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电装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7-02 15:35: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装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电装实训总结

篇(1)

在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笔者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要求,重新对以前所开设的课程进行梳理,分析该专业人才在社会中所承担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归纳出培养该专业人才所需的相关具体能力,并结合学校实训条件确定了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

一、专业建立初期开设的相关课程与存在的问题

我校光电子技术专业(LED应用技术专业)的设立构想是在2010年初形成的。当时本地政府为了大力发展绿色照明产业,培养一批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满足LED新光源产业发展需要的初中级人才,决定2010年秋季在我校(中职)新建LED应用技术专业。

在专业开设初期,并没有对当时相关工作岗位进行调查了解,只是根据中职学生自身认知能力和学校的实训条件,初步制定出光电子技术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主要有以下几门:

光学基础课,是一门了解光的本质,光的基本规律和光学基本知识的课程,培养学生对光学基础知识的初步了解。LED封装技术课,了解LED芯片与LED灯珠的生产工艺过程,掌握有关生产设备的使用操作。LED电源驱动与控制,这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主要介绍LED驱动电源的各种类型与工作原理,是LED产品应用的重要知识。在开设这门课之前必须开设电子技术(模拟、数字)课程,这是电子知识应用的基础。同时还开设单片机技术课,实现对LED的编程控制。二次光学设计课,此门课是对LED出光效果的二次设计,使LED灯具更加符合产品的有关功能要求,采用的软件是Trace PRO,其功能是进行产品的建模与光学仿真。

以上几门重要的专业课的开设,使学生能够了解LED的基本知识和封装结构,并且基本上可以将LED灯珠应用于灯具产品上,懂得电源驱动与控制方法。但是我们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上哪些具体的工作岗位呢?又具有哪些必要的素质和能力呢?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适合的工作呢?我们并未详细分析和考虑过此问题。很明显这样的课程设置,不适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如何调整光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使它更适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是光电子技术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光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岗位与应具备的能力调查

1. 人才培养要适合相应的社会岗位和工作任务。

经历了前期的课程设置探索与教学实施,我们深深地意识到人才的培养不能与社会对相应人才的要求脱离。故我校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对口专业的企业实习;通过派遣有关专业课教师到LED企业学习;通过走访当地很多LED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到当地LED产品批发市场的市场调查等,使我们对光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些工作使我们了解到LED企业有哪些典型的工作岗位,要求学生具备哪些具体的素质,掌握哪些工作能力;了解到LED企业产品的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机制,LED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状况以及LED产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对我们实现“实训即生产”的实训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帮助。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总结出几个典型的社会工作岗位:LED封装工艺生产岗位、LED灯具设计与组装岗位和LED产品采购与营销岗位。

2. 典型工作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

LED封装工艺生产岗位是LED封装企业在生产LED灯珠产品过程中,需要操作有关设备的岗位。这些岗位需要对LED芯片与LED封装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要熟练操作设备机器,要求心明手快,手脚协调能力较强,还有能承受长时间上班的身体素质等。

LED灯具设计与组装岗位是LED灯具企业在产品外观创新方面对人才的要求。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能熟练使用几种产品外观设计软件,又能掌握简单的编程能力实现对产品的智能控制,并能正确组装有关LED灯具配件。

LED产品采购与营销岗位包括产品原材料的采购检验和产品的宣传销售工作,故要求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文明礼貌的待人品德,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懂得产品销售的有关途径和方法等。

三、学习领域的新课程改革

在对社会工作岗位的调查和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总结后,就可以考虑对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重新设置,但是笔者认为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应考虑另两个方面的因素,那就是中职学生的自身认知能力水平和学校的实训设备条件。

作为中职学生,他们不同于高职或本科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整体较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厌倦,但对于动手操作等技能的学习却有较强的学习兴趣。故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不能太理论化,要多一些技能操作方面的训练课程,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另一方面,学校的实训条件也是制约课程设置的重要因素。现在很多专业技能的提升都需要有配套的相关实训室及实训设备,否则实训课程无法开展,学生的技能训练也无法进行。我校的实训室建设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相继建成LED封装室、LED检测室、LED驱动室和LED灯具组装室等。

根据以上分析,我校光电子技术专业的新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适用于LED封装工艺生产岗位开设的课程有:光学基础课、LED封装技术课和LED检测技术课。同时配置了LED封装生产车间和一整套LED检测设备。通过以上课程和实训的开展,可以使学生适应LED封装工艺生产的相关岗位。比如LED固晶机操作工、焊线操作工、灌胶操作工和分光检测操作工等。

(2)适应于LED 灯具设计与组装岗位开设的课程有:电子技术课、单片机技术课和灯具设计课(Trace-PRO、PRO—E软件)。同时配置了单片机实训室、灯具组装实训室和计算机软件设计实训室。通过以上课程的开设可以培养适合灯具外型设计岗位的人才和LED产品组装岗位的初中级技能人才。

(3)适应于LED产品采购和营销岗位开设的课程有普通话和应用文课、礼仪课、电子电器采购和营销课等。通过以上相关课程的开展,能培养适合于产品销售、来料检验、LED产品业务跟单和LED产品网上开店、实体开店销售等具体工作岗位的人才。

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设,应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要求开展,由社会工作岗位或工作任务归纳出具体的行为能力,再转换成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并进行学习情境或学习单元的设计。以上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是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具体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来说,具体的课程设置应视特定的情况而定。

(作者单位: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05-02

教育部明确规定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提高就业率。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关键问题。根据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目标,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考核纲要,把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相结合而安排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我院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考核形式中的必修课。我校电气类学生能力培养可以分为课程学习及与课程相对应的实验专项能力:课程学习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仪器仪表使用测试能力及典型电路的分析测试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综合实训的教学工作,保证每个班级每学期至少有一门综合实训课程,一般选择一个具有典型功能且有完整电路系统的分析、制作、调试,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选取综合实训项目将影响实训教学及学生能力培养。本文以电类专业学生一年级综合实训项目,介绍实训内涵、实训项目选择建设及体会。

一、综合实训的内涵

综合实训是将课程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所形成的单项、单元能力通过综合性项目课程进行融合,使学生了解这些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所形成的单项、单元能力在完成一个本职业技术领域电气控制方面典型工作任务时所起的作用;通过本综合性项目课程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二、实训项目选择

综合实训的教学要求是现场教学、连续集中训练、过程考核。鉴于综合实训教学的项目特点及要求,本综合实训项目课程教学内容有如下原则性要求。

1.具有典型电子产品工作任务特征,并具有完整工作过程设计与教学要求。

2.能使学生通过本综合实训项目学习,得到本标准所规定的各项能力的训练。

3.项目教学中所形成的各环节教学模式、作业文件与成绩评价明确规范。

4.项目教学中所形成的作业过程与作业文件符合企业产品设计、制造与生产遵循的国家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

