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专科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南安电大20xx秋会计专科 学 生:xxx
指导老师:xxx 填表日期:20xx年10月15日
调查题目:关于南安市圣露卫浴洁具厂生产成本核算的调查
调查目标: 为了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了解会计核算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加深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今后更好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调查对象:
南安市圣露卫浴洁具厂
调查内容:
关于南安市圣露卫浴洁具厂生产成本核算的调查
成本优势的取得对一个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而成本优势的取得绝不会限制于成本本身,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降低成本和获取效益的潜力。我国民营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迅速发展,目前个体、私营小型工业企业总数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77.7%,小企业财务工作从2005年1月1日起执行国家财政部出台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会计核算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满足税收和企业管理的需要。而小型工业企业中的财务工作中,最繁琐、专业技术要求高的就是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核算过程,针对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生产呈连续多步骤、大量性,且产品多种,但管理上不要求提供各步骤的成本资料,只要准确地计算出产成品成本的实际情况,如何准确、简便、高效地核算产品生产成本
呢为此,我于20xx年9月12日到10月15日历时33天的时间、通过到车间了解生产工艺过程和核对车间基础统计数据,采取直接访问做笔记的方式对南安市圣露卫浴洁具厂的生产水龙头和五金挂件的成本核算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安市圣露卫浴洁具厂是典型的小型工业企业,创建于1998年2月,坐落
于南安市仑仓镇,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实业公司,生产和销售包括了各类水龙头、五金挂件、卫生陶瓷、浴室柜、淋浴房等产品,企业文化: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经营思路,在务实求精的辛勤耕耘中与您一起缔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共享和谐轻松的生活。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年主营业务收入800万元,设财务科,会计1人,出纳1人,与财务科直接联系的部门有采购科、销售科、仓库科、生产科。其主要会计政策是执行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会计年度为每年1月1日期到12月31日,以人民币为记帐本位币,运用用友财务软件。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
水龙头和五金挂件生产成本核算的过程成本项目分为四项:主要原材料碳钢、辅助材料(螺母、密封面、支架等)、人工、制造费用,基本程序是:把四项成本在两个产品之间分配或分别直接归集,每种产品根据生产流程按不同车间分骤计算在产品和产成品生产成本,核算目标主要是计算当月完工产品单位成本。笔者随机抽取20011年12月的账表记载数据和有关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有关成本核算数据如下:
(一)1 、主要原材料碳钢和辅助材料在两大产品之间分配根据抽条车间领料统计本月共耗用碳钢655126元和两种产品第一道粗坯产量(当月生产累计重量)资料,然后把碳钢实际成本金额除以总粗坯产量,得出产品粗坯单耗:
2 、工资分配工资按不同用途先归入生产部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生产部门工资按两种产品生产实际工人工资直接计入各产品成本,归集后水龙头生产工资为108269元,五金挂件为42316元。
3 、制造费用分配制造费用项目为不能直接分配的电费、维修材料维修费、厂房公用设备折旧、工资等,按两种产品生产车间工资额比例分配计入各产品。
20xx年12月份原、辅材料费用分配表
4、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要把归入水龙头的成本项目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产品成本,这里需要收集车间统计员的领料数据、在产品数量(正在加工中的在产品按约当量50%计算),同时还要正确计算各步骤(车间)的在产品完工率,该公司完工率是按上年的各步骤(各车间)的平均工资总额比重计算完工率,具体是:原材料由于是最初一次性投入,所以要按在产品数量和完工产品数量之和来平均分配原材料成本;辅助材料是随生产进度陆续投入,采有约当量比例法分配,工资和制造费用也按约当比例法计算。分配率=各项目成本累计金额÷(冲床车间在产品×50%+组装车间在产品 ×81%+完工数量×100%)注 :完工率按上年各车间平均工资额比例计算,冲床车间完工率为50%, 组装车间完工率为81%产品单位成本=546545÷51208=10.67 ( 元/个 )按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五金挂件产品单位成本为45.57 元/个,(略)笔者同时查阅了20011年111月的有关成本资料,由于生产规模受主要材料碳钢供应量的影响有较大的变动,所以材料单耗、费用单耗、产品单位成本每月都有小幅度上下变动,但差
异率一般不超过9%。
三、生产成本核算的特点和不足
该公司总的来说较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成本核算过程,同时充分地体现财务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会计信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原则。
第一、由于生产规模较小,呈大量连续多步骤性,且管理上不要求提供各步骤的成本资料,所以采用了品种法计算两大产品成本是正确的。
第二、制造费用分配按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由于各产品的工艺过程机械化程度和生产工人操作技能大致相同,且统计机器工时有困难时,采用工资比例法是合理的。
第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采用约当量比例法,该公司两大产品的各步骤在产品数量大,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并且能正确统计月末在产品结存数量,管理上又不需要提供各步在产品成本,显然,采用约当量法是最合理的,在产品完工率是按上年的各步骤(各车间)的平均工资总额比重计算,因为各产品完工程度与生产工资累计比重基本相对应,符合配比原则。
不足之处:每个月都要计算粗坯产品碳钢单耗,且每个月都有小幅度无规律变动,不利于车间生产成本控制;主要原材料碳钢分配修正系数是生产车产多次实际测试得出的数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与上年实际成本或销售价格比较,不断修正;各步骤在产品结存数量大,统计工作量大,其准确性难以保证。
四、对加强成本核算的几点建议
建议针对该公司生产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采用定额法相结合,即各第一步在产品粗坯单耗和辅助材料均采用定额成本,其它分配程序不变。首先根据上年的平均碳钢单耗(单位粗坯在产消耗碳钢量)、辅助材料单耗(单位产成品消耗辅料量)制定本年定额单耗,每月结转材料成本时,把定额单耗分别乘以本年每月实际生产粗坯量和完工产品数量,得出原材料成本项目定额总成本,一年内不变,到年末时,与本年实际总成本比较并计算脱离定额差异(具体用盘存法计算),以定额成本为基础,加减脱离定额差异,计算产品实际成本,这样,既简化核算工作量 ,又不影响会计年度生产成本准确性,同时达
淄博师专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教材自2007年开始使用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程。淄博师专实施生本教学改革已经一年有余。生本教育理念落实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总结和反思的。笔者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从大一、大二、大三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了不同专业的4个班,共计12个班的学生作为样本,共发放了560份问卷,有效回收513份,回收率91.6%。同时对5名教师和1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关于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
关于“你喜欢学习本门课程吗?”一题,12.6%的学生选择了“很喜欢”,64.7%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喜欢”,19.4%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喜欢”,3.3%的学生选择了“很不喜欢”。从调查结果可见,仅有77.3%的学生喜欢学习本门课程,这表明我校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程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
当问及“下列课程,你更喜欢”时,只有13.8%的学生选择了“本门课程”,另外50.8%的学生选择了“专业课”,22.6%的学生选择了“选修课程”,12.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公共课程”。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学生普遍喜欢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对其他课程,尤其是教育类公共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
2关于学生对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调查分析
在问及“课堂教学中,你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方面”时,49.5%的学生选择了“以讲授法为主”,4.3%的学生选择了“以讨论法为主”,46.2%的学生选择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讲授法仍是我校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虽然有不少比例(46.2%)的学生选择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但是根据访谈调查发现,课堂讨论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个别环节涉及。
关于“课堂教学中,你认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态度是”一题,46.8%的学生认为教师“非常注意教学方法,虚心征求学生意见”,44.6%的学生认为教师“比较注意教学方法,偶尔征求学生意见”,8.6%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太注意教学方法,很少征求学生意见”。
当问及“你对本门课程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满意吗?”时,23.7%的学生选择了“很满意”,57.8%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满意”,11.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意”,7%的学生选择了“很不满意”,这表明目前我校大多数学生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表示满意,这从侧面反映了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当然,仍有不少学生不满意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结合开放性题目的分析,大多数学生期望教师不要“一言堂”,渴望师生共同讨论。
3关于教师在教学准备方面的调查分析
在“你觉得老师了解你对本门课程学习的需求吗?”一题中,选择“很了解”的学生占14.2%,选择“比较了解”的学生占56.1%,选择“不太了解”的学生占26.5%,另外还有3.2%的学生选择了“很不了解”。
在问及“课堂教学中,你认为教师在教学准备方面”时,6.2%的学生表示“重视学生状况,对教学内容不太关注”,39%的学生表示“重视教学内容,对学生状况不太关注”,还有54.8%的学生表示“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兼顾”。
通过以上两个题目的分析可以看出,多数(54.8%)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能够做到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兼顾,尤其是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仍有很大比例的教师(39%)只重视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4关于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的调查分析
关于“你上课前是否提前认真预习本门课程”一题,仅有3.1%的学生“经常”预习本门课程,44.5%的学生“偶尔”预习,29.4%的学生“仅临时翻看”,还有23%的学生表示“从不”预习本门课程,这表明学生普遍对课前预习不够重视。
当问及“教师是否会布置课前作业帮助学生预习新课”时,仅有11.3%的学生选择了“经常”,55.9%的学生选择了“偶尔”,12.2%的学生选择了“上课前临时布置”,仍有20.6%的学生选择了“从不”。教师对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
在“你认为平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方面”一题的回答中,39.6%的学生认为“经常给以指导,鼓励学生思考和开展合作学习”,50.3%的学生认为“有时给以指导,偶尔开展合作学习活动”,10.1%的学生认为“从不给以指导,不太注重开展合作学习”。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50.3%)对学法指导不够重视,这可能是导致部分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5关于教学内容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结合的调查分析
当问及“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用哪些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时,选择“联系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创设教学情境”的占39%,选择“联系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的占16.4%,另外还有44.6%的学生选择了“二者兼具”,这表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意识到了教学内容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问及“课堂教学中,你认为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时,48.3%的学生表示教师“讲授内容十分丰富,经常把所学知识与小学教育教学相结合”,34.5%的学生则表示“讲授内容比较丰富,偶尔把所学知识与小学教育教学相结合”,还有17.2%的学生认为“讲授内容不太丰富,很少把所学知识与小学教育教学相结合”。
6关于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分析
在对“老师在教学中做以下哪一种改变,能让你更愿意学习本门课程”的调查中,高达59.2%的学生选择了“从小学教育教学中会碰到的实际问题入手进行教学”,另外有10.7%的学生选择了“增加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16.7%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深入浅出,将抽象的问题简单化”,13.4%的学生选择了“注重教学方法,使要记要背的东西容易记住”。
当问及“你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时,选择“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讨论为主”和“二者兼具”的各占14.2%、9.2%和76.6%。
在“你认为最理想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一题的回答中,11.1%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精讲,学生听”,41.3%的学生认为是“师生共同探讨”,26.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讨”,还有20.9%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互助学习”。
