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制造业采购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 企业项目管理特点
项目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式,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工业制造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把企业中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高质量、快速、及时转换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由于项目管理可以使企业具有更强的驾驭变化能力,当变化发生时,能够快速模拟变化发生后的计划,以及评估变化对成本和交货期的影响,为项目的决策和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工业制造业中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无处不在,如企业级项目、职能部门级项目、采购部的成本控制项目、市场部的渠道建立和产品促销项目、产品质量改进项目等。作为制造业内复杂而独特的一种生产类型,按合同设计由于每件(批)产品均需要根据具体客户合同的指定要求进行定制设计与制造工作,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交付产品,对应的整体业务过程具有一次性、独特性、目标确定性等典型属性特征。有别于大批量重复生产和来料加工公司,项目型制造业的管理重点和难点不在资源计划管理,不侧重对库存商品和原材料等物的管理,而侧重对整个合同生产过程的整体管理,包括计划,执行和监控,也就是要求管理者具有对流程把控的宏观视野,以沟通管理、质量管理为主线,将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所涉及到的九个管理要素(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整体管理)融为一体。
2 企业项目管理协调
在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项目管理者充当的是协调者的角色。项目组内部协调包括:
2.1 同市场部协调
项目经理同市场部的沟通主要是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可行的工作计划。客户需求的每一次变更,都会对项目的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同业务部门的沟通,是工业品项目经理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变更的最佳途径。
2.2 同采购部门协调
这一环节的沟通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沟通。原因在于:任何产品的生产都是以物料齐套为基础。缺少任何一种物料,或者某种物料不符合规格要求,产品都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如果采购职能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将生产所需的物料购买到,并保证物料的齐套性,那么后续的工作就是空谈。做好采购部门的协调、加快物料的采购进程,无疑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
2.3 同客户的协调
同客户的沟通,主要是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一个产品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客户对最终交付物的认可程度,得到客户的认可,就证明项目取得了成功。
2.4 同生产制造部的沟通
生产制造部是工业产品制造过程中技术上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同生产制造部门的沟通主要是为了及时掌握生产状况、组织相关的项目组成员解决问题,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为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提供解决的参考方法,并定期为客户提供相关生产信息的支持。
2.5 同质量保证部门的协调
在这个环节的沟通中,质量保证部门充当“准客户”的角色,在保证质量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和质量保证部门的沟通是及时掌握材料和产品质量的最直接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产品质量出现的问题,及时召集相关人员,找到解决方法,减少企业的损失。
2.6 同公司高层领导的协调
任何项目的启动都要获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如果得不到高层领导的支持,项目就不可能成功。同高层领导的沟通主要是为了让高层领导随时了解工业品生产过程的进展状况、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寻求协助,以及对项目的顺利进行寻求支持的过程。
3 企业项目管理的质量成本控制
质量成本是管理的经济表现,是衡量质量体系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质量成本进行统计、核算、分析、报告和控制,不但可以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还可以监督和指导质量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质量成本是质量管理深入发展和财务成本管理必须研究的问题,建立质量成本体系,从实际作业的角度控制质量成本,达到项目降低成本损失,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益的目的。
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培植财源经济。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积极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认真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通过财政资金、政策引导,使各类资源向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倾斜。着力扶持重点项目,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促进形成我区企业发展新优势。支持节能降耗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循环发展。支持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推进外经外贸健康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落实支持我区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重点支持现代物流、旅游、金融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发展。全面贯彻实施新的增值税法。落实出口退税和其他税收减免政策,认真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继续积极向上争取各类专项扶持资金。
2、狠抓增收节支,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坚持依法治税和应收尽收,大力组织财政收入。进一步细化分解收入任务,落实责任目标,强化工作措施。建立财税收入增长预测分析机制,加大税源分析对日管的导向作用,关注国家财税政策调整对财政收入带来的增减影响,掌握收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支持协调税收征收机构,健全协税、护税网络和机制,抓好土地增值税、出租房税收等征管工作。积极探索非税收入激励约束机制,确保政府非税收入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
坚持有保有压,切实控制一般行政消费的支出,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严格控制“人、车、会和网络、招待”等支出过快增长。细化资产购置预算编制、严格审核,杜绝超编制、超标准配置设备设施。严肃财经纪律,硬化预算约束,加强支出监督,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坚持以人为本,支持社会事业发展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整合各种财政资源,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和弱势群体倾斜。重点加大在“三农”、教育、科技、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益文化、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投入。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支持构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促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4、坚持依法理财,健全公共财政制度
一、问题的背景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给实体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对制造业的影响首当其冲,外部市场需求大幅减弱。经历原材料和油价上升、利润下降,再到消费不足、生产过剩、产品积压、订单减少、业务量萎缩、客户丢失、人民币升值、资金紧张,我国制造业受到严重打击。由于物流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高度的同步性和依赖性,因此,受GDP增速放缓的影响,中国物流业也处于经济寒冬。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将达88.82万亿元,增幅同比下降8.1%;物流业增加值完成约1.94万亿元,增幅同比下降5.7%;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5.21万亿元,增幅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出口下滑、运力过剩、运价下降,国内物流企业经营困难进一步加剧。据浙江省运管局的统计,2008年和2007年相比,货运业务量平均下降了20%~30%,2009年3月17日,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省各地的货运场站及其入驻货运企业的业务量都出现下滑,其中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的下降幅度达到了30%。与此同时,运价也在下调,浙江约有40万辆货车、25万多个物流企业,平均每个企业拥有货车1.6辆。有关部门抽选了其中39家企业,发现有36家出现运价下降――运价下降5%的18家,运价下降超过5%的18家。
二、研究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的原因
1、依据被国际经验所证明了的经济发展规律
在工业化初期,制造业是产业的主体;而在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当制造业规模较小的时候,制造业普遍采取“大而全、小而全” 的企业组织模式,即制造企业自身承担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商品销售以及物流等所有活动。但由于规模的扩大、竞争和专业化分工的加剧,企业因为资源约束不得不将物流等业务外包,由此产生了制造、物流等活动的相对独立。到了生产相对比较发达的今天,制造与物流的独立掩盖了他们之间的联系,降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交易成本、增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协同的呼声日渐高涨。我国正处于向工业化中后期的推进阶段,实现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互动发展不仅迫切和必要,而且也成为可能。
2、依据当前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而物流业又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两者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当前,制造业物流没有转化为社会需求,导致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降低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由于社会化需求不足,同样制约了物流业发展。只有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互利共赢。1999年海尔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企业内部打破事业部的界限,把分散在各事业部的物流资源集中起来,统一成立物流公司,统一受理各事业部的所有物流业务,取得了较大成功,不少企业借鉴了海尔内部物流整合的成功经验。
3、依据制造业与物流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经济转型就是要促进制造业的服务业化,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而通过供应链管理和对制造业的流程再造,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正好体现这一发展趋势。
4、依据两大产业长远赢利目的
从长远看,提倡风险共担,有利于两大产业充分发掘第三利润源泉,提升两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两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从当前看,在经济环境偏紧、两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提倡风险共担有利于两产业通过发掘新的利润源泉,同舟共济,共度难关。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两业合作指导意见,这意味着国家不仅在战略层面推动两业互动发展,而且在战术层面出台了具体措施,标志着两业合作将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三、中国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制造业是三大产业中发展最快和比重最大的产业,因而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制造业的发展给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确立了标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1、制造业对现代物流业的重视程度不足
