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0 05:06:2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

篇(1)

于是,纸馅包子新闻、藏羚羊照片造假等事件和一些奇闻逸事、暴力犯罪新闻、耸人听闻的消息,以及种种软新闻、假新闻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报纸版面和电视画面上。

报业竞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事业带来严峻考验与挑战的同时,也考量着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

记者队伍目前出现的不正常的职业现状,是因为记者专业水平出了问题吗?不是,是记者队伍中个别人的价值观,道德感和责任心出现了偏差。

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新时代、新经济,新语境下的记者的价值观,必须合乎社会发展的主流,必须具备正确而坚定的政治立场,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篇(2)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论文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a)“摘要”字样;

b)摘要正文;

c)关键词;

d)中图分类号。

4.正文

正文是实践论文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包括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

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

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内。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论文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8.附录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论文的附录中。

三、撰写实践论文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实践论文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论文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论文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论文提纲

拟订论文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论文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学生在起草论文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起草

论文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论文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

论文初稿写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应反复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四、实践论文的写作细则

1.书写

实践论文要用学校规定的稿纸单面书写(必须用黑或兰黑墨水)或用计算机打印,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稿纸边框线以外。稿纸不得左右加贴补写正文和图表的纸条,或随意接长截短。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一律用A4打印纸。版式要求如下:标题(“小二”“华文中宋”或“黑体”“加粗”居中),学院及作者名称(“四号”“仿宋体”居中,学院名称与作者名称之间应空两格),目录(“二号”“黑体”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摘要(“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四号”“仿宋”),关键词(“四号”“黑体”“加粗”),正文内容(“四号”“宋体”)。实践论文文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

2.标点符号

实践论文中的标点符号应准确使用。

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全称。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等)应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实践论文中的量和单位必须符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实践论文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在叙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数字。

6.标题层次

实践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统一、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7.注释

实践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8.公式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9.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时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10.插图

篇(3)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认为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石,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影响着社会的诚信大环境,越来越多的学校把“诚信”作为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指标。延安精神中体现的实事求是,坚持正确方向等内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应用于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使教育的实施者和对象把诚信品质修养提升至坚守理想信念、实现个人成长和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的高度。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1、大学生诚信现状

(1)诚信意识知行不一

相关研究认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将“诚信原则”、诚实、守信等理念和要求作为学生道德修养提高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大学生在关于价值观、人格品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论述中将诚信要求和表现作为重要指标,可见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在“知”的层面实现了基本认知和应用。诚实待人,信守承诺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诚信意识外显的主流,但编造理由逃避上课、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等现象却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足以说明基本掌握诚信要求的大学生未能形成诚信价值判断并在任何时间和实践中加以落实。

(2)诚信品质内化不足

在校大学生通常将“自身修养”和“素质”与诚信相连,意即失信、谎言等行为是降低个人道德修养和素质的重要评判。但实际情况是大学生评优、助学金评定、信用贷款中表现出来的拉关系、造假、恶意拖欠等行为说明,在经济利益驱使和相关监督、惩戒机制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学生会非常轻易地选择放弃应该坚守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判断;品质是思想、品行和认识的外显,“二者相较取其轻”的判断说明诚信品质所要求的意志、信念和认识并非根深蒂固的扎根在个人的价值观念中,形成个人外化的道德特征和倾向。

(3)诚信行为自律不强

当前大学生通过信用贷款、创业等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比例越来越高,学生的个人诚信表现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同时生源地信用贷款拖欠、合同履约消极、就业过程随意违约等现象也大量存在。《中国青年报》2004年的报道称,大学生助学贷款到期未还,银行耗费人力追债后还呼吁“大学生应该严格自律、信守承诺!”。诚信行为虽然体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高低,但在征信体系以及信用惩戒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个人对失信、违约等行为中的付出和结果说明,在自律层面的约束在失信后果无任何消极、实质影响时已经崩溃殆尽。

2、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目前的学校诚信教育贯穿于德育育人的始终,以各类宣传渠道作为主阵地,结合学风创建、贫困学生帮扶、学生评优、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创建,通过主题宣讲、讨论、展示等形式开展各类有益的教育活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内容多理念少信念

目前常见的诚信教育中,关于诚信标准、诚信与成才、诚信与成功以及诚信缺失的启示等主题占据主流,通常结合校纪遵守、人际交往、诚实择业等方面进行,反映了原则性、判断标准以及因果关系的逻辑,但缺失了规范、标准、原则在个人价值中的内化过程,形成固化、稳定的个人信念。

(2)教育方法重灌输轻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课、主题班会、征文、演讲、各类渠道大量宣传等是大学生诚信教育采取的主要方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成为教育内容的接受者,在一定的程度上,诚信教育变成了告诉学生要做什么,会怎么样,但未能解决学生如何做,为什么的问题。从结果来看,诚信教育千方百计说尽守诚信,但学生也会茫然无助失信于人而不自觉。

(3)教育实效有引导缺个性

当前的诚信教育着力解决生活诚信、人际诚信、网络诚信、就业诚信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判断,但大学生群体因为学习内容、职业规划、专业素养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且部分学科专业对应的社会职责等对诚信有具体的要求,因此研究个体特性,开展个性化教育也必不可少。

二、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本色。弘扬延安精神,将其有效的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实现五个方面的意义:1、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3、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4、实事求是,正确认识,提升道德品行;5、个人价值追求和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高度统一。

三、延安精神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应将诚信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要求内化至与理想信念高度统一,提升对诚信的认识水平,把诚信品质上升到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层面。

1、教育实施主体

(1)坚持正确方向,正人先正己,肃清校园诚信环境

教师本身的“德”、“才”水平在课堂、主题活动等主动教育中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示范性作用。然而,校园环境在当前校外政治、经济环境中不良诱惑的影响下,教育工作者“学术抄袭”、“弄虚作假”、“功利主义”等现象屡有所现。在施教和个人实践中出现“双重标准”的原因深究起来可以归结到正确方向认识不足,立场不坚定,落实到诚信教育,作为教育实施者本身也只认识到诚信在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层面的规范作用,并未认识到诚信缺失之于学生道德诚信乃至全社会诚信风尚的冲击。

(2)坚持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分类开展诚信教育

教育工作者应始终研究教育内容、方法、对象,寻找内在规律和特点,整合和优化资源和渠道,把诚信教育的德育要求提到学生主体认知内化,把学生被动接受转化至学生自我塑造,把诚信规范转移至学生成长过程,重视学生内在修养需求,把提出问题和标准转至解决问题。学生家庭环境、专业特点、职业规划等作为相应诚信教育内容、方法、渠道等设计的着力点,寻找学生在接受、认知和践行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果的最大化。例如,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与职业素养相连,贫困学生接受资助、贷款与征信约束结合,学生就业则强化重信用、守承诺。

2、教育对象

(1)以理想信念的高度将诚信品质贯穿至个人成长

理想信念是个人成长的根本,是一切个人行动和判断的方向和指南。虽然大学诚信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开展,大学校园和学生中却大量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和行为,一方面说明教育实效亟待加强,但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是,诚信品质的外显要求在目前仅仅呈现在规范的履行和要求的满足。诚信缺失在某种意义上只是违反了纪律而不是伤筋动骨的个人德性评判。个人成长是自我完善和逐步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诚信品质应成为学生坚守的信念,永远不能偏离和违背,否则,个人的成长将会与社会价值的要求背道而驰。

(2)以自身修养的提升将诚信认识统一到社会责任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人才,进入社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良好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得提升和完善,另一方面过硬的政治素质、正确的道德取向等个人德性修养的内容则是个人能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认识保障。大学生的诚信认识不能停留在生活中不撒谎、人际中不欺骗、学习中不抄袭,而应该将诚信认识同国家治理、个人信誉、事业成功等关系个人积极履行社会职责统一起来,认识到全社会的诚信正气乃至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对个人诚信品质的要求。

(3)以价值追求的实现将诚信品质内化至求真奉献

陶行知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施教和受教的目的始终统一到追求真知,价值实现。广阔的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了无限的用武之地,但激烈的全球竞争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社会经济生活为例,全球合作中任何一方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损坏个人信誉,行业实力、国家声望均会受到重创,因此,个人的诚信品质只有始终坚持社会要求的价值追求才能保证个人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石维富. 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现状分析和诚信教育思路探索[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4.8. 

[2] 吕伟珊. 教育者诚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关键[J]. 卫生职业教育, 2006.16. 

[3] 刘 涛, 等. 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解决对策[J]. 经济视角, 2015.3. 

篇(4)

××

××都说基层法院工作难,我觉得做为基层法院的研究室主任更难近十年的调研工作,我深深体会到,要做好法院研究室的工作就要有“四劲”的精神。

××学习上要有钻劲。研究室是审判业务综合部门,各项工作前期设计的任务都落在了研究室,具体体现在各种工作方案、计划、规划的起草工作,有的工作上级有文件可供参考,有的工作无任何参照文稿,这就需要调研人员有全新的思维,有改革的意识,有创新的精神。多年来,我为了使设计出的各种方案,计划或规划,既符合法院的工作实际,又能跟上改革的步伐,就不断刻苦学习,坚持学习法学基础理论和司法实践知识,学习最高院改革精神,学习法院管理理论。靠学习来独立思考,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开拓创新,使得起草的改革方案,能够统揽法院工作的全局,经实践检验,都是可行的。多年来认真研究审判方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多次起草审判方式改革方案,起草制定了《审判流程管理规则》、《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案件繁简分流规则》、《法律文书签发规则》等审判方式改革方面的规范文件,不仅促进了审判方式改革不断深入,而且促进了法院整体工作的发展。

××工作上要有实劲。调研人员在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针对审判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到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搞调研,在充分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最佳统一途径。为了解决法院“执行难”,我就不辞辛苦,利用周六、周日休息时间,随同执行人员下乡。在执行会战中,几次都是凌晨一点多钟,随执行人员深入到辖区,同执行人员一道现场执行,以便调查了解执行工作面临的困难,寻找解决执行难的对策。撰写了《涉及乡(镇)、村(街道)、企业案件执行难及对策的调查报告》,上报市委、市人大后,得到了上级机关领导对法院执行工作的高度重视,促使了上级机关领导对法院执行工作的理解与关心,为法院解决执行难工作奠定了基础。

承担任务上要有韧劲。研究室工作职责是围绕对现行法律法规在法院贯彻执行情况和审判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领导在审判工作方面的科学决策当好参谋。由于我院行政人员分工不够明确,再加之能承担文字材料的人不多,综合、文秘、信息、简报、案例、司法统计、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都在研究室,实际上就靠我和一个帮办人员支撑着,曾有一段时间就靠我一个人,加之宣传任务他由调研室负责沟通、协调,全院绝大多数行政文字材料都压在我一人身上,有时各分管院长汇报业务的材料也要由我起草,往往一件工作没有作完,就有好几件材料等着我去写,每天都在超负荷的工作。法院有些好心人曾劝我说,研究室工作又累、又苦、又清贫,让我找领导换个地方。我也未偿不想换个岗位,好好学点业务,有时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尽管如此,靠着韧劲一干就是十年。

事业上要有苦劲。多年来,休假的概念对基层院研究室主任来讲是模糊的。由于法院特殊的工作,研究室特殊的岗位,决定了越是节假日,越难有轻松的时候。法院工作规律是每逢节假日过后,特别是春节、元旦、五一、十一之后,都要开大会,在节假日就得给领导准备会议材料,而且从来没有一次误过事。熟话说,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天功。为了领导能在台上讲好那几分钟,这些年也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有多少夜晚是在“爬格子”中渡过的。在办公室里,饿了就泡一碗方便面,困了就盖大衣在沙发上睡一觉,做研究室主任就得能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吃得下苦头。

