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5 08:17:4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数学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数学教学

篇(1)

一、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本人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1.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2.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设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意义

活动课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但活动课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重复。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活动课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自愿参加。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比堂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能够加深和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它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满足和发展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勇于追求新知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丰富多采的数学活动课,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学生的兴趣、受好和特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数学才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结合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和探索最佳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以旧导新,深入浅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达到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逐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津津有味,学得积极主动,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来增强和提高同学们的数学能力。

四、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让数学回归生活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利用数学史,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讲课过程中,讲述我国古今数学家的成就,例如:古代的秦九韶、祖冲之(圆周率的发明者),当今的苏步青、杨乐、张广厚、陈景润,特别是华罗庚,可以讲他对数学的卓越贡献,获得美国、联邦德国、法国等高等院校、博物馆授予的崇高荣誉,被称为国际数学大师,为祖国赢得了光荣,等等。不仅要讲述他们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这些数学家们的优秀品质,鼓励学生从日常的学习中做起,学习优秀科学家的治学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福民族的雄心。

小学数学教学对我们整个数学教学的影响非常深刻,不是每个人都能教小学数学,但是,教小学数学的老师一定要把握以上几点,包括平时在对小朋友的课后作业辅导时,家长不能乱加数学知识给学生,毕竟,家长的数学是生活的,而学校数学是生活升华之后的数学,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教育从小开始,兴趣从小开始培养,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充满创造性,充满乐趣的。

六、结语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教学"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我们的教学教法。同时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有着深远意义!

篇(2)

一、小学数学教学也需要“高屋建瓴”

“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谁都明白,但这桶水到底要多大一桶水呢?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小学数学四年级要教学的内容,大多数的教科书都是做这样的两个实验让学生体会,一个是用木条做一个三角形让学生通过“拉不动”体会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另一个是用木条做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通过“拉得动”体会到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也是按照教科书的这种安排来进行教学的,而且大多数的教师也是这样理解的。但如果学生问你:“红领巾是三角形的,为什么那么容易变形呢?”或是问你:“课桌面是长方形的,为什么很稳定呢?”面对这两个问题,你怎么回答呢?

那么我们要让小学生体会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到底是什么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好地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几何学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定义是:当三角形三条边的“长短”固定后,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固定了。物理学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描述是:在同等条件下,用相同材料做成的三角形比其他的多边形稳固。同时,也正是因为三角形具有几何学意义的稳定性才使得它具有物理学意义的稳定性。

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把这些都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理解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觉得要注意两点:(1)不要单纯用“拉不拉得动”作为“稳定性”的标准,而应该用“拉过以后有没有改变形状”作为标准;(2)让学生亲手做木条多边形,首先让学生用三根木条(每个学生所得到的材料要一样)做三角形,然后让学生相互比较,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一旦确定,做出的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肯定相同,从而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接着用相同的方法让学生做四边形、五边形,让学生体会到其他的多边形不具有稳定性。通过这两点让学生区分“稳定性”和“稳固性”,体会到三角形稳定性的真正含义。

而怎样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那两个问题呢?我想主要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主要指的是“三边确定,三角形大小和形状也确定”这个几何学意义的稳定性,不能因为“红领巾柔软”就说三角形不稳定,不能因为“桌面牢固”就说长方形具有稳定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管理很关键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但往往在面对调皮学生时束手无策,面对乱哄哄的课堂气急败坏,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没法正常实施,让课堂教学教学变得低效,而且很有可能由此产生恶性循环,教师和学生都饱受煎熬。而与此相反一种情况是: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顺利开展,采取了各种各样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措施,短期内保持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但从长期来看,无疑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让他们越来越讨厌数学,更严重的可能会禁锢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他们不敢标新立异,不敢越雷池半步。

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呢?有一本书我觉得写得很好、很透彻,那就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课堂管理的策略》。书中通过理论阐述,使教师了解课堂管理行为的含义,更新课堂管理的观念,同时着重介绍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力图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行为更科学、更有效。

三、要理解和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很多人理解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能总是单纯拿它和工厂生产的产品作比较,认为单位时间内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越多实效性越强。其实不然,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绝不单指这一点,那还有些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的发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在过程中积淀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延续学生对数学的喜欢,持续拉动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有助于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结论。

篇(3)

对于数学思维的突出强调是国际范围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如由美国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估的标准》和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关于数学教育目标的论述中就可清楚地看出。然而,就小学数学教育的现实而言,上述的理念还不能说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下的认识: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因而不可能很好地体现数学思维的特点。以下将依据国际上的相关研究对这一观点作出具体分析,希望能促进这一方向上的深入研究,从而能够对于实际教学活动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数学化: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众所周知,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正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1]就努力改变传统数学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病而言,这一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更为深入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在此则又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应当如何去处理“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即使就最为初等的数学内容而言,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到数学的抽象特点,而这就已包括了由“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的重要过渡。

