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艺术形式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6 16:12: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艺术形式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艺术形式论文

篇(1)

艺术家创造艺术品是遵循着一定的法则的,是依照其特定的语言规范和规律的,而艺术创造法则中的语言规范和表现规律,又是具有传统性和典范意义的。艺术家们对这些法则的遵循和更新,是为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完成艺术品的创作。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性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艺术品是表现情感的载体,通过它的形式将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以供我们认知。

在一幅绘画艺术作品里,它的形式中蕴含着多种构成要素,这其中就包括了形体、形象、形态等。但它们对作品的形成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就需要对诸多要素进行逐一的分析。当绘画唤起人类的审美情感时,作用于人们的是一种绘画所独有的语言形式。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形体”。形体反映了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它们是我们的眼睛所能把握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涉及的是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和方向等性质之外的那种外部形象。换言之,它不涉及物体处在什么地方,也不涉及对象是侧立还是倒立,而主要涉及物体的边界线。我们看到,三维物体的边界线是由两维的面围绕而成的,而二维的面又是一维的边线围绕而成。对于物体的这些外部边界,感官可以毫不费劲地把握到。这种以各种各样的概念与眼前物体可见部分相结合而造成物体的完形能力,是以客观存在为前提的,也在艺术中反映出来了。由文艺复兴时期所创立的写实绘画风格,它所再现的事物的形体,总是局限于从一个固定点所看到的那个局部;而中国古代艺术家和埃及艺术家及西方现代的立体派画家们,却不理睬这种限制(即从一个固定点只能看到事物局部)。毕加索在创作《镜前的少女》这幅作品时,就是将少女的面孔从正面和侧面同时描绘出来的。而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利加特港的圣母》则将视觉可及的墙壁表面与内部的石块同时呈现。在现代艺术中,诸如此类的表现有很多。总之,人们所感知到的物体形状,并不一定与该物体的实际边界线等同,一件物体的真实形状是由它的基本空间特征所构成的。把握好形体特性,往往能使艺术家得到更多的表现自由,所以艺术家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处理形体的。当形体和色彩组成的式样被看成是“形象”(即看成是表现某种内容的形象)的时候,便又产生了“艺术创造”或“艺术想象”的问题,正是凭借这种天赋,艺术家才创造出了形象。另外,想象力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艺术品的题材本身并不能提供一个表现自身的形象。一个艺术家不能随心所欲地运用别人创造出来的现成形象去表现自己特殊的经验,他必须亲自为自己的经验创造形象。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是这样的感人,以至于使人感到要表现的这个题材就非得使用这个形象不可。对形象的创造,艺术家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来完成的。“形象”不同于“形体”,它具备了情感意义,是向美学领域前进了一步。艺术家的作用是通过形象来体现的,并使“形象”具有了艺术成分。但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忽略,就是观察者在审视作品的过程中,仅参照形体、形象还无法把握画面的总体。应该知道,在一件艺术品中,虽然我们可以把其中每一个成分在整体中的贡献和作用分析出来,但离开整体就无法单独赋予每一个成分以意味。

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将情感转化成可见的形式。它运用一种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知觉的东西,这就是指形的情感象征。这里所说的形是指“形式”。形式是艺术品中最难把握的要素之一,是对各相关部分的综合,具有可见的形状。“艺术形式”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即一种以某种方式打动我们的形式。一件艺术品的美,则有赖于这种能打动我们,具有外显的形象、精神内涵或内在活力的有机形式。因此,每当我们凝神观照一件具备此类形式的艺术品时,我们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和心灵震撼,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融入对象中去。

通过以上的表述,我们知道,艺术内在的联系与外在形式的显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各种造型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这个中心,来完善表现形式。一件优秀的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富有活力的感觉和情绪是融合在形式之中的,它看上去不是象征出来的,而是直接呈现出来的。我们谈到的形体、形象、形态的诸多因素是绘画艺术中的造型“符号”,艺术品就是运用这些所谓的“符号”来把情感转换成可见的形式。并且通过前面的分析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形式与情感在结构上是如此一致,以至于在人们看来“符号”与符号的表现意义似乎是同一东西,那些优秀的艺术品,还有那些相互达到平衡的造型因素等,看上去也都是情感本身,在那些线条、色彩里甚至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力的张弛。所以说,形式是主观情感的具体显现,它将模糊不清的情感转化成明确有形的东西,可以肯定地说,许多艺术的魅力,从其形态方面看,都是在不知不觉地创造这种象征性形式的过程中派生的,而且还可以这样说,所有的艺术都具有象征性,在一件艺术品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为了表现主题服务的,因为存在本质最终还是由主题体现出来的。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不等于现实。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以上对构筑绘画艺术的每一部分进行了分析,就能明确地认识到它们各个部分的作用,和它们之间内在统一的联系,把这些有机的因素进行综合,使之形成整体,最终创造出的形式,就是诉诸于知觉表现情感的形式。

篇(2)

2)提示剧中精彩内容。如《博望烧屯》的题目“关云长提闸放水”、《三战吕布》的题目“辕门外单气张飞”、《千里独行》的题目“灞陵桥曹操赐袍”,这几个杂剧的题目都是该杂剧中的精彩内容。

3)彰显作者褒贬立场。如《西蜀梦》的“荆州牧阆州牧二英雄”、《桃园结义》的“英雄汉涿郡两相逢”,已经很明晰地将主人公界定在“英雄”的范畴,《义勇辞金》的“曹孟德奸雄待士”中,“奸雄”二字也表明了作者对曹操的态度和评价。因此,在此类杂剧中,观众通过题目就可以了解作者的褒贬态度。

