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前言
教师准入资格制度的改革对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日前关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改革趋势为:2015年起我国将全面推行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制度,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并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此外,师范院校毕业生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而是统一纳入考试范围。
在此背景下,笔者展开了本次的调查研究。研究将主要通过对比分析、问卷和访谈三种方法展开讨论,以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我国目前使用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改革是否有必要?
(2)最新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趋势有没有缺陷,具不具备可行性?
(3)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到底要怎样改革才能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国别对比分析
(一)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目前,我国教师制度的实施主要针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采取了不同的资格认证措施: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体检合格后可以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从而拥有成为一名教师的资格;而非师范生则必须参加普通话等级测试并获得二级乙等以上的等级;必须补修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门课程并通过考试;之后还须参加体检、通过试讲,才能最终获得教师职业的准入资格。
(二)美国和日本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美国作为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当今世界西方教育金字塔的顶尖,他们已逐渐完善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我国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而日本不仅在经济上成为东方的强国,教育上也拥有很多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学习的。李广平先生总结了两国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上的特点以及概况:
1.美国
(1)教师资源的获取,不具有强制性。
(2)通常分为初等学校证书和中等学校证书。
(3)申请者的起点学历为大专。
(4)各州有教师资格更新制度。
(5)基本上已取消永久性证书。
(6)取得执照必须通过三种教师资格检定。
(7)对教育实习有严格的规定。
2.日本
(1)日本的教育资格证书分为三种:普通,临时和特别许可证。
(2)证书的检定由学历证明、学分证明及测试等方式构成。
(3)教师在任用时,需要一年以上的辅导期。
(4)普通证书没有失效期,但要取得高一级的普通证书需要进修相应的学位和学分。临时许可证有3年的时间限制,过期作废。
(三)对比分析
从两个国家在教师资格证制度上的特点,可以看出:他们首先是教师的申请标准高;其次,都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再次,都采取了试用制度;还有就是资格证书的定期更新制度以及最后严格的分层分级。
目前,各发达国家也仍在不断完善这一制度,普遍存在以下趋势:首先,基本都取消了教师资格证的终身制;其次是在考试方式上逐步多样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能力比分数更重要。
在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国外教师资格证的考试难度在不断加大,整个考试体系在不断完善。反观我国,过于简单的教师资格考试以及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制度让人越来越怀疑这一证书的权威性,对持证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难以做出定位。要想使我国教师制度更加完善,教师队伍得到优化,我们必须借鉴西方有益经验,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问卷调查)
1.研究过程
为了调查我国在校大学生对目前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以及其最新改革趋势的态度和看法,笔者采用了自己编制的调查问卷进行研究。问卷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4题,主要调查被试的基本资料;第二部分,共12题,旨在调查被试对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态度和看法。本问卷的发放共计线上、线下两个渠道。线上通过问卷星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34份;线下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在校大学生总计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8份,其中有效问卷76份。
2.调查结果
通过整理得出,所有有效问卷中有55位被试是非师范生,另外的21位则是师范生。而他们的具体态度的不同则明显表现在对师范生轻易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合理性,将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放在同一认证制度下的改革趋势,以及一次性试讲与面试的有效性上。相比于非师范生,师范生普遍认为自己确实是比非师范生有过更为系统的学习理应可以相对轻松取得教师资格认证,同时对同样进行相同考试的改革趋势表示极其不理解和不满,并认为简单通过一次试讲来判断能力并没有很高的说服力。
其次,在针对目前教师资格证制度以及当前教育现状的问题上,有七成以上给出了相同的观点,即目前的教师行业存在跨学科教学,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并且获取教师资格证相对容易,难度不大。
最后,对于我国目前即将采取的改革措施以及表现出来的改革趋势的观点与态度,被试普遍表现出对改革的信心不足等消极态度。
四、讨论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对中、美、日三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对比分析,对我国部分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几位一线中学教师的访谈,笔者发现我国目前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存在以下弊端:
1.教师资格证的获得相对容易:首先,师范院校毕业生无需参加任何考试或专业评定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其次,教师资格证考试难度较小,大多数非师范生都可以轻松获得教师资格证。
2.单凭笔试后的一次性试讲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有资格当教师,信度与效度均不高。
3.教师资格证的有效期问题。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证实行终身制。高交运在《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现状及相关思考》中认为:在教师资格证终身可用的情况下, 教师参加进修、岗位学习等, 不论其学习的实质如何、考核结果如何, 均不影响其已获得的教师资格, 这势必弱化教师在职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严重影响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质量。
4.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师数量匮乏等原因,经常会出现“一师多用”现象,即,一个数学老师可以兼任体育教师、一个语文老师可以兼任音乐或美术老师等。
这些弊端无疑会拉低我国教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从而影响我国的教育水平。因此,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是有必要的。
(二)最新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趋势的可行性
通过问卷调查和对一线教师的访谈,笔者发现最新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趋势存在以下缺陷:
1.对师范生来说不公平。按照最新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趋势,以后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将会出在平等的地位,这会造成师范生的普遍不满情绪,毕竟四年大学期间他们曾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并参加了至少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践。另外,这会大大挫伤学生们报考师范生的积极性,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教师队伍的壮大。
2.一次性试讲信度与效度不高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不管是对于师范生还是对于非师范生来说,用一次性的面试或试讲来评判考生是否具备成为老师的资格,都是远远不够充分的,而且也是不公平的。
除了上述的缺陷之外,总的来说,最新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趋势是可行的。因为,它创新地提出了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等具体举措,必将给中国的教育带来巨大的改变和影响。
(三)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建议
1.正如我国目前已经提出的取消教师资格证的终身制,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定期的更新制度。同时,对教师资格证进行具体的科目分类,并严格规定不允许存在的跨学科教学,从而使教师队伍更加的合理。
关键字:教师资格制度;反思
一、 教师资格制度的定义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法定职业许可制度,它是国家对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的基本要求,其中规定了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在我国,所有成为教师的人员在入职前必须考取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入职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知识基础。但是,很显然,现在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下面我就谈论一下几个应该进行关注和反思的问题。
二、我国教师资格制度中需要反思的问题
(一)教师资格制度应该具有发展性
教师工作有其鲜明的特点: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有个性,有特点的并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人,因而教师工作具有不确定性。教师工作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价值性,具体表现为人际性,规范性和情感投入性—实际上,教育是用人来影响人的活动,是一个“成为人”的事业。教育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根据现场特殊情况进行即兴创作的过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性,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等内容,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和做法,此外,教师的专业的发展是一个经验积累并通过不断反思而成长的过程,需要灵活多样,实用的培训和管理机制,针对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我国目前教师资格制度所规定的统一的,单一的标准,程序和量规就很难对教师的资质和发展进行准确的检测和评定,因此,教师资格制度必须是发展性的,从目的上看,制定教师资格制度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对教师进行甄别,选拔和排名。从内容上看,衡量教师资格的标准应该是“增值”,即不用同一把尺子量教师,而是从每位教师的起点出发, 进度来评定教师,我们设立的标准,程序和量规应该富有弹性,照顾到教师的个性特征,发展阶段性特点和地区差异。从过程上看,评估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中进行,而不是处于教师的工作,如的数量等。由此可见,我国建立一种更加开放,情境化,发展性的教师资格制度势在必行。
(二)教师资格的定期认证
教师资格在诞生之初是终身效用的,但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定期认证,采用定期认证这种方法可以促使教师产生职业危机感,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同时,可以淘汰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及时补充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例如:美国的教师资格证的有效期是5-7年,我国应该借鉴这种方法,采用定期认证,以确保教师队伍的质量。很多国家的教师资格证是定期认证的,对于不合格的教师就不再颁发其教师资格证,而我国的教师资格证缺乏定期认证,这样,不能对教师的发展有正确的了解,学校,教师,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也有不同的加油,那么经过三年或者五年,那些曾经取得了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是否还具备教师的资格和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师资格证进行定期的认证,及时清除不具备教师能力的人,补充新鲜血液,强壮我国的教师队伍,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这里还要涉及到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次数,一般情况下,教师资格考试只有一次,但是德国是两次,这个不同国家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三)教师资格证的考核标准
教师资格证的考核实行全国统一标准存在缺陷,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我国中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不同地区对教师的要求肯定是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发达地区的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肯定比西部地区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高,那么如果西部地区的教师到了发达地区的学校任教,必然存在着能力欠缺,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教师资格证的考取,不应该采用全国统一标准,而应该因地制宜,不同地区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考试标准,从而招录符合当地标准,能够胜任教师这一职位的合格人才,这样才有利在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下,更好更快的发展教育事业。
(四)不同级别的教师资格证是否可以相互通用
教师资格证中不同级别,不同学科的教师是否可以通用,我国的教师资格证分为不同的级别和不同的学科,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可以相互通用呢?我认为是不可以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虽然说都是属于教师的职业,但是不同的学科之间差别也是很大的,比如说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让她去教物理就不一定可以胜任了,此外,不同级别的教师资格证,我认为高级的可以教授低一级的,但是低一级的如果想胜任高一级的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认为,教师资格证中的不同级别和不同学科不能绝对的通用,但是也不是说不能通用。
(五)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
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说,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但是如果资格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不恰当,则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专业底线要求,但是如果它过于僵化统一,则可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走向机械化,标准化,反而使教师不对教了,所以,教师资格制度完善的方法是需要进行科学的安排的,那么教师资格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否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呢?
我们应该明确一个问题,就是取得了教师资格证的人并不代表她就具备了成为一个好老师的能力,因为教师资格证的考取只包括理论知识和一个简短的试讲。而一个好老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些能力都是需要一个教师在其工作岗位上面,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的。取得了教师资格证只能说明她初步具备了成为一名老师的基本条件,但是完全不等同于她已经具备了一个优秀教师所具备的能力,这些都是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所以取得了教师资格证的人,并不代表其一定拥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水平。两者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积累和进步的空间。教师资格证的取得只是个人成为教师之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但是并不意味着她在教师岗位中具体的教育教学能力,因为教育教学能力是不能只靠简单的理论知识考查就可以完成的,它涉及到教师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为了更加有效地选拔和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资格制度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个制度必须是发展的,无论是目的,内容或是过程,标准都不应该单一刻板,而是应该建立具有弹性的标准和程序,同时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不仅仅需要依靠已有的教育科研成果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政策,而且需要实践界,教师自己与学术界和其他所有利益相关群体形成一个平等互利的“实践共同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平等对话,相互切磋。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资格制度,而且需要更加贴近教师实践的切实可行的支持系统和辅助系统。如:创设开放,平等的学校文化环境,针对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难开展校本行动研究,这样对教师而言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中国;教师资格制度;政策实施;政策目标
Abstract:China''''steachercertificatesystemhasgonethroughthreephases:thetransition,thepilotexplorationandthefullimplementation.It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teachers''''development.Butsomeproblemshaveemergedsuchassuperficialityandimpairmentsincethepolicywascarriedout.Hence,weshoulddevelopteachingawarenessinaccordancewiththelaw,promotethescientificnatureofthesystemitself,improvethequalityofpolicyperformersandintensifysupervisionovertheimplementationofpolicyandevaluationtoacceleratetherealizationoftheexpectedgoalsforthequalificationsystemofteachers.