例如,在几何题材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清楚地知道,我们的研究对象并非教师手中的那个木制三角尺,也不是在黑板上或纸上所画的那个具体的三角形,而是更为一般的三角形的概念,这事实上就已包括了由现实原型向相应的“数学模式”的过渡。再例如,正整数加减法显然具有多种不同的现实原型,如加法所对应的既可能是两个量的聚合,也可能是同一个量的增加性变化,同样地,减法所对应的既可能是两个量的比较,也可能是同一个量的减少性变化;然而,在相应的数学表达式中所说的现实意义、包括不同现实原型之间的区别(例如,这究竟表现了“二元的静态关系”还是“一元的动态变化”)则完全被忽视了:它们所对应的都是同一类型的表达式,如4+5=9、7-3=4等,而这事实上就包括了由特殊到一般的重要过渡。

应当强调的是,以上所说的可说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后者集中地体现了数学的本质特点:数学可被定义为“模式的科学”,也就是说,在数学中我们并非是就各个特殊的现实情景从事研究的,而是由附属于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模型过渡到了更为普遍的“模式”。

也正由于数学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抽象的模式而非特殊的现实情景,这就为相应的“纯数学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例如,就以上所提及的加减法运算而言,由于其中涉及三个不同的量(两个加数与它们的和,或被减数、减数与它们的差),因此,从纯数学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完全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即如何依据其中的任意两个量去求取第三个量。例如,就“量的比较”而言,除去两个已知数的直接比较以外,我们显然也可提出:“两个数的差是3,其中较小的数是4,问另一个数是几?”或者“两个数的差是3,其中较大的数是4,问另一个数是几?”我们在此事实上已由“具有明显现实意义的量化模式”过渡到了“可能的量化模式”。

综上可见,即使就正整数的加减法此类十分初等的题材而言,就已十分清楚地体现了数学思维的一些重要特点,特别是体现了在现实意义与纯数学研究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系。当然,从理论的角度看,我们在此又应考虑这样的问题,即应当如何去认识所说的纯数学研究的意义。特别是,我们是否应当明确肯定由“日常数学”过渡到“学校数学”的必要性,或是应当唯一地坚持立足于现实生活。

由于后一问题的全面分析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范围,在此仅指明这样一点:与现实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对于学生很好地把握相应的数量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这正是国际上的相关研究、特别是近年来所兴起的“民俗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结论:尽管“日常数学”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优点,但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例如,如果仅仅依靠“自发的数学能力”,人们往往就不善于从反面去思考问题,与此相对照,通过学校中的学习,上述的情况就会有很大改变,这就是说,纯数学的研究“在帮助学生学会使用逆运算来解决问题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另外,同样重要的是,如果局限于特定的现实情景,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可迁移性”方面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一般地说,学校中的数学学习就是对学生经由日常生活所形成的数学知识进行巩固、适当重组、扩展和组织化的过程,这就意味着由孤立的数学事实过渡到了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对于人类文化的必要继承。这正如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根普所指出的:“儿童来到学校虽然还未接受正式教导,但所具备的数学知识却比预料的多……他们所需要的帮助是从(学校教学)活动中组织和巩固他们的非正规知识,同时需扩展他们这种知识,使其与我们社会文化部分中的高度紧密的知识体系相结合。”[2]

当然,我们还应明确肯定数学知识向现实生活“复归”的重要性。这正如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指出的:“数学的力量源于它的普遍性。人们可以用同样的数去对各种不同的集合进行计数,也可以用同样的数去对各种不同的量进行度量。……尽管运算(等)所涉及的方面十分丰富,但又始终是同一个运算──这即是借助于算法所表明的事实。作为计算者人们容易忘记其所涉及的数以及他所面对的文字题中的算术问题的来源。但是,为了真正理解这种存在于多样性之中的简单性,在计算的同时我们又必须能够由算法的简单性回到多样化的现实。”[3]

总的来说,这就应当被看成“数学化”这一思维方式的完整表述,即其不仅直接涉及如何由现实原型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或问题,而且也包括了对于数量关系的纯数学研究,以及由数学知识向现实生活的“复归”。另外,相对于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而言,我们应当更加注意如何帮助学生很好地去掌握“数学化”的思想,我们应当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情境设置”与“纯数学研究”的意义。这正如弗赖登塔尔所指出的:“数学化……是一条保证实现数学整体结构的广阔途径……情境和模型,问题与求解这些活动作为必不可少的局部手段是重要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于总的方法。”[4]