2宫调曲牌

宫调理论是中古时期在音乐实践基础上总结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据说是隋朝的郑译从龟兹琵琶演奏家苏袛婆的弹奏技术里受到启发而建立的。他将中国古代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和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分别相乘,得出八十四宫调。随着音乐历史的发展,其实际应用的宫调数量也发生着变化。唐代燕乐只有二十八宫调,金代已递减到十七个,元代北曲为十二个。对于宫调设置的功能,前辈学者多有论述。廖奔、刘彦君笼统概括为:“对于单支曲子来说,主要是为了使用弦乐器伴奏时对音的便利;对于多曲联合的音乐结构来说,则是为了音乐演奏中调性风格的统一。”洛地先生提出用韵说,认为元杂剧中的宫调是在一折戏中起到提示换韵作用的。事实上,早在燕南芝庵的《唱论》中就已经认为元杂剧之所以设立“宫调”,是因为每种宫调都代表一定的“声情”。

《唱论》还将“六宫十一调”与情绪、风格等表现要素结合起来: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于六宫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仙吕宫唱,清新绵邈;南吕宫唱,感叹伤悲;中吕宫唱,高下闪赚;黄钟宫唱,富贵缠绵;正宫唱,惆怅雄壮;道宫唱,飘逸清幽;大石唱,风流蕴藉;小石唱,旖旎妩媚;高平唱,条物滉漾;般涉唱,拾掇坑堑;歇指唱,急并虚歇;商角唱,悲伤宛转;双调唱,健捷激袅;商调唱,凄怆怨慕;角调唱,呜咽悠扬;宫调唱,典雅沉重;越调唱,陶写冷笑。王骥德在《曲律•论剧戏第三十》提到:“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用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动得人。”可见,宫调与感情表达是密切相关的。徐大椿在《乐府传声•宫调》中也进行了阐释:古人分立宫调,各有凿凿不可移易之处。其渊源不可得而寻,而其大旨,犹可按词而求之者,如:黄钟调,唱得富贵缠绵;南吕调,唱得感叹悲伤之类。其声之变,虽系人之唱法不同,实由此调之平仄阴阳,配合成格,适成其富贵缠绵,感叹悲伤,而词语事实,又与之合,则宫调与唱法须得矣。故古人填词,遇富贵缠绵之事,则用黄钟宫,遇感叹悲伤之事,则用南吕宫,此一定之法也。杂剧关公戏共使用宫调六个,分别为仙吕、南吕、中吕、正宫、双调、越调。其中第一折皆用【仙吕】,【仙吕】“清新绵邈”,幽远韵长,包容性大,容易被各类听众接受和喜爱,非常适合于各类剧情的开始。据研究,【仙吕】不仅无一例外地出现在每一出元杂剧中,而且还十分固定地出现在开场戏中。第二折有尽半数的杂剧关公戏剧目使用【南吕】,【南吕】“感叹伤悲”,适合抒写故事。如《寿亭侯怒斩关平》第二折讲述关平因战胜报喜,快马加鞭,躧死了集贤莊王荣之子,王荣却状告无门,欲上吊自尽,恰逢关西和曳剌,诉说冤屈之事。此处使用【南吕】“感叹伤悲”的旋律更能表达王荣的心境。而在第二折中唯一使用了【越调】的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第二折写的是张飞欲交结英豪,听说一红脸大汉搬动了千斤之石,寻找并比试的过程。既有张飞在急于寻找中与屠户的嬉笑调侃,又有见到关羽后的激动兴奋,所以【南吕】的“感叹伤悲”是无论如何无法表达此折的内容的,只有【越调】的“陶写冷笑”也才适合。第三折有七个剧目使用【中吕】,多数为关羽出场,其“高下闪赚”的情感表达为全剧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转机。如《关大王单刀会》前两折叙说东吴的鲁肃想索回荆州,如何宴请,如何设计,从侧面描写了关羽之人。第三折关羽正式上场。关平劝说关羽莫去赴宴,而关羽的自信、勇猛、老练、胸有成竹在与关平的对话中自然流露,为赴宴奠定基础,也自然地推动了剧情向第四折赴宴发展。第四折有六个剧目使用【双调】,《关大王单刀劈四寇》是第五折出现【双调】。【双调】也是杂剧中较多在结尾折使用的宫调,其情感是“健捷激袅”。使用【双调】的六个关公杂剧在第四折中,要么是获得胜利,如《单刀会》、《劈四寇》;要么是聚会团圆,如《千里独行》、《三结义》、《太平宴》等。《义勇辞金》虽与《千里独行》讲述的都是关羽辞曹归刘一事,但《千里独行》以关羽斩蔡阳,古城聚义团圆为结尾,《义勇辞金》的第四折是在辞曹后的行路过程,更多抒发的是路途遥远、对兄长的思念以及与张辽、夏侯惇的相别,自然流露的是“惆怅雄壮”之情,所以第四折使用的是【正宫】。表达同样情感的还有《关张双赴西蜀梦》,第四折关张的阴魂来到宫廷,正值重阳节,今昔对比,痛泪交流,惟有告诫兄长出兵捉拿仇人方可解恨,显然与【双调的】“健捷激袅”不吻合,而使用【正宫】“惆怅雄壮”才合适。

篇(3)

1.独唱伴奏。钢琴可以为各种唱法(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独唱伴奏。还可以为戏曲、曲艺的唱腔演唱伴奏。例如殷承忠为《红灯记》的钢琴伴奏,就是成功的例证,是钢琴民族化的一大艺术成果,是值得充分肯定的。钢琴为独唱伴奏,要强化钢琴的衬托、美化作用。