5.为学生提供的指导和条件能确保学生完成项目所规定的全部工作。综合实训项目选择应具有以下原则:①项目应具有真实性、实用先进性。综合实训项目应具有实际生活、生产相关的功能。如选定DT9205数字万用表的组装、调试项目,该数字万用表是具有一级精度测量仪表,学生平时做实验或毕业后工作上都可以使用。项目涉及电子绘图、电子元器件测试、电子电路焊接、组装、调试、作业文件编写等训练。此外选定的交通灯、数字钟、声光报警电路等都是有实用且明确功能的项目,也能激发学生做实训的积极性、主动性。②项目内容应与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关。我校规定学生毕业要考取相关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找工作。电气专业有电工中级工、电子信息专业有无线电调试工,通过电工实训及以后电气控制柜实训能掌握电工中级工。考核能力要求;通过电子产品装调实训,掌握学生元器件测试、手工焊接、调试等能力,为无线电调试工考核打下基础。③项目要尽可能与相应专业对应,要有多个项目供选择。如电子产品装调实训有4个实训项目,可以根据专业情况来选择如电气专业选数字万用表、声光报警电路组装调试;电子信息专业可以选择声光报警、交通灯、数字钟等应用电子技术更充分些的项目,这样学生在制作、分析上会更有帮助。④项目内容要适合1~3周的练习。现场教学要有足够任务,否则学生会觉得没事做,影响教学秩序。实训项目要按每天做的任务分解,经系部及教研室主任审核,方可组织实施。下表是实训阶段任务、目标要求、成果展示、教学方法及时间安排表。

三、项目建设

每个实训项目要具有建有项目实施的教学标准、项目实施的教师指导手册、项目实施的学生指导手册、项目实施的学生作业文件及电子实训指导手册、项目小组讨论记录、项目过程考核记录、项目结果的实物照片、项目技术总结、项目作业文件等原始材料。这样学生现场制作有指导资料及要求文件,课后有相关作业文件及记录,确保实训教学环节的完整及教学质量。此外每隔两年要进行实训项目的更新,确保新的电气工艺、器件、产品的应用,保证实训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四、几点体会

1.实训项目学校要支持。学校每年进行实训项目申报评审,对实训项目的质量、更新、实施都有保证。对于获得批准的项目,学校给予相应奖励,可激发教师参与项目申报建设积极性。

2.实训项目老师要支持。一个新实训项目教学要教研室多位老师参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如项目指导手册资料、作业文件安排、每天的现场任务等都要经过多次实施总结调整才能完善,项目也才能持续实施下去。

3.实训项目要考虑耗材成本。实训是现场教学,涉及班级多,人数多,要用到大量元器件,在项目设计上要考虑元器件成本,对有些器件如集成块,不要直接焊在板子上而用集成块底座,这样集成块可以重复使用,降低器件成本。也可使学生建立节约及成本意识。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大众对计算机进行商务、学习、工作等需求的增长,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品之一。现在,计算机已经进入实用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自己的计算机,同时希望掌握计算机组装和维修技术。学习计算机硬件与电脑组装,进行系统安装操作和故障检测维修,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非常重要。我深刻认识到组建实训教室的重要性,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其中有益的,能被认同吸收那是最好,若有妄自菲薄、自尊自大之处,也希望读者能批评指正。

1要充分肯定计算机组装理论教学的首要地位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很多教师一直在强调把实践放在首位,我是不敢苟同的。理由有三,一是理论指导实践永远是学习的真理,没有理论的指导,操作就成了盲人骑瞎马,操作效果可想而知;二是计算机组装原理几十年来都还是计算机存储器工作原理,已经相当成熟,因此更不存在实践去检验理论的多此一举;三是领会和贯通理论知识,无论组装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都能应对自如。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效果自然就事半功倍。

那对于理论的学习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我想经过很多老师的努力和探索,发现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计算机硬件的外观、性能指标、工作原理、测试及常见故障的诊断和维修,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这种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描述生动,互动性强等优点,打破了单一呆板的普通授课形式,在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主要的授课教学手段。

2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建设实训教室开展实训操作的重要性

首先,在高职院校中,大多数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一课。其中就有计算机硬件组成的重要篇章,与计算机专业开展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的内容一样,都离不开对计算机配件的认识和操作;其次,实训教室还是《电子电路基础》、《计算机工作原理》等基础理论课的实习基地。是将抽象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进行有机结合的最佳体现;再次,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实习的迫切需求。是动手实践的真实环境、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技能、具有实践经验、毕业后就能上岗的社会需要;最后,理论课的内容不经过实践,仅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授课,到底最后能记住多少,也实在是不干妄下结论。古人学习还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更何况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呢?课堂上教师的多媒体授课,效果虽然很理想,但仅适合于教学前中期的课程,后半期的装机与故障检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能力提高就得非实训实验不可了。可见,高职院校建设实训教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电脑实训教室的规划建设

1)实训教室与计算机一体化教室的区分。很多同行提倡建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一体化教室,做到“教、学、做”一体,我不敢苟同。原因有三,其一是利用率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前期的理论授课,一般能在多媒体教室完成,其效果也得到了大多数同行的赞成。虚拟装配技术的应用也都在电脑机房里完成。那么,一体化教室也就只剩下“做”了,其利用率不高是明摆着的;其二是一体化教室,存在教学方法单一,项目教学需求大,很多教师根本做不到好的需求项目,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其三是一体化教室的投资费用高,很多硬件都需要及时换新,实际教学中不一定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存在理想化。鉴于以上原因,我更倾向于在多媒体教室教授理论课,在电脑实训车间组装电脑和进行故障检测维修。

2)规划建设一个电脑实训教室的原则。我们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满足一个班级操作训练的需要。在此,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学生学习电脑组装的过程,检测故障、维修电脑,最前沿的产品固然很好,但并非是最新的、高端的硬件产品才能满足需 求。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品的日新月异,配件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都是不争的事实。应用电子元件滞后市场的现象也是合理的存在。更何况应用新产品,带来的软件更新、不匹配也在所难免。因此,我主张在很多学校中还是采用快淘汰下来的一批旧机器来组建实训室。

3)实训室组建需要环境的介绍。电脑实训教室是为满足一个班级人数的上机训练需求,而一个班级的人数通常为50人左右,这就决定了场地面积大约为150-200平米的教室;电脑器件本身都是高集成电路,为避免碰撞,更好的保护各种配件,不仅在操作时轻拿轻放,而且要满足放置配件时要有一定的缓冲,需要软木质的操作平台25个;为实现电脑组装完毕后,能实现正常开关机、装系统软件等,需要正常使用的电脑25台;为顺利完成这些工作,需要用到的工具有:剥线钳、平口和十字口螺丝刀、镊子、尖嘴钳,剥线刀、RJ-45接口、5米左右的网线,共计25套;满足25台套左右电脑设备的供电电源以及稳压器等辅助设备;同时为更好的及时解决和处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准备教师用的多媒体设备一套。

