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重点研发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9-16 14:09: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重点研发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重点研发计划

篇(1)

指南修改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战略高技术部署和前瞻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现面向全省开展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指南修改建议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大研发需求征集

本次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主要面向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我省优势领域和前沿领域,聚焦制约我省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梳理一批省内企业亟需通过技术攻关予以破题和解决的重大研发需求,作为今后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重点方向予以优先部署。各企业提交的重大研发需求应目标明确、场景清晰、参数具体,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问题描述。说明期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的具体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要求内容具体、指向清晰,有明确的性能参数指标,并充分描述说明现实应用场景,并包括自然条件、工况环境、成本约束等边界条件。

2、研发意义。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说明开展研发攻关的重要意义。

3、研发建议。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可提出具体建议,如可能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要点,以及推荐牵头实施的单位或专家(不局限于省内)等。

二、指南修改建议

1、加强战略高技术部署,聚焦我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凝练需求、突出重点,对现有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指南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领域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新增技术方向需附说明材料,已有技术方向可以提出调整或删除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技术方向增补完善突出以下三点:

(1)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有关规划部署,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增加本地区有条件及优势进行布局,有望在近年内获得重大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且现有指南未涵盖的前瞻技术方向。

(2)聚焦地方优势产业整体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提高技术供给质量为重点,对现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的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重点增加完善地方及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方向,提高指南技术方向与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强化科技对产业高端攀升的支撑作用。

(3)注重技术方向的有效性,对属于陈旧、淘汰的技术方向,或与现行产业发展趋势明显不匹配的技术方向,可建议删除。

2、请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围绕产业前瞻技术研发方向,结合当地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2021年重点项目的前期组织,依托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以加快产业前瞻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科学凝练项目主题,遴选出共识度高、前期基础好的重点项目建议。

(1)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联盟技术委员会组织研发实力强、创新水平高的联盟成员单位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研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2)加大跨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围绕地方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由龙头骨干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的前瞻技术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吸引行业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合作,以形成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为目标,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3)充分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强重点项目组织和谋划,为后续申报国家重点专项培育优质项目源;围绕我省已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以支撑专项实施和推动成果落地为目标,组织优势单位对相关配套技术及装备开展针对性研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为推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奠定基础。

重点项目建议每个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限报8项。

三、其他事项

请各单位根据通知要求,提出指南修改建议及重大研发需求,并按附件格式和要求填报相关材料,加盖公章后于11月20日前由各设区市科技局汇总报至省科技厅高新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jskjtgxc@163.com。

联系人:施笑南   张竞博

联系方式:025-83363239  83379768

附件:1、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

技术)项目指南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10月30日    

 

附件1

 

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

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

 

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性技术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引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产业前瞻技术研发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带动性的产业前瞻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1.定向择优任务专题

1011高质量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硅基和碳化硅基的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氮化镓材料外延生长技术研究;开展大尺寸氮化镓单晶材料的生长技术研究;实现氮化镓材料的电学性能调控,针对光电子和微电子应用,分别实现高电子迁移率、半绝缘和低电阻率的氮化镓材料制备,并完成相关器件的性能验证,支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

考核指标:(1)实现6英寸、8英寸硅衬底上高质量氮化镓基外延材料生产,位错密度达到107cm-2量级,翘曲度<30 um,AlGaN/GaN异质结二维电子气浓度>9E12cm-2,迁移率>2200cm2/V·s。

(2)实现6英寸氮化镓单晶衬底制备,衬底TTV<20 um,表面RMS<0.3nm,厚度>600 um,位错密度达到105cm-2量级,电阻率在0.01~109Ω.cm可调控。

1012 T1100及以上碳纤维材料制备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T1100及以上级别的新一代碳纤维制备技术研究,突破T1100高品质原丝纺制技术、均质化预氧化碳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大通道外热式预氧化炉、宽幅高温碳化炉等关键生产装备。

考核指标:拉伸强度≥7000MPa,拉伸模量≥324GPa,批次内离散系数≤3%,批次间离散系数≤5%,断裂伸长率≥1.9%,含碳量≥95%,纤维直径≥5um,纤维规格≥12K。

2.高端芯片

1021 基于RISC-V架构CPU及第三方IP研发集成、微控制单元(MCU)、数字信号处理(DSP)、5G通信用射频芯片等高端芯片的设计技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平台设计技术

1022 高压功率集成电路、新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块等先进制备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1023 多芯片板级扇出(Fanout)封装、多芯片系统集成(SiP)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

1024 大尺寸低缺陷高纯度单晶硅片、高功率密度封装及散热材料、高纯度化学试剂、高端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制备技术

3.纳米及先进碳材料

1031 新型纳米传感器等微纳器件和纳米改性金属、二维纳米材料等新型纳米结构、功能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

1032 氮化镓、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1033 大丝束等碳纤维低成本制备及复合材料设计应用技术

1034 高品质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及改性、跨界应用技术

4.区块链

1041 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核心算法、开源软件及硬件

1042 高性能分布式存储、区块数据、时间戳等区块链存储核心技术

1043 非对称加密、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数据网络、隐私保护、轻量级密码等区块链加密核心技术

1044 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溯源、区块链物流、区块链数据共享等区块链应用技术

5.人工智能

1051 无监督学习、神经网络、类脑计算、认知计算等核心技术及软件

1052 AI视觉算法、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AI开源软件等应用关键技术、软件及系统

1053 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神经网络芯片、图形处理器(GPU)芯片等人工智能专用硬件和模组制造技术

1054 智能脑机接口、智能假肢、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可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6.未来网络与通信

1061 多网络协同组织、可软件定义多模式无线网络、边缘环境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新型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2 6G移动通信、毫米波与太赫兹无线通信、窄带物联网(NB-IoT)、光通信、北斗导航通信、微纳卫星星座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3 量子秘钥分发、量子光源、量子中继等量子保密通信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

1064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及保密关键技术

7.智能机器人

1071 多模态人机自然交互、通用机器人智能操作系统、机器人联邦学习等关键技术及软件

1072 人工触觉皮肤、高精度驱控一体化关节、新型精密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及检测关键技术

1073 医疗及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足式行走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1074 高精度重载机器人、先进工业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8.增材制造

1081 记忆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精细球形金属粉末、高性能聚合物等增材制造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1082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精度阵列式打印头等增材制造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1083 4D打印、复合材料打印、移动式增材加工修复与再制造等增材制造先进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1084 面向制造领域的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批量化增减材制造关键技术和设计制造软件系统

9.数据分析

1091 云存储、离散存储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

1092 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

1093 数据挖掘、非结构数据自动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数据处理技术

1094 面向生产制造、能源管理、智能交通等场景的大数据应用软件及系统

10.先进能源

1101 高效低成本N型双面电池(TOPCon)和薄膜电池等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高可靠性低成本发电组件关键技术及工艺

1102 页岩气、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一代清洁能源关键技术

1103 可再生能源制氢、高效储氢加氢、安全用氢等关键技术

1104 能源互联网、微能量收集、新一代储能等关键技术

11.智能与新能源汽车

1111 辅助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智慧座舱、能源管理等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

1112 分布式驱动电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固态激光雷达、车物互联(V2X)底层通信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3 固态锂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高功率密度动力电池、高性能充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4 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及轻量化设计及制造技术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提供技术支撑。