中国的制造业还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影响制造业赢利的因素很多,如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劳动力成本、供应商管理、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控制、市场准入、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等。似乎哪一个都比物流重要,物流理念认识落后,尤其是国营企业重生产轻管理、重工艺轻物流,有畏难心理,墨守成规,缺乏物流革新精神。
2、物流外包说比做容易
中国物流业的成本比国外要高两到三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0多家在华投资,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选择物流外包,而中国的物流外包比例只有16%左右。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沃尔玛的货物永远在路上,国内企业的货物总是在仓库里。其实,许多人做过不少制造业物流外包调查,结果表明,制造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都知道物流外包的好处,但制造业物流外包的比例多年来还是一直维持在15%以内,制造企业自营物流仍是主流。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长城汽车,长城汽车控股的蚂蚁物流公司目前的总资产达到2个多亿,200多辆配送车辆,700多名员工。首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长城汽车已经形成、建立了相对完善且具有一定规划的物流体系,不可能为了纯粹的外包形式而关停此等规模的物流公司。其次,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物流公司的介入可能会遇到企业内部某些部门或者领导的抵制,毕竟关系到自己的饭碗。再次,像蚂蚁物流这么大规模的公司,除了裁员之外,物流外包的实施可能意味着资产的出售,企业管理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3、制造业主宰供应链,发展不协调
谁都知道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组成了供应链,供应链应该协同。而目前在多数情况下,中国的供应链由制造业主宰,制造商过分强调博弈,较少考虑“双赢”或“多赢”,因此,供应链难以协同。目前形成的供应链关系不是合作关系,而是竞争关系,这不利于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据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08年12月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市场综合价格指数为71.1,比上月下降了4.6个百分点。2009年2月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市场价格指数66.7环比下降3.4个百分点。
4、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物流业沿用传统作业方式多,创新少,“现代化”水平低。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现代物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回收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来实现资源利用、运作效率的最大化,它强调的是系统性、协调性。中国物流企业大多停留在传统经济模式下,没有物流信息系统,缺乏面对新经济模式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为数不多的、较为先进的物流企业往往只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之形,匮乏其实质,表现为物流模式的信息系统设计落后,不同信息缺乏相互链接和共享。
5、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物流标准化滞后
物流标准化建设是推进物流现代化的基础,是中国物流业与国际接轨的坚强基石。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物流标准化程度差距很大,如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不能有效衔接,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多式联运迟迟得不到大的发展;物流包装标准与设施标准之间没有协调;代表物流现代化程度的信息化标准严重滞后……这种种缺陷直接导致我国物流成本比重居高不下,物流效率大打折扣,社会和企业为此付出了高昂代价。物流标准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一块“软肋”。尽快改变物流业的非标准化状态,加速物流标准化发展已经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鸣。
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动发展对策
1、与时俱进,改变观念,改良发展
制造业物流的改良式发展模式针对传统老企业暂时没有条件进行企业再造和流程再造、无力进行物流技术革新的现状,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企业物流不合理的状况进行局部改变。如调整职能部门结构以求加强物流活动的协调统一性;改善物资存放管理方式以求降低管理费用;适当增加物流技术装备以求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加强库存管理控制以求降低资金占用等。同时,应加强物流意识,关注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蓄势待发,待条件成熟时进行物流系统的根本性革新。企业物流改良式发展可以采用物流系统诊断的方式,聘请有关专家并组成有各部门领导参加的诊断小组,通过广泛的宣传和调查,明确物流系统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作用和必须实现的功能。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摸清系统目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到底是物流布局、基础设施、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系统组成要素的问题,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等系统结构方面的问题,还是物流作业方面的功能问题,是主观问题还是客观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措施或解决方案。
2、整合制造业资源,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提升竞争力
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流程再造,分立、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支持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特别是要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加速融合、互动发展。大型物流企业应该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应做精做细,适应目前制造业由“少品种、大批量”向“多品种、小批量”的发展趋势,发展各方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互动协作。同时,现代物流业应该充分发挥已有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网络布局(中小企业仍以做强专线为主),减少物流响应时间,以更安全、及时、完好、优质的服务尽可能为制造业提供物流技术(有代收货款或其他附加业务为更佳),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制造业产业链的协调互动发展。对于有能力、利润逐步增加的物流企业还应不失时机地在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立体化(仓库)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研究力度,为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或其他行业,提升现代物流水平。
3、协调供应链,互动发展
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如果单纯停留在制造层面,其只能做大而不能做强。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应有自己的业务核心,专注于某一方面发展专长,与物流业合作,以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提升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运作效率。而对于物流业来说,应发展针对制造业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应该将发展物流服务作为利润重点,帮助制造企业制定销售计划、运输计划、订货计划、生产计划,以至对制造企业进行流程改造、再造等。当制造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而改变生产计划时,物流企业能迅速地传递信息,制定弹性工作计划,并相应地调整各个环节。这一切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双方的合作关系,使得物流服务商在整个生产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和稳固的位置,从而保证其快速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着力于提供其他高附加值的相关服务,尤其是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服务,如提供“门到门”送货服务,收集客户反馈信息等,这些都可以加深合作,实现双赢。
4、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统筹全局,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
由于制造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制造业的供应链超越了国界,制造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球协同十分重要,这越来越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如今,中国的制造商进行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应用投入,根据有关材料,国家“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计划投资50亿元,2007年已经开始支持制造业的信息化实践,中石油等大型企业ERP系统成功上线,GPS、RFID等一批物流设备广泛应用于神化、宝钢、上海华谊等企业。真正成功利用信息技术来统筹物流活动能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为企业节省成本,如浙江的弗玛物流就引用国外先进、成熟的软件来配合各项物流操作。
5、国家职能部门应尽快完善物流标准化
由于政府部门是国家标准的组织制定者和推广者,在国家标准的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对于现代物流业相关标准的拟定,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制定物流系统标准化总体规范以及物流设施标准、物流标识系统标准等体系规范,建立物流信息服务系统等等。即由政府牵头,由上而下地推进我国物流正式标准体系的建立。具体来说,政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设置全国性的物流标准化行业管理组织,尽快消除物流标准化工作的体制;加强物流标准体系的研究、制定工作;从我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物流标准,制定国内物流标准;加强对物流标准的实施贯彻和监督管理工作。
五、结论与建议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的互动发展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克服资源要素的制约,专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物流业业务的不断开拓,从而促进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在经济危机的今天,还应做一些工作:第一,小心管理供应链风险;第二,不管收入多少,以控制服务成本来维护客户的利润;第三,把库存和供应功能整合在一个供应链组织中,以此来提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节省劳动力;第四,重建价值链,使其可伸缩性更强,并且更为快速地反应由于生产力降低引起的不确定需求;第五,加强对需求的感觉,使得自己能感觉到底部(经济)位置,并且快速反应不可预知的上升(经济);第六,不失时机地寻找机会来销售附加服务,在已有基础上赶上竞争对手;第七,尽可能地通过降低投资管理和产业升级进度的费用为已经不多的研发省出经费。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问题的分解:产品分解为工序
任何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活动都可以简单地用图1-1来表示.
技术要求
生产加工
原材料 设备或场地 产品
操作管理
工人
( 图 1 - 1 )
其中:
技术要求:包括专利、设计图纸、工艺要求、质量管理等。
设备或场地:就是一个工厂或是车间内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的体现。
工人:不只是现场操作人员,也包括管理人员。
产品:制造业企业的目的,对于下一个企业来说也可能就意味着成为原材料。
原材料:生产产品所需要的材料,当然就是上游企业的产品了。
从图中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就是,原材料在由工人操作和管理的设备或场地上按一定的技术要求花费一段必要的时间生产、加工成为产品。