二、凝聚:算术思维的基本形式

由以下关于算术思维基本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思维的分析相对于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而言并非某种外加的成分,而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体地说,这正是现代关于数学思维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即指明了所谓的“凝聚”,也即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化构成了算术以及代数思维的基本形式,这也就是说,在数学特别是算术和代数中有不少概念在最初是作为一个过程得到引进的,但最终却又转化成了一个对象──对此我们不仅可以具体地研究它们的性质,也可以此为直接对象去施行进一步的运算。

例如,加减法在最初都是作为一种过程得到引进的,即代表了这样的“输入—输出”过程:由两个加数(被减数与减数)我们就可求得相应的和(差);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些运算又逐渐获得了新的意义:它们已不再仅仅被看成一个过程,而且也被认为是一个特定的数学对象,我们可具体地去指明它们所具有的各种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从而,就其心理表征而言,就已经历了一个“凝聚”的过程,即由一个包含多个步骤的运作过程凝聚成了单一的数学对象。再如,有很多教师认为,分数应当定义为“两个整数相除的值”而不是“两个整数的比”,这事实上也可被看成包括了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变,这就是说,就分数的掌握而言我们不应停留于整数的除法这样一种运算,而应将其直接看成一种数,我们可以此为对象去实施加减乘除等运算。

对于所说的“凝聚”可进一步分析如下:

第一,“凝聚”事实上可被看成“自反性抽象”的典型例子,而后者则又可以说集中地体现了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即“是把已发现结构中抽象出来的东西射或反射到一个新的层面上,并对此进行重新建构”。[5]这正如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的:“全部数学都可以按照结构的建构来考虑,而这种建构始终是完全开放的……当数学实体从一个水平转移到另一个水平时,它们的功能会不断地改变;对这类‘实体’进行的运演,反过来,又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这个过程在一直重复下去,直到我们达到了一种结构为止,这种结构或者正在形成‘更强’的结构,或者在由‘更强的’结构来予以结构化。”[6]例如,由加法到乘法以及由乘法到乘方的发展显然也可被看成更高水平上的不断“建构”。

第二,以色列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法德(A.Sfard)指出,“凝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内化;(2)压缩;(3)客体化。其中,“内化”和“压缩”可视为必要的准备。前者是指用思维去把握原先的视觉性程序,后者则是指将相应的过程压缩成更小的单元,从而就可从整体上对所说的过程作出描述或进行反思──我们在此不仅不需要实际地去实施相关的运作,还可从更高的抽象水平对整个过程的性质作出分析;另外,相对于前两个阶段而言,“客体化”则代表了质的变化,即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看一件熟悉的事物:原先的过程现在变成了一个静止的对象。容易看出,上述的分析对于我们改进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所说的“内化”就清楚地表明了这样一点:我们既应积极提倡学生的动手实践,但又不应停留于“实际操作”,而应十分重视“活动的内化”,因为,不然的话,就不可能形成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另外,在不少学者看来,以上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熟能生巧”这一传统做法的合理性。

第三,由“过程”向“对象”的过渡不应被看成一种单向的运动;恰恰相反,这两者应被看成同一概念心理表征的不同侧面,我们应善于依据不同的情景与需要在这两者之间作出必要的转换,包括由“过程”转向“对象”,以及由“对象”重新回到“过程”。

例如,在求解代数方程时,我们显然应将相应的表达式,如(x+3)2=1,看成单一的对象,而非具体的计算过程,不然的话,就会出现(x+3)2=1=x2+6x+9=1=…这样的错误;然而,一旦求得了方程的解,如x=-2和-4,作为一种检验,我们又必须将其代入原来的表达式进行检验,而这时所采取的则就是一种“过程”的观点。

正因为在“过程”和“对象”之间存在所说的相互依赖、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一些学者提出,我们应把相应的数学概念看成一种“过程—对象对偶体”procept,这是由“过程”(process)和(作为对象的)“概念”(concept)这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即应当认为其同时具有“过程”与“对象”这样两个方面的性质。再者,我们又应很好地去把握相应的思维过程(可称为“过程—对象性思维”〔proceptual thinking〕)的以下特征:(1)“对偶性”,是指在“过程”与相应的“对象”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2)“含糊性”,这集中地体现于相应的符号表达式:它既可以代表所说的运作过程,也可以代表经由凝聚所生成的特定数学对象;(3)灵活性,是指我们应根据情境的需要自由地将符号看成过程或概念。特殊地,数学中常常会用几种不同的符号去表征同一个对象,从而,在这样的意义上,上述的“灵活性”就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意义:这不仅是指“过程”与“对象”之间的转化,而且也是指不同的“过程—对象对偶体”之间的转化。例如,5不仅是3与2的和,也是1与4的和、7与2的差、1与5的积,等等。