1.新材料

2011 高端光电子材料及先进显示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2012 特种高分子、特种陶瓷、特种分离膜、金属有机框架(MOF)、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2013 高温合金、钛铝合金、海洋用钢、高端轴承钢、高性能纤维等新型结构材料制备技术

2014 新材料高通量计算方法及软件、高通量制备、表征及评价等材料基因组关键技术

2.电子信息

2021 国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高端软件及硬件关键技术

2022 激光显示、Micro-LED等新型显示器件、工业级插件和连接器、有色金属氧化物(ITO)靶材等核心电子器件制备技术

2023 真空蒸镀机、高品质化学气相沉积(CVD)装置和湿法工艺等核心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2024 虚拟增强现实、数字媒体等先进数字文化科技关键技术

3.先进制造

2031 磁悬浮轴承、高端液压(气动)件、高精度密封件、微小型液压件等高性能机械基础件制造技术

2032 激光加工、精密铸造、高精度光学器件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2033 高端数控机床、大吨位智能化工程机械、高精度智能装配装备、智能化大型海工装备、航空发动机等大型整机装备设计、控制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

2034 网络协同制造、按需制造、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软件系统

4.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2041 薄片化晶硅电池、钝化膜及钝化发射极、背面电池(PERC)等高性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

2042 10MW以上风电机组、低风速整机等先进风机关键技术

2043 大容量柔性输电、远距离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等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2044 三废高效洁净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微界面反应、新型余废热高效利用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5.安全生产

2051 安全生产信息化、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危险气体泄漏检测及精准定位、生命探测等灾害预警侦测关键技术

2052 危险环境作业、安全巡检、应急救援等机器人,高机动救援成套化装备等安全生产智能装备制造技术

2053 便携式自组网通信终端、远距离透地通信及人员精准定位、井下水下远距离救援通信等应急救援通信关键技术

2054 危化品贮槽应急堵漏、危险气体泄漏安全环保处置、险恶环境灭火救援等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6.其他非规划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篇(2)

指南修改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战略高技术部署和前瞻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现面向全省开展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指南修改建议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大研发需求征集

本次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主要面向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我省优势领域和前沿领域,聚焦制约我省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梳理一批省内企业亟需通过技术攻关予以破题和解决的重大研发需求,作为今后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重点方向予以优先部署。各企业提交的重大研发需求应目标明确、场景清晰、参数具体,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问题描述。说明期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的具体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要求内容具体、指向清晰,有明确的性能参数指标,并充分描述说明现实应用场景,并包括自然条件、工况环境、成本约束等边界条件。

2、研发意义。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说明开展研发攻关的重要意义。

3、研发建议。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可提出具体建议,如可能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要点,以及推荐牵头实施的单位或专家(不局限于省内)等。

二、指南修改建议

1、加强战略高技术部署,聚焦我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凝练需求、突出重点,对现有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指南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领域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新增技术方向需附说明材料,已有技术方向可以提出调整或删除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技术方向增补完善突出以下三点:

(1)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有关规划部署,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增加本地区有条件及优势进行布局,有望在近年内获得重大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且现有指南未涵盖的前瞻技术方向。

(2)聚焦地方优势产业整体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提高技术供给质量为重点,对现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的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重点增加完善地方及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方向,提高指南技术方向与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强化科技对产业高端攀升的支撑作用。

(3)注重技术方向的有效性,对属于陈旧、淘汰的技术方向,或与现行产业发展趋势明显不匹配的技术方向,可建议删除。

2、请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围绕产业前瞻技术研发方向,结合当地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2021年重点项目的前期组织,依托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以加快产业前瞻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科学凝练项目主题,遴选出共识度高、前期基础好的重点项目建议。

(1)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联盟技术委员会组织研发实力强、创新水平高的联盟成员单位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研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2)加大跨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围绕地方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由龙头骨干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的前瞻技术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吸引行业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合作,以形成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为目标,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3)充分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强重点项目组织和谋划,为后续申报国家重点专项培育优质项目源;围绕我省已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以支撑专项实施和推动成果落地为目标,组织优势单位对相关配套技术及装备开展针对性研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为推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奠定基础。

重点项目建议每个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限报8项。

三、其他事项

请各单位根据通知要求,提出指南修改建议及重大研发需求,并按附件格式和要求填报相关材料,加盖公章后于11月20日前由各设区市科技局汇总报至省科技厅高新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jskjtgxc@163.com。

联系人:施笑南   张竞博

联系方式:025-83363239  83379768

附件:1、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

技术)项目指南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10月30日    

 

 

附件1

 

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

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

 

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性技术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引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产业前瞻技术研发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带动性的产业前瞻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1.定向择优任务专题

1011高质量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硅基和碳化硅基的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氮化镓材料外延生长技术研究;开展大尺寸氮化镓单晶材料的生长技术研究;实现氮化镓材料的电学性能调控,针对光电子和微电子应用,分别实现高电子迁移率、半绝缘和低电阻率的氮化镓材料制备,并完成相关器件的性能验证,支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

考核指标:(1)实现6英寸、8英寸硅衬底上高质量氮化镓基外延材料生产,位错密度达到107cm-2量级,翘曲度<30 um,AlGaN/GaN异质结二维电子气浓度>9E12cm-2,迁移率>2200cm2/V·s。

(2)实现6英寸氮化镓单晶衬底制备,衬底TTV<20 um,表面RMS<0.3nm,厚度>600 um,位错密度达到105cm-2量级,电阻率在0.01~109Ω.cm可调控。

1012 T1100及以上碳纤维材料制备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T1100及以上级别的新一代碳纤维制备技术研究,突破T1100高品质原丝纺制技术、均质化预氧化碳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大通道外热式预氧化炉、宽幅高温碳化炉等关键生产装备。

考核指标:拉伸强度≥7000MPa,拉伸模量≥324GPa,批次内离散系数≤3%,批次间离散系数≤5%,断裂伸长率≥1.9%,含碳量≥95%,纤维直径≥5um,纤维规格≥12K。

2.高端芯片

1021 基于RISC-V架构CPU及第三方IP研发集成、微控制单元(MCU)、数字信号处理(DSP)、5G通信用射频芯片等高端芯片的设计技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平台设计技术

1022 高压功率集成电路、新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块等先进制备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1023 多芯片板级扇出(Fanout)封装、多芯片系统集成(SiP)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

1024 大尺寸低缺陷高纯度单晶硅片、高功率密度封装及散热材料、高纯度化学试剂、高端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制备技术

3.纳米及先进碳材料

1031 新型纳米传感器等微纳器件和纳米改性金属、二维纳米材料等新型纳米结构、功能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

1032 氮化镓、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1033 大丝束等碳纤维低成本制备及复合材料设计应用技术

1034 高品质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及改性、跨界应用技术

4.区块链

1041 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核心算法、开源软件及硬件

1042 高性能分布式存储、区块数据、时间戳等区块链存储核心技术

1043 非对称加密、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数据网络、隐私保护、轻量级密码等区块链加密核心技术

1044 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溯源、区块链物流、区块链数据共享等区块链应用技术