在原材料生产加工为产品的过程中:
从物流的概念来说:是物资的改变和流转;
从知识流的概念来说:原材料之所以变化为有用的产品,其中隐含了大量的技术,是一种技术的转移在产品上的体现;
从资金流的概念来说:设备或场地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凝聚,技术要求是产品研发投入的凝聚,工人的劳动是人力资源的投入,原材料的价值到产品的价值之所以会提高就是这些凝聚了的资源的分解和再现;
从信息流的概念来说:在原材料生产、加工为产品的每一个细节的信息流转。
为了便于构建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我们再把问题简化一点,做一个假设,设想一个工厂只有一台设备只加工一种产品只有一个工人来操作和管理,只使用一种原材料,每个产品的生产只花费一天的工时。那么,这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就好建立了。
但事实上决不可能做到一个工厂只生产一种产品,一般来说,一个制造工厂通常都能生产几种产品,甚至能生产上万种产品,还有的制造厂的某一种产品只生产一次。就算是只有一种产品,也不可能一个产品只有一个零部件,复杂的产品零部件成千上万,而每一个零部件又可能需要经过不同的加工工序。比如说,一个简单的轴的加工过程就有可能经过炼钢、铸造、煅打、粗车、精车、刨、铣、磨、热处理等工序,然后才能与其他部件组合,经过装配工序成为产品。有这么多的工序也就需要相应的生产设备进行加工或一定的场地来组装,不同的工序需要不同的生产设备或场地,可以说特定的工序一定是和特定的设备或场地一一对应的,其对应的关系是由技术要求来决定的。所以,为了生产某类产品,一个制造企业,或者说是一个车间,有需要布置各种类型的生产设备或场地来满足产品不同工序的生产需要。当然,同样的设备或场地可以生产和加工不同技术要求的工序,不同的工序组合也就有了不同的产品。相对来说,设备和场地是固定不变。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虽然不可能一个工厂只有一台设备只加工一种产品,但可以做到的是一个工序由一台设备或一块场地来加工生产,相对于工序来说原材料就是上一工序的产品再加上本工序需要的新的原材料。这样,我们把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细分成若干不同的加工工序,工厂或是车间细分成不同的设备或场地(在以后的叙述中我们把细分了的单个设备或是一块场地统一定义为---工位,也就相当于mrpⅱ里所说的工作中心,但应该它更全面,它包括了一个工厂或是车间里的所以设备或是场地,甚至可以是一辆为完成运输工序而被使用的运输工具),两者之间再由技术要求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
那么,图1-1将变为图1-2所示:
工序的技术要求
生产加工
原材料 工 位 完成了某个工序的半成品
操作管理
工人
( 图 1 - 2 )
其中:
工序的技术要求:包括专利、设计图纸、工艺要求、质量管理等。
工位:当然就具体到某台设备或是某块场地。
工人:只能是现场的工位操作人员。
半成品:制造业企业的目的,对于下一个企业来说也可能就意味着成为原材料。
原材料:生产产品所需要的材料,当然还包括上道工序产出的各种零部件。
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将完成了某个工序的半成品看成是一个最简单的产品,若干的工序产品形成产品链,组合起来成为最终产品。既然把工序看成是一个产品,那么这个产品在那里生产和装配都不是问题了,这种方法有助于国际化的制造业企业的管理,只不过加工工序产品的生产工厂或是车间在不同的地区而已。
以上面所说的构思再来构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就容易多了。
第二章 问题的组合
现在我们走过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拆分成简单的问题。
那么现在我们要走解决问题的第二步,就是根据一定的逻辑和客观 规律 将所有的简单问题串联、组合起来,以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目的。
在谈如何组合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要先来说明一下,那就是时间,原材料生产加工成产品有一个过程,也就是完成一个工序需要一个时间段,我们把它就叫做工时。工时是没有日期的,但什么时候开始生产加工一个工序就一定要有一个开工的日期,当然也就会有一个完工的日期。
1.工序的组合:一个产品工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有并联的关系,有前后相连的关系,既串联的关系,而且相互间既有联系,又有分别,而且还要考虑工时、开工日期、完工日期在其间的复杂关系。如何才能准确的表示这些关系呢?其实有一个很好的管理工具,那就是“ 网络 计划技术”pert(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又称为“计划协调技术”、“计划评审技术”,运用网络计划技术的网络图就能很好的表示这些关系了。只要将每一个产品的工序按照工艺流程用网络计划图来表示,一切就都一目了然了,而且连工时、开工期、完工期及关键工序路线,都能非常清楚的表达出来了。不同的产品只不过是拥有不同的网络计划图而已,而分解到工序就只是按工序的类型来对应相应的工位和所需的原材料而已了。一切变的简单、合理、有章可循。
网络计划技术在建筑业 企业 已经是广泛的应用了的,已证明是一个很好的管理方法,在这里我们借用这个技术,关键的问题是还要和工位相对应,才能很好的解决复杂的制造业企业信息管理问题。
2.工位的组合:
不同工位的组合:不同工序的技术要求是不一样的,需要不同的工位来完成生产加工任务,或是为了满足生产能力的需要,相同的工位不只一个,而是由多个组成,不同用途的工位组成了能生产各种产品的车间,各种车间又组成了工厂。
不同工序在同一工位上的组合:有时不同的工序会在同一个工位上生产,如加工轴时先进行粗车,然后去热处理,再回来精车,还有就是不同的产品有相类似的工序会在同一类工位上生产加工,特别是在那些单件、小批、多品种的制造业企业,这种情况就更多了,这就要考虑工号和工序的先后次序,所以不同的工序需要在相同的工位上按次序在工位的时间轴上来组合,也就是在工位的时间轴计划和排列各种产品及其中的各种工序的生产。
3.工人的组合:这里说的工人,只是工位的操作者,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在生产信息系统来考虑,将在更高级的企业管理系统去考虑。既然是工位的操作者,当然就是与工位相对应的了,只不过有可能几个工人操作一个工位,或是一个工人操作几个工位的情况,我们如何去处理,同样是要在工人工作的时间轴上去计划和排列。
4.原材料的组合:每一个工序开工之前,该工序所需要的原材料必须到位(如果不到位的话就只好延迟工序的开工和完工日期了),因此,总合所有工序开工时新的原材料的需求,进行列表,就产生了整个产品的需求计划,而管理好原材料中是上工序的部分,也就是半成品的管理,一切也就更完全了。
5.工号计划
说到现在,整个制造业企业的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呼之欲出,但就差一样,各类、各批产品什么时候投产,因为,上面所说的时间都是相对的时间,而不是日期,也就是说,现在需要设定一个生产产品的开工日期,及产品投产的数量或叫批量。我们称之为工号计划。
第三章 系统实施
现在我们来试想一下该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过程。
3.1基础数据的设立
3.1 .1 工位的数据,填好工位情况综合表,这是整个工厂的基础,而且不是轻易会改变的,除非增加固定资产的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或是固定资产报废;
3.1.2 原材料的数据,将企业所用的原材料分类列表,以及有关的库存情况;
3.1.3 工人的数据 同样是列表和工位相对应;
3.1.4产品的数据,设立产品网络计划图,由网络计划图列出工序,再按照工位的数据、原材料的数据填好工序综合情况表。
3.2系统的运行
3.2.1开立工号:按照生产规划或客户定单确立产品的数量和开工日期,调用的产品网络图和工序表。
3.2.2工位计划:有了工号,工位计划是可以根据网络计划图和已在运行的工号情况依次由 计算 机在工位的时间轴上自动排列。
3.2.3 工人的工作计划:工位是要由工人来操作的,有了工位计划就可以继续排列工人的计划了,也可以由计算机自动排列,但在一个工人操作几个工位的情况下,有可能要求根据工位计划在工人的工作时间轴上排列操作的工位和工序。
3.2.4原材料需求计划:有了工序在工位时间轴上的准确计划,就可以知道在工序开工前必须得到原材料,那么,也就是很 自然 的做出了原材料的需求计划。
3.2.5完工期的调整:在实际情况中,有可能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完工期不能与产品网络图的完工时间相一致。a。工位中已有的工序对计划工序的时间要求不能满足;b。原材料的库存及采购提前量的不能满足。
宏达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年度财务工作计划为全面搞好xx年全面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工作,我们计划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根据公司目标,进一步搞好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与全面做好财务工作息息相关。在明年的工作当中,要进一步加强对生产,采购,销售的费用预算指导与预算管理,认真做好预算的分析、分解与落实工作,使全面预算管理真正成为全员预算管理,让预算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认真研究市场,结合开发产品和市场的需求,搞好iso9000,iso14000质量认证。公司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产品经营质量不断提高,企业资产得到进一步净化与整合,可以进一走优化资本结构。从我们公司的第七年末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其资产负债率在36.52%,对于一个制造业企业来说,是一个负债偏低的结构,这证明该公司偿债能力较强,未来盈利空间较大。再从其负债结构分析,流动负债910万元,占负债总额的39.06%,长期负债1420万元,占负债总额的60.94%。由此可以看出,公司较多的选择了低风险的融资决策,虽然长期负债能带来较低财务风险的财务杠杆利益,但其融资成本比短期负债高。如果公司高层有足够能力筹集短期负债,并且能够循环使用短期负债或者能用新债偿还旧债的话,那么,较多的使用短期负债能够提升公司价值。对于一个公司来讲,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过多的短期负债或长期负债对公司的经营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公司在以后的一年发展里,准备适当的提高短期负债的比例,增加短期借款来筹措资金,实现充分利用到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好处,扬长避短。
(三)减少费用开支。坚持费用管理“算、控、降”三字诀,算是全面预算,将费用按预算分解到各部门。控是严格预算管理,超过预算的一律从个人月奖中扣回,实行“定额包干、责任到人、超支自付、节约奖励”的管理办法。降是按上年实际费用,每年下浮一定比例确定费用总额,进一步完善财务公开制度,逐项剖析费用成因,通过分工明确,层层把关,促使各总站挖潜节支、堵塞漏洞。
(四)会计核算要更落实。一是摸清“家底”,开展全系统的“清仓、清产、清资、清债”活动,对现有资产存量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潜在薄弱环节,组织整理各部门历年的会计档案,促进公司的会计基础工作更上一层楼。二是科学理财,学习聚财、生财、用财之道,在深度上从事后反映转变到事前控制、事后考核分析的管理会计上来,在广度上把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职能渗透到商品的进销存诸环节,推进会计电算化甩帐验收达标,使会计信息更加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
■ 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1999年,重庆机床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廖绍华上任时,国内机床市场格局悄然发生变化:一度以“傻大黑粗”式的传统产品为主的机床市场,正被从国外涌进的高档精良的数控机床蚕食,70%以上的高端市场都被国外厂商牢牢控制。作为中国第一台制齿机床的诞生地,重机仅1998年的亏损就高达4000万元,重机正濒临“停摆”的边缘。
廖绍华没有灰心,在困境中,他看到的是希望:制齿装备业是涉及范围极广、上下游产业链很长的制造行业,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汽车、船舶甚至军工等产品的质量。制齿机床是制造装备的“母机”,数控系统是它的“大脑”,数控制齿机床产业化不仅仅关系到一家企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中国能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分工的大潮流。强大的制造业背后一定有强大装备工业作支撑,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廖绍华带领重机人喊出了“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口号。1999年,重机亮出自主创新的旗子,从此拉开数控制齿机床研发和产业化的序幕。
■ 用“自主创新”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数控制齿机床项目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企业的力量显然是力不从心。重机决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廖绍华与重庆大学制造系统工程专家刘飞教授的牵手,源自一次偶然的机会。2001年在上海世界装备技术论坛上,刘飞阐述的“绿色再制造”理论,让参加论坛的廖绍华兴奋不已。
“绿色再制造”理论在1996年由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倡导,即使在美国,当时也还没有广泛地被应用于实践。“国内特别是内陆企业家,很难嗅到这种国际前沿理论的气息。”打动刘飞的,正是廖绍华的眼光和嗅觉。
无独有偶,毕业于重庆大学的廖绍华也深知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学术方面的造诣。刘飞身肩重庆大学制造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重庆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等行政职务,并兼任国家“863”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重庆市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国际工业工程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是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在刘飞的背后,还有一支由博士和硕士组成的庞大的科研团队。
两人的握手,很快促成重机与重大的合作。