2.合唱伴奏。钢琴为合唱伴奏,不仅可以使合唱“具有新颖、广阔的艺术表现天地,而且可以充分发挥钢琴单独完成多声部演奏的神奇表现力,从而使二者完美结合,相映生辉。”钢琴为合唱伴奏,常用的伴奏方法有:和声织体衬托法、复调性与副旋律对比衬托法、主题并置对比衬托法、色彩重叠衬托法、声部带状进行衬托法等等。

3.重唱伴奏。钢琴为重唱伴奏,也可以充分发挥钢琴本身演奏多声部音乐的优长,所以其伴奏方法与合唱伴奏的方法基本相同,尤其是复调性与副旋律对比衬托法,更为多见。

4.钢琴为各种器乐伴奏。钢琴为其他各种器乐伴奏,应避免钢琴因音量过大而喧宾夺主。

5.钢琴为其他各种艺术伴奏。钢琴可以为舞蹈弹奏舞曲,为杂技、魔术、电影、电视、戏剧伴奏,主要起“配乐”作用,一般常弹奏气氛音乐、画面音乐、情绪音乐等。

6.钢琴为声乐教学伴奏。钢琴为声乐教学伴奏,是最常见的,其方法与为独唱伴奏大同小异。

二、即兴伴奏

钢琴的“即兴伴奏”,指的是事先未经准备和排练,而临时根据需要进行的钢琴伴奏。显而易见,这种伴奏形式难度更大。钢琴即兴伴奏又分两种:

篇(4)

一、什么是泥泥狗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地方民间泥塑艺术。淮阳,古称陈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淮阳城北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太昊”是形容伏羲像日月那样光明,以赞美他在茹毛饮血的人生之始,教民“作网罟,以佃以鱼,以赡民用;养六畜,以充庖厨”的圣德(《史纲评要·太昊伏羲篇》)。

“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在二月会期间,每天约有炎黄子孙10万人云集淮阳,在伏羲陵和女娲观前朝祖进香,祈盼国运昌盛、民富国强。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如颂扬伏羲、女娲的“履迹舞”,再现“生殖崇拜”上古遗风的“摸儿洞”“献旗杆”“拴娃娃”以及各种动物下部的生殖符号等等,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衍的永恒主题。

泥泥狗,又叫“陵狗”或“灵狗”,是淮阳伏羲陵独有的泥玩具的总称。为什么称为“陵狗”?泥塑艺人们的答复是:泥泥狗是人祖爷喂的狗,是给人祖爷守陵的。这些造型奇特、色彩热烈奔放的泥泥狗,是伏羲、女娲及远古时期生灵群像高度概括变形的拜祭祀物,是中原农民艺人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的民间工艺品。

泥泥狗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猴类、兽类、鸟类和埙类,而又统称其为“狗”。其来历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远古传说,《太平御览》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巨)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发展畜牧业的始祖,狗是首先被人类所征服,为人守护、报警、护卫畜群的助手。远古时期,人们认为狗是上天派下来拯救和帮助人类的,是人类和畜群的保护神,从而出现了以狗为图腾的原始氏族部落。随着捏制泥泥狗祭祀人祖的习俗的延续,各氏族部落所崇拜的图腾也加入到了“狗”图腾的行列。这些来自远古的民间美术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艺术造型巧妙,神韵充沛,拙中寓巧,在写实的基础上予以变形和夸张,有的状若顽猴,活泼可爱;有的类如狐狸,灵敏机警;有的形如猛兽,狰狞可怖;还有的形态怪异,亦神亦猴亦人,充分显示了原始图腾的尊严,体现了原始的艺术美、抽象美和夸张美,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的艺术创作才能,也显示了4000多年前的艺术匠师们的绝妙技艺。

泥泥狗取材十分广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无所不有,鸟兽鱼虫、奇禽怪兽达500多种,其造型虚幻、神秘,使人犹如踏进《山海经》的神话世界之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混沌初开、风雷电闪、猛兽出没、共存的旷古时代。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点分析

淮阳泥泥狗在造型上具有一种张力,浑朴、大气,且体积感较强,形象出人意料,用笔很有力度。

外简内繁——淮阳泥泥狗在外形上非常概括洗练。外形上没有琐碎的转折,都是由较长的弧线构成最大的结构。它的形体则是由两三个较大团块组成的,整体感很强,因而外形十分明确。它的内形基本是用笔画出的,十分繁复。多用长直线做骨干,有小短线兼圆点充实长线周围,点用得密集丰富。内形还包括了许多生殖符号的纹饰图样,也十分和谐地融入其中。

变形夸张、以需为重——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已经打破了一般的正常比例,极具夸张变形。但是这种夸张变形并非是没有内容的形式,而是来源于内容和审美的需要。需要表现哪里就夸张放大哪个部位。例如,头部是人身体的中枢,为了表现出拥有智慧和能力,将头部放大来显示这一点。而眼睛在五官中的位置很重要,因为眼睛是传神的窗棂,没有眼睛就没法真正地认识世界,所以又将眼睛夸大。由此可以说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基本是以夸张变形、以需要为重的原则来安排的。主要的放大,次要的缩小。例如,人面猴,头部较大,四肢短小,眼睛画成圆圈形,显得相当有神。

稳中求动——淮阳泥泥狗的动态以稳重为主,几乎没有过大的动势,人物的造型基本是正势。在平稳中传递了一种内在的气势。好像“稳如泰山”一词的形容,立地扎根很坚固,不可动摇。这种动态就像能够长久存在,产生一种时空的永恒感。

方圆结合——方圆结合本身就具备一种哲理性。淮阳泥泥狗的头概括成圆形,而身体处理成方形,胳膊做成圆柱形,脚就做成方块形。大方大圆的结合,特征尤为明确。淮阳泥泥狗就是用最洗练的形传达最丰富的东西。