做研究室主任的工作,尽管饱偿了苦辣酸甜,有得有失,但当想起收获,还是能安慰自己的。

调研工作提高了自我素质。近十年的调研工作,为领导起草各类材料,首要的要求就是要有一定的政治高度,符合审判规律,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不是天才,头脑中也没有,调研工作迫使我利用一切时间学习政治理论、先进司法理念、审判管理知识和审判实践,这就使我的头脑逐步得到了充实,使自身的素质逐步与时代的要求相接近。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调研工作培养了我的服务意识。近十年来,除完成调研本职工作之外,应领导部署或同志们所求,还完成了部分宣传、创建、队伍建设材料乃至业务庭室和个人的经验材料。我知道这些调研职责之外的工作就是奉献,经验别人介绍了,荣誉别人得了,奖杯别人捧了。尽管如此,当我看到别人在台上赢得了掌声,我就觉得几个晚上的夜没有白熬;当我看到了法院赢得了荣誉,无论领导是否认为有我的一份付出,我都觉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默默无闻的服务意识,我想这种意识正是一名法官所需要的。

调研工作积累了管理经验。从年开始的庭审方式改革到目前以流程管理为中心的审判机制改革,指导这些改革的规范性文件或规则,是我集中了党组领导的智慧,借鉴了外地法院的经验,在结合本院实际,有所创新的基础上完成的。这就使我对审判业务宏观管理形成了思路,对审判工作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找到了重点难点,这就为我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篇(5)

据统计,我市每年向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为3000人左右,而每年分配回来的本科生不及800人,仅占3.8%,硕士生为数很少。人才流失现象如此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双向选择机制未搞活。其表现之一:国有企业人才难进。由于国有企业缺乏正确的用人观,认为同一岗位,如果聘用大中专毕业生就会比聘用一个低学历的临时工所付报酬高,生产成本也就高,因而他们宁愿聘用一个低学历、无技术含量的工人,也不愿接收一名经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大中专毕业生。如,永济市化肥厂,自1999年以来仅接收大中专毕业生52人。表现之二:近年来,个体私营企业难招人才。由于大中专毕业生的择业观受传统思想制约,对个体私营企业持有偏见,认为进了个体私营企业就是干临时工,只有进了国有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才算是端上了“铁饭碗”,因而不愿去个体私营企业就业。这不仅造成了国有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中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极度短缺,也是人才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事业单位管理缺乏灵活性

一是事业单位的编制与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各事业单位的编制是根据20年以前的标准确定的,随着事业的发展,各单位的情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给事业单位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果按编定员,显然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要求,如果超编进人,又违犯编制政策,使单位处于两难境地。二是事业单位在进人方面随意性较大。由于聘用制和凡进必考制度没有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在进人中掺杂了不少的感情因素,一方面使父子兵、父女兵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人员总量增长过快。不仅造成了工资总额无法控制,也使一些无门路、无关系的大中专毕业生失去了就业机会。三是内部分配机制未搞活。目前,各事业单位执行的是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没有将收入分配与业绩贡献相挂钩,使同类性质单位的人员,只要资历相同,不论岗位性质、不论贡献大小,都享受相同的工资待遇。不能很好地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不科学

我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0527名,其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为54436名,占总数89.2,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为6091人,占总数的10%,而这些人员中有的担任公司领导、部门负责人,有的不在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如经济师在会计岗位,工程师不搞设计,却都享受的是较高的职称工资。再者,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相当一部分人员在取得了专业技术资格,享受了相应的工资待遇之后,就以为可以稳坐钓鱼台,没有大风大浪不会翻船,因此,不思进取,工作拖拉,成绩庸庸,更谈不上对单位做出贡献。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使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也造成了非专业技术人员心理上的极大不平衡,不利于事业的发展。另外,由于评聘分开制度没有完全推开,一部分够条件的人员在取得专业技术资格之后,不论工作能力大小,只要没犯大的错误,单位领导就没有理由不予聘任,使一部分工作能力不强,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占据了专业技术岗位,导致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度失去意义。

四、干部考核制度缺乏激励作用

现行的干部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分类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而大多数单位在实行操作过程中,主要使用的仅是优秀和职称两个等次,不称职仅局限于受到各类纪律处分的人员,基本称职几乎不予使用。而有一部分未受过纪律处分的人员工作不负责任,有的甚至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延误了工作,也被定为称职。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现行的干部考核制度还不太健全和完善。在考核标准上线条过粗,量化不够。二是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制定出具体的细化、量化标准,使考核工作缺乏可操作性。三是相当一部分单位领导存在“老好人”思想,怕得罪人。另外,在考核结果的使用上,一般也只是受处分的人员,在工资、职称、任用等方面受影响,未受处分但又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在此方面却几乎不受任何影响,在客观上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能真正起到提高广大干部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的激励作用,在一>文秘站: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人才机制创新:

一、完善市场体系,创新用才机制

要在人才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关键在于人才机制创新,以新制胜,具体地说,要紧紧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坚持物质第一性,报酬机制要创新,使优秀人才的待遇与国际接轨。有一条很重要的原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总是人为地过分强调和夸大了精神的作用,似乎人有了精神,便可以不食人间烟火。改革开放以来,恢复和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人既要讲奉献,又要讲索取,这已得到人才的认同。加入WTO,在同一个“地球村”,同一种工作,有两种不同的报酬,显然高薪更具有吸引力,这不仅是个 劳动报酬问题,而且也是人才价值的明码标价。能为留住精英人才,我们既使在其他方面节衣缩食,也要保证他们“同工同酬”,不比他们在外企少拿或少拿得过多。与此同时,还要为他们提供一流的实验室、图书馆、私人住宅和休闲场所。

2、不拘一格用人才,晋升机制要创新,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大环境。我们常说“破格”使用人才,似乎很前卫,很具有改革精神,但破格还是有格。理想的用人机制,应该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由于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太根深蒂固,我国的许多改革往往是“犹抱瑟琶半遮面”。目前国内通行的晋升机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和要求,显得迟钝与保守,必须力破常规,勇于创新。一是职称晋升制度要创新。要以人才的实际才力是否与职称相称为标准,而不要过于苛求学历、学位、任现职称时间以及论文篇数的多少。二是行政职务晋升制度要创新。当拔尖人才需要某种专业职务搞科研干事业时,有关用人单位完全应该大开“绿灯”,创造条件,而不是墨守成规,设置关卡;三是工资福利制度要创新。实行优才优薪,高才高薪,特才特薪,杰出人才要与一般人才拉开拉大工资档次,对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要给予重奖。

3、人才市场市场化,流动机制要创新,充分尊重人才的自由选择。目前人才市场若干家,但严格地说,真正称得上市场的人才市场并不很多,人才市场的非市场化相当严重,有的不是鼓励人才交流的市场,成了拖人才后腿的市场。要在流动机制方面有所创新,首先,政策要创新。要真正实现“政策跟着人才走”。不能为了留住人才,制订一些只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利益的不合情理的“土政策”,使人才有一种“当人质”、“被扣押”的感觉。留才要留心。要留住人才,就要克服小农意识,小业主意识,就要有既符合一般又超出常规的吸引政策。在人才履行聘期合同后,要允许人家任意跳槽,自由流动,这种宽松大度、来去自由的用人环境反而能留住人才;其次,程序要简化。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才市场,说是市场,实际上还是在搞计划经济的那一套,办一件手续,往往要研究若干次,盖一串子公章,无形之中成了关关卡卡;第三,信息要扩大。提供信息服务是人才市场为人才服务的重要职能和手段。人才信息的扩大表现在信息量要增大。要实现全省、全国乃至包括与一些国家、地区人才信息联网。信息内容要增加,不仅仅包括某地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还要提供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信息变化要增快。要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最新最快最准确的信息。

二、增强内部活力,优化事业单位所有制结构

为积极稳妥地抓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优化结构,激发内部活力,我们应做以下努力:

1、减并内设机构,做到科学设岗,减少管理人员,进一步明确职能,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各单位、各部门都要按编制规定的数额,进行认真核实,在编制部门控制数内,根据单位职能和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岗位,减少行政管理人员,并依据责任统一原则,规定各岗位的具体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为强化管理、理顺关系,本着精简机构、精减人员的原则,对内设机构应进行减并,将主要职能相近、基本任务相同的科室进行合并、合署和挂靠。

2、搞活用人机制,实现竞争上岗、优化队伍结构,增强活力。坚持公开、公正、择优的改革原则,实行全员竞聘,事先不定调子、不划框子、秉公办事,做到公开岗位,自愿报名,公平竞争,公正打分,公开结果,提高工作透明度,从而达到使领导满意、群众满意、下岗人员服气。

3、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形成自主、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打破“大锅饭”。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工资总额不变,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把原来每人的津贴工资统一拿出来作为岗位工资,根据各工作岗位的责任大小,任务轻重,辛苦程度等实行一岗一薪。

4、建立行政执法事业单位考试招聘制度,严格控制“进口”,实行择优聘用。通过聘用制把事业单位、职工从行政依附关系中摆脱出来,赋予事业单位用人自、职工自主择业权。

篇(6)

【关键词】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内容/方法/提高认识Chinaeconomichistory/studyfield/contents/mothed/toimprovecognition

【正文】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中最根本、最深刻、最关键,也是最迫切需要的一环,然而却是最薄弱的一环。这很有必要提醒包括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在内的学术界和有关方面的注意,并给予重视。

改革开放伊始,经济史学界立即抓住新时机,不仅很快恢复了原有的研究机构,还组织成立了中美合作企业史资料中心等新的研究机构开展工作,编辑出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期刊,组织成立全国的经济史研究会和省区经济史研究会,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招收经济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和中央高级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分别编写出版了十几部质量较高的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经济通史等教材,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河北大学等高校联手合作编写九卷本的从先秦到清代的断代经济史专著,傅筑夫等老一辈中国经济史专家都有多部研究专著问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史专著也有十余种出版,东北、山西等省区编写出版本省区的经济史专著,北京、上海合作编辑出版多卷本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宁可主编了从远古到1998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史》,还有其他专题性的经济史专著数以百计、论文数以万计;尤其是国家组织联合攻关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更是意义重大。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展中外学术交流(派访问学者出国研究考察、召开有外国学者参加的研讨会、翻译出版国外关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论著等)。在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中,经济史获奖比例很高,5部二等奖中占了2部,12部三等奖中也有3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活跃和成绩是前所未有的。

尽管经济史研究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向中国经济史研究提出的要求是远不适应的。尤其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史研究日趋不振,近乎于有气无力。很多高等院校的中国经济史课程被热门的经济学新学科所挤掉,连经济学研究生也不开设中国经济史课程,中国经济史专业出身的教师被迫改教其他课程;经济史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也不愿从事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因经济史研究繁难,出成果不易,时间长,评职称极受影响),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出现危机。

形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本身。当今社会经济伴随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而演变,内容愈来愈丰富,结构愈来愈复杂,给包括中国经济史在内的经济科学提出了愈来愈多的新课题。这本来是中国经济史研究新的历史机遇,但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没有抓住这个大好的新机遇,却远远落后于这样的新形势。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

