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5 08:52: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3、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读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出错,所以这节课要多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

1、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快乐学数学的时间了。今天,老师把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青请到了课堂上。走,一起去微课视频里和它见见面吧。

(播放微课视频。)

师:看完了这段视频,老师想问问你们的老朋友时钟在生活中都有什么用途啊?

设计意图: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师:聪聪也是一位会记录时间的孩子,上个星期天,聪聪过得非常快乐,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每张照片,看看他们什么时刻干什么?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师:你们很会描述图片中的时刻和活动,那你能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时刻的先后顺序。

二、新授。

1、师: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信息,如果老师想知道聪聪玩碰碰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

需要知道事件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那“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从开始时刻到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聪聪玩碰碰车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到底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一,自学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主尝试根据提示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问题。

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数法:从开始时刻往后数时间,一直数到结束时刻,分针走过3大格,每大格表示5分,一共经过15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9时45分-9时30分=15分

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相同才能相减。

师:求出来的15分也是时刻吗?

师生共同探讨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时刻是指一天中某一特定的时间点;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间隔。

2、师:通过自主学习,我们知道了聪聪玩碰碰车用了15分。如果老师还想知道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

学生找出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同样我们可以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试试数数法吧。

先让学生尝试数出分针走了几大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师:大部分学生没有数出来,没关系,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先找出一个中间时刻,把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数,再相加。我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想不想试一试?

请学生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二自学这一部分内容。

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一数:从开始时间9:10数到中间时刻10:00,经过50分,在从10:00数到结束时刻10:30,经过30分,一共经过80分。

还可以从9:10数到10:10,经过60分,再从10:10数到10:30,经过20分,一共经过80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0时30分-9时10分=1时20分

师:为什么数数法和计算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是算错了吗?

引导学生推导出80分=1时20分。

3、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聪聪和爸爸因为堵车9:50才进入公园,还是10:30离开,你能用计算法求出来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吗?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吧。

10时30分-9时50分=40分

分不够减,要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小结:我们通过自学探讨了计算法的两种情况,当结束时刻里的分够减,直接相减;当结束时刻里的分不够减,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3、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习,你们肯定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来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聪聪做下面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吗?

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

1、生自主完成练习单上习题1。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师:请你们当时间小管家,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吧。

篇(2)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感知角的大小和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角”

1、导入:瞧,这是什么?(三角尺)你知道为什么它叫三角尺吗?(因为它有三个角)

2、揭题:角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怎样的图形是角呢?它又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研究角。(板书:认识角)

二、观察实物,认识角

1、初步感知角

(1)师:谁能上来在三角尺上选一个角指一指?(生一般只能指出一个点)

师:老师明白了,你们指出的角是这样的(黑板上画1个点)。问:这是一个角吗?这是什么呀?(点)

师:对,1个点,除了要指这个点,还要再指出什么才是一个角呢?谁再来试试?

生指师引导:对,大家有没有看到,他不但指出了这个点,还指出了和这个点连着的两条线,看明白了吗?(在黑板上画两条边)

师:小朋友们伸出手指一起来跟老师指一指(示范指角:这是1个角)

(2)师:在三角尺上你还能找到另外的两个角吗?(指名生上来指)

(3)师:小朋友身边都有三角尺,请你在自己的三角尺上选一个角指指。

(4)师:现在请小朋友用选定的这个角戳戳自己的手心,感觉怎么样?(点很尖)

再摸摸两条线,感觉这线怎么样?(平平的、直直的)

2、抽象角

(1)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在三角尺上找到了三个角(课件出示),数学书的封面上有角吗?想一想一共有几个角呢?谁来指指看?(边指边说:这是1个角)

师: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也形成了一个角,谁来指一指?(生指)

(2)师:现在老师在每幅图上选一个角移下来(点击课件),看,这三个图形都叫角,他们摆的不一样,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同桌讨论:都有一个尖尖的点,两条直直的线,还有1条小弧线。

3、角的各部分名称

指出:这条小弧线,是角的符号。角就是由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线组成的。我们把这个点叫作角的“顶点”(板书:顶点),从顶点出发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

这是角的一条边(板书:边,),这是角的另一条边。(板书:边)

电脑第1个角:一起说说,这是角的什么?(顶点)这是什么?(边)

4、角的组成

问: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板书:角有1个顶点,2条边)

师:谁来指一下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

三、判断比较,内化特征

1、判断角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对角有点感觉了吗?那我们来玩一个快速反应的游戏。(出示:“想做”T1)下面哪些图形是角?是角的我们用“√”表示,不是角的,我们用“×”表示。我说一二三,大家一起判断,行不行?(学生判断思考,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

(旋转最后1个角)追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小结:看来,要判断是不是角,要看有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2、找角

(1)教室里的角

师:小朋友们认识了角,你能在我们教室里找到角吗?找找看。(顶点和边指一指)

(2)图形上的角

师:小朋友真厉害,能从这么多的物体上找到角,其实在一些平面图形中也有角!你知道这些图形各有几个角吗?如果你找到了角就给它画上小弧线作为标记,找到几个就填在括号里。

投影作业,交流讲解。

3、做角

师:刚才小朋友找到了很多角,那你想做一个角吗?(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3种材料:小棒、吸管、长方形纸片。

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学生做角)展示,汇报。(1)小棒搭出1个角:两根小棒看成角的两条边。

(2)折吸管:吸管弯曲处当作角。

(3)折长方形纸片:可以用小弧线标出折出的新角。

四、比较辨析,体验角的大小

师:小朋友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不同的角,真了不起。老师也做了一个角,是个特别的角,两条边还能怎么样?(能活动)像这样的角就叫做活动角。你想做吗?请小朋友用口袋里的绿色塑料条做一个活动角。(生操作)

师:把你的活动角拿起来看看能不能活动?