直来直去、斩钉截铁——淮阳泥泥狗用线很有力度、挺拔且直来直去,不拖泥带水,没一点做作,用点也十分果敢、铿锵有力,斩钉截铁。

“泥泥狗”是一种黑色泥塑玩具,黑色上再施以红、黄、青、白色,色彩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和谐。中国各地的泥玩具中白底色玩具极普遍,黑底色玩具较少。日本人伊藤三郎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从祭祀礼仪方面来思考“泥泥狗”》一文中,对中国泥玩的深层文化内涵,作了双重构成假说。他认为“白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属于表层文化(汉文化);“黑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则迫近华夏民族的基层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两流派文化又相互影响并且发展下去。

“泥泥狗”以黑为基调,再饰以红、青、黄、白,统称“五色”。红、青色艳丽,白为明色,黄则为中和色(现多用广告色、加品红),在黑色的包容中通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五色”则源于中华民族的“五色观”,由来已久。

《历代名画记》载“泊平有虞作绘”注引《蔡传》说:“彩者,青、黄、赤、白、黑色。色者,言施于僧帛也。绘于衣,绣于裳,皆饰‘五彩’,以为‘五色’也。”《画论》引《冬官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贾公彦疏曰:“天玄与北方黑,二者大同小异。”“古有墨分五彩之说。”

中国色彩学中的“五色观”源于周易的“五行说”。“五行”是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尚书·洪范》解释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转第143页)(接第139页)水曰涧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金)作辛,稼穑作甘。伏羲氏“以龙纪宫”,就有春宫青龙氏,夏宫赤龙氏,秋宫白龙氏,冬宫黑龙氏,中宫黄龙氏,乃“五色”之源。《淮南子·天文训》中说的“四方星座”也由五色组成,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土地其兽黄龙”。“五行”属于物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与周易的“阴阳观”,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双胞胎,属于朴素主义的思维方式,并不神秘,具有原始的科学性。由“五行”而派生出“五性”“五色”“五味”“五官”“五脏”“五毒”乃至宣扬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以及进入佛门的“五戒”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内涵。其中“五色观”是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沿袭数千年,至今仍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彩塑、木版年画以及各类民间玩具中广泛运用。

淮阳泥泥狗的塑造与绘制跟祭祖、娱神、祈子的目的相联系。它的纹饰图样实质上都是一些生殖符号,是由生殖器官抽象变形而来的一些近似于符号样的花纹。这种形式的出现其实是对其内容的一种反映,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内涵的核心。淮阳泥泥狗绘制这样的符号正是为了体现对生殖崇拜的一种强烈愿望。它的纹饰种类很多,归纳为类绳纹、类篮纹、折纹、三角纹、菱纹、叶纹、花卉纹、葫芦纹、太阳纹、蹄印纹等等。

淮阳泥泥狗的每种形式都有它的神话来源,都不是民间艺人为了哗众取宠而故意捏造出来的。淮阳泥泥狗的形式感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就在于它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而被艺人创造出来的。它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包含着本来就离奇的神话传说,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色彩。其创造能力可谓是高级的,是当代从事艺术事业的人应该大胆借鉴的。吸取民间艺术的形式构成可以开发个人的创作空间,增强艺术家们的民族观念。不止是淮阳泥玩具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去研究,我国的一切民间艺术品都值得人们从开放创新式的观念中去吸收借鉴的。这不仅能丰富现代人的文化底蕴,还能将其融入自己所创造的新形象中。

泥泥狗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实质上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给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折射出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向世人证实了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历史事实。

民间美术作品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信息,是考证古代艺术形态和具体生活的原始资料,不仅对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今的艺术创作具有指导性。我们有时会对现代设计中的创新与改革茫然失措,在国际化设计层面的对接中,难以既体现本土特色,又得到认同。究其原因,乃是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和驾驭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精髓语言。我们可以从一些优秀的作品中借鉴经验,如从民间美术图形中演变出来的香港卫视的台标,从中国印章中演变出来的2008北京奥运标志等,均是成功的例子。如果我们从民间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结合当地人的审美习惯,就能使现代艺术设计得到质的提升,也不愧对先民留下的遗产。

参考文献:

篇(5)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艺术形式采用的法语词汇全面,语法复杂,比如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有些则较为简单,容易为初学者接受,比如儿歌、动画片等艺术形式。因此,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注意把握难度。初级阶段:根据二外法语的课程设置,学生最初面对的难题就是语音知识。法语的发音规则复杂,并且十分严谨,如果此时被困难吓倒,以后的单词不会标注音标,那么学生将不能自如地阅读交流。此时最好是引入法语歌曲和简单的诗歌朗诵两种艺术形式。例如:《j’aienviedevivreavectoi》,这首诗歌发音简单,内容多处重复,便于一定阶段的法语语音知识学习后,进行的复习练习,且内容温馨,便于记忆,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而《jem’appellehélène》《lavieenrose》这两首歌学生都耳熟能详,能够哼唱,加上歌词简单,单独加以发音训练,便可以轻松吟唱。初期的语音教学如果加上这样的艺术形式,就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法语的语音魅力。中级阶段: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场景交流,就可以引入一些简单的戏剧表演形式,或者让学生自己编写场景对话,也可以采用给动画片配音等方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原版教材《reflet》,里面类似电影的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完成不同片段的演绎,加上道具和台词,学生的参与感增强,团队合作下,经笔者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经典童话,将之改编成戏剧,比如《小红帽》等,然后参与表演,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中高阶段:随着法语水平的提高,可以适当选择只有法语字幕的电影,进行分段赏析。比如经典的《天使爱美丽》《放牛班的春天》等法国特色影片。除了电影艺术之外,还有浩如烟海的法国经典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赏析。此时根据学生的法语水平,可以选择相应的法语文学作品经典选段,从简单有趣,发人深省的《小王子》,到风格纯粹,内容温和的《你好,忧愁》,再到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的《包法利夫人》等等,不一而足。或者可以引入一些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文字或视频介绍,这样可以了解法国艺术的同时,扩充专业词汇量,提高阅读和听力水平。当然,也可以加入新鲜的文化资讯,了解报刊文化。

