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新高考改革方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4-12 17:34: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高考改革方案

篇(1)

分数制和等级制作为两种不同的评分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评价思想,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一)分数制和等级制在考试成绩评定中的优、劣势分析  

分数制具有分值划分精细、区分度高、可比性强等特点,其优势在于精确、易于区分排名、便于统计分析;局限性在于分数只能反映学生的普通知识水平和基本认知能力,而难以反映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性才能以及态度、品性等非认知因素。由于分数的高区分度便于按分数排队,容易导致师生围绕分数、成绩和应试展开教学活动而忽视学生能力、思想品德、个性、情感等潜质的全面发展。  

等级制用数个等级替代几十、上百个分数级差,其相对于分数制最大的特点是“模糊性”。等级制评定方式不便于进行排名对比和定量分析。另一方面,等级制由于有效降低了区分度,模糊了学生考试成绩排序的精确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学生对分数的过分追求,有利于缓解和降低学生的考试心理压力,从而在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实现自主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二)分等级的相对评定方式切合高考的鉴别属性和选拔功能要求  

根据评价标准选取的差异,考试成绩评价又可分为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在绝对评价中,若采用百分制,学生的成绩处于0-100分之间,每个学生的分数独立于任何其他学生的分数之外;也可以将测量得到的分数按照事先规定的分数段标准转换成相应等级。相对评价则是根据学生成绩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来确定其相应的等级或分数。具体的评定方法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照既定的人数比例来划定等级,通常根据学生能力和考试成绩应服从或接近服从正态分布的规律,将各个等级人数所占的比例按照正态分布面积比例法来确定,形成“中间多、两端少”的等级分布。  

无论分数制还是等级制,抑或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选择何种评价形式和方式取决于教育评价的性质与功能。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教育评价具有鉴别、选拔、形成、促进等多种功能。正确地鉴别是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是教育评价促进与发展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高考作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考试,除了具有诊断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的功能外,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做出鉴别,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提供依据。因此,高考的性质本身决定了其具有相对评价的属性,高考成绩具有决定作用的是学生分数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因此,高考成绩评定采用分等级的相对评价方式符合高考的选拔属性和要求,既能对考生成绩进行区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学生分数竞争的压力。  

二、大学入学成绩等级制评定的国际考察  

从国际视野来考察,发达国家的高校招生主要基于学生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如日本、韩国、芬兰)或资格证书成绩(如英国、法国、德国),此外通常还参考学生的高中学习成绩、面试成绩、教师推荐信等(如美国)。各国对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或资格证书成绩进行评定的方式可分为分数制和等级制两种类型,等级制是使用更广、更普遍的方式。各国对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或证书成绩实行等级制评定的方式通常有三种:(1)建立在标准参照基础上(例如英国的A-level);(2)建立在分数等级基础上(例如爱尔兰的高中离校证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高中毕业证书);(3)建立在考生所处的相对位置基础上(例如芬兰的大学入学考试和韩国的CSAT)。各国成绩评定的等级数不尽相同,从英国A-level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毕业证书的6级到爱尔兰高中毕业证书的13级等,参见表1。  

 

(一)标准参照评定方式  

标准参照评定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客观的课程命题等级标准进行比照从而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做出等级评定。英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高等院校招生录取制度是以等级制。  

表1中部分国家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或资格证书的等级结构的评分是以资格证书为基础。证书成绩指普通教育证书(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GCE)考试成绩,包括普通水平考试(O-level)和高级水平考试(A-level)成绩,或其他同等证书的成绩(如职业资格证书)。其中,A-level课程成绩是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大学的主要依据。A-level证书考试形式为“单科结业,授予单科证书”,证书采用分级的等第评定方式,通过的等级为A*、A、B、C、D到E。不同学科的评分要求不同,但都采用外部(校外考试)与内部(校内相关课程的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明确界定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及相应的成绩等级标准,对学生的课程成绩做出等级评定。  

(二)分数等级评定方式  

这种方式是将学生的考试分数按照事先规定的分数段标准转换成相应等级。在爱尔兰,高中毕业证书是学生申请进入高校学习的重要凭证,毕业证书考试结果以等级的形式呈现,按考试分数的百分比进行描述,从A1到E2共13个等级(E2以下没有等级),其中,90%及以上为A1等级,85%-90%为A2等级,80%-85%为B1等级,75%-80%为B2等级,70%-75%为B3等级,65%-70%为C1等级,60%-65%为C2等级,55%-60%为C3等级,50%-55%为D1等级,45%-50%为D2等级,40%-45%为D3等级,25%-40%为E1等级,10%-25%为E2等级,10%以下没有等级。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文凭”(HSC)的考试分数和评估分数均根据原始分数转化为0-100的标准分数,学生每门课程的HSC分数分成六个等级,最高成绩是6级(HSC分数为90-100分),学生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是2级(HSC分数为50-60分),1级代表HSC分数低于50。  