(一)感受角有大小

1、师:你能把你的活动角变大吗?试试看(生操作)你是怎么把角变大的?(把角的两条边拉开),指出:这个拉开就是张开。(把角的两条边张开,角就变大)

问:如果把角的两条边合拢,小朋友合拢看看(生操作)角就怎么样?

小结:对呀!把角的两条边张开,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合拢,角就(变小)。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板书:角是有大有小的)

2、师:你在生活中也见过这种可以变大变小的角吗?

A、剪刀(实物):剪刀上的角在哪里?(两个刀口夹的部分是角)

师:其实,剪刀就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用剪刀剪东西时我们先要把剪刀怎么样?(张开),角就变(大)。剪的时候就要把剪刀(合拢),角就变(小)。

B、扇子(课件):折扇上也藏着活动角,我们可以把扇子的两个扇柄看作角的两条边。当我们慢慢打开扇子,你能发现扇面上的角有什么变化吗?(变大)想想看,怎样可以让扇面上的角变小呢?(把扇子慢慢合上,角变小)

(二)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3

个钟面)

师:钟面上转动的时针和分针也会形成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指出: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第三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2、重叠法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角(板贴教具),你看看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学生猜)看来我们不能一眼准确的看出谁大了?你能想出好办法来比一比吗?(生演示,并说说怎么比的)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其中的一条边也重合,看另一条边,很明显白色的角的边在外面,所以白的角大。

(剪短白角的边)问:现在哪个角大?说说自己的想法。(一般学生会说黄角大)

(活动角)集体讲解: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而是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把角的两条边张开,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合拢,角就变小。(重叠法)

五、课堂总结,内化角

篇(3)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识别角;知道角是有大小的,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使学生在认识角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个部分名称,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从实际物体的面上抽象出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没有关系,而是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用具:每人一张彩纸、一把剪刀、一把直尺、一个活动角、一副三角尺;教师用具:角两个、小磁铁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带同学们玩个小游戏:我来猜猜猜,猜猜老师的袋子里有哪些图形?

邀请一位同学上台猜猜老师的袋子里有哪些图形。

生: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呢?

生: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有四个角,圆形没有角。

师:那老师想让你给它们分分类,可以这么分?

生:有角的分一类,没有角的分一类。

师:没错,你有一双从数学角度出发的眼睛。咦?那角是什么呀?它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角”(板书课题:角)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从生活中发现角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角吗?(见过)

说一说你见过哪些角?

2.出示图片,找出角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物品,你能指一指角角哪吗?请同学上黑板上指一指找到的角。

3.摸角,感受角的特点

刚刚咱们找了角,也能指出角,你想摸一摸角吗?

拿出课本,请同学摸一摸数学课本上的角。并且说说角摸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角摸起来尖尖的。

生2:角摸起来扎手。

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摸一摸角那个尖尖的,扎手的地方。

预设生3:尖尖的那个地方的两边摸起来平平的。

师引导学生用手去感受角的两边平平的、直直的。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的看到角,咱们把这些图形的角都描下来怎么样?

(PPT展示描角的过程,师讲授:这些描下来的图形都是角。)

观察:这些角有都有什么?

师:先自己独立观察角都有什么?再和同桌讨论一下你们的发现是否一样。

汇报交流:

生1:角都有尖尖的地方。

师:请上来指一指那个尖尖地方。

交流发现:这些描下来的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师:角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生齐读顶点)。每个角几个顶点?(1个)师板书(角都有一个顶点)。

生2:角还有两条线。

交流发现:这些描下来的角都有两条线。

师;角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每个角几条边?(2条)角都有两条什么样的边呢?回想一下刚刚咱们摸角时候的感觉。

生:平平的,直直的。

师;角有两条直直的边(相机板书)

4.说一说角的组成

师:请同学看,这一个一个的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练习: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并说明理由。

5.学习画角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角,也认识了数学中的角,大家的表现非常棒!老师想把难度升级,你们有信心完成新的挑战么?(有)老师想让大家画一个角。不着急,咱们先想一想画角需要些什么?(直尺,因为角有两条直直的边,不用直尺画的不直)

(1)教师先放手让同学们自己画,展示不同学生的作品。(2)强调画角的好方法: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

(3)介绍角的标记,弧线的使用。

6.认识角的大小

(1)比一比哪个角大?说说为什么?

(2)掌握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动手制作的两个角,这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啊?(在对比中发现两个角一样大,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2)学生观察角有大有小

师: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制作一个比我的角大的角,说说你的方法。再制作一个比我的角小的角,说说方法。

引导总结:把角的两边张开角就变大,两边收拢,角就变小。

角的大小说的是它开口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的找一找,填一填,找的时候可以在找到的角里面标上弧线再去数,组织交流时,让学生指一指所找出的角的顶点和边。

2.