4)实训教室能完成的项目介绍。实训室不仅要完成产品的展示,还要以项目教学法来完成各种装机练习。项目驱动教学的优点已得到广大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所有的项目设置都需要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的规划。不仅要对项目完成的目的、步骤、结果做详细的说明,而且要做实验报告,并有教师进行评分和总结。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通过以下项目的练习就可以达到教学大纲和能力培养的目的。主要能完成的项目有:电脑配件、工具的展示及使用方法的操作,CPU及其风扇安装操作,内存条的安装操作,主机箱和电源的安装操作,光驱、软驱、硬盘的安装操作,主板的安装与连接操作,各种扩展卡的安装操作,主机与外部设备的连接操作,基本CMOS的设定应用操作,磁盘的分区应用操作,Windows系统的安装操作,网络连接及RJ-45接口的安装操作,共计12个项目的实验。

通过建设一个25套电脑实训车间,完全能够满足两人一组的50人操作训练,这种实训教室虽然不是高尖端技术,却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能力范围之内就能实现的项目。这种建设既符合客观实际,又能节约教育成本,是一个优秀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00-02

一、引言

目前技术类本科的电子工艺与CAD教学内容,分为CAD设计部分和装调工艺部分,以手工装配小型电子产品为主,训练学生装配、焊接、调试能力,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芯片等元器件识别及万用表进行测试与识别,装调工艺部分培养学生对产品工艺相关知识,是电子产品功能上的完善和外观美化。通过多年的实训总结,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电子装调与CAD实训课程教学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1.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学生对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态度不够积极,学习兴趣有所下降,主动性变差,甚至还有代做的现象发生,这都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

3.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方式采取单一的笔试和实习报告,抄袭现象严重,而且也无法区分学生的能力,也体现不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为此我们改变培训模式,改善实习设施,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和与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方法设置

(一)提出项目

项目的提出要以电子工艺装调与CAD教学大纲为依据,既要与大纲紧密结合,又要有一定的实际生活空间,让学生既能掌握本门的知识要点,又能在该项目上进行自主创新,项目的难易程度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调整确定。因此我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设置了一级、二级要求。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同要求,逐级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分析项目

分析任务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采用讨论、问答等方式把总任务分解成一些“阶段任务”,逐步细化。从而培养学生细化项目的方法,并明确目标,树立信心。

(三)自主学习

细化项目之后,学生需要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相关技术资料,并分类学习,相互交流。最后讨论形成解决“分项目”的方法。并可申请到开放的实验室进行训练,完成相关“分项目”。

(四)完成项目

完成项目是一个由完成“分项目”到“总项目”的过程,该过程是一个由技术理论到实践验证阶段,许多学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指导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时间,还需要利用答疑与实验室开放时间,对学生进行细化指导,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解决在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督促学生及时消化任务内容并按时完成项目。

(五)过程评价

任务完成后的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该课程别提出课程评价机制。每个小项目完成后,都需要让学生到课堂上来表达、分享自己在该项目中如何学习,并学会了什么。通过总结,使学生自己和其他同学找到自己理论和操作上的不足。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完成的项目情况做出检测和评价,提出该项目的创新处与改进意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得到肯定并得以提高。

三、教学内容设置

1.基础型主要有:“安全用电常识”、“电子元件识别与测量”、“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手工焊接工具的使用”以及“拆焊与焊接训练”等5个项目。重点让学生掌握电子仪器的使用,并结合具体电路进行测试,或设计简单电路并焊接验证,为后续的项目打下基础。

2.提高型主要有:“Altium Designer 6的使用”、“放大电路的设计”、“声光控电路设计”、“基于单片机的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等8个项目。采用总项目到分项目的方式,进行模块设计,要求学生运用Altium Designer 6独立完成电路仿真,PCB板的设计等环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设计的积极性。

3.技能操作类包括“声光控电路的组装与调试”、“9018-2收音机的组装与调试”、“SMT表面贴装技术及工艺”、“基本机械加工”、“印制电路板的制作”等5个项目。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几个项目的实际操作,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大大增强。

4.创新型侧重综合设计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拟题目,充分发挥其能力和想象力。譬如电子竞赛类题目、电子毕业设计题目、“LED音乐屏的设计”、“光立方的设计”等。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强化综合设计及产品研发能力,全面锻炼学生,提高学生技能。

以上教学内容全部采用项目式教学,并且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单项目验证,充分让每个同学自己动手实践,提高训练的普及性。

四、评价机制

实训项目设置的合理性很重要,但是如何真正了解学生对实训项目掌握的程度呢?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该机制是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教师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的重要依据。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相关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项目总结表述能力、项目创新能力等,设置以下电子工艺与CAD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1.通过固定座位,既可以起到出勤监督作用,而且把相应的仪器仪表责任具体到个人身上,学生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把该设备当成自己的设备来使用,并通过上课提问或项目验收进行提问沟通,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机械万用表的测量、电阻的使用、三极管ebc的判定及电容串并联电路设计等。该部分占课程总成绩的15%。

2.在平时的教学或项目实训或项目验收中,观察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项目实训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部分占课程总成绩的15%。

3.项目验收重点是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仪器仪表的使用是否按照规范使用,并完成了项目。电子DIY(贴片型)的制作组装与焊接是否美观?焊接工艺是否达到标准?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要求?Altium Designer 6的电路DIY设计是否有创新部分?该部分占课程总成绩的65%

4.项目分析报告,既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又考查学生对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以及项目总结能力。该部分占课程总成绩的5%

以上评定办法将学生项目实践完成情况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验收项目,标准统一,各项目评价分数公开,就会使学生感到公平合理,既肯定成绩,又认识不足,作为今后学习的启迪。同时,教师在单个评价学生时,可以获取每个学生多方面信息反馈,把握好大局,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实训平台建设

1.建设高水平的电子工业实习室304,改善实验条件。

已经购置了35台20Mzh示波器;模拟示波器35台,数据示波器5台。其中包含1台50Mhz的示波器。数字万用表和机械万用表,直流电源,拆焊平台各50套。电脑机房1间,各类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及三级管等常用元器件分立元件和贴片元件较多。满足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电子工艺训练。

2.以科研促教学。

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结合其他实验室和平台,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使教学内容保持先进性、常态化。尽可能多方位地提供新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效果。如少量电路板的网络工厂加工流程与技术和雕刻机制作电路板流程与技术。

3.开放实验室资源,电子工艺与CAD实验室面向全院学生开放,学生组长和教师共同管理。到达资源共享,使设备充分发挥作用,减少重复建设。

主要方式为:(1)成立项目小组,学生到实训室有固定座位后,与旁边同学组成小组,可以训练环境的适应性,该小组除了上课时间完成规定的项目外,课余时间也可以分工合作完成项目。(2)除课程设置的项目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电子DIY供学生选做或鼓励学生自拟项目,但都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或校级训练项目,并为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3)开放实验室和相应的仪器设备,学生可以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芯片资料,并到就近的电子元器件市场或网络上采购,设计印刷线路板,需要到开放实验室制板也可以到外面去制作双面板、焊接、安装及调试。

六、教材建设

教学中目前使用的参考教材是李敬伟、段维莲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子工艺训练教程》。由于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已不能和现代电子装调工艺匹配。因此总结这几年的教学经验、项目实训经验,并参照其他兄弟院校在电子工艺与CAD的教学成果,提升对该课程的理解与知识点的选取和把握,目前物电学院电子教研室已组织电子工艺与CAD课程教研组自编一部切合我院教学实践的教材。目前作为实验指导书在试用中。

七、结束语

电子工艺与CAD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通过对产品的设计、制板、焊接和测试等来了解现代工业产品的生产全过程,锻炼学生主动设计、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对课程进行较全面的教学设计与改革,优化教学内容,使其和先进技术和后续课程紧密联系起来,为进一步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打好基础。本文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期望电子工艺与CAD逐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芬杏娟.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初探[J].对外贸易,2012,(4).