5.人工智能

1051 无监督学习、神经网络、类脑计算、认知计算等核心技术及软件

1052 AI视觉算法、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AI开源软件等应用关键技术、软件及系统

1053 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神经网络芯片、图形处理器(GPU)芯片等人工智能专用硬件和模组制造技术

1054 智能脑机接口、智能假肢、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可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6.未来网络与通信

1061 多网络协同组织、可软件定义多模式无线网络、边缘环境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新型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2 6G移动通信、毫米波与太赫兹无线通信、窄带物联网(NB-IoT)、光通信、北斗导航通信、微纳卫星星座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3 量子秘钥分发、量子光源、量子中继等量子保密通信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

1064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及保密关键技术

7.智能机器人

1071 多模态人机自然交互、通用机器人智能操作系统、机器人联邦学习等关键技术及软件

1072 人工触觉皮肤、高精度驱控一体化关节、新型精密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及检测关键技术

1073 医疗及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足式行走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1074 高精度重载机器人、先进工业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8.增材制造

1081 记忆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精细球形金属粉末、高性能聚合物等增材制造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1082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精度阵列式打印头等增材制造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1083 4D打印、复合材料打印、移动式增材加工修复与再制造等增材制造先进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1084 面向制造领域的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批量化增减材制造关键技术和设计制造软件系统

9.数据分析

1091 云存储、离散存储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

1092 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

1093 数据挖掘、非结构数据自动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数据处理技术

1094 面向生产制造、能源管理、智能交通等场景的大数据应用软件及系统

10.先进能源

1101 高效低成本N型双面电池(TOPCon)和薄膜电池等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高可靠性低成本发电组件关键技术及工艺

1102 页岩气、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一代清洁能源关键技术

1103 可再生能源制氢、高效储氢加氢、安全用氢等关键技术

1104 能源互联网、微能量收集、新一代储能等关键技术

11.智能与新能源汽车

1111 辅助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智慧座舱、能源管理等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

1112 分布式驱动电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固态激光雷达、车物互联(V2X)底层通信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3 固态锂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高功率密度动力电池、高性能充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4 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及轻量化设计及制造技术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提供技术支撑。

1.新材料

2011 高端光电子材料及先进显示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2012 特种高分子、特种陶瓷、特种分离膜、金属有机框架(MOF)、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2013 高温合金、钛铝合金、海洋用钢、高端轴承钢、高性能纤维等新型结构材料制备技术

2014 新材料高通量计算方法及软件、高通量制备、表征及评价等材料基因组关键技术

2.电子信息

2021 国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高端软件及硬件关键技术

2022 激光显示、Micro-LED等新型显示器件、工业级插件和连接器、有色金属氧化物(ITO)靶材等核心电子器件制备技术

2023 真空蒸镀机、高品质化学气相沉积(CVD)装置和湿法工艺等核心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2024 虚拟增强现实、数字媒体等先进数字文化科技关键技术

3.先进制造

2031 磁悬浮轴承、高端液压(气动)件、高精度密封件、微小型液压件等高性能机械基础件制造技术

2032 激光加工、精密铸造、高精度光学器件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2033 高端数控机床、大吨位智能化工程机械、高精度智能装配装备、智能化大型海工装备、航空发动机等大型整机装备设计、控制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

2034 网络协同制造、按需制造、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软件系统

4.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2041 薄片化晶硅电池、钝化膜及钝化发射极、背面电池(PERC)等高性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

2042 10MW以上风电机组、低风速整机等先进风机关键技术

2043 大容量柔性输电、远距离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等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2044 三废高效洁净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微界面反应、新型余废热高效利用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5.安全生产

2051 安全生产信息化、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危险气体泄漏检测及精准定位、生命探测等灾害预警侦测关键技术

2052 危险环境作业、安全巡检、应急救援等机器人,高机动救援成套化装备等安全生产智能装备制造技术

2053 便携式自组网通信终端、远距离透地通信及人员精准定位、井下水下远距离救援通信等应急救援通信关键技术

2054 危化品贮槽应急堵漏、危险气体泄漏安全环保处置、险恶环境灭火救援等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6.其他非规划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篇(3)

指南修改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战略高技术部署和前瞻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现面向全省开展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指南修改建议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大研发需求征集

本次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主要面向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我省优势领域和前沿领域,聚焦制约我省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梳理一批省内企业亟需通过技术攻关予以破题和解决的重大研发需求,作为今后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重点方向予以优先部署。各企业提交的重大研发需求应目标明确、场景清晰、参数具体,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问题描述。说明期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的具体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要求内容具体、指向清晰,有明确的性能参数指标,并充分描述说明现实应用场景,并包括自然条件、工况环境、成本约束等边界条件。

2、研发意义。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说明开展研发攻关的重要意义。

3、研发建议。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可提出具体建议,如可能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要点,以及推荐牵头实施的单位或专家(不局限于省内)等。

二、指南修改建议

1、加强战略高技术部署,聚焦我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凝练需求、突出重点,对现有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指南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领域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新增技术方向需附说明材料,已有技术方向可以提出调整或删除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技术方向增补完善突出以下三点:

(1)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有关规划部署,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增加本地区有条件及优势进行布局,有望在近年内获得重大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且现有指南未涵盖的前瞻技术方向。

(2)聚焦地方优势产业整体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提高技术供给质量为重点,对现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的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重点增加完善地方及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方向,提高指南技术方向与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强化科技对产业高端攀升的支撑作用。

(3)注重技术方向的有效性,对属于陈旧、淘汰的技术方向,或与现行产业发展趋势明显不匹配的技术方向,可建议删除。

2、请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围绕产业前瞻技术研发方向,结合当地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2021年重点项目的前期组织,依托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以加快产业前瞻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科学凝练项目主题,遴选出共识度高、前期基础好的重点项目建议。

(1)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联盟技术委员会组织研发实力强、创新水平高的联盟成员单位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研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2)加大跨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围绕地方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由龙头骨干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的前瞻技术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吸引行业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合作,以形成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为目标,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3)充分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强重点项目组织和谋划,为后续申报国家重点专项培育优质项目源;围绕我省已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以支撑专项实施和推动成果落地为目标,组织优势单位对相关配套技术及装备开展针对性研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为推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奠定基础。

重点项目建议每个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限报8项。

三、其他事项

请各单位根据通知要求,提出指南修改建议及重大研发需求,并按附件格式和要求填报相关材料,加盖公章后于11月20日前由各设区市科技局汇总报至省科技厅高新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jskjtgxc@163.com。

联系人:施笑南   张竞博

联系方式:025-83363239  83379768

附件:1、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

技术)项目指南

2、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信息表

3、增加技术方向说明材料格式

4、2021年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

术)重点项目建议表

    (此页无正文)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10月30日    

 

附件1

 

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

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

 

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性技术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引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产业前瞻技术研发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带动性的产业前瞻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1.定向择优任务专题

1011高质量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硅基和碳化硅基的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氮化镓材料外延生长技术研究;开展大尺寸氮化镓单晶材料的生长技术研究;实现氮化镓材料的电学性能调控,针对光电子和微电子应用,分别实现高电子迁移率、半绝缘和低电阻率的氮化镓材料制备,并完成相关器件的性能验证,支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