(三)相对位置评定方式  

相对位置评定法是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在同类考生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来确定成绩等级,即按照考生成绩从高到低划分若干等级,规定各等级的学生人数百分比(通常为正态分布),根据学生成绩所处的区间确定其成绩等级。芬兰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是所有高中学生学习结业时均须参加的全国性统一考试,考生通过各门课程考试后,可获得大学入学资格证书,该证书记录考生通过的必考和选考科目的得分等级。得分等级为7级,从L(杰出)到I(不及格)。各等级的学生比例如下:成绩最好的5%为L级(7分),成绩次好的15%为E级(6分),依次类推,接下来20%为M级(5分)、24%为C级(4分)、20%为B级(3分)、11%为A级(2分),成绩最低的5%为I级(0分)。如果学生在某一学科考试中得到了I,则整个考试为不通过。韩国的大学修学能力考试(CSAT)是大学入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设必考科目和任选考试科目。2004年10月,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公布了《2008方案》,取消了以往大学能力考试的分数制,改用九等级制来替代,基于正态分布划分成绩等级,各等级有固定的人数比例。成绩报告采用九分制,成绩最好的4%学生被评为1分,成绩次优的7%被评为2分,接下来的12%被评为3分,再往下的17%被评为4分,20%被评为5分,17%被评为6分,12%被评为7分,7%被评为8分,成绩最低的4%被评为9分。  

发达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或资格证书成绩的等级制评定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从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角度来看,本质上可分为绝对评定和相对评定两种类型。其中,标准参照评定方式和分数等级评定方式属于绝对评定范畴,相对位置评定方式则属于相对评定范畴。在相对评定方式下,各等级学生所占的比例是固定的,其理论依据主要基于认为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呈正态分布的,因而正常的考试成绩也应服从正态分布。在实际中由于试题难度的偏离和学习者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差异,用严格的正态分布规律来评定学生的成绩等级并非十分准确。因此,各等级学生所占比例的设定一方面根据某种实际需要(如国家希望达到各等级的学生百分比),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水平、试题难度等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关于新高考改革方案中部分科目成绩等级呈现的探讨  

作为高考招生录取重要依据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等级设置和比例分配由各地根据教学质量要求和命题情况等确定,需要各地按照改革总体精神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  

(一)对新高考改革方案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等级呈现的审视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由于统一高考的3个科目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分别采取分数和等级两种不同的评定方式,为高考总成绩的计算带来一定的困难。那么是否需要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按照某种方式将等级转换成分数,再计入高考总分呢?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值得商榷。  

首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按等级评定后再次转化成分数,有悖国家总体方案设计的初衷。本次高考改革的重点是破解“唯分数论”,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校科学选才。其中,统一高考成绩采用分数评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采用等级评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用书面评语的定性评价方式。等级制评定方式的采用意在模糊同一等级之间的分数差异,消解学生分分计较、分分必争的心理,将学生引导到全面、健康、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这是改革设计的初衷。若将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由等级再转换成分数,并与语文、数学、外语3科分数一起计入高考总分,则又全面回归分数制,再次陷入以分数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标准的窠臼。  

其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实行等级评定后,再次转换成分数将对部分学生造成不公平。当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等级相同时,他们的原始分数可能不同,再次转换成分数后,同一等级的学生分数变为相同,因而会产生部分学生有加分或减分的情况。这种由于等级转化产生的分值变化计入总成绩后有可能改变考生成绩的排名,从而影响考生的录取结果。  

再次,本次高考改革方案中增加了学生对考试科目的选择性,允许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上海、浙江的试点方案中均规定,考生选考科目只需1门在高校选考科目范围之内,即符合报考条件。由于可以自主选择,考生所选的3个科目将不尽相同。即使报考同一院校(专业)的考生,其选考科目也可能并非一样,不同科目组合的成绩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学生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选择性决定了这些科目的成绩不能简单量化对比,保持等级制所蕴含的相对模糊性是改革设计的应有之意。  

(二)关于新高考改革方案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级呈现的建议  

篇(2)

从设置本意来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考试属性截然不同,前者是水平性考试,后者是选拔性考试,而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尚未建立像高考制度那样严密的考核程序和评定标准,其可信度和效度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两者如何与高招录取挂钩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省高考方案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校招生选拔的参考依据,将两者与高招录取进行“软挂钩”。从发展趋势而言,随着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综合素质评价应逐渐变成高招录取的硬性标准之一。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课程的可选择性。中学各门课程都包含了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而且选修部分又开设了众多系列的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从高考与新课程的互动关系考虑,选修课程内容要求高考设置相应的选考内容,否则,选修课程在中学课程中将不受重视。但是,如此众多的选修系实给高考内容、范围的划定出了很大难题。*省从保证高考信度与效度的角度出发,把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中的部分系列统一划定为考试的内容。对此的相应措施是健全中学教育评价制度,鼓励中学尽可能开设那些没有被列入高考范围的选修课程。

科学命题侧重高考实质性改革

命题是考试的根本所在。从高校招生而言,高质量的命题可以提高考试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将真正有识之士选,提高选拔人才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高质量的命题可以从命题导向、考试方式、试题内容、题型组配以及试题等值等方面引导考生活学活用,有效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因此,命题改革是高考的实质性变革,理应成为高考改革的重中之重。