1.2结合教材,围绕主题选择多样艺术题材

在选取艺术题材的时候,尽量跟随教材的脚步。一般而言,每隔几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文化主题,就《简明法语教程》而言,就出现了法国地理、法国饮食文化、法国节日、法国医疗等主题,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涉及的词汇、语法难度,选取相应的艺术形式,可以是一则笑话,也可以是一个短小的视频,一首歌,或者一个人的生平介绍。

2艺术形式导入课堂对学生有哪方面能力的提升

2.1法语语音、词汇,阅读以及交际能力

此前提到的很多艺术题材都来源于对话形似,比如电影和戏剧,在学生进行自主的戏剧表演训练,或者场景对话的训练之后,无疑会提高其交际能力,因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交际习惯甚至不同的思维方式,都体现在了不断的交流和融合之中。而歌曲,诗歌,文学等艺术形式带给学生更多的是词汇量的扩展和语音语调的纠正。

篇(6)

图纹的符号再现代表了彝族人对大自然中美好事物的紧密追随,是彝族历史文化、生存坏境、审美情趣、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对火的崇拜源于彝族人在生活生产方式过程中的深刻体验,火焰传达的光明与炽热给彝族人带来了感性依托,以此进行理性的凝练提取火焰的本质符号形式。所以,火纹承载着彝族古老的传说,被赋予深厚的情感意义,凉山彝族人用纯朴的气质充分运用艺术想象,通过弯曲程度不同、方向不一、位置考究的曲线来表示火焰的熊熊燃烧、气势磅礴。或是出现过于具象的单独太阳符号,具有装饰性、通俗又有现代感。在彝族人选择服饰纹样表现形式时,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选取了最普遍的自然物象,用跳动的火焰形态,将动态静化,也从中表明了彝族人丰富的创造力。

2、综合象征式

图纹符号的象征式集合了凉山彝族人的在文化观念、审美价值、生活理想等多方面的内涵意蕴。综合象征式是一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表现手段高度凝练的表现形式。凉山彝族火纹的综合象征表现形式手法的表达,使火纹兼具多种非单一的象征意义,将形态各异的火纹进行排列组合并且与其他纹样进行相互搭配、彼此呼应,使得同时存在的各纹样之间构成了相互补充的内在涵义。例如,凉山彝族服装中出现火纹与具有共同情感寓意和自然特性的龙凤纹、寿字纹的穿插组合,强调了其他纹样而简化了火纹,构成了新的图案整体。这种表现形式新颖独特,额外赋予火纹的意蕴为凉山彝族服饰注入了博大的文化内涵。

3、抽象几何式

图纹符号的几何式通过几何形体具备的简单概括、可造性空间大、排列形式层次感强、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在表达火纹的运动规律时更为概括明了,富有丰富的内涵。火纹的抽象几何表现手法能更加简洁的诠释自然现象中的现象,成为彝族人对自然美的概念性表达。例如,凉山彝族服装中对火纹进行抽象简单的演变,将它简化成类似逗号的极简符号,这类抽象几何符号既生动有力,又不失女性的温婉可爱的特质,给凉山彝族服装带来生机活力。

篇(7)

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少精湛民间工艺品制作技艺因是全手工制作,费时费力,而其经济效益与现代化、工业化生产方式格格不入,加上民间工艺品制作技艺多数是父带子、母带女,构成亲戚朋友小圈子的传承方式,使得一些民间工艺品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有的制作技艺甚至已经失传。

2.政府在民间工艺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由于目前江西省既没有制定民间工艺品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制度,也没有相应的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机制保障。加上现有的知识产权监督监查机制不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在民间工艺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力、执法效果不明显,造成民间工艺品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呈高发态势。综上所述,创新艺术形式、提升艺术价值、更正落伍的艺术设计理念,进一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设计生产出消费者欢迎的江西民间工艺品已经迫在眉睫。

二、江西民间工艺品艺术形式创新对策

民间工艺品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促进人民增收致富;对文化兴赣、弘扬和保护江西地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江西民间工艺品艺术形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以下创新对策。

1.注重创作体裁创新

民间工艺品的创作体裁,依赖于民间艺人渊博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背景。民间工艺品创作体裁创新运用的成功案例举不胜举,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奖牌设计,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在奖牌背面镶嵌着代表中国文化的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大家形象称呼它为金(银,铜)镶玉奖牌。北京奥运会奖牌中国特色浓厚,艺术风格尊贵典雅,标志中西两大文明世纪交会,把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文化元素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奖牌的象征意义得到了无限的延伸。体裁创新还要注重民间工艺产品的首创性设计与研发,运用好传统文化元素和制作技法,完全生搬硬套经典只会造成“徒有其表,内涵缺失”的后果。

2.注重工艺材料、设计元素、制作技艺的多维度和多元化创新应用

在发现、选择和提炼文化要素、纪念要素、设计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赣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图形符号转化为民间工艺产品的艺术表达语言,并进行品种系列化、造型精细化设计,将江西民间文化元素有效地与工艺品制作技艺契合,巧妙的突出个性化的造型和设计审美,使民间工艺品成为集观赏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时尚佳品。