Keywords:China;teachercertificatesystem;policyimplementation;policytarget
自20世纪以来,教师资格制度因其在保障教师质量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可替代性而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近些年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开展,许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笔者试对当前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做一政策分析,以期促进教师资格制度预期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教师资格制度的政策实施进展和政策目标
在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以后,我国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历经过渡、试点探索、全面实施三个阶段,目前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正在平稳有序地进行。
(一)实施工作的阶段划分
1.过渡阶段(1996—1997年)
《教师资格条例》颁布后不久,原国家教委又出台了《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以下简称《过渡办法》),规定从1996年1月1日起施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对1993年12月31日在岗的人员,凡具有教师职务,考核合格,可以取得相应教师资格。实际上对《教师法》实施之前已在学校中任教的人员采取了“老人老办法”的政策。1997年底教师资格过渡工作结束时,全国属于规定范围的在职人员共计有1026万余人获得了教师资格。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教师资格过渡工作顺利开展。
2.试点探索阶段(1998—2000年)
为积极稳妥地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按照教育部党组的指示,教育部人事司1998年4月下发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教师资格认定试点工作的通知》,自1998年4月至1998年底,教育部在上海、江苏、湖北、广西、云南、四川六个省(区、市)的部分城市进行教师资格认定试点工作。[1]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0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这是我国教师专业化和教师资格认定最重要的标志和措施。《实施办法》共六章29条,对“资格认定条件”、“资格认定申请”、“资格认定”、“资格证书管理”等问题做了具体规定。至此,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规范体系得以初步形成。
3.全面实施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动员和部署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教师资格认定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2001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和政策依据、教师资格的性质、认定范围、资格申请、认定程序、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考察、资格条件的特许条款、早期退(离)休教师资格认定问题、教师资格的丧失与撤销、证书管理、收费问题等有关政策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和细化。8月中旬,教育部印发了《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对教师资格证书的内容、管理、编码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到2002年底,29个省(区、市)已基本结束学校在编正式任教人员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面向社会人员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也在逐步展开。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共有1963.63万人取得教师资格。[2](二)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的特征分析
在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连贯性和稳妥性特征,为教师资格制度的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了一定的前提基础。
1.政策法规的连贯性
为保障教师资格制度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规范体系是一步步逐渐形成的。先是在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中提出教师资格的法制规范,对取得教师资格的对象、条件、认定机构、资格过渡办法、资格取消等作了相应规定。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确立了教师资格制度。这些为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考试、认定等工作作了详细规定,对教师资格制度的具体操作实施作了更进一步的细化。1995年底原国家教委出台了《过渡办法》,对教师资格过渡工作进行了更具体部署与安排。正是这种连贯性,保证了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规范不断得以完善。
2.工作开展的稳妥性
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无历史经验可循,又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做法,因此,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在探索中不断累积经验,避免无谓失误的稳妥战术。先对相关在岗人员进行教师资格过渡,再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试点,在对试点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出台《实施办法》,具体指导全国范围内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全面实施。
(三)教师资格制度的政策目标
教师资格制度作为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证,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已从数量保证迈向了质量追求,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成为一种必然需求、一种迫切要求。根据教育部人事司的政策阐述,我国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为了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能够依法管理教师队伍,从教师队伍的“入门口”把住质量关;优化教师队伍,促使教师队伍中未达到资格规定的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教育系统以外的优秀人才人员从教开辟一条渠道;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政策目标首要在于保证教师的专业水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需要通过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拓宽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待遇地位,为教师任用的规范管理奠定坚实基础。这是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理想追求。
二、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现状分析
教师资格制度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开辟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其有效实施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性环节。近年来,在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中显现出来的问题值得认真反思并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政策实施的表面化
首先,在认定条件中,强调“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应当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但实践中,对于申请者的道德考核却往往流于形式,多依赖于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来判断,而相关部门出具的鉴定材料往往因缺乏对申请人的深入了解而敷衍了事,无法反映其真实情况。这就在申请人的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缺少了保障。
其次,对于“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需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一最为重要的、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条件,并未制定出统一、具体、可操作的标准。
最后,在罚则中规定对职业道德败坏等相关人员撤销其教师资格,但在现实中遇到此类问题时,却往往是采取行政处分、调单位等方式来处理,并未按规定严格执行,使得部分不合格人员滞留在教师队伍当中,影响教师群体的形象。另外,在实践中,仍存在着教师“无证上岗”——无教师资格证担任教学人员现象,“拔高上岗”——持低一级教师资格证书到高一级学校任教的现象等。
(二)政策实施的缺损
在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中,出现了仅执行政策的部分内容或某些内容,从而导致政策“缩水”现象。[3]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人员的教师资格认定上,非师范专业毕业的人员需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此前,他们必须按要求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相应课时的学习并取得合格,但在现实中,参加教师资格认定的社会人员并不全是立志从教者,很多只是因就业形势严峻而先拿一个证书备用。基于此种想法的人员增多,以及相关的课程辅导组织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培训课时严重不足,甚至有的只是应对教师资格考试的“应试教育”,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是对师范毕业生的资格认证上,实行教师资格直接认定制度。而每年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是在学生毕业之前进行,所依据的主要是学生所修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类课程以及教育实习是否成绩合格、普通话是否达标、体检是否合格等,实践中尽管有些学生教育教学技能方面可能不达标,但实习指导教师考虑到这会影响学生的教师资格认定,也不会轻易给不合格的成绩,这就使得拿到教师资格的师范生的专业水平也打了一定折扣。
(三)政策实施的附加性
教师资格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出现少数在原有政策内容外加入了一些并非合适的附加条件与成分的情况,尽管是极少数,但因其影响政策执行的严肃性而值得关注。
在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认定中,申请认定高校教师资格的人员首先已经被高校聘用,工作第一年在所在的学校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而教师资格证书的发放要到第二学年度初。这就引发一个实际问题:在第一年的试用期满后,申请教师资格者离开该单位,有些学校就以不再有劳动合同关系、不属于本单位人员而拒发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一经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其证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不管该人员是否以后继续在原单位工作,原单位都应该尊重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审定结果,否则会对教师资格制度的严肃性造成不良影响。
三、教师资格制度实施问题对策
教师资格制度实施中的问题是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建立发展中的一种客观的存在。在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没有过往的历史可以继承,不论是在政策本身,还是在政策实施中,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所要做的是对问题作理性分析,有效地去解决问题。
出现上述教师资格制度实施问题的原因很多,首先是传统教育意识与观念的制约与束缚,缺少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依法治教理念;其次是教师资格制度本身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再次是社会某些不良的行政风气的影响。对此,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1)突出教师资格制度的重要性与严肃性,提高依法治教意识。只有当相关人员真正了解了教师资格制度,充分认识到这一政策的重要性与严肃性时,才会真正接受、认同这一制度,也才有可能自觉认真地执行这一政策。因此,政策执行部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以各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资格制度进行深入宣传,使人们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意识,为教师资格制度的执行减少观念上的障碍。
(2)改进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提高政策本身的合理性。政策本身的合理是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本身尚存在着准入制度不完善、认定标准可操作性不强、资格证书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不足,需要不断进行研究,从我国实情出发,制定出更完善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指导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教师资格制度,从政策本身为教师资格制度的执行提供有效支持。
(3)提升政策实施人员的素质,避免不良行政风气的影响。政策实施人员的素质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直接因素之一。他们对教师资格制度的理解水平、对政策问题的敏锐性、对问题的正确认识与判断以及行政作风等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在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中的问题解决。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政策实施人员的素质和实施水平,为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提供优质的人员保障。
(4)加大政策实施的监督与评价力度,使政策执行真正落到实处。有效的监督是政策顺利执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教师资格实施过程中,要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政策实施所需资源的顺利到位与合理使用,并及时发现实施中的问题,避免问题进一步延续或扩大。同时,还应加大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评价力度,具体分析教师资格制度在实际实施中的问题,及时发现与纠正实施中的偏差,尽可能减少政策实施的失误,确保政策实施真正落到实处。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尽管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中还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随着教师资格制度在实践中的不断改进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将得到全面的有效实施,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作用将日渐显现,并将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P键词: 高职教师;教师资格;分类认证;定期注册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teacher qualifications;classification certification;regular regist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226-03
0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四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之一,但却占据半壁江山,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部网站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10771776人,已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1%。高职教育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根据不同岗位需求,既要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更要加强职业操作技能培训,而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注重学术能力而非实践操作能力。对比高职和本科培养目标可知,两者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而我国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的通常做法是从高等院校招聘有专业特长的研究生,通过试讲和面试,体检合格,即可录用,入职后再参加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新教师相同,并没有单独制定考试标准,也没有强调实践技能。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共识,高职教师资格证书完全按照本科院校教师的要求来,显然不符合高职教育对师资的要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但 “双师型”教师标准至今在现行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中没有统一标准,各省各高职院校自行出台相应标准,导致高职教师素质参次不齐。高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关系到高职教师的培养模式、培养制度等,对于高职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影响。严格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乃当务之急。
1 国外高职教师准入制度现状
为了符合本国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发达国家对高职教师职业资格标准不尽相同,但各国都建立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和完备的继续教育体系,在教师的学历、资格证书和实践技能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
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职教师资格标准可以看出,均将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作为职业教育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必备条件,其次是教育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水平。
2 我国高职教师资格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资格是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标准来认定的。我国高校教师资格的认定只限于高校在职的或拟聘任的教师,社会人员不能报考。考试科目包括:岗位培训课程(高等教育学、大学心理学、教师伦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普通话二级乙等(中文类学科要求二级甲等),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试讲和面试)。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实践性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于本科院校,本科院校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注重教师的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而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注重技能技术的应用,需要教师既具有一定的本专业理论基础,也具有相应岗位的操作技能和经验积累。从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认定类型单一
高职教师资格认定的时候,只按专业分类,其它并无区别,而高职院校内既有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不同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经验要求并不相同。现行的认定标准对实践课教师的学历标准、教学素质要求偏高,而对专业理论课教师却无实践经验要求。另外,高职教师分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很多院校对兼职教师只注重岗位技能,兼职教师是否掌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理念、教学方法、手段等并未作出认定。目前高职教师持有的教师资格证书只有学科分类,未能区分专兼职类型,也未能反映专业实践技能。
2.2 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滞后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师资格工作。各高等学校负责接受本校拟聘人员的申请材料并初审,经审查合格后上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目前社会人员个人不能申报高校教师资格证,只有通过学校申报到教育厅才行。认定程序依次为个人申请―学校审核―专家评议委员会评议―省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认定。由此可见,凡申请高等教师资格的人员已经入职,除了必要的学历证书外,并无从业资格证书,出现了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导致部分教师在高校多年却无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同样兼职教师的聘任往往只关注职业技能或专业职称,并未考核教育教学能力,更存在无证上岗的情况,这无疑不利于高职教师师资质量的提升。