对此,*省把此次高考改革的重点放在命题改革上,切实发挥高考命题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导向作用。《方案》提出了4条命题原则,即注重科学性、突出能力要求、体现公平性和重视可操作性,并要求建立命题研究机构,加强命题研究。

注重命题科学性主要指提高命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方案》明确要求“命题力求试题设计与课程评价目标相一致,切实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试卷应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并提出“合理控制试题难度”,“避免偏题、怪题”,“命题要努力实现试题结构和题量的科学、合理、适度”。

突出能力要求是指命题指导思想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方案》要求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科思想方法的应用,考试内容力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以往高考注重识记、理解以及简单应用等初级认知目标、陈述性知识占高考内容的比重过大,对策略性知识与高级认知目标的考核偏少。针对这种情形,《方案》把命题重心由知识考核转向能力与素质考核,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分析、综合、评价等策略性知识的考核,力求考试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些措施有助于克服中学消极应试现状,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高考科目组合看,“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是*省多年来一直推行的高考方案,尽管在调研中,多数中学教师、学生和校长对文科与理科

科的小三科要求实行同场分科考试,而且学界研究认为分科考试比现行的综合考试更有助于提高高考的效度,但考虑到新课程强调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理念,而且综合考试毕竟是高考发展的未来方向,因此新方案仍决定采用“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高考科目组合模式,考试科目、分值权重、时间配置均没有改变。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获得社会大众的心理认可,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而且在中学教学与高招录取实践操作上能较好地实现平稳过渡,有利于新课程的平稳推进,减少不必要的社会震荡,并降低制度改革的社会成本。

多元选才推进招考制度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的分层与分类越来越明显,不同层次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潘懋元教授从学科结构类型的角度把我国大学的办学层次大体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和职业技术型3个层次。3种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研究型高校主要是培养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科研型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职业技术型高校主要培养掌握应用性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本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分层分类客观要求高考改变以往用同一考试标准来为不同层次与类型高校选拔人才的做法,3种层次高校分类招生考试的改革势在必行。

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省高考改革把学术界有关高校分类招生理论转换成为政策实践,大胆探索多元化评价选拔体系,积极推进高校选拔录取模式的改革。在“逐步加大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的考查”的基础上,确定“积极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专业发展潜质的人才”为高校招生宗旨,积极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首先,经批准的省属“211”本科高校可进行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划出一定招生比例,试行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评价的选拔办法。其次,一般本科院校招生则以高考成绩为主要标准,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录取新生的必要参考。再其次,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在实施各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确定适当招生比例,不需要高考成绩,而依据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院校测试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招生。3级分层的高校招生制度突破了以往高招把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有利于各类高校选拔适合各自办学定位与专业发展要求的人才,也有利于中学打破以往将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与学生唯一指标的被动应试局面。

民主决策提高方案的合法性

篇(3)

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同时,我省将继续加大对贫困寄宿学生资助力度,完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政策,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确需寄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

我省将继续开展普及特殊教育县(市、区)创建活动,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要高于普通学校10至15倍的政策,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

中小学布局调整要避免简单操作

我省将以县级行政区域内率先实现均衡为重点,大力推进区域内学校与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与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将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择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

我省要求各市要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人口变动情况和人民群众现实需要,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方便低龄学生入学,避免盲目调整和简单操作。要高度重视学生上学远问题,通过公共交通、校车、寄宿等多种方式,解决这一家长和社会关心的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扩大规模并启动中职特色专业建设

从2010年起,我省实行对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我省还将通过在2010年全面启动特色专业、骨干专业评估和建设工作,实施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等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据悉,2010年将支持60个左右的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要达到50万人。年内,计划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0万人次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0万人次。

高校发展应保持传统办出特色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7

物理学科是高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因此教学效率比较低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与学的优化已成为重中之重。

一、当前的物理教学情况

1.老师占据着绝对的教学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一般以老师讲解知识内容和指导学生完成习题为主,教师在课后需要完成较为繁重的备课任务和作业批改工作,几乎没有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想法,更无法及时地互相交流,改进教学。在高考体制的管理下,教师也面临着同样巨大的压力,他们不仅需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还要努力钻研教材紧紧跟随高考的步伐,这也使得他们对教材知识深信不疑、紧紧把握,在知识的讲解上面缺乏一定的灵活性。甚至有时候为了给学生多节约一点练习的时间,课堂内容不断浓缩,省去很多相应的事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就没有那么深入明了了。由于各方面压力较大,对于考试成绩的期望度很高,选择从事高中教育的人才有所减少,为了满足学校教师数量的要求,一些对于知识理解并不透彻的毕业生被聘用。他们自己受到传统教育影响,也将其传递给学生,这就形成了教学效率不断低下的恶性循环。

2.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物理学科的学习讲究思维的活跃与理解,但由于教师地位的强化,学生更加习惯于接受已有的规则概念,很少会去思考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般都是直接把概念和公式套用在习题上,往往只注重解题结果的正误而不会去过多地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学形式单调乏味,没有实验操作体验,没有光影教学媒体的参与,甚至连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的内容也是少之又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拓展能力已经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此外,学习内容多、接收的信息量大、学习氛围压抑,学生难免会感到腻烦,学习效率低下。在平时的知识巩固与练习中,学生很难有机会接触老师,课堂上不能理解的知识被遗留到课下,当在练习中再次碰到同类问题仍然不能得到解决。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甚至会越来越厌烦学习,基础知识掌握不熟练,更具理解性的知识也就更加不能掌握。

