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强调全体性,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强调主体性,即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素质教育本世纪的教育的新理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新兴的学科,必然需要探索其发展轨迹开创面向素质教育的模式。本人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面向全体学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考虑当前的各个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考虑各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差距与不平衡性,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考虑当前的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学生的已有信息技术技能的差距。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大多数学生现有水平的课程标准,制定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模式,加快不发达地区和农村的信息技术教育条件的配备,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
1.2 面向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提升人的各种潜能。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以提升信息素养为核心内容,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同时也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而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全面能力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不是一门纯工具性的课程,将是一门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1.3 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更加侧重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的培养。笔者觉得,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一是要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未来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将面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所以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二是要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其学会学习的能力的提高。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强调能力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面向学生发展之外,还应该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性发展等方面。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确立学生主体的地位,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革新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构想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都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2.1 课程目标的架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分领域和分层次的动态的目标体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基本知识(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和信息能力,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和相互制约的,核心是信息能力的培养,但是信息能力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知识与操作、基本的信息能力、发展的信息能力(交流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能力),这个能力在发展层面上是递进的关系,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递进性和层次性,但是相互之间并非有绝对的界限,相互之间是可以交叉的。
2.2 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2.3 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价,比较强调结果评价,不强调或者不能实现过程评价,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学习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成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提交的作业或作品,如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等等。要注意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
2.4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从基本构成上来说包括教师培训、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信息资源,他们共同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资源支持。
信息基础设施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物质基础,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物质平台。教育信息资源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基础,信息技术强调基于资源的学习,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强大的资源支持。教师作为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主导性因素,其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人力资源最主要部分,教师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和一般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有效构筑,将关系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在良好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环境中实施。
参考文献:
2潮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近年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2.1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
2.1.1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缺乏
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置、机房的建设和设备的后期维护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潮州虽处东南沿海,但经济主要以中小劳动密集型私营企业为主,公共财政收入有限,致使在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投放不足。从调查结果看,潮州市很多乡镇学校缺乏必要的设备或设备严重老化,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在调查涉及的潮州市25所乡镇中小学校中,由于没有机房,有11所学校未开设信息技术课,2所学校只上理论课,有3所原来开有信息技术课的学校,由于设备老化和缺乏维护而停开,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只有9所。
2.1.2乡镇中小学缺乏设备维护的力量
有些中小学虽然建有机房等信息化设施,但由于领导不重视、缺乏设备维护技术和后期维护投入,致使建起的机房和设备,故障频频和老化,甚至提前变成了报废机,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一学校的机房有50台机器,虽还未过规定的报废期,但近一半的机器由于缺乏后期维护而无法使用,学生上机时只能多人用一台。还有的学校建有机房,但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学校的理由是机器配置低,没办法安装运行教学所需软件。经分析后发现主要问题是内存容量小,只要投入极少的费用升级内存后是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
2.1.3软件和教学资源建设有待加强
从调查中还可看到,学校往往只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和教学资源建设,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配备上,对软件和教学资源的投入少得可怜。由于缺乏软件与优秀教学资源的支持,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信息化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师因此放弃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而选择传统式教学,或在网络上搜索一些资源拼凑,影响了教学效果。调查显示,缺乏高质量的软资源是影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各方对信息技术课重视程度方面的问题