2.3 专家委员会成员欠合理
从考查部分省市的教师资格专家评议委员会组织办法看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由高等学校(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负责人、相关专业的教授组成,成员中应有1-2名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专家。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流程及机构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并无不同。专家评议委员会成员中无行业或企业专家,面试和试讲也未强调专业实践能力考查。因此现行高职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设置不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不利于从源头上控制好高职教师的入口关。
3 高职教师资格制度研究现状
对于高职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如何制定,我国研究者也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王江涛[1]认为,鉴于高职教师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特点,应分别设置“高职专职教师资格”和“高职兼职教师资格”,分别对企业工作经历、学历、职称作出作出相应规定,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均需参加由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共同举办的职业教育教学技能及理论知识培训,并通过考核评价。庄榕霞[2]等认为应将校外兼职教师纳入认定范围,将双师素质教师按职业成长阶段划分为不同层次,建立资格标准层级体系。余群英认为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条件应为:①5年内具有累计2年以上的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包括带学生下工矿企业实习、参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社会实践调查、参加产学研项目研究等);②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既有高校教师资格,又有本专业最新岗位资格或中级以上技能等级资格[3];③参加产学研项目研究,独立完成子项目研究任务或承担了大量实际工作,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施卫芳等提出高职教师任职标准要从教育背景、高职理念、企业经历、专业知识、个人技能、个性品质等方面考虑任职标准,教育部应授权于国家职业教育协会研究并制定具体的标准[4]。
总之,关于高职教师资格制度的研究,国内学者已做了较多探讨,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高职教师资格标准要素及要求。本文认为高职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首先要从宏观层面认清高职教育及高职教师的特殊性,其次要对高职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进行量化。为了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队伍,2015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该规定明确了职业教师企业实践的规定,但仍未涉及高职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建立高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可以弥补我国教师资格制度中对高职教师资格认证未做规定的缺憾,达到纠正当前高职教师资格认证的普通化倾向,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职教师入职标准,促进高职师资队伍质量建设。
4 高职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建议
我国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教师资格种类共七类,将高职教师资格纳入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显然不符合高职教育培B目标对师资的需求。总结我国高职教育30多年来的师资培养经验以及研究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现行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高职教师资格制度,从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中单独分离出来。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4.1 确定高职教师类型,进行分类资格认定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分析,高职教育的课程类型多样化决定了高职教师也分为不同类型,笼统的认证显然不行,所以本文认为高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应考虑将高职教师资格再进行分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能力可分为三种: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人文素养课、专业技术课、综合实践课、专业拓展课。按这个分类,高职教师也相应可分为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综合实践课教师。通常基础理论课、人文素养课(包括基础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都是从事基础学科的理论教学工作,他们的能力要求与普通高校教师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笔试考试内容重点应放在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心理学方面进行。而专业技术课和综合实践课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知其然,还需具备本专业涉及岗位的操作技能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类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必须与基础课教师笔试内容相同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能力的考核,才能胜任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
高职院校教师分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一般来自企业、行业的具有中级职称或高级工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等。教育部《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中规定兼职教师占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数的比例应在学校岗位设置方案中明确,一般不超过30%。兼职教师既然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就一定要有资格标准,标准不仅仅体现在职称或学历上,在上岗前必须参加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并通过资格考试。所以,高职院校应按不同类别教师分别进行资格认定,既有对应基础课程的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又有对应专业课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还有专门针对兼职教师的教师资格证书。
4.2 明确资格标准,强调实践能力
4.2.1 学历标准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学历人才不再稀缺,各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也水涨船高。同时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既有专科层次教育,也有应用型本专科教育,这就对高职教师的理论功底、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笔者认为专任教师入职应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兼职教师的学历标准可适当放宽,应取得学士学位及以上。
4.2.2 教育教学能力标准
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凭借自身的知识、能力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所达到的水准和效果,是教师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现行的教师资格认定过程中教育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试讲和面试环节,由于试讲和面试由各高职院校自行组织,国家无统一评分标准和细则,各自衡量标准不一,必须出台国家标准。主要从职业道德及心理素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外语能力、自我评价和综合表现七个方面进行测试,每个环节进行量化,确定权重系数,由教师资格认定中心组成理论和实操考试题库。
4.2.3 企业实践能力标准
2016年5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文中明确提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5]。规定中的教师企业实践的主要内容、形式也体现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体现了不同类型教师实践要求的差异化。既提出了新任教师先实践再上岗的要求,也明确了职业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但新任教师上岗前的实践时间未作明确规定,有待进一步细化。规定中明确了实践考核主体为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实现教师企业实践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把教师企业实践学时(学分)纳入教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细则由各学校制定。
4.3 实现定期注册制度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并无明确规定,默认教师资格证长期有效。2013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从事教育行业且有编制的情况下,需要每年审核一次,每5年一次注册。连续两年审核不合格,将被撤销教师资格。但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没有实施注册制度。终身制的教师资格证书的弊病已显现,部分教师不思进取,不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向,不能掌握最新工艺流程,导致教学内容与现实脱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极为不利。笔者认为,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有效期限要打破终身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将优秀的人才请进来,不适应教育教学的人员请出去,实现正常的引进和退出机制。结合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要求教师每隔五年就要参加一次资格认证考试,通不过考试则无法继续担任教师。
5 Y语
高职教师资格制度改革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方向。通过高职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将高职教师资格认证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中分离出来,既完善了教师资格分类体系,也突显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笔者建议从确定高职教师类型,进行分类资格认定;明确资格标准,强调实践能力;实现定期注册制度三个方面着手改革是可行且必要的,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强调职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并出台了相关规定,希望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高职教师资格标准,从师资上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江涛.关于高职教师资格标准认证的若干思考[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3(01).
[2]庄榕霞.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基本特征及资格标准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01).
2012年秋季,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教师函〔2011〕6号),立足河北省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实际,河北省作为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试点省份,组织实施第一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全国统一考试,实施5年定期注册制度。到2014年上半年,已经组织实施了4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
面试,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也是整个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过程中涉及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要素资源最多和最复杂的一环。面试工作组织的科学化、测试内容的专业化、测试手段的现代化、测试过程的规范化等都体现着面试的“公平、公正、公开”,这是整个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关键。在2年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中,河北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认真组织、统筹安排,考试工作有章有序地进行,保障了试点工作的正常运行,也积累了宝贵的试点经验。
一、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的基本特点
1.规范、严谨的结构化面试基本流程
笔试2科目合格者方能进入面试环节,面试采用结构化考试,笔者又将其归纳为三段六步面试法。
第一段:抽题、备课。地点:备课室
①抽题,备课开始计时。
按考点安排,登录面试测评软件系统,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2道试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题,经考生确认后,计算机打印试题清单,并开始备课计时。
②根据确定的考题,进行备课,时间20分钟。
考生持试题清单、备课纸,根据试题清单内容要求,开始备课。备课室提供与试题内容相关的材料,准备时间20分钟。
第二段:面试。地点:面试室
③回答规定问题。
考生由工作人员引导进入指定面试室。考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2道规定问题,要求考生回答。时间5分钟左右。
④试讲(展示)。
考生按照所抽试题内容和要求以及准备情况,进行试讲(展示)为主,统称展示,这是整个面试的中心环节。时间10分钟。
⑤答辩。
考官围绕考生试讲(展示)情况,进行具体提问,考生答辩。时间5分钟左右。
第三段:面试结束,考生离场,考官评分。地点:面试室
⑥考生离场,考官评分。
考生在考官提示下留下试题清单、备案纸,带准考证离场。考官依据评分标准对考生面试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填写《面试评分表》,经组长签字确认,同时通过面试测评软件系统提交评分。
2.考核考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按照当前我国学制体系和基础教育组成分为高中阶段、初中阶段、小学阶段各科教师资格和幼儿园教师资格等四个方面。2012年秋季刚刚开始的试点面试中,必答题的问题或情境主要是中学阶段常常发生的教育现象或教学问题,而忽视了各个教育阶段学生(儿童)心智发展的个性和阶段性,针对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儿童学习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很少,表现出必答题题源的泛化特点,缺乏不同学段的针对性。试讲(展示)环节中的问题表述笼统、缺乏规范性和标准化操作,如小学数学试讲(展示)只是笼统要求达到上数学课的状态,而缺乏具体的、规范的评价要素等等。评价标准只是把中学、小学、幼儿园阶段宽泛地罗列了8个不同权重的评价项目,每个评价项目并没有具体给出熟悉程度和基本表现程度指标,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表现程度与等级评定细化标准,不便于各个学段、不同科目面试的实际操作。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教育部和省级主管部门不断调研、调整、补充和丰富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的内容和要求,截止2014年秋季面试,必答题都是具体根据基础教育各个学段学生(儿童)学习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典型教育问题或情境,中小学各科试讲(展示)内容和要求表述更加规范具体,评价标准在原有基础了制定出了每一项不同表现程度与等级评定标准,使得面试环节考核更加细化、更具操作性,凸显考核评定考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最大程度地保证面试的效度和保障考生的权益,体现面试的“公平、公正、公开”。
3.对面试对象报考门槛提高,注重面试对象的发展潜质考核
2012年9月,河北省教育厅公布的《河北省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申请参加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专业的中专学历即可,非幼儿教育专业的应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应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申请参加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应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面试对象打破了师范生的“特权”,让所有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不同学习者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从而更加明确“师范专业学习经历不等同于师范专业发展潜质”。通过面试,关注考生是否具备可以“再塑造”成为“合格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潜质,把好基础教育师资的“入门关”。
根据当前河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考试报名条件,在校大三(含三年级)师范生,2014年春季及以前,面试的考生主要是想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社会学习者以及少数无教师资格证的在职教师,考生原始学历整体程度低、基础教育从业经验者较少,非师范专业背景占主体。但从2014年秋季开始,随着放开在校师范生报考政策,在校待考生即将成为面试的主体,面试主体正在发生着转变。
二、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在担任河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面试考官的工作经历中,发现面试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突出问题。
1.考生对面试内涵理解不到位、缺乏准确性,教师基本礼仪和综合素质明显欠缺
相当一部分考生抽到考题后,都会认真理解考题要求,但在面试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答非所问,不能清楚地理解要求,从而影响面试结果。简单分析其原因,一是考生对改革后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结构化面试的程序、内容和要求及其之间的关系都未能准确理解,更无经验可言。二是考生自身的理解力不高,影响了表达能力和执行能力。相当一部分考生在教师基本礼仪礼貌和综合素质方面有欠缺,如高度紧张、穿着不当、与考官空间距离不适宜、必答题环节只背答案、缺乏与考官的交流等等,达不到教师基本的仪表仪态和交流水平。
2.当前考试淘汰线的“一刀切”做法,对在校专业学生带来一定挑战和压力
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结构化面试是基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入职性资格审查,有人说把那些将来能成为合格教师的考生“留下来”,也有人说把那些不适合做教师的考生阻挡在入职门口等等,这些都反映着对于教师资格面试性质功能的界定,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一种淘汰性考试。在当前以社会学习者为主体的面试中,一般都有过与不过的线,比如5个人中淘汰2人左右,而这对于在校待考生来说可能是最大的压力之一。在校待考生的整体专业素养较社会学习者而言要明显高、专业能力整体要强,若按当前淘汰情况,从当前允许在校待考生只是在大三应考,也就意味着在校待考生毕业前,特别是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在校生,在毕业时拿不到教师资格证,没有资格证会让一些学生认为大学白上,更没资格参加各种中小学入编入职考试或上岗就业,形成教育成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正相关,所以当前在校待考生潜在压力很大。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专业学生就业出口,也可能影响高考生对基础教育专业的意愿和选择,形成不良循环。同样对于那些具有“发展潜质”的社会学习者在与在校师范专业考生同场竞技中明显处于不利。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与教师资格面试初衷相违背。
3.面试考官队伍有待扩充,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当前面试考官队伍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员、一线骨干教师组成,高校专业教师较少,即使有高校教师,非专业背景教师也占一定比例。面试考官一组有三人组成,基本是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组成,而现有的面试考官专家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偏低,有待继续加强培训。另一方面,河北省中小学资格考试高峰期从2014年秋季开始,现有的考官队伍显然无法应对考试需求,须要进一步扩充,考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三、完善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的对策建议