3.师生关系不密切。和谐舒适的人际关系总是能让人心情舒畅,工作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对于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也会更加敏捷有效。相反,本应密切的关系如果过于生生疏则会影响人的身心发展,阻碍人的进步。人无完人,教师也难免会犯错,学生由于心智发展还不尽成熟就更容易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师生之间不能得到有效的交流,教师就不能及时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且可能误导学生,学生也就不能反映问题解决自己的疑惑。师生之间没有一定的默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能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轻描淡写,而对于自觉很难而学生却能快速理解的知识着重强调,这也就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学习效率的低下。

二、物理教学的改良

1.教师始终以有效教授学生知识为重。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联系实际,将枯燥的物理知识融合在有趣的生活经验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比如说,在学习摩擦力这一内容之前,可以提一提在冰面上比在粗糙的干燥地面上行走更容易摔倒,这样类似的例子贴合实际,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这就会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教学媒体也越来越先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工具来刺激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学习能够运用于生活当然是学习知识的本质所在,这时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巩固知识,解决疑惑,而且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高考的目的就是选拔高质量有思想会处理问题的人才,千万不能为了高考而高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应积极传递这方面的想法,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

2.学生端正心态以知识学习为己任。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不以学习而学习,端正自己的态度,去深入地理解知识,注重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课堂上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随时思考问题,对于有疑问的地方要敢于提出、及时提出,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以便于老师及时更正错误和自己高效地学习。课下多与别人进行交流,互相补充知识、巩固知识,在有效的讨论争辩中锻炼自己对问题系统理解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生活中,经常性地思考问题,建立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活跃充沛的精力,不断联系知识的各个层面,做到理解与运用并重,对于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强烈,学习的效果自然也越来越显著。从根本上来说,学习始终是自己的事情,我们在学习上要有一定的责任感,自主地去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探究性问题和要求稍微高一点的问题,应该主动面对,不应逃避,不断促进对于知识的掌握,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成就感。

3.师生之间保持密切的交流。课堂之上,为了保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师生之间随意性的交流自然不被肯定,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适量的问题来供大家讨论,问题讨论往往会使课堂更为活跃、教学效率大增。或者每隔几节课设置一个反馈环节,对于大家的问题进行集中的讨论与解决,在这之前,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困惑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了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在课下的时间,学生也可以主动地去找老师,将自己的缺点展示给老师,彼此之间友好交流,从而帮助老师更有针对性地教学。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甚至可以进行一些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比如说体育类合作项目,培养彼此之间的默契,从而达到更高效合理的学习。

结语:知识技术日新月异,教育教学始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当前新高考方案的执行,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与改变。物理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我们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状态,摒弃一些传统教育中的落后观念,发扬和接受一些新的学习理念,不断促进知识的掌握与学习。

参考文献:

篇(5)

(二)基础性原则。方案要根据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接受高等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确保方案实施后被选拔出的学生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共同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三)公平性原则。方案实施有利于维护教育的公平性,确保不同年龄、性别、地区、报考专业的考生享有相同的权利。

(四)选择性原则。方案要反映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满足个体发展不同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科类高校选才的需要,设置可供选择的考试和录取办法。

(五)导向性原则。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六)操作性原则。方案实施要使考试组织、中学备考组织、高校录取等方面的操作简便、直观,易为考生、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理解并接受。

二、指导思想

在认真总结我省“3+X”高考科目改革的基础上,积极稳步推进普通高考改革,实现“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目的。

三、考试与招生方案

(一)考试安排

1、科目设置

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

“3”为必考科目,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其中数学分为数学(文科)和数学(理科)。

“文科基础”指报考文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70%,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30%。

“理科基础”指报考理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70%,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30%。

“X”为专业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9门学科。

2、科目组合

考试科目组合按照高等学校招生专业分为文科类(含外语类,下同)专业、理科类专业、体育类专业、艺术类(含音乐和美术,下同)专业科目组合。

文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每一招生专业至少指定一门专业选考科目。

理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理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每一招生专业至少指定一门专业选考科目。

体育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体育术科。

艺术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音乐术科/美术术科。

外语类专业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的专业需加考口语。

在每年普通高考报名前,由高等学校根据上述4种专业分类公布每个专业招生考试的指定选考科目,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选择一门专业选考科目(X科),组成考试科目组(如需要可选择多个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的考试科目组)。考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报考专业意向选择考试科目组。

3、考试内容

语文、数学(文科/理科)、外语的考试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05]7号)中指定的选修内容。

文科基础的考试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的70%,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理科基础的考试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的70%,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专业选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科的考试内容包括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05]7号)中指定的选修内容。

外语口语、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内容另定。

4、命题原则

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5、各科考试时间和分值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分值150分;