3.注重与当代科学技术发明中的新材料、新技术结合

将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推陈出新注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使传统与现代形成共融互补。这样既丰富民间工艺品设计的艺术形式,而且又呈现出民间工艺品的现代感和科技感。同时符合当今社会需求,以高瞻远瞩眼光,以表里俱新、形质兼优的民间工艺品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与消费理念。

4.注重艺术情感的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百姓的物质生活是日趋丰富足,精神生活质量已成为百姓幸福指数的核心要素。人们所购买和期待的各种日常用品不应只是是机械的、没有人情味的产品,而是具有情感寄托,能够为人们带来愉悦和异样感受的体验性产品。因此,民间工艺品作为人们情感和审美的寄托物品之一,不能完全只重视外观和造型的设计,应该逐渐往人性化、情感化的方向转变,情感化民间工艺品设计呼之欲出。

篇(8)

2浅谈传承和发展“二人转”民间艺术所面临的瓶颈

2.1地域限制和语言传播上的障碍是首要解决问题

“二人转”是土生土长的东北民间艺术,主要遍布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辽宁省三个省份和的部分地区,加之其主要的艺术形式是东北方言,这一极具特色的地域性和语言性造就了“二人转”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反过来却也成了制约“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走出农村、走出东三省、走向城市、走向全国各地、不断发扬光大的一个很难跨越的障碍。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逐步向着城市化的趋势进军,不管是在衣食住行还是在吃喝玩乐方面都开始打上了城市的印记。而“二人转”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在其它的语言形式上,它采用的是带有强烈的地域符号的东北话,而不是大家都可以普遍接受的普通话,毫无疑问,这势必会给观众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即使对于懂“二人转”的观众而言,艺术本身很具有感染力,但对大多数不懂东北话的人们说,因为观众听不懂语言而全然无法理解真正的魅力和艺术价值所在。

2.2由地域限制和资金短缺引发的恶性循环效应

除了地域限制之外,我国的“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还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足够的将资金支持是有力推动和发展“二人转”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二人转”面临的经济难题亟待解决。随着人们对“二人转”的不断漠视和淡化“,二人转”开始慢慢从商业演出中退出,而正是因为商业演出机会的不断减少使得它们改善自身的口碑和表演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也是的赞助商开始放弃对“二人转”的赞助和投资,不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这就最终导致“二人转”日渐没落。如此下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完全不利于“二人转”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3有效传播和发展“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有力举措

3.1.打破制约“二人转”发展的地域限制

要想排除人们因为语言沟通障碍而对“二人转”产生的这种排斥心理,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亲睐“二人转”,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二人转”本身所包含着的这种巨大的艺术价值,我们必须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突破这种地域上的限制和语言沟通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好“二人转”本身的艺术魅力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好在其他地域的发展和普及。我们可以将其他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与“二人转”的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原有基础上做一些内容、语言和表演形式上的转变,适当的引入一些当地的语言和特色,从而能够使其他地狱的人开始慢慢接受这种转变,从而改变对“二人转”原有的并不全面的认识。这种地方文化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方式,能让二人转走出东北,有效地避免在发展过程中的地域局限性,使其更受全国观众所喜爱。

3.2注重培养“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的领头人物

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之所以被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专门的人员去研究、开发和不断地学习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才使得这些艺术形式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仍然能够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传统民间艺术不能单纯的只依靠那些老一辈的艺术家去传承和发展,更需要我们这些新生的力量去不断地研究、学习它,在不断地学习中理解它、感受它、去领悟它们本身所潜藏的巨大的艺术价值,只有真正的理解了这些民间艺术,我们才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去创新、去发展、去普及。普通艺人可作为艺术发展的推动者,但艺术的提升只能靠艺术带头人来实现。因此,培养“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的领头人物就显得非常关键。

篇(9)

当代木刻版画从"新木刻运动"开始,把西方的版画语汇引入中国,与相结合,开辟了当时木刻的新艺术形式。之后,木刻与解放初期的社会形式相结合,创作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好作品。建国之后,我们的美术教育全盘西化,绘画主要向苏联学习,这种教学体系延续至今,本民族的艺术形式和语言逐渐式微。由此引起的后果是:我们所有学习美术的学生,从接触绘画开始,学习的就是西方的绘画体系构建下的欧化语、;[。素描、色彩、速写是所有美术专业考试的科目,焦点透视、明暗、空间等绘画思维从小渗透,变成创作中不自觉的存在。而作为本土文化的笔墨、线条、散点透视等传统绘画思维很多人都不熟悉,学过美术的人不一定会中国画,但一定学过素描,这背后反应的是西方语境对本土文化与绘画方式的侵蚀。木刻版画亦是如此,大部分的版画家学科背景是西化的,本土的绘画思维缺失,所以难以出现民族文化积淀的好作品。

2、对汉画像本土文化脉络的继承

追溯版画的由来,最早可到史前期原始岩画彩陶图文,而汉画像被称为“最古老旳版画",林风眠先生曾说"汉画像是中国绘画之大宗也”,它体现的是中国艺术情感表现的抽象精神与独特的意象思维。"汉代儒道交融,儒家的大一统气象与道家的开张恣肆境界不谋而合。形成了汉代整体综合性的思维特征,致使汉人有尚大尚全的心理。

1)在艺术上则追求整体感性的认知,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而是超越自然形态,表达特殊的精神文化空间,由此造就了汉画像石‘包括宇宙,总揽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艺术风格"。