动手做一做

先用角的符号标记长方形上的4个角,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任意减掉一个角,鼓励用多种不同的剪法,找出所有结果。将减的结果贴在黑板上汇报,带领孩子数出剩下几个角。

篇(4)

1、知识目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仔细观察,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认识整时,掌握判断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合作中掌握认识整时的方法。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3、情感目标: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整时。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知

1、猜谜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一起来猜一猜:

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准时叫我起和睡,是我生活好帮手!

猜对了,它就是天天生活在我们身边,帮助我们,关心我们的朋友,它的名字叫钟表。钟表的用处可大了,会提醒小朋友什么时候该起床了,什么时候该上学了,什么时候该吃饭了,什么时候该睡觉了。

2.同学们,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下面我们来一睹为快吧。

(课件展示各种不同形状的钟表:石英钟、闹钟、手表、电子表)

3.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今天,我们就通过看钟表来认识时间,从认识整时开始。(板书课题)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钟面

仔细观察钟面,你能说出钟面上有什么吗?把你发现的告诉你的同桌。(课件出示放大了的钟面。)

(1)(两根针)比比看,长短一样么?(长长的细细的叫分针,短短的粗粗的叫时针)。(板书:分针

时针)

(2)(有12个数)学生同时拿出自己的学具钟面,一起数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2、认识整时

(1)课件出示:清晨,玲玲正在酣睡中,妈妈走过来亲切地说:“玲玲该起床了,现在已经……”同学们你知道玲玲几时起床?学生回答。你们真了不起已经认识时间了,说一说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玲玲是早上7时起床的,刚才我们是通过看这个钟面知道的(课件出示钟面),其实玲玲床前的小闹表也显示玲玲是7时起床的。(课件出示电子表)电子表是怎样用数字显示时间的?学生回答、了解整时的数字表示方法。

(2)出示8时的钟面:你知道这个钟面表示的是几时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明确: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

讲解8时的数字表示方法:先写8,再写“:”,最后写2个0。让学生照样子写一写,掌握整时的数字表示方法。

(3)课件分别出示三个钟面,你知道这些钟面表示的是几时?仔细观察这三个钟面,看一看,整时时分针、时针分别指向什么?

(4)将三个钟面在一起出示,小组讨论、交流认识整时的方法。

教师小结:(板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知道一天有24时

课件出示两幅画面,(一幅是上午10时的画面,一幅是晚上10时的画面)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的观察能力怎么样?请大家看这张图,你能马上写出钟表显示的是几时吗?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动脑筋:为什么都是10时,同一个小朋友做的事情却不一样?

师小结:一天的时间时针要在钟面上走两圈,所以一天有24小时,要准确表达时间,还得会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词语。

4、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既要珍惜时间,又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我们怎样合理安排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呢?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小明的一天是怎样快乐度过。(课件播放)

小明在几时干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小明的一天安排得真合理,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安排好每一天的学习。(出示老师寄语。)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8页“试一试”。

交流、订正。

2、学生动手在自己设计的钟面上摆出11时,说说分针、时针分别指向几?

3、说说下面钟面上各是几时?再过1小时又是几时?

4、说说下面表上显示的是几时?

四、课堂总结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本领?

老师把我们学的知识编成了一首儿歌,跟着说一遍,好吗?

小闹钟,真可爱!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电子表,真机灵!圆点后面2个0,前面是几就几时。

板书设计:

认识整时

分针

又细又长

时针

又短又粗

8时

写作

篇(5)

学校:河北省高邑县五百村学校

(一)

课标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时、分的认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4册数学中的内容。在学生已经学会认识钟表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知道1时=60

分,并能够准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在教学活动中,我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和观察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进一步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学生分析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钟表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会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生活经验,积累了一些认钟表的感性经验,这些都为学生学习钟面上的时、分,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其次二年级的学生还正处于通过观察、感知、形成并逐步发展初步空间观念的时期,他们认识事物的特征也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而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在生活中认识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2、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并知道1时=60分。

3使学生学会看钟面,能准确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学会时间的两种写法。

4、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正确看钟面,掌握看钟面时刻的方法,学会时间的两种写法并初步掌握他们之间的进率。

学会看钟面及4:05中“0”的书写和几时55分时针接近下一个整时但没到的时刻。

(五)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直观演示

(六)教学用具

1.

钟表

2.

PPT课件

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在学校上学的时间观察,复习钟面上的整时和半时,用已学的知识自然的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探究时分

(一)认识时。出示一个实物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说出时针和分针的等知识。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二)、认识分。小格是用来表示“分”的。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分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个5分。

(三)体会1分钟

1、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分钟。请同学们纸和笔,我们写一分钟的字。

再请你举个例说说生活中一分钟可以做什么事情。

(四)探知时分的关系

1、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时针、分针同时从12出发,教师用教具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呢?通过老师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分针、时针走动,知道1时=60分。

三、认识时间。

分别认识9时30分的、4时5分,7时55分。后两个时间容易写错和看错,所以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再师生相互交流,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最后小结看钟表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按难易程度安排了三个练习:连线、写一写、我们的一天

五、总结全课,谈收获。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七巧板是由七块图板组成的,会用七巧板拼图。

2、经历认识七巧板并用七巧板拼图的过程。

3、增强想象力和观察力,感受用七巧板拼图的乐趣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自己设计简单的图案,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构想并设计简单图案。

教学准备:

1.教材: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七巧板》

2.教具:课件

3.学具:人准备一副七巧板和剪好的纸质版七巧板、白纸。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引入

1.让学生边欣赏图片边说说里面有哪些图形我们学过的,进而引入课题“七巧板”。

2.播放视频讲解七巧板的由来,七巧板巧在哪里?