篇(5)

目前,电工实训课程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课程开发方法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其特点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在相对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进行学习,将相关知识分为多项学习性工作任务,将学员应知应会的知识融入到这些任务中。同时,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任务中牵涉什么知识就重点讲解这些知识,和任务无关或关系较小的内容放在知识拓展中,让学员自学。通过任务的完成可以使学员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然而内容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往往因教员或多或少的存在旧的理论教学的理念,教学环节与实施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体现任务驱动教学的特点,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笔者根据学校近几年电工实训课程改革过程研究成果,总结出我校电工实训课程的组织环节和实施过程中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设计是电工实训课程的实施大纲,是课程实施过程的总体指导,所有任务都要按照这一整体要求来设计,我校电工实训课程的组织主要有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任务提出。任务提出主要是提出需要完成的任务,明确需要制作的电路所具备的功能。对任务制作的基本步骤、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提出要求。

第二环节:任务分析。任务分析环节首先将任务进行分解,即将课程具体任务细分为不同的单元模块,也就是将一个复杂的大任务分解为几个不同的简单的小任务,具体地说就是将一个复杂的整体电路分解为几个不同功能的模块。然后根据各个模块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理论学习,最后对整个任务进行整体分析,分析任务最终现象,实现的相关要素以及对可能存在的电路故障进行理论分析及调试方法的学习。

第三环节:任务制作。任务制作环节主要在实验室进行任务制作与调试,这一部分主要以学员自己动手操作为主。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伴随过程性实训考核。任务完成后,根据每个任务的具体特点,要求学员利用开放式实验室完成任务电路的改进或者进行创新性研究,学员以小组为单位,从制订计划到功能实现,全部由学员完成,教员只在学员有需要时进行启发或答疑。

二、教学方法设计

主体环节设计完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根据每一个任务科目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任务一:简单直流电路的连接与测量。这一任务含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及物理量的测量、简单电路的组装及调试两个实训科目。这两个科目重点培养学员仪器仪表的熟练使用以及直流电路基本参数测量方法的掌握。由于学员大多对仪器仪表的使用不熟练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较慢,可主要采用趣味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趣味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员的引导,能够调动学员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即小组一起进行学习讨论。

任务二:复杂电路的组装与调试,这一任务主要由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叠加原理的验证及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的验证三个验证性实验组成。这一部分主要在进一步培养学员仪器仪表的使用、直流电路参数测量的基础上,培养学员分析复杂电路能力。这一部分,学员有上一任务做铺垫,有一定的基础。可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形式展开。自主学习式教学。主要是用于实训课,包括“教员引导、分组实践、适时集中、共享交流、实训提高”几个环节。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员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员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篇(6)

1.引言

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广,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科学技术。电子技能实训课教学在电子技术专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专业特色,在掌握理论的前提下,创造性的开展实验和实训教学,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具备良好的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研究背景、任务及目标

2.1 研究背景

电子技能实训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好电子技能离不开印刷板的制作、安装和焊接、电路的调试以及有关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从传统讲授式教学走向行动导向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电子技能水平的提高,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原则。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很快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我们“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改进教学为中心,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我,促进教学改革”为目标创新教学方式,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采用能力测试的考核方式,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力求充分发挥实训教学的优势,探索加强实训环节教学的教学模式,促进电子专业各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促进我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项目研究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来自生产实际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以项目教学、练讲结合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材料。教材采用“模块-项目-任务”结构形式,促进了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实施步骤配有大量实操图片,直观演示操作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实际动手操作。从传统讲授式教学走向行动导向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电子技术水平的提高,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学生很快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使专业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本项目注重研究对学生爱岗敬业、沟通合作等素质和能力培养。在每个实践项目中都以实训卡片的形式展现,包括仪器仪表、操作步骤、要点提示、数据记录和处理;每个课题中还都设置有操作注意事项等环节,以养成学习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等。练习拓展的内容与企业生产密切结合,让学生很快胜任企业工作。

2.2 研究的任务及目标

1)结合电子技能课教学要求,通过对电子技能课项目教学法进行初步的经验和成果总结,制定出电子技能实训课“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指导方案,形成模块化教学体系。研究项目教学考核体系,确立几个典型的模块项目,进行集体备课、集中上课、全体听课、评课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组装与调试。

2)探索并完善项目教学方法,研究项目教学组织和项目教学评价体系,总结理实一体的教学经验。通过实践课堂授课,落实实训课教学成果,探究适合中职电子专业学生电子技能的方法手段。通过教学项目承载,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将学校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由学科体系向工作过程体系转变,实现了由“先理论后实践”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转变,形成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以职业领域和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构建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

4)开发电子实训教材,形成理实一体化的电子实训教材。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编写以项目教学、练讲结合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材料。根据中职生《电子技能与实训》工科教材编订适合中职生电子动力操作能力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用书。

5)编制生产性实训任务书。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新增加了生产性实训和企业专项实训两大模块,以企业生产性任务作为学生实训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操作规范,缩小企业与学校的差距。充分体现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深入实训车间、企业、车间,以问卷调查、谈话、考察等方法研究用人单位对阶段实习、顶岗实习的要求,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操作规范,研究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2)行动研究法:从课题调研、设计开始,通过实践研究,不断反思和修正研究方案,在行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积极探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并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验证性研究。

3)案例分析法: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个案作为案例,加以解剖、研究分析、提炼,形成初步结论。

4)经验总结法:在自身培训学生提高技能的基础上,从理性和实践层面上总结、提炼,形成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辅之以调查问卷法和经验总结法等,以行动研究推动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4.研究过程

4.1 论证准备阶段(2011.9-2011.10)

组建课题组,明确成员的分工,进行调查问卷,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做好课题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为了了解学校原有的技能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课题组对学生、教师、企业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2012年9月对我校10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50名学生接受了问卷调查;2012年9月,对我校机电部32名教师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2012年10月,利用我校实习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对20家企业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发现,三方面都对学校原有技能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评价方式表示不满意,都认为职业技能必须按实际工作环境和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形式,才能符合当前的实际要求,应该使技能教学体现直接为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职业特性,着眼于培养企业第一线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突出能力的培养目标。

根据调查问卷,对我校中职生电子技能实训课做详细地分析,并且给出科学、合理的意见,结合老师培养需要选定课题。项目负责人在教改实验项目研究中主要承担包括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人员的遴选、研究的实施、听课评课、阶段性总结、提出下一阶段改进意见、组织后一阶段研究计划的实施、课题结题,最后制定出电子技能实训课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方案。

4.2 研究应用阶段(2011.11-2012.8)