关于开放性题目“如果愿意的话,请简单描述本门课程在你心目中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的回答中,多数学生提到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合作学习,联系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等。
(二)对访谈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1教师方面
所有接受访谈的5名教师都表示尝试过几次生本教育课,但是都没有全面开展生本教育教学改革,大家一致认为上合堂课学生人数众多,而且学校的教学设施还不够健全,实施起来难度较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有的教师提出这样的见解:生本教育理念本身是好的,可是当它成为一种模式的时候似乎就成为一种形式了。还有的教师提出这样的质疑:我们现在上课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采用案例教学法等,这难道不是生本吗?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甚至存在误区。
2学生方面
接受访谈的12名学生中,学生普遍反应不太了解生本教育理念,甚至个别学生根本没听说过生本教育。不少学生反应他们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当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感觉不知所措。部分学生表示这种生本教育课堂上乱哄哄,担心学不到东西。访谈结果表明,学生一方面缺少对生本教育理念的了解,另一方面确实需要转变学习方式。
二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生本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反思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积极主动性欠缺
老师重视教法忽视学法、学生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导致学生中普遍存在“60分万岁,多1分浪费”的想法。
2教学模式刻板机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采用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讲的多,学生讨论少;课堂讲的多,课外活动少;结论下得多,学生思考少;理论讲得多,学生实践少。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刻板。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抽象,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和教师不能有效沟通,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和响应,导致了教学的恶性循环。
3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不够
教师对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与布置重视不够,无法帮助学生预习新课。课堂上缺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方面做得不够。
4教师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认识还不透彻
部分教师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认识还不透彻甚至存在误区,虽已具有生本教育的意识,但仍未完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这种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5教学集体规模偏大,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教学集体规模偏大,班额编制需要调整。教师教学所利用的教室的物理环境,尤其是合堂教室的教学环境需要改善。
总之,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到在淄博师专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生本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发现问题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8-0029-07
依据国家有关法规以及《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2号)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2013年上海市部分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实行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沪教委学[2013]3号)等文件精神,2013年上海市在部分高校专科层次继续实行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试点院校依法自主进行入学考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针对应届三校生、历届三校生、历届高中生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不全的应届高中生,采用联合命题、统一入学测试与高校测试相结合的办法实施录取。艺术类专业招生专业测试由招生高校自主决定测试内容,自主考试。各校依法自主招生章程须经教委核准后备案。
为进一步推进普通高校分类招生考试改革工作,引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根据上海市教委要求,对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高职院校的三校生技能考试情况进行调查,总结高职招生考试实践中的有效经验、存在问题,进一步规范、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中技能考试制度。受市教委学生处委托,由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实施调查工作,课题组组织有关高职高专招生、考试方面的专家,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33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按要求反馈的学校31所,回收率为94%。
一、上海高职自主招生改革概况
(一)自主招生改革试点
为适应高等教育招生改革发展的形势,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录取的新办法,实行多元化综合评价试点,使一部分有特长、对专业有强烈兴趣的学生能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2005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实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经上海市教委批准,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民办院校进行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首批计划招生855人。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上海加快了高职院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步伐,试点学校逐年增加,2007年试点学校增加至11所,计划招生数5660人;2010年试点学校进一步上升至24所,计划招生数10800人;2013年试点学校达33所,计划招生数10357人。
目前全市实行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33所高等院校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27所,占总数的82%;本科院校(二级学院)6所,占总数的18%;公办学校19所,占总数的58%;民办学校14所,占总数的42%。
(二)自主招生规模
据调查,2013年31所自主招生学校实际招生10396人,超过计划招生数,平均每所学校招生规模为335人。但各校招生规模差异较大,招生人数最高的达676人,而招生人数最低的仅69人。招生数在400人以上(含400人)的学校10所,合计招生数为5519人,占招生总数的52%;招生数在200~399人的学校14所,合计招生数为3981人,占招生总数的38%;招生数少于200人的学校7所,合计招生数905人,占招生总数的9%。
(三)三校生招生情况
据调查统计,2013年31所学校自主招生中实际招收三校生7097人,占自主招生总数的68%,平均每所学校招收三校生230人,各校之间招生规模存在显著差异,招生人数最高的达528人,而招生人数最低的仅17人。招生数高于300人的学校有9所,合计招生3657人,占招生总数的52%;招生数为200~299人的学校16所,合计招生3124人,约占招生总数的44%;招生数低于100人的学校6所,合计招生1677人,仅占招生总数的4%。
二、自主招收三校生技能考试情况
多年来,上海一些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自主招生改革,提出了基于职业素养、强化实践技能的人才评价方式,推出了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方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培养的理念和方式。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2013年上海市部分普通高校专科层次实行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沪教委学[2013]3号),对于不使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三校生考试录取办法,一般专业的录取总分由统一入学测试成绩和素质技能测试成绩或校考成绩组成,试点院校以录取总分结合学校的校测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统一入学测试成绩满分150分,素质技能测试成绩和校考成绩满分均为100分,但统一入学测试成绩占比不得低于录取总分的50%。艺术类专业考试录取办法与一般专业相同,录取时统一入学测试成绩及素质技能测试成绩或校考成绩比例由试点院校自主确定。
据调查统计,31所院校中艺术类专业招生的学校17所,非艺术类专业招生的学校29所,有2所学校只招艺术类专业学生。参加自主招生的三校生技能考试学生共计12655人,按市教委有关规定,自主招生的三校生技能考试分为统一入学测试、素质技能测试和校考技能测试。其中校考技能测试是学校根据各专业要求自行组织的考试,形式包括笔试、操作考试和面试。
(一)统一入学测试
统一入学测试由33所试点改革院校联合统一组织,是必考项目。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艺术人文、数学基础、生活英语、科学常识等,试题满分值为150分,适用于所有专业。参加自主招生技能考试的三校生,必须参加统一入学测试。按市教委的有关规定,一般专业的统一入学测试成绩占录取总分的比例不得低于50%,艺术类专业的统一入学测试成绩比例由试点院校自主确定。
据调查统计,31所学校的所有专业招生全部按要求采用了统一入学测试,满分为150分,见表2。
(二)素质技能测试
素质技能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律道德、时事政治、心智礼仪、生涯规划、团队管理、信息科技等,满分为100分,适用所有专业。素质技能测试属于选考项目,试点院校必需在素质技能测试、校考技能测试两者中至少选一。
据调查,31所学校中有20所学校采用素质技能测试,约占总数的65%。其中,招生非艺术类专业的学校29所,采用素质技能测试的学校20所,约占69%;艺术类专业招生的学校17所,采用素质技能测试的学校4所,约占24%。大部分学校的素质技能测试满分设定为100分,有2所学校的素质技能测试满分分别设定为60分和70分。
(三)校考技能测试
校考技能测试,由各学校根据不同专业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组织命题。具体考试方式有笔试、操作和面试等。
1.校考笔试
校考笔试由招生学校自行组织命题,考试以书面形式完成。考试内容与专业密切相关,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美术类专业的笔试主要考素描、色彩等,外语类专业的笔试考听力、阅读等。
据调查,采用笔试的学校23所,占总数的74%。其中,艺术类专业招生的学校17所,采用笔试的16所,约占94%;招生非艺术类专业的学校29所,采用笔试的13所,约占45%。大部分学校笔试的满分为100~200分,平均值为124分。艺术类素描、色彩考试的满分值最高为200分,外语专业听力考试的满分最低为30分。
2.校考操作
校考操作由学校自行组织命题,主要通过操作设备或应用肢体动作技能完成考试,如烹饪专业考烹饪操作,数控技术专业考数控机床操作等,考试内容主要是专业技能,一般专业操作考试的满分值不超过100分。
据调查,采用校考操作考试的学校有2所,其中烹饪专业以烹饪操作为主,分自选项目和规定项目两种,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为100分;竞技体育专业主要考专项体育,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为100分。
3.校考面试
校考面试由学校自行组织命题,采用当面考查测试形式。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声、台、形、表等,主要适用于对外貌、身材、语言、举止行为要求较高的专业,如影视表演、空乘、护理、外语类专业。
据调查,采用面试的学校12所,占总数的39%;其中,招生艺术类的专业5所,招生非艺术类专业的7所。各专业的面试满分值存在很大差别,其中艺术类影视表演的面试分值最高,为200分,外语专业口试的分值最低,为20分,平均分值为76分。
三、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根据市教委关于不使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三校生考试录取办法,一般专业的录取总分由统一入学测试成绩和素质技能测试成绩或校考成绩组成。艺术类专业,考试录取办法与一般专业相同,录取时统一入学测试成绩及素质技能测试成绩或校考成绩比例由试点院校自主确定。
据调查,31所自主招生试点学校涉及专业多达几十个,包括艺术类的美术、艺术设计、影视表演、舞蹈、动漫设计等专业,非艺术类的外语、加工制造、建筑、信息通信、旅游、空乘、生物技术、医护、商贸、物流管理等各类专业。由于各学校对各专业的具体要求不同,考试类型、分值、权重不同,成绩计算方法也各不相同。大部分学校成绩计算方法有2~3种,分艺术类专业、一般专业,还有其他如外语、护理、空乘等专业。有的学校招收多个艺术类专业,考试类型不同、成绩计算方法也不同。现将各学校进行分专业录取的几十种成绩计算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统一入学测试+素质技能测试+加分
此计算公式,无校考技能考试,计算简单。据统计,采用这一公式计算的学校14所,全部用于非艺术类专业招生,见表3。其中统一入学测试成绩为150分,素质技能测试成绩为100分,加分为0~30分,有2个学校无各类加分,因此总分最高为250~280分,非艺术类专业的统一入学测试成绩占总分的比例超过50%。
(二)统一入学测试+校考技能考试
此计算公式,无素质技能测试、校考操作、无加分,计算最简单。据统计,采用此计算方法的学校3所,用于外语、空乘等非艺术类专业招生。其中统一入学测试成绩为150分,校考笔试成绩为100分,校考面试成绩为0~100分,因此总分最高为250~295分,其中非艺术类专业的统一入学测试成绩占总分的比例超过50%。
(三)统一入学测试+校考笔试+加分
此计算公式,无素质技能测试、校考操作、面试,计算较简单。据统计,采用此计算的学校10所,其中招生艺术类专业学校7所,招生非艺术类专业学校3所。其中,统一入学测试成绩为150分;校考笔试成绩,非艺术类专业为100分,艺术类专业100~200分,考素描、色彩的成绩合计为200分,除1所学校无加分外,其余加分为20~30分,因此录取总分最高为280~350分,其中非艺术类专业的统一入学测试成绩占总分的比例超过50%。
(四)统一入学测试+校考面试+加分
此计算公式,无素质技能测试、校考笔试、校考面试。据统计,采用此计算的学校3所,其中招生艺术类专业学校1所,招生非艺术类专业学校2所。其中,统一入学测试成绩为150分;校考面试成绩,非艺术类专业为100分,艺术类专业200分;加分为0~30分,因此录取总分最高为250~380分,非艺术类专业的统一入学测试成绩占总分的比例超过50%。
(五)统一入学测试+校考笔试+校考面试+加分
此计算公式,无素质技能测试、校考操作。据统计,采用此计算的学校2所,用于医护类专业招生。其中,统一入学测试成绩为150分,校考笔试成绩为60~100分,校考面试成绩为40~50分,加分为30分,因此总分最高为260~300分,非艺术类专业的统一入学测试成绩占总分的比例超过50%。
(六)统一入学测试+素质技能测试+校考笔试+加分
此计算公式,无校考操作、面试。据统计,采用此计算的学校5所,其中,招生艺术类专业2所、非艺术专业3所。统一入学测试成绩为150分,素质技能测试成绩为100分,校考笔试成绩为30~200分,加分为20~30分,因此总分最高为300~470分。有1个招生非艺术类专业学校,统一入学测试成绩占总分的比例低于50%。
还有些学校的成绩计算较复杂,有的总分计算公式中各项成绩的权重不同,需乘以不同的系数。有的学校在统一入学测试、素质技能测试后计算总分,确定一般专业的录取资格分数线,然后按一般专业录取资格分数的70%作为艺术类专业的考试资格线,再通过校考笔试或面试,按高分到低分录取。
四、各类加分情况