3.引导学生观察七巧板,并说一说七巧板有哪些图形构成,各有多少个?

4.看图提问,用七巧板可以拼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

二、动手操作,体验创造

1.第一关

用两个三角形拼一拼学过的图形,引导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结:拼图时边与边紧密相连。

2.

第二关

照样子拼一拼。七巧板不仅可以拼出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还可以拼出一些漂亮有趣的图案,你想试一试吗?课件出示课本第49页上半页的图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学生动手操作,拼完后小组交流拼法。

小结:(1)先找突破口。(2)先大后小。(3)看形状、边。

(4)拼图时边与点相连

三、欣赏图案美

1.课件出示七巧板还可以拼数字、拼图形、拼人物、拼动物、拼动物、拼交通工具等。

2.课件出示七巧板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学以致用

先说说像什么,再动手拼一拼。小组合作先说一说再选择其中一个图案进行拼一拼,比一比看哪组更快拼完,小组讨论拼图的技巧。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必要时给予指导,对拼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五、拓展练习

剪贴画。(美术)

除了刚才你们拼的这些图形,你还能拼出哪些图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自己动手试一试,设计、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吧,比一比,看看谁的设计更有创意。(展示交流作品)

六、课堂小结

篇(7)

1.一种打印机,如果按销售价打九折出售,可盈利215元,如果按八折出售,就要亏损125元。则这种打印机的进货价为(

A. 3400元                               B. 3060元                               C. 2845元                               D. 2720元

【答案】

A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215+125)÷(90%-80%)

=340÷0.1

=3400(元)

故答案为:A。

【分析】九折和八折相差一折,相差340元;具体数量÷对应的百分率=单位1,据此解答。

2.双休日,甲商场以“打九折”的措施优惠,乙商场以“满100送10元购物卷”形式促销,妈妈打算花掉300元,她在(

)商场购物合算一些。

A. 甲                                B. 乙                                C. 甲、乙都可以                                D. 无法确定

【答案】

A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甲:300×90%=270(元),

乙:300-30=270(元),但是乙商场送的是购物券,不是现金,所以甲商场购物合算。

故答案为:A。

【分析】用300乘90%即可求出甲商场实际支付的钱数;乙商场实际支付300元,送的30元是购物券,购物券只有再买商品时才能用,不是最优惠的。

二、填空题(共5题;共7分)

3.四折=________%,25%=________(成数).

【答案】

40;二成五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百分数的应用--成数

【解析】【解答】解:四折=40%;25%=二成五。

故答案为:40;二成五。

【分析】折扣: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成数: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统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是10%;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改写成百分数是35%。

4.王老师的月工资是1800元,若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每月收入超过800元的部分按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那么刘老师每月交税后实得工资是________元。若他把5000元人民币存入银行3年,年利率是2.5%,到期交纳20%的税后可得利息________元。

【答案】

1750;300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税率,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解答】解:第一问:

1800-(1800-800)×5%

=1800-1000×5%

=1800-50

=1750(元)

第二问:5000×2.5%×3×(1-20%)

=375×80%

=300(元)

故答案为:1750;300。

【分析】第一问:超出800元的部分按照5%缴纳个人所得税,用1800减去800再乘5%即可求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用工资总额减去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金额即可求出实际工资;

第二问:利息=本金×利率×存期,先计算出利息,缴纳利息税后得到的是利息的(1-20%),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税后利息即可。

5.一件篮球打九折出售后,售价72元,原价________元。

【答案】

80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72÷90%=80元,所以原价是80元。

故答案为:80。

【分析】九折就是90%,所以篮球的原价=篮球的现价÷打的折扣,据此作答即可。

6.大卖场搞促销,服装类打8折.李叔叔买了一件上衣,比促销以前便宜了40元,这件上衣促销以前标价________元.

【答案】

200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40÷(1﹣80%)

=40÷20%

=200(元)

所以这件上衣促销以前标价200元。

故答案为:200。

【分析】打几折,就是按照原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本题中促销以前的价格=促销后比促销前便宜的钱数÷(1-折扣数),代入数值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7.李老师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三年,年利率5.4%,如果当时的利息税为5%,到期时,李老师可取回________元。

【答案】

2307.8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解答】2000+2000×5.4%×3-2000×5.4%×3×5%=2000+324-324×5%=2324-16.2=2307.8(元)

故答案为:2307.8。

【分析】可取回多少元=本金+利息-利息税,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利息税=利息×利息税率。

三、解答题(共3题;共20分)

8.李叔叔于2020年5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1000元,如果每月的利率是0.165%,存款三个月时,可得到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答案】

解:1000×0.165%×3=4.95(元)

1000+4.95=104.95(元)

答:得到利息4.95元,本金和利息一共104.95元。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分析】利息=存了的活期储蓄×每月的利率×存的月份数;本金和利息一共的钱数=存了的活期储蓄+利息,据此代入数据作答即可。

9.王刚把50000元人民币存入银行,定期3年,年利率是3.85%.到期时,他要把利息全部捐给困难学生,王刚能捐款多少元?