1.研究领域不宽。中国经济史的研究目前仍局限在传统的课题方面,无非还是历史上的所有制(包括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等),国民经济各部门(工业、手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原始积累,企业史,历史上重大经济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经济活动,历史上各种产品的产量与产值、人口、租税,历史上的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生产力和技术史等等。对这些传统的中国经济史课题进行研究当然是必要的,但当代中国及其发展趋势,尤其是经济建设的各种取向和目标选择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要求,绝不是这些传统课题的研究所能满足和解决得了的。它要求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以新时代的新视角开拓研究的新领域。比如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是现代社会经济的新概念,马克思《资本论》中尚未出现,但不等于古代和近代社会经济中没有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再如“三次产业结构”,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的新概念,在中国经济史上“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历史发展的研究,也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课题。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应覆盖整个经济学。经济学有“经济学帝国主义”之称,它的研究领域已扩展到技术、生产力、数理、环境、国土、生物、知识、信息等等领域,并出现了技术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等相应的学科。经济史的研究也应相应地跟进。研究领域狭窄,局限在传统的领域课题中,使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受限。

2.研究内容不深。研究领域的拓展当然也是研究内容的深入。若抛开研究范围说,内容的深入显得举步维艰。中国经济史传统的研究课题之所以必要、有意义,不仅在于还有相当多的内容有待去研究,更在于已经研究的内容还须要深入,不能停留在现有认识层面上。例如一直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却总是在其性质问题上争论不休,相互观点歧异,且又在同一层面上认识。研究不深入恐怕是主要原因。中国原始氏族经济、小农经济、奴隶制经济、地主制经济、封建经济、官府手工业、土地制度等等,与发展成资本主义经济的西欧古代经济,共性与个性各是什么?所有这些课题的研究,对中国社会经济史走势能说明什么样的规律?等等。不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就难以走出低谷。

3.研究方法不新。研究领域拓宽、研究内容深化,既需要研究方法的更新去实现,又提供或包含有新的研究方法。当年马克思曾经说过:“资产阶级社会是历史上最发达的和最复杂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还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1](P108)今天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作为生产组织,比当年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更发达、更复杂得多,为经济史的研究不仅提出新领域、新内容,也指出了经济史研究的新方法。不研究现代经济结构和现状,不研究当代经济的所有理论问题,即“人体解剖”,难以更好地研究、理解古代和近代的社会经济,即“猴体解剖”。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风靡于70年代美欧的“新经济史学派”,就是这样。新经济史学派不同于传统经济史学派,根本之点在于研究方法之新:一是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史,二是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并借助于现代计算工具计算机研究经济史。他们自己说他们的方法“产生于历史问题和先进统计分析的结合。在这里,经济理论是女傧相,计算机是男傧相”[2](P492)。经济史作为经济学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仅仅用传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对史料搜集整理和考证分析、叙述史实、分期和定性等是不行的,必须有经济学及其各门分支学科的范畴、原理等理论分析和经济学的定量研究等各种经济学方法,才有别于政治史、军事史等,才称得上经济史。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更新当然不止这些。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方法的变革、哲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新成果的展示和被运用,都会给中国经济史研究提供新方法。要善于选择和运用新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使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当今中国的学术界。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其丰富的内涵,这里着重指出一点,这就是列宁非常正确、很有针对性指出的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3](P336)很清楚,经济史研究在通史研究、各专业史研究、现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和规律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身的研究、乃至理论的发展中,处于根本性、基础性的地位,有着关键的意义。

正是因为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理论研究事业中,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领域的扩大,研究课题的具体,就愈感到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和发展他们的学说迫切需要经济史知识。为此,马克思仔细阅读了当时仅有的毛勒、摩尔根、科瓦列夫斯基等人的经济史著作,高度评价研究中世纪马尔克的毛勒著作,说“他的书是非常有意义的”[4](P258);疗养中听科瓦列夫斯基讲述俄国的村社,并对他们的著作都做了详细的摘要和评语,准备写这方面的经济史著作。遗憾的是,组织无产阶级革命和《资本论》写作的急切,他未能如愿以偿。后来恩格斯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5](P43)以作“稍稍补偿”[6](P1)。恩格斯到晚年更是深切地慨叹“经济史还处在襁褓之中呢!”并郑重地提出:“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重点号为引者所加)“这方面,我们需要很大的帮助,这个领域无限广阔,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他对当时那种“只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套语(一切都可能变成套语)来把自己的相当贫乏的历史的知识……尽速构成体系,于是就自以为非常了不起了”的浅薄非常厌恶,对“很少有人下一番功夫去钻研经济学、经济学史、商业史、工业史、农业史和社会形态发展史的。有多少人除知道毛勒的名字之外,还对他有更多的认识呢”[6](P476)的状况感到担忧。七十高龄的恩格斯对于经济史的研究这样谆谆相告、语重心长,是非常值得细细体味的!

恩格斯在《资本论》“英文版序言”中是这样总结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这个人的全部理论是他毕生研究英国的经济史和经济状况的结果。”[7](P37)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没有经济史的研究,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这里同样地可以说,没有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就没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遵循中国社会经济自身发展的历史趋势,依据中国社会经济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有效和成功。系统、全面、深刻、准确地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历史进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探究中国社会经济历史趋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道路、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这就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的。同时,通过中国经济史研究,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和,使之在更高层次上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以更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和快速成功。

中国经济史研究要想走出低谷,除了研究者需要提高思想认识、认清研究任务、明确研究目的、开拓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容、更新研究方法外,有关方面也需要同心协力,真抓实干。

1.端正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这里需要澄清一个糊涂认识,即认为坚持实事求是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相矛盾的。实际上二者完全一致。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对长期统治人们历史观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思想解放,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实事求是。同现在某些人怀疑、排斥历史唯物主义及其思想指导(所谓“信仰危机”)相反,国外越来越多的学风正派的非历史学者,在他们研究实践的深入中,愈来愈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就开始承认“马克思……首次努力去提出一种一元论的历史观,无论我们是否准备把它作为对一般人类进步的一种充分解释来加以接受,我们全都必须承认它在激励学者们思想和扩展历史学与经济学的观念与概念方面已经起到了有益影响……它将在精神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记录上占有一个尊荣的地位”。1912年美国“新史学派”创始人鲁滨逊更说道:“第一个对于科学的历史学作出巨大贡献的”是马克思,“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奇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历史学家研究过去时所应该注意的。他并且对于以前大家所不很了解的事情提供了科学的解释”。随着资本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愈来愈证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马克思的历史判断的正确性这时看来得到了证实……这次不是‘否定他对历史思想所作出的贡献’,而是‘用我们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他却完全不知道的关于过去的大量证据’去对他的历史解释‘进行新的分析’”,“到1955年,即使在的反对者中,也很少有历史学家会怀疑聪明睿智的历史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及其挑战”。“新史学派”认为马克思是他们的“先师之一”,如果“建造先贤堂”,马克思“一定会端坐于殿堂之首列的”[8](P263-266)。这些非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评价足以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是被愈来愈多的历史事实证明了的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实事求是所反对的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教条化运用,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教条主义的态度。

2.开展对外学术交流,积极吸收国外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研究中国经济史的美、日学者不少,这是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跃研究的外部条件,应主动加以利用。同时,还要大胆地吸收国外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包括新的经济史研究方法)。这方面经济史研究比经济学研究要落后得多。经济学中的宏观与微观、规范与实证、产权、交易成本、公共品、“搭便车”等概念和理论,早已广为使用和运用。经济史研究中仅有计量经济、区域性经济、比较经济等几项。最近有学者提出中国经济史研究有着“融入世界”的研究前景或趋势,这就更加需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

3.扩大研究队伍,增强研究力量。这里首当其冲的是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研究者。我国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研究者对经济史的研究兴趣远不如美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西方新经济史学家都是经济学家。蜚声史坛的新经济史学家福格尔(Robert.W.Fogel)和诺思(Douglass.C.North)是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另一新经济史学家提出经济史对经济学的价值有5个方面:“(1)更多的经济事实;(2)更好的经济事实;(3)更好的经济理论;(4)更好的经济政策;(5)更好的经济学家。”[9](P39)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说:“历史、统计和‘理论’,三者合起来构成我们的所谓‘经济分析’”,“我愿立即指出,如果我重新开始研究经济学,而在这三门学科中只许任选一种,那么我就选择经济史”[10](P28-29)。国外经济学泰斗这些议论,都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之谈。如果我国经济学家和经济研究者都能进入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队伍中,不仅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面貌大为改观,中国经济学也一定会步上一个新台阶。

4.加强组织协调领导,发挥研究机构和学会团体的作用。中国经济史研究亟待领导重视和加强组织协调。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课题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规划列在经济学中,但比重极小,2000年49个经济学选题中经济史仅有1个。这样少的课题项目,能申请上的人寥寥无几,研究者们只好自拟自选课题,而且这种无政府状态也浪费人力。要振兴中国经济史研究,国家课题规划应增加列入项目。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还应组织经济学、历史学、中国经济史学和外国经济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制订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中、长期规划,争取经费,组织和集中力量积极实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

[2]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1卷[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9]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0]〔美〕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中国经济史研究要想走出低谷,除了研究者需要提高思想认识、认清研究任务、明确研究目的、开拓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容、更新研究方法外,有关方面也需要同心协力,真抓实干。

1.端正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这里需要澄清一个糊涂认识,即认为坚持实事求是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相矛盾的。实际上二者完全一致。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对长期统治人们历史观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思想解放,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实事求是。同现在某些人怀疑、排斥历史唯物主义及其思想指导(所谓“信仰危机”)相反,国外越来越多的学风正派的非历史学者,在他们研究实践的深入中,愈来愈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就开始承认“马克思……首次努力去提出一种一元论的历史观,无论我们是否准备把它作为对一般人类进步的一种充分解释来加以接受,我们全都必须承认它在激励学者们思想和扩展历史学与经济学的观念与概念方面已经起到了有益影响……它将在精神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记录上占有一个尊荣的地位”。1912年美国“新史学派”创始人鲁滨逊更说道:“第一个对于科学的历史学作出巨大贡献的”是马克思,“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奇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历史学家研究过去时所应该注意的。他并且对于以前大家所不很了解的事情提供了科学的解释”。随着资本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愈来愈证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马克思的历史判断的正确性这时看来得到了证实……这次不是‘否定他对历史思想所作出的贡献’,而是‘用我们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他却完全不知道的关于过去的大量证据’去对他的历史解释‘进行新的分析’”,“到1955年,即使在的反对者中,也很少有历史学家会怀疑聪明睿智的历史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及其挑战”。“新史学派”认为马克思是他们的“先师之一”,如果“建造先贤堂”,马克思“一定会端坐于殿堂之首列的”[8](P263-266)。这些非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评价足以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是被愈来愈多的历史事实证明了的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实事求是所反对的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教条化运用,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教条主义的态度。

2.开展对外学术交流,积极吸收国外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研究中国经济史的美、日学者不少,这是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跃研究的外部条件,应主动加以利用。同时,还要大胆地吸收国外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包括新的经济史研究方法)。这方面经济史研究比经济学研究要落后得多。经济学中的宏观与微观、规范与实证、产权、交易成本、公共品、“搭便车”等概念和理论,早已广为使用和运用。经济史研究中仅有计量经济、区域性经济、比较经济等几项。最近有学者提出中国经济史研究有着“融入世界”的研究前景或趋势,这就更加需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

3.扩大研究队伍,增强研究力量。这里首当其冲的是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研究者。我国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研究者对经济史的研究兴趣远不如美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西方新经济史学家都是经济学家。蜚声史坛的新经济史学家福格尔(Robert.W.Fogel)和诺思(Douglass.C.North)是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另一新经济史学家提出经济史对经济学的价值有5个方面:“(1)更多的经济事实;(2)更好的经济事实;(3)更好的经济理论;(4)更好的经济政策;(5)更好的经济学家。”[9](P39)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说:“历史、统计和‘理论’,三者合起来构成我们的所谓‘经济分析’”,“我愿立即指出,如果我重新开始研究经济学,而在这三门学科中只许任选一种,那么我就选择经济史”[10](P28-29)。国外经济学泰斗这些议论,都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之谈。如果我国经济学家和经济研究者都能进入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队伍中,不仅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面貌大为改观,中国经济学也一定会步上一个新台阶。