依据教育部、上海市教委有关规定和加分政策,高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院校,实行多元化综合评价试点,采用职业资格证书加分、职业技能大赛加分、优秀学生加分、教委政策加分、艺术体育类加分等,使一部分有特长、对专业有强烈兴趣爱好的学生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一)职业资格证书加分
据调查,31所高职院校中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加分的学校共计23所,占总数的74%;无职业资格证书加分的学校有8所,占总数的26%,其中有4所学校无任何加分。有12所学校实行证书免试,其中8所学校对全部招生专业均实行证书免试。
实行加分的学校中,不分专业加分的学校17所,加分值为5~30分,不同学校的加分值不同,见表4。按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加分的学校有6所,可分为语言、计算机、旅游、医药、会计、加工制造、餐饮和商务管理类大类,加分值分布为5~30分,其中计算机类加分值最高为30分,其他5类专业加分值较低。
(二)职业技能大赛加分
对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实行加分的有25所院校,占总数的81%。其中,有9所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者加分,包括金牌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加10~30分;有25所院校为上海市“星光计划”技能大赛获奖者加分,包括个人、团体、单项或全能,加分值为5~30分。
(三)优秀学生、团员加分
对市级、区县级和校级优秀学生、团员加分,适用于全部专业。实行加分的学校有24所,占学校总数的77%。其中,16所学校对市级优秀学生、团员加分,大部分学校加20分;18所学校对区县级优秀学生、团员加分;7所学校对校级优秀学生和团员加分,大部分学校加5~10分。
(四)教委政策加分
教委政策加分,包括少数民族、烈士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青年,实行加分的学校有6所,占学校总数的19%。其中,烈士子女加分的学校有14所,加分为5~20分;少数民族、归侨子女、台湾青年加分的学校分别有16所、11所和7所,加分为5~10分。
(五)艺术、体育类加分
实行艺术类加分的学校仅1所,加分项目为电子琴和二胡类,加分值为15分。有6所学校实行体育加分,其中有5所学校要求至少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才可加分,有1所学校只要达到国家三级运动员即可加分,加分值为15~30分。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31所学校的调查发现,目前自主招生中各学校的情况差异较大。一些学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已比较规范和具体;而有些学校由于起步晚,在规范性方面则相对差一些。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普遍和突出的问题。
(一)招生考试中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技能考试成绩占总分的比重偏低
根据市教委有关规定,一般专业,“统一入学测试”成绩占录取总分的比例不得低于50%;而对于是否组织校考技能考试、以及校考技能考试成绩占总分的比例未作出具体规定。另外,虽然“素质技能考试”也是一种有益的实践探索,但其内容毕竟还只局限于一些与基本素质和基础技能有关的通用性知识。调查表明,对“校考技能考试”并未予以真正重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是需要动手操作或面试的专业。根据对31所学校的统计,只有12所学校的部分专业对“校考面试”有明确的分值要求,“校考操作”只有涉及艺术类和竞技体育类专业的三所学校有明确的分值,大部分学校的校考仍是停留在笔试上。
(二)技能考试的职业特色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不强,缺少行业专家参与技能考试的命题
要体现不同专业的技能要求,只有通过分专业进行的校考技能考试,特别是操作性技能考试才能反映出来。但在目前的高职自主招生中,有14个招生非艺术类专业的院校无校考技能考试;有些学校虽有校考但也未能体现专业技能的要求,比如数控技术、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等操作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都不考操作,不能反映职业教育专业技能要求的特色。另外,目前高职自主招生中的技能考试是以高职院校自行命题为主,而参与命题的主要是学校专职的专业理论课教师,缺乏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的参与,导致试题的客观性和实践性不够强。有的学校招生规模较小,有的专业招收三校生不足10人,也难以按专业要求组织高质量的考试。
(三)各校自主招生考试的项目和要求存在明显差别,成绩计算方法差异较大
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况:不分专业仅以考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来替代技能考试,无论是招什么专业也无论证书是否相关;各校加分办法不一致,有的学校无任何加分,有的学校加分项目较多、分值太高;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考试的成绩计算方法各不相同,尤其是技能考试成绩存在很大差别,有的学校技能考试分值100分,有的超过200分,有的学校成绩计算较复杂,总分计算公式中各项成绩的权重不同,需乘以不同的系数,有的学校在统一入学测试、素质技能测试后计算总分,确定一般专业的录取资格分数线,然后按一般专业录取资格分数的70%作为艺术类专业的考试资格线,再通过校考笔试或面试,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四)中职和高职的专业设置差异较大,对口情况不明确
根据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建议方案)》和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高职与中职的专业分类、专业设置存在较大差异,致使有的高职专业无对口中职专业,而有的中职专业无对应的高职专业。由于目前尚无高职针对三校生招生的专业指导性目录,不少高职院校对招生专业所对口的中职专业及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不清楚,对于中职毕业生报考对口高职专业也无相应的鼓励政策,许多中职生对报考的高职专业不熟悉,导致中职生报考对口高职专业的比例较低。
六、改进措施与建议
(一)增加技能考试成绩占录取总分的权重
从种类上分,目前高职自主招生主要由“统一入学测试”、“素质技能测试”、“校考技能测试”和“加分”四部分组成。其中“统一入学测试”主要由教委统一组织,“素质技能测试”由33所高职院校(联盟)负责开展实施,“校考技能测试”由各院校自行组织开展,“加分”政策以教委为主制定、各学校结合实际实施。
从标准上看,市统考试卷要尽量体现“三校生”入学后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可以根据“三校生”考试大纲,分别对《语文》《数学》《外语》命题,各学校根据专业特点任选二门作为测试试卷,这样便于“三校生”复习。
从方法上讲,目前在学校招生上文化考试已经做到统一试卷,而技能考试应给予各类高职院校更多自,不搞统一模式,以充分体现自主招生的特点,特别在自主招生的高中生中,应该加大院校技能考试的比例,真正体现学院的自。
从权重上分配,高职招生的技能考试要反映职业教育的特点,调整总分中各项成绩的权重,学校技能考试成绩所占比重提高为40%~50%,统一入学测试成绩占总分的30%~50%,素质技能测试成绩占总分的比例不超过20%。
(二)加强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技能考试命题工作,逐步强化技能考试的“含金量”
可从部分合作的实习、实训企业中抽调相关人员,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考试题目的甄选。同时对不同人员要分类别进行技能考试,对于没有与报考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者,必须参加高职技能考试,技能考试项目要体现专业技能的要求。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行业组织专家实施技能考试。学校具有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站的可由学校按规定要求实施技能考试,无对应职业资格考试的则由学校按照规定要求组织技能考试,多校招生同一专业的宜采用联考。
(三)进一步规范证书制度,统一高职自主招生录取加分标准
报考高职对口专业并具有相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生,建议可免其技能考试。其技能考试成绩计算的具体方法为:获五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按技能考试满分的80%计算,获四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按满分的90%计算,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技能大赛获奖的考生按满分计算;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技能大赛获全能一等奖、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的考生可免试入学。作为普通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应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上海市教委《2012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办法》,建议规范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加分,各项的加分实施统一标准。同时就加分问题专题开会讨论,在加分把握和掌控问题上保持相对一致,防止各高校为抢生源而自降门槛,造成恶性循环。
(四)制订上海市高职招收三校生对口专业指导性目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10-02
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是指中专升格成大专后三年衔接期内教学人员发现、分析、解决以及转化教育科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即完成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能力。衔接期的高专教师科研工作有其特殊性,即高度热情却又不知所措。内蒙古民族幼师高专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可为其他升格后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如何提升提供借鉴。
一、现状调查
(一)问卷设计
为初步了解升格后大专教师科研能力,设计了综合型问卷,针对不同职称、学历、年龄、学科、性别的教师科研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科研适应能力概况、科研意识和态度、科研方法与技能、科研影响因素、对学校科研工作的期望及建议。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发放159份,全部当场收回,有效问卷155份。
(二)访谈设计
为了深度了解中职中专教育阶段向高职高专教育阶段衔接期教师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访谈调查,以弥补问卷调查中的不足。访谈对象锁定了内蒙古民族幼师高专30名教师,涉及不同职称、学历、年龄、学科和性别。
(三)调查结果
第一,适应方面。多数教师表示不适应,认为时间和精力不足,大多时间在带班、教学、从事行政工作等;需要科研带头人;以前中专时候对科研不重视,升格后不熟悉科研规范和相关程序,无从下手。第二,对科研的认识方面。认为科研是教学教法的研究;是写论文,写书,做课题等;科学研究;发现问题;对教学面临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揭示本质和规律的活动;将具有普遍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理论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实践;对教学的升华;研究未知的知识,创造发明新的技术;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在某个研究领域找出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利用特定研究方法,得出研究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等;有的彻底不明白。第三,存在问题方面。教师们对科研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功利心强,只为评职称;很多教师从未接触过科研工作;没有团队意识;缺少科研专职人才和带头人;与学历有关;思想还停留在中专时候的教学层面;时间和精力不足,工作量大,顾不上做科研;跨学科研究少;缺乏经费支持;科研不正等。第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方法方面。认为转变观念;同一领域内开专题研讨会;研究本领域的前沿核心期刊;先观察和模仿再形成研究领域;及时记录和整理;系统学习科研方法和技巧;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养成研究习惯等。第五,建议方面。认为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建立完整的目标管理机制和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将科研与教书育人挂钩;给教师留有时间和精力做科研;多提供基础设施和经费;开设科研专栏作为学习交流平台;提供选题指南;提高质量,严格把关;多邀请专家学者做讲座;注重特色研究;深入系部进行指导;增强分工和合作意识;手把手带出一部分科研带头人。
二、结论分析
(一)科研制度不健全
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制度体系本身不完善。升格后,教师们为了评职称,完成的任务,滥竽充数。而极少数想做科研的教师们凭借真实本领写出来的论文,写作与投稿反馈周期长,数量少,评职称上比弄虚作假的还要慢,导致不公平。一旦学校软件上不去将影响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第二,科研管理机构能力不成熟。产生问题时科研管理机构有时无法及时作出规范化的决策。如中专时要求较宽松,学术责任感不强,对学术不端行为听之任之,教师们面对升格后高校规范化的科研管理制度力不从心,甚至有人认为是科研管理部门故意刁难。教师们经常延期项目审核,重申报轻管理。第三,非学术性(也叫非制度性)的影响力虽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和行政色彩,但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能动性,可以激励或打击科研人员。
(二)教师科研理念滞后
第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多数教师认为科研是副业,再说教学任务重,还当辅导员,带实习,工作量大,时间精力有限。这点不可否认,除了教师们的理念滞后还有升格后教职工编制短缺问题,导致一人多职,工作量大,阻碍科研。第二,做科研比较功利,反正只是为了评职称。一旦职称评定完成,科研生涯就终结了,甚至很多人直到课题结题都不知道自己参与的课题项目名称。科研课题中只是靠人际关系占有名次,追随各自的所谓的带头人,各立山头,各自为政,导致“遍地丘陵不见高山”。第三,在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过程中,学术规范方面随意性太强。很多教师在技术问题上认为是一次能学到,没有耐心长期系列学习,容易放弃,没有虚心谨慎的学习和研究态度,结果所做的各种科学研究项目停留于皮毛上,并无扎实的深入研究,这些都是因为教师们的科研理念中缺乏稳扎稳打的务实精神。
(三)教师科研能力起点低
第一,统计到的科研成果没什么分量,数量少,质量低,贡献少。中专阶段科研方面要求不高,敷衍了事。升格后突如其来的科研要求使他们力不从心。第二,科研工作是滚雪球式的积累,之前积累少,科研能力几乎是零起点,无论何种形式或者学科的研究过程都举步艰难,都是民间组织的科研项目,照葫芦画瓢,蒙混过关。第三,缺乏理论功底和对政策的把握,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不大,面子功夫居多。第四,尽管刚升格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已有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具体方案,但对具体程序很生疏,尤其是面对庞杂的科研系统时常感到不知所措。此外,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照章办事时,部分教师开始有情绪。当科研管理部门在教育科学研究管理过程中遇到技术性难题和教师们旧思想的非制度压力时,便影响了信心和热情。这些均为教师科研能力起点低的直接表现。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第一,培养科研法律意识,加强法制管理。同时,应该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以及省级规章制度和与自身研究领域相关的一切法律法规文件。第二,建立健全并学习校本制度体系,从实际出发,打破传统,勇于创新,避免论资排辈,公平是机会平等,但绝不是平均。制度体系要细化到科研规划、项目申报指南、成果统计、奖励、转化与推广、审核、鉴定、存档、经费管理、数字化平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部门职能、学术规范等方面。第三,科研管理机构规范化方面,应建立合理机制,完善学术委员会的职能,各司其职负责科研工作,包括上报机构,举报、调查和处理等。同时照章办事,减少科研管理人员在科研过程中的主观干扰,对学术不端行为审查和决定程序要分开。