1.在校待考生树立危机意识,积极投身专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突出强调“专业性、实践性、能力性”。在校待考生一定要高度重视教师资格考试,在校期间只有2次考试机会,以当前笔试、面试过关率来看,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前势必拿不到教师资格证。所以要改变以往上大学就是为了取得毕业证书的单纯追求,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毕业前必须取得的还有教师资格证书,树立“学以致用”的专业学习观和危机意识,重视专业认知和理念的自我塑造,积极主动地投身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如立足平时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及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到中小学校进行见习或顶岗实习,积累一线工作经验和加强职业的“元认知”,对面试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重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中小学教师礼仪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寻求具有个性的教师气质和教学风采。
2.加强调研,区别不同面试对象,创新面试评定体系,完善面试机制
2014年秋季开始,是河北等5个国考试点省(市)在校待考生参加考试的第一次高峰期。当前教师资格国考面试使得师范生失去了过去面试的“免考权”,这是国内外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正确对待在校待考生与社会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国考面试须重点解决的问题,这是保证面试实效性和维护广大考生切身权益的关键,也是避免当前入职考试流于形式的重要体现。
教育部考试中心和省级主管部门要加强调研,深入了解面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不同主体的影响或作用,坚持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功能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区别对待不同面试对象主体。如:对于在校待考生可实行在校学习审核制度,考察学生在校期间关于儿童发展、教育教学原理、教师职业道德等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情况,合格者可免笔试,直接参加面试;亦可调整社会学习者面试科目,综合考查面试者专业基本素养和能力,真正让有“发展潜质”的社会人员补充到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中,切实把好入职第一关。
因此,应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机制,严格面试标准和程序,保证面试的实效性和公平性,吸引社会上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中来。
3.切实加强考官队伍培训和建设,提升考官队伍素质,确保面试考生的权益最大化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面试从专业角度而言,是一项以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的考核,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用教育基本理论指导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并在教育实践中丰富发展教育理论,考官通过考生借助一个教学实践片段的试讲(展示)来评价考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潜质,所以作为评价者的考官也应当是一线骨干教师、教研员和高校教师组成的共同体,高校教师须要强调实践性,一线教师则要加强专业理论修养。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考官队伍培训,制定考官定期评、聘机制,切实提升考官队伍整体素质。
扩充考官队伍一定要选拔专业对口、学历层次较高、职称较高的教研员、一线教师、高校专业教师,建设在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结构比例合理,突出理论修为和实践水平高的“双师型”专家队伍。一定程度上讲,切实保证中小学教师资格国考面试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专家队伍,这也是保证国考面试公平公正的必要保障。
4.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法,重构评价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核心环节。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要素要求。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的特点和要求在职前专业课程中也应有具体体现,但同时,职前专业课程建设也应避免陷入“为了入职性考试而设课”的误区,也要体现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发展性”要求和特质,即培养未来从事基础教育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源于入职标准,但又高于入职标准”应当是今后高校师范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做好入职资格审核考试内容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有效衔接以及相应评价体系的构建。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是解决当前职前师范专业考生面试问题的根本途径。树立“做中学、学中教”的教学理念,构建“理实一体化、学训一体化”的校校(高校和中小学校)实训、见习(观摩)、毕业实习、专业志愿活动等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多途径、多通道、多手段、多方式地提高师范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内涵和实践能力。
按照教育部的统筹部署,按照原定计划,到2015年底,全国所有省市结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省考,全面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对即将参加国考的省份而言,对考试的组织实施是个考验和挑战,特别是面试环节深刻影响着整个考试质量和考生的切身权益。同时,面试也深深影响着高校师范专业课程建设。所以非常有必要总结前期经验,为后续面试的高效运行、考生顺利通过面试并对高校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
参考文献
[1] 闫建璋,郭S嘉,赵英.教师资格定期认定制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
[2] 蓝秋燕.教师资格证“国考”下师范类教学法课程变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4(3).
[3] 赵宝荣.教师资格考试之面试环节的思考[J].中国文房四宝,2014(2).
[4] 魏勇刚.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J].教育评论,2014(5).
[5] 梁桂莲.美国教师定期更新制度的启示――以我国实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为视角[J].教育导刊,2014(1).
作者简介:曹晔(1963-),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盛子强(1969-),男,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项目“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编号:VTNE0089),主持人:孟庆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8-0004-06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致各会员国《关于教师地位的倡议书》中第一次以国际跨政府间的名义确认教师是一种崇高的专业,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专业工作者”,并就改进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议。此后,上个世纪 80 年代,美国最早兴起教师标准本位运动,继美国之后,欧洲各国也先后制定教师专业标准,亚洲部分国家如日本、菲律宾、泰国、越南等近年也纷纷着手制定不同形式的专业标准[1],开展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改革。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标准,国外一些国家或组织也建立了相关的标准,但许多称为能力标准。如2001年美国颁发的《生涯与技术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NBPTS)》、2009年欧盟颁发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框架》、2010年澳大利亚颁发的《职业教育教师核心能力模块》等。
我国1993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9年颁发的《职业分类大典》,把教师列入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肯定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2001年国家对全国各级各类教师进行资格认定,此后,伴随着教师专业理论在我国的传播,教师职业作为专业性职业从理念走向实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2年8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出台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教育部2012年出台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2013年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职业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制定的教师标准应多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标准,形成一个体系。我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专业教师标准和专业教师毕业标准。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一)教师专业标准
社会学认为社会职业可分为两类:一般性职业和专业,专业也称专业性职业,也就是说社会职业分为一般性职业和专业性职业。典型的专业性职业,如医生和律师,具有深奥的知识和技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不断培训。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是社会学意义的专业,教师专业标准是指教师的职业标准,之所以称为教师专业标准是把教师职业看作是专业化的职业。
(二)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1.教师专业标准适应所有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包括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教师专业标准作为一种评价性职业标准,适合所有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任教师。从标准本身来说,主要是针对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当然对文化课教师也是适用的,但在应用时与专业课教师还应有一定的区别。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还包括外聘兼职教师,《标准》虽不适合外聘兼职教师,但中等职业学校在外聘教师选聘和管理等方面可以作为参照。
2.教师专业标准体现导向或引领作用。由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许多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因此,《标准》并不是按照现有合格教师标准要求制定的,而是按照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制定的,有些要求可能高于现实,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旨在通过《标准》引领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比“双师型”教师更全面、系统。“双师型”教师目前成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代名词,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些地区甚至建立了“双师型”教师标准,如重庆市、江西省、安徽省等。但由于“双师型”教师内涵不确定,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对它建立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专业标准一方面要体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与国际接轨,更加全面系统地对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教师职业素养进行了全面规范。
4.教师专业标准是对在职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什么是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教师没有科学定论,教师专业标准全面系统地构建了合格教师的最低要求。由于该标准是首次试行,它不仅适合于各种类型专任教师,而且适合于各个层级的教师,也就是说所有的专任教师都需要遵循。
(三)教师专业标准框架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要求三方面构成。
1.基本理念。基本理念是教师专业素质要素的核心,是认识和实施《标准》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导向、引领和定位的作用,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才会形成与之匹配的师德观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才会科学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标准》要求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树立四大理念,即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四项理念突出强调了师德的首要性、学生的主体性、能力的重要性、终身学习的时代性,也可归纳为德、育、能、学四个字[2]。
2.基本内容。是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教师专业行为提出的基本规范。由3个维度、15个领域和60项具体要求构成。三个维度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念与师德由四个领域组成: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待学生的态度、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专业知识由四个领域组成:教育知识、职业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专业教学能力由七个领域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组织、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
3.实施要求。从教育行政部门、培养培训单位、职业学校、教师四个层面提出了实施要求,旨在引导该标准在实践中能够有效落实。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一)教师资格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从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来看,职业资格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类[3],教师资格标准属于执业资格。1995年1月17日原国家人事部印发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指出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阳光下的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我国2001年对各级各类教师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至今已有近15年的历史,然而由于《教师法》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只有学历和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没有专业方面的要求,致使现实中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准入缺乏科学的依据,大量缺乏实践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人员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不具有“双师型”素质的要求,不仅难以有效胜任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加大了后期培训工作。
(二)教师资格标准的特点
1.教师资格标准是一个准入标准。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否严格和规范,直接影响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影响培养培训工作。为此,许多国家对职业学校教师制定了专门的准入标准。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看,教师资格标准属于执业资格,是一种准入资格,教师只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从事这一职业。
2.教师资格标准与考试相结合。教师资格标准作为准入标准,由于许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非常完善,为了吸引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进入职业学校,一些国家就把职业资格证书引入到教师资格标准中,作为对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准入要求。我国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企业技术技能人才进入职业学校的渠道不畅,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仍然是来自高等院校,因此,必须建立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当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我国一些发达地区不断提高教师资格标准。如201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中提出:严格执行有关管理规定,改进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新进专业教师一般应具有三年以上所需专业工作经历、三级以上职业资格或助理以上非教师所需系列专业技术职务。
3.教师资格标准要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教师专业标准是在职教师的合格标准,制定教师资格标准必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只有按照合格教师专业标准制定准入标准,教师入职后经过三、五年教学实践和培训才能达到合格教师的要求。当然,合格教师有些知识和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和培训中获得的,因此不可能在资格标准中体现。同时,资格标准中的有些要求可能与教师专业标准是一致的,但其程度应是有差异的,资格标准是初步的,应比合格标准低。
4.教师资格标准要平衡好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关系。职业学校教师来源渠道多,需要设置准入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为各级各类人员进入教师队伍设置了一个门槛,门槛的高低、门槛的内容直接决定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水平的人能进入教师队伍。教师资格标准制定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希望哪些人员进入教师队伍,二是哪些人员能够参加资格考试。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师资格标准,使愿意进入教师队伍和能够胜任专业教学的人员能够进入教师队伍。
(三)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框架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既要体现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也要体现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为此,考试标准既要考虑入职后教师上岗能力的要求,也要体现教师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受教师专业标准的指导,同时体现对教师基本素质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应由职业道德与素质、职业教育知识与应用、专业知识与能力、教学知识与能力四部分构成。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数量较多、且经常变化,应按专业大类构建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如何进行专业分类是建立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的重点和难点。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把专业分为18个大类,应在18个大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细分后的专业大类把共性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考试内容,考试采取“知识+技能测试”的方式。技能测试,对于社会需求大的大类专业采取实际操作,对于社会需求小的大类专业采取笔试测试。技能考试可以采取先前认证的办法,凡是取得与考试资格相对应的专业的高级工证书或执业资格证书可以免考。
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