4.加强组织协调领导,发挥研究机构和学会团体的作用。中国经济史研究亟待领导重视和加强组织协调。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课题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规划列在经济学中,但比重极小,2000年49个经济学选题中经济史仅有1个。这样少的课题项目,能申请上的人寥寥无几,研究者们只好自拟自选课题,而且这种无政府状态也浪费人力。要振兴中国经济史研究,国家课题规划应增加列入项目。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还应组织经济学、历史学、中国经济史学和外国经济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制订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中、长期规划,争取经费,组织和集中力量积极实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

[2]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1卷[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9]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0]〔美〕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中国经济

史研究要想走出低谷,除了研究者需要提高思想认识、认清研究任务、明确研究目的、开拓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容、更新研究方法外,有关方面也需要同心协力,真抓实干。

1.端正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这里需要澄清一个糊涂认识,即认为坚持实事求是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相矛盾的。实际上二者完全一致。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对长期统治人们历史观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思想解放,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实事求是。同现在某些人怀疑、排斥历史唯物主义及其思想指导(所谓“信仰危机”)相反,国外越来越多的学风正派的非历史学者,在他们研究实践的深入中,愈来愈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就开始承认“马克思……首次努力去提出一种一元论的历史观,无论我们是否准备把它作为对一般人类进步的一种充分解释来加以接受,我们全都必须承认它在激励学者们思想和扩展历史学与经济学的观念与概念方面已经起到了有益影响……它将在精神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记录上占有一个尊荣的地位”。1912年美国“新史学派”创始人鲁滨逊更说道:“第一个对于科学的历史学作出巨大贡献的”是马克思,“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奇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历史学家研究过去时所应该注意的。他并且对于以前大家所不很了解的事情提供了科学的解释”。随着资本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愈来愈证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马克思的历史判断的正确性这时看来得到了证实……这次不是‘否定他对历史思想所作出的贡献’,而是‘用我们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他却完全不知道的关于过去的大量证据’去对他的历史解释‘进行新的分析’”,“到1955年,即使在的反对者中,也很少有历史学家会怀疑聪明睿智的历史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及其挑战”。“新史学派”认为马克思是他们的“先师之一”,如果“建造先贤堂”,马克思“一定会端坐于殿堂之首列的”[8](P263-266)。这些非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评价足以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是被愈来愈多的历史事实证明了的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实事求是所反对的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教条化运用,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教条主义的态度。

2.开展对外学术交流,积极吸收国外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研究中国经济史的美、日学者不少,这是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跃研究的外部条件,应主动加以利用。同时,还要大胆地吸收国外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包括新的经济史研究方法)。这方面经济史研究比经济学研究要落后得多。经济学中的宏观与微观、规范与实证、产权、交易成本、公共品、“搭便车”等概念和理论,早已广为使用和运用。经济史研究中仅有计量经济、区域性经济、比较经济等几项。最近有学者提出中国经济史研究有着“融入世界”的研究前景或趋势,这就更加需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

3.扩大研究队伍,增强研究力量。这里首当其冲的是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研究者。我国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研究者对经济史的研究兴趣远不如美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西方新经济史学家都是经济学家。蜚声史坛的新经济史学家福格尔(Robert.W.Fogel)和诺思(Douglass.C.North)是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另一新经济史学家提出经济史对经济学的价值有5个方面:“(1)更多的经济事实;(2)更好的经济事实;(3)更好的经济理论;(4)更好的经济政策;(5)更好的经济学家。”[9](P39)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说:“历史、统计和‘理论’,三者合起来构成我们的所谓‘经济分析’”,“我愿立即指出,如果我重新开始研究经济学,而在这三门学科中只许任选一种,那么我就选择经济史”[10](P28-29)。国外经济学泰斗这些议论,都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之谈。如果我国经济学家和经济研究者都能进入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队伍中,不仅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面貌大为改观,中国经济学也一定会步上一个新台阶。

4.加强组织协调领导,发挥研究机构和学会团体的作用。中国经济史研究亟待领导重视和加强组织协调。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课题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规划列在经济学中,但比重极小,2000年49个经济学选题中经济史仅有1个。这样少的课题项目,能申请上的人寥寥无几,研究者们只好自拟自选课题,而且这种无政府状态也浪费人力。要振兴中国经济史研究,国家课题规划应增加列入项目。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还应组织经济学、历史学、中国经济史学和外国经济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制订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中、长期规划,争取经费,组织和集中力量积极实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

[2]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1卷[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篇(7)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诚信既是一种义务,也是对自己每一项行为的承诺,更是对社会关注的回报。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加强对干部师生的诚信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意义

高校是实施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而且涉及千家万户。学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应把诚信教育变成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全方位的工作中。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乃至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其身正,不令而行。学校开展诚信教育,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必须首先要有诚信的德行。他们的榜样和示范是引领大学生走进诚信道德大厦的路标。他们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不论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还是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都应当忠于职守,热爱本职,认真负责,老老实实,决不能敷衍失职,虚华浮夸,弄虚作假,得过且过。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高尚人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魅力是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素质。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大学生,才能在大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因为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主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教育资源。每一个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决不能为了追逐名利而弄虚作假,而应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来教育大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感召大学生,以诚信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来启迪大学生,通过潜移默化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培养一批又-#tt具有诚信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以身作则,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身教重于言传,身教高于言传。

大学生在高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懂得怎样做人,提高自身素质。《论语·子路》中强调,言必行,行必果,即讲话一定要有信用、不食言,行动一定要善始善终、践行诺言。许多大学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是另外一种状况。因此,在大学生中加强诚信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加强诚信教育,首先是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学校教育在努力增长他们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立身处世态度。讲诚信是人的一种道德品质,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成就一番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有了诚信,就能科学地对待自己和一切客观事物,成为一切力量之所在,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全与升华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总是把诚信作为一把尺子,来衡量与评价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在社会交往中,如果一个人缺乏应有的诚信品德,不讲信誉,也就意味着背离了做人的道德标准,也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人生价值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实现。学校教育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品德的教育,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人,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诚信是大学生成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第三是有利于满足大学生讲求个人信用的需要。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例如大学生向银行贷款是为了完成学业的需要,是保证学习生活的需要。道德需要是建筑在高度自觉的、完全自律的、依靠内心信念来满足的一种需要,也是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认真履行合同的义务和责任来体现的一种需要,这正是我们在大学生中值得提倡的一种信用的需要。

二、深刻领会诚信教育要求

首先,各级领导于部要讲诚信,要做出表率,做事要做实,不要务虚名。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一言一行与社会诚信紧密相连,一定要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落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把师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勤政为民,多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办得人心的事,为师生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要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讲诚信,关键要在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考核等环节上,把诚信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从制度上保证真正能发现和使用那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政绩突出而不事张扬的人,认识和淘汰那些投机取巧、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人,真正做到绝不能让投机取巧、夸夸其谈的人如愿以偿,也绝不能让勤勤恳恳、踏实工作的人吃亏。

其次,广大教职工要讲诚信,要遵纪守法,廉洁从教,敬业爱生,教人求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教职工要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高尚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感染大学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教职工应当是诚信的典范,他们的工作以育人为本,而育人之本就是诚信。我们常说的为人师表,这不只是赞扬教职工,更是给教职工的一种责任,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责任。教职工必须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大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大学生,才能在大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教育大学生诚信是关系其健康成长的一辈子的大事,更是关系到能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促进社会进步、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使教职工真正做到讲诚信,关键要把诚信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认真制定《教职工行为准则》和《教师师德规范》,把教职工的诚信建设情况作为考核聘任、评优奖励、评聘晋级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再次,大学生要讲诚信,要尊敬师长,遵章守纪,诚实学习,诚实做事,自尊自律,学做真人。树立较高的诚信意识,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诚信是大学生成就事业的立身之本,也是其造福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在校期间给大学生打下良好的诚信根基,不仅可以使之受益终身,更是我们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使大学生真正做到讲诚信,关键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诚信问题,实际上是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教育。

三、认真贯彻诚信教育原则

学校在开展诚信教育中,要认真领会以下原则:一是学校要把生动活泼的诚信教育活动与扎扎实实的日常工作相结合。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和载体,努力营造出浓郁的活动氛围,才能对师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同时,活动的开展又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要力求诚信教育活动的可持续性、渐进性和实效性。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既切实地提高师生的诚信素质,又能使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要把诚信教育与基础道德教育相结合。要把诚信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结合起来,努力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三是要把诚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和特色活动相结合。结合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形成诚信教育的特色和经验。四是要把学校教育和社区、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校内,还要通过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形式,与社会道德环境建设、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努力扩大诚信教育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力,提高诚信教育的整体效益。

四、切实把握诚信教育方法

第一,要营造舆论氛围。学校要大张旗鼓、广泛深入地对师生进行诚实守信、践诺守约的思想教育。要结合学校和师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加强师生的诚信教育。例如,张贴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宣传诚信美德的故事,在学习上经常注意表扬那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平时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在评三好学生等问题上让老实人不吃亏等,引导大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形成讲诚信者人人夸、不讲诚信者遭鄙视的校园道德风尚,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诚信品质得到升华。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会更有实效,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就能得到更好的确立和巩固。

第二,要加强环境建设。一是要把诚和信作为学校行为的基本准则,规范学校管理部门自身的活动,特别是直接与大学生相关的工作绝对不能作假,对大学生的承诺要真正兑现,这是引导大学生诚实做人的基础。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学校就必须给大学生一种诚实待人的印象,除了规定的收费(例如物价部门核准的学费、住宿费等)要如实向学生公布外,其他的收费(例如体检费、军训费等)也应有规范明确的费用标准,学校在招生简章中的承诺一定要能够真正兑现。二是要注意解决教书育人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对于大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要求,例如教学检查中大学生希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学校不能抱着敷衍的态度,而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否则,就会失信于大学生。总之,要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一点一滴做起,优化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育人环境。

第三,要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在办学理念上要牢牢坚持诚信原则,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在师德教育中要强化诚信的育人品格。要建立健全评优公示制度、奖项申报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等,使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与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诚信观念和学术道德。例如,在学校奖助贷补减等工作中,一律实行公示制度。学校可以实行个人发展综合考评制度,每年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把考察大学生的诚实信用等资质作为其中重要指标。例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载大学生诚信情况和诚信素质的发展情况。在大学生综合测评和各种评优中,要把诚信建设情况作为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同时,辅以污点消除制度,对大学生偶尔犯的小错误,可以将功补过,并在档案上消除,以体现学校管理上的人文关怀和宽容精神。

篇(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92-01

一、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前准备、课堂讲授和课后总结反思三个阶段构成,我们根据教学的这三个阶段,将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可以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组织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四方面[1]。具体来说,①教学认知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大纲的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了解判断学生情况的能力、教学创新能力。②教学组织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多媒体操作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能力;与学生互动的能力。③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反思能力和课堂的控制与调节能力。④教学研究能力:主要由从事教学研究、撰写教学论文等方面来体现这一能力。

二、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不足之处

1.教学认知能力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科研成为大学实际的“中心”,而教学“中心”与“根本”地位受到严重冲击[2]。在许多高校青年教师的心中,科研成果的多少才能体现青年教师的实力与价值的标志,他们十分重视科研,认为做课题、写论文才是个人成就的体现,而教学仅仅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对教学的态度仅仅表现在不出教学事故的水准上,不能适应高质人才培养对教学的要求。