(二)提升科研理念
第一,明确理论指导和研究目标。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教育科研是教育工作的先导,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但转型期大专的科研能力严重薄弱,队伍庞大,在教育体系中比例高。将教师视为人力资本去投资,提高我校核心竞争力,但不以牺牲教学为代价。第二,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体系。科研不是某一个学科或者科目的教师的专利、特权或任务,它是每一个高校教师必须以各自的学术研究积累和个人研究兴趣等为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深化。科研管理作为管理的一种,与其他管理相同,都是由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媒介组成。科研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对科研工作的管理。科研人员是科研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归宿。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师科研能力指导中,避免教师们有想法没办法、无从下手的无奈处境。所以一切以人为本,基于教师们的科研现状,抓住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
(三)抓特色,重效率,切实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升格后大专/高职高专院校”的研究集中在升格后各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改革思路,但并未专门涉及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关于“教师科研能力”的研究,从研究对象讲,主要是中小学教师、高校青年教师和在校生科研能力培养;从研究方法讲,主要采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从研究视角与内容讲,主要从学科性和地区性角度研究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法律与制度管理、科研团队建设等。关于“中专院校升格后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的研究较少。各高职高专在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中,应做到抓特色、重创新、靠质量。同时,可以从以下几点提高效率:第一,培养对象方面:大专院校青年教师都是带着高校研究生学历和研究经验来的,经过一定的培训和实践更容易投身于科研工作,应该成为科研主力军和新生力量。第二,培养方法方面:使用“贝尔兰卡斯特制”,即导生制。第三,建设独立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提高科研交流与管理效率。
本文系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中专院校升格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1413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金日勋.中专升格为大专后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5).
[2]雷小生,刘淑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3]刘敖莉,董乃全.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文献计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7).
[4]孟学英,陈春华,王坦.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
[5]覃兵,莫明琪,唐巧.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0,(15).
[6]王秀清.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和教师科研能力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1,(6).
[7]王祖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自学考试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
[8]夏洪波.高职院校开展“专本衔接”助学的有效路径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
[9]赵海豹,蒲文忠,张小文.高职教育与自学本科考试衔接的助学路径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4).
[10]卢思桥.当前高职自考专本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2).
[11]张小勇.浅谈自考“专本衔接”的学生管理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50-02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国家已投资4万亿元进行建设,除此之外,“十二五”期间,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为7万亿元,公路投资约为6.2万亿元,高速铁路投资约为2.8万亿元,地铁投资1万亿元以上,城际轨道交通4000亿以上,加之已建大量工程维护、管理等,建设规模之大、人才需求之大均是空前的。工民建、道路工程、给排水、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土木工程类专业就业率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1]。因此,如何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类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土木工程类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也是每一位土木工作者所面对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式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大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从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升格而来,由于其地理位置偏、特色专业少、师资力量小、科研能力弱、办学历史短等现实问题,与资深重点本科高校相比竞争力稍显不足,这就导致了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转变为以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为办学目标。因此,调查研究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鉴于土木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的重要性与亟待解决性,该文基于对江苏省徐州工程学院、淮阴工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和常州工学院五所高校的实证分析,作出对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报告。
1 问卷调查的全面性与严谨性
该文旨在掌握江苏省五所高校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列改革和探索,从学生的角度来了解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需求,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建议,从而达到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目的。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12月21日至2015年4月11日,采用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网络咨询以及网上查询等形式,其中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均来自网络调查各高校官方网站的最新数据,并且问卷采用网页版、电子版和纸质版三种形式。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发现,问卷共发放400份,回收361份,回收率90.25%,其中有效问卷329份,无效问卷32份,有效率91.14%。
本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主要是江苏省徐州工程学院、淮阴工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和常州工学院五所具有一般性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填写问卷的学生均为本科在读,其中本科一年级135份(41%)、本科二年级95份(29%)、本科三年级60份(18%)、本科四年级39份(12%)。
由于数据并没有单独集中的问题,即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和体会处于不同的视角和高度,使本次调查更加全方位、多角度。另外,在校大学生对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也使得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真实性。
本次问卷主要调查该五所新建本科院校在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的一系列创新和实践,重点研究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体系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发放调查问卷,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方向、校企合作、课外培训等方面提出30个问题。
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2.1 课程体系建设
土木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是继续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并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一个符合当今社会科学发展和实际生产需求的教学体系。根据江苏省五所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对其课程体系中各类学科学时分布进行了平均值统计,其中公共基础课占总课时的42.20%,专业基础课学时38.70%,专业课学时14.90%,课内实践学时4.20%。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时较多,专业课学时较少,而专业实践课学时最少,仅占总学时的4.2%。在课程安排上,仅有48.33%的大学生认为基本合理,距离理想的课程体系设置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该文根据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对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先进性,努力建设多样化教学平台,包括以三大基础力学课程为主的公共基础课程教育平台、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为主的土木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平台、以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为主的专业选修课教育平台以及体现各专业特色的跨专业选修课教育平台[2]。
(2)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加强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通过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体系,认真做好对大学生实践的管理,并对平时实验、实践、实训进行量化考核。
(3)加强教学的软硬件建设。首先,加大对教师教学硬件建设的投入,按专业工程技术能力的模块来规划实践教学基地,创建仿真、模拟等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工程技术教育环境。其次,在教学软件建设上,加大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工程技术教育素质。
(4)建立与社会实际沟通的专业工程技术教育训练体系。以培养应用型土木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经常组织大学教师深入工程生产第一线,研究用人部门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要求,并按照这些要求来进一步制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积极与企业联系,努力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加大与企业产、学、研的合作力度。最终形成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等课程群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3]。
2.2 教学体系建设
应用型人才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如何办出特色并且提高教学质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而理论结合实际教学是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该文着重分析了问卷调查中在校大学生所反馈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64.74%的大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自身积极性不高,而55.29%的学生认为是教学方式为单一的授课型教学,很难产生师生互动的环节,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过于单一,从而使课堂质量有所下降。通过统计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学方式得到如图一所示分布。
从图1中可以发现,58.66%的学生偏向于实践教学,54.21%的学生选择启发式教学,所占比例较高,传统式教学仅占19.76%,可见大学生并不能在传统式教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该文给出以下建议。
(1)增大大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比例,但是由于应用型人才以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生产一线问题的高级实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而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训时间和合理的组织安排,不易实施,详见下文分析。
(2)减少传统式教学在大学教学方式中的比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易解决实践教学时间短和要求高的问题。因此,可以转变思维方式,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并保证在学生有充分学习时间的情况下,减少理论教学学时。
(3)改革教学方法,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不断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3 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也是成功的应用型人才模式的一项重要因素,好的教材不仅要满足学生知识的学习,还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该文结合五所高校大学生对教材评价的调查分析得出:仅有35.26%的大学生认为教材知识内容全面,可以适应时展需求;54.10%的大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一般;10.64%的大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不全面。有大约64.74%的大学生认为所用教材内容一般或是不全面,知识点杂乱,不适合将来发展需求。说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材体系建设上,应注重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加强精品教材建设,扩大知识面,知识的更新应该紧随建筑业发展的前沿。
2.4 师资体系建设