(一)专业教师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三项教育功能: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职业能力、促进人的持续发展,其中培养专业职业能力是最本质的内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对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的要求,虽然该标准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许多内容是符合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但还不能完全满足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为此还需要建立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标准与教师专业标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它们都属于社会标准,是对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专业标准是一个上位的概念,它指导其他教师标准的构建,专业教师标准必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第三,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教师标准中的“专业”内涵不同,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如前所述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专业,是指职业,而专业教师标准中的“专业”是教育学意义上的专业,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授学生的专业;第四,教师专业标准只有一个,而专业教师标准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构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多个,可以按具体的专业来制定,也可以按专业大类制定。
(二)专业教师标准特点
专业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类教师,制定专业教师标准必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在此前提下,专业教师标准必须体现自身的要求和特色。
1.体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规定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只提出学历和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没有体现专业教师所需的专业要求,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一线教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来体现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特点。“双师型”教师既形象易记,又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师的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代名词,为了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许多人试图建立“双师型”教师标准,因此制定专业教师标准必须体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这样制定出的专业教师标准才符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实际。
2.体现专业性的特点。专业教师标准顾名思义要体现专业教师的专业特点。国家制定教师标准旨在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标准要体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针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差,国家提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必须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两个月。因此,体现专业性特点不仅要体现教师从教专业的特点,而且要体现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的特点。企业实践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宏观上掌握行业企业的基本要求和人才规格需求和具体职业岗位的操作能力。前者主要是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需要,后者主要是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教师掌握岗位操作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体现可操作性的特点。与教师专业标准相比,专业教师标准是依据教师专业标准、按照专业教师的要求制定的一个标准,是一个下位概念,与教师专业标准相比较,是一个操作性更强的概念。每个具体的标准可操作性越强,才能有效指导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与教师专业标准相比,专业教师标准更要体现可操作性。
(三)专业教师标准框架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包括基本理念、基本要求和实施要求三个方面,为了各类教师标准成为一个体系,专业教师标准在主体结构上也应包括这三个方面。其中,基本理念要体现专业的理念,如制造类专业要体现“精益求精”的理念,商贸类专业应体现“诚实守信”的理念。在基本内容框架上,教师专业标准也包括三个维度,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也就是说从事职业学校教师应具备职业理念和师德、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而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更加具体、详实,另一方面要体现专业特点,其框架应为专业理念和师德、育人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专业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四个方面,具体包括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知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四个维度。
专业教师标准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每个专业建立一个专业教师标准,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数量庞大,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共涉及321个专业,而且在实践中职业学校还设置了一些目录外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数量多且不断变化的特点,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不可能按照具体的专业设置,只能按专业大类来设置,因此科学划分专业分类标准是搞好专业教师标准的基础和前提。专业教师标准可以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18个大类进行,也可以按照其他的标准来构建。
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毕业标准
(一)专业教师毕业标准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工作,30多年来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师资,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重要来源。制定本科毕业生标准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培养相比,普通中小学教师学科教育需要的时间少,因为师范院校招收的高中毕业生已掌握了大量的学科知识,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专业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是从零开始,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培养,这些环节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培养质量。同时,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形式也比普通师范教育要多,培养主体更加多样,为了达到统一的培养质量,需要制定专业教师毕业生标准。关于教师毕业生标准国际上也有这样的做法。如新西兰教师毕业标准、澳大利亚教师毕业标准等。
(二)专业教师毕业标准特点
1.毕业生标准是一类专业教师的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其专业设置是按照职业岗位(工种)来设置的,而高等院校专业设置面较宽,有的是按学科设置的,有的是按大类专业设置的。我国目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设置的专业是采用新颁布的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目录,其中有11个是1991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类专业目录,在新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时保留下来的,其他的专业是借用适合普通高校的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因此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不是一一对应,本科院校专业大多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多个专业,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本科的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两个专业对应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等。
2.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为了有效对接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取得“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对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同时国家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必须要求取得“双证书”,因此专业教师毕业生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3.体现技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的“三性”特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技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三性”的办学特色。技术性主要体现培养的人才是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师范性体现教师职业属性,职业性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专业教师毕业生标准必须体现“三性”融合的要求。
4.体现本科毕业生基本素质的要求。按照《教师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必须取得本科学历。毕业生标准必须体现本科生的基本素质,如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等。
5.毕业生标准既要符合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教师标准的要求,而且也要对接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必须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尤其是要充分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的要求,只有依据这两个标准,才能使教师入职后尽快成为合格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需要通过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因此,毕业标准应与资格考试标准相对接。
(三)专业教师毕业标准框架
专业教师毕业标准也由三部分构成,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要求,基本内容从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方面构建。
1.专业教师毕业标准的维度。与专业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一样,专业教师毕业标准包括四个维度。(1)职业道德与基本素养。职业道德包括师德和毕业从教专业所对应职业的职业道德,体现职教本科师范生的职业规范和基本素养。因此,要突出“双师”素质的要求。(2)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狭义)不含课程教学知识,能力是学生指导、职业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能力。(3)专业知识与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和“双师型”教师素质和企业实践能力。(4)专业教学能力,即把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转化成教学能力或教学技能,包括教学知识和专业教学能力。
2.专业教师毕业标准的领域。(1)职业道德与基本素养。包括职业理念、职业规范和基本素质。职业理念包括国家实施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正确评价教育现象以及专业理念三部分内容。职业规范:包括作为教师的职业规范,如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如工科的国颁的或行业的技术标准等。基本素质,即本科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如外语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等。(2)职业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职业教育基础知识、班级管理和学生指导三部分内容。职业教育基础包括职业教育内涵与本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职业教育特点、职教培养目标、中职与高职的区别与联系、职业教育科研基本方法。学生指导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发展、认知特点、心理辅导以及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班级管理包括班级管理理论与有效管理、课外活动等。(3)专业知识与能力。要能够体现本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结构,可以按技术领域、工种、工作流程、核心能力等构建。(4)专业教学能力。包括课程教学知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四部分内容。课程教学知识主要包括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知识、教学知识、教学评价知识;课程开发,应明确具体的方法,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别描述,如工科专业课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一定体现专业特色。 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备学生、备教材(内容)、备学材(工具、设备、材料),设计出教学方案;教学实施,教学情境创设,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专业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指导实践教学,开展企业实践等。教学评价,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明确具体的教学评价方法。
五、四个标准之间的关系
本文提到的教师标准包括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毕业标准,四个标准共同构成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标准体系。四个标准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从教师职业演进来看:首先进行专门化的教师培养,当然有些是没有经过专门化培养的;其次,教师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后才有资格进入教师队伍;教师取得教师资格入职后,经过三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经过教学实践或培训逐渐成为合格教师,即完全能够胜任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以最高层级的是教师专业标准。
从标准的层次来看:最高级别的是教师专业标准,它是制定其他教师标准的依据;其次是专业教师标准,虽然说专业教师标准是针对专业教师制定的标准,专业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的一类,两个标准都是对合格教师的要求,但专业教师标准相对于教师专业标准仍是下位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是入职标准或准入标准,教师只有达到这一标准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的重要依据就是教师专业标准,对专业课教师,还要依据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毕业生标准从教师职业演进来看,应该与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相一致,由于考试内容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毕业生标准应高于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只有这样毕业学生才能考取教师资格证书,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来看,也不能是考什么学什么,而应高于考试标准来培养人才。四种教师标准的层级顺序是: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从标准的实施来看,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只能是国家和地方的标准,不可以作为学校的标准;而专业教师标准和专业教师毕业标准,既可以作为国家或地方的标准,也可以作为学校的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专业教师标准作为国家或地方标准,必须以大类来构建,而专业教师标准若是以每个专业来建立,只能作为学校的标准。
参考文献:
一、按照《陕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我省教师资格考试分为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和教师专业技能考试。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者试(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4科)。其收费标准按25元/人・科收取;教师专业技能考试费标准按120元/人收取。
二、对已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的公民、符合《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以及在职教师、离(退)休教师等按规定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依法接受省教育厅委托的高等学校,组织本校任职人员和拟聘人员进行教师资格考试,不得向参加考试人员收取任何费用。
三、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人员收取教师资格考试费后,不得再向申请人收取面试费,试讲费等其他任何费用。同时,对通过教师资格认定的人员应免费颁发《教师资格证》。
四、收费单位应及时到同级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变更手续,严格按照上述标准收费,并按规定做好收费公示工作。
五、教师资格考试费属于行政性收费,所收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支出按照同级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执行。省级收取教师资格考试费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甲种)。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办法。各市、县(区)未实行收缴制度改革之前,仍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行政性收费票据,具体缴库办法按同级财政部门规定执行。
六、教师资格考核收费标准期限暂定为3年。
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坚决取缔中小学各类“重点班”
本学期开学以来,接连有群众来电来函反映,我省一些中小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巧立名目,违规举办“火箭班”、“实验班”、“特色班”等重点班,这种现象严重的违背了教育规律,违反了国家和省上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规定,个别学校的违规行为已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引起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强烈不满。为了进一步规范全省中小学办学行为,促进教育公平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省教育厅就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坚决取缔中小学校各类重点班的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各地、各校要认真贯彻《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以及《陕西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建设兴办节约型学校》的通知》(陕教基办[2006]18号)、《陕西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的通知》(陕教基[2006]46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端正办学态度,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对学生均衡编班,坚决取缔重点班或以教学实验名义设立的重点班等,确因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举办实验班、特长班的,必须经地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原则审批,并严格控制其数量和规模;普通高中举办实验班、特长班的。须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不得在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以外加收费用。原则上不得举办学科实验班。坚决纠正公办中小学擅自举办实验班、特长班以及违规收费的做法。
