,生态高技建筑内部也可以拥有绿色生态体系,使建筑内部的室内气候条件良好,增强生物气候调节能力,营造田园般的宜人建筑。坐落在法兰克福的商业银行总部大厦是诺曼?福斯特事务所的作品,该建筑属于超高层集中式办公建筑,在其设计中适当引入了自然景观,有全世界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的称号。

3.2提倡尽量采用自然采光

光线主要通过屋顶进入室内,因此,屋顶形式采用了多种光线收集和反射构件。比如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新设计中心,它是出于建筑师皮亚诺之手,由七个或长或短的扇形体量交叠,将屋顶的交界处设计为倾斜的天窗,以利于室内采光。另外,比较新颖的采光设计还有柏林国会大厦改建的穹顶。大部分光线通过中庭进入中高层建筑,很多生态高技建筑也采用了中庭的设计来采光。光线通过中庭进入到建筑中,再利用阳光收集和反射装置进入到建筑内部。和中庭相连的房间能减少一半的热量流失,还可以降低制冷能耗。

3.3最大限度获得自然通风

生态高技建筑师尽量通过热压、风压、机械辅助等方式获得自然通风。在基宝文化中心的设计中,皮亚诺完成了一套被动通风系统的设计,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当地常年多风,气候潮湿炎热。所以通过自然通风来降低湿度和温度的设计与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相吻合,并成为了一项核心技术。其原理是运用双层结构,使空气能够在垂直表面和弓形表面之间自由对流,建筑外壳上的开口用来吸纳海风,或引导建筑所需的对流。根据不同的风向及风速对百叶窗的开合做出调整,配以方向不同的百叶实现对室内气流的控制。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建筑必将成为21世纪最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感的建筑形式之一。当今的建筑设计的很多设计都已推广并应用了生态学原理,我国的建筑师有勇气,也有能力设计出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生态建筑,并致力于人、社会和自然的人类居住环境及绿色建筑空间的设计和开发。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方面,它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二、构想的前期调研

进行“民用建筑工程设计调查表”的基础工作。与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共363人进行交流,得到关于工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分为“就现有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将工程设计整合为项目团队化的若干问题”两个大方面,下细分15个小内容进行了调研工作。结果表明,此次构建的毕业设计集成化项目团队是切实可行的。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