2.教学组织操作能力不足

最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除了师范类院校之外,其他专业似乎并不重视对在岗教师的技能培训与再教育工作。大多数校管理者的观点是只要教师经过了某个专业的系统性考核拿到了该专业的任课资格证书那么他就能完全胜任该门学科的所有教学活动,而不再需要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以及再教育。在这一观念的长期影响之下,一些高校的青年任课老师越来越非本专业化,他们不但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不具备熟练的任课技能,最重要的是他们缺少专业的任课经验。

3.教学监控能力问题

第一,青年教师教学监控敏感性弱,突出表现在他们应对课堂突况时不懂得如何迅速处理。当课堂发生预料之外的情况时,如学生走神,恶作剧等情况,有的青年教师会停下课来教训学生,有的青年教师则会惊慌失措,有的青年教师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讲课,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二,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的迁移性差,当面对新的教学情境时,往往都不能有效地借鉴和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4]。

4.教学研究能力不足

在高校中教学是一项严肃重要的研究活动,与科学研究同样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一项神圣的学术活动,教学研究能力将成为现代高校教师极具开发潜能的核心能力之一[5]。在教研活动方面,根据相关统计数据高校青年教师的教研活动不定期开展的占到13.3%,偶尔的占到48.1%,教研活动的开展不是很理想,没有形成定期合理的教研活动。当前高校普遍重视科研成果的产出,而教学研究不易出成果,且各方对其重视程度和教师考核评价体制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小,所以很多教师不愿意将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方面。

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策略

1.改变对教学的认识

青年教师缺乏实践操作经验,高校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多参加社会调查活动[6]。可以让青年教师去参加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挂职实习来体验现实生活,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防止因为在校学习时间太长而导致的与社会实际生活脱离。

2.改进教学组织操作能力

青年教师应摈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理论――考试”的授课方式,将授课活动的思想路线转变成为“原理――方法――应用――总结分析”的教学模式。“讲原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于复杂难懂的理论点,可以通过将道理和相关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将所有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案例当中,通过以上策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来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效率;“释方法”主要内容是:通过原理体系的梳理来导出学习的方法措施;“重应用”的主要内容是:要根据课堂内容选择切合、新颖实用而又充满了趣味的实例;“谈体会”就是老师应该跟学生构建一种教学相长的和平关系共同探讨这一阶段上的学习效果,通过所学过的一些哲学思维方式来对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分析。

3.增强教学监控能力

第一,通过观摩教学,向优秀教师学习,对提高自身的教学策略知识和教学技能有极大的帮助。第二,积极进行说课训练。说课训练主要通过课前说课培养非师范毕业教师教学监控的课前计划与准备能力;通过课后说课培养青年教师教学监控的课后反省能力。第三,与优秀课例学习相结合的微课训练。以指导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点评为主,侧重外显行为和短期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不可量化的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第四,抓住入职教育的机会,在职前教育阶段要充分利用难得的实习机会教会非师范毕业的青年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养成教学监控的习惯。建议实习指导教师要承担这些工作任务:指导青年教师运用科学手段进行监控能力自测和反馈信息收集;接受关于教学监控知识和教学策略知识及自我监控技术、自我指导技术、自我强化技术和行动研究策划技术的信息咨询;帮助师范生策划改进教学监控能力状况的行动方案,督查行动方案按计划认真执行;评价行动方案的实施效果等。

4.努力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青年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学研究,认真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从而在课堂教育时能做到游刃有余。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积极结合自身专业和研究方向进行教改探索。青年教师应努力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高深知识,推进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靠听课进修,还需要靠教学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学习边授课,这是提升教学研究能力积极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胡珊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2]王静.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4,34:308.

[3]李辉.浅析新形势下民办高校青年思政教师的角色定位[J].大学教育,2015,01:48-50.

[4]智安然.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5]宋朝丽.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3,07:135-138+146.

篇(9)

一、工作回顾: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课改管理机制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和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为副组长,各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及各年级任课教师为成员的科研领导小组成员。同时做到分工要明确:组长定学校课改思路、策略,副组长定研究思路、办法、反思、展示,成员组织执行。学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制度,保障实验经费,建立激励机制,有力地推动了课改工作顺利进行。

(二)、扎实推进制度建设

我校为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实验改革领导组和指导组”,制订出了各项科研管理和研究制度,为新课程改革实验奠定了坚实的组织领导基础,确保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式变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为了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三维目标为核心、学生主体发展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运用知识能力为重点,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

1、结合课改形势,教导处收集、翻印学习资料,为实验教师提供比较前沿的理论支撑。充分利用周四下午的业务学习时间边学,边研讨,教师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我们又趁热打铁,进一步加强理论和教学行为相结合的培训。通过教学研讨、座谈、沙龙、课改汇报等活动,构建了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使全体教师能及时交流经验,把握课改脉搏。

2、加强动态管理,蹲点跟踪。我校在开足开好常规教研课的同时,实行跟班蹲点听课和行政领导推门听课。并适时写好小结,及时和任课教师交流信息,提出教学建议,参与班级教学和班级管理。

3、组织引导参加上课、听课、评课活动。我校充分利用学校已有名师资源,发挥他们的教学优势,引领广大教师共同学习提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各有体现。引导学生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在生活模拟、实际运用、情景评价、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探究、明理、感悟、生成。各种富有个性化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学生主体参与,情感态度的美,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4、提高专业水平。着力培养教师的三种"力",即教育能力、事业动力和人格魅力,能力是基础,动力是前提,魅力是升华。积极推进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从组织、学习方式、激励措施等方面给予保证。例如开展了新课程培训、案例评析、教育沙龙、班级工作交流、教学实录及评析等。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丰富教师的学习资源,开阔教师的视野。外出学习人员利用有限的机会,把学到的好的教学思想理念带回来,组织全体教师集体学习,共同研讨,共同提高。在充分利用学校已有名师资源,发挥他们的教学优势,引领广大教师共同学习提高的同时,我们还请来了市教研室的有关领导,为中青年老师做了一个很好的讲座。在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理论的同时,我们更是以实际举措把教师们的主要研究精力引导到课堂实践中去。

5、坚持科研兴校,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教育科研以"三个发展"为根本宗旨,即教育科研要促进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我校的课题研究紧持自主研究、自愿合作的原则,结合日常教学活动采取"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科研方法,切实解决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课程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抓重点课题的研究,注重材料积累完善,避免了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我校承担的县级重点课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研究”,历经三年的研究,于去年年底经县教育科学规划办验收,顺利结题。

二、科研成效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在实验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教师学会了用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学会了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会了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学会了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学会了如何驾驭课堂教学;学会了使用富有人文性、艺术性、鼓励性的语言来进行组织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真正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气氛异常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过程是生成的、动态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师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生命活力。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在实验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探究学习,师生民主平等,在独立中合作,在合作中独立,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交流和合作,敢于提问,善于发现,老师似学生,学生似老师;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乐趣。 1

(三)、学校教研氛围十分浓厚。

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教师充分认识到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科研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教师们自觉参与听课、评课、教研活动;自发征订和学习有关科研的报刊杂志;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经验总结、教学案例;主动上网与校外专家、教师交流与对话,共同寻找解决困惑的办法;科研培训安排由"“逼着参加”转化为“争着参加”;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历提高空前火热;教师主动提供研究课例,养成了课前研讨和教后反思的习惯;一些青年教师正在迅速成长,一些中年教师不甘落后,迎头赶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三、今后科研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继续加强学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凝聚力和执行力。积极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分管一个条块,主抓一条线,让他们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学校的中心工作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年轻的科研教师在工作实践中获得成长,日趋成熟。

在进行教师分层培养的基础上,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发展层次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量身定做,打造个性化培养目标,确立不同层次中每一位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目标和要求,千方百计地为教师设立渠道,给教师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提高的机会,让每个教师的潜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建立较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成果评比、科研成果评选、教学质量评价以及校外各种竞赛(评比)等教学评比和单项竞赛活动,并将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二)继续推进校本教研工作

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课程改革实验为突破口。形成教科研理念人本化、教科研管理层次化、教科研内容综合化、教科研形式多样化,努力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依托校本培训,学习新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每月每位教师进行一次常规教学自我评价,一次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篇(10)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正在实现由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的转变,我们与发达国家在机械制造领域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激烈,我国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培养知识广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还要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实践能力的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然而,我们的调研表明,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工科院校,大多数院校所拥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远远落后于制造企业所应用的设备和条件,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不适应培养当代制造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导致了目前我国应用性人才匮乏,我国大多数自主产权的机械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技术附加值小,在国际市场上高端产品竞争力严重不足。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现实,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案,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特别要加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积极开展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毋庸质疑,但是,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符合我校的校情,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真正提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进行我校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换言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与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为了做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工作,除了对省内相关高校进行了调研,着重研究了近几十年来的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情况,并重点研究了本项目立项时的实验教学现状,从而,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机械工程学院是大连交通大学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创立于1956年,1986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九五”以来,学校进行了按大类培养探索和教学改革。1995年,机械工程学院承担了铁道部和辽宁省面向21世纪的教改项目《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缩机扩电、淡化专业、宽口教育”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教改总思路,1996年,根据教改思路制订了机械大类专业培养计划并在机械工程系进行改革试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荣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可以说,办学五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在校、厂、所合作,不断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我校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与研究中取得了上述的成绩,然而,我校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1)拥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远远落后于制造企业所应用的设备和条件。(2)实验课不是全面系统地统筹安排,而是把实验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跟着理论课教学走,且各门理论课程按自己的要求安排实验,实验内容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致使实验内容重复、脱节、遗漏、不系统。(3)实验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与欧美国家大学相比,我国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不仅告诉学生实验项目、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等,实际上还告诉了学生实验的全过程。学生只需按要求的过程去操作,用不着查资料、思考及创新,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4)实验教材滞后,实验内容与当代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科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实验技术、方法、手段未能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项目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5)实验室运行机制为封闭式,管理手段落后,使得真正可用于购置实验教学设备和仪器的资金非常有限,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以上实验教学中的弊端有的极大影响了教师投入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积极性,有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也在客观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不能迅速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达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分析与研究