综上可见,在算术的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应用和体现“凝聚”这样一种思维方式。

三、互补与整合: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以上关于“过程—对象性思维”的论述显然已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互补与整合这一思维形式对于数学的特殊重要性。以下再以有理数的学习为例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我们应注意同一概念的不同解释间的互补与整合。

具体地说,与加减法一样,有理数的概念也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商,算子或函数,度量,等等;但是,正如人们所已普遍认识到了的,就有理数的理解而言,关键恰又在于不应停留于某种特定的解释,更不能将各种解释看成互不相关、彼此独立的;而应对有理数的各种解释(或者说,相应的心理建构)很好地加以整合,也即应当将所有这些解释都看成同一概念的不同侧面,并能根据情况与需要在这些解释之间灵活地作出必要的转换。

例如,在教学中人们往往唯一地强调应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一角度去理解有理数,特别是,分数常常被想象成“圆的一个部分”。然而,实践表明,局限于这一心理图像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学习困难、甚至是严重的概念错误。例如,如果局限于上述的解释,就很难对以下算法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5/7)÷(3/4)=(5/7)×(4/3)=…

其次,我们应注意不同表述形式之间的相互补充与相互作用。

这也正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突出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7](2)由于实践活动(包括感性经验)构成了数学认识活动的重要基础,合作交流显然应被看成学习活动社会性质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上述的主张就是完全合理的;然而,需要强调的是,除去对于各种学习方式与表述形式的直接肯定以外,我们应更加重视在不同学习方式或表述形式之间所存在的重要联系与必要互补。这正如美国学者莱许(R.Lesh)等所指出的:“实物操作只是数学概念发展的一个方面,其他的表述方式──如图像,书面语言、符号语言、现实情景等──同样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次,我们应清楚地看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及其互补关系。

众所周知,大力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也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7](53)当然,在大力提倡解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我们还应明确肯定思维优化的必要性,这就是说,我们不应停留于对于不同方法在数量上的片面追求,而应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学会鉴别什么是较好的方法,包括如何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去应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显然,后者事实上也就从另一个角度更为清楚地表明了“互补与整合”确应被看成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

最后,我们应清楚地看到在形式和直觉之间所存在的重要的互补关系。特别是,就由“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的过渡而言,不应被看成对于学生原先所已发展起来的素朴直觉的彻底否定;毋宁说,在此所需要的就是如何通过学校的数学学习使之“精致化”,以及随着认识的深化不断发展起新的数学直觉。在笔者看来,我们应当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课程标准》中有关“数感”的论述,这就是,课程内容的学习应当努力“发展学生的数感”,而后者又并非仅仅是指各种相关的能力,如计算能力等,还包含“直觉”的含义,即对于客观事物和现象数量方面的某种敏感性,包括能对数的相对大小作出迅速、直接的判断,以及能够根据需要作出迅速的估算。当然,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我们又应明确地肯定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应的数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数量方面作出准确的刻画和计算,并能对运算的合理性作出适当的说明──显然,后者事实上已超出了“直觉”的范围,即主要代表了一种自觉的努力。

值得指出的是,除去“形式”和“直觉”以外,著名数学教育家费施拜因曾突出地强调了“算法”的掌握对于数学的特殊重要性。事实上,即使就初等数学而言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出“算法化”的意义。这正如吴文俊先生所指出的:“四则难题制造了许许多多的奇招怪招。但是你跑不远、走不远,更不能腾飞……可是你要一引进代数方法,这些东西就都变成了不必要的、平平淡淡的。你就可以做了,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做,用不着天才人物想出许多招来才能做,而且他可以腾飞,非但可以跑得很远而且可以腾飞。”[8]这正是数学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即一种重要算法的形成往往就标志着数学的重要进步。也正因为此,费施拜因将形式、直觉与算法统称为“数学的三个基本成分”,并专门撰文对这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显然,就我们目前的论题而言,这也就更为清楚地表明了“互补与整合”确应被看成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

综上可见,即使是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也同样体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数学思维形式及其特征性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作出切实的努力以很好地落实“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一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2.

[2]小学数学教育──智性学习[M].香港:香港公开进修学院出版社,1995.74.

[3]Didactical Phenomenology of Mathematical Structures[M].Reidel.1983.116—7.