考核指标:(1)实现6英寸、8英寸硅衬底上高质量氮化镓基外延材料生产,位错密度达到107cm-2量级,翘曲度<30 um,AlGaN/GaN异质结二维电子气浓度>9E12cm-2,迁移率>2200cm2/V·s。

(2)实现6英寸氮化镓单晶衬底制备,衬底TTV<20 um,表面RMS<0.3nm,厚度>600 um,位错密度达到105cm-2量级,电阻率在0.01~109Ω.cm可调控。

1012 T1100及以上碳纤维材料制备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T1100及以上级别的新一代碳纤维制备技术研究,突破T1100高品质原丝纺制技术、均质化预氧化碳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大通道外热式预氧化炉、宽幅高温碳化炉等关键生产装备。

考核指标:拉伸强度≥7000MPa,拉伸模量≥324GPa,批次内离散系数≤3%,批次间离散系数≤5%,断裂伸长率≥1.9%,含碳量≥95%,纤维直径≥5um,纤维规格≥12K。

2.高端芯片

1021 基于RISC-V架构CPU及第三方IP研发集成、微控制单元(MCU)、数字信号处理(DSP)、5G通信用射频芯片等高端芯片的设计技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平台设计技术

1022 高压功率集成电路、新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块等先进制备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1023 多芯片板级扇出(Fanout)封装、多芯片系统集成(SiP)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

1024 大尺寸低缺陷高纯度单晶硅片、高功率密度封装及散热材料、高纯度化学试剂、高端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制备技术

3.纳米及先进碳材料

1031 新型纳米传感器等微纳器件和纳米改性金属、二维纳米材料等新型纳米结构、功能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

1032 氮化镓、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1033 大丝束等碳纤维低成本制备及复合材料设计应用技术

1034 高品质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及改性、跨界应用技术

4.区块链

1041 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核心算法、开源软件及硬件

1042 高性能分布式存储、区块数据、时间戳等区块链存储核心技术

1043 非对称加密、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数据网络、隐私保护、轻量级密码等区块链加密核心技术

1044 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溯源、区块链物流、区块链数据共享等区块链应用技术

5.人工智能

1051 无监督学习、神经网络、类脑计算、认知计算等核心技术及软件

1052 AI视觉算法、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AI开源软件等应用关键技术、软件及系统

1053 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神经网络芯片、图形处理器(GPU)芯片等人工智能专用硬件和模组制造技术

1054 智能脑机接口、智能假肢、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可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6.未来网络与通信

1061 多网络协同组织、可软件定义多模式无线网络、边缘环境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新型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2 6G移动通信、毫米波与太赫兹无线通信、窄带物联网(NB-IoT)、光通信、北斗导航通信、微纳卫星星座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3 量子秘钥分发、量子光源、量子中继等量子保密通信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

1064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及保密关键技术

7.智能机器人

1071 多模态人机自然交互、通用机器人智能操作系统、机器人联邦学习等关键技术及软件

1072 人工触觉皮肤、高精度驱控一体化关节、新型精密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及检测关键技术

1073 医疗及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足式行走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1074 高精度重载机器人、先进工业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8.增材制造

1081 记忆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精细球形金属粉末、高性能聚合物等增材制造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1082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精度阵列式打印头等增材制造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1083 4D打印、复合材料打印、移动式增材加工修复与再制造等增材制造先进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1084 面向制造领域的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批量化增减材制造关键技术和设计制造软件系统

9.数据分析

1091 云存储、离散存储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

1092 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

1093 数据挖掘、非结构数据自动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数据处理技术

1094 面向生产制造、能源管理、智能交通等场景的大数据应用软件及系统

10.先进能源

1101 高效低成本N型双面电池(TOPCon)和薄膜电池等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高可靠性低成本发电组件关键技术及工艺

1102 页岩气、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一代清洁能源关键技术

1103 可再生能源制氢、高效储氢加氢、安全用氢等关键技术

1104 能源互联网、微能量收集、新一代储能等关键技术

11.智能与新能源汽车

1111 辅助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智慧座舱、能源管理等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

1112 分布式驱动电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固态激光雷达、车物互联(V2X)底层通信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3 固态锂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高功率密度动力电池、高性能充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4 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及轻量化设计及制造技术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提供技术支撑。

1.新材料

2011 高端光电子材料及先进显示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2012 特种高分子、特种陶瓷、特种分离膜、金属有机框架(MOF)、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2013 高温合金、钛铝合金、海洋用钢、高端轴承钢、高性能纤维等新型结构材料制备技术

2014 新材料高通量计算方法及软件、高通量制备、表征及评价等材料基因组关键技术

2.电子信息

2021 国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高端软件及硬件关键技术

2022 激光显示、Micro-LED等新型显示器件、工业级插件和连接器、有色金属氧化物(ITO)靶材等核心电子器件制备技术

2023 真空蒸镀机、高品质化学气相沉积(CVD)装置和湿法工艺等核心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2024 虚拟增强现实、数字媒体等先进数字文化科技关键技术

3.先进制造

2031 磁悬浮轴承、高端液压(气动)件、高精度密封件、微小型液压件等高性能机械基础件制造技术

2032 激光加工、精密铸造、高精度光学器件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2033 高端数控机床、大吨位智能化工程机械、高精度智能装配装备、智能化大型海工装备、航空发动机等大型整机装备设计、控制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

2034 网络协同制造、按需制造、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软件系统

4.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2041 薄片化晶硅电池、钝化膜及钝化发射极、背面电池(PERC)等高性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

2042 10MW以上风电机组、低风速整机等先进风机关键技术

2043 大容量柔性输电、远距离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等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2044 三废高效洁净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微界面反应、新型余废热高效利用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5.安全生产

2051 安全生产信息化、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危险气体泄漏检测及精准定位、生命探测等灾害预警侦测关键技术

2052 危险环境作业、安全巡检、应急救援等机器人,高机动救援成套化装备等安全生产智能装备制造技术

2053 便携式自组网通信终端、远距离透地通信及人员精准定位、井下水下远距离救援通信等应急救援通信关键技术

2054 危化品贮槽应急堵漏、危险气体泄漏安全环保处置、险恶环境灭火救援等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6.其他非规划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2061 除上述所列技术方向外,其他满足我省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且技术创新性高、突破性强、带动性大的非规划创新关键核心技术。

 

 

 

附件2

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

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信息表

需求名称

 

需求单位

 

联系人

姓名

 

职务

 

电话

 

主要涉及领域

(交叉学科请多选)

  新一代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集成电路

  前沿新材料

  智能制造

  高端装备与关键零部件

  大数据与先进计算

  未来网络与通信

智能网联汽车

  先进工业软件

  安全生产

  其他                  

问题描述

说明期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的具体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要求内容具体、指向清晰,有明确的性能参数指标,并充分描述说明现实应用场景,并包括自然条件、工况环境、成本约束等边界条件。(600字左右)

性能参数

对标产品及单位(型号)

如属于领跑技术,可不填写

关键技术指标及参数

 

研发意义

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说明开展研发攻关的重要意义,展示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400字左右)

研发建议

(选填)

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可提出具体建议,如可能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要点,以及推荐牵头实施的单位或专家(不局限于省内)(400字左右)

 

附件3

增加技术方向说明材料格式

技术方向名称

 