【答案】

解:

50000×3.85%×3

=1925×3

=5775(元)

答:王刚能捐款5775元。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分析】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根据公式计算利息,也就是能捐款的钱数。

10.爸爸买了一辆标价20万元的北京现代新能源轿车。他选择一次性付清车款,可以按九五折优惠价付款。

(1)打折后轿车的总价是多少元?

(2)买这辆轿车还要按照实际车价的10%缴纳车辆购置税,车辆购置税是多少元?

【答案】

(1)解:20×95%=19(万元)

19万元=190000元

答:打折后轿车的总价是190000元。

(2)解:190000×10%=19000(元)

答:车辆购置税是19000元。

篇(8)

1.周老师要买60个小足球,三个店的小足球单价都是25元,你认为王老师到哪个店去买比较合算?(

A. 甲店                                    B. 乙店                                    C. 丙店                                    D. 都一样

【答案】

B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甲店:60÷(10+2)=5,5×10=50(个),50×25=1250(元);

乙店:60×25×80%=1200(元);

丙店:60×25=1500(元),1500÷200≈7,1500-30×7=1500-210=1290(元);

1200<1250<1290,所以到乙店去买比较合算。

故答案为:B。

【分析】甲店:每(10+2)个足球里面有2个是送的,10个是需要付款的。用60除以(10+2),再乘10即可求出需要付款的个数,用需要付款的个数乘单价即可求出总价;

乙店:用单价乘数量求出总价,再乘80%即可求出应付款钱数;

丙店:先求出总价,然后看总价里面有几个200元,返的现金就是几个30元,这样用总价减去返现金的钱数即可求出应付款数;

这样分别计算出三个店应付款数,比较后确定哪个店便宜即可。

2.小丽把20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两年。如果年利率按3.25%计算,到期的利息算式是(

)。

A. 2000×3.25%         B. 2000×3.25%×2         C. 2000×3.25%+2000         D. 2000×3.25%×2+2000

【答案】

B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解答】解:到期的利息算式是2000×3.25%×2。

故答案为:B。

【分析】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据此列式作答即可。

3.一套科技读物原价90元,书店庆“六一”搞促销打七五折。算式(

)表示求现价。

A. 90×75%                               B. 90×(1-75%)                               C. 90÷75%

【答案】

A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90×75%

表示求现价。

故答案为:A。

【分析】原价×折扣=现价,据此解答。

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

4.五成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五。(

【答案】

错误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成数

【解析】【解答】解:五成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五十。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五成是50%,所以它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五十。

三、填空题(共4题;共5分)

5.一套衣服,打八折后比原价便宜了300元,这套衣服原价是________元。

【答案】

1500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300÷(1-80%)=300÷20%=1500(元)

故答案为:1500。

【分析】八折的意思就是相加是原价的80%,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80%),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用比原价便宜的钱数除以便宜的百分率即可求出原价。

6.原价是1200元的商品,打九折出售,售价是________元,比原价便宜________元。

【答案】

1080;120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现价=1200×90%

=1200×0.9

=1080(元)

1200-1080=120(元)

所以现在售价是1080元,比原价便宜120元。

故答案为:1080;120。

【分析】现价=原价×折扣,现价比原价便宜的钱数=原价-现价,代入数值计算即可。

7.王叔叔把2万元钱存入银行,存期3年,年利率是2.75%。到期后,王叔叔可以取回利息________元钱。

【答案】

1650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解答】解:20000×2.75%×3

=550×3

=1650(元)

故答案为:1650.

【分析】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据此解答。

8.小红在2011年4月份将2000元钱存人银行,定期3年,当时年利率为4.75%,三年后小红可取回________元的利息。

【答案】

285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解答】解:2000×4.75%×3

=95×3

=285(元)

故答案为:285。

【分析】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根据公式计算可以取回的利息即可。

四、解答题(共2题;共10分)

9.妈妈把10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定期,年利率为3.57%,到期时妈妈能够拿到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答案】

解:10000×3.57%×3+10000=11071(元)

答:到期时妈妈能够拿到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11071元。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分析】到期时妈妈能够拿到本金和利息一共的钱数=本金+利息,其中利息=本金×存期×年利率。

10.红星家电商城,举办优惠销售额活动,一种电视机打九折后每台售价是3600元。这种电视机原来每台多少元?

【答案】

解:3600÷90%=4000(元)

篇(9)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实际生活中的东南西北与地图上的东南西北之间的联系。

2、正确识别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路段、方位符号,能用方位符号描述行走路线。

3、经历在街区图上定位的探究过程,提高数学表达能力,培养方向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教学难点:根据线路图,知道目的地;根据目的地,会画线路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太阳是从哪里升起?哪里落下的吗?