三、各市、区(县)教育行政和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办学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今后,对违反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和本通知精神的,要及时予以纠正;不能及时纠正的,将取消其学校各项评优、表彰、奖励以及省级标准化高中和示范高中评估的资格,并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行政责任和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四、各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分析本地基础教育办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本地实际提出贯彻落实本通知的要求,并及时将贯彻落实情况报告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 在省属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开展2008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
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考核工作的有关精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于2007年在省属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积极开展了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并在年底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检查。从开展工作的情况来看,各高等学校、中专学校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制定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比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工作。特别是部分高校还在建立考核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使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有力地推动了我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新年伊始。省委、省政府对2008年目标责任考核工作又作了新的部署。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省考核办的通知精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要求省属高等学校、中专学校继续开展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准确把握制定目标任务的基本原则
制定2008年度目标任务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西部强省作出新的贡献。
在具体制定2008年工作目标任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各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充分的调研,进行认真的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要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努力在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要坚持突出重点,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狠下功夫;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能够量化的指标尽量量化,难以量化的指标也要从实际出发提出具体的评价要求。
二、认真制定年度工作任务。细化分解指标体系
各学校要对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08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中省属高校及中专学校的工作任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学校2008年工作任务并将年度目标工作任务进行层层分解,细化指标,并按照《2008年度省属高校及中专学校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分解一览表》的各项要求,夯实责任,落实到人,提出工作任务完成标准、量化考核分值、完成时限、主办人及协办人等相关指标。
三、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进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再上新台阶
各省属高等院校、中专学校要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
继续加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小组的工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落实省考核办关于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的要求。要加强对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的督促检查,狠抓落实,定期对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督查,认真总结,及时上报,做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真正把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谋发展、促和谐、干实事上来。不断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认真做好2008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工作
按照《陕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办法(试行)》(陕教师[2007]39号,以下简称《考试办法》)有关规定,师范教育类应届毕业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必须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并按照相关程序依法取得教师资格。为认真做好2008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受理对象:本次受理的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是指通过参加全省普通中考或高等学校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经正式录取入学,取得中师、大专或本科学历的2008届师范专业毕业生。2008年毕业的研究生和通过夜大、电大、自考或成教(包括函授和脱产)获取相关学历者,申请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按社会人员对待。
二、考试范围:包括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含《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4科)和教师专业技能考试。对符合相关免试条件的,按《考试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三、工作安排:(一)认真完成师范教育类专业的资质认定。各有关高校应在3月底前完成对本校所开设的相关专业师范性质的自查与认定工作,按照毕业生认定教师资格的种类分别报当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实备案;同时,应将自查报告报省教育厅师资处。经汇总后商厅高教处审查确认。对确属师范教育类专业的,将由省教师资格认定办公室在4月中旬发文予以公布,以便及时纳入本次认定范围。
(二)认真做好相关课程的培训与考试工作。各有关高校要按照《考试办法》有关规定,及时开设《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参照必修课的规定,组织专门师资开展培训,确保培训的课时和质量。鉴于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人数较多、工作量大的实际,经研究,这些学生的考试由所在学校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统一组织实施,其考试成绩将作为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必备资料之一,装入本人教师资格认定档案。各有关高校应在师范教育类毕业生参加上述课程培训前,按照认定权限,将本校的培训计划与师资情况报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2008年的培训与考试工作必须在5月中旬结束。今后,这两门课程要作为师范教育类学生的必修课,纳入学校正常教学计划。
(三)认真做好体检、普通话测试和思想品德鉴定等工作。各有关高校要提早做好师范教育类毕业生的体检、普通话测试、思想品德鉴定和相关报名摸底工作,做到不漏一项,保证质量。其中,体检、思想品德鉴定要严格按照《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体检表》和《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的项目和要求如实填写,体检必须在县级以上医院进行,确保申请人员身体和心理健康。师范教育类毕业生的普通话测试应按照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四)认真做好数据录入与核对工作。按照教育部要求,原北京交通大学开发的单机版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和教师资格认定录入系统将停止使用,代之为网络版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和单机版辅助软件。省教育厅拟定于3月底至4月中旬组织新版系统使用培训,全省定于5月中下旬集中受理申请人员数据。因此,各有关高校要积极配合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在5月中旬前完成本校师范教育类毕业生的资料采集、录入、校对以及相关材料的核查工作,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高质量完成认定与发证工作。按照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的安排,我省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应在6月底前结束。各有关高校要及时将符合认定条件人员的资料,提交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予以审核批准,并在师范教育类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前免费发放教师资格证书。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来自阜阳市三区四县50位幼儿园园长。在这些园长中有45位女性园长和5位男性园长,这些园长70%年龄在31到40岁之间,基本上从教年龄在5年以上,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占了65%,来自民办幼儿园占70%,公办幼儿园占30%。本次研究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发放调查问卷,让园长们当场作答。第二步是课题组研究人员用自己编制的访谈提纲对部分园长进行标准化访谈。
三、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道德滑坡
在师德访谈中,很多园长反映许多新上岗幼儿园老师职业道德欠缺,许多新老师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虽有专业知识,但不知道如何把这些专业知识转化为自己行动。其次,部分新教师责任心不强,面对孩子拉屎、撒尿等事情显得不耐烦,对淘气的孩子不够有耐心,与幼儿的互动较少,与家长的交流更少,敬业精神不够。再次,在访谈中很多园长反映90后的新教师固执任性,事业心不强,喜欢玩手机,学习能力差,不喜欢钻研业务,发挥不出自己的潜力,想要高工资但又没有很高的能力,拿低工资心里又不情愿。最后,私立幼儿园存在最大问题是教师的流动性太大,私立幼儿园教师待遇低使部分幼儿教师工作不认真没热情。农村公立幼儿园缺编严重。
(二)专业能力欠缺
问卷中调查新入职的教师哪些地方最不满意时,有16位园长认为是专业能力,这个结果占调查人数的76%。调查结果显示出目前学前教育教师专业能力不够扎实,专业知识十分欠缺,基本素养无法满足幼儿园发展需要,这些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在今后培养中应该注重和加强的方面。
(三)资格认识偏差
调查发现阜阳市幼儿教师资格证持有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目前私立学校的幼儿教师大部分不具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甚至一部分园长认为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与否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关系不大。在这样错误观念下,很多无证者获得了就业机会。因此,对欠发达地区而言,仍需大力落实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三)定期认证危难
国家正在试点取消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在此调查中,当问到“您对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取消终身制实行定期认证制度的态度”时,只有40%“赞成”。调查结果显示部分老师还是希望过安逸生活,不想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或考核。有不到半数的人“赞成”实行定期认证制度,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激励教师不断学习和充电,可以更好面对幼教工作新挑战。
(四)资格起点难升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学历起点从中专向大专转变被许多人看为大势所趋,然而在此次调查中,48%的园长认为“中专学历作为幼儿教师的起始学历”正好,46%的园长认为有些偏低。不难看出,对于欠发达地区,实现中专学历起点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大家普遍认可的。
四、讨论与建议
(一)重塑师德:幼儿教师不能没有“爱”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3]首先,幼儿教师必须做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宽容孩子。因为欠发达地区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关爱。其次,在教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充分“用语言来播种、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让每一个充满爱的教育活动,都仿佛在为孩子打开一扇扇窗户,使孩子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博怀和崇高境界。”[4]在教师资格考核中应该加大对师德状况的考核力度。
(二)丰富知识:幼儿教师不能不“学习”
教师应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以往对幼儿教师要求仅仅是踏踏实实、看好孩子不出事故,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初浅的知识。现在教师不仅要做到这些,而且还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探索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文化程度。西方国家对幼儿教师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幼儿教师学历水平正在向大专进军。因此,幼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和运用大量新信息,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以适应社会、家庭及幼儿园要求。
(三)实现自我:幼儿教师不能不“创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5]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的成长过程天然地带有创造性的特点,一个教师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新的教育知识。”[6]所以,对于一个新入职的幼儿教师来说,就必须在教育实习中探索创新教育方法,总结教育经验,转变教育理念,从知识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育技能。
(四)合作蕴乐:幼儿教师不能不“沟通”
在独子社会的背景下,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教育任务十分艰巨,教育难题时常困扰着他们。因此,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学会与家长沟通,通过入园和离园的短暂交接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共同制订适合孩子的个性化培养策略,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新幼儿教师一定要克服不愿与家长沟通的心理,只有沟通之后才能更好了解幼儿,有利于自己的因材施教;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建立家长和教师的相互信任;只有良好的沟通,幼儿教师工作中的不足才会得到家长的指教,自己才能进步。
(五)重视实践:幼儿教师不能没有“教育能力”
目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标准是由各省来确定的,对于申请者是否参与一定时段的教育实践实习没有系统的评鉴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践环节的积极作用。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应加强师范生实践课程的建设,增加见习、实习等实践课程的学分,制定实践课的导师制和评价标准,引领学生深入幼儿园,获得实践经验,增强教育教学能力,以弥补目前幼儿师范生中眼高手低、知行脱节的不足。
(六)拓宽渠道:幼儿教师不能无证上岗
针对我国目前幼儿园教师分布地区不同,专业素质水平和发展需求各异,现行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难以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发展需求的问题与实际状况,可借鉴美国实施的国家证书制度和日本实施的临时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拓宽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获取渠道,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覆盖面广、有区分度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体系。在广大西部和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地区,比如阜阳地区,可实行临时幼儿园教师资格证。
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尽快完善学前教师准入制度,无论对社会、对幼儿园和教师本人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2]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雷夫・艾斯奎斯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为了解美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经验,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启示,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对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全面性与针对性;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课程与教师资格证紧密相连、强调学生体育教学法的应用;师资队伍精良、研究领域覆盖面广、教师任聘制度严格、从多角度开展绩效工作;注重学生的实习,遵从规范的教师资格证认证制度。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启示: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和分期制度;注意课程设置的全面性与合理性;重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建设高水平的体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关键词:
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作为未来体育教师最重要的培养基地,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准确把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方向,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的同时,沿用、借鉴国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理念。美国南卡 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ofSouthCarolina,USC)是一所公立大学,具有超过200年的历史,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该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也被称为美国“体育教育专业三剑客”之一。南卡罗来纳大学提供超过350门学位课程,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以及职业学位。除了以合理的价格提供优良的教育之外,南卡罗来纳大学还以其对学生的承诺、美丽而历史悠久的校园,以及杰出的设施而闻名[1]。而该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从属于教育学院。教育学院共包括5个专业,即教育领导与政策专业、教育研究专业、教学和教师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每个专业都拥有该领域高端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教师团队,保证了高质量的教学和学生的专业发展。本研究将主要针对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践经验的培养等几个方面,探讨其建设现状及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1USC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按照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2]。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集中于体育与健康领域,因此该专业培养目标重点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在掌握基本理论和专门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培养目标具体包括:(1)根据中小学国家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2)活动组织与实施能力,即培养学生撰写、组织并实施全面健康的活动教案的能力。当今的体育课堂已经不是传统的“散养式”模式,未来的体育教师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普通中小学体育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动起来,并保持对体育课的新鲜感和趣味性。(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从事重要的研究和学术活动的能力。学校通过设置科学素养和体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共8学分),尽早让学生接触科学,了解科学。(4)重视有关教师资格证的课程,培养专业和优秀的未来体育教育工作者。