2)吴冠中在《吴冠中画韵美文》中就提出"汉代艺术那粗犷的手法,准确扼要的表现,把繁杂旳生活场景与现实形态概括、升华成艺术形象,精微的细节被统一在几何形与强烈的节奏感中,其中很多关键的基本艺术法则和规律,正是西方后期印象派开始探寻的瑰宝。“

3)从汉画像的艺术特征中我们可以找到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艺术语言,借鉴和传承于木刻版画之中,便可循迹其新艺术形式。

3、汉画像的艺术语言特征

汉代是一个尚武的时代,思想自由开放,国力强盛,这些造就了汉代艺术"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审美气象,在汉画像中没有科学的透视关系,没有人物的解剖结构,在二维的表现空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浪漫夸张、感情奔放、神采飞扬的时代。制作汉画像的只是汉代的普通工匠,他们继承原始艺术的某些艺术要素,自然而生动的塑造形象,造型大胆而开放,富有想象力,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汉画像的艺术语言特征体现了我国先民的艺术修养与智慧,代表了中国艺术早期的审美萌芽,也是中国艺术最早的美学表现。汉画像的艺术语言特征首先表现为意象化的审美表达。汉画像的内容很多,有市井生活、宗教崇拜、历史人物、神仙祥瑞故事等,在这些艺术形象中,最清彩的是"写意式"的造型表现。张道一先生认为“‘气魄深沉雄大’,不仅是汉画像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国艺术传统的趣旨"“。在东汉"仙人逐鹿"画面中所呈现的人物与鹿的形象充满意象之美,仙人的衣袂飘飘,呈流动之美,使画面出现了动态的奔跑,仙人和鹿在追逐中向画面的右侧跑去,我们可以感受到风声和转瞬即逝的仙人,线条在画面中起到了表现速度和动态的作用。虽是模印线条但是流动而优美,表现了浪漫和自由的气息,具有"金石"质感,线条流动而沉着,动感十足而富有张力。这幅作品中充分表现汉画像艺术语言意象化的审美诉求,汉代先民在中国艺术的萌芽时期用懵懂的直觉树立了中国艺术审美表现的意象典范。在其他的画像砖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形象,如"仙人逐鹿”"仙人六博"中的仙人、"盘鼓舞”中的舞者,还有"收获弋射""采莲”等画像砖中的人物,均带有夸张式的写意风格。

汉画像的艺术语言特征其次表现为其视觉表达的二维平面化。汉代的工匠们从原始艺术中继承了对物体简洁表达,选择特征表述的视点。如人物的剪影式形象与侧面的头部表现特征,和古埃及的艺术表现中的"正面律"有天然相似之处,反映了人类萌芽时期对艺术的共同感受。这种表现方式与西方艺术随着科学的写实主义传统而生成的解剖学、结构学构建下的表现形式截然相反,东汉出土的"陷阵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人物的动态,由于受到模印浮雕技术的局限,出现了表达上的抽象主义倾向,人物为剪影式表现,但动态生动,待征明显。民间工艺人局限于人物的解剖和结构的理解,不具备科学性,但他们呈现的是更加直观的表现方式,人物的动作夸张而生动,图中的几个人物手持武器,身体朝右侧彳顷斜,表现出了强烈的动感。特别是中间的两个人物的五官衣纹等刻画简略,动态幅度较大,显示了在运动中的美感,具有原始岩画的节奏与韵味o汉画像的艺术语言特征还表现为散点透视的空间表达。散点透视是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中国绘画作品中,无论是〈千里江山图卷》《清明上河图》还是《韩熙载夜宴图》,表现的都是超越时空的图像,采用的正是中国的“散点透视",不管是时间的流转还是空间的转换,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都能自由的表达。南北朝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贝ij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昆仑山)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他说的是用一块透明的"绢素",把辽阔的景物移置其中,可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是在绘画史上对透视原理的最早论述。而这种透视的艺术表现,在汉画像中可见端悅。在这幅"活酒”,酒肆为一组透视,店前的人物为一组透视,后面的人物为一组透视,这三组透视关系,形成散点产生区别于平面线描的效果,在汉画像砖中散点透视成为表现复杂场面和环境的主要技术手法。在木亥ij版画中如果可以突破焦点透视的桎梏,尝试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的透视方法,就能拓展画面的空间关系,达到人随景走,景随人移的自由空间。汉画像艺术语言特征除了以上三种,还有很多,如写意式的线条、程式化的造型、象征性的隐喻等等’都反映了汉代的文化和审美倾向。

二、汉画像对木刻版画新艺术形式的启示

汉画像意象夸张的造型方式、平面化的二维空间表现、散点透视的空间关系等这些艺术语言的特征对木刻版画新艺术形式的启迪很多。两种艺术形式的历史源流以及交叉重叠,使可供借鉴和继承的艺术要素很多,木刻版画家可结合自己的艺术特点寻找对自己有用的养分,滋养自己的艺术创作。下面三种新艺术形式可供借鉴。

1、新艺术形式之一:线造型的艺术语言

从汉画像到中国画,中国艺术一脉相承,传承的都是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作品,无论是"仙人逐鹿"中浪漫的衣袂飘飘,还是"七十二神仙卷”中摄入心魄的"吴带当风",线条之美是中国艺术的命脉。线条之美,美在线的流动与质感。汉画像中的线古拙而质朴,灵动而浪漫;中国画中的线力透纸背,流畅而有力;中国篆刻中的线金石味”十足,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外化表现。现当代的艺术家在西方教学体系的浸染之下,"体面”关系的深入骨髓,对"线"之美漠然。在明代的木刻版画中,有许多优秀的木刻作品也都是以线造型为主。如果我们能从汉画像具有写意之美的线条中淬取其养分,用于艺术创作,会有意象不到的效果。在十二届全国美展中,江苏版画家李小光的作品《家乡记事》,采用的就是线造型的艺术语言。