人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如果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因素。因此,以人为本应是高校办学的根本理念,是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根本点。该文通过对五所学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1.58%的学生对高校师资队伍表示满意;45.90%的学生对高校师资队伍表示基本满意;13.68%的学生对高校师资队伍表示不满意;18.84%的学生对高校师资队伍表示很不满意。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对高校师资体系建设比较满意,但是仍有约32.52%的学生对高校师资队伍不满意。因此,应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调整,全面构建具有专业工程特色的师资队伍,即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来满足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工程一线技术人才的要求,尽力将师资队伍建设成开放与流动相结合的系统。
2.5 实践体系建设
实践体系建设在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使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和改革适应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要,应突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与学科特点相结合,以目标培养和能力培养为主线,全面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训实习教学体系。鉴于实践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该文结合高校实践课学时学分分布作出相关性建议,高校学时学分分布表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校实践课学时学分比例严重不协调,实践课学分约占总学分15%,而实践课学时却仅为4.2%,据此,该文给出以下建议。
(1)应用型实践课教学平台的建设。建议分别在学科基础阶段和专业学习阶段等建设相应的实践实训平台,并加强学生通过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独立,却又能有机结合,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2)提高专业实践课比例,增加应用性强的实验课程比例,以此来提高学生兴趣,并注重学生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
(3)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建筑产业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与地区建筑特色相结合,并满足学校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大致要求,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3 结语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土木工程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可以接受,并且能从中学习到自己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但通过调查问卷也反映出一些信息,超过半数的在校大学生认为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只是一味的重视基础理论教学,而忽略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一名本科生,在增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实践、合作能力;而新建本科院校要做的就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的平台,这样才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栋梁之才。希望该调查报告可以为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中尽到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一、引言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二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08年,高职学生比占到了51%,第一次超过了本科院校。但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更新,课程的设置、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没有很好地贯彻课程目标实用性与发展性的结合。为配合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的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科研课题“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的开展,使研究活动有充分根据并为研究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了保证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教育事业不断前进,其校外语系于2010年3月26日针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在课改前后的改变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从中找出规律,制定商务英语专业有效课堂行为评定与考核方案。
二、调查的目的
一是教师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适应现状调查;二是教师在实施课改后教学行为的改变状况调查;三是教师的知识观、知识结构对教师践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三、调查的的基本情况
本课题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回答试卷上的问题。调查对象是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外语系一线教师,共17人,收回试卷17份,回收率百分之百,因此,此次调查为有效调查,调查结果真实有效。(调查内容详见本次调查问卷)
四、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此项调查共36个问题,涉及到课改前后教师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巩固三个阶段中教学行为以及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情况。其中包括课前备课行为的改变、课堂中的教师角色定位的改变、课后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改变、教学理念、教师自身以及教学活动竞赛对教师行为改变的影响等等。经过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老师都在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技能。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前准备阶段
调查中的前两个问题涉及到教师课前备课,教师普遍认为教改后个人备课时间增长,备课难度增大。每天的任务量明显增加。
(二)课堂教学阶段
1、教师的角色定位。94%的教师认为要上好一堂课并不仅仅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课堂是否热闹,而是能够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占主体的始终是学生,教师只是参与或引导的角色。
2、培养学生技能。有76%的教师认为在教学进度与课堂活动安排冲突时要加快活动的节奏,18%的教师会给学生加时补课;只有59%的教师认为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讲解应占课堂整体教学的21%-40%,甚至还有24%的教师认为语言讲解只能占20%以下,12%的教师觉得课堂中教师应该多为学生讲解,至少40%-60%。另外,所有老师均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除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成就感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包括职业证书应试能力在内的以英语语言为工具的交流能力。尽管如此,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应以英语技能为主,商务技能为辅的的教师占总数的59%。
(三)课后总结巩固阶段
1、学生行为评价。“如果课堂上学生的行为(如组织活动)没有达到您的期望值,你会怎么做?”100%教师选择“批评学生,并提醒下不为例”。
2、学生作业评价。在调查教师对学生作业与成绩评价时,几乎所有教师都以期末考试、平时测验、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作业也是批改后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指导性意见,这就是所谓的“鼓励赏识与批评教育相辅相成”。
3、教学反馈。82%的教师提到教学课改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参与积极性均有提高,其余则对此表示不清楚;但教学方法都被大部分同学接受。
(四)教学活动、竞赛影响
绝大多数教师都对各级教学活动竞赛持积极态度,并认为自己会在竞赛中成长,同时还要求多向优秀教师与专家学习,从而得到提高。
(五)教育理念与职业目标
在涉及到青年教师对自身的发展与规划时,80%左右的教师都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同行的帮助,以及专家的指导都能够称为或希望成为具有专业能力的综合性教师,但这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另外,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也对教学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
(六)教学态度
在职业教育课改过程中,有阻力,有困难,有挫折,也有收获。面对改革,外语系教师正在积极学习,主动适应,迎难而上,争取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使自己跟上教育步伐。
五、调查结论
根据本次调查了解到的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的情况可知,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其校邀请省内外专家来校讲学,传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学院领导和部分教师还到省内外名校参观学习;广大教师通过座谈、教研等形式认真学习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进教法,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不少教师还积极参加院级优质课比赛,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一)其教学行为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大体沿着“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注重知识的传授。教育改革之后,教师们都将自己的教学努力转向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对教学而言,交流就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从而在课堂上形成师生互动、对话的教学关系。因此教师的角色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显然,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的。因此在教改实施阶段,我系教师逐渐转变思路,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来指导工作,不仅要“教”,而且要“学”,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让他们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3、从单一评价模式的转向多元评价模式。传统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改革后,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外语系大部分教师实行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期末笔试这种多元化评价模式,形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笔试、口试与答辩结合。
(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1、精力不够。教师工作量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课程改革涉及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课程标准的重新编制、教材的重新编写,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劳动。另外,教师们的知识结构老化,普遍缺乏教育理论素养,而他们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很少读教学参考和教材以外的书刊,难以更新急需的学科、跨学科和教育理论知识,不能适应学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2、能力有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使课程体系从学科体系转变为工作体系,使课程结构从学科结构转变为工作结构,使课程内容从知识中心转变为任务中心,使课程实施从知识灌输转变为项目驱动,这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主要包括项目课程教学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实训设备改造和开发能力、实验实训场地设计和改造能力、技术服务和咨询能力,甚至一定的技术研发和工程能力、专业开发能力、项目课程和教材开发能力等。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Survey Report of Pharmaceutical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in our College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harmaceutical marketing professional school (including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pharmacy chain direction)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opin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nd to explore and improve our hospital pharmaceutical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 stratified sampling approach,school 2009, 2010 and 2011 200 pharmaceutical marketing professional students conducted a survey. The results show: (1) overal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our hospital pharmaceutical marketing professional positive tendency, need to be improved but still inadequate; Important Course (2) medicine courses based professional indispensable; (3) Curriculum soft underbelly - training courses; (4) tend to "in-school learning: internships = 5:1.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marketing;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inquiry report
0 前言