2USC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必须修满130~136学分方可毕业。课程由4大部分组成:大学通识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独立与覆盖交互性课程,共49~55学分(写作6学分,分析推理和问题解决6学分,科学素养4学分,4选1生物4学分,4选1物理4学分,2选1生理学4学分,全球化和多元化理解(思想)3学分,全球化和多元化理解(社会科学)3学分,心理学导论和社会学导论6学分,美语写作和英语写作6学分,公共交流(必修)3学分,信息素养0~3学分,价值、道德、社会责任二选一0~3学分);教师资格证核心课程,共23学分(个人和社区健康3学分、人体运动的描述和分析导论3学分、体育教育的理念和原则3学分、体育运动学习2学分、教学健康体适能3学分、运动技术和战术观察分析3学分、体育科研方法研究3学分、急救及心肺复苏术3学分);教师资格证基础课程,共48学分(社会体育学4学分、学生与学习多样性4学分、小学体育教育4学分、教育实习4学分、基于运动环境青少年教学实践4学分、体育教学4学分、初中体育教育4学分、初中教学法4学分、体育教学教法4学分、初中体育教学4学分、体育教育指导教学2学分、体育教育概论2学分、体育教育测量与评价4学分);运动技能课程,共10学分。
2.2课程设置的特点1)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主要分3个部分:通识课程、教师资格类课程和运动技能课程。其中主要以通识课程和教师资格证课程为主,运动技能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只占7.3%)。这样的设置体现出该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即重视学生的通识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涉及领域较广,包括教育学、统计学、教育心理学、逻辑学等方面。通过跨学科式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思辨和思维逻辑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课程与教师资格证紧密相连。该专业重视教师资格证的相关课程,课程比例高达52%。教师资格证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以学习中小学体育教学教法和体育教学等实践型课程为主,而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体育科学类的专业理论型课程。这说明该专业在重视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面向不同学龄的学生授课的教学方法。因此,该专业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2]。在课程设置上不仅突出教师教学方法的培养,而且加大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的力度,为培养未来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基础。3)强调学生体育教学法的应用。该专业的体育教学法类课程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以及教学对象的分析,通过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估、学生个体差异、体育课堂管理等比较具体方面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教学意识和能力[3]。比如:教师在上初中体育教学法时,要求学生录制自己的教学片断,并且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评估标准,分析课堂质量、课堂组织、教学和管理的时间分配等方面,并通过分析所得的数据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和自我反思。另外,这类教学法课程强调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积累,通过整合已掌握的教育教学知识,过滤那些过于理论化的教育理论,疏理术科教学内容或理论知识,促使学生提高教学能力。
3USC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3.1师资队伍研究领域覆盖面广泛该专业的7名专职教师承担全部的理论及术科教学工作。年龄结构层次合适,学历结构以博士为主,是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从其学历、研究领域等情况来看,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全面性,覆盖幼儿体育教学、中小学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运动营养学等领域。不仅如此,有些教师的本科阶段修读体育专业,但是硕士、博士阶段从事其他领域的研究,从而有利于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甚至有些教师具有两个不同专业博士学位,如ToniMorres-McGehee教授是生物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PanayiotisDoutis教授是教育学、体育哲学博士。相应地,教师的专业方向越丰富,其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就越广。例如,RachelHarvey博士除了研究体育课程、体育教学、体育教师教育外,还有研究科技健康在体育中的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等。在美国,跨学科研究是十分常见的,这与社会和该专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关,有些问题是单一学科所不能解决的。由此可见,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任课教师的研究领域普遍较广,这对于未来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结合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严格的教师任聘制度和多角度绩效工作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要求严格,因此对教师素质要求也十分严格和明确,通过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判:(1)教授能力,即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的教学能力,必须对自己已有的理论层面和技术能力进行合理的质疑,从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完善,使之更加的科学。(2)研究能力,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的学术研究的能力。美国大学通过设立特殊职位,将人员集中在一个代表特定学科的院系,或者设立特殊的有组织的研究机构等方式进行跨学科的研究[4]。(3)学历和教学经验。不仅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还要求教师必须至少要有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工作经验,即拥有丰富的中小学工作的经验。这能很好地避免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理论和术科实践的脱节,增加教师教课能力。(4)教师育人的基本素质和师德。该专业要求教师在各个方面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和学术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比如,在上课时要求教师必须穿着正装,不允许着短裤和拖鞋等。不仅如此,学校还会对在职教师的绩效工作进行多角度的评价:(1)科研情况:对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课题、论文、著作、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评价。(2)学业领域活动情况的评价,即参加APCESS和AAPHERD[5]等美国大型体育领域学术交流活动的频率。因为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代表着全美最先进的体育思想和成果。如果大学教师参加了这些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并获得奖项,说明其学术思想走在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前沿。(3)对大学发展及社会的贡献度。如教师是否为维护自己的大学而努力?教师所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或者中小学的需要?教师的科研成果是否能转化成实际成果?教师为学校或者社会提供了哪些服务?(4)教学评价,包括系主任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系主任通过对教师的观察和平时日常工作的检查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同行评价是与被评价教师所教学科相关的资深教授进行填表式评价、书面评价、匿名小组评价等;而学生评价则采用系统的学生等级评价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最常用的评价工具总括检查表、自助系统评价及以目标为基准的检查表[6]。
4USC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经验的培养
4.1强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教育实习就是为培养职前教师独立工作能力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职前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之前不可缺少的“实战演习”[7]。而体育教师教育实习是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技能培养完成的教育阶段[8]。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十分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该专业把实习分为4个阶段:一是概念学习与模拟实践阶段[9]。即让学生通过中小学教学法、教育实习等课程的学习,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嵌入实践经验,提前让学生接触并实践体育课。二是实习前准备阶段。即所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必须申请实习或者教学,且在实习前必须满足学生事务办公室的4个条件:(1)通过南卡罗来纳州教育部对学生的背景检查,如指纹卡检验等;(2)完成所有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学习要求;(3)达到体育教育专业最低学分标准;(4)完成EDDA模块的课程,即南卡罗来纳大学的通识课程。三是实习阶段。要求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不少于15周,主要由课堂教学、教学日记两个部分组成,并且明确规定了学生在教育实习期间需要承担的任务。为了更好地熟悉课程计划、组织教学、课堂管理等内容,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必须首先完成1周的教育见习,见习结束后,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与指导下备课并尝试进行小组教学。随着学生教学技能、经验的增长,其所需承担的教学任务也会有所增加。指导教师会对学生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得到认可的学生将承担全部教学任务。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四是实习后总结阶段。即学生对自己教育实习期间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由此可见,该专业不仅有严格的实习准入制度,如在实习之前进行背景核查、基本课程学习检查等,以保证职前教师的确具备了实习的条件和能力。而且在实习期间和结束阶段安排丰富的内容和任务,这样能使学生通过教学实习提高教学技能水平,全面检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并在反思中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的措施,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4.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资格证要求关于美国的教师资格证书,按级别划分可分为国家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和各州的体育教师资格证书;按时间划分可分为短期、长期和终生制3种类型[10]。有效期为4年的短期证书主要发给大学毕业的新教师;有效期为8年的证书是为了证明教师具有何种程度的学科教学能力;长期证书主要针对有3~5年教龄且拥有教育硕士学位的教师[11]。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教师资格证由NCATE-approved[12](国家运动和体育协会)认证,适用于教授K-12(学龄期儿童至高中三年级)的教师资格证书。但是,与学生在完成学校和学院规定的学分要求后即可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相比,教师资格证书的认证过程则较为复杂。如果要想获得教师资格证,则需要学生自己向南卡罗来纳州教育部门提出申请。在申请教师资格证之前,要求所有学生在通识课程(EDDA)、体育教育专业课程(PEDU)、外语(ENGL)等方面的GPA达到2.5或者更好,只有满足标准才可以申请教师资格证书。申请通过之后,需要参加州体育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后获得实习资格,经过2~3个月的实习合格之后才能获得州颁发的体育教师资格证[13]。
5对中国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5.1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和分期制度当前,我国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资格证的认证需经过普通话考试、笔试和面试阶段。笔试和面试合格后,申请者需在规定的时间递交规定的材料,经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认定合格后,即可获得体育教师资格证书。但是,我国还没有明文规定要实行教师资格证的分期制度,只是要求进行5年为1个周期的复查制度进行考核,且该制度处在试点期间,考核内容还很不完善。而美国的教师资格证较我国认证更为多样化,认定程序比较完善,且教师资格证制度明确规定了证书只有4年或5年的有效期,如果过了有效期,则需要通过获得继续教育学分来作为提高证书等级的依据[14]。因此,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可借鉴南卡罗来纳大学规范与完善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一是提高准入标准,完善分期制度,以3~5年为1周期对教师能力的现状进行重新考核;二是重视教学实习,保证教学技能,即笔试合格后,安排合格者参加0.5~1年的教育实习。
5.2注意课程设置的全面性与合理性当前,我国各高等院校重视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运动技能类课程占的比例较大,英语、社会学导论、科学素养等通识教育课程较少,要求也比较简单。而在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高达40.4%的通识教育课程,这体现出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学生宽阔的视野、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发展目标。因此,我国各体育教育专业应该借鉴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要求:加大通识课程的比例;增加中小学教学法的课程,减少传统的运动技术的授课;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多样性。
5.3重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把握教材教法、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组织调控教学活动、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是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15]。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将体育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16]组合在一起,而是开设了众多能够融合学科和教育的课程,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实践能力。比如,仅仅针对初中阶段,就开设了初中体育教育、体育教学、初中体育教学教法、体育教育指导教学等课程。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不仅了解了初中不同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而且还学习了基本的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模拟实习和体验。这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入职之后快速适应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环境。而且,美国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普遍重视培养职前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在南卡罗来纳大学的专业教育课程中,几乎围绕体育教育教法进行,绝大部分课程也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而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对于学生实践经验的培养不是很重视,教育实习也存在严重的“走过场”现象。对教学实习的课程方案仅仅对实习时间和大致内容作了规定,并没有对参加教育实习的前提条件、实习教师回学校反馈现状和指导教师的交流频率等做出详细规定。因此,我国各体育教育专业应该重视学生实践经验的培养,特别是对于教学实习的重视和实习结束后的反思;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严格组织管理;注重班级指导教师与大学指导教师的互相配合;对实习教师进行实习训练和指导,并通过设置教学实践相关课程让学生尽早接触体育教学实践。
5.4建设高水平的体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如果要培养优质的未来体育教师,就必须要拥有一支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17]。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对于教师工作经验、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要求较高。比如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中小学工作实践经验,对在职教师进行多角度的绩效工作评价。而在我国,虽然对任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学位方面有相关要求,但对于其中小学实践工作经验并没有明确规定。任课教师运动技术水平较高,教授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能力较差,并不算真正从事体育教育研究。由此可见,加大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入职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是当务之急。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加强体育教育专业任课教师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经验。只有高校教师了解中小学教学内容,并亲身经历,他们才能培养出未来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二是大力引进具有国际留学经历的高水平研究工作者,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国际接轨;三是积极引导学校教师参加国际交流活动,了解现阶段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只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提高了,才能培养出专业素质高和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并引导他们在未来的体育教育工作中承担重要的责任。
参考文献:
[1]SouthCarolinaataGlance[EB/OL].[2015-05-22].
[2]张凤娟.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模式、特点与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1(3):76-80.
[3]王建宇,卞薇,黄爱峰.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的比较[J].体育学刊,2010,17(9):61-64.
[4]毛振明.体育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6-339.
[5]JULIEK.Crossingboundaries:knowledge,disciplinariticsandlntcrdisciplinaritics[M].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ofVirginiaPress,1996.
[6]夏妍,张怀菊.美国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6(9):51-54.
[7]徐蒙蒙.基于INTASC标准的教育实习评价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8]王朝.中美历史教师资格认定比较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4(8):151-153.
[9]王玉珍.中美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的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10]杨彬.美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与聘任制度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4):57-60.
[11]周小辰.中美教师资格证有效性的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5):114-117.
[12]蔡士凯.“自主探究——合作”性体育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调查与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3]张妙玲.美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07,14(1):105-107.
[14]陈霜叶,卢乃桂.大学知识的组织化形式:大学本科专业及其设置的四个分析维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4):18-30.