[4]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24.

[5]E Beth,J Piaget.Mathematical Epistemology and Psychology[M].Reidal.1966.282.

篇(4)

小学数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够使学生们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理性认识,使孩子们客观的认识事物。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要求我们要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改变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学校和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改善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小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孩子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创新,给学生充足的创新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还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当下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小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还要发挥合作的重要性,发扬团队精神,使团队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2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能够起到一个“传单授业解惑”的引导性作用,因此,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孩子们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要想培养小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积极地参加各种培训活动,还应该与其他教师之间相互借鉴和交流经验,为孩子们创新能力的提高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要成为学生们的好朋友,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都应该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与交流,积极的鼓励学生们进行大胆的创新,尤其是当遇到一些灵活多变的数学题时,要积极的寻找多种方法来进行解答。比如一个连续加法3+6+9=18,对于这个题目有着很多的解法,可以是3+6+9=9+9=18,也可以是3+6+9=9+9=9×2=18,还可以是3+(6+9)=3+15=18等等诸多解法,每个学生选择的解题方法都不一定是相同的,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3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应该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教师可以开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数学知识竞赛,带领学生们参加数学专题讲座,使孩子们组成数学兴趣小组,在周末举办以数学为主体的晚会,可以是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4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孩子们独立思考,发挥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问题,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和讨论,要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5给学生们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们掌握创新的方法

知识迁移在小学生的数学课堂中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完成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这会使孩子们终身难忘。比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可以先让学生们对之前课程中学习过的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回忆和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卡片拼成一个梯形,从而得知梯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和,这样就可以根据得出的结论来推导梯形面积的求解公式。使学生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就掌握了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创新能力,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

6增强主体意识,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大脑里,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们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碰撞,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增强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7总结

孩子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创新能力,学校和家长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对小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得到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小学生们自身的重视,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一些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给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学校和教师还应该为小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欲望。

作者:张会英 杜以平 单位:沂南县第三实验小学 沂南县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16-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转变自身的角色,这也真正的体现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数学活动,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办法。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的方式不能够体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都不能得到提高。数学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亲身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数学学习方法要不依赖模仿与记忆。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要勤于动手、动脑,发现并掌握数学知识。

二、活用数学教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重大变革,这是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不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注重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2、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及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真正的生活来源,数学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小学数学教材要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通过参与多样的数学活动来获取数学知识。如:笔者在教授数学第一册“9加几”时,教材给出两筐牛奶的实物图(一筐是9瓶牛奶,另一筐是4瓶牛奶),笔者让学生通过实物图动手算出“有几瓶牛奶”。通过提出的问题,学生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 是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 9+4=13 ;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 9+4=13;或者将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 ,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 ,再用14减去1得13,即: 9+4=13……

教材只为教学提供承载知识的例子,教师可以因班级、因实际掌握基点、把握重点、突出难点,灵活有创造性的运用好教材。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表态性的素材。由于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材编写人员受到篇幅的限制及所处地域的不同,因此教材不是仅有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地利用好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好教材。

综上,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数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即是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篇(6)

1.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理解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1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

1.2教育观念落后

多年来的教育体制,已经不符合现在社会进步给教育界带来的冲击。现在的教与学不同于往日的教学,学生需求在社会发展的冲击下,发生了变化,但多数教师还停留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不肯学习,不肯进步,因此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

1.3缺乏教学经验总结与改进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需要教师的大力引导与关注,每个教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由于成长带来的变化。而现阶段,多数教师用同一种教学方式面对所有阶段的学生,这必然是不行的,是低效的。如果教师能善于总结各阶段学生的教学经验并作出改进,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将会更加顺通。

2.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2.1教师对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改革认识不足,不积极参与。众所周知,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培养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与此同时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这直接导致了教学模式创新和改革的困难,甚至是寸步难行,分析其原因,离不开一线教师的改革观念。对于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同样遇到了这类问题。我们都知道,改革是要“流血的”,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展必然是困难重重的,由于一线教师对改革的认识不足,很多一线教师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的舒适不肯做出牺牲与改变。这成为了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遇到的观念问题,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改革将难以进行下去。

2.2改革方法不合理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传统的以应试考试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了。应运而生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正在被大力推广。数学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思考之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应明确数学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培养自身发展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遇到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同时,数学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让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很多一线教师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总结方法,导致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所以我们应总结相关经验,让更多有改革意识的教师,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

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措施

3.1加强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育离不开优秀的老师,作为教师,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改革的背景下,要想紧跟教育发展趋势,就应做好一系列的应对准备。首先,我们应建立全面的数学知识体系,有利于从不同角度来为学生解答数学问题,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树立良好的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育理论,则可以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的奥妙。总之,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这不仅仅是简单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更要求我们有良好的教育理论,可以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教学。