一、重要意义

组织开展该重点技术方向研究的重要意义,如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瓶颈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基础

关于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如与该重点技术方向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链与产品、国际研究前沿、我国我省当前具备的研究基础、与国际的差距以及我国开展该项研发任务的优势、创新点及产业化前景。

三、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关于总体目标与任务部署的考虑,如着重在前沿部署、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部署、应用示范上开展部署,或者围绕任务目标开展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部署。对各重点任务需要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作出专门说明。

四、预期成果形式

预期取得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以及商业模式,重点要说明预期形成的产业、产品及其市场应用前景。

 

附件4

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

与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项目建议表

项目建议名称

 

所属技术方向

 

建议牵头单位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简介

 

课题设置建议(课题3-5个,同单位最多1个)

序号

课题建议名称

承担单位

1

 

 

2

 

 

3

 

 

4

 

 

5

 

篇(4)

验证性实验只是单纯的模仿和重复,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宜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提出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探究教学的关键.因此,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实际,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对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或浅显易懂的内容,可结合生活实际或通过简单的实验,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于一些内容较深、较活或较为抽象的,可由教师由浅入深逐步提出;对于一些是似而非、容易混淆的内容,可由教师提出各种模糊看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分析是非曲折;也可有意暴露实验教学中的矛盾,引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改进实验教学.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一节时,教师在介绍实验室反应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实验室里如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呢?怎样收集?怎样验证和验满?实验室里能否用稀硫酸和石灰石(碳酸钠)反应制二氧化碳呢?学生根据已有的氧气的制取时发生装置选择依据知识,提出发生装置的猜想:固液不加热型装置.根据二氧化碳的有关物理和化学性质,提出验证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实验猜想,然后进一步进行实验探讨.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演示实验

传统的演示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这样做的效果并不理想.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讲数遍,不如学生自己做一遍.因此,老师可以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甚至学生分组实验,将实验操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边提出要求,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得到的现象、结论有可能与应有的现象、结论不相吻合,经过教师的指导、分析,学生可以重复实验直到成功,培养学生主动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氧气性质演示教学时,我特意安排了两名学生分别使用直的铁丝和绕成螺旋状的铁丝,做铁丝燃烧对比实验,并且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为什么要先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且在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杆?两者反应后,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铺少量沙子(或加少量水)?学生在亲手做演示实验中领会到: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预热面积;火柴杆起引燃作用;细沙是防止熔融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在感知、分析、推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探究:如果铁丝燃烧不成功可能的原因又有哪些?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经历和体验获得结果的过程,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三、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家庭小实验

近几年,我每年都会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参与的学生逐年增多,小组的活动能力也越来越强,有些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实验室,可以去化学仪器、药品专卖店补充实验需要的物品,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他们用生活中废弃的塑料矿泉水瓶做化学实验仪器,如水槽、试管、烧杯、集气瓶、漏斗等,把大的矿泉水瓶从下半部剪开作水槽,把小的矿泉水瓶剪开,用下半部分作烧杯,上半部作漏斗,在矿泉水瓶上安一个支管,利用塑料的热塑性,把一根玻璃管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往矿泉水瓶上一插即可,非常方便.有时,我还将实验室对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开放,由学生在实验室中自行设计,操作实验.这样,通过课外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和家庭小实验,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对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训练和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实验设计

篇(5)

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与改革,在当今的一些学校依然是个薄弱环节。再加上一些学校存在教学设施简陋,环境条件差,教学用具缺乏等问题。这样就造成许多实验课都无法开展。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作为中学化学教师的笔者,现结合自己的八年的化学教学实践,就此谈几点粗略的想法,期待与同行们共勉。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认识是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的根本前提一些学校的实验设施普遍较差,加上老师观念很落后,总是认为做不做实验,教学效果差不多一样,有的干脆就是偷懒,怕做实验麻烦。其实,经过“普九”后,农村学校的化学仪器、药品、化学实验室都达标了。一般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都有条件进行。但是,一些教师就是不重视实验。去到一些学校调查,在仪器室中,有很多仪器、药品从没有开封过。上课时,有实验内容的地方就做“黑板实验”,在黑板上画几个草图,讲解两下就完事了,学生没有亲自做过实验,只知道死记硬背书上讲的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探究思路一无所知,所以,在探究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差。

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保证学生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做任何一件事,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进行实验教学尤其如此,教师在实验前的准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前试做实验,不仅演示实验需如此,分组实验亦如此。在试做的过程中,仔细考虑每一步操作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比如在做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的实验时,把二氧化碳往烧杯中倾倒,有的同学可能会顺着高的蜡烛直接倒下去,结果造成实验现象相反。第二,坚持亲自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首先根据实验目的,选用合适的器材,一些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相应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欠缺。我们可以根据身边的条件许可,在不影响直观效果的前提下做一些改、替。

所谓改即在选择器材时,发现现有的器材使用不方便或效果不明显或组装困难,教师对其进行的或删繁就简,或增其功效或重新设计,使器材的功能更趋完备化,效果理想化。比如,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大玻璃管没有,我们可取大试管,去掉底部改装成大玻璃管,效果一样。所谓替,即实验室中的器材不能满足实验需要,选用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或废旧材料来代替,即就地取材。

三、落实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措施,确保学生实验效果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一些实验中能获得良好效果,必须抓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李世祥(安吉县高禹镇中学 浙江省 313310)摘 要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一大重要教学手段,几乎贯穿了化学教学的每一课时。为之,人们把教学中的化学实验称之谓化学实验教学。毫无疑问,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与改革,同样是实施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化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初中 化学 实验教学

预习、实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学生每次实验前,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结束后,学生必须当天写好实验报告,统一上缴。

四、加强学生在对演示实验中现象的产生观察、分析和得出结论等方面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演示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由教师完成实验操作,并向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内容和现象等。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而得出结论的实验活动过程。实验现象能有效地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涵义和变化规律。故在教学中,应着重加强学生在对演示实验中现象的产生观察、分析和得出结论等方面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演示实验时操作要正确、标准和熟练,以保证演示实验中有效现象的产生,这对学生是有较强的示范和感化作用。接着要运用比较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清楚地把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使现象更明显直观便于学生观察。然后加强引导学生要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有效的观察,根据现象进行实验分析,最后通过正确推理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篇(6)

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的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促使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的,常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形成感性认识的。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

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易理解的化学概念,首先要提供生动、鲜明、真实的实验,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其次要提供典型的实验,促进学生想象、思维、记忆、迁移。最后要设计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形成正确、清晰、深刻的化学概念。

2.尽量让学生参与实验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完之后,应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初中化学课本中,多数演示实验的操作都不太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可让学生自己做。如在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由于学生已具备实验室制取氢气和氧气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分析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后,我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及做个别必要指导。这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只观看效果要好得多。又如《溶液》一章,概念多,条件多,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给溶液计算的教学造成很大困难。针对这一点,我采用了让学生参与演示实脸的教学方法:凡有关概念和计算的实验一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只是恰当地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规律。因为是自己发现的规律,所以学生理解掌握得比较深刻,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对一些较难操作或有危险的演示实验,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有毒,且又是可燃性气体,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爆炸。这种实验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操作或不让学生进行操作。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必须创造条件改进实验让学生做。如我在讲授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一氧化碳还原性的理解,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进行改进,指导学生做了以下实验:先说明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处,由于酒精跟空气接触不充分,酒精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然后指导学生将钢丝在酒精灯外焰部位加热一会儿后,趁热移至酒精灯内焰或焰心处,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现象为铜丝在外焰加热时表面由亮红色变为黑色,移至内焰或焰心处又变成亮红色),并解释原因。这样就使学生牢固掌握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知识“让学生自己找出来”。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3.1生成问题,形成学习动机。