世界医药市场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事业”。近年来医药行业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后,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医药经济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产值每年增长幅度达到18%,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医药市场。①随着医药销售市场格局的变化、销售模式的进化,在医药营销岗位上对医药营销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如何将医药营销专业课程建设与我校自身的优势学科相结合,使课程体系体现“懂医药、会管理、通营销”的培养要求,现有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为此,我院医药营销教研室在探索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工作上,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面向我院医药营销专业2009、2010及2011级学生展开调查,意在了解本专业毕业生去向或就业意向的基础上,从中为制定更适合市场人才需求的课程设置获取指导性数据基础,也为有针对性地优化和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1 结果
1.1 总体特征
本次调查我院医药营销专业学生共计187名,其中,2009级56名(占29.95%),2010级67名(占34.76%),2011级66名(占35.29%)。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为93.5%。
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学生79%已经或意向从事医药营销相关领域,包括药店营业员、OTC代表、临床医药代表、医疗器械营销、QC、医药专员及药企行政职务等不同岗位;另有21%的学生已经或意向从事非医药营销相关领域。
1.2 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的匹配性
在本次调查中已经或意向从事医药营销相关领域的学生中,只有2.04%反映学校所学课程完全满足了岗位能力需求,有29.93%认为基本满足了岗位能力需求,而大部分(占51.02%)认为只满足了一部分岗位能力需求。
1.3 专业课重要性分析
1.3.1 总体评价情况
在从事或准备从事医药营销领域的学生中调查结果显示:位于前十的专业课中医药类专业课有6门,营销类专业课4门,管理类专业课1门;其中,23门专业课总体总要性得分为3.91,偏向于重要等级。
1.3.2 专业必修课评价比较
本调查通过排序比较专业必修课的重要性,结果显示:排在前7位的课程中有6门医药类专业课,1门营销类专业课,0门管理类专业课;其中前四名均为医药类专业课,由前到后依次为:药理学,基础医学概论,中药学概论,常见病与药物,医药商品学。
1.3.3 专业选修课评价比较
本调查通过排序比较专业选修课的重要性,由前到后依次为:现代推销与技巧,营销策划,市场营销学,礼仪与人际沟通,商务谈判,客户管理实务。
1.4 目前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反馈
1.4.1 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年级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课程设置最突出的问题是:实训课程不够(占57.75%)。另外,10级(大二)数据单独统计可反映最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除了实训不足依然为突出问题外,“内容太多重复,占用课时”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在10级意见中占13.85%。
1.4.2 对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时间比例的意见
在被调查人群中,62.57%的学生认为:在6个学期的学制中,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的时间分配应为5:1;37.43%的学生认为应为 4:2。在2009级人群中,本题比例差距更为明显。
2 讨论与建议
通过本调查,我们发现了哪些课程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有些课程需要整合避免重复,考证课程的重要性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及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教学。我们也发现了学生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训课时太少,学生实践能力偏弱,这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2.1 总体教学效果正面倾向,但美中不足
总体来说本专业毕业生与在读生从事本专业行业的比例比较大,可见,本专业学生对医药营销专业正面的认可度和倾向性比较明显,这表示:(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院对医药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向性;(2)同时,学生对在读专业的认可和期望,有利于学生本人的职业发展和素质培养;(3)也有利于我院对医药营销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但是,从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匹配性角度分析结果并不十分理想,这表示我院人才培养方案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后述。
2.2 医药类课程为本专业不可或缺的重头课
医药市场对既具有医药知识背景,又懂得经营管理的营销人才需求是非常旺盛的。②医药营销专业人才是集合“医药+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我们一直在摸索如何进行恰当的课程设置来满足社会的需求。此次调查发现,医药类课程特别是药物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相关课程在总体专业课中的比重非常突出,而我们在与药企高管的交流中也获知,他们非常重视医药营销学生的医药知识基础,甚至直接指出:“医药、营销、管理的比例应该是5:3:2,因为企业和岗位工作都能培养和增长一个人的营销和管理能力,但是唯独医药基础,我们不可能做到。”种种反映了,在兼顾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医药类课程为本专业不可或缺的重头课。
2.3 课程设置的软肋——实训课不足
上文提到,从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匹配性角度分析结果并不十分理想,虽然,“基本满足了岗位能力需求”有29.93%的比重,但调查结果集中在“只满足一部分的岗位能力需求”上。本调查发现,学生对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中,“实训课程不够”呼声最大,可见实训课是目前我们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中的软肋,是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另外,我们还了解到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中,2010级学生普遍反映营销类的课程内容上太多重复,占用课时。
2.4 倾向于“在校学习:顶岗实习=5:1”
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的时间分配问题已经被讨论了一段时间了,借由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普遍倾向于5个学期的在校学习和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可供我们往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参考。
3 结语
本调查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完成的,难免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也获得了对改善工作极有价值的信息。总之,高职高专医药营销专业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它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和药学知识,懂管理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这个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专业,课程设置还不太成熟,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社会检验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一、引言
英语学习,词汇为本。词汇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历来备受语言学家及语言工作者们的关注(Nation,2001;Namei,2004等)。然而长久以来,词汇学习亦是语言学习的一大瓶颈。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词汇学习策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王文宇,1998;张烨、邢敏、周大军,2003)。但是,他们大多以重点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并且受试对象多是已经适应大学生活并已形成固定词汇学习观念和策略的中高年级学生,而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尤其是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非英语专业新生的研究却为数不多。由于知识基础、学习环境、软硬设施等多方面的差异,以上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值得怀疑。鉴于此,我以普通院校非英语专业新生为研究对象,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普通院校非英语专业新生的词汇学习观念如何?2.普通院校非英语专业新生的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如何?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衡阳师范学院2008级非英语专业新生,从文、理科学生中随机抽取150名作为受试,其中男生70名,女生80名。
(二)调查工具
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我采用顾永琦(1996)制定的词汇学习问卷作为调查问卷。第一部分为个人简况;第二部分为词汇学习的观念。本问卷把学生词汇学习的观念分为三类,即单词要死记硬背、单词应该在上下文中学习和单词应在应用中掌握,共12条子项目。此部分旨在调查受试者当前词汇学习普遍所持的观念。第三部分为该问卷的主体部分,由97个词汇学习策略项目构成,涵盖词汇学习策略的两个纬度: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其中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和执行计划、选择性注意、学习自主性和复习和检测;认知策略集中于学习时的具体策略,具体划分为五类:记忆策略、猜测策略、查字典策略、做笔记策略、激活策略,每类主干策略下面又包含若干分枝策略。
受试者被要求对问卷上的每一项表明自己的态度。该问卷采取里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形式,每项共有5种选择,分别从“与我情况完全一样”(5分)到“与我情况完全不一样”(1分)。选择后,即算作相应的分数。然后将所有受试者的该项分数计算出来,取平均分。平均分表明某策略在本组中的使用情况。平均分4.5―5分表示总是使用学习策略,3.5―4.4分表示通常使用,2.5―3.4分表示使用情况一般,1.5―2.4分表示通常不使用策略,0―1.4分表示儿乎从不使用策略(程晓堂、郑敏,2002)。
(三)数据收集
150名学生全部接受答卷,其中男生70人(占46.7%),女生80人(占53.3%),测试时间为45分钟。所有问卷全部收回,其中剔除5份无效答卷,有效答卷为145份,有效率为96.7%。
(四)数据分析
本研究的分析工具为SPSS13.0。为了解普通院校新生词汇学习的观念和策略运用现状,用描述性统计(Descriptive)列出各变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分析各项目使用频率的高低。
(五)统计结果与分析
表1 普通院校大学新生词汇学习观念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三种观念的平均值都在3.0以上,说明三种观念都被普遍接受,其中通过应用来掌握单词最受欢迎(M=3.5266),其次为单词应在上下文中学习(M=3.4327)和死记硬背(M=3.0241)。数据表明,学生虽然普遍赞成“单词应该在上下文中学习”、“应该通过应用学单词”,却仍然相信“单词要死记硬背”。这一结论与Gu与Johnson(1996)及吴霞和王蔷(1998)的结果相左。据我分析,普通本科院校新生之所以对死记硬背如此依赖的原因主要如下:第一,中学阶段缺少必要的策略培训,学生尽管知道死记硬背的弊端,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替代策略。第二,死记硬背本身的特点适合学生的应试心理,背诵只需要对记忆对象进行浅表处理,尽管长期记忆效果甚微,但是短期记忆效果好,这一特点正好适合有些学生搞短期突击的心理。第三,受传统的学习方法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熟能生巧”的古训,因此死记硬背在部分人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表2 元认知策略的描述性统计
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本研究的元认知策略的平均值为2.8170,其中除选择性注意(M=3.20636)外,其他三项元认知策略平均值均未超过3.0,这一数值远远低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如吴霞(1998)的调查结果为3.584,张烨(2003)的调查结果为3.18。这说明相对于重点院校的学生而言,普通院校大学新生对元认知策略的运用相对更少,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词汇学习缺乏自主性(M=2.6383),既不会在学习词汇之前制定计划(2.69576),也不会在学习过后对所学词汇进行检查和复习(2.6667),词汇学习缺少宏观规划和调控。这一现状不得不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性注意的平均值却相对较高(M=3.20636),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刚刚经历高考的大学新生仍然保持考前的应试心理,在升学等工具性动机的驱使下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在应试词汇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表3 认知策略的描述性统计
调查发现,认知策略的平均值(M=3.24595)大于元认知策略(M=2.8170),说明认知策略比元认知策略被更广泛地运用,这和高越(2003)、林敏(2004)的研究结果一致。尽管学生运用认知策略的整体频率比较高,但是经常运用的策略种类并不多,集中于查字典策略(M=3.5169)和做笔记策略(M=3.1818)。这两种策略的高频使用进一步验证了Kojic-Sabo & Lightbown(1999)的发现,这可能是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缺乏英语交流而产生的结果。其他几种运用较少的策略依次为猜测策略(M=2.9676)、记忆策略(M=2.9015)和激活策略(M=2.7732)。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从词汇学习观念来看,大多数普通院校新生赞成单词应通过应用和上下文来学习,但也不排斥单词要死记硬背。但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实际运用的激活策略却很少被采用。从词汇学习策略来看,认知策略的运用频率高于元认知策略,但是运用的种类甚少,其中认知策略使用频率较高的为做笔记策略、查字典策略,使用频率较低的为猜测策略、记忆策略和激活策略。显而易见,普通本科院校新生对浅表性记忆策略的依赖远远大于深加工记忆策略。元认知策略中,除选择性注意外其他三种使用频率普遍偏低。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将词汇学习策略培训融入课堂教学中,尤其应加强对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培训,在平时的练习中加强词汇的输出训练,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加强语言的文化渗透或导入。
参考文献:
[1]Nation,I.S.P.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2001.
[2]Namei,S.Bilingual lexical development:A Persian-Swedish word association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3]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4]张烨,等.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5]Gu,Y.& Johnson,R.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anguage learning outcomes[J].Language Learning,1996,(4):643-679.