3.2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综合地、整体地、持久地掌握数学学习的本质。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这节课程的教学时,我们可先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播放,让学生们看看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四边形具体不稳定性的案例,这样便于学生对于这一定理的理解,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它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从而逐渐爱上数学学习,迈上自主学习之路。从根本上有效地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基础。

3.3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篇(7)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222-01

近年来,国内外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越来越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而且进一步从教学理论上加以探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如何?本文想围绕这几个问题介绍一点情况,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教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不断变化,一方面不断向教育和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化,教学理论其中包括教学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必须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不断地改革。

按照教学论的观点,教学方法是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密切联系着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且联系小学数学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

(一)在教学目的任务上,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而更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由于教学目的的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为此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独立作业法等。有些教育心理学家还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做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探索发现式的学习对启发思维、促进学习的迁移很有好处。由于这些方法更多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学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几年来,我国有不少教师明确地认识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上做了相应的改革,注意采用富启发性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传统的教学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与此相适应,提倡教学时采用讲授法。如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明确地说,“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起主导的作用。”而现代的教学论有了很大的改变,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例如,布鲁纳把儿童看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教师是“主要辅导者”。苏联教育学中也明确提出,“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孩子永远是教育过程的积极参加者;”“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主要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为提高学生的一般认识积极性创造条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性和工作能力”。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篇(8)

所谓留白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艺术表现手法,指创作者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空白”。艺术作品的“空白”常常呈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艺术美感。而这里所说的小学数学教学留白艺术乃是将留白手法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展开大胆地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积极地“再创造”,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本人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给学生“留自”,给知识“留自”,给自已“留自”,达到教与学的交互融合,展现课堂的生命活力。

二、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留白的原则

1.小学数学教学留白的目的性。空白设置应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它须服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想和内容,这就要求设置空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鲜明的针对性,从实际出发适时进行。

2.小学数学教学留白的实际性。设置空白要切合实际难度,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维量,使小学生通过深思熟虑,“跳一跳”可以探到。过难的话,小学生无从下手,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过易则不能激起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一课堂空白的频次要适量,如果空白过多,小学生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

3.小学数学教学留白的选择性。空白是教师语言停顿,并不是思维过程的中断。设置空白就是给小学生提供思维的材料和动力,燃起小学生探求的火花,牵引小学生对事物积极探素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设置空白常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最关注的,同时又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或者与小学生已有认知相矛盾的素材。切忌不能盲目强调趣味性而把小学生引入歧途,也不能单纯为了吸引小学生而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三、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留白的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留白正是为小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一个挑战性和支持性的自由的课堂学习环境。留白中教师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教师的思维与方法不同产生留白的方式也就不同。

1.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留白。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概念、公式等以成人化的描述硬塞给小学生,而要让小学生在自我的活动过程中去探究出结果。探究的经厉意味着小学生要面J}苦许多困惑、迷茫,也可能在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后依然结果不明,但过程是美丽的,是最具包蕴性的,是小学生生存、成长与成熟、创造所必经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明创造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要不断实践和探索。所以留白于问题探究是给小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小学生能真正积极思考,敢说自己想说的话。思考就是想,就是进行周到、比较深刻的思维活动,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里,小学生也会通过奇思妙想,绽放一朵朵智慧的火花。

篇(9)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良好习惯

德育渗透对小学生当前发展和今后发展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但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德育渗透现状并不乐观,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潜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数学老师应当对此加以重视,通过深层次挖掘数学课本中的德育素材、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等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最终目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

(一)对数学课本中德育的素材没有进行深层次挖掘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一般有四个方面:正确学习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热爱科学教育以及热爱祖国教育。当前在数学课本的例题和课后练习中有很多有关于这几个方面的教育素材,而很多数学老师并未对这些教育素材加以重视,还有部门数学老师,只是针对一些有着明显教育意义的素材进行德育渗透,而对于一些隐藏在数学课本中的教育素材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大部分数学老师都是追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效率,以学生会计算为主要教学目的,其余的则没有投入更多的心思。

(二)德育渗透内容与学生认知不符

小学生还处在感知运动阶段,没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对于很多事物不能进行正确的了解和掌握,数学老师在德育渗透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但是,当前存在一些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德育渗透的内容与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不符。