2、新艺术形式之二:意象张夸的审美表现

汉画像对形象的写意夸张的塑造也是木刻版画中可供借鉴的艺术新形式之一。中国艺术历来讲究意象之美。南齐谢赫这种《古画品缘》中将"气韵生动"列为第一,可见中国艺术讲究"神似"而不是"形似"。汉画像中的形象塑造,善于夸张其特征,表达其神韵,是中国艺术"气韵生动"的源头。西方艺术也是到19世IE之后才走向表现主义的阵地。在木刻版画的创作中如能脱离"形似"的桎梧,强调"意象"之美,和西方的表现主义保持距离,渗透中国文化的要素,载入历史的厚度,在现当代生活中找寻可表达的内容,也能幵辟新的木刻形式语言。十二届全国美展的进京作品中,有一幅广东版画家朱宇航的作品《执琴者》,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表现粗彳广自然,执琴者fl姿态生动,颇得"意象"之神韵。

篇(10)

二、寻味式。教师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课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一位教师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趁听者还沉浸在父爱子、子恋父的父子深情这至真至纯的人情美中,课尾让学生轻声深情地诵读文中描写背影这一特写镜头的句子。然后,自己饱含深情地吟起东坡那令人回肠荡气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学生再次联想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霎时,一种豁达与理解,洋溢于胸。

三、争鸣式。课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问题,如果单凭老师讲解,他们并不能透彻理解,不妨将问题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讨论、争辩,老师巧点妙拨,寻出一致的答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雷雨》中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十分复杂,于是,一老师设问:“周朴园真心爱鲁侍萍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围绕周、鲁爱情展开讨论,剖析周朴园复杂的个性特征。“争鸣”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千万不可忽视,以防学生钻进牛角尖。

篇(11)

造纸术是我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蔡伦发展了造纸术,使纸的使用开始普及。那个时候纸张主要用来写字和记录。后来延续到人类的生活当中,还可以用作祭祀活动。折纸起源是纸的艺术,纸的艺术是用不同的材料和不用颜色的纸,然后用各种手法,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进而产生不一样的美感,折纸艺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折”和“叠”是最关键的两个特点。有关折纸艺术的发展,有很多的说法。但这种艺术在我国发展很久了。我国劳动人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折纸艺术,进而运用到生活当中。创造出不一样的作品像折扇、油纸伞等生活用品。外国人对这种艺术非常重视,如今的折纸艺术集合了古代人们的劳动成果和现在人们的思维创新。在中外的相互交流中,集合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将我国的折纸艺术发展的更快,折纸艺术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这跟它的历史性和艺术性是分不开的。在这个充满物质的世界里,让人更加追求自身的独特个性。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不一样的乐趣,折纸艺术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就像家具的装修、服装设计、画展设计等等。

二、折纸艺术的特点

折纸艺术看起来非常的简单,但是却需要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修饰性

通过对折纸艺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加特别的感觉,体现出简单而又复杂的效果,脱离了原本的单调的现象。我们折纸艺术追求的是个性设计和独特效果。对于折纸艺术个性的解释,我们要运用几何知识去解释,所以它的观赏性很强,从而能更好地体现设计者的观念。所以它具有更强烈的视觉冲突性吸引消费者。

(二)塑形性

折纸艺术本身就是对艺术的体现,与平面艺术相比它多了发挥创意的空间,在有限的空间里运用各种不一样的材料来进行分配,所以实现了产品形状不一样的效果。通过对折纸艺术效果的体现,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形状观念,还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体现出三维效果。

(三)创新性

任何新事物、新思维都是从创新开始的,折纸艺术看起来是一门简单创意,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实际上也不完全这样,它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给我们制造惊喜。在现在这些设计师的要求当中,在设计中运用各种手法,打破了规章制度,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性。

三、折纸艺术在箱包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一)整体应用法——独特的箱包构造

箱包是通过裁剪缝制而成的,除了一些裁剪之外,大部分的裁剪都在面上。箱包就是由这些构成的三维结构。箱包的设计与建造和桥梁的设计是一样的,大部分都是通过形状的一样来分析的,它的设计与桥梁的设计密切相关。以造型为基础设计的箱包,大部分的箱包是缝合而成的。箱包的结构丰富,视觉效果更加强烈,采不同面料,往往会设计出不同的箱包效果。根据广大消费者对箱包的不同的认识,可以将折纸元素减少后,然后把折纸艺术应用到箱包当中,这种设计具有独特的设计性。同时,把折纸艺术应用到箱包设计中还要考虑不同的因素,在箱包的设计上我们一般是选用布料、皮等等,所以我们要对面料的质量进行考虑,看是不是适合箱包的设计,因为箱包本身就具有功能性,因此箱包结构发生变化时。它就会影响到它最基本的功能,然后有一些箱包还要进行特殊的加工,这样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近几年,有一些箱包产品也推出了折纸艺术的发展。

日本知名品牌,就是讲折纸艺术就是将折纸艺术发挥得很好的品牌之一。它的设计一直都会给人制造惊喜,以它独特的思维进行创意研究,所以这样的设计给广大消费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我们要反思,要摆脱传统模式,要发挥创新思维,这些创新设计的灵感都是来自折纸,通过使用不一样的材料,通过利用四个三角形搭成一个正方形再通过数字运算符合重叠使得每一款大小不一的箱包,或者是平行的或者是垂直的造型变化,这个箱包还可以用来反映消费者的心情,即使是不经意间的使用,也可以将箱包的造型改变,便于收纳,为未来科技发展做好铺垫。

(二)局部应用法——装饰性的箱包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