实验课的导入,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通过讲述化学故事、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联系现代科学最新成果、实验演示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产生了猜想与假设后,要求学生充分地展示交流,允许学生有多种猜想与假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更加浓厚。

3.2设计方案,明晰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在这一教学环节,首先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或教师提示等方式完成与设计方案有关的知识、方法准备和资料的收集工作,然后再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或班内展示确定本实验组的实验方案。在交流与展示方案时,要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不仅要列出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步骤等,还要说明实验的注意事项及原因所在。

3.3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化学实验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实验,要求学生合理分组、分工合作、谨慎操作、如实记录。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注意避免不安全的操作。

3.4交流提高,合理评价。

学生通过分组、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后,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与结论,对展示情况进行讨论、评价,筛选出最佳方案,提炼学生探究过程生成的方法与情感因素,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3.5巩固提高,适当拓展。

篇(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我结合教学体会谈谈在新课标下如何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切实重视和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在“分子”这一节教学中,我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的实验,将微观现象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分子的认识。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我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氧气,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后,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实验结束后,我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容易就能自己总结出燃烧的条件,而且学得非常轻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落实学生的分组实验

学生的分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分组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实验操作规范、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教师要注意在科学态度、规范操作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操作规程去做。教师要对实验探究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周密组织,以取得最好的实验效果。重点是教会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制定实验方案和步骤。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指导:1.指导实验方案的设计。2.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化学实验操作规程。3.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4.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撰写实验报告。

三、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这种实验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动手操作,最后得出结论。可见,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它,激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发现新的规律,等等。例如,在学习酸的通性时,我首先演示了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实验,然后提问:盐酸是一种混合物,含有多种粒子,那么是其中的哪种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呢?然后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各个小组开始研究与讨论,之后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方案,亲自做实验验证,最后报告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研究问题的过程,体验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四、开发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完成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而精心设计的家庭小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而且能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开发家庭小实验,如开辟“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菜刀为什么会生锈,如何除掉铁锈?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如何除掉?怎样鉴别食盐和蔗糖?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五、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发挥引导、启迪、设疑、归纳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实现实验教学目标,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实验化,有利于在当今教改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展化学教学工作。

许多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演示试验也无法做成。传统教学中,只能靠挂图、板书及教师的语言来完成,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另外有些实验需要将现象进行对比才能得出结论。由于现象的差别不大,对比起来比较困难,如利用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研究镁、铝、锌、铁、铜的活动性实验,经过实物投影的对比,引导观察,可清楚地比较出金属活性顺序,既简单明了,又印象深刻。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这样的实验我们无法完成,但是应用化学课件,这些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如:《分子》一课水分子构成,通过微机操作,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有电子显微镜将水放大几十万倍所拍摄下的闪烁星点的水分子,它是构成水的一个最小微粒,并且演示了一滴水的质量及其中水分子的个数。这样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点理解得非常深刻透彻,轻松地建立了微观物质运动的概念,并初步体会了它与宏观物质运动的不同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化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篇(8)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207

1 了解舰船自动化技术

1.1 概述

舰船自动化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萌芽了,又经过40多年的发展,舰船自动化技术逐步进入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起初,舰船自动化技术只是应用于机舱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后来逐渐发展成集航行自动化、装卸货物自动化与定位自动化一体的全船自动化系统。

1.2 国内外现状

先谈一下国外现状。起初,国外的舰船自动化设备由两类公司提供,一是自动化设备的制造商,二是舰船机电设备的制造商,比如法国的ALSTOM公司、芬兰的ABB公司。近些年来,一部分生产专业设备的公司一并收入了大集团,这就促使舰船自动化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且舰船自动化设备的生产种类和数目都有增加。另外舰船的自动化设备更有特色,质量也有所提升。

再来了解一下国内现状。我国舰船自动化发展的转折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舰船自动化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军事上,我国中大型军舰基本上装有自动化系统。然而,我国民船自动化却比较落后,在当时民船自动化设备的装船率接近零,这使得我国在舰船自动化方面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差距巨大。

2 舰船自动化的技术需求和研发资源

2.1 技术需求

(1)三大基础系统的技术需求。三大基础系统包括主机遥控系统、通用监控系统以及电站控制系统,这些技术不受船型限制,是实现自动化不可缺少的技术。这要是自动化系统设备的制造商,就会提供这三大基础系统,但是,我国制造商提供的产品性能和可靠性能都与国外的有较大差距。究其根本,是因为我国产品没有足够的“成熟度”,这就使得我们的产品在性能方面和可靠性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生产能拥有三大基本系统的且“成熟度”好的品牌产品是我国制造商的当务之急。

(2)其他系统的技术要求。因海洋工程的发展,随之出现了多种功能的特种舰船,相应的就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系统。比如出现了海洋考察船、半潜运输船、挖泥船、大型起重船和海洋钻井平台等等,相应的出现了动力定位系统、自动锚泊系统、自动航迹跟踪系统、电力推进系统等。这些系统在我国舰船自动化系统中不够成熟,我国需要再度研发。除此以外,我国相对成熟的系统也存在一些漏洞,需要及时的解决。

2.2 研发资源

我国现在的状况就是肃然设备的生产商不少,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小作坊不成气候,对于他们来说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而外企在我国又都是以生产组装为主,根本没有在我国设有研发机构。我国现有较强的研究所不是很多大多集中在上海,其中国企占主流,也有部分民企!但是国企的市级单位的工作重c服务于军方,对于民船的研制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技术支持都较少,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做了调整但是效果甚微。民企无论是在研发能力还是资金支持都较薄弱。不过近年来,我国有部分高校虽然没有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培养了较多的技术人才,这对解决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研发重点以及目标

3.1 机舱自动化系统

因最初的舰船自动化系统只是应用于机舱的自动化控制,因此,我国在机舱自动化系统方面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十一・五期间,上海研究所致力于研发一种基于三大基础系统技术的机舱自动化产品,而其发展的方向就是将这些自主研发的有着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变得商品化和产业化。与此同时,研究所也在研发舰船信息管理系统,以达到全船信息化的高水平,进而推进集成舰船管理系统的发展。

3.2 国内没有的舰船自动化产品

有一些自动化设备是国内无法提供的,比如动力定位系统和集成驾驶系统,这就需要从国外引进。而我国生产部门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吸收消化以及创新,对必要的技术进行研究,最终实现自主创新,减少国内与国外产品的差距。

3.3 其它

舰船自动化系统设备制造商要与航运部门行程商业合作,构建船岸信息网,使制造商更能快速高效的了解舰船发展方向,使航运部门可以快速处理船岸信息并更好的服务于航运事业,最终促进集成舰船管理系统的发展。

4 相关的建议

4.1 要想改变现状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加大投入 ,从而加快技术的自主创新,国家应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大力的鼓励支持我国现有有能力有目标的舰船自动化配套落后的企业,推动我国企业的自我创新进程,同时深化体制改革以及国际合作。

4.2 团结就是力量,一定要将各个企业联合起来

想要从那个根本解决问题就必须将产,学,研联合起来。加快体制改革,完善体系。鼓励支持以骨干企业带头,组建联合企业。通过研究市场需要,以及技术的突破,创建拥有自主产权自动化技术!