产学研合作,往往由于企业方和科研方的出发点不尽一致,两者很难实现“水融”。
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做项目研究是与论文、职称、评奖联系在一起的,而企业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市场效益。
廖绍华明白,自主创新能否成功,首先必须用自主创新的精神和要求,来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重机与重大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一次全新的自主创新。
在产权模式上,双方签订了以课题的技术开发和成果产业化效益分配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研合作协议,明确了高校以技术开发为主、企业以工程示范和产业化应用为主的工作分工,明确了科研经费的来源、分配以及未来效益的利益共享机制。
在组织模式上,双方针对具体项目成立了联合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企业领导和学校课题负责人担任,工作小组由双方责任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组成。同时,双方就课题的目标、内容、技术路线以及产业化实施方案等不定期地召开研讨会。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工作小组联席会加强双方交流,并将工作进度纳入企业和学校的工作计划,责任明确到个人,进度细化到日期。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具体的科研课题,重大吸纳重机的优秀技术人员,结合课题任务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引导他们成为课题的骨干力量;而重机又吸纳重大的博士毕业生到企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引导他们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中坚力量。同时,双方还采取学校派人到企业兼职、企业派人到学校任兼职教师等方式,不断推进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
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很快结出累累硕果。2005年,数控制齿机床家族诞生了新的一员。由重机主导、重庆大学参与研发的七轴四联动数控自动滚齿机开发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它的工作效率是传统机器的2―3倍,单件成本仅为传统机器的60%。在它身上,完全展示出世界制造业绿色环保、自动化、柔性化、高速、高效、高精度的技术发展潮流。
令廖绍华自豪的是,这种国内首创的自动滚齿机全部为自有技术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与世界著名的滚齿机制造商美国格里森公司、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同类产品相比,加工精度和技术参数相当,而价格只有国外产品的一半。
■ 用数控机床控制机床市场
作为企业负责人,廖绍华十分清楚,用“自主创新”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其目标不在于赢取“一城一池”,而在于激活创新的源头,建立全新的创新体系和平台。尝到与重大合作的甜头后,重机频频与全国众多优秀高校和科研院所结成稳固的战略联盟。除了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甘肃工业大学、香港蒋氏基金等,都成了重机的合作对象。
依靠这种自主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重机的数控高效制齿机床项目不仅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且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007年,重庆机床集团一举击败美国格里森公司,成为法国斯莱克玛公司的供应商。在此之前,格里森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齿装备生产企业、当今世界齿轮机床领域的翘楚,一直为斯莱克玛提供制造飞机发动机的数控机床。
随着竞争环境的加剧,物流管理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我国的物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国家积极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如高速路网、铁路、港口、物流中心等。企业从采购、生产、仓储及销售等方面重视物流成本的控制。一批仓储、运输企业转型升级为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互相促进。在此背景下,物流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通晓物流功能运作、具备物流规划能力的人才非常紧俏。虽然不少高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学生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企业招不到适合的物流人才,而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找工作困难。因此,需要分析社会上物流相关职位及相应的能力需求,以引导高校物流专业教学与学生培养。
一、现代物流业的职位设置分析
要了解物流业的职位设置,首先需要对物流职能行业分布及物流管理层次有充分的认识。
(一)物流职能的行业分布。物流职能的行业分布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物流服务商,也就是纯粹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例如拥有仓库的仓储企业、拥有运输工具的运输企业、经营港口业务的港务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及物流咨询公司等等。二是流通企业,主要是指自身不生产具体产品,而仅仅在商品流通环节提供服务的企业,如大型超市、家电卖场、百货公司、地区经销商及大型的B2C公司等。三是各类生产制造企业,如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日化消费品、服装、食品加工等等。四是各类非企业机构,如政府机关、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等等。
(二)物流管理层次分析。物流管理层次可以简单概括为战略层、经营层、结构层、职能层及执行层。物流战略层确立了物流对企业战略的协助作用。物流规划需建设两大平台与两大系统,即基础设施平台和信息平台、信息网络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物流结构层是指物流系统的结构部分,包括渠道设计和设施网络。企业进行物流管理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而物流系统的渠道结构和设施网络结构提供了满足这些需求的物质基础。物流职能层的主要工作是对企业物流作业管理的分析与优化。包括运输合理化、仓储优化等等。在制造业的物料管理中,着重于需求预测、库存控制、生产进度计划、采购管理等。企业物流管理的最后一层为执行层,包括支持物流的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指导日常物流运作的方针与程序、设施设备的配置及维护,以及组织与人员问题。
二、主要物流岗位分析
(一)物流总监。物流总监要制定物流长、中、短期战略,完成大型物流中心规划设计及内部资源整合,还要对公司物流运作模式及物流配送网络进行规划和设计等工作。工作内容包括:监督、指导物流工作,制定物流管理和工作计划,对物流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进行完善;对运输、仓储等方面进行成本控制;负责物流部的预算、人员编制计划、人员分工和培训。
(二)物流经理。物流经理的职责是将销售收到的定单或是供货预测,转换为近期公司的主导生产供货计划,材料需求计划及成品分销供货计划。工作内容包括:管理供应商,控制采购成本。监控仓库管理,控制库存成本。制定本部门各种管理流程、管理规定、规范物流服务管理;改善及维护项目的物流运作系统,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优化;安置、组织并调动整个团队充分执行目标要求的任务;确保区域层面上的最优组合。
(三)物流专员。物流专员是现代物流中活动具体负责各项物流活动如运输、仓储等,并保证物流流程的各项环节正常运行的岗位。工作内容包括:负责公司物流工作的正常开展;完善物流制度的程序;配合公司完成系统平台所需要的物流基础数据库;及时处理配送、运输过程中的突况;整理汇总每票业务相关文件资料,审核后归档备案;监控工厂发货、到货时间,及时安排入库,并随时掌握仓库库存量;
(四)供应链专员。供应链专员是供应链管理的一线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包括:与供应商沟通,定期考核,还要进行运输市场调研,以及成本和运价测算和合同管理,控制成品及BOP的库存,定期编制相关报表,制定需求计划,并与供应商进行协商。
三、现代物流岗位能力要求分析
通过对江苏、浙江及上海地区物流岗位招聘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得出物流职位的能力要求,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素质,二是职业能力。
(一)专业知识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包括:(1)物流流程管理知识:主要涉及仓储管理知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2)供应链知识:包括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服务等。(3)物流信息管理知识:包括物流管理信息系统、RFID、条码技术等。(4)国际贸易知识:要求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术语、业务流程、货运保险、国际结算等。
(二)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包括:(1)学习能力:是指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物流从业者需在工作中主动学习、积累经验以提升能力。(2)人际沟通能力:物流工作需要协调企业内外多个部门,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客户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3)团队合作能力:在物流运作过程中,物流人员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要为其他相关部门和岗位着想,使上下游协调一致。(4)异常事故处理能力:物流工作中,经常碰到突发事件,要求工作人员既能够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并完成作业指令,又要具备处理异常事故能力。(5)创新能力:物流管理者既要保证企业物流的正常运作,又能不受经验的束缚,发现并改进潜在问题、优化运作流程,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
参考文献
[1] Ronald H.Ballou.企业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对全市“两化融合”现状、企业信息化应用需求进行调查,全面、系统地掌握 “两化融合”的基本情况,为明确全市“两化融合”工作推进思路和措施奠定基础。
二、调研方式
本次调研,采取材料调研和实地访谈两种方式。
各单位先根据调研提纲及问卷提报相关材料,调研组根据材料情况到相关单位及企业实地访谈。
三、调研对象
主要分四类:
1)各旗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康巴什新区科技和信息化委员会;
2)产业园区:3-5家(装备制造、煤化工、物流园区等)。
3)大型企业:8-10家(煤炭、煤化工、汽车、装备制造、轻纺等行业龙头企业);
4)中小企业:6-8家(羊绒、陶瓷、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中小企业)。
四、时间安排
材料调研:2012年5月10日至5月25日,时间15天。
实地访谈:2012年5月30日至6月12日,时间14天。
五、有关要求
(一)请各旗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辖区内重点园区和企业完成材料调研(各材料提纲详见附件,可从鄂尔多斯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网站上下载电子版),形成正式文件(含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本,电子文档发送到联系邮箱)于2012年5月25日前报送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根据材料调研情况于2012年5月30日前确认访谈旗区、园区和企业,组织实地访谈调研。将请各旗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等待访谈通知。
附件1:
旗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调研提纲
(大概提纲,请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编写)
一、区域经济情况
参考提纲:
1.区域经济规模;
2.产业结构、支柱(特色)产业;
3.企业数量、从业人数;
4. 信息化服务企业、IT软件企业数量。
二、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情况
参考提纲:
1.“两化融合”氛围营造;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3.“两化融合”政策制定;
4.重点示范项目推进;
5.两化融合人才培训。
三、“两化融合”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提纲:
1.“两化融合”宣传推广;
2.“两化融合”推进政策;
3.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4.“两化融合”人才培训。
附件2:
园区“两化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提纲
(大概提纲,请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编写)
一、园区基本情况
参考提纲:
1.园区规模;
2.入住企业数;
3.行业类型。
二、园区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情况
参考提纲:
1.“两化融合”宣传推广;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3.“两化融合”人才培训。
三、推进“两化融合”需要政府提供哪些支持?