(三)忽略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以及行为习惯,小学阶段养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将会影响未来的人生发展。但是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少有数学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不注重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作风和学习氛围,导致小学生缺乏优良习惯的指导。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对数学课本中的德育素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虽然很少,但是都是经过很多专业人士层层筛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数学内容看起来和德育教育毫不相关,但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生动的德育教育内容,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开展德育教育,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成果,具有极高的意义。对于数学教师,则需要全面关注这方面的元素,在平日的教学研究中多和同事交流,吸取他人的良好做法,并且利用到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同时,教师还需要独具慧眼,通过自己的敏锐感觉来发现教学中的有效德育元素,这样可以更好地落实德育教育,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因此,数学老师应当对数学课本中的德育素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将数学课堂变成数学和思想品德课相结合的课堂。例如,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章节的例题都提到“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已经学会某种计算方法、学会了计算土地的面积、出了某著名科学家”,如“圆的周长”这一节内容,教材中提到“著名数学家祖冲之早在1500年前就计算出了圆周率,并且还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六位,成为世上计算出圆周率的第一个人。”数学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既知道圆周率的由来,又为中国有这样的伟大的数学家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德育渗透内容包含四个方面:正确学习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热爱科学教育和热爱祖国教育,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小学生认知水平尚浅,理解能力较弱,对于生活中的人和事没有正确的判断力,数学老师应当利用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内容枯燥,加上数学知识本身也具有枯燥性,因此,数学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课堂教学模式上下手,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数学教材中说圆周率是3.1415,数学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去质疑,学生产生质疑,才会有探索的欲望,继而开发思维,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这个圆周率数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直尺、线等工具测量出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然后进行计算,得出圆周率数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质疑精神得到了培养,并且对数学知识的属性也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数学老师将德育渗透到这个教学过程之中,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也促进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并促进了学生思考。除了这种创设情景教学方法,数学老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小组竞赛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科学产生爱。

(三)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数学源于生活,很多小学生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学生在错误心态下学习数学,很难学习到数学的精髓。针对这个问题,数学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应当结合生活实际,并且根据生活实际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如学习“本金和利息”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你的爸爸妈妈有1000元钱,他们打算将这笔钱存进银行,现在可供他们选择的存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存两年,年利率为2.68%,还有一种是先存一年,一年后将本金和税后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银行,这种情况下的年利率为2.19%,请问这两种存储方式哪一种获得的税后利息要多一些?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思考。这种问题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知道了数学的重要性,继而改变了以往认为学习数学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错误观点,而且这种贴近生活的数学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本金和利率的计算方式,而且也知道了依法纳税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数学老师应当认识到应用这种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教学的优势,在以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实际生活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到数学的普遍性以及实用性。

(四)身体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身心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小学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将会影响未来的人生发展。因此,数学老师要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首先得身体力行,给学生展现良好的形象和精神面貌,言传身教,用自己的魅力感染学生,学生看到老师工作态度一丝不苟,教学风格科学严谨,精神上和情感上都得到了满足。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生的素质和品德都未养成,如果数学老师能够有效挖掘数学课本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必将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杨永行 单位:山东省宁阳县伏山镇苏楼明德小学

参考文献:

[1]莫莉花.谈如何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10-13.

[2]聂瑞柱.浅谈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6,(10):09-11.

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135

小学教学工作是广泛的,教师将要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将要接触形形的学生,教师要考虑到教学效果,教师要关注到教学设备和环境。总之,小学教学工作饱含了教师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所以,每一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效率能得到有效提高。其实,这并非难事,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注重重点的抓取,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方面,更应当如此。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小学数学教学所应当抓住的重点。

一、教学工作中抓规范

小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知识的启蒙阶段,也是他们接受正规途径教育的开始阶段。小学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因而,教师必须保证能让学生感受到规范的教学,感受到学习知识的正能量。小学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主要学科之一。即使小学数学相对于今后的数学教学是冰山一角,但是小学数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到数学基础知识,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感受数学精彩世界。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小学教师就要在教学工作中抓住规范。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往往就是他们所崇拜的对象,教师也是他们的榜样。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行为举止、语言规范,这样才会给学生带去正面积极的影响,为他们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的规范。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最好的场所,课堂讲解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途径。规范课堂语言,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明白教师所讲解的知识。规范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在小学数学中感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当然,在面对小学生活泼的天性时,教师更要做好课堂教学的规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氛围等等。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上,只有抓住规范教学,才能更好地管理、教育小学生。