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分析讨论,确定模块内容,确定项目实施对象进行课题个案实验。根据个案实验成果,组织教学资源,编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召开课题研究汇报会,组织开展课题的中期评估检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实验过程中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扩大课题应用研究成果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4.3 总结提高阶段(2012.09-2012.10)

认真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申请专家进行鉴定,将成功的经验以常规形成确定下来,组织研究成果的的推广工作,通过课题组努力,圆满完成结题验收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5.研究成果

5.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按照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按照课题研究的思路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边研究边教学,经过一年多时间,由此引发的变化很多。

首先,教师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手段充分调动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教师从实际出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其次,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一方面所学知识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从创设问题中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授课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5.2 项目课例分析

为了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掌握所学基本电路模块,我们以“迷你小音箱电路”、“直流稳压电源”、“数字万年历电路”、“调频收音机、对讲机”、“抢答器电路”、“声光控节能开关”等的设计、组装、调试作为教学主线,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把这些实用产品带进课堂进行演示,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学习兴趣,增强了职业岗位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养。

下面以“迷你小音箱电路的组装与调试”项目制作过程为例讲解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按任务结构形式完成。

项目三:迷你小音箱电路的组装与调试。

任务1:识图

(1)认识各元器件及了解各元器件的作用。

(2)学习电路结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电路在产品中的作用。

(3)识读电路原理图、装配图、印制电路板图。

任务2:安装

(1)核对元器件。

(2)检测元器件。

(3)安装电路。

1)元器件的安装。

2)电路组装,按印刷电路板图插入元器件。

3)整机装配。

任务3:调试

(1)通电前对印制电路板进行安全检测。

(2)电路故障的检测与分析。

(3)示波器检测。

(4)万用表检测。

整个过程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只是解惑者,回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5.3 主要成果

形成了以项目教学法引领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和《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设计方案和课件;成熟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模式以及用该教学模式讲授部分教学案例的影像资料;突出了以学习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初步完成了《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市级精品课建设方案和《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校级示范课建设方案。

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职业技能培训经验,整理出版了《电子产品调试工》(中级)、《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中级)两本技能培训教材。这两本书打破以往传统教材先理论后技能训练模式,将电子产品和电子测量仪器操作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有机嵌入每个项目训练课题之中,教学中采用练讲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完成项目操作,达到规定的目标。让学生始终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理论时毫无兴趣等现象。

选取了有代表性几个模块项目完成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高二学生学工电子制作培训,在学工教学中加以推广。

5.4 标志性成果

(1)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学生技能水平提高了,理论水平有了提升,大赛成绩也一年比一年突出,真正体现了竞赛与教学互相促进作用。近年来,学校参与各级技能大赛的学生数量、工种较以前增加,成绩也是稳步提升,在今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中我校代表青岛市参赛,在电工电子组比赛中,取得了两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其中电子产品装配项目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

(2)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具有代表性项目组装与调试,展示学生部分工作成果。

1)迷你小音箱的组装与调试。

2)数字万年历电路组装与调试。

(3)根据教学案例实验成果,组织教学资源,整理出版了《电子产品调试工》(中级)、《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中级)两本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这两本书打破以往传统教材先理论后技能训练模式,将电子装配和电子测量仪表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有机嵌入每个项目训练课题之中,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完成项目操作,达到规定的目标。让学生始终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理论时毫无兴趣等现象。

(4)从传统讲授式教学走向行动导向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电子技术水平的提高。完成岗前培训、技能培训鉴定。组织完成校内和实训基地学生中级电子产品维修工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操作训练项目和理论训练项目中采用了一些以往的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试题目,兼顾学生考工。

6.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电子技能实训课项目教学在实训室完成,保障课堂教学与实训任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实现课程项目化、学习自主化、教学互动化、技能训练专业化。

1)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深度融合,建构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新整合和序化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模块化。把电子技能与实训分为五大模块,分别为常用仪表的使用与操作模块、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模块、焊接工艺知识与焊接技能模块、电子整机装配工艺模块、电子整机调试技术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例如《电子整机装配》每周六节课,三至五周为一个阶段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同一模块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

3)教材与资料一体化。结合教学实际,自编讲义,作暂用教材,然后,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编写出“宽基础、活模块、精专业”的教材和资料。

4)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一体化。能力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实行过程控制,采用等级评价制,具体考核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完成能够体现若干项操作技能水平的工件,或调试、维修、故障诊断,同时解答与技能考核相关的理论问题,对考核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独立解决,从而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5)定期开展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比赛,评选设计制作小明星,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6)在校园和周边社区开展小家电维修服务,为同学们和居民提供了方便,锻炼了自已的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能力,丰富了社会实践经验,提升了学校知名度,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7)教学管理一体化。由专业教师兼管专业教室,使专业教师与专业教学设施“零距离”接触,激发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热情,方便教科研活动,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

8)选取了有代表性几个模块项目完成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高二学生学工电子制作培训,在学工教学中加以推广。

9)师生各类技能竞赛成绩较往年突出。近年来,学校参与各级技能大赛的学生数量、工种较以前增加,成绩也是稳步提升,在今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中我校代表青岛市参赛,在电工电子组比赛中,取得了两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其中电子产品装配项目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

7.存在的问题

在电子技能实训课教学中采取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有用的,但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在实施中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师资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使学生的行为掌控在教师的视野之下。

2)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一般应该具备,最好是实际的东西,没有实际东西,教具、模型或仿真软件必须具备。

3)对教材的要求。目前符合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现成教材很少,需要组织人力、物力编制校本教材。

4)对教学进度的要求。“项目教学法”主要以学生工作为主,进度往往很慢,难于控制。

5)对班级人数的要求。人数太多教师指导起来不方便,实验设备数量也要求多,资金和管理不太容易。

8.结束语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电子技能实训课项目教学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总的来说是非常成功的。在实验阶段也发现了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改进,使电子技能实训课真正起到我们想达到的效果,学生们能够学得自己想学的感兴趣的课程。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才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技术进步和劳动组织的变化,使得现代企业亦更加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我们了解到电器行业急需大量一线的装接工、调试工、维修工和质检员。这就要求中职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要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实训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加强实训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实际生产活动。实训教学已成为中职学校全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仅就中职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如何开好实训课教学进行探讨。

一、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训是时代的要求

(一)实训符合中职校学生的特点

职业学校的招收生源中学生学习成绩差异很大,整体素质不高。这就给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大负担,特别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专业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因为电子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是高职、高专的课程直接“下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基础知识跟不上,势必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学习效果较差,但是他们对实训和实习却充满了新鲜和好奇。我们要充分抓住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扩大实训实习的力度。因此,我们要积极改变教学的思路,转变观念,增大实训教学的投入,增大实践课的教学比例。

(二)实训是就业的需要

从现阶段社会就业市场对就业者的需求看,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实训教学改革必须服从市场需求,以学生综合素质为依据,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现行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前形成的定向教育模式,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各门课程的设置及学时安排都是依据学科地位而定,而忽视学生特点及社会所需的要求。这就难以满足多元化发展,客观上势必为未来毕业生的就业设置了羁绊。因此,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职业学校学生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具有简化理论、强化实践,加大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基础实训课时比例,总体上达到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克服未来就业面窄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余地选择或转行。