数学(文科/理科)、外语(含听力)、文科基础、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各科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卷面分值各150分;

外语口语、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时间和计分另定。

6、考试日期

2-3月: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

4月:外语口语

6月7日:上午语文,下午外语

6月8日:上午数学(文科/理科),下午文科基础/理科基础

6月9日:上午物理、历史、生物,下午化学、思想政治、地理。

(二)录取原则

1、高校招生计划确定

普通高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把招生计划分理科类、文科类、体育类、艺术类(含音乐、美术)划定。理科类专业包括理工、农林、医科等专业,文科类专业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类、法学、教育学等专业。文理兼招的专业需分列文科类、理科类考生的招生计划数。

2、专业选考科目确定

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确定各专业考试科目组。理科类专业可在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一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文科类专业可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一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各专业考试科目组可为一组或多组,当考试科目组为多组时,各考试科目组之间为并列关系。

体育类专业的专业选考科目为体育术科;艺术类专业的专业选考科目为音乐术科或美术术科。

普通高校应依照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原则上工学、理学类专业指定物理、化学为专业选考科目,各学科门类专业选考科目参照见附件一。需要加考外语口语的专业由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

3、录取分数线

(1)分数形式

文科类、理科类专业按5科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为依据进行录取,各科成绩及总分用标准分呈现。即每位考生的录取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1门X科组成,分别按文科类、理科类考生群体转换总分标准分。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X”科的考试成绩按各科目的考生群体转换标准分。

外语口语成绩不计入总分。

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按4科的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和术科成绩为依据进行录取。4科成绩及总分分别用标准分呈现,术科成绩用原始分呈现。即每位考生的文化课录取总分由3+文科基础组成,按体育类和艺术类考生群体转换总分标准分。

(2)分数线确定

省招生委员会依据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分别以5科总分(标准分)按一定比例划定文科类、理科类专业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4科总分(标准分)和术科分数,按一定比例划定体育类、艺术类专业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外语口语录取标准。

4、投挡和录取

(1)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分别根据文科类、理科类招生计划,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结合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考生选考科目情况,以一定比例按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

篇(6)

高考网权威江苏高考新方案实行3+3模式 2021年高考实施,更多江苏高考新方案实行3+3模式 2021年高考实施相关信息请访问高考网。 江苏高考新方案实行3+3模式,2021年高考实施,具体如下,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高考网。

江苏高考新方案实行3+3模式 2021年高考实施

备受关注的江苏高考改革新方案2月23日终于尘埃落定。2月23日上午,江苏省教育厅举办新闻会,会上,省教育厅厅长沈健透露,江苏高考新方案已获批,将实行“3+3”模式,即考生总成绩将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

据沈健介绍,江苏高考新方案,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中实施,2021年高考开始实施。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新的高考方案中的英语将一年两考,对听力和口语有一定的改革,化解考试风险。高考总分将超过480分。

江苏高考新方案在高考科目设置方面,和现行高考方案相比,我省普通高考统考科目仍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保持不变;选考科目由现行的“6选2”调整为“6选3”,即由学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选考科目,并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篇(7)

由于高考涉及社会千家万户的心灵,牵涉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针对高考制度的固有弊端,促进了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曾经高考制度作为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推手而备受瞩目,然而,高考制度的弊端却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使高考制度改革成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策,为此,遵循与社会物质和文明水平相适应的制度变革,中国的新高考制度方案要显示其遵从现实的理性思考。

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内容及价值思考

在新时期,我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并进入了关键的转型期和调整期,社会亟需多样化、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鉴于高考制度的原有弊端,我国于2013年11月决定对高考制度实施综合性的变革,重点探讨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机制,其中包括:招生和考试分离、学生自主选择考试、学校自主招生、政府宏观管控、社会参与监督等机制。2014年,我国又对新高考改革制度进行了具体实施意见的,其具体内容为:(1)普通高校的高考改革方案与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离;(2)全面、综合性地评价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两依据一参考”的评价模式;(3)为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允许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4)进一步健全和规范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力求公平公正;(5)设立多元化的升学立交桥,创造多种机会;(6)学校可以进行自主招生。

(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价值体现在公平公正、多元化评价和破除了一考定终生的固有模式,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

1.文理不分科的重要举措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导向下,社会需要多元化、综合素质的人才,传统的文理分科制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容易造成学生的偏科现象,随着新高考改革制度的拟定,取消了文理分科制度,将高中阶段的全学科与高考成绩实现“硬挂钩”,可以使基础教育有长足的进展。

2.部分学科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实施多次考试、多年适用

这就彻底扭转了原来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的弊病,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外语允许考两次,其他学科可以“学完即考”,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可以自选三科成绩,这就为学生创设了多种路径和选择的机会。

3.实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这一改革举措可以引导学生向多方面发展,将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业水平、身心状况、兴趣特长、实践活动等内容均纳入考评体系中,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生成。

4.推行学生自主选择三科学业成绩计入高考成绩

这有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可以使学生扬长避短,从原有的“标配”时代进入到“自选”时代,体现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公平教育。

(二)新高考改革方案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1.高校的招生制度如何与学生的高中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衔接