虽然教育信息化已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信息技术课也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但由于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信息技术课在各地区和城乡中小学之间发展也不均衡。海南、山东、江苏等省已将信息技术课以不同方式纳入高考,很多地方信息技术课在中考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在潮州,信息技术课即不是高考科目,也不是中考科目,人们对信息技术课采取了一种漠视的态度。乡镇中小学在办学经费不充足的情况下,对信息技术这门高投入、低产出的课程更是敬而远之。
2.2.1学校领导不重视
乡镇中小学的校领导对信息化教育的内涵和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往往吃不透、看不明。在绩效考核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双重压力下,把有限的教学资源安排给语、数、外等主课。而信息技术课能不开就不开,能少开就少开,对于教学也没有考核要求,致使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长期处在一种应付、散漫的状况。还有些学校课表上虽列有信息技术课,但却被语文、数学等课程所挤占,成了名符其实的课表课程。有些学校即使上了信息技术课,也多成为学生的休闲课、玩耍课。
2.2.2信息技术科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作为副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科教师,往往还身兼学校的网络管理员、机房管理员和教辅人员,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但报酬却比主课教师低,绩效考核和评聘职称也往往得礼让主课教师。引起了广大信息技术科教师的埋怨和不满,从而也导致多数信息技术科教师责任心不强、授课热情不高。课堂上一味迎合学生,对于课时被挤占,多采取不抗争。长此以往,信息技术科教师和信息技术课在学校中日益被边缘化。
2.2.3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乡镇中小学生大多笃信升学改变命运,所以平时学习更关注于主课学习,即使很想学习信息技术,迫于升学压力,也不得不放弃。另一方面,在乡镇成长的中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所限,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全面,更关注于其在聊天、游戏和娱乐方面的应用,对信息技术在信息获取、传送、处理和分析方面的知识却不太热心学习。
2.2.4家长不支持
由于信息技术对乡镇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还不像城市一样广泛和深刻,所以乡镇中小学生的家长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较为片面,简单地将信息技术教学看作教学生玩电脑。怕学生学会电脑后沉迷于网络,因此家长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家长会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也会支持学生报各种文艺特长班,但对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则有偏见。家长们的这种思想也会传到学校,对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产生消极影响。
2.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电子书包、班班通、堂堂用等教育信息化项目已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度不断推进、广度不断扩展。调查发现,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还处在起步阶段,推进还存在一些困难。
2.3.1对整合的内涵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很多潮州乡镇中小学教师仅仅是将信息化设备作为教学信息的展示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多停留于形式,不够深入,并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带来的实质性改变,也就更谈不上新型学习环境的形成了。
2.3.2缺乏硬件设施和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离不开必要的硬件设施和高质量的信息化课程资源,调查发现,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潮州乡镇中小学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备、配置低,相关课程资源缺乏等问题。教师感到实施整合困难重重,往往就此作罢,或只能进行简单的尝试。
2.3.3缺少整合能力及教育理念落后
除此之外,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度不够,也表现在教师缺少整合能力以及先进教育理念的培训。老师们渴望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案例培训、新的教育理论和观念的培训和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调查发现,只有两成老师经常参加相关的培训,大多数教师由于得不到好的培训,缺乏相关技能,因此没有办法使整合进一步深入到学科教学中。
3促进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针对潮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专家、政府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充分沟通,并借鉴其他地方的做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切实提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3.1多方积极筹措资金、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需要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但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切实地感受信息化基础设施匮乏是阻碍潮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积极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对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做好信息技术教育配套设施建设。
(1)潮州属广东欠发达地区,公共财政收入有限,很难做到辖区内全部中小学都能得到充足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投入。有限的投入往往流向城区学校和面子学校,造成城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均衡。今后,政府应以发展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重点,经费也要向乡镇尤其是贫困地区适当倾斜,加强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在城乡间能够均衡发展。
(2)针对潮州乡镇中小学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一次性投入大,后期忽视维护升级的现象,应专门划拨资金用于设备的维护升级和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监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长期开展提供保障。
(3)潮州很多华侨和民营企业家有捐资助学的传统。政府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设立各种政策,积极吸引他们捐资乡镇中小学,兴建信息化教育设施。如颜锡祺中学就是由华侨捐资兴建,配备了较全的信息化设施,使该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得以正常开展。
(4)解决信息化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一个可行途径是将资金集中使用,建设区域性的云计算教学平台和统一的教学资源库,各学校通过网络共享这些资源。学校只要投入少量的资金,配备简单的终端就可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并可避免后期的维修、升级和设备更新等开支。
(5)大力推动辖区内各乡镇实施创建教育强镇工程,不断增加对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提质量、升层次为主线,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入快速前进的轨道。
3.2转变观念,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地位
要改变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后的面貌,首要的条件就是提升认识、转变观念,着力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在乡镇中小学中的地位。
3.2.1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列为中考科目
改变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后面貌最直接、见效的途径是逐步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列为潮州中考科目,可以倒逼各级政府和学校加大对信息化教育的投入,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提升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地位。