4.3 国家的扶持政策

国家应该采取资金或是政策的支持尤其是那些推出自己品。

5 结语

近些年,我国舰船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但其与发达国家的自动化水平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本文主要探索了舰船自动化的技术需求以及研发的重点,指出了技术需求为三大基础系统,实现机舱自动化和生产自动化产品为舰船自动化发展的研发重点。自动化设备制造商要吸收借鉴国外的高技术,研发属于自己的特色舰船自动化设备,让我国舰船自动化技术领先于世界。

参考文献:

[1]侯馨光.绿色节能的舰船自动化技术[J].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16:1.

[2]叶家玮.船海工程自动化的前沿应用领域[J].中国造船行业协会舰船电气与通导学术报告集,2015:12.

篇(9)

虽然我接触的很大一部分同学开始复习的时候认为《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枯燥无味,还不如去做一套试题呢。其实不然,只有认真阅读了考试说明才能了解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所以我用了6个课时的时间为我的学生对考试说明进行了认真解读,具体的内容和能力要求我就不在重复了,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考试说明,我们在平常的实验复习中应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中学化学教材中的试验知识为载体、对考试说明中的知识进行归纳和仿真,辨析有关概念,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同时挖掘教材内涵,化解难点,通过横向、纵向统摄整理,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这样在实验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训练,提高实验的基本素质

中学化学包含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实验的基本知识包括常用的仪器分类、使用和洗涤,常用试剂的贮存和取用,以及实验安全和意外事故的处理。二是基本的实验操作;包括气体的制取、净化、收集,物质的分离、提纯,物质的检验以及有关的定量实验。就这两块内容来说,其本身是相辅相成的,首先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是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基础,而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中又是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有了综合运用和发挥的场所。因此只有注重实验复习中的“双基”训练,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准确性、灵活性、规范性,才能提高实验设计,综合分析应用等各种能力,否则,实验能力和思维培养也就成了无本之源。

三、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过程的分析、积累实验经验

高考实验并不是对书本现有知识的照搬照抄,更不是机械的记忆重复,而是综合实验能力的考察。由于目前的高考无法直接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近几年高考均出现了通过对只有亲手做过实验才会引起注意的操作细节考察的试题,以达到间接考察动手能力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在善于观察的基础上并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若只注重操作的要点、关键和要求,而不注重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尤其是一些最基本最平常操作中的细节,易成为实验中的盲点,在高考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对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实验经验的积累过程,只有经过大量的实际操作,才能丰富实验经验,才能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细节。这样既能在高考中得心应手,也符合素质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联系实际,拓宽视野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防止中学生过早地分科、偏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化的要求日益被重视。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应“注意考察应用分析和综合能力,注意考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能力。”所以作为总复习中充分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升华,提高科学素养与应试能力是总复习的最终目的,从学科角度看,化学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现代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化学反应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化学则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书本中的化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科学发展、医药、染料的生产过程以及日常生活等诸方面都可用于化学实验紧密相连,所以化学实验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

篇(10)

0 引言

通过对电气自动化中相关的发电机组的相关改造过程控制,对机组的综合性整体经济效益进行运维控制,改善综合性的危机保护过程性能改造,实现有效化的综合维护过程控制,加强电厂的综合检测、综合控制以及合理化的运行,实现有效化的综合管理。保证性能可靠,维护量小等相关优点。本文通过对自动化小型发电机组系统的有效化检测、控制、维护、和继电保护运行实现有效化的综合改造过程控制。

1 小型发电机组的系统改造方案

1.1 小型发电机组的系统的施工改造

合理的完善综合性的差动保护控制,实现有效化的综合操作控制,保证相关钉子的电压控制,转子进行接地保护、复合的电压进行过载保护等等。通过主动差动保护过程,实现综合性的高压侧阻抗保护过程,实现有效化的综合零序过流保护过程控制,对主编高压进行侧向保护管理功能控制。对非电量进行三厢的操作箱控制,采用发电机、变压器等设备完成相关的电量保护控制,从而阻断电路的整体回路,实现三厢的电压力锁定功能控制。电厂保护采用高压复合式的高压过流保护控制,实现高压的零序列保护过程控制,高压侧过负荷管理,提高高压侧电保护过程以及高压侧低电压的保护过程控制。对于具有自动化的综合性同期设备装置采用准确的测量方式完善综合性的总体电压和频率控制,对压差和频差进行不合格的情况进行调解处理,实现双方的电压、频率的有效快速变化,从而保证频率、调压的软件阻值控制设定。在频差喝呀差的综合检测过程中,采用恒定的合闸脉冲信号,实现有效化的频差和压差控制,从而能够自动完成不同频段的相互现象控制,加快同期的综合并列管理。改善综合性的自动化检查过程控制,合理的保证相关的维修过程管理,实现有效化的综合性自动同期。采用合理的工频信号完成装备的设置,保证模拟调试的试验性,控制电压、频率的整体调整控制,从而加强同期化的压差、频差以及调压等数据的合理设定和保存管理。对PT断线进行过压报警功能控制,实现上位机的相关通讯过程。设置软件设备和硬件设备完善综合性的自控检查,保证合理的综合性的装置状态锁定功能,实现合理化的面板显示。对综合测控装置的测控需要采用测控单元进行,完成电厂内部的信息的有效化的采集过程控制。建立良好的综合设备装置功能管理,保证合理的综合性数据通断控制,实现有效化的整体化的综合系统线路保护控制。采用光纤收发器完成电流的电流保护、电压控制、以及方向的锁定,实现有消化的综合性过流保护,加速保护,过负荷保护,以及三相的综合性的数据控制管理,实现有效化的整体测控,遥控和综合性的独立操控故障管理,保证GPS软件和硬件的故障控制,保证以太网的通信接口建设。

1.2 线路的综合性保护

对于小型发电机组的综合性改造采用光纤的分相电流差劲控制,实现有效化的电流保护,保证低压、方向闭锁、三段零序等数据的合理过流保护工程控制,建立良好的加速段控制管理,实现有效化的摇杆控制。

2 电气自动化的小型发电机施工改造方案

2.1 电气自动化的小型发电机的改造内容

采用先进的设备预案保证厂家设备的综合研究,确定合理的设备布局,保证电缆、光缆、接线等相关线路的衔接,实现安全化的综合性全厂机组运行。按时完成施工过程,实现安全化的规程化管理,保证检修的综合流程施工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加强规章施工制度建设,保证施工安全作业,实现综合性的安全改造。采用合理的综合性电气设备安全验收,合理的调试设备,加深综合性的设备运行1,保证合理的审批流程控制管理,实现有效化的系统安全生产过程。对相关的系统改造进行对比和测评,制定出合理的、综合性的有效化改造过程,通过对继电器接触点的有效化维护,从而增加设备的整体灵敏程度,保证其可靠性能,加强综合性的调试控制和检修过程,保证合理的综合性正常化生产,保护相关继电器的调节过程,实现有效化的综合寿命维护管理,继电器线圈受到老化后的过程改造。需要对原先的电缆信号继续控制,改造光纤传输过程中的弊病问题,防止出现光纤电隔离问题,改造后可以保证光电隔离模块的综合性能。