在推行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过程中,注重招生制度与学业成绩分离,注重对高中生的全面、综合性评价,然而,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使这三个部分有机衔接在一起,则是质疑的一个内容,因为如果对这三者的关系处置不合理,或者出现脱节,则会重返老路。

2.学生的高考学习压力是否减轻还存在质疑

从“3+X”到全科学业考试,部分家长认为学生的高考压力仍旧没有减轻,尽管英语学科允许考两次,然而学生肯定会希望考取最高分,因而不太可能减轻压力。

3.教育的公平性还存在质疑

部分家长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固然是招生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改革中的巨大进步,然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尚缺乏一个标准的、实质性的、可操作的体系,在社会诚信风气未根本扭转的前提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难以切实保证,教育公平性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质疑。

二、新高考改革方案对教育体系的全面实施和思考

(一)以学生自主选学选考作为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新高考改革方案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具有自主选择权,注重学生兴趣和特长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它从考试类型、考试科目、考试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变革,以此为突破点,进行学生自主选择性的提升。

1.考试类别的选择

新高考改革方案将高职院校的招生与普通高校分离,依据“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方式,高中生可以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可以在这两个发展轨道上自主抉择。

2.考试科目的选择

新高考改革方案取消了文理分科,采用“3+3”制,即: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个科目的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的成绩。它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考试科目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组合选择。

3.考试时间和频率的选择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允许学生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进行课程学习之外的活动选择和规划。

(二)科目选修制推动高中教育体系的全面改革

科目选修制使我国中学普遍推行的班级制转变为“走班制”,它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更催生出各种教学模式的创新,诸如:分层教学、跨年级选课学习制度等。这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学课程要呈现出多样化的教学方向,并要开设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网络公开课程等,并强化对学生的指导,要根据不同高校对不同专业人才的评价机制不同,指导学生的课业安排,使学生的学业选择呈现出理性的特点。

(三)高校多元自主招生得到普及

高校在拥有自主招生权之后,要客观、公正、科学而高效地筛选出适合高校的优秀学生,要根据其办学类型、学科专业等进行多样化的招生,要拟定适合自身人才培养的招生标准、条件和方案,并在健全招生权力的自我约束机制下,得到完善和发展。

篇(8)

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外语一年两考,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如下:

1、高考命题杜绝繁难偏旧,基本以2013年的试题难度为标准;

2、2016年,英语将正式退出新高考,但是学生的会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学生可以多次报考会考,最终以最好成绩为准;

3、在2016年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2015年,英语120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

苏明表示上海市2017年高考采用“3+3”模式,即学生可以从六门选考科目中选择三门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记入高考总分,这实际上是在高中阶段三年中,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步完成的。第一次学业等级考试目前已经结束了,整体来说还是非常顺利的。

这次高考改革一个很大的意义就是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更多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以及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来更好地、更扎实地学好高中阶段的课程。高中教育本质上是要为人的全面素养培育奠基,如果过度关注考试科目和分数。将会限制高中教育的丰富价值。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上海开启了新一轮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在下列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是普遍实施走班教学,让学习更加个性化;二是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三是持续推进高色多样化建设。让高中课程更丰富。

在谈高考改革时,苏明说:“有家长反映说。高考改革会‘倒回去’,我负责任地给大家说,改革不走回头路,高考改革的方向不会变,配套政策将会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请大家不要轻信谣言。”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省教育厅立即出台文件,要求学校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

韩平表示:就目前来看,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有两个,一是分类分层走班教学,二是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选课走班包含了课程改革的所有元素,是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充分尊重,也在考量学校校长与教师的理念与智慧。浙江省早在2012年深化课改时就提出每周至少有20%课时开设选修课程,实行选课走班。2014年初由16所学校试点必修分层走班教学。新高考实行多次考试和选考,与深化课改倡导的选课走班完全对接,大大促进了走班教学。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管理制度,重新定位行政班和教学班功能。行政班应该是一个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结协作的学生精神家园;教学班应该是学生个性发展,有共同的学业追求的学习乐园。行政班和教学班共同存在,相互补充,协同推进教育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学段制、导师制、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评价与调配制度研究。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中心副主任高升:

建国至今,每次高考改革都给中学教学带来改变。本轮高考改革之后,“班级”“同学”“班主任”等这些我们无比熟悉的概念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很大程度上会淡化甚至不存在了。因为学生是流动、不固定的。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当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已不复存在,“班主任”这个名义即便仍然保留,其真实含义和具体职责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今后高中“班主任”这一角色可能会更接近于大学里的“辅导员”。

在大多数高中,英语这个科目很可能会分成“快班”和“慢班”,实行分层教学。当然,这里所说的“慢班”其实并不“慢”,只是相对于前面的“快班”而言。

另一方面,学生一旦进入高中。其本人和家长必然会尽快对其三年后将要选考的高考科目作出规划,在理、化、生、史、地、政、技这7个科目中,同一个科目,有的学生只将其作为学考科目。有的学生则会将其选定为高考选考科目。