3.2.2改变信息技术教学观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调研发现,潮州乡镇中小学将信息技术教学简单看成学习计算机技能,违背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初衷。很多人认为计算机技能可以到大学再慢慢学,从而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也错过了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时段。因而,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观念,认清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严格按照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实施教学,将信息技术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本质上。
3.2.3扭转社会、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片面认识
笔者要加大宣传,使社会和家长认识到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能力已成为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摆正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可通过校园开放日、家长会等场合向家长宣传中小学开展信息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示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取得的成果,邀请家长旁听优秀示范课等,让家长们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学对提升孩子素质、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信息技术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家长感受到信息技术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实惠,从而扭转社会、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片面认识,为中小学开展信息教育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3.3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探索有益教学方法和模式
教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者,因此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整个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根据潮州市乡镇中小学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笔者主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
3.3.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教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与教育的融合不断深入,教师也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潮州市乡镇中小学教师信息教学化能力的培训存在培训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和效果有限等问题,笔者认为,培训内容应避免泛理论化,多贴近一线教学实际,多一些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可多让优秀的一线教师参与到培训工作中。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将主管部门组织的统一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将专题培训、专家讲座、观摩学习、校校交流、送课下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将短期目标培训和长期能力培养相结合;采用将培训教师对象分类、分层、分岗、分学科、分目标培训的方式。可选派骨干教师到信息技术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和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将先进经验带回,带动其他教师,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可以采取与高等师范教育机构协作,依托高校专家的教育理论和科研优势,定期对教师的信息能力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
3.3.2探索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调查发现,潮州乡镇中小学教师在借助信息化设备开展教学时,大多习惯采用讲练法和演示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较少,主要原因是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因此可结合教育厅颁发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多途径、多方式提高乡镇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
3.3.3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
要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仅靠信息技术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中都应有意识地开展此项教育,让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信息熏陶。所以学科教学必须冲破课程教学的局限,与信息技术达到一种深层次的融合,既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又可以使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从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得到提高。
3.4注重信息化软资源的建设
信息化软资源包括各种应用软件、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等,它是成功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粮草。所以除硬件建设外,也要重视信息化软资源的建设。潮州市部分乡镇中小学购置和自建了一些信息化软资源,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部分教学资源。总体上信息化软资源还相对缺乏、分散和缺乏共享机制,严重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开展。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面临的问题。
(1)加大对软资源建设的投入,集中建立统一的软资源库,实现软资源的分享和共享,依托粤教云等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
(2)可启动精品资源课工程,鼓励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制作符合乡镇学生认知特点、具有特色的、适合新课程标准的优秀教学资源。
(3)定期举办中小学教学软件和课件大赛,通过大赛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提高广大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并不断充实软资源库。
(4)将MOOC、微课、翻转课堂和MOODLE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平台引入乡镇中小学,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尝试,从而不断积累教学资源。
二、中西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近些年对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信息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经验,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资金不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需要购买设备、软件和建立网络等,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紧张,投入到信息技术上的资金就更少了,严重制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观念跟不上
当前,在中小学一切围绕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转,中高考没有信息技术科目,所以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如此。信息技术课往往被认为是课外活动,可有可无,原本留给信息技术的课时被数理化等主科占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3.师资缺乏,教法落后
就中西部地区目前的情况看,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偏低、教法落后是普遍现象。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造成教学方法落后。不少教师把信息技术当作数理化来教学,使得学生学习兴趣锐减,出现了喜欢信息技术但不喜欢信息技术课的奇怪现象。同时,真正专业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人员由于待遇等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在中小学担任教学工作,也是造成师资缺乏的重要原因。