参考提纲:
1.政策支持;
2.资金支持;
3.公共服务平台;
4. 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
附件3:
大型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一、 企业基本情况
单 位
全 称
(盖章)
单位经济 类 型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股份制经济 中外合资 其他__________
所属产业
装备制造业 电子信息产业 √煤炭产业 轻纺产业
煤化工 汽车制造产业 其他
现有员工
人数
6373
IT部门人数
91
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
刘焜
职 务
部长
固 定
电 话
0477-8565800
手机
18947778686
liukun@yitaigroup.com
二、 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标注*可多选)
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
计算机 2388台 服务器 80 台 局域网带宽1000 兆
互联网接入带宽 网通200、电信100 兆 √网通 √电信 铁通
*企业门户网站功能
√信息 产品宣传与服务 √电子商务
√与客户及员工之间的沟通互动等 未建设门户网站
网站维护、设计
自建自管 自建托管 委托代建 √其它 代建自管
标准建设
是否建立企业的信息化标准规范 √是 否
是否建立基本物料、产品编码 √是 否
编码类型是:国际 √国家 √行业 √企业代码
实现程度: √全部 部分、未应用
信息安全
是否建立: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制度 √应急预案
数据管理和灾难备份情况:
√有无灾备 无备份
信息化人力资源
信息化管理人员10名 信息化开发人员15 名
信息化维护人员55名 其他:外包计算机公司
*信息化工作
组织管理机制
建立了首席信息官制度 √已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 以信息化实施协调小组的形式存在
未设专门的信息化部门
信息化预算制定情况
单列的信息化预算 √分散在企业总体预算中
无成文的信息化预算
信息化规划制定情况
√有专门的信息规划 在综合规划或其他规划中体现 无成文信息化规划
三、企业“两化融合”应用情况(标注*可多选)
1、企业研发信息化情况
研发机构
(研究院或研发中心)
有 (名称) √无
企业产品计划
√数字化、智能化计划 无
数字化、系统化研发软件、平台使用情况
√普遍使用 部分使用 未使用
2、企业管理信息化情况
应用系统名称
与经营管理流程结合情况评价
办公自动化
(OA)
√全部应用 部分应用 尚未应用
财务管理
全部应用 √部分应用 尚未应用
知识管理(KM)
全部应用 部分应用 √尚未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HRMS)
全部应用 √部分应用 尚未应用
资产管理系统(EAM)
全部应用 √部分应用 尚未应用
企业资源计划(ERP)
√全部应用 部分应用 尚未应用
客户关系管理(CRM)
全部应用 部分应用 √尚未应用
商务智能(BI)
全部应用 √部分应用 尚未应用
3、企业生产自动化情况
与信息技术直接相关
生产装备普及程度
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数字化试验、生产、检测、大型仪器设备(数控机床、自动装配装置、工业机器人等)占全部生产装备的百分比(按台套数):
30%以下 30%-50% √50-70% 70%-90% E、90%
生产制造流程信息化、
数字化、自动控制的
应用情况
全面应用 基本实现
√部分应用 很少或无应用
4、企业商务运营电子化情况
*互联网使用哪些应用
√信息搜索与信息 √网上洽谈/采购/销售/订单
√与上下游企业沟通信息 在线支付 在线售后服务
√电子邮件应用 其它 (请注明)
*通过哪种平台(方式)
开展商务活动
√自建企业商务网站 行业电子商务平台
上下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 其它 (请注明)
网上贸易额占企业贸易额的比重
√10%以下 10%-20% 20%-30% 30%-40%
40%-50% 50%以上
*企业电子商务遇到的问题
资金不足 √缺乏政府的帮助与支持 人才缺乏
信息化基础薄弱 配送成本高 结算不畅
交易安全性差 其它
5、企业业务流程中,实现信息化应用操作的环节,有哪些实现了集成应用(可多选)
在设计与生产之间较好地实现了集成应用
在生产与管理之间较好地形成了集成应用
在设计与管理之间较好地形成了集成应用
√在设计、生产、管理之间较全面地形成了信息共享、集成管理、统一规划
四、 综述
1、制约本企业实现两化融合的主要因素(可多选,按影响强度标示 1、2、3……)
√政策环境不足,如财税政策、技术政策、人才政策。2
行业管理部门、上级总公司规划不明确,推进力度不够。
配套基础设施投资成本过大,超出企业负荷,资金筹措难。
√上下游产业链、相关服务平台目前所提供的信息化支撑环境不足,如支付、物流、信用、网路等商业环境。3
√复合性人才缺乏,员工整体IT素养不足。1
其他 (请注明)
2、对政府在推动企业实现两化融合方面的建议(可多选,按影响强度标示 1、2、3……)
√政策支持,如完善企业电子商务环境,两化融合项目列入技改给予扶持。2
√服务支持,即规范产品、服务商的管理和服务,推动信息化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及服务网络的建设,支持第三方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服务。5
√资金支持,即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支持、税收支持。1
√信息化推广与人才培养支持,如推广信息化服务活动、专业培训活动,举办论坛与成果展。3
√技术支持,即推动产学研合作。6
√市场支持,如建立公共信息库,通过电子政务提高企业效率。4
其他 (请注明)
3、两化融合发展战略及主要突破方向概述。
(参照提纲:1.“两化融合”的重点方向及目标。2.结合什么主导产品推进。3.主要措施)
1、以科学发展统领全局,紧紧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继续做强煤炭产业,夯实发展基础,加快煤化工商业化步伐,增强后劲发展,稳步发展非煤产业。
2、加快产业升级,适度多元化发展。
3、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应加强政府组织引导和氛围营造,加强社会信息化服务资源整合,以产业聚集的工业园区、重点行业和规模企业为重点,以市场运作为手段,实施信息化示范试点工程,重点在企业信息化上下功夫。
(感谢您的配合!)
填表人姓名(签名):李艳国 职务:财务主管
联系电话: 18947771119 填报时间:2012-05-22
附件4:
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一、 企业基本情况
单 位
全 称
单位经济 类 型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股份制经济 中外合资 其他__________(请注明)
所属产业
装备制造业 电子信息产业 煤炭产业 轻纺产业
煤化工 汽车制造产业 其他
年销售额
500万元以下 500 ~ 3000万元
3000万元~1亿元 1亿元以上
现有员工
人数
IT人员数
企业信息化负责人
职 务
固 定
电 话
手机
二、 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标注*可多选)
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
计算机 台 服务器 台
互联网接入带宽 兆 局域网带宽 兆
*企业门户网站功能
信息 产品宣传与服务 电子商务
与客户及员工之间的沟通互动等 未建设门户网站
企业邮件系统
拥有自己专用邮件系统 没有自己专用邮件系统
信息化人力资源
信息化管理人员____名 信息化开发人员____ 名
信息化维护人员_____名 其他:外包计算机公司
三、 企业两化融合应用情况(标注*可多选)
1、企业管理信息化情况
*企业已有
管理信息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OA)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HRMS)
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其他
*企业管理信息化
系统需求
办公自动化(OA)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HRMS)
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其他
2、企业生产自动化情况
与信息技术直接相关
生产装备普及程度
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数字化试验、生产、检测、大型仪器设备(数控机床、自动装配装置、工业机器人等)占全部生产装备的百分比(按台套数):
30%以下 30%-50% 50-70% 70%-90% E、90%
生产流程信息化、数字
化、自动控制的应用
全面应用 基本实现
部分应用 很少或无应用
3、企业商务运营电子化情况
*互联网使用哪些应用
信息搜索与信息 网上洽谈/采购/销售/订单
与上下游企业沟通信息 在线支付 在线售后服务
电子邮件应用 其它 (请注明)
*通过哪种平台(方式)
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自建企业商务网站 行业电子商务平台
上下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 其它 (请注明)
网上贸易额
占企业贸易额的比重
10%以下 10%-20% 20%-30% 30%-40%
40%-50% 50%以上
*企业电子商务遇到的问题
资金不足 缺乏政府的帮助与支持 人才缺乏
信息化基础薄弱 配送成本高 结算不畅
交易安全性差 其它
四、 综述
1、制约本企业实现两化融合的主要因素(可多选,按影响强度标示 1、2、3……)
政策环境不足,如财税政策、技术政策、人才政策。
行业管理部门、上级总公司规划不明确,推进力度不够。
配套基础设施投资成本过大,超出企业负荷,资金筹措难。
上下游产业链、相关服务平台目前所提供的信息化支撑环境不足,如支付、物流、信用、网路等商业环境。
复合性人才缺乏,员工整体IT素养不足。
其他 (请注明)
2、对政府在推动企业实现两化融合方面的建议(可多选,按影响强度标示 1、2、3……)
政策支持,如完善企业电子商务环境,两化融合项目列入技改给予扶持。
服务支持,即规范产品、服务商的管理和服务,推动信息化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及服务网络的建设,支持第三方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资金支持,即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支持、税收支持。
信息化推广与人才培养支持,如推广信息化服务活动、专业培训活动,举办论坛与成果展。
技术支持,即推动产学研合作。
市场支持,如建立公共信息库,通过电子政务提高企业效率。
其他 (请注明)
3、两化融合发展战略及主要突破方向概述。
(参照提纲:1.“两化融合”的重点方向及目标。2.结合什么主导产品推进。3.主要措施)
背景二:6月8日,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601138.SH)正式登陆A股,股票简称“工业富联”。开盘后,其便以19.83元的价格涨停,并以高达3905亿元的市值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富士康的工业互联网业务被打包在A股上市背后,除了A股的高溢价外,工业互联网还承载着富士康撕下代工标签的希望。
背景三:2017年7月,在阿里巴巴2017天下网商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当下的新网商在新零售时代,将有可能通过e-Business的方式实现made in internet,而e-Business和made in internet,也是对中央供给侧改革和消费升级政策的延续和探索,其全球化的特点能够契合并服务一带一路政策。未来制造业将是Made In Internet,新零售后巨大变革是新制造。
二、专家观点
对此,国内知名电商智库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电商快评予以评论解读:
观点一:工业富联深耕智能制造 打造“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新生态
工业富联成立于2015年,是全球领先的通信网络设备、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专业设计制造服务商,提供以工业云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新形态电子设备产品智能制造服务,致力于“先迚制造+工业云联网”新生态。在工业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富士康的业务模式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深层次延伸,提供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形态电子设备产品智能制造服务,为业绩腾飞铸造新的动能。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国内首部《互联网+产业风口》畅销书作者曹磊表示,富士康在工业互联网上的布局将进行“三步走”。
路径1:智能工厂——面向企业内部,提高生产率。在企业内部全面实现设备、产线、生产和运营系统的互联互通,以采集关键、有效、微观、纳米级的生产数据,达成提质增效和决策优化。
路径2:智能产品、服务、协同——面向企业外部,延伸价值链。面向企业外部进行价值链的延展,建立一个广泛的工业智能制造互联网平台。
路径3: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开放共享的生态平台运营。汇聚合作企业、产品、用户的资源,建立和运营开放通用的生态系统平台,实现工业互联网平台化运营服务的新业态。
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研究表明,当前主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品牌企业包括:施耐德电气、金佰利、德力西电气、3M、ABB、1688、震坤行、海智在线、爱姆意云商、徐工信息、航天云网、工控猫、工品一号、工品汇、佰万仓等。
观点二:剑指工业互联网 欲打造“中国制造业的阿里巴巴”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阿里巴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B2B平台上汇聚了上千万的中小企业,帮助他们解决了买和卖之间的问题,包括渠道建设、企业描述、过往交易记录等双方线下交易所需要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平台通过获取越来越多的交易数据而不断优化,更好的发现批发商对商品的需求、引入合适卖家、优化信息效率,促成了越来越多交易。
富士康布局工业互联网也是如此。中国坐拥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消费市场,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在经济增速换挡,人口红利不再,企业转型智能制造迫在眉睫的情况下,如何帮助数量庞大的生产企业搭建平台、结合工业自动化设备,充分利用内部的生产数据优化设备产能、更好的实现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富士康身上拥有全球最出色的3C制造基因,丰富的内部生产数据,深谙下游自动化集成之道,借助IPO的资本力量,打造工业互联网的生态系统大有可为。
曹磊表示,阿里巴巴从成立至今,一直在致力于对国民经济流通领域的互联网化改造,从B2B到B2C再到C2B等皆为对流通销售方式的变革。而富士康作为生产制造企业,未来将从生产、研发、制造等进行互联网化,通过新技术研发应用、生产设备升级、技术改造升级和智能化建设等转型升级。
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电商上市公司概念股数据库显示,产业互联网方面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生意宝(002095.SZ)、焦点科技(002315.SZ)、上海钢联(300226.SZ)、欧浦智网(002711.SZ)、慧聪集团(02280.HK)、科通芯城(00400.HK)、卓尔集团(02098.HK)、冠福股份(002102.SZ)等。
观点三:政策力挺工业互联网 成为互联网领域下一风口