2.2 电气自动化的小型发电机的改造优势

计算机采用合理的数据采集、数据监控和相关自我检测控制完成综合性的输电线路控制过程,从而实现输电线路的负荷控制管理,保证其运行的相关情况,制定合理的计算机原理控制管理和检测控制。通过计算机的综合性保护,完善综合性整体电路的预算过程控制,实现有效化的保护和功能应用,完善采集电路的合理电流电压控制,简化的综合性接线的相关问题。计算机的接口选用输出控制接口、遥感控制接口以及接地控制接口,实现一体化的综合性接地控制电路,保证综合性的可靠性能。计算机保护采用保护功能、保护定时、定植、定量的整体控制过程,提高综合性的计算机系统集中监控和调度。采用合理的光电隔离技术,将统一的电信号进行合理的综合性采集,实现有效化的整体电流控制,加强整体设备的自身保护机制。减少人为的各种维护管理,保证合理的改造经济效益,实现有消化的综合性发电量控制。

3 结语

篇(11)

所谓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可以理解为国库集中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在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及制度的框架内,运用电子科技手段,将财政、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网络连接,实现集中支付业务的电子凭证信息传递,资金支付和清算。推进业务流程再造与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比传统资金支付管理更为安全、快捷的管理手段。

电子凭证库是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体系的核心,它由签名服务器、电子印章服务器、电子凭证数据库等组成,实现电子凭证的安全存储、管理、传递等。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银行之间各自部署电子凭证库,并通过网络实现各单位之间报文交换和业务处理(如图1所示)。从而实现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银行之间电子凭证传递,电子办理资金支付及清算,取消纸质凭证和单据流转,实现集中支付业务全程无纸化。

二、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发展历程

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从2007年开始,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开始了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探索,并于2009年运行了中央财库业务电子化管理。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为解决起步阶段发现的问题,财政部与人民银行、公安部、商业银行等单位共同开发,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设计方案和技术和业务标准。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印发了《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接口报文规范(暂行)》《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草拟相关制度模板。第三阶段是试点及全面推广阶段。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财政部与人民银行组织试点省份的启动工作,于2013年1月选择河北、重庆两省作为试点省份,正式启动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工作。并于试点期间陆续出台文件进行业务推广。于2013年4月确定北京等10个省市作为第二批试点省份,并于同年9月份召开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全国推广电视电话会议,全面启动业务推广工作。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省份运行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系统。

三、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的实施背景

1.对业务电子化处理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内容不断细化,与之相对的是财政支出大多需要人工核对纸质凭证及手工操作,工作效率已远远不能适应业务管理的需要。亟需一种安全、高效的支付管理体系,简化操作流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2.支付电子化实施条件成熟

目前。多数省份的上下级财政之间业务软件系统已统一整合,人民银行随着横向联网系统深入推广,已与财政及商业银行之间实现网络联通,业务电子管理的技术基础已经成熟。《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颁布,为实现电子签名,电子印章提供了法律保障。

3.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

财政国库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现今技术手段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纸质凭证及印章的伪造技术门槛越来越低,已经成为现有信任体系的短板,新形势下要想全面提升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水平,必须摒弃纸质凭证及印鉴,使用防伪造,防篡改性强的电子印鉴方式。传统模式下各地集中支付业务标准不统一,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预算单位、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全局带动。要想深化财政国库管理改革,必须形成一个全国统一标准,各方信息共享,业务自动化衔接的统一业务体系。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正式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渠道。

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取得的成效

1.增强财政国库资金安全性

集中支付电子化改变了过去延续上千年的以“纸质凭证”及“大红印章”为载体的信用控制体系,采用电子认证及电子印鉴作为业务审核、业务办理手段。在技术上有着更强的防伪造、防篡改及防抵赖性。同时,集中支付电子化由分散控制发展成全流程控制。过去财政与银行间的信息传递依靠纸质凭证,打印后的环节就脱离了系统监控,造成财政系统内部审核控制与纸质凭证管理相互脱节。实施电子化管理后,依靠流程、规则及相关电子安全产品共同作用形成了立体“防护网”,将原来独立的分散控制通过流程再造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管理链条,确保任何人都无法单独完成财政资金支付交易,财政与人民银行、银行之间额度和支付信息实时交互及反馈,保障各方信息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从而从整体上筑牢财政资金安全防线。

2.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实施集中支付电子化以前,财政向人民银行提供的额度信息和拨款单,银行的资金清算信息,都需要打印并人工传递。每一笔业务财政及银行处理完手续后,人民银行还需要人工审核及手工重新录入,不但影响工作效率,而且有一定出错概率。实行集中支付电子化后,电子额度及支付信息在各单位间无缝连接,避免了大量手工重复劳动。签章速度由过去的一笔几秒钟提高到现在的几千笔几十秒,支付速度由原来的每笔几分钟缩短为现在的几秒钟,对账由原来的手工对账转变为系统自动对账,将工作人员从手工录入票据等大量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预算单位的业务办理放宽了时间,每日平均业务受理时间能够延迟一个小时。

3.提升财政国库信息化管理水平

国库集中支付无纸化改革使财政、国库、商业银行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自动化衔接,提高了信息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创建了动态校验、电子验章、自动对账、全程跟踪等新型国库业务管理模式,创新了财政管理体制。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制定了统一的支付电子化业务和技术标准,带动了财政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形成以预算管理为源头,以国库收支为主线,涵盖财政指标管理、国库支付、总账管理、资金支付等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电子化信息管理系统,同时通过人民银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接口程序,实现各类财政收支报表和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数据的查询统计和综合利用,提升了财政国库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集中支付电子化后需关注的问题

1.人民银行监督预算支出的职能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按照集中支付流程,虽然集中支付电子化系统能够系统控制在财政支付额度范围内进行资金清算。但是对于在额度范围内的不合规定的支付无法实现系统自动控制。如对于授权支付的工程建设支出,财政规定“投资额度不足30万元人民币的工程采用授权支付支出”,但是在日常操作中,业务量比较大,时间比较紧张,人员业务无法对明细信息一一审核,且对于集中支付使用预算科目也无法逐一审核,对于超出预算科目使用范围的一些拨款监督起来比较困难。这些功能有待系统继续完善。

2.电子化部分业务处理细节有待完善

目前集中支付电子化只支持将商业银行清算资金整包进行退回,如果人民银行审核业务时发现包内有部分业务有误,系统无法支持将剩余正确的部分资金进行清算。因造成错误的原因可能出自财政、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多方,延迟清算会造成人民银行延压合法部分的清算资金,引起的法律后果难于判定,因此系统应对业务处理细节进行完善,以更好的适应实际业务情况。

参考文献:

1.王雪琦.商业银行集中支付业务的监督现状[J].中国外资,2014(02)

2.张文胜.地方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系统建设方案[J].金融科技时代,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