生: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师:对了,太阳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东”和“西”都是表示方向的词,那么除了“东”和“西”,我们还知道哪些表示方向的词呢?

生:南、北。

师:恩,小朋友们知道的可真不少。东南西北都是表示方向的词。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他们。例如:我们所在的地球,可以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你知道我们生活在哪个半球吗?路标上也有东南西北,还有古时候人们发明的指南针上也有,人们规定黑色一端用N表示,代表北面;红色一端用S表示,代表南面。

小朋友们每天早上来上学时,走进校门之前,看到的面前的小学。此时,指南针告诉我们,小学在小朋友的北面。那么想象一下,小朋友的后面是什么?也就是幼儿园在小朋友的哪一面?的确,北相对的那一面就是南面。

小朋友的右手边是一条新凤中路,也就是在小朋友的东面。相对的,小朋友的左手边是什么?也就是在小朋友的哪一面?因为东相对的就是西。

2.航拍图

老师下载了一张卫星拍摄的地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是小朋友所在的位置。小学在小朋友的北面,我们发现在地图上,小学在小朋友的上面。再看幼儿园在小朋友的南面,那在地图上,在小朋友的哪里?谁愿意来说一说在地图上古思浜小区和新凤中路分别在小朋友的哪里?

3.实际的地图

老师给小朋友们画了一张清晰的平面地图。有了地图,我们怎么规定地图上的方向呢?古时候,人们发明了指南针,用N表示的一端代表北面;用S表示的一端代表南面。由此人们还画了方向标。规定地图上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教师手势示范)有了方向标,我们能快速地找到我们要去的地方。

出示:

西

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手势表示。

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说一说并指一指方向标中规定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

有的小朋友记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指一指方向标上的东南西北。

5、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和方向标这个好助手一起来学习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板书:东南西北

二、探究阶段

1、做个小导游

这是我们的学校的平面图。小朋友们所在的位置是4号楼,你能做个小导游,来介绍一下四号楼的东南西北分别是什么场所吗?我们以哪个场所为中心?

4号楼的北面有2个场所,为什么?(只要是在4号楼的北面,可以是两处,三处,甚至更多的场所。)

请你也来做个小导游,选一个你喜欢的场所为中心,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同桌互相介绍一下)

你以哪个场所为中心?你真是一个称职的小导游。

2、用东南西北表示图上物体所在方向

小胖也想学着小朋友们做个小导游,不过他在准备材料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去帮帮他。看看小胖家的北面、南面、西面和东面有哪些场所?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以哪个场所为中心?

3、定位练习:

我们已经知道了出租车公司在小胖家的东面,那请问:小胖家在出租车公司的哪一面,我们以哪个场所为中心?

游乐场在出租车公司的北面,那么出租车公司在游乐场的哪一面?

师:仔细观察小胖家与出租车公司的位置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再观察一下游乐场与出租车公司的位置关系,你又有什么发现?

小结:原来东和西是相对的,要看以哪个场所为中心而确定。

南和北也是相对的。

其实,这张地图上还有很多像这样的相对关系的场所,谁也想来说一说。

4、认识路段

(1)认识街角

师:我们的好朋友小胖家在这里,细心的小朋友一定发现了,表示小胖家的正方形缺了一个角,这个缺角代表小胖家的门,它的位置在街角。小亚、小胖、小巧家的门口也在街角,这里标出的所有场所的门口都在街角。

(2)认识东南西北方位符号

①小胖要从家里出去,就必须从这个门口出去。现在,小胖要从家里出门啦,他想去游乐场,他朝哪个方向走?

生:小胖朝东走了(朝北走了)

师:在街区图上,从一个路口走到下一个路口的一段路叫做路段。所有我们说小胖朝东走了一个路段。跟老师一起说,小胖朝东走了一个路段。

小胖朝东走了一个路段,我们可以用一个方位符号表示,先写个东,上面再加个向右的箭头。谁来说说,为什么东上面有个向右的箭头?

师:说得真好,因为在地图上东是在右面,所以东上面有个向右的箭头。这个方位符号就表示朝东走了一个路段,跟着老师一起说,东:表示朝东走了一个路段。对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符号表示什么。

接着该怎么走?

生:小胖朝北(朝东)走了一个路段。

师:朝北走了一个路段,用符号表示,箭头应该往哪个方向?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因为地图上北在上面,所以朝北走了一个路段,我们可以用这个符号表示,先写个北,右面加个向上的箭头。这个方位符号表示朝北走了一个路段,谁来说一说这个方位符号表示?

生:朝北走了一个路段。

这里共走了几个路段?

指名生读路段

(根据情况演示媒体。问:还可以怎么走?)

②一天游玩结束了,小胖现在想从游乐场回家,该怎么走?

首先他从哪里出发,你找到了吗?

站在游乐场大门口准备出发了,首先朝哪个方向走?(媒体演示)

第一种情况:小胖朝西走了一个路段,用符号怎么表示?

因为在地图上西在左面,所以朝西走了一个路段,我们可以用这个符号表示,先写个西,上面加个向左的箭头。这个方位符号表示朝西走了一个路段。一起来读一遍。

接下来又是怎么走的?谁来说一说?用符号怎么表示?