近些年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新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口径更宽的专业,要求学生懂机、懂电、懂数控、懂液压、懂计算机,既能搞设计,也能搞实际操作,因此,要求设计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国内高校,不同专业有许多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1~8]。大连交通大学2003版本科培养方案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体现上述知识点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等专业基础课,为配合课程的学习,每门课程各开设有4学时两个实验。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各门课程配置的实验仅仅反映本门课程的知识点,独立分割,没能体现机、电、液相互配合的综合效果,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鉴于此,在我校2006版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取消了上述三门课程的独立的实验,代之以16学时的“专业基础综合实验”这门实验课,改革的中心思想是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希望该实验课程能够真正体现“综合”的特点,将机械、液压、电控、数控等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让学生加深对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又能够体会各门知识之间的交融贯通,从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学生树立工程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助推器。我校2006版四年本科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基础综合实验在于2008年9月前基本还属空白,急需规划与建设,本项目的实施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同时,项目的实验内容与以往相比具有综合性和一定难度,因此,本项目对我校不仅具有实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在上述背景下,在本项目立项研讨之初,有的课题组成员提出为了不影响我校新的四年本科培养方案的如期实施,同时,彻底改变实验课内容独立分割、脱节、遗漏、不系统的问题,要求学校在财力、人力上加大投入,一步到位地改革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的体系和内容。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受到了质疑,项目组成员通过网上调研以及实地考察,调研了国内相关大学的情况,充分了解兄弟院校,尤其是省内的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航空学院等院校的关于基础综合实验课程的做法,如实验学时的安排,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内容包含的不同课程的知识点、综合程度,实验设备的状况,开设实验的具体做法,成绩的评定依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等等,为项目组设计规划自己的综合实验的内容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通过借鉴其他国内兄弟院校的做法,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根据我们的机械工程学院院级教学研究项目的实践情况,经认真分析、充分讨论,提出先组合、后融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考虑到我校的实际实验条件存在的不足,综合实验内容的规划方案体现出发展的动态特点,即制订出“现在”、“近期”、“远期”三种不同的实验内容方案,以体现“利用现有条件,综合性稍差”“补充实验条件,综合性较好”“完善实验条件,综合性得到高度认同”的三个阶段发展脉络,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既要注重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更要注重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研究成果。最终提出该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提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近期和远景规划。具体实施方案是:①完成第一轮的初步实施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总结院级教学研究项目“专业基础综合实验的设计方案”的实施工作教训与经验,为进一步调研提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②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兄弟院校的实验设置情况,写出调研报告。③组织相关教研中心及实验中心的教职员工,摸底查清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设计现阶段可以开设的综合实验的内容;确定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对实验主管人员进行必备的培训;具体实施第二轮专业综合实验。④根据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修改和完善近期和远期的综合实验的实验内容和方案,给出实现该两方案的途径和需解决的问题,对实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创新进行探索与实践。⑤补充和完善实验设备与仪器,进一步加强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编写相应的综合实验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⑥具体实施第三轮专业综合实验,完善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考核评定办法等相关教学文件。⑦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结题报告。

根据所制订的实验方案,隶属于不同教研中心和实验中心的项目组多名成员,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与研究,编制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大纲》,开发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如:已经完成了《数控机床自动编程与加工操作》综合实验开发、《机电控制综合实训装置研制及实验开发》、《机电液控制综合课程设计》等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并已经于2009年完成了首轮实施,2010年完成了第二轮实施,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预期效果,目前正在总结前期实施的经验,为下一轮研究与实施积极准备。有关综合实验的具体内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等内容的总结,将在第三轮教学实验改革后进行全面总结,并撰文汇报。

参考文献:

[1]廖桂华,顾申良.加强综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7,(1):111-112.

[2]廖桂华,顾申良.综合实验教学与学生动手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2):75-76

[3]谢伟,卢英林,白长敏,陈华.通过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5):73-74

[4]姚永亮.金相及热处理综合实验开发的探索[J].开封大学学报,2000,(4):58-61

[5]陈建华,潘群雄.加强综合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1,(4).

[6]慕强.在综合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开发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0):8-9,44.

篇(11)

中图分类号:B24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0)08-0023-09

一、引 言

学术界有关焦循的研究已经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然而,对于焦循“性灵”经学思想。以及通过对这一种新经学思想的阐发而揭示“后戴震时代”乾嘉学术的微妙变化,即更加重视经学研究者个体主体性因素的增长,似乎关注得不够。本文就尝试以“性灵”经学为题,对焦循思想中所体现出的对经学研究者个体主体性关注的新倾向,以及这一新倾向与焦循思想中重视经典意义还原的“人文实证主义”方法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作一简要论述,以推进学术界有关焦循的思想研究。

本人曾发表过多篇文章论述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人,他们在从事哲学思考时,依托音韵训诂等广义语言学的方法和相关的典章制度知识、古代科学史知识以及版本校勘、文献考订等人文考古的手段,开创了一种新的“人文实证主义”的经学与子学研究方法,从而使得该时代的哲学思考表现出明显的“人文实证义”的色彩。这种人文实证主义的方法,在阮元的经学研究,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的语言学研究,任大椿、孔广森等人的制度学研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然而,通过对焦循的初步研究发现,作为乾嘉学派后期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焦循,其哲学思考与经学研究,虽然基本上沿着戴震所开创的“人文实证主义”的路径,但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个人特色。那就是:在追求经典原意与表达学者个人“性灵”的二者之间,焦循的思想稍稍有偏向于学者个人“性灵”的倾向。从而与戴震等人努力通过实证方式发掘蕴涵于经典之中的“道”的客观化倾向有非常微妙的偏差,使得“后戴震时代”的乾嘉经学研究与哲学思考,表现出了为研究者的个体主体性张目的新倾向。而且,这一潜滋暗长的、重视知识精英的个体主体性的思想,在章学诚的史学研究、袁枚的诗歌创作理论那里也得到了某种历史性的回应。章学诚在史学研究过程中,经常强调研究者的“别识心裁”和“神解精识”的重要性,而针对学问中的功力与性灵的关系,也有明确论说。他曾说:“仆尝谓功力可假,性灵必不可假,性灵苟可以假,则古今无愚智之分矣。”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袁枚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理论中“主情派”以及晚明以来文学领域里重视作者个性的文艺思想,如李贽的“童心说”、公安三袁的“性灵说”等,再一次高举“性灵”的理论大旗,反对当时诗歌理论界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说”、王渔洋的“神韵说”,认定“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惟李义山诗,稍多典故,然皆用才情驱使,不专砌填也。”虽然,在他们三人的思想体系里,“性灵”一词的内涵不尽相同,但都包含着对知识精英个体主体性之尊重的思想内核,则大体上是可以说得通的。因此,焦循的“性灵”经学思想其实是在经学研究的领域反映了“后戴震时代”哲学思想中知识精英个体主体性增长的另一种倾向。这一思想倾向与稍后成长起来的诗人、思想家龚自珍的“唯我论”思想的出现,在思想史上恰恰表现为一种非常巧妙的历史过渡。这种思想史的历史细节再一次生动地表明。中国哲学的现代性过程并不因为清政权的建立而中断,他以自己固有的客观历史进程在悄悄地向前迈进。

侯外庐先生曾在分析焦循“易学”中的形式主义的“均衡”理论时指出,“焦氏在哲学上的有关同一、相对的理论,是一种商业世界的观念的预觉,是谭嗣同的商业式的‘仁学’的先行者。”他“在抽象的理论上,反映了世界商业的交换关系”。这一说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却启迪我们要努力发掘焦循思想中包裹在传统“经学”坚硬外壳之下的新哲学思想内容。在我看来,这一新思想内容之一即是对经学研究者个体主体性的关注与肯定。而且,与历史学领域里的章学诚、诗歌理论领域里的袁枚等人关注知识精英阶层个体主体性的思想相应和。汇聚成为“后戴震时代”中国传统社会里继续壮大的新思想潮流。

二、

“无性灵不可以言经学”――焦循经学研究与哲学思想中的个体主体性

焦循(公元1763-1820年),字理堂,江都(今甘泉)人。他是“后戴震时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而且是清代最为著名的《周易》学专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虽然深受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但又并不局限于考据学,具有较高的哲学思辨性。在讨论训诂与经典的关系时,焦循一方面遵循乾嘉学者的共识:“训诂明而经义明”的广义语言学的思想路线。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强调经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的个体“性灵”的重要性,而且对于“立言之人”的独特价值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如他说:“夫人各有其性灵,各有其才智。我之所知,不必胜乎人;人之所知,不必同乎己。惟罄我之才智,以发我之枢机,不轨乎孔子,可也。存其言于天下后世,以俟后之人参考而论定焉。”这一肯定个人“性灵”与才智的独特性的思想,既肯定了个体的内在价值,又强调了立言之人应当具有广阔的胸襟:一方面承认自己所知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又不轻视自己有限之知的价值,表现出一种温和的认识论上的个体主义思想倾向。更为可贵的是,他的这一重视知识精英个体主体性的思想还包含有温和的反权威主义的思想,认为只要是自己个体独特性的真实表达,哪怕不遵守孔子的思想,也是可以的。但也不自大狂妄,而是期待后人的考订,也不怕后人批评,在真理观方面表现出开放而又灵活的特征。

不过,最能体现焦循经学研究的独特性,从而也展示了他的哲学思想的新颖之处的,乃是在于他将研究者的“性灵”引入经学研究活动之中。他认为:“经学者,以经文为主,以百家子史、天文、术算、阴阳、五行、六书、七音等为之辅,汇而通之,析而辨之,求其训故,核其制度,明其道义,得圣贤立言之指,以正立身经世之法,以己之性灵,合诸古圣贤之性灵,并贯通于千百家著书立言者之性灵。以精汲精,非天下之至精,孰克以与此?”这里,焦循其实从三个大的方面阐述了如何从事经学研究的问题。从研究的对象看,要以经文为主要对象,旁及诸子百家及相关的知识;在研究的方法上,既要运用综合的方法,又要运用分析的方法,而且还要运用训诂的方法、制度史的知识等。上述两个方面偏重于客观性的一面,力求阐明经学中的道义。第三个方面要调动研究者的主体“性灵”,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独具匠心的研究。其成果可能并不完全符合经文的原意,但又契合经学的精神。这一点非 常重要,体现了“后戴震时代”的乾嘉学者在追求经学的原初的、客观性意义的目标下,重视一种保证客观性、原义的训诂学与制度史的考证方法的同时,还在追求另一种新的精神,即强调研究者主体性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戴震那里就是通过“大其心”的方法以契合古圣贤之伟大的心灵。而在焦循这里,则是通过张扬研究者“性灵”的方法,以求得对经学真精神的理解。在戴震的语言哲学那里,为了解决古今悬隔,徒用语言方法不足以理解古圣贤之精神的时候,引进了“大其心”的方法。然其主要手段与方法是“由词以通其道”的客观性方法。在焦循这里,则首先强调经学研究者要有“性灵”,并且通过自己的性灵来契合古圣贤之性灵,从而“贯通于千百家著书立言者之性灵”,在贯通的过程中实现经学的研究创新。而实现经学研究者的“性灵”与古圣贤“性灵”契合的主要方法与工具,是他所着重强调的“假借”方法,以及“述意”类的文章。

在焦循看来,经学绝对不是死记硬背的学问,而是一种充满着“性灵”的学问。他甚至认为:“盖惟经学,可言性灵。无性灵不可以言经学。故以经学为词章者,董贾崔蔡之流,其词章有根柢无枝叶。而相如作《凡将》,终军言《尔雅》,刘珍著《释名》,即专以词章显者,亦非不考究于训故、名物之际。晋宋以来,骈四俪六,间有不本于经者。于是,萧统所选,专取词采之悦目。历至于唐,皆从而仿之际,习为类书,不求根柢,性情之正,或为之汩。是又词章之有性灵者,,必由于经学,而徒取词章。不足语此也。赵宋以下,经学一出臆断,古学几亡于是。为词章者,亦徒以空衍为事,并经之皮毛。亦渐至于尽,殊可闵也。”

焦循在此处所说的“性灵”,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是研究者个人的独立思考精神与切实的人生体验,凭借这一“性灵”,然后再从经典中寻找出与时俱进的、普遍的人文精神或日人文价值。从这一点看,其“无性灵不可以言经学”的说法与同时代的大诗人袁枚在诗歌创作方面提出的“性灵说”,历史学家章学诚重视历史学研究中的“性灵”问题,具有时代精神的共鸣之处,即都从不同的领域出发提出了重视知识精英的个体主体性的问题。