“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将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当前,工业品电商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业品电商在B2B电商中的总体占比不高,在工业品采购总量中不超过10%。工业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正在升级,工业大数据被誉为未来的“石油”,工业互联网被公认为互联网领域的下一个风口。我国是工业大国,如果能够依靠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工业的流程、工艺、质量等,转型升级的效果将是巨大的,有助于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提升。扶持和助推工业互联网企业发展,正在成为信息技术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切入点。而除此外,国家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政策频出,顶层设计清晰,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行“企业上云”。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
我国于2011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就将工业互联网列为国家战略级发展产业,2015年《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大力发展“工业4.0”,并与德国签署合作协议。2017年11月,国务院的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化共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规划和指导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2018年以来,国务院、工信部等政府部门连续出台扶持政策,工业互联网政策再加码,充分显示了国家对于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高度重视,对产业未来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观点四:工业互联网的兴起将进一步促进行业的转型与升级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目的旨在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将人、数据及机器各种元素互联起来,大规模提升工业制造生产力。工业互联网通过系统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打造人、机、物全面互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形成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通过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施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和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B2B与跨境电商部主任、高级分析师张周平表示,工业互联网连接的人、机、物的数量远远大于消费互联网平台连接的人的数量,而电子制造行业作为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行业之一,将显著受惠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同时,电子制造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也将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富士康转型工业互联网,将改变低端代工印象,向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服务转变,富士康的业务模式已在电子制造业务的基础上,向更深层次延伸至向客户提供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新形态电子设备产品智能制造服务并在整个生产服务的产业链中挖掘与互联网生态系统连结的新应用。
观点五:制造向智能化转型 奠定工业互联网基础
在“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背景下,电子设备制造行业将向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方向发展,逐渐成为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基础性环节。电子设备智能制造行业作为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行业之一,将受惠于工业互联网发展与普及;同时,电子设备智能制造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也将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研究中心B2B与跨境电商部主任、高级分析师张周平认为。
随着电子设备智能制造服务模式的日益成熟和制造服务商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全球电子设备智能制造业正在横向发展。电子设备智能制造的应用领域日益多元化,仍以计算机和消费电子生产制造为中心逐渐向更多领域拓展。目前,电子设备智能制造服务已经覆盖了通信网络、家用电器、工业控制、消费电子、医疗电子、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工业互联网发展将有力助推电子设备制造行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跨越式发展,电子设备智能制造行业将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观点六:“互联网+”是驱动制造业强基固本的创新引擎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互联网+”是驱动制造业强基固本的创新引擎,中国制造业自身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制造业发展面临瓶颈,亟须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围绕“互联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智能制造、优质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在生产组织方式、商业模式、产业组织和产业体系等方面产生一系列深远的变化。
“互联网+”正在成为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当前,以“信息”为核心的制造范式正在形成,制造体系中数据信息的价值正在不断被挖掘。信息网络技术驱动中国制造业转型战略、路径和支撑体系研究的目标是建设制造强国,途径是实现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观点七:“新制造”将成为“新潮流”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过去20年中国社会变化核心是“互联网+”。1995年,世界互联网商业元年,这20年发展路径包括:1、信息互联网阶段;2、渠道互联网阶段;3、服务互联网阶段;4、金融互联网阶段;5、产业互联网阶段。互联网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从信息互联网阶段逐渐发展成产业互联网阶段。在“新制造”、“Made In Internet”的背景下,曹磊指出,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以下两大机遇:
机遇1,大数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品的制造销售将会更加的互联网化、数据化。过去都是制造商根据自己往年的经验制定生产以及消费的计划。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时常会发生产品囤积或者供不应求的情况。随着“大数据”的引进,制造商通过对往年数据的分析可以很好的预测市场的变化,更准确地制定今年的生产销售计划。同时,随着客户对个性化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选择“私人定制”,制造业将逐渐从B2C模式转换为C2C模式。
机遇2,新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制造企业不断信息化、数字化,各种科技产品被用于制造、运营、管理当中。新技术、人工智能、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传统制造企业将更好、更快的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ERP系统指的是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计划系统,这个系统将企业当做是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供应链条,利用信息技术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类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对企业的采购、销售、库存、生产、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以提升企业的效能。商品化了的ERP软件,尽管在开发过程中会进行大量企业调研,但由于不同企业的经营环境不同,任何供应商都不可能提供一个与企业经营环境高度契合的ERP软件。企业应用ERP要能提升企业效能,取得成功,就势必要先了解自身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注重所选软件与经营环境的契合。
1 ERP软件的选型、定制开发与企业所处经营环境的契合
作为地处西南边陲云南的一个中小印刷制造企业,有着独特的经营环境。主营业务为生产、销售自产的卷烟包装盒,并提供售后服务。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依托烟草行业在云南的优势,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企业处于成长扩张期。企业的经营信念主要是依靠产品结构优化、优质质量、价值提升、技术进步、成本节约、规范经营的内生式增长方式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的生产方式为分批次依订单流水作业。公司通过了三标一体化认证,业务流程较清晰、规范。
但随着烟草行业的改革深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更考验公司自身参与竞争所具备的能力。实施ERP系统作为一项改革方案,一方面针对广大干部职工普遍存在的对公司内外部变化不适应不敏感的状态来推行,希望ERP像是强心剂和醒脑剂,作用在于激发活力、活跃思维、促进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统一思想方向性,激发忧患意识、管理创新意识;另一方面针对一段时期以来被客户广为诟病的质量和交货期问题,制约效益增长的库存报损问题,工序成本不清晰影响决策及时性、精准性问题等,希望利用ERP这个工具能对公司的管理效能有所改善。
2008年企业组建了以财务总监牵头的ERP软件调研工作组,制定选型工作计划,考察市场上制造业运用口碑较好的用友、金蝶、浪潮、SAP软件,经过对其产品的功能模块集成性、开放性、技术支持能力、持续发展成熟性、安全保障性、操作界面的友好度向导性和价格综合考虑后,选择了与企业经营环境契合度相对较高的金蝶K3系统11.0版本。与供应商的ERP顾问充分沟通,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实施原则,有针对性的部署和配置了部分模块,包括:财务会计模块、供应链模块、成本管理模块中的“实际成本”和“成本分析”功能、以及能实现个性化开发的BOS开发平台。投资成本30万元。
定制开发是进一步消除ERP软件功能与企业契合差异的不二选择。金蝶BOS平台,成功的解决了企业应用ERP软件在开发、实施和维护过程中的质量、周期、成本、风险等方面的问题,使企业应用的ERP软件能够满足企业个性化和持续完善的要求。
公司ERP软件调研工作组结合企业具备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源,与供应商ERP工程师共同合作,根据我们烟标印刷行业特性、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工艺特点,财会核算特点,应用金蝶BOS平台重点定制开发了生产计划和质量管理等七项内容。通过对定制开发功能的测试、并行实施,到最终投入使用,使公司的ERP软件功能在现阶段与企业经营环境高度契合。
2 企业效能
企业效能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三效一能,即效益、效果、效率及其过程能力。衡量效能的指标有两类:一类是评价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开展经营管理活动所取得的效果及效益的大小和高低的的现实性指标;另一类是评价企业效能的潜在性指标。
3 五年内ERP系统应用对企业效能提升的影响
3.1 ERP软件的应用对提升经营管理活动的效果及效益的现实性影响
(1)销售收入以平均7.93%的速度增长。ERP供应链和生产计划模块的应用,产销信息通畅性、准确性提高,使得市场销售和生产制造部门可以在决策级以及日常活动中有效地相互配合,改变了公司背靠烟草这棵大树的思想,增强了市场业务人员从产品、客户地理位置、客户类型、市场评价和确定目标市场的能力、推进了占据和保持市场位置的能力。改善了市场部门对客户的服务方式和响应速度、产销配合协调度增高,交货期和交货质量从之前的广为诟病提升到了业内口碑极高,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ERP系统中个性设置的产品分工序核算流程,通过细化成本对象,将烟标产品成本除分品种分批次外,还细分到各工序,并利用在BOS平台开发的《各产品分批分工序耗材定额分析表》,快速精确地定位各产品对公司的贡献大小,为公司的产品市场定位提供了有力支持。致使公司在跟随云南中烟品牌整合发展的进程中,抓住了机遇,在巩固了现有优势品牌产品份额的基础上,逐年争取到了新的优势品牌产品并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产品附加值和销售收入增势良好。
(2)成本费用利润率29.22%,增长了8.57个百分点。自有资金增长85%。利润总额以平均11.49%的速度增长。净资产收益率达18%,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
企业的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人工操作,则很容易导致一些错误。利用ERP系统参与企业财务管理,有助于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对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共享和交换,便于在企业内部形成财务管理体系。利用ERP系统进行财务管理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企业在采购、销售、库存、生产、财务等链条中的各种分散的信息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对供应链的整体优势进行了提升,比如,利用ERP可以进行各种原辅料月度清点,使得物料的清点工作变得更加快捷方便。而且盘点工作基本没有出现误差,保障了企业资产的安全,降低了物料管理损耗;原来因客户对产品工艺改变而发生的年度几百万元的库存产品损失,使用ERP后,计划的合理安排,信息传递和质量的提高,每年度均控制在几万元内;物料的存量能控制在恰当水平,存储品种结构合理性高,减少了资金占用;针对企业省外销售份额大的特点,ERP中开发的运费记录、明细表,分析汇总表,使产品运输计划调度得以改善,在保证交货及时性的前提下,运费偏低的火车运输方式占比在逐年的增大,运输费以17%的平均速度下降。
ERP增强了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有助于企业信息不断完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成本不断优化,比如:通过开发的印版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记录模块,及时有效地反映了供应商提供物料的质量和寿命,并客观地反馈给供应商,双方共同改进共同进步。系统中的供应商等基础资料、供应链的应用,对采购工作进行有价值的分析,既保证了物料的供应,也合理控制了物料的采购价格,使生产成本中占比最大的物料成本得以有效控制。