三、中西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思路
我国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育与欧美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统筹好资金、观念、师资、教法、资源等各方面工作,科学管理,全面落实,才能取得整体进步。
1.加大投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要的设备、软件、网络等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改善中西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环境。在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的同时,要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有效整合教育信息资源。提倡教育资源集团式开发、开放,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共享教育资源,力求使学习效果最优化。
2.更新观念,正确把握信息技术教育内涵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许多中小学观念陈旧,把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等同对待,缺乏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纵观欧美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动态,其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就是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借鉴他们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方面的新理念、新举措和新方法,可以促进我国中西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未来的蓬勃发展。同时,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精神,充分认识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结合中西部中小学特点,切实把握信息技术教育内涵,将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目标。
3.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形式及课程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中小学信息教育的具体要求。开展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中应用模式及应用效果的研究,加强学生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能力的考核。例如,借鉴英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分级制度,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设置开放性任务,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注重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应减少笔试环节,切实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激发兴趣 学科整合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emerging one subject, it is the computer as the tool to the study of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 through the course of study,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enables the student to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ool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ir study way, to adapt to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est stimulating discipline integration
1掌握学情,有的放矢
开学初,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次信息技术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及安全知识的认知程度。利用开学初期的一节课或两节课时间与学生探讨:人们利用计算机能干什么事情?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你想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你认为应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们重新审视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重新认识对计算机及网络作用。而后教师可以调查一下学生的其他兴趣爱好,比如绘画、写作、计算、音乐等,并且根据他们的爱好进行信息技术学习分组。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学生先做了解,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安全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信息安全方面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可以考虑多方面进行干预和引导。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教授信息技术教材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兴趣小组,结合信息技术知识,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并安排他们完成相应的任务。比如,对于喜欢绘画设计的兴趣小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其所处的年龄段,向兴趣小组学生介绍相应的绘图软件操作,并推荐绘图设计相关网站。引导学生接触到相关知识后,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最好能与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点同步,因人而异、因时制宜,指引学生不断学习和提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内容不宜太大太多,应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当然,这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关注到班级里每一个兴趣小组,甚至每一名学生的知识发展情况,有时甚至还需要计算机学科教师和兴趣小组对应的学科教师联合起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一路做下来,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被有意义的内容占用和吸引住了,自然也较少出现沉迷网络方面的问题。
2科学引导,绿色上网
在开学之初,教师还要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讲述身边听到或看到的青少年由于沉迷网络而受到巨大伤害的真实故事,从而引导他们思考“上网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怎样看待网络游戏”等问题。教师平时可以收集一些真实的案例作为素材,用一些震撼性的事件或图片视频展示给学生,从而在学生的脑海里对浏览不良网站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或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自觉远离网络游戏,或其他有损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网站和网络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多向学生推荐一些专业的绿色的网站,保证孩子们在网上既获取了知识,又避免不良信息的毒害和侵蚀。要适时地在学生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构建规范的网络伦理;要对学生多加强网络法制教育,防止网络犯罪。并且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让学生充分认识网络世界存在的虚拟性、游戏性和危险性。使学生知悉,哪些网站是可以上的,哪些是不宜上的;让学生明白,在网络上,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保持对待网络的正确心态。
3家校共管,健康上网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34-01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全球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期,而这一成果的取得无不归根于教育事业。纵观全球教育,我国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而落后的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也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较之差距之大,可谓不言而喻。
一、当前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所面对的形势