二、教育中抓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难道只是小学数学应当掌握的知识点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管是教学任何学科,我们所要求掌握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还应该囊括更多更有意义的东西。小学数学将会成功地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的学习天地,但是同样重要的是学生的性格和品质。对于教师来说,小学生就是一张白纸。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有着空白需要教师去协助填充。在性格和品质方面,他们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小学生毕竟年龄尚小,在思想上和情感上都还不够成熟。因而,小学生在辨别事物对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需要有人带着他们去感悟生活、学会生活、懂得生活。因此在课堂上,小学数学教师除了教授数学知识外,还应同样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譬如:教会他们正确地面对错误,在学习中,学生总会犯错,但教师不要过分地责怪,也不要轻易地原谅,而是要掌握其中的平衡,让学生既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去处理错误。教会他们正确面对失败。在学习上、生活中总会有失败的时候,学生可能会迷茫,可能会放弃。这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建立信心,让他们明白愈挫愈勇才是正确之所为。教会他们正确处理情感,在年少的时候总会有与同学、与家长之间的磕磕碰碰,认识自己,理解别人,才能更好地学习、生活。其实小学数学教学并不容易,应该说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都不容易。教师要重视知识的教学,还要关注学生们素质的培养。

三、学习中抓学风

数学知识的学习将会一直延续到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将是更深入的数学领域研究。教学数学知识,不仅仅需要教师规范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还需要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因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还应该抓住学生的学风。刚刚接触到数学知识的时候,新事物、新教师、新环境带来的新鲜感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了热情和好奇。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学习激情并不是长久的。学生会在逐渐地接触数学知识后感受到其中的乏味,会在学习中被数学知识所困惑。如果没有教师好好地引导,学生可能就会对后面的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和耐心,选择听之任之,最后必定会影响今后的数学学习。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不应忽略学生的学风。正确的、积极的学习不仅仅会影响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它将会推动整个班集体的学习劲头和进步。在学习之初,教师应该表扬学生积极学习、热情学习的表现,并且支持他们持续下去。在学生情绪疲倦时,教师要振奋学生的学习情绪,让他们战胜惰性,继续积极、努力地学习。

篇(11)

贫困山区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师资的薄弱制约着教堂质量的提高;交通不便,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外出学习较少,信息量摄入不足;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法落后,教堂手段老一套,课堂教学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显然不适应。

2.提高山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有效利用山区的数学课程资源

贫困山区受经济发展的制约,虽不能像城里学生那样,运用多媒体、购买各式各样的学具、到大超市购物、到游乐场休闲、到花园参观,但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有城里所不具备的课程资源。只要开支脑筋,细心观察,用心发现,同样能不花钱而起到同样的效果。

2.1.1 学生身体所提供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身体是最丰富而又最容易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正常人的手指是一年级数数教学的好资源,通过十个手指的数量,还可让学生加深对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人体器官的分布,是沿着人体中线呈左右对称的,是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好素材;人头部的形状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球体等等。

2.1.2 学生学习生活所提供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课本、文具、桌椅、教室等的形状与体积是认识各种几何图形的最方便的学具;学生学习生活中各种物品的质量,让学生通过掂、估、测、再掂的体验过程,形成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广大山区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充分体现"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发挥自身优势,灵活使用教材,在师生生活中去寻找适合于师生学习的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操作、体验、思考,变"教师讲数学"为让学生"做数学、体会数学",在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2 构建贫困山区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结构基本模式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育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贫困山区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应从旧的教学圈子中走出来。建立起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课堂新形式,其核心是以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知识合理组合的教堂模式,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提高学生知识素质和智力素质,这也是我们要探索的山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路子。

2.3 开展山区各科的教研活动

2.3.1 "学、备、说、做、评、结"一体化的教研活动

基于山区教师教研教学理论水平相对低下的状况,我们要自上而下进行"学、备、说、做、评、结"的一体化的教研活动。我们要求说课要说出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每一节说课都要建立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课型设计要体现教改方向,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参加观摩活动的教师都参与评课,评课每说明一个观点都要有理论依据。

2.3.2 开展教学"十佳"教师或优秀课例评选活动

为了发挥骨干的作用,以骨干带全体,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要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十佳"教师或优秀课例评选活动。活动从下而上,先由学校科组选出镇内片最佳人选参加全镇教学竞赛,选出镇的候选人,再参加由几个镇组成的协作片的教研活动,选出"十佳"教师候选人,或镇级优秀课例最后集中城区观摩活动,再根据教师平时的教学业绩、师德产生小学数学教学"十佳"教师或优秀课例。

2.3.3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了使各校教学平衡发展,必须发挥各校数学科组的作用。坚持进行集体备课活动,以校数学科组为单位,每周举行一次,有中心发言人,要求备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备习题设计。每周开展一次研究课活动,集体评议,共同提高。

2.4 走进生活――激发山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在教学中,要尤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