[6]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Kojic-Sabo,Izabella,and Patsy,M.Lightbown students’approachesto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success[J].Modern Language,1999.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2-0027-04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一种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我国属于感染高流行区[1],每年约有23/10万的人死于与乙肝有关的疾病[2]。长期以来,国人由于对乙型肝炎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人人谈虎色变。大学生是思维活跃、接受知识能力强的一个群体,科学的组织相关的教育对预防乙肝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3]。因此,了解大学生对乙肝相关知识掌握的现状及对乙肝病人的态度和可能采取的行为,并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获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了解他们对乙型肝炎病毒的认识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学校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该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样本含量为520人,平均年龄21.2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包括人口学基本情况、乙肝基本知识、对乙肝病人的态度等内容。现场调查前随机抽60人预调查,证实问卷的可行性后,于当年10月份对全日制在校生进行整群抽样,共520人。调查以个人为单位,问卷在调查员监督下完成,由调查对象自填,当场发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问卷52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11份,有效率为98.27%。
1.3 数据处理
使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平行录入有效数据,SPSS软件包进行相应的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1.4 质量控制
为了发现调查表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修改调查表,在调查之前进行预调查,并进行调查表的信度效度分析,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调查人员针对该项目学生进行了调查培训,并对每天的调查表进行核查。
2 结果
2.1 不同年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率比较
乙肝知识总知晓率为60.42%,一年级为51.46%,二年级为65.96%,三年级为68.96%。在基本知识的比较中,乙肝致病的病因是病毒、乙肝唯一有效保护抗体是表面抗体、乙肝的传染源、乙肝是不能彻底治愈的、使用可阻断乙肝传播、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时间是0、1、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经两两检验均可知一年级学生的答对人数均低于二、三年级组学生,而二、三年级学生答对人数无差异,见表1。
2.2 不同年级学生对乙肝的态度比较
有30.4%的一年级、28.6%的二年级、13.2%的三年级学生愿意与乙肝携带者一同居住;有40.2%的一年级、45.2%的二年级、17.6%的三年级学生当恋爱对象被发现为乙肝携带者仍愿意继续和对方发展,不同年级在以上两个问题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经两两检验发现三年级学生愿意与乙肝携带者一同居住,当恋爱对象发现为乙肝携带者还愿意继续交往的人数少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见表2。
2.3 不同年级学生获取乙肝知识的途径比较
有94.4%的一年级、98.5%的二年级和95.6%的三年级的学生愿意了解更多的乙肝的知识,不同年级学生愿意了解乙肝知识人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经两两检验可知一年级学生愿意了解更多乙肝知识的人数少于二、三年级学生。有9.3%的一年级、13.1%的二年级和20.9%的三年级的学生认为目前掌握的肝炎防治知识够用,不同年级学生间认为目前肝炎防治知识是否够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不同年级学生获得乙肝防治知识的最主要来源为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其次依次为学校教育、相关书籍、医务人员、同学与朋友、父母亲。最受欢迎的知识获取途径与目前学生获得乙肝防治知识的途径基本一致。但通过相关书籍(含专业书籍)在实际情况和期望情况比较中不同年级学生人数间有差异(P < 0.01),在实际情况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51名、89名、49名,而期望情况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80名、75名、33名。经两两检验一年级学生实际通过相关书籍(专业书籍)获取乙肝知识的人数少于二、三年级的学生。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传染病,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要加强控制最终消灭的传染病[4]。乙肝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直接影响其发病水平[5]。从调查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出结论。
学生对乙肝的预防保健知识虽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程度有限,认识存在差异,知识结构不全面、不系统。乙肝知识总知晓率为60.42%,高于福建省龙岩市健康人群的知晓率为50.7%[6],天津市居民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45.32%[7],江苏省居民乙肝知识知晓率57.0%[8],但都显著低于《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的80.0%以上要求。有90.80%的学生知道乙肝可以由孕妇传给胎儿及87.28%的学生知道接种疫苗可以预防肝炎,无统计学差异,与周绍英等[9]的调查结果一致。通过调查发现乙肝唯一有效保护抗体是表面抗体,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时间是0、1、6月,使用可以阻断乙肝传播和乙肝是不能彻底治愈的知晓率较低,均低于50.00%,经两两检验得知一年级学生中乙肝知识回答正确率低于二、三年级学生。这可能与一年级新生刚进校不足2个月,对乙肝的知识全部来自于原有的知识积累,对乙肝没有系统的认知,这与其他人群认知状况相似[6-8]。虽然二年级学生在调查时间内还未系统的学习《传染病学》《传染病护理学》,但对乙肝知识知晓率却与三年级学生的知晓率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学生在医学院校接受相关的医学基础教育,校园氛围的影响有关。反观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已在实习期,应该对乙肝这样的常见病有更深刻的认识,但结果却与二年级在校生无差异,对乙肝知识知晓率仅为68.96%,低于张静等报道的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平均认知率79.4%[10]。
三年级学生愿意与乙肝携带者一同居住,当恋爱对象被发现为乙肝携带者还愿意继续交往的人数少于一、二年级的学生。结合表1知道一年级学生虽然对乙肝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差,但却有着对待乙肝患者的正确态度,反观三年级学生虽然对乙肝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但缺乏对待乙肝患者的正确态度,对携带者有歧视倾向。三年级学生的这种对乙肝的认知率较高而态度呈负性的现象与文献[8,11,12]报道相反。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77.89%的学生同意对乙肝携带者的隐私权受立法保护且三个年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这说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很强,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只有26.61%的学生愿意与乙肝携带者一同居住,与赵彩艳[13]报道的27.69%的结果相符,但显著低于李春荣等[12]报道62.12%的研究结果。
有96.28%的学生愿意了解更多的乙肝知识,与周绍英等[9]、常军[14]的调查结果一致,只有12.92%的学生认为目前肝炎防治知识够用,说明目前乙肝防治方面的知识在大学生中是有需求的,但从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学生对于愿意了解更多的乙肝知识存在差异,经两两检验可知二、三年级学生较一年级学生愿意了解更多的乙肝知识的人数多,这可能以二、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医学知识发现医学知识博大精深,学习态度端正更愿意学习相关知识,一年级学生入校仅2个月,还未真正进入医学生的角色,对医学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故少数一年级学生对于了解更多的乙肝知识的态度还不确定。从获取乙肝知识的途径看,53.22%的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学习乙肝防治知识,其次为学校教育、阅读相关书籍(含专业书籍)、医务人员、同学朋友、父母亲及其他。这与学生希望获取乙肝知识的途径基本一致,但通过相关书籍(含专业书籍)获取知识的实际与期望值的两两比较可知一年级学生实际通过相关书籍(专业书籍)获取乙肝知识的人数少于二、三年级的学生。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主流大众传媒的快捷、方便、实用、记忆深刻、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积极省钱等特点,很容易被人们接受[15],但媒体报道的知识多是不系统的,可能会使学生接受到不正确的防治知识,影响到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故应加强从专业书籍的阅读和学校的教育中获取正确、系统、大量、可靠的知识。
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特殊群体,有着良好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特别是对医学生而言,将作为增强大众防范乙肝意识和消除乙肝歧视的主力军,在校期间开展乙肝健康教育十分必要,所以,在今后对大学生开展乙肝防治知识的教育活动中,应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在宣传栏中宣传,进行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折页,医疗咨询等校媒结合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乙肝防治知识教育,注意基本知识的学习巩固和纠正概念易模糊问题,尤其要注意乙肝的传播途径,易感行为等问题,彻底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还应注重知识与心理的结合教育,针对大学生的负性心理开展咨询工作。且在健康教育中应特别强调乙肝防治教育的紧迫性,着重增强预防保健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乙肝。
[参考文献]
[1] 庄辉. 提高异性肝炎预防和诊治水平[J]. 医学研究杂志,2006,35(3):1-2.
[2] 刘北陆,栾建兵,张旭刚. 15797例医保参保人员乙型肝炎5项结果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4):332-335.
[3] Raimondo G,Isgro G,Caccamo G,et al. Is there a down grading in the alert about the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Italy[J]. Digestive and Liver Disease,2007,39:257-261.
[4] 潘建军,陈俐芳,潘力,等. 健康人群自愿接种乙肝疫苗的调查[J]. 中国热带医学,2005,5(5):1086-1087.
[5] 威金荣. 军队人群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8,14(1):46-47.
[6] 郭丽红,黄明燕. 健康人群乙型肝炎防治健康教育对策探讨[J]. 职业与健康,2006,22(7):532.
[7] 陈晨,李学军,顾清,等. 天津市城乡居民防治乙型肝炎健康教育需求评估[J]. 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27-29.
[8] 杨国平,李小宁,张学宁,等. 江苏省普通居民乙肝知识、态度调查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2012,23(2):4-6.
[9] 周绍英,董,边国林,等. 宁波大学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知信行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2012,24(5):78-80.
[10] 张静,刘英,付辉. 高校学生对乙肝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 价值工程,2010,7:233-234.
[11] 丁素琴,马迎华,王超,等. 学生家长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歧视态度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8,24(4):395-397.
[12] 李春荣,吴艳乔,陈希宁,等. 大学生对乙肝的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0):1405-1407.
[13] 赵彩艳.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 医学信息,2011,8:3552.