1.我区处于甘肃落后地区,近年来,政治、教育、经济等诸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但就教育这项国家大计来说,还存着的很多的不足和问题。就教育技术装备而言,尽管我们的教师专业素质完全达标,敬业精神足够饱满,但要在信息化教育上与发达地区接轨还存在很多的差距。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个整体活动,单兵作战是不会取得辉煌成果的,而现状是软件方面我们的多数教师在自身信息化方面知识欠缺,技能贫乏。仅仅是在一学期内,生搬硬套的简单利用多媒体课件上几节公开课而已,不能很好的体现多媒体的完美功能,当然也有在多媒体应用方面做的非常好的,但那实属凤毛麟角,对信息化教育起不到实质作用;同时我们的学生除了熟悉电视,录音机等几个常见的媒体工具之外,对于信息化高度集中的电脑设备还不能灵活使用,特别是农村学校,甚至于部分学生在现实中还从未与之谋面,何谈使用,哪有信息素养,怎能信息化。
2.谈及师生信息素养,就离不开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工具多媒体设备,城区学校每校至少还配置了一间多媒体教室,一间计算机教室,这些设备不间断的使用,每个学生在一周时间内也就有1―2次接触学习机会。而在农村有这个配备的学校实在太少,除了部分初级中学和九年制学校,以及中心小学外,其他小学基本都没有这些设备。要实现信息化就要有信息平台,而我们最大的信息平台互联网还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需求,有的农村学校地处偏僻山村有线网无法实现,就连无线网也因信号不强而不能实现。综上,我区师生的信息素养还非常的欠缺,给实现校园信息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阻力。而这一切结果的造成,都是因为我们经济落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改善信息化服务平台。要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必须集思广益、多管齐下,又好又快、全面、可持续的推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工作,具体过程应该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
二、如何加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素养
1.提高认识,理解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可一蹴而就,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足够的心理准备。心理学认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任何领域中取得的成果都离不开思想上的主动性,对于任意一项工作的开展,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不能理解其重要性,要取得理想的成果是不可能的。召开师生专题会议,宣传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并利用班会、思想教育课讲解等途径让学生逐渐理解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2.以政策方针为指导,为提升素养把握理论基础。组织教师全面学习教育方针,及时详细的了解国内外教育界发展动态及信息化进程,用理论武装大脑,用以指导自身业务发展提高方向,并在日常教学中展开对学生的疏导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信息较全面的掌握教育政策、法规等相关规定,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来服务自己,将信息变成帮助学习、生活的得力助手。
3.加大投资力度,整合教育资源。近年来,国家对于西部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逐年增多,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教育经费,结合实情分配资金购置设备;利用全区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机会,撤销合并部分生源断节学校,最大力度的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可将此类学校的信息技术相关设备集中安装使用,为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提供部分硬件支持。另外,加大引援力度,争取社会团体的援助投资或捐赠,充分发挥利用社会各阶层力量,为我区信息化教育提供硬件支持。在此基础上,合理调配专业教师,力求全区所有学校保证足够的人力支持,部分农村学校如在短时间无法足额配备教师,可利用联校走教的形式保证师资,确保信息化教育落到实处。
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因为信息技术课没有纳入升学考试,不存在升学压力,难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大部分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往往留于形式。虽然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基本上是每周1节课,课时明显不足。
(二)资金投入不足,设备陈旧,不能保障课程的开展。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需要比较多的资金投入。当前,陈旧的设备不能保证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瓶颈。学校虽然在近两年陆续装备了计算机,但由于经费问题,所装备的计算机档次较低。部分偏远农村小学由于设备原因根本不能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由于课时和硬件设备不足,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和条件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没能有效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相反,导致学生课后“泡网吧”玩游戏等,养成不良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落后,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信息技术专业水平整体偏低,缺乏行之有效的培训。信息技术教师中大部分人员是兼课教师,这些教师主要是“自学成材”或者只是进行了一定“培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整体不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更加不重视,往往把信息技术教育课按照以往普通的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照本宣科以一种完成课时任务的态度去应付这一门课。实践课中往往见不到教案,也没有明确的任务。信息技术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四)教材粗糙,脱离对象,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首先,教材不统一,不规范。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材建设正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目前国内信息技术教材已超过200种,教材内容选题盲目、粗糙、知识重复、出版质劣等。其次,教材内容有待创新,没结合到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粗制滥造师资,语言成人化,不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范文。第三,部分偏远农村学校没有教材,小学尤为突出,甚至有信息技术课在黑板上“操作计算机”的现象。
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解决途径。
(一)重新认识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教学,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学校资金缺乏和资源现状,加大财政投入,优化硬件配置,提高运行速度。对确实不能使用的机器,让维修人员用拆解组装等办法。提高学校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益。经常对设备进行维护修理,以提高使用效率。学校要从长远目标出发,加大投资力度,可以采取BOT等多种形式吸收社会资金。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动力。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明确认识,要真正打破“传道、授业、解惑”的旧观念。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除了专任教师,还要对全体教师进行普及性培训。教师只有具备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和技能,才能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并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学习。
(四)明确教学任务,提高教材质量,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更需要对教材、教法进行深入研究。但很多教师忽略了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教研意识不强师资,教研层次低,教学质量不高。新技术、新方法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在一线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多思考,想办法,找到一种既有利于学生接受,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当前“主题式”、“活动式”教材就能够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它直接将学习与生活实际引入到了教材中。