由于精细化地设置了产品成本核算流程,能及时准确地提供各产品在各工序的耗费明细,使利用成本性态及本量利分析方法为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挖潜降耗,新产品投产、市场定位等决策进一步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准确的分析,根据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来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控制企业的各种成本,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盈利。盘活各种资源,为企业经营成本费用的降低,资产的安全性提高,自有资金的积累带来了更大的推进作用。
3.2 ERP软件的应用对提升企业效能的潜在性影响
(1)提升了内部沟通效率。由于公司在实施ERP前注重了软件与经营环境的契合,信息传送渠道尊重了各业务层面之间的沟通方式及习惯,消除了一定的不必要的沟通障碍。ERP操作界面友好、向导性强,加快了人员接触的效率,并通过提前在系统中做行为约定说明,简化了语言,减少推诿扯皮。同时,ERP这样的集成系统,就像一组齿轮,各项业务互相咬合,这样就促使各环节各层次的操作人员自然愿意抽出时间来彼此帮助、及时沟通,努力创新寻求最佳方式解决问题。并主动或被动地获知了系统中集成的信息,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沟通效率。
(2)促使优良客户、核心产品持续增长和优化,客户忠诚度不断提高。新产品贡献率保持了较好水平。
(3)产销率保持合理水平,产品优质率、产品质量把控能力不断得到客户认可。公司09年通过了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注重ERP与三标一体化的相辅相成,在ERP系统中个性化的开发了质量管理模块,按照客户要求的质量管理规定和公司的标准化流程,对质检类别、质检项目、质量分析统计表在系统中进行设置,使生产避免混乱和遗漏,质量管理能快速有效地针对问题进行解决及反馈。公司在红云红河集团的两年度一次的卷烟包装盒的采购招标中,质量评分得到了100分的满分,核心产品排名在入围供应商中名列第一。优质的质量使客户对公司的满意度高涨,有力地保障了产销率的合理水平。
(4)维系了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秩序,强化了内部控制。在系统中按照公司管理经营需要设计了规范的流程、各类报表和单据,并开发了各种套打格式,统一了信息路径和输出。以编写编码规则、操作规程要求了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并通过权限设置,规范了内部牵制,减少舞弊。
(5)员工满意度、群体内聚力得到了有效的促进。ERP的操作是将公司的资源信息集中在同一个界面,员工的行为高度一致,个人有较强的服从群体规范的倾向。并且信息的共享,加强了与公司内外群体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协调,促进了工作群体的合作和谐度。ERP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员工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得以弘扬。因ERP是个系统工程,它的阶段性培训在强化公司员工素质的同时,积极引导了群体内聚力的提升。员工的工作强度也因ERP实施后,可替代性工作的减少、效率的提高,而减轻。以上综合的因素使企业效能不断提升,企业各方面的信誉、声誉不断增强,比如:持续获得经济贡献突出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A级供应商资质、A级纳税信用等级企业等多项荣誉。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不断靠前,员工对企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员工满意度、群体内聚力必定得到有效的促进。
4 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企业的CFO任重道远,面对着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市场环境,更需强化“变则保鲜”的理念。不断扩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财务管理创新、强化财务管控能力和支持决策的思维,始终认清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重视ERP作为典型知识商品的特性,遵循其知识转移的规律,注重ERP对企业的适合性,不盲目求大求全,持续阶段性地推进与企业发展相契合的软件功能应用、功能升级和新需求功能的继续开发工作,巩固完善好已实施的功能应用。尽量发挥ERP在企业现代管理中的功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效能规模,实现ERP应用真正意义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钟颖.浅析企业管理中ERP系统的有效应用[J].中国商贸,2013(5).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6-0029-05
以智能化生产为特征的“工业4.0”时代,大数据和物联网(传感器)融合系统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制造业的生产模式随之发生全新变革,势必要求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体系,只有在厘清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内涵和能力特征的基础上,完善或者重构其培养体系、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满足工业4.0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及演变
自工业社会产生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文明的跨越式发展,制造业历经了机械化的“工业1.0”、电气化的“工业2.0”和自动化的“工业3.0”三个时代,现在正在走向智能化的“工业4.0”时代。相应的,企业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嬗变,先后出现了四种主要形式:单件生产、大量流水线生产(福特制)、精益化生产(丰田制)和工业4.0时代的智能化分布式生产。不同的生产方式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会提出不同的要求。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统称,是一个伴随着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概念。技术是人类活动的一个专门领域,英文是“Technology”(技术)一词,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是古希腊文“lichen”(工艺技能)与“logos”(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论述。早期的技术仅指应用技艺。20世纪初,技术的含义逐步扩大至工具、机器及其使用的方法和过程。20世纪后半期,技术被定义为“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和过程”。现代社会中,技术不仅指工艺和技能,还包括运用科学知识,凭借可以复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手段[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的演进、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尤其是大量流水线生产方式的产生,人们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又对技术进行了细分。将科学原理演变为产品(或工程)设计、工作计划、运行决策等所需要的技术称为工程技术,对应的人才为“工程型人才”;将设计、工作计划、运行决策等理念付诸实践从而转化为产品、工程等物质形态的人才统称为“技能型人才”,他们以掌握经验技术为主,工作特征主要表现为显性的动作技能;而介于“工程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的,即现在通常所说的“技术型人才”,他们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既要掌握理论技术,也要了解经验技术,工作特征主要表现为隐形的智慧技能,属于智力活动的一部分[2]。
(一)1.0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8世纪后期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工业生产的机械化,自此人类社会进入工业1.0时代。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早期的工厂制度,但是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仍以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为主,主要采取单件生产方式(Craft Production)。劳动者没有分工,每个人都是全能工。他们根据顾客的需求,使用半机械化的设备,或者简单、通用、低效的手工劳动工具,独立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生产产品的数量、质量完全取决于生产者个人。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是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质量难保证,但能够满足市场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单件生产方式下,没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划分,所有劳动者都是全能的生产经营者,拥有工业价值链再造需要的全部职业能力,包括原材料相关的知识、产品设计、生产操作、质量控制以及和顾客打交道的能力等。
(二)2.0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电力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制造业生产方式呈现分工明确、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特征,标志着工业2.0时代的到来。在这一时期,制造业主要采取大批量流水线生产(Mass Production)。生产组织在劳动内容(水平方向)和劳动管理(垂直方向)这两个维度上划分成细致的条块和森严的层级[3]。在劳动内容方面,复杂、完整的劳动内容被分割为零碎、简单重复的工位操作,每个工人负责一个工位的操作;在劳动管理方面,生产过程中原本统一的计划和实施、动脑和动手被分离开来,设置繁多的中间管理层级,做什么和怎么做都由上级计划安排好,下级服从并执行。这种大量生产的方式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使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但不能满足市场个性化的需求。在大量生产方式下,劳动分工明确,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严格划分,一线技术工人指的是技能型工人,他们只需接受指令,拥有简单的生产基础知识和机械的单工种操作技能,不需要完整的产品设计、生产和检验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三)3.0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0世纪下半叶,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转向定制化规模生产和服务型制造,标志着工业3.0时代的到来。这一时期,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主要采取多品N、小批量的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 LP)。这种生产方式,在劳动内容方面,取消了过细分工,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劳动内容的完整性;在劳动管理方面,精简中间管理层级,将生产的决策、计划等原来属于管理层的工作下放到生产小组中,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某个生产模块,又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劳动过程的统一性。精益生产方式综合了单件生产与大批量生产的优点,既避免了前者的高成本、低质量,又避免了后者品种单一、不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不足。精益化生产方式下,技术技能型人才呈现融合趋势,他们需掌握大工种(例如从单一的车削工、铣削工、磨削工等转变为复合的机床切削工)、跨专业(例如机和电、技术与经济等)的知识和操作技能,需拥有社会交往和协作能力,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自我负责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质量意识,有面对不断变化的生产任务所需的灵活性以及自我组织、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等[4]。
(四)工业4.0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进入本世纪以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迅速发展,快速进入制造业并与自动化技术深度交织,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等相结合形成智能制造技术,建立在智能制造技术基础上的智能化生产,标志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
1.工业4.0时代企业的生产特征
工业4.0时代,互联网从“虚”的服务业大规模进入“实”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方式在互联网基础上实现了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协同对话,从而实现“智能”生产、柔性制造和互联制造[5]。工业4.0时代,受个性化需求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双重推动,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必然朝着分散、分布式制造发展,即企业的生产系统更像单元化的工厂,形成所谓的“社会机器”,以类似于社交网络的方式运转,它们自动连接到云平台搜索合适订单,并上传与生产相关的问题,征求专家的处理意见。专家将通过集成的知识平台、移动设备,更有效地进行远程维护和服务[6]。分布式生产能快速高效地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生产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工业 4.0时代,制造过程是个性化定制的过程,是一个将生产原料、智能工厂、物流配送、消费者编织在一起的智能网络,消费者只需手机下单,智能工厂就能自动获取订单和产品的个性要求信息,进而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再通过网络配送交付给消费者。工业4.0时代,为了对市场个性化需求(包括新产品或增值服务)作出快速响应,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企业间势必建构动态联盟,实现区域内的、跨企业的社会资源整合,使得劳动分工由企业内延伸到企业外,呈现动态化组合趋势,即工业4.0时代的劳动组织体现为供应链范围内(跨企业)的扁平网络结构[7]。
2.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劳动内容及内涵