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训的多样性

职业中学的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业是比较落后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早已厌倦乏味,但是他们对实训和实习却充满了新鲜和好奇。我们要充分抓住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扩大实训实习的力度。因此,我们要积极改变教学的思路,转变观念,增大实训教学的投入,增大实践课的教学比例。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自身综合素质,以及未来就业的目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具体安排中,可适当调整课程计划,以“理论技能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实训的比重,或轻理论重实践,或先实践再带入理论,或先易后难分段进行,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多种场地和渠道全方位开展实训教学。

(一)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

学生可就近、就地到这些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训练。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方面具有随时性、方便性、显效性的优势,重点可采取由浅入深,分段进行的方式。

1.在初级阶段,充分引导学生对电子技能操作的兴趣。在此阶段,主要进行元器件识别,锡焊操作,万用表组装实训,使学生能读识电阻、电容、电感,并能使用万用表判断其好坏,掌握锡焊的焊接技术,学会万用电表的组装和调试。在此过程中,测量和焊接技术是基础,我们安排有专门的测量、焊接实验室,并配备专门资深实训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在初级阶段,要有充分的时间、设备和良好的师资保证实训实际操作。

2.在中级阶段,充分巩固和提高电子技术技能的掌握。在此阶段,主要进行电子元器件质量测试、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和简单电路的组装,掌握毫伏表、示波器、晶体管测试仪,等等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收音机的组装和调试工艺。在此过程中,可有专门的一周进行“收音机组装和调试”操作,要求学生能自己动手,在原有学习的理论、简易器件识别和焊接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电路板中的元件插孔位置,依据原始电路图,在实训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应装配,要求必须有步骤有方向性的进行操作,最好能一次成功,最后根据调试原理,进行后期调试工作。

3.在高级阶段,全面认识、综合应用电子技术技能。在此阶段,主要进行黑白电视机组装、遥控彩色电视机维修等训练,使学生具有黑白电视机组装调试和黑白电视机、遥控彩色电视机常见故障排除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可专门安排两周进行“黑白电视机组装和调试”操作。

实训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程序,从初级阶段的基础学习,到中级阶段的巩固提高,再到高级阶段的综合应用,同时它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实践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反过来理解了的理论又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校内实训基地应体现仿真性原则,应充分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数量和场地足够的、与社会上实际的生产和服务场所尽可能一致的实训工位;要具有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要具有可供训练的反复性,能给学生创造反复训练的机会,在反复训练中不断提高技能熟练程度,使学生体验生产操作过程,基本完成毕业上岗前的准备和训练。

(二)校外实训基地实践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第一线的训练场所,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和场所不足的有效补充。

1.校外培训基地是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的场所。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仅靠校内实训基地已很难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不足,而且可以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和职业情境,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及时掌握先进的设备和工艺。

2.在走出实验室的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地为学校教师、社会人群进行免费维修工作等。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不但可以锻炼学生,而且能够产生多方面的效益:一方面,学生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可获得一定的报酬,以此进行勤工俭学,也为社会创造财富,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学生顶岗,满足了企业对短期实用型人才的需要,为企业的减员增效创造了条件,带来了人员效益。另外,学生经过真刀真枪的实训后,走入社会可以直接上岗,没有明显的过渡期,能满足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同时能促进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社会效益。

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训的管理

职业中学的学生管理工作是比较困难的,而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管理工作更难。因为实训教学和平时的文化课教学不同,一般的教学,学生坐在教室里,能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都很少,管理起来很轻松。实训教学的时候,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活动的空间较大,自由发挥的地方也很多。因此为了真正提高实训课的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实训学习中获得知识和乐趣,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加大实训教学中学生的管理工作。

(一)实习时,学生要按时进实验室,遵守秩序,不乱拿仪器,不在实验室内喧哗,保持室内安静整洁。

(二)学生须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尊重实习指导老师或师傅。

(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按实习指导老师和师傅的指导方法进行操作,未经同意不得擅自操作设备,以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四)实习时,爱护仪器设备、工具、量具,下班时应该清理放好,防止损失和损坏。

(五)按时上下班,坚守工作岗位,集中思想操作,不进行与实习无关的活动。实习结束,认真写好实习报告,参加实习成绩考核。

(六)人为造成仪器损坏、浪费或遗失,要及时主动向老师或管理人员报告。必要时应作出检讨、赔偿或处罚。

为保证实训的质量,在校内外实训时,学校要对实训情况进行认真地检查、监督和总结。在实训过程中,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到专业实训现场,采取多种形式,检查和监督学生的专业实训过程;实训结束后,要抽查实训结果,全面总结实训中的经验。

四、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训的不足与思考

随着中职教育的深化改革,很多学校已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在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管理模式上有较大的改变,必须强调以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中心,积极调整原有教学计划,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全面实行教改,在此基础上,才能扎扎实实地开展实训教学。而在实际上不少职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的实训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一般先是在课堂中接受大量的理论知识,只是在其中穿插做几次实验,甚至有些课程基本就没有实训操作,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比例上,存在明显失调。

(二)在实训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比例也有所失调,一般是十几个学生跟一个指导老师,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中有问题一带而过,或者操作有误却没有得到老师的及时指点。

(三)实训仪器、模型不充足,个别实训十几个学生围绕一台仪器,如在空调等实训演示课程中。又如在机械基础课程中,没有相应的模型进行实物教学。

(四)实训内容滞后。受设备、仪器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实训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没有紧跟迅猛发展的电子产品而有针对性地实训。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9-2158-03

The 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raining Projects

YANG Yu-xing

(Computer and Science Department,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Shiyan 442000,China)

Abstract: 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is a specialty training course which has strong property in practice, operation and time effectiveness. According to the goal of the tertiar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feature of th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 propose doing som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ourse, such as adding or cutting down some contents, changing the old teaching methods, especially bringing circuit producing projects for student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knowledge.

Key words: the 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teaching reform; trainingcourse; skill assessment

1概述

当今社会,高职高专人才的目标是以培养适合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求的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这个特点,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中,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实训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计算机硬件的更新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式各样的计算机故障也层见叠出,相比之下,传统的专业教育方式就显得陈旧落后,严重的影响了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结合高职高专的具体实际情况,改革探索《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实训课程就显得格外重要,改革以“理论够用、实践为主、重在运用”为指导方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要进行改革,对部分纯理论的知识进行减弱,对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进行增强,通过实践性知识来讲授理论知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高素质高能力的计算机系统维护人才。

2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的教学现状

2.1理论性过重,实践环节薄弱

传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教学环节,而这两个教学环节又相对独立,在许多的学校,理论教学的课时占了总课时的50%,甚至更多。而实践课时少、实践操作练习的不连贯性,就必然会导致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脱节、实战能力差等现象的出现。

2.2滞后的教材内容[1]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一日千里的计算机硬件,新产品和新技术也屡见不鲜,可是相对应教材的内容却严重滞后,在很多学校里,四五年前出版的教材还在使用,一些已被淘汰的产品和技术在里面随处可见。如果我们将这些陈旧落后、已淘汰或者将要被淘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不能与当前生产建设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2.3陈旧的实践设备