[15]程成,雷体南,周春阳.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与对策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4(2):59-60.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225-02
从2015年开始,国家教育部进行改革,教师资格证由国家统一制定大纲,统一命题,师范生和非师范生都必须通过国家统考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这就迫使学生必须在大一的上半年三月份就考完计算机一级考试,否则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要考教师资格证、全国计算机一级证、普通话证等,这对于学生来说压力太大,所以他们必须在大一上半年开始参加等级考试,如果没有通过的学生,下半年再考,这样来提高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通过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实践验证,总结出提高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策略。
一、借助“知到”APP指导学生线上学习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之下,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可能。[2]根据考试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教学录制相应的视频、设计案例,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持,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
“知到”是智慧树网的子品牌,智慧树网是全球大型的学分课程运营服务平台,知到APP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课程,覆盖范围广泛,本课程主要选用海南联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2018年下半年有12周的教学时间,从第一周到第四周的时间,教师用知到APP进行线上教学,用教师圈APP进行监控和答疑。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Windows操作系统,通过线上学习,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识记一级等级考试选择题部分的内容,掌握基本操作题的做法。通过这种线上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让学生们适应新时代信息化教学的方式,掌握网上学习的途径,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同时为学生学会自学,学会终生学习做铺垫。
二、在课堂上,改变教学方法,利用项目教学法结合案例进行教学
通过实践发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利用传统的程序教学方法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将学生按照学习知识水平的高低和性格构成进行搭配,尽量使每个小组知识水平平衡,性格内向的和外向的进行搭配。再选择合适的案例,通过小组的协作,和老师的指导,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项目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增进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2]
三、每周课后布置学习新知识的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并做练习题
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好,从第五周开始,讲解文字处理部分,主要包括Word文档的排版、Word文档的高级排版、Word表格制作美化、Word表格中的计算和处理大型表格、表格的图文混排、Word图文混排、Word页面设置等内容。文字处理部分总共利用八周,也就是十六节课的时间。在每个星期上完新课后,布置Excel和PPT部分的练习题。Excel部分主要包括Excel2010的创建、基本操作、格式化工作表、格式化工作表、格式化工作表、sum、average、count、rank函数的运用、介绍sumif、countif以及时间函数、数据排序及分类汇总、自动筛选、高级筛选的运用等,每周要求学生做一部分数据处理的练习题,再利用上课的时间和在微信中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学生自己还可以通过知到APP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自学,通过这种方式,在下半年上课期间就可以让学生掌握文字处理和数据处理部分内容的学习。
在寒假,给学生布置PPT部分内容的学习任务,PPT主要包括Powerpoint2010的创建、版式的运用、模板的使用、配色方案的基本操作……等内容,同样,学生可以通过知到APP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微信和老师交流,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这些学习方式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新知识点。
四、利用考试辅助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事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等成为当下的主流话语,教师专业发展(teacherprofessionaldevelopment)也成为教育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教师专业发展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主要指通过各种方式使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得到提高。这一概念把教师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专业化发展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核心的内容之一,熟悉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是教师得以更陕更好地进行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起步较早,其发展方式也相对丰富,如制订法律、进行理论研究、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等,这些对教师专业发展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美国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嬗变与趋向
美国的教师教育经历了两次改革浪潮:以1983年的《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为起点自上而下推行的第一次浪潮,追求教育的“卓越”,对教师引进“职能测验”,视学生的学力支付相应的工资,由教育行政机构实施职能升迁制度等;以1986年的《有装备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为起点自下而上的第二次浪潮,追求教师的“专业化”,以教师的自律性为基础,从学校内部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至今,教师专业发展在美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断进步,使整个美国教育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一)立法先行,凸显教师教育和专业化的作用和地位
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立法在国家社会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也不例外。早在20世纪初通过的《史密斯——赫福斯法案》中,联邦政府就设立专门项目,资助各州支付职业教师的工资。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将教育视为强国的手段,强调教师培养的意义,规定学习教师课程的未来教师最多可获得5000美元的贷款,毕业后如果到公立学校任教,可以减免一半贷款。
1965年的《高等教育》以及该法案后来的修正案,都设立资助教师教育的改进和扩展项目。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强调革新教师教育,提高教育和教师质量。为此,设立州补助金、合作伙伴补助金和教师招募补助金三大项目。[211991年,布什政府颁布《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美国2000年教育发展的六大目标。1994年克林顿政府在此基础上又扩充为七大目标,并使之成为法律,即(2000目标:美国教育法》,其中第七大目标是:“到2000年,国家的教师队伍应找到持续提高其职业技能的途径,并抓住机会,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教导美国学生为下个世纪做准备。”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NoChildrenLeftBehindAct,简称NCLB法案),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达到的专业条件,对教师资格进行严格把关,用提供连续的资金保障、开展全面的新教师资格审查、收集教师质量报告,检查各州的实施方案等方法,打造高质量教师。
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发展在美国的各项教育相关法律中正日益得到重视,并越来越全面化、深入化和具体化,如资助教师工资和贷款,这为教师专业发展保障了资金;鼓励教师接受培训,提高知识和技能,挑战新的教学方法等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研究
1986年,卡耐基基金会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和霍姆斯小组的《明日之教师》两篇研究报告发表,提出了一些简单的教师教育改革方法。1996年,全美教学与美国未来委员会又发表了一份名为《什么最重要:为美国未来而教》的跟踪报告。在这份研究报告里,该委员会重新分析和评价了美国教师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将1986年卡耐基基金会和霍姆斯小组提出的教师教育改革方案具体化。美国全美教育委员会也对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作了比较深刻的研究。该委员会于2000年公布了《教师教育发展战略》报告,阐述了美国教师教育的详细发展战略。在国家带头进行各项理论研究的同时,教师也积极予以配合。2004年4月,美国教育部启动了前所未有的“教师互动项目”(Teacher—to-TeacherInitiative)。这个项目旨在充分利用优秀教师资源,让全国各地的教师分享教学策略,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和教育改革动态。教育部根据获得的第一手信息和资料,运用了3种形式:教师圆桌会议、教师夏季训练班和教师培训团队。迄今为止,这个项目已经使30多万中小学教师得到了实际的帮助,在2008年该项目支持了100万学生的教师,更大规模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整个国家的教师质量。魄所以,美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是相当重视的,教师不仅要在实践工作中做出成绩,而且必须上升到理论,进行总结提炼,更好地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三)大力推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认证在美国教师教育体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CLB法案界定的“高质量教师”也要求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所谓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对申请获得教师资格的人进行审核的一套指标和制度,包括审核的标准、方式、过程及机构自身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经过200多年的逐步发展,如今已经具备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机制,尤其体现在认证标准、资格考试和证书管理制度等方面。在标准制定方面,比较重要的专业团体或组织有全美教师鉴定委员会(NCATE)、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1’EAc)等,他们都致力于制定更为合适的教学专业化标准。最通常的资格考试是标准化的书面考试,考试内容多种多样,较为全面,一般包括:基本技能测验、教学知识测验、所教科目的专业知识测验等。考试不仅检测申请人的教育基本知识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较多地涉及教师的执教能力、道德水平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各州的资格认证会有所不同,但目前美国也比较注重各州之间以及联邦与州之间教师资格认证管理的协调统一,试图在地区差异性和统一性之间协调,建立全国性的教师资格认证管理制度,以适应各州之间的教师流动并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四)快速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
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1)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教师培养的新形式。它并不是建立一所新学校,而是在原有中小学的基础上,与大学合作形成的一种新功能。专业发展学校把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公立学校的教改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师教育质量的改进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形成一种共生的关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使教师多了一个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场所,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在各项课题的参与和教学的反思中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使“研究型教师”和“反思型教师”不断增多;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既面向理论,又面向实践,加速了教师教育的一体化。调查显示,专业发展学校中的在职教师比传统学校里的教师更具有“自主性”和“自我成就感”,这也有益于教师革新教学方法和发挥在学校改革中的领导作用,推动教师成为大学的积极合作伙伴,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成功机会。
综上所述,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在立法与体系上较为全面与完善,国家也相当重视,不断在实践中提出新的方案,深化研究。而美国教师个体也积极响应,不断通过学习培训、团队协作等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知识理论水平和实际授课能力,在专业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基于美国经验的反思与建构
(一)社会因素方面
法制健全是美国的重要特色,美国更多的运用法律保护教师的地位。《史密斯——赫福斯法案》、《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2000目标:美国教育法》、《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等法律均对教师专业化有所涉及。中国的师范教育和法制建设均起步较晚,法制不是十分健全。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立法形式说明“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并规定取得教师资格应具备的相应学历标准,但与许多国家相比,标准偏低。2000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的社会职业归为八类,其中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1995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和2000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更加明确了“教师法”中关于教师资格的具体要求和认定办法,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步骤,也是依法管理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
这些事例说明,我国为了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正在不断制定和完善各项有关的规章制度,也在不断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力度。除了在社会公众层面上提高民众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外,在落后的法律方面,中国也在行动,还需要完成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
(二)管理制度方面
中美都推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都凭借教师的评价和培训体系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其中也有不同。
教师资格认证上,美国由于各个州的情况不同,实施较为多样的认证制度,一些州的考试内容和认证证书均不相同,较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流动,为此,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也在协调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而中国的各项体系较为统一,便于流动。但中国的各个省区教育师资情况也是不相同的,尤其是偏远落后的山区,不妨探索制订标准不同的认证方式,以协调教育师资力量的平衡。
教师的评价体系上,美国较为先进,其组织实施,已形成制度和标准。大多数州已经把教师评价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要求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价;实施者有政府机构、学校和中介组织,其中非官方的中介组织,在中国较为少见。在教师评价结果上,更多强调形成性评价。评价方式上,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并举。评价手段上,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结合。中国目前普遍存在的评价制度是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简单地说是以加强教师绩效管理为目的,根据教师工作的评价结果,做出解聘,晋级,增加奖金等决定的一种制度。该制度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形式单一,评价标准尚未形成科学严谨的体系,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这种评价制度越来越突显弊端,不能满足科学评价的需求。所以,中国应积极探索发展性评价制度,力争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标准科学逻辑化,评价结果民主人性合理化。
在教师培训系统中,美国近年较为重视教师初任计划,研究表明,教师职业生涯中最困难的阶段是任教的最初几年,这期间,如果教师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最容易使教师丧失教学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并最终转行。多年来,美国教师流失严重。在任教的最初5年中,美国教师的流失率高达30%—50%。因此,美国加强了向初任教师提供支持和指导工作。美国已有29个州推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初任教师支持和指导政策,如今全美范围内,已有一半以上的初任教师参加了某种形式的初任教师计划。而中国对初任教师和拥有一定教龄的教师的培训似乎没有明显的不同或差别较小,相关部门可以制订针对不同阶段教师的不同的培训计划,使之更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师的自主具体专业发展方面
美国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性教学,这样加强了教师的理论修养,用理论的眼光发现问题,而且不仅要发现,还要用理论指导,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提升问题。中国鼓励教师所任职学校积极配合,开展优质公开课评比、教师互相评课等活动,教师积极进行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积极参与论文课题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近年,一些学校借鉴国外“同伴互导”(peercoaching)的经验,提出改进我国教研组的构想,从行政取向转向专业走向,围绕教学法展开教学研究,充分发挥教研组成员的主体性,使教研组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呵见,中国的教师专业发展着眼教师内心,激活教师情感动力,鼓励教师士气,不断形成良性循环,美国的PDS有利于中小学与大学的合作,为中小学带来了新的气息,为大学教师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源。促进了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