工业4.0时代企业的生产特征,决定了一线技术工人的劳动任务是操作和管理智能化、一体化的生产系统[8],具体劳动内容包括:执行带有参数的操作流程任务,进行设备调试,确保生产工艺过程优化,分析、整合和记录生产数据,分析、监控、优化和改进生产网络和系统,使用和共同设计IT支持下的帮助和诊断系统,理解和优化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网络关系,进行设备故障排除、维护等。为了完成这些劳动任务,一线技术工人应该拥有:综合任务的察觉能力;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知识、软件结构知识;创建用户友好界面、共同开发软件的能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的知识,能根据需求变化调整生产计划、进行系统优化和独立决策的能力;具备复杂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护和维修能力;能正确读取和评价机器数据并对机器进行干预;具备通过互联网、手册、数据表和知识论坛获取知识的能力等[9]。总之,工业4.0时代,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必须是知识型工人,他们应该是融技术、技能于一身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纯粹的以隐性智慧技能为特征的单一技术型人才、以显性动作技能为特征的单一技能型人才将不存在。
纵观人类工业化进程(工业1.0―工业4.0),可以将不同时代生产方式、劳动分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工作岗位劳动特征总结如表1所示。
二、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特征
为了有效培养工业4.0需要的融技术、技能于一身的知识工人,便于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建构和确立,从本文界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出发,借鉴 KOMET[10](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结构,我们可以建构面向工业4.0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它划分为三个维度,职业专业维度、职业素养维度和职业行动维度。
职业专业维度,包括通识知识、智能化的知识技术、工业生产链知识(理论与实践)、职业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四个领域。它们既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需要学习的内容范围,也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测试开发的题目来源。
职业素养维度,包括职业操守、决策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交能力。首先,敬业、有职业操守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也是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其次,工业4.0时代生产方式的智能化、生产组织的分布式、制造过程的个性定制化,势必引发生产流程再造、价值链重组、生产过程知识技术的密集性等特征,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敬业、有职业操守,还要具有决策、终身学习及不断创新与接受创新的能力;最后,工业4.0时代劳动组织的扁平网络化,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作态度趋于合作性、效率感,拥有与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阶层人群合作的涵养与技巧,有契约精神与时间观念等。
职业行动维度,包括获取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六个方面,它们构成完成“生产任务”的完整的行动模式。完整行动模式是职业工作的实际运作规律,也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应遵循的逻辑规律。是否遵循完整的行动模式,极大影响着学习者工作过程知识的获得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11]。
三、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为了培养满足工业4.0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我国职业教育要在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大变革。
(一)构建一贯制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工I4.0需要的是融技术、技能于一身、从事智能化生产的知识型工人。目前我国中高职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强调培养学生跨专业、大工种的综合职业技能,无法满足工业4.0对一线工人能力需求层次整体上移的要求。为此,必须改革职业教育体系,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打通从中职、高职、本科至研究生的一贯制培养通道。整合各学制段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优势,发挥其整体效应。其次,要在系统论的视域下组织和协调一贯制培养体系的运转,明确界定各个学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保证各学段在人才能力培养上有所侧重,又要实现人才能力的持续积累与系统构建[12]。第三,各学段要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要明确自身在培养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根据工业4.0的要求,开发规范的人才能力标准,并依据标准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与考核,以保证面向工业4.0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系统目标的实现。
(二)建校企双主体的合作办学模式
根据面向工业4.0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力模型,工业4.0需要的是具有职业行动能力的知识工人。而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企业的深度介入,企业参与与否、参与程度直接关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否满足工业4.0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我国校企合作中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壁炉现象”,这种现象已成为目前制约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所谓“壁炉现象”是指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一方表现积极主动,试图与相关企业合作,希望企业为职业学校学生、教师提供实践学习的场所和环境以及建立相关实训基地等,而企业一方表现比较消极被动,不愿意接受实习生,不愿为其提供必要的实习机会和条件。由此形成了“一面热,一面冷”现象。究其原因,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设计中,忽视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了破解校企合作中的“壁炉现象”,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过不同的对策和建议。例如,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视角出发,呼吁制定对企业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视角出发,建议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譬如通过政府减免企业一定税收或给予一定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但实践效果都不佳,前者由于缺乏企业利益保障机制,影响到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后者则由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趋利性,以及在校企合作监管过程中过大的交易成本,缺乏可行性[13]。
鉴于此,为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妨尝试“企业作为第一主体”的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比如,在工信部2015年和2016年启动的100多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中,选择条件比较成熟企业,采取“企业先招工,职校再招生”的管理方式,明晰企业对“准员工”的管理及劳动力支配权等,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发挥政府行为的撬动作用,重视企业的利益诉求,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建构“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课程模式
工业 4.0 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智能化生产系统的操作管理能力、动态变化工作环境中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之相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两个层面进行适应性重构。课程结构层面,应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添智能化、信息化、网络领域的某些知识,作为通识课程。例如增加《测试与传感技术导论》《数字接口技术》《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导论》和《数据库与云计算术》等课程,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智能测试与传感技术,为学生以后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和大网络数据平台进行生产打下扎实基础。课程内容层面,传统课程领域(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要进行知识更新和现代化;专业课程,不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遵循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建构典型职业情境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因为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对智能设备运转进行决策、控制和协调,对虚拟网络与真实机器进行组织协调,对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间交互作用进行协调,也就是说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根据具体客户的需求,用知识、信息进行生产规划、协调、评估和决策,即他们的职业行动具有强情境导向的动态化特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最好是典型职业情境经过教学论处理后的学习领域,以确保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以及能力的可迁移性。
(四)建构“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
职业行动能力是人类在职业情境中,合理思考,从事职业化的工作和对社会负责的行动能力和意愿。工业4.0时代,职业院校尤其要把培育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重点,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有效模式。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通过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或者“有使用价值的行动成果”,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的“做”,即“行动”来形成职业行动能力,强调在“做”的过程中思考及总结经验。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任务(或者项目)尽可能来源于真实的典型职业情境,要完整且具有适当的问题成分,所反映的职业工作过程应该清晰透明。第二,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调动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第三,包含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大的决策和行动空间,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最后,学习任务应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 考 文 献
[1]裴云. 技术、技术性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0):37-38.
[2]马振华.我国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3][美]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胡隆昶,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4.
[4]徐朔.企业劳动组织转变与高职教育的“灰领”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91-100.
[5]李茂国.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57-65.
[6]陈志文.“工业 4.0”在德国:从概念走向现实[J].世界科学,2014(5):6-13.
[7]马光秋.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5-57.
[8]陈树公,陈俐俐.制造业生产方式演变过程中的劳动分工及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1):10-14.
[9]vgl.Ahrens, D.; Sp?ttl, G. Industrie 4.0 und Herausforderungen für die Qualifizierung von Fachkr?ften. In: Hirsch-Kreinsen, H.; Ittermann, P.; Niehaus, J. (Hrsg.): Digitalisierung industrieller Arbeit. Baden-Baden: edition sigma,S. 2015:185-204.
[10][德]M利克斯・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 的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8.
[11]Jank,W.,Meyer,H.Didaktische Modelle.Neue Lektion: Handlungsorientierte Unterricht[M].Frankfurt am Main: Cornelsen Scriptor.1991:337-374.
[12]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2-78.
[13]王为民,俞启定. 校企合作“壁炉现象”探究:企业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7):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