良好的实践条件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并非所有的院校都有充足的资金来满足这门课程的实训设施,基本都是利用陈旧的实践设备来给学生进行指导和拆装,这种情况常常使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纸上谈兵,不仅无法满足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无法达到很好的实际效果,大大的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3《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的教学新探索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实训课程在高职高专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严重的妨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门实训课程所要实现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也难于达到。我们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理论够用,技能为主”的方针,对实验大纲的编写,实训课程项目的选取、开展课外活动、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与改革。

3.1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合理选取教材

我们知道,整个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材,又因更新周期短、发展速度快是计算机知识最显著的特点,因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对教材的选取。一方面,近两年出版的实训课本是首选的教材,里面要求可以较好介绍最新计算机软硬件产品和最新计算机维修组装技术;另一方面,有能力和条件的学校可以让从事本课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通过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深入市场调研,对最新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进行搜集,并邀请相关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参与编写适合本学校本专业的校本教材。

3.2引入实训项目,突出实践教学的应用性

可以组装计算机,对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熟练掌握,具备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的基本技能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实训课程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针对我校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在理论课程中引入实践项目,通过项目来了解和熟悉计算机的部件、技术、组装、维护方法等,这样既锻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关键是“项目”的选取,项目选取应该做到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的特点,又能够独立操作完成。结合本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在教学当中设计如下实训项目:

实训1: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硬件设备

实训2: CPU、内存、主板、硬盘、显示器等计算机硬件部件的选取

实训3:拆装工具的了解

实训4:组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

实训5:设置计算机的CMOS

实训6:设置硬盘初始化

实训7: Windows操作系统安装

实训8:安装硬件驱动程序

实训9:安装和使用常用软件

实训10:病毒防范技术

实训11:硬件日常维护技术

实训12:故障检测与排除方法

实训13:计算机死机、自动重启、蓝屏等常见故障检测与排除

参加完成这些实训项目的同学都觉得对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部件和实物,有了直观理性认识了解;在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的实践中,使学生对我们专业也有了一定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计算机专业学科的了解。

我们从学生的反馈中觉得,课程中的试点项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通过计算机零部件的认识、选取、组装和调试,让学生们认识了主板,CPU,内存,显卡,学会了处理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的问题故障,知道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是怎样由原先一个个孤立的部件中组成的了。所以我们打算将项目教学法在其它的课程教学中普及,同时也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改进、改造和扩展实训项目,进而在此基础上成立电脑兴趣小组,充分的结合实践教育与理论知识,以系统教学的方式传授计算机其它学科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3.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特点,我们除了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计算机义务维修、计算机DIY大赛等等。在各类课外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指导辅助作用,并且把课外实践活动当作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任务来开展。

1)成立“电脑爱好者”等兴趣小组[2]。开展在全校范围内或者学校周边社区计算机义务免费维修检测活动,通过此项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能。

2)学生最好的课外实践场地是学校实训室和办公电脑。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维护学校实验室和办公电脑,进而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目的。

3)举办“计算机DIY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3.4建立科学的实践考查体制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实训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特点,在实训教学的考查方式与理论教学的考查方式有着很 大的不同。我们要对实践教学考查方式进行积极探索研究,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实训的考查体制,既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通过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实践考查体制的建立,全面提高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3.4.1考查方式的改革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技能水平。其考查方式应以动手实践为主,笔试考试为辅;以技能考查为主,理论考查为辅。所以我们应采取以平时考查成绩为主,期末笔试考试应只占期末总成绩的一小部分的考查方式。要求学生在每个分项实训结束后,都必须要进行考查,且必须考查合格,否则就要重修,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的考查方式才能让此课程的教学大纲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紧紧围绕,才能使学生对计算机组装、维护、调试和维修的实践技术水平得到综合的体现。

3.4.2考查方式的多样化

逐步探索适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践教学的行之可靠的考查方式,例如分组辩论、实训报告、市场调研书、企业实践等,并将平时这些成绩与分项实验考查成绩、期末答卷成绩合并作为这门课最终考试成绩。通过考查方式的多种性,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对他们所学内容达到深刻的理解,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巩固了书本理论知识,且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4总结

总之,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探索改革的课程体制,在保证原有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适应了信息和时展的需要,调整了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学生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和探索未知新知识的技能得到了培养,为真正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9)

《机电装调技术》课程以PLC控制为主线,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主要选取实现机电一体化控制的主体内容,将传感器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结合具体的控制对象,完成机械手、机器人、电动机、自动流水线的装配与调试。本文围绕该课程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改革、实验设备更新与教学效果四方面阐述课程改革概况,总结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制订课程建设规划和发展方向。

一、《机电装调技术》课程改革概况

(一)校本教材编写。

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理实一体化项目”教材,该教材的特色是基于工作工程,以行动导向为教学实施原则,课程内所有学习情境的项目都紧密联系现场或直接来源于现场研究课题及技术服务项目。例如:机械手PLC控制、送料小车自动往返系统、物料传送分拣系统、十字路通灯等项目[1]。

(二)实验室建设。

结合学校实验室建设,对课程原有实验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采用散件自行设计、组装和制造了与三菱PLC配套的控制实训板,取代了一些内容陈旧的理论性过强的实验,使实训和学生动手设计相结合。另外添置了YL235光机电一体化培训装置、机械手控制系统、平面仓储控制系统、立体仓库系统、自动小车往返系统等多个真实工作项目模型,吻合企业需求,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教学方法。

《机电装调技术》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法,以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常见的实例为情境:如电动机控制、交通信号灯控制、机械手控制等为载体和项目。在具体项目教学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和企业实际出发,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时间上将学习项目在不同时段内完成;在空间上将教室与实验室、实习、实训场地结合形成专业教室;在教学方式上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融为一体,形成工作任务为导向,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项目[2]。

二、《机电装调技术》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随着近几年课程改革稳定推进,《机电装调技术》课程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1.教学实践与考工结合,积极组织学生技能证书考核。通过考证的督促,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使之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三年级高职学生95%左右取得了维修电工中级工证书,80%的学生取得了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多维实践方式。

2.学校配置了YL235光机电一体化培训装置、机械手控制系统、平面仓储控制系统、立体仓库系统、自动小车往返系统等多个真实工作项目模型,以现场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以模拟仿真型和真实工作现场为学习场所,学习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

3.学校专门在各班选拔一定比例的学生成立提高班,经过专程老师辅导参加电工技能大赛。形成了学习与竞赛、学习与技术服务的实践模式,加强了学生技能训练和知识的综合运用,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4]。

(二)《机电装调技术》课程参与精品课程申报,并顺利通过审核。

精品课程建设使学生学习突破时空限制,通过校园网络教学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将《机电装调技术》的理论教学课件、实训视频、编程软件上传到精品课程校园网站,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络优势。

三、《机电装调技术》课程建设规划与发展方向

在今后课程建设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规划:

(一)重点做好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

第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并滚动修订课程标准,编写与不断变化的课程环境相适应的配套教材,强调按工作过程编排教学内容,建立并逐步完善课程网络资源库。第二,通过对毕业生情况的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适岗能力、职业后续发展能力、技能不足之处,改进课程教学。第三,按照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结合江苏省和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特点,重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利用行业企业提供的资料扩充实训内容,完善实训教材的建设。

(二)进一步推进“以赛促训,以训强技”的技能强化工作。

技能大赛对加强学生技能培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及科学制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要将技能竞赛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4]。

(三)加强课程团队建设,深化课程改革。

加强校本培训,以老带新;落实教师进厂实践制度,为本课程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有计划地安排课程主讲教师进修学习等,提高课程团队的整体水平,力争三年内将本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

四、结语

《机电装调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经过几年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然而,教学改革是永无止境的,课程组老师将继续努力,巩固已取得的成果,不断进行探索,为培养适应时代、具有本专业特色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余伶俐,蔡自兴,肖晓明.智能控制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0-10.