教育部对于“校校通”工程提出的目标是用5至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毋庸置疑,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国家和各地中小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会越来越重视,随着政府投入加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设施和条件会越来越好,对教师的培训会越来越深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信息技术在未来教育中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资金 师资 教育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教育逐渐进入了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范畴,很多农村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对农村中小学多年坚守的常规教育教学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由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早于农村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些城市及经济发达的地区做比较,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
1.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清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虽然国家已经大力提倡和推行提高教育效率的信息技术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于信息技术这门他们认为还未成熟的科目,都不想投入多大的精力和时间。至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基层领导和教育者都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教学,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打字,编辑文章,操作计算机上,未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2.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
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首要问题,资金的匮乏导致必需的硬件设备跟不上,造成信息技术课程难以开设。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一般都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配置水平低、质量良莠不齐,软件配套跟不上的情况,教学资源匮乏,不能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不足,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3.师资队伍素质偏低
农村中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专业、计算机教育专业和电教专业的教师很少,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也不是很高,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都是半路出家,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全面的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进修机会又不是很多,所以导致许多教师具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水平滞后,跟不上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步伐,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4.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软件不同步
信息技术教育装备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在各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硬件设备不算很少,而软件和资源却是不多,即使有一些应用软件,教师也不会使用。教学软件只注重形式,忽视了质量和效果。农村课堂教学软件只有在优质课、公开课才能看到,不能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工作中,有的只能做展示品用来迎接检查,充当门面。真正从学习规律角度设计的教学软件也很少,并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主管教育部门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概念不清,认识不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对这门课认识不够,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管理部门对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对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常规、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管理不得力,缺乏指导和规范。
2.资金不足,制约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进行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作后盾。要想在农村很好的落实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一个关键的限制因素就是资金问题。资金不足,使信息技术教育中一些必需的设备无法提供,而信息技术教育本身就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两者相辅相成。资金不足,导致教学设备不齐全,在基本的教学条件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很难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
3.教师素质偏低,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教育要求
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不高。不少教师虽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而应用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都没有达标。现任教师很多都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教学。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视现实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首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要正确。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到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把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其次,要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做好专业培训工作,并形成制度坚持下去。
2.疏通资金渠道,落实资金来源,加强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积极疏通资金渠道,是让农村走出信息技术教育困境,解决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问题。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加。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做好宣传鼓动工作,调动政府、社会各界多方面力量筹措资金,增添信息设备,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
3.加强师资培训,强化业务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校本培训,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另外,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
目前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普及带来了不小的阻力。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课程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模式。
1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1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没有充分开展
某些地区,领导重视不够,不太注意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有甚者,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只强调学科教学,或者是强调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快于硬件,当学校一次性投入建成以后,就再没有较多的投入搞软件建设。虽然投入较多,建起了漂亮的机房,但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使用。学校领导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农村教育基本上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许多学校领导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1.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耗课程,它的开展是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后盾。由于我县财政经济实力不强,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办大教育”。虽然国家、省、市、县对我县教育的总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平均起来增长不多。资金的短缺造成了软硬件建设的滞后。要在农村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有成套设备,虽然大多数学校领导都已认识到建校园网、更新升级的重要性,然而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1.3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或课量较重