因为地图上南在下面,所以小胖朝南走一个路段,用这个符号表示,先写个南,右面加个向下的箭头。这个符号就表示朝南走了一个路段。

这里共走了几个路段?

(根据情况演示媒体。问:还可以怎么走?)

我们看,这四个符号都是方位符号,方位符号箭头的方向就是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写方位符号时,有没有要提醒其他小朋友的?

三、巩固练习

1、画路线

今天是星期天,小胖又要去郊游了,猜猜小胖去了哪里?

小胖走的路线:东、东、东、北

、北

、北

、东、北

、东。

请你在街区图上画一画(完成学习单第二题)

注意:小胖从哪里出发?出发点做记号,用

表示,画在马路中间。按照小胖的行走路线在街区图上学着老师的样子来画一画,到达目的地以后,在街区图上标出目的地,并在下面写上目的地。(教师示范一个。)

一起来指一指,说一说小胖的行走路线。

我们既可以根据给出的方位符号,在街区图上画出行走路线,也可以根据行走路线,写出方位符号。

2、设计路线

小胖郊游了一天,回到家,发现有东西不见了,他非常的着急,他立刻去警署报案。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走的呢?(

、东、南

、南

、南)

出示媒体,请学生来说一说。

问:一共走了几个路段?

小胖去警署报案走了这条路线,你有比他更好的路线吗?请你在街区图上先画出小胖行走的路线,然后在旁边用方位符号把小胖行走的路线记录下来。(完成学习单第三题)

观察小朋友们设计的这三条路线,有什么发现?(朝南走2个路线,朝东走1个路段)

小胖从家到警署走3个路段是最近的路线。设计路线时,先要确定方向。因为警署在小胖家南偏东方向,所以必须向南或向东走,否则就会绕远路,也就不是最近的路线了!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

东南西北

上北

西

出示

表示朝北走一个路段

左西

右东

表示朝东走一个路段

表示朝南走一个路段

篇(10)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三综合实践。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是在学生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创设情景走进小花园,引导学生梳理信息并提出问题,进而展开乘法分配律(二)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通过探索并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二,能根据运算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思考的理性精神,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分配律二并能进行简算,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准备】探究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谈话:今天咱们再次走进小花园,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芍药每行12棵,牡丹每行8棵,共9行。

预设2:芍药园长15米,牡丹园长10米,宽都是8米。

提问: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

预设1:芍药比牡丹多多少棵?

预设2:芍药的种植面积比牡丹多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创设走进小花园情境图,通过熟悉的情景图,调动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积极主动的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了素材。

二、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一)分析素材,初步感知

提问:你会求芍药比牡丹多多少棵吗?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预设1:先求芍药和牡丹分别有多少棵,再求芍药比牡丹多少少棵,列式为12×9-8×9,也就是先算12个9和8个9是多少,再把它们相减。

预设2:先求芍药比牡丹每行少多少棵,再乘行数求出芍药比牡丹少多少棵,列式为(12-8)×9,也就是求4个9是多少。

提问:比较这两种算法,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得数相等,可以用=把两个算式相连,也就是12×9-8×9=(12-8)×9

预设2:都是求5个8是多少。

预设3:第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二)研究素材,发现规律

出示课件。

谈话:仔细观察以上各个算式,想一想他们与12×9-8×9=(12-8)×9有着怎样的联系?现在,小组合作,算一算两边的结果,比较两边的算式,是否相等?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1:两边的算式相等。

预设2:两个数的差乘第三个数,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减。

【设计意图】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合作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想办法找规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谈话:这难道是一个规律吗?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吧!

预设:54×15-34×15=(54-34)×15

999×36-899×36=(999-899)×36……

小结:因而我们可以说两个数的差乘第三个数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减是一个规律。

提问: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预设1:(a-b)c=ac-bc

预设2:ac-bc=(a-b)c

提问: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预设:(a+b)c=ac+bc

小结: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也有类似乘法分配律那样的关系,也可以用于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猜想、验证得出乘法分配率的规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观察、计算、比较,并获得正确的数学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推理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反思回顾,提升方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计算两边的得数是否相同,接着通过比较猜想发现规律,再举例进行验证,最后得出了两个数的差乘第三个数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减是一个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对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系统地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树,内化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五、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1.运用所学规律计算。

先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并说一说是怎样做的。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二的理解。

2

.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购物问题,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先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学会选择简便方法

3.

对乘法分配律二的延续巩固练习。

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运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与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练习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更加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能自觉熟练的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内化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以及数学素养。

六、反思回顾,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1:学会了乘法分配律(二)能使计算简便。

预设2:学会了猜想验证总结的的数学方法方法。

预设3:我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篇(11)

2.使学生能初步感知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

3.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能理清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并加以整理,从而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掌握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问题:车上原来有34人,到站后有15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有18人上车,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先自己读题,说说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想想可以怎样列式,然后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检查交流:先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然后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说明思路,揭示课题

点评:小朋友们真厉害,知道可以利用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再根据算出的结果和另一个条件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过渡: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实际问题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索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比一比那些小朋友最爱动脑筋,最有办法,获得的星最多。

【探究新知】

活动二:呈现问题,探索解决

1.出示例题3:

同学们期盼很久的春游活动来了!瞧,这些同学们准备乘车出发啦!5路车开过来了,请仔细观察图片。

要求:请小朋友先自己读题,然后思考,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质疑: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5路车刚刚到站,车上有34人,为什么还问车上有多少人呢?到站后,乘客有上有下,离开这个站时,车上的人数和原来一样吗?追问:那这里的离站时指的是?(上下车以后的人数)

2.独立思考,交流思路

猜一猜:先离站时车站的人数比原来车上的人数多了还是少了?