学考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即可;选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将在高考中面临激烈竞争。因此,虽然是同一个科目,作为学考还是作为选考。二者的要求和难度差距极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学很可能在高中一年级就不得不将这7个科目的每个科目都分成“选考班”(快班)和“学考班”(慢班)。实行分层教学。

这样一来,中学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将面临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作为中学校长,首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必须设法提供足够多的教室,而且由于每个科目、快班慢班的人数并不相等。所以这些教室还应分成大、中、小等不同的规格,才能满足教学需求。

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语、数、英是每个学生必须报考的必考科目,而且分值进一步提高,在录取中所占权重进一步加大。那么毫无疑问,语、数、英在未来的中学教学中将成为绝对核心,中学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教学资源都将更进一步向这三个科目倾斜。

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工作处处长张和平:

2016年6月14日,《陕西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外公布。这标志着我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我省2014年启动有关考试招生单项改革,2015年按照国务院《实施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制定我省《实施方案》,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到2022年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到目前为止,按照《实施方案》对各单项改革所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省各项改革任务正稳步推进。

《实施方案》明确,从2019年启动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当年6月底前公布方案,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从2022年起,高考成绩由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的等级性考试成绩组成。保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计入总分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每科满分100分。由考生根据招生高校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考试,每科可报考1次。

校长怎么说

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

在40年后,“一考定终身”的统一招考模式将完全打破。根据浙江省的新高考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取消文理分科。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其他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叶翠微说,2017年高考有着“专业导向”的特点,就是要让孩子高中的学习和大学的学习。乃至和未来职场的工作发生联系。当然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挑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并适应这样的规划。其中的核心,就是认知自我:认识自己的兴趣。特别是真兴趣;认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强项优势;然后怎样把自己的真兴趣、强项优势聚焦到相应学科的学习。

叶校长认为,高考改革对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学生来说的确遇到了好时候。他们从“齐步走”改变为“自主走”,从统一要求走向个别要求,我认为这对他们来讲是一个福祉。对于多数普通学生而言,新高考的影响或许还要靠10年、20年以后进行判断。国外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注重让孩子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扬长的学习,而在我国普遍还缺乏这样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这样,学校需要家长共同面对学生专业选择,实际上也就是面对孩子的成长设计。

浙师大附中校长何通海:

新高考打破文理分科,将选择权还给学生。2014年浙江进行了高考改革试点,一举打破了原先文理分科的局面,迈出了高考改革的第一步。何通海说。2017年高校招生录取的考试科目为“3+3”。“7选3”的科目“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70分)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必考题+加试题”(100分)的成绩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的成绩。

“打破文理分科是新高考鼓励个性化发展的体现”,这样的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他给出了一组数据,按照“7选3”选课规则,有35种不同的组合。目前浙师大附中选择“两文一理”的同学占24%,“两理一文”的占38%,“一文一理一技术”的占13%。也就是说75%的学生都选择了文理兼修,这是与原来文理科泾渭分明的最大不同。

除了分类选课。新高考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分层选课。高中三年每年增加春秋假。从而划分出12个学段。除了高一第一个学段,为了让新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实行行政班制度外,从第二个学段开始,学生就要进行分层教学,也就是说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水平和潜力选择每门课的层次。每个层次的基本教学要求一致,但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梯度安排会有不同。何通海介绍,与分类选课一样,分层选课也是将选择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选择中认识自我,主动学习。

他认为,目前高中教育在为学生提供更适合、更多样教育的同时,也对学生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高一开始每个学生就要在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断作出选择,并为之付出三年的努力。

何通海认为,让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科目。实际上是让学生提前对自己的未来人生进行规划。对于如何选好选考科目,何通海提出了3点应对策略;一是学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二是选择具有优势。发展潜力大的科目。三要从今后希望报考的专业乃至从事的职业考虑,有针对性地选择选考科目。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海宁高级中学校长周彬:

让学校选择学生,最后淘汰的是学生。而且这种淘汰是不可逆转的;让学生选择学校,最后淘汰的是学校,学校可以在教育变革中求得新生;让学生选择老师,最后淘汰的是老师,老师可以在专业学习中获得逆转;让学生选择学科,最后淘汰的是学科教研组,教研组可以在组织学习中实现重构。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愿意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既可以看到学生因为自主选择而负责任的成长,还可以看到学校因为学生选择而可持续发展。

对于新高考,周彬强调,无论是“6选3”,还是“7选3”的模式,作为中学的校长,不要把太多的心思用在关心这个政策的好与坏上,既然这个政策已经出台了,并落实到学校层面,那么真正需要校长琢磨的问题,是这个改革方案会给学校带来什么样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学校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个方案。

新高考不仅仅会改变高中育人模式。它还会改变高中的办学格局。周彬说,对于最好的学校来说,新高考绝对是挑战,我们正在努力把挑战变成机遇:对于水平不高的学校,虽然不能在综合实力上胜出。但在某几个学科M合上,还是有机会证明自己教育实力的。

新高考让学生选学科,这也就给了一些综合实力不强。但单个学科或者几个学科很强的学校向前冲的机会。新高考,让每个中学都把学科拿出来让学生“检阅”,比较的是学校最强学科的组合,最终形成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并逐步改变当前的教育格局。