[2]刘玲玉.项目教学法在PLC控制及应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2011.4.

篇(10)

一、实验实训灵活

目前市场上各种型号的成套电工电子、电气控制与电力拖动控制等实验实训设备很多。虽然功能也很多,外观也很好看,也很壮观。也给实验实训教学中带来方便,更给一些想升级的院校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它昂贵,很多院校望而莫及。也有些院校由于种种原因把它当成"摆设",也有院校只作为实验设备,而舍不得让学生做实训,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用散件组合经济,只是成套设备的1/5.它不仅经济,其最大特点是给实验实训教学中带来很大灵活;不仅可当实验用而且更适用于实训之用。当用于实验时,我们可以根据电路原理图选择不同原器件通过导线的连接组成一定功能来做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不同电路的原理。如电力拖动控制中的正反转控制,只在单向控制基础上增加一个接触器。把单向控制按钮更换成三联控制按钮。在做Y-Δ降压控制实验只在正反控制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接触器,一个时间继电器,按钮可换可不换;作自动往返控制实验时,也在正反转控制基础上增加四个限位开关(或行程开关)便可以了。它们灵活的共同特点是在控制板上(500X600mm木板)根据不同电路原理及要求增减不同功能的各种控制电器,然后通过导轨或螺丝固定在控制板上。用于技能比赛前或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前的实训更适应。因实训的特点是通过反复拆装练习来不断提高组装(安装),或排除故障(维修)的熟练程度(即速度)及质量。在实训过程中各种原器件经过反复拆装容易损坏,这是成套设备和散件组合的共同点。但在更换损坏原器件时,成套设备往往由于不同型号、外型、尺寸、空间等原因,时常一时难于修复而影响它的实验实训的开出率(利用率)。而散件组合却不同,不受空间、尺寸的限制一般都可以替换修复。其次是原器件容易分类保管。

二、实验实训效果好

实验的目的是为验证理论的真实性及变化规律。维修电工这门课程更不例外。它是一门专业课,牵涉的基础理论很多,有强电、弱电、有电机、变压器、还有电力拖动与控制等。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理论性很强、很抽象、不直观,因此实验及实验手段过程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实验效果。如做变压器原理实验,正常情况下都是用一个绕制好的变压器,往高压端输入电源让学生测量低压端的电压或者是往低压端输入电源让学生测量高压端的电压。来让学生明白变压器的变压(即可升压又可降压)原理及作用。这种做法让相当一部分学生做完实验后只知道变压器会"变"压,而不知道怎么变压,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明白变压器的两个绕组相互不链接,为什么往一边绕组通入电后,另一个绕组就有电?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我用一个旧的接触器铁心和线圈、一些变压器散件供实验专用。通过在原旧线圈外环绕上不同匝数的线圈来获取不同电压,让学生明白通过改变线圈匝数可改变输出电压大小。在做完这个实验后,把铁心取出,用非导磁材料,最好用木头做一个同铁心一样尺寸来替代原铁心,重做上述实验(由于没有铁心通电时间要短,否则线圈会烧坏),让学生懂得没有铁心的变压情况,以及铁心的作用。通过这个实验能让学生真正明白二次绕组的电是通过"磁"来传递的(即电-磁-电)更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书上所讲的电磁感 应原理。这个实验所用的铁心如选用"口"字形,把两线圈分别置放于铁心两边效果更明显。又如在做电力拖动控制实验时,用散件不仅能体现其实验的灵活性,它更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做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弄懂所要做的实验项目电路原理(工作过程),以及电路中所用各原器件的作用,型号规格等技术参数。正确选择电路中所用原器件,然后指导学生合理排板(实物位置图),紧固(用导轨或 罗丝紧固);连接导线,让学生自检,后经教师检查方可通电试(即不带负荷),最后带负荷通电试机运行。实验后一定要让每组学生(每小组最好2-3人)认真写出实验报告。

篇(11)

关键词 :智能小车 传感器 实训教学

一、教学内容改革

笔者学院采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工业和信息化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作为教材,配合THQC-2型传感器系统综合实验仪作为传感器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中,教师遵循教材内容和实验设计,从传感器基础知识、工作原理到实验验证,耗费大量课时,学生疲于应对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传感器、如何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教学过程不够直观生动,实验设计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并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智能小车是现代工业技术的新发展,为实现显示时间、速度,具备自动寻迹、寻光、避障功能,变速行驶、准确定位停车、声控和远程传输图像等功能,运用到光电传感器、避障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红外检测传感器、加速度和陀螺仪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超声波测距传感器、视觉传感器、数字温度传感器和火焰传感器等类型的传感器。把智能小车设计成任务模块,贯穿整个传感器实训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过程改革

传感器理实一体化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把智能小车作为实训内容,根据课时数合理设计递进的任务模块(见表1),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相互协作,主动探索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性循环。

现以智能小车的避障传感器模块为例,介绍任务驱动对教学过程的改革。

1.布置任务

智能小车在前进过程中如何实现自动避让障碍物?要求学习光电式传感器内容,实现智能小车在距离障碍物20cm时刹车减速的功能。任务明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标地进行学习。

2.确定设计方案

学习光电式传感器的知识,认识能够把光通量转换为电量的光电管、光敏电阻等光电元件。分小组结合已学知识,设计避障方案,经过集体讨论和教师引导,选用红外避障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如图1所示。

3.模块组装和调试

学校统一采购教学用的智能小车和传感器模块,学生根据确定的设计方案,通过小组协作,正确识别元器件,分析电路图,完成模块的组装焊接(见图2)。在教师的指导下,配合智能小车进行模块功能的调试,实现任务要求。

4.考核和总结

教师根据各组设计的方案、组装调试和最终成品,进行综合评分。组织小组讨论,归纳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总结解决的方案,吸取教训,分享成果。

5.智能小车技能竞赛

学生通过传感器理实一体化的实践训练,努力攻克一个又一个任务模块,掌握智能小车的控制系统,获得成就感,提高自信心。学生积极参加学院每年科技节的智能小车技能竞赛,在比赛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勇于挑战自我,完成更高难度的智能小车,努力获得优秀成果。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