三、焦循的“假借”方法与经学研究中主体“性灵”的阐扬

焦循通过对“六书”中“假借”方法在《周易》中运用情况的论述,揭示了“六书”中“假借”方法在易哲学中的普遍意义,以哲学的思维提升了“六书”中“假借”方法的普遍意义,从而深化了人们对“假借”方法的认识,并通过此方法又深化了对“易哲学”的认识。他说:“六书有假借,本无此字,假借同声之字以充之,则不复更造此字,如许氏所举令长二字。令之本训为发号,长之本训为久远,借为官吏之称,而官吏之称但为令为长,别无本字。推之而为面毛,借为而乃之,而‘为’为母猴,借为‘作为’之为,无可疑者也。……近者学易十余年,悟得比例、引申之妙,乃知彼此相借,全为易辞而设,假此以就彼处之辞。亦假彼以就此处之辞,如豹杓为同声,与虎连类而言,则借杓为豹,与祭连类而言,则借豹为杓。沛绂为同声,以其刚掩于困下,则借沛为绂;以其成兑于丰上,则借绂为沛,各随其文以相贯,而声近则以借而相通。窃谓本无此字而假借者,作六书之法也。本有此字而假借者,用六书之法也。古者命名辨物、近其声即通其义,如天之为颠,日之为实(《说文》),春之为蠢,秋之为愁(《乡饮酒义》)……无不以声义之通而字形之借。故闻其名即知其实,用其物即思其义。欲其夷也,则以雉名官:欲其聚也,则以鸠名官;欲其户止也,则以扈名官。以曲文其直,以隐蕴其显,其用至精。施诸易辞之比例、引申,尤为神妙矣。”

有关“六书”中的“假借”方法,在语言、文字学中有很多讨论,学者们的观点并不尽相同,焦循从“作六书之法”与“用六书之法”的两个层面讨论六书中的“假借”方法,实为创见。而他又特别从“易学”的语言运用法则出发,进一步从比例、引申的角度来丰富“六书”中“假借”的方法,更是把“六书”中的“假借”方法泛化为一种语用学方法。这一方法是否符合《周易》一书作者当初的意图,暂且不去讨论。但有一点我认为是相当明确的,即焦循在“易学”的语用学意义上讨论“假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六书”中“假借”方法的原意了,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将“假借”方法上升到一种“易哲学”的思维与表达方法了。而这种哲学方法意义上的“假借”,其实为他的“性灵”经学提供了一种貌似具有客观性的文字、语言学的工具与手段。究其实,是要为他的“以己之性灵,合诸古圣贤之性灵,并贯通于千百家著书立言者之性灵”的“性灵”经学主张,提供一种表面上的可实证的文字、语言学方法。

更进一步,焦循还将这种“假借”用法加以扩大到诗歌领域,并仔细辨析了经学的假借方法与诗歌艺术中的假借方法之间的异同。①他认为诗歌创作中的同声假借亦通于《周易》中的“假借”法。他说:“是故柏人之过。警于迫人;秭归之地,原于姊归(《后汉书・和帝记》)……温飞卿诗:‘进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投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借烛为属,借围棋为违期,即借蚌为邦,借鲋为附之遗也。’……樽酒为尊卑之尊,蒺藜为迟疾之疾,即子夜之双关也。文周系易之例晦于经师,尚扬其波,存其迹于文人、诗客之口,其辞借其义则质,知其借而通之,t乎明,确乎实也。或以比庄列之寓言,则彼幻而此诚也,或以比说士之引喻,则彼诡而此直也。即以比风诗之起兴,亦彼会于言辞之外而此按一字句之中也。易辞之用假借也,似俳也而妙也,似凿也而神也,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不足与言之也。”在这段引文的结尾处,焦循对《易经》语言运用中“假借”方法的神妙之处的赞美,其实可以看作是“性灵”经学的一种方法论的注脚。所谓“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不足与言之也”,完全可以替换为“无性灵不可以言经学”。大家知道,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五帝本纪》赞语中曾有一段感慨之辞:“《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司马迁要求真正的历史学家或者对历史有深刻洞见的人,应当超越细枝末节的文献证据,以一种具有历史穿透力的哲学洞见把握远古世系以来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大致梗概。这大约是司马迁所说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一语的基本意思。焦循将司马迁的话借过来,要求“易学”研究者、阅读者也能够运用自己的“性灵”,对《周易》这部经典里的语言运用中“假借”方法之妙心领神会,从而理解《周易》一书蕴藏着的人类文明的真正精神。

为了更进一步论证“假借”方法的普遍性,焦循还通过做“易学”学术史的翻案工作。来证明“假借”方法在易学史上具有一贯性。一般而言,在焦循之前与同时的易学界,都认为魏晋之际的易学。特别是王弼的易学,以扫除汉代象数易为己任,着重从易理的角度来阐发《周易》一书的哲学思想,因而没有“汉易”的经学方法论的痕迹。焦循不同意这种见解。他认为,王弼的解易方法中,其实也包涵有“六书通借”的方法,如“读彭为旁,借雍为饔,通孚为浮,而训为务躁。解斯为厮,而释为贱役。诸若此,非明乎声音训诂,何足以明之?……故弼之易,以六书为通借解经之法,尚未远于马郑诸儒。特 貌为高简,故疏者辄视为空论耳。”由此而进一步证实,“假借”之法其实非汉学家所独有,而是一种在“易学史”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

要而言之,焦循从三个方面人手,将“六书”中的“假借”方法加以泛化,使之从单纯的文字学的方法变成了一种哲学意义的方法。第一,从《周易》经典的语言运用法则角度将“假借”方法从文字学中的方法提升到一种语用学方法,从而使“假借”方法与经学的思维方法结合起来。第二,将《周易》中的“假借”方法与诗经、诸子中的“假借”方法异同之处揭示出来,使之在先秦诸经与诸子之书中获得一种普遍性的性格。这种哲学论证方法正是戴震提倡的“一字之义,当贯群经”的经学训释方法的灵活运用。所不同的是,焦循在这里不是从群经中“求一字之义”,而是在群经与诸子典籍中证明一种经学的语用学法则与思维法则的普遍性。第三,他从经学史的角度进一步证明,即使是在只重义理,不重考据的魏晋之际,“假借”的方法也在实际的经学训释过程中被广泛运用,不只是新老汉学家的狭隘的家法。通过对《周易》中的“假借”方法的研究,焦循完成了对文字学“假借”方法的哲学提升之后,在他实际的经学训释活动中就大胆运用这种新方法,从而表达他自己的“性灵”。下面仅举三例,看焦循如何通过“音近而义近”的“声训法”(这是乾嘉考据学在语言学方面对该时代哲学思考提供的一个重要的训诂原则)――“假借”方法中重要的语言学原理,来实现他的“陛灵”经学的主张。

其一,在释“隅”一字的字义时,焦循说道:“形之有隅角者称方,何也?隅犹言遇;角犹言较。有两乃遇,亦有两乃较。物折则一为二,故折而有隅角者为方。方者,阋病S辛侥丝裳员也。如母配于考则称妣。妣者,比也,比亦方也。”此则还仅仅是语言、文字层面的“假借”法。

其二,在释“阜”的过程中,焦循通过非常曲折的声训方法,对原始儒家的“仁爱”思想做出了非常新颖的解释,深化了人们对原始儒家仁爱与恻隐之心的伦理思想的理解。他说:“《说文》‘隅从阜。禺声,陬也。’《文选魏都赋》刘逵注:聚居为陬。陬之聚,犹诹之聚。凡物由分而合为聚,两线相引其合处,或角以其聚则为陬,以其、遇则为隅。遇者,会也。会者,合也。《广雅》陬隅同训隈。《说文》:‘隈,水曲奥也。’《释名》:‘曲,局也。’《尔雅・释言》:‘局,分也。’有两则分,亦有两乃聚。隅、陬、隈,皆以两得名。廉,从兼得声。兼,并也。故隅亦名廉。廉,棱也。棱,威也。威畏也。……畏,读如秦师入隈之隈,是隈即畏也。畏也者,必挠。挠,曲也。故隈为曲。凡心一则直。贰则曲。两合则爱,两而分则畏。畏爱异而同。故偎从畏而训爱。记曰:‘畏而爱之。’则兼其义也。爱通v,而义为隐。隐之义又通于曲。爱者,仁也。于是仁为恻隐。而隐曲之隐与畏爱之爱,遂相转注可通而通矣。”很显然,焦循在此处所做的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字、语言层面的“假借”方法的分,析,而恰恰是通过文字、语言学的“假借”方法运用来阐发他自己的伦理学思想。这一哲学论证方法,与阮元通过文字训诂与经学史的方法,将先秦儒家的“仁爱”思想解释“相人偶”之意,在方法论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以“人文实证主义”的方法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其三,焦循对“经学”一词做出别开生面的训释,从“用”与“变”的双重视角阐述了经学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焦循哲学“尚变”、求通的基本精神。他说:“经者何?常也。常者何,久也。《易》‘穷则变,变则通,通者久。’未有不变通而能久者也。……常本衣裳之裳,其训久者,通于长。长从兀从匕。匕即化。《说文》言‘久则变化。’非变化不可以久,亦未有久而不变化者也。常亦庸也。《说文》:‘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更犹变也。……故变而后不失常,权而后经正。”

焦循反复强调:“非明六书之假借、转注,不足以知彖辞、爻辞、十翼之义;不明卦画之行,不明彖辞、爻辞、十翼之义,不足以知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道,不知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道,不足以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学。”此处所说的“六书之假借、转注”,实即是训诂的代名词,而且联系上文三个层面的分析,此处所讲的“假借”其实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语言学中的“假借”意涵了,而是带有焦循独特意义的哲学方法意义上的“假借”了。他说他对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最为心服,说道:“循读东原戴氏之书,最心服其《孟子字义疏证》。说者分别汉学、宋学,以义理归之宋,宋之义理诚详于汉。然训诂明,乃能识羲文、周公之义理。宋之义理,仍当以孔子之义理衡之,未容以宋之义理,即定为孔子之义理也。”

然而大家都知道,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只是借当时人们认可的考据学形式进行哲学论述而已,并非传统的汉代注疏。而焦循心服“疏证”一书的原因乃在于该书能“还宋归宋”、“还孑L子归孑L子”的历史还原主义的方法,在区分了宋儒义理与孑L子义理之后,再以孔子义理来衡量宋儒义理,而不以宋儒义理来衡量孔子义理。这样一来,焦循所提倡的“性灵”经学,在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都表现为一种复古主义的特征。不过,这种复古主义并不是真的要复古,其精神实质当如梁启超所言:“以复古为解放”。而且,在我看来,这种历史还原主义还表现为一种“求真”、“求实”、“求是”的科学精神,从而使其哲学思考打上了该时代“人文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烙印。

四、经、注、疏三者分离而各还原其当――焦循经学思想中的历史还原主义倾向与人文实证主义的烙印

从“性灵”经学的角度看,焦循的经学研究及其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倾向,表现出较鲜明的重视知识精英个体主体性的思想特征。但从思想继承方面看,焦循基本上还是接受戴震提出的“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的语言学方法,只是在具体说法上有所不同。如他在论文字训诂学对于理解古人思想的重要性时说:“刘氏徽之注《九章算术》,犹许氏慎之撰《说文解字》。士生千百年后,欲知古人仰观俯察之旨,舍许氏之书不可,欲知古人参天两地之原,舍刘氏之书亦不可。”这一段话表明,焦循的经学研究与哲学思考深深地打上了乾嘉时代广义的语言学方法论的烙印。而这种语言学方法与他的历史还原主义思想倾向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性。

与戴震、阮元等其他学者一样,焦循也认定,不通过训诂的方法,隐藏在经典中的真正意思就无法彰显出来。在《诗经》的研究过程中,他虽然强调诗歌“不言理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和“思则情得,情得则两相感”的以情动人的特质,但他最终还是认为,要了解诗歌,必须首先通过训诂的语言学方法,才能达致对诗的真正理解。