教师怎么说

浙江教师黄忠:

新高考对于有独立思想。真正从孩子长远考虑的家长而言,是减负了,不是加重负担了。以前,有想法的家长想抓一下孩子的强项,老师就说,高考第一,耽误了高考怎么办。尤其是高三,一切兴趣爱好都得为高考让路。现在。很多科目在高三前分数就定了,完全可以选择在高三用更多的时间主攻自己的强项,好好准备一下自主招生、艺术考试。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突出特长,全面发展”比“全面发展,狠抓弱项”更符合孩子的长远发展。新高考给了孩子更多的选择。虽然由于条件所限,还做不到量身定制。但比过去所有学生都学一模一样的东西多了些选择。也给社会储备了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

任何一项新制度的实施。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没有人是圣人,犯错了,要想办法去改进,怎么改进比全盘否定更重要。

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教师王德明:

来自教材的挑战。新教材正在紧锣密鼓地编纂之中,除了一些教师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之外,我们在忐忑之中心慌意乱,总感觉孤独无助,感觉自己的内心没有底。新教材即将在2017年解开神秘的面纱,而隐藏在面纱之下的那张面容到目前并没有展露真容。以往教材也几经修订,即使再大兴土木,也只是在原有框架之下“添砖加瓦”而已,原有的体系还是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未来在新高考之下,我们将拿到非常陌生的教材,这些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悄悄的革命”。

篇(10)

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重磅解读!

1、北京新中考改革方案 科目和分值均有调整

新中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体育9门课程,总分580分。

语数外为必考科目,外语增加了听力、口语考试,计分为40分,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其他科目实行选考,即从除体育外的5门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1门。

解读

北京市中考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及教育部等部委相关配套文件精神十分吻合,同时,体现了首都特色和推进优质均衡教育发展的“北京理念”。

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新中考给学校、教师、学生必然带来深刻影响,给初中教育进一步优质均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请输入正文

更多选择性,选考科目是亮点

新方案中将之前所谓的“小科”,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全部纳入考试科目,同时,学生可以在这些科目中五选三。所选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即:三科折算后实际满分分别为100分、80分和60分。

解读

之前,北京市中考科目相对固定,考试科目为语、数、英、物理、化学五门学科。新中考方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诚惶诚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具体表现在,科目可以选择,尊重学生的强项,尊重学生学习特点,同时命题时答案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科学实践占10分,

体育成绩增至40分

方案中规定,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五门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每科都包含10分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分数;同时体育分数增加到40分,逐步增强考试项目的选择性,加强仪器设备在量评项目测试中的应用。

解读

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是北京市教委2015年秋季学期推出的新举措,2015年秋季学期共有约43万人次学生参加活动。2016年春季学期自3月17日正式实施,已经有3万余名初一学生来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资源单位进行科学动手实践。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本学期共有1009个活动项目供学生选择,渗透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含电子与控制、健康与安全、自然与环境等六大领域。

中招改革的指导思想,即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发实施实践活动课程,坚持品德、学习成绩和能力素质并重。同时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和人人成才观念,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选择,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成长。

考查学生9年义务教育的积累

新中考方案中明确表明,要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注重考查学生9年义务教育的积累,注重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扩大选材范围,贴近生活,注重实践。

此外,改进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加大市级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力度,完善优质高中校部分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校制度,2016年力争达到不低于招生计划50%的目标。招生政策向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比较短缺的区县和一般初中学校倾斜,引导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解读

此次中考改革利于学校系统培养,注重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力素养的全面积累,为高色培养奠定基础。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绘制北京教育新地图形过程中,推进初中、小学、高中教育的有机衔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的人才培养体系。

2、北京新高考改革方案 北京高考将不分文理 文理科目6选3

科目调整为“3+3”模式,即3门必考科目(语数外)+3门自选科目。未来,文理不分科,考生可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6科中任选3科。自选科目不用参加高考统考,采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式,计算高考成绩。新高考方案2020年实施。除了基础的语数外三门课,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强项,20种组合。高考英语改革大 明年起听力一年两考

从2017年起,英语采用计算化考试,英语30分的分值不变,但英语听力一年可两考,取成绩计入高考英语总分。从2021年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总计50分。

高等院校要求提前公布选考科目要求

篇(11)

据了解,我国高考总体改革方案将于2014年上半年出台。从之前披露过的各种改革方案来看,此次高考改革基本围绕“分不分文理科”和“提高语文比例,降低或取消英语”两点展开。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些改革方案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考什么”上,而对我国现行高考方案的最大问题“怎么考”却没有触及。

我国现行高考方案各省市有所不同,除去传统的语数外加文理大综合方案外,还存在着“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自选模块”“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基本能力”“3+1”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四种方案。其中,除了江苏省现行的“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需考生在高二时参加综合素质评价外,其余方案均为“一考定终身”模式。

“一考定终身”模式所存在的极大不稳定性已无需赘述,从根本上来说,这种考试方式实质上会导致一些优秀人才因意外而无法享受到与自身相称的教育,阻碍发展,违背了通过高考制度选拔优秀人才这一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