一、调查目的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新世纪社会消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局限于教师课堂传授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教师应从传统的局限于教师课堂传授的角色向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转换。顺应这种需要及教育部新课程的要求,东方高中已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一年有余。教师们对这一角色的转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但在教学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为了解教师角色的转换的实际情况,问题及困难是什么,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帮助老师成长,特作此调查。
二、调查时间
2014年4月。
三、调查对象
学校部分老师。
四、问卷内容
针对新课程理念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我从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及职业定位的转变三个方面,设计包含26个题目的调查问卷,让教师在认为符合自己情况的题后进行适当的选择。
五、调查结果分析
1.教育观念的转变
总体上看,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都有较好的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的学生观逐渐树立起来。而且教师的认识开始逐渐统一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轨道上,不再是单一地重视学生的成绩,而是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新的质量观正在形成,并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对“你觉得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好处在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尽管还有24的老师更重视学生的成绩,但高达76的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及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综合能力(见表一)。
在对“教育中不应有差生或后进生的想法,学生只是发展水平和个性潜能的差异,不应有‘好’‘差’之分”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尽管有27.7%的教师表示不赞同,但高达72.3%的教师表示赞同(见表二)。
表一 :你觉得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好处
表二:对“教育中不应有差生或后进生的想法,学生只是发展水平和个性潜能的差异,不应有‘好’‘差’之分”这一观念的看法
此外,70%的教师认为,教学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应该成为教学重点。
2.教学行为的转变
(1)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跟以往单一的老师主讲、学生听记的课堂教学不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课堂中许多活动的开展,必须有精心的组织与安排。老师也一改以往备课只备课堂教学内容的情况,调查发现,77%的老师把创设课堂情境、设计课堂活动流程及师生互动安排包括在备课任务之内(见表三)。
表三:你觉得备课时有无必要包括创设课堂情境,设计课堂活动流程及师生互动安排
当然,发挥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组织作用,并不是包办一切,而是在协调组织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和体会到其重要性,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能力。
(2)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调查显示,89.2%的教师认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扮演“传道者”的角色,更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承担起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这一新角色。这些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见表四)。
表四: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八成以上的教师不再只是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及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并督促完成(见表五)。86.7%的教师会指导并促进学生整理错题,建立错题本(见表六)。
表五:目前以学习单为主要教学资料的课堂上,你认为所教学科学生的课堂笔记
表六:你觉得说教学课学生的正题本(错题集)具有情况
(3)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新的教学形势要求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不是教师滔滔不绝演讲下的顺从、痴迷的受众,而是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建构者。调查显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者,90%以上的教师会创造一定的条件,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并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促进学生主动体验探寻知识过程的快乐(见表七)。当然教师会参与到讨论中,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或是“平等中的首席”。
表七:回答学生提出问题的做法
在对你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中,尽管有17%的教师依然使用讲授法,但高达83%的教师使用的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以学生遇到困难时的点拨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提供帮助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见表八、表九)。遗憾的是,由于某些条件所限,使用案例法、研究性教学法及社会实践活动法的教师还比较有限。
表八:你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
表九:你的课堂教学过程
(4)教学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相互整合。表十清楚地表明有六成以上教师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教材式课程的使用者,而是要努力做一个课程式教材的生产者、创造者。几乎半数的老师制作学习单时,不再生搬教材,而是根据考纲和学生需要重整教材内容,成为课程的主体,使得教与学变得灵活、生动、充满活力(见表十一)。
表十:你对参与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态度
表十一:你在准备学习单时的主要依据
(5)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在对“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的问题的回答中,50%的教师没有选择考试成绩,这说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评价学生时,不仅看他们的成绩,而且看他们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身心素质是否有所提高,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是否养成,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方法是否掌握等情况。教师们的测评内容趋向全面,测评方式也更灵活多样。因此,41.5%的教师认为,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但不是评价的重点(见表十二)。
表十二: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
3.教师的职业定位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除了只有2.6%的教师会放弃问题之外,97.4%的教师会想办法解决问题,这说明大多数教师有着清晰、强烈的教科研意识。这其中又有76.5%的教师能够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积极地与其他教师进行共同研究。
而且调查显示,我校教师不再仅满足于参加集体备课教研。在此之外,他们还自主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的研究,把教育教学工作当做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地有所创造,尽量做到教学相长(见表十三)。
表十三:除了参加集体备课教研外,参加教研活动的其他主要方式
但调查发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变,对于许多教师来说还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参加过省、市县(区)级以上的教育科研项目的教师仅占总调查人数的23.9%,甚至有14.2%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教育科研项目。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经费等的限制,教师们参加外出学习、从事教育研究活动的机会有限,同时图书等研究资源的不足也成了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绊脚石。某些教师的新教学理念的来源主要是学校组织的教学改革,很少有外出实地考察学习的机会(见表十四)。
表十四:你所拥有的较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来自于
4.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转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转变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推进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教师从改变自身做起,自觉地把科学的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行为。不实现观念的革命,教师角色的转换只能是一句空话。调查发现,尽管某些教师积极贯彻落实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更新观念,并针对教学中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尝试。但是我们也看到,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受陈旧落后教学观念的深刻影响,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定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尽快转变和更新观念。
①目标观念的转变。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发掘他们(包括差生)的一切潜能,促进他们个性、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摒弃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中心、把考试作为教学杠杆和法宝的错误观念;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弊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鼓励和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②师生关系观念的转变。基础教育改革提倡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独立思想、情感和个性的尊重。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讲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师生共同探求真理,共同制订班级管理计划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发展,从而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③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由单纯的育人者向既育人又育己的可持续发展性学习者转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更应该身先士卒,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我们所说的“育己”就是教师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职业实践中对其完美职业形象的探究、思考和塑造。
(2)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过去对教师的要求。现代教师作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者,不仅应该具有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具备相应的教育科研能力。由调查可知,只有两成多(28.6%)的教师能够经常阅读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期刊报纸,甚至还有一些教师几乎从不读书看报,完全是用教科书教学,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要切实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其专业化程度。这就需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①注重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充分发挥本校的师训资源,把学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有效地促进本校教师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校本培训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请进来”,请教育教学专家来校传经送宝;又可以“走出去”,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交流会,或者到兄弟学校取经学艺;更可以以师带徒的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尤其是那些参加了国家级和省级培训的教师的带头作用,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全员共同发展。
②建立和完善促进教师角色转换或发展的培训制度。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学校应制订有效、持续的教师培训计划,保证师资培养的经费投入,加强教师培训队伍建设,开发适应新课程的教师培训模式,同时培训内容要突出“新”“精”“用”。“新”是指观念新、信息新,有新课程实验推广中的新鲜经验。“精”是指课程内容是基础性、发展性的,课堂讲授少而精,给学员留有充分时间和空间。“用”是指培训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授人以渔,讲究实效。
(3)教师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目前对学校教师评价,基本上是按照“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指标的综合量化进行考核的。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教师评价的终极标准还是落在“绩”即“教学成绩”或者说“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升学率依然是评价教师的硬指标,如果该教师所教科目成绩好,则对其综合评价就高;反之,对其综合评价就低。在这样一种评价制度下,教师如何心甘情愿地转换传统角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难怪有41.5%的教师认为根据成绩排名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这不难看出教师难言的苦衷。
因此,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必须真正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重结果、重评比的单一教师评价体系,建立重过程、重发展的多元教师评价体系,力求全面、合理、准确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改变过去学校领导和同行的评价几乎是教师评价的全部的这一状况,切实重视学生和家长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教育与职业.2008.4(11)(总第579期).
1.调查目的及方法
职业院校的教学应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紧密结合,尤其是电子商务这一新兴专业,其发展迅速,实践性强的特点对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能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的目标,让学生掌握企业电子商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了解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以及企业对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程度。
为此,苏州技师学院电子商务课题组于2012年6月至8月针对苏州地区的100家已经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中小企业进行了一系列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企业走访调研等等方法,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获得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并且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为学校电子商务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2.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持续、广泛、深入的发展导致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大量需求。据预计,我国未来10年将有1万亿资金投入到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中。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在这未来10年,中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这一数字还不包括整个电子商务生态链上的诸多岗位人才需求。
2.1从应用来看,电子商务行业在人才的需求上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2.1.1技术型电子商务人才
这是基础性电子商务人才,其特点是精通电子商务技术,掌握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进展。这类人员应着眼于技术层面,如网络建设、系统管理、主页制作、程序开发、数据库建立、模块设计等。从国内现状看,一般程序员和主页制作人员已基本满足需求,而网络系统管理人员(如网络管理员、UNIX系统管理员和数据管理员DBA)比较缺乏,且后者培训费用较为昂贵。
2.1.2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
这是电子商务人才的主体,其特点是精通现代商务活动,他们无须过多考虑技术层面的问题,只需要掌握如何在网络上进行工作,懂得电子商务“能做什么”即可。据美国IDC估算,此类人员的培训需求量较大。目前对这类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是能够达到要求的人才数量依旧是有限的。
2.1.3综合管理型电子商务人才
主要是针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也应该了解电子商务。对于这个层面,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和部门重视不够,就连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也往往由于各种因素忽视或放松这一层次人才的培养。
2.1.4高级电子商务师
这是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其特点是通晓电子商务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懂得“为什么要做”电子商务,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由于全国范围内电子商务人才紧缺,目前在IT市场上,电子商务师几乎“千金难求”。
2.2 从层次上看,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2.2.1操作层人才
对这类人员的要求是能综合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熟练使用互联网,具备文秘人员的基本素质;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式;具备数据管理的观念及基本知识。这类人员一般从事现代化文秘工作、网站维护工作、电子商务系统数据采集、初步加工、企业信息等基本工作,属于电子商务最基础的应用。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一般较少。
2.2.2实施层人才
这类人员能够根据企业规划实施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技术支持及其商务业务流程处理;主要从事数据库管理、网络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电子商平台的运作和管理等工作。目前政府及企业的系统管理一级人才非常缺乏,这应是电子商务教育关注的热点之一。
2.2.3战略层人才
这类人员是企业中的中高层电子商务管理人员,主要从事电子商务战略规划、业务流程管理、组织人事安排和安全控制等工作。他们能够运用现代管理思想把信息技术与企业的营运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并对电子商务的支持系统进行应用协调,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全面的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营运效益和服务质量。
随着电子商务系统的完善,其它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如网络营销、网络广告、网络调查、物流配送系统人员。我们知道,电子商务是一个新专业,每年有十万学生毕业,这样的数字远远满足不了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仅仅从这方面看,电子商务人才应该是香饽饽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电子商务在我国已经推广了十年之余,但毕业生就业成功率一直在20%上下徘徊,远远落后于普通高校70%的就业率,而实际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缺口却达200万,这是国内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一个尴尬局面。
3.面向苏州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人才核心岗位技能分析
3.1岗位设置调研
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是多样性的。在本次调研中,我们选取100家有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苏州中小企业作为样本,调查分析苏州中小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岗位以及具体岗位技能要求,在 100 家企业中,岗位需求数排在前 3 位是网络销售、 网络策划推广、 网站设计制作。样本企业所需的电子商务人才总共涉及 8个岗位,根据这8 个岗位工作内容的相关性,可以将苏州中小企业所需的电子商务人才分成三类: 电话营销人才、网络营销人才和网站建设与管理人才,具体见表1。
3.2能力要求
通过对苏州中小企业所需电子商务人才岗位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岗位所需的技能分成三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发展技能。
基本技能包括:思维能力,口头表达与沟通能力,书面语言表述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基本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美学素质)。
专业技能包括:市场营销能力,网络营销能力,网络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网络策划与推广能力,网站设计制作能力,网站运营能力,企业管理能力。
发展技能包括:创新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客户服务能力。
4.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情况
目前主流的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证书大致有三种。一是中国商业联合会组织的商业电子商务师认证,二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电子商务师认证,三是阿里巴巴组织的阿里学院认证。
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此前教学经验,我们对此三款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证书进行了比对分析。见表二。
表2:目前主流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比较
我院目前已经组织过两次中国商业联合会的助理电子商务师的教学考试,通过率均为100%。考虑到人社部证书的认可程度,也在进行人社部助理电子商务师认证的教学准备。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专业,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对于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都还在探索实践阶段。作为职业院校,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环境,适应企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道路,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