“训诂之不明,则诗辞不可解。必通其辞而诗人之旨可释而思也。《毛传》精简得诗意为多,郑生东汉,是时士大夫重气节而温柔敦厚之教疏,故其笺多迂拙,不如毛氏。则传、笺之异不可不分也。”

这一“训诂之不明,则诗辞不可解”,“必通其辞而诗人之旨可释而思”的说法,其实还是强调要通过恰当的训诂方法以了解诗歌的语言,进而通过对诗歌语言的了解而了解诗歌的意旨。与戴震的“由词以通道”的思想在思维方式上是一致的。

在具体运用训诂学方法解释经义,从而表达自己的哲学见解时,《易通释》一书中时有体现。仅举 二例,以证明之。其一,他在解释《周易》的重要哲学概念“太极”时,首先就是运用训诂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太极”概念的理解。他说:“余谓欲明大极,必先求大极二字之义。大或读泰,其义则同;极,中也。大极,犹云大中。”(《易通释》卷二十)其二,在“训厉为危”一条,焦循将戴震“一字之义,当贯群经”这一以整体来解释局部的经学解释学思想加以活用,从《周易》一书的全部经文来训释“厉”字一义。他说:“厉之训危,……总全《易》而通之,厉与无咎相表里,未悔吝则厉,既悔吝则无咎。”

(《易通释》卷二)

不过,焦循已经没有戴震那样激烈地反对宋儒的思想主张了,他只是要求通过训诂的方式将宋人的义理与原始儒家的义理分开,努力以原作者之言参原作者之意,追求经典解释的客观性。同时再旁参其他相关的思想家及经典,从而达到对原始儒家思想的准确理解。这一追求经典训诂与解释中的客观原义的思想倾向,基本上是以戴震开创的“人文实证主义”经学训释精神的继续。稍有不同的是。焦循在追求儒家经典原义的过程中,还进一步提出了分别经、注、疏三者文本的方法,而且相信通过文字训诂的方式,触类旁通,可以把握经、注、疏之“本意”,从而为自己的经学训释提供比较可靠的经学史的证据。他说:“学经之法,不可以注为经,不可以疏为注。孔颖达、贾公彦之流所释毛、郑、孔安国、王弼、杜预之注,未必即其本意。执疏以说注,岂遂得乎?必细推注者之本意,不啻入其肺腑,而探其神液。……要之,既求得注者之本意,又求得经文之本意,则注之是非可否,了然呈出;而后吾之从注非漫从,吾之驳注非漫驳。不知注之本意,驳之非也,从之非也。”

焦循这种在追求“本意”的历史理性的前提下来研究经学的历史,显然是乾嘉时代考据学中所透射出的历史理性的一种反映,体现了乾嘉学术内在精神的一贯性。不过,即使如此。焦循在这一方面也有所发展,那就是:他不再局限于戴震时代的经学范围了,而是将这种人文实证的材料范围扩大到“子学”领域,开创一种“思想旁证法”。他曾经这样说道:“孔子之道所以不著者,以未尝以孔子之言参子L子之言也。循尝善东原戴氏《孟子字义考证》(戴氏书名作《孟子字义疏证》――引者注),于理、道、天命、性情之名,揭而明之如天日,而惜其于孔子一贯仁恕之说未及畅发。十数年来,每以孔子之言参孔子之言,且私淑孔子而得其旨者,莫如孟子。复以孟子之言参之,既佐以易、诗、春秋、礼记之书,或傍及苟卿、董仲舒、扬雄、班固之说,而知圣人之道惟在仁恕。仁恕则为圣人,不仁不恕则为异端小道。”

在这段文献里,焦循在戴震所开创的“字义还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语言的还原”的思想,从而深化了开创期乾嘉学者在经学训释中表现出来的历史还原主义思想。不仅如此。他在“以孔子之言参孔子之言”的前提下,继而以“孟子之言参之”,并“佐以易、诗、春秋、礼记之书。或傍及苟卿、董仲舒、扬雄、班固之说”,把戴震所发明的“一字之义,当贯群经”的以整体解释局部的经学训释学思想,推进到以同一学派的后来者思想来解释前贤的“思想旁证法”,从而深化了戴震所未加注意的先秦儒家的一些伦理与政治思想,通过文字训诂、经学体例的发明与创造,诸子思想与儒家经典的相互发明的“思想旁证法”等多种方式,丰富并深化了乾嘉时代经学研究的方法,从而也丰富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容。因此,焦循在经学研究中所表现的历史还原主义思想倾向,虽然与其“性灵”经学在精神上有不相协调的一面,保留了较多的受戴震影响的痕迹;但是,他用来实现历史还原的方法本身蕴涵了较多弹性空间,并不能真正地实现历史还原的意图。这样一来,其“性灵”经学与人文实证主义方法之间就蕴涵着一种内在的张力。

五、五种学术类型与“述意”“叙事”的文章类型学――焦循经学思想中的内在张力

由上分析可知,焦循“性灵”经学的理论主张与其“人文实证主义”方法所表现出的历史还原主义的思想倾向,这二者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张力。一方面,“性灵”经学要求研究者在经学研究过程中表达出尊重研究者个体主体性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在乾嘉时代普遍重视学术研究客观性的历史潮流下,焦循又不能不受这个时代潮流的影响。最为集中而又鲜明地体现焦循思想体系中重视经学研究者主体的个性与尊重经典的客观原义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张力的,在于他的学术分类与文章分类的广义知识分类学的思想之中。

就学术分类而言,焦循将学术分成五种类型,并进一步认定,这五种学问当以人的性情特质来加以选择,以发挥研究者的长处,而且,他还告诫学者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各自学问之所长与所短之处。如他说:“今学者众矣,而著书之派有五:一曰通核,二曰据守,三曰校仇,四曰摭拾,五曰丛缀。此五者,各以其所近而为之。通核者,主以全经,贯以百氏,协其文辞,揆以道理,人之所蔽,独得其问。可以别是非。化拘滞,相授以意,各慊其衷。其弊也,自师成见,亡其所宗,故迟钝苦其不及,高明苦其太过焉。据守者,信古最深,谓传注之言紧确不易,不求于心,固守其说,一字不敢议,绝浮游之空论,卫古学之遗传。其弊也,蹋踏狭隘,曲为之原,守古人之言而失古人之心。……丛缀者,博览广稽,随有心获,或考订一字,或辨证一言,略所共知,得未曾有溥博渊深,不名一物。其弊也,不顾全文,信此屈彼,故集义所生,非由义袭,道听涂说,所宜诫也。五者兼之则相济,学者或具其一而外其余,余患其见之不广也,于是乎辨。”

焦循对不同类型学问的长处与内在局限进行了分析,要求学者努力做到“五者兼之而相济”,体现了焦循在“求是”、“求真”过程中所具有的广博学术胸襟,也是其“性灵”经学精神的具体体现。然而,在下面要提及的“述意”方法中,焦循经学思想中的内在张力更为鲜明。

在焦循的广义知识分类学思想中,他提出了一种在我看来更为简洁,也更具哲学意味的分类方法,即从文章学的角度看,根据文章的性质,将文章分成“述意”与“叙事”两大类方法。他说:“意之所不能明,赖文以明之。或直断,或婉述,可详引证,或设譬喻,或假藻缋,明其意而止。事之所在,或天象算数,或山川郡县,或人之功业、道德,国之兴衰、隆替,以及一物之情状,一事之本末,亦明其事而止。明其事,患于不实;明其意,患于不精。学者知明事难于明意矣。以事不可虚,意可以纵也。然说经之文,主于意。而意必依于经,犹叙事之不可假也。孔子之十翼,即训故之文,反复以明象变,辞气与论语遂别。后世注疏之学,实起于此。依经文而用己意以体会其细微,则精而兼实。故文莫重于注经,叙事则就事以运其事,必令千载而下,览其文而事之,毫末毕著。”

虽然,从表面的文章类型学来看,焦循将文章分成了“述意”与“叙事”两大种类,但就焦循个人的思想倾向性而言。他更强调“述意”一类文章的重要性。他是这样说的:“学者诩于人辄日:吾述乎乐。问其何为乎述,则日学孔子也。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善人为邦百年’,皆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周书》《管子》所已言也。吾述乎尔吾学孑L子乎尔,然则所述奈何?则日:汉学也。呜呼,汉之去孔子几何岁矣,汉之去今又几何岁矣?学者学孔子者也,学汉人之学者,以汉人能述 孔子也,乃舍孔子而述汉儒。汉儒之学果即孔子否邪?穆姜妇人也,胥臣管仲,齐桓晋文之臣也,而孔子述之,则孔子而生近世,必不屏绝唐宋元明而专取汉人也,明矣。……学者述孔子而持汉人之言,惟汉是求而不求其是,于是拘于传注,往往扦格于经文,是所述者,汉儒也,非孔子也。而究之汉人之言,亦晦而不能明,则亦第持其言而未通其义也,则亦未足为述也。且夫唐宋以后之人,亦述孔子者也。持汉学者,或屏之不使犯诸目,则唐宋之述也,讵无一足征者乎?学者或知其言之足征而取之,又必深讳其姓名,以其为唐宋以后之人,一若称其名遂有碍乎?其为汉学者也,噫,吾惑矣!”在这段话里,焦循反对从狭隘的“汉学”立场出发,对唐宋以来的儒家思想采取贬抑的态度。他认为,真正善于把握古人思想精神的,就在于突破语言的限制而上达“求是”的境界,从而才能做到“善述”前人的思想。如果仅仅局限于历史性的时间观念,以为汉代人距孔子的时代近,故而他们所述的孔子思想可能更真实,这恰恰是一种靠不住的想法。太拘泥于“传注”的字面意思,不从经典的整体精神来体会经典中的意义,其结果只会导致“第持其言而未通其义”的结果。因此,在如何“述”的问题上,焦循的思想与传统语言哲学中“言不尽意”、“得意而忘言”的观点更为接近,虽然他并未就此有明确的论述。

如果从下面一段论“述”的文字看,焦循在“言意”观方面更倾向于“得意”,大致是没错的。只是他在强调“得意”、“得实”的理论目标时,并不轻视语言的作用,而只是强调“述”的活动――即言语活动要以得其“实质”为目标,并要摒弃个人的主观偏好,使“述”更具有客观性。他说:“善述人者,如善医,各审其人之阴阳、表里、虚实,研究而洞悉之,然后用攻用补,用凉用热,各如其人之病而无我之心也。……学者述人,必先究悉乎万物之性,通乎天下之志,一事一物,其条理缕析,分别不窒不泥,然后各如其所得,乃能道其所长,且亦不敢苟也。其人著撰虽千卷之多,必句诵字索,不厌其烦,虽一言之少,必推求远思,不忽其略,得其要,挹其精,举而扬之,聚而华之,隐者标之,奥者易之,繁者囊之,缩者修之,郁者矢之。善医者存人之身,善述者存人之心,故重乎述也。不善述者,拂人之长,引而归于己之所知,好恶本歧,去取寡当。绘人者嫌眇而著t,恶偻而形直,美则美矣,而非其人矣。”焦循以医学科学为例,强调以综合的判断为基础,正确地把握患者的病情的重要性,进而论证善述者正确地把握所述对象的重要性。根据我的理解,焦循之所以强调“述意”一类文章正确把握作者原义的重要性,与乾嘉学者(包括焦循本人在内)在学术方面所具有“求真”精神密切相关。乾嘉学者非常强调“实事求是”,如果学者在“实事”的层面都不能保证客观性,其所追求的“是”――真理就缺乏根基。这正是焦循强调“述意”一类文章所体现的深层次的语言哲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