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让老师们在满工作量的情况下加信息技术课,造成了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则是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安排带其他课,信息技术课成了摆设。由于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有打字复印,负责学校机房、办公室计算机及教师计算机的维护,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统计汇总上级各个部门的数据,使信息技术教师忙于政务,而轻了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得不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理解,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环境差、待遇低、工作重,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挫伤了大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
1.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质量低
在我县农村较为贫困的地区,大多数学校还未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即使部分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也往往是教授学生简单的上机操作技能,还停留在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的阶段,未涉及信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 解决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2.1转变教育观念,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条件。
首先要转变领导的观念。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让他们有紧迫感和压力,开齐课程,并按课程标准和计划认真安排好信息技术课,按专业排课,抽专人负责。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
最后,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
2.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新技术、新媒体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针对农村教学点、农村小学、农村初中的不同需要,采用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2.3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要构建教研网络,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
诚然,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而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又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它关系着到我们民族的兴衰和我们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我们只有在了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Z].
[15] 黄松爱,唐文和,董玉琦.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中国电化教育,2006(8).
[17] 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8] 日本信息技术战略总部[EB/OL].,2012-12-30.
近年来,我国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在偏远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带来了负面影响。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谈一点认识。
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够明确
一是仍然只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信息技术又是没有列入考试的学科,因而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
二是许多学校领导缺乏现代教育意识,一味围绕着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挥棒”转动,对信息技术教育等非考学科毫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二、学校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薄弱
1.学校资金不足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为后盾,是一个花大钱的学科。别的学科,几盒磁带、几张挂图,花费不大,而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投入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这对大多数农村学校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资金不足,必需的设备无法提供,这成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举步维艰。
2.硬件设施缺乏、落后
一方面,教学用计算机数量不多。有的学校投入了一定资金,建了一个有二三十台的计算机的机房,这远远达不到一人一机的学习要求,使得在上机练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无事可做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受资金限制,计算机配置普遍较低,无法安装教学必须的软件,满足现行教材要求。
另外,计算机在使用中硬件也是故障频繁,显示器罢工、主板报警声不断、鼠标不动是家常便饭。由于经费紧缺,无法及时维修和更新,致使计算机教室经常无法正常使用。
三、师资短缺,素质有待提高
1.师资短缺,素质不高
目前,农村中小学专职计算机教师在数量和水平上尚不能满足开设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大部份学校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只能让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教师带教信息技术课。教师培训机会较少,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2.信息技术教师得不到学校领导的支持
由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学科没有升学的压力,也不参与教学考核,因而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该学科普遍不够重视。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因地位低、待遇低、晋升难而敬业精神不强,师资队伍不稳,使得信息技术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四、教学课时设置不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根据上述规定,学校每周也就只能安排了1~2节信息技术课。然而,在现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操作的学科,就拿打字来说,没有十周八周也难已熟练掌握,何况教材中还有许多内容,学生在每周一两节课的时间内无法学完、学会。
五、教学方法不合理,未能充分发挥计算机作用
1.缺乏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多数学校和教师对这门学科的教学还缺少专门的研究,信息技术课教师接受专业培训机会也很少。面对这样一门新学科,很多教师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不注意这门学科的特点,教学时按照学习语数学科的老办法去上,甚至有的上机操作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或是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
2.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重要作用
在今天,利用计算机上网查阅资料以开阔视野、获取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许多学校只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开机关机、建文件夹、练习打字,不让学生上网,浪费了资源。
总之,在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问题多多,困难重重,相信这些问题和困难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参考文献:
[1]李锦晖,缪蓉.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