想一想:根据条件,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准备怎样算?

集体交流:谁来分享你的好办法?

引导学生理解交流的思路,学生说教师边板书

先加后减:原有34人+上车的15人-下车的18人=离站时车上有37人

先减后加:原有34人—下车的15人+上车的18人=离站时车上有37人

先减后加:原有34人+上车比下车多的3人=离站时车上有37人

活动三:讨论检验的方法

3.提出检验

点评:小朋友们想到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请小朋友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办法再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质疑:答案我们是算出来,那怎样知道我们算的对不对?

追问:你打算怎样检验?

可以用算出的离站时的人数减去上车的人数,再加下车的人数,看是不是等于原来车上的人数。

活动四:总结解题一般步骤

4.回顾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引导: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经历了那些过程?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1)读题,弄清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式解答。

(4)检验并写出答句。

【练习】巩固深化

活动五: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1.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小朋友们真厉害!

5路汽车顺利到达目的地,小伙伴们先玩个游戏稍作放松。游戏中也有我们今天学习的问题呢!一起看看吧!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质疑:题目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

点评:这也表示了事情的发生顺序。

指出:像这样用箭头连接已知条件和问题,看起来比较清楚明白。

要求:那这个问题你会解决了吗?自己动手试试。

提示:做好的小朋友要进行检查。

组织交流:

追问:这题我们做完了吗?对了,要检验。

提问:可以怎样检验呢?说说你的方法。

提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小结:刚刚我们列了两道算式,用两步计算的加减法解决了生活中的下车、玩画片的实际问题。从中发现,我们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解答,比一比谁应用的最灵活。

2.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2题。

稍作休息后,小朋友开始了他们的体验。看白板。

体验项目之一:游泳。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可以求出怎样的问题?

你会解答吗?自己完成。

交流。

3.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3题。

同学们真棒,已经能很快地用两步计算解决增加和减少的问题。

下一个体验项目:感受工人师傅的辛苦。

工人师傅也有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解决呢!你能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吗?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追问:用去88袋,是指图上的那一部分?谁上来指一指,那剩下的部分呢?就是我们要求的还剩多少袋?

要求:那这个问题你会解决了吗?自己动手试一试。

提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提问:可以怎样检验呢?说说你的方法。

4.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

春游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下一个体验项目:摘西瓜。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会列式解答吗?

口头交流。

【总结】全课小结

活动六:全课小结

1.

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解决了生活中的乘车、玩画片、游泳等问题,我们在解答时要注意些什么?

(1)读题,弄清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式解答。

(4)检验并写出答句。

2.作业布置。

课本第64页

第5题

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已知条件:车上原来有34人

到站后有15人下车

又有18人上车

问题: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

方法一:34+18=52人

方法二:34-15=19人

方法三:18-15=3人

52-15=37人

19+18=37人

34+3=37人

综合算式:

34+18-15=37人

34-15+18=37人

18-15+34=37人

答:离站时车上有37人

教学反思: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例3教学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要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列式计算检验结果给出答案”的过程组织教学。

① 理解题意包括读题、说题,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等活动。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你从图画里看到些什么?题目要

求的问题是什么?先让他们自己思考同桌两人相互说说,然后在班内交流。 在学生寻找条件和问题,原来有34人,下车15人,上车18人,现在有多少人?这些信息是分析数量关系、探索问题解法的依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② 分析数量关系时学生熟悉的事情能唤醒他们相关的直接经验,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从已知数量以及未知数量的关系上展开讨论,从而感悟解题思路。学生联系平时乘车的经历,会想到“减下车的人数”“加上车的人数”,甚至会列出34-15+18等算式。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利用板书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原来34人,减下车15人,得到剩下的人数;再加上车18人,就是开车时的人数。或者,原来34人,加上车18人,得到上车以后的人数;再减下车15人,就是现在的人数。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信他们有经验可以利用。学生中出现不同的思考,正是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经验的表现。我还要求学生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是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思路。

列式计算是具体实施解题步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应该分两步解答,要写出每一步的算式、得数以及单位名称。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算的是什么,体会第二步是如何利用第一步计算得数的。

当然,遗憾的地方也不少,老师的讲解和点拨、扶助略显多了一些,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还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来,如果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能大胆地放手,效果会更好。

学习卡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1、白菜馅的有36个,韭菜馅的有24个。吃了18个,还剩多少个?

(1)整理条件和问题:

(2)

列式解答:

(3)

检验:

2、上午摘了120个,卖出60个,下午又摘了80个,现在有西瓜多少个?

(1)整理条件和问题:

(2)

列式解答:

(3)

检验:

3、小英看一本72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26页,第二天看了28页,再看多少页才能看完